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垃圾治理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垃圾治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紧扣一个目标,打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2015年是XX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启动之年。绿色是XX的名片,有着得天独厚的先行优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工程,也是全力推进XX“红色传承、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具体行动。从2014年9月开始,省、XX市高密度开展全省新农村建设培训会、农村清洁工程推进会等会议,对此,XX高度重视,在高位推动上,成立了由XX市委常委、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任组长、XX管理局局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的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对《全山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实施意见》分别在市长常务会和局市联席会进行了专题研究,讨论通过。在总体要求上,提出了从2015年开始,在全山实现“首年全面铺开、三年提前验收、五年完善巩固”的目标,确保全面启动并力争完成4个垃圾中转站建设,并着力实施全山干道沿线可视范围内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争从源头管理、末端控制、设施配置、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常态运行和管理机制。在考察学习上,先后多批次组织部分市直和乡镇主要负责人100余人次赴湖南攸县、XX上犹、遂川等地学习考察,部分乡镇还组织乡村干部到邻近县市学习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经验,搅活了党员干部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同时,在赣州上犹考察回来后,马上召开了工作会,要求各乡镇场要结合实际认真做好实施方案,迅速开展一次存量垃圾清理。
(二)科学编制规划,实施“三个注重”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有效进行农村垃圾处理的前提条件。全山775个自然村按照“城乡一体、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了三个方面:一是注重实际需要。在垃圾中转站规划上,按照方便、节约的原则合理规划了四个垃圾中转站。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地在垃圾处理设施用地规划、道路设计、绿化用地处理、公共设施建设等过程中,考虑农户的日常生产需要、生活习惯,便于农户对日常生产生活环境合理使用,科学管理。二是注重因地制宜。全山所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标准主要采取了三种模式进行:集镇周边村点或中心村点采取“户集、村收、乡镇中转、市处理”的方式,统一收集生活垃圾运送至垃圾填埋场处理,目前龙市、古城、黄坳、厦坪四个乡镇中转站已完成选址,2016年可以全部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离集镇较远的自然村采取“户集、村收、村集中无害化焚烧或填埋”的模式;偏远山区、分散农户按照“垃圾分散不出村”的理念,采取“一户一炉自行焚烧”的模式。三是注重未来发展。为适应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向农村辐射,带动和引领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进程。从2013年开始,已经在拿山乡、厦坪镇、井企集团等“一城带两镇”区域选择23个自然村作为试点,日产日清,取得效果尤为明显,为全山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模式。
(三)努力健全机制,做到“四个确保”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长效的管理机制是关键。我们从尊重好、维护好、实现好农民利益出发,着重从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入手,努力做到“四个确保”。
一是定工作队伍,确保有人管事。每个乡镇都设有环卫所等机构,在每个村组成立了实施保洁和垃圾收运管理队伍。按服务人口的3‰配备了380名保洁员,负责村庄公共场所的日常清扫和垃圾清运或焚烧。在村理事会的领导下,选配村组热爱公益事业的“三老”(老党员、老村干部、老教师)组成管理队伍,确定人员和队伍进行管理监督,出台简易的村组长效管理办法,建立由乡镇驻村领导和村干部组成的领导小组和考核小组,对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绿化等日常管护内容考核,确保有人管事。
二是定经费来源,确保有钱办事。在资金支持上,采取“项目争一点、政府补一点、乡镇筹一点、村里出一点、村民缴一点”的多元化筹措方式,即积极争取中央、省、XX市资金和项目支持;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专项资金;乡镇场筹措部分资金;村级从财政转移支付划出部分资金;鼓励村民缴费,村民缴费可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标准。所筹措资金主要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设施设备的建设费用以及保洁及保洁员工资等日常运行保障费用,确保有钱办事。目前已落实4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资金302万元,财政预算安排资金674.21万元,下拨以奖代补资金189万元。
三是定工作机制,确保有章可循。在工作机制上,积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一是探索农村垃圾处理新机制。按照分类实施、典型示范的原则,选择拿山、厦坪、东上、柏露乡等公路沿线、山区乡镇、偏远小乡等部分乡镇作为试点,引导群众按照“3+5”模式、四分处理法,对农村垃圾进行有效处理,使垃圾处理做到不出户、不出村和日产日清,基本达到了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三化”要求。如,东上乡实行“垃圾分类处理,任务分片包干,经费分级投入,奖惩分级考核”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的新路子。二是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在机构建设上,全山成立了17个乡镇环卫所,主要负责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日常工作;在基础设施维护上,发现一起,处理一起,损坏一处,修复一处;在村庄绿化维护上,缺一棵,补种一棵,尽量做到见缝插绿成一片;在长效机制上,建立健全了村规民约,定期开展卫生评比。同时,全市在今年春节还开展了农村垃圾处理集中整治活动,平时各乡镇还定期开展了存量垃圾清理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探索各类群体互动机制。在全山各个中小学校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给学生上一堂农村垃圾治理常识课,出一期以垃圾治理为主题的专题班刊,组织学校师生的卫生清洁活动,让学生对家长宣传和传授日常卫生和保洁的重要性,使社会共同参与,关心和支持全山的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工作。如,拿山乡在垃圾挂桶上设有保洁清运手机号码,通过即时联系,实时监督等方式,确保垃圾日产日清。
四是定考核目标,确保工作有成效。一是建立督查考核制度,建立了由管理局办、市委办、市政府办等“三办”牵头,联合相关部门进行日常巡查、督办落实,实行每季度一次明查暗访,每半年进行一次评比,定期通报。二是制订奖补办法,将日常运行经费的50%与考核评比挂钩,90分以上的全额拨付,90分以下的按比例拨付,扣除下来的运行费全部用于奖励90分上的乡镇场,同时,在XX电视台设立曝光台,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不到位的乡村进行曝光。三是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每年评选出6个先进乡镇和20个先进行政村在全山进行表彰,对工作不达标的乡镇场将取消年度农业农村工作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评优评先资格。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全山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领导重视不一,主要领导重视的乡镇工作成效明显好于不太重视的乡镇;干道沿线村庄、美丽乡村建设点的村庄明显好于其他地方。二是群众的意识不高,由于群众个体差异较大,生活水平不一,部分群众陋习难改,对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意识不高,垃圾乱扔乱倒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三是垃圾分类较难,不少群众贪图方便,加上农村分类设施及分类激励措施不足导致农村垃圾分类难,造成垃圾处理量大;四是处理设施薄弱,有的乡镇无垃圾清运车和足够配置铁皮挂桶;有的村庄没有宣传栏、评比栏;有的保洁员没有配齐“一车一铲一钳一扫斗”和保洁服;有的农户未按要求配置“两桶两袋”和焚烧炉。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统一思想认识。采用各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使乡村干部认识到位,垃圾处理有关知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生活垃圾的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切实由“要我管、我不管”转变为“我要管、是我管”,形成人人讲卫生、爱干净的浓厚氛围。
