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医学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 研究方法 生理学机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05-01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规律的科学;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影响下结构和机能的变化,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的规律,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探讨人体运动能力发展和完善的生理学机理,论证并确立各种科学的训练制度和训练方法。运动生理学是体育科学基础学科之一;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人体的机能和形态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学习运动生理学不但要从人体生理学入手,还需要掌握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基本知识;只有和这些相关学科相互配合,进行综合、系统研究,才能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一、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运动生理学以正常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它的任务是: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发展变化的影响;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的生理学原理;掌握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运动项目和不同训练水平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从而能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更好地为体育实践服务。
二、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实验,在人工创造的条件下,使一定的生理现象按所要求的时间和空间正常出现,借以观察和分析机能活动变化的过程及其因果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手段有了很大的改进,肌肉活检、电镜观察、微电极生理和超微分析等技术已把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带进以分子为基础的微观世界;另一方面,多种生理现象又可通过换能、遥测、多导记录,在不影响人体运动状态的条件下获得实验数据,利用电脑记忆、系统处理、综合分析,使动态的和整体水平的研究也达到了新的高度。同时,动物实验也是运动生理学实验中不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的生理学分支。具体任务是: 在正确认识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教学现状涉及知识面广,运动生理学课程学习需要有一定的运动解剖学,组织细胞学等知识为基础,而体育系因专业限制仅进行了运动解剖学的初步学习。运动生理学又是学习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处方等课程的基础,具有多学科交叉性。这就给运动生理学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
三、运动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抽象。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学起来普遍感到抽象、枯燥,缺乏兴趣。特别是学生刚开始接触运动生理学时,肌肉的收缩过程、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等内容复杂、抽象,老师又很难讲述清楚,造成许多学生一开始就丧失了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信心。
2.理论与运动实践脱节。运动生理学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科学交叉的学科,而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既可为竞技训练服务,又可指导群众的健身活动。而在以往的运动生理学教学中常常忽视体育实践,把运动生理学当成人体生理学来讲。
3.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体育运动学校不同学生之间文化基础不同,不同专项对应掌握的生理学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应针对不同学生传授不同的知识,对知识的要求也应有所区别。在以往运动生理学教学中常常忽视了这一问题,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真正实现培养目的。
4.缺少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体育科学中的许多课程与运动生理学关系密切,运动生理学是学习其他课程如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运动处方等的基础。以往教学中常常忽视这种联系,把该课程当成一门孤立的课程来讲,给其他课程的学习造成了困难。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我们是在现时代的条件下从事教学工作的,因而运用教学方法时要考虑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现代科学的新进展。
