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急管理预案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应急管理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学生公寓是高校的重要单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高校德育、智育的阵地。在整个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公寓管理占据重要的地位。在公寓管理的各项管理内容中,突发安全事件管理处理时间短、影响大,且对应变能力的要求比较高,是公寓管理的重中之重。我们比较熟悉的突发安全事件有“马加爵伤人事件”、“上海商学院火灾”、“复旦大学投毒案”等。为了有效地应对、管理这些事件,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公寓突发事件内涵、诱发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应急管理的对策,具体如下。
1 公寓突发安全事件的内涵
高校突发安全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严重社会危害或潜在危害的,需要紧急处理的安全事件。这种事件涉及到诸多类型,其中不但包括自然灾害、社会事件,还包括卫生安全事件、事故等。
总的来说,这类事件有诸多的特点,其中不但包括突发性、群众性、行为破坏性,还包括明确性、失衡性。一旦出现这类事件,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处置、控制,将造成严重的损失、伤亡,甚至威胁到校园安全、社会安全。
2 学生公寓突发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
这类事件的发生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但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不强
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再加上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溺爱,独立能力不强。由于缺少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等方面的经验,学生的收挫能力、自控能力、抗压能力都不是很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较为脆弱。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比较浅薄,知识积累不够丰富,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很容易惊慌失措。诸如方发生火灾的时候,不会使用消防器材,不懂得正确的逃生技巧等。
2.2学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公寓的安全需要靠系统、完善制度运转来保证,而当前高校的公寓安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很难发挥应用的作用。管理制度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公寓安全制度不健全,很多学校对公寓的管理不够严格,大多数都是由物业人员负责监管,进出公寓把关不严格,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其二,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公寓管理同样是一门专门的理论,研究也处于动态发展状态,若是不紧跟研究动态,及时调整、完善制度,很难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制度出现漏洞,在保障学生安全上自然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三,管理体系不完善。当前高校的公寓安全管理人员缺乏、素质不高,方法生硬,很难做到“以学生为本”。
2.3缺乏突发安全应急管理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公寓突发安全事件发生后,很多高校难以及时、果断采取应急管理措施。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高校对公寓突发安全事件的理解不深,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系统的研究。如果该改善这种这种状况,因为这类事件造成的损失、伤亡、危害将很难避免。
3 公寓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对策
3.1加强应急预警教育
为了提高应急管理的效果,加强教育、宣传是基础。具体来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安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公寓,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道德意识。其二,关注学生动态。应急预警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为了确保教育、宣传效果,需要关注学生的心里动态、安全状况,对其予以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消除安全隐患。其三,做好安全宣传工作。为了更好地防范突发安全事件,高校应该采取多元渠道,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对突发安全事件的预警、应变能力。此外,还可以在公寓设置宣传栏,加强学生对这类事件的全面了解,使其树立宏观的认识,对诱发原因、处理对策做到心中有数。
3.2健全公寓安全制度
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建立信息收集机制。为了更好地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高校应该建立信息收集机制,让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提高警惕性,及时察觉安全事件苗头,避免事态恶化,及时上报,为高校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其二,定期进行安全教育。为了确保公寓安全,防范突发安全事件,公寓管理人员、辅导员应该定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对突发安全事件的防范意识。其三,选拔各层级管理者。除了公寓管理员、辅导员之外,高校还应该选择负责人、安全意识强的学生干部参与到公园全管理中,这样不但有利于辅导员、管理人员获悉安全事件诱发因素,还能够及时化解矛盾、消除隐患,提高公寓的安全管理水平。
3.3提高高校应急处置能力
具体来说,要做到如下几点:其一,建立专门的应急处理小组。为了高效地解决突发安全事件,提高应急管理效率,高效应该派遣骨干人员,建立应急处理小组。小组应积极拟定应急预案,做好相应的应急管理工作,避免出现公寓突发安全事件。其二,明确分工。应急处理小组是专门处理的组织,主要负责应急时间的处理,但是考虑到公寓突发安全时间影响范围较大,应以其为核心,要求学生工作处、后勤部门积极配合,实行责任落实制,明确每个人员的分工,加强沟通、交流,提高事件处理效率、应急管理水平。
4 总结
本文阐述了公寓突发安全事件的内涵,分析了造成突发安全事件的原因,基于此,提出了公寓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对策,以期更好地促进高校公寓应急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维轩.高校学生公寓突发事件处置预警机制研究[J].亚太教育,2015(01)
[2]高建立,韩凤.浅析学生公寓突发事件的起因及应对策略[J].高校后勤研究,2012(06)
篇2
关键词:二级学院 教学档案管理 问题对策
教学档案是指运用文字、图像、声像等介质对教学实践及其教学管理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保存的,具有档案保存查考价值的教学资料的统称。教学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学校所有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过程,是一所学校成长与发展的真实的记录。因此,一般来说,教学档案是具有历史查考和证实的效用与价值,同时也是高校档案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学院学科和专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各二级学院教学档案资料的数量随之快速增加,因此对教学档案收集和管理就至关重要。
一、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的意义
一般来说,教学档案、学籍档案、教师业务档案一起构成了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其中,又以教学档案最重要,数量最多。程卫民、刘音认为,教学档案是指:“高校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载体材料”[1],包括:关于高等教育的规定、途径、专业培训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和实施细则、每学期教学任务分配表、专业见(实)学习表、教师工作量计算、使用教料、题库、试卷、考试记录、试卷分析、论文答辩和其他材料。
一般来说,高校有了教务和档案管理部门,对于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设立与否存在争议。然而事实是,各高校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材料是平日教学工作材料的收集,是档案收集和管理的基础和根本,是处于一线的档案管理工作单元。其对学院正常的教学秩序的维持、高校档案建设和管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些档案资料是二级学院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重要参考和主要依据,是对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教学改革和提高教书育人的有力保障。
(一)教学档案管理是维持教学秩序和发挥教学功能的重要保障
学校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功能是教学,教书育人是其根本宗旨。但是要维持日常正常的教学秩序,有效发挥学校的教书育人的功能,就离不开日常教学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每学期初的教材订购、课程安排、课表制作以及教学计划收集等,缺少教学档案的支撑就无法高效合理的运行。而每学期末教学档案的收集又是一个学期师生教学活动的记录和凭证,为下一年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对良好的教学手段的学习和成功经验的借鉴,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档案是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和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基础
高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是评估提供重要资料和依据,教学档案管理的优劣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评估的好坏。教学档案作为教学管理的综合材料,是反映和衡量整个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基础,是重要的学术和管理水平的依据。“高校实际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各个条目的评分标准,都以教学档案作为评估的依据,每个条目的内容都是教学档案的具体体现[2]。”
教学档案在教学评估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体现在教学管理的年度考核、教师的教学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查询等等方面。只要保存完整的教学档案就可以成为追溯历史的原始凭证,能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三)教学管理需要教学档案的信息支持和反馈
建立和管理教学档案是对日常教学工作的原始资料的收集,其主要内容不仅涉及教学管理的评估,而且对教学质量的高低好坏也具有直接的信息参考价值,是高校进行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依据和信息来源。这种信息帮助和信息回应,能为教学改革出具无数的教学案例材料,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尤其是师生的反馈信息对今后的教学改革能否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合乎教学改革的基本规律和学校教学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给予支持。
二、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教学档案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发展,并随着高校二级学院的迅速发展,各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建设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对高校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
(一)二级学院的领导和教职员工对教学档案归档意识淡薄
二级学院的教职员工对教学档案材料的归档意识淡薄,对教学档案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教学档案归档范围、如何归档和管理都不明确。