2.夯实农村垃圾处理设施。今年年底力争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4个乡镇垃圾中转站,配齐垃圾机动清运车、垃圾挂桶、保洁员工具、户用分类桶等基础设施,为户集、村收、乡中转、市处理模式打下良好基础。探索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3.构建长效保洁机制。一是是定期开展“文明户”、“卫生户”等评选活动;二是建立健全垃圾回收体系,利用乡村便利店、农家超市作为乡村再生资源回收点,建立覆盖村镇的资源回收体系;三是加大督促检查力度,严格奖惩,将检查结果与日常运行管理费用挂钩。
篇2
乡村垃圾治理早已刻不容缓。可是严峻形势之下应对行动迟缓,原因有二:一是那些掌握行政资源的官员都生活在城市里,垃圾围村对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只要村民没有太多的意见,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二是村民对于垃圾治理的意愿并没有多强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延续着过去垃圾随手丢的习惯。因此,治理农村垃圾的行动速度,远远落后于城市。甚至连最基础的农村垃圾怎么管,谁来支付管理成本,都还说不清、道不明。
相比于城市而言,农村生态环境脆弱、环保设施基础较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状况在不少地方存在。全国近60万个行政村中,不少村庄仍停留在垃圾自然堆放的“原生态”。村民并没有掏钱处理垃圾的“习惯”;而另一个更顽固的“传统”,是想把垃圾丢哪就丢哪,东一个瓶子西一个袋子,都很“自然”,大多不愿改变习惯,付出约束自己的“代价”。
农村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环境、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今,农村垃圾治理受到了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视,但面对复杂的乡村垃圾问题,要更多一些统筹与长远意识。政府要加大投入,建立一套乡村垃圾收、送、处体系,同时普及农民的环保意识,推动村民参与环境治理。
篇3
关键词:乡村环境 治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提并论。可见党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然而由于受客观环境的局限和农民自身的环保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村存在着垃圾到处倾倒、污水随意排放、家禽家畜粪便任意堆放的现象,加强乡村环境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笔者通过走访调研、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分析思考乡村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
一、当前乡村环境治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1.宣传不到位,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共同参与,既需要干部转变旧有观念,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又需要培养广大村民热爱乡土、保护乡土的积极性。一些乡镇干部没有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在工作重心,甚至认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可有可无,致使环境治理进展缓慢。此外,宣传教育引导力度不够,不少群众环境治理漠不关心,环保意识和环卫常识缺乏。
2.缺乏科学规划,缺乏技术支撑。从当前的情况看,各地乡村在治理环境卫生上还缺乏统一的规划。特别是有的村落在规划建设中对垃圾处理、排污、家畜饲养及粪便堆放等问题考虑不够充分,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有的村落,垃圾箱虽建立了但清运不及时,排水渠虽修了但污水排不出村,反而形成二次污染。垃圾污水粪便等处理难度大、花费大,必须转变过去简单的做法,探索出符合农村实际的污染物治理方法。
3.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尽管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在农村环境治理上投入的资金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广,农民数量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多,致使投入的资金仍然相对不足。有的农村虽然配备了垃圾箱,但由于缺乏资金,难以给付工资,使得垃圾箱成了摆设,垃圾堆积如山,并引发水污染。
4、政策机制不完善,治理成果巩固难。现行农村保洁员工资的结构基本上是由县财政出一部分、乡(镇)村筹集一部分的方法进行发放,但实际情况是村一级由于无集体经济支撑,由村一级筹集的资金无法落实。从而,导致农村保洁人员严重匮乏,现有保洁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队伍不稳定,作用发挥不好,治理成果难以巩固。
二、对开展乡村环境治理的建议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科学的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规划合理与否,必然直接影响农村的后序建设与发展,也必然影响到农村环境。因此,要高度重视乡村规划工作,规划先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规划要超前考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粪便堆积等农村实际问题,综合考虑公共场所、道路、水沟、公厕、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做到有实用性、可行性、操作性。
2.加大投入,鼓励环保投资。环保资金能否到位,到位的资金是否切实用于农村环境治理,关系到农村环境治理的可持续性和成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县(乡)财政应将环境卫生治理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并提高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环境建设资金的倾斜比例。根据实际情况,集政府、集体、群众多方力量,通过多渠道筹集治理资金。对村级卫生治理实行以奖代补、以物代补。二是整合打捆项目。环境治理项目资金应严格落到实处,实行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打捆”涉农项目资金,使农村环境连片治理项目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与农村新能源开发相结合,与基本农田改造项目相结合,整合项目、集聚资金、成片进行、同步推进,使资金的效用最大化。三是运用市场机制。学习、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鼓励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资生态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市场运作、循环利用的路子。
3.明确部门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是系统工程,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国土、城建、城管等职能部门要坚决执行规划,把拆违还耕、拆违还绿、拆违治脏、拆违添景有机结合起来。水利等部门加强河道治理与执法;环保部门重点监管企业生产垃圾和村民塑料袋等生活垃圾的处置;林业、农业等部门重点指导和规范清洁种植、畜禽粪便治理和生态家园建设。
4.大力宣传,提高村民环保意识。通过等媒体,通过宣传标语、展板、电视、广播、报刊等多种形式强化宣传,使环卫知识家喻户晓,