在运用教学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这无疑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需要学生成长为具有高度科学精神的、智能型的,具有创造力的人。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两点是同样重要的,离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而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也将无所适从。这方面最重要的是采用那些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更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能受到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在这类方法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对学生进行激励、组织、点拨、引导,使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3.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般地说,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把学习方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还是比较少的。当然,一般地说,学习方法是第一个层次的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实际上都是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是一个正在探讨的课题。
4.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进行的主要是认识活动。不过在进行认识活动时,必然会有情感活动随之发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识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有推动作用,消极的情感则会阻抑认识活动的开展。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有益于把学生从“刻苦”学习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能愉快地、活泼地学习,这才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总之,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作为艺术就必须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创新、发展,让学生在心理上认可与欣赏。
综上所述,以上措施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社会实践能力及科学创造能力,实验证明讲授――实践――科研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教学研究是无止境的,更好的、更适应于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篇2
1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设置运动营养方向课程的必要性
1.1我国公众营养问题和亚健康问题日益严重
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问题表现在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并存。少部分地区和人群仍然存在营养缺乏病;大部分地区随着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体力活动减少,造成营养失衡或“过剩营养”等一系列慢性病或富贵病等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的身体素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增龄引起机体器官趋于萎缩、生理功能明显退化、免疫能力相对低下,出现了生理性衰老的亚健康状态。亚健康又称第三状态,主要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1]。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性预测表明,真正健康者仅占5%,患有疾病者占20%,而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其年龄分布多在35~55岁之间[2]。目前,中国处于亚健康状态人口已超过7亿人[3],并呈上升趋势。一项对全国22个省市青少年调查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亚健康状态,青少年亚健康状态达到20%以上[4]。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促进亚健康向健康状态转化,对于促进人群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制约
公众营养慢性病和亚健康问题解决。据1994年统计,慢病治疗费用年增长速度为17.72%,这对国家的宏观经济形成重大压力,也构成阻碍企业发展的巨大包袱,更成为个人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而慢性病中的70%和亚健康问题是可以通过预防——“健康管理”来控制的。目前,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健康人和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健康管理已非常成熟,健康管理师已形成稳定职业。日本通过实施“营养改善法”来提高国民营养水平及改善国民营养状况,以维持和增进国民健康与体质。日本一亿多人口,平均有40万名营养师,每100多人口就有一名专业运动营养师;而我国l3亿多人口,营养师不足4000名,其中运动营养师不足几十个,专业人士绝大多数分布在医院等机构,为疾病人群服务,面向普通大众的很少。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建立健康管理师职业,但行业尚未成熟,培训市场混乱,而且国内尚无高等院校培养健康管理人才,导致行业专业人员严重匮乏。
2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设置运动营养方向课程的可行性
2.1开设运动营养方向课程是适应健康管理市场要求的需要
目前在中国健康市场,营养师和健康管理师在近三年里被称为是“朝阳职业”乃至“黄金职业”,健康管理师和营养师的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搬冒出。虽然每年有大量培训人才走出培训机构,但大多都缺乏系统专业医学教育,可谓是“一本培训教材,一位健康管理师”。因此健康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及,严重阻碍了国内健康管理行业的成熟和发展。由于我国人口特征的变化、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和亚健康问题流行日益严重、医疗费用急剧上涨,个人、集体和政府不堪重负以及健康保障模式的改变等原因,促使国内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迫切而且巨大。健康管理是一门综合叉学科,主要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运动医学等重要学科。所以健康管理师不完全等同于全科医生或公共卫生医师,健康管理通过采集和分析健康信息或危险因素,运用专业知识为人们评价自身的健康状况并通过运动、营养、心理调节和生活方改变等进行健康促进。随着现代预防医学的扩大,同时伴随康复医学迅速发展,传统预防医学课程设置与健康管理知识结构体系相比,所缺少或需要加强的学科正是运动营养学知识体系。体育运动锻炼具有较全面的健康职能,既能促进人体整体机能的全面发展还能加强人的社会性和生物性在健康方面的高度协调,促进心理对人生理的调控作用以及加速疾病的康复作用。因此,在新的医学模式改变的推动下,医学与体育运动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发生交融,产生新的学科领域——运动营养学,它是未来健康管理人才、预防医学工作者和营养师必须具备的知识领域。
