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时代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信息时代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问题时效性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拓展,我国与西方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各种思想逐渐深入我国,对我国人民产生巨大影响,再加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普及,为中西方沟通提供了方便,更加方便快捷,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动力,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但是,在交流过程中,西方各种不良的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各种炫富现象层出不穷,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时效性不强的情况,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能有效地提高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率。
一、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时代,让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高校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还需要不断的创新和进步。发现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于思政课教学时效性重视不够
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总结和改善教学观念,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当前,部分学校对思政课的时效性认识不够,教学方式的改进缓慢,很多采用的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重视课堂的时效性,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课程的完成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对于思政课教学时效性认识不够
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待课程没有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态度。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的提高不仅要从教师的角度着手,积极转变教学模式。还要从转变学生的思想态度方面下功夫,要让学生了解到思政课的重要性,转变课堂态度,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只有认识到思政课教学中时效性的问题才能逐步的实现课堂效率的提高,思政课也才会更加的受学生的欢迎。
高校思政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师生对思政课重视不够和认识不够两个方面。从现象中分析问题,是为了给解决问题找到途径和方法。
二、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探索
怎样更好地进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时效性的提高,是高校思政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高校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的探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1.教学形式多元化
信息时代,先进的教学设备产生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但是很多高校对这些多媒体教学设备没有充分的使用。很多教学停留在文档的阶段,课堂上录音、影像使用的并不多。而且为了赶教学进度,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讲自己的课件上,跟学生的互动不多,这样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会比老师单纯的知识的灌输效果要好得多。课堂多元化,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给与学生发表自己言论的机会。用丰富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吸引更多的学生。
2.教学内容丰富化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是拘泥于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是是结合当时的时事政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大家进行讨论,在对问题的讨论中贯穿知识的学习。很多学生对课本知识觉得枯燥,但是却愿意在课堂上和大家分享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思想的交流,才能迸发出更精彩的内容,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包含课本知识却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课堂的气氛活跃。一节课下来,大家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地深刻,教学内容丰富化是用课外那些能吸引学生的内容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去学习课本的知识,用新鲜的内容来引发大家发言的积极性。
3.加强教学交流
教学不应该是一个课堂的事,老师要走出课堂加强教学交流。通过跟其他学校、其他老师的交流,获得更新的高校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教学研讨会,大家讨论一下怎样的教学是更适合学生、能提高教学效果的。通过交流来拓展思维,进行教学的创新。此外也可以跟学生交流,了解怎样的教学方式是学生更喜欢,更愿意去接受的。信息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要不断地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探索更加适合的、更高效的教学模式。
三、结语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品德的培养,而思政课就是这样一个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很重要的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信息时代,要结合时代的特征,针对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给学生带来尽量大的影响。提高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寓教于乐,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进行教学,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不断地拓展思维。更多地去交流,去获得更实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高校人才的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俐.试论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09):130.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全球化,信息世界化脚步日益加快,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已成为衡量人才一个重要标准。这给教育带来了极大挑战,教育不能忽视这种变化,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教育,这是摆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创新教育的开展与许多因素有关,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因此,认识信息及信息技术在创新教育中的重要性,对教育发展及其前景都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
传统的应试教育鼓励单一发展,把应试作为唯一的教育目标,素质教育则是提倡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促进了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其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讯技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供有利的支持。信息时代各种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处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使得教学信息的处理呈多样化、集成性和交互性,能大大丰富学生的表现力。以 “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正是围绕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开展的,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中心位置,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体现。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内容的改革与革命。现代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逐渐普及,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不仅仅从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在内的本土文化环境以及书本中吸收知识,而且可通过卫星电视、国际互联网,从跨文化、跨时空的电子信息资源中汲取知识。
教育技术的发展,使过去的电化教学由辅助于教学的手段转化为系统的信息资源配置,因而使各类知识信息以最佳的呈现方式提供给学习者。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现行的部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大量训练使学生创造力匮乏。学生沉湎教科书,练习题,极少了解当今世界数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教师水平的限制,教师也很难深入浅出的讲述有关当今数学前沿的知识。信息技术提供的情境资源,能完成一些手工操作很难做的工作。对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用多媒体信息来展现教学内容,形声并举、音画同步、有着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对学生多种感知觉同时刺激,能激发学生兴趣,并促进信息的接受和记忆的保存。
三、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来源,超文本计算机教学软件和互联网信息系统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学习的主动性。信息技术和与其相伴随的学习环境必然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信息时代的教与学的方法将产生根本的变革。
第一、教师观念的创新
信息时代,信息与知识的爆炸性膨胀,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避免不断的知识更新,以求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傻瓜”化程度越来越高,使用计算机变得越来越容易,连小学、幼儿园的孩子学习起来也能得心应手。随着个人电脑家庭拥有率的提高,相当多的青少年在学习信息技术,方面比起学校教学有了提前量,他们年龄不同,但掌握信息技术的多少并不与年龄大小成正比,有些学生在使用某些应用软件方面的水平甚至超过老师。在新形势下,要树立“师生平等”、“能者为师”的观念,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者,而应是学生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不能只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收器、存储器,而应把他们看作共同的学习者和探索研究者,课堂上应当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这是教育观念的创新。
第二、学生意识能力的提高
信息时代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而具有更大的创造性。传统教学,教师往往把现成的结论交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只能是继承地学习,不能自主探索,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时代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学中教师鼓励、指导学生独立探究学习,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时代教育重在应用,在实践中探索学习是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创新意识不断强化,创新思维不断发展,创造潜能得以提高。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和挑战,这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新世纪的教育改革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论信息技术对21世纪教育观念的影响》田震清、尹冰心 内蒙古师大学报.
