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6: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防治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防治的重要性

篇1

1 定义和目标

生殖健康问题是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了正式的生殖健康定义,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及第四次妇女大会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1.1 生殖健康的定义。在生命所有阶段的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过程有关的所有方面处于身体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的一种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功能失调。生殖保健的定义是通过预防和解决困扰生殖健康的疑难问题,能为生殖健康和幸福安宁作贡献的促进生殖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方法、技能和服务的系列组合。生殖保健是以人为中心、要求以维护人的生殖健康为目的。根据人们的需求,在计划生育或生育调节、产前检查和安全分娩、产后服务、不孕症的预防和治疗、人工流产和不安全流产后果的处理、生殖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性教育等多方面提供友善的咨询、信息、教育和技术服务[3]。

1.2 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的“开罗宣言”中提出生殖健康的目标“所有国家应尽早不迟于2015年通过初级保健制度,为年龄适合的所有人提供生殖保健”即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保健服务。特别强调要关注服务对象的权利、服务的质量、知情选择和社会性别敏感等问题。

1.3 开展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知情选择服务是落实开罗人发大会行动纲领和4个目标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需要,是以人为本观念的重要体现。所有计生工作者都应该转变观念,在管理与服务中应充分尊重群众的生殖健康权利,强调对人的权利的尊重。

2 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的关系

从上所述生殖健康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生殖健康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计划生育是生殖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计划生育在内的生殖健康可以最大限度的改善人类基本健康状况。在中国计划生育服务就是不断满足育龄人群的需求,努力提高避孕节育的可及性和可获得性,促使人们的生育态度和生育行为朝着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方面转变[2]。随着计划生育服务内涵的不断扩大,计划生育服务与生殖健康的关系不仅越来越密切,而且相互依存相互依赖,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3 性与生殖健康

性与生殖健康在计生系统第一次提出关于性的话题,以往的计划生育服务都自觉不自觉地对性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忽视了服务对象在性和生殖健康方面的深层风险,同时羞于谈性及信息缺乏仍然在服务对象和服务人员中普遍存在,成为有效咨询的重要障碍。国家计生委为此做了很多努力,聘请国外著名的咨询师授课,组成了国内外的专家队伍,编写了《性与生殖健康综合咨询教材》。其特点有四新:一是概念新,整个培训课程贯穿了以人为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新理念,强调了平等、尊重、和谐、诚恳,充分考虑服务对象的文化、社会、经济和家庭背景,全面评估服务对象在性和生殖健康方面的综合需求,帮助其作出知情自主的决定。二是视角新,一切生殖健康的问题与“性”息息相关。然而以往的服务中都采取回避的态度,使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不能解决实质问题,现在提出以“性”为切入点,科学分析和解决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深层问题的方法。三是内容新,广泛而有序地详述了性健康、避孕节育、妇女保健、性病、爱滋病防治等生殖健康的诸多内容,既有适应性,又有广泛性和群众性。四是方法新。一个科学实用的新咨询框架,采用了注重参与方式,注重教师和学员的平等交流、信息分享和密切合作,是中国计生传统培训方式上的重大突破。

在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赵白鸽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2003年国家人口计生委与美国福特基金会合作,启动了“中国生殖健康/计划生育咨询能力建设项目”,美国的意真达机构作为本项目的技术支持,组成了国际国内的专家队伍,培训一批具有综合能力的计生人员,在今后的工作中去推动中国的“性与健康咨询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和优质化的现代计生服务模式迈进。

参 考 文 献

[1] 于晓丽.我国当前计划生育国策下的生育观念.工会论坛,2009,15(4):12-13.

[2] 李洪波,李慧,尚裕良.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20-21.

篇2

关键词: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防治;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47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生物防治是指通过采取一些无污染、无农害的生物手段对病虫害进行抑制的手段。随着我国政府对生物农药产业的重视,生物防治手段将逐渐发展成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最主要手段,并将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维护生态环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有:有害生物预报工作基础薄弱。对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生产企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展,与当前较为严峻的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不相适应;病虫害防治的测报、检测手段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使预警能力低下;病虫害检测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病虫害预防资金投入相对不足,使病虫害测报、检测工作不能正常开展,很难发挥这两项工作应用的作用。新技术的研究与成果推广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使人们不能充分认识到病虫害防治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科技力量投入相对不足,防治手段较为落后,科技研究开发与实际生产应用严重脱节,使研究成果不能充分转化成生产力,致使我国现阶段的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仍然不能迈入正常运行轨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致使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如造林的只负责造林、而育苗的只负责幼苗培育,甚至有些地方在进行植物种植规划过程中不对生物防治手段进行认真考虑分析,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生物防治手段一直处于被动落后的局面。防治经费不足,致使抗灾减灾能力低下,使正常的生物防治手段不能落到实处。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不足、缺乏一些必要的监测仪器设备,导致新的科技研究成果与现行生物防治手段不能正常连接。同时,加上生物防治手段见效时间缓慢,再加上大部分农民没有充分认识到生物防治以及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意识与需求,使生物防治手段很难在农村推广。

2 生物防治防御措施

生物防治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防御应当首先采取预防措施,为了做到未雨绸缪,结合有害生物发展趋势预测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实际情况,应强化防治措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物防控能力技术储备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有害生物预防工作。进一步提高防控能力,从而为搞好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和生态建设提供保障。结合无公害农业对植物保护研究的新要求,大力发展微生物农药,使微生物农药及其配套使用技术在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建立以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为基础的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防治体系。各地根据国家对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标准站建设的要求,加大对实验室、标本室、仪器设备、通讯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目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生产上也将以化学防治为中心的应急防治作为控制病虫危害的主要手段。推进生物农药的发展,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药剂选择观念,把选择性、生态安全性、农产晶(品)质量安全等作为选择药剂的主要指标,逐步建立以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高生物农药在整个防治中的比重。

