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篇1

《河北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河北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到2025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降低15%左右。

 

近日,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河北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以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核心,以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主线,建立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资源循环利用的协同减碳作用,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循环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资源保障。

 

规划明确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形成较大规模,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循环经济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约20%,单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15%左右,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5%;强制分类区域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提升10%以上,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全面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全回收。

 

聚焦4项重点任务,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规划提出,河北省实施4项重点任务,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循环发展。

 

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开发60项绿色设计产品,创建200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推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2022年底前完成全省年产危废量100吨及以上的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园区循环化发展,鼓励争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到2025年,创建绿色园区20家。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5%以上。全面推进产城循环链接。

 

加快完善循环型农业体系。完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秸秆基本实现农作物全面综合利用。建设完善废旧农资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地膜新国标执行力度,推广使用0.01毫米以上标准地膜,到2025年,废旧农膜基本实现回收。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到2025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

 

大力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完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合理布局建设“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争创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1至2个。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到2025年,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提升10%以上。大力发展二手商品市场。推动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建立完善覆盖京津冀、辐射东北和华北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5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标志产品;实施垃圾分类,到2025年设区市、雄安新区、张家口市崇礼区、廊坊北三县、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和处理系统。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率先在雄安新区建设“绿色建筑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完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到2025年,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占比分别达到90%、85%以上。

 

实施10项重大工程与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规划提出,河北省实施10项重大工程与行动,即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提质行动、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进行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进行动、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

 

实施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以石家庄、唐山等人口较多的城市为重点,开展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统筹废旧物资“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建设,合理布局便民交投点,在商超、学校、办公场所等探索推行智能回收设施。到2025年,设区市基本建成较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实施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鼓励各类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申报国家、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相关专项科研项目。围绕典型产品生态设计、再生资源高质循环、高端装备再制造等领域,加大科技支持力度,突破一批绿色循环关键共性技术等;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绿色技术体系集成示范,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

 

实施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以河间京津冀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迁西机电再制造产业园等为重点,着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产业。支持瑞兆激光等再制造服务企业发展。加大再制造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建设再制造技术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争创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试点。

 

篇2

一、客观认识循环经济规划的作用

(一)从循环经济定位的角度来认识

《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当前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抓手,也成为实现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基本途径。而在近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凝聚全球力量以获得新发展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其基本内涵和实践内容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意。由此,制定循环经济规划首先应以循环经济的基本定位为指导,特别是在国家、省、市、县等各级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需要全面系统地阐述应如何有效实现循环经济这一“现实抓手”和“基本途径”的角色定位,同时还应把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所规划的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和模式探索中,以注重体现“绿色”/“低碳”这一全球经济发展热点的内涵和要求。

(二)从规划体系建设的角度来认识

“十一五”时期,一些地区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等为指导,已陆续编制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已成为整个规划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在“十二五”规划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以循环经济规划为基点向外,在纵向上它涉及与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在横向上它涉及与相关部门和行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如果向内,它涉及到各级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作为发展循环经济重要内容的如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规划之间的关系。

二、“十二五”时期循环经济规划制定中需关注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规划框架内容的完整性

循环经济规划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为保证规划其内容的完整性,可在制定规划之初,对规划的框架结构有一个统一化、标准化的基本模式供参照,这可依据已出台的政策精神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将规划中的共性方面内容进行归纳提炼而形成。完整性不仅体现在共性上,更体现在个性中,即各地区、各层面的循环经济规划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解构和具体化,要能体现出当地的地域性、发展的阶段性等特征,因此因地制宜地对标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进和调整是必不可少的。

(二)循环经济规划体系完善的必要性

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以及编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等专项规划,应当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政府应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对循环经济规划体系的完善,除以上法定内容外,还应包括制定如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涉及循环经济重要领域的各项专门规划,且应包括不同部门和行业的相关规划。需要强调的是,与循环经济规划配套的分阶段实施计划和行动方案也非常重要,它将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对规划内容加以落实并检验成效,而且还担当着对原有规划的滚动性修正,所以对此项工作要加以重视。

(三)循环经济规划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是循环经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规划目标的量化体现,又是规划实施的检验标准。科学的指标体系应对循环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资金、信息等的投入产出进行高度概括,以揭示其运行的特点和规律,满足对其现状评估和未来预测的双重目的。虽然根据法律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完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负有直接责任,但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不断摸索和调整的过程,需要经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其间各市场主体都负有相应责任。当前,加强循环经济规划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需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如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体系中有关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需要考虑与现行国民经济统计、财务会计核算中相关指标的衔接和融合问题;还需要针对不同层面的不同实践,使指标设计既能保持共性又可体现个性,如需要针对农业中不同种养殖业的特点来进行相关评价指标的构建等。

(四)循环经济规划所涉技术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脉络 区域 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理论内涵与脉络

在我国,“循环经济”一词最初由刘庆山提出,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具体地说,循环经济是和地域空间上社会经济活动紧密相连的一种理念,在企业、园区、区域以及区际等四个层面展开。在企业层次,主要通过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手段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园区层次,主要是通过企业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实现资源共享、副产品交换和废弃物资源化;在区域层次通过建立整个区域的循环经济网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区际层次是循环经济的区际联系和区际补偿问题。只有结合区域的概念,才能从完整意义上诠释循环经济的内涵,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从政策层次来看,循环经济在中国得到了政府高层的普遍重视,从具体实践来看,从1999年开始,国家环保总局率先从企业、区域、社会上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在政策层次上,体现出高强度高密度的政治推动特性,不断高效和循环利用及其过程完善。

二、区域循环经济的基本问题与系统机理

区域循环经济框架组成特征具有多重性和复合性,主要包含产业体系、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在区域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中,主要基于产业共生和关联的理念,区域循环经济的行为主体由政府、企业和公众组成,区域循环经济的系统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传输者和分解者。

