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

篇1

一、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见附表)

二、发生特点

1. 柿炭疽病 由真菌侵染而致病,只侵害果实和枝梢,叶上发生较少。往往造成枝条折断枯死,并提早落果。幼苗受害后变黑枯死。

①发病症状。在果实上初期出现深褐至褐色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凹陷深色病斑,中部密生略显环纹排列的灰色至黑色小粒点,病菌深入皮层下,果肉形成黑硬结块。被害果不待成熟即变黄色或红色而脱落。6月下旬新梢染病时,最初产生黑色小圆斑,后扩大呈长椭圆形,褐色,中部凹陷纵裂,也有黑色小粒点产生,病斑下木质腐朽,易从病部折断。

②发生特点。为害严重,普遍发生率高。玉屏1万公顷无核糯柿,病园率达72.8%,发病面积5200公顷,占总面积的52%;其中重发面积86.6公顷,占总面积的8.66%。无论是在老区新园,还是老树或幼树,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如2009年在詹家坳村调查53公顷10年树龄柿树,病株率达95.4%,病枝率24.8%~72.2%,71%的柿树有落果现象;2011年在水田村调查86公顷5年树龄柿树,病株率82.8%,病枝率21.2%~52.3%,新梢枯死的占30%。可见该病严重制约着玉屏无核糯柿的发展。

2. 柿角斑病 角斑病是引起柿树早期落叶的重要病害,可造成果实提早变软脱落,严重时影响树势和产量,同时还可为害苗木,对苗木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①发病症状。病菌侵害柿树的叶片和果蒂。在叶片上最初出现不规则形淡褐色至暗褐色斑点,渐次扩大至叶脉,呈多角形褐色病斑,边缘黑色,病斑上有极小的黑色绒状颗粒体,病斑直径一般3~7毫米,大的可达10毫米,发病期间不断落叶。

②发生特点。该病发生轻,仅在个别柿园为害严重。于6~7月产生孢子进行初侵染。主要靠雨水冲溅树上病蒂的孢子到叶片和果蒂上进行传播。在玉屏个别柿园发生严重,发病面积266公顷,据2004年在木弄村调查53公顷5年树龄柿园,病株率28.2%,病叶率42.8%,果蒂带病率11.3%,其他柿园发生较轻。

3. 柿蒂虫 又叫柿实蛾、钻心虫,是一种专门为害柿果的害虫,发生普遍,被害果早期变软脱落。

①发生规律。柿蒂虫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根颈部及根际附近土中作茧越冬。据笔者多年的观察,1代幼虫从5月10日左右开始至果梗基部皮下蛀入果内为害,6月10~25日达到为害盛期,果实受害后由绿变褐,最后干枯。2代幼虫从7月15日开始由果蒂蛀入果中,为害果肉,被害果提前变红、变软、易脱落,一直为害到采收。8月下旬老熟幼虫开始脱果结茧越冬。在多雨、高湿的天气,幼虫转果较多,为害严重时可造成15%~30%的减产。

②发生特点。该虫在我地的发生特点是,2代为害重于1代,高树龄重于低树龄。据笔者2002年在茅坡调查,10年以上柿园重于5年以下柿园,10年以上树龄柿树株虫量为8~12头,5年以下树龄柿树株虫量在5头左右,一般为害率在18%左右,幼虫有转果为害习性,1头幼虫可为害幼果2~4个。

4. 柿绵蚧 柿绵蚧又名柿粉蚧壳虫,以若虫、成虫为害柿果实、叶片和嫩枝,致使落果、树势衰弱、产量下降。

①为害症状。柿树嫩枝受害后出现黑斑,重则枯死;叶片被害严重时呈畸形,提早落叶;幼果受害后易落果,大量受害后提早变黄、变软、落果,果实上虫体固着部位凹陷、木栓化、呈黑色或裂果。

②发生特点。该虫在我地1年发生2~3代,据笔者观察,第一代若虫一般在6月10日左右盛发;若虫在2龄以后多数有转枝(叶)为害的习性,以后发生较轻。

三、无害化防治措施

为了使玉屏无核糯柿成为无公害农产品,在病虫害防治上,我们主要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主,加强生物防治,推广生态控制技术,实行柿园生物多样性,控制和抑制病虫发生,并辅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防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 加强预测预报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柿树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植保部门要转变工作思路,病虫测报要将以前的以粮油作物为主转变到经济作物上来,包括果树、蔬菜的病虫测报工作都要纳入议事日程,并投入主要精力。按照经济、有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探索经济作物病虫的防治指标和影响病虫发生的各种因素,做出病虫情报,以指导防治工作。

2. 狠抓综合防治技术

①农业防治。一是加强苗床管理,培育无菌栽培苗;嫁接枝条须从无病虫母树上采集。二是柿园冬季实行深翻,改变土壤生态条件,破坏病虫越冬场所,达到抑制和消灭之目的。三是大力推广生态控制技术,实行柿园生物多样性,园内合理套作部分矮秆作物、预留部分1年生草本植物(树冠以内除外),恶化单食性和寡食性害虫的营养及生存条件,创造有利于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抑制害虫大发生。四是合理密植,使单株和群体营养面积适当,通风、透光性好,生长发育健壮,以提高柿树的抗病虫能力。

②推广频振式杀虫灯。利用昆虫的趋光、趋波习性,采用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防效明显。

篇2

[关键词] 生物 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界中各种有益生物(天敌、鸟类、虫、病菌、线虫、蜘蛛等)来控制病虫害的种群数量以压低或消除其危害的方法,包括天敌的保护和利用两方面,其形式有种间竞争、招引、忌避和不育等。生物防治对人畜、植物和有益生物无害,没有发现任何残毒和其他不良影响,依靠种间斗争,在天敌害虫间建立了相对平衡,故而对害虫能起较长期的制约作用,利于促进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一、我国生物防治研究与应用现状

1.资源研究

我国生物天敌资源丰富,已研究证明有价值的包括昆虫类33个目200多个科,主要有蟑螂目、蜻蜓目、半翅目、鞘翅目、膜翅目、脉翅目、双翅目食蚜蝇科的一些种类,蜘蛛类以及捕食螨类,有益菌有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MLO、线虫、鸟类等。

