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04:0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计算机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实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2-0036-0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大学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已由精英教育向国民教育转变,研究型人才培养向实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转变。为适应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培养出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必须要加强实践教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通过多年与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出了一套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思路。
1 建立“四层次、七类别”实践教学体系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本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四层次、七类别”,如图1。“四层次”是指将学生应获取的实践能力分成基础实验和认知能力、初步设计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与工程能力四个层次;“七类别”是指将整个实践环节分为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题训练、各类实习、毕业设计、参加创新和科研课题及职业培训七个类别[1]。
其中课程实验的设置以综合性和设计性为主,还可为实践能力相对较强的同学设计选作实验,结合认识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一层――基础实验和认知能力;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设置综合性和设计性更强的课程设计环节,结合电子装配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二层――初步设计能力;针对培养方案中不同的课程群设计综合度更大的专题训练环节,如针对数据库课程群设置数据库专题训练,结合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三层――综合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和科研课题,去企业中作职业培训,结合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第四层――创新和工程能力。
四层次、七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产学研思想充分融合其中。通过与企业合作、校内实践,结合科研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 校企合作、内外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为有针对性地培养出企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强调了培养过程的企业参与。在认识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邀请企业举办技术报告会、座谈会和系列讲座。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熟悉生产环境、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而顶岗实习。在课程设计和专题训练等综合实践环节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到实践教学中,实现企业实训和实践教学的无缝结合。
以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题训练为例,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针对培养方案中四大课程群,设置与之对应的综合度更大的四个专题训练。四个专题训练分别是:针对软件工程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题训练,针对程序设计课程群的程序设计专题训练,针对数据库课程群的数据库专题训练和针对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群的软件测试专题训练。四个专题训练每个两周,共8周,统一安排在第7学期。
四个专题训练可根据需要灵活组合,形成不同的训练周期,方便和企业合作,如图2所示。如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成功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合作,将四个专题训练整合到一起,在其提供的实训平台及企业真实案例基础上,组织学生完成了为期8周的完整项目的软件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效果良好。同时在最近一轮专题训练环节实现了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由知名IT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负责完成整个专题训练环节,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研究室(团队)、创新基地相互协作,培 养学生研究式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合适的科技创新题目,进入本专业教师的研究室、创新基地开展自主学习和创新活动。科技创新题目主要由教师和企业提出,也可以根据教师提出方向,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提出,教师审核通过后即可进行。创新题目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来自于教师的科研课题,另一类来自于合作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而第三类主要是面向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大赛等竞赛。选择第一类题目的学生可进入到相关的研究室,选择第二类题目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作企业、科研院所或者创新基地进行研究和学习。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室(团队)、创新基地、企业在人才培养进程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表1所示。人才培养过程充分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
4 采用灵活机制,改进毕业设计(论文) 方式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时间最长、综合性最强的教学环节。在毕业设计中,要求学生以适当的课题研究为背景,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在这个实践环节中,相当于走过一个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实现从学校走向实际工作起到一个良好的过渡作用[2]。
许多学校常常第8学期才开始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由于学生忙于就业、考研,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经过多年探索,全面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方式,形成了一种灵活机制。
毕业设计(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凡参加教师科研、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进入创新基地开展创新研究的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就可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研究阶段;对于其他同学,毕业设计选题安排在第6学期末进行,加长了毕业设计的周期。
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与学生就业相结合。部分同学可以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参加相关合作企业或由学校认定的培训机构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资格、培训内容和项目及企业指导教师认定等必须由专业教研室审核,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方可通过。在培训过程中,校内仍将指派专门的指导教师与企业、培训机构进行沟通、协调,并对学生的实习、设计过程进行监督。
研究室负责人作为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的“总导师”,负责研究室内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审核及教师的任务分工。学生除要及时与负责教师沟通、汇报之外,研究室内定期召开发表会。学生要向全体教师和学生汇报设计(论文)的研究计划、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而每位教师和学生都可向学生提问和发表意见,发挥集体的智慧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
通过改革,对毕业设计环节实施科学规范管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转换角色,为其毕业后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大学生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5 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 践教学体系
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目前已经成为大连IT教育联盟单位。近年来在教学、科研、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具有广泛的企业合作基础。自2005年以来,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力发展与企业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已经与多家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建立了联系,积累了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与北京智原公司签订中国软件人才培养工程(CSTP)合作实训协议,被授牌CSTP职业训练基地,已成功的培训了一批学员;与中软国际合作,培养具有服务外包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合作的“蓝桥计划”正在实施;与东软集团、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方正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大连市人民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合作协议、达内科技有限公司、大连网信软件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2)较完善的团队建设。计算机专业教师按照科研方向和教学特点,组成多个研究室,主要从事企业信息化、计算几何与可视化、Web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科研室目前已经吸纳大量本专业学生开展科研和创新活动。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加强,近5年获得6项发明专利,有50名学生在辽宁省及全国各种竞赛中获奖。与此同时,专业学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些实际项目开发工作。例如,目前已经投入运行的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网站、大连工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网、大连工业大学调串课管理系统、大连工业大学考务信息系统等都是在研究室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开发完成的。
3)较好的保障条件。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已被评为以服务外包为特色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支持的相关资金已到位。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立项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立项,建设资金有充分保障;计算机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同时还设立了自主实践基地和创新中心,为学生业余时间进行课外创新活动提供场地。
综上所述,大连工业大学配合国家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长远目标,着眼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原则,经过近5年的实践,效果良好。大连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强。大连工业大学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经验表明,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有效的,希望该实践教学体系对辽宁省及全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并得到推广利用。
参考文献
篇2
当前社会职业的多样化,学生就业的需求,高等教育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也应该有相应的改革,使得新的课程体系,可以提供给理科、工科、文科、艺术类等其他不同的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时更丰富的选择。使各个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在择业时在计算机教育上能够更贴近用人单位的要求。《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主要的目标针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与此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教材、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法应同步改革。
二、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新旧课程结构的比较
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为:计算机基础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其中:理工类建议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文科类选择VB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等;第四、五学期各专业可根据专业培养需要选择。同时为了使同学们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将《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动漫设计》课程分为两个学期完成,称为《C语言程序设计(1)》《C语言程序设计(2)》,其他课程以此类推。
三、教改具体措施以及效果
(一)全程机房教学,增强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措施。传统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教学方法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计算机教育的特色,必须改革。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由原来的课堂教学,改为全程机房教学,使同学们在边听教师讲解的同时,可以直接上机进行操作,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立刻得到对计算机操作的感性认识。通过三个学期的教改实践,完善了全程机房教学模式,对同学们使用计算机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二)配套教学软件,提高学习能力
本课程组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了一个《大学计算机基础辅导练习系统》,该系统分为抽题模块、答题模块、判卷模块,本系统为C/S结构,当管理员在服务器端设置好本次模拟练习的题型比例后,系统自动生成一套模拟试卷;所有的同学们可以在客户端进行答题,当答卷完毕时,由服务器端自动进行判卷并将本次练习的结果反馈给同学们;该系统可以提供给学习本课程的同学们经过教师的指导后,在课堂内外自行进行练习。以便同学们完成练习后,自己可以评判自身的学习程度,并在下一阶段的课内外学习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本系统已经提供给2005级大一学生进行了初步使用,体现了较好的作用。
(三)开发网络平台,整合教学资源