区域循环经济研究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模式研究的断面性、知识体系的缺失性、具体实践的机械性。具体地说忽略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动态性”,缺少深厚的理论底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贯彻循环经济的区域性,就是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如果缺少基于物质流的核算,就不具有现实可行性。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划分成:驱动机制、规划机制、运行机制、反馈机制、调控机制,有利于建立区域循环经济研究框架体系,完善和重组的发展目标,有利于有关行为主体,进而将其发展,提升循环经济在区域层面实践的操作性。

其驱动机制在于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包含自然和人文在内的整个区域系统的不断完善;区域循环经济规划主要是通过信息流在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传输和分享;运行机制是整个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主体和核心;在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从反馈信息的渠道、处理、诊断等方面着手设计反馈机制,为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调控机制是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以充分体现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过程性。

三、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机制

驱动的作用机理,就是在政府的环境政策推进与制定过程中,指系统内外驱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传递与转换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它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驱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公众意识提升也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实现完善和重组区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增长对环境压力增大都具有正向效应,经济增长对废弃物排放产生的环境压力的冲击影响效果较为稳定,技术效应表现为对废弃物能值增长的抑制效应,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演化完善和重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过程非常迫切。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划机制是资源环境危机下人文响应的具体表现,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就是通过某种手段,实现对现有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改变,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侧重于区域产业体系的仿生态构建,并通过产业共生和产业集群来实现. 根据共生企业间的相互利益关系,通过区域的产业系统集成管理,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规划空间的地域性是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鲜明特征。区域循环经济规划要充分考虑地域性问题,要体现在区情的分析和识别,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使得区域循环经济规划中的战略布局特点鲜明,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完善和重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进行区域循环经济系统的构建和优化,体现为公众参与机制,并互为反馈影响关系。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的完善和重组,是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资本流在区域内部以及和外界之间的不断交换与转化,它们在系统中起到了沟通的链接作用。

总之,在中国,循环经济被赋予了鲜明的中国元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机制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实现完善和重组区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为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系列功能,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调控机制,进一步细化和强化区域循环经济系统作用机理,旨在实现国家既定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篇4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1.1认识方面偏颇

狭义地理解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论文是生产、经济管理和环保部门的事,与己无关;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贫穷是主要问题,因而迫于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与环境的协调;对自然资源稀缺程度了解不够,以为资源不会枯竭,看不到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已经不起传统发展模式的高消耗和高污染,认为发展循环经济为时尚早。认识偏颇,影响了各方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管理方面缺失

(1)缺乏协调统一的管理机构。循环经济覆盖面广,综合性、交叉性强,现行管理体制中没有统一的管理协调部门。

(2)缺乏系统长远的发展规划。循环经济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规划的指导。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如何结合“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搞好适合区域(部门)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难题。

1.3经济社会运行方面体系不完整

(1)经济运行系统中缺少物质循环链。现行经济运行体系是按产品流向构造的,即具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产品之间构成产业链和产品链,而缺少按物质流向构造的循环链,即上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产品、企业、产业的原料等等。

(2)人类社会组织分工中缺少“分解者”。人类社会目前不乏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缺乏相当于自然界中“分解者”地位和作用的废弃物处理者,影响了“废物”在人类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内循环”和使“废物”友好进人环境的“外循环”。

1.4制度方面有待建立

(1)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外部化。自然资源的使用价格没有反映其生态成本,造成成本外部化;环境容量属公共财产,使用时具有公开获取性,使用结果具有排它性,由于监管不严,企业和公众使用它的收益大于其分担的成本,具有显著的外部性。这使得循环型生产成本高于传统生产,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本障碍。

(2)价格形成机制不科学。初次资源价格和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收集、整理、运输成本高,再生技术滞后,使再利用原料成本高,以上各因素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

(3)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已有4部环境法、8部资源法、20多项资源管理行政法、260多项环境标准。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较缺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4)相关政策支持不利。现行的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主要是环境管理制度,硕士论文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政策较少且效率不高,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作用不够。

1.5技术支撑体系方面落后

(1)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现行指标体系缺少反映经济社会活动中的物质投入(消耗)、排放(废弃)、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方面的指标,不利于评价和跟踪监测其发展情况,以作为对区域(部门)经济社会发展业绩评价的重要参数,扭转单纯追求GDP的政策目标。

(2)技术支撑体系落后。现行技术体系更注重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对污染治理、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链接等技术开发和重视不够,无法支撑循环经济发展。

(3)缺少相关的信息平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平台,特别是缺少固体废弃物和循环型技术的供求信息,不利于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体系。

2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引导全社会参与

(1)要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认清循环经济的本质是:把经济活动的中心从单纯以价值流循环为核心,转变为以价值流和物质流循环为双核心。它不仅包括能够创造价值、带来价值增值的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而且包括全部有物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社会基本单元。因此,人类必须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物质流动形式的转变,更是一场经济运行方式的革命和人类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

(2)要转变发展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摒弃传统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全社会倡导并确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价值观,以是否有利于世界系统良性运行作为价值尺度,检验各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制度和政策以及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和环境也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强竞争力必须树立绿色生产、清洁生产观,树立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观。

主动消费未被污染或者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变对环境不宜的消费方式;

在消费后注重对垃圾的分类处置,促进其资源化等。

(3)要引导全社会参与。广泛开展绿色教育,将环境常识列入学校教材,毕业论文加强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普及环境知识;完善环保工作制度,带动民众广泛参与环保实践;经常举办环境污染案例听证会,加强其社会影响;向消费者提供消费选择和消费后果的相关信息;对绿色产品广告予以优惠;定期公布环境质量状况等。引导全社会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为建立循环型社会贡献自身的力量。

2.2健全管理体制搞好长远规划

(1)成立专门的领导和管理机构。成立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发改委、经委、财政、城建、规划、环保、水利、绿化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各级循环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和部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上述部门组成,负责日常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办法》,把有关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考核,认真兑现奖惩。

