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利用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6: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循环利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循环利用

篇1

关键词玉米秸秆;生态循环利用;技术途径;效益

秸秆是农作物的重要副产品,也是工、农业的生产资源,同时还是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据统计,2005年我国秸秆可收集利用总量中,直接燃用量2.393 9亿t,占34.9%,饲用量1.765 8亿t,占25.7%,废弃焚烧量1.419 8亿t,占20.7%,直接还田6 730万t,占9.8%,工业加工利用量4 600万t,占6.7%。我国每年废弃的秸秆超过1亿t,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面源污染源。2009年全国秸秆产量已经达到7亿多吨,由此而产生的秸秆过剩问题更加突出。黑龙江由于地广人稀,秸秆利用率最低,2003年黑龙江省秸秆焚烧量739万t,占全省秸秆总量的21.5%。尽管政府三令五申,严禁焚烧秸秆,但是由于没有解决秸秆如何利用这一根本问题,有禁不止,秸秆焚烧引发火灾年年大量发生,严重威胁山林和人民财产安全。

1东北农村玉米秸秆高效生态循环利用示范工程

东北三省是我国的“大粮仓”,黑龙江的鹤岗市辖有绥滨、萝北两县及宝泉岭农垦总局,耕地总面积54万hm2,粮食总产量325万t,玉米、大豆、水稻等各种农作物秸秆总产量430万t,全市秸秆用于炊事取暖占20%,根茬还田占18%,综合利用6.5%,青贮饲料1%,剩余部分占54.5%。如何解决秸秆综合利用已经成为政府关心、社会关注、舆论关切的热点和难点。充分解决好秸秆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解决了目前的资源浪费、安全隐患等问题,还将给农民带来经济实惠,使农民增收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途径。2009年鹤岗市农委引进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研发4年的高新技术-玉米秸秆高效生态循环利用示范工程,该技术是一项以作物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工程技术集成转化,发展畜禽养殖循环经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的低碳经济产业化工程技术[1]。

2玉米秸秆高效生态循环利用技术途径

该技术以秸秆制取低浓度乙醇为起点,将秸秆转化为低浓度乙醇和秸秆酒糟。低浓度乙醇进一步精馏变成燃料乙醇,秸秆酒糟饲养牛、羊、鹅等禽畜;畜禽粪便发酵产沼气,沼气发电,为生产秸秆固体成型燃料提供动力,固体成型燃料用作制取秸秆乙醇的燃料;发酵粪便养蚯蚓,蚯蚓养鸡鸭,发展禽蛋等有机食品;蚯蚓粪作为有机肥还田。秸秆循环利用工程,通过技术集成和产业链延伸,每个单项技术所产的产品,都是循环经济产业链下道工序的原料,其终端产品是绿色或有机食品和乙醇燃料,最大程度上拓展秸秆产品的市场空间,提升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盈利能力,增加造血功能,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实践循环农业和低碳经济的新方式、新途径[2-3]。

3推广玉米秸秆高效生态循环利用技术的效益

3.1经济效益

秸秆酒糟是非常好的糖化饲料,性温,用40%的秸秆酒糟和30%的干玉米秸秆、30%的发酵稻草作饲草喂肉牛,每天每头牛增肉1.25~1.50 kg,1头牛企业得纯利润1 000元以上。把稻草经过发酵处理,成为优质饲草养牛羊,变废为宝,彻底解决了稻草的出路问题。农民用玉米秸秆无偿交换秸秆酒糟,冬闲季节在自家庭院用自产玉米作主要精饲料养牛羊,1头牛纯利润2 000元以上,秸秆创造的纯收入比种玉米还高。秸秆酒糟养殖鹅鸭,3个月出栏,1只鹅鸭平均利润10元以上 猪饲料中加入30%秸秆酒糟,平均每头猪节省饲料成本40元。畜禽粪便产沼气后,沼渣养蚯蚓,用蚯蚓喂鸡,同样可降低饲养成本,有机鸡蛋市场价高出普通鸡蛋2~3倍,柴鸡市场价高出普通肉鸡1倍多,既适合企业经营,更适合农民养殖。 蚯蚓粪既是鱼饲料,又是果蔬种植需要的优质有机肥,成本低效益高;同时,提高地力,改良土壤。

3.2社会效益

这种经营模式,每个单项技术所产的产品,都是循环经济产业链下一道工序的原料,从根本上解决了产品市场销售难的问题。以鹤岗市为例:鹤岗市各种作物秸秆年产量430万t,如果处理100万t用于发展畜禽产业;可饲养肉牛10万头、肉猪40万头、肉羊30万只,年产99.5°酒精1.5万t,年产有机蛋品5 000t;可创造产值15亿元,为企业和农民创造利润2亿元;可提供5 000个就业机会[4]。

3.3生态效益

依托这种循环经济产业化模式,作物秸秆实现零排放,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另外,作物秸秆变废为宝,从根本上杜绝焚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交通影响、引发火灾等政府头疼的难题;同时,也根治了废弃秸秆污染环境的问题,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新农村建设。

4参考文献

[1] 孙振锋,贾海燕.河北省秸秆能源化利用新途径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23):338-339,341.