本课程组在调研了周边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情况,开发了一个本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心教学平台》,在本教学平台上,提供了基础部课程的相关介绍,教学信息的,教学资料的下载等等功能,可以提供给任课教师所任课程重点难点详细介绍。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方便了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本课题的后续时间里,拟设计开发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基于校园网教辅系统,使得同学们可以开展课余时间自由学习。该平台具有以下优点:①发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使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②在培养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中,因特网和校园网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实现了协作式教学。③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是多媒体计算机的强大魅力之所在。在教学中可以同样重视教与学这两个部分。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教与学成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④在短时间里要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可望不可及的,而以多媒体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渠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同时传播大量的信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四)编制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吸引力
根据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重新编制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A》《计算机程序设计B》的电子课件,使之更符合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更符合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其中《计算机程序设计A》课件获得中国计量学院首届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改编后的课件具有以下优点:界面清晰、美观,结构清晰,例题丰富、并附有书本外的课后习题。
(五)出版教辅材料,同步教学改革
根据高等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结合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本课题组编制了《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与习题指导》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规划教材,该教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投入我校、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使用;根据我校学生应考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需要,本课题组编制了《C语言辅导与讲义》、《VB程序设计辅导与讲义》,并与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投入使用,学生们反映良好。
(六)开发考试系统,改革测试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试题类型目前多是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了解,不是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挣脱应试教育的樊笼,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在这种考试方法,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本课题组开发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系统》,本系统具有抽题功能、答题功能、判卷功能、存储功能、输出功能,对其中的实践部分从以前的“纸上谈兵”改为“上机实战”。其中的判卷功能、存储功能、输出功能也使得该课程实现无纸化考试,该考试系统于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投入使用。新的考核方法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变被动的死记硬背为灵活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
四、实际作用与效果
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明显。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C语言和准备迎接浙江省计算机二级考试中,选择了我校自行编制的《C语言程序设计辅导与讲义》《VB程序设计辅导与讲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该完成该课题的过程中,陆慧娟老师等于2005年11月在“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发表了《多科性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教改论文,该文以本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为背景,探讨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黄俊老师等于2005年11月在“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发表了《配对编程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教改论文,配对编程方法是两学生并排在一台计算机上工作,协同完成一个设计、代码编写和调试的新的程序设计学习方法,该文对配对编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配对编程在程序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篇3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MOOC;分级教学
1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
1.1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由于地域与经济的差异,刚步入高校的大学生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差别很大,在进入大学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仍不在少数,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都已经或多或少地系统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在之前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大多数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掌握得不熟练,大多数停留在简单操作上。所以,大学计算机传统的“从零开始”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用了。因此,必须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而且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最大程度上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
1.2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所学专业内容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完全脱节,目前的现状是整个学校的所有专业都用同一本教材,制定同样的大纲、教案和讲义,由此可见,眼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注重学生在所学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要求,单纯是传授课本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对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的实用性产生怀疑。因此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在使用一些软件时,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软件,也不了解这些软件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应用程度,因此,学生以“与所学专业没关系、所学的专业课完全不会用到”等等为由,不注重培养自己的计算机技能。
1.3教学方法单一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绝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仍采用理论授课与上机实验相配合的模式。理论授课仍以多媒体演示为主要手段,依然沿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演示”的时间相对于来说还是很快,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充分考虑解题的思路与方法,而仅仅是记住了解题的操作步骤。因此,多媒体演示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习惯在“演示”的引导下学习,不能满足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1.4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因此,在全国各大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可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果仅仅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与标准来组织教学,各大高等院校过分地追求等级考试的合格率,学生为了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不得不投入大量的精力到与考试相关的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应试学习中,这样往往就会导致教学以考试为主要目的。虽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合格率非常高,表面来看学生的计算机成绩普遍很好,但是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实践能力却并不高,因此,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排版、求职简历书等都不能自己通过计算机做出来,这是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2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思考与建议
2.1采用分级教学
采用新生入学分级教学的办法,针对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进行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根据能力测试成绩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进行分级教学,然后可以针对各种层次的学生开设难度不一的教学内容。比如,将计算机水平差不多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各有收获。
2.2优化教材,合理安排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否则没有准确的定位与合理的教材内容,学生将会很难入门。对于那些“零基础”的学生,还是要从计算机基础教学开始,《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较早地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而对于那些能掌握一些简单操作和能够熟练炒作的学生来说,可以给予适当的加深难度和教学的多样化,致使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多样化,由原来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改名为《大学计算机》,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CDA、Photoshop、网页制作、等一些兴趣爱好的学习融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来。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例如:EXCEL在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的应用等,与专业课相关的软件教学可以在第一学年的第二个学期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各个专业的不同,制定不一样的教案、大纲进行授课。注重学生所在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能调动学生的计算机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2.3完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手段
2.3.1引入MOOC教学方式
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学生多数情况下都记忆的是操作的步骤,没有时间考虑解题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很容易忘记,因此,我们引入眼下最火的MOOC教学方式,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MOOC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学习,很容易想起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
2.3.2提高实验课动手能力,加强课外实践
在实验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给出几项任务后,学生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完成教师给定的任务,并围绕这些任务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探索解决任务的各种方法。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任务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互助协作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来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整个任务由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并给予适当鼓励。课堂内容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去复习、熟练和提高。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计算机基础知识讲座、成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室、开设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辅导班、引导参加计算机基础方面技能大赛和计算机知识抢答赛等形式来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切实地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4改革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考试
目前,大学计算机的考核方式,一直按照国家等级计算机考试一级、二级考试水平来组织考核方式,导致教师们一味追求国家等级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国家的等级证书,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放到与国家等级考试相关的应试学习中,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为了使普通高校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实践技能,可以采取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案例课程设计是精心挑选的各章节知识点与各个专业内容相关的综合案例,综合案例专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流程,针对计算机基础案例的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在案例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中,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突出以案例综合项目训练为主的考核方式。
3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用人单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计算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重要手段,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基本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具备更高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必须随着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转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不断地改革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学改革方案完善、推向深入,从而全面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晓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4.