5.完善干部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监督机制。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纳入各级政府工作日程,将环境保护和治理与干部考核评比挂钩。发动广大村民,开展集体环卫活动,通过评比形式予以奖惩,营造人人争当环境卫士的良好氛围。对于可能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工程项目,要进行严格的环保评估,从源头上遏制破坏行为。同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群众监督职能,全程监督企业运行,健全事后审查机制。多管齐下,建立起一套长效管理机制,共同呵护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杨麟.湖南省农村环保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2]丁培轩.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3,12:273-274
篇4
几乎每周我都会回村看望爷爷,我看到近些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村里的经济确实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污染的加剧也变得不容忽视。因此,我就这一问题设立了“治理乡村污染,建设美丽中国”的研究性课题,并利用2016年的暑假完成了对这一课题的初步研究。
调研流程
2016年7月1~20日,我走访了湖南省益阳市多个乡村,实地考察并记录了污染情况。通过这些天的调研,我将乡村污染恶化的原因归纳成以下五个方面。
一、“白色污染”严重。随着乡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大家在生产生活中贪图便捷、省事,广泛使用塑料袋、农用薄膜和编织袋等。这些一次性用品成本不高,商家通常在顾客购物时用于打包或直接赠送,以致它们通常在用完一次后就被丢弃。然而大量被丢弃的塑料,难以降解,造成了乡村的“白色污染”。
二、化肥与农药的污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样的乡村美景,已经渐渐远离乡村了。化肥与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稻花依旧,蛙声却稀稀落落了,连沟港湖汊里的鱼、虾、螺、蚌等,也成了“稀有动物”。还记得儿时,爷爷带着我去门前小沟捉虾,不一会儿就能抓满一大筐。而这个暑假,当我再次来到这条小沟时,那里的水体早已严重富营养化,成了黑臭的一潭死水了,更别提什么鱼虾了。
三、工业污染的恶化。为发展经济,各乡镇积极引进工业,建设工业开发园区,甚至连一些村民也办起了工厂。然而,为了节约治理工业污染的巨大成本,在乡村,不少工业废水、废气、废料被偷偷排放或堆放。像7月8日我去的烂泥糊乡撇洪新河,因沿线的工业排污,河水都是“五彩斑斓”的。而泥江口乡的钒厂排放废气时,周边方圆十来里内的人家都不得不紧闭门窗,否则,就会被呛得涕泪俱下、咳嗽不止。
四、建筑垃圾的污染。在乡村基础建设实施的过程中,不少废旧的建筑垃圾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从而形成了不小的污染。就拿我爷爷家的田地来说,在“田园化”和“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田中用混凝土、红砖等砌出了大大小小的排水沟、机耕道。然而,三五年过去后,这些“砖混结构”设施慢慢损坏了,形成的建筑垃圾就成了又一大污染。
五、牲畜粪便污染加剧。乡村养猪、牛、羊等很普遍,从前养得少,其粪便被当作肥料处理了。但近些年来,村民们扩大养殖规模,动辄几十上百头(只),随意排放的粪便也成了一些山塘、沟渠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根源。
7月21~31日,我拜访了益阳市环保局、农业局、农业开发办公室等单位,采集到2015年益阳市乡村主要污染源数据(见右表),这些数据也能进一步证明加快整治乡村污染的必要性、紧迫性。
当然,近年来益阳市也为改善乡村环境作了不少的尝试与努力,在建设农村示范生态基地、完善农田基础建设以及创建污水处理试点等工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见上图)。
结论
篇5
以我家附近的居民为例,一些生活垃圾如果皮纸屑、包装塑料袋、废弃家电等都没有正确、科学的处理方式。居民处理所有垃圾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找一个荒凉之处把所有的垃圾堆积在那,直到堆不下为止。在乡村,垃圾乱倒的情况并不少见,许多村民喜欢把垃圾倒在自家附近的地方,等垃圾堆到一定程度,村民就挖一个坑,把垃圾放在坑里埋了。很多垃圾随着时间的推移确实能够被腐蚀掉,但是有些垃圾无论过了多少年,它们都难以腐蚀,比如说塑料袋。还有些垃圾对环境有极大的污染,比如说电池。村民们不懂得垃圾乱倒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乡村环境的恶化。我经过走访各个乡村,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有些家庭住户前堆积着垃圾,在水沟里,菜园里,过道里,江湖中随处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垃圾。
二、治理农村垃圾问题的主要措施
治理农村垃圾应该采取如下措施:
1.利用先进的有效的物质技术对农村垃圾进行日常处理
首先,对每天产生的垃圾进行卫生填埋。卫生填埋是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在垃圾处理技术中所占比重最大,被认为是必备的首选技术。垃圾卫生填埋的主要优点是速度快、方法简单、技术比较成熟,建设费用和管理费用较低。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选好利于环保的填埋地址;二是注意填埋防渗。填埋场的防渗处理包括水平防渗和垂直防渗两种方式。水平防渗是指防渗层水平方向布置,防止垃圾渗滤液横向间接渗透污染地下水;垂直防渗是指防渗层竖向布置,防止垃圾渗滤液向下渗透污染地下水。
2.积极推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
垃圾回收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前提。农村垃圾回收应注意如下几点:第一,不仅要回收价值较高的报纸、纸板、金属等物,也要注意回收价值低或没有利用价值的物品,如包装袋、电池、有机垃圾等。第二,建立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垃圾运输体系,建立垃圾处理系统、废旧物质回收利用系统。第三,垃圾分类收集需要全民参与,要动员广大村民积极参与,需要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
3.提高农村居民环境意识
搞好农村垃圾管理工作,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应充分地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农村垃圾卫生安全管理的宣传,同时政府职员应多下乡宣传、普及环保知识。一是让农民尤其是农村基层干部熟悉和掌握一些环境保护常识,并结合垃圾分类和垃圾收费等改革措施,使公众充分地认识理解正确的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方法;二是使农民了解不同性质的污染物会给环境造成不同的危害以及常用的处理方法。
篇6
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关键在党。近年来,星火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四治一体”乡村治理模式,形成村域“事务自治、秩序法治、文明德治、管理共治”的治理新格局,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出具有“星火特色”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以自治为根本,为乡村振兴添活力。星火村积极探索乡村自治的新路径,以党建为引领,建立“村党总支—分支部—党小组—村民小组”组织架构,健全完善村民自治体制机制,把广大党员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真正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评”。全村划分4个子网格,20个微网格,设有“星火先锋”“星火驿站”党建服务站点,为村民搭建自治议事平台。每个驿站建有驿站管理小组,由村民小组长担任驿站组长,村民推荐产生驿站成员,围绕村重点工作开展组内各项事务,至2017年至2018年5月,1年半的时间内共拆除农户违章50475.64平方,企业违章7359.88平方,成功创建上海市无违建村;2019年3月就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并荣获2019年度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专项竞赛“先进居(村)委”荣誉称号;在幸福家园创建中,840户通过区级验收,创建成功率达98%,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治理活力,引导村民参与民主决策,激发村民自治内生动力。
