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信息传播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媒体信息传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媒体信息传播

篇1

1.1传统媒体的特点

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在运行模式上拥有强大的人力及物力资源,但较之新媒体,传统媒体的一些不足之处也就随之突显。

1.1.1版面有限

在传统媒体中,以文字为主要传播形式的报纸,由于版面的容量有限,只能选取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进行刊登,导致报纸内容因缺乏个性化而无法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现象。

1.1.2不易保存

广播被称为是有声语言,然而对于稍纵即逝的声音,相对于其它媒体而言,不便于保存和记忆。另外,广播没有影音图像做支撑,在视觉效果上缺少即视觉感,不便于人们的理解。

1.1.3时间固定

与广播相同,电视传播的记忆性和存储性差。同时,电视节目的播出有固定的时间段,相对于更加自由的网络媒体而言,缺少时间上的可塑性,给受众接受信息的时间上造成了限制,影响传播效果。

1.2传统媒体在农业信息传播上的应用

一直以来,作为传统媒体的报刊、杂志、广播与电视在农业信息传播上保持着自己的特点。长期以来,农业期刊是人们了解农业相关知识、进行农业技术研究的主要途径之一。据统计,我国目前各类的农业期刊有近9000多种,如《中国农业信息》《中国农机化学报》等这类的国家级农业期刊在研究深度上比较透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成为许多人学习与应用农业技术的首选对象。在广播和电视方面,也有相关农业类的节目播出,但数量较少,形式单一,受关注程度并没有杂志期刊高。

2新媒体与农业信息传播

2.1新媒体的特点

互联网的产生被视为是继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之后新兴媒体的开端,在这之后,手机电视、网络广播和数字报纸等种类的新媒体形式也相继产生。至此,新媒体相较传统媒体而言,显现出来的特点也尤为明显。

2.1.1即时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受众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随时传播到网络上[1]。同时,受众可以掌握传播信息的时间、地点、主题、内容,并且,可以与网络后台进行反馈与交流。

2.1.2交互性

新媒体使受众从简单的单向接受者转向了多向的互动传播者,在新媒体中,受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可以在网络中信息和言论,这为“无权发言”的受众提供了交互式的网络平台。

2.1.3分众性

在网络信息的传播平台中,受众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手机、电脑等各类形式选择不同的互动平台与不同的人群进行共同的话题讨论。这种分众化的特点抓住了特定群体的消费心理,以丰富的网络内容,满足受众不同的消费需求。

2.2新媒体在农业信息传播上的应用

新媒体的出现使广大受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在农业信息传播领域,因新媒体而发生的改变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随着手机与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一些偏远山区也可以接收到外界传来的信息,尤其在农业上,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QQ群、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帐号等新媒体形式为农民朋友提供了随时交流农业心得的平台,尤其是QQ群的建立,使更多农民用户参与其中,除了可以聊天交友外,还可以进行农业信息的交流与沟通,QQ的在线客服功能也为广大受众提供农业相关的帮助。官方微博与微信平台集合了博客、社交网络以及手机通讯等社交形式的多种特征,使受众能够采用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同时,可以通过此平台了解在农业方面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为用户提供最快速且直接的帮助。至此,新媒体的优势在农业信息传播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与农业信息传播

3.1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

多年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在进行着发展与改革。传统媒体较新媒体而言,其在实际发展中的优势已不及新媒体明显[2]。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已不再适合目前社会中各个领域的生产方式,网络的产生与快续发展已经改变了许多人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致使了传统媒体的市场在逐渐萎缩,因此,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3.2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在农业信息传播上的应用

作为时展的必然产物,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在农业信息传播方面将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1新旧媒体相结合,做一体化网络杂志

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应保持自身优势,取长补短,相互结合,打造成合二为一的媒体形式。在农业信息传播上,传统的农业类期刊应继续刊登优秀的文章,做有深度、有水平的科学研究,广播、电视节目也应进行创新与改革,打造内容丰富、具有传播价值的农业类节目。同时,农业网站应更加注重信息的更新换代,第一时间将传统媒体中的先进技术与有建设性的观点在网络上,做到新旧媒体的信息实时互动一体化,打造一个农业期刊与网络平台相融一体化的网络杂志,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加全面、及时的农业信息[3]。

3.2.2建立农业公益性网上服务平台

在以往的传播媒介中,与农业信息咨询相关的服务比较少见,仅有的栏目也因为版面、时间、资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不能很好地为受众服务。在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立农业公益性的服务平台,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和可操作性。采用新旧媒体相融合,建立农业公益性的网上服务平台,为受众提供完全免费的知识普及和技术支持,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运行办法,使广大用户受到最实惠、可靠的服务。

4结语

篇2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作为与传播者相对应的传播对象一直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概念,诸如“接收者”、“受众”、“大众”等概念的出现都似乎有先天的不足,如只突出规模与数量,无法体现参与程度;只注意到被动一面,忽视其积极一面;只显示传播过程的所处位置,掩盖了其个性特征。在传播对象的概念变迁过程中,“我们并不打算可以生造一个术语以统一不同的认识,其原因在于接受者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至今仍有很多东西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①。随着传播环境的不断革新,传播对象的概念还将随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而发生变化。在以数字化为核心特征的新媒体时代,“用户”作为传播对象的一个关键概念早已显现了它内在的时代性。“用户”(user)这个词语一般在商业里被提及。在新媒体时代,通常指网络信息的使用者与网络服务的应用者。在新媒体环境中,新闻信息不仅可供用户阅读、收听、收看,也可供检索、存储、修改、评论、下载、剪辑和转发等。与以往概念相比,“用户”具有自主个人性、互动性、参与创造性等鲜明特征。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传媒组织开始实施数字化战略转型,从单一的新闻机构建构超媒体的信息帝国,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下,不断强化新闻信息产品中的用户意识。苏兹伯格家族董事长兼出版人阿瑟・苏兹贝格认为“在我们这一代,新闻和信息的传输将会转向宽带,须掌握三个关键的技能――印刷、互联网和视频,才能踏入宽带世界。因为那才是新闻机构的未来生存之本。”如果把近来该领域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贯穿起来看,你会惊叹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时代的到来。2005年10月,迪斯尼旗下的ABC(美国广播公司)电视网与苹果公司签署了一份合作协议,决定为新的视频iPod提供热门剧集的下载。2005年11月7日,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NBC环球(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一改往日保守做法,宣布将提供黄金时段电视节目付费下载服务。同属时代华纳旗下的美国在线和华纳兄弟则在2005年11月14日公开表示,二者将在AOL新设立的In2TV频道里,提供包括《成长的烦恼》等在内的经典电视节目的流视频播放。而NBC宣布与P2P软件Peer Impact建立合作,为用户提供24小时有效的经典电影和电视剧下载服务。福克斯移动娱乐公司已经为“手机短剧”(Mobisode)这个词申请了专利,并向全球移动运营商提供手机短剧。美国Sprint和Cingular无线公司也提供了名为MobiTV的直播服务,将MSNBC、福克斯体育频道等电视节目通过手机传送给用户②。