2.生产应用

研究并应用于生产的有赤眼蜂、松毛虫黑卵蜂、平腹小蜂、天牛肿腿蜂、草蛉类、瓢虫类、蜘蛛、蠋敌、白僵菌。已能批量生产的苏云金杆菌(Bt)杀虫剂粉剂16种,液剂12种,用于防治粮、棉、果、疏、林等作物上20多种害虫。斜纹夜蛾NPV杀虫剂一明瘟一号,黄地老虎GV杀虫剂及菜青虫杀虫剂等9种昆虫病毒杀虫剂均已注册使用,在南方每年应用白僵菌大面积防治林区松毛虫和东北地区玉米螟。中试阶段的有绿僵菌(主要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天牛、蝗虫等),淡紫拟毒霉(主要用于防治大豆孢囊线虫和烟草根节线虫)、虫霉和蜡蚧轮枝霉等。新的生物资源农药的研究日益深入,生物源农药是利用生物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对害虫或病原菌具杀伤作用。生物源农药包括植物源、动物源和微生物源农药。目前已研究并能人工完成的植物源农药有除虫菊素、鱼藤酮、烟碱、胡椒碱、墙草碱、千日菊酰胺等胡椒酰胺类化合物,三噻吩、软骨藻酸、红藻氨酸等谷氨酸类似物,动物源杀虫剂如梨小食心虫、桃小食心虫、苹果蠹蛾、二化螟、棉红铃虫、舞毒蛾等20多种,昆虫性信息素已研制成功。这些研究与应用成果从总量上不算多,仅个别品种应用相对丰富,在综合防治的各项措施中,生物防治所占的比例较低,而化防占有举足轻重的比例。

二、生物防治意义及发展趋势

1.生物防治意义

在病虫害防治中,我国倡导”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综合防治的方法有检疫、农林业技术防治、化学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

植物检疫是通过法规防止新的危险性病虫害和杂草输入或输出。

农林业技术防治是根据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和其影响数量消长的因子,通过栽培管理、抚育间伐和株伐等一系列措施来改变病虫害的适生条件,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发育,达到控制病虫害的一种方法。

物理机械防治是根据害虫的某些习性,利用多种物理因素和机械设备防治害虫的方法。

化学防治是用农药控制植物病虫害的方法。

在几种防治方法中,往往过度依赖化学防治,其他几种方法基本不用,因此造成了病虫害的抗药性大大提高和环境受到污染,为杀灭病虫施药浓度加大,污染再加剧,陷入恶性循环。

在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中,生物防治以其对人蓄安全、不留残毒,无副作用,不污染环境、天敌资源丰富,可就地取材的特点,十分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重的理念。专家学者研究指出,综合防治五种方法措施是要分先后的,必须改变目前偏重依赖化学防治的局面。林农业技术防治是第一道防线,主要是预防性的,生物防治是第二道防线,利用天敌调节有害生物,使其在某段时间内保持平衡而又相互制约,化学防治是第三道防线,是在保护和利用天敌的基础上,应急控制病虫害的措施。

2.生物防治发展趋势

在过去五年间,世界生物杀虫剂的需求量以每年9.9%的速度强劲增长,由2005年的6.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10亿美元,而同期传统化学合成剂需求则以年均1.5%速度递减,从260亿美元降至2010年的242亿美元。2010年亚洲生物杀虫剂需求将达到1.2亿美元,平均增速为12%,生物防治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三、生物防治对策

1.加强宣传,提高生物防治的群众认知度

新闻媒体、农林技术推广部门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大规模宣传推广生物农药,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和掌握生物农药的杀虫机理和施用技能,转变传统的病虫害防治观念。

2.加强技术监督,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

继续强化农药残留监控措施,加强对农药生产销售部门监督检查,全面禁止甲胺磷、甲基1605、久效磷等高毒农药在生产上使用,开展相应的专项检查活动,确保常规农药质量不下滑,力争高毒有机磷农药在市场上不出现。

篇3

关键词烟蚜;生物防治;湖南省

中图分类号S476;S43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05-01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主要包括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或治病三大类,因其具有的发展潜力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以利用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代表的烟草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湖南烟区烟蚜发生较重,实施生物防治,对提高湖南省烟叶的质量和促进湖南省烟草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生物防治的由来

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很早就被人们在农业活动时发现,并利用其进行有害生物的防治。19世纪后期天敌引种的成功,以及生态学的发展,促进了这一技术的迅速发展,但20世纪中期兴起的集约化化学防治,严重地干扰了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发展,直至化学农药的3R问题(Resistance― 有害生物抗药性、Resurgence―有害生物再猖獗和Residue―农药残留)明显出现以后,生物防治的环保性使其再度受到重视[1]。

2生物防治原理

在自然界,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和生活环境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复杂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其中任何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改变,均会导致不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2]。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由于创造条件以确保作物的绝对优势,使农田生物群落大大简化,削弱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能力,常常导致直接以作物为取食寄主的有害生物暴发危害。生物防治就是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制作用,通过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输引外地天敌、繁殖释放天敌和应用生物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可以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从而使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相融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统一性。

3湖南烟区烟蚜防治现状

3.1烟蚜的发生情况

烟蚜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蚜虫之一,可危害包括烟草在内的400多种植物,其个体小,繁殖速度快,终年繁殖,无明显的越冬滞育现象。在湖南烟区,每年3―6月(湘南湘中3―4月,湖南西北5―6月),大田烟株生产旺盛之时,正是烟蚜猖獗期。从近几年测报点调查所得数据来看,烟蚜发生高峰期,湘西龙山、凤凰2个测报点从2005―2011年百株蚜量都在2.3万头以上,湘南宁远、江华、郴州等测报点从2006―2011年百株蚜量都在2万头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湖南省近几年烟蚜为中等发生年,但是被烟蚜大量吸食过汁液后的烟株,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直接影响烟叶的产量;同时烟蚜还传播和诱发多种烟叶病害,导致烟叶品质下降。因此,实施生物防治烟蚜,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实践无公害烟叶工程,提高烟叶安全性具有必要性。

3.2烟蚜防治现状及生物防治的必要性

湖南烟区烟蚜的防治工作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时间滞后,往往是发生危害成灾后才开始治理;二是技术低下,表现为到位率低,落实难,轻防重治,特别是湘西北地区;三是注重药剂防治而忽视农业防治及生物防治,在农药防治上也存在盲目性,不注意防治时期和防治指标,出现见虫打药、农药品种单一、注重农药的高效性、忽视安全性、单项技术的接受率和实施率低、大量存在使用管理规定之外的农药品种、禁用药剂品种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生物防治是最好的防治方法之一。首先,生物防治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影响极小,尤其是利用活体生物防治病、虫、草害。其次,活体生物防治对有害生物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的目的,而且不易产生抗性问题。加拿大利用核型多角体病毒防治云杉叶蜂,法国利用人工接种弱致病菌株控制栗疫病都收到“一劳永逸”的控制效果。再次,生物防治的自然资源丰富,易于开发。开展生物防治烟蚜研究,对生产无公害烟叶,提升烟叶品质,促进卷烟上水平,同时改善土壤生态条件,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全系统烟草的可持续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但从有害生物治理和农业生产的角度看,生物防治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尚无法满足农业生产和有害生物治理的需要,表现在生物防治的作用效果慢,受气候和地域生态环境的限制,防治效果不稳定。