2.2 强化基础研究,重视预防技术研究,加大研究力度

发展微生物农药,政府必须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首先应组成一支微生物农药科研队伍,建立省级微生物农药研究基地或工程中心,围绕当前生产上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开展生物防治的研究。其次要加强微生物农药作用机理的研究,可根据其作用位点和活性中心反推导,指导菌种选育,创制新农药,更新剂型,合成新农药的先导化合物。积极研究与推广各项科技项目,为有害生物预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科技支撑。重点工程开展预防技术研究工作。从预防工作需要出发,把解决有害生物预防工作中的重大和疑难技术问题,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将生物预防技术、预测预报方法、无公害预防技术、检疫除害处理技术等实用技术研究作为重点课题,深入研究和探讨。

2.3 加强生物灾害预测预报

对于生物灾害预测工作而言,能够在充分了解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实地调查等手段,并充分结合历史观察资料,对病虫害的发生地点、可能发生的数量、规模等进行动态分析,进而对病虫害的发展趋势进行及时预测,并及时通报有关单位以及农民做好防御工作。

2.4 加强舆论宣传工作,提高思想认识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有害生物预防工作的需要,生物防治必须调动广大群众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动员全社会参与方能奏效。需要充分动用电视、网络、报纸、召开会议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大舆论宣传,让广大林农切实认识到积极防治病虫害的好处和意义。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更应站在战略的高度,从生态大局着想,出台一些鼓励政策比如给防治林农适当补贴等,变被动为主动。改善农业有害生物预防工作发展环境,应始终把舆论宣传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有关生物防治的防治方针、防治技术等,使各级政府与农民充分认识到病虫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升广大农民的病虫害生物防治积极性,为落实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结语

总之,生物防治对衣业害虫的防治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又具有不杀伤天敌、对生态链影响小、无公害等优点。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森防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广大农民思想意识,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生态文明农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现代林业 可持续发展 效益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林业植物及产品产生危害的病、虫、草、鼠及其他有害动物和植物。而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并协调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关系和生态关系,实现社会高度文明,生物圈永久稳定和繁荣,人类共同幸福与进步。

一、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严重的国家之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也经历了不断提升、不断提高的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前,采用“积极消灭”的方针,以彻底消灭病虫为目的,大量使用剧毒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了污染。70年代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概念,并且采取了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措施。1990年我国正式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有害生物防治方针,营林措施和生物防治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观念也有所改变,实行“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我国林业开始大步实现“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出现了新趋势。我们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将各种防治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以下。我国病虫害中常年造成暴发危害的主要病虫有十几种,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症状、生活习性等各不相同,因此与之对应的预防措施、防治方法也不尽相同,特别是每年的气候条件及植物种类的变化等,造成暴发性病虫害的种类不同。应准确地掌握害虫生活史实防治的关键,只有掌握害虫种群的消长规律,才能准确进行虫害的预防和治理。无论对常规性病虫害或暴发性病虫害都要以预测预报为主,它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和依据,是捍卫绿化成果、提高绿化质量的有力保障。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性

1、林业有害生物传播、危害所造成的灾害,是我省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不断增多。多种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一旦环境条件适宜,这些危险性有害生物将会蔓延成灾,外来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我省的机会不断增加。

2、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保护生态建设成果,推进林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林业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得到了重视,林业六大工程快速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和社会化林业蓬勃发展,造林面积迅速扩大。但有害生物的严重危害,严重的影响了森林质量和系统功能的发挥,已经成为制约生态建设和林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举世瞩目的“三北”防护林,曾享有“绿色长城”的美誉,但由于天牛的危害,致使防护林网带断网破。如果一个地区的森林资源遭到有害生物的严重危害而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山川将失去绿色。减轻有害生物损失,促进林业建设发展,是整个林业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有害生物防治工作重要使命。森林生物灾害不仅直接制约森林资源的发展,而且影响到林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保护生态建设成果、促进人类文明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加快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和现代林业的建设

1、加快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全面加强有害生物预防,严密防范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继续开展工程治理和无公害防治,坚决遏制林业有害生物高发势头, 大力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w系、防治减灾体系、应急反应体系和防治法规体系建设,实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促进森林健康成长,逐步实现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2、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林业,建设现代林业:现代林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实现科技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水平。要针对威胁森林资源、生态安全的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测报、检疫工作中的技术难题,积极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组织生产、科研和高等院校专家开展联合攻关,开发高新和实用的防治技术。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行无公害防治。林业有害生物工程治理项目要全面推广应用生物、仿生和植物药剂,加强有害生物天敌的繁育利用,普及推广信息素、灯光诱杀等物理防治技术。对局部化学防治,应选择高效、低残留的化学药剂,科学施药,避免环境污染。

篇4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控体系建设,强化行政执法和行业管理,突出抓好美国白蛾监控工作及重点区域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严防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保护我市生态安全,促进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标任务: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5‰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4%以上,监测预报准确率达到82%以上,产地检疫率达到96%以上。