首先,二级学院的领导在对待教学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上认识不够,既没有建立相应的资料收集保管规章制度,也没有设立专门的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岗位,导致二级学院大部分都是兼职档案员,兼职的档案管理员工作职责难以明确,增大工作难度;而且,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补偿机制,因此很多时候也是敷衍了事,工作积极性不高。
其次,教师基本不会主动移交教学资料,每年归档时都要催交,有的老师对教学资料的归档存在抵触态度,认为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是自己的教学成果,有一定的保密性,所以不愿意作为公共资源来保存;还有的教师工作中本来就比较拖拉形成习惯,再加上在对待自己教学档案的提供和建立上认识不足,导致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在资料收集上存在困难。
(二)教学档案管理缺乏专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且不稳定
目前高校很多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并不是专业的专职档案人员,他们不是档案管理学专业出身,缺乏必要的档案管理知识。首先大部分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员都是由教学秘书兼任,而教学秘书平时要处理烦琐的教务教学、实践等事物的工作,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平时学校也不会安排他们去参加相应的培训,因此对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不熟悉,很多时候是应付了事;其次二级学院的教学秘书经常更换,这就导致档案管理人员也经常变动,有的二级学院的档案管理人员几乎每年都在变动,队伍极不稳定。
(三)教学档案没有形成规范的体系制度
对档案材料的整理没有明确的范围和要求,许多不同种类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按照工作习惯来组织、整理,因此各二级学院保存的教学档案资料不统一。二级学院除了教学档案还有科研档案、学生档案、行政档案等等,这些档案基本是谁收集谁存放谁管理。由于二级学院办公场所有限,所有档案都放置在一起,又没有专业人员统筹管理,因此档案存放比较凌乱。二级学院几乎没有专门的独立的教学档案室,教学档案管理环境差,难于进行集中管理。
(四)二级学院档案教学及档案利用率不高
教学档案资料的保存与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日后能利用,能作为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的参考和凭证。由于档案收集、建设和管理需要人员、场所和资金,而大多数高校二级学院领导和教师们还不能完全理解教学档案的重要性,加之建设资金严重缺乏,使得教学档案管理未能实现网络化收集和管理,信息化建设严重不足,只能限于目录检索上,实际利用年率不高;而且由于教学档案的现代化建设水平不高,基本的设施和人员不足,使得档案的文件目录及文件的重要内容未能及时录入计算机,连接上互联网,增加了教学档案的信息检索难度,致使教学档案的利用耗时长、查准率与查全率较低,难以满足教学管理的需求和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
(五)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意识薄弱
教学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扫描设备、图像处理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传统介质的教学档案,根据需要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数字档案资源的过程[3]。”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在当代网络技术尤其是数字化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基础上,随着我国高校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管理发展的产物。虽然档案数字化发展是未来档案建设的发展趋势,对高校教学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高校档案数字化起步晚,学校领导对档案数字化建设不够重视,无论在建设资金或专业人员配置等方面均存在严重问题。因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二级学院教学档案依然采用纸质档案管理方式,这必然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网络化数字化教学发展的需求,也不能适应当今全球经济社会的数字化发展趋势。这不得不是一个需要相关领导引起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三、提高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领导、老师和档案管理员的档案管理意识
首先,二级学院的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尽量配备专业的专职人员负责,至少也要保持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并做好人员更换时的衔接工作,确保教学档案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其次,强化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要求教学工作的教师积极配合和支持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档案管理的不利局面。
最后,学校应派档案室的专职人员经常去二级学院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最新动态和学科前沿的一些理论实践知识,还可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结合二级学院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明确相关内容,提高大家的档案意识。
(二)加大资金的投入,规范档案管理
各高校对学校的发展和教学管理改革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对各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非常之少。为规范教学档案管理,加强档案管理的标准化、现代化,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更好地为二级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学校应加大对教学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进行资金投入;增加或者引进专业的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派出学院的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外出进行档案类专业的培训。此外,学院还可以制定一些针对教学档案建设的扶持政策,强化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从而提高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三)提升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
档案利用和档案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员的素养密切相关,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档案工作的性质决定的。为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端正思想认识和专业水平,二级学院应加大力度提高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如通过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知识的业务培训,或安排到省、市举办的档案培训班学习,或到其他高校参观取经等方式,使档案管理人员的素养尽快达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二级学院的教学与管理。
(四)学校应建立完善教学档案规章制度并加强监管
学校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明确教学档案的内容和各教师的责任,由各二级学院主抓教学的副院长主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配备工作认真并有奉献精神的专兼职档案员。同时,还应当对二级学院的档案管理人员或者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补助和奖励进行制度化规定,从制度上支持和鼓励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更好地进行教学档案建设和管理服务。此外,对于二级学院的档案管理工作要定期按照规章制度,由管教学的副院长和相关人员进行监管督促和检查,以保证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有效地开展。
(五)加强教学档案的网络化数字化管理的建设
随着网络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教学档案也应跟上时展的脚步,逐步由原来的纸质档案转变为电子档案,建设档案信息化。目前,大学的数字化信息网络平台,加强并推动了教学档案和资料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例如,现在高校实行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全校师生可以随时进入学分制系统查询成绩、课表、课程安排和考试安排等信息,而且这些信息都是永久的保存。因此我们应加大力度建设校园信息平台,将更多地教学档案录入校园网的数据库,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良好的快速的档案管理,轻松地为教师和学生提高资源共享服务。
参考文献:
[1] 程卫民,刘音.浅议高等学校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的作用及其管理[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
篇3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1.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的理论意义
评价研究是应急管理系统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从构建理论研究体系角度思考,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研究。
2.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
(1)为高校正确认识其应急管理状况提供重要途径
高校可以找出自身应急管理工作的优势及不足。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评价是全面性系统指标评价,可以科学地分析高校在应急管理过程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强还是弱,这样能充分“知己”,只有对自身的现实状况有客观真实的了解,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管理决策等工作。
(2)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评估和检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可以更好地掌握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其应急管理的基本情况,可以科学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改革的措施等,从而达到促进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发展的目标。
(3)能够提升高校应急管理能力
根据“木桶”理论可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大小并不是其自身的长处所决定的,反而是短处决定了其能力大小,正是由于受限于这样的短处,所以其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通过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来发现高校自身的“短板”,然后付诸实践,制定相应的提升措施,从而促进高校应急管理综合能力的提升。
