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工业工程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工业工程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工业工程的概念

篇1

工业工程专业化集中检修应用

工业工程(IE)是在人们致力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率、降低成本的实践中产生的一门学科,就是把技术和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如何使生产要素组成生产力更高更有效运行的系统,去实现提高生产率目标的工程学科。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工业工程思想在电网专业化集中检修的应用。

1可靠性维修技术在专业化集中维修工作中的应用

1.1可靠性维修的概念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用以确定资产预防性维修需求、优化维修制度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它的基本思路是:对系统进行功能与故障分析,明确系统内各故障的后果;用规范化的逻辑决断方法,确定出各故障后果的预防性对策;通过现场故障数据统计、专家评估、定量化建模等手段在保证安全性和完好性的前提下,以维修停机损失最小为目标优化系统的维修策略。

1.2 电网公司积极开展设备状态检修

状态检修是可靠性维修技术在电网检修中的具体体现。状态检修是企业以安全、环境、效益等为基础,通过设备的状态评价、风险分析、检修决策等手段进行设备检修,从而确保设备可靠运行、检修成本更加合理的检修模式。

在开展状态检修工作中,省公司以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辅助管理系统系统为支撑,以设备状态评价为基础,以现场标准化作业为保障,各种检修试验装备和在线监测手段得到广泛应用。从国外资料统计看,实施状态检修可使每年用于输变电设备的维护修费用减少25%至50%,故障停电时间减少75%,设备寿命大约可提高0.6倍。

2供应链管理在专业化集中检修模式的应用

2.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的特点是把企业资源的范畴从过去的企业内部扩大到全社会,甚至全球范围,使企业之间形成为了共同利益而结成的战略联盟。每个企业都集中精力发展和维持自己的核心业务,将自己不擅长的非核心业务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交给同自己紧密联系的供应链中的其他企业完成。通过业务外包,供应链中的每个企业都能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达到“各有所长,优势互补”的共赢效果。

2.2电网公司成立专业化检修公司

电网检修体制改革的要点是将电网设备设施检修集约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所谓检修专业化是指把设备检修工作从企业中分离出来,按地区或不同设备类别,对专业修理工厂或检修公司及其区域性维修中心进行网点规划并实施。专业检修公司通过经济合同方式,为不具备修理条件的供电单位检修电力设备,这是组织检修专业化的重要形式,是供应链原理应用的重要体现。

传统电网检修的大而全、小而全的设备管理模式,实际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弊端。如平时维修人员偏多,任务不足,设备突发事故抢修时又显得人手不足等。 根据生产供应链的法则,企业完全可将设备管理等工作以服务流方式转嫁到其他相关企业,将难度较大的设备维修委的设备维修委托给社会上的专业维修公司承担 ,也可以委托给制造业的售后服务厂商来进行。

3精益化管理专业化集中检修模式的应用

3.1精益化管理的概念

精益化管理源于精益生产,精益化管理是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大量实地考察与研究,在对西方大量生产方式与日本丰田生产方式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的管理方式,其核心内涵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

3.2检修现场作业流程精益化

为贯彻精益化生产管理的理念,变电站检修现场作业流程划分为了检修计划编制、工作申请批复、作业前期准备、停电操作、许可开工、检修作业、工作终结和送电操作等几个阶段,专门组织人员对这些环节作业流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并制定各种作业指导书,修订专业化的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流程,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

3.3检修物资管理精益化

在传统检修模式下,设备广泛分散在各供电局仓库,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难以有条件储备大量设备及备件作为设备检修、抢修备用;另一方面由于工作范围较窄、工作量较小,从而造成大量设备及备件的长期闲置。实施专业化集中检修模式后,备品备件以及专业的检修工器具将会由分散管理转为集中管理,采购部门充分利用电力设备需求稳定的特点和资金承付信誉优势,与上游供应厂商和使用部门结成战略联盟,采取不同的采购方式和储备方式,适时采取即时采购供应,积极采取引商入库、代储代销、用后付款等多种形式;加强备品备件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相关信息,选用性价比高的备品备件,并且通过构建设备管理系统,利用备品备件管理子系统,科学管理,提高效益。