二、“以用户为中心”传播理念的现实动因与理论基础

“以用户为中心”传播理念的现实动因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的趋势以及web2.0时代的兴起。在媒介融合的趋势面前,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在传播形态和传播内容、传播功能、赢利方式上都相应发生了变革。报社面对的不仅仅是读者,电视台面对的不仅仅是观众,广播电台面对的不仅仅是听众,传统媒介的传播对象在融合媒介面前汇聚成一个统一的群体――“用户”。新闻媒体已经也不仅仅只是传播新闻信息,而是更多考虑在内容和品牌的影响力下,吸引更多用户参与和体验各种服务。《纽约时报》的目标就是要从一个依赖印刷媒体收入的公司转向一个更为多元化、数字内容服务驱动型的媒体公司。《纽约时报》不仅仅是一张报纸,而是更加强调以用户为中心的内容服务集散地。截至2007年2月,Nielsen /Netratings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纽约时报》网站的独立访问量达到4200万次,全球排名第11位,注册用户数1300万,位居美国报纸媒体网站第1名。2006年以来,《纽约时报》先后与微软合作推出时报阅读器,启动了新改版的手机网站,使用户可随时随地阅读《纽约时报》高品质的新闻报道。《纽约时报》的网站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构建用户的电子社区”。网站不断改版和推出的创新服务也都以此目标为核心。如在关键的垂直内容如购物、房地产、娱乐、旅游等领域加强建设。通过吸引用户、加深与用户互动而将“用户使用转换成收入”③。

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用户不仅是信息的使用者,更是信息的制造者。以简便随意的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实现内容的创造和知识的创新。Web2.0的核心应用主要体现在博客、维客、播客等传播形态上,其特点主要是个人出版和聚合、社会群体协作、更好的用户体验、开放源代码、用户参与占主导等。Web2.0强大的用户粘性日益受到信息传媒组织的青睐,为开辟Web2.0新渠道不断掀起兼并收购的狂潮。2005年,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第一大社交网站MySpace;2006年,Google以价值16.5亿美元的股票收购了美国第一大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

“以用户为中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新闻自由理论和民主参与理论。“以用户为中心”是西方新闻界“言论与出版自由”这个传统信仰体系的延伸。所谓“言论及出版自由”包括采访自由、传播自由、表达自由、阅听自由,其中重点在于新闻传播媒介机构的传播自由。但“把新闻自由的主要精神理解为新闻传播机构报道新闻的自由是片面的,它充其量是实现新闻自由的一个条件,而不是新闻自由的主要目的。新闻自由所追求的应是全体公民搜集、传播、收受新闻的自由,开办、占有、使用、接触新闻媒介的自由;以及发表,特别是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发表意见与评论的自由”④。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互动性、个性化、主动性、参与性等主要特征。当媒体的发言权开始向普通公民转移时,“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把新闻自由的公民主体性推向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空间。

“以用户为中心”的另一个理论基础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民主参与理论 (democratic-participant theory)。这一理论出现的背景是,社会的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普通民众利用媒介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同时媒介的垄断程度也更加严重,这就形成了民众与媒体之间的矛盾。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众的自主参与。它的主要观点有⑤:(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2)媒介应主要为民众而存在,而不应该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在融合媒介和Web2.0的现实背景下,用户与以往的受众相比显示了广泛而深入的参与程度。

三、“以用户为中心”理念对传媒实践的启示

从“受众中心”到“用户中心”的转向,显示了传播对象的概念内涵在主动化、个性化和体验性上的扩张趋势。历史的经验是,当传播理念发生转型时,传播实践层面也将发生变革。“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将是媒体世界群雄并起、逐鹿新战场的成功法宝与关键。

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转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工程。“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实施,要接受包括技术、内容、产品、人才、服务、资金运作、软硬件结合在内的综合集成竞争力,以及整体市场运作能力等的种种考验。大众传媒应着力提高如下三方面的实力:

⒈传播技术要满足用户使用的便利性、个性化

有些新媒体技术看似很高端、很炫耀,但大部分普通用户就是不会使用。其实,即便是很高端、很新鲜的传播技术,通过大量的用户调研,一样可以设计成便于用户使用的产品。2003年由英国电视管理机构ITC公布的调研报告建议,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参加到数字电视革命中来并从中受益,需要数字电视产品更多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由英国消费者协会和电视管理机构进行的“Easy TV2002”调查研究报告称,数字电视设备的功能性在急速提高,但用户的使用能力却未提高。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下,一系列以技术为基础的“个性化”运动正在展开。在新闻搜索领域,百度公司也将其个性化新闻功能升级。用户几乎可以设置和修改任何新闻属性,甚至可以仅仅修改已经定制的关键词,就能实现新的个性化设置,很大程度上缩短了用户的操作流程,提高了用户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效率,节省了用户找寻信息的时间。个性化新闻的设置,落实了“用更接近用户的方式去搜索”的理念。

⒉传播内容要体现用户需求的参与性、创造性

新的传播形态、技术和介质,一定要求内容的生产组织、流程、标准进行变革。在手机上做内容和在报纸上做是不一样的,新媒体显然不仅是传播介质的革命。新媒体内容不是传统媒体内容的简移,即“新媒体的合理性绝对不是建筑在传统媒体所习惯的那些内容之上,因为两者并不天然地构成产业的上下链条。”⑥

用户是要尊重并合作的,要把用户当做合作伙伴。新闻传播机构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台,一个、交换、保存的平台而已,只有把这个平台做得更好,提供用户真正需要的内容和服务,新媒体才会实现更大的价值。新媒体内容特性最重要的是用户要参与。所谓web2.0的重心就是用户创造内容、用户创造价值。传统的新闻编辑不再仅仅是信息的筛选者和过滤者,还负责提供信息的研判和重新组合,并且按照用户的兴趣和意愿进行;要不动声色地分析推荐,营造环境和氛围,要让用户觉得是自己参与了内容的生产。

⒊传播服务要注重用户参与的体验性、互动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注意力时代向体验经济时生转变 。“只有当企业以信息服务的形式构建它时,换句话说,当企业提供体验的信息时,信息才真正创造经济价值。”⑦媒介机构要吸引用户,需要与他们建立一种个性化、值得记忆的体验。体验是使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服务。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将会给用户提供一种积极的体验。中国第一份互动多媒体报纸――《宁波播报》的版面嵌有视频窗口、语音播报,并设有相关新闻及“我有话说”这一与用户互动的平台,用户可收看视频新闻、收听音频新闻,也可参与热点讨论。该报还与手机报联动,精华版、时政版、社会版、生活版都可在第一时间发到彩信手机分类用户上,供手机用户浏览。

新媒体时代是“客家文化”的盛宴,所谓“播客、博客、黑客、晒客、维客、换客、品客、挖客、闪客”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传播服务更加注重用户参与的体验性、互动性。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中国电信在2006年联合出品的奥一网,旨在探索虚拟和现实结合过程中的新价值所在,为用户提供数字化的信息和服务,致力于建设以新闻互动为核心的城市社区网站。奥一网的频道设置,充分整合了传统优质报业资源,同时又深刻吸纳第二代互联网互动性强、个人传播力强的显著特性,着力开发博客、牛客、拍客、积客、报料、团购、EDM电子杂志等基于第二代互联网的产品服务,从而迅速在用户中树立了品牌和影响力。

注释

①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222

②姜明媚:《TV2.0挑战传统模式 以用户为中心电视时代到来》,《互联网周刊》,2005-11-29

③姜明媚:《〈纽约时报〉网络掘金》,《互联网周刊》,2007-5

④黄旦:《新闻传播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P101、102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139,P140

⑥何力:《新媒体造反》,载《新周刊》,2006年12月

篇3

>> 原始传播时代的灾害信息传播 社交媒体环境下自然灾害的信息传播特点与方式 新时期灾害事件中信息传播流程的特点 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的分析 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及电视采编应对 自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探析 新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之道 浅议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思考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公关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电视品牌传播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广告传播 新媒体时代传播规范的思考 新媒体时代的医药传播策略 新媒体时代的危机传播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品牌传播 新媒体时代“山寨”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礼”文化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电视传播变革 新媒体时代对台信息传播策略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郭镇之.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卟国际新闻界,1997(3):18-25