3.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内容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在面对紧急突发事件所构成的威胁时,为了能有效地减少突发事件给高校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应对措施,如组建管理机构、制定相应应急管理预案等行为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用最短的时间控制事态,把损失降到最低范围,并做好和全校师生的沟通工作,获得师生的有力支持,尽力维护好高校的稳定与发展以及高校的荣誉,这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目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时间因素非常关键,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减少损失,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尽可能控制事态,将突发事件的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则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一般可以将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理解为事前、事中和事后这三个阶段,那么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就可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此划分有助于理解及实际操作。事实上,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和应急管理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没有间断期。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应地也可分为事前积极预防预警、事中快速处置、事后迅速恢复并总结学习等内容。高校突发事件虽然具有突发性,但如果平时做好预防预警工作,及时捕捉到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兆信息,那么就可以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数量,抑或减轻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它是高校主动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我们可以把高校应急管理的预防工作分解为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组织与人员建设和规章制度体系;将预警工作分解为信息管理体系以及应急预警建设等两方面内容。
应急管理处置是应急管理比较关键的阶段,一般包括应急组织,应急指挥,应急控制和应急协调等四个方面。
高校突发事件平息之后的恢复与总结学习也非常重要,因为一般在短时间内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难以消除,需要及时恢复,妥善处置,并认真思考突发事件带来的机遇以及负面影响,总结经验,改善管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恢复学习工作可以分为善后处置、恢复建设以及经验学习等内容。
综上所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预警过程(组织与人员,规章制度)、预警过程(信息管理、应急预警)、处置过程(应急组织、应急指挥、应急控制、应急协调)、恢复学习过程(恢复建设、心理辅导、经验学习)
4.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分析
(1)完善相关组织人员与规章制度的建设
高校应设有相关应急小组,小组成员应设置在师生平时接触较多的地方,切实保障校园安全。要对相关应急管理人员和全校师生以各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培训。目前部分高校仍然没有具体的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方案,相关应急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相关设备比较落后。所以,加强组织然人员和规章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2)细化并动态化应急预案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虽然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相关的文件,但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突发事件种类繁多,属于动态发展,相对应制订相关应急预案也应该是动态的。因此,高校可以将制定的预案更加具体化,可在预案中详细列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级应急小组、各个部门、相关应急负责人等应做的各项工作内容以及各种事件的处理步骤,这样才能保障在处置工作时预案启动与执行的快速有效性,将突发事件处理得有条不紊。同时,应根据以往的相关处置经验和最新动态,对预案进行修改补充,随时保持预案的时效性。
(3)及时严肃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高校应注重以人为本,但对突发事件的责任处理不可草率行事,应慎重处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或校规校纪对当事人作出合理的处置。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在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方面还有待提高,应科学评估突发事件对高校或社会造成的损失,严肃对待,不可纵容或包庇,以防突发事件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 向宇,陈德军.浅析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特点、原因及其对策[J].保卫学研究,2006(1):85 -86.
[2] 王鹏程.高等学校突发事件预防与应对机制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3] 凌加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篇4
【关键词】应急管理;高校;方略;思路
近几年来,我国对应急管理越来越重视,由于如今社会由多种组织构成,而高校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频频受到风险社会的冲击,高校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使高校处在风口浪尖,其在处理危机事件的时候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则需要在共同的努力下加强对高校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而随着重心下移作为了在应急管理中的发展趋势,使一些基层单位如乡村、社区、学校等发展成为了应急管理工作开展的重点。因此,高校需对应急管理有新的准备和认识,从所发生的危机事件具有的特点开始着手,对高校应急管理的措施或策略有个明确的标准,真正开辟出一个我国高校应急管理的新局面。
一、在我国高校中危机事件的特点
危机事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多,由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会随着矛盾的累积而逐渐地显现出来,而高校作为组成我国社会的重要部分,在其中必然会有社会中所出现的问题的折射。而高校也在随着社会对自身进行发展,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所建立的一些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改革力度与其实际情况的不相符,使潜在的危机早已埋在其中。故在高校的发展中,其所面临的危机日益增多,风险也日趋增大,而高校作为人才、科研和理论的重要培育基地,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高校危机日渐增多的趋势是由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减少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需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增加针对性。应急管理对不同的组织虽在管理方法上存在相似之处,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别,都有各自的不同之处。高校作为人文教育、科研、教学等提供服务的组织,其主要存在的危机事件特点为:
(一)危机伤及群体具有单一性。由于高校主要以学生为主,因此高校危机伤及的群体多为高校学生,虽其中可能会涉及到教职工,但相比其他组织中伤及的群体具有多种类型,其所伤及的群体类型就比较单一。而高校中的学生具有其特殊性,他们对周边发生的事物具有极大的兴趣,他们思维虽活跃但却不像阅历丰富的人们那般成熟,通常易出现冲动和偏执的想法;他们普遍掌握通信工具的运用,更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等等这些,都会使高校中的学生成为危机事件的受害者,同时,高校学生也会作为危机事件性质影响中的关键人物,因此对高校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中,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应采取积极、正面的引导措施。
(二)危机影响具有社会性。高校会通过学生、家长、媒体及用人单位等与社会发生联系,其教育是牵涉到千万家的一个大问题。高校若出现危机事件,不仅会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带来影响,而且还会在各种途径中对社会产生影响,这必然会对学校的名誉和效益带来损害。因此,高校有其特殊性,它不同于乡镇、社区及企业等基层组织,其发生的危机事件所影响的范围更大,且程度更深,特别是受到社会及媒体的关注,让有些媒体完全置社会的责任于不顾,大肆对高校的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炒作,这便对高校的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危机诱因具有个人心理化。高校一直被视为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之地,无论对教职工还是学生来说,其隐藏的心理问题成为在高校中最常见导致危机的主要诱因。笔者根据对多年全国高校中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大多数的危机事件中很大程度都与文化程度高的一些人群的心理问题有关,其一方面原因在于相比普通人群来说,高知识人群更容易在性格、心理及精神等方面出现异常倾向。另一方面原因是高校学生处在成长但个性不成熟、成年但经济不独立的阶段,多多少少会存在经济、学习、家庭、交往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往往在面对困难时,其不能正确的去应对,而是会选择一些过激的行为来对问题进行解决,其不但不能真正解决掉问题,而且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危害。因此,对高校危机事件诱因中的心理因素应正视起来,制定出应对相关问题的有效措施,真正避免心理问题成为导致危机事件的因素。
二、对高校应急管理中的方案选择
应急管理是指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对其所发生的原因及后果进行预测和分析,通过对社会各有效资源的整合,制定出应对突发事件时有效的处理方案。在高校的应急管理中,由于高校危机事件有不确定性、威胁性及时间有效性等一般危机中的特性,同时也会体现出其自身特点。因此,应首先对国内外应急管理中的已有经验和一般规律进行借鉴,其次应体现自身情况和高校特色。总而言之,对高校的危机事件应采取灵活的应急管理方案,具体如下:
(一)借鉴国内外应急管理的已有经验和一般规律。国外对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已有数十年的时间,其发展较为成熟。应急预案对危机的紧迫性和突发性,有较好的预防和处置作用,而国外一直对应急预案所具有的指导作用有着极大的重视,因此其制定出了种类丰富的预案体系,并通过不断的演习进行修改,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对其有利的预案,制定出有效可行的应急预案。
(二)充分体现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相比企业、政府等组织,高校的应急管理工作更具有特殊性。通常高校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中往往是作为中间人的身份来进行的,其一般会与其他组织建立起危机事件处理的机制,并处理好与各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这些方式来获取更多的支持。因此,针对高校危机事件中的心理因素特点,应把心理干预放在高校应急管理的重要地位。
三、高校应急管理中的相关策略
首先,应明确高校应急管理中的方案选择,其次再加强对高校应急管理中相关策略,真正使校园环境安全且和谐。其相关策略包括:
(一)提高领导管理层对危机事件的应急理念。通常衡量一个领导能力的高低以应急管理能力为其中的一个标准,作为高校领导应培养前瞻、理性及科学的危机意识与应急理念。
(二)制定或完善高校中的各应急预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参考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出符合学校情况的应急预案。预案需具有指导的作用,并具有可操作性,不能不切实际,只注重表面,为避免发生空策略,应在高校中定期开展危机事件的应急演练,从演练中找出不足,以便及时作出预案的修改与完善。
(三)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根据自身的事件情况,将学校发生的危机事件可分成不同的类型,应对不同的事件采取不同的策略,可保证危机事件的解决及资源的不浪费;应急管理应根据危机事件所发生的周期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危机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同时还需将家长、学生、政府、社会及媒体等都归到高校的应急管理中,为稳定发挥校园安全提供合力。高校在社会组成中占有很重要的部分,其人口密度是我国最大的场所之一。其一旦发生危机事件,不仅会对高校管理秩序、科研及正常的教学等产生不良影响,而且还会危及到社会安定。本文从根本出发,结合各高校的自身特点,通过对危机事件特点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应急管理中的方案和策略,更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6-9.