3.4检修队伍精益化

传统的电网检修队伍是按行政区域配置,力量薄弱,不能有效控制检修工期和质量,与建设坚强电网不相适应,这就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精干、高效的检修队伍。实施专业化集中检修模式之后,电网公司通过集中培训和巡回授课等方式,培训员工,逐步建立了以技术专家为核心、各供电公司专责为主体的高水平专家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技术人员赴欧美考察与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的状态检修理念和经验,掌握状态检修技术和方法,邀请英国伦敦电力、加拿大肯尼克斯、美国道波等公司的专家来进行技术交流,全方位的培训和技术交流,使检修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状态检修工作也因此受益匪浅。

4总结

工业工程思想在电网专业化集中检修的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体现,除本文列举的这几种除外,其它思想如人因工程学、物流技术、设施规划、信息管理、现场管理优化等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电力企业只要根据自身实际应用好这些方法和技术,一定会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可靠地保证。

参考文献:

[1]范中志,张树武,孙义敏.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李大伟.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竞争[D].2004.

篇2

关键词:教学改革;新能源发电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韩杨(1982-),男,四川成都人,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电力电子系,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编号:2672011ZYGX2011J09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46-02

“新能源发电技术”是电子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工业工程三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属于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共32课时、内容多、知识面广、综合性强。[1, 2]由于三个专业的学生知识体系存在一定差异,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需要做出系统的设计和创新。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吸收国外高校模块化教学模式、凝练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交互式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提问与解答、课程项目、研究报告等手段,把互动式教学方法成功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课程以电能变换与控制为主线,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对课程项目进行协作研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3, 4]

一、国外“新能源发电技术”教学内容与模式回顾

1.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课程简介:课程评估当前和未来潜在的能源系统,包括资源提取、转换和最终使用技术,重点区域和全球能源需求。研究各种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的生产技术,能源最终用途和替代品,在不同国家的消费习惯。

第一部分:能源的背景。欠发达国家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发达国家可持续的未来能源。能源概述、能源供给和需求的问题;能源转换和经济性分析,气候变化和应对措施。模块1:能量传递和转换方法。模块2:资源评估和消耗分析。模块3:能量转换、传输和存储。模块4:系统的分析方法。模块5:能源供应,需求和存储规划。模块6:电气系统动力学。模块7:热力学与效率的计算。

第二部分:具体的能源技术。模块1:核能的基础和现状;核废料处理;扩建民用核能和核扩散。模块2:化石能源的燃料转换,电源循环,联合循环。模块3:地热能源的类型;技术、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模块4:生物质能资源和用途,资源的类型和要求。

第三部分:能源最终用途,方案评估和权衡分析。模块1:汽车技术和燃料经济政策。模块2:生物质转化的生命周期分析;土地使用问题、净能量平衡和能量整合。模块3:电化学方法电能储存、能量转换,燃料电池。模块4:可持续能源,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电力系统的挑战和选择。

2.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内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全方位的介绍和分析,包括整合这些解决方案以满足能源服务的要求。包括现有和未来的替代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光伏、光热,燃料处理;可再生能源系统面临的挑战;动态整合各种可再生能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读、写和研讨主题是“先进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技术”,特别是通过项目工作和多个为期半天的研讨会对相关专题进行研讨,每个人都参与演讲和讨论,并邀请有行业工程背景的专家和政策制定者来课堂参与探讨,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课程要求:在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够分析和设计能源系统,利用风能、生物能源、太阳能产生电力或用于加热与冷却。完成课程后,学生能详细说明风能、生物能、太阳能基本原理和主要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能掌握这3种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主要组件,了解基于化石燃料的能源系统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3.威斯康星大学(UWM)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内容:学习有关国家最先进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包括生物质、电力和液体燃料,以及风力、太阳能、水电。学生们将对可再生能源电力和能源供应做工程计算,并要了解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分配和最终使用系统。能源存储、可再生能源政策;经济分析,购买和销售能源;风能理论与实践;太阳能可用性,光热和光伏发电系统;水电;地热,潮汐能和波浪发电;生物能源、生物质燃烧热力和电力;生物质气化,生物油热解;生物燃料的生命周期评估。

