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1-26 17:5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时代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记忆合金髌骨爪;空心螺钉;髌骨;粉碎性骨折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3.04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1053-01
临床创伤骨科常见类型中,髌骨骨折占较高的发生比例,属关节内骨折,临床治疗以最大限度的恢复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率为目标[1]。本文选择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分别采用记忆合金髌骨爪与空心螺钉结合法(A组)与克氏针与张力带结合法(B组)进行治疗。
探讨两者的优缺点,以期找到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36例,男性24例,女性12例,年龄17-46岁,平均(36.7±2.6)岁,均经X线检查确诊,排除开放性骨折,髌骨碎裂均经术中证实。随机分为A组22例,B组14例,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两组均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行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选择膝前正中位置做切口,为纵形,分离皮瓣,髌骨骨折块显著后,将关节内积血块及嵌入骨折断端的软组织清除,对关节腔行彻底冲洗。膝关节伸直,复位粉碎性骨折块,使骨折尽量达到解剖复位并临时固定。A组在获得满意复位后,依据髌骨术中测量的具体尺寸,对记忆合金髌骨爪加以选择,在盐水中浸入,爪支展开后,在髌骨上置入,爪支用40℃盐水温敷恢复原状,骨折块采用空心螺钉固定。直视下活动患膝,排除移位情况。髌骨爪固定方式依据骨折形状可灵活选择。B组获得满意复位后,取2支平行克氏针沿髌骨纵轴,与骨折面垂直打入,与髌骨关节面尽量靠近,沿髌骨表面用钢丝绕克氏针头尾固定捆扎,克氏针两端针余留适当长度,采取向后折弯操作,在内锤入,协助患者进行活动,对有无骨折移位,关节活动有无受克氏针影响等进行观察。术后两组均给予引流管留置。
1.3术后康复常规抗生素应用1-2天,引流管在2d后拔除。无需对髌骨爪行外固定操作,依据患者情况,在术后2-3d可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术后1周行CPM锻炼;克氏针张力带组对三块骨折块的粉碎性骨折患者无须外固定,骨折块为四块及以上患者,石膏托外固定2周,术后2-3天即开始在病床上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2周后拆除石膏外固定,行CPM锻炼。
1.4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χ±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
篇2
摘 要:电力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目前的信息化时代,随着电网结构的不断调整,在电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相应的信息化技术和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实现电网的智能化运行,以此来提高电能质量,保证电网系统稳定安全的运行。本文结合智能电网的主要定义和特点,对信息时代下智能电网的建设技术进行研究。
关键词:信息时代 智能电网 建设技术
前言:在目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各行各业进入了智能化改革当中,而信息技术在电网系统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在智能电网中,其各个环节能够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相应的信息传递和远程控制,形成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新型网络,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一、智能电网的定义和主要特点
1、智能电网的定义。
智能电网主要指的是电网的智能化,其主要是利用目前的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测量技术,结合新型的设备来实现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智能电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运行,主要表现在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电能,在受到网络攻击或者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不会出现大面积的停电,同时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用电量,来对电能负荷进行智能化的调节。最后,智能电网在发电、输电和储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可再生能源的接入,降低对环节的污染,并且在保证电能质量的情况下,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
2、智能电网的特点
2.1及时性。