[3]张健挺.“议程设置”中的反设置[C].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2006(8):1116—1123

[4]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htrp://.cn/dtygg/dtggt201207/t20120719—32230.html

[5](美)谢因·波曼,克里斯·威理斯.自媒体研究报告[J].转引自刘景东.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2011(3):41

[6]何梓华,徐心华,尹韵公,雷跃捷等.新闻学概论[M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63—165

[7]南长森,石义彬.媒介融合的中国释义及其本土化致思与评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59-166)

篇4

关键词:大众传媒 体育信息 传播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或新闻媒介的简称。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4种方式:原始传播方式、手抄传播方式、印刷传播方式、电子传播方式。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信息传播主要是以印刷和电子传播的方式存在,途径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和以Internet为代表的新媒体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顺利举办大幅提升了广告价值,对整个传媒行业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可以这样说,奥运会不仅是体育界的盛会,更是传媒界的盛会。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发达程度因国而异,但其影响力和普及程度却往往取决于大众传媒的作用。

大众传媒对体育信息的传播

电视与广播对体育信息的传播。电视与广播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体育信息的传播速度。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BBC(英国广播公司)首次发明了电视广播,组委会在主办城市――柏林市中心的一些商店安装了闭路电视,以电影摄影的方式进行拍摄后再对外传输。统计数据显示,德国当时的收视人数达到了16.2万人。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通信卫星为代表的各种高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更使电视传媒在体育信息传播中的地位迅速崛起。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电视观众人数达到30亿,2000年悉尼奥运会达到37亿,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电视观众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45亿。

电视对现代体育信息的传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育节目收视率的大幅提高说明体育运动的魅力逐渐彰显,这促使世界各国电视台都将重大体育赛事的转播摆上了重要位置,并且越来越多的电视台开始设立专门播放体育节目的体育频道,如我国中央电视台第五频道在1995年就被设为专门的体育频道。

大型体育竞赛的电视转播是商业活动最为重要的载体。在美国电视商业广告费用最贵的当数全美盛会――橄榄球的“超级碗”转播。每年2月,都会举行“超级碗”比赛。而广告商不得不提前近半年预定广告时段。广告时间,也要精确到秒来计算,平均一秒钟的时间,广告商就得掏出8.1万美元,30秒的广告全部在240万美元以上。而在此时段能买下广告的公司,几乎全部都是世界500强企业。比如通用公司、福特汽车、微软、耐克、可口可乐等。

奥运会电视转播权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更能体现电视转播大型体育竞赛所蕴藏着的巨大商业价值。1960年,美国CBS广播公司花了39.4万美元买下了罗马夏季奥运会在美国的转播权;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ABC为此付出了2.5亿美元,这一数字是1976年美国转播权价格的10倍;1995年6月后,国际奥委会实施了一项长期的电视版权销售计划,其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中美、南美、中东、欧洲等地区的国家级电视机构签署协议,将1996年到2008年之间的奥运会转播权以51亿美元集中卖出;到了2003年5月,国际奥委会继续出售2010年冬奥会与2012年夏奥会的电视转播权,NBC又以22.01亿美元中标而获得了在美国的电视转播权。

总之,电视体育节目的商业化使电视传媒在现代体育信息传播中具有绝对地位和优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体育运动和竞赛正处于被全球电视媒体的包围和影响甚至改变的过程中,二者水融,难分难舍。

报刊对体育信息的传播。报刊是报纸和期刊的总称。电视对体育信息传播的增加,引起了人们对体育赛事和体育运动的高度关注,在“新媒体”技术还没有普及以前曾经刺激了报刊的销量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幅增长。

即使是今天,人们也还是不能忽视报刊对体育信息传播的巨大作用。从1891年顾拜旦创办《体育评论》积极推动创办奥运会开始,世界各国的报刊便都开始逐渐关注并且不断传播体育信息,后来还出现了专门的体育报刊。据国际奥委会统计,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通过阅读报刊来了解和关注奥运会的消息。

在我国报刊是最早介入体育信息传播的传媒之一。国内报刊对体育信息的报道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报道形式也由最早的新闻报道扩展到体育版面,再发展到各种专业体育报刊。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首都和省级的综合性报纸开始陆续开辟体育版或体育专栏,如《工人日报》的“体坛纵横”和《中国青年报》的“体育爱好者”等,深受读者欢迎。《人民日报》的“体育之角”1983年发稿近百万字,体育图片达2000余幅。新华社也将体育稿件列人重点发稿项目,1984年专门成立了体育部,统发对内、对外的体育稿件①。全国各地的体育报纸、杂志1988年时只有十几家,到1998年底已经达近百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体育专业报刊的总发行量日平均约300万份,发展势头非常强劲。正是看到了这种强劲的发展势头,在2000年国家体育总局将《中国体育报》社、《新体育》杂志社、《中国体育》杂志社及人民体育出版社整合在一起,成立中国体育报社集团,走上了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②。

全国注册登记的近百家体育媒介分为三大类:电视、广播和新闻刊物。在刊物中又分为日报、周刊和杂志3种,其中《中国体育报》以唯一全国性的体育日报和国家体育总局机关报的身份占有重要位置,它的评论文章代表着政府的声音,在报道中采取遵守原则和较为谨慎的态度。但近几年来它在面貌上有了很大改进,每周一、四、五出8个版,并以《足球周刊》、《篮球周刊》和《周末特刊》形成“报中报”。在数十家体育周报中,影响较大的有《体育快报》、《体育生活报》、《中国足球报》、《足球报》、《体坛周报》、《新民体育报》等,其覆盖面和影响力都超过了同类周报。在上述报纸中,发行量最大的是《体坛周报》,每期都超过100万份③。

但好景不长,随着互联网、网络通信、无线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出版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产业危机。我国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和网络司副司长寇晓伟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极大改变;而同时,数字出版,特别是互联网出版已经形成强大的发展势头,正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消费结构和认知倾向,这些变化必将给传统出版业造成巨大冲击。

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下的新媒体对体育信息的传播。新媒体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从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对新媒体的理解上,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无限的发展空间,他认为:构成新媒体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网络和数字技术所构筑的三个无限,即需求无限、传输无限和生产无限④。

自从新媒体诞生的那一天起,体育信息当仁不让地也就成了它传播的重要内容,国际体育界和信息界对此反应迅速,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有:①各类国际体育数据库的网上查询检索;②网上信息公布和交流,如及时的各类体育新闻;③网上问题讨论;④网址索引服务;⑤网上远距离异地联合编制数据库和联合目录;⑥网上报刊阅读;⑦网上文献复制服务。

新媒体对体育信息的传播拥有巨大的优势:①信息传递量迅速增加,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最新的体育新闻、赛事报道等即时信息,也有各类科研、史料、运动成绩等体育数据库。②信息传播广,传递速度快,操作便捷,互动性强。③资源共享:美国、加拿大及欧洲发达国家都已建成国家网络,其中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l)信息传输网络连接了全国1万多个区域网络和50多万个各种内容和类型的数据库,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方便地到网上查找资料或远程借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图书馆。④通过网络实施管理、开展国际间合作等。

1995年国际奥委会设立了自己的网站并成功建立了外联网(EXTRANET),使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能够直接获得国际奥委会的信息。此外,还建立了虚拟奥林匹克博物馆,通过互联网参观的人远远多于亲自到瑞士洛桑参观的人。同时,各单项组织协会、各国体育组织、各种大型运动会也都相继建立了网站,世界各地的体育迷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他们最感兴趣的体育消息。