课程要求:掌握基本的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工程计算,了解可再生资源评估和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确定可再生能源系统的环境影响。设计和评估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了解能源在社会中的关键作用。了解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公共政策、市场结构。卓越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运用数学、科学和工程原则进行实验设计,并能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有能力设计一个系统、部件或过程,以满足预期要求,具备解决工程问题和有效沟通的能力。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新能源发电技术”教学设计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能源现状,掌握电源变换与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基本原理及系统的构成,加深对中国风力资源和风力发电基本原理的认识,理解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现状、转换与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了解天然气、燃气发电与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情况。吸收国外经验,设计教学模块。

1.电源变换和控制技术

内容要点:电力电子器件的概念、特征和分类,不可控器件——电力二极管,半控型器件——晶闸管,电力场效应晶体管——电力MOSFE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AC—DC变换电路:二极管整流器——不控整流,晶闸管整流器——相控整流,PWM整流器——斩波整流;DC—DC变换电路:单管不隔离式DC—DC变换器,隔离式DC—DC变换器;DC—AC变换电路原理、分类、参数计算;AC—AC变换电路。

课堂提问:晶闸管的导通和关断条件是什么?相控整流与PWM整流电路区别是什么?交流调压电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什么是逆变?如何防止逆变失败?

课程项目1:让学生设计一个50kW的相控整流和PWM整流电路,进行MATLAB仿真分析,比较两种整流电路的区别,要求分组讨论、制作PPT演讲,撰写研究报告。

2.风能、风力发电与控制技术

内容要点:风的产生、特性与应用;风力发电机组的结构、分类与工作原理;风力发电的特点、控制要求和功率调节控制;风力发电机组的并网运行和功率补偿:同步发电机组、异步发电机组和双馈异步发电机组的并网运行和功率补偿。

课堂提问:简述风能转换的基本原理。风力机的空气动力学参数有哪些?具体怎么求解?风力机有哪几种分类方法?

课程项目2:让学生设计基于全功率变换器的风力发电系统,在课程项目1的PWM整流电路的基础上,设计整流和逆变电路及其控制算法,进行MATLAB仿真,验证工作原理,要求分组讨论、制作PPT演讲、撰写研究报告。

3.太阳能、光伏发电与控制技术

内容要点:太阳能利用方式、分类及原理,中国光伏发电的历史和研究现状;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光学性质、等效电路、输出功率和填充因数,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影响效率的因素及提高的途径;太阳能电池制造工艺,多、单晶硅制造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备构成,正弦波PWM技术,逆变器基本特性及评价;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系统构成;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特点、结构、供电形式和设备构成。

课堂提问:多晶硅和单晶硅的制造工艺有什么不同?根据制作工艺的不同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什么是正弦波PWM逆变技术?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

课程项目3:让学生设计小功率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在课程项目2逆变电路的基础上,设计单相及三相逆变电路及其控制算法,进行MATLAB仿真,验证工作原理,要求分组讨论、制作PPT演讲、撰写研究报告。

4.生物质能的转换与控制技术

内容要点:生物质能的定义、生物质资源特点及类别;生物质能转换和发电技术、生物质能转换的能源模形式,城市垃圾、生物质燃气发电技术;生物质热裂解发电技术的分类、生物质热裂解机理,生物质热裂解技术及装置简介;我国生物质能的利用现状及开发生物质能的必要性,生物质能发电前景。

课堂提问:生物质能的优缺点是什么?根据其优缺点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生物质资源?生物质热裂解的机理是什么?请详细分析说明。影响生物质热裂解的因素有哪些?具体是如何影响的?