[2] 王永明,蒋振山,朱小宁.我国秸秆能源化利用的瓶颈及解决思路[J].节能与环保,2009(12):13-15.

篇2

关键词:沼气发酵 生态农业 循环经济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由于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动植物激素等农资的使用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数量的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这个问题的存在不仅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严重障碍,也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健全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使农业资源得到永续利用,走以生态农业为依托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中,沼气发酵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它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既能产生洁净的沼气能源,替代一次性能源的消耗,又能解决农业废弃物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并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1.1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在循环经济中,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遵循“3R”的基本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较新的经济发展理念,是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农业系统。农业循环经济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开展经济活动,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有机废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去,从而达到生态平衡与经济协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农业资源消耗最小化、农业污染排放最小化与农业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涉及农业清洁生产、农业产业内部物能互换、农业产业间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消费等方面。

1.2 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随着农业的高速增长,农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农业发展仍然走的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发展道路,这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1.2.1 农业资源匮乏,浪费严重

我国农业人均资源量十分有限,人均耕地面积为0.083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森林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草地面积虽然是耕地面积的3倍,但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年降雨量小于400mm的10个边远省(区),自然条件差,25%的土地不易利用。我国对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非常严重,如1公顷耕地用水1.2万立方米,是发达国家节水农业的4倍以上,工业生产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循环使用率很低,只有40%,相当于发达国家二十世纪60年代的水平。农村的生活用能主要以生物质直接燃烧为主,利用率仅为10%~30%。

1.2.2 农村能源短缺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目前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的生活用能大多数仍以传统的生物质(柴、秸秆等)为主,占农村生活用能的61%。虽然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有效缓解了农村能源短缺问题,但随着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能源供应仍然十分紧张。由于农村能源的短缺,一方面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由于森林大量被砍伐,草场过度放牧,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河流淤积,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的破坏又进一步加剧了能源的短缺,最终进入一种“能源短缺-过度砍伐-生态破坏-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目前我国水土流失、荒漠化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2.3 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正在遭受来自工业的“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和化肥农药的污染。为了使农作物增产而在农业上投入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但是大量化肥投入换来的增产十分微小,施用大量化肥后,土壤板结加剧,有机质含量逐步下降。为了防治病虫害而大量喷施农药,也造成了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还导致了大量害虫的抗药性,使农作物减产,农作物的品质下降。

面对上述严峻的形势,农村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和生态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的统一。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诸多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推行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基于沼气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2.1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依据系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物质分解、转化、富集、循环再生等合理地结合在一起的循环经济模式,如图1所示。

随着我国沼气技术的不断提高,以沼气为纽带,因地制宜地根据各地区特点建立物质多层次利用、能量合理流动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如以大棚、蔬菜种植、养猪和沼气池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北方沼气生态模式,以“猪-沼-果”为特色的南方农村生态经济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2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

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强调的是一种“资源-农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该

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2.2.1 综合性

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发挥农业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在该模式系统内部,以沼气发酵为纽带,实现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有机地结合,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2.2 多样性

该模式可以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以沼气发酵为纽带,因地制宜地根据各地区特点建立物质多层次利用、能量合理流动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如北方的“四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南方的“猪-沼-果”农村生态经济模式。

2.2.3 高效性

此模式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经济增值,降低农业成本。同时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2.2.4 持续性

该模式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是最能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成为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3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效益分析

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给农民带来了增收效果,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3.1 经济效益

沼气发酵以后的沼液既可以喂猪、养鱼,也可以浸种,减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成本;沼气发酵残留物作为优质的有机肥,将大大减少农业生产化肥使用量,同时还对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沼气可用沼气作燃料和生活照明。将减少农民的生活成本。建一座8m3“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年产沼气300m3,基本满足3~5口之家全年生活用能,年提供沼肥30t左右,相当尿素300kg、磷肥500kg、钾肥200kg。农户每年可节省燃料费和电费250元~300元,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25%左右,节支150元~200元,利用沼液喂猪可节约饲料15%,施用沼肥后粮食产量可提高25%左右,种养业可增效300元左右。沼气池给农户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在1000元左右,两年就可收回成本,使用年限按20年计算,每年分摊的成本不到100元,可使每户人均增收200元~300元。

2.3.2 环境效益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一方面通过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减少,降低农田径流污染和空气污染;另一方面将大大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同时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2.3.3 社会效益

该模式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环境条件,农户使用沼气灶,结束了烟熏火燎的历史,粪便入池发酵,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茵也在池内得到杀灭,减少疾病传染,提高卫生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解放农村妇女生产力,从繁重的砍柴割草中解放出来,通过对农户进行沼气及其综合利用的技术培训、学习和实践,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既系统经营、规模经营,又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 绪论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是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双莲.沼气发酵残留物在无公害水果蔬菜生产中的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5