智能电网能够对电网的实时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且通过相应的监控设备来对运行设备的运行⑹进行监控,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发现电力运行设备出现运行故障,能够及时的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对其进行排除,在无法确定故障原因的情况下,也能够及时的把电网中有问题的元件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并且在很少或不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可以使系统迅速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从而几乎不中断对用户的供电服务。在另外一方面,智能电网还能够抵御认为破坏和网络攻击,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电网的安全运行。
2.2交互性。
智能电网的交互性主要指的是能够实现与电力用户之间的交互,用户能够参与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以此来对供求关系进行平衡调节,实现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在智能电网中,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电网的实际供需能力来对电力进行选择性购买,而智能电网也能够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来对电力负荷进行调整。
2.3节能性。
在目前的电网中大量的利用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方式,降低了电力生产到电力消费环节的能源损耗,以此来有效的提高电力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发电环节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二、信息时代下智能电网建设技术
1、首先是用户侧智能电网的建设。
用户侧智能电网的建设实现了智能电网的交互性,而对用户侧智能电网的建设主要包括智能电表和AMI的建设。对于智能电表来说,是目前智能电网用户端的主要建设内容,智能电表的安装,能够使用户对电力用量进行实时监控,同时也可以利用智能电表管理侧的接口,来进行权限内的管理和操作,实现对电力使用情况的反馈,而智能电表的主要作用包括对电力使用信息进行采集和分析、对电力系统进行远程维护和升级,在较大程度上保证电力用户的利益。AMI建设,AMI主要指的是用户侧的管理系统,AMI能够实现对用户用电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根据特定的电力要求和参数来对电力负荷进行调整,而电力用户也可以根据电力价格的变化和自身的实际需求来对电力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整,实现电力用户的主动性转变[2]。
2、智能输电网络的建设。
输电环节主要指的是对电力进行传输,在传统的电力输送环节中,由于电网结构和输电线路分配的不合理,常常会导致电力在传输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浪费,不利于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目前我国电网输电环节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解决:首先是降低输电损耗,目前我国输电线路的损耗率一般在7.20%左右,这样的损耗量是十分巨大的,为了降低输电损耗,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可以采用高压技术和超导高温技术,通过减少输电线路的电阻,来提高远距离电力输送环节中电能的整体利用效率[3]。另外是智能监控系统,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对输电环节中相关电力运行设备的实施监控,通过电力运行设备的运行参数变化,来对电力负荷情况进行调节,并且可以对电力设备中所出现的故障进行排除,目前智能监控系统主要由智能传感器的传感网组成,通过对设备运行参数和网络节点参数进行监控分析,可以防止输电网系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保证输电网络的安全正常运行,在另外一个方面,智能监控系统还能够根据预设信息来进行自行判断,当系统安全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自动报警和操作。
3、智能变电站。
在目前的信息化时代,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建设中,目前信息通信技术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主要包括移动通信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目前大型的变电站都设置在远离郊区中,并且变电站之间相隔较远,如果采取布线方式来实现通信,不仅效率较低,同时需要耗费较多的施工材料。而4G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能够极大的提高信息传输效率,扩大信息的传输范围,并且减少信息传输过程中的成本。对于光纤通信技术来说,主要是通过建设相应的通信光缆,来实现变电站之间的信息通信,与传统通信技术相比,光纤通信技术具有施工简单和协调性好的特点,实现变电站之间的良好通信。
结束语: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电网的主要建设方向为智能化电网建设,结合电网系统的实际特点,运用各种信息化技术,能够保证电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金, 郑睿敏, 杨卫红,等. 建设信息时代的智能电网[J]. 电网技术, 2009(13):12-18.