2.2医学生对运动营养学知识兴趣浓厚
篇3
一、研究背景
行走是人体运动功能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作为研究下肢运动和受力情况的步态分析在康复和康复评定中占有了重要的位置。通过步态分析可以对人体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进行分析和诊断并对功能、疗效进行评定,还可以用于指导骨、关节假体与假肢的设计以及对截瘫患者的行走功能进行重建,同时对于体育学和航天学也有重要的价值。目前在康复医学领域。步态分析已经成为康复医学评定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力地辅助了临床运动功能评定,思维能力评定等主流康复医学评定方法。步态分析方法也在综合了临床分析、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肌电图分析等方法之后有了更长足的发展。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很多病理步态有了充分的实践依据。
二、正常步态运动协调实验研究
1.实验目的与对象
自然步态(或正常步态)是指健康人用自我感觉最自然、最舒适的姿态行进时的步态,是周期性的,具有协调和均衡的特点。研究正常人的步态特征。建立正常步态的协调控制模式,不仅能给康复医学领域的诊断疾病、确定康复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而且对拟人机器人和智能假肢的运动规划和设计控制均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在摆动期,通过实验分析可知,在摆动期初期有一个明显的膝屈动作,该动作对产生摆动过程最低点的脚尖与地面间隙尤为重要。Winter指出,正常摆动期的平均脚尖与地面间隙仅为1.29cm。而且该间隙对膝关节的角度变化非常敏感。如果没有足够的膝屈。摆动过程中脚尖就会触地,为了完成摆动期,必须有额外的提髋或大腿外摆动作,增加了步态周期的能量消耗,也使步态显得笨拙难看。可以看出。在摆动期要求整个下肢三关节、多肌肉之间的协同动作,本节将以此为对象对其协调控制机理加以研究。
关于在摆动期中肌肉的参与情况和肌肉力对摆动的作用已有一些研究,但是研究者的结论也不尽一致,Yamaguichi(1990)1通过减少或增加某块肌肉的神经激发信号,研究了摆动期中肌肉对屈膝的影响,认为肌肉力或者肌肉活性很小,Moehon(1980)和Collins(1995)通过优化分析和实验研究。认为在摆动期确有较强肌肉活动存在,王人成等人选用6种最优化准则并考虑关节被动力矩求解了下肢摆动期冗余肌肉力的分布,认为适当的肌力对于完成有效、低能耗、自然的步行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还有一些学者通过建模仿真预测肌肉激励的协同性问题。
但是,人体采用何种方式控制迈步,在单腿支撑时神经系统如何调节保持身体的肌肉协调动作。利用什么样的性能指标函数来表示人脑协调控制所追求的目标等问题仍不清楚。本节通过实验和模型分析相结合重点研究摆动期的肌肉力协调和动力学协调控制模式。
2.实验方法
(1)实验任务和受试者
实验过程中,要求受试者在平地路况下正常行走。在数据采集前每个受试者,均行走3~5遍,充分适应设备和熟悉行走要求。实验开始后,为了保证受试者姿态自然、速度稳定,数据采集在不知会受试者的情况下开始。实验要求每个样本进行8次自然行走。
本实验共有53名志愿者参加,其中包括黑龙江工程学院田径队、篮球队。由于实验过程中部分受试者动作变形较大(运动员有伤),我们从中选取了19名有代表性的运动员,男14名女5名,进行正常步态行走实验的数据分析。其中田径运动员的专项分别为三级跳和5 000米长跑,有一名男子三级跳运动员为运动健将,其他人为一级运动员,健康状况良好。
实验中受试者下身穿紧身运动短裤,以保证肌电信号电极不受影响和明确标示运动中肢体的位置。受试者相关生理参数如表1―1所示。
通过最优控制计算,可以了解实现正常步态摆动期各肌肉的协同关系和控制模式。
图1-1是模型计算的肌肉活性与样本测量的EMG模式比较,可见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还是基本相符的。上述肌肉模式分析结果也表明。模型采用能量消耗最少为优化目标求解符合人体正常步态摆动期的控制模式。
三、步态参数模型的应用
步态分析采用的方法众多,涉及的参数也有很多种,如何从这些参数中提取出稳定可靠的参数对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有人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R.White等人认为为了确保数据的再现性每种数据应该重复测量35525次,在他们的实验中测量分三天进行,每天测量三次。他们引入了变化率的概念
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中测得的足地垂直方向的力具有相当好的可重复性,前后方向力的可重复性稍差,左右方向力的可重复性最差。因而要想对整个力一时间曲线进行分析需要有更先进的统计学方法,在分析过程中对参数的选择也要慎重考虑。
对于不同目的的实验,实验要求和数据的选取原则也是不同的。例如AlanCrowe等人在研究人体质心运动时提出的有效实验选取原则。
1.足应落于特定区域。
2.为满足对z方向运动的要求。剔除一次实验中左右侧z方向峰值的平均值与体重的差异超过1.5%的实验。
3.为了确保步速的一致性,需剔除两次实验中时间周期差异超过扬的实验。
四、结论
篇4
细菌可以通过调整鞭毛旋转的方向来改变运动状态。
对于医学来说:
1、鞭毛具有鉴定价值。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能否运动可用其来鉴定。
2、鞭毛具有致病作用:鞭毛运动能增强细菌对宿主的侵害,因运动往往有化学趋向性,可避开有害环境或向高浓度环境的方向移动。
篇5
一 宇宙中的一切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循环之中,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这些运动的结果。科学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观察、记录、解释、预测这些现象。
现时的现象和过去的现象
满晰博认为:人们在观察和感知,即获得正面经验、逼近实际现象(有效现实)的时候,直接来自于现时,间接来自于过去。
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
现时的现象(结果)由运动、瞬间变化、动态过程、生命变换、功能等构成;现时的现象或结果(如运动与功能)无定量特征(如重量和数量),不能定量测量;它们只显现出方向性,只可以定性描述。
