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交通运输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交通运输培养方案

篇1

关键词:“茅以升班”;交通运输培养模式;课程成绩;就业去向

随着从1999年起的全国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连续逐步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1~2],大学教育从2002年以前的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3~4],部分高校通过开设各种“创新班”,延续大学教育的“精英教育”。2003年,西南交通大学率先在全国开设了创新班――茅以升班,试图提高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加开放的发展空间,探索英才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研究型学习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5],为社会培养卓越人才。

一、“茅以升班”的基本信息

对2008级和2009级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与交通运输学院交通运输专业、交通工程专业、安全工程专业等各种专业的普通班进行对比如下。

(一)性别构成

2008级“茅以升班”男生19名,女生11名,男女比例为1:0.58;交通运输(7个班)男生141名,女生75名,男女比例为1:0.53;交通工程男生41名,女生18名,男女比例为1:0.44;安全工程专业的男生28名,女生6名,男女比例为1:0.21。

2009级“茅以升班”男生19名,女生9名,男女比例为1:0.47;交通运输(7个班)男生141名,女生80名,男女比例为1:0.57;交通工程男生45名,女生15名,男女比例为1:0.33;安全工程专业的男生20名,女生5名,男女比例为1:0.25。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茅以升班”和各个专业普通班的性别构成中男生均占绝对优势,“茅以升班”的男女比例与交通运输专业普通班的男女比例大致相当,“茅以升班”和交通运输专业普通班的女生比例均高于交通工程和安全工程专业的女生比例。

(二)专业分布

2008级“茅以升班”入学时交通运输专业22人,交通工程专业5人,安全工程专业3人;2009级“茅以升班”入学时交通运输专业22人,交通工程专业4人,安全工程专业1人,其他专业(由其它学院转进)1人。专业分布以交通运输为主,如图2所示。

图2 “茅以升班”入学时的专业构成

由于“茅以升班”的学生绝大多数为交通运输专业,其它专业的学生基于对各个专业的逐渐了解,生活和学习趋同认知趋势,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等因素,部分学生由原来的专业选择转为交通运输专业。因此,目前2008级“茅以升班”实际专业构成为交通运输专业26人,交通工程专业4人;2009级“茅以升班”实际专业构成为交通运输专业28人。

(三)籍贯构成

2008级“茅以升班”的生源主要来自四川、江苏、浙江、山东、辽宁、湖北,非四川省生源人数为25人,所占比例为83.3%;2009级“茅以升班”的生源主要来自四川、江苏、山东、浙江、湖南、安徽等地,非四川省生源人数为22人,所占比例为78.6%。由此可以看出“茅以升班”生源主要以非四川省的学生为主,均以四川、江苏、浙江、山东的学生较多,具体籍贯构成如图3所示。

图3 2008级和2009级“茅以升班”的籍贯构成

二、“茅以升班”的培养模式

(一)选拔机制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的选拔是在招生录取后对第一志愿报考西南交通大学的考生根据高考成绩列入“茅以升班”的选拔范围,入选学生可自愿参加数学和英语的笔试,按照1:1.2的比例进入学院组织涵盖基础知识、英语水平、心理素质、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面试,并择优录取30人进入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

(二)培养机制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采用滚动培养机制,以优胜劣汰的竞争制度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保障“茅以升班”的学生质量。具体实施方案为每一学年末两门及其以上主干课程不及格的学生从“茅以升班”淘汰进入普通班,相应专业和数量的优秀学生滚动进入“茅以升班”。从历届学生的流动情况分析,每年(基本为大一和大二)流动的人数在1~2名左右(均为男生),平均比例在5%左右,属于比较低的淘汰率。

(三)培养方案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的培养方案中,课内教学学分为185学分,其中必修课121学分,限选课35学分,任选课分;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课内教学学分为184学分,其中必修课114~122学分,限选课35~37学分,任选课12学分。对比两个培养方案,总学分和分类学分相差不大。

(四)高层次人才贯通培养模式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设置 “4年(学士)+2年(硕士)+3年(博士)”的“本硕博”连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渠道,对更加优秀的学生采用“4年+4年”的学士直接攻读博士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上模式与正常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最短时间相比,分别缩短1.5年和2.5年,定向选拔有利于明确和提高生源质量,加速高层次人才的成长。

三、“茅以升班”的培养特点

(一)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以培养基础宽厚,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科学研究能力、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培养特色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的培养特色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数理基础:培养方案理工结合,奠定扎实的理科基础。

2.强化英语和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加强计算机综合性实践,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3.强化个性化培养:学生可在学院范围内选择专业和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科研训练计划。

4.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定期邀请国内外交通领域的著名学者和专家开设讲座或学术报告,实施跨学校、跨国际的交流项目;构建国际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企业进行短期实习、学习、研发、参赛和访问的机会。

四、“茅以升班”的课程成绩

由于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绝大多数为交通运输专业,因此本文以2008级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与交通运输专业的普通班(7个班)进行比较,以高等数学I、高等数学Ⅱ、英语Ⅰ、英语Ⅳ、数据库管理系统、行车组织、铁路车站及枢纽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与交通运输专业普通班的课程成绩

班级

课程 茅以升班 1班 2班 3班 4班 5班 6班 7班

数学

Ⅰ 最高分 99 97 99 97 97 95 98 99

最低分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平均分 73.8 75.6 81.0 78.8 79.5 73.8 83.9 82.0

数学

Ⅱ 最高分 100 96 96 96 85 95 95 95

最低分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平均分 79.5 69.1 76.2 73.8 69.8 71.1 73.2 71.7