5.天然气、燃气发电与控制技术

内容要点:天然气水合物的概念,形成机理及化学性质;天然气的综合利用、环境价值与发展前景;小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的原理及用途、主要形式及应用前景;燃气轮机组的电能变换与控制系统、电网供电及控制;燃气发电机组的并网运行与控制策略,DC-AC低频并网逆变技术,DC-AC/ AC-DC-AC三级变换高频环节并网逆变技术;燃气发电机组高频并网逆变的控制策略。

课堂提问:小型燃气轮机组并网发电的原理是什么?简述燃气轮机组电能变换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燃气发电机组高频并网逆变是如何实现的?

三、结束语

在充分吸收国外高校“新能源发电技术”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凝练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课堂互动得到明显改善,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能够对课程项目进行协作研究,发挥各自的特长收集和吸收国外前沿技术,在PPT演讲、研究报告撰写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瑞文,谢云,陈璟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实践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72-73.

[2]王三义.浅谈新能源发电技术[J].中国电力教育,2011,(15):92-93.

篇3

[关键词]大规模定制;战略;组合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8-0064-03

一、竞争优势的相关研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总是想结合内外部环境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战略,形成并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简单来讲,竞争优势是指一个企业在资源禀赋、运作模式、产品的市场需求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更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或效率的优势。著名的战略管理大师波特教授在其三部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两种竞争战略:一是低成本战略,即企业能够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价格为客户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通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降低销售价格的方式来获得竞争优势:二是差异化战略,即企业能够提供与其竞争者有很大差异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特殊的需求来形成竞争优势。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建立在顾客价值创造的基础上,他用价值链工具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和辅助过程中的活动,阐释这些活动与产品生产成本和差异性的密切关系。

但是,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也存在不足之处。波特认为,企业的战略不是低成本就是差异化,两者之间是不相融的。周晓东等(2003)在总结企业竞争优势的性质时指出,竞争优势具有要素组合性,即企业竞争优势是多种竞争要素的组合。韵江(2003)论述了已有竞争战略理论的缺陷:单一战略虽然能建立优势,但存在着巨大的风险;过分强调市场竞争可能导致恶性竞争,其最终结果极有可能是两败俱伤;低成本和差异化的不一致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逐渐消除,一定程度上出现潜在的一致性。大规模定制的出现证实了上述观点,它把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和定制生产的差异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弥补了传统竞争优势理论的不足。

二、大规模定制战略

大规模定制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被认为是21世纪企业竞争的前沿。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和跨国经营趋势的不断加深使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市场被细分,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使低成本和差异化两种战略的不一致性逐渐消除,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应运而生。最早提出大规模定制思想的是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以类似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提供客户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1987年斯坦·戴维斯首次使用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一词,并指出“一般说来,与其竞争对手相比,一个企业越能在大规模基础上提供定制化产品就越能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约瑟夫·派恩二世对大规模定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并指出“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大规模生产的最大优点是提供战略优势和经济价值”,表明了其在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研究方面的重大意义。

对大规模定制概念的界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把大规模定制看作一种生产模式或生产过程;另一类把大规模定制看作一个系统。周晓东(2003)从战略的角度对大规模定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指出大规模定制不仅涉及企业如何为顾客提品或服务的核心理念、价值取向等战略问题,而且影响企业内部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与组织、营销模式以及供应链集成等战略决策,因而是重要的竞争战略品或服务的核心理念、价值取向等战略问题;大规模定制是以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定制生产的高顾客满意度、柔性技术的多品种及网络技术的短交货期相结合的独特的组合竞争战略,是大规模生产和定制生产的有机统一,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有机统一,是成本、产品岐异性与速度的有机统一。笔者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提供给客户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这些产品和服务又同时具有多种特性,例如产品的质量、成本、顾客满意度等,这些特性共同作用使产品在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结合当今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消费层次来看,企业竞争产品的关键特性主要有:产品多样性、提前期、质量和成本。大规模定制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具备多样化、快速度、高质量、低成本的特性,具有“多快好省”的组合竞争优势。

