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教学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7: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教学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媒体教学建议

篇1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 基础课 软件课 衔接

一、专业基础课与软件课教学的误区

在数字技术应用逐渐广泛的今天,高校艺术设计的基础课教学与软件课教学走向了两个极端。一种做法是无限留恋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表达媒介上,坚守传统材料与手工制作的唯一性。另一种做法是,在艺术基础谍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对计算机的无限盲从。存在着教学误区。

1、计算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脱节

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还是较单纯地从技术角度讲授,联系艺术实际操作得不够。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也缺乏数字图形、图像软件技术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因此怎样使我们学生的艺术创意与计算机技术更好的结合还是一个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2、专业基础课教学与数字输入衔接存在不足

数字媒体艺术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在数字输入设备、数字照相机、数字摄像机、扫描料、制作技术、概念等各个方面的局限,使学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能力产生质的变化。从系统性上讲,从技术到艺术,从平面到立体、从造型到创意,由浅入深,互相关联,使学生对该专业领域有一个较全面、整体的概念和认识,同时也为高年级的专业方向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二、专业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程及软件应用课程衔接实现的构想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基础课在教学思路、方法上急需依据新学科数字化、动态、交互等新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

1、素描课教学与专业课程及计算机应用衔接的实现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建议与传统素描有所区别。建议将设计素描代替基础素描,多进行动态景物、人物的速写。由于基础素描与设计素描的表现形式不同,基础素描的画面效果注重视觉形象明暗、块面关系的表现,形象的艺术感染力是衡量作品的标准:设计素描的画面效果注重对形体结构的理解,对形体结构表达得是否准确、科学,是衡量设计素描作品效果的标准。

设计素描画面上的空间实际上是对三维空间意识的理解,设计素描要求把客观对象想象成透明体,要把物体自身的前与后、外与里的结构表达出来。这实际上就是在训练我们对三维空间的想象和把握能力。设计师用设计素描以及其他手段表达最初设计意图。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实实在在的样式和造型,也就是说。能力的培养是平面的表现终究要向立体的表现过渡,而这种能力与基础素描的空间感表达完全是两个概念。其次在形象的典型细节表现方面,设计素描所要表现的是对象的结构关系,它要说明形体是由什么样的结构构成的,它的局部或各部部件是通过什么方式组合成一个整体的,设计素描关心的是对象最本质的特征,这些本质特征要从具体的现实的形体中提炼、概括出来。

基础素描与设计素描虽然在观察方法,构图安排、表现形式以及画面效果等方面都有类似的要求,但很多地方还有相当大的差异性。通过设计素描的训练能培养学生在今后更好驾驭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二维、三维造型方面的能力。而以往在传统素描课程中往往不能够引起足够重视的速写,由于数字艺术所呈现的动态特征,显得愈加重要。通过加大人物、景物的速写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对形态、特别是动态的迅速、准确把握,更好的为今后的动画原画、FLAsH动画等课程打下基础。

2、构成课教学与计算机应用衔接的实现

在传统的平面构成课程中,应及早摆脱以前平面构成教学对点、线、面过于模式化的训练。老师教学中应对点、线、面的概念有深入认识,在一定基础上,启发学生利用新技术,发挥创造力,给予点、线、面新的形式和内容。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构成学者“青木正夫”以具像造型资源作为构成素材,他发展了以观察为基础的构成方法。他认为以各种角度来观察自然界的物态,会感到它们是以预想不到的各种形状和非常复杂的组织形态构成的。青木正夫构成课程的特点,在于了解物体形成的各种要素、形状、大小、肌理,同时探索它们的有机联系,即分析部分和部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将观察所得原封不动的加以表现,而是提出需要的部分加以强调,并整理形状,使物体的特点表现得更为充分、准确。但这种对形体的构成表现观念。如果通过纯粹手工绘制的方法实现,就会非常的困难,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也不会很好,但如果学生利用数字摄影和计算机来完成此类构成作业,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样我们的构成课就不仅仅是点、线、面的构成,而是赋予了点、线、面更丰富、更形象、更广泛的内涵。在提高学生对形态把握能力这一构成课根本目的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利用新资源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

篇2

在高等教育领域,新媒体不再单单是一种传播新闻信息的介质,而已经成为教师、学生获取知识、交流学习的一个开放式、虚拟交互平台。

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使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采集和传递不再受到时空限制,人与人、人与媒体可以实现实时交流。媒体受众由原来的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了主动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参与的个体都具有控制权和选择权。每个人都是信息的者、制造者和分享者,依托互联网络和移动通信网,借助微博、微信、QQ空间和QQ群等,以点对点、点对面的形式自由所关注的信息,将有共同爱好、共同经历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把所有人与新媒体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新媒体中的信息交流是全民参与的,覆盖面更加广泛,信息量巨大。根据2014年工信部的一次统计,我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为5.57亿人。此外,中国的网民数量达到6.49亿多人,互联网的普及率为47.9%,其中学生仍然是网民的最大群体,达到总人数的25.1%。

另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一组2014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新媒体受众的在线时间达到每周26.1小时,也就是说每天在线时间3.7小时。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看,新媒体都呈现强势增长趋势。

新媒体视阈下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特点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从传统的一对一、一对多的课堂书本授课,到多媒体课件教学、精品课程网络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教学效果没有明显变化;相反,由于学生受到环境和自身特点影响,甚至对教学内容越来越不感兴趣,影响着学习的效果。