[2]方淑荣.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J].农业与技术,2007,27(2):136~139

[3]张耀文,周喜平,李建忠等.依托农村沼气建设发展农业循环经济[J].现代农业,2007,(12):156~158

篇3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0(a)-0177-03

新入科护理人员是临床护理人员中较为特殊的一类人群,其对于新环境的熟悉程度较差的同时,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较多初步走上工作岗位者面对基础知识向临床实践的转换,因此其面临的问题也较多,故对此类护理人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尤其应重视管理方法的选择[1-2]。本研究主要观察循环改进管理理念在提升新入科护理人员工作状态中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的46名新入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管理组)23名和观察组(循环改进管理理念组)23名。对照组的23例新入科护理人员中,男1名,女22名;年龄18~26岁,平均(23.1±1.8)岁;文化程度:中专8名,大专13名,本科2名。观察组的23例新入科护理人员中,男1名,女22名;年龄18~25岁,平均(22.9±1.9)岁;文化程度:中专9名,大专12名,本科2名。两组研究对象的男女比例、年龄和文化层次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以常规管理模式进行干预,即于护理人员入科之初即常规介绍整个科室的大体情况及工作流程等,并对护理人员的自身特长进行充分掌握,指定带教指导人员,对其进行工作上的引导。观察组则以循环改进管理理念为指导进行护理管理,即常规进行管理后一定阶段即对工作效果进行评估,然后将不足之处进行总结,找出解决方法,同时满足不同人员的需求,然后实施改进后的管理措施,再分别总结与改进实施后的效果与不足,再进行实施,即整个管理过程处于循环进行的过程。然后比较两组干预前后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及MBI-GS工作倦怠量表的评估结果。

1.3 评价标准

①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包括17个评估指标,分别涉及对活力、奉献及专注方面的评估,每个方面均以分值越高表示表达程度越高[3];②MBI-GS工作倦怠量表主要对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及个人成就感等方面进行评估,总分100分为重度倦怠[4]。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其中的年龄、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评分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研究中的其他数据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干预前后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评估结果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护理人员的活力、奉献及专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后3、6个月观察组护理人员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人员干预前后MBI-GS工作倦怠量表评估结果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护理人员的MBI-GS工作倦怠量表0.05);而干预后3、6个月观察组MBI-GS工作倦怠量表

3 讨论

篇4

一、湖北省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制约因素

湖北省自然资源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东部发达省份有较大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与实现这一目标的资源储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1.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相对较低

湖北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产业体系比较完善,但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湖北省的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财政收入较少。2006年,湖北GDP总量为7497亿元,排名全国第12,只有广东的28.9%、山东的34.3%,且差距日益拉大;人均GDP仅为12431元,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湖北省的工业化程度较低,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较为粗放,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产业间关联度低,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链,企业和产品缺乏竞争力。

2.资源占有率和利用效率低

湖北省的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都严重不足,人均土地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耕地面积仅排名全国第21位,人均水资源居全国第17位,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金属矿产资源除铜以外,其他矿种以中、贫矿为主,共生、伴生矿多,产量不能满足需要。经济发展最为需要的能源矿产稀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很小,人均能源资源不多,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较高并呈加速发展态势,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能耗水平大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而且资源重复利用率很低,生产系统呈“开环状”,不能将产品深加工过程中和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废弃物重新投入生产和消费。

3.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湖北省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刻,有关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以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为特征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还处于研究、试点阶段,没有得到普遍的推广。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法律框架及政策保障机制没有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尚未成熟,绩效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整体发展处于萌芽阶段

目前湖北在企业层面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没有达到战略的高度和系统的角度。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方面才刚起步,对于如何加强园内企业间的产业链节、进行生态工业链、网的设计、通过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生态系统以达到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还缺乏理论指导和规划设计。至于社会层面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垃圾处理、资源回收利用、绿色消费还处于萌芽阶段,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信息平台尚未建立。

二、湖北省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具体政策

湖北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限制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推动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现。因此,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地方规划、法规、评价指标等政策体系,建立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方面的考核制度和支撑体系,促进湖北省节约型、循环型社会的建设。

1.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要依据国家的宏观政策,立足于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明确湖北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制定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总体战略,制定推动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具体规划,把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工作列入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2.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鼓励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另一方面,要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展循环经济省市的成功经验,抓紧制定湖北省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方面的专项法规。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各种节能降耗的行业标准,实行严格的强制淘汰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坚决制止破坏和浪费资源的行为。