[2]《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南国农 电化教育研究.
[3]《教育创新的时代内涵》谈松华 中国教育学刊.
[4]《浅论信息技术创新思维的培养》 陈东生.
篇3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已成为重要的国家经济资源,关系到国家未来的竞争力。档案作为记录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信息资源,在信息时代,档案机构的社会角色也发生重大转变,由传统的以档案实体管理为中心转变为以档案信息管理为中心;由开放档案信息的国家信息网转变为全球互联网。因此,档案工作要在未来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竞争能力。而对此产生直接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档案工作者的素养,尤其是信息素养。
一、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提高档案人员的信息素养
档案是一种重要的文件信息资源,档案人员是创新知识传播信息、连接应用的桥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档案信息开发工作的需要,对档案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档案人员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和开发档案信息的能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思维调整速度不快。由于知识和信息的大量产生及社会对信息和知识的大量需求,使档案部门传统的档案管理理念受到强烈的冲击,对档案人员的管理水平更是一个挑战。然而,由于档案队伍存在着专业知识老化、信息开发形式陈旧等问题,影响了档案信息开发的力度和深度。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开发单一,仅局限于开发检索性、介绍性的内部档案参考材料,缺少系统性、综合性、专题性的档案信息开发材料,从而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开发方式落后,表现为开发档案信息的手段仍十分原始,没有更好地广泛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技术。
2、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欠佳,常常出现“望机兴叹”或上机不得心应手的局面,影响了信息快速传播的效果。二是对信息化的设备功能开发配备不全。计算机管理档案具有快速检索、自动分类组合和多样化展示等设备功能,但由档案人员大多只懂档案管理而对计算机应用仅处在知之不多的状况,故无法开发这些信息设备应有的功能,对其仅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应用操作管理阶段,从而也就无法展示档案的魅力。三是接受信息的能力手段落后。信息时代是跨国数据的交流时代,档案人员要想更好地开发信息,就必须广征博采地接受信息,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网络运用技能,否则在国际互联网上将寸步难行,而目前档案队伍恰恰缺少这方面的人才。
凡上述种种,档案人员的信息素养制约了档案信息的开发。因此深化档案工作体制改革,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全面提高档案人员的信息素养势在必行。
二、面对信息化的挑战,档案人员所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
档案人员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对档案信息的加工能力,它是在信息化时代必须具备的至关重要的能力。档案信息加工的能力主要包括搜集、整理和储存各种有用的信息。当然,信息素养的内涵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素养要求。本人以为,从档案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出发,档案人员应着重提高以下几方面的信息素养。
1、运用信息工作的能力。这是信息时代必须放在首要位置的一种能力,档案人员要注重自我完善,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运用技能,使自己能熟练使用各种现代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输工具,为更快、更好地开发档案信息打下牢固的技术基础。
2、档案信息的获取能力。长期以来,档案部门主要依靠归档制度来保证档案实体的收集。而信息时代,社会将更多地从信息服务的功能上去要求和评价档案部门。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信息获取能力,不仅要熟练、快速地获取本馆所藏的档案信息提供给利用者,而且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和优势,熟悉网上的档案信息资源,引导利用者获得更多的档案信息。
3、档案信息的交流、传播能力。档案工作者的信息交流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还需具备在互联网上交流的各种能力,如应用各种相关的现代技术信息的能力等。
三、加强档案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档案人员的信息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的不断完善,文件档案信息的产生数量将是惊人的,档案工作者如果缺乏强烈的信息意识,将很难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收集。档案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各项实践活动,其涉及面非常广,因此档案工作者的信息意识应建立在深厚的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只有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掌握雄厚的基础知识,才能使档案信息收集变得轻松,并具备更多的信息收集途径。
1、认真开展档案业务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档案干部的业务能力。在培训工作中,特别强化对与信息化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同时,为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档案部门亦可有针对性地组织集中培训。如对国家信息政策、法规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培训,对计算机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技能的培训等。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时期,但是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批判性思维并将其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逐渐养成批判性思维意识。
一、批判性思维概述
批判性思维是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的。批判性思维是推理性、反思性思维,是一个人对做什么、相信什么作出合理的反思,对已经存在的现象或事物,通过研究和逻辑推理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观点。
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义
1.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