1.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行为特点

企鹅智库的一组数据显示,目前在国内的新媒体平台中,44.36%的QQ用户和20.41%的微信用户为95后,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基本为95后,他们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发展不成熟,对新生事物特别容易接受,但同时缺乏明确的信仰,内心较为空虚。他们在快捷地接受各种信息的同时,知识面更加宽泛,思维也更加活跃,但由于过分地依赖网络、电脑和手机,非常容易沉迷于新媒体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刺激。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表现较为突出的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感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个性,但理性思维能力较弱,自控能力较差,学习信心不足。通过对济南大学城儿所高校的调查显示,艺术设计专业在校学生的智能手机拥有量为l00%多,笔记本电脑或者平扳电脑的拥有量为90%以上,每个人都有一个或者多个的QQ、微信或者微博账号。他们的微信、QQ几乎24小时在线,上课、吃饭、走路、睡觉前甚罕上厕所都在使用手机,每天不停地刷微博、刷微信、聊天、留言、晒个性、打游戏或者购物,占用大量阅读时间、而对面交流时间、作业时间和休息时间。他们在课堂上较少提问,很少记录课堂知识,仅仅通过拍照或者共享获得教师的课件内容留作课后学习,但是课后基本不再观看。他们很少去图书馆,仪通过手机便捷登录相关网站查询资料,但对所搜索到的信息知识简单浏览,没有深入阅读和认真思考,或者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答案,只愿意被动接受信息,不愿意主动思考。

2.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的缺憾和不足

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强化职业素质,但缺少对学生网络素质、信息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师对新技术、新资源的掌握使用不够,教学资源利用率低下,教育信息化意识淡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新媒体的比例不高,与学生的交流脱节。高校现有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更新慢,知识而较窄,方便性较差,开放性不足,实时性很弱。

通过调查还发现,驻济高校针对手机、电脑等数字终端产品具有消极抵制作川,部分高校不允许大一学生使用个人电脑,部分老师不允许学生带手机进教室或者上课必须关闭手机,这对于每天生活在新媒体环境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3.考核评价机制创新不足

高等院校虽然已经采用了学分制,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学分制依旧残存有以分数评判学习成果机制的部分弊端。在新媒体广泛应用的全新环境下,缺乏较具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机制。

目前的评价考核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存有大量的考试课程,以统一的范式标准作为固定答案,严重影响了艺术没计专业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和艺术表达。学生的考试成绩与能否顺利拿到毕业证书息息相关,这就影响着学生只注重最终的学分结果,忽略了学习过程训练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不能够对自身现状有清晰的认知,更不能为未来的发展进行充分的思考训练。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平台构建原则与新思路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依托新媒体,充分挖掘新媒体的应用潜能,创新教学形式、方法、模式、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以及技术资源。

1.利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新媒体的高忠诚度特点,发挥其对数字技术的较强接受、掌握能力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新媒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合理利用其优势,创新教学方法,将新媒体作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平台。

2.转变思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引导

年轻的学生是新技术、新信息的主导者,教师要及时了解新技术、新知识,贯彻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有效使用新媒体、新技术。学生既是学的主体,也是教的主体,应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强化其主导作用,要求学生能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新媒体解决问题,将过程分享,达到教授其他人的结果。

3.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讨论、学习、活动的发起者和倡导者

高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利用微信、微博、QQ,以教师、专业、课程或者某一个研究方向建立朋友圈,将以前的、现在的和未来的学生作为成员,组织有效的学习行为。

4.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行为特点,建立重过程、重能力的学习考核机制

篇3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再像以前被禁锢和束缚,表现出多文化发展趋势。同时,健美操是一项富于创新的运动,不断面临着改革,如今大量风格各异的时尚运动,直接冲击现有的健美操教学大纲,学生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需求,一周一次的健美操选项课,很难维持高校健美操活动的开展,也满足不了学生健身的热情和愿望,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实践、学习、展示,发挥自己的特长。所以,随着健美操运动的迅速发展,必须改变单一的健美操课程模式,分析健美操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健美操课程的发展,对健美操课程重新定位,实行课内外一体化创新模式,有利于高校健美操课程的健康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实验组160人,2012级健美操选项班学生。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相关的健美操教学。(2)问卷调查法,选择健美操班的学生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60份。(3)系统法,运用系统知识与方法,对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

2 研究的结果和分析

2.1 高校健美操教学现状调查及反思

目前,在教育不断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健美操课程始终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育观念基本上决定某种教育形式的形成和发展。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对体育课程的认识不够全面,课程改革创新趋于形式和表面。一些高校的健美操课程尚无完整的教学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内容单一,主要以大众健美操为主,缺乏系统性。教学形式枯燥,教学方法单调,缺少灵活性。考评方法片面,评定指标窄,缺少全面性。教学评价采用单纯性的技术评分制,过多依赖教师的主观认定。所以传统的健美操教学,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仍然没有摆脱被动接受教学内容的状况,教学效果也偏重学生学会几个动作,学生单纯地模仿、记忆、练习,没有思考、交流、探索的余地,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培养。这一教学模式,忽视和否定了学生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学习环境等方面的主动性。忽视了学生的兴趣。教学评价只考虑效果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过程的进步度的评价,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只重视课堂教学,舍弃课程延伸空间,而且学生中各方面素质存在差异,在健美操的学习中出现体能、技能、心智参差不齐的现象,统一的内容、模式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单一的课程模式,制约了健美操的发展。

3 “课内外一体化”健美操教学模式的构建

美国教育家乔以斯?威尔在他的《教学模式》一书中,把教学模式界定为“一种可用于形成课程,设计教材和在课堂以及其他场合指导教学的计划和范型”。明确指出,体育教学不应简单地把课堂作为其唯一的实施场所。我们在借鉴国内外先进体育教育理论及总结以往教学得失的基础上,从我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加强教材建设,优化实践内容,加强课外练习,组建健美操学习班。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练习为辅,以健美操代表队为点,以大型团体操表演为平台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健美操教掌质量,从健康、娱乐、文化、社会多个层面发挥健美操的功效。本模式包含的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见图1)