3.健全生态税收和经济激励政策体系

政府要逐步完善末端费税、源头费税、排污许可证、贴息或免息贷款和生态补偿措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对于生态补偿的力度。要运用各种经济激励政策如减税、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保证从事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价格优势、利润优势、政府购买优先权等。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水、土地、矿产、森林、环境等各种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及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引导社会各方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4.建立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要建立面向企业、生态园区和社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监督制度,建立覆盖各部门各行业的、比较完善的指标考核体系,并切实做好有关经济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工作,以便比较全面准确地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做出定量描述,有效地进行监测、检查和督促。

5.探索绿色经济核算和考核监督制度

要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的考核方式,尽快将“绿色GDP”的内容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加强对于经济效率以及单位GDP的资源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污染排放量等指标的考核,将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指标纳入区域经济发展考核体系,探索建立一套适合地方发展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从决策层面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与些同时,要紧紧围绕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重大问题,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制度、强化监督效果,支持和督促各企业的管理部门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

6.推动不同层面的试点示范工作

要开展不同层次和模式的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试点示范,在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工作,要在经济活动的三个层面都有所突破,并取得一定成效。如表所示:

7.构建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技术支撑体系

要根据湖北省的产业特点和实际需要,重点发展清洁生产技术、生态工业链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循环型社会技术及物质流分析技术等五大技术支撑体系,确定以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为主的六种技术为研发重点,加大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力度,加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密切合作,加快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运用。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涉及的是全体公民的利益,公众参与是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根本动力。因此,湖北省还要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开展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的宣传活动,加大公众参与力度,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增强公众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动员和引导公众参与资源综合利用。

篇5

关键词:循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物质能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农林种植业废弃物包括农业产生的秸秆,经济作物生产和利用利用过程产生的固废;林业产生的树叶、树枝、树头等等,如处理不当本来的“资源”变为“污染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农林种植业固体废弃物产生和处理现状问题

湛江市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人口密集,农林种植业规模化发展迅速,每年生产大量农作物秆秸和林业产生的树叶、树枝、树头等农林种植业废弃物,随着农林种植业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原来用作燃料和肥料的农业废弃物的利用越来越少,农业废弃物越来越多。目前农作物秸秆或加工利用后固体废物以及林业产生的树叶、树枝、树头等有60%未被有效利用,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不仅浪费资源,还严重污染了环境。

农林种植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作物秆秸和林业产生的树叶、树枝、树头等农林种植业废弃物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据测定,很多农作物的副产品的化学能不亚于其主产品。因此,农林种植业废弃物利用蕴藏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业废弃物是数量巨大的可再生资源,发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科学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将废弃秸秆等变废为宝,成为生产资源,既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农业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循环再生”是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必然选择

3.1 循环农业在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需求。农业发展方式的改革与升级已成为必然。循环农业广泛吸收国内外可持续农业的成功经验,把农业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循环融为一体,注重农业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达到节约资源与减轻污染的目的,促使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逐渐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2循环农业技术已日臻成熟。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就是通过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达到节约资源与减轻污染的目的,促使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逐渐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变。由于农业生产方式与生产环境的改善,农业成本大幅度下降而生产力显著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充分利用。由此可以看出,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是一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新型农业技术,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市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例如本地区主要经济农作物甘蔗的生产及其废物综合利用模式及经济林桉树的固体废物的利用模式。

发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

抓好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应主要从农林种植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来发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现代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模式

(1)生物质能源利用已成为我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而随着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装备的发展,秸秆发电技术装备也日趋成熟,积极引导生物质发电企业发展,提高农林种植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湛江市遂溪县于2011年底建成了生物质发电项目,主要收集整个湛江及周边地区农林种植业固体废弃物加以发电利用。同时,农作物固体废弃物经破碎后发展沼气技术,积极研发与示范推广农村沼气利用模式。

(2)利用微生物以纤维素为基质生产单细胞蛋白质是当今利用纤维素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利用农业废弃物栽培食用菌,可改变资源浪费型传统农业,实现“点草成金、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无废生产”,是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利用一条最为有效、持久的捷径。沼气在我国的推广和使用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以食用菌工程技术、沼气工程技术为纽带,按照“循环再生”理论,连接种植业和养殖业,形成种植业-养殖业-食用菌—沼气—种植业循环链,是农业废弃资源多层次环保循环利用的有效途径。

总之,农林种植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是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工程学的方法,提高农业综合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地方政府应当给予农民示范引导,并加大宣传力度与财政扶持力度,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把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张颖,王晓辉.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任仲杰,顾孟迪.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05-2106

篇6

【关键词】 工业企业 循环经济 模式 实践路径

循环经济的概念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工业化国家出现,它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经济形态,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其目标是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

一、 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2.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3.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还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4.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5.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降低成本压力。(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4)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企业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是提高和资源利用率的竞争。面对当今环境变化和资源短缺的现状,必须将循环经济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展循环经济,会更加有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进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篇7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属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内容,更是现阶段国家现实的选择,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国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影响了协调性,本文针对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中国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举措与相关措施,为更好推动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中国农业循环经济标准体系的构建