以法治为保障,为乡村振兴强推力。星火村紧针对乡村治理面临的薄弱环节,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埭头公约》,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供给,积极整合律师、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司法资源,对症下药,为村民提供优质、便捷、精准的法律服务。注重聘请乡贤社贤,组建一支知法懂法的老娘舅队伍,帮助调解邻里纠纷。充分运用身边人“现身说法”“以案说法”形式,做好法律宣传解释工作,让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村民宅基上打造“平安驿站”、“法治长廊”,集中宣传宪法法律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在村域范围内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2018年获评“零上访村”,2019年获评“金山区民主法治示范村”。
以德治为遵循,为乡村振兴增引力。星火村充分发挥德治在乡村治理中净化风气、凝聚人心的作用,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建成以“育星火精神,铸红色村魂”为主题的村史陈列室,室内分为“农耕生产、纺织、家庭生活用品、红色记忆”四个板块,陈列着村民自发捐赠的200多件老物件,呈现了星火历史风貌,串起了红色经典文化村史,有利于激发村民文化认同。夯实乡村文化宣传阵地。汇编《不灭的火种》、《星火简报》等刊物,传承“勇于创新,吃苦耐劳”的星火精神。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发动村民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并通过歌曲、小品等形式予以呈现;开展“晒家风、亮家训”活动,在埭上亮出家风家训,以好家风涵养好民风,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以共治为平台,为乡村振兴添动力。星火村坚持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为路径遵循,实现了乡村振兴发展成果与村民共享的目标。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到的惠民实事项目,村党总支按照“三重一大”制度,召开村民代表、村务监督委员座谈会,听取村民意见诉求,并将表决结果在村务公开栏公示。组建由青年村民、外来媳妇组成的“星煋”乡村振兴青年服务队、“星惠”巾帼志愿服务队等特色队伍,并搭建党员志愿者服务平台,通过“支部定岗、自我认岗、公示明岗”,开展“幸福家园创建月评季考”等工作,使村域内的河、路、绿化等责任到人,形成村域事务“齐参与、共管理”良好局面。
篇7
各位领导:
XX县委、县政府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作为推进生态宜居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按照市政府安排部署,在市住建委的具体指导和各级人大的依法监督下,全力以赴抓落实,取得积极成效。现将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XX县共有14个乡镇、188个行政村,垃圾填埋场5座,垃圾中转站102个,垃圾堆存点188个,保洁员560人,各种垃圾运输车辆100余台。严格落实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成立农村垃圾分类减量领导小组,搭建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先后赴盘锦市盘山县和新宾县等地学习考察,结合我县实际,形成“以户为主,户村结合”的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模式。按照垃圾经过农户一次分类处理,余下垃圾经村保洁员二次分类处理,少量垃圾外运填埋的流程,每户在自家庭院挖沤粪池,生活垃圾、农产品垃圾等全部实现回收利用。2018年,在59个行政村启动了第一批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工作,试点村垃圾数量减少80%左右;2019年继续推广试点村至135个;预计2020年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全覆盖。
(一)高度重视,层层落实。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经过深入调研,确定分类减量模式,制定《清原满族自治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方案》和《清原满族自治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推进指导意见》,按照“一年试点启动,三年全面推开”的目标,开展了垃圾分类减量治理工作。同时,建立14个县级领导和6个县直部门包乡镇、包试点村,各乡镇领导班子包村屯,乡镇干部包户的包保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局面。
(二)加强管理,互相监督。一是建立“村每周自查、乡镇进行月查、县每季度抽查、县年度考核”的督查体系,出台了《农村环境卫生目标考核办法》,并纳入绩效考核。二是各乡镇设立专门机构,针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划分管理责任区,对街路巷道、广场公园等落实监管责任人。包村的乡镇机关干部、村干部、党员严格落实包保责任。三是制定村两委成员、保洁员、包保人员等责任制度,明确任务职责,形成长效管理制度。
(三)加大投入,健全保洁队伍。一是由县政府为每个试点村垫付1万元资金用于购买垃圾桶,印制垃圾分类减量宣传单,并拨付3万元的垃圾治理经费。二是要求各乡镇按照400人配备一名保洁员的标准,落实保洁员负责村内街路巷道、公园广场的日常保洁,重点要对农户门口垃圾桶内的垃圾进行分类清运,对应该由各村进行处理的垃圾,及时外运处理,对应该由农户进行分类处理的垃圾,提醒并交由农户进行处理。各村原有的垃圾房、垃圾转运站由保洁员进行垃圾二次分类,不可回收的垃圾及时运送到填埋场(点)处理。
(四)广泛宣传,发挥主动性。一是通过在电视台、县报开设专栏、在乡村张贴悬挂宣传标语、设立温馨提示牌等多种形式向农户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农村群众积极参与。二是包保乡镇的县级领导、镇村两级干部深入农户,手把手示范分类,面对面宣传引导,达到家喻户晓,人人会分类的良好氛围。村干部、党员率先在自家开展垃圾分类,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三是各乡镇选择典型示范村,组织现场拉练,介绍经验作法,促进和推动垃圾分类的开展。
(五)开展督查,加强监管。由县城建局牵头,联合县财政局、环保局、农发局、爱卫办等5个部门先后多次对试点村进行随机抽查和考核验收。随机访问农户和保洁员,实地了解各试点村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情况,认真听取广大农户的意见和建议,采取现场打分、当场公布、全县通报的方式,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
二、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落实还不到位。个别乡镇对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虽制定了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责任制度、评比奖励制度。但有的乡镇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下发了工作方案,并没有严格抓好落实,有的工作责任制度不够完善,不够具体。
(二)宣传发动工作还不够。村民对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认识还不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要在短期内纠正村民的不良行为习惯有一定难度,还需加强宣传,加以正确引导,提高村民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意识。
(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一是部分乡镇和行政村垃圾处理设施比较简陋,还需加大投入。二是由于要求垃圾收集、填埋等场所要远离人群,运输中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三是有毒有害垃圾处理还需加大治理力度。
三、下步工作安排
围绕明年的工作目标,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统筹协调持续推进。县政府作为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定期召开调度会,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保证工作扎实推进。县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分工,深入乡村,加强指导、督促和检查。各乡镇要抓好各项责任制度的执行,按制度实施奖惩,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二)加大保障经费投入。县政府将农村生活垃圾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各乡镇也要对农村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和运行给予一定经费补助,同时要统一管理各村垃圾治理经费支出,保证专款专用。