二、重点工作及主要措施

(一)抓好重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加强对我市窗口地带和重点生态区域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确保生态景观不受破坏。对我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松毛虫、天幕毛虫、落叶松鞘蛾、叶蜂、鼠害及时进行防治。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要继续推行“限期防治通知书”制度,针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及早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并做到防前有作业设计,防后有效果调查。在防治方法上,要大力推广仿生、植物源药剂及生物天敌的应用技术,保护环境,实现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在防治形式上要做到跨区域的协同联动,统一行动。防治组织上要探讨行之有效的防治模式,鼓励和引导成立防治专业队、防治服务公司参与承包防治。森防部门要做好测报、防治技术方案的制定、作业监理和防治效果检查验收工作。

为了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加大检查考核的力度,把各项目标任务量化赋分,并以此为依据深入考查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根据得分情况进行排队,并通报全市。

(二)加强防控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继续抓好《突发有害生物事件应急预案》的落实,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应急防控机制;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积极做好测报点、标准站、药剂药械库建设工作,提高对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抓好检疫除害处理系统、应急防控系统、信息传输处理系统、天敌繁育场等项目建设。

(三)加强监测预报,提高灾害预警能力

加大利用诱虫灯、性诱剂、植物性引诱剂等虫情测报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强对预测预报工作的管理,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中心测报点监测功能,及时、准确上报各种监测数据,准确病虫情预报,不断提高灾害预警能力,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协同气象部门,面向社会及时林业有害生物警示信息和宏观预测。

对美国白蛾的监控工作,根据我市《20*年度美国白蛾防控实施方案》,在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宣化县和宣化区五个重点监控区设立美国白蛾监测点34个。每个监测点悬挂诱虫灯1台,安排虫情调查员进行监测。监控区的各县区要在主要地段设立美国白蛾监测点,配备虫情调查员,随时关注有无美国白蛾的发生。在美国白蛾的发生季节实行值带班制度和日报告制度。严格督查管理,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

(四)强化检疫执法,严防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传播

按照《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规范调运检疫程序,杜绝只开证不检疫现象,重点搞好林木种子、苗木、木材、花卉等森林植物及产品的调运检疫,完善《检疫要求书》制度,防止林业有害生物随林产品调运扩散蔓延,确保林业生产安全。南方冰雪灾害造成大面积林木折倒,为严防疫区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随清理采伐林木外销造成疫情传播,各县森检部门要严格调运检疫和复检,严防松材线虫病等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传入我市。加大苗木的产地检疫和复检力度,从严把关,未经检疫的苗木不能用于造林。在造林工程结算时,没有检疫证书的不预结算苗木费。

(五)加强森防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

各县区要建立起独立的森防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从事森防工作。在硬件设施上要按照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标准站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在人员安排上要把那些思路清晰、业务过硬、工作积极主动的人员调整到森防岗位上来。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培训或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森防事业。

篇5

幼儿园病媒生物防治工作计划范文1

一、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对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认识。

1、成立病媒生物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2、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开展病媒生物防治、讲究卫生是预防各种传染疾病流行,保护师生身体健康的重要工作。学校将通过黑板报,校园广播,专题讲座,学生手抄报,知识竞赛等形式,大力宣传病媒生物防治的重要性,努力营造全员开展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氛围。

二、根据季节的特点,认真做好病媒生物防治工作。

1、春冬季重点是灭鼠

坚持做到每周一对办公楼、厕所垃圾台、排污道口等进行检查,发现鼠情,及时按操作规程投放灭鼠药或鼠夹。

2、夏秋季重点是灭蚊蝇

坚持每周一对绿化带、花园、垃圾台、厕所、水龙周围、排污道口、部室、教育等地喷施灭蚊蝇药。

三、综合整治、确保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成效。

1、坚持综合防治科学灭杀的方针,认真落实“清、疏、装、防、灭”五环节。经常性地开展校园环境卫生大扫除,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及时疏通排污沟渠,做到校园无污水存积。

2、认真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科学用药,确保灭鼠安全。防止药物中毒事件发生。

4、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灭杀办法,最大限度控制病媒生物的滋生,为广大师生创建一个健康安全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幼儿园病媒生物防治工作计划范文2

为切实加强学校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的长效管理,根据全国爱卫会、卫生部《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和《市除四害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巩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成果,减少病媒生物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制订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病媒生物防制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遵循“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科学指导、群防群治”的工作方针,坚持群众运动与专业队伍、经常性与突击性、环境整治与药物消杀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群众性除害防病活动,大力营造文明、卫生、舒适、宜居的城乡环境。

二、工作目标

广泛发动全校师生,采取治理“四害”孳生地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除“四害”活动,健全病媒生物防制长效管理机制,将“四害”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不断巩固“灭鼠、灭蟑、灭蝇先进城市”工作成果。

三、时间部署

9~2月份研究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冬、春季灭鼠专项活动。

3月份,结合“爱国卫生月”和省“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发动,开展以清理“四害”孳生地为主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组织春季灭鼠补投药活动。下旬做好灭蚊蝇活动准备工作。

4~7月份组织3轮灭蟑、灭蚊蝇突击活动。

8月份组织冬季灭鼠专项活动,总结全年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根据属地管理和层级负责的原则,全校病媒生物防制工作由校病媒生物防制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总务处负责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各班级和办公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人员安排和除“四害”联络员,落实病媒生物防制工作责任制。以学校辖区及周边为重点,认真落实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任务。