1.1实现循环利用

近些年,农业部门按照文明建设的标准,推动生态文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更加重视循环利用。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在循环经济的理念支撑下,重视沼气建设与种植业的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建立起循环利用模式,实现种植业、养殖业、沼气产业的循环发展[2]。

1.2推进清洁工程建设

实现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前提是开展清洁工程,为更好的解决农村生活垃圾与相关的废水污染问题,保证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完善各种有机物的废弃处理设施,确保就近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推进家禽家畜粪便、生活垃圾与饲料等循环,实现家园清洁与田园清洁。

1.3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近些年,农业部门更关注肥料化、饲料化等的循环利用。通过推进先进技术,使得秸秆肥料化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保证全国秸秆肥料化的利用量达到相关标准。现阶段,全国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到了2.2亿吨,已经占据了可收集量的27.8%,经过相关方式的转化,实现清洁能源的转化,从而达到循环利用的具体标准。

1.4运用节约型技术

围绕农业的具体发展方式,应该坚持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为根本,重视运用节约型技术,促进农业清洁生产的顺利开展。大力推进测土配方的施肥方式,重视实现一体化技术的生产,提升肥料的利用效率,推广更为高效、低毒的防治技术,提升相关的病虫害生态拦截工程,积极改造并修建生态拦截区域,实行科学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迎合保护性耕作的需要。

2注重循环农业的发展方向及重要环节

2.1理念

转变思想观念,从大生产、大生态等方面实现循环农业的发展,摒弃依靠消耗资源发展经济的做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证实现农业经济由单向式资源利用到循环梯级式的利用,在根本上转变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把握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

2.2发展

及时优化相关的资源配置,提升资源的实际利用率,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践行。构建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模式,建立科学的生产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确保合理配置相关的农业生产要素,保证提升相关的资源利用率,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问题,推进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解决一系列的脏乱差等问题。

2.3途径

要实现由粗放型、高耗型到集约型、高效型的转变,推动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确保农业的不断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准。重视保护耕地、草原及一系列的生物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完善资源的优化配置。

3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策

3.1开发节约型农业

农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升资源的合理利用率。注重节约型农业建设,对耕地实行分等级动态管理,强化基本农田建设,在改造过程中实现田地的分配,经过普及相关的施肥知识,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与配套服务,保证及时调整施肥结构,从而更好地提升肥料利用率。注重节约技术的推广,在统一防治措施的利用过程中,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另外,还需要适当的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有效降低农业装备耗能。

3.2落实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循环农业经济的实现需要拓展并延伸相关的产业链,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完美结合,促进农民增收。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且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广先进的合作形式,实现企业与农户结盟的共同体构建,推动相关格局的不断完善。

3.3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

在农村清洁工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以自然为基本单元,注重清洁工作的顺利开展。还应该积极推进秸秆肥料的优化利用,及时解决秸秆资源浪费与焚烧所造成的严重问题,强化沼气工程的建设,实现农业资源的保护与有效利用。资源的优化利用能够更好的贴合国情实际,以最优质的资源配置,推动国家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8

关键词:建筑材料;循环利用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传统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

传统建筑材料主要包括烧制品(砖、瓦类)、沙石、灰(石灰、石膏、菱苦土、水泥)、混凝土、木材、竹材等。在拆除旧建筑时,不仅会产生大量的砖头和混凝土废块、木材及金属废料等废弃物,而且无论是新建或是拆毁时都会留下建筑残骸,如果能将其大部分作为建材使用,即“建筑废弃物”成为“建筑副产品”,这将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样既节约建筑材料资源,减少对建筑室内外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建筑垃圾的浪费,又传达了原建筑的历史信息,从而延续城市文脉。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建筑材料的可循环利用特别适用于当前我国历史建筑的改造及修缮。

其中,木材作为一种典型传统材料,其生长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量砍伐破坏生态环境,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资源,各国开始控制木材滥伐。如今,从老房子中拆下的零散厚木板条,间隔地排布在新建筑正立面之上。而那些旧木壁板、门框子,木地板材及主要结构木料已成为新博物馆建筑的生动要素,与艺术家的作品一同构成了展区中的拼贴艺术。这种新与旧合而为一,体现着建筑师对传统材料再利用的热衷与建筑历史的传承。