4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4.1 优化教学内容

健美操时代感强,是一项富于创新的运动,它以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出现在健身的潮流下,内容从开始的大众健美操到风格各异的时尚运动,拓宽正规课程内容,完善健美操已开课程,融入时下流行的元素,如形体、啦啦操、舞蹈健身、拉丁健美操等,增加趣味性,体现时代感,提高身体素质,娱乐身心,采用新的课程模式,以实现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新目标。

4.2 改进教学方法

由健美操显性课程向隐性课程拓展,把健美操课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中解脱出来,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如:讨论法、评价法、学生带领法、分组比赛法、表演法、队形变化法等。合理地利用和选择教学手段,使学生能欣赏到高水平的比赛和表演,提高学生的信息量,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心理健康,审美观念,锻炼价值,不断拓展健美操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锻炼的功能。

4.3 拓宽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体能、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评价指标。学生身心素质的改善,能力的提高及进步幅度纳入评价范围。

4.4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高校体育课的延续、补充,是实施高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要实现健美操的多种功能,每周一次的体育课毕竟非常有限,要充分利用课堂外的运动时间,增加对相关健美操知识的引导,让学生的体育信息量及兴趣尽可能最大化,消化过程延伸到课外,从而实现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不间断,近目标的实现“课内外一体化”。具体实施如下。

(1)组建健美操社团。

(2)建立领操员制,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

(3)进行专题讲座,扩容学生信息量,又可答疑解惑。

(4)健美操课外培训及选修课。

(5)院系间健美操比赛,及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教学比赛。

4.5 校健美操代表队的训练比赛

由健美操选项班的普通学生组建的校运动队,其训练与竞赛是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它的比赛成绩,代表着一个学校该项目的发展水平。同时,这也是各高校展示宣传自己的一个重要手段,健美操队的训练和比赛,能起到一定的“比赛效应”和“表演效应”,对健美操运动的普及宣传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4.6 校园文化建设

大型团体操的表演是实现健美操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健美操课内外一体化的新途径,在每年的校运动会开幕式上,组织健美操选项班的学生进行大型团体操的表演,现已成为校运会独特的一道风景线,深受学生的喜爱。这也是健美操教学效果最好的检验方式之一。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身才华的平台,对健美操教学和在更大范围内的开展活动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由学生自己组织的院系内比赛和健美操选项班教学比赛,对学生的创造力和组织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5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后的成绩及效果

(1)参加团体操人数:2012年208人占总人数94%;2014年250人,占总人数97%。

(2)《全国大众健美操锻炼标准》通过率:2013年四级94%;2014年五级90%;2014年三级98%。

(3)健美操课出勤率:2012年出勤率97%,上课迟到率4.3%;2013年出勤率98%,上课迟到率1.4%;2014年出勤率99%,上课迟到率0.4%。

篇4

首先,要做到准确,指的是课件中引用的资料必须准确、严谨、规范;课件的取材适宜,教学内容科学、正确、严谨、规范。

其次,做到使用课件教学要目标明确,适应教学对象的需要;课件直观、形象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件可以增加教学信息量或扩大教学新视野,要富有启发性;课件应该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突破教学内容的难点。

第三,课件包含的素材应该做到多元化、表现形式多样化,根据需要和效果,不妨多些动画、图、表、影像以及一些有效的动画、动作设置;课件的交互设计合理,能促进师生互动,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每页信息呈现建议要分条、分步骤展示,不要全屏出现;每页信息应尽量简洁,尽量避免文字搬家;对于采用其他人制作的课件,建议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开发,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思路,别人的课件往往不适合自己;每页内容动画设置以及页面之间的动作设置等技术应用,应该风格统一而且实用,切忌花哨,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第四,要做到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有稳定的风格、整体标准相对要统一;语言文字要规范准确、简洁明了。字号不小于24号;声音清晰,无杂音,对课件有实际作用,忌讳没有实际意义的声音,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影像、图片清晰质量高,对课件有充实作用,忌没有实际意义的图片、影像,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字体和背景颜色建议采用对比色,慎用相近的颜色;背景颜色建议要统一,忌经常变换背景颜色,影响学生的注意力,每屏课件颜色不要超过四种。

篇5

1.问题提出的背景

多年来,我们努力推动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化学学科教学改革,试图改变传统的教法和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无法和新课程标准同步实施,网络上的化学学科的教学资源是分散和不系统的,同时受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认识等问题的制约,师生在搜集、使用化学信息技术资源时往往费时费力,收效甚微,存在着较多的无效劳动,影响了师生应用化学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应用往往停留在公开课、观摩课的层面上,制约着化学学科在深层次上应用信息技术。因此,为师生提供系统、丰富、使用方便的化学教学信息技术资源,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以中学化学新课标教材信息技术资源为核心的“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建设和应用工作,将中学化学学科的每一节课程都建成了化学主题资源网站,并进行了相关的应用研究。实践证明,“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能,推进信息技术和化学学科的整合,促进教学改革,效果明显。

2.“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定义

“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是以化学学科的每一节课为专题,紧紧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新教材内容设计所涉及的问题,以满足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需要,将涉及这节课内容的所有相关资源,经过筛选、加工形成的一个主题网站。教师和学生只要登录这个网站,就能得到和这节课相关的优质信息技术资源,为师生节省了大量的信息搜索时间,并且为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教学建议,构建了基于教学资源网站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运用信息技术破解课堂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实效,使信息技术和化学学科教学整合变得简单而易行。为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项目分析

“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模块主要分为四大类:教师备课、上课用资源、学生自主学习类资源和公共素材类资源(师生共用的资源例“媒体素材”)。

主题资源网站的基本结构是“基本栏目+拓展栏目”,基本栏目包括:教学设计、自主学习、课件、量规集、媒体素材、知识拓展6个栏目。拓展栏目包括:“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在线答疑和在线测试”3个栏目。