当前,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对于出现的大量信息需要人们进行正确的分辨,以便有选择地利用或放弃,否则会迷失方向。因此,具备批判性思维对于综合处理各种信息、解决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有批判性思维,对已有的理论和知识批判性地吸收,这样才能使之得到创新和发展,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优势
一是语文阅读教学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人格发展和精神塑造,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有目的地进行探究,使学生具备“大胆质疑,科学判断,反思内化,不断追求”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二是通过对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分析评价,能够让学生反观其身、明辨是非,真正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和环境,从而开阔视野、解放思想,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使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三是汉语言具有丰富的含义,学生可以从不同视角分析和理解阅读内容,便于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中找出自身与老师、同学及作者存在的不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总之,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对复杂的信息和事物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判断。教师要善于运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优势,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逐渐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篇5
面对孩子们的身心疲劳,我不禁反思: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才是真正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幼儿发展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它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新《纲要》在重视幼儿的“兴趣”、“情感”、“态度”的同时,关注幼儿自身的“体验”、“感受”;强调“合作”、“参与”、“探索”、“自主选择”;提倡教师通过“引发”、“支持”幼儿参与环境的积极互动,让幼儿去“主动构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科学的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从以上的表述我们不难看出:教育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教师已经不再是幼儿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如果继续充当“知识传递者”不仅没有实际意义,更会禁锢幼儿思维,限制幼儿对外界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妨碍幼儿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递者转换为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作为幼儿认识世界的引导者,教师是提供舞台、指出方向、关键时刻给予指导的“导师”。我根据幼儿的智力类型和学习风格激发幼儿产生好奇心和探索周围世界的欲望,并引导幼儿亲自操作与实践,如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到展览馆参观等,或给幼儿提供一些问题动脑筋思考,从而保持幼儿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不断引导他们认识周围的一切,促进他们创造意识的萌发。作为幼儿探索世界的支持者,教师是鼓舞幼儿“士气”、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并在关键时刻给予援助的“后盾”。我积极鼓励并支持幼儿克服重重困难,帮助幼儿发现问题,探索未知世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篇6
伴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的出现,人类社会早已开始了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过渡。目前,电影、电视已经普及,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已在全球逐步渗透,孕育着巨大潜力和动力的信息时代已经降临。信息时代的特征之一,就是人类与计算机之间要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因此,电影电视文化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林杏光先生1937年生于广东省兴宁市。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校务委员。他眼光敏锐,早在十多年前就前瞻性地对现代汉语研究和中文信息处理的结合研究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经过深思与总结,遂成专著《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语文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该书按照从虚到实,从整体到局部,从小到大的逻辑思路安排内容,条分缕析,以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为重点,主要讲述了作者自己的研究时间和体会,同时也讲述了跟词汇、语义研究有关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特别是计算语言学最基本的知识以及跟计算语言学密切相关的语法领域的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呼吁为抢占信息时代的制高点而进行语言研究,处处显示了语言学家的高度责任感。
下面,我们根据对其理论体系脉络框架的个人理解,以《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第一、九章为着眼点,谈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二、内容要览
《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是一个逻辑思路清晰的体系,内容也十分丰富,但为篇幅所制约,我们只能择其要而概括如下:
1.电影文化和其他文化语言倡导人、机两用,为计算机研究语言
林杏光先生清楚地看到了时代的特点,认为在信息时代,语言研究应该注意人、机两用,也就是选择研究课题时,既要考虑人际交流的需要,也要考虑人机对话的需要。
八十年代末期,林杏光先生就顺应计算机界的呼声,着手进行为计算机处理语言的需要选择课题,不断向计算机处理语言的需要靠拢,以迎接信息革命的重大挑战。后来林杏光先生在《为计算机研究语言》(《汉语学习》,2001年第3期)等论文中又多次倡导了该论点,呼吁语言学界和计算机界的专家采取有力措施,打一场独领的跨越式大仗,抢占信息时代高级阶段的知识处理制高点。可以概括地说,注意人机两用,为计算机研究语言是适应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广阔市场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语言研究工作者的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从计算机研究课题中所存在的大量语言问题来看,我们今天的语言研究工作也应当充分注意人机交际的需要问题。