[2]杨启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探究[J].信息通信,2014.
篇4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实践教学;创新人才
吉林农业大学发展学院是民办独立院校,2000~200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总共招收本科生510人,最近5年每届招收本科生约65人。按照现代教育思想来审视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素质与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发现传统教育思想是以传授知识为着眼点,而现代教育思想则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1]。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实现教育思想的转变,还要把最新的计算机知识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我校课程组近年采取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措施,在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提高和素质培养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
1创建课程实践环境
“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多、难度大、更新快,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该课程可以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的整机系统概念,培养学生在硬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能力。教师通过传授教材中的知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各功能模块的工作原理,再互相联系,开发他们的智力。所谓“知识”,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与经验的总和,而智力是指感知到思维的心理过程,特别是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在掌握人类知识经验和从事实践活动中发展的,由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考等要素构成[2]。我们所营造的环境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改革课程设计实验的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锻炼超常的智力品质,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们除了建设学校的实习基地外,还在校外建立了四个创新实践基地,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我校专门制定了一套符合独立院校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具有综合能力教学指导思想、实验项目完整的实验教学大纲,并对实验报告进行规范。这种规范培养学生基本程序设计素质和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对训练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起到促进作用。通过设计指导思想的确立,让师生明确在课程设计中要做些什么、了解什么、掌握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建立完整的设计方案[3]。
3精心设计实践过程
我们采取“理论―抽象―设计”的方式开展上机实践。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精心设计了几组不同类型的综合性的问题,不仅抓实验过程中的辅导,还抓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后的总结工作。
在设计方案中,让学生了解、熟悉、掌握各种元器件的功能、原理和作用,灵活掌握不同元器件在不同电路中的作用,使设计出的电路原理简单、功能性强、使用方便,具有更好的互换性和实用性。通过逻辑框图设计电路,按不同的要求使用各种元器件组装、调试电路,通过实验确定设计的合理性。
让学生检验和验证自己设计的电路,使用一个小程序运行电路,检验设计思想是否合理、元件的使用是否恰当、电路是否简单以及能否实现逻辑功能等,从问题中找出解决的办法。
4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的全面综合训练,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掌握全课程的主要内容,提高综合应用知识和软件开发的能力,加强写作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4]。在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中,应尽量多吸收学生参加,让他们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设计实践中,提高知识获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对于课程设计,最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面试和答辩,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因此学生必须能够清楚地介绍设计思路和主要技术手段,并回答问题。
能力总是同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或任务相联系,是指一个人完成活动或任务的本领。在教学实践中,除了经常性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专注能力、记忆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外,还应强调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设计中,虽然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但也能自行设计,并能独立完成调试工作,这使学生尝试设计开发的艰辛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集体创新攻关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作风,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5结语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现代技术发展的要求。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把一生所用的知识学到手;因此应提高独立工作能力,也就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实验能力、设计能力、编写技术资料与报告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硬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5]。通过教学和实践,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成果与教材、教育与发展形成一个有机链条,构成互动互利的整体,更新了知识结构,把教学与课程建设、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社会需要、人才培养、就业去向紧密结合。
总之,国家强盛靠人才,人才素质靠教育,教育水平看能力,能力培养靠实践。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动手做设计,知识才能学活用活,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施开良. 从化学院的成功经验看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途径[J]. 中山大学校报, 2005(3):66-67.
[2] 李红,滕秀梅. 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M]//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79-181.
[3] 黄陈容,袁宗福.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6):102-104.
[4] 鲍丽薇,冯建华. 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5(5):87-89.
[5] 翟玉庆,邓建明,曹久新. 计算机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与实践[M]//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 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6-118.
Innovation and Discuss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YAO Yu-xia1,2 ; LIU Xiao-yan1 ; SUI Qing-ru1 ; ZHANG Yun1
(1.Faculty of Computing, Development School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600,China;
2.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China)
篇5
关键词:师范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5-0000-01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in Normal School
Liu Yang
(Linyi University Yishui College,Linyi2764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almost all of the Normal College used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course as a required course.This view of the Normal College characteristics,from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Baiss"
teaching about the content and status,and then to teaching innovative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ing staff to offer insights,highlighting the computer's basic operations and times of teaching.