英语

Ⅰ 最高分 90 87 86 88 81 86 87 83

最低分 68 60 60 60 60 60 60 60

平均分 80.2 74.2 75.1 72.7 72.6 72.3 73.9 70.5

英语

Ⅳ 最高分 95 85 90 95 87 95 88 91

最低分 67 60 60 61 60 62 61 60

平均分 82.1 70.5 74.3 74.4 74.2 78.3 75.1 70.8

数据库

管理

系统 最高分 94 91 94 94 96 92 94 94

最低分 69 60 60 60 62 60 66 60

平均分 82.3 73.9 80.9 77.2 76.2 76.7 80.2 78.4

行车

组织 最高分 93 89 94 85 94 94 86 89

最低分 60 60 60 60 60 62 60 60

平均分 75.5 68.8 76.3 70.0 72.5 73.3 70.0 69.3

铁路

车站及

枢纽 最高分 88 87 96 90 95 86 91 88

最低分 61 60 60 68 60 60 61 60

平均分 72.9 71.7 82.9 81.8 74.0 72.9 73.1 74.7

毕业

设计

(论文) 最高分 91 88 91 90 88 90 92 92

最低分 65 72 63 70 71 64 62 70

平均分 82.4 80.6 80.0 81.0 80.2 81.4 80.9 79.8

注:“茅以升班”为工科数学分析,普通班为高等数学。

由以上各门课程成绩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茅以升班”数学Ⅰ、数学Ⅱ、英语Ⅰ、英语Ⅳ等基础课程的最高分均高于或不低于普通班的最高分;“茅以升班”数学Ⅱ、英语Ⅰ、英语Ⅳ、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基础课程和毕业设计(论文)的平均分均高于普通班的平均分;但是行车组织、铁路车站及枢纽等专业课在最高分和平均分方面均不占明显优势。

五、“茅以升班”的就业去向

2008级“茅以升班”就业去向主要为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和国有企业,其中20名分别到明尼苏达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人到高校就业,8人分别到成都铁路局(5人)、上海铁路局(2人)、北京铁路局(1人)就业。

“茅以升班”的读研率为66.67%,远高于2008级交通运输专业的读研率26.8%,交通工程专业的读研率35.1%,安全工程专业的读研率27.3%。

六、对“茅以升班”的建议

通过以上对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的选拔机制、培养特点、课程成绩、就业去向等现状进行分析,以及笔者多年担任“茅以升班”的班导师的管理经验,为进一步提高“茅以升班”的培养质量,提出一些个人建议如下。

1. 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的专业宜统一为交通运输专业。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招收交通运输专业(含“茅以升班”)的人数在240名以上,有足够优秀生源可以选拔进入“茅以升班”;并且实践证明,“茅以升班”其它专业的学生转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情况较多,例如2009级其它所有专业的学生(共计6名)全部转为交通运输专业。

2. 强化“茅以升班”的专业知识学习。由统计可知,“茅以升班”的工科数理基础较好、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符合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6];但是“茅以升班”的专业知识能力相对还较弱,应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3. 加强“茅以升班”的班级管理。相比普通班学生,“茅以升班”学生更加优秀,其自我意识和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和突出,班级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相对较差,参加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差、班会出席率低、甚至出现高年级时无人愿意主动竞选班长等问题。

七、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的现状,指出交通运输类“茅以升班”学生具备扎实宽厚的工科数理基础、较强的英语交流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一定的科研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通过总结分析培养经验和存在不足,笔者提出统一“茅以升班”的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加强班级管理、实施末位淘汰制度、建立保送研究生的积分点累计机制等建议,以进一步提高“茅以升班”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春燕,康锐,曾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探索与实践――以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詹天佑班”为例[J].科教导刊,2011:47~48.

[2]李斌,罗赣虹.高校大类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种推进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2:11~16.

[3]陈晔,徐晨.精英教育概念与模式有关问题再探讨[J].江苏高教.2012:5~8.

[4]张利君,李瑛玫.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2~24.

篇2

(一)坚持以运输工作为中心。军事运输是军交运输系统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能,也是交通沿线履行职能、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关键。当前,我军正处在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革、深入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关键时期,部队演习、训练更加频繁,国防尖端武器装备试验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运输保障需求不断增多,军事运输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军代处一定要从履行根本职能出发,坚持以军事运输为中心,努力实现保障有力。

(二)发挥军代处的参谋助手作用。驻交通沿线军代处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注重与部队和各级交通运输单位搞好协同配合,努力为部队优质、高效服务保障,严格运输计划和方案的审定,加强调度指挥和现场组织,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军事运输任务。交通运输单位要把军事运输作为重点,在运输计划的安排上、车辆的调配上、安全保障的措施上,都要体现对军事运输的优先、优惠政策,维护军事运输的严肃性和军运规章的权威性。军供系统要坚持为部队服务,切实做好部队输送中的饮食供应工作,做到部队停到哪里就供到哪里、部队需要什么就供什么、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供,千方百计满足部队的需要。

(三)确保运输安全。运输安全是军事运输工作的保底工程,一刻也不能放松。要严格落实各项军事运输安全规定,加强装、运、卸各环节的安全监控,特别是对部队演习训练、尖端武器装备和危险品等运输任务,要严格落实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二、加强战备建设,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军交运输准备

(一)完善各类战备方案。驻交通沿线军代处要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好各类战备输送保障方案和交通保障方案,要积极协助部队制订好战备输送方案,保证一声令下,能立即出动。军供系统要制订各种规模的快速供应和应急供应方案。各类方案要做到周密、配套、规范、适用,建立起正规的战备工作秩序。

(二)加强军运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要按照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交通战备和运输保障相结合的原则,根据部队部署调整及交通运输基本建设和改造的规划、计划,积极配合驻单位搞好各项战备工作,在交通建设中及时、合理地提出和落实军事要求。交通运输单位要把军交运输工作和建设纳入到本单位的工作和建设之中,做到统筹规划、同步发展,重点要搞好军事专用线、军用站台、战备码头、军供站、军运备品等军运设施设备建设,要把企业的发展与军交运输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企业管理和运输生产中贯彻落实好军事要求,提高军事运输效率和现代化水平。

