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

篇1

 

关键词:新经济  技术进步  就业 

    关于新经济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有些学者指出,“新经济”存在“宽”、“窄”两种含义,“宽”的含义是指起源于美国、扩展于世界的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窄”的含义只是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①。目前较多的观点属于前一种,即从知识经济角度来对新经济进行定义,认为新经济是以知识为载体,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主要手段,以技术创新为动力,面向全球化竞争的新经济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通讯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技术为当代世界经济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新经济的雏形,目前它正在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扩展。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伴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日益临近,知识、技术因素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企业对劳动力的雇佣及使用方式也在发生根本性变革,如分散生产使企业走向小型化、扁平化,企业对“知识工人”的需求激增等等,经济运行中的这些变化客观上要求新的就业理论来予以解释。

1早期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观点

    关于科技以及知识因素在劳动力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历史上不同阶段的看法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在机器大工业的初期,劳动者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作用较小。机器是作为劳动力的替代物出现的,因此当时的技术进步是偏向物质资本型的。对于知识、技术因素在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问题,新古典增长理论、结构增长理论等早就有所研究。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从生产函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资本、劳动、技术等不同生产要素之间比例关系的研究,来推断技术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效应。该理论把技术进步视作独立于劳动、资本等常规要素之外的一个单独要素。在存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技术进步会引起总产量的增长。如果总产量增长了,技术进步就不一定使得就业人数减少,技术进步对就业的长期积极效应会抵消其短期负面效应。这是新古典理论的基本观点。而对于技术因素在劳动力就业中所起的作用间题,结构增长理论则仅限于从生产函数角度来分析,它更加侧重于从产业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即通过对若干产业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来说明技术进步的种种效应。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库兹涅茨认为,技术进步从两个方面对产业比例产生影响:一是技术进步导致产品需求的变化。就是说,技术进步使得某些产品的需求增加,某些产品的需求减少,从而使整个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二是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已有产品的生产能力,而且还开发出全新的产品,使经济中出现了新的产业部门。由这两方面因素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影响到就业结构。从新古典增长理论、结构增长理论的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出,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技术进步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效应未必是消极的。

      1965年d.j.罗伯逊在《技术变革的经济影响》中阐述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作用,川他分析道,采用新技术,只要它意味着能够节约生产成本,就会被认为是正当的。而在节约生产成本方面,通常只指节约劳动成本而言,而对于资本的节约却被忽视。假定单就劳动成本来说,技术的进步会引起失业,而且这是从企业角度来考察的。从节约资本来说,技术进步就不一定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很可能会增加就业机会。这是因为:第一,技术进步需要采用机器,也就是要生产机器、操作机器、维修机器,这都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二,技术进步中,所减少的主要是非熟练工人和半熟练工人,但熟练工人和职员的需求人数则是增加的。第三,如果技术进步引起的社会总产量的增长大于社会人口的增长,那么实际收人会增加,而且工时亦会缩短,从而导致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增加。罗伯逊的上述分析价值体现在,考察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不能只就个别企业而言,而应从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来分析。

    后来美国

经济学家哈维·布鲁克斯对技术进步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在考察技术进步的效果时,不能只看到或者夸大其短期效应,从而忽视其长期的积极效应。在论述技术进步有利于增加就业时,他写道:“如果投人物中劳动成本的节约会在产品的消费者价格中反映出来,此种节约就会导致购买力的解放,这反过来将对需求,由此对就业,以致对经济发生作用。

与就业有关的问题不在于提高了生产率的公司或产业会失去多少工作岗位,而在于由此解放出来的购买力所提供的工作岗位比失去的工作岗位是更多还是更少,在于新创造的工作岗位比失去的工作岗位是更好还是更坏。”f21布鲁克斯的分析创新之处在于,他是从技术进步释放出的购买力,即增加社会总需求的角度对技术进步的客观效应作出解释。

    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在西方经济学家中也存在着一些悲观的观点,例如将机器人摆在与工人对立的位置,认为机器人夺走了工人的工作,工人只得接受低的工资。对此,理查德·维德予以驳斥[[3],他指出:机器人所替代的工作通常是那些“从事单调劳动的工人,这些工作对体力的要求多与对智力的要求”。机器人有时所做的工作还是对人们有危险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被替换下来的工人最后会把机器人作为一种解放自己而去做高报酬工作的手段予以欢迎的。可见,机器人的使用实际是对人力资源配置方向的调整。而且他进一步指出,体现技术进步的机器人的使用,对就业的积极影响主要不是表现在其初次的就业效应,而是表现于二次就业效应,他对此做了举例说明:当一个企业增加一名工人时,每天增加2个产品。如果每个产品价格为30元,那么,该工人一天为企业增加60元收人。但是,如果企业增加一个机器人,每天可以增加5个产品,因此一个机器人每天为企业可增加150元收人。同时,由于企业使用了机器人,就需相应增加修理工。机器人与修理工的产值必然大于原来工人的产值,企业与工人的收人都会增加。这一例子说明了技术因素的二次就业效应,只是理查德·维德在此是就企业内部的岗位而言的。如果推而广之,从全社会众多产业来讲,技术进步、知识作用加大将会拉动一系列生产行业及服务行业,从而使社会的就业人数维持在较高水平。

2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就业的特征

    考察当代主流的经济增长理论,就会发现:新古典经济学以生产为核心,以均衡为目标,建立在完全信息的假定基础上。它采用生产函数这一基本分析工具,来描述和研究经济增长。该理论把劳动、资本、土地等视为主要的生产要素,而把知识或技术进步视作外生于经济系统的变量。这说明在新古典理论基础上,研究和讨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就业问题存在着先天不足。以罗默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改变了新古典理论的传统,把增长理论建立在了知识内生的基础上。以该理论的观点看,知识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知识是一种特定商品。它既不同于公共物品,带有私有物品的性质,但是又与一般私有品有着区别,即它具有与人共享的性质。因此,知识可以在低成本条件下进行扩散,具有无界增长性,这使得知识具有良好的外部性。由于知识的这一属性,经济增长就出现了报酬递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改变的情况,而且经济系统也具有了长期增长的可能性。罗默的新增长理论证明,一个长期的、均衡增长是存在的,其增长的发动机是知识的不断积累。从实际的情况看,根据有关资料[,,从1970-1994年间,在oecd所有国家的整个制造业中,熟练工人的就业数量增加了10%,而不熟练工人的就业数量则下降了70%;与高技术相关的高工资就业增加了20%,中等工资就业下降了20%;按受教育程度分,中学毕业以下的人员失业率为10.5%,而有着高等教育背景的人员失业率则仅为3.8%。这种情况说明,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劳动力知识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程度的问题。象美、日等经济与科技发达的国家,同样面临着失业的困绕,其原因就在于结构调整。例如在现代计算机、电子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情况下,与机器大工业时代相适应的劳动力出现大量过剩。这些简单劳动力在机器大工业条件下容易实现互换,而在新经济环境下,知识本身发展迅速,劳动者技能变化较快,劳动力就业岗位就难于象传统工业经济中那样进行替换。这是由知识本身的特征决定的,是人类跨人新经济时代初期不可避免的结构失业难题。