4烟蚜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及应用

我国烟田发现的烟草害虫天敌有140多种。其中天敌昆虫有大草蛉、异色瓢虫、食蚜蝇、七星瓢虫、草间小黑蛛等,主要捕食烟蚜、烟草粉虱、烟青虫卵、初孵幼虫、烟盲蝽等的若虫。烟蚜茧蜂、拟澳赤眼蜂等对烟蚜、烟青虫的卵和幼虫寄生。烟草害虫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蚜虫疫霉等,对烟蚜、烟青虫、斜纹夜蛾寄生。

4.1烟蚜捕食性天敌利用

烟蚜主要的捕食性天敌有草间小黑蛛、食蚜蝇、隐翅虫、广腹螳螂、瓢虫、草蛉、花蝽、华姬蝽及环斑猛猎蝽等种类[3]。其中草间小黑蛛、黄足蚁形隐翅虫与烟蚜的相关系数(下转第207页)

(上接第205页)

为0.874 4和0.749 7,达到极显著水平。瓢虫和草蛉属于后期的天敌种群,能对烟蚜的控制起到一定的作用。

德国Hassan等1985年报道,普通草蛉是烟蚜的主要天敌,曾利用不同的蛉蚜比在6个温室中作捕食试验,每个试验持续4~5个月。按蛉(第2龄幼虫早期)蚜比1∶5、1∶10、1∶20和1∶40释放草蛉幼虫,均取得较好的烟蚜防治效果。异色瓢虫对烟蚜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其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它们个体间干扰作用也较强,其捕食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4.2烟蚜寄生性天敌利用

寄生烟蚜的天敌主要是食蚜异绒螨和蚜茧蜂。蚜茧蜂又分为桃瘤蚜茧蜂、烟蚜茧蜂、燕麦蚜茧蜂和翼蚜外茧蜂4种。早在1982年,Hofsvang等在温室中用蚜茧蜂作防治辣椒烟蚜的试验,烟蚜密度低时接种少量蚜茧蜂,就可以全年控制蚜害。其还是田间的优势种群,寄生率9.0%~17.7%,最高达87.3%,峰期比烟蚜滞后5~15 d,呈现明显的跟随现象。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应该首先考虑其在烟田早期的保护助增,在烟田前期采取措施抑制烟蚜种群数量对后期利用天敌控制烟蚜十分重要。据李明福等[4]研究发现,烟蚜茧蜂对烟蚜的防效可高达89.3%,吴兴富等[5]研究表明烟蚜茧峰对烟蚜的防效可高达93%。

5结语

我国烟叶的质量水平同美国、巴西等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中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差距是制约我国烟草农业发展和烟叶生产的因素之一[6]。病虫害的危害,导致烟叶调制和卷烟制品产量和品质的下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效开展生物防治,对提高烟叶的质量和促进烟草产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6参考文献

[1] 周子方,任伟,周翼衡,等.规模化应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主要技术障碍及应对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659-9661.

[2] 李晓磊,刘长明.寄主植物对烟蚜药剂敏感性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华东昆虫学报,2009,18(1):46-50.

[3] 陈相,蒙祥旭,王定福,等.烟蚜天敌的利用与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0(2):117-122.

[4] 李明福,张永平,王秀忠.烟蚜茧蜂繁育及对烟蚜的防治效果探索[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343-346.

篇4

[关键词]生物防治技术;有机桃园;应用

中图分类号:TM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386-01

前言

通常情况下,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相关种植以及管理人员通常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展开相应的管理工作。同时,在当前我国的有机桃园种植行业中为了有效治理桃树病虫害现象,进一步提升桃果质量,其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也是必然发展趋势。我们日常所说的生物防治技术,则主要是指依照种族之间的竞争、寄生以及捕食等相互关系,以一种生物种群去压制另外一种种群的生物除虫技术,与其他的物理、化学治虫方法相比,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能够在有效促进桃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对于桃果品质的更高要求。从另一角度上说,当前我国桃树害虫日益严重,因此,在桃园病虫害管理工作中应用生物防治技术,不仅是桃果种植的内在要求,更是促进有机桃园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生物防治概念简述

按照生物防治的应用类型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分为以鸟治虫、以虫治虫以及以菌治虫三大类型,从一定程度上说,在有机果园的病虫害管理工作中采用生物防治技术事实上就是利用不同生物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生物对另一种生物的繁殖、活动进行抑制,从而有效降低果园中有害生物种群密度。对于生物防治技术而言,它不似农药化学防治会对果树本身产生一定的影响,更不似物理除虫防害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采用该方法时,还有利于最大限度的降低环境污染。生物防治的方法很多,而针对有可能发展成害虫的昆虫,相关种植人员以及桃园管理人员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这些生物进行控制。除此之外,果园生草、套种、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以及增加植物类型等措施进行有机果园的病虫害生物防治。

2.有机桃园的病虫害生物防治

2.1 适当应用性激素

性激素在有机桃园的生物防治作用主要体现在诱杀或干扰有害成虫的与生长繁殖。就目前而言,我国已经研制出近70种的昆虫性激素,且均可投入到实际的果园生产管理工作中,在多种果园病虫害问题中具有着重要的价值,特别针对是果树桃小、桃蛀螟等病虫害现象,性激素的投放使用给予桃园生物防治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利用性激素进行有机桃园的生物防治时其首要关键为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预测,具体来说,桃树种植人员应在某种害虫大量出现或发生之前,例如在害虫越东或者第一代生长期间在桃园中布置诱杀装置。