主题资源网站的建站思路实现了“以教为主”向“教与学并重”的转变,内容既有教师备课、上课使用的大量信息资源,又有供学生学习使用的大量素材和供学生动手练习操作的小软件平台,如仿真实验室、实验天地、论坛、网上留言、在线答疑、在线测试等。教师可以方便地根据“教学指导意见”的建议来组织教学,学生也能根据“学习指导意见”的建议开展自主性探究学习。

以高中化学《氮的循环》一节为例说明“化学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设计思想和各模块内容设置(如图1所示)。

1.教学设计模块(如图2所示)

该模块主要分为“教案”“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5部分。这5部分模块的内容都是我们组织骨干教师根据现行新教材精心撰写的,经过相关评审后上传的资源和现行教学非常贴切。

其中教案模块包含了在各级评选中获奖的多份多角度的优秀教案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实现了网络集体备课,克服了教师传统备课抄抄写写的无效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2.“课件”模块(如图3所示)

“课件”模块中的课件是我们根据现行新教材组织骨干教师精心筛选、制作、开发的。特别适合于教师备课时参考,上课时应用,也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兼容公共模块功能。师生很喜欢这个模块的内容。

3.“量规集”模块(如图4所示)

这个模块式是当前教师很欢迎的模块,它包含了本节课所需要的多份练习题,供教师选择参考,为教师提供了比较丰富,贴合实际教学的题库,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

4.“媒体素材”模块(如图5所示)

这个模块是公共模块,内容非常丰富,它涵盖了本节课内容涉及的各类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材料,是师生教与学的媒体大全,内容既宽泛又实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5.“示范课例”模块(如图6所示)

“示范课例”主要为教师使用“主题资源网站”教学提供示范的课堂实录,供教师观摩参考。

6.“知识拓展”模块(如图7所示)

该模块就是将涉及本节内容的相关知识、事例、现象等资源系统的集成起来,供师生参考,对提高师生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的意义较大。例如氮循环(1)中“氮循环的很多环节上都有特定的微生物参加。固氮作用,有电化学、光化学固氮和生物固氮,生物固氮重点阐述了豆科植物的根瘤固氮……”。

7.“自主学习”模块(如图8所示)

该模块主要是为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学生按照“学习指导意见”的建议,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顺序。

8.“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是为教师应用主题资源网站而设计,对教师如何使用这些资源提出了建议,是教师使用这些资源的导向性的信息。

9.“在线测评”模块(如图9所示)

“在线测评”模块中设计了有关本节课内容的测评题库系统,供学生在线自己测评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10.“在线答疑”模块(如图10所示)

这个模块是师生在线交流本节课内容的平台,实现了师生教学信息的互动,效果较好。

三、主题资源网站在教学中的应用

1.备课流程

主题资源网站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全面、系统、形式多样、高质量的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备课时可以根据学生、教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环境条件等因素综合优化使用这些资源。

教师备课时的流程是:

第一步浏览“教学设计”中,“教案、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模块内容;浏览“课堂教学指导意见”中的内容,根据其建议取舍使用资源的类别;浏览“示范课例”中的优秀课堂实录,学习其使用技巧;第二步浏览相关的其他资源,第三步综合所有教学因素形成自己教案(如图11所示)。

2.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主题资源网站

在课堂教学上,我们基本可以定义出3类使用方式,第一类是不具备多媒体条件的传统教室上课模式,主题资源网站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教师备课环节中,帮助教师拥有“一桶水”。

第二类是具备多媒体条件但不具备网络交互条件教室的上课模式,除备课环节外,主题资源网站在课堂上主要作用是提供相关的多媒体资源链接和演示。在此模式中教师也可以根据上课需求重新组织相关资源使用“网站生成系统”形成课堂教学的主题网站(如图12所示)。

第三类是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上课模式,对于交互性强的教学内容可安排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人手一机进行教学。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站中的“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栏目来组织教学。“课堂教学指导意见”具体阐述分析了本节课应用本站资源的教学结合点,在每个教学结合点上突出4个基本要素:一是要说明在什么地方使用教育资源;二是要说明使用教育资源可以预期达到的效果;三是要说明使用教育资源的方法及推荐指数;四是要列出各个教学结合点使用的教学资源,并做好相应链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指导意见”的建议使用相关的交互模块,例如在线模拟操作、答疑、测试反馈等,实现真正的网络化教学。

3.及时更新的教学反思

在主题资源网站“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模块我们还设置了互动平台,教师上完课后可以将课后反思,及时上传到该平台上共享,实现了教学反思的适时互动。

4.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流程图13所示:

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意见”的建议进行。“学生自主学习指导意见”是学生学习的学案,内容包括资源导航(介绍本网站提供了哪些可供学生学习的教育教学资源)、预习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完成课堂学习基础知识的准备)、课堂学习(介绍如何通过本网站资源开展学生自主学习)、拓宽学习(如何开展课后拓宽或活动探究)等,同时“在线答疑、在线测评”栏目又给学生提供了在线交互学习的平台,学生边学边练,练习后能及时得到反馈评价,实现了自主学习评价,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如图14所示,学生如果选择组装实验装置,那么他可以进入“实验天地”,自己模拟组装实验装置。

四、注意的问题及存在的不足

(1)建设学科主题资源网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统一规划,加强合作、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劳动。

(2)制作学科主题资源网站的教师水平不均衡,部分主题资源网站只片面追求功能大而全,内容主题不明确,针对性不够,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3)如何做到主题资源网站的建设与应用同步协调发展是影响主题资源网站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应由相关的政策措施来保证。

篇6

一、传统教学多媒体在应用中的特点

1.在网络环境下,由计算机、展台、投影机、音箱、幕布、电子白板(普通白板)、液晶电视等以上设备组合成一整套多媒体硬件设备。其中,幕布、电子白板(普通白板)、液晶电视为不同层面的显示终端。并配合学校的书写板(有普通白板、钢制绿板等)共同担负着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学生展示、演示教学内容的共同作用,为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学科知识提供了基础。