三、大规模定制的组合竞争优势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大规模定制表现出了其强大的竞争优势,出现了很多大规模定制竞争战略的经典案例,国内外学者也对大规模定制的竞争优势作了深入的理论研究。约瑟夫·派恩二世(2000)从生产职能、研究和开发职能、市场职能和财会职能四个方面总结了大规模定制对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积极影响。张玲(2009)分析了大规模定制的成本优势、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和双赢优势,指出大规模定制可以使沉淀在各环节上的资本占用减少甚至没有,从而降低成本;满足现有消费者的需求的同时满足“边缘客户”的潜在需求,增加销量,扩大市场份额;快速地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使企业持久地拥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实现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实现多样性和经济型的统一。

(一)大规模定制“多”的竞争优势

与大规模生产追求的高产量不同,大规模定制的“多”在于其提品的多样性。大规模生产以生产或操作的效率为焦点,以流水线生产技术为特征,向统一的、稳定的大市场生产标准化的、同质的产品以实现规模经济,形成稳定的需求,而这种稳定的需求又会作用于大规模生产刚性的生产过程,生产出更多标准化、同质的产品,这就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生产循环反馈圈。这个生产循环在顾客追求多样化、定制化产品的今天被打破了。与之相比,大规模定制以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为焦点,以产品平台和产品族开发为特征,通过柔性生产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向细分的市场提供多样化、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获得范围经济。大规模定制生产采取模块化的形式,在全面分析顾客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产品、零部件以及过程的标准化,将产品族及其整个生产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标准模块,这些模块组成最终的定制产品及其生产过程,这样就会使企业所能生产的产品的种类和功能增多(杨青海,2006)。Mattel公司的芭比娃娃定制网页上提供了4种肤色、3种眼睛颜色、3种嘴唇颜色、3种发型、6种头发颜色、19种服装样式、8套小物品和6种个性特征,可以组合出78万种不同的产品品种。大规模定制有优于定制生产的范围经济,有优于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多样性和定制性。由此可见,实施大规模定制战略的企业提供给顾客的这些多样化、定制化的产品能给企业带来强大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二)大规模定制“快”的竞争优势

大规模定制的“快”体现在它的短交货期、短产品开发周期和短产品生命周期。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仅仅是基于价格的竞争,而更多的是基于时间的竞争;不再仅仅是大鱼吃小鱼,更多的是快鱼吃慢鱼。大规模定制的速度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大规模定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现代物流技术和供应链管理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利用产品数据管理、并行工程、产品族或产品平台、质量功能展开等先进的产品设计技术进行敏捷产品开发;利用先进制造技术,如计算机数控和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电子数据交换等组织产品生产,缩短生产准备时间。第二,为了更快速地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大规模定制采取了供应链延迟的策略,通过定制需求或个性化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迟,实现供应链的低成本、高响应速度和高客户价值(罗建国等,2007)。第三,大规模定制在研究和开发职能方面以渐进式创新为中心,基于生产过程的渐进式创新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和生命周期。Dell公司是这方面的楷模,客户通过拨打800免费电话或登录公司网页,提出机器配置并经确认之后,供应商在1小时之内将配件送到Dell公司,公司在24小时内将定制产品装上车,送货上门,并负责安装调试。综上可知,大规模定制企业能对市场需求做出灵活快速的反应,利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缩短生产时间,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物流技术快速地营销和配送产品,具有其他企业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三)大规模定制“好”的竞争优势