2.2 利用常见植物源药剂

通俗来说,利用常见的植物源药剂主要就是指利用杀虫剂,其中,杀虫剂主要是来提取于植物本身所含有杀虫物质的成分,经过分离、加工等诸多工序而制成相应的剂型,且作为农药商品进行销售、使用,特别是在有机果园中能够起到显著的病虫害作用。在实际的桃园生物防治工作中,植物药源的主要作用方式包括如下5种:①麻痹病虫、害虫的神经与肌肉。②破坏病虫、害虫的生理生化状态。破坏昆虫的中肠肠壁细胞,导致虫体麻痹,有效影响昆虫雌虫的卵巢发育。③通过破坏昆虫口器的化学感受器,从而干扰病虫、害虫的取食行为。④产生一定光活化毒素,吸收光能,直接与脱氧核糖核酸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而对病虫害虫产生毒杀作用⑤应用植物源药剂可以扰乱昆虫内分泌激素的的平衡,有效促进保幼激素的大量释放,从而影响昆虫卵的成熟,从昆虫本身使其绝育。

2.3 利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

在桃园管理自己生物防治工作中,利用白僵菌防治蟒蟾、利用BT制剂杀灭多种翅目害虫等措施均属于利用微生物的防治手段。此外,种植人员还可以利用害虫机体内本身所产生的一种惊恐外激素或者多种的腺体激素,将其随着液体药剂共同喷洒到桃树上,从而起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害虫繁殖率的灭虫作用。具体来说,利用病原微生物极其代谢产物的方法大致如下:将害虫进行捣碎,此后加入适量的水对其进行过滤并获得成虫体液。一般情况下,种植人员可以将1g的虫体液加至50kg的水中进行稀释,利用稀释液进行桃树的喷肥。总而言之,从生物有机体中所提取、获得的生物试剂能够在一定情况下替代化学农药实现防虫病害的目的,而充分利用自然界生物分泌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有机桃园的生物防治工作,也必然是生态学技术、新型农药开发等诸多方向的发展新趋势。

2.4 保护并利用天敌

从一定程度上说,保护并利用天敌属于桃园生物防治技术的核心内容,桃园常见牙虫、潜叶蛾以及卷叶蛾等常见害虫都有大量的天敌存在,此时,适当减少化学农药的投放使用可以有效现果园里的自我控制。一般情况下,桃园种植人员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可采取相关的人工干预措施利用天敌,其一,通过引进或移植的形式培育外地天敌,此时,所要引进的天敌应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与适应力,驯化可能性大,且是寡食性或单食性。其二,采用相应的人工培育方法在室内进行天敌的饲养繁殖,在害虫还未大量发生之前就对所培养的天敌进行田间投放。就目前而言,成功培育并投入到实际应用的天敌主要包括:赤眼蜂、捕食瞒、食蚜蝇、周氏啮小蜂等,上述物种对桃树蚜虫、对翅目害虫以及螨类虫害均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全世界已有数百种天敌引种获得成功。在下文中,笔者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生物防治昆虫。周氏啮小蜂:白蛾属于当前我国北方果树的常见虫害,而周氏啮小蜂是美国白蛾的天敌,该种昆虫可在蛾蛹中产卵进行后代的繁殖抚育,在有效控制白蛾发展当年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瓢虫:瓢虫属于桃园生物防治工作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害虫天敌,例如澳洲瓢虫能够在1年的时间内快速繁殖8-9代,且瓢虫主要产卵于介壳虫的虫体或卵袋上,在瓢虫的整个幼虫期中,瓢虫能捕食1,2龄介壳虫126头,而在其整个成虫期所食用介壳虫卵与成虫高达200只。而种殖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七星瓢虫在幼虫期能够捕食4龄桃蚜124只,3龄61只,2龄38只,1龄桃蚜11只;当七星瓢虫长成成虫后,则能够以每天100只左右的捕食量杀灭蚜虫。蛙螂:该种昆虫属于陆栖捕食性昆虫,其习性较为凶猛,并以肉食著称,故可视为昆虫纲的猛虎。同时,蛙螂凶猛好斗,即使是同类之间也常常会发生互相残杀的情况,引进桃园后也,相关管理人员则可以利用这一生物特性有效实现自我控制。除此之外,资源性昆虫、壁蜂、熊蜂以及蜜蜂等昆虫虽然并不属于某种虫害的天敌,但在实际的有机桃园生物防治工作中则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即在释放这类昆虫以大程度提升桃园坐果率的同时减轻病虫害的危害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有机桃园生物防治工作中,桃树种植人员与相关管理人员可采取多种防治技术有效杀灭桃园病虫、害虫,在提升果树生长质量的同时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徐彩琴.浅谈生物防治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2016(03):104-105+107.

[2] 段磊.生物防治技术在有机果园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19):118-119.

[3] 周国,任勇攀,赵京岚,等.三种生物制剂在有机蔬菜菜青虫防治中的应用及安全性研究[J].北方园艺,2016(20):117-121.

篇5

以往洞口县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主要实行由县林业局提供林药、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乡镇负责林业药械及人工防治等经费。这种方式缺点为:一是耗时,从发现虫情预报到防治实施,中间要通过部门协调、筹资、组织人力,需要近一个月有时甚至超过一个月,往往在防治时,已虫满叶光,耽误最佳防治时机;二是筹集防治经费困难,由于林农个体意识和防治能力差距较大,出现一片山场中你防我不防、我治他不治、互相观望和等、靠、看现象,造成交叉感染,错失最佳防治时期,导致“小灾变大灾”[5];三是防治人员技术不熟练,机械损坏严重,防治效果不理想;四是防治人员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不按实际发生情况进行防治,不分有无,只要是自己的地方都要防到,既浪费了药物又污染了环境,造成极大的浪费。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尝试与探索

1防治专业队的建立

针对上述情况,洞口县响应国家林业局的号召,2007年,对原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制实施变革,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队伍专业化。在原森林消防中队基础上组建了首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业队,利用火灾发生期与病虫害发生期基本不重叠的特点,做到有火防火,无火防虫,确保了防治队伍的稳定。防治专业队的成立,使我们做到了能及时防治发生的病虫害,防治设备也由于有熟练人员操作而显得经久耐用。但由于采用日固定工资制,且没有一整套的防治效果验收方法,因此防治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还存在磨洋工现象,防治成效不是很理想。

2具有法人性质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司成立及运行机制

为适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需要,探索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市场化体系建设模式,2009年元月,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业队的基础上成立了洞口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司,公司拥有职员22名,其中管理人员3名,专业技师2名,作业机手17名。公司成立之初,县林业局筹措资金30余万元,购置了22台烟雾机、弥雾机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器械给予扶持。2010年3月,将洞口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司注册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公司———洞口县雪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有限责任公司。至此,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正式走向市场化运作的轨道。防治公司实行经理负责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我县将每年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任务承包给洞口县雪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有限责任公司,并签订了防治合同书,任务实行包干制。县林业局负责药物及防治经费筹措,防治公司负责防治机械的保养与维修及防治所用交通、油料及人力费用。承包经营按烟雾、水剂、粉剂等不同防治方式实行不同防治单价。防治后由林业局组织对防治效果进行验收,按防治成效进行验收结算。