2.1就业问题实质是人类工业文明的产物

      在农业经济时代,劳动者的主要活动是从事农产品生产,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家庭或庄园,生产成果是在家庭以及庄园成员之间平均分配,劳动者实际上获得的是“制度工资”而非“劳动或就业报酬”,因此农业经济时代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就业问题。人

类进人工业化时代后,大量采用机器进行生产,通过“资本雇佣劳动”的典型形式,大批劳动者进人工厂从事规模化生产活动,并且逐渐形成了劳动要素对资本要素的依附。由此出现了资本积累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增长的结果,而经济增长反过来又决定劳动力就业以及相应的收人分配问题。

    进人工业化后期,尤其是新经济时代以后,人力资本要素逐渐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劳动者,其就业模式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对创新劳动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劳动者与资本两要素的相对价格已因供求状况的改变而发生了实质的改变,创新性劳动在与资本的结合过程中获得了更加主动的地位,而且在一些情况下出现劳动雇佣资本的局面。在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就业增加的速度与规模,一般须依赖于资本(物质资本)的积累与扩张情况。这也就是为何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劳动力就业率仍主要依赖于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的原因。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尤其是创新型劳动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工业化就业模式的束缚,反而物质资本在与这一要素的结合中居于从属地位,这些特征在知识创新集中行业已非常显著。

2.2人力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中的作用凸显

    工业经济时代,劳动者主要从事体力或以体力为主的集体活动,此时劳动力在对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中,只要能恢复必要的体力与脑力就可以了,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居于无关紧要的地位。在新经济条件下情况则大不相同,整个劳动力群体就业的规模、劳动力个体对就业的依赖程度、甚至宏观经济的增长都取决于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投资。可见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是以人力资本为源泉的增长,而与人力资本有关的消费与投资是经济系统运行以及经济总量扩张的重要方面,劳动者的个人消费不是独立于生产过程的个人私事,而是与投资有了相同含义。广义上讲,劳动者的消费与投资是等价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在w.舒尔茨之前,历史上曾有一些杰出的经济学家关注人力资本,一位是亚当·斯密,他在当时大胆地把全体国民后天获取的有用能力视作资本的一部分;另一位是h.冯·屠,他进一步主张将资本概念应用于人;欧文·费雪则“明确而令人信服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资本概念”〔,。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w.舒尔茨充分地研究了来自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并进一步界定了人力投资的范围和内容,他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这类资本(指物质资本一一引者注)与收人相对而言使用得越来越少了。……然而,人力资本则无疑是在按照一个比再生产性(非人)资本高得多的速度不断地增长着。”tz}。经济学家的上述研究思路说明,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是一个历史趋势。

      由于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教育的地位将在新经济条件下日益突出。当然,这里所说的教育不仅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而是指现代整个教育制度,其中包括正规学校教育、网络教育、在职培训等等。从前面关于创新劳动无限需求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要在新经济条件下实现以人力资本为源泉的持续经济增长,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具有完善的人力资本投资机制,它保证前一阶段经济增长的剩余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扩张,呈现出递增趋势。由此可见,教育对就业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作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通过经济总量增长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了就业率。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项产业,发展教育本身亦将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这表明在新经济条件下教育与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直接,并且教育通过就业进一步影响不同劳动力群体的收人水平。

2.3劳动力转移有了新特点

    众所周知,在工业化时代,世界各国劳动力流动都存在这样一个趋势,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等到第二产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大量的劳动力又由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这种现象在理论上被称作“配第一克拉克命题”。然而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一方面仍保持这一基本流动趋势,但另一方面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一些代表新经济特点的行业象信息技术、计算机、高新技术等领域,其劳动力需求尽管也需要从第二产业转移一部分,然而更多的却是依靠新增劳动力群体中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来填充,而不是象过去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那样,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主要由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来实现〔3;。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将充分享受到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如果劳动者更换就业岗位,不一定严格依赖于就业场所的改变,他甚至完全可以在家里受雇于千里之外的一个厂商,因此劳动力在就业空间上将呈现出分散化趋势。

3结论

 

;   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在就业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特点。从根本上说,这种情况的出现与资本有机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与工业化时期有机构成对就业的影响不同。众所周知,马克思的人口相对过剩规律与产业后备军理论曾描述了机器大工业条件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降低了投资于劳动的份额,进而减少了对劳动的需求,结果提高了失业率。然而,新经济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方向出现了新的特点。在知识生产密集的行业,由于创新劳动作用的日益加强,投资于劳动的份额相对于物质资本增加更快,从而造成这些行业资本有机构成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样机器大工业时代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就演变为新经济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下降并存的态势。其中前一种趋势出现在非创新劳动密集的部门;后一种趋势发生在创新劳动密集的部门。

篇2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

1 引论

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全新事物,为透彻理解这一事物,有必要对信息化战争的概念及基本特征和作战指挥加以认识和了解。

1.1 对信息化战争的认识

信息化战争这一概念是1995年由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最早提出的。他明确指出:“在现阶段和即将到来的21世纪的战争形式将是在核威慑下的信息化战争”。

有的学者认为:“信息化战争是军事、政治、外交、科技、经济等因素的一体战,军事领域的交战是主体,其总的形式是信息中心战,同时要以政治、科技、外交的斗争相配合;信息中心战时贯穿信息化战争全过程的战场作战形式”。也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战争,是指以信息化为主导,以高质量的机械化装备为平台,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的战争”。