(三)实施“四进四化”工程。实施农村“四进四化”工程,即:鼓励农村厕所进院、养殖舍进院、柴草垛进院、苞米仓进院;加强农村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工作,打造整洁有序的农村居住环境。
(四)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县政府将组织相关部门对各乡镇和村进行检查,总结推广垃圾分类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定期对垃圾分类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各乡镇要进一步完善目标考核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各村垃圾分类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包保干部的实绩考核力度。
篇8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垃圾污染、原因、治理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北京的环境卫生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衍生物,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亮点。城乡结合部“亦城亦乡”,又“非城非乡”,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对于优化城市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与此同时,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生活垃圾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渐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强烈的制约作用。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活安全、城市的整体形象,更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重视与解决好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问题是城乡经济健康发展、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乡结合部的含义及基本状况
1、城乡结合部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出现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地域概念。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缘地区、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在各种城市化理论中,对城乡结合部的定义不尽相同,如“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建成周边、介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过渡地带,是城乡的社会、经济等诸多要素互相碰撞、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交接地区。”(陈军,《浙江建筑》,2002.5)又如“城乡结合部又叫城市边缘区,是城乡交错地带,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是城市地域的组成部分,由城市建成区向外延伸,最终过渡到农业用地。这一区域兼具城市与乡村的特点,既是城乡功能的过渡区,也是城乡功能的混杂区。”(李晓玲、陈宙颖,《城乡规划》,2003.6)
2、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受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以及街乡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其范围界限不断变化。
3、北京市城乡结合部主要分布在以下区域: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朝阳区东三乡、南三乡,海淀区山后地区,丰台区河西地区,石景山区除首钢以外的地区,通州新城、大兴-亦庄新城、昌平新城、顺义新城、房山新城五个重点新城核心区周边地区。全市来看,城乡结合部近千平方公里,共涵盖乡镇76个,涉及的户籍人口及流动人口500多万人。
二、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卫生状况
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脏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数街道保洁不到位
目前,在全市城乡结合部地区有许多街道常年无人清扫,这还不包括大量没有定期进行清扫保洁的街道。这些街道路面各种废弃物比比皆是,烂纸、烂菜叶、破布、塑料袋等废弃物滞留路面,雨天满路泥浆,晴天被风一吹则到处飞扬。这种随处可见、触目惊心的环境脏乱现象,是城乡之间环境鸿沟的直接表现。它严重危害着长期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市民、农民和流动人口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到他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损害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2、大量生活垃圾暴露堆积
这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最明显、最严重、对居民正常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最大的问题。垃圾站点的分布不合理及其建设的不完善,最终导致大量生活垃圾暴露堆积。其中,主要是厨余垃圾等生活垃圾,还有一些人畜粪便。近年来北京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城乡结合部地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偏低,仍有大量生活垃圾仍滞留在村里没有得到处理。有许多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村庄处理垃圾只是就近简易填埋,有些村庄的垃圾甚至是无序堆放、随处乱倒。
3、绝大多数厕所不达标
首先,城乡结合部地区厕所的数量严重不足,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有居民反映在早高峰时排队上厕所最长需等待半个小时到四十分钟。其次,厕所的档次非常低,大多数厕所无人清理,或则是清扫、清掏不能及时到位。这些厕所便池内通常有大小便堆积,冲不下去,厕所内蚊蝇密集,异味大。因此,有许多上班族都选择调整个人生活规律,尽量在公司内解决问题。
三、北京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脏乱情况形成的原因
1、二元管理体制造成职责不清
城乡结合部地区与城区或农村的最大区别在于城乡地域交叉、街乡行政管理交叉。街道与乡镇两种不同管理体制,管辖范围交叉,管理标准不一,主观上对环卫管理这类无利可图又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事情避而远之,因而各部门之间产生种种推诿,责任不能落到实处,形成管理真空。又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区牵涉的部门、单位较多多,管理职责不清,但又距离城区近、各种生活成本低,使得各种小作坊和地下非法加工厂聚集。这些作坊不仅在产品卫生和质量安全上没有任何保障,而且产生大量废弃垃圾,加剧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
2、环卫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环卫人员严重缺额
首先,垃圾收集方面,各城乡结合部的垃圾收集基本上是以垃圾池为主,并且垃圾池的分布不合理;其次,垃圾运输方面,卡车、人力三轮车是主要的运输工具;再次,在垃圾处理方面,城乡结合部附近尚未建成大型的、正规化的垃圾处理场。此外,负责城乡结合部环卫工作的工人并非专业作业单位的人员,通常都是承包商每月花两、三千元临时雇佣的工人,而且人手不足,一般几个人要负责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生活垃圾的清运。
3、人口结构的复杂性
城乡结合部的人口倒挂现象严重,成员结构复杂。比之城市,城乡结合部的生存成本低,特别是在房租和物价方面。因此,城乡结合部聚集着大量从农村到城市谋生的外来人口,外来人口规模远甚于本地居民数量,人口倒挂现象严重。同时,在这数量庞大的外来人口中,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成员充斥其中,成员结构复杂,素质良莠不齐、难于管理。由于农居混杂,外来人口聚集,各行政村村域范围内未实行旧村改造的农民、居民和外来人口产生的垃圾主要由村负责。因而,本来是为几千名本地居民提供的基础设施和环卫服务就要承担上万人的负荷,基础设施(比如公共厕所)、环卫工人等严重不足,导致大量的生活垃圾不能及时清理、清运,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都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村里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导致环境脏乱的恶性循环。