3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成效

我县自2007年成立首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业队以来,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大幅度下降(见表1),由2006年度防治面积0.59万hm2下降到2011年的0.12万hm2,防治经费也由2006年的50多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19.6万元。五年来,专业防治了马尾松毛虫、思茅松毛虫、云南松毛虫、竹毒蛾、松茸毒蛾、杉木炭疽病等林业有害生物。特别是对防治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卓有成效,如2011年我县8个乡镇56个行政村发生了竹毒蛾危害,发生区域主要是村民房前屋后的竹林,严重地区竹叶基本吃光,还危及群众的人身安全与饮用水源,县林业局森防站接到虫害情报后,及时做出防治规划设计并联系防治公司实施防治,防治公司组织了四支防治小分队,在10天内,便控制了虫情,得了群众的好评。近年来,洞口县没有发生大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主要是由于洞口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有限责任公司的快速反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防治及时,从发现虫情到防治开始只需2~3d;二是防治人员专业化、责任心强,能结合树种高度、密度,控制施放药物时间,防治效果比较好;三是节省了防治成本,基本上做到按需防治;同时,由于防治及时,减少了有害生物危害范围及程度。以往我县每年的森防费用都要安排60万元以上,有些年份甚至超过了100万元,近四年每年防治费用不到20万元,极大地降低了防治费用,为我县挽回经济损失近2000万元。

洞口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司可持续经营能力及发展的思考

1公司可持续经营的有利条件

由于防治公司的职员基本由县森林消防中队人员组成,职员在防火期发固定工资,非防火期也有基本生活费,因此,防治公司的队伍基本稳定。林改后,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区的防治,正在从过去相对集中的集体林地防治到大分散的农户,经营主体大量增多,加之我县大部分乡镇处于丘陵地区,人口多、人平山林面积少,整个林业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占的比例低,大部分农民还是靠劳务输出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对山林投入积极性不足。所有这些都给防治经费的筹集带来极大的困难,筹措防治经费费时费力,耽搁防治虫情的最佳时机。2007年,洞口县林业局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并提出了设立森防统筹基金建设性的意见,改以往“谁受灾,谁出钱”为“谁受益,谁出钱”。森防统筹基金只能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不得挪作他用,森防统筹基金直接从经营单位或经营户山林收益后的木材销售收入中提取2~5元/m3(松木5元/m3、杉木2元/m3、楠竹2元/50根)。县委、县政府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并征求了广大群众的意见,同意设立森防统筹基金,这样每年可筹得森防基金20万元左右。2009年8月,又将森防统筹收费项目列入洞口县人民政府的《服务性收费刚性收费目录》,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减免。森防统筹基金的设立,保障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正常运行。

2防治公司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防治公司拥有职员22名,而年营业额一般为15万元左右,除去防治成本及劳务费支出,利润较少。公司办公条件简陋,机械设备保管室和药品储藏室窄小;成立时有烟雾机10台、弥雾机12台。经过几年的使用,烧坏、损坏的不能修复的烟雾机达5台,弥雾机4台,保存完好的机械设备已不能完全满足应急需要。对山高陡坡上的林木因缺乏大型高射程喷雾机器和精准施药设备感到无能为力,单纯靠人工走动,防治效率不高,有时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影响了防治效果。防治公司是建立在森防消防中队的基础上,整体文化素质较低,拥有大专文化程度的1人,中专文化程度的3人,高中文化程度6人,其他队员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知识的专业人才没有。病虫害防治药物的采购与施药技术只能依靠县森防站技术人员的指导,对防治药物性能缺乏了解,施药成效调查不专业,市场开拓能力严重欠缺,防治业务仅来自县森防站,在农业、园林及城市环卫方面拓展的业务尚为空白。由于防治公司的防治服务都是以应急救灾和限期除治为主,因此它的营业额是建立在完成防治面积和病虫害减退率这些数字上,这使公司面临一个很矛盾问题,第一年防治效果越好,第二年的防治市场越小,有些年份防治甚至趋于零的局面,使公司陷于破产的困境。如防治效果不好,虽然单价方面低一些,但第二年还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收益。2012年,洞口县雪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公司上交税费3000元,工商年检费3000元,加上其他总开支过1万元,这对刚刚起步的防治公司是个沉重的负担。

破解制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瓶颈建议

1改革验收结算方式,以承包的方式替代现有的《防治合同书》制度

当前,防治公司收益是通过实际防治面积来结算的,防治面积越大效益越高,这与我们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相违背。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方式,转为大承包方式,将我县全部森林承包给一家或几家防治公司,承包期限5年以上,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可能性及需要防治的工作量确定承包单价(元/hm2),以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为主要考核标准,达到这个标准,按单价结算给防治公司,没有达到标准的要按合同条款扣减单价,防治不作为的,中止合同。防治药物及机械均由防治公司自主采购,这样既能调动防治公司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主动监管积极性,又能让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长期监测预防,促使防治公司走向市场化运作。

2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服务组织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绿色湖南建设纲要》要求,到2020年,初步建成山青水秀的生态环境体系、低碳的绿色产业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支撑体系、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和谐共生的绿色文化体系和高效运行的绿色管理体系。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不单纯局限于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交通、社会就业、社会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对公共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的目标。这些都需要“绿色卫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不懈努力。因此,应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社会化服务组织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中去,国家应给予大力支持。

3争取上级森防部门资金、设备上的扶持

由于防治公司处于组建初期,底子薄,办公设施简陋,防治机械设备过时老化、损耗率大,防治药物单一,贮备严重不足,对新型生物农药性能了解极少。因此,迫切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在防治公司组建初期,在新型防治机械设备、新型生物农药及防治资金安排上给予支持。

4争取各级政府政策上的支持

防治公司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各级政府和工商、税务、银行等职能部门,要在林地流转、登记注册、税费减免、融资贷款、产权转让上给予优惠[6]。国家林业项目资金要逐步向社会化防治服务组织倾斜,将防治公司列入试点示范项目,促其健康成长。防治公司购买的防治机械应享受上级财政部门给予购买机械补贴,对防治公司的技术咨询和劳务收入免征所得税,把防治公司作为经济组织和法人单位对待,允许申请立项和贷款,确保其健康发展。公益林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应从公益林补助中提取部分用来做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偿。