互联网可以有效地用来对公众传播信息,包括发送电子简讯、最新比赛成绩排名,公告即将到来的赛事及会议,出售发行物,以及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当然互联网是多向的:体育管理者和教练们不但可获得信息,还可他们的信息。到将来互联网有了更大的安全感时,就可以网上买卖商品和货物。可以看到,互联网虽然出现的时间较晚,但其发展的迅猛之势使它迅速成长为“新媒体”的代表,在体育上的应用将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展。

综上所述,全球体育信息的传播能力是随着大众传播的发展而发展壮大的。应该认识到,这与体育信息为大众传播媒体能够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是分不开的;同时,也是与全世界各国人民对体育运动的共同热爱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分不开。

大众传媒与体育密不可分,互动双赢

体育与传媒的关系极为密切,都是重要的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事业和传媒事业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着,两种社会现象日益紧密结合,大众传媒促进体育运动的发展,体育运动是大众传媒的重要内容,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社会越发达,体育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就越密切。

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体育运动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大众传媒缩短了体育活动与社会成员之间的距离,加快了体育运动的传播,加大了体育运动的社会覆盖面;大众传媒为体育树立形象,体育运动通过大众传媒吸引社会注意力,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众传媒沟通了体育比赛与商业、广告的关系,指导竞技体育推向市场。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发达程度因国而异,但其影响力及普及程度却往往取决于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对人们的体育观念、参与大众体育活动、体育投入、体育消费等有着巨大的影响,大众传媒与体育之间的互动结果是双赢的⑤。

大众传媒体育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加速的国际化发展趋势。首先,体育运动的加速国际化促进了体育信息来源的加速国际化,同时体育信息的加速国际化传播又反过来促进了体育运动的国际化进程。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人们甚至不需要翻译、不需要解释,就可以自由交流,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和世界杯足球赛备受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正是体育运动国际化的最突出体现。奥运会承载了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等精神内涵,奥林匹克精神是体育精神的代名词,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为全世界的人们所向往。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时,全世界有45亿人在同一时间观看电视转播,这些都是体育运动国际化、全球化给受众带来的共享信息资源,丰富了体育新闻传播的内容。

其次是大众传媒机构通过市场机制的加速国际化整合。近年来,国际传媒公司通过收购、合并等手段,进行产权、营运、产品上的整合,形成规模庞大的多媒体集团,已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美国在线-时代华纳(AOL?摇Time?摇Warner),威旺地环球(Vivendi?摇Universal),维尔康姆(Via-com)和新闻集团(News?摇Corp)都是其中著名的例子,它们几年来通过收购与合并等手段,迅速膨胀壮大,形成巨型的多媒体集团,利用所拥有的庞大用户网络和多种平台优势,采取各种媒体互相促销的方式,以多样化、内容丰富的信息及娱乐产品,抢占国际市场。中国传媒市场一直是海外跨国集团觊觎的巨大市场,由于体育传媒远离意识形态的特征,首当其冲地成为各跨国公司媒体扩张的战略目标。如路透集团是第一家获准拍摄国内甲A足球联赛的海外通讯社,已经陆续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深圳、成都等地设立了办事机构,体育新闻传媒发展呈现国际化趋势。

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传媒正在经历从报纸到广播电视,再到多功能、多用途的有线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特别是3G时代的来临,人们不仅可以利用手机下载、传递、观看文字、图片、视频,享受多样化移动多媒体业务,还可以与陌生人或者亲朋好友实时视频对话,可以拥有远程手机实时监控家庭、保护老人及儿童、电视节目录像以及基于手机的可视化、可控制、可管理的家庭信息终端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与服务,这些全新的体验,令许多用户着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3G为生活所带来的变革。

革新方向:分众、细分、融合。由于媒介产品、传播渠道的极大丰富和受众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了传播需求日益多样化,传统大众媒体的传播方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分化是传媒发展的大趋势,专业的体育传媒的出现本身就是媒介分化的一种反映。世界传媒市场已经由大众传媒进人分众传媒时代,各种体育传媒的定位更加准确,针对性和指向性日趋加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强和受众小众化,体育传媒还将继续朝着细分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地域细分和行业细分,其实质都是对传媒市场多样化需求的适应。如美国的很多电视频道分化出体育频道,而体育频道中又继续分化出户外运动频道、赛车频道、篮球频道等。

新媒体崛起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战略机遇。近年来,一些国际报业集团已经成功通过新旧媒体的融合,成功实现了面向新媒体产业的战略转型,例如挪威的施伯史泰德报业集团,其2005年的经营利润35%以上来自网络。

在传播分众化的趋势下,人们按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兴趣爱好等,分化成不同特征的群体,这给大众传媒的成功转型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将有更多的体育人口产生,同时体育爱好者对于其他全球性体育项目的关注和转移,又将衍生出更多的细分市场。因此,体育传媒以更加明确的受众定位继续分化市场,衍生出指向性更强的进一步细分报纸和电视的体育栏目,将是大势所趋。

注 释:

①肖焕禹:《我国体育新闻传媒年回眸与前瞻》,《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4)。

②李秀梅:《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简编》,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蒋祖煊:《直击体坛周报现象》,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④钱文馨:《新媒体新广告――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新形式》,《新闻爱好者》,2009(2)。

⑤周晓东:《试论大众传播媒体对大众体育发展的影响》,《福建体育科技》,2000(8)。

篇5

【关键词】锦州市周边农村;农民;媒介;接触与使用情况

【Abstract】Through the east of jinzhou city surrounding Wang Tun, Jiang Gutun and DongGouCun farmers questionnaire on the spot investigation, for newspapers, radio, TV, web, and mobile contact ratio and the content of the five major media analysis, explore the villagers of the five media exposure mode, structure, tendency and preference. For related functional departments to formulate policies and media targeted produc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on the show.

【Key words】Jinzhou city surrounding rural areas;Farmers;Media;Contact with usage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起,新农村经历了几年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和媒介接触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与媒体迅猛发展是分不开的。五大媒体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间接地在农村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而,相对于城市受众而言,农村受众目前依然处在某种程度的“传媒缺失”状态之中,各种“涉农传媒”依然处在边缘化的尴尬困境。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农村传媒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涉农传媒数量比较匮乏。二是,涉农的传媒本身就存在节目分配机制的先天性缺陷,涉农内容单一。只有在媒介接触,媒介使用和传播效果方面得出客观真实的数据,才能促进五大媒体在锦州市周边农村地区结构优化,内容提升,助力锦州市媒体事业的发展,使得媒体事业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助力锦州市周边农村地区“三农”工作的开展,提高锦州市周边农村地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贯彻党的十精神,响应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区的建设。

1 贯彻“三贴近”精神,提高报道针对性,满足“三农”需求

五大媒体要想打开农村市场,必须要发挥各自的潜能,较多地倾向于迅速高效地传播农业知识。农民对于农业信息的需求比较大,电视媒体针对农业知识信息传播所设的频道比较少,而针对农村所办的特定的农业知识类报纸几乎没有。针对五大媒体在当地农村普及程度来看,手机媒体在农村的发展前景比较广阔,并且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程度较高,手机基本已经实现了人手一部。另外农民急需了解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信息,医疗知识、农业知识。五大媒体应当发挥自身能力,丰富农民之间的信息交流,让他们能够赶得上社会的脚步。就地方电视台而言,为农民播出有关农业方面的节目,及时传播国家惠农利农政策,制作适合当地发展的种植业或畜牧业方面的节目。有关农耕机械、农药、化肥、饲料等的商家可以通过这些节目或节目播出黄金时段投放广告,可以将自己产品打入农村市场,增加销售量,获得市场占有率和丰厚收益。电视台可以通过广告的接单,来获得高额的广告收入。农村中有从事农用产品经营的个体商,他们通过对那些相关产品的销售来增加收入。农民通过这些节目来了解国家惠农政策,农产品销售方面市场信息,学习相关的种植养殖技术,选择适合于自家的农具用品及药物、化肥等,来增产增收,以增加自己的年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2 改进信息传播方式,提高信息普及实效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农民对于手机的信任程度比较高,尤其是手机广告中的商业广告和服务广告,这对于手机媒体在农村的发展比较有利。电视媒体在农村也属于比较受欢迎的媒体,而广播媒体和报纸媒体在农村的发展不容乐观。针对报纸媒体,如果想要开拓农村市场,则必须要打开其销售渠道,尽可能让农民较便捷、较廉价地接触报纸,建立村村通报纸,激发报纸在农村的潜力。网络在农村已经达到百分之八十的普及率,但农民上网主要是为了看娱乐视频,并且网络信息泛滥,人们无法进行针对性选择。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会上网的人也越来越多,此时,如果加大在网络上进行有关农业信息的推广,或者是开办农业网站对人们帮助很大。而且我们的实地调研结果也明确反映出,农民对于农业信息的需求比较大。