笔者认为,信息化战争是一种战争形态。这种形态与社会形态有关,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可以给信息化战争这样定义:信息化战争是指一种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武器装备,在陆、海、空、天、电全维战场进行的一体化战争。这种战争对机械化战争来讲,是一次质的飞跃,是一种全面的革命。

1.2 对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基本特征的认识

信息化战争是一种全新的、全面发挥信息化武器装备作用的战争,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推动下的新军事革命的结果。它不同于机械化战争,更不同与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等传统战争。信息化战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战争的主体性力量;战场空间全维一体、范围广阔,作战兵力密度小;信息流通结构网络化,作战诸单元行动一体化;夺取“制天权”、“制信息权”成为赢得战场主动权的关键;作战高精度、高强度、远距离、快节奏、非线式。

1.3 信息化战争呼唤新的作战指挥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战争这种新型战争将逐步走上战争的舞台,作战指挥也将发生革命性变化。迎接信息化战争,需要推进相应的作战指挥领域建设,形成新的作战指挥能力和作战指挥形态。

2 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作战指挥

2.1 信息化作战指挥环境

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环境对指挥人员的指挥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作战指挥环境对作战指挥的影响,从总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影响作战指挥的正确性、快速性和稳定性。从古至今,作战环境对于战争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根据地形,巧妙的安排自己的兵力、灵活的运用地形掩护撤退都往往在战争的胜败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也使得研究信息化作战指挥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信息化作战指挥形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提高我军的信息化作战指挥能力,必须对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的基本形态有较准确的认识。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的基本形态体现在很多方面,而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2.2.1 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体制

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体制是指信息化军队在作战指挥机构设置、只能划分和相互关系等方面所确定的组织制度。它是军队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战指挥活动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和稳定可靠的重要保证。作战指挥体制是一个与时代密切相关的事物,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必须与时代相适应。只有它才是军队战斗力的“催化剂”,反之,则是制约战斗力发挥的“紧箍咒”。在信息时代,必须建立与该时代相适应的作战指挥体制。

2.2.2 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手段

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手段将主要是建立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指挥自动化系统。指挥自动化系统的问世,标志着指挥手段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标志着人类指挥开始了崭新的“人——机”指挥时代。指挥自动化系统也是不断发展的,每一次的发展都带来了指挥时效的大幅度提高。信息是赢得战争的核心因素,也是信息化战争的基础,这使得指挥自动化系统作为围绕信息开展工作的指挥手段处于更突出的地位,具有更明显的作用。

2.2.3 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决策计划活动

决策计划活动是作战指挥活动的核心内容,对于作战的胜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战争作战中,指挥员尤其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突出“五权”争夺。争夺和保持在某一领域的控制权,是赢得主动和胜利的重要条件。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最重要的是夺取“五权”,即“制天权”、“制信息权”、“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

其次,注重动态、分布。动态的决策计划,体现了“变”,围绕即时的战场情况进行,而不是围绕既定的作战计划进行。也就是说,是“以即时情况为中心”,而不是“以既定计划为中心”。分布,就是战时的决策计划将注重“散”,在多个层次、多个平台、多个方向上展开,而不是集中进行、按层递进。

再者,强调“以计施谋”。传统的施谋用计,主要以兵力、战术来进行,而在信息化战争中,将会更加强调“以计施谋”,运用技术手段达成惑敌心里、夺敌士气、隐己企图和行动目的。这是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给谋略领域带来的重大变化。

3 对我军通过提高信息化指挥能力以打赢信息化战争问题的思考

信息化战争是一种全新的战争,要打赢这种战争,我军首先必须有信息化战争能力,特别是信息化战争作战能力。当前,我军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能力还很不够,而要提高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能力,打赢在新时期、新时代、信息化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就应该加强相关建设,尤其应在作战智慧观念、作战指挥理论、作战指挥体制、作战指挥手段等方面进行变革。

3.1 确立新的作战指挥观念

观念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对人的行为有很强的影响作用。观念新,与时代合拍,就能使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取得指挥上的优势,指挥部队赢得作战的胜利;观念旧,落后于时代,即使拥有优秀的武器装备和优势兵员,也难以赢得主动和胜利。

3.2 发展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手段

在指挥自动化建设水平方面,我军与美军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军队相比,还相差很远。为此,我军必须把发展信息化战争作战手段、建设好富含信息技术因子的指挥手段——指挥自动化系统,为新军革、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为给我军未来的指挥员展示新时代的作战指挥艺术,创造必要条件。

3.3 培养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人才

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人才是赢得信息化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过去的战争中,以为代表的我军老一辈军事家之所以能在长期的指挥实践中,指挥我军官兵屡挫强敌,展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素质高出对手一筹,他们是指挥人员行列中的人才。信息化战争同样需要或者说更需要指挥人员具备高素质。我们的指挥人员除了优秀的政治品质、渊博的科学知识,更需要具备洞察情况的才能、策划决策的才能、计划组织的才能、调控战场的才能等突出的指挥才能。

4 结束语

本文是在总结国内外信息作战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完成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由于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前瞻性强、理论难度大,许多问题尚处于分析预测和学术争鸣之中,尽管笔者力求纵深研究,但仍感有未尽人意之处。本文所提出的论点还须在未来的信息作战实践中不断丰富与完善,对相关的学术问题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也希望各位同仁能拾级而上,深入研究以促进信息作战的相关理论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凯,《数字化部队》[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6

[2]王光宙,《作战指挥学》[M],北京:出版社,1994

篇3

解放思想是一个宏大的话题。针对当前特定的情况,作为一个真正敢于解放思想的人来说,应该具备信息化思维能力。因为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化加速前行的时代,不了解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不正视信息时代的发展规律,解放思想都可能陷入种种误区。

何为信息化思维?就是用信息化视觉来认识、分析和处理当前世界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而不是漠视、排斥信息化手段,继续沿用老思路、老方法来处理新问题。例如有报道称,在今年两会期间,本次“解放思想”的提出者广东省委书记与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晤面,探讨如何利用电子商务手段来解决广东众多中小企业的出口与竞争力问题。这就是试图用信息化思维来解决广东企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信息化思维主要包括:

1.用何种方式认识当前社会?那就是对我们时代的信息化特征的认可,由于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它会对传统的组织、财富、机制、管理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变化,继续沿用老思维来看待新事物的话,就不可避免出现困惑、迷茫和失落,在处理很多问题上也会事倍功半,甚至力不从心。因此,我们要把信息化作为当前社会问题的处理方式、策略与工具。例如社会组织要越来越追求扁平化、网络化、虚拟化和动态调整,而不能继续沿用那些刚性的、科层的、单行的组织,要确保组织内部上下互动、左右互通。同时,要保证组织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多层次、多维度的联系与互动,封闭的组织难以保持生命力。在经济层面,要看到财富的新来源,要深刻认识到传统财富形态与数字财富之间的关系,要看到新财富诞生的基础和环境。要看到信息化对传统资源的整合与改造的不可避免。

2.要适应当前人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生存方式。任何一个组织、个人都要适应当前信息化的改造,要主动接受信息化这一新生事物,而不能一味加以排斥。无论是从政、经商、研究、学习和做工,都要善于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获得先进的知识和观念,增强在同行中的竞争力。要看到信息化思维是我们认识现代社会的有效途径和有效工具,是当前人类的基本素质,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到信息化的关键要素不是技术推广,而是人对人的改造,信息化关键是改造人,用信息化思维来武装人的意识、生活与工作方式。

篇4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的概念是1989年美国VPLResearch公司创始人JaronLanier提出的,迄今已有二十年的历史。虚拟现实是一项融合了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传感技术、心理学、人类工程学及人工智能的综合技术。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就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虚拟学习环境的一名参与者,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技能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特征

对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特征,不同的文献有不尽相同的看法,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基本特征。沉浸性(IMMERSION)。虚拟现实技术是根据人类的视觉、听觉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计算机产生逼真的三维立体图像,使用者通过各种交互设备,便可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环境中,与各种对象相互作用,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交互性(INTERACTION)。虚拟现实系统中的人机交互是一种近乎自然的交互,使用者不仅可以利用电脑键盘、鼠标进行交互,而且能够通过特殊头盔、数据手套等传感设备进行交互。使用者通过自身的语言、身体运动或动作等自然技能,就能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考察或操作;构想性(IMAGINATION)。虚拟现实不仅仅是一个演示媒体,而且还是一个设计工具,为使用者提供探索的空间。通过现有知识和相关提示让使用者在环境中深化概念、萌生创意,进而发现更多的规律和有效的操作。

二、职业教育及其教学特点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技师、高级技师仅占一4%,而企业需求不断增大,一般发达国家技术工人的技术等级结构为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以天津市技术工人的技术等级结构为例,高级工占27%,中级工占39%,初级工占34%。因此,只有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才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是强调技能训练,强调教学和训练过程的全程指导,强调培训技能的实用性等。

三、职业教育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

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基于这种定位,职业教育偏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的作能力,使他们能掌握一定的技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因为实验设备、实验场地、教学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而使一些必要的实验无法进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

1.教学手段先进可重现操作过程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学生直接进入虚拟现实所生成的环境中,与计算机环境进行直观交流,从而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教学内容和操作技能的理解,提高感知水平和学习动机。特别是对于操作过程,存在的问题和表现现象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重现,便于学生观察理解和记忆。

2.降低教学成本避免真实操作带来的危险

以往对于危险的或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实验,一般采用电视录象的方式来取代实验,学生则无法直接参与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虚拟实验,则可以免除这种顾虑。学生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可以放心的去做各种实验,不会出现意外。例如,虚拟的化学实验,可以避免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燃烧、爆炸等危险。虚拟的数控加工实验,可避免原材料损耗和由于学员失误造成机床损坏和学员受伤。虚拟的汽车驾驶教学系统,可免除学生操作失误而产生的意外事故。

3.实验可以反复进行,从而提高技能水平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技能训练,而且可以反复进行。例如军事作战技能、外科手术技能、汽车驾驶技能、机械设备加工技能、电器维修技能等各种技能的训练。学生可以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操作技能为止。例如,在虚拟的飞机驾驶训练系统中,学生可以反复操作控制设备,学习在各种天气情况下驾驶飞机起飞、降落,通过反复训练,达到熟练掌握驾驶技术的目的。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职业教育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与计算机环境进行直观交流,从而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进行直观交流,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形象,能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和学习动机,提高教学效果。

四、职业教育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前景

网上互动虚拟世界是人类社会信息时代的发展方向, 是各个行业未来信息化的必然目标。而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构建虚拟现实实验室,不仅能促进校园信息化建设,而且能更好的挖掘职业院校潜能。虚拟现实技术与网络通信以及多媒体技术的结合,是传统信息技术的突破,使教学资源成倍增长。网上互动虚拟世界是人类社会信息时代的发展方向,是各个行业未来信息化的必然目标。

篇5

[关键词]有效教学;小学音乐;教师角色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信息、教学媒体。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学信息是教学内容及相关要求的反映;教学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学习的工具。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不再单纯地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信息化时代给学校教育以冲击,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化,教师也不再是绝对的知识权威,甚至有时会受到质疑。那么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如何让课堂更加有吸引力,如何让学生更多地投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如何让学生得到知识、情感、技能的全面发展。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有效教学。

与一般的课堂教学不同,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素质全面的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良好状态;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二、音乐教学的基本特点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学校教育中教师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是严厉的长者,也可以是和蔼和亲的朋友;可以是你分享心声的倾听者,也可以是你犯错误时候的责罚者。教师的角色多样化也是教师职业的关键特征之一,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呢?首先我们要清楚音乐教学的基本特征。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音乐有效教学》中指出,音乐教学的特点包括:突出音乐性、突出审美性、突出过程性。

1、突出音乐性。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音乐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这是音乐本身的特点。音乐教学要特别关注这一特点,关注音乐本体。

2、突出审美性。音乐艺术的情感性是极其强烈的。人们常说语言的终止是音乐的开始,音乐在表达人的情绪、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上,远远超过了语言或是其他的任何学科。因此,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唤起学生的“审美渴望”。