Keywords:Normal university;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Innovative teaching
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基础是每个师范院校的学生必须接受的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是一门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其内容是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与现状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作为师范院校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其主要内容体系是计算机概论+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知识及使用,讲述计算机基础及安全与维护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软件、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多媒体技术基础,除了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之外,其操作性很强,对学生就业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是会有帮助的。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根据新课标的安排,很多师范院校的授课与实践学时分配基本达到了1:1,课堂教学采取了板书+多媒体+演示操作+上机实践的形式。但从当前调查的情况看学生的上机实践和教师的授课速度不同步,学生的上机实践效果不是很理想。为此,条件好的师范院校可以选择教师在机房授课的形式,由教师机主控,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教师的操作学生一目了然,可以同步进行操作,这样边讲边练,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提高。
二、创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一)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把计算机、投影仪、教师制作的电子演示文稿、动画、视频等搬入到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学生注意力集中,能达到良好的视听学效果。担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集体备课,学重点和难点,交流授课体会和经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恰到好处”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听了教师的授课,但是若不进行上机实践练习,达不到完成操作的目的,因此要求教师要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度”确保学生能够“吃饱”,还能细化“吃好”。学生上机时,要先依照课本或练习题中给出的操作步骤一步步地完成。完成基础的练习题后,最重要的是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文字性电子素材,针对各个知识点,提出要完成的各种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在上机课时内可以完成一些,很多学生需要在课下完成这些任务,学生要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提交作业。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课后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并真正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三)使用案例教学,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只是获得固定的规则、原理。案例的设计要求考虑现实性,要来自实际环境中或者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并且案例的设计要对今后的学习有指导意义。举一个最贴近毕业设计论文排版的问题式案例来说,每个人对书籍的目录、页眉、页脚很熟悉,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将一个事先排版好的论文给学生展示,同时展示其论文的目录、页眉、页脚。让学生带着问题融入到后续的文档制作情境当中,教师再分别结合这些案例讲授如何设置目录,设置目录之前如何定义并使用大纲级别,如何设置不同实际需求的页眉和页脚。这样教师起到协助引导作用,循序渐进,学生在做中学,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师范院校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必须制定人才强校战略,明确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保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满足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水平专业师资队伍。尤其是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今后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关键,如果不重视它,则成为制约改革的主要因素。因此学院通过多项政策,比如设任职门槛、定期培训、制定考核激励机制,采取引进、培养等方式,建立了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不断提升专职专任教师队伍的学历和学位层次。
(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教学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对于操作类课程不太适合,因此我们要对该门课程进行考核改革。最终这门课的考核方式是采用ATA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系统,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全部是机试,理论和实践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60%,并规定如果理论或实践其中之一不及格,则该门课程总成绩为不及格。通过加大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比重,加强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课程性质、掌握重点。
总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要结合师范院校的实际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考核等措施,既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将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计算机基础已经成为高校培养目标的必修课之一。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目前的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正是在对本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以期充分发挥其实效。
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深刻影响并改变着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生产与学习方式,影响并不断提升社会对高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作为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教育--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便应运而生,并在社会需求的调整下逐步确立了它在高校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自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6年6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的意见”后,计算机基础教育便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广泛开展,加之社会对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始终定位于“扫盲、打基础”的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便显得有些苍白,于是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呼声和实践活动便是成为大学的热点研究课题。
1.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
伴随当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的不断普及,以及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广泛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
1.1 大学新生计算机基础差异大,课时安排不合理
由于许多高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导致学生刚入校时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水平之间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较大。一般来说,城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得比农村的好,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要开展得比欠发达地区的好,相应地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然而,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中却常采用统一的计算机理论教材,统一上机实践指导,在理论课和上机实践的时间比例上也划分为1∶1。如此一来,个体需求的差异,接受程度的不同,上机实践时间不充分,导致学生实际操作水平薄弱,最终给教学的组织与实践带来了较大的困扰。于是在实践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万有引力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枯燥、无聊、毫无实用,从而没有学习的动力;而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却会反映教学进度太快、内容零乱且艰涩难性。
1.2 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现有教材内容滞后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第一个层次的计算机教育,是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的根本,而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当今这个信息化程度极高的社会 的一门工具性学科。无论是从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来看,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都将作为专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失的基本工具。而在我国高校中,计算机基础教育仍不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相应的计算机课程,而是仍继续强调“三个层次”的教育,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导致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无用。而由于计算机发展、更新速度空前快,而教材受到从编写到出版这个必然的周期限制,导致教学所采用的教材总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加之传统教学方式,理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3 教学环境较为简陋,教学模式较为单调
虽然现在各大高校都较重视对在校生的计算机能力教育,普遍采用了大屏幕投影,但由于高校资金仍相对较为紧张,而计算机教学环境改善的投入需求较大,教学环境仍相对较为简陋。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虽然可以突出教学信息的形象性及感染力,以形象生动和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也相应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取以教师为中心,采用课堂按班级的“集中上课+上机实验”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统一的集体化上课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和方式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也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1.4 学生面广人数多,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基础课,而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也多不完善,于是高校多采取大班上课的形式组织教学,这势必造成每次教学过程中,上课学生人数多且涉及专业较多,学生的学习背景相去甚远、计算机基础也是高低不平,这无疑增加了教师制定教学大纲、备课、实施教学、辅导实验的难度,还无形中加大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最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再加上每位教师所教的学生数量较多,无法过细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更不用谈“因材施教”,最终影响了整个教学效果,教师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1.5 教学评价模式单一,学生的学习目标错位
目前,大多高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仍以考试为主要的评价方式。这种以考试为导向的评价与测量模式,使得分数成为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志,妨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大大消减了学习效果。加上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更是只为了“考证”而学习,于是很多人为了拼足找工作的资本而奔波于各种培训班之间,尤其是各种的计算机培训,错位的学习目标造就了一批批的“速成人才”,然而其实际的操作能力却相当有限,反过来又给社会的教育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虽然电脑已广泛深入到寻常百姓家,多数大学生们在入校之前就较多地接触过电脑,然而他们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多局限在网络聊天、浏览网页、玩游戏、简单的office办公操作等,缺乏深入地认知与学习。而在上述内容中,已经探讨了目前中国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谈及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的原理和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运用计算机解决各种问题。
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要确立以下几个目标:
2.1 完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取向方面,不能只限于学习一些常用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要充分研究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选取教材与参考资料、设置课时,改革并完善当前的课程设置,建立相对完善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2 调整教学目标
以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原理和必要的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目标,调整为要求学生具备以下能力为主的教学目标。
2.2.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既是一门工具性质的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由于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更新同期不断地缩短,不可能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就让学生了解所有的现有知识,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最关键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敢于创新。
2.2.2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处于信息时代,信息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资源之一,每个人,特别是大学生都应该具备利用计算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应具备信息素养有:
①能够有效地、充分地获取信息。
②能够正确地、高效地筛选信息。
③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④独立学习,并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⑤独立学习,并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2.2.3 增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充分运用所学的软件功能和操作技能,如能够熟练地应用搜索引擎快速在Internet中查询信息,应用Word等软件写作和编辑日常文稿、论文、书稿等电子文档,应用Excel等电子表格软件进行计算分析,能够正确应用多媒体素材制作演示文稿。 转贴于
2.3 构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应对当前计算机课程师生比过大、学生个体需求难以满足、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的关键所在。
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师应具备相应的基本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养与教学能力,及师资培训等方面。
2.4 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如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但是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使得考试这个教学评价手段变成目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为了取得良好成绩或是取得相应的证书。而教学评价体系是对整个教学环节的监督与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建立灵活多样的、合理的教学体系也应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3.1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由于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关系着人才的基本素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在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应在保证适当的理论教学学时的同时,要尤其强调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突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倡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计算机发展的现状、特点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3.2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针对目前大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不同,采用分层次、立体化的教学模式。所谓的分层次教学模式就是通过一定的筛选方式先确定不同需求层次的学生数量,再有针对性地对不同需求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适当变换授课方式,使学生可以各取所需,从而达到计算机基础开设的最终目标。
3.3 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实践、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理念,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的形式”,具体如下:
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探究”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互动”教学形式,如组织小组的专题讨论、案例教学法、导入法等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积极性;在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基于“目标导向”的“基于网络的课堂内外结合”的能力实训教学形式。
3.4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设有一支专业素质强、业务水平过硬、团结合作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议将计算机基础教学作为一项教学基础工程来建设,由专业教师组建成教研室,除了相应的日常教学工作之外,还担负本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教学资源选取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还负责申报精品课程。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相关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师资培训。
3.5 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
为科学评价学生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监督和控制本课程的教学成效,需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要注意平时综合成绩的考核评价与绩效性评价相结合。
4.结语
未来的大学将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成为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成为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要阵地,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融的桥梁。而计算机基础教育正是实现这一蓝图的基石,它将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成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2006.