(三)加强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要将军代处的信息化建设纳入交通运输单位统一发展的轨道,一体规划、同步建设、全力支持。按照军事运输需要,在网络建设、信息共享、系统运行、安全保密等方面,为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军代处要紧紧跟上地方交通运输行业改革和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强协调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和地方的交通运输信息资源,不断提高交通沿线军交运输信息化建设水平。

篇3

关键词:智能 交通运输 培养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15-01

一、智能交通系统的内涵及其一些功能特点

所谓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就是在现有的交通状况下,充分利用高科技系统进行分配与管理,通过卫星导航系统,汽车自动引路系统,交通运输通信系统,视屏监控和计算机管理等,多种技术手段,将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迅速提高,实现安全、快速、便捷运输目的的一种交通治理方案。智能交通系统能够采集到各种交通道路及服务信息经交通管理中心处理后,传输到公路运输系统的各个部门,用户驾驶员、居民、警察局、运输公司、停车场、医院、救护排障等部门,出行者可选择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线;管理部门可随时掌握车辆的运行情况,进行合理调度,从而使路网上的交通流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现在对我们的专业已经是接近全面的了解,交通运输专业主要学习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交通运输技术管理、商务管理、信息管理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运用运输技术设备,合理组织运输生产以获得最佳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交通运输专业是国家一级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支撑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培养学生掌握运筹学、管理学、物流学、交通运输组织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的血脉,有效、快速、及时地在地区之间进行人员和物资的流通,是社会和经济得到正常发展的基本保证,交通运输专业正是适应这种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改造创新的朝阳专业。交通运输专业培养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是自动驾驶系统,装备了该系统的汽车也称为智能汽车

三、交通运输专业培养要求,交通运输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交通运输技术管理、商务管理、信息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运输技术设备,合理组织运输生产以获得最佳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

交通运输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汽车后市场、交通运输部门、汽车运输企业、铁路运输管理部门、地铁运输部门、轨道运输管理部门、物流企业、汽车制造或改装企业从事工程设计、技术管理、轨道交通管理、汽车及配件营销、改装维修、试验检测等方面的工作。

改革以来,我国的铁路、公路、水运和民航等运输方式均得到较快的发展,而且随着交通运输事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已全面展开。但是,由于多年来运输市场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缺乏统一的总体规划和政策指导,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很不平衡:公路高速发展,近几年年投入2000多亿元,高速公路已达3万多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铁路、水运相对发展缓慢,铁路客运量十多年来一直徘徊不前,运输份额持续下降,公路运输承担了大量的长距离散货运输;衔接不同运输方式的综合运输枢纽建设严重滞后,铁路、公路和水运在同类客货源上盲目竞争的现象较为普遍。

篇4

关键词:道路交通运输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有效措施

道路交通运输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是道路交通运输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是道路交通运输工作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道路交通运输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是指对道路交通运输日常记录的管理,通过对档案进行管理可以准确的了解道路交通运输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也可以对未来道路交通运输业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些预测和调控。本文我们将深入研究道路交通运输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并指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求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更好的进行,全面促进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的发展。

一、提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目前,我国对于道路交通运输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大部分道路交通运输工作人员并未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受传统价值观的影响,许多道路交通运输工作人员普遍认为,道路交通运输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是可有可无的,对道理交通运输工作造不成太大的影响,这就导致许多运输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并不能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作用。但是,道路交通运输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应是道理交通运输单位日常管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它不仅仅是提高运输单位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方式之一,更是衡量运输单位工作业绩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同时也是研究道理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规律,预y其发展轨迹的重要资料。因此,广大道路交通运输单位必须切实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把其作为运输单位日常工作之一来看待,并聘用负责敬业的人员进行管理工作。同时,所有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提高对自身工作的重视,清楚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整个道路交通运输单位、整个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应积极端正自身态度,努力投身于档案管理工作之中,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合格顺利完成,推动道路交通运输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全面促进我国道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目前,我国部分道路交通运输单位已经逐步提高了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成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形成了一套比较专业的管理模式。但是,随着道路交通运输业越来越快的发展,许多新的问题仍需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更影响了道路交通运输行业的正常发展。对于道路交通运输单位来说,不仅仅应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更应该采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手段,努力完善档案管理体制,将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来看待,争取早日形成一套适合当前道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档案管理模式,从而有效达到推动道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而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过程中,有几点必须注意:首先,应努力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档案管理部门应健全相关档案管理工作规定,细化相关的档案保存规定、检索运用规定、档案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促进档案更加完整、更加利于检索,同时应准确把握档案文件立卷归档的时效性,根据档案的种类进行合理的立卷分工,使档案储存更加规范、更加科学;其次,档案管理工作应努力设计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档案现代化管理方案,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平台对档案信息进行更加完整、更加长期、更加稳定的储存和管理,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建设道理交通运输网络平台,努力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推动档案管理工作更好的进行,促进我国道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全面发展;再次,档案管理部门应积极建设一项由总体设计、设备选型、软件开发、扫描录入、系统管理、光盘备份、快速查询、安全保障等构成的现代化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管理系统,并且应根据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并积极引用先进的声音录入系统、触摸屏等新型软件或硬件,促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进行,最大程度上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推动道路交通运输行业更快更好的进行;最后,应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构建一个由网络建设者、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道路交通运输工作人员三方合作构成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为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管理网站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构建全能管理队伍

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因此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较高。随着道路交通运输行业逐步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对高素质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员,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道路交通运输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保证档案管理工作合格的完成。其一,国家应加大对新型档案管理人员的培养,设计专门的档案管理教育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二,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的信息较复杂,这就要求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具备极为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非常迅速的反应能力,在工作中应善于观察和分析,及时对道路交通运输实际工作中各项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同时,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总结能力,应对所有的档案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够不定期的从档案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帮助高层更好的进行决策,促进整个道路交通运输单位的发展;其三,道路交通运输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应掌握基本的调查方法,从而科学、客观的对道路交通实际工作的种种问题进行汇总和整理,同时应对社会需求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帮助单位更好的制定道路交通运输方案,推动单位更好的发展;其四,作为管理部门之一的道路交通运输档案管理单位,由于需要随时与其他单位相沟通,因此对其工作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其五,道路交通运输单位应加大对包括档案管理人员在内所有管理人员的监督考查力度,应随时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法律知识以及道德素质进行全方面的考查,努力构建一只爱岗敬业并且专业技能过硬的档案管理人才队伍,从而有效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整个道路交通单位日常工作更好的开展。