3、突出过程性。音乐艺术是时间的艺术、实践的艺术,是在时间的流动过程中呈现的,是听者作为独立个体所感知、体验的。音乐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聆听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分享和交流感受。

三、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师在有效教学中的角色

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的目标是: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的自然噪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小学低年级学生还处在对知识、对世界懵懂未知的阶段,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对于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他们就像著名教育家洛克所说的一张张纯净的白纸,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学校教育中大部分的决定权掌握在教师手里。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小孩子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甚至是不经意的一个举动都有可能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就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主人公马修用音乐净化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师在有效教学中主要扮演以下几个角色:

1、音乐的热爱与感动者。音乐本身具有感染性,在教学中通过老师及教学媒体进入到学生的认知及感知世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对音乐有着极强的热爱之情,且具有一颗容易被音乐感动的柔软的内心。所谓:将你的工作当成职业来对待,你或许能得到名利,将你的工作当成事业来对待,你得到的是一生的幸福和财富。小学音乐教师要有意培养自己对音乐事业不竭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有一定教龄的老师容易故步自封,停滞不前,逐渐会淡化甚至失去对于音乐的热爱。这就需要我们自己随时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多接收新鲜事物,多吸收新的内容,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身的学科内外的知识。只有我们自己丰盈了,才能在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合适的音乐素养;只有我们自己首先被音乐感动了,才能把这份感动带到教学中去,传播给学生,让学生被音乐感动。

2、美的传播者。在《中小学音乐有效教学》一书中,作者提出美的范畴在音乐上大致可以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喜剧美和悲剧美。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接触最多的音乐体裁在美的范畴上一般涉及到优美、壮美、欢乐美,其中以欢乐美体裁的音乐为主,而崇高美、喜剧美和悲剧美则很少接触。

篇6

在如今这个海量数据的信息时代,不同领域中的海量数据的高度融合引发了各行业之间的数据革命和竞争,各种数据逐渐呈现出高度复杂化、价值稀缺化的基本特征,各种数据如同洪水一般涌入到全球经济发展与创新的不同领域。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数据每年的增长率为40%。预计到2020年,全球一年产生的数据量将达到或者超过40ZB。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信息正在不断聚集,数据数量逐渐庞杂,这已经不是我们能够应对的。在未来,各领域将会对数据进行大规模生产、运用、分享,大数据时代正在迎面赶来。“大数据”是“云计算”、“物联网”等热点、高频词之后的新的关注话题。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企业资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数据的规模、活性,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利用能力等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海量的数据信息资源中,如何才能正确挖掘和利用蕴藏于大数据中的各种社会、经济、科研价值信息已成为学术界、企业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与此同时,这种思想也恰好凸显出企业竞争情报分析的重要性。在大数据的驱动下,企业的决策者必须对各种不断变化的竞争形势进行实时、动态化的跟踪与监测,对每一分钟、每一小时、每一天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工作的创新带来了全新挑战,如情报研究人员的工作量激增、情报工作的成本将大幅增加、具有大数据分析技能的专业人员的匮乏等。

1 大数据时代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

1.1大数据时代的基本概念

要想深入了解大数据时代企业竞争情报的具体情况和内容,就必须先对大数据时代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解。笔者认为,对于大数据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可以是一种全新的描述,并非是真正的定义或概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逐渐发展,人们对海量的数据进行了挖掘和应用,这也就预示着在一定程度上将产生新一轮的生产率增长、消费者盈余,其实这就是对大数据时代最好的解释与诠释。大数据具有5V的特征。

1.2大数据时代的基本特征

1.2.1在大?稻菔贝?下所有的物质实现了数字化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5年全球一天的全网流量已经可以装满1.88亿张DVD光盘,还有专家曾经预测到2020年,我国仅仅一个普通家庭的一年所产生的数据就相当于半个国家图书馆的信息储量。在大数据时代,淘宝实现了商品的数字化,微信实现了人际关系的数字化,微博实现了人们心情的数字化。通过这些数字化的过程,人们周边的物质已经成了各种不同的数据,而这些不同的数据经过汇集后又形成了大数据,这也充分体现出大数据的多样性、大量性。

1.2.2数据分析是大数据时代的核心特征

在大数据时代,在不同领域汇总进行决策已经不能再简简单单依赖管理者自己的经验、直觉等来完成,而是需要从海量的数据中进行挑选,充分体现出大数据的高价值性和真实性。如:沃尔玛公司对客户购物习惯的数据进行营销分析,最后得出“啤酒+纸尿裤”的搭配方式。

1.2.3大数据时代实现了前瞻性与实时性的统一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方式,信息来源更加广泛,并具有实时性。另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各行业更具备前瞻性。例如:谷歌就曾经利用网民检索中的一些高频词汇、时间的分布等对2009年的流感爆发与迅速传播进行了提前预测,为医院提供了相关的信息,使医院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并配备了大量的人员、设备、药品。大数据时代不仅促进了各领域的发展与变革,更为这些领域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可见,只要存在大数据,就会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2 大数据时代企业竞争情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情报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从大量繁杂的数据信息中提取出更有价值的情报,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与支撑,使企业的各项决策更加精准化,便于企业对各种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进行搜集、分析、阐释,并努力挖掘这些数据的内在联系,最终将其转化为能够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利用价值的情报。在企业竞争情报的分析中,对企业竞争环境、对手等各方面的信息做出了详尽地分析,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竞争情报策略。可见,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的竞争情报更加清晰化、明朗化,企业对市场的把握也更加准确。

2.1竞争情报研究机构的职能存在缺失

目前,很多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都是由不同的业务部门负责人具体实施的,虽然在企业内部可以构建一个稳定的、专门的竞争情报机构,然而,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的职能定位往往处于缺失的状态中,特别是在竞争情报搜集工作制度的制定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如有的企业从事竞争情报搜集工作的部门包括企业的市场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销售部门等。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很多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竞争情报机构,并出台了一系列较为系统的部门职能制度,这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各个企业借鉴。