篇6

前言

红枣是我国特有的果树之一,是新疆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项目之一。近年来,随着巴州枣树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红枣已成为巴州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枣树害螨是新疆枣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枣树害螨主要危害叶片,吸食叶绿素颗粒和细胞液,抑制光合作用,减少养分积累。严重时叶片枯黄,造成提早落叶、落果,削弱树势,影响红枣产量和质量。危害新疆枣树害螨有十余种,主要有叶螨科和瘿螨总科,叶螨科害螨主要有截形叶螨、朱砂叶螨、敦煌叶螨土耳其斯坦叶螨、苹果全爪螨、李始叶螨。其中危害枣树的优势害螨是截形叶螨和枣瘿螨(种名有待鉴定)。

近年来,随着枣产业在新疆地区的快速发展,枣树害螨发生不断加重。随着化学药剂的不断使用使害螨对传统化学农药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导致防效降低。而加大用药量和喷药次数,又导致果品和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无公害果品的生产。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博湖南山枣树几种主要害螨系统深入学习、调查研究,以在新疆巴州地区的发生规律和预测预报为基础,研究枣树害螨的生物防治技术,同时探索特色林果业产业发展模式,加大科技投入,普及林果业适用技术,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红枣绿色产品产业的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枣树害螨发生动态监测

从6月中旬开始,在叶螨发生期,采用5点取样法随机定点,每点1株,每5d调查1次,每株在树冠东、南、西、北、中5个部位随机抽取5个叶片,共125张叶片,同时调查树下杂草上的害螨虫口数,分别统计活动螨量。

1.2 枣树害螨生物防治

1.2.1 防治材料

石硫合剂、捕食螨(胡瓜钝绥螨)、苦参碱、藜芦碱、粘虫胶、高岭土、草把等。

1.2.2 防治方法

(1)物理防治

枣树树干翘起的老树皮和地表杂草、土缝是害螨、食心虫等诸多害虫的越冬场所,因此刮掉老树皮、清理园内杂草可以破坏有害生物的越冬场所,使其不能正常越冬,降低越冬代虫口基数。

2月下旬树干扎塑膜胶带,涂粘虫胶,与防护林带一起处理。3月底-4月上旬安排项目区农户对枣树树干老树皮、死皮进行刮除工作,降低越冬虫基数。

9月中旬在叶螨入蛰前,在树干绑草把、主侧枝包扎虫带,可诱集大量越冬成螨,冬季解下草把烧掉,予以消灭。

(2)生物防治

?喷施石硫合剂

石硫合剂是一种无机硫制剂,具杀菌、杀虫和杀螨作用,用石灰、硫磺和水按一定比例熬制而成,其有效成分为多硫化钙,强碱性,具有渗透和侵蚀病菌细胞及害虫体壁的能力,能在植物体表面形成一层药膜起保护作用。用于防治越冬害虫或病原菌,在植株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施效果最佳。是生产上常用的一种成本低、效果好,对人畜安全的一种广谱性无机农药。

在3月下旬至4上旬萌芽前成螨出蜇高峰期喷3~5度石硫合剂一次,能有效的控制枣树害螨的发生基数,同时能有效的控制枣园其他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项目组指导果农在枣树萌芽前抓紧时机喷施石硫合剂。

?释放捕食螨

应用”以螨治螨”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在枣树上悬挂胡瓜钝绥螨,防治枣树害螨。项目组在5月中下旬在项目区范围内全园每户、每株枣树树干悬挂捕食螨,对枣树害螨进行防控。

?植物源药剂防治

根据枣树害螨的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特点,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害螨虫口密度最高,危害最重的时期,使用根据各项目区监测数据并结合园艺场实际情况,于4月29日、6月15日对整个试点示范区使用藜芦碱、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喷施。喷施药剂为“ 藜芦碱1000倍+助剂1000倍”,苦参碱6000倍。

2 结果与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枣树害螨消长动态与枣园所采取的防治措施密切相关,且项目区整个生长期害螨的数量都明显低于对照区。说明项目区所采取的生物防治技术能够有效的防治害螨。

3 结论

3.1 枣园害螨无害化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组建

本文从枣园生态系统整体出发,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生态健康枣园为目标,通过采取多种防治技术,以把害螨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实现果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增长。本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完全依赖农药进行防治的格局,树立了新的有害生物防治的观念,为枣园害螨综合防控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对改善枣园生态环境,维护果园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3.2 长期实施生物防治的枣园与常规防治枣园的差异

以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常规化学防治方法后,枣园害螨的发生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害螨危害程度下降,果品和产量有所提高,避免了农药残留现象,为果品安全,打造安全健康果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以实现果品的优质优价和经济效益的增加。由于采用生物方法防治,减少了化学农药的防治次数,从而使无害化综合治理果园的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天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提高,枣园天敌种类、数量有较大的增长,天敌与害虫的发生发展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中,使枣园的生态环境与传统防治管理的枣园的生态环境相比有较大改善,而在常规防治园,采取定期、多次用药的方法防治害虫,破坏了枣园生态系生物群落的食物网结构,降低了天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

通过枣树害螨生物防治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增强了当地农民害虫生物防治、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了当地枣园害螨生物防治技术水平,推动了枣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此外,通过提高果品品质、提升品牌名气,可促进果品销售市场进一步拓展,将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篇7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体系建设,强化行政执法和行业管理,突出抓好美国白蛾监控工作及重点区域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保护我市生态安全,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标任务: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4%以上,监测预报准确率达到82%以上,产地检疫率达到96%以上。

二、重点工作及主要措施

(一)抓好重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加强对我市窗口地带和重点生态区域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确保生态景观不受破坏。对我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松毛虫、天幕毛虫、落叶松鞘蛾、叶蜂、鼠害及时进行防治。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要继续推行“限期防治通知书”制度,针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及早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并做到防前有作业设计,防后有效果调查。在防治方法上,要大力推广仿生、植物源药剂及生物天敌的应用技术,保护环境,实现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在防治形式上要做到跨区域的协同联动,统一行动。防治组织上要探讨行之有效的防治模式,鼓励和引导成立防治专业队、防治服务公司参与承包防治。森防部门要做好测报、防治技术方案的制定、作业监理和防治效果检查验收工作。

为了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加大检查考核的力度,把各项目标任务量化赋分,并以此为依据深入考查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根据得分情况进行排队,并通报全市。