相对而言,混凝土材料再利用技术发展缓慢。虽然很久以来,西方国家已研究将废弃混凝土压碎成砾石用于铺筑公路,却是以消耗大量燃料为代价。目前,德国一种创新技术叫做“元素回收”,保留了整个“Plattenbau”建筑板材并将其用于新的住宅建筑中。如何实现“Plat-tenbau”资源的合理再利用已得到高度重视。致力于此项技术研究的德国建筑师HerveBiele,经过三年的努力,于2005年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作品,从而证明了“Plattenbau”板材再利用的可行性。新建筑是一座面积为2280平方英尺的两层高平顶式住宅。建造过程中,首先选定附近一个即将摧毁的“Plattenbau”建筑,将其中一些建筑板材取出,切割成一定规格后运往基地,随后仅用七天时间进行装配,形成新建筑的主体。研究表明,这种“Plattenbau”板材再利用具有安全、经济、生态及美学价值。首先,在新建住宅中,对“Plattenbau”要素的循环使用可比一个全新的建造节省30%~40%的费用;其次,在材料置换过程中,“Plattenbau”板材能够被切割成任意尺度以满足新建筑的自由变化形式,亦可将原建筑材料的外表面覆以新的装饰,而获得新的建筑形态;第三,由于原“Plattenbau”中混凝土质量非常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不断硬化,而其本质将保持不变,使得新住宅建筑具有耐久性与低造价的特征。如今,混凝土循环利用理念在德国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实现,但仍需要尽快地普及与推广,同时“Plattenbau”建筑材料又是一种有限的资源,需要给予重视并得到节约使用。

二、一般废弃物在建筑中的再利用

1.用于建筑结构构件

集装箱是商品运输的最常用容器,也经常被大量废弃在港口等处。近来国外一些建筑师对此却颇有兴趣,试图利用这些大箱子来营造建筑。

实例分析1:“320工作室”

西雅图的两位年轻建筑师罗伯特·亨布尔和乔尔·伊根曾利用一个巨大的集装箱改造出一个独特的周末作室,其面积达30m2,合320平方英尺,故定名为“320工作室”(图2-9)。集装箱原来的边角都用铸铁包裹,4个角都有钢梁,具有足够的强度,设计者进行切割和拼合,可以安置一张双人床和一个卫生间。内部墙体用钢钉和泡沫绝缘板制作,打开或滑动时可形成一边的落地窗和另一边的滑动玻璃门。整个空间置于林地中,很像是一个别致的小亭榭。

设计中,一个“最大限度的改造”想法出现了。在对原印刷品厂房一层及地下室的修复中,建筑师将原有的橡木梁及柱子之间插入了一个可变换的模件系统——磁道上的运货集装箱,从而满足了新的功能及审美的要求。同时,在结构设计及概念上,对各自独立分隔的私人工作室及公共画廊空间,起到和谐作用。

同时,在集装箱的再利用设计中,建筑师保留了原箱子中符合航海标准的胶合板地板及内部灰色漆,但将其端头置换为玻璃,并将整个集装箱安置在钢辊上。这种卷轴系统,是在原有地板之上的混凝土中安装轨道,仿佛是用作运输巨大的雕塑品进入建筑。集装箱的波状表面经切割成细长片并弯曲形成其内部的长凳,从顶部倾泻下的2英寸厚透明合成树脂板材垂至工作台及长凳。建筑师并没有为每一个组件安装昂贵的喷洒器,而是在整个空间中安装了一个标准的喷洒器格栅,各组件均装有电缆及数据线。整个设计理念表达了艺术家对空间创造的激情。更胜一筹的是,建筑师通过可移动的材料组件的使用,重新定义了建筑所特有的体量、平面与空间布局。

2.用作建筑装饰材料

另一方面,将废弃之物用作建筑室内外装饰材料的作法,如今已在国外建筑界悄然兴起。例如,在美国宾夕法尼亚的一个活动中心设计中,建筑师BohlinCywinskiJackson创新地使用了可循环利用的废弃橡胶轮胎用作建筑北立面的墙面板。通过形式、材料与能源的合理使用,该建筑体现出对环境认知的重要性。在轮廓鲜明的斯堪的纳维亚的朴素环境之中,显示着她那微妙的心思与巧妙的工艺。在建筑北立面,逐渐弯曲的长长墙面上,覆盖着由废弃轮胎制成的细长片状“墙面板”。这些汽车轮胎是从河岸、停车场及其它地方捡来,经切割成为与轮胎宽度相同的条形“板材”,它们,垂直固定并相互连接地排布,形成了一种耐用、防水的建筑表皮。然而,由于轮胎各自不同的胎面花纹,为其粗糙的表面质地增添了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这种对废弃材料的再利用方式,实现了具有环保意义的创造性设计。

三、新型可循环建筑材料

“Recycle”指一个物品被再次用作该物品或适应性再利用为其它产品的可能性。可高效循环使用的产品将减少原材料的用量、能源消耗及建筑垃圾的浪费。然而,简单地要求所有的建造材料均为可循环利用材料,并不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高效。事实上,在材料再利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消耗大量能量。通常来说,一个耗能量低、可循环比例高或具有显著环境效益的产品,是可持续设计的完整选择。例如,铝材的生产是一个高能耗的过程,而其循环再利用可节省高达95%的耗能量;与铝相比玻璃的生产是廉价的,其循环再利用仅节省5%的耗能量19,相对而言,铝的循环利用更有意义(图2-16)。那么其它建筑材料又是如何呢?如今常用的新型可循环建筑材料有可循环纸材、可循环建筑钢、铝材料、预制建筑等。