篇3
关键词:媒体素养;媒体素养教育;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128-02
Exploration o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Guan Haoying
(Xingta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Xingtai054001,China)
Abstract: In the mass media era,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ideas and teaching methods raised for effection on people by a variety of media. The college student group is the future of society, although accepting the high level of education, but the media literacy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media literacy, analyse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sit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Media literacy;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Medium; Transmit
信息时代的“素养”应当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认知、反馈、取舍、质疑和提问的能力,对世界及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的感知能力,以及自己动手制作媒体产品的能力。
一、媒体素养的基本定义
媒体素养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以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因此,当前比较完善的媒体素养定义还是出自西方媒体教育学者。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体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1]。
简言之,媒体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体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体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与健全公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2]。因此,媒体素养是信息时代大众所必备素质之一。
二、媒体素养教育的历史及其发展现状
媒体素养研究的历史既是文化观发展的历史,也是媒体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媒体素质教育起源于英国,成长壮大在加拿大、美国,以及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它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传播学和教育学,所以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备符合时展要求的特点,即跨学科的特性。
媒体素养在我国是一个表较陌生的名词。在我国八九十年代学者们才思考媒体素养的问题。真正成为立论的热点更是在两千年之后,而媒体素养教育问题则才刚刚起步。中国的媒体教育在最近几年发展很快。尽管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一直在发展,但是发展的速度与国外相比是缓慢的。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
三、信息时代对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需求
由于媒体事业迅猛发展,今天的人们是生活在被媒体信息所包容的世界里。而且信息语言、信息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以及传播效果都与从前大不一样。特别是随着电视的兴起和大众媒体的普及,媒体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第二个教育课堂。媒体对现代文化塑造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代大学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大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大众传媒在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意义
所有媒体信息都是两种:一种是表层信息,一种是深层信息。当人们的知识结构处于低下水平时,他只能接受其表层信息,因而易受控于媒体信息。相反,当人们拥有了高水平的媒体素养能力,他就可以积极地驾驭各种媒体信息。透过表层信息,深人到信息内容内部各层面、并对深层次信息做出正确而有效的取舍[3]。
目前我国国内高校的媒体素养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探索学习技能尚需改进[4]。通过多个学校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分层调查表明,青年群体对媒体的特性、功能以及影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是错误的。大学生媒体素养状况令人担忧。这些现象的出现更加深刻地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五、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方式
首先,媒体素养教育本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意,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5]。为此国家教育部门应加大媒体素养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各大高等院校开设媒体素养教育专业课程,培养媒体素养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媒体素养教育。
其次,加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深入交流和研讨,提升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的理论层次和媒体素养认知度;建立专门的媒体素养教育机构,以此来推动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此外,还应在深刻调查理解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现状、借鉴国外媒体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的前提下,建立我国的媒体素养理论,并撰写相关的著作和刊物,使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真正可以落到实处。
最后,从行动层面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多途径强化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大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熏陶,参与各种媒体活动;使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真正可以实现学校教育、媒体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层面的联动,取得实效。
总之,媒体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6]。它以培养人的媒体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体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媒体信息、媒体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相信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努力倡导和大力贯彻实施下,我国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必将取得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8
[2]袁升平.信息时代我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
[3]张鲜艳.加强高校传媒素养教育奏议.中国科技信息
[4]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中华新闻报,2002,1,16
[5]单晓红.媒体素养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6]汤书昆,孙文斌.中国素养教育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
篇4
一、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社会对人类提出的新要求
(一)信息素养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信息素养概念的酝酿始于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全新概念,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首先是在教育领域。*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提出要在教育部门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政、资料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日本学者增田米二认为,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唯有实施信息素养教育。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研究机构纷纷围绕如何提高信息素养展开了广泛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对信息素养概念的界定、内涵和评价标准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年信息学家Patrieia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其年度报告中对信息素养的含义进行了重新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有效地查寻、评价和使用所需要的信息。"*年,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从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我国对信息素养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奋起直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钟启泉、王吉庆教授全面分析研究了信息时代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和机遇,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他们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这个见解丰富了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主流思想。
(二)信息素养概念产生的巨大影响
信息素养概念的产生,使人们对自身现有的素质结构、学习方式、文化传统等开始了审慎反思。伴随着这些思考,许多符合信息时展的新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相继产生,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亮点。
篇5
[关键词]MPEG-7视觉描述特征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0)03-0056-01
The Analysis about Searching Standard in Multimedia
Information of MPEG-7
Li ChangchunChen ZhiNing Kangqi
(Shaoyang University,Hunan,422000,Shaoyang China)
[Abstract]The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MPEG-7 were described simply.The visual features and vision description in the video technology of MPEG-7 were the principle content which were studied in this article, which is important in the description of multimedia video and multimedia audio, and it is a definite way to express the multimedia video and multimedia audio.As a result, the multimedia pictures, graphics, N-Dimension models, audio players, speeches, video players which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 and so on can be searched and browsed fast and efficiently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features about these information.