2.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
林杏光先生很重视方法的总结和提取,提出了一系列方法:要查阅《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要查阅《词汇学论文索引》;要了解词汇语义的研究现状:研究词汇和语义,不但要了解本领域的论文和专著目录以及研究现状,而且还要了解我国语言学界的状况。另外,也要注视世界语言学发展的新潮流,等等。他坚持一条原则:“不能只讲结论,还应讲得来的过程。”坚持“谁的就是谁的”的做学问的态度。他认为“谁的就是谁的”是一种学美德,而且一直认为“学问与品格共存”。从专著的字里行间,乃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能看出林杏光先生的严谨与认真。
3.电影以及其他计算词汇学的产生与实践
计算词汇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自然语言理解的发展,需要大型词典和有科学标注的语科库来支撑,因此词汇便显得特别重要。另外,很多语法理论都强调词汇的重要,主张减少语法规则,把许多信息放到词汇上去描写。面对这种情况,再不进行计算词汇学的研究就会影响自然语言理解的发展,于是产生了计算词汇学。它的一个重要实践就是在学科的领域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活动。在美国、日本、西欧、德国等都进行了实践,开展大型机器词典的研制,出现了一系列计算词汇学的研究工程。在信息时代,不但需要人用词典,而且需要机器词典。林杏光先生参与、领导的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小组以《动词大词典》、《现代动词大词典》为基础,研制了《现代汉语述语动词机器词典》,可以服务于信息技术、学术研究、语文教育等方面。
4.电影以及其他义类和三个义类系统
义类是林杏光先生多年来研究工作的重点,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字面上看,义类就是语义分类。现代语义学关于语义分类的术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将语义划分为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修辞意义。林杏光先生所讲的义类不是这种语义类别,而是有一种特定含义的语义类别。词义在词汇中呈现出种种复杂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就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词义,有同义关系、近义关系、反义关系、相关关系等。把意义相同、相近以及相关的词语汇集在一起,即成为一种类别,这种类别就是林杏光先生所研究的义类。他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把所得研究成果编著成了三部书:《简明汉语义类词典》、《四字语分类写作词典》和《汉语多用词典》,并建立了三个义类系统:(1)是《简明汉语义类词典》的分类系统。整个系统分成18大类,1730小类。每一个大类内部的小类排列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小类或小组内部条目与类名或组名较亲近的在前,较疏远的靠后。18个大类包括:人物,品德,智能,情感,感觉,仪容,处境,交往,争斗,语言,信息,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数量,程度,性质。这18大类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2)是《四字语分类写作词典》的分类系统。他选取10000余条四字语,从写作的角度建立了一个四字语的分类系统。共五大类:表达、写人、写物、写时间、写数量。每一个大类再分若干小类,共1200小类。(3)是《汉语多用词典》的分类系统。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汉语词义分类系统。世界分为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自然世界再分为9类:物质、存在、运动、变化、时间、空间、数量、性质、关联。人工世界分为个体和社会。自然世界的第二层分为9类,人工世界的第四层分为29类,共38类,这是义类的纲。每一个纲又分若干目,每一个目又分若干细目,整个系统共有3500个细目。林杏光先生在书中还介绍了鉴别词义分类系统的原则、鉴别义类系统优劣的标准,词义分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义类研究成果的用途,等等,具有很大的概括性,也很有启发意义,对电影文化语言和其他语言的运用,产生深刻影响,是林杏光先生学术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特点评议
从电影文化语言以及社会语言的角度看,《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一书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严密的逻辑性。本书严格按照从虚到实,从整体到局部,从小到大的逻辑思路,采取层层推进的方式去行文。即写出了研究任 务、研究方法、研究态度,也讲到了具体问题:即写了词汇,也讲了词汇语义:即写了语义构成,也讲了语义聚合、组合等等。
2.完备的系统性。以格关系为例。格系统是一棵树,经历了由18个格到22个格的完备过程。第一个层次是角色和情景,第二个层次是围绕着述语动词的七要素(如主体、客体、领体等),第三个层次是七要素的进一步的分类,共有22格(如施事、领事、系事等)。另外,最低层次是“格标类”(施事之下分“被”类、“由”类、“φ”类等)。
3.鲜明的创新性。以格关系为例。林杏光先生等人的研究促使格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三方面的进展:把格关系描写成有层级的一棵树;采取层层控制和层层推进的划分格的方法:从理论探讨落实到语言工程。还提出,句子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上分别有各自的成分的观点,即,如果说主、谓、宾、定、状、补是句子的句法成分,那么它也应有句子的语义成分和语用成分,等。另外,林杏光先生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上也有创新,他曾多次指出“不能只讲结论,还应讲得来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4.强大的融合性。该书是林杏光先生十余年心血的结晶,也是十余年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外化。他在研究格关系时,广泛搜集国内外资料,兼收并蓄,取其精华,旁征博引。他的研究工作是在前人时贤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融合了海内外诸家之大成,也运用了交叉学科的方法,把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融为一体。另外,也融合了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编纂义类词典、搭配词典、动词格关系词典、述语动词机器词典等的心得和体会。
5.平白的深奥性。此句乍看很模糊,但事实确是如此。林杏光先生用平白易懂的话语讲述深奥博大的理论。正如胡明扬先生在序中所说:“因为大部分有关的理论和知识都是作者在工作中经过消化了的,所以写得简明扼要,明白易懂。”林杏光先生用平白的语言介绍了国外有关领域的最新动态,概述了国内外有关领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人对格语法的落实、改进等。林杏光先生也常用精辟的概括来形容人情世态和学问所得。如“我希望你做一个碗,不做一个盘子”,“语言就象一个调皮的孩子”,都在朴素中透露着深奥的道理。