[2]吴建勋.高校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1(7):113-115.
[3]谢一帆,邵泽开.我国高校应急管理的思路与方略探析[J].兰州学刊,2008(6):185-188.
[4]陈伟珂,王子博.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4):372-374.
[5]施雪华,刘耀东.中国高校应急管理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新视野,2011(2):49-52.
篇5
一大学生突发事件概述
突发事件就是突然发生,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大学生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大学生自身不妥的行为或其它某种因素导致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需要立即处理,对大学生身心或学校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大学生突发事件”是“突发事件”的一个子集,它针对的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
由于大学生突发事件性质各异,诱发因素、危害结果各不相同,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得到的大学生突发事件类型也不同。本文将大学生突发事件分为类,即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政治敏感问题类突发事件、心理问题类突发事件、网络安全类突发事件、事故灾难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宗教问题类突发事件。
与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相比,大学生突发事件除了具有和它们共同的一些特点,例如突发性、潜在性、破坏性、扩散性等,还具备了一些自身的特性。主要包括:主体的特殊性、事件参与的群体性、诱发因素的多样性、后果的危害性和影响的持久性五个方面。
二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成因
1大学生自身方面原因
主要包括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不成熟、危机意识不够、心理素质较差、法制观念淡薄四个方面。大学生政治思想不成熟主要表现在做事情考虑不周全,容易鲁莽,而且高校是学生们聚集的场所,在学习生活中小摩擦很容易引起大事件。因此,导致大学生突发事件爆发的一个重要的主观因素就是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不成熟。大学生的危机意识不够表现在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身边的安全隐患,在对学生进行的访谈过程中,发现将近一半的学生没有关注过自己的寝室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并且使用过电热毯、热得快等违章电器。大学生处在一个学习、探索、成长的过程中,维权意识、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自律意识不强,心理素质较差,法律观念淡薄,经常以自己的价值观作为评价一切是非的标准,面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不能冷静思考,从而导致突发事件的爆发。
2学校方面原因
主要包括学校管理中存在薄弱环节、学校预防机制不完善和学校教育力度不够三个方面。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学校的师资队伍、服务设施等都没有同步发展,导致学生产生种种不满。高校的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工作,还包括后勤、行政管理等方方面面。无论是哪个环节出现了漏洞,都有可能引发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高校必须正视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抓好管理中的每一环。
3外部环境方面原因
主要包括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网络媒体的影响、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家庭因素的影响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五个方面。第一,我们处在社会的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体制的转轨,必然带来很多问题,增添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非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大学生崇尚“个人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等,这将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矛盾,从而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第二,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对于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网络成为学生们与外界交流和联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很多资源,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但凡涉及到“大学生”、“高校”,便会引起网络上的一阵骚动。因此,网络媒体成为大学生突发事件爆发的导火索。第三,不良的周边环境为大学生突发事件增添了风险因子,威胁着大学生的安全。学校周边遍布着饭馆、旅馆、超市、网吧等,而这些店面大多以经济利益为中心,不会为学生考虑。加之校园周边人员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很容易导致纠纷,甚至是打群架等恶劣事件的发生,威胁着大学生的人身安全。第四,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特别是家庭的氛围、家庭的关系、家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第五,我国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严重,自然灾害种类繁多,虽然非人为的因素造成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概率较小,但是却是我们无法排除的。我们能有加强预防,及时应对,把损失降到最低。
三大学生突发事件对策
1预防对策: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应急小组。高校应该建立一个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小组,作为学校的一个常设组织。平时应急小组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首先,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小组,选定小组成员,分配成员角色和职责。应急小组一般由校长牵头,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分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辅导员、学生处人员、保卫处人员、宣传部门人员、心理咨询部门人员、后勤部门人员、校医务室人员等人员组成。应急小组在成立之初,小组领导就要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明白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范围,以免由于职责不清晰,而延误突发事件的处置。其次,应急小组成立之后,组长要定期召开会议,汇报各个部门近期的情况,讨论学校应该关注的领域,不断地完善预防和应对计划。突发事件发生后,组长召集紧急会议,布置紧急任务,各个部门积极配合,鼎力相助,及早解决问题。最后,高校应该邀请一些相关专家到校对应急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包括一些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律师、心理专家、公关专家等,以提高各个部门的专业水平,在此基础上,培养小组成员全面发展,以最大的程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制定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演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提供应付、处理紧急事件所需要的人力、组织、方法和措施的一整套方案,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处理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围绕“如果发生突发事件,应如何应对”的思路,提出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假设和拟采取的行动。高校管理者应该根据国家的一些应急预案作为蓝本,参考其他高校制定的应急预案,结合本校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高校的危机处理手册,并将其发放给每个老师和学生,以便有效地指导师生员工和学校管理者在不同的危机事件发生时,有条不紊地应对突发事件。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编制好之后,高校要根据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演练,特别是对一些常见的大学生突发事件,高校一定要安排师生做好应急演练。高校管理者在演练之前要做好一切安排和准备,使学生们身临其境,决不能随便应付,当做游戏,这样只能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并要及时从演练中发现问题,修改并完善应急预案中的各个方面,使之更具操作性和更全面。
建立健全信息采集系统,完善应急沟通平台。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信息采集系统和信息沟通系统,就是要建立一条从学生到校领导的动态信息系统,它包括信息员(班长、班干部或其他对班上同学情况比较了解的学生)、辅导员、学院领导(分管学生工作)、校领导(分管学生工作)等。班上的信息员通过及时地采集学生们的信息,及时地向辅导员汇报情况,辅导员根据所掌握学生的信息,向学院领导汇报,学院领导再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筛选,上报校领导。信息传递要及时、准确,若事态紧急、情况紧急等可以越级上报。学校也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信息采集系统,分配专门的工作人员,在互联网进行及时的信息收集和沟通,这两者也可以结合起来,使得收集到的信息更加准确和及时。
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危机意识。
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构建并完善学校管理的法制化体系,在制度的约束和指导下,做出相应的管理决策,从而使人为决策失误率降到最低。要加强以生为本的人性化管理,避免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在当前我国高校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的情况下,例如越来越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理论应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在该领域的研究。要分析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原因,从中找出突发事件的发生规律,切实把维稳工作做到实处。