四、结语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管理和监督,道路交通运输行业更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事业已经今非昔比,庞大的运输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同样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新的时代,为了更好的保证道路交通运输工作的正常进行,我们不得不更必须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努力建设一套完善的管理模式、优秀的管理队伍、健全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设备构成的现代化档案管理系统,从而推动我国道路交通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月.强化交通运输档案管理的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34):255-256.

[2]吴东霞.交通运输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办公室业务,2015(17):63.

[3]孔铭铭.提高道路交通运输档案利用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4(12):49+48.

[4]李名洋.提高交通运输档案利用率措施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14):174-175.

篇5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高速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优势

当代高速公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监控信息化系统、通讯系统和收费系统,各系统在发挥独立功能的同时互相配合,信息共享,从而有效促进高速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安全运输管理和交通指挥管理工作的同步发展,同时,也有效提高了高速公路运输管理效率,使交通运输更为通畅。本文将简单分析信息化管理在高速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并综合探讨如何强化信息化管理在高速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中的优势。

1.信息化管理在高速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优势

从整体结构来分析,信息化管理在高速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优化高速公路运输管理资源配置方案,在短时间内完成高速公路运输信息采集工作,满通运输资源调配,缓解高速路收费压力和交通拥堵问题。第二,加强运输企业综合管理能力,辅助企业组织全方位跟踪订单发货信息、收货信息、始发地信息和目的地信息,便于企业管理运输车辆,节省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益。第三,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信息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安全监控系统中,这样能够全方位了解交通运输信息,及时发出安全指示,提醒减速与停车。

2.如何强化信息化管理在高速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中的优势

2.1坚持公路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原则

强化信息化管理在高速公路运输经济管理中的优势,加强公路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坚持公路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原则,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优化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效能,确保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安全质量,推动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软件系统升级,做好相关硬件系统配套组合工作,从而为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其次,必须坚持精细化管理原则,结合信息时代特征与交通建设发展,优化公路交通运输管理体系,构建交通信息精细化管理模式,不断细化高速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服务。

2.2健全公路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

确保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优势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得以充分发挥,理应构建科学可行的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注重创新公路交通运输管理工作模式与工作理念,优化公路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路径,细化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内容,确保该制度能适用于交通安全运输管理工作要求。其次,应同步加强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这样方能全面落实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另外,应注重发挥交通运输管理文化建设的柔性作用,以科技文化为重要载体和精神内涵,引导全体交通部门工作人员正确认知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理念,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转变他们的传统工作思维,激发全体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工作能动性。与此同时,应注意创新文化建设管理模式,健全交通运输文化管理体系,定期开展文化宣传与研讨活动,从而使全体工作人员能更为深刻地认知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2.3构建公路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平台

构建公路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平台,必须紧密融合各种先进的技术以提升平台信息集成管理效果。首先,要紧密融入大数据技术,从基本定义来讲,大数据技术是继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成果,该技术具备海量数据规模和巨大的数据价值,能够实现数据信息的高速流转,呈现多样化数据类型,保存海量数据信息。目前,大数据技术会充分利用最为先进的传感设备与高质量的信息整合计算能力深度挖掘并整合分析和解译现实世界、虚拟化世界以及虚实相结合的世界中的海量数据信息,通过信息分析与解译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制定最为科学的决策方案。其次,大数据技术能够对交通运输信息进行准确分析、提炼、解译和分类存储,将抽象的数据信息成功解译成可传递、能量化与可以捕捉的现实数字,不断加强公路交通运输管理数字化建设。另外,应注意做好公路交通运输信息表编制工作。一般来讲,交通运输信息表有八个字段名称:第一,Vmuid,其描述为监测电脑编号,对应的数据类型是Varechar,长度为32,唯一输出显示Y(即yes);第二,Nerate,其描述为监测电脑网络流量,对应的数据类型是Float,唯一输出显示N(即no);第三,Vmname,其描述为监测主机名称,对应的数据类型是Varechar,长度为32,唯一输出显示N(即no);第四,Ipadd,其描述为IP地址,对应的数据类型是Varechar,长度是18,唯一输出显示N(即no);第五,Memrate,其描述是内存利用率,对应的数据类型是Float,长度为0,唯一输出显示N(即no);第六,Hostuid,其描述是所在主机编号,对应的数据类型是numrtic,长度是20,唯一输出显示N(即no);第七,Cpurate,其描述是CPU利用率,对应的数据类型是Float,长度是0,唯一输出显示N(即no);第八,state,其描述是0,在线输出1,对应的数据类型是tinyin,唯一输出显示N(即no)。

2.4优化公路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平台功能

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在高速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优化公路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平台功能,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则必须依次优化平台定位功能、软件复用功能、系统集成功能、技术开发功能和交通业务支撑功能。一般来讲,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平台能够同定位功能来了解交通调度状况、交通运输状况、交通安全管理信息、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交通服务运营与发展活动,同时,提供各种异构系统之间的信息和指令双向传输服务。其次,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平台可以解决信息代码重复开发、信息组建重复的封装与系统重复部署问题,优化系统开发系统,做好系统部署工作和测试工作,提升系统运转与维护效率。再次,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平台能够将不同系统中所有分散的信息与业务流程衔接在一起,集成所有数据信息与整体业务管理体系,构建统一化与集成性架构,促进不同系统的数据集成,解决多种应用系统的数据整合问题。而且,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平台能够将满通行业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需求,统一互操作流程与服务标准,降低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发难度,促进交通运输信息化管理系统升级,提高交通安全运营水平。另外,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平台能够将具体的交通运输业务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软件业务框架,固化交通运输业务流程,对交通业务的属性予以封装,做好交通业务调度规划工作,满通业务的服务发展需求,降低业务实施成本。