(2)制定科学的规划。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要采用超前性理念和系统工程思想,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首先,各级政府应将其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其次,在加强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地区和部门循环经济发展的统一规划、专门规划和分阶段、分步骤实施规划;第三,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社区等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也要编制具体规划;第四,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各类规划的编制,如,城市建设规划中应增加对地表水的收集管线设施建设、中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城市污水分类处理设施改造等完善水循环系统的内容、方法和步骤;环卫规划要充分考虑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科技规划要体现对循环经济重大支撑技术研发的引导和促进,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产业循环链建设、清洁生产和静脉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等。这是搞好循环经济规划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使循环经济贴近、融入经济社会活动的关键环节。

2.3构建循环型社会经济运行体系

运行体系的核心是把各个环节和子系统中的断点或缺损的半环接续起来,形成反馈流程。

(1)发展企业废物代谢网络,塑造生产循环链。首先,在企业层面,组织企业内部物料循环,将生产中流失的物料或生成的废料回收或经适当处理后作为原料返回原流程或厂内其他流程;实现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能源使用量和排放量。其次,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基础上,由各级工业主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等牵头组织对所辖企业进行废物代谢网络调研,按工业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关分析,对具备输出、输入潜能而未形成输出、输入关系的企业组织洽谈,促成其建立链接关系;对在本辖区范围内无法找到链接对象的企业,可跨产业和地区寻找链接伙伴,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消除循环链的断点。第三,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在新拓展区域的招商引资、项目摆放上突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网络,使企业在发展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关系的过程中向工业园区聚集,使大部分企业都能成为各种特色生态工业园区的成员,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第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它既是生产循环链的补链环节,又是形成全社会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

(2)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塑造流通循环链。流通领域既要减少商品流通中的物质消耗,职称论文还要将可再用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上来,返还到相关企业。首先,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的废旧物资分类收集、运输、处置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在社会范围内形成循环经济环路。其次,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把分散回收集中到规范的市场中来,为资源调控和优化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3)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塑造消费循环链。首先,各级政府应增加相关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其次,由政府与环保企业、房地产开发商联手,在新建住宅区推广使用专供家庭或小区使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器,通过加热干燥和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将有机垃圾转换成家畜饲料、有机肥料等。第三,结合文明社区建设,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小区保洁员负责指导、监督居民将不同类垃圾正确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内,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四,在试点基础上,向全社会推广。

(4)实行城市污水集中分类处理,塑造社会整体循环链。社会整体循环链的核心是形成城市内部、乡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废弃物互换的循环链条。近期重点是解决城市污水资源化问题。针对城市污水大部分直接排人河流、湖泊,小部分进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多为集中综合处理的现状,应加快推进其向集中分类处理转变;将居民、企业、机关单位、公共设施(除医院)的洗浴问下水与厕所公桶的下水管道分设,在城区分别建设城市污水和肥源排放输送管网,在城郊或城区分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肥源处理厂,将厨房、洗浴问污水通过污水管网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再利用;将厕所的人粪尿下水通过肥源管网输送到肥源处理厂,经加工处理形成系列肥料,运往乡村。企业废水经集中处理后再利用或达标排放。

2.4创新循环经济制度基础

(1)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逐步取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补贴制度,使资源价格反映其真实的生态学、经济学价值。对环境容量等共有财产使用者征收高税费,提高生产和消费环节的排污和废弃成本,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解决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障碍。

(2)建立基于资源全部成本的完全价格体制。该体制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发建立,硕士论文需政府有计划的组织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对资源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估,计算出其真实价值,并以税收形式计人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消除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障碍。

(3)健全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框架法,以《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为基本法,包括((绿色消费法》、《包装物再生利用法》、《家电再生利用法》、《食品再生利用法》、《建材再生利用法》、《汽车再生利用法》、《节能法》、《废弃物处理法》及相关子法。制定城市垃圾处理、水和大气污染治理的监管条例,将责任主体和监管部门的行为置于法律规范之下。制定可持续发展认证体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环境标志和标准体系。(4)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征收资源税,实现资源有偿使用,限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限制资源型产品出口;征收废弃物处理费、垃圾填埋和焚烧税,推动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其减量化、资源化;以废弃物为原料的企业,可获相关废弃物处理费的补偿;对环境有害的技术和产品,在销售环节加征环境附加费,使其在成本效益选择中更乐于采用洁净技术、生产洁净产品;将循环技术纳入科技创新体系,在风险投资基金中划出一定比例支持循环型技术研发;对循环经济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贷款担保与贴息、低息贷款、优先贷款、延长信贷周期、减免税收或税前还贷等支持通过倾斜的产业政策,支持其到资本市场融资;对清洁汽车、能源及获环境标志和能源效率标志的产品,减征消费税;对原污染型生产设施,折旧率可以提高到30%以上等。

(5)健全循环经济保障制度。包括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资源、产权、市场和产业等经济制度;循环经济核算、会计、审计、生产、消费、贸易、包装和回收等规范制度;有利于循环经济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投资等激励制度。

2.5创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1)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针对物质在传统线性济体系中不能环状运行的技术根源,研发环境友好技术,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大气、水、噪声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废弃物再利用的循环生产技术,包括:废弃物分解技术,分解物再生产成原材料的合成技术,把再生资源加工成产品的制造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产品技术。近期重点是开发引进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利用、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零排放、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2)构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循环经济发展从理论探讨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的前提。依据其构建原则,通过筛选,我们初步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框架(表1)。

篇5

毋庸讳言,在给社会带来巨额财富的同时,安阳西部也和其他传统工业基地一样,长期的高负荷经济运转给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依靠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和牺牲环境来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路,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质疑、摒弃。为寻求出路,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应运而生。两年来的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和发展,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探索了一条符合安阳实际的经济发展之路,可资亟须寻找改造传统工业突破口的安阳市其他相似地区为鉴。

一、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优势和发展前景

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是河南省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已列入全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现辖安阳县西部12个乡镇,296个村(居委会),面积717平方公里,耕地51.2万亩,总人口48万。