2处置对策:泰然处之,坦然应对
启动应急预案,布置紧急行动。当大学生突发事件发生时,高校管理者应该迅速行动,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快速、有效的措施,使得事态处于掌控之中。大学生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形式紧迫、影响较大的特点,因而,应急小组必须做到冷静、果断地处理各种情况。首先,应急小组成员应该迅速收集和整理信息,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小组开会讨论,从而分析出当前的形势。其次,组长要认真分析当前的形势,根据事先确立的指导原则,迅速做出科学的决策,立即执行应急预案,并下达具体的行动任务,亲临现场协调、指挥各部门。高校各部门应有大局观念,服从并配合应急小组完成各项工作,为阻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和蔓延,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为了尽快弄清事件的情况,要采用有效的调查手段,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直接原因及现状等方面着手调查,并对其可能造成的或已经造成的危害(例如,人员伤亡情况,学校基础设施破坏情况,造成的社会影响等)进行评估,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为处理处理突发事件、制定应急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依靠组织力量,团结协作。大学生突发事件因其复杂性、特殊性,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能够解决的。因此,在面对大学生突发事件时,各个部门必须在统一的指挥下团结协作。首先,要确保应急小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权威性,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例如保卫处、学生处、宣传部、心理咨询中心、校医务室等,要在应急小组的部署下协同行动,并在思想和态度上同应急小组保持一致。然后,各部门要在应急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协调行动,整合各方资源,以“各个击破”的方式解决突发事件。最后,积极应对,将突发事件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应急小组和学校党政领导必须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绝不允许紧要关头互相指责、推卸责任和各自为政。只有做到一切服从指挥,统一行动、团结协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快速解决问题,把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
建立健全信息沟通系统。形成信息通畅、反应快捷的大学生突发事件沟通系统,是高校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基础。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高校应该保持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内部沟通顺畅,与各个相关部门的沟通顺畅,即校内沟通顺畅。同时做好与学生家长、政府以及新闻媒体的良好沟通,即校外沟通良好。及时地将现状、处置的情况向校领导及相关部门汇报,并且争取新闻舆论的理解和支持;加强沟通管理,避免因沟通不善引起的流言、谣言混淆视听的情形。
建立健全信息监测系统。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的信息监测系统能够提供给决策者判断突发事件当前的形势及发展趋势的依据。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除了积极地采取行动外,高校还应该对突发事件进行密切监测。要及时、清楚地了解突发事件的进展情况、解决情况,要弄清楚事件的影响是否在减弱,特别要注意学生因重大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心理变化,留意学生中可能出现的个体、群体的各种社会心理行为及可能的发展趋势。高校一定要重视信息监测这个环节,千万不要疏忽大意,不要过早地宣布处置工作结束,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高校只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监测系统,做好突发事件的监测工作,才能保证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完满结束。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原则;程序
一、遵循原则
高职院校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时,应遵循五个原则:
1.居安思危,重在预防。“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编制应急预案,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不仅是高职院校提高管理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工作。
2.全面覆盖,减少危害。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学校可能发生的所有突发事件种类,要制定学生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学校所在区域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的应急预案。此外,预案应覆盖学校的管理和教学环节,不仅针对学生,也要针对学生家长、教师、校外人员制定预案。
3.明确职责,协同应对。高职院校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时,应充分考虑调动所有部门的应对积极性,明确各部门在工作中的职责,互相配合协作,整体联动,以达到快速应对突发事件的目的。
4.灵活适用,重在实效。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很多新变化、新形势,也不断出现办学过程中的新问题、新事件。只有认真总结每一次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才能不断提高预案的实效性。
5.加强演练,提高质量。预案演练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不能走过场。针对预案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真正达到检验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的目的。
二、应急预案编制的程序分为七个阶段
1.成立编制小组。在编制应急预案前,高职院校应梳理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别,根据学校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该小组要明确预案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和工作计划。编制小组的成员最好包括院校综合协调、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宣传、安全保卫、后勤、校医院等部门负责人和相关专家,共同完成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保证预案中各工作部门的职能明晰,促进彼此之间的协调配合。
2.基本情况调查。(1)高职院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学校名称、法定代表人、法人代码、详细地址、邮政编码、行政隶属关系、师生人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学校的特殊状况、交通图、疏散路线图、应急设施平面布置图及其他情况说明。(2)突发事件的风险点排查。由高职院校各二级部门进行全面排查,对存在风险隐患的设施设备、各种物资、教学用实验耗材、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情况、管理流程等进行逐一登记并详细说明风险点,汇总到预案编制小组,预案编制小组根据全校的情况进行增补说明。(3)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说明,包括所处区域的社区基本情况、环境治安情况、与所在区域政府部门联系方式、周边大中型单位、重要基础设施、道路等基本情况。
3.风险评价。根据梳理出来的突发事件风险点,进行易损性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周边环境状况,进行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1)对突发事件本身的界定,结合突发事件的种类,对不同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诱发因素、带来危害的强度、可能持续的时间、发生的区域及关键点进行评估。(2)对突发事件的影响方式进行界定,包括该突发事件给学校和师生带来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是否会引发其他的相关事件;事件对学校的作用范围等。(3)对突发事件的后果进行界定,包括可能给学校和师生带来什么样的损失;如果增加投入以减少该类突发事件,需要付出多大代价;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降低事件发生的概率。
4.应急能力评估。评估包括硬件评估和软件评估,前者是指高职院校应充分了解学校现有资源,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类型,按照应急准备与应急绩效之间的差异与因果关系,对学校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财力投入、物资保障、场地设施等进行评估,确定上述资源是否能满足应急需要的效果。后者是指高职院校要充分做好师生的调研工作,了解师生对学校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接受程度和了解程度,掌握主要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的应急意识、过往经验、应急处理技术水平、接受的专业培训等方面的情况,查找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5.应急预案编制。高职院校应具体分析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和影响范围,针对分析结果编制相对完整的预案,在预案中对应急机构的指挥协调、组成人员、岗位职责、应急设施设备、救急物资、救援行动的开展等方面做出预先的具体安排。
6.应急预案的评审、与更新。评审主要分为外部评审和内部评审。外部评审是由高职院校的上级主管部门、相关单位、环保部门、周边公众代表、专家等对预案进行评审。内部评审由高职院校组织校内涉及部门、师生代表等进行评审。预案经评审完善后,由学校主要负责人签署,按规定报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地政府部门备案。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应急预案,进行评审并及时备案。
7.应急预案的实施。高职院校应由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落实预案中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明确各项职责和任务分工,加强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实现应急预案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校;灭火;应急疏散;预案设计