[2]黄福员.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4): 32-34.
[3]刘艳君.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设想[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 (6): 43-46.
[4]艾明晶,王丽,焦福菊.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05,(2).
篇7
论文摘要:全国各高等院校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文章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从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与此同时基于该课程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给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普及,计算机及网络已经完完全全融入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凭借其巨大的魅力,计算机与网络已经在不经意间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且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改变仍在继续。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学府,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特指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层次,以下将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方面进一步展开阐述。
一、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
关于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考,主要将从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合理性、针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教学内容要提高及时性,做到与时俱进。计算机技术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其快速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但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鉴于书刊发行等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大部分教材中都存在滞后的教学内容。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编写者及时更新教材外,更需要广大的教师在制作课件、讲义时灵活、及时地跟进,以消除对教学效果的负面影响。
2.教学内容要增强合理性,做到实事求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曾说:“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准确定位,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我们必须分清楚:哪些内容是需要的,哪些内容是不需要的;哪些内容是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哪些内容是目前不必学而以后也不必学的;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绝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加分析,使学生感到难以入门。”这是对计算机教学内容非常通俗、精辟的阐述,也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的指导方针。目前绝大部分计算机基础教材都安排了进制转换、二进制编码、信息编码等内容,且将这块内容作为重点讲授对象和考核重点,可实际是这部分的内容对绝大部分学生是无用的,且学习起来感觉吃力,即便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这门课中仍将再次系统学习,完全可以视作“目前暂时可以不学而留待以后学的”内容,因此本文建议可以屏蔽这部分的内容,只需告知学生计算机最底层的运行数据都是二进制即可。与此同时,对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安装,对计算机硬件的安装和维护等这些很实用的技能,绝大部分教材并未提及且在教学计划中也并未安排,本文建议应当适当增加。
3.教学内容要注重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目前,一所高校内计算机基础教材往往只分为文科版本和理科版本,这种粗犷式的分类,严重影响了不同专业间的差异性,降低了教学的针对性。例如现行的教材往往都安排了数据库技术的相关内容,可是对于艺术类的学生,如果讲授photoshop相关内容可能会更有价值;对机械类、建筑类的学生,如果讲授CAD可能更实用。以此为例只是建议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注重针对性,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
二、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知识;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并进行网络配置及应用等。该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但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同时,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亦存在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鉴于此,本文结合这门课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以下几点总结,以供探讨。
1.充分注重直观演示法的运用。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解Windo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知识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的演示操作是一种自然而然、天衣无缝的选择,此时再配合恰当的讲解将会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演示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演示时机、演示操作顺序、演示内容详略等相关问题的把握。
2.合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笔者近期在word排版实验课上将学生根据操作基础进行分组,每个组内都包含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然后要求每个组都依据组内的主流审美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在规定时间内将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排版,完成之后,由笔者在每个组内随机选取代表,借助多媒体设备对所有的同学进行讲解及操作演示,笔者同时对每个组讲解完毕后进行相应的小结及评审。实践证明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亦解决了学生基础层次不同的问题,因为基础好的同学在合作完成时,成为了组内的核心,他们很愿意指导帮助其他同学,同时在讲解交流时,他们也会很认真的听取其他组的技术经验,获得了进步,对于基础中等和较低的同学,由于笔者事先讲明会随机选取讲解人,因此他们在合作完成任务时会认真学习,在讲解交流时,也会认真、谦虚地听取他人的技术经验,最终进步很大。
3.充分注重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练习教学法的一种,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前面已提及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因此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完全顺应该课程的特点。在该课程的实践中,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因此学生往往会觉得很简单,产生不重视的态度,对此需要教师充分强调重要性,同时在实验设计时增加难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进行PPT的制作时,教师可以事先将已搜集到的精美的PPT进行演示,促使学生找到差距,找到认真实践的动力;在网络实验课时,学生往往会漫无目的地浏览页面,如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google等搜索引擎的高级搜索功能进行研究,则学生也会被激发出强大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这样的实践必将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产生重要的作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及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日常的事务处理问题。本文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出了几点思考,进行探讨交流,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胡忠望,谌新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2):65-67.
[2]覃思乾,肖志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辑),2006,(27):75-77.
[3]姚怡余,余益,莫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讨[J].高教论坛,2005,(1):85-87.
[4]张永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398-400.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专业人才;相关性
Abstract: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of computer in college non-computer specia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re are many non-computer specialities that require different knowledge structure of comput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eciality difference of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of computer and offers some computer course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concerning the speciality. The practice indicates 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of computer concerning speciality is effective for training complex professional talent.