2.2竞争情报研究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业务素质

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业务技能素质、竞争情报意识和素质、团队协作意识、对组织的忠诚、遵纪守法的素质,但是就目前各企业从事竞争情报的工作人员现状来看,企业的情报工作者缺乏这方面的综合素养,特别是企业的中层以上领导者,更是只关注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工作,对于能够间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各种隐性因素并不关注,竞争情报搜集缺乏主动意识。另外,各企业的竞争情报搜集人员并未经过任何系统性的、信息管理类的培训,特别是对于搜集到的各种情报信息不善于管理、分析、加工,使得情报资料的应用价值不高。

2.3竞争情报信息管理缺乏科学性

目前,很多企业的竞争情报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建立在现代信息管理理论基础上的信息管理工作更是尚未建立完善的体系。如:企业的中层领导管理人员在竞争情报的搜集工作中缺乏科?W的行动规划,对于企业层面的规划也考虑不全;在情报的存储、分析方面问题更加突出,对于搜集来的竞争情报没有及时进行归类整理、存储,更未将相关的资料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很多信息在了解、使用之后就随意丢弃;在竞争情报的内部共享方面严重不足,有的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搜集到的信息仅供个人工作时使用,并未向其他部门或者领导进行汇报,这也就是事实上的信息共享壁垒问题;由于很多企业没有进行系统性的竞争情报信息工作,再加之管理层缺乏必要的重视,导致迄今为止很多企业并未建立完善的、科学的竞争情报管理制度。

3 大数据环境下现代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创新措施

3.1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各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未来的战略发展规划成立独立的竞争情报机构;如果没有条件或者在短时期内无法成立独立的竞争情报机构,企业可以在保证业务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从内部各部门抽调一名信息工作人员,组成规模为10人左右的竞争情报工作小组,并由企业的主要领导牵头,担任该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各成员分别根据本企业的业务职能开展对应的情报搜集工作。

3.2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坚强的财力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这是一项普适性的哲学原理。对于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也具有同样的指导性意义。如果没有强大的财务基础作支撑和保障,那么竞争情报工作就如同是空中楼阁,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的竞争情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将该项工作的经费纳入到企业的预算中,并设定相应的临时划拨制度作保证。如企业竞争情报搜集设备与工具建设的经费、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人员的薪酬与激励经费、企业竞争情报搜集资料信息购置经费、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人际关系的攻关经费。

3.3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强大的物力支撑

在大数据环境下,要想保证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竞争情报工作方案的有效实施,物力保障必不可少。从物质条件的充裕程度来讲,各企业应该积极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必要的、充足的物质条件;从企业的发展实际来看,在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一定要本着投入与产出相匹配的基本原则,选择性地对企业竞争情报工作进行物力支持。如必要的交通运输物品(小轿车等)、信息采集工具(摄像机、录音笔等)、信息管理设备(移动硬盘、U盘、互联网计算机等)等。

3.4为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现代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构建或完善相关的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制度。为有效地开展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奠定制度基础。如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小组岗位职责、企业竞争情报工作流程与业务规范、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内部协作制度、企业竞争情报工作奖惩激励机制等。这些制度需要企业的不同职能部门通过深入调研后进行制定,这些制度可以先试行一年,在试行的过程中根据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然后再统一进行引发并执行。

篇7

[关键词]图书馆;办公室工作;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04-01

办公室是图书馆这个中心的行政服务部门,承担汇集情况、上传下达、左右协调、联系内外等日常工作。一是为馆领导服务,二是为图书馆各业务部门服务,三是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服务,四是为兄弟院校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服务。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高职图书馆要实现工作手段和服务理念的更新,图书馆办公室工作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创新。高职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也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图书馆办公室负责全馆的物资保障、工作协调和内外交流。这些工作可分为日常性工作、综合协调工作、辅助决策工作和领导临时交办的一些事务性工作等。

办公室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辅助图书馆领导制订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做好馆务问题决策过程中的参谋工作,并具体执行领导层制定的管理决策。因此,办公室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特征,这也是办公室区别于馆内其他业务部门的基本特征。

在图书馆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的酝酿、制定、实施、修改、反馈过程中,办公室的任务是提供包括党和政府相关法规、政策、学校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本馆工作的相关数据、日常工作运行情况分析、已有决策的执行情况等信息。馆领导的管理决策能否做到符合实际,政策实施能否做到高效、快捷,与办公室在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反馈是否全面、准确、及时、灵敏与适用关系密切。

为图书馆系统的协调运行做好服务工作,保障各业务部门的正常工作和图书馆与社会正常的物质和信息交流。办公室提供全馆业务开展所需的各种办公设备和耗材,协助馆领导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协调各部门的工作、馆内业务工作任务的合理化分配以及实现各项管理事务的同步,有时配合工作的安排也可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展服务。

图书馆各业务部门的管理都是局部的管理。办公室承担全面、连续的管理责任,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全馆所有的活动,管理工作向馆领导负责。要实现图书馆内部工作任务的协调、管理事务的协调、领导机构内部的关系的协调。办公室在管理中要起到沟通上下、协调左右、联结内外的枢纽作用。一般情况下,办公室主任都要列席图书馆馆务会,以保证办公室在日常管理中能较准确地体会决策层的管理意图,充分理解管理政策思想,保障管理的科学到位和连续性。

高职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作为高校的主要公共学习场所,图书馆办公室任何工作上的不足最终都直接影响着广大读者的切身利益,并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图书馆办公室比其他部门有更强的责任意识,办公室人员不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还要能做到工作安排上的未雨绸缪。

在传统的管理经验中,优秀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就是那些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实干家,即使工作出现失误,也只是水平问题,可以得到较多的宽容和谅解。在这种环境中,四平八稳、无功有劳地干好每天的工作便成了办公室人员的工作追求。

创新服务和管理是图书馆办公室的基本特征,服务和管理的对象都是人。以人为本是图书馆办公室管理创新的根本,也是办公室适应高职院校图书馆新时期发展的要求。

经典管理学是以提高效率为第一的追求目标,这已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多元目标追求,复杂系统的社会化环境也不适用传统管理的线性思维。作为以服务图书馆工作、实现图书馆系统高效率和高功效为目标的办公室,有更多可以选择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去实现这个转变。如现代企业ERP管理的供应链思想和敏捷制造思想对高校图书馆办公.室管理就有较现实的应用意义。新的理论体现了系统管理的思想,实现了管理的效率化,使办公室工作能更好地满足图书馆工作的需要。

图书馆自身形象的营造是一种主动行为,信息时代的眼球经济就是这种行为的最好注脚。积极提高自身的社会关注度,是提高自身社会评价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高职图书馆办公室除了要对正常工作精益求精之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途径实现自身的公共形象创新,除了配合馆内其他部门开展传统的宣传、咨询、读书活动将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推送给读者外,还要通过各种活动让读者主动了解图书馆。宣传图书馆的工作,也是图书馆办公室工作的自我宣传,读者对图书馆的了解、信任和支持,实质上也是对图书馆办公室工作的肯定。因此,图书馆的社会性工作从来就离不开办公室的支持或主持。

现代化的发展使图书馆办公室工作增加了更多的技术元素,对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图书馆办公室工作的管理者要在批判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新不仅是一种技术要求,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办公室工作因其重要性,每一点细小的创新和进步,都会给图书馆工作带来很大的促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J],2005(5).