根据自然资源分布和产业发展状况,试验区内规划了“两带六园”的产业格局。“两带”指以西部山区丘陵为主要区域形成的“南北生态建设带”和以试验区内的曹操高陵、马氏庄园、唐塔、万佛沟与市区殷墟、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名胜景点组成的“精品旅游观光带”。“六园”包括水冶精品钢基地产业园、铜冶煤焦化产业园、曲沟铁合金新材料产业园、许家沟新型建材产业园、伦掌蒋村装备制造产业园、水冶现代物流产业园等六个特色园区。

辖区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优势明显,自然资源丰富,电力水利充沛,是河南省最大的新型煤焦化产业基地、全省规划建设的钢铁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铁合金生产、集散基地,也是全市工业经济的核心区域。现已形成了以钢铁冶炼为主导,以煤焦化工、水泥建材、冶金辅料、机械铸造等为辅助和支撑的产业结构,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二、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主要做法和主要成效

(一)高标准编制发展规划,真正实现规划先行

聘请北京大学和中国煤炭综合利用集团公司,按照“突出资源特色、强化技术创新、培育优势产业、实现循环发展”的要求,高标准编制了《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了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产业和阶段目标任务,为循环经济发展绘制了美好蓝图。同时,成功举办“2010年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高层论坛”,邀请经济日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各界专家200多人齐聚安阳,共商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科学发展之路。

(二)重视环境保护,加强区域整治

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连续12年开展了大规模的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共淘汰关闭“十五小”企业693家,停产治理企业108家。关闭120m3以下炼铁高炉243座,淘汰生铁产能700万吨;消减二氧化硫排放量5700吨,烟粉尘6180吨;关闭水泥机立窑生产线33条,彻底告别了水泥机立窑时代。2010年,全市开展了以安林公路、大白公路、安姚公路和水冶镇、铜冶镇为重点的“三路两镇”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共拆除企业205家,停产停建企业44家,大幅度消减了污染物排放,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同时,建立了新上项目预审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前后将总投资8亿元的35个“两高”项目拒之门外。

(三)倡导循环理念,延伸产业链条

紧紧围绕产业优势和特色,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高耗能重污染企业向节能减排企业转变、初级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推动主导产业向两头延伸,着力打造四条特色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在钢铁方面,先后建成了沙钢永兴200万吨精品棒材、汇丰管业20万吨无缝钢管等项目,实现了由“钢”向“材”延伸,逐步形成了“采矿―炼铁―钢坯―板材、线材、铸管―精密铸造、装备制造”产业链条。在煤焦化工方面,实现了由“焦”向“化”延伸,逐步形成了“原煤―洗煤―焦炭―煤气收集―煤气发电和焦油提炼―化工产品”产业链条。在水泥建材方面,逐步形成了“水泥生产―余热发电―水泥生产的余热余能回收利用”循环产业链,“工业废渣―水泥―新型建材”的固体废弃物再利用循环产业链条。在铁合金方面,逐步形成了“城市垃圾、工业固废―建材产业”产业链条。

(四)实施项目带动,推进节能减排

以项目为载体,实施了总投资19.7亿元的24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推动主导产业循环式发展,实现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高效利用和梯次利用。如利源焦化公司总投资3.6亿元,新上直燃式联合循环发电项目,建成后可年发电5.3亿度,节约标煤7.4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6万吨、二氧化硫1230吨、粉尘1.8万吨。

(五)突出横向联合,强化科技创新

树立“资源有限,创造无限”理念,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集团资源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把技术链、产品链、资本链、利益链统一起来,构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体系。鼓励支持重点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加大技术和产品开发力度,推广应用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

(六)搭建重组平台,促进产业耦合

加快区域内优势企业整合重组,促进企业间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集成,推动企业之间的产业耦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今年试验区内的沙钢永兴钢铁公司、华诚特钢公司和汇丰管业公司、利源煤焦集团公司共同组建成立河南沙钢联合钢铁集团,形成了焦、铁、钢、材的完整生产链,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

两年来的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探索与实践,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改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不等不靠,积极化传统发展之“危”为科学发展之“机”,主动加大科技投入,着力延伸产品链条,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的循环经济发展良好局面。

带来了发展方式的根本改变。试验区已初步形成了钢铁、煤化工、建材、铁合金等四条产业链及产业互动、产品关联的循环经济内在融合,企业内部的资源、能源小循环和产业间的中循环已初步形成。

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变。通过开展环境集中整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试验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排放强度逐渐递减。2010年区内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减少299吨和4251.8吨,空气质量、城镇污水处理率等环境指标逐年趋好,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并持续提升。

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根本改变。循环经济不仅为企业带来了资源的有效利用,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过去钢铁厂、热电厂的水渣、煤渣由付费外运变成现在的有偿使用,昔日无人问津的工业废弃物,今日变成了“香饽饽”;企业也由过去的“排废大户”变成了“吃废大户” ,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三、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的战略思考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管理体制。科学制定《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循环经济责任考评办法》,将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工作任务细化分解,纳入发改、环保、科技、国土、财政、税务等部门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全力支持服务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工作,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合力;研究制订《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安阳县产业集聚区、水冶试点镇机构“三套合一”工作方案》,把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的重要平台。

二是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构建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动力机制。积极落实国家、河南省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和收费等优惠政策,参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若干政策(试行)的通知》,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研究制定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资金、技术研发、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三是进一步加快示范推广,提升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整体水平。以“3255”行动计划为抓手,组织实施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培育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全面启动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

四是进一步鼓励科技创新,健全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支撑体系。充分利用科技三项费用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组织开发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服务体系,鼓励开展信息咨询、技术交流、宣传培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和科研单位的作用,向社会提供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

五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搭建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良好平台。加强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和人口向城镇转移“四集一转” ,推进产城互动发展。要把水冶镇建成约3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主动融入安阳中心城区建设。打破乡镇行政区域和地域界限,高薪聘请全国一流的规划设计单位,高标准编制水冶未来发展规划。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通过政府性资金引导,形成多层次、社会化、市场化的投入机制。把安西循环经济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全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支持园区内道路、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整合园区各种要素,促进园区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实现产业集聚循环发展。