6.敏锐的敏感性。林杏光先生有敏锐的眼光和判断力,当听到人工智能专家说“语言学不能只研究语法形式,还应研究语义的组合”时,竟怦然心动。于是为了适应计算机处理语言的需要,下决心研究词语搭配,终于编著成引起计算机专家注意的系列搭配词典。林杏光先生在寻求新的技术路线的时候,偶遇研究HNC(概念层次网络)的黄曾阳先生,于是便集中精力投入到HNC理论产业化的研究之中。书中各章节也随处彰显了林杏光先生敏感的观察力。
当然,本书也不是十全十美,也有一些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比如:
情态的研究还要加强:槽关系的研究还要加强;格关系完备性的研究还要加强:义类系统完备性的研究还要加强:语言研究和计算机、数学、逻辑的结合研究还要加强;形式取向和功能取向,国内的研究和海外的研究,理论兴趣和应用目标等相结合的研究还要加强;等等。
四、结语
篇7
在这场教育变革的风暴中,教师既是主体也是客体。教师在通过自己的智慧劳动推动这场变革发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的转型和改变。信息化社会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时代的教师应该以怎样的态度、精神和方式来实现专业发展呢?笔者认为新兴MOOC课程的发展模式可以为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信息时代的教师要保持不断发展的势头
MOOC是一种新生事物,它同任何一种生命力强大的事物一样,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从2008年MOOC诞生起,短短几年之间,就有越来越多的著名高校参与到MOOC的建设之中,MOOC的课程数量和报名学习人数也在以井喷之势迅速增长着,并且随之掀起了一场高等教育改革的风暴。MOOC课程模式是在传统网络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具有传统网络课程所不具备的开放性和扩展性特征,因而,较之传统网络课程有更大的优势。
MOOC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加速发展似乎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处在信息时代的教师同样需要加速发展。有人将教师工作比作是托起明天的太阳,那么教师的高度必然决定着学生的视野,想要让学生站得高看得远,教师自身也需要不断成长,教师的学术视野和思想高度无疑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够看得更远,这个道理是不言自明的。因此,只有当教师本身成为学科的巨人、思想的巨人乃至道德的巨人时,学生的视野才可能更加开阔。
教学的成功需要厚积薄发,阅读斯霞、霍懋征、李吉林、于漪、魏书生、钱梦龙、窦桂梅……这些在中国当代教育界熠熠生辉的人物传记时,我们会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学习、爱读书、爱反思、爱琢磨。他们在教学生涯中不断积累,不断发展,一步一步拓宽知识面,一步一步增强教育能力。量变是质变的基础,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没有一蹴而就的胜利,每一个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学习完成教学工作所需要的知识积累,加深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拥有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通过对失败经验的反思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
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任何学科的教师都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胜任现代化的教学环境。与MOOC的强势迅猛发展的态势相比,教师相对落后的综合素养,将会对教育信息化产生一定的阻力,因为教师信息素养的不足,而使技术装备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现象也在提醒我们教师才是这场教育现代化的变革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没有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再好的技术装备也只能是摆设。
信息时代的教师需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理念和素养技能,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迎接时代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如何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更快地掌握新技术,接受新理念,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将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
二、信息时代的教师要拥有主动学习的精神
MOOC课程的开放性使之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在线学习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假期自由选择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足不出户就可以享用世界名校的教学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存在却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要实现学习与提高,教师必须要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去寻找发现这些资源,通过学习实现自身素养的提高,或者将这些资源整合利用,运用到自己的课程中。
较之其他类型的课程,MOOC课程需要学习者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因为缺少相应的监督,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之间的桥梁是学习者的主动探索行为,缺乏主动精神,这种网络学习就不可能持续。主动精神对于需要专业发展的教师来说同样重要。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直接将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定义为:一个超越了“培训”的概念,涵盖了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法,而且是教师出于自身的需要主动的、自觉的行动。这样的定义显然是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中主动精神的重要性。与主动行为相反的被动行为是凭借外力的推动而发生,一旦外力消失,行动也就即刻停止。因此,主动精神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获得较高的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MOOC课程模式注定要学习者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主动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主动精神的教师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去寻找有用的教学资源,去学习掌握自身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一切知识技能,去探索追寻更为科学的教学理念。这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师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既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学习者,放弃学习就意味着放弃了成为更优秀教师的机会。研究表明,主动精神是所有优秀学习者的显著特征,一个具有主动精神的学习者,他能够决定自己想要学习什么,什么时候学习,以及怎样学习。毋庸置疑,一位主动学习探索,主动解决问题,主动交流沟通,主动改正错误的教师能够拥有更强的思考力和行动力,也能够对与之接触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信息时代的教师要呈现开放包容的心态