2.广泛宣传,深入发动。

各班级、各办公室要认真抓好病媒生物防制的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校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等加大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除“四害”的意义、方法,内容与要求,使除害知识家喻户晓,形成声势,以增强广大师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推动我校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3.强化管理,标本兼治。

坚持以环境整治为主的方针,发动全校师生开展以清理“四害”孳生地为主的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消灭“四害”生存场所。重点地区、重点科室要加强“四害”防护设施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减少“四害”的侵袭,切断病媒生物性疾病的传播环节。各班级、各办公室要在学校统一组织下,组织好药物消杀工作。

4.科学指导,常抓不懈。

学校要加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日常管理,抓好除害防病组织部署和技术培训;组织专职人员深入重点区域开展督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认真做好技术指导和“四害”密度监测工作,要按照全国爱卫会制定的《鼠、蚊、蝇、蟑螂密度监测方案(试行)》,规范开展“四害”密度监测工作,收集整理各种基础资料。学校病媒生物领导小组所要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科室及幼儿园的卫生监督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巡查,督促落实综合防制措施。

幼儿园病媒生物防治工作计划范文3

巩固除四害工作成果,确保全园在卫生安全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方针,各项环境治理措施完善,四害孳生地得到有效控制。特制定年度除四害工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今年的除四害工作以灭除四害,预防疾病,保护群众健康,确保我县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行为目标,组织动员师生对照除四害标准,采取综合性消除措施和突出杀灭措施进行大力消杀四害。

二.时间部暑:

1.三月上旬调整除四害领导小组和除四害专业队伍,加强对除四害工作的领导,使除四害工作事事有人做,处处有人管。

2.四月中旬进行动员和培训阶段,对各区域进行规划,落实专人,一定到底,签订责任书,施药规定,施药场所,除杀后处理,数据收集,资料汇集等工作做详细部署,确保除四害工作善始善终。

3.五月下旬,环境集中整治,开展突击性清理活动,彻底清除积存垃圾,卫生死角,彻底清除四害孳生场所。

4.六月上旬,采取集中投药清杀,并做好数据采集统计工作,为下阶段巩固期做好资料准备放假前进行集中补杀。

5.九月下旬,自查补杀阶段。根据除四害标准对消杀场所进行检测四害密度。

6.十月下旬第二次集中投药,消杀阶段。

篇6

经调查,广西昭平县现有林面积408万亩,其中松林面积为101万亩,占全县有林地面积的25%;桉树林31万亩,竹林7万亩,林业有害生物主测对象为马尾松毛虫、竹蝗和桉树病虫。

一、基本情况

昭平县地处广西东北部,位于东经110°43′-111°19′,北纬23°39′-24°24′之间。全县总面积3248.159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9℃,年平均降雨量2604mm,相对湿度81%,年无霜期301天,十分适合林业生产的发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也尤为重要。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

昭平县现有森林中人工林面积较大,林相单一,林地生物多样性较少,抵御林业有害生物的能力也较差,容易造成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蔓延。当前该县主要树种为松科植物,是松材线虫病、松突圆蚧和湿地松粉蚧的适生区,而这些有害生物随时都有可能侵入,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大面积的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三、主要对策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列入实施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实行政府之间、林业部门之间的“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减灾计划和各级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

2.加强预测预报工作,提高灾害测报水平

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乡(镇)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县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通过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

3.加强监测预报网络建设,提高综合防控能力

建立县、乡、村三级测报网络,突出基层防治防治服务网络建设,发挥县级防治机构、乡镇林业站作用,从护林员、林业大户中培养林业“赤脚医生”,形成集体监测、预防、除治功能于一体的县、乡、村三级防控服务网络,提高行业管理、应急处置、技术指导能力。

4.加大防治科技含量,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一是坚持搞生态林业,树立森林健康理念,以营林技术为基础。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本着“以生物农药为主导,以化学除治主应急”的原则,逐步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仿生农药、植物性农药、矿物性农药,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无公害防治技术。大力提倡和推广使用生物防治技术,以生物、仿生防治为主,人工、物理等其它措施为辅成熟的综合防治技术,加大无公害防治力度,以充分保护和发挥生物因素和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作用。四是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防治技术水平,提高防治科技含量,加大科研开发和技术推广力度,研究和探讨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

5.加强检疫执法,严防疫情扩散

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森林法》、《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林业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二是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防带疫进入本辖区;三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它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产地检疫必须加强。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四是加强调运检疫和复检工作,严禁从国内外松材线虫病、日本松干蚧等疫区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

篇7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问题;对策;平原地区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7-0171-02

近年来,平原地区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危害逐年加剧,尤其危险性病虫害日趋猖獗,呈现出不断扩散蔓延的趋势,已严重威胁国土生态安全和森林资源,制约着生态建设步伐,成为生态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大敌。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森林病虫灾害仍将呈高发态势。为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现对平原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论述。

1 平原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1.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增加,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在较短的时间内病虫害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导致病虫危害日趋加剧[1-2]。加上近几年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逐年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不断加大。