篇6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因此,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国家加快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从以下七个方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一是加快立法进程。研究起草《循环经济法》,抓紧制定相关与专项法规。二是加强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三是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对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四是加快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带动和推广意义的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五是完善政策机制。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六是抓好示范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七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发展循环经济良好的社会氛围。

篇7

关键词:生态规划 循环经济 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64-03

一、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研究的现实意义

发展青海省循环经济重视生态与产业链和谐发展现实意义在于“四个利于一个要求”,发展青海省循环经济重视生态与产业链和谐发展有利于青海省生态环境的恢复;有利于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青海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总之,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与产业链和谐发展是在长期的探索中找到的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模式,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青海省经济持续、高效、健康地发展。

二、区域生态规划基本原理与现实意义

生态规划就是要通过生态辨识和系统规划,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手段去辨识、模拟、设计生态系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生态功能,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可行的调控政策。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生态规划具有以下特点和科学内涵:(1)以人为本;(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3)系统开放、优势互补;(4)高效、和谐、可持续。

生态规划基本原理主要分为:(1)生态平衡原理;(2)趋适开拓原理;(3)协调共生原理;(4)区域分异理论;(5)整体优化理论;(6)高效和谐原理;(7)可持续发展理论。

生态规划的主要方法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别、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

然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通常由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基础建设四部分内容组成。前三部分的规划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形成了一种相互的“交集”,而基础建设规划是上述三部分交集的“交集”。就是说,对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或生态环境规划,必须考虑到其中“两两”和“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制约关系;而对于城市的交通道路、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公共场所配备等基础建设规划,均要考虑到上述三个方面的需求和保障。相较而言,生态环境规划则是城市有序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基础,其目标旨在能够保障其经济繁荣、景观优美、环境清洁、人居舒适及其与外部地区自然环境的谐和。

因此制定区域生态规划,应根据青海省本区域或本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污染等生态破坏状况,因地制宜地研究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建设性状指标,以确保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超过该地区的资源潜力,不降低它的使用效率,保证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活动适应于生态平衡,使自然环境不发生剧烈的破坏性的变动。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长久战略,必须以区域生态规划为重要目的进行和谐型产业链模式创新设计,不断需求突破发展之举。

三、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分析

改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是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对不同类型产业链模式针对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应进行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改造规划,在整个地区中形成能源、物料的循环利用网.在区域生态规划动态仿真模型下的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分析。区域生态规划动态仿真模型下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产业链,具体来说:上游产业链包括农业、牧业、资源开采产业。例如,马铃薯油菜等经济作物种植业、藏药种植业、牛羊养殖业、原油天然气开采业、原煤开采业等。中游产业链主要包括:资源加工业、制造业、藏医药加工业。例如,清真食品经济、铜资源加工产业、高原特色食品加工经济等。下游产业链主要包括:部分高附加值服务业、银行金融业、部分高科技产业经济,例如:教育业、高原特色旅游业、金融市场、新型光伏产业链等。

2.针对“十一五”青海省循环经济完成成果的产业链分析。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资源富集。气候、区域、资源、人文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禀赋,为发展特色优势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础。在“十一五”中,青海省实施了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了特色经济。进一步加快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循环利用、有效配置,发展和提升了既具有青海特色又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其循环经济产业链下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1)上游产业链主要集中于农牧业方面,在“十一五”期间,全省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2)中游产业链还主要集中于工业方面,青海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了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大力发展了特色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下游产业链还主要以特色旅游为引领,“十一五”期间,青海省也加大力度,促进了服务业快速发展,并开拓了金融、高端科技产业的发展。五年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其中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

总的来说,在青海省过去的“十一五”发展中,循环经济产业链逐步凸显其特色和活力,总体是成功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其自然气候与地理等的局限性使得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结合产业链模式图,我们可以看出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局限于中上游产业链环,下游产业练环只是局部突出,说明其依旧处于欠发达经济状况。

四、关于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改进建议

1.在“十二五”期间,继续稳健发展青海省特色产业方面的重点工程。力保特色农牧业重点工程:继续稳步扩大规模油菜生产基地,优质杂交油菜制种基地;规模马铃薯生产基地,制种基地;优质蚕豆出口基地;优质青稞、反季节蔬菜、中藏药材种植、优质杂果、菊芋基地;环湖百万羔羊工程;农区的优质肉羊生产基地;东部的优质奶牛良种繁育基地;牛羊肉分割及精深加工、蚕豌豆深加工、菊芋系列产品加工、马铃薯精淀粉加工、沙棘加工、乳制品加工、藏毯编制等农牧业产业化项目。重视资源开发、工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百万吨钾肥产品综合利用项目;东西台吉乃尔湖锂钾硼资源开发项目;海西纯碱二、三期工程;大盐滩钾肥项目;海西氯碱项目;西宁氯碱盐项目;氯化镁、高纯氧化镁、无水氯化镁项目;大风山天青石采选二期工程;格尔木甲醇项目;复合肥项目;海东、海西焦化项目。铝加工项目;铝及铝合金铸锭项目;镁合金压铸件项目;德尔尼铜矿开发项目;甘河滩电解铜项目。硅系列新材料项目;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格尔木铁矿开发项目;浮法玻璃项目。

2.积极实施资源转换战略,需求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优势资源,立足产业基础,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群,扩大经济总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是青海省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途径。要加快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

3.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下游产业链,切实实施循环经济战略。从青海省上中下产业结构可以看出,受区位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制约,农牧业的发展潜力很有限;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其受省内市场狭小又远离国内主要市场的制约,发展阻力大。在工业化初级阶段,服务业突破难度大,必须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围绕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高原特色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五大特色产业链来规划大项目,发挥特色比较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开发由单一开发向综合开发转型,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转型,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资源的精深加工度和综合利用水平,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长久的实施青海省循环经济,需要不断调整产业链结构模式,逐步实现下游产业链产值占全省GDP经济比重稳步增长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应该不断进行高附加值产业设计,需求青海省发展出路。针对本省实际情况,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打造了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环青海湖风光体育旅游圈、黄河上游水上明珠旅游带和三江源生态旅游区,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高原旅游目的地;二是大力发展了生产服务业,改造提升了生活服务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精心培育了大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以西宁、格尔木、德令哈等为重点,加快发展了新型流通业,扩大了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形成覆盖全省、融合青藏、连接内地的现代物流网络;三是大胆并稳健的进行高科技产业投资,如光伏产业,在青海省,光资源丰富,开发节能环保能源,既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又可以从根本上寻找青海省崛起的核心力量。