(二)加强防控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继续抓好《突发有害生物事件应急预案》的落实,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应急防控机制;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做好测报点、标准站、药剂药械库建设工作,提高对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抓好检疫除害处理系统、应急防控系统、信息传输处理系统、天敌繁育场等项目建设。

(三)加强监测预报,提高灾害预警能力

加大利用诱虫灯、性诱剂、植物性引诱剂等虫情测报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强对预测预报工作的管理,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中心测报点监测功能,及时、准确上报各种监测数据,准确病虫情预报,不断提高灾害预警能力,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协同气象部门,面向社会及时林业有害生物警示信息和宏观预测。

对美国白蛾的监控工作,根据我市《20*年度美国白蛾防控实施方案》,在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宣化县和宣化区五个重点监控区设立美国白蛾监测点34个。每个监测点悬挂诱虫灯1台,安排虫情调查员进行监测。监控区的各县区要在主要地段设立美国白蛾监测点,配备虫情调查员,随时关注有无美国白蛾的发生。在美国白蛾的发生季节实行值带班制度和日报告制度。严格督查管理,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

(四)强化检疫执法,严防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传播

按照《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规范调运检疫程序,杜绝只开证不检疫现象,重点搞好林木种子、苗木、木材、花卉等森林植物及产品的调运检疫,完善《检疫要求书》制度,防止林业有害生物随林产品调运扩散蔓延,确保林业生产安全。南方冰雪灾害造成大面积林木折倒,为严防疫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随清理采伐林木外销造成疫情传播,各县森检部门要严格调运检疫和复检,严防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我市。加大苗木的产地检疫和复检力度,从严把关,未经检疫的苗木不能用于造林。在造林工程结算时,没有检疫证书的不预结算苗木费。

(五)加强森防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

各县区要建立起独立的森防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从事森防工作。在硬件设施上要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标准站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在人员安排上要把那些思路清晰、业务过硬、工作积极主动的人员调整到森防岗位上来。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培训或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森防事业。

篇8

关键词:农业害虫 生物防治 天敌 寄生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142-01

在农业生产中,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外界自然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固然不容忽视,各种各样的农业害虫对其巨大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中生物性灾害种类多、分布广、突发性强,对农业生产威胁极大。纵观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农业害虫以危害粮食对人类威胁最大,其中以东亚飞蝗危害严重。蝗灾、水灾和旱灾被称为我国农业上三大灾难。据统计,我国自1973年至1989年间平均每年因病虫危害损失粮食91.7亿公斤,损失棉花1429万担,其损失是十分惊人的。由此可见农业害虫是农业发展中的巨大阻力。

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是研究利用天敌治理害虫的理论和实践。是利用生物或它的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动、植物种群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方法。本文就此加以讨论。

生物防治的特点是无污染,不形成抗性,对人畜安全。保证了对于环境近乎“零污染”,降低了农业害虫在药物影响下逐渐选择适应增强抗药性的可能,同时保证了对人畜的安全性,不破坏食物链,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

农业害虫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和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等。

1 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就是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其中主要包括寄生蝇和寄生蜂的利用。利用天敌昆虫是生物防治应用最多、最广的方法。按天敌昆虫取食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大都属于半翅目、脉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及双翅目。效果非常可观,完全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关系,几乎没有任何不利影响。

1.1 捕食性天敌

捕食性天敌种类繁多,效果较好。常利用的有蟑螂、蜻蜒、胡蜂、步甲、食蚜蝇、食虫蝽象、瓢虫、草蛉、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它们大多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害虫以供其自身需求。每种害虫都可被数十种乃至上百种天敌昆虫侵害。这类捕食性天敌对于控制害虫的效果非常明显。

1.2 寄生性天敌

寄生性天敌通常在繁殖幼虫时将幼虫产于害虫体内。幼虫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宿主的体液和内部器官为食供自身生长所需,最终导致宿主害虫死亡。主要包括寄生蜂和寄生蝇。

寄生蜂是专门寄生于其他害虫体内的蜂类。目前已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松毛虫、玉米螟、棉铃虫、大豆食心虫、豆小夜蛾、稻苞虫、豆荚螟、豆天蛾、苹果小卷叶蛾等害虫都可作为其宿主。被寄生的害虫或害虫的卵通常都不能完成生长发育,全部中途死亡。

寄生蝇是营寄生性生活的蝇类。它不同于寄生蜂,有的种类可以将卵产于植物中,随着害虫取食进入其消化道,从而寄生宿主。寄生蝇大多以鳞翅目害虫为宿主。

2 以菌治虫

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等)防治农业害虫,其中以细菌和真菌应用最广。它的特点是剂量小,微生物繁殖快,无污染,目前也已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应用。但缺点是有时见效慢,需要一定的反应周期。此外有些病毒类微生物可以使害虫种群产生流行疾病,达到长期控制的效果。昆虫的致病微生物中多数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害,形成一定制剂后,可像化学农药一样喷撤,所以常被称为微生物农药,以达到以菌治虫的目的。

应用较广的杀虫细菌有苏云金杆菌、松毛虫杆菌、青虫菌等芽孢杆菌一类,这类杀虫细菌对鳞翅目的害虫有极大的毒杀作用,对人畜却无毒,不会污染环境。真菌中有许多种类可以寄生到害虫体内。农业生产中应用比较普遍的有白僵菌和绿僵菌,靠分生孢子接触虫体表皮,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生出芽管,穿透表皮进入虫体,大量繁殖并分泌代谢产物有毒的僵菌索,2~3天后昆虫死亡。虫体内水分被吸干,导致虫尸僵直。害虫的病原病毒防治虽然研究起步比较晚,但由于它的特殊性和生产具有的重要意义,发展却很快。治虫病毒中杆状病毒被认为是最有应用价值的。治虫病毒一般由害虫口眼处感染,少数也有可能由宿主伤口或者寄生类天敌产卵留下来的开口处感染。这些病毒大多寄生在鳞翅目或膜翅目的幼虫中,被寄生的害虫表现为食欲不振,行动迟缓,死亡前通常爬向植物高出,腹足紧紧抓住植物体。虫尸体软,体壁易破。病毒防治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使幼虫感染死亡,成虫可以携带病毒但不致死。而且病毒防治具有专一性,就是说通常只寄生一种害虫,或者极少数的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害虫才可以被寄生。也正是因此,保证了病毒杀虫的安全性。