高等学校是人口密集、公私财物极多的地方,极易引起火灾的发生。一旦引起火灾,由于高层建筑多,火灾扑救困难,极易造成人员伤亡,而且火灾影响大,损失大。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加强高等学术消防安全管理,预防和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保护师生员工人身和公私财产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事。为建立健全高校火灾事故应急处置机制,科学有效地调度救援力量,正确采用各种战术、技术,快速实施灭火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相关规定,结合高校实际,设计本预案,以便为各高校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建立组织机构和明确相关职责
1.1 高校灭火和应急救援组织体系由学院灭火应急救援指挥部、现场报警小组、灭火行动小组、疏散引导小组、抢运物资小组、救护伤员小组、善后处置小组等组成。(图1)
图1
1.2 高校灭火处置组织构成及职责
1.2.1 高校灭火应急救援指挥部
组织构成:学院分管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各系(院)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日常工作机构。
工作职责:负责学院灭火处置工作的组织、管理、监督、协调、考评;负责学院灭火处置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根据火灾事故性质负责向事发地点派遣事故处置小组;综合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人员招集、信息处理和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应及时向消防支队报告火灾事故事态发展及处置救援情况。灭火疏散总指挥由学院分管领导担任,其职责是调度、指挥各小组的组长按预案开展工作,在紧急情况下下达全员疏散命令等火场指挥决策工作。
1.2.2 现场报警小组
组织构成:学院相关师生员工,消防控制中心值班人员,安全管理处消防安全负责人。
工作职责:当查明情况,确定火灾事故发生后,周围师生员工应通过呼喊等方式进行群众示警,同时向消防控制中心和119报警,并由安全管理处消防安全负责人到路口接应消防车辆,消防控制中心值班人员应随时了解、提供火场信息。
1.2.3 现场灭火行动小组
组织构成:学院相关专业人员或事发部门、义消队员。组长:郑XX。
工作职责:在学院内部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的领导下,立即赶到火灾现场,按照“集中力量、救人第一;先控制、后消灭;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及时运用内部消防设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灭火。校内某区域发生火灾后,在场员工应迅速组织第一梯队灭火力量,利用现有消防设施(水带和灭火器)进行灭火,同时通知学院义务消防队员到场灭火,消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应根据需要启动现代消防设施灭火,将火灾控制在初期阶段。
1.2.4 现场疏散引导小组
组织构成:学院相关人员或事发部门应急处置队伍中经专门培训的义务消防员。
工作职责:在学院内部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组织师生员工进行疏散,各疏散人员采取打手势、呼喊等方式按学院疏散指示标志的方向引导师生员工从就近的安全通道口进行疏散,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尽量放低身体或匍匐前进向安全地点逃生。另外应对楼层的卫生间等场所进行清理,并标上记号,防止还有师生员工没有撤离现场。
1.2.5 现场抢运物资小组
组织构成:学院相关人员或事发部门应急处置队伍中的义务消防队员和其他师生员工。
工作职责:在学院内部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的领导下,及时对学院的重要资料等贵重物资进行抢运,转移至安全地点,尽量减少火灾损失。
1.2.6 现场救护伤员组
组织构成:学院相关专业人员或事发部门应急处置队伍中的义务消防队员和其他经专门培训的师生员工。
工作职责:在学院内部现场应急处置指挥部的领导下,对火灾事故中受轻伤的人员进行简单的医疗处置;对事故重伤人员在确认其不会受到二次伤害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现场急救和精神安抚,待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进行处置;对事故重伤人员在确认其会受到二次伤害的情况下,立即将其转移到安全地点,待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后进行处置;对已确定死亡的人员不得移动。
1.2.7 善后处置小组
组织构成:学院领导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灭火领导小组派出的火灾事故处置小组成员。
工作职责:负责组织火灾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灾后重建,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及受影响人员,保证社会稳定,尽快恢复正常秩序;及时联系保险公司进行相关理赔工作;形成事故调查报告、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
2 具体组织实施方案
高校一旦发生火灾,指挥部和各工作组应尽快到位,各司其职,并组织力量迅速查明现场情况,指挥长按预案要求下达明确具体指示,各工作组接到指令后,立即组织人员开展抢救处置工作。
1)报警要及时,按照谁先发现谁先报警的原则,一旦发现火情应就近利用通讯工具(消防电话、报警按钮、内部电话、对讲机和手机等)向安全管理处或学院领导报警,同时拨“119”向公安消防部门报警。
2)扑救要迅速,报警后,现场师生员工应立即组织人员,利用学院所配备消防器具(灭火器和消防水带)灭火,火情较大时,消防监控中心应立即将消防设施设为联动状态,把火险消除在初期阶段。
3)控制好事故现场,迅速组织人员疏散逃生。在抢险工作中应把疏散师生员工放在优先的位置,指定专人组织师生员工沿着安全路线有序的疏散,防止群死群伤等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确保师生员工人身安全。
4)积极配合公安消防队员尽快进入灭火战斗,应指定人员接应消防车辆,主动给消防部门提供着火点的内部结构、消防水源等情况,为便于消防选择最佳灭火方案。
5)做好贵重及重要资料的抢救,重点是在保证人员安全的情况下,迅速抢救财务资料、档案等财物,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3 对高校各部门及师生员工的要求
1)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必须以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在火灾发生时,做到随叫随到,无条件服从命令,投入灭火救援和抢险救灾。
2)各工作组人员必须服从统一指挥,按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尽职尽责。
3)各部门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火灾预防、自救、互救等常识的宣传工作,提高全体员工的防火意识和防护自救能力。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实训室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31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大安全观已经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安全的诉求不仅体现在生产活动过程中,还体现在生活和学习领域。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新一代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在搞好职业教育的同时,也逐渐将安全提上日程,并制定了相关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将安全事故纳入应急预案体系的相对较少,建立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更是少之又少。
实践训练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训室进行实践训练过程中使用机器设备、电器类仪器、仪表等都存在安全隐患,近年来也发生了机械伤害、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等安全事故,造成师生人身伤亡、设备损坏等。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以保障师生人身安全,并使设备和设施免遭破坏,从而促进学校安全、稳定、持续发展。
1 高职院校实训室安全现状分析
安全生产法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和相关法律责任,但多数高职院校普遍没有按照安全生产法规定建章立制,虽然大部分院校在安全生产方面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在实训安全事故应急方面仍未形成体系。高职院校建有大量的实训室用于学生实践训练,实训室的设备设施与生产经营单位类似,在实践训练过程中难免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必须进行危险源辨识和有害因素分析,以明确实训室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并对事故发生的概率和事故严重程度作出评估,从而针对事故隐患提出预防措施,建立事故应急预案体系,达到事故预防的目的,提高实训安全管理水平。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实训室危险源辨识清单如表1所示。
2 实训室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1 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分级
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13)可知,实训室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由于高职院校实训项目较多,危险有害因素导致的风险类型多,因此,必须建立实训室安全事故综合预案,预案内容包括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原则、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事故预警及事故报告、应急响应程序及应急保障等内容;而针对风险较高的事故,要建立实训室专项应急预案,包括实训室事故风险分析、应急指挥和应急处置等内容;而对于具体的实训场所,可根据事故类别制定现场处置方案,在分析风险的基础上提出应急处置措施,明确注意事项。建立实训室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可在日常实训过程中起到事故预防的作用,使相关工作人员在事故发生时可迅速做出应急反应,启动应急预案,起到控制事故的作用,降低事故损失。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分级如图1所示。
2.2 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模型
实训室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需要领导高度重视事故应急预案的重要性,确保在事故发生时启动应急预案能起到控制事故的目的,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降低财产损失。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必须包括保障机制和运行机制,且在体系运行过程中能持续改进,保证应急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模型