Key words:the elementary education of computer;knowledge structure;professional talent;relativity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目前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面对的是占全体大学生85%以上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既掌握各专业领域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即各行各业中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本文拟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就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调整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 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目前,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类别繁多,涉及面广,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各不相同,当我们重新审视计算机基础教学时,不能不看到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1]。
1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开始步人正轨。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和部署,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应在中学阶段完成。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应实施“非零起点”教育。
2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
3 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在计算机能力方面的要求与日俱增,较强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必备条件[3]。
4 计算机技术愈来愈多地融入了各专业科研工作和专业课的教学中。不同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有了更高和更加具体的要求[3]。
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应当如何展开?种类繁多的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内容如何确定?适应不同专业要求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如何调整?这些均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 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专业异同性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也就是计算机基础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到非计算机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具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很大的差别。在教学内容上虽然有一部分重叠,但是不同的专业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同、基础不同,因此,对不同类型的专业要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4]。
对于大部分文科类专业来说,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使用计算机,因此,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相关软件的使用,以及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简单了解。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来说,在此基础上还要学习一些应用基础知识,如程序设计等等,从而可以结合自己本专业领域来应用计算机。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的专业理论知识是必需的,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上的要求也会更严格。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专业异同性主要体现如下:
1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的认识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出入;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同一门课的认识基本一致。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概论的认识,一年级学生认为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如机器指令和汇编、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计算机网络等,而二年级的学生却认为都不重要。
2 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理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生普遍认为程序设计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指针。这和我们教学使用的编程语言有很大关系,因为目前教学实践中程序设计采用的入门语言一般是C/C++,而C/C++中指针功能强大但是不容易掌握,所以多数学生认为指针是程序设计中最重要的知识点。
3 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仍认为数据结构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快速排序、二叉树、二叉树的遍历、图的遍历、最短路径、B树/B+树等,这基本上和我们教学中重点讲述的内容一致。
4 文科学生对动画的处理、演示文稿的制作、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和用法、计算机安全与犯罪的有关常识最感兴趣,而对计算机文化与信息化社会、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道德与法规介绍、计算机的概念和发展史、软件与知识产权保护、计算机中的信息表示、网络教学与远程教育等内容没有很大兴趣。
5 对于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应用计算机技术开展工作。如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自动控制,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
三、 构建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调整与专业适应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知识结构的教学实践工作中,针对学生特点和师资情况,湖南工程学院制定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本着以应用为主,重功能、轻原理,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建立[5]。该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定位在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学生的专业学习中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新的课程体系初步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计算机应用基础。将“计算机文化基础” 定位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并特别侧重于实践教学。计算机操作主要针对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开设,所有的学生通过相应的测试,可以获得1个学分。课程主要包括微机操作系统Windows和Office系列办公软件的使用。由课程小组指定参考书、编制实验指导书,采用学生上机自学、计算中心或计算机基础实验室教师辅导和考试的教学方式。
2 软件基础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原则上建议理工科学生必修C语言或VB,文科学生必修VFP或VB。同时,还规定开设了相应语言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对程序设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数据库应用技术:分别为文科和理工科学生开设。建议文科学生开设基于Access的数据库应用,而理工科学生开设基于SQL Server的数据库应用课程。
3 硬件基础课程。该类课程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和网络应用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根据不同的专业按四个层次开设。这些课程相对独立,其授课对象主要为理工科学生。
微机组成原理: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主要强调系统的外特性,让学生掌握和了解一般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该课程适合一般工科学生。
微机接口技术:以接口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让学生能够自己完成各种外设的连接。
嵌入式技术:以接口和嵌入式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介绍计算机原理,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应用需求使用控制芯片。
数字系统设计基础:以现代硬件描述语言和平台为基础介绍数字逻辑描述、硬件描述语言和控制芯片,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生成数字电路芯片。该教学内容适合电控专业的学生。
计算机网络应用:分别为文、理工科学生开设。面向文科学生的教学主要介绍网页制作和网站的一般知识;面向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主要介绍组网技术和网络结构及少量的网页制作技术。
4 数字媒体及工程设计。该类课程适合工程类专业学生,如机械、建筑、应用数学、电工专业学生。这类课程有:平面设计及Photoshop、三维动画设计及3DS MAX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AutoCAD。
四、结束语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设有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由于各自的教学对象不同,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他们大多形成了教学基本分离状念,这种情况对于学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专业发展、专业间的沟通与融合是不利的[6]。湖南工程学院统筹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资源,将全校的计算机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协调组织,为融入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构筑一个良好的平台。
当前,学生希望计算机应用课程能包含较全面的概念、先进的应用技术,并从中学到实实在在的应用技能。在一些专业中,该校注重计算机教学更加贴近专业适应社会,如艺术、建筑、工业设计、生物等。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都是由计算机和专业课老师共同规划并具有专业特色。
实践证明,湖南工程学院为适应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能力的不同要求,根据不同专业的专业要求调整授课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所学计算机知识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方法,这种模式成效明显、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宋文.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设置及内容体系研讨[J].计算机教育,2006,(7):38-40.
[2]毛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探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222-224.
[3]李.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若干问题的分析[J].教育信息化,2006,(5):68-69.