3 坚持与时俱进,做好信息跟进服务

媒体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品牌的塑造者,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受众被称作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和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受众对信息的反应是传播过程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只有理解受众对媒体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传播。而我们的调研结果对锦州市媒体调整自身节目设置、节目播出内容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参考。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也不断进步。信息的传播有责任为农业贡献其应有的价值。无论传统媒体还是当前的新媒体,农村市场都很有发展潜力,五大媒体在农村发展要更加注重发挥其在传播知识信息,提高教育水平等专业权威性方面的功能,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秋丽.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2008,1:3-4.

[2]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篇6

关键词:数字媒体;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存方式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网络购物、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给人类带来了数字生活的方便与乐趣,借助于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产物如微博、论坛、QQ、MSN,人类进行彼此间的沟通交流与信息传递,正如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所说“人类之间的交流正在被0和1所垄断”,人类迈进了一个“非物质的比特社会”。[1]

1 数字媒体技术的概念

2005年12月26日,在科技部牵头下,国家863计划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在北京正式了《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白皮书重新定义了数字媒体这一概念,即数字媒体是数字化的内容作品,是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完善的服务体系,分发到终端和用户进行消费的全过程。而数字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通讯手段,对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展开捕获、加工、存储、传递、再现的综合处理,实现数字媒体的表示、记录、处理、存储、传输、显示、管理等各个环节,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2]

2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现状

国务院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数字媒体内容平台建设作为优先发展的主题,提出 “重点开发面向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和广播电视事业,以视、音频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媒体内容处理关键技术,开发易于交互和交换、具有版权保护功能和便于管理的现代传媒信息综合内容平台”的研究方向。为了促进中国数字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数字媒体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国家相继成立了上海、北京、长沙、成都等数字媒体产业发展基地。得益于数字媒体技术不断突破产生的引领和支持,以数字媒体、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产业迅猛发展。

3 数字媒体技术背景下的信息传播

20世纪后半期,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宣告了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同时数字媒体技术也对信息传播形式带来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而它的特征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传播的多元化

数字媒体技术的魅力之一在于信息传播的多元化,数字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数码相机等设备将所需传播的信息进行汇聚与创造后,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色彩、动画、音乐、影像、三维空间等元素共同作用增强了信息传播的丰富性,保证受众体验的完美性和逼真感。2012年丽水世博会四大特色设施之一世博会数字画廊(Expo Digital Gallary, 简称EDG),是运用最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展示海洋文化的艺术画廊,它长415米,宽21米,由最高分率达654万像素的大型LED屏幕所构成。高清LED屏幕将世界七大海洋的数字影像生动逼真的表现出来,同时三维立体全息声音系统生动的还原了世界七大海洋的声音,彰显了本届世博会海洋文化的主题。观众在欣赏3D立体音响和华丽的影像秀之余,还可以通过“梦想鲸鱼”互动环节参与召唤屏幕中的鲸鱼,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自拍后可向LED屏幕传送自己的影像,并在数字画廊中实时显现。图像、视频、音频、互动等信息多元化的组合,共同打造了一个多元化的数字娱乐空间,让观众体会到无穷的乐趣与感动。

3.2 传播的交互性

无论是电视、广播、印刷物,还是路牌、霓虹灯等传统媒体的传播都是强制性地把信息灌输到受众的记忆中,企图让人印象深刻,整个传播过程中,受众处于被动接受的弱势地位,从而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抗拒。而数字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主张让受众积极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让受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找选择,化原来的被动为主动,由原来的单向变为双向,让受众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获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苹果公司Ipod音乐播放器广告为苹果公司较为经典成功的广告创意之一,鲜艳的色彩背景下,不同姿势、不同穿着的各类人群被处理成黑色的剪影效果,唯一不变的是手里举着一个白色的小盒子Ipod尽情舞动,这则系列广告画面简洁,极具视觉冲击力,随时随地通过Ipod享受音乐的创意理念也深入人心。位于柏林的一家Ipod专卖店在橱窗展示设计中就采用了这组著名的形象,而不同的是一旦有行人经过,橱窗中广告上的人物会随之起舞,直至路人离开,如果行人足够多的话,整组人物都会随之一起跳动,疯狂的随着音乐扭动身形,进而带动路人加入舞动的行列与广告人物互动,享受ipod带来的动感音乐体验。[3]

3.3 传播的实时性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实时与快速是信息的生命,所谓实时,指的是在某事发生或发展过程中的同一时间。强实时意味着能在几十毫秒或更短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数字媒体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就具有强实时的特征,不同于传统的印刷媒体需要经过制版、印刷、等多个环节,数字媒体可以实现随时和瞬间传播信息,通过轻松的一按鼠标或者键盘就可以实现将信息实时的传播到世界各地。Web2.0数字化时代的代表性产物——微博,就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实现在Web、Wap、手机以及各种客户端单向、或者双向通常小于140字的简短信息的实时传播和即时分享,其信息传播速度大大超过传统的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尤其面对突发事件,微博的实时性更为明显,2010年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发生火灾,火灾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有许多网民用手机拍下火灾现场的照片,上传至微博,对火灾现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实时直播,微博报道的实时快速压过了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

3.4 传播的开放性

数字媒体技术的运行环境之一就是开放的网络平台,数字媒体突破了受众地域范围的局限,信息一旦进入网络,就可以实现全球共享,只要具备相关的输出设备与网络连接环境,数字媒体传播技术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时间与空间两个层面上的开放,人们可以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传播与接收信息,各种信息也不再受容量的限制,这是传统印刷媒体无法比拟的。同时由于这种信息的非物质性使得信息传播不再受成本的制约可以面向全体受众全方位开放。借助方便实用的检索功能,只要输入查找的信息的关键词,很快可以找出几十条、上百条甚至成千上万条相关信息。

4 结语

麦克卢汉曾说过“媒介即信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每一种新兴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们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数字媒体已经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的最新的信息媒介,同时数字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相互融合,又为信息的传播插上了翅膀,在延伸了人类既有的认知经验的同时将人们的认知领域推向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A·奥汗年著.数字化电影制片[M].施正宁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2]马进宝.数字媒体技术及其相关应用探讨[J].海峡科学,2010,(02):81-84

[3]张世锋.技术推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0

篇7

关键词:微博;谣言;网络媒体;社会责任

2007年,微博由饭否网引入中国,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中国门户网站第一家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从金庸先生无辜“被去世”,到日本地震之后的抢盐风波,再到白岩松的“被辞职”、柴静的“被失踪”,诸多谣言在网上的迅速传播。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中国大陆的微博用户每天公开的信息量都在2亿条以上,伴随着微博在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升公民话语权的同时,随之而产生的谣言却也令传播信息的可信度大打折扣,甚至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