4、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居住人群缺乏归属感
城乡结合部地区居住的外来人口经常处在流动之中,只是把居住地当成自己的一个临时容身之所,缺乏基本的归属感,因而对周边环境卫生也缺乏最基本的关心和维护,对城乡结合部的环境造成了破坏。另一方面,居住于这一地区的本地居民,由于正处在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过程中,面临着失地、拆迁、生活环境突然改变等各种问题,也对传统居住地失去了依赖感,也逐渐成为了环境的破坏者。
三、解决城乡结合部环境问题的几点建议
1、作为政府的治理角色
政府是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政府存在的目的主要是提供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为各种不同利益的实现提供途径。由于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其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决定了城乡结合部垃圾污染的治理必须依赖政府的引导,政府毫无疑问地要充当起治理人的角色。一是要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政府可通过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及具体的操作程序规范当地小企业、小作坊或当地居民的行为。二是明确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责范围。针对城乡结合部“一地两府”的现象,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建立一批高效的环保执法队伍,坚决杜绝在解决城乡结合部环境污染的问题上各部门相互推诿、责任不落实的现象,杜绝环境保护过程中出现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三是制订科学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例如,为进一步规范城乡结合部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置,加快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公厕的规划,使环卫基础设施布局更趋合理。
2、作为当地居民的参与角色
作为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最终消费者,当地居民是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基本要素,因此实现居民自治对促进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实现自我监督。要发挥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当城乡结合部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且他们的生存环境遭到威胁时,居民会选择在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上增加投入并且进行自我监督,实现其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另一方面实现对他人的监督。在部分居民的生活达到较高水平并且生态环境恶化过于严重的情况下,当地居民直接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监督他人,防止他人对环境的破坏。总而言之,利益取向不同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容易产生冲突,单方面依赖政府的政策理念或者生硬的法律法规是不够的。而公众的广泛参与可以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进程,发挥公众监督的作用,如实反映广大公众的利益诉求,促进政府环境决策制定,有效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3、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制度
由于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人员组成的复杂性,现有环保法规、政策对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治理的适用性并不强,积极制定相关的、符合城乡结合部特殊情况的规章制度是当务之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制度保障机制,是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取得成功的关键。它使问题的解决有据可循、有法可依,使得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能够密切配合、协调运作,从而为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徐晓云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小城镇环境问题及对策 第1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篇9
加强乡村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和食品安全的现实需要。
目前,市乡村环境总体情况较好。全市乡村实现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全覆盖,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市被列为“全国实施乡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市”但是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城市工业污染向乡村转移,畜禽规模化养殖污染严重,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乡村环境监管薄弱等等。
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对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把乡村环境保护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相结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村屯生态环境良好、村民生态道德提高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乡村,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围绕新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统筹规划,优先解决影响面大、矛盾突出、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环境问题,优先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充分考虑资源、环境、人文状况,基于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乡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开展有效、实用的各项环保工程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3.坚持尊重意愿,注重实效。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并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实事求是科学谋划,量力而行,扎实推进,不搞形象工程,让建设成果惠及农民群众。
4.坚持政府主导,广泛参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乡村环境的责任。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积极创新乡村环境管理政策,优化整合各类资源,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乡村环境保护。
(三)总体目标
乡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低毒高效农药使用率均提高10%以上。乡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群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乡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乡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切实解决乡村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