1 引言
MPEG-7是活动图像专家组(MPEG)开发的ISO/IEC标准,在MPEG已经制定的国际标准中,MPEG-7是用于描述关于信息的信息,所以一般被称为“多媒体内容描述接口”,它能提供一套丰富的多媒体内容描述工具集,解决对多媒体信息描述的标准问题,并将该描述与所描述的内容相联系,以实现快速有效的搜索。该标准将在数字图书馆、广播媒体选择、远程教育、电子商务、家庭娱乐、多媒体目录服务和购物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只要从键盘输入几条指令或在屏幕上画出图形,就可以找到想要的内容。还可以自定义一个甚至几个对象,规定它(它们)的形状、颜色和运动状态,对想要的内容进行搜索。
2 MPEG-7视觉描述
在MPEG-7中,视觉描述部分规范了视频内容中视觉特征的描述,用户可以快速而有效地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素材。在这部分中,主要定义了一组描述方法和工具,主要包含:描述子D(Descriptors),用来描述多媒体内容的各种特征,每个描述子都定义了标准和非标准两个部分,标准部分定义了描述子的语法、语义及其二进制的表示法。而操作部分是非标准的部分,许多低层的特征(如颜色直方图等)都是可以自动抽取的,而且推荐使用的特征抽取及匹配算法都包含在非标准的部分。描述方案DS(Description Schemes),用来描述D之间的结构及关系。描述定义语言DDL(Description Definition Language):用来定义D和DS的语言[2]。一个MPEG-7描述(descriptions)由一组DS实例组成,并与AV素材的内容链接,以使用户能够快速、有效地访问需要的AV素材。描述可以与AV素材存储在同一存储系统中,也可以异地、远程存储。
MPEG-7的众多描述子都包含在视觉描述子中,视觉描述子主要运用了颜色、纹理、形状、运动、位置等基本视觉特征。在这些特征中又包含25个数据描述符/数据描述方案:(1)基本元素(Basic Elements):有2个。(2)运动(Motion):有4个。(3)颜色(Color):有7个。(4)定位(Localization):有2个。(5)纹理(Texture):有3个。(6)面部(Face):有1个。(7)形状(Shape):有3个。(8)容器(Containers):有3个。
3 MPEG-7的应用
MPEG-7标准可以实现的应用领域涉及教育、旅游、新闻、娱乐、地理、医疗、商业、建筑等许多领域。例如:数字多媒体图书管的构建和管理、视音频媒体资产的存储、管理、查询和检索、广播电视媒体广播业务、因特网个性化多媒体服务、智能多媒体目录服务(旅游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媒体信息查询、多媒体远程教育、远程购物、医疗服务、统计调查服务、遥感、遥测、监视(交通控制)、建筑设计、家庭娱乐及其管理系统、图像编目、音乐词典等等。但是从总体上来说它可以归为3个大类的应用。Pull类应用:MPEG-7标准的Pull类应用是从索引到搜索,Pull处理的是存储在数据库里的静态信息描述,通过给携有MPEG-7标准数据的多媒体信息加上索引,用户就可以快速高效地进行信息检索,此类应用能够使用户搜索多媒体信息内容就像搜索文字内容一样方便; Push类应用:MPEG-7标准的Push类应用很像网络广播方式。Push类应用是从选择到过滤,它处理的是变化的动态信息描述与过滤,可提供用户想收看或收听的多媒体信息。多媒体信息内容的过滤本质是多媒体信息内容搜索的逆过程,搜索涉及到“拉”出信息数据的过程,而过滤则意味着“推”出信息数据的过程。搜索要求包容信息,而过滤则是排除信息;特殊的专业应用和控制应用:MPEG-7潜在的应用并不限于传统的、面向媒体的多媒体内容,还可以用于更广泛的“元”内容表示的应用领域。
4 结语
MPEG-7是一个复杂的媒体压缩标准体系,其内容十分丰富。MPEG-7的出现是文本信息时代向多媒体信息时代过渡的必然产物,在未来的多媒体信息检索服务中,MPEG-7必将发挥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白木,周艳琼.从MPEG1到MPEG7[J].实用音频技术,2000,4(12):45~46.