1.2 病虫害种类增加,危害扩大

目前,华北平原地区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0种增加到20种以上,其中美国白蛾(Hlyphantria cunea)、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 LeConte)、杨直角叶蜂(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杨扁角叶蜂(Stauronematus compressicornis(Fabricius))、苹果绵蚜等害虫是由外省陆续传入的[3]。突发性食叶害虫种类增多,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hoff)、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等杨树食叶害虫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在局部地区却年年发生,形成连续多点暴发。杨白潜叶蛾(Leucoptera susinella Herrich-Sch?覿ffer)、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 Kuwana)、杨树溃疡病(Botryospheria ribis(Tode)Gross.)、杨黄卷叶螟(Botyodes Dinia-salis Walker)、杨扁角叶蜂(Stauronematus compressicornis(Fabricius))、柳毒蛾(Stilpnotia candina Staudin-ger)、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等病虫害的发生逐年加重,给当地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3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随着国内、国际间的经济贸易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害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2000年以来,美国白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入侵濮阳、鹤壁等地、市。2009年濮阳市的台前县、范县大面积暴发美国白蛾。华北地区是国际性检疫害虫美国白蛾的适生区。这一害虫如果控制不住,随时都有可能侵入周边地市,美国白蛾一旦侵入,很可能使大面积的杨树林在短期内毁灭。

1.4 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 Ershoff)、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杨白潜叶蛾(Leucoptera susinella Herrich-Sch?覿ffer)、草履蚧(Drosicha corpulenta Kuwana)、溃疡病(Botryospheria ribis(Tode)Gross.)、腐烂病(Valsa spp)等杨树病虫害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2010年7月,许昌、漯河、驻马店等河南中南部区域,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 Graeser)、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在局部点片暴发成灾,树叶被吃光,绿色通道景观被毁,杨树产业损失巨大。

1.5 长期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2 制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调查手段落后,主要为人工调查,有些地区的虫情未能准确地预报。二是防治技术落后。未大力宣传和推广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防治时未科学按照说明书来操作,造成大面积的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三是预防意识差,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未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四是林业内部部门之间只关注自己部门的生产环节,未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此外,部分地区的从事森林规划设计的工作人员在设计时未考虑病虫害防治问题,造成病虫害防治工作处于被动地位。五是部分地区检验检疫工作未能完全落实,造成当地的病虫害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六是病虫害防治的经费不足。具体表现为防治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投资渠道单一,政府投入多,群众投入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防治的设备和药品、器械缺乏。七是随着生态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人工造林面积不断增加,众所周知,人工林所处的生态环境与天然林相比是比较脆弱的,特别是中幼龄林,由于人工林相比较单一,生物链较简单,生物多样性较差,天敌种类较少。抵御有害生物的入侵能力也较差,易导致生物灾害的发生和蔓延。另外,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增多,这样的气候为多种生物灾害的大发生创造了条件,高温、干旱、极度降雨等气象因子会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致使森林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树木生长衰弱,抵御有害生物侵袭的能力下降,冬、春季的长期高温和干旱会导致一些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发生,次期性害虫种群数量也会增加,危害加重,而夏季高温和高湿为病菌孢子的存活和繁殖提供了合适的温床,造成病害传播和流行。

3 对策

3.1 提高生态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是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四是树立森林健康理念,实行科学防控。防治理念从灾后救灾转变为培育健康森林。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应围绕着维护和促进森林健康的目标。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应贯穿于营林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要预防病虫灾害的大面积发生,从营造林设计开始,就要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林业建设的全过程,促进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形成。要采用良种壮苗,应尽量避免营造大面积纯林,大幅度提高混交林的比例[4-5],优化林分结构,丰富森林生物多样性。要重视乡土树种,加强对现有纯林、低产林的改造,提高林分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另外,要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如果违背了适地适树原则,树木长势差,自身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弱,也容易引起病虫害发生。要应用各种林业技术创造有利于树木生长,而不利于林业有害生物生存的条件,增加森林生物多样性,人为增强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抗逆能力,建立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从根本上提高森林的健康水平。

3.2 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

监测预报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应将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全面调查监测辖区内的所有病虫害情况,并进行详细分析,提前制定好专门的防治对策,一旦发生病虫害危害,就可及时作出防治措施。建立健全当地的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并将其与国家、省级、市级等监测预报网络体系联网,共享资源,以期更好的做好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此外,应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的财政投入,保证基础设施的使用。

3.3 转变职能,积极推进防治体制机制创新

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要加快职能转变,强化行业管理和行政执法。加强队伍素质培养,提升依法行政、科学防治、服务社会和应急反应能力。突出基层防治网络建设,发挥县级防治机构、乡镇林业站作用。培养一批农村林业病虫害防治实用技术人才,形成集监测、预报、除治功能于一体的县、乡、村三级防控服务网络。提高林农的病虫害防治意识,引导和扶持林农建立形式多样、自律互助的防治联合体,实行联防联治、群防群治,实现资源共享,降低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成效。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以专业公司、专业队、森林医院、树木医生等多种形式介入防治领域,开展承包防治、技术咨询等业务,形成多元化防治格局。

3.4 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森防科技含量

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禁施用剧毒高残留农药,提倡使用生物农药[6],减少污染及病虫害的抗药性。二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首先,DNA(基因)重组技术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实施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他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杨树、欧洲落叶松等9科19属近30种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因此,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其次,大力开展生物防治,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多种天牛,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1],苏云金杆菌、白僵菌防治多种杨树食叶害虫,绿僵菌防治蛀干害虫,以及春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已进入野外防治阶段。另外,人工招引啄木鸟、灰喜鹊等益鸟控制天牛和食叶害虫,已成为利用鸟类控制虫害的重要措施[4]。三是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积极利用先进的病虫害防治器械与药物,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3.5 加大检疫力度

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严格检疫程序,特别是省际间的调运检疫,对调入的苗木一律实行复检。另外,加强木材检查站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防带疫进出县界。三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他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产地检疫必须加强。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四是严格从国内外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苹果绵蚜等疫区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

4 结语

总之,对于林业有害生物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管理模式,转变防治理念,强化体系建设,实施分类管理[2],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防治工作。要在保护环境前提下,重视天然的自然控制作用,要充分考虑有害生物种群动态及与之相关的环境,尽可能协调的运用适当的技术措施和多种行政措施,使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并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7-10]。

5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350.