过去的现象(结果)由物质,累积的、物化的、肉体化的效果构成。过去的现象或结果(如静止的实体)无定性特征(即方向性),不能定性描述;它们只显现出定量特征,只可以定量描述。
就一个个体的感知能力来说,在某个确定的时刻,通常不能同时聚焦于过去和现在,他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做出抉择。显然,感知和说明功能与实体,需要应用不同的感知形式和认识方法。
感应综合法和因果分析法
那么,感知和说明功能与实体,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对应于什么感知形式和认识方法呢?满晰博指出:
为了感知功能、生命过程、瞬间变化,必须记录现实的动态特征;为了合理地区别同时发生的现象,必须记录它们各自的方向性—这就需要我们应用感应综合认识模式和方法论。
感应综合法(inductive synthesis)是指,相互产生作用的动因是自觉地维持或聚集的。“感应”(induction)意味着动因和效果(以及感知)是同时存在的。现时的效果构成动态的效果、功能和运动。
为了感知和说明物质、物化、实体或肉体现象,必须关注过去的、积累的、物化的现象;为了合理地区别不同的累积现象,必须记录它们的定量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应用因果分析认识模式和方法论。
因果分析法(causal analysis)是指,一个被观察的效果与其他同时发生的效果的所有关系,都被有意识地分离或者抑制,而与其原因的关系却被明确地建立。在时间上,原因公理性地发生在效果之前,因此,原因处于过去。过去的效果构成了物质化的效果,因而也构成了物质。
中国医学和中国科学、西方医学和科学的方法论
电磁学里的左手定则、右手定则,中医学里的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都是典型的感应综合法;而化学的还原方法,现代医学的放射、造影等诊断方法,都是典型的因果分析法。因此,满晰博认为:中国医学和中国科学,从诞生起直至现在,就严谨地、连贯地、独一无二地应用感应综合的方法论。它的表述是对动态、现今现象的直接领悟;对比之下,西方医学和西方科学,至少从19世纪开始,就排他地应用因果分析的方法论。它的表述限于对于过去的、物化的、肉体现象的说明。……只有在现代电磁学、核物理等领域,感应综合方法论的应用才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二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满氏公理的基本表述形式:如果某一实体的同质性越大,则这一实体的功能的时间稳定性(一定时间内方向、倾向或性质的不变性)越小。反之,从直接可感知的功能来说,稳定性越大的功能(也就是很容易观察到的功能),产生于同质性越小(异质性越大)的实体。
满晰博解释说:实体的这种同质性在基本粒子中表现最大,它将顺着这样一个方向减小—原子、分子、细胞、原始和高级有机物的组织、动物、人类,社会、政治、文化社区,行星和银河系统等等。
……功能的稳定性在银河系是最大的,在行星系,文化、政治、社会社区,人类个体、高级和低级动物等等,显示了连续下降的趋势。换句话来讲,功能的稳定性与相应实体的同质性的变化方向相反。
满氏公理的延伸和推理包括:实体的同质性越大,其异质性(复杂性)越小,个体性(个体差别)越小;定量描述的效果越好的实体,其定性描述的效果越差;运用因果分析法的效果越好的实体,其运用感应综合法的效果越差;反之亦然。
三 满晰博对因果分析法的效果随实体同质性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作了这样的说明:
任何教科书上给出的信息,如关于氧原子的信息,决不仅仅是对一个特定的氧原子进行观察的结果;相反,它是以对许多这类原子进行具有统计意义的观察为基础的。
由于原子的高度同质性(个体差别小),这一观察过程产生的表述,其或然性几乎等于1。类似的结果也适用于其他现象,明显的限制是,同质性降低(等于个体差别增大)将降低因果分析法表述的严谨性、或然性,因此也就降低了表述的正面质量。
因此,运用因果分析法进行化学试验、生物试验和药物试验,对同质性高的实体(如原子、分子或组织)做出的分析和假设,正确率较高。而人的个体差别比原子大得多,所以在生命科学中,特别是在人类医学中,以因果分析法为基础的随机信息、统计数据,对于确定正面的、精确的描述几乎毫无意义。
例如,不同的人对酒精有不同的反应程度;对于各种药物也有不同的反应;人的内在功能比微生物的更为复杂,诊疗功能性疾病比诊疗仅仅由细菌和病毒引起的疾病更为困难,因果分析的诊疗方法显得越来越无能为力,而感应综合法更为有效。满晰博对感应综合法的效果随功能稳定性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作了这样的说明:
篇6
关键词: 运动康复专业 课程体系 构建方法
2012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运动康复与保健专业更名为运动康复专业,属特设专业。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和相关新兴学科结合日益紧密,运动康复专业就是体育、康复与医学交叉结合的新专业,构建符合市场需求及高等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1]。
1.明确培养目标和知识要求,为培养人才指明方向
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大学教育应重视厚基础,重视素质培养,本专业通过大学四年的培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掌握体育学、康复学和相关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系统掌握体育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医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与运动学相关的理论与知识。掌握康复评定、康复治疗、运动伤害防护等技术,具有对肌肉骨骼损伤、慢性代谢性病症、神经损伤等疾病的诊治过程及基本康复治疗、运动伤害的评估与处理的基本能力,能对康复临床常见的各种功能障碍及病痛进行科学评价、康复治疗和合理处置。具有创新意识、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毕业后能够从事运动与康复相关工作。
2.构建扎实的理论课程体系
2.1构建思想政治和人文素质课程,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发展。培养学生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行为和伦理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和科学态度,锻炼学生的协作和沟通技能。主要由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医学伦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音乐、美术、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等课程组成。
2.2突出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公共基础课程。