五、结束语

对于区域生态规划下的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规划的理念、内容设计、研究方法需要充分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在定性定量定位结合的基础上系统而深层次地认知其发展的现状、阻碍、潜力和正确地把握未来的发展目标与对策,以利科学决策和实践;上述基于生态规划的产业链模式分析原理、模型方法和操作过程,同样适于生态省、县的综合发展或可持续发展规划,希望对于青海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浅薄思考与启发。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生态城市基本理念及规划原理与模型方法[Z],2007-08-06.

[2]“十一五”五大特色产业链将引领青海可持续发展[EB/OL].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2006-01-16.

[3]黄克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青海经济跨越发展[EB/OL].中国能源网,2009-10-26.

[4]建高原区域性循环经济模式[EB/OL].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2010-08-12.

[5]侯碧波,易丰,艾卓玛措.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研究[J].青海统计,2009,(5).

篇8

《规划》提出,将围绕循环工业、循环农业和循环服务业三大领域,以一系列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为抓手,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将通过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激励农民自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分析指出,“十二五”开局以来,循环经济在工业领域已逐步推进,目前一批示范工程已开始启动,未来有望成为循环经济大体系下率先成熟的领域。而随着新型城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农业领域的循环经济更有望借机异军突起,从而崛起成为新兴的产业市场。

废弃物回收有望率先爆发

据专家介绍,“十二五”开局以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按照“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三原则已在工业领域开始推进。

去年4月,工信部还首批23项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工程,“十二五”期间还将培育10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据了解,此次获通过的《规划》中就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东兴证券分析师认为,未来循环经济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将是不争的事实,后续配套扶持政策的落实将是加速行业发展的催化剂。但是结合目前我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普遍认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这一细分子行业已先行启动,将率先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011年10月。国务院专门《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其中提出,到2015年各主要品种废旧商品回收率达70%,以及扶持大企业发展和设立专项废弃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等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专家介绍,从废弃电器中提取铜、锡等以及从废弃电池中提取汞、锰、镉、铅、锌等再生金属,目前技术已比较成熟,相应的商业化利用前景也很广阔。

循环农业市场更值得期待

尽管工业循环经济已具备产业化基础,但值得一提的是,《规划》中着重提出未来要大力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十二五”期间,要在农业领域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孟春表示,随着我国城镇化和规模农业的推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必要而且现实。而《规划》中提出的生产过程清洁化、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当前备受政策推崇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不谋而合。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加大农村环保整治力度是新型城镇化路径中的重要一环。

篇9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当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障碍分析

循环经济的提出既符合国际社会的潮流也符合中国的国情,我国政府围绕提高资源效率做了大量工作,像产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废旧物质的回收利用,生产和消费中的资源再利用,环保产业的发展,但总的来讲,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有许多因素阻碍着它的发展。

(一)绩效考核体系的障碍

我国资源环境所面临的最大压力,主要来自一些地方政府以本地GDP增长率为最重要的政绩目标,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把本地的GDP做大,把财政收入搞上去,而不看重环境和资源的损耗,而高耗能产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一些地方政府主要的税收和财政来源,地方政府对其有很强的积极性,不惜透支本地资源和环境。例如,以单位GDP 产出能耗表征的能源利用效率,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非常大。日本为1,意大利为1.33,法国为1.5,德国为1.5,英国为2.17,美国为2.67,加拿大为3.5,而我国高达11.5。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我国相当于美国的 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

(二)观念上的障碍

我国的资源现状不是地大物博,而是人均物薄,从资源拥有角度看,我国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现在许多人漠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以及自然资源的日趋紧缺,错误地认为是政府层面的事,片面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生产消费不断扩张,缺少关注资源使用效率和废弃物科学处理问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到位,不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没有在全民当中引起共鸣。

(三)机制的障碍

在制度及实施机制方面,尽管我们有了一定的循环经济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但仅仅是开端。目前还存在法规、政策措施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技术开发滞后等问题。同传统工业相比,循环经济的前期投入相当大,但是在财政、税收、价格和执法方面,循环经济的从业者并没有得到政府相关的优惠政策,这也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例如,企业增值税是按增值的比例缴纳税收,因为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原材料成本较低,其成本中增值部分所占比例较高,因此,按产值计算,循环利用资源反而需要缴更高比例的税。

(四)规划的障碍

发展循环经济不能仅靠市场调节和企业自发行为,必须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推动。过去建设的循环经济项目,要么当地政府不能持之以恒地执行正确的规划,要么没有持之以恒的百年大计。由于缺少规划引导,在项目摆放的空间布局、上下游产品衔接、各产业和产品的规模设计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导致上下游产品衔接存在空间和规模上的不匹配问题,影响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缺少科学的发展规划,还容易带来盲目上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导致产业趋同、无序竞争,影响循环经济健康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持之以恒的治理效果。

(五)效益的障碍

循环经济无疑会节约资源,但对具体实施者来说,却不能不考虑成本和收益。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取决于已有成熟技术体系的特点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决定经济效益好坏。由于我们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所以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往往是成本比较高。没有经济效益,企业就没有动力去循环直接排放或经过处理后可以排放的废弃物,循环经济难以实现。因此,只有让公众看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好处既包括经济利益又包括社会效益,这样才能把循环经济推向深入。

(六)技术的障碍

循环经济涉及到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从一次性转向综合性循环利用,这涉及到先进的技术。由于我们国家总体上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科技基础薄弱,企业本身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了我国大量企业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 难以自觉地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另外,环保产业市场化运作尚未形成,相应的环境无害化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及开发还不成熟,技术储备更为贫乏,与循环经济发展要具备的技术标准存在很大差距,致使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分析