2.5做好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培训工作

加强公路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信息管理人才,因而,交通部门应注意紧密结合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与发展,全面做好内部员工的职业培训工作。在具体培训工作中,应注重选用最佳培训课程,突破传统课程设置界限,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努力实现交通指导管理、交通安全管理和交通服务运输管理的有机融合,从多重角度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在设置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培养课程的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理论课程,而且要增加足量的实训课,通过启用实训演练模式引入专业实践新课程,从而全面提高公路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专业偶尔想课程实用性。

篇6

Abstract: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in the transportation special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mand of the social transportation tal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in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explor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from three aspects: curriculum train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教学改革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transportation planning;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249-02

0 引言

交通规划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运输专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和交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本文基于《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探讨课程教学改革办法,以期能够为改善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提供建议和对策。

1 课程培养目标改革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课程,交通规划应该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正确的课程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介于研究性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之间。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来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应向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靠齐,而要明显区别于研究性大学。因此,围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交通规划课程培养目标要树立“工程应用导向”,加大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教学。

另一方面,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非常迅速,城市交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于交通规划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对与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因此,这就要求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与时俱进,不仅要求在专业课程培养目标中提出较高的专业技能要求,而且更注重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目标的建立。为此,面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的现实需要和改革目标,交通规划课程培养目标要树立“创新导向”,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强化其专业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改革

交通规划课程属于理工科范畴,从国内开设交通规划课程的本科院校来看,交通规划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教学方法单一。其次,师生互动困难。交通规划课程培养的学生规模很大。如果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在现代大学课堂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与学生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改善教学效果[1]。但是,从目前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环境来说就难以进行充分的师生交流。最后,在交通规划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就“教学”而“教学”,实践环节偏少,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针对交通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应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1 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驱动学生学习规划知识,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一步一步导入规划理论和模型。在这种“充满问题”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会想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逐渐就会实现自我激发,在学习上会主动探索新的知识,从而改善教学效果。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成具体的“由浅入深”的系列问题,驱动学生以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上课学习,这样天长日久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当然,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对于交通规划的任课教师来说是比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掌握交通规划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启发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应用能力。

篇7

关键词:交通运输类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生产实习;课程体系;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物流工程在内众多专业学科基础,高校推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过程中,依据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对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剖析与重构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依据应用型高校为背景,分析了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改革的必要性,最后探讨了基于卓越工程师的交通运输类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路。

关键词:交通运输类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生产实习;课程体系;重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transportation major is the basis of many other majors, such as logistics engineering major. And the reconfigura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important, according to aim of excellence engineering education scheme. The paper analys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necessarity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Finally, the method of the reconfiguration for the excellence engineering education scheme is put forward.

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major; excellence engineering education scheme; the curriculum system; reconfiguration

1 交通运输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背景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目前已有190余所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计划. 卓越工程师计划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实施,必将推动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然而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思路、教学方法都需要做出很大改进。这里所谈的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卓越计划重点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专业有物流工程、交通运输与交通工程。而在很多应用型的高校中将三个专业划在交通运输与管理二级学科下,因此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为体现工程性、实践性等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对其课程改进以物流空间流通为主线,加强专业衔接配合,提高学科融合度与内涵。具体而言,物流工程专业领域最为宽泛,涉及流通领域、生产领域、交通运输领域等;交通运输专业涉及到货运与客运;交通工程涉及城市交通领域,与物流市内配送高度相关。在目前交通运输类专业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三个专业协同性较差,融合度较低,无法满足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无法满足涉及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改革交通运输类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培养该领域内卓越工程师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2 交通运输类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交通运输类专业历史沿革较长,初步发展阶段侧重于道路运输领域,后来又发展了城市交通,产生交通工程专业,近年来探讨流通与商业的关系,又产生物流类专业。总体而言,物流工程专业最为年轻,交通运输专业历史较为悠久。交通工程介于二者之间。由于行业领域快速变迁,导致行业内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些进一步推动应用型高校在适应市场变化的课程体系演化与发展。

目前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的主要问题是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实用性较差,与交通领域的实际相差较远。

首先,课程体系膨胀,教学课时较多,江苏此类专业平均为3 122学时。而且课程体系之间协同、包含、支撑关系有待进一步增强。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有重复现象,加重了学生负担;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核心课上法并无二致,导致不同层次课程在学生不同培养阶段承担功能无法完全有效实现。例如对于专业核心课本内容缺乏本质上多课程融合,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工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目标有所削弱。

其次,必须课程的门次较多,选修课较少,实验课偏少,致使学生的知识面相对局限,理论指导与交通运输实践脱节严重。目前交通运输类专业都呈现多学科交叉发展趋势,改善课程结构势在必行。

3 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求,应用型交通运输类专业必须高度重视,系统从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目标出发,立足“地方性”、“应用性”特色,以所在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结构性质、可持续性为依据,科学界定交通运输专业的工程性质,归纳其培养的基本目标,大力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与改革,建立卓越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如何重构具有应用型交通运输类专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国家输送高级交通类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与行业发展,是交通运输类专业教育应该探索的重要课题。

4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目标,重构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是教学计划的核心,也是实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蓝本。最佳课程体系是培养最佳交通运输类人才的前提。构建一个与地方性、应用型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符合卓越工程师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交通运输类专业培养人才的关键。因此,重构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十分必要。