1 揭开面纱:微博谣言盛行的表现及种类

(1)谣言和微博谣言。分析微博谣言,首先要对“谣言”一词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西方学界对于谣言的研究起步较早,对于谣言这一概念的界定也众说纷纭。有着“谣言研究之父”之称的美国学者奥尔波特曾对谣言做出以下界定:谣言是“缺乏具体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的、与当时事件相关的命题”。《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则将谣言定义为“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法国学者卡普费雷的定义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即“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1]我国青年学者胡钰给谣言下的定义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而学者张华葆则认为,谣言“是指对社会上已经发生或假想的一件事,经口耳相传,而又缺乏证据,未经证实的解释或理论”。

从上面的对比不难看出,无论是对谣言研究起步较早的西方,抑或是起步较晚的国内,都将谣言的概念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一点,即“未经证实”。微博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并未脱离谣言这一事物的基本特点。之所以称之“微博谣言”,是因为其发源地及传播渠道都是在微博上进行。因此,我们不妨给微博谣言也下个定义,即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微博使用者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群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2)微博谣言的类型。根据以上关于谣言及微博谣言的界定,结合近几年微博上流传的各种谣言,我们可将微博上的谣言做如下分类:1)捕风捉影型。顾名思义,此类谣言指的是网民仅仅根据网上的某些图片或只字片语进行臆想猜测,从而制造、传播谣言。例如,在Twitter上,正在和胰脏癌对抗的演员――《第六感生死恋》男主角屈克・史威兹已经“死”了好几次,他必须不断出来澄清,告诉大家他还活着……如此种种,不一而足。2)凭空捏造型。此类谣言更为荒谬,多以一些生活常识的面目出现,实际缺乏科学依据,也毫无事实依据可言。例如,早前曾有人微博称,有人在烧烤(另一说吃火锅)时,由于温度过高导致隐形眼镜镜片融化,最终导致佩戴者失明。但后来据新京报及多家媒体报道,权威眼科专家称从未接收过此种病例。而且,实验表明,隐形眼镜镜片的熔点一般都高于100摄氏度,而烧烤或吃火锅时产生的热量远远不足以使周边温度上升至这个温度以上。相似的,微博上还流传过“喝车里的瓶装水会导致女性乳腺癌”,“取款时若遇到劫持,如果将密码倒序输进ATM机即可自动报警”等看似实用的小贴士,到最后都被证明是谣言。3)移花接木型。这类谣言往往是利用图片捏造、传播谣言。例如,据央视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报道,在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一位腾讯微博实名认证用户郭瑶在微博中谎称,自己一百天大的孩子在此次事故中遇难,这条微博几天内被转发数十万次,包括众多媒体从业人员在内的数百位微博认证用户,也对这条微博进行了转发,甚至有网友跟帖称,已经给郭瑶汇去了慰问金。但经过深挖,这名自称郭瑶的用户,是假冒遇难者家属,借用他人照片了微博。照片中婴儿,实际已有6个多月大,并未遇难。事后,腾讯微博将郭瑶微博账号注销。

2 追根溯源:微博成谣言集散地与网络媒体的特性

谣言的威力并不只表现于今天,古人早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说法。而随着互联网以及多种社交性媒体的普及,借助于微博的传播力,谣言就像一个超级病毒,微博谣言的传播速度和破坏力被无数倍的放大了。

(1)“把关人”的缺失使微博谣言成为可能。当今时代,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如今的信息传播早已不是以前的从传播者单向的流向受众的过程,尤其是微博等新兴传播载体的出现,更是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自媒体”时代。在这里,伴随着微博信息的低门槛、低成本,致使每一个传播者都是受众的同时,每一个受众也都可以是传播者,网络媒体的发展使传者和受众两者关系越来越模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信息的“把关”就变得很难真正做到“把关”。微博的自媒体特征是一种“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信息传播和流动的关键节点,从而导致信息封锁和监控成本加大,造成“把关人”的缺失。这便给了一些造谣者可乘之机,也给谣言的滋生创造了便利条件。而谣言本身又借助微博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与平民化特点,以一场类似“现场直播”的方式将某一事件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而受众往往因为“宁可信其有”不知不觉的成为谣言的下一个传播者。

(2)微博的“碎片化”特性加剧了谣言的传播。从传播内容来看,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简短、明了的信息,微博的出现便正是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偏好。微博弱化了以往文本严密的规范,微薄的文本内容被限制在每条140字,呈现出碎片化的文本形式。只要网络上注册为微博用户,就可以随时、随地发表信息,内容可容易是一段话也可以是一句话,为了将一件事情清楚明白的传达出去,一条微博信息是不足以完成的,需要连续多条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传播的内容出现碎片化的现象,也决定了受众往往只能看到事情的一面,致使微博信息,零散而肤浅,具有很强片面性和主观性。普通受众面对这些零散而纷繁的信息时,缺乏相应的信息选择、加工和判断能力,这样,一方面为微博谣言的滋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普通受众很可能被已经生成的微博谣言所欺骗和利用。

(3)微博的“核裂变”传播特性加剧了谣言传播的失控。微博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核裂变式的传播。微博集合了以往传统信息交流工具的优点,是对原有网络交流方式的创新。它拥有自己的主页,允许任何人浏览、评论以及转发,真正了一对一,多对多的N次传播。例如,甲的新浪微博有很多“粉丝”,当其信息之后,粉丝乙认为某条信息有价值,就会转发。同样,乙的粉丝也可能会转发这条信息,以至无穷。这也意味着微博传播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在这种加关注、转发的过程中,受众不仅在进行着思想表达,而且同时也促使了更深层次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微博用户众多,并且可以随时随地信息,导致了全民传播的新格局。

3 多方出力:提高网络媒体责任

(1)加强相关法律的完善。从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综合趋势来看,目前,微博在各国的发展过程中所显现出的问题不尽相同,但对这些问题的应对方式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加强立法以对微博等社会性网络媒体加强监管。众所周知,普通的法律和执行机关主要是根植于实体的现实世界,而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很多法律在网络中起不到应有的引导、限制作用。因此,在当今自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快我国的网络立法工作,完善互联网管理,规范网络空间,使我国的网络社会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

(2)严格网络信息流入的“把关”门槛。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传媒组织决定着什么样的信息能够进入大众传播渠道。从网络媒体的运作商角度来看,网络运营商应当将网络虚假信息的流入从源头上尽量过滤掉,即提高信息“把关门槛”。微博网站有义务、有责任加强对信息的监管力度,除了即使删除、屏蔽虚假信息之外,还应当积极主动的建立系统有效的管理方法。如新浪微博会对一个人做不同级别的信息权限处理,或者针对一个地区做不同级别的处理等等,这些规定无疑从源头上已经将一些不实信息拒之门外,对于防止网络谣言,提高网络媒体责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

(3)提高网络受众媒介素养。在新媒体时代下,媒介素养是网络受众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网络受众在接触网络信息后出现盲目跟风,消极极端,网民狂欢等,不但使信息的传递出现偏失,也使得意见的表达失去其作用和价值。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网络受众甄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减少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

(4)国家相关部门提高信息透明度。谣言在网络上的崛起、并在许多公共实践中产生爆炸式的舆论风波,在一定程度上与民众对官方的信息内容和速度不满意、不信任有关。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在能够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在某些重大突发事件中,不要回避、拖延,应当在第一时间给公众一个负责、合理的交代。