MOOC是一种开放访问,学习者大规模参与的在线课程,“MOOC的发展根源于开放教育资源(OER)的理念,该理念强调知识应该免费共享,学习的需求不应该被人口、经济和地理因素所制约。”MOOC平台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为学习者提供免费学习资源,并且对全球高校敞开怀抱,体现出一种开放大气与包容兼收的心态。正是这种开放大气的心态,使全球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了MOOC的建设队伍之中,中国的北大清华也于去年相继参与到这场教育变革中。借助MOOC平台,全球著名高校毫无保留地将最精彩的教学视频呈现在世人面前,只要你愿意,你随时可以聆听世界名校教授的课程,查阅教学资料,而这些名校也借此将自己最先进的理念和知识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古代圣贤老子的这条哲学感悟,形象地表达了开放包容才能发展进步的道理。两千多年之后MOOC的发展模式再次印证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真理。与此相反,两次失败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闭关锁国所收获的沉痛教训。不言而喻,无论是国家、团体还是个人,拒绝排斥、固步自封必将导致停滞不前,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方能成大器。飞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带动各行各业加速发展,面对不断改进的技术,不断发展优化的理念,采取包容并收、广泛吸纳的态度才能使自身发展壮大。
民国时期的第一任教育总长先生是当时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他所崇尚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当时的教育,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或许也是民国时期名家辈出的重要原因。现代教师队伍庞大,却少有教育大家出现是个不争的现实,设若同样拥有思想自由的空气和兼容并包的心态,情况是否会有所改观呢?无疑,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才能通向卓越之路。笔者认为信息时代的教师的开放包容之心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虚心向学,虚心向先进教师学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潜心向先进理论学习,吐故纳新,博采众长,为己所用。第二个方面是共享资源,互利互惠,平等交流,共同成长。互联网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也为教师提供了展现个人成果和同更多教师合作交流的平台。在MOOC平台上,一些优秀教师成为优质教学资源的贡献者。信息时代商业的精英们都知道新经济的新规则是“目光聚集的地方,金钱必将追随”。那些能够通过网络提供优质共享资源的教师获得丰厚经济回报将是时展的必然结果,而这也将从某种程度上推动广大教师将专业发展变成一种自觉行动。教师在提供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必然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批评指正,在拥有包容心的教育者看来,这些批评指正最终会成为进一步学习成长的动力。“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通过来自他人角度的批判,教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教学工作的不足,继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又会进一步推动教师学习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并运用所学理论思想,对课堂教学行为做出积极有效的改进。
四、信息时代的教师要实现多种平台的对话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在自身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反思、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个人素养的过程。学习是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学习,人才能够获得构建起自己的内部知识体系的材料,习得有益于提高工作实效的经验,拥有对周围世界各种现象进行评判思考的能力。可以说没有学习就没有发展。那么,什么是学习呢?现代日本著名学者佐藤学将“学习”定义为“是同客体(教材)的相遇与对话;是同他人(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也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我们通过同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的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见,对话交流在知识的内化与思想形成过程中功不可没。
MOOC尽管是一种在线课程,也同样吸纳了新教育的理念,承认对话与交流的重要作用。这体现在MOOC教学模式不仅是课程信息、课程简介、教学视频,组织学习活动这么简单的过程,它也通过开设讨论组,让学习者可以参与在线学习交流,“也会定期组织一些线下的见面会,满足学习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由此可见,MOOC模式的学习对话交流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它并不局限于Edx、Cousera、Udacity三大在线教学平台,所有能够实现对话交流的平台都可以加以利用。
教师专业发展同样需要对话交流,对话交流不仅仅是学习的手段,也是专业反思和心灵成长的助推器。互联网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搭建了多样化的平台,使用人群广泛的QQ交流平台,展示教师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的Blog平台,国家、省、市、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设的教育云平台等等,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对话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通过这些平台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和兴趣特长,分享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理解,学习他人的经验,发表评论与看法……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火花便会在彼此的平等交流对话中碰撞出来。