大规模定制的“好”在于它能为市场提供客户满意度高的产品和服务。在大规模生产的模式中,客户处于价值链的最末端。生产功能生产什么就卖什么。而在大规模定制模式中,客户也处于价值链的前端,生产客户所需要的产品。而且其价值高于交易中客户要付的钱(约瑟夫·派恩二世,2000)。周晓东(2003)分析指出大规模定制的优势:采用多种方式让顾客参与产品的设计,使产品更加符合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是最接近顾客的一种生产方式;避免了客户因得不到所需要的产品而离开,或避免了产品无人问津而不得不惜卖的情况;避免了客户对产品的抱怨;大多数客户愿意多付钱。于海丽(2009)认为,顾客定制产品是为了从中获取更高的价值,这种价值是一种主观感受,又叫感知价值。Jean-Louis Chandon和Elyette Roux(2010)把大规模定制顾客感知价值分为两部分:定制产品价值和大规模定制体验价值。定制产品价值可以从实用性价值、独特性价值、自我表现性价值三个维度来衡量;大规模定制体验价值是指顾客参与产品设计,表达自己偏好的过程所获得的体验价值,它可以从愉悦价值和创造性成就价值两个维度来描述。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越来越集中于怎样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大规模定制不仅能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且顾客在购买定制产品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更高的感知价值,从而使企业更好地实现利润、获得竞争优势。

(四)大规模定制“省”的竞争优势

大规模定制的“省”是指它能以大规模生产甚至更低的成本提品或服务。波特在论述其价值链理论时给出了企业价值创造的五种基本活动:进货后勤、生产操作、出货后勤、营销与销售、服务。在进货后勤和出货后勤方面,大规模定制企业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调整个供应链,有效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并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联合库存管理等先进的物流管理模式,从而获得稳定、可靠、经济的进货渠道,享受采购、物流成本优势;在生产操作方面,对零部件进行标准化减少零部件的种类,对原材料、工具、夹具、生产工艺进行通用化降低生产过程中的间接成本;对现有产品合理化,降低产品多样化带来的成本;采取柔性生产和延迟制造的策略,降低需求不确定带来的成本;在销售和营销方面,大规模定制生产的产品是客户参与设计的定制产品,产品定制的开始就意味着销售的实现,减少了产品营销所带来的费用,在产品生产完成之后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配送到顾客手中,省去了中间的经销商和分销商,节省了销售环节的费用;在售后服务方面,大规模定制企业生产的是标准化的零部件经过模块化组合后的产品,所以产品的售后服务方面不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成本,而且,企业还可以把售后服务外包给第三方服务公司,既降低了自己的服务费用又能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提高盈利能力。大规模定制企业在企业价值创造的五种基本活动中都能降低消耗、节省成本,因此具有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四、结语

在科技发达、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能被模仿的竞争优势已经很少了,单一的企业战略无法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大规模定制战略把大规模生产的低成本战略和定制生产的差异化战略有机结合,其产品集成了多样化、短交货期、高客户满意度、低成本的特性,是企业提高竞争力获取持久的组合竞争优势的重大战略。人们对大规模定制的认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生产模式的程度,应该把它看成一种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以期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参考文献]

[1]罗建强,韩玉启,张银萍.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供应链延迟策略研究综述[J].物流技术,2007,(8):152-155.

[21杨青海.大批量定制原理与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3]于海丽.大规模定制型产品的客户满意度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9.

[4]约瑟夫·派恩二世.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韵江.竞争战略新突破:来自定成本和差异化的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3,(2):90-96.

[6]张玲.“鱼”和“熊掌”可以兼得——浅议大规模定制的优势和发展[J].2009,(14):51.

[7]邹国胜,周晓东.大规模定制企业组织架构探讨[J].商业研究,2004,(17):79-83.

[8]周晓东,项保华.什么是企业竞争优势[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6):104-107.

[9]周晓东,项宝华,邹国胜.大规模定制战略及实施评估探讨[J].200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