2.合理的设计与产品组合,让多媒体更能体现教学的不同需要和满足个性化需求。

(1)普通投影机+幕布+多媒体电教讲台;

(2)超短焦投影机+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电教讲台;

(3)交互式触控一体机+多媒体电教讲台;

(4)移动式多媒体;

(5)便携式多媒体演示仪+普通讲台。

3.设备软硬件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进行教学,多媒体课件,是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独立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应用软件,是各种多媒体教学素材和教学策略信息集成的计算机数据或程序,是为学校的课程应用而开发的软件。也可以认为是由多种媒体信息按一定方式集成的、具有强大人机交互性和信息共享性的课堂教学软件。

多媒体课件:为多媒体技术在课件制作中的集成,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硬件设备,通过科学合理的软件设计,针对教学目的和教学使用环境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及影像等素材融为一体,形成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我们目前课件大多采用的是,如:PowerPoint(PPT),Word,Excel,Flash,Dreamweaver,Fireworks等技术支持。

二、对多媒体设备中软硬件的思考

如何解决多媒体课件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最大程度上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体现教学的个体化和因材施教。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提供更丰富的教育教学内容。在面对多媒体设备中软硬件的关系,我们是这样进行思考的:

1.如何解决教师在授课时声音的问题?

答:在多媒体设备中,配备无线扩声系统,如:蓝牙无线扩声系统。

2.如何解决教师在授课时粉尘的干扰,保护教师身体健康?

答:建议使用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或交互式触控一体机,减少教师使用粉笔的几率。

3.如何提高多媒体设备操作简易性、安全性?

答:建议配备移动式多媒体或者便携式多媒体演示仪。

三、多媒体设备展示与安装建议

围绕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不同特性与功能,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强调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科技与学科兼顾的原则。让科技产品的功能与学科需求的整合为产品的研发目标。以满足不同环境、条件为基础的教学需求为宗旨,开发并研制产品,满足不同需求的技术功能实现。下面就多媒体的设备展示与安装等方面做如下建议:

1.固定式安装

顾名思义,就是把所有多媒体设备固定安装在教室的某个特定的地方,比如:投影机吊装在教室的上方,电子白板或者电动幕布安装在教室的一侧等。这种安装方式是比较传统的,适合于各种教室。但是这种安装方式在安装过程当中,需要破坏部分基础建设(如:地面开地槽、吊装投影机需要安装膨胀螺栓、墙面开槽或安装塑料线槽等),固定式安装在教室内会产生卫生死角不便于打扫。因为投影机是在普通教室吊装,所以还存在维护和安全方面的一些问题(如:灰尘、防盗问题)。

2.移动式

移动式多媒体设备是2000年以后推出的一种多媒体设备装配形式,因当时多媒体设备价格较高装备条件有限,所以用户只要在每层楼配备1~2套,就可以满足当时教学需要。通过10年左右的变化,科技不断地更新、教学要求不断提高,移动式多媒体已经成为一个很成熟的产品,适合更广泛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现在移动式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机、视频展台、多媒体中控、电脑、音箱、手写屏等,可以达到现有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的要求。移动式多媒体可以代替讲台功能,移动式多媒体无需布线,所有设备都安装在移动柜里,不会破坏教室内原有的基础建设和装潢。移动多媒体可以根据用户使用时不同需要任意摆放,节省空间,并且便于打扫,不会产生卫生死角。

3.便携式

便携式多媒体设备是近两年推出市场的一种新颖的多媒体设备,是固定式和移动式多媒体设备的缩小版,如图1所示,便携式多媒体设备的几点优势;

(1)功能齐全:该设备集成了投影机、数字展台、功放、音箱、蓝牙无线话筒、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2)容易携带:总重量不超过9公斤,无需安装,只需接一根电源线就可以使用;

(3)便于管理:因为体积小,所以在长时间不用时(如:寒、暑假),可以集中管理,无安全隐患;

(4)适用范围广:可以用在普通教室、小班化教室、幼儿园、会议室等场地;

(5)维护简单方便;

(6)节能环保:集成化设计,外壳采用ABSI程塑料。

篇7

高等医学院校里开设的医学物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研究方法,扩大物理学知识的领域,为学习现代医学准备必要的物理基础[1]。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医学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物理公式、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等信息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优化教学手段和过程,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教学效果,是许多医学物理教学工作者较为关注的问题。基于此问题,对两个年级学生进行了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问卷调查。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我院临床医学专业2006级、2007级新生,06级两个班随机抽取150名学生,07级两个班随机抽取150名学生。两年级均使用多功能教室授课,材、统一课件、师、统一问卷。

1.2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了对多媒体教学的态度、利弊及改进方法3个方面的内容,共10个问题,其中前9个采用封闭式调查,提供可选择的答案,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单选。第10题,采用开放式调查,由学生自由回答。

1.3调查方法此调查涉及两个年级新生时间跨度约两年。2006年12月31日,对06级学生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份,回收率100%;在2007年10月29日,对07级学生发放相同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8份,回收率98.4%。

1.4统计方法录入相关数据后采用SPSS11.5进行检验

2结果

2.1两个年级对多媒体教学的态度比较通过问卷结果表明,2006级学生支持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人数约占41.5%,反对的人数约18.5%;2007级学生支持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人数约占72.3%,反对的人数约7.5%。两年级相比,07级支持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人数比06级上升约30%左右。

2.2学生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认同度(见表1)统计结果显示:06、07级学生认为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灵活特点;有利于创设情景,增强医学联系;提高学习兴趣三方面认同度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7级学生对此三方面的认同度比例高于06级学生。在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增加信息量的认同度上06、07级学生无统计学差异,但07级学生认同度(43.9%)较06级学生认同度(37.3%)高。

2.3学生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否定度(见表2)统计结果显示:06、07级学生认为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教学节奏快、难点、重点不突出、教师对多媒体依赖较大三方面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教学中存在交流、互动效果差,无统计学差异,但07级学生对此的否定度(83.5%)较06级学生的否定度(77.7%)低.