(一)要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

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自然界,切实保护好资源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应该建立和推行绿色GDP考核体系,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遭致的损失计入成本,突出节能减排,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单位GDP耗能、耗水、用地等指标逐年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下降。要将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质量变化、森林覆盖增长率、环保绿色GDP投资增减率、群众性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量等指标,以及各级政府对国家各项环保法规、政策的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考核政府官员的环保责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狭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起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问责制”,使环保政绩与政府官员任免、升降密切挂钩,促使各级政府、各地各部门的主要管理者加大对民生问题的关注程度和责任心,成为环保考核的对象和环保责任的承担者。

(二)坚持减量化优先原则,建立节约资源的观念

西方发达国家在循环经济方面的理念先进、措施具体、效果明显,环境保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般侧重于废物再生利用,末端治理。要特别重视减量化,即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使用,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奖惩制度。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完善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和节能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三)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支持和激励约束机制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从理念到制度的彻底变革,政府作为建立循环经济社会机制的主体,必须依法推进,逐步建立健全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要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 原则确立为发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要求,为实现循环社会提供法律保证。确立必要的行政强制、经济激励和自愿行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形成由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框架。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大《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力度,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强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订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名录,建立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

(四)制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发展规划

抓紧制定实施产业用地、水耗、能耗、环保、就业容量、带动效应等方面的标准,建立产业筛选和综合评价机制,使消耗高、污染大的产业和企业逐步退出。为了促进企业利益最大化,各地应按照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念,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科学进行城市规划和功能布局,形成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特别是工业园区的规划要科学合理,项目关联度要大,空间布局要有利于形成一个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与创建国家卫生、环保、绿色园林和文明城市的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五)建立全面的效益观

我们要确立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决策模式,在对资源开发和利用方案的选择这类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的长期问题进行决策时,一定要坚持综合效益原则,对可能引发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应尽早进行充分而科学的论证和预测,保持谨慎,反对冒进,避免不可逆转的危害性结果,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较高的综合经济效益。对于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从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应立足以下三个基准:一是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度,如土壤、水、森林、鱼类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速度不能超过其再生速度;二是不可再生资源(如化石燃料、优质矿石等)的利用速度不能超过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可再生资源的代替速度;三是污染物的排放速度不能超过环境对这些物质的循环、吸收和无害化处理速度。只有符合这些基准的发展模式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

(六)要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体系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各地的生态工业园区,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载体和重要途径,对于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美丽中国意义重大。本文选取了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陕西安康市旬阳县生态工业园为研究对象,希望能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1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理论基础

 

工业园区是实现企业聚集、产业集群和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生态工业园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园后的第三代工业园,是工业园未来发展的趋势。陕西安康市旬阳县在生态工业园的实践中非常注重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涉及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工业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IndustrialEcology,简称IE)又称产业生态学,是研究人类工业系统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仿照自然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方式来规划人类工业生态系统。它借鉴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功能作用,建立由不同产业和企业组成的,能实现主副产品和废弃物上下衔接、横向耦合、纵向闭合,使各种物质、能量在循环转化中得到充分利用,达到无或尽量少的废物排出,形成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的产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产业生态链。这样,既能节约资源、能源,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2循环经济学

 

循环经济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R.K.Turner和D.Pearcezai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理念。它强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具体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追求“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污染物排放最小化”的目标,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是对人类社会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废弃”的根本性变革。循环经济要求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技术或管理上的改进,尽量减少各种资源和能量的使用,这是从源头上,即输入端方面实施的方法。再利用原则是指要尽可能多次或尽可能以多种方式使用产品,这属于过程性方法。再循环原则是指尽量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废弃物”的加工处理(再生),使其成为制造其它产品的原始资源,进入再生产或消费环节,从而减少垃圾产生。

 

1.3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一个获得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要顾及后代人的发展需求。它追求世代伦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进化和效率与公平目标兼容等方面的思想。它改变了人类社会传统理念中资源和环境无限的观念,是人类“自然环境哲学”的重大变革。其战略目标是:持续保持人类社会经济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要以资源、环境为前提,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要素组成的有机联系、相互依存、客观存在的统一整体。

 

2陕西安康市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2.1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概况

 

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成立于2009年,位于县城以北,规划总面积17.8平方公里,可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是陕西省政府确定的全省首批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工业园成立以来,在旬阳县“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战略实施中,始终坚持生态工业、循环发展理念,以创建县域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为目标,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统一。多年来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实现了园区经济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双赢局面。2014年,旬阳工业园累计入园企业645户,其中规模企业21户,新增投资1000万元以上入园企业1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0.6亿元,增长42.6%;其中规模工业产值69.1亿元,增长16.9%;实现税收12.7亿元,就业10503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工业园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园区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O.69吨标煤/万元,年均下降21.96%,工业用水重复率在88%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732kg/万元,年均下降21.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为O.19kg/万元,年均下降18.54%。短短5年多时间,园区已形成8个各具特色的小工业园区,“三废”循环利用实现年节约标煤34.6万吨,减排二氧化硫6.5万吨,循环经济效益达7亿多元。

 

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2013、2014年连续两年被陕西省政府授予“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先进单位”、陕西省发改委授予“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园区”、省科技厅授予“13115科技创新工程重点科技产业园区”、省工信厅授予“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3年,陕西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座谈会在旬阳县召开,园区经验在全省宣传推广。

 

2.2陕西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工业园区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理念建设园区,按照清洁生产方式组织企业生产,着力实现园区企业上下游匹配、产品互为转换、资源和能源相互利用、工艺上下对接、设施企业共享,并实施严格监控。

 

2.2.1科学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旬阳生态工业园区先后聘请多名省内外知名专家,并联合6个科研院所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在编制规划时首先体现循环发展新理念、新要求,并结合旬阳县的资源特色优势、区位优势、发展基础条件等方面,完成了《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主导产业选择与产业布局规划》、《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7项规划。通过规划,明确了园区循环产业布局、设计构建了园区循环产业模型,科学确定了园区环境目标与控制指标及环境承载能力。依托各项系统规划,科学指导循环发展。