[2]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国林业生物灾害防治战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90.

[3]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中国林业有害生物概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239.

[4] 宋玉双,黄北英.中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新进展[J].中国森林病虫,2008,27(6):31-42.

[5] 李彦民.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发生规律与监测防治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8(7):29-31.

[6] 河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河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286-309.

[7] 赵增强,史存峰,彭丹琳,等. 浅谈丹凤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8(10):151-152.

[8] 张晓明.谈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J].林区教学,2009(3):116-117.

篇8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兼任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主任委员、亚太地区林业院校校长会议机制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是林木钻蛀性害虫防治领域的资深专家,具有极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其研究推广的三北防护林蛀干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对有效防治光肩星天牛等蛀干害虫,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具有隐蔽性、滞后性、持续性和反复性,其控制相比森林火灾这一“明枪”更为困难和复杂,因而林业生态灾害被人们称作破坏森林资源的“暗箭”。2007 年,《全球森林资源状况报告》指出,全球每年约1.04 亿公顷的森林受各种森林灾害致害因子影响,其中生物灾害占65.3%。对林业有害生物应该正确看待。

首先,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既是自然现象,也有许多是因监测不力、外来入侵种和大面积人工纯林等人为因素造成的。一般来说,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在北半球发生比较严重,而在中南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雨林中通常很少暴发或较少,其在人工林的发生比天然林严重。其次,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中的外来生物入侵应辩证看待。在经济发达和国家交流频繁的时代背景下,外来生物的入侵是正常的“副产品”,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再者,不同国家重大有害生物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时代性。如美国的入侵生物榆树荷兰病和粟疫病在上世纪上叶是最重要的病害,现因寄主树种大多已被毁灭,变为次要病害;我国的马尾松毛虫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严重,后因林分的生态环境得到大力改善而降低了重要性,现在的主要灾害是松材线虫病。

林业发达国家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状况

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独立国际或区域组织,以及国际法律或公约,但在有关广义的植物保护内容中均对此有所体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相关国际标准,因国情不同,只有检疫处理是约束性的,其它多为推荐性的,如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了一系列《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其中第15号为《国际贸易中木质包装材料管理准则》。以日本、德国、新西兰和美国为例,其林业有害生物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有:一是由农林、出入境检疫等政府部门负责,职责分工明确,但隶属关系不一;二是立法完备,执法严格,制修及时,以欧盟植物检疫对象名单为例,1977—2000年的23年间,就大小修订39次;三是十分重视入侵生物防控。

由于美国与我国在地理气候带上具有相似性,相互之间交流借鉴较多,且其有害生物防控比较先进,因此下面着重介绍美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

美国联邦农业部下设林务局和动植物检疫局,前者负责土著有害生物和入侵定殖后的外来生物的防治,后者负责防止国外入侵生物的传入。联邦林务局(FS)在全国设有9 个区域性机构,均配有森保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负责技术支持和资金配套,具体工作依靠州和地方部门实施。联邦林务局下设的森林健康保护处(FHP,类似于我国的造林绿化管理司防治处),主要项目有森林健康监测、技术开发、森林健康管理、农药使用管理,在全国各地建有25个森林健康保护办公室,共有250 多名森林专业各类技术人员。对于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管理,林务局无权全国性检疫对象。但在国有林中,林务局可采取限制相关有害生物扩散的一些举措。各州有各自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包括联邦规定的有关种类和各州自行确定的种类。依据法律,对于检疫性有害生物侵染的树木清理,政府不提供专门经费补偿。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管理机构的设置上,美国的特点:一是依据事权划分的分层管理机制清晰,如联邦林务局主要负责国有林的有害生物管理,各林务局主要进行属地管理,各级林务局均有对私有林有害生物提供技术支持的义务;二是根据需要而设,自成垂直管理体系,不是按政府管理部门层层设置,故管理的针对性和高效性比较强;三是特别注重科普宣传,灾情或疫情的社会透明度与工作参与度很高。

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经费投入渠道上,美国的原则是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担。农业部林务局依据成本共担的原则,通常给各州的有害生物调查和监测提供一半的所需经费;对于特殊的重大有害生物,林务局也给有关州提供一些专项经费支持,用于防治、预防、公众宣传等;对于突然暴发的有害生物,林务局下的森林保健计划也有专项储备金拨付。同时,农业部林务局也给国家公园局、土地管理局、鱼类和野生动物局,以及国防部所属联邦土地上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提供少量经费。

美国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有害生物研究机构。一是农业部下的研究局RS、APHIS 和相关大学;二是林务局下设有森林研究与发展处,下有森林病虫害研究办公室,统筹林务局系统内的林业有害生物研究;三是在全国建有5 个区域研究站,各站设有若干实验室,多与相关大学开展紧密型合作研究。

在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上,美国以健康森林为目标,以预防和监测为主,应急防治为辅,着重突出对入侵生物的防控,强调无公害治理。在监测预警上,针对优先种类开展深入的预警和公众宣传。大区域的森林健康监测主要采用航空遥感技术,具体种类的森林病虫害则主要依靠航空调查,并均有技术标准和指南;对特殊重大虫害,主要采用信息素诱捕和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灾情信息管理上,分全国、各州和重大虫害种类三个层面相关分析报告,层次分明、定性与定量,短期与长期结合、宏观与微观交互。