2.3 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在应急体系中,应急预案的编制和修订是核心,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在对实训室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确定事故类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对应急机构、人员、装备、救援行动及指挥和协调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在应急预案后,应对全体师生进行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找出应急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若发现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及时修订并完善应急预案。
3 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关键问题
3.1 实训室事故风险分析
事故应急预案是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训室危险源辨识是预案编制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如果对实训室危险源辨识不够全面,可能会漏掉事故发生可能性较小但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严重的危险源,尤其是一些特种设备,必须要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和检验。此外,还要根据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找出实训室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从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四方面找出可能引发的事故类型。
3.2 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
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场所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应急程序和具体措施,明确规定应急响应相关人员的职责,使其在应急预案启动时能够快速作出反应。在制定现场处置方案过程中,必须结合实训室实际情况,邀请实训室管理人员参与编制工作,应急处置方案必须经过应急演练来检验其效果,发现不符合实际情形的,应及时修订,确保万无一失。
3.3 应急演练的开展
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在编制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之处,可能无法预测事故现场状况,导致实施过程中出F问题,应急演练的开展成为检验应急预案与实际情况符合度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演练才能发现问题,因此全体师生必须重视应急演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多数师生往往将应急演练作为一种形式,普遍存在走过场的现象,没有从应急演练总结经验教训,在事故发生时无法保证应急救援行动有效进行。因此,在应急演练之前,必须对演练者进行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提高其思想认识,并使其真正获得安全知识,提升安全技能。
3.4 应急预案体系的实施
在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运行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动及时修订事故应急预案,通过应急演练及应急救援不断完善,持续改进。此外,在应急救援中,根据事故影响情况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在事故扩大时,及时调整响应级别,必要时还要与外部应急预案相衔接。
4 结 语
高职院校实训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建立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可有效预防事故发生,在安全事故发生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可降低事故损失,保护师生生命安全和降低设备财产损失。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根据院校实际情况,建立实训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何理瑞.高职院校工程实训安全现状评价及应急管理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讨,2010(10).
[2]姚朋君,范强锐,史天贵,等.高校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讨,2015(4).
篇9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学生自我管理;学生应对团队
作者简介:施宏波(1991-),男,河北怀来人,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殷桂萍(1992-),女,重庆人,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山西 太原 03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专项(项目编号:10JDSZ306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98-02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突然发生,对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危害或者冲击的事件。[1]随着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许多高校管理工作者将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作为重要的课题,同时随着大学生团队的逐渐壮大,学生工作者逐渐发现学生团队在突发事件方面的自我应对能力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有很大的挖掘和建设空间。
一、研究背景
随着校园管理的多样化发展,高校学生工作更多的加强了学生团队自治的力度,学生团队在校园发展的多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问卷星”网站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68.47%的在校大学生表示愿意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其中仅有21.67%的学生愿意作为把握团队主导方向的领导者,而52.22%的学生更愿意做提供意见的“金点子”。[2]这种领导者的缺失侧面体现了学生自我团队管理能力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学生自我管理团队的建设问题成为高校工作者乃至教育学、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学者关注的重点。
二、研究现状
随着当前大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国内的专家学者们从各角度、各方面对学生自我团队建设与管理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学者陈一星提出要在大学生培养中引入团队建设理论的观点,指出大学生团队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应用激励约束、挫折训练等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3]但从应急突发事件的角度来研究学生团队建设的还比较少,而且多是理论上的探讨和阐述,有关学生团队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实证研究相对比较缺乏。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
本文从学生团队管理与应急突发事件的特点入手,分析影响学生团队对高校突发事件处理的因素,进而提出基于学生团队对突发事件处理的模型。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运用工作访谈的方法,在对山西医科大学自律委员会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测评的基础上,从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角度提出提升学生自我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
四、研究对象及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山西医科大学自律委员会。该团队以“精神文明勤于监督,优秀品质严于律己”为会律在校园安全及同学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基本情况
山西医科大学自律委员会为校学生委员会分支,由校团委领导和指导,成立于1999年3月31号,至今已有13届,成员人数为100~150人,基本构成情况如图1所示,各部职责分别是:信息反馈部:主要负责团队活动前期的策划、信息通知和后期的总结等工作;精神文明监督大队:大队长领导下属四个岗主要负责具体活动的安排和实施;校园岗:定期对校园进行文明督察,发现并解除各类校园安全隐患,保障学校各项大型学生活动的安全,及时向学校保卫处反馈各种安全信息;餐厅岗:一是定期对学校餐厅的后厨进行检查,保证学校食品安全,二是用餐高峰时疏导学生流,维持用餐秩序;宿舍岗:不定期对宿舍卫生进行抽查,文明宿舍的评比,配合保卫处教师对宿舍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社区服务岗:主要负责帮扶校园周边的孤寡留巢老人和组织社区卫生清理工作,帮助协调学生与周边居民关系。
2.常规活动及团队建设的意义分析
笔者对该团队的常规活动内容及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文明监督工作培养了成员的团结协作和集体意识,生日会和优秀评选培养了成员的团队荣誉感,团队“竞争训练法”让团队成员在竞争中实现了自我价值与团队价值的有机结合,每周一次的例会是对团队工作的细化操作。自律委员会的这些举措对团队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可供借鉴;但笔者认为在评优竞争的同时应将约束问责等内容制度化、规范化,双管齐下会有更好的效果。
表1 山西医科大学自律委员会常规活动意义分析
日常安排 意义分析
每周一次的校园文明督察,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安全隐患;每周一次的食堂卫生检查,保证校园食品安全;不定期随机抽查宿舍卫生情况,进行每月一次的文明宿舍的评比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平时小的隐患不重视可能引起重大事故。自律委员会的例行检查使校园的安全得以保障,大大减小了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