(一)加强水污染防治,确保乡村饮水安全
以建设“清洁水源”为目标,把饮用水水源保护作为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重点抓好乡村饮用水水源的环境保护和水质监测与管理,根据乡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科学划定乡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对饮用水水源地、引松工程沿线、重要湖库等水环境敏感区,执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和监测、监管力度,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分散供水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和监测,及时掌握乡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加强乡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评估,掌握水质状况,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乡村生活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
(二)加强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
以建设“清洁家园”为目标,通过开展生活污染治理,稳步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提高乡村环境质量。以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以规划为龙头,根据环境承载能力,调整和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和小城镇建设;推进乡村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切实改变“脏、乱、差”状况,促进村容村貌的整体改善。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废物循环利用,促进太阳能、风能和秸秆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应用,推广秸秆过腹还田、粪便制沼等链条生产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环保工程建设,提升村屯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
以建设“清洁田园”为目标,综合采取技术、工程等措施,加强土壤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能力。加强对基本农田、污灌区、废弃工矿原址等区域土壤污染监管,严格控制污水灌溉,重点防范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坚持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农膜,尽量减少投放量。加大秸秆禁烧监管力度,促进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型农业和绿色无公害农业,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四)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快健康畜禽养殖小区建设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污染成为乡村污染的主要来源,大部分畜禽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成为水源地、河流富营养化,乡村饮用水源水质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必须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对现有养殖场要限期治污改造,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要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和禁养区,建设标准化生态牧业小区,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要大力推进健康养殖,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方法,实现科学养殖和清洁生产。
(五)大力推进乡村生活污染治理,提高乡村人居环境质量
因地制宜地开展乡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逐步推进县域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有条件的小城镇应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有序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可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对有毒有害、难降解固体废物,要集中处置,乡村垃圾处理逐步实现“户分类、组集中、村收集、乡运输、市处理”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六)防止城市工业污染转移,严格控制乡村工业污染
加强对乡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乡村地区工业污染。严把乡村环境准入关口,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向乡村转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项目、工艺、设备,防止“十五小”和“新五小”等企业在乡村地区死灰复燃。要优化调整产业发展布局和小城镇建设规划。乡村地区所有建设项目,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所有的加工类项目都要进工业园区;所有工业园区,都必须通过环评;新上工业项目,必须执行“三同时”要求。
(七)深化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加强乡村自然生态保护
深入实施“乡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继续抓好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建设,提高生态创建水平。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为重点,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态环境。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对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外来有害物种、转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在乡村的引进与推广,保护乡村地区生物多样性。
四、有关要求
(一)正确处理乡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城市环保与乡村环保的关系、主动预防与被动治理的关系,坚持预防和治理并重,多还旧账、不欠新账。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是乡村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要把乡村环境保护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落实目标责任。要经常研究部署乡村环境保护工作,组织编制和实施乡村环境保护相关规划,制定工作方案,检查落实情况,及时解决问题。积极推动环保机构向县以下延伸,各乡(镇)要确定一名领导主管环保工作,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干部负责环保工作。
(二)加强乡村环境保护,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条块协调联动,农民主动参与”原则,把乡村环境保护纳入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强化组织实施,做到规划、任务、目标、资金、责任“五到位”乡(镇)街道办事处,市环保局、发改局、农业局、建设局、卫生局、水利局、国土局、林业局要紧密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环保局要加强对乡村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管和指导协调。市发改局、市财政局要抓紧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市水利局要牵头解决乡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市建设局要加强对乡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指导。市农业局要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其他有关部门也要做好相关工作。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广泛调动各方面力量,着力建立健全乡村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乡村环境保护的工作水平和实际成效。