除此而外,借助专业培训、学历进修、专业研讨会等机会与同行教师通过交流合作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也可以帮助教师成为学习专家继而成为教育专家。在MOOC风暴的推动下,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多样化平台,同行教师所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将会突破地域的限制,以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壮大起来。
篇8
【关键词】信息时代 高职图书馆 服务与信息意识的培养
图书馆必须在服务观念、方式与手段等方面下大力气改革创新,才能充分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和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更好的服务社会,为人民带来更多的宝贵资源,使图书馆资源能够最大化地被社会利用,使图书馆的服务管理得到社会的认
在信息时代,以馆藏的现实信息资源和网上虚拟信息资源为主要对象,根据用户的特定需求,以知识和信息的开发为手段,为用户提供增值信息、特定信息的服务,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情报信息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为读者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核心,网络的发展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适应和利用网络带来的变革,找准重点,发挥已有的优势,更新服务思想、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是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工作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转变,主要应加强情报信息服务工作,即针对用户特殊需求的信息服务工作。
一、图书馆在高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服务要求
读者服务工作在管理方式上,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管理自动化和现代化,必须重视图书馆专业队伍的素质教育。美国的阿.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再完美的现代技术和管理方式,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一群传统的人手中变成废纸一堆。”不论是现代化观念的转变,现代化设备的管理,还是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应用,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首先,它要求每一位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中不断研究探索。例如,在以纸介质为主要信息载体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图书馆的服务大多以馆藏为基础展开,只有服务对象亲临图书馆,才能享受各种服务。而在引入电子信息产品、网络信息检索和传递服务后,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应从单纯注重图书文献的收藏向注重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转移。为此,图书馆必须打破旧的思想观念,树立大信息观,确立新的现代服务理念。此外,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还要学习利用电子邮件发送新书通报,提供或接收参考咨询服务,进行电子文件传输和馆际互借,运用机读目录查阅文献信息等等,从而成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才能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二、发展中的图书馆服务创新
如何实现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实践:
首先,为学校教科研提供专题跟踪服务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信息中心,是教学、科研工作重要的信息宝库,也是使教育职能和传递科学情报职能、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教学科研人员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教师要高质量的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就要尽可能的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准确的数据资料,而这些需要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 图书馆就是查阅这些资料的最佳场所。在信息时代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可根据科研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信息服务方式。作为信息提供者,在课题立项前,要积极参与做好选题调研查询论证工作,确保课题新颖、科学、实用;定题以后,情报人员应深入实际,主动了解科研课题进展情况,参与课题进程研究,经常与教学及科研人员沟通,跟踪课题的进展和动向,针对课题需要收集、整理、检索并及时提供课题研究所需的最新信息资料。从而使有关科研人员及时掌握研究领域的新动态,做好科研活动的参谋工作。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实践证明,以馆藏实体信息资源、数据库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网络信息的搜集整理为重要手段的现代信息服务,在保证课题成功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作出的能动反映,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学生获取信息的动力与持久性。高校图书馆应对学生积极开展信息意识的启蒙教育,主要从新生入馆教育开始,在对学生进行图书馆导向教育、馆藏、布局、图书馆分类法、目录体系、读者须知、如何利用图书馆等各种宣传活动的同时,还要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信息对民族发展、经济腾飞的重大作用和意义。结合时代特点利用在信息社会中正反两方面的具体实例,激发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在当今信息社会里,信息、能源和物质并列成为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只有物质没有能源,世界是呆滞的,只有物质和能源没有信息,物质的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当今如果哪个国家掌握了信息资源,并充分加以利用,那么这个国家将极大地提高综合国力,并走向世界前列。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希望,应该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才能引发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综上所述,在信息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必须适应网络时展和素质教育要求,进行信息服务模式的创新,突破传统模式,利用数字化优势,实现全面转型,这样才能更好地为高校教育及全w师生服务,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劲 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信息通信,
2013,3.