加强培养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使学生能够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获取信息、管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奠定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基础,突出通识教育,打下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主要由大学英语、军事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组成。
2.3优选专业基础课程,打造学生扎实的基础。
为达到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和夯实系统的人体运动科学、体育学与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吸取现代康复医学新成就、新水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妥善处理好各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分工,实现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主要由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基础医学概论、临床疾病概要、运动康复生物力学、医用物理学、人体发育学等课程组成。
2.4构建学生运动康复的能力的专业类课程。
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分析和思维能力、指导体育保健与疾病康复能力,能够开展一些常见病的指导和康复手段。主要由康复评定学、物理治疗学、运动创伤学、肌肉骨骼康复学、医疗体操、传统康复方法学、技能强化训练等课程组成。
2.5精选选修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及知识面。
扩大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开设选修课程,主要有创造学、运动医务监督、信息检索与利用、导引养生功等课程。
3.实践教学体系
运动康复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和适应工作的能力的高低,主要由实验教学、技能强化训练、科研意识和能力的训练、运动保健实习等组成。通过基础医学、康复医学、体育学实验的开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强化学生康复技能,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进入实习前受到系统而规范的保健与康复操作和技能的训练,熟悉工作程序,能独立进行系统运动健康与康复治疗见习巩固所学知识;通过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独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独立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毕业实习,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质量意识,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通过毕业实习,在实践中强化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拓展相关学科知识,启发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课外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为将来更好地从事护理工作和开创护理事业新局面打下基础。通过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自力更生和应急处理能力,为将更好地融入社会、胜任工作打下基础。
4.建立高素质的运动康复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校内涵的风向标,是教学质量的镜子,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社会的发展。运动康复专业是近几年新开设的专业,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引进相关专业人才,运动康复专业是新型专业,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为此学校应引进相关的高级人才,培养该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其次,加强原有教师的培养,可以选拔有志于本学科方向的体育老师和临床教师,通过进修的方式提高。再次,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度,青年教师在老教授、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研究,快速成长。最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2],教师在工作期间形成终身学习意识,自我学习、自我修炼,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参考文献:
篇7
人体生理学指出,排便是一种反射动作,当粪便对直肠内壁产生压力,冲动传入腰骶部脊髓的低级排便中枢,再上传大脑皮层后引起人体便意。然而,肠道波段性蠕动较少,食物残渣长久停留在结肠,容易造成便秘。医学上通常根据肠道蠕动及排便动力性特点,可将便秘分成结肠型、直肠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造成便秘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① 无规律生活方式。譬如长时间地静坐、伏案、操作电脑等工作方式,造成肠蠕动减少。正常状况下,每分钟人体肠蠕动3~4次,这种发生在乙状结肠的强烈蠕动称为集团蠕动,有时人会感觉得到,也会有肠鸣音。如果肠蠕动缓慢或消失,容易引起腹胀、腹痛和便秘。临床医学证实,长期习惯性便秘更容易引发结
肠癌。
② 肠道排便力不足。主要是骨盆底肌、提肛肌、腹肌、膈肌等肌肉力量收缩不足,造成排便过程困难。
③ 膳食结构不合理。长期偏食、挑食,不爱粗粮、高纤维食物,很少吃蔬菜、水果,影响排便次数和
质量。
④ 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果一段时间紧张、焦虑,人体神经系统调节失常或功能紊乱,容易引发肠道功能紊乱,产生大便周期性闭结,造成便秘。
⑤ 忽视排便意识。因为工作、学习、生活等原因经常忽视生理排便要求,有意拖延排泄时间,久而久之,造成正常排便反射消失,产生便秘。
⑥ 肠部位的疾患。譬如内外痔疮、肛瘘等疾患造成排便不通畅、排便疼痛和排便障碍等原因。
肠蠕动才能便畅通,人运动才能促进肠蠕动。体育活动能促进肠道生理蠕动。那么,运动促进肠蠕动、降低便秘的机理又是什么呢?