美国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依具体种类而定,主要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营林技术,分别有预防、抑制、防治3种措施。防治技术主要针对优先种类,并非所有受害林分均能得到治理。在特殊情况下应急使用化学杀虫剂,不论是航空或地面喷洒,在使用前均须按照环境保护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上述各类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都不少,两国之间技术水平相当。但美国的特点是在实际工作中做得比较务实、细致、严谨,很注重实际防控效果的客观评价,很少设定量的预定指标。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概况

2007年以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年均约1160 万公顷,年均损失超过1100 亿元,是世界上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与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对于我国森林有害生物发生的严重性,不能从时间的维度简单地进行绝对比较,而需要辩证地相对分析。从自然原因看,由于人工林建设是我国发展森林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人工林快速增加是必然趋势,因其自然抵御有害生物的能力低,导致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发生的面积和损失增加,也形成了我国林业重大生物灾害基本发生在人工林的现象。从统计的范围看,林业有害生物的统计已从原来的重点种类扩展到一般种类,新纳入统计的森林类型增加(如西部地区灌木林),并且统计标准从低到高,这是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工作得到重视与发展的标识。从应对能力看,监测与预警能力仍相对低下,应急性被动防治居多,预防措施偏少,此乃亟待提高之处。从科技支撑能力看,总体能力不是很强,一些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不强、防治效果评价的客观性不够,也亟待提高。从经济损失增量看,主因是社会公众对林业生态服务价值认识的提升,这其实体现了林业地位的提高。此外,还有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贸易频繁等客观因素,以及投入不足、法律法规的制修滞后、人才队伍素质不高等主观原因。

篇9

[关键词] 蔬菜 绿色防控 技术优化集成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8-0165-01

白银区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黄土高原区,蔬菜栽培历史比较悠久,蔬菜种植面积占水浇地的40%以上,已形成春有塑料大棚,夏有高原夏菜、秋有覆种菜、冬有日光温室的四季蔬菜生产格局,蔬菜产业化、规模化开发初具规模,有效适应了冬春淡季市场需求,尤其是白银区设施蔬菜已发展成为全省设施蔬菜生产历史最长、集中度最高的反季节蔬菜重要基地。蔬菜产业作为白银区支柱产业之一,为本区经济发展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蔬菜产业的不断发展,重茬、连作带来的病虫害加剧趋势也在不断发展,化学农药使用量随之也在增加,而使用药量与防治效果并不是正增长,对产品、环境的安全压力也在日趋增大。因此上,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不仅仅是蔬菜产业本身经济效益的要求,涉及绿色发展、食品安全、和谐自然的方方面面。

1 绿色防控的基本概念

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技术,达到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目的。

2 绿色防控的重要意义

2.1 绿色防控是植保工作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之绿色发展的高度统一

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以及过量使用,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指出:“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绿色防控技术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能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还能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及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控作业风险,避免人畜中毒事故。同时,绿色防控技术应用还能够显著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绿色防控就是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不断迈进。

2.2 绿色防控是减少农药用量,实现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有效措施

目前我国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主要依赖化学防治措施,而农药平均利用率仅为35%,大部分农药通过径流、渗漏、飘移等流失,污染土壤、水环境,影响农田生态环境安全。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集成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保护,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进而可以控制病虫害对作物的影响,减少损失,保障粮食丰收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同时由于更加注重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合理应用化学防治,的确不失为改进施药方式,减少农药用量,提高防治效果,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实现农业部到2020年农药施用量零增长行动的切实有效措施。

2.3 绿色防控是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

传统意义上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措施既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同样也不能满足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需要。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可有效解决农作物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难题,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技术集成提高了防效、降低了用药量,避免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超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所以说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保障,同时也是提质增效的保障。

3 绿色防控的主要技术措施

3.1 生态调控技术

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根据不同品种,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培育健康种苗,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实施轮作,清洁大棚温室内病虫残株,改造病虫害发生源头及孳生环境;人为增强自然控害能力和作物抗病虫能力。

3.2 生物防治技术

应用以虫治虫、以螨治螨、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关键措施,是对自然天敌的保护利用,在田间病虫害发生初期,选用有益生物赤眼蜂、捕食螨、白僵菌、苏云金杆菌,以及生物药剂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和农用链霉素、农抗120等生物源农药控制病虫为害。

3.3 理化诱控技术

就是安装防虫网阻隔和银灰膜驱避害虫,杀虫灯、诱虫板(黄板、蓝板)诱杀害虫,利用昆虫信息素(性引诱剂、聚集素等)诱杀害虫以及应用植物诱控、食饵诱杀等诱控技术。

3.4 科学用药技术

篇10

关键词:生态环境、林业发展、森林病虫害

引言:森林在生态环境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在病虫害面前森林就是十分脆弱的,所以,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森林健康发展。在平时做好对病虫害的预防工作,避免病虫害扩散因素的发生,同时,提升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更好的完成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一、林业有害生物带来的危害

森林是比较脆弱的,容易受到各个方面的伤害。比如火灾、风灾、干旱、环境污染、乱砍滥伐等等。但是,这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森林病虫害。在我国,每年有大面积的森林受到森林病虫害的威胁,带来的损失也是难以计算的。为了保护我国的森林不受侵害,国家开始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政策,坚持以预防为主,以营林技术为基础,全面做好对森林的保护工作。