3 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

除了捕食性和寄生性的昆虫天敌外,还有许多其他动物可用于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主要为食虫的脊椎动物和捕食性节肢动物两大类。包括鸟类天敌如山雀、灰喜雀、啄木鸟等,可以捕食不同虫态的害虫。节肢动物中除了捕食性天敌的瓢虫、螳螂等昆虫外,还有蜘蛛和螨类。其他天敌如黄鼬、青蛙、蟾蜍等,都对控制农业害虫的数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害虫的生物防治还有许多其他的内容。有的方法可能不能起到杀害的作用,却可以达到控制的目的。例如昆虫的激素、体液等昆虫的分泌物或排泄物的利用。利用害虫的性激素可以诱集异性害虫从而进行捕杀。使用人工合成的性激素可以干扰雌虫和雄虫的,使害虫数量下降。也可应用性激素在有害生物种群监测作用估算某个地区害虫的数量。此外还可以在一个区域中使用保幼激素,使未成熟的有害生物不能变成正常、可以繁殖的成体来减少有害生物数量。另外还有一些生物药剂,通过播撒接触到害虫的表皮。这类生物药剂可以改变昆虫表皮几丁质外骨骼的结构,从而使害虫不能进行正常的蜕皮,最终死亡。

参考文献

[1] 古德祥,张古忍,张润杰,等.中国南方害虫生物防治50周年回顾[J].昆虫学报,2000,3.

篇9

关键词:白蜡吉丁;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9.047

白蜡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如图所示)又名花曲柳窄吉丁,英文名Emerald Ash Borer(EAB),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科(Buprestidae),主要为害白蜡属(Fraxinus)树木,该属植物约60多种,多数分布于北半球暖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有27种该属植物,东北地区主要是三生的水曲柳。水曲柳是古老的残遗植物,对于研究第三纪植物区系及第四纪冰川期气候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另外因其材质坚韧,纹理美观,成为东北和华北地区珍贵的用材树种。目前,成材的水曲柳数量日趋减少,属渐危种,已列入我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引起了关注,现在在东北及华北地区适宜地点已开始进行大面积引种栽培。通过调查,已查明的白蜡吉丁敏感寄主,主要有美国白蜡、白蜡、水曲柳、花曲柳、绒毛白蜡、黑白蜡树、美国红q、洋白蜡等。白蜡吉丁初始分布区为亚洲部分国家(中国、日本、朝鲜、蒙古国)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和华北地区,另外在台湾等地也有发生。2002年该虫传入北美,如美国的密歇根州和俄亥俄州、加拿大的安大略省等,已在当地大面积暴发成灾,对当地的白蜡属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目前,防治白蜡吉丁的方法如下:

1营林防治

对于为害严重无法保留的被害树木,应及时进行采伐,并集中进行剥皮后火烧或水浸处理,以绝虫源。对为害较轻可以进行防治的树木,应加强养护,通过增强树势来提高抗虫能力,并结合其他防治方法进行救治。在绿化造园时,合理种植树种,促进其尽早郁闭和隔绝虫害来源。

2物理防治

利用白蜡吉丁假死性特点,在成虫不活跃时段,如清晨或傍晚振落成虫进行人工采集捕杀。

3化学防治

根据白蜡吉丁生物学特性,于4月上旬幼虫活动时,在树干基部钻孔定量注入内吸性杀虫剂,药量根据树木的胸径大小决定。5 月上中旬成虫羽化前,用无公害内吸剂喷干封杀即将出孔的成虫。成虫羽化期可喷洒无公害农药进行毒杀。

4生物防治

篇10

1森林有害生物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诸多学者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业有害生物的传播途径、危害形式、预防治理措施、生态经济评价及其法律政策制订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有效保护当地森林资源,推动区域林业生态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但是目前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性预防治理实用技术体系,无法形成独立完整的立体防治网络,难以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控和有效治理,无法满足生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途径、传播机制、发生发展的特点,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实施好、落实好,从而达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

2.1预警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方针,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对通报发现有疫情的区域,应全面调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无公害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同时,加强对疫区苗木的监管,严控从疫区调运苗木,加大对苗木的检疫检查力度,杜绝疫病向外传播。加强对隶属不同区域的苗木及其木制品调运的检疫检查力度,特别是应加强对外贸进出口的苗木及其木制品的外来有害生物的检疫检查力度,对检疫出有害生物的物品应就地封存,尽快查明传播源后做无害化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因此,加强植物检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植物检疫水平和科技含量,建立以林业苗木检疫检测为主、进出口检测检疫为辅的联合防御体系,实现共建共防,联合预警。

2.2干群联动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造林类型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造林面积大且较为零散,伴随而来的森林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加之防治经费有限,专门从事林业工作的人员相对缺乏,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任务十分繁重,导致治理效果不理想。因此,在当前森林经营管理权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条件下,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林农参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不仅可以大大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及其防控效果,而且对提升营造林的治理效果、增加林农的收入、缩减投入产出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采取有力措施,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彰显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群控群防,干群联动,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的成败至关重要。

2.3生物防治技术体系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销毁外,还可以利用诱捕器、黑光灯诱杀等对成虫进行诱捕,利用化学试剂进行药物毒杀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根据有害生物特性选择适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如推广使用对有益生物和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病毒、Bt、白僵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剂、仿生制剂等。根据对有害生物的系统分析研究,在系统评估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引进、释放天敌,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如利用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利用大唼腊甲红脂大小蠹等[9]。此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适时将遗传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应用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比人工物理化学捕杀及诱捕措施,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投入少、无公害、无污染等诸多优势,而且也有利于保护林业生态平衡。因此,加大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今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2.4实用技术应用与开发

应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损害,除强化对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有害生物消灭,达到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外,更为直接科学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续抗性作用,即通过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虫的林分结构,或通过加强森林抚育管理,将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补偿和诱导抗性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如福建省南平市在油茶、油桐林内,均匀套种山苍子225~300株/hm2,可以有效地预防油茶煤污病和油桐叶斑病及毒蛾的发生蔓延。

此外,充分挖掘有害生物的潜在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云南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利用有害生物紫茎泽兰通过“脱毒、脱苦、脱臭”处理,变成优质饲料,一方面,提升了群众防治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自觉性和推动力,有效地抑制了紫茎泽兰的蔓延,保护区域生态经济;另一方面,为当地畜牧业提供了廉价的饲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畜牧业的发展。

2.5奖惩机制建设

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与治理,应坚持“奖惩并存,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决不能顾此失彼。为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除林业检测检疫人员恪守职责、严格执法外,应通过立法或建立风险基金的方式予以规避,以减少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发生的机率。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积极性,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发人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使之发挥最大的防控效果,进而推动林业生态工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