网络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公开表达个人意见的虚拟平台,尤其是近年来微博等社交性媒体的发展使得网络表达更加公开也更加自由。舆论不再仅仅掌控在精英人士手中,普通民众的舆论控制权日渐凸显,网络成为一个表达民意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网络信息杂乱无章,信息来源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信息危机使人们产生惶惑、怀疑、迷茫的诸般情绪,网络舆论的效果也大打折扣。网络在带给我们自由、独立、平等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无所适从。归根结底,网络媒体只是工具,真正掌控它们的,是隐藏在屏幕后的,真实的,有情感有思想的我们。只有学会利用网络而不是被网络利用,网络媒体才能为我们提供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 陈烨.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谣言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篇8

【关键词】自媒体;网络;新闻传播;特点;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78-01

一、引言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了新闻业的发展,使新闻传播更为方便、快捷,开放式、广覆盖的网络更是为新闻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也使传统新闻传播受到了巨大冲击。在此形式下,我们应更多地思考新旧媒体对新闻传播的有利面,结合实践实事求是研究新闻传播的改变和创新发展,提高新闻传播的技术和层次。

二、自媒体新闻的传播特点

自媒体又称“个人媒体”或“公民媒体”,任何一个人通过网络平台便可随时随地发表新闻信息、个人观点等,常见的自媒体形式有微博、微信、论坛、QQ等。在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新闻传播向平民化、个性化发展。凭借先进的科技,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新闻,也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这样就使我们听到了关于新闻更多的声音;第二,新闻传播的互交性增强。通过现代化、信息化手段,任何一个个体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还可随时将自己的身份转换为受众,新闻传播者与受众形成了零距离的接触,扩大了新闻的影响力、增强了新闻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的互动、交流;第三,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速度、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且新闻传播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促进了新闻传播的发展;第四,新闻传播的真实性难以控制。由于新闻传播途径方便、成本低、言论自由,在自媒体时代新闻的真实性难以考核,新闻信息的可信度低、质量难以保证;第五,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纠纷多。例如版权纠纷、侵权纠纷等,而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一些问题的解决存在一定困难,形成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总之,从以上几点我们看到了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发展和不成熟,研究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形式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是进一步完善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发展的必要途径。

三、自媒体新闻传播形式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分析

(一)对传播者和受众角色的影响。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者的阵营不断被扩大,如上述所见:新闻传播者同时也是受众,任何一个受众也可以成为新闻传播者,这就显示了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者和受众的融合,这也是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区别于传统新闻传播的一大特点。以自媒体平台作为新闻传播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中媒体人对新闻信息的控制,增强了新闻传播的力度和影响。此外,自媒体新闻传播的方式使新闻传播的交互性得到发展,实现了新闻传播的双向性,从本质上改变了传播新闻传播的模式,使新闻信息更能迎合大众口味。

(二)对新闻传播价值观的影响。传统新闻传播是一个专业的、复杂的过程,新闻中融入的是新闻媒体、新闻采编人员的价值观、社会观等,受众在接收新闻信息的同时必须接收这些观念,个人观点得不到伸张,受众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压制和约束。而自媒体时代,受众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在接收新闻信息的同时可以自由、方便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得到了更全面、真实的体现。此外,大众可以以新闻传播者的身份宣传自己的思想观念,新闻传播变得更为感性,使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增强了新闻的新鲜感、趣味性,更加接近大众的生活,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

(三)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传统新闻传播中受众只是新闻信息的接收者,没有发表舆论的途径和方法,新闻信息的传播完全是一种“垄断形式”,当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时,只要本地媒体沉默,受众的知情权就会被影响,新闻传播呈现出一种报喜不报忧的局势。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这种舆论偏向、舆论约束被打破,新闻传播者与受众角色的改变大大地丰富了新闻内容,也方便了大众发表意见、思想等,传统媒体的新闻“把关人”角色被淡化,社会舆论将新闻信息传播带入一个新时期。一方面,受众对于新闻传播的监督意识、监督能力得到了提升,人们关注新闻的同时更多地在思考、在改变;另一方面,新闻信息源的不断扩展,使小事、大事都能成为受众所关注的新闻焦点,营造的社会舆论气氛充分地展示了新闻的大众化、平民化、普泛化,大众对于大到国际,小到社区发生的各类新闻无所不知,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事不闻的境界,提高了我国民众的新闻参与度,使新闻传播逐渐向更完善、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模式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但从整体上看,这些影响都是向有利于新闻业发展的方向进行的,新旧媒体的融合造就了新闻传播技术、经验的结合和发展,因而在自媒体时代更能打造出精彩、生动的新闻作品。

参考文献:

篇9

    一、互动性优势

    互联网新媒体具有交流互动性的特点,这是传统媒介所无法企及的。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网站数不胜数,极大丰富了我们的信息生活。只要访问任何一个网站,我们就能够获得海量的新闻信息,这些信息反应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满足任何人的信息需求。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网民还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高度互动性的信息渠道,例如MSN、QQ聊天软件、论坛等。这是传统媒介工具所不具有的东西,能够为网民带来更大的新鲜感和主动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是其所不具备的。在传统媒介下,新闻评论通常是由信息方做好评论再直接,受众只有被动接受而无法表达自身的观点,但在互联网媒体技术下,网民有足够的自由参与评论某件社会事件的权利。可见,传统媒介的这种传播方式严重限制了受众者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而与这种传播方式不同,互联网新媒体在发表评论的同时,受众者可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受众者以很大的互动空间。在新闻评论的过程中,这种传播方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实现了传播的双向介入,而且增强了传播的实际效果。

    二、方式多向性优势

    传统的媒介工具下,新闻的具有高度的单向性特征,或者是一对一的传播,或者是一对多的传播。以电视节目和新闻为例,它的受众是某一范围内,或者特定的人群,但是新闻内容的者只有一个,这就是典型的单向性传播。这种传播形式严重束缚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这种单向性的不足之处。自从出现了互联网新媒体后,在任何一个时间或者地点,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一部分受众来说,这种多侧面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通过兼听或者比较等方式,来具体评判信息的真伪。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受到了传播媒介的充分尊重,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的传播关系,这是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带来的新变化。在传播过程中,虽然传统媒介也在尽量做到公正和全面,但是受传播者所接触的面以及所处位置的限制,要想实现这种公正和全面,必须积极地应对这些限制或挑战。而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恰好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限制条件,朝着公正和全面的方向发展。这说明,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方式具有多向性的优势,这是传统媒介所无法匹及的。

    三、受众随意性优势

    在实际工作中,媒介传播技术的好坏之直接影响着受众对新闻参与的积极性。对于传统的媒介工具,例如广播电视等,对观众参与信息互动具有较大的制约。在这种传播模式下,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而不具备任何主动性和选择权。由此而知,媒介传播工具如果失去了参与随意性,那么就会极大地限制新闻传播效果。而在互联网媒介技术下,受众对新闻的选择权利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借助互联网媒介工具,受众可以自由的接受新闻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而且,受众还可以随时地更换信息,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无限次地随意更换。再进一步讲,对于这些网络信息,受众有随意表达自己意见或建议的自由,可以畅所欲言,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可见,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接受信息的随意性不仅仅体现在信息的选择上,也体现在信息的利用和表达上。长期的实践反复证明,信息传播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基于广大受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而要想调动广大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切实保证他们接受信息的自主权。换句话说,要想激发广大受众的参与热情,必须保证他们接受信息的随意性。