2.4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建议在“你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有何建议”开放式问题调查中,06、07级学生提出比较集中的建议是:(1)增加更多的医学信息,加强物理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分析。(2)物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讲解,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板书+讲解”。(3)调整教学速度,注重师生交流。

3讨论

3.1对06、07级学生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态度比较结果表明:学生普遍比较支持该教学方法,且该课件经过06级教学实践及吸取学生在问卷调查中情况反馈和建议后,教师用近一年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素材、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教学进行了调整、补充和改进,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高,07级学生对该教学支持度明显比06级增加约30%左右。有关资料表明,70%的多媒体课件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学课件本身的制作质量好坏密不可分[2]。多媒体课件使“一些不能或不便用实验演示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理论结论可用实验演示,这会将所讨论的问题形象、生动、简练、丰富了想像力,具有很强的感染里力,”[3]由此可见,课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套好的多媒体课件会刺激学生处于学习的“最佳点”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从学生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认同度表明:通过有目的地创设医学问题情景,吸引学生有意识的注意,增添了教学信息传输和接收通道,有效地缩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如在调查中得出,在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中以医学现象作为问题情景引入教学,学生就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X射线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普通X射线摄影和特殊X射线摄影设备外观示意图,模拟病人在拍X片时的成像过程和实际的X片。以此提出问题如:X射线如何产生?什么是普通X射线、特殊X射线两者有何区别、联系及临床应用?X片记录了什么信息,为什么?因此,在教学中保持物理基础内容的同时,更应突出其医用性引导学生用物理知识去理解、解决医学中的相关问题,让课堂充满活力,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3.3从学生对医学物理多媒体教学的否定度表明: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受教育对象的认知规律,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教师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还应考虑新生的认知特点,在重点和难点问题讲解上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适当放慢节奏。如将课堂讲授章节的教学结构在黑板上以板书形式保留,帮助学生将一张张幻灯片所讲的内容衔接起来,避免由于过多的知识点的不断闪现和消失,造成知识链断裂。此外根据学科特点在公式、例题的讲授中合理采用“板书+讲解”,调控教学节奏,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

篇8

【关键词】民办本科学校;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

一、调查背景

教学手段是教师传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的主要载体和保证。计算机普遍应用以来,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性强、信息量大、可接受性好的优势,在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运用。然而,在实际教学和应用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在发挥其自身优势的同时也步入了某些误区。

某民办本科学校为了全面了解学院多媒体教学取得的成绩,找到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多媒体教学的对策,在全院学生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专题性的问卷调查。

二、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主题。本次调查围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必要性为主题展开。为使本次调查具有实效性,对以下7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2.调查内容。①该门课程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非常必要/必要/一般);②课件制作版面的清晰度、可视度、精美度;③课件内容以展示影像、图表、数据为主;④课件内容大量展示教材文字内容;⑤教师单纯利用课件教学;⑥教师利用板书讲解、辅助以课件进行教学;⑦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建议。

3.调查结果。①对于所学课程是否适合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79.97%的学生认为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不同的课程,相同问题的调查结果分歧比较大。②对于多媒体教学方式,62.63%的学生认为课件制作的版面,清晰美观是“非常必要”的;而课件内容这一方面,近一半学生(43.56%)认为最好以影像、图表、数据为主,不宜大量展示教材文字内容。③对于教师单纯利用课件进行教学的问题,无论是多媒体教学课程,还是传统科目,学生对此项问题的回答都倾倒性地选择了“一般”(92.23%)。即使是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的课程,对于单纯利用课件,学生认为“非常必要”和“必要”的人数也只占到极少数(14.46%)和(20.46%)。④针对“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建议”这个开放性问题,学生在调查问卷中建议:“增强一点互动性,效果会更好”、“老师应与学生进行沟通,而不是面对计算机,要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等。

三、调查结果显示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不明确。有些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盲目使用课件,远离教学目的,甚至用电子讲稿代替备课和讲课,“照件宣科”。教师应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一基本组织形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结合教材类型,选择、设计并组合运用恰当的教学媒体,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2.推崇多媒体教学,排斥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教学中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只有将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新颖和现代化或贪图多媒体教学的简便、省事,结果可能会使学生分散注意力,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

3.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调查中很多学生反映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忽视了与学生沟通的环节。多媒体教学要通过师生交流才能发挥其互动关系。它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运用良好,可以激发学生热情,启发学生思维,增加师生互动,增进师生关系;运用不好,只会对刻板教育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师生关系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走向漠然。

4.课件制作水平不高,等同于课件演示。在调查中发现,一些教师的课件制作粗糙,没有创意,甚至是书本的照搬。运用这种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确实能提高进度,但不易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授课速度偏快是一个存在于多媒体教学授课中的普遍现象,有些教师上课语速过快,有些教师切换速度过快,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开动自己的脑筋,只是被动接受,学习颇为吃力。

四、思考与建议

1.加强教师相关培训,正确认识及使用多媒体教学。针对课件使用和制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声音、图片、图像、影像等于一体,通过多种感觉媒体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时减少而教学内容不减少的条件下,采用多媒体教学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2.多媒体教学方法要灵活,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多媒体教学无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传统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有多媒体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在合理选择和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还必须继承传统教学的优势成分,使二者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篇9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生;快乐;情境