[2]丁世昶.论高校图书馆办公室的工作[J],图书馆学刊,2005(6).

篇8

[关键词]信息化;学习方式;新实践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96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2

高职教育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基于个别授导、情景模拟、调查研究、课堂授导、远程授导、合作学习、学习工具、集成系统等,不同维度、不同思路的组合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研究实践教学模式。

1 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我们把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进行的学习称为信息化学习方式。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学习的一般过程,信息时代的学习也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学习方式。很多传统教学中的按部就班、被动接受、信息渠道狭窄的问题正逐渐发生改变,形成了特点明确的信息化学习方式。信息化学习方式中的信息化,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5个方面的信息化。

传统的学习强调知识的深加工,以知识点为线构建关于某门学科的整体知识构架。学生跟着老师走,无目的、无方向,自然也无动力。每堂课按部就班的讲解也许在学生看来就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堆砌,最终在教与学之间筑起一道坚实的墙。在信息化时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得到回归。学生自主形成的信息化学习方式会帮助他们直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完全不用被动适应教师教学进度或教学内容。因此,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3个方面:学习目标自主化、学习工具多样化、学习资源网络化。

2 基于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逐渐凸显的信息化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以改革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作为基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入手,以构建信息时代的能力结构为目标,探索现今信息时代中更为实际有效的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

新型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是各类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辅人员、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形成的。当其成为一种稳定的教学结构形态时,会对传统教学思路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常见的两类教学思路是:①习惯了“灌输式”课堂讲授的教师以为只要提供好的教材和所谓“优质的”资源,学生就会去认真“消化”;②习惯了“解读式”课堂讲授的教师,很难知道如何组织学习活动,也通常以为只要把“优秀”授课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学生就会去认真“听”一遍。这两种教学思路与飞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严重脱节。新型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弱化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凸显的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的组合结构与形态。例如,教学资源可以建立数据库,教师和学生可以同时进行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交互的主动权可以灵活多变,通过答疑、作业、在线测试、学习日程安排等环节,实现交互主动权的变更;教学的信息化终端设备更为多样化,可以是因特网电脑、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

2.1 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2.1.1 以差异化教学为基点

差异化教学的思路是高职教育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原则,但在学生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影响下,又具有了新的内容。差异化教学要考虑到学生信息终端、学习程度、学习精度、学习路径等多方面的差异。差异化教学的学习平台要求支持常见的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在组班教学的前提下,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达成不同的学习目标。差异化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在对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学双方都能灵活适应和使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问题的呈示、提问、应答、判别和反馈,并尽力使交互形式更为生动活泼。

2.1.2 以协作探究教学为基本方式

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教、学双方对学习内容的深入、多方面的剖析、学习。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方式来看,更加依赖数据库系统和检索技术。学生的思维是非常发散的,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很多更为广阔的信息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某个知识点的全面认识。所以,数据库的建设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会对哪些知识感兴趣,哪些知识虽然枯燥却是必须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用心,在提供学生更广泛的知识和不让他们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激发、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首先注重有效网络环境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注意合理的研究主题、项目、任务、问题等不同层次要求的,鼓励、监督学生进行广泛的文献阅读、信息筛选、分析讨论、总结和明确思考结果,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再分组、分班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横向的跨校、跨地区协作探究。

2.2 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素

2.2.1 教学资源数字化、立体化

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方式进一步要求我们构建更加数字化、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本质内涵是学生的信息化生存。而信息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必须先着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才能优化信息化教育。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构建中,比较成熟的是课件、多媒体素材、各类网络课程和学校内部建立的电子图书信息资源,但是教育软件资源的建设还是比较薄弱,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应分层次、分服务对象地建立和完善各类数据库资源。

2.2.2 构建数字化实训中心

数字化实训中心是将高职院校“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工业技术中心+专业实训室)―校办工厂(生产性实训基地)”三级配套并向校外实训基地、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虚拟化的学生(员工)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实训环境。

2.2.3 建设协同实验室

同时,还可在数字化实训中心的基础上建设协同实验室。在协同实验室中,学生可通过自发或分组进行实验设计,通过模拟软件的模拟结果进行理论知识的深化和修正,方案成熟之后,开展真实的实验环境操作。在此过程中,有相应的系统考核学习行为,优化实践过程效果。

2.2.4 构建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

随着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今后的信息化教育系统将会朝着更加集成化方向发展,把信息资源、工具、情境、教学、管理等功能都综合在一个系统中,操作简单的平台或界面将越来越普遍。

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一种集成化的信息教育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首先要综合不同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可让教师进行多种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摸索。其次,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要兼顾“信息化”和“管理”两个功能。在“信息化”方面,要求支持网络通讯、多媒体应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基本的信息化技术;在“管理”方面,要求把信息资源库、工具使用、情境教学、在线测试、教学反馈等功能都综合在一个系统中。

3 结 语

我们应认识到信息化学习方式是众多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不是唯一的、最理想的学习方式,但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方式会深刻影响到其现代行为方式、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优良思维品质的养成。在高职理工科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关注信息技术对学习产生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应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在课下的积极作用,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芒.技术与学习――论信息化学习方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9

在做大学生辅导员的这段日子里,与学生们交流最多的,就是:“我们为什么上大学”?许多学生都不是很清楚自己究竟为何来大学。高中时候一心想着考大学,考上了再说其他的,现在考上了,却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来,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感觉到迷茫与不知所措。