[4]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会学术论文集[C]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
1 课程地位
“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是面向内蒙古师范大学各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该系列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而是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这两门为核心基础课组成的课程群,共计12门课程。这些课程划分为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两类,前者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VB、C、ACCESS、SPSS、网页制作等,后者包括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可视化编程等。本着“开放共建”的指导思想,我们将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整合在一起,进行交叉共建,一方面依托计算机专业的学科优势建设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本学科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开展与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将本学科与计算机科学相融合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积极整合全校计算机课程资源及教学师资的基础上,分类分层地开设出大量的因材施教课程。该系列课程每年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近6500学时,涉及学生近7000人,学时量大、涉及面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建设方案
2.1 课程特色
在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教学中,为深入落实
课程的教学内容,促进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我们充分调研了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精讲多练、分类分层的教学方针。
1) 分类分层。我们根据学科差别进行分类教学,将学生分为计算机类、理科类、文科类、艺术类及蒙语授课五类,并针对学生特点,采取分层次培养,将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分为一级和二级两个层次,在落实相关教学内容时又分为基本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分类分层的手段构建了纵横交错、互为补充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体系。不论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自身需求,选择定制合适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案,切实掌握学习内容,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从而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2) 门类齐全。该系列课程开设了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VB、C、ACCESS、SPSS、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可视化编程等共计12门课程,落实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所规定的所有系列核心课程,完全满足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要求。
3) 注重能力。本着“精讲多练”的教学方针,主要讲授重要的、侧重能力培养的知识点,只抱西瓜不捡芝麻,并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学习等配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推行上机考试、
基金项目:高等教育教学成果重点资助项目(内教高函[2006]27号);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MS0906)。
作者简介:王利江,男,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管理和计算机课程教学论;刘东升,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课程教学论;张丽萍,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课程答辩、过程化评价等多元化考核方式,突出对能力的考核。
4) 提高质量。在具体的每一门课程建设中,我们都以树立精品课程为目标,多年来共建成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一门(程序设计基础),校级精品课程三门(数据结构、大学计算机基础、Visual Basic程序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3-5]。
2.2 创新性改革措施
在“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注重创新,培养人才” 的培养目标思路指导下,我们对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改革。
1) 提出“精讲多练,考教分离,机试为主”的方针。
早在2003年我们提出了“精讲多练,考教分离,机试为主”的教学方针和理念。精讲多练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侧重讲解内容的重点、难点,突出讲授精髓。另一方面,大幅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学时,并结合讲授的知识点,组织实验内容,通过练习、实践切实掌握相关的教学内容,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分类分层次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层次,我们构建了立体化的分类分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
① 学科专业分为计算机类、理科类、文科类、艺术类、蒙语授课五大类;
② 知识结构分为程序设计类课程和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两个模块;
③ 培养层次分为基本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两个层次。
实践表明,分类分层次培养比较适合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
3) 提出“教学内容适应计算机技术更新,走持续发展式的实验教学之路”。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当前主流技术,切实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知识,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我们时刻跟踪计算机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不断更新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验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促进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组更新,从而真正强化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造就掌握和熟练应用计算机的各类人才。该系列课程中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经历了初级、更新换代、迅速发展、改革创新四个建设阶段,教学内容也随之更新换代,如表1所示。
4) 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环境。
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是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而该课程群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一套班子、资源共享,因此在体制上是教学和实验一体的。教师不仅授课,还承担相应课程的实验任务,使得课堂教学的知识即时、准确地落实到实践教学中,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中及时反馈解决,可以把实验环节和教学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实现了以下三个目标。
① 为了落实精讲多练、考教分离的方针,针对教学需求,合理配置、规划机房的使用,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优化教学资源,尽量为学生提供方便、高效的机时,改善教学效果。
② 通过构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和实验的网络化,大大拓宽课堂和实验室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功能,贯彻实施分类分层的培养方案,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③ 本着服务教学的目的,创建计算机公共基础大环境,培养和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公共基础大环境包括软硬件、网络等数字化教学平台;多媒体课件、视频、教学文档、题库、素材、电子教材等构成的教学资源;利用平台和教学资源开展的各类教学活动,包括在线学习、在线答疑、网上提交作业、网上考试和评测等。
2.3 实践性教学
1)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为了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把理论课和实验课列为两门独立的课程,为此,针对每门实验课都建立了配套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考核评价方式等教学文档及其配套的教学资源,并结合不同的学科专业,分类分层进行教学,并将教学内容细化为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6]。
2) 建立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环境建设,我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丰富的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大环境,该环境包括三个部分:由软件平台、硬件平台和网络平台构成的数字化实验平台;由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核评价方法、试题库、实验工具、电子教案及相关实验资料构成的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和实验环境;由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在线答疑、在线提交作业、在线评测和参加考试构成的教学活动。这些大大拓宽了实验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高了学习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
3) 不断更新实验教学理念,促进了实验手段、技术、方法的改革。
十几年来我们紧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促进实验教学理念的创新变革,在实验手段、技术、方法的改革过程中获得了显著的成效。
其一,为了贯彻实施“考教分离,机试为主”的方针,课程教学的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主动学习转移,课程学习由课堂面授向实验室操作转移,不断更新实验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改革传统的实验课考核方式,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来说,绝大部分属于程序设计类课程,采用程序在线评测系统进行考核评价;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类课程,编程的规模和工作量偏大,采用提交中期进度报告、答辩的考核方式;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来说,由于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工作量大,采用网上考试系统考核评价,可以自动组卷、自动评卷、统计分析,完全满足无纸化考试的需要。为配合机考,我们还自主研制了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程序代码在线评测系统、程序代码抄袭检测系统等,实现了出题、组卷、考试、阅卷过程的自动化管理。
其三,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结合教学内容和各类学科竞赛,我们设计了大量贴近实际应用的实验,大大丰富了实验题目,也使得实验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通过对实验题目的改革和扩充,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2.4 资源建设
1)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建设和完善课程的教学资源。
我们开设的主干课程,先后有4门课程申报了自治区和学校的精品课程。在申报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实验、习题、模拟考试等内容重新整理,并通过精品课程的教学网站提供给师生,方便大家使用,并且教学网站的内容随着教学内容和教改的进行每年更新。
2) 教学资源内容紧随计算机技术发展,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的变化而更新。
各门课程的教学资源都随着课程的更新而不断变化。如从2000年开始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从传统的C语言改为面向对象语言C++,2005年把“计算机文化基础”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据了解,这些改革均是国内高校走得最快学校之一。
3) 通过强大的网络平台,开展各类教学活动。
教学资源不仅仅只是一些常规的教学文档,同时还包括一系列教学活动,如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在线答疑、在线提交作业、在线评测和参加考试等教学活动,学生和教师依据各自的身份参与教学网站的各类教学活动,大大拓宽了实验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高了学习能力。
3 课程建设成果及推广应用
教学团队立足内蒙古,服务边疆,在新一轮国家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充分挖掘潜力,贡献力量。团队教育理念先进,人才培养方法有针对性,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方式对高校培养应用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方面有很好的示范性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
1) 教学团队带头人刘东升教授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主编了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系列教材,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的教学研究课题,先后获得7项教学成果奖,主持建设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入选自治区首批精品课程,2010年当选自治区级教学名师。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采取知识结构模块化设计。课程的整体设计采取项目式的教学,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提交项目作品达到学习的目的,每一模块都设有子项目,各子项目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照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小组承担一个大项目,每个人又有自己的单元项目。这一点在国内还是首创。