4.1 明确培养目标

当前,应用型本科交通运输类人才的培养应该舍弃“交通运输通才”或“交通运输专才”的理想化课程编排。目前交通运输领域范围与发展内涵不断丰富,呈现集约化、智能化、复杂化的发展态势,使得通才教育变成不切实际。因此在应用型交通运输类专业应明确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应本地区的需要、有较强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交通运输类人才。

4.2 加强通识、选修课的配置力与整合力度

目前在淮阴工学院依据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提出将通识类教育所占学分比重提高到20%以上;选修课学分所占的比重达到30%以上,充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课程竞争性,提高课程学习质量。并且通过开设综合课,尽可能避免各课程内容性。例如整合物流工程专业中物流学、物流技术、物流工程等课程相关内容,提升课程间的协同性。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通识课、选修课的质量,加强其内涵建设,研究综合性课程的设置,探索性地开展在交通类专业之间融合性通识教育。

4.3 确立课程体系分类和精选主干课程

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卓越计划为目标导向,兼顾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和学科的基础,建立更为科学的、多样化的、开放的,具有交通运输类特色的课程体系。务必要处理好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与专业课之间关系,合理规划对不同层次课程的功能与作用,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程式、考核方法等过程的差异化,增强交通运输类课程体系适应性、有效性、灵敏度。例如对于物流工程专业,规划学科基础课为交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规划的专业核心课为工程经济学、物流工程学、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等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为10门,30学分,增强课程体系的支撑作用。

4.4 以CDIO为先导,推进一体化教学

CDIO内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它是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乃至终结退休的全生命过程。

CDIO工程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此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包括个人的工程科学和技术知识,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在社会和企业环境下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

篇8

2011成绩突出

李盛霖认为,如果单从数据方面来看,在过去的一年里,全社会公路水路完成客运量预计能达到330.3亿人、旅客周转量16806.8亿人公里、货运量323.7亿吨、货物周转量126529.4亿吨公里,同比分别增长7.4%、11.4%、14.5%和13.2%。

就道路运输业而言,2011年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部党组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战略任务,集全行业之力,研究制定了《道路运输十二五规划》,这是交通运输部整个十二五规划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专项规划,为“十二五”期间的交通运输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道路运输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其次,道路运输的组织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在统筹城乡客运发展方面,积极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完善城市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汽车租赁业管理规定和服务规范,启动了第一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出台《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办法》,强化出租汽车驾驶员从业资格管理。积极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提高了农村客运网络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和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

第三,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得到有力推进。出台了《关于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制定甩挂运输、厢式运输行业标准,公布了第一批甩挂运输推荐车型,推进12个甩挂运输试点项目。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开展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物流园区投资政策研究。

第四,法制建设和行业管理也在不断得到加强,依法行政能力正在不断提升。2011年,道路运输行业认真实施了新出台的《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交通运输部会同五部门加大超限超载车辆治理力度,推广山西治超经验,推进治超信息系统全国联网,目前已经有13个省354个治超站联网。

第五,交通运输部等五部委办联合开展了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工作,完成调查摸底并向社会公布了结果,清理工作正继续有序进行。继续推进成品油价税费改革,18个省市取消了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撤销收费站1892个、涉及9.4万公里。全国二级公路不收费里程达到25.5万公里,占二级公路总里程的82.6%。

第六,进一步推动公路水路安全畅通和应急处置系统、交通运输统计分析监测、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公路运输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程、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ETC系统和交通电子口岸工程建设。启动智能交通国家物联网和北斗导航系统在道路运输领域应用等示范工程。

第七,颁布实施了“十二五”公路水运节能减排规划及推进实施方案,公布“十二五”第一批全国重点推广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产品(技术)目录,了17批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达标车型。深入开展交通运输行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推出第四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组织天津等10个城市建立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86家交通运输企业开展能耗统计监测。完善节能减排评估体系,建立项目管理工作机制,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推进实施122个节能减排项目。推广新能源营运车辆、路面材料再生利用、散货码头节能装卸工艺系统化等项目。

完成公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资源统计调查工作。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共建高校交通主干学科及交通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已经启动。修订交通运输行业《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了覆盖23个省区市的交通运输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

坚持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推进双边合作。深化与发达国家在综合运输体系、现代物流及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合作,推动了交通运输企业“走出去”。强化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中俄、中国与中亚国家、中国与东南亚相邻国家等国际道路运输和中韩陆海联运通道建设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签署了中蒙、中越汽车运输协定,加强了区域合作。成功召开了第二届亚欧交通部长会议,通过了《成都宣言》和《亚欧交通部长行动计划》。

2012承上启下

2012年是实施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做好明年的道路运输工作,对于巩固交通运输发展的好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道路运输业要进一步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站场,重点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继续推进农村客运站场建设。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国家“公交都市”建设和城市客运智能化示范工程。完善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农村客运发展。推广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ETC系统,形成全国统一的ETC服务网点体系和分级管理的收费结算体系。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积极拓展港口物流功能。

培育一批大型龙头骨干运输企业,支持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推进多式联运,重点推进集装箱、大宗物资铁水联运和江海联运。推进内河干支直达和江海直达运输发展。大力发展甩挂运输,推广甩挂运输推荐车型。严格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加强煤炭、矿石、石油、粮食、化肥等重点物资、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及抢险救灾物资运输和应急保障。鼓励整合物流设施资源,开展城市共同配送试点。

在安全生产方面,高度重视道路客运安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2012“道路客运安全年”活动,切实预防和减少群死群伤恶性事故发生。继续加强车辆超载超限治理,健全长效机制。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管,强化试运营准入管理。认真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继续加大交通运输市场监管力度,完善道路运输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驾驶员培训、机动车维修服务质量监测和考核体系,开展汽车维修配件质量追溯系统建设试点。开展出租汽车行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逐步形成出租汽车企业和驾驶员共同发展机制。推动建立汽车租赁业服务网络。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组织实施“基于物联网的城市智能交通”、“长三角航道网智能航运”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推进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市场信用信息服务、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等重大工程建设。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协同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共享平台等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开展全国高速公路信息通信系统建设,实施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继续推动城市出租车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程建设,推广应用国际道路运输管理服务系统。