[2]黄华,谢一唯,成涛.数字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
篇9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代网络校园文化
【论文摘要】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发展之迅速是世界有目共睹的,越来越多的领域和人群正在涉入它的范围,高校亦不例外。如果说网络带给人的是幸运,那么高校则有幸大饱其利;如若说网络带给人的是弊端,那么高校也不能被幸免。因为它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结果,作为趋势,是任何个人不能阻挡的。但人的高级之处之一就在于可以改造自然并利用其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对于网络,高校亦应正确对待,抑制它的负面作用,而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一、正视网络。还网络以真实本色
网络的发展过程伴随着人们众说纷纭的看法,有大褒其利的,也有愤讨其弊的。“利”如,2008年初,一轮罕见的雨雪天气袭击中国南方多省,持续不断的严寒冰冻,造成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在互联网上,众多网友或在网上留言,或通过博客、播客等新兴技术手段.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见证和记录着抗击雪灾中那幕幕动人的场景与画面,留下了网民许许多多的感慨、感触、感想、感悟。中国红十字会也开通了网上平台,为慈善人士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捐款方式。网络形式多元化的进步性就显现出来了,这一点使我们从网络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得手。“弊”如,网络上的不良内容或非法宣传,也有可能带动是非立场不坚定的人走人歧途,也因此有人往往谈网色变。那么究其根本,网络到底是好是坏,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客观地去看待这个问题。
事实上,网络本身只是一种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它只是一种交流沟通的媒介,它自己并没有善与恶的性质。而人们利用这一现代交流手段所做的内容才有优和劣之别,好的名声和坏的印象都是利用网络做内容的人们引发的。亦即,网络就像一张雪白的纸,人们在上面画上什么模样,那么它就呈现了什么颜色。认识了网络触角蔓延的不可阻止性和它的本来性质,就不难做出我们的决定。我们非但要接受它,而且要积极地对待它,采取有力的措施充分发挥它的正面作用,抑制它的负面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利用网络
网络作为当今社会最灵便的宣传和交流媒介之一,高校的工作也应该借助它来辅助进行,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要进网络。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上建立自己的OICQ或ICQ以及信箱,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这是最起码的网络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在传统的教育中,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占主体,而且往往老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而且在威严的师风下。学生也未必言尽其所欲言。在网络上就不一样,有时候当面没法说出的话,在不谋面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说出来。这就使老师更全面彻底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情况,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工作对策。此外,人们习惯于在下班后晚上的时间上网,这就追加了对学生在晚间活动的追踪,延伸了白天八小时工作的内容,又没有耽误老师的正常休息。
2.进一步,可以在网络上开辟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栏。可以包括各教师的聊天号码和信箱地址、学校政策规定专栏、先进模范人物专栏、国际与国家大事专栏;建立专门的聊天室,多人同时交流。要围绕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敏感问题、影响大局稳定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对错误思想要予以抵制。要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推介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面向世界的广阔视野。
3.建立网页或网站之后,重要的是要时时维护和及时更新内容,如一周一更新等。最怕建立之后没有人维护,登陆网站的速度慢,内容陈旧没有更新,一个月后还是一个面孔,久而久之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了,在当网络信息化的时代下网络宣传的阵地不应丢掉。应该建具有一只既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重要的组织保证。
4.与校园文化活动相依托,开设网上在线讲堂、网上学术讲座,请名人专家做客网上我们的聊天室里与学生交流,也改一改以往讲座的传统形式,形成网上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互为依托、互相支持的良性机制。充分利用网络手段,把课堂教学与网上咨询相结合,学习书本知识与浏览多媒体信息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解决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相结合,借助网络技术支持,丰富网络内容,扩展课堂内容,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5.后期管理必须要跟上。调查表明.40%左右的学生把BBS和聊天室作为校园里发表言论的最主要渠道。对此应该采取“堵”与“导”相结合的办法,以导为主,牢牢把握制网权。首先是堵,即堵住不良信息,真正做到敢于管理,遇到不良信息坚决删除,同时做好引导工作,即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加强网上正面引导。对于一些消极不良的内容和现象,疏要比堵的效果好,我们帮助他们认清本质,反倒比掩饰更能产生好的效果,尤其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主意识比较强,独立心理比较重。与老师的谆谆教导容易产生腻烦。把一些不良的事摆在面上说清楚,让学生认清真伪善恶,就自然会远而避之了。
三、加强对策研究。积极探索网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互动;模式
互动论认为教育是一个有机发展的社会过程,有意义的学习通过人际之间的互动建构而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模式已经不再符合信息时代的教学要求。互动式理论认为教师是学生的交流者,是学生的促进者,两者应该相互发展。新时期下课堂教学互动主要有三种模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其要求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参与,主张教学应是教与学双方交互作用的结果。
一、师生互动
国外研究表明,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甚至分组行为本身都会对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以及师生互动产生一定影响,最终影响课堂互动的整体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们独立学习与思考的权利,尊重他们表达个人观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性学习的愿望。
师生互动是一个发生在多情境中的,具有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互动体系。师生互动给了学生一个轻松的课堂体验,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生生互动
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主体性教育应该是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为目的的教育,而人的主体性发展又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促成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课堂教学的主体性着重体现在学生之间的互动。
生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只担当组织者的角色,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要遵守“不干涉”原则,不直接参与到学生的互动中干涉学生的思考与讨论。
三、人机互动
人机互动是指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在课堂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交互功能。通过人机互动可为学生提供比直接交往更平等、安全的心理氛围,打破课堂空间的限制,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双向的沟通与交流。网络信息技术的介入,对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及学习环境的拓展与重构有着革命性的改变。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有时在某些方面所知道的东西远比教师知道得多,而他们也拥有自身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评价标准。
学校应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在物资设备上给予大力支持,这是开展人机互动的物质前提。因此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教学软件、课件开发工具的研究,充分开发课件的交互功能,对学生做出及时反馈,强化学生与计算机的对话,真正实现人机互动。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课堂教学在教师指导下的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该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也同时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在三种互动关系模式下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课堂互动把师生、生生以及人机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机地统一起来,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的状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4).
[2]丁培忠.说“对话”[J].小学语文教学,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