 

2.2.2创建园区循环产业链,建设循环发展示范企业

 

在工业园区发展布局上,首先细分为8个小区,每个小区分配一个产业,由一个龙头企业引领、相关企业配套,从而形成完整循环产业链条的发展模式。并在园区中分别选择鲁家坝、柳村、草坪作为三个发展重点,分别建设锌材料、新型材料、烟草加工三个循环产业示范小区。在创建循环产业链中,通过企业整合、相互参股、资产重组、土地置换等有效形式,先后对16家企业进行整合归位,实现了上下游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循环的发展模式。依托陕西有色旬阳大地复肥公司、西部尧柏水泥公司、陕汽集团公司、陕西中烟公司旬阳烟厂和中电投西北公司五大龙头企业,建设园区新型材料、水泥建材、装备制造、烟草食品、清洁能源和生物制品等六大循环产业,形成一批新建、技改、扩建项目,引领产业链条延伸、扩展与配套。通过龙头企业带来投资,提供技术,开拓市场,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项目、技术、市场支撑,完善配套园区产业链条,实现由办企业向建产业链提升。例如,2009年工业园成立时,积极引进陕汽集团公司,和当地企业合资建立宝通公司,形成年产3000辆汽车生产线,并组成一条由宝利汽车配件、亨通铸件、宝利汽车销售与修理和长江汽车培训构成的完整产业链,推动县域工业由矿产开发向装备制造产业升级。依托旬阳县丰富的铅锌矿产资源,利用资产重组等方式,促进陕西中科纳米材料有限公司充分利用上游陕西旬阳大地复肥公司生产的硫酸、锌焙砂作为原料,并利用大地复肥公司生产中余热发电后的低压热气(300—500℃)作为能源,生产纳米氧化锌,形成循环经济锌产业链。围绕龙头企业西部尧柏水泥公司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线,形成矿石资源开采、原料供应、水泥生产与水泥制品、运输与销售等10多个企业组成的水泥建材产业链。目前,旬阳大地复肥有限公司和西部尧柏水泥有限公司已被确定为陕西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成为全省同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的典范。

 

2.2.3积极运用与创新企业清洁生产技术

 

园区大力鼓励企业引进清洁生产技术,积极组织企业主动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先后与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8个院校签订“县校合作框架协议”,解决企业清洁生产技术难题。在黄姜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技术研发上,园区与旬阳县恒源生化有限公司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取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陕西中科纳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旬阳大地复肥有限公司与中科院联合攻关,成为国家最大的新材料纳米氧化锌生产基地,获得专利7项;西部尧柏水泥有限公司与南京大学合作,成功研发利用铅锌尾矿生产水泥综合利用技术,年可利用铅锌矿尾渣约40万吨,利用固体废渣率达32%;针对旬阳县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新森林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中药材研究基地。截止2014年末,园区内共有4家企业被授予高新技术企业,获得8项国家发明专利,26项国家级或省级科技奖项。一批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与创新,促进了园区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推动了园区循环经济发展。

 

2.2.4建立生态园区“三废”利用平台

 

为降低废弃污染物排放,实现循环发展,园区管委会结合旬阳县长远规划,建立了县城区域与园区企业共用的生活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废气余热发电站等设施,实现综合利用、配套建设。投资6915万元在草坪工业小区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厂,日均处理生活垃圾115吨;投资1.4亿元在老龙沟工业小区建设1.5万m3/d的污水处理厂。投资6000多万元在园区西部尧柏水泥有限公司和陕西旬阳大地复肥有限公司建成2座废气余热发电站,年发电量达5300万kW,年可节约标煤6500余吨。通过对“三废”的综合处理、循环利用,使“三废”的处理率达90%以上,达到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环境排放标准。

 

2.2.5园区实施严格监管

 

(1)坚持总量控制。园区始终围绕环评确定的排放总量,坚持首先从入园项目准入入手,并在生产过程中严控精管用能减排,确保园区在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不下降。在陕西省环保厅审批的《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核定的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粉尘2689.2吨、COD1347.8吨、SO21406.4吨、NH3—N286.1吨、NOx2385.2吨。到2013年末,园区规模企业年排放粉尘113.9吨、COD50.3吨、SO2459.06吨、NH3—N10.8吨、NOx1707.4吨,分别占总量的4.4%、3.7%、32.6%、3.8%和71.6%。

 

(2)加强对企业精准化监管。一是建立由发改委、统计、环保、园区构成的“四位一体”监测监管平台,加强对数据的科学系统分析,为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运营中不断完善园区企业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的月报、季报表统计。二是在检测地点上,实施企业监测和部门监测相结合,完善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建设。通过在线监测、数据共享,形成日常管理制度化、科学化。目前,园区列人中省重点用能监测企业3家,其中:尧柏水泥公司为全国万户重点用能企业,旬阳卷烟厂和中科纳米公司为省级用能监测企业。三是实施全过程监控。首先从企业项目源头人手,把循环经济落实到项目设计之中,将各项能耗、排放落实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将节能减排落实到企业技改之上。定期评估、经常督查。坚决杜绝企业生产过程中乱排、偷排等行为。积极支持企业争取国家和省上专项扶持资金,进行以循环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技改扩建,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3)以企业清洁生产标准实施对标监管。积极按照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对企业生产工艺中的关键控制点、原料、能耗、副产品或废弃物进行对标监管,帮助和促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实现达标生产、达标排放。例如,目前尧柏水泥公司达到水泥工业清洁生产标准中一级标准16项,二级标准13项,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已超过国内先进水平。旬阳卷烟厂在能源、原料选择、生产设备方面达到行业清洁生产二级标准。通过对企业清洁生产环节对照管理,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不断提升企业清洁生产水平。

 

这些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结果显示:园区六大循环产业年节约标煤10742.2吨,减排SO281.99吨,余热发电5300万度,实现循环经济效益7亿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