构建低碳、绿色交通运输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充分发挥节能减排“以奖代补”政策效应,深入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企业节能减排专项行动和第二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推广第五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运输装备,严格实施营运车船节能减排限值标准,推进节能与新能源车辆示范推广工程。完善行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推进交通运输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鼓励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和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工具。

篇9

关键词:交通运输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一、引言

近年来,为了加强工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众多高校成立了工程训练中心等校内工程实践教学单位,旨在使本校的工科学生参与工程训练、凝练工程经验,尽快的形成较为完整的工程意识,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急需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然而我国目前众多高校成立的工程训练教学单位多由校办工厂或者教学工厂发展而来,其教学内容是以传统的金工实习为主,全国各高校的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工程训练中心也基本上继承了以金工实习为主的教学体系。尽管近年来不断的建设了一些电子和机电项目,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数控雕刻机和电子装配等现代加工实训内容,但主要训练内容依然围绕机械制造开展。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针对本校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特色,分析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特征及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一种适用于交通运输工程类专业的工程训练教学管理模式。

二、交通运输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运输类专业所包含的内容不尽相同。具体来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是服务于交通运输业,研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布局、修建及养护,载运工具的设计、制造及运用,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运输规划及管理、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及安全技术等工程领域,并据以进行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工作的一门工程学科。以本校为例,我校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专业门类建设齐全,主要以道路及轨道运输为核心,包括交通工程、公路工程、桥梁工程、岩土与隧道工程、车辆工程、物流工程、汽车运用工程、交通安全工程、交通建设与装备、交通运输管理、物流管理、交通运输规划、轨道交通、交通信息与控制等下属于八个教学学院的二十多个本科专业,拥有规模庞大的生源,进行以交通运输为核心的专门工程训练培养的需求强烈,目前我校现代工程训练中心开展的工程实践教学也主要针对这八个教学学院。由于我校现代工程训练中心的主要实验教学内容仍以机械制造、电子技术为主,还没有专门面向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虽然大部分专业有自己的专业实验室,但这些专业实验室也多进行与本专业紧密联系的相关理论的验证、未知知识点的探究等教学工作,存在知识面局限、受众小、协同教学及综合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纵观全国主要的建设有交通运输类专业的高校也没有与之相适用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因此本文依托本校规模庞大的教学力量和生源,探索一种适用性较强的以“交通运输工程”为对象的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特征

1.具有分化—综合—交叉的特点。从我国学科分类体系上讲,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类,从行业角度讲,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综合了工学、理学和管理学三个门类,管理、地理、机械、土建、水利等11个专业类,以及众多的子专业。交通运输学科逐渐由众多分化较强较深的专业性学科门类演变成一个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综合交叉的新兴学科。

2.具有较深的系统理论性。虽然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主体上属于工程技术型学科,但伴随这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采用纯粹工程领域的知识已无法解决目前出现的各类复杂的交通运输领域的问题。运用深层次的理论科学解决现代交通问题已成为交通运输学科的主流研究方法。

3.具有较强的生产服务性。马克思将运输成为“第四个物质生产部门”,将运输看成是生产过程的继续。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交通运输业归为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虽然交通运输业局部具有第二产业与第四产业的特性,但面向交通运输业的交通运输学科始终具有较强的生产服务特性,以生产过程为前提,为生产过程服务。

4.具有较好的行业指导性。学科的指导性指的是学科本身对行业发展的指导作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作为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在其建立发展的过程中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起到了优秀的指导作用,有力的促进力交通运输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5.具有较高的社会实践性。作为一门典型的工学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是直接面向工程技术领域,为社会生产服务。

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行,因此,交通运输工程始终被列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宏观上看,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道路与铁路工程、机场工程、港口海岸及航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的设计、施工、检测、使用及维修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及从事交通运输规划与经营管理的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前者要求从业人员掌握交通运输领域中的某一或某几种特定工程技术和交通运输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结构,具备独立解决交通运输技术问题的能力;后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全面的交通运输业的知识,能够参与到国家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各种交通运输领域企业的决策及经营管理,具备从事运输规划决策、运输行政管理、运输组织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五、交通运输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方案

1.交通运输工程认知训练。本层次的工程训练教学主要针对刚入学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在第一学期开展,属于工程背景和工程意识的认知教育,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及相关专业的起源,明晰其发展历程、现状及典型的职业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主要相关课程及其发展前景,进而使得自己能尽快适应本专业的学习,强化专业意识、树立专业思想、培养专业兴趣,从而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主动性。训练方式以观摩教育、讲座培训为主,采用集中、分批训练的方式进行;参与训练的教学单位包括了现代工程训练中心、交通馆、汽车综合性能试验场等校内实习机构以及公路风洞实验室、公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桥梁结构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学校各重点实验室。整个认知训练在一周内完成,由工程训练中心统筹组织,其他各部门协助完成。

2.基本工程技能训练。本层次的工程训练教学主要针对二年级或三年级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开展,属于与交通运输工程相关的专业基础工程技能的训练。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及未来工作过程中的创新实践打好技能基础。该层次的训练将现代工程训练中心部分传统的金工实习和电子加工实习纳入教学范围,同时囊括了与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相关的部分工程技能训练,如交通灯设计、GPS调度管理、沙盘设计及制作、地理信息系统、交通仿真、汽车拆装、汽车造型设计、汽车综合性能检测、CAD&CAT等。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将本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生划分为设计施工类、载具装备类、信息控制类及管理规划类四类,根据各类专业的特点各有所侧重,确定不同的训练内容及课时数量。整个基本工程技能训练时间为三周,主要在工程训练中心内完成,部分课程在室外或由相关实验室协助完成。