英语课程标准(2013年版)中强调,运用情境来活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激活自身学习思维和认知情感基础上更好调整学习策略方法,让他们在自由、和谐的学习情景中快乐地学习和使用英语。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利于学生在自由感知和愉快学习过程中深化认知体验,增强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学生快乐学习英语对活跃课堂教学情境氛围和活化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体现人文化和情趣性。

一、运用媒体展示教材资源,让内容活起来

利用多媒体活化课程教学,让教材资源活起来,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集中力。在媒体展示的过程中,能有效帮助学生调整认知感悟思维,便于他们在富有情境的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习。

在多媒体展示过程中,结合课程学习内容,多从学生感兴趣和喜欢的内容出发,突出情趣化和活动性,帮助他们在主动熟练感知的基础上更好调整策略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丰富课程教学的知识要点;突出情境的相似性,多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音乐、动漫等多类型的学习内容,便于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和思维,强化理解感知;关注内容的生成发展,多给学生设计相关或者相似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发挥自己想象思维的基础上,更好主动表达,活化认知感悟。多媒体展示教材资源,不仅能让学生在富有立体化和动态化的学习过程中深入感知,更为他们提供可学习交流的载体平台。

多媒体展示教材资源,更能使得学生丰富认知思维。例如,在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上册(下同)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的“Story time”教学中,教师可截取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片段,针对中国的美食,建议学生思考:Do you like fruit?帮助学生打开学习思维。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模仿多媒体片段,建议学生围绕“Which fruit do you like best?”“How do we make fruit salad? ”进行相互交流,引导学生在彼此交流中主动表达,尝试制作水果沙拉,以此来激活他们的潜能动力。

二、运用歌唱活跃课堂情境,让激情更高涨

运用歌唱来活跃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不仅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还能够让他们在自由快乐的歌唱中增强认知体验。歌唱的运用,能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和谐,为学生提供更为和谐的学习情境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歌唱的形式来活化教学,能让学生在朗朗上口歌唱中增强理解记忆,便于他们开阔视野思维。多运用学生喜欢的儿歌、流行音乐等活化朗读记忆内容,便于他们在歌唱过程中更好强化认知,像运用《两只老虎》《小苹果》等背景音乐来丰富学习内容,让他们在彼此跟唱的过程中更好深化识记;引导学生自编音乐,帮助他们在主动试唱的过程中更好主动表达自己的认知体验,促进灵活运用;教师多参与学生的歌唱,为他们提供相似的背景音乐,让他们在彼此交流和主动尝试的过程中主动调整,深化理解记忆。音乐元素融入课堂,能使得学生的认知体验更具有深度,更好主动理解记忆。

运用歌唱的形式来丰富教学过程,能让学生带着好奇和激情参与表达,最大限度激活他们的潜能动力。例如,在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的“Story time”教学中,可播放范晓萱、杨峻荣演唱的《健康歌》,建议学生跟唱“左三圈、右三圈、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早睡早起、咱们来做运动”中做运动,让他们在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中主动歌唱,活跃课堂情境。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就Wang Bing、Mike、Liu Tao等人物对话,鼓励学生就“Which sport do you like best?”和“Do you like to play basketball?”等进行翻唱,让学生在模拟歌唱的过程中深化感知。

三、运用游戏互动展示交流,让体验更深刻

运用游戏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互动交流,能使得他们在彼此合作互动的过程中更好深化认知体验。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进行合作交流,能使得学生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知识技能内化生成。

借助游戏互动来活化教学过程,可让学生在富有情景趣味和童话般的色彩中主动表达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活化教学过程,能使得学生对英语学习过程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和认知感悟。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喜欢的游戏,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深化游戏内容,帮助他们在互动的过程中主动理解;教师多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鼓励他们在相互协作和配合的过程中主动完成相应的游戏任务,调动他们学习的激情和兴趣;关注学生的互动过程,引导他们尝试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来呈现自己的理解感知,激活他们的运用激情和兴趣。游戏互动交流,更能够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给他们提供富有动感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情境,便于他们主动参与。

通过游戏的运用来活化教学,能使得在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中主动感知和深入运用,帮助他们强化理解记忆。例如,在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6 Whose dress is this?的“Story time”教学中,可结合Su Yang、Su Hai、Mike在“Fancy dress party”时不同表达,运用“猜谜”的游戏形式,可要求学生围绕“Su Yang likes….(color), this dress is …”等不同的表达方式,鼓励学生思考:Which dress does Su Yang?帮助学生在相互竞猜的过程中深化感知。

四、运用角色扮演自由展示,让才华更出众

从文本中挑选学生喜欢的角色,引导他们在主动表演过程中更好深化感知,能有效激活他们的学习潜能动力。角色扮演的方式运用能使得学生在自由展示的过程中更好暴露自己的学习思维,便于教师及时调整策略方法。

运用角色扮演来深化学习内容,可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情趣性,让他们在彼此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信心。在指导学生角色扮演中,多鼓励学生自挑角色,让他们能够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更好主动调整和积极表达;建议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知,帮助他们在身临其境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学习和使用英语。

如前所述,让学生更加自由快乐地学习和使用英语,体现了生本主义原则下的人文关怀,便于学生在主动调整中自由快乐地学习。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新鲜感积极探索英语学习的奥秘,让他们在主动探究和积极交流的基础上,主动调整思维方法,深化理解感知,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和激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2]明冬莲.怎样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英语[J].语数外学习,2014, (02).

篇10

摘要: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的依据,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本文以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谈谈本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希望对相关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帮助。

关键词:课程标准、混凝土无损检测、土木工程检测技术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is to the student accept certain education stage after the results of the specific description, is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stage should achieve the specific index, it is the basic standard of teaching and requirement,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ourse is the basis of evaluating, is compiling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paper bas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in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f profess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testing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he concret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course as an example, and talk about the course of curriculum standard, hope to relevant course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useful help.