① 运动医学研究证实,参加体育运动给人带来最明显的好处之一就是肠道节律性蠕动增快,使得排便既省力又畅通。
② 文献资料指出,不爱运动且经常患有便秘者比经常运动并保持大便通畅者的结肠癌发生率要高出4倍。研究认为,体育医疗、快步行走、慢跑、摩腹散步、健身步道活动、跑步机运动、骑车、功率自行车、跳绳、仰卧起坐、俯卧撑、引体向上等体育活动可促进消化道平滑肌蠕动,加强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有助于解除便秘烦恼,更能降低大肠癌的发生概率。
③ 体育运动实践表明,防治便秘操是一种值得推荐的体育医疗运动方式,主要原理是增强人体腹肌和骨盆肌力量,有利于患者在整个排便过程中,腹肌有力度地收缩,使得腹内压能够达到有效的排便力,缩短排便
时间。
防治便秘操主要分成6个动作:
① 准备运动
人体直立姿势,先抬左脚摆右臂,两脚在原地上下起落,抬起时,脚尖自然下垂,离地面约15厘米;落下时,前脚掌先着地过渡到全脚掌,上体保持立正姿势,两臂按起步或跑步摆臂的要领摆动。
② 深蹲起立
从直立状态到下蹲姿势,始终保持正确的动作,头部与躯干腰背部也要始终保持笔直伸展的状态,臀部尽可能要向身背后撅起。开始深蹲时要全身放松,两腿分开,略比肩宽(或与肩同宽),自然地站立;脚尖的方向基本是倒八字形,以脚的第二趾的方向为准;下蹲时,膝盖的方向要在第二趾的延长线上,这样做起來比较自然而不吃力。蹲得比较深,再起立,这是很好的运动方式。
③ 腹背运动
预备姿势:直立。
第一个8拍。1~2拍:左脚向侧移步成开立姿势,稍宽于肩;同时两臂前举,立掌。3~4拍:上体前屈90°,两臂侧举,抬头看前方。5~6拍:两臂上举,于手腕处交叉,五指分开,掌心向前,眼看手。7~8拍:收左腿,成直立,同时两臂胸前屈,掌心向后。
第二个8拍。1~2拍:屈伸腿一次,同时两臂伸直,两手由拳变掌,经前、下、向后绕至上举,掌心向前。3~4拍:直腿体前屈一次,手指触地。5~6拍:同3~4拍。7~8拍:还原成直立姿势。
④ 踢腿运动
预备姿势:直立。
第一个8拍。1~2拍:弓步击爪;左脚向左前45°上步成左弓步,左拳变爪,上架头顶,右拳变爪前推。目视前方。3~4拍:勒手蹬脚;蹬右脚,两爪掳手回拉变拳,收至右腰间,左拳在前,右拳在后,目视前方。5~6拍:跪步双推;右脚后撤成跪步(膝不触地),两爪前推。目视前方。同时发出“唬”声。7~8拍:并步抱拳;左脚并右脚,抱拳直立,目视前方。
⑤ 转体运动:
预备姿势:直立。
第一个8拍。1~2拍:左脚向侧移步成开立姿势,稍宽于肩,同时左臂经腰推至前举,立掌;右臂上举,握拳,拳心向前。3~4拍:上体左转90°,同时左臂侧屈,肘、前臂贴于后腰;右臂胸前平屈,指触左肩。5~6拍:上体右转180°,同时两臂经水平向右摆动至左手胸前平屈,右臂侧举,掌心向上;眼看右手。7~8拍:还原成直立姿势。
第二个8拍。1拍:左脚向前一步,同时两臂胸前屈,掌心向后。2拍:右腿并左腿,同时前臂向内绕至前举,掌心向下。3拍:屈腿,同时上体右转90°,左臂前举,掌心向下,右臂胸前平屈后振,眼看右手;4拍:还原成直立姿势。5~6拍:左脚向侧移步成开立姿势,稍宽于肩,同时上体左转90°;两臂经侧至侧上举,掌心向外。7~8拍:还原成直立姿势。
第三、四个8拍。同第一、二个8拍,但方向相反;第五至第八个8拍同第一至第四个8拍。
⑥ 原地高抬腿跑
高抬腿跑的具体动作要领是:双手叉腰、上身挺直、目视正前方,双脚直立,先抬右脚使大腿与小腿成直角,然后右脚下蹬左脚抬起,左脚大腿与小腿亦成直角,依此姿势两替在原地跑步。在原地高抬腿跑的过程中,上身应始终保持挺直。每次锻炼时间在5分钟左右,运动频率每分钟50次左右,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掌握,由缓到快逐步推进。
除了做防治便秘操外,便秘者还可以结合其它的家务活动、生产劳动和体育健身运动,如晨饮加揉腹方法就特别见效。
① 晨饮:每天清晨一次性喝400~600毫升凉开水,冬季寒冷季节取温开水。
篇8
一、打破病名,参考症状 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关于病的命名不同:“西医所称的病,大多数是取决于病原体,或者就某种特殊病变的病灶而命名,或者就生理上的某种特殊变化而命名。总之,西医的病名,必取决于物理诊断和实验诊断,是比较具体的。”“中医的病,或从病因的性质而命名,或从突出的症状而命名,或从病机的所在而命名,虽然比较抽象,但它却往往能从整体观出发,局限性比较少。”人体空间医学提出:打破病名,参考症状。无论是中医的病名还是西医的病名,都一律打破,将症状作为诊断的参考,直指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胃病,现代医学将胃病分为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等,人体空间医学打破了这些名词,无论是萎缩性胃炎还是胃溃疡,都可以应用能量撞击的方法。启动下焦能量,使之向上撞击,在撞击的过程中,胃部功能得以恢复,胃病自然消失。再例如癌症,人体空间医学将所有癌症的原因都归结为人体空间能量的高度积聚,通过畅通人体公转的方式疏散空间高度积聚的能量,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癌症问题。
症状是人体微观领域变化的综合表露,处于动态变化过程,所形成的病灶也并非固定不变,传统中医用聚、散、化结、破瘀等名词表症状的易变性和短暂性。在参考症状的过程中,要寻找症状的制高点,通过制高点查找疾病的根本原因。从患者叙述的一系列症状中寻找制高点,比如说:肚子疼、胸部憋闷、嗓子疼,要从嗓子疼着手治疗。治嗓子疼,用桂枝、葛根或者葛根、知母、杜仲,治疗背部空间,能量有了出路,嗓子疼就好了。嗓子疼好了,胸部憋闷、肚子疼也就得到了治疗。通过制高点查找疾病的根本原因,犹如顺藤摸瓜,顺着症状的制高点,查找疾病的根源所在。
二、为积聚的能量寻找出口 人体空间能量的聚积,是形体细胞或脏腑失去活动力所产生的结果。而人体空间能量的聚积,又会影响到形体细胞或脏腑功能活动时的空间。因此,空间能量积聚引起的疾病与细胞或脏腑本体病变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疏散人体空间能量的聚积是解决疾病的关键。癌症的治疗,尤其如此。人体空间医学认为,癌症姓“瘀”不姓“毒”。癌症是高能量的积聚,在治疗上以疏通为主,不应以毒攻毒。