(三)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乡村的环境监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要加强乡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等环境管理制度。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乡村地区立项。加强乡村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加大乡村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要按照分片管理的模式,全面开展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管理“三下乡”活动。环境管理要入乡、进村、户,加强指导监督和服务。建立村规民约,积极探索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自我管理方式,组织村民参与乡村环境保护,深入开展乡村爱国卫生工作。
篇10
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开局良好,预计小春粮食产量达14.86万吨,同比增长6.1%;蔬菜产量4.8万吨,同比增长6.35%,食用菌产量0.7万吨,同比增长3.05%;林草产值达3.97亿元;成鱼产量0.28万吨,同比增长18.34%,产值0.56亿元,同比增长18.38%;出栏生猪30.86万头(核定数)、肉牛1.4万头、肉羊4.21万只、小家禽545.17万只、兔251.74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9.83%、4.63%、1.29%、16.30%、1.39%,肉类产量5.14万吨、禽蛋产量1.3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3.08%、2.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75.4元,增速16.3%(核定数);预计农林牧渔总产值23.63亿元,同比增长12.2%,增加值增幅9.9%。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抓好抓实粮猪生产。积极开展耕地撂荒整治,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别是生猪稳产保供摆在首位,装满“米袋子”“菜篮子”。全县小春粮食扩面2.09万亩,小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8.4万亩,同比增加2.2万亩;大春粮食作物播种规划面积170.37万亩,同比增加1万亩。生猪出栏30.86万头(核定数),同比增长19.83%;生猪存栏(核定数)61.55万头,同比增长22.80%。
(二)高质量谋划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是围绕优质粮油、生猪、道地中药材、优质蚕桑等主导产业,加紧谋划编制《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和重点园区规划。二是按照“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培育大龙头、深化大合作”的建设思路,组织开展2021年度县级园区考评工作,筹备省四星级园区、市一星级园区晋级和蚕桑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新晋市级园区工作,集成建好“21115”现代农业园区及中金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合作示范园区等六大现代农业园区。
(三)持续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持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抓好15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运行管护,对全县周边、工业园区周边、新型经营主体流转耕地及其他可疑风险点位开展重金属监控取样分析,及时污染防控预警,指导全县做好耕地安全保护利用,持续维护好县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划分认定成果(全部为优先保护类152万亩)。
(四)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自去年启动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以来,积极配合自然资源部门研究制定《县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分类处置意见》,广泛宣传农村乱占耕地建房“八不准”相关规定,全面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摸排工作,指导乡镇完善图斑信息和举证资料。截至目前,共上报问题图斑2324个,面积759.55亩(其中耕地687.16亩,含基本农田469.93亩)。
(五)切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召开县2021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第一季度联席会议暨村庄清洁行动攻坚战工作推进会,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长效机制和村庄清洁长效管护机制,研究出台《县村庄清洁行动攻坚战实施方案》《县村庄清洁行动攻坚战督导方案》,启动《县2021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编制。截至目前,完成2021年5个项目村1500余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运营、1617个“美丽·宜居乡村”垃圾分类收集亭建设等方案已挂网招标。
(六)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加快推进在建项目,2020年度项目建设进度达到80%以上,完成投资1.5亿元,预计4月底完成项目主体工程,10月底完成项目竣工验收。二是启动2021年度项目方案编制,加快推进争取专项债券资金、新增耕地协调等前期工作,确保9月底开工建设。三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规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主导产业发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土地集约化经营等相结合,启动全县1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规划编制,着力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效益。
三、下一步打算
我们将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狠抓粮猪稳产保供。坚持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县的定位,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今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6.3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81.48万吨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4.12万亩,出栏生猪115万头,蔬菜(含食用菌)产量稳定在47.5万吨以上,水果产量稳定在4.23万吨以上。
二是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加快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布局,着力建设20万亩凯北粮油生猪循环现代农业园区、10万亩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10万亩蚕桑现代农业园区、10万亩蔬菜现代农业园区、5万亩柚现代农业园区。今年力争省星级园区晋级1个、创建市一星级园区1个、培育认定县级园区60个,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1个,新增省级农民专合社示范社4个,家庭农场入库数达到2893个。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