我作为一个读过了大学的过来人,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学好专业知识。一个人有了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专业知识对于今后的就业并不重要。其实不然,很多公司在招聘时第一看重的还是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贮备。如果一个学习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应聘外贸公司的工作时,但他连最基本的外语语言技能都没有,那么他又如何能胜任这份工作呢? 另外,你作为一名学生,连自己的最本职工作——学习都搞不好,那你拿什么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呢?所以,不管你将来做不做本专业的工作,学习都要搞好,这是你出社会的第一张名片。

其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只有满腹经纶,却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在逐渐被社会淘汰,我们应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真正的走上社会,将其应用于其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各种人才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变化,竞争已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因此,专业面窄,社会适应性差,综合能力不强的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再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对学习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人际交往是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人际交往中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启迪思维,开发智能。由于知识的局限,加上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看问题难免陷入僵局。而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畅所欲言,思维撞击,就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使自己茅塞顿开。同时,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其他个体的合作,个人是无法完成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学会与人平等相处,才能自立于社会,取得社会认可,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的人。

篇10

论文摘要:面对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加快的时代,大学生对信息获取的方法和技能更加迫切需要。在日益变化的信息时代,本文提出了大学生掌握信息的几个技能及应用方法,对在校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信息时代,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被全面应用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时代。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现代社会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是信息的急剧膨胀和迅速传播。现代印刷出版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数量朝向人们涌来,各种媒体时时撞击人们的大脑,争夺“眼球”。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后,社会、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不仅在于掌握具体知识,还要做到在广泛选取有用信息的前提下,并有效地加以应用。因为信息的威力是巨大的,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市场中,得到一条信息救活一个企业,漏掉一条信息将使一家公司破产,这事已屡见不鲜。

信息时代是为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新型的学习时代,为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技能:

1利用信息工具的技能。

(1)掌握因特网浏览方法、学会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图书查寻、期刊检索等电子资源的技能,及时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能利用FTP信息库下载—上传数据、文件,为学好自己的功课提供丰富的课外信息资源。

(3)熟练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及重要信息汇总起来并存储好这些知识信息,以备将来更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充分利用图书馆,因为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中心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这里有丰富的图书,随你选择。进入图书馆先要了解图书馆的功能,怎样查询所需的图书目录,进而找到所要的文献信息。笔者几次发现,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来到图书馆后,不知道怎样去使用图书馆目录,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源所在位置,但是我们工作人员都会耐心地给他们指导,以克服大学生来图书馆所面临的困难。

2获得信息的技能。

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和选择各种学习信息,能通过阅读、讨论、实验、检索等手段来获取信息,并且大量占有信息,为自己所用。在这方面,关键的能力是信息的收集能力和选择能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集信息能力,有的接收信息的能力特别强,所以学习起来不费力气,而有的大学生则不然,接受信息能力特别慢,甚至对周围的信息无任何反映。所以掌握好收集信息的方法,对学习及以后的工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同的信息可用不同的收集方法,一种信息可使用多种收集方法,一种收集方法也可以为多种信息的收集服务,信息与收集方法是多对多的关系。此外,信息必须经过选择才有使用价值。信息的收集和选择必须遵循目的性、效率性和网络学习技能等三大原则。

大学生要掌握有效的信息检索方法,方能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检索有四个阶段:

(1)分析阶段。首先对于自己有用的信息特别给以重视,及时淘汰无用的信息;其次要明确范围和对象,对要检索的信息做到目标明确。

(2)准备阶段。确定检索步骤,选择检索工具,如利用图书目录、索引、文摘或其他检索工具等等,由近及远检索信息,并充分结合使用学校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信息资源查询、查准所需的有用信息。

(3)检索阶段。检索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书名(或刊名)检索--根据书名(或刊名)查找信息;著者检索—根据作者查找信息;分类检索—根据图书分类号检索信息;主题词检索—通过反映信息内容的主题词查找。

(4)筛选阶段。该阶段是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选出对自己学习及研究内容有价值的信息。

当然,检索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大学生只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准确、快速、完整地收集到信息,就能达到检索信息的目的,为学习及研究内容作好基础工作。

3处理与加工信息的技能。

大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分类、存储、记忆、批判、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在这方面,比较重要的是信息理解能力和信息判断能力。信息理解能力是指能明白信息的本来意图,了解信息的本质性意义。信息判断能力是指通过客观地了解信息生成过程,探讨其效果,制作意图,制作技术。信息加工地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思考,剔除假信息,去掉过时的、重复的信息,而对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对于收集和选择的信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推敲,形成自己的观点,为自己所利用。

4创新信息的技能。

大学生在信息搜集、选择、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所需要的信息,能围绕同一目的,在多种多样的信息交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从而创造新的信息,达到理解信息的目的。一切新生事物来源于创新,创造性的本质是,将几个旧思想用新方式结合起来。创新的信息培养出来的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的人,只有这种人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信息需要创新,任何事物都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活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灵魂。众所周知,信息创新是科研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论文写作就是创新过程的系统总结。提出问题的前提是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条件下提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创新的过程可分几个阶段:

(1)提出问题。

(2)查找信息资源。

(3)弄清问题。

(4)生成方案。

(5)实施方案。

(6)回顾总结。

以上几个过程都与信息有关,大学生充分占有了信息资源并应用于实际学习中,才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不断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信息方面占有主动权。

5信息协作的技能。

现代社会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将对社会各个方面发生重大的影响,一个人越有知识,就越会发现自己无知。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已经缩短到2~3年,人类探知的领域越来越大。在这种时代,仅靠某个人是无法完成某项科研活动或某项社会工作的,而必须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协作关系。这有赖于大学生具备信息的传递技能,特别是网络传播手段,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及时明了地传递给他人,达到信息共享、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互利双赢的目的。

6充分利用信息的技能。

大学生要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如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质量,让信息充分发挥最大的效益。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能力的强弱,能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成败的关键。信息尽管不是唯一的资源,但确实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资源,谁在信息资源方面开发得成功,谁就能在未来社会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此,大学生应充分掌握更多的知识,掌握获取更多更快的信息方法和技能,为将来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7接受终身教育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