四结束语:

建筑材料资源的可循环利用还涉及处理成本、机械设备、工艺流程等技术经济问题。目前,与新材料相比,再生及循环使用的材料有价格高、现场通用性差等问题,综合利用时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一定要从环境保护及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出发,进行成本效益的综合分析,并确定可循环利用经济效益的评价方式,中国在建筑材料资源的可循环利用领域将呈现更好的前景与空间。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 要:文章论述了固体废物的性质和危害,并详实地介绍了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对策,针对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中产生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关于固体废物回收

固体废物通常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按照固体废物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1.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是在工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污泥、粉尘等。工业固体废物如果没有严格按环保标准要求安全处理处置,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会造成严重的污染。

2.危险固体废物。危险固体废物特指有害废物,具有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毒性、放射性等特性,产生于各种有危险废物产物的生产企业。从危险废物的特性看,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潜伏着巨大危害,如,引起或助长死亡率增高;或使严重疾病的发病率增高;或在管理不当时会给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重大急性(即时)或潜在危害等。

3.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主要有:一是感染性废物,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垃圾等;二是病理性废物,指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试验动物尸体,包括手术中产生的废弃人体组织、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

4.城市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有机类,如瓜果皮、剩菜剩饭;无机类,如废纸、饮料罐、废金属等;有害类,如废电池、荧光灯管、过期药品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固体废物的品种增多,数量不断增大。若不重视固体废物的回收处理利用,不仅浪费大量的宝贵资源,降低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也会把有害物质带入到生态系统中,当数量超过生态系统本身的自净能力,会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事实上,固体废物中有大量的可再生资源,回收处理后可成为新的资源重新进入生产过程,这不仅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还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中的循环经济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现实中,人们非常重视发展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中的循环经济,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仍然存在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固体废物回收市场秩序混乱:目前,回收行业已完全放开,大量流动人口加入到废旧物品回收行业,回收市场呈现出无序化经营状态;回收网点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利大抢收,利小少收,无利不收”;有些网点法制意识淡薄,打着收购废品的招牌,非法收购被盗的公共设施和企业产品,助长了不法分子的违法行为,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

2.资源回收率偏低:一些企业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重建设项目,轻视废物处理利用;一些无处置能力的企业,也未能按照有关规定要求,将所产生的工业废物全部交由专业公司集中处置,或受利益驱使将企业所产生的危险废物转移给没有处理资质的企业进行处置,这很容易导致二次污染;废物回收的利益驱使着一部分非法收购者也参与到危险废物的回收活动中,将部分含有残值的危险废物拆解变卖或用以制假、造假外,余下危险废物未经处理随意丢弃,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同时,由于固体废物的分类回收体系和分类回收机制尚未完善和建立,所以,很多可以循环利用的固体废物没有得到充分回收和利用,一些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的丢弃现象严重,资源的回收多为低级的材料回收,如,废纸、废玻璃、废钢铁等。

3.工艺技术亟待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仍在减量化,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发展缺乏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不够。加之,固体废物资源化具有技术难度大、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等特点,因此,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处理处置设施小而全,导致了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分散配置,产品成本较高,在回收市场不具有竞争优势;现行固体废物资源化工艺和技术、回收处理方式和能力不能很好适应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4.消费观念有待改变: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是推进循环经济、固废循环利用的重要环节,有什么样的消费,就有什么样的市场。人们在消费时,除了注重产品本身的性能外,还刻意追求产品外在的包装,使企业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过度包装,增加了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

5.法律法规不健全:当前固体废物处理和循环利用的现状是,对城市和工业领域的固体废物处理有所重视,从《环境保护法》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止法》再到2002年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甚至是目前正在起草的《循环经济法》都将固体废物立法的重点放在城市和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循环利用上。但还是不够的。现实中固体废物得不到有效的处理,循环利用程度低,法律的效力没有保障,结果不但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大量可循环利用物质的浪费,而且严重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

当前固体废物防治问题越来越突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越积越多,长期得不到有效处置,给周围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许多省市的废渣危害尤为突出,乡镇企业工业固废处置更是薄弱环节,急需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三、发展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中循环经济之对策措施