每年3月31日为自律委员会的生日,届时会召开每年一次的生日会,主要包括文艺演出、切蛋糕及“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的评选 团队建设最主要的就是凝聚力和团队精神,通过该种方式自律委员会增强了成员的集体意识,并且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的评选形成了人人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委员会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届时会对每个成员的各项情况予以考核,包括成员的到会情况、岗位负责情况等进行积分测评,计入“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的评比中 按时、按标准对成员进行的测评使自律委员会“自律”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强了监督团队的自我监督力度和成员的责任感
3.自律委员会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理及分析
笔者对该团队既往应对突发事件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信息传递方面。当应急突发事件发生时,各成员要把情况尽快反映给各岗长,再由岗长反映给信息反馈部,由信息反馈部报告给大队长,再反映给学校。笔者认为这种信息传递方式过于单一,且中间程序步骤过于冗长,使信息传递效率低下,不具有实用性。
(2)突发事件的应对及处理方面。委员会设立的宿舍岗和校园岗有效预防了公共治安如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对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起到了预防作用;餐厅岗的设立有效的预防了餐厅用餐高峰发生拥挤、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学校财产及同学安全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自律委员会的四个岗相互协作,防患未然,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最初环节有效预防了恶性事件的发生,对控制事件的恶性发展也起到了良性转归作用。
五、学生团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及模板
基于对以上资料的分析,总结出一套高校学生团队处理突发事件的模型,为学生团队的自我建设和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提供了帮助。
1.应急预案及演习
作为学生团队,必须首先从认识上重视团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应急预案,这样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才不会手忙脚乱,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保障学生和财产的安全。学生自律委员会应结合工作内容对各个岗设立应急预案,细化应对措施,明确应对内容和职责;同时要协调学校相关部门积极安排与突发事件有关的演习,在不断地实践中完善方案并使团队成员熟悉各自的分工和任务,让学生能真正的了解和使用应急预案。
2.应急预案模板
学生自我应对团队拟定的应急预案包括信息传递、事件处理和后续工作三大版块。
(1)信息传递。首先是传递方式。在一般的火灾、食物中毒突发事件中,应尽量选择快捷方便的通信工具进行信息传递,主要是使用手机联系。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地震等严重的自然灾害时)手机无法使用,可以通过预案提前约定固定地点作为集会点从而开展信息交流。其次是传递方向,包括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信息传递。“垂直传递”主要是指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的信息汇报和反馈。这里要注意逐级上报的习惯养成,从而保证不会发生信息遗漏。“水平传递”是指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是“垂直传递”的必要补充,平级部门之间及时的沟通和相互帮助可以避免许多损失。以学生自律委员会为例,“垂直传递”指的是学生委员会、精神文明监督大队与其下设的四个岗之间的信息的双向传递;“水平传递”即精神文明监督大队下属四个岗之间的信息交流。只有把“垂直传递”和“水平传递”不断完善和有效使用,形成网络式的联系方式,才能使信息快速的上传和,把握突发事件的走向和正确应对。
(2)事件处理。第一时间处理方案,即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处理。这种处理主要取决于团队各成员的个人应急及急救能力的高低。在平时的例行会议和集会上,团队的领导者应该积极培训成员一些基本的自救、他救技能,例如人工呼吸、紧急避险等。第二时间应对方案,即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的处理相对应的后续处理。在保证基本的情况安全后,团队成员不仅要尽快传递自己及周边的信息,也要遵守“先重要后次要,先集体后个人”的原则,对周围伤员和财产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和转移,防止事态的扩大和更多损失的发生。
(3)后续工作。在突发事件过后,对本次事件的分析总结是对下一次突发事件应对的第一步准备工作。不仅要清点各种损失,更重要的是对在突发事件中团体所做的工作进行反思,扬长补短,并对团队中每个人的行动和应对措施加以测评。以学生自律委员会为例,其例会考核制度值得借鉴,在测评考核的同时加强团队中个人的集体意识和自救、他救能力,也能使应急措施在成员的实践中得以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曹占霞.和谐校园视角下高校突发事件预防预警机制探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90-92.
篇10
关键词:实训设备 安全生产 管理 预案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145-01
实训基地是学校完成实习教学的重要场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需要。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根据高校专业发展的需要构建专业实训设备,在基地建设中要严格把好设备的质量关。安全是大事,在实习过程中要加强安全管理,做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应急预案,采取安全有效措施,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1 实训基地设备的验收问题
1.1 验收实习设备的重要性
实习基地建设的质量标准,必须达到够拓展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校内实训设备的质量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实训基地购进的各种机器,必须经过校内外的专家、工程师或技师等组成的验收小组进行验收。在验收设备时要注意机器的使用期限和保修期问题。在厂商负责教师培训的前提下,让教师了解机器设备的性能,掌握机器的使用方法,并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机器设备的操作。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监管验收,以保证实训设备的质量,有助于实训任务顺利完成。
1.2 高校实习设备的检验内容
验收仪器设备是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对采购的产品进行验收,它是一个简单的产品验收。而实训基地设备验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由于实训基地实习仪器设备的型号和性能是多种多样的,在验收过程中关键是实训设备的性能和内涵指标、辐射指标等各项内容是否达到实训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核对进货账单上设备的型号与数量,同时,还要对厂家、产地、生产日期、商品的等级、使用年限等进行严格审查。如果教学实验的仪器设备性能不够,达不到实验的标准,将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长期有效使用。
设备必须经过检查调试,检查调试设备时应邀请专业人员验收调试使用。检查小组可请校内专业人员和外请专家、工程师或技师组成。机器经过调试使用并经过验收小组验收合格的,还要注意其他一些问题,比如,机器的使用期限和保修期方面的问题。如果机器出现故障问题,在保修期内对机器是返回去修理,还是厂家来人修理,保修日期是以验收日期开始计算,还是以生产日期为准?设备出现问题时,是以我们发现质量不合格打报告的日期为准,还是以厂家收到问题产品的收到函为准?这涉及产品修理费用和是否过了保修期的问题。一定要事先研究确定好,免得到时出现责任问题!
2 加强高校实训基地的安全管理
2.1 安全生产的本质
安全管理包括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机器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等等,在实习过程中师生的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避免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而采取相应的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相关活动。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职业健康是安全生产最根本、最深刻的内涵,是安全生产本质的核心。为避免出现安全隐患,一定要向学生提出安全生产要求,在工作中严格履行安全生产运行程序,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应急预案,进行应急演练。要做好安全保障工作,把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2.2 做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应急预案
为防止事故的发生,或减少事故中的损失,应该做好事前演练。实训基地的管理人员必须预先分析危险源,预测和评价危险、有害因素,掌握危险出现的规律和变化,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将危险和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应急演练应急预案包括以下几种演练项目。
(1)应急演练:针对事故情景,依据应急预案而模拟开展的预警行动、事故报告、指挥协调、现场处置等活动。
(2)综合演练:针对应急预案中多项或全部应急响应功能而开展的演练活动。
(3)单项演练:针对应急预案中单项应急响应功能所开展的演练活动。
(4)现场演练:选择(或模拟)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设备、设施、装置或场所,设定事故情景,依据应急预案而模拟开展的演练活动。
(5)桌面演练:针对事故情景,利用图纸沙盘、流程图、计算机视频等辅助手段,依据应急预案而进行交互式讨论或模拟应急状态下应急行动的演练活动。
2.3 加强安全保障工作
加强实训安全教育,严肃查处责任事故。做好生产安全的宣传工作,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层级落实安全责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一条特别强调作为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第三十七条提出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例如,焊接专业的学生在焊接过程中,强调注意戴好安全帽和安全眼镜等防护用品。焊条的质量和安全保护用品是影响安全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注意。安全无儿戏,安全和生命有着必然的联系。安全生产法严格规定了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佩戴安全保护用品是每个生产工作人员必须遵守安全的行为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