二、营林技术在控制森林病虫害中的应用

营林就是通过相关措施防止常见的病虫害现象,以实现对园林或者森林的科学管理和经营,最终使得森林的质量和林业的经济效益能够整体提升。我们在进行有害生物防治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理虫害木材避免扩散

对于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与人类社会中的传染病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在人类社会之中,一旦有传染病出现就要尽快将病人进行隔离,并且对其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使得病人尽快恢复健康。同时,对没有患病的人群进行预防治疗。这样不但可以更好的治疗病人更有效避免了传染病范围的扩大。在林业中,对于有害生物的防治道理也是相同的,林业管理者要减少虫害、避免扩散一般会将所有的病虫害树木进行清理,从根源上彻底清理病虫害,同时,在清理病虫害的树木之后,对没有病虫害的树木进行防治,避免虫害带来新的危害。

2、采用伐根嫁接技术使树木重新存活

森林一旦遭受到病虫害就要立即采取措施,对所有病虫害树木进行清理,对没有病虫害的树木也要采取防治措施,避免虫害的扩散。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降低了病虫害的密度,遏制了虫害扩散现象的发生。但是,在进行虫害清理之后留下来的部分空地也需要管理人员合理的处理,保证营林效益的提升。一般园林管理人员采取的都是伐根嫁接的方式,使得树木能够重新存活,减少虫害清理后遗留空地带来的不利影响。

3、选取合适隔离带避免害虫扩散

一般情况下,造成森林病虫害的都是飞虫类,这类害虫具有迁飞特征,所以,其本身就具备了迅速扩散的能力。作为相关管理人员要根据其特征做好保护措施。在其幼虫时期,还没有飞翔和扩散能力的时候就设置隔离带,防治害虫以后的飞行转移造成害虫范围扩大。管理人员要根据虫害的情况,选取合适的地点设置隔离带,在一些常常发生害虫迁飞、扩散的园林中,其栽植的非寄主隔离带的距离一般保持在50m左右,这样可以有效防治森林有害生物的扩散。

4、合理选择抗虫树种提升森林免疫力

根据不同树种的特点,其对害虫的抗性表现也是不同的。为了完善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管理人员要根据森林的特征,选择适合该森林系统的抗虫树种,有效减少森林虫害的发生。

5、调整采伐周期减少危害

在不同地区森林的生长情况也是有很大差异的,部分地区地理位置条件较差,树木生长比较缓慢,而有的地区则降水充沛,树木生长较快。森林管理人员要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进行采伐,同时,森林的采伐周期也不宜过长,一旦遭受了虫害就会造成大量的损失,所以,要在树木尚未遭受到虫害之前进行采伐利用。使得林业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的保护,保证林业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三、营造混交林有效预防病虫害

混交林对于防止森林火灾和抵御森林虫害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由于混交林的树种繁多,树种的生长环境较好,同时,在混交林这种复杂的环境下,使得很大一部分害虫的天敌增多,招来了各种益鸟,因此,混交林的病虫害现象比单纯林要好很多。如果只是单一的种植一种树木,就会产生适合在该树木环境下生长的害虫,并且由于大环境适合害虫的生存,造成害虫难以被清理。同时,单一的树木生物链是十分脆弱的,而混交林的落叶可以形成多层次的落叶腐殖层,可以提升生物链的复杂性,这样在出现虫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生物链的内在自我调节能力控制虫害的发生。并且,混交林复杂的环境也为害虫的天敌提供了生长环境,大大抑制了害虫的扩散,从整体上提升了树木对虫害的免疫能力。

四、完善森林防治工作的有效措施

1、依法治理林业有害生物

充分利用媒体大力宣传保护林业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各级领导和社会对林业有害生物问题的认识。明确各级政府对林业防治工作的责任。同时,全面落实林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大家的行为,依法治理林业有害生物

2、相关部门落实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工作

广大人民及政府要认识到林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做好虫害防治工作。同时,相关部门领导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将对虫害的防治作为对相关领导的一项考核标准,促进各部门积极做好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同时,基层林业站也要负责好本地区的林业工作,及时汇报新的情况和问题,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共同促进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

3、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实现工作网络化管理

为了更好的促进林业的发展,需要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的管理。尤其是对基层林业站的建设,要配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同时,加强林业站建设,完善检疫、防治信息网络,实行网络化管理,便于各个部门各个级别之间的交流,从整体上提高防治能力。

4、建立测报队伍,完善测报点建设

完善测报网络,及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的最新信息,定期预告,对于未来可以预见的虫害及时做好预防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各级部门经常开展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升测报站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整体水平,更好的为林业发展提供服务。

5、完善检疫队伍建设

做好林业的检疫工作对林业发展也是非常关键的,首先要建立一支优秀的检疫队伍,要具有较高的检疫执法水平,同时,完善检疫室以便于工作人员做好相关工作。

结束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也得到了社会广大人群的关注。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近几年,我国一直致力于通过营林技术保护林业的发展,通过伐根嫁接技术、设置隔离带、营造混交林等等的方式为森林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最大程度提升园林效益。同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园林发展,我国开始加强相关队伍的建设,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提升工作人员素质水平,更高质量的完成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邱立新. 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进展及发展趋势[J]. 中国森林病虫,2014,04:28-32+10.

[2]朱艳蕾,安登第,曾献春.银沙槐种子表面消毒技术及无菌萌发条件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