Keywords: curriculum standard, concrete nondestructive testing, civil engineering test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自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一直学习苏联模式,采用教学大纲的提法,课程标准这个术语只是近年来才开始重新被提及。目前,我国高职学校普遍采用课程标准这一提法,本文可以为相关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一、课程名称

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与应用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为该专业核心课程。

三、适用专业

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等

四、课程定位

本课程为土木工程检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所讲述内容是专业核心能力要求。本课程应开设在校内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学生在学习之前应具备《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构造》等专业知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混凝土检测岗位实践能力。

五、设计思路

根据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本课程以实用、够用为主,强调理实一体,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手段体现完整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

六、课程目标

(一)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使用混凝土无损检测仪器,并能独立进行试验操作;

2)能够正确掌握混凝土无损检测方法及混凝土强度计算方法,并能为混凝土构件下结论性意见;

3)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检测方案,能够分析比较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

4)能够简单编制混凝土无损检测实施性方案,并能完成技术交底工作。

(二)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中关于检测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

2)熟练掌握《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中关于检测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

3)熟练掌握《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中检测技术要求;

4)熟练掌握《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中检测技术要求;

5)能基本了解《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中检测技术要求。

(三)素质目标

1)应具备获取、分析、归纳、总结、交流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

2)应具备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4)应具备团队意识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5)应具备计划组织能力。

七、课程内容与要求

项目一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回弹仪,依据《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强度检测,最后得出结论。

主要知识点:1.回弹法基本原理;2.回弹仪的使用方法; 3.回弹法检测技术;4.回弹值的测量;5.碳化深度值的测量;6.回弹值计算;7.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计算。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回弹法检测技术;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能够编制检测方案;培养爱岗、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项目二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钻芯取样机,依据《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强度检测,最后得出结论。

主要知识点:1.钻芯法的优缺点;2.钻芯法基本原理;3.钻芯法检测技术;4.芯样的一般要求;5.芯样试验及混凝土强度计算;6.混凝土强度推定区间的确立。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钻芯法检测技术;能够指导工人进行实际操作;能够根据实际编制检测方案;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项目三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超声检测仪,依据《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内部缺陷进行检测,最后找到混凝土缺陷,并按照检测结果提出处理意见。

主要知识点:1.超声检测混凝土缺陷原理;2.超声检测设备;3.超声检测技术;4.混凝土浅裂缝检测技术;5.混凝土深裂缝检测技术;6.混凝土不密实和空洞检测技术;7.混凝土结合面检测技术;8.混凝土匀质性检测。

项目四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回弹仪和超声检测仪,依据《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并按照检测结果提出处理意见。

主要知识点:1.超声回弹综合法基本原理;2.单一检测方法和综合法优缺点;3.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技术;4.回弹值与超声声速值测量;5.超声回弹综合法计算混凝土强度。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回弹法和超声法检测技术;能够熟练掌握综合法检测技术;能够进行实际操作;能够编制检测方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精神。

项目五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工作任务:按照委托内容,利用后拔出试件和拉拔仪,依据《后装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采用标准检测方法和试验试件,对混凝土构件进行强度检测,最后得出结论。

主要知识点:1.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基本原理;2.后拔出法试验装置;3.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方法;4.后拔出法试件装置做法;5.拔出件破坏形式。

能力要求:能够熟练掌握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能够指导工人进行实际操作;能够根据实际编制检测方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八、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项目一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回弹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回弹仪、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16~20,实践学时4~6。

实践教学内容:1.回弹仪使用操作;2.回弹值测量;3.碳化深度值测量;4.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查找;5.混凝土抗压强度推定值计算。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2.能够熟练完成碳化深度值测量;3.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安全;2.仪器使用后要及时归还,正确使用;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项目二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钻芯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钻芯取样机、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12~14,实践学时2~4。

实践教学内容:1.钻芯机使用操作;2.芯样的钻取;3.芯样加工;4.混凝土抗压强度计算。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2.能够熟练完成芯样钻取和加工;3.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安全;2.钻芯取样机不宜学生操作;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项目三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

项目载体:按照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10~12,实践学时2。

实践教学内容:1.超声检测仪使用操作方法;2.混凝土内部空洞检测;3.混凝土浅裂缝检测。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悉超声检测仪的操作及原理;2.能够完成超声检测方案设计;3.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正确使用仪器;2.超声法检测不好理解,需要启发式教学;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创新意识。

项目四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回弹仪、超声检测仪、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8~10,实践学时2。

实践教学内容:1.回弹仪使用操作;2.超声检测仪使用操作;3.超声回弹综合法混凝土抗压强度计算。

实践教学要求:1.能够熟练掌握仪器操作;2.能够完成试验报告。

注意问题:1.学生实践操作要注意安全;2.仪器使用后要及时归还,正确使用;3.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4.有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项目五后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项目载体:按照后拔出法检测工作过程进行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体现理实结合。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规范、检测报告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学时分配:建议理论学时4~6

实践教学:无

注意问题:1.及时更新规范标准内容;2.有意识提高学生爱岗竞业精神。

(二)教学考核及评价建议

1)本课程知识应结合各个项目对应的最新规范标准。

2)能力与技能标准应满足省级混凝土结构检测员上岗要求。

3)改革传统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考核,采用项目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个项目成绩应由平时表现10%,出勤10%,理论考核40%,实践操作应用40%组成,每个项目加权记入期末成绩。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注重相关辅助材料和实验指导手册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检测仪器、投影仪、试验视频等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增强网络课程建设,建立课程资源库,创建多样化学习方式。

3)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与企业人员联合开发课程,将最新的检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手段引入课程,利用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等方式参与实践性操作,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四)教材选用和编写建议

1)教材选用应注重适用性和前沿性,充分体现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突出实用性和操作性,以够用为主。

2)教材推荐选用《新编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应用新规范)》,邱平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