能量运动有相互推动的特点。人体空间的能量是从压力、浓度高的部位、方向向压力、浓度低的部位、方向运动。在公转这一循环往复的线路上,任何一个部位都担负着两种角色,既是上一个部位能量的直接疏散点,又是下一个部位能量的直接动力点。而就人体的四大空间而言,胸部是腹部能量的直接疏散点,又是背部能量的直接动力点,而背部既是胸部能量的直接疏散点,又是尾闾部能量的直接动力点。治疗人体疾病,要充分考虑能量积聚部位的直接动力点和疏散点,还要考虑第二、第三疏散点。比如说,腹腔病变,既要解决胸部的能量问题,同时要关照背部能量的情况。如果背部能量无法疏通,那么胸部能量也无法疏通,胸部能量无法疏通,腹腔病变仍然无法得到解决。只有从整体着眼,为积聚的能量寻找出口和动力点,才能彻底根除疾病。临床过程中,肝部病变,首先影响了肺部的正常功能。而肺部的不适,令背部出现沉、紧或冷等症状。能量的逆向推动,即从背部着手,调整背部的能量运动,则可治疗肝病。
肝病肺背部,治疗肝病可从背部入手;
肾病肝肺部,治疗肾病可从肺部入手;
脊背肾腹部,治疗脊椎病可从腹部入手;
头部胸大椎,治疗头部病症可从大椎人手。
此外,外焦空间是五脏六腑能量运动的总出口,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外焦空间进行调解。在临床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背部、腰部的症状。如果在查症的过程中,疾病伴有背部或者腰部症状,比如背部沉、紧或者腰部酸、疼,首先应考虑调整外焦空间能量的浓度与压力,这是促进人体健康的关键。如果脏腑实,则疏散外焦的能量。如果脏腑虚,就增加、宣腾外焦的能量。人体五脏六腑的运动平衡,是通过外焦能量压力的增减来调节的。改变外焦空间能量的压力,从而调整人体整体的能量运行,为调治人体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至实至虚 打开能量出口为能量流通创造了条件。在调整能量压力时,要调整人体能量与物质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促使能量与能量、能量与物质之间的相互撞击,再由相互撞击时产生的压力推动公转运行。调整压力是将能量从多的部位调动到少的部位。能量多,压力必然大:能量少,压力必然不足。将能量从多的部位往不足的部位调动,是为了调整、均衡压力,调整能量的浓度,使其保持动态均衡的分布。
为了能量顺利运行,要遵循“至实至虚”的原则。所谓“至实”就是加大能量积聚部位的压力,使能量压力积聚到一定的程度,过高的能量自然运动;而“至虚”就是降低能量不足部位的压力,使能量压力降低到一定的程度,加大与周围能量的压力差,过高的能量自然向能量不足部位补充。“至实至虚”遵循能量运动特点,能量运动的特点之一就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流动。至实至虚的目的是促进能量的自然流通,而并非引动能量运行。能量自然流通,在流通过程中调整、均衡压力,保持动态均衡的分布。在调整压力时,必须有推动力的辅佐。启动会阴区能量的推动力,适用于全身的能量流通,有助于公转运行。应用五行生克关系来推动能量的流通,则适用于局部或脏腑之间的能量流通。
传统中医定位在形体,走的是中庸之道,是以太极为定位的起点。在强调中庸之道的同时,调整人体气血变化,进而达致人体的健康。强调解决矛盾,调整阴阳,把平衡作为维持生命的手段,认为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我们把医学定位在“空间”与“场象”,走的是虚虚实实的极端之道。唯有应用极端的方法,即实者更实、虚者更虚,才能使虚实的压差加大,加强空间的能量撞击,刺激和推动细胞的运动,使人体功能恢复正常。“至实至虚”,应用了不平衡、不对称、一松一紧、一虚一实的不协调关系。只有不平衡、不对称,才能促使能量在空间保持动态的、相对均衡的压力。
四、运动中实现补泻 传统中医治疗,以补泻为主,“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人体空间医学治疗,调节人体能量,促使公转正常运行。人体内部能量运行的特点是由高向低,能量从浓度高的空间向浓度低的空间运行。在这一过程中,高能量得以疏散,低能量得以补充,能量对行经之处的细胞产生撞击,促使其恢复本来的功能。在运动过程中实现泻、补、通、散。泻:泻起点之实,带动起点部位空间能量向下方运动,起点部位空间能量浓度和压力降低;补:给下方动力,补充下方能量不足,激活下方细胞,恢复下方细胞功能;通:在行的过程中起到疏通的作用,因能量在压力差的作用下对所行经部位的细胞进行撞击,疏通行经空间能量的瘀滞;散;在行中散热化结。
运动中实现补泻与传统中医“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有所不同。“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更强调借助外力直接对人体内部能量进行调整,使多余的能量消散,不足的能量得以补充。运动中实现补泻,更强调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人体空间医学药物运动学的意义就在于此。能量具有很强的活动能力,无处不到,始终处于运动之中,时刻激发和推动着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而作为有序化能量运行的公转,则更是如此。公转畅通,人体内部能量自然实现调解。
五、清降清升 升、降、出、入是人体能量最基本的运动形式。人体能量运动与自然界能量运动如出一辙。自然界中,地的能量上升,天的能量下降,清者为天,浊者为地。人体内,会阴区域为地,其能量上升,肺部区域为天,其能量下降,清升浊降,气化生焉,三焦通矣,这是正常的能量运行规律。
篇9