1.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促进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政策、法律法规属于循环经济的立法范畴,循环经济立法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发展迅速。目前,德国、日本、美国、瑞典、挪威等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比较完备,日本颁布了《推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等法律,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1996年生效的《资源循环和废物管理法》成为建设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国外成熟的立法经验说明,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首先,必须制定基本的或综合性的循环经济法律;其次,要结合实际需要制定专门的循环利用法律、法规;再次,要在其他法律法规中充实与循环利用配套或促进循环利用发展的规定。由于我国具有自己的法律体系结构和环境立法传统,因此,不能照搬国外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只能结合我国的环境立法结构在有关层次上定向地借鉴和吸收一些具体的立法或法律制度。要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利用、电器、建材、包装物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生产者责任制度,委托者付费制度,污染损害者赔偿制度,宣传教育与职业培训制度,公众参与和监督制度,环境信息建设制度,市场准入和市场运行管理制度,发展与培育中介组织制度,推广循环产品标志与循环包装标志制度,消除废物再生利用的垄断制度,包括税费征收、可交易许可证、押金退款、绿色补贴、价格支持等在内的经济刺激制度。制定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2.建设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体系。对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产业进行科学规划,整顿规范固体废物回收市场,尽快实现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逐步提高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率和资源化水平。扶持发展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和产业,加快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和产业中心建设,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区域间固体废物产出企业与固体废物资源化企业合作,引导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向集中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降低固体废物资源化成本。

3.开发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技术。固体废物循环利用的发展需要以先进技术、关键技术作为支撑点。而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物品回收处理和再生,特别是对一些重点行业(如造纸、水泥、化工、建筑等),要先推广一些简单易行的技术措施,对重点企业要高起点地投资于循环经济;同时拓宽横向技术体系,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宏观层次上,要求整个社会技术体系实现网络化,发展高新技术环保产业,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物进行产业化无害处理。要重视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开发和创新,将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加大固体废物资源化科技开发投资力度,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垃圾的产生。

4.构建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的长效机制。借鉴发达国家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完善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化的扶持和鼓励政策。不仅要重视资源的减量化,也要重视固体废物的回收和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争取国家支持,对固体废物回收处理企业及购买再生资源加工产品的企业和个人实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公众多用再生物品。政府要加大对重大固体废物资源化项目的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支持。构建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的长效机制,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的发展。

5.加强固体废物资源化标准建设。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水平,推进固体废物资源化产业发展,加强资源综合利用,迫切要求制定和完善各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废物排放及污染控制标准。实行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建立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强制淘汰制度,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通过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增强人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加快发展固体废物回收处理利用中的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6.广泛开展循环利用的宣传教育引导绿色消费。在组织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宣传活动中,把推动循环利用发展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流行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居民水平得到了一个跳跃式的上升,而在整个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各种资源的消耗也在不断增加,这导致了废弃物的排放量不断上升,比如我国目前的很多城市长期遭受雾霾。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城市发展进程较快,而在城市的废物处理系统没有跟上城市化的进程,导致城市的生态环境严重失衡,使得城市与自然形成冲突,因此,生态城市的概念被提出。生态城市的建设,是指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在生态城市中,居民的生活理念是与自然和谐共赢,城市的废弃物也能得到很好的处理,甚至能够参与到整个自然界的循环,帮助建立更好的循环体系,因此生态概念的提出侧面地反映了人们追求一个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

2废物循环利用体系

环境工程是指在生态环境中比较喜欢的工程项目,它主要的作用是帮助城市建设过程中处理废弃物,包括废水废物、工业残渣。同时对整个城市的循环系统进行统合式处理,将问题汇合一起分析过后,提出一个系统而又全面的解决方案,帮助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更好地达到生态平衡。在现代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当其冲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建设一套完善的废物循环利用体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居民所产生的生活垃圾是非常多的,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也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工业废渣,因此生态环境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如何处理废物,如何将废物有效地进行循环利用。首先环境工程在废物循环利用方面,第一个要做到的是对废物进行分类,对可回收利用的废物进行再次回收利用,再根据国家制定的相关分类标准,进行特定的垃圾收集,对不可收集的物品进行高温处理,再将废气进行达标处理后排放到大气,同时对于可回收的利用集中回收运输,到工厂进行二次循环使用,避免了有害物质流入大自然。其次对于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污水排放,主要是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系,对原有的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规范现代企业排污标准,对于存在偷排漏排的企业根据相关法律进行查处。相关部门也可以对此成立巡查组,对企业的污水排放进行定期地巡查。

3节能减排技术与城市绿化建设

在建设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节能减排的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比如我国在建国初期多使用的是白炽灯,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电气技术不断涌现,人们对于照明设施的选择也从白炽灯转向了更为省电和高效的灯管。而节能减排技术在照明方面的应用使得节能灯被发明出来,相比较传统的白炽灯和灯管节能灯消耗电量更少,更加安全,在这一方面创造了不小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对落实开展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在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企业可以由政府牵头进行资源倾斜,大力地开发相关节能减排技术,在得到经济效益的同时,承担企业相应的社会责任。最后在生态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城市的景观绿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相比较以上的节能减排技术和废物循环利用体系,绿化环境的建设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同时绿化植被的增加对于城市控制空气标准有巨大的帮助,而绿化建设也是城市居民最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因此生态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绿化工程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而对于现代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绿化工程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一套行而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在政策上对于一些绿化企业进行相应的补贴,帮助绿化企业能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