3) 出版各种教材14部,并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特别是特色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特色教材)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4) 通过完全开放的精品课程网站,使教学资源、理念和方法得以推广。优秀教学改革成果通过4门精品课程的网站实现了对外共享,网站实现全开放,允许自由访问,具有很高的点击率,经常有外校的老师、学生浏览、访问和发表观点。通过网站,课程的教学形式、内容和教材被许多兄弟院校借鉴和采用。
5) 围绕“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相关课程展开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团队成员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
6) 我们以“程序设计基础”2005年入选首批自治区精品课程为契机,抓住程序设计类课程和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共性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先后获得各类教学研究课题的资助,主要有高等教育教学成果重点资助项目2项、其他自治区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研究立
项10多项、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教学成果奖7项。
7) 自主研制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和程序代码在线评测系统,两个系统所使用的技术先进,可靠性好,健壮性强。经过几年使用,完全适应无纸化考试的要求,从收集的数据来看,这种考试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和区分度,能考查出学生真实的编程水平,并在全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中推广使用[7]。
8) 程序代码抄袭检测技术成功运用于教学实际,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抄袭现象的发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同时大大减轻了教师进行人工判别抄袭的工作负担。我们将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并在程序代码抄袭检测方面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的资助[7]。
9) 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成绩突出,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我校学生2009年在第4届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得团体冠军,2009年在第六届挑战杯竞赛决赛中获金奖,2010年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10) 多次承担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其中2007年主办了教育部文科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向与会的几十所高校70多名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和教改理念研讨,进一步扩大了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了教学团队的示范辐射作用。
4 结语
篇10
关键词:课程服务专业 计算机基础课程 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252-02
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在公共基础教育平台和学生的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针对性,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学习,建立了“1+X”的课程体系。《大学计算机基础》是“1+X”课程体系中的“1”,其教学内容丰富、受众面广、教学成效显著;《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是“1+X”课程体系中的“X”,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开设不同的程序设计语言。然而如何能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接受计算机能力,将“课程服务专业”的思想引入到教学当中,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引入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深度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专业对信息处理的终生需求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的终生需求,使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与之相对应的是如何将这些需求反映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中。
1.充分考虑各专业差别,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国家信息化的要求,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课程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课程。例如,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课程;对信息管理类专业,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课程。
2.理念先进,服务人才培养定位,教学目标明确。以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资源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注重对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讲授,掌握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多媒体技术及程序设计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熟练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有效地表达思想,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团队协作方式,接受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和吸收,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实施
根据我们多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改革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和为专业服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专业结合的做法是在教学手段和模式富有建设性成效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思考,结合了我校办学的主导思想和特色并有了创新性发展。从几年的实践过程看,做法日渐科学,效果积极显著。
具体做法:“积累、实践、服务”相结合。
1.及时与专业负责人进行沟通,与专业对接。第一学期开学前,通过与学生所在院系教学负责人、专业建设负责人沟通等方式,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需要的对接,重新定位,按照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即每学期在制定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计划时,请专业负责人或骨干教师参与,根据各专业需要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各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需求,从而对课程内容及时做出调整和修订。
2.提高课程组教师的计算机能力培训。课程组的教师积极参与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实践锻炼等环节,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实现教学水平与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对接。同时,课程组的多名教师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及时了解社会对计算机能力的实际需要,也了解到学生将来的就业趋势,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保持了计算机教育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作出了充分的准备。
3.为学校各专业的大四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排版指导,发挥服务作用。随着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水平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因此,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服务专业”的理念和做法既符合教育部对普通本科院校提出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所指,也符合我校的三大教育理念。作为我校的特色项目,必定对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根据专业需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探索为专业课服务的途径与方法。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按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相关的理论课程重新整合、重组。如在讲计算机程序设计时,重点针对专业的实际问题进行程序分析。新体系淡化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实际了知识整合、交叉安排,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服务。
5.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专业服务奠定基础。计算机基础教学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强调实践与实习,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验证理论,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在授课计划中还安排了多项相对独立、逐步提升的阶段性技能与综合性实验与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课程组教师需要了解相关专业课教学重点,积极主动地为专业课服务。课程组教师通过与相关专业负责(下转第255页)(上接第252页)人及骨干教师的沟通,以及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及时地了解了专业急需用计算机解决的相关知识与问题,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都会将此部分内容作为重点进行讲解,为今后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会计专业是研究企业在一定的营业周期内如何确认收入和资产的学问。会计师除了准备财务报表以及记录企业交易行为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参与企业间的合并、质量管理、信息技术在财务方面的应用、税务战略以及很多企业的管理决策活动。因此一个现代高水平的会计人才,不仅仅要会收钱,会记账,会审计,更应该利用会计这个工具,学会管理,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美国一个权威职业评估机构分析得出:Computer literacy是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会计实务的重点将由原来的编制凭证、记账、结账、编制报表等转向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查询信息等。因此,面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授课时,也要考虑以上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计算机会计能力。
7.开发了自主学习,课程服务专业的网站。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组开发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网站,网站中包括了课程的大纲、授课计划、课件、习题、名师视频等资料,方便了学生资料的获取。同时,网站还重点设置了“专业学习模块”,针对不同的专业,根据各个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要设置了不同的模拟试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8.适应专业特点,精心设计案例。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是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做到课程服务专业,需要授课教师在案例设计之前需要与专业知识进行对接,对案例进行反复斟酌、思考与设计,好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基本概念,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如在对会计专业进行案例设计时,要尽可能将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融入教学过程中。在安排案例教学时有意识穿插更具会计专业特色的实例,在学习Word时,可以设计“财务报表”、“月份财务分析表”、“资产负债表”等案例,使学生在练习了表格排版的同时,了解了财务报表、财务分析表及资产负债表应包含的基本信息,与会计专业基础课有了更好的结合。
在讲解Excel时,可以重点与财务相关的公式与函数。在讲授PPT时,可以利用PPT内容提示向导、母版的改造、PPT中表格和图表的插入等操作,制作财务报告幻灯片,向股东和投资人介绍公司的财务状况等。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案例讲解,并结合布置一些有挑战性或应用性或有乐趣的任务、习题,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三、结论
实践证明,课程服务专业思想在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引入与实施,使得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与授课,使得原本枯燥的知识和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本文为:1.黑龙江科技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06-122);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参考文献:
[1] 金蓉,庄红,黄德生.面向能力培养的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计算机教育[J],2010(1)
[2] 韩雪.浅析服务专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科技信息[J],2011(6)
[3] 孙丽娜.服务专业需求的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教改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J],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