3.综合与创新训练。本层次的工程训练教学主要针对三年级的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开展,属于与交通运输工程相关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训练。训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的能力,该部分训练分为两部分同时进行。一部分在我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交通运输工程实训平台展开,该部分面向所有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生。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实训平台是我校利用教育部改善办学条件专项经费建设的一套面向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综合性的实训平台,该平台包含“城市道路交通仿真沙盘”“智能交通信号协调控制实验系统”“基于车路协同车联网实验系统”和“高速公路隧道监控实验系统”等,在该平台的基础上可以针对属于不同子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进行协同综合教学,进行包含汽车造型设计、道路设计、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智能车辆控制管理、交通规划、交通设施设计、交通控制系统开发、交通仿真、交通流统计、电子装配等内容在内的实训教学,通过该平台的训练,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锻炼独立动手和工程综合思维能力。另一部分主要面向学习成绩优异、对交通运输知识具有浓厚兴趣的高年级学生,结合学校、陕西省及国家有关单位举办的各类创新设计大赛展开。如我校工程训练中心承办或协办的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交通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陕西省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进行。通过开展众多的比赛,为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较为独立集中的设计开发平台,通过该类平台,学生可以在模拟交通运输工程开发、设计、生产、评价整个过程中对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的锻炼,从而培养成为具有综合工程实践能力的交通运输行业亟需的高水平人才。

篇10

关键词:交通运输;人力资源;完善建议

近几年,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的力量迅速壮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自身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完善和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人力资源管理意识薄弱

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存在自身规模小、资金少、高级管理人才缺乏等人力和物力的局限性,再加上人力资源管理在成果上具有天生的隐蔽性——并不像生产或销售一样直接反映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或年度损益表上,其更倾向于将有限的人、财、物资源投入到研发和营销上。其次,目前的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早期人事管理的层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是被束之高阁,仅仅在人才招聘、业绩考核、薪资核算等方面被动地发挥作用,缺乏对人才进行后期培养的意识,缺乏开发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人才培训的资金投入不足

足够的人才培训资金是企业优化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的保障。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和管理意识的薄弱,大多情况下把人力当作成本,为了降低成本而极力减少对人力的投资,这就导致人才培训方面资金的不足。其次,中小企业的稳定性差,内部人员流动频繁,企业文化建设落后,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缺乏,这就意味着中小企业在投入人才培训资金后要承担员工流失的风险。再次,中小企业的管理培训人才缺乏,进行人才培训甚至需要外聘专业人员,这就增加了培训成本,而且企业很难保证人才培训的经费。

3.人才选用方式不当

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具有家族式特点,在人才选拔和任用上多以内部招聘方式为主导,对人才的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任人唯亲”现象严重,并且,在这些企业中很多岗位是为了人而设置。这种“任人唯亲”、“因人设岗”的方式使企业既失去了从外部获取一流人才的机会,很有可能让不称职责者占据主管位置,又极大地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其次,招聘者的个人素质对人才选用尤为重要,中小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缺乏,一些决策者对人才选用方式不胜了解,相关部门制定出的招聘方案也不尽合理,导致在人才选用上领导的主观印象占决定性因素,人才选用方式有失妥当,人才选用流程有失公正。

4.人力资源配置不科学

通常,人力资源配置要达到“能岗匹配”的效果,即某个人的能力完全能胜任该岗位的要求,人得其职;岗位所要求的能力这个人完全具备,职得其人。而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缺位,造成一些岗位人浮于事,另一些岗位则员工事务繁重;一些能人异士职务过低,只能在上级领导的指派下工作,无法尽施其才,另一些职务高的人却不具备领导者应有的素质;评估考核的形式化也使得一些员工得不到应有的提升。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科学。以上是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可见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弊端重重,亟待改善。

二、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完善建议

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意识

领导者和决策者的管理意识是企业完善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应尽快改变早期的人事管理观念,树立“人本”观念,重视企业中人的宝贵作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实现企业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企业自身发展的有机结合。

2.建立健全人才培训体系

首先,企业在培训前要有明确的培训目标,这样培训才更有针对性和可实施性。其次,在培训方式上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师带徒”培训模式,要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为其量身打造合理的培训方案,高层管理人员要侧重企业战略培训,中层管理人员要侧重管理技能的战术培训,作业人员要注重基本技能培训;企业还可引入轮岗、外派培训等培训方式。再次,培训后,企业要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这有利于调动员工培训的积极性并为以后的培训积累经验。最后,中小企业要增加对人才培训资金的投入,确保足够的培训场地、培训设施和培训时间。人才培训可以帮助员工提高其知识、技能,在培训过程中有助于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及员工对企业的了解,从而在提高企业绩效的同时还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生存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环。

3.改进企业用人机制

正确合理的人才选用方式是企业完善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中小企业要改变“任人唯亲”的用人局面,引入现代招聘方式,在招聘上要坚持适合、宁缺毋滥、公开公平、真实、企业文化认同等原则。在招聘前要进行细致的招聘需求分析,明确招聘工作特征和要求,制定健全合理的招聘计划和招聘策略,提高招聘者的个人素质,确保招聘活动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改变传统招聘方式中用人单位完全被动的局面,发挥用人单位在员工招聘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过程中的组织和服务的功能。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全绩效管理机制,将员工的业绩与职位晋升挂钩,不定期裁员,实现用人上的优胜劣汰。

4.科学配置人力资源

科学的配置人力资源能使企业在完善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要对引入的人才进行全方位评估,对相关工作岗位的特点作细致的分析,实现人才和岗位的最优匹配。同时,企业也要意识到学历高低、工作经验、所学专业、学校成绩并不是衡量“能岗匹配”的唯一指标,人力资源部门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识别人才,这是科学配置人力资源的前提。

三、结论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提高管理意识,树立“人本”理念,将人力投资和企业的科研和营销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确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这是前提和基础;在人才培训体系、用人机制和人力资源配置上也应当改进,只有这样,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鲁燕.人力资源管理在道路运输企业中的作用[J].人力资源,2014,(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