【关键词】行为护理;脑梗死;康复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5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07-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脑梗死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且其病死率、致残率也较高[1]。因此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改善患者预后,使患者能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已有许多学者在其治疗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研究尝试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过程中应用行为护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为2012年1月至12月在我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共12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2.4±6.8)岁。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共54例。病程为(4.5±1.2)月,64例为左侧偏瘫,57例为右侧偏瘫。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共75例,对照组共4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偏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行为护理。具体为脑梗死3天后,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与患者每日两次循序渐进的穴位按摩和被动锻炼,每次时长半小时。过程中注意要保持功能位,避免上肢屈曲或下肢伸展时间过长以及足下垂内翻。上肢的按摩为护理人员以自己的虎口与患者虎叉,拇指指腹按摩其合谷穴,示指按摩其内关穴,另只手拇指按摩其曲池穴,示指按摩其少海穴。按摩的时候注意肩、肘、腕关节各方向的运动。下肢的按摩为一只手按摩其患侧内外膝眼穴,另只手指按摩其照海穴,拇指按摩其昆仑穴,虎口要超过患者的跟腱。各穴位按摩结束后进行髋、膝、踝关节各方向的运动。
1.3观察指标采用Fugl-Meyer量表对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分[4],并制定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情况观察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为(29.6±10.1)分,治疗后评分为(79.8±15.8)分;对照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为(28.5±11.2)分,治疗后评分为(68.5±13.1)分,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中有48例患者对护理过程非常满意,24例患者对护理过程比较满意,满意度为94.74%。对照组中有14例患者对护理过程非常满意,20例患者对护理过程比较满意,满意度为73.91%,两组比较P
3讨论
行为护理是一种新兴学科,它是以行为科学和行为医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过程中的补充成分,是整体护理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之一。目前认为脑梗死后中枢神经组织在结构与功能上仍具有一定的重塑性,部分神经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可实现再生。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功能训练活动来促使正常功能活动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显示在进行行为护理后,患者运动功能有大幅度提高,且较未使用行为护理的对照组更为明显,这提示我们对于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应通过行为的锻炼提高其运动功能。
此外,调查问卷显示,使用行为护理的观察组满意度较对照组也明显提高,这与行为护理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亦有一定的关系。这提示我们行为护理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大大提高了护理的质量。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行为护理,可有效提高脑梗死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梁仲城,彭契六,李登星.脑梗死患者血清性激素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31):1046-1047.
[2]王萍,王思杰.细节化优质护理对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2-13.
篇10
英文名称:Health Medicine Research and Practic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南师范大学;中国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会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重庆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3-0151
国内刊号:50-1172/R
邮发代号:78-14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