    四、服务性的优势

    目前,民众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信息都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获取。例如,以前招聘广告都的报刊杂志上,而今天我们可以随便在网络上搜索相关就业信息。网络求职如今已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汇。这就是互联网技术普及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借助互联网信息渠道,招聘双方得以相互了解,并最终签订劳动合同。而且,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招聘企业无障碍沟通,并形成劳务关系。这些情况在以前不是敢想象的,也是不被人所认同。通过这种变化,充分显示了互联网新媒体的威力,显示了其传播服务性强的优势。现如今,类似这种变化举不胜举,给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对于网络接受者而言,它们获取网络信息、满足各种需求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方式方法在不断创新。这种变化深受接受者欢迎,使网络传播形成了一种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与传统传播媒介相比,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服务性更加突出和强大。在实践中,反映一个事物是否具有服务性,要看这个事物是否能给服务对象带来帮助,是否能够满足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而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其服务对象始终处于一种惬意的氛围中。

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节目;新媒体;传播;策略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电视台是少数民族节目的主要传播载体,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进步,电视台也面临了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因此需要将其与新媒体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够有效的推动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与发展。通过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普及与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宣传,利用互联网开设官方微信微博等账号,进行节目的与宣传,增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及时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最大程度提升自身的传播力以及影响力,加强了少数民族节目传播的效果,更好的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具有很深远的意义与价值。

一、少数民族节目与新媒体结合的发展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电视台的引导力

少数民族当地电视台作为主要的宣传媒体,对于当地政策以及少数民族特色节目的宣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与发展,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不利于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与发展,而通过与新媒体的有效结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当前传统媒体的限制性,以互联网传播的快速及时性,增强了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面以及覆盖面。同时新媒体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可以快速的把握主导阵地,而不同平台根据自己的特点对少数民族节目的宣传进行加工优化,将其转化为平台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达到分众化传播的效果。除此之外新媒体的良好互动性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效果,通过开通官方微博、公众号、直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促进了与观众的互动交流,快速的通过平台为用户提供帮助,解决用户的问题,也能够反向收集用户的反馈信息,改变了传统电视节目单向传播的弊端,及时的进行调整与改进,扩大电视媒体对于人们的影响力与引导力,促进少数民族节目的快速传播与发展。

(二)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节目的宣传效果

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的宣传工作大部分是依靠电视台节目的形式,而要想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节目的发展,就要借助于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提升电视台节目的宣传力度。首先新媒体平台可以延伸对外宣传的长效性,信息传播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与传统媒体有效的互补,也能够随时对其进行更新与互动,增强用户信息接收的丰富程度,也能够通过少数民族节目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更加有效的扩大了少数民族节目宣传的力度,展现了优秀的宣传效果,加强了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融与互动。

(三)增强少数民族当地电视台的竞争力

在我国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网络与新媒体对于传统电视节目的宣传有着很大程度的冲击,少数民族地区的电视媒体经营理念也较为落后,市场竞争意识不足,导致电视媒体营收能力差,除此之外一部分电视媒体还要承担少数民族节目的汉语宣传制作,更是增加了节目制作成本。通过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可以逐渐进行电视台的转型,不断的积累传播经验,结合少数民族当地的资源优势,创造更加适合自己本土化民生化以及特色化的少数民族节目,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的少数民族传播面临的问题

(一)运营资金不足,人才稀缺,节目形式单一陈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电视节目也有了越来越高的标准,很多节目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观看需求。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受到很多外界环境以及条件的限制,导致电视台的运营管理模式出现问题,运营资金也存在不足的现象,很难培养与招聘到优秀的专业性人才。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台很难做到财政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就导致电视台无法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而电视节目长期形式单一、表演内容也缺乏创新,都无法吸引观众的兴趣,也不利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与发展。

(二)运营管理模式落后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的电视台的管理体制仍然采用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办法,没有及时的进行改变与更新,很容易导致电视台的人才招聘受到限制,低薪酬小平台等原因导致很多工作人员也缺乏工作积极性,如果不加以创新与改革就会造成人才的流失。同时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支出大于收入,并且没有将资金用到节目的改善以及内容的创新方面,造成少数民族节目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以及风俗的传播。二、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节目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的有效策略(一)利用本土地域特色对节目形式进行改革创新少数民地地区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因此要想进一步利用新媒体进行节目的传播,就要最大程度的发挥本土地域的优势,制作出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电视节目,通过强大的互动作用,加速少数民族节目的推广。在少数民族节目的创作与创新过程中,需要结合当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原有的节目形式进行改革,体现出少数民族地方特色,展现出独特性、差异性以及亲和性,让本地居民能够找到共鸣,也能够让其他地区的人们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了解的欲望,打造出更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节目品牌,在新媒体时代得到更加有效的传播与推广。比如目前的很多移动社交平台传播,包括了微博微信QQ等不同的平台,都可以对传统的节目进行有效的传播与推广,借助为传播实现人机互动、口碑传播,能够让少数民族节目更加快速直观与用户见面,同时互联网具有很强的互动性,通过交流裂变形成良好的传播趋势,生产优质的节目内容,引爆社交话题,从而增加受众群体,实现有效传播,从而提高少数民族节目的播放效果,推动少数民族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二)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电视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电视节目制作的水平与质量,随着我国电视媒体的传播理念的多元化发展,电视节目的受众也逐渐开始产生了变化。因此提高节目创作队伍的人才素养,是保证少数民族节目有效传播的必要基础,通过加大对于节目采编人员的培训力度,规范节目人员的工作方式,丰富节目人员对于业务知识的学习,加强对于节目设备的操作熟练程度,提升工作人员对于节目的采编、拍摄、剪辑以及互联网应用等多项技能,确保少数民族节目能够正常的表演与录制,打造优质精良的少数民族节目内容。除此之外还要重点培养工作人员与观众互动交流的技巧,通过分析观众的心理动态,更加具有针对性进行调整与改变,寻找更加直接快速的方式进行节目的展现,拓宽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渠道,加强传播深入,使少数民族节目的播出更加具有专业性与特色性,获得更多观众的喜欢与肯定,从而加强新媒体对于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效果,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三)主动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与交流互动

就目前来看,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设备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应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传统媒体带来极大的冲击与挑战,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效果,必须要改变单一的播放形式,通过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根据互联网用户的兴趣与需求,进行定点的播放与传播,同时制作出更加符合大众口味但极具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节目,吸引更多的用户进行观看,提高少数民族节目在互联网上的播放量以及点击率。众所周知,网络直播已经成为当下最火热的媒体之一,很多的用户都通过移动直播软件进行节目的观看,由于网络直播具有良好的及时性以及互动性,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与享受,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意义与价值,推动上少数民族节目的发展与进步。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通过直播进行节目的宣传与推广,与各地的网络用户进行实时互动、线上交流,通过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激发人民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了解的欲望,展示出独特的地方特色,加深大众对于少数民族节目的理解与认同,实现有效的互动传播。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开设官方微博与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少数民族节目相关的资讯以及动态,增加少数民族节目的关注度与影响力,同时可以利用名人效应对少数民族节目进行宣传与推广,开设直播互动与观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了个人知名度的同时也加强了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与推广,吸引用户对少数民族节目的关注度,有效的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结语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近年来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效果不佳,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于推广,对于传统的少数民族节目推广形式与载体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与影响,这就导致了少数民主节目播放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通过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加强对于节目的采编、拍摄、剪辑以及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开设直播,增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增强少数民族节目的播放效果;同时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开设微博公众号等官方账号,及时进行更新与宣传,加强少数民族节目的传播力度与传播效果,为节目带来新的活力,促进少数民族节目更好的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支晓亮、石嘉杨、达仓:《少数民族地区主流电视媒体全媒体转型意义研究———以电视台全媒体转型为例》,《西部广播电视》2020年第6期

[2]王璐:《论新媒体时代贵州少数民族语言节目的发展》,《贵州民族报》2020-09-08(B03)

[3]何春:《融媒体环境中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发展方向分析》,《记者观察》2019年第29期

[4]罗浩、邹伯涵:《探究少数民族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新方式———以赫哲族鱼皮艺术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