篇6
【关键词】和谐社会 大学生媒介素质 信息时代
加强大学生媒介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求。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培养良好的媒介素质是信息时代合格人才的内在要求。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这样描述:媒介文化已经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的过程,将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中,我们必须学会生存。当我们在享受高速发达的信息时代时,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同时吸收过多信息,会陷入一种冷漠而被动的状态”。因此,如何认知媒介、解读媒介、使用媒介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受众的媒介素质培养研究,尤其是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和迫切。
提高大学生媒介能力的现实需要。信息时代也可说是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媒介即信息,谁要在其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学会利用信息,分享其所带来的益处。而与之并行的是媒介素质,美国ASEN媒体素养教育领导协会给出了一个定义,该定义侧重信息的认知过程,认为媒体素养是指获取、分析、评价和产生各种信息的能力。媒介素质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从这里不难看出,媒介素质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媒介素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是媒介并行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技能,是受众者综合素养的一部分。这项技能的培养需要媒介使用者在拥有宽阔视野的基础上得到不断的训练,而且这种宽阔的视野建立在完备的知识结构上。而作为媒介使用者的主流及推动者――大学生,他们的媒介素质不仅在自己的综合素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他们选择、使用、处理信息的能力,直接影响“软化”媒介环境的绿化过程。因此,在媒介演进、发展及使用过程中,社会、学校和家庭要督促大学生端正媒介使用态度,讲究自身的媒介素质,不断提升媒介素养水平。
当前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质普遍偏低,对媒介及其传递的信息存在比较严重的误读、误用甚至被误导的现象,这给大学生媒介素质培养主体的工作带来了种种困难。
难以深入了解媒介的本质特征。大学生是现代媒介争夺的主要对象,现代媒介则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式与渠道,相互间可以达到彼此交融的地步。尽管大学生比一般大众对媒介及其信息有更加准确、清晰的认识,但还是常常因缺少深刻、理性的理解而对其产生严重的误读,这主要体现为对媒介社会功能理解的狭隘化和肤浅化。另外,大学生对媒介传递的信息也存在误读,具体表现为对新闻信息的本质、特性的曲解。新闻是对现实的描述和重构,而不只是对现实作镜子般的反映;新闻在其制作过程中势必打下了新闻工作者的思维烙印。
无法准确把握媒介信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网络及其信息的使用方面出现严重偏差。一部分大学生整天沉迷于互联网,经常浏览不健康网站,还有个别学生在网络上欺骗、打击他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有些大学生则在考试中使用手机等通讯设备作弊。目前我国国内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大学生对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影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是错误的。
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正确判断。大学生是媒介信息很好的接受者,却不是很好的分析者、判断者和批判者。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心理成熟水平、社会经验积累和道德判断能力相对较低。在网络世界里,当他们面对复杂的道德情境时,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和选择,甚至出现极端的网络不道德行为――网络犯罪,给他人和社会造成极大危害。
大学生作为媒介的受众,不能主宰媒介之间的竞争,但却能影响媒介自身和媒介所处的外部环境。大学生是使用媒介的主要群体,是媒介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大学生在个人情感失控的情况下,在媒介使用过程中行为可能有失检点,出现大量道德滑坡现象,例如网络造谣、诽谤、说脏话、进行人身攻击、盗用私人信息、进行智能犯罪等,导致媒介环境遭受污染。这些行为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传媒行为和道德行为的失范,另一方面还会导致媒介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危害媒介环境的和谐、有序、健康发展。媒介、通过媒介传递的资源与媒介所处的软环境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大学生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不能随心所欲地传播信息,他们的传播行为要受到社会特定的政治制度、政策法规、文化示范构成的约束网的深层控制。大学生作为信息传播的一大源头,应该倡导使用和传播“绿色”、“无公害”的信息,从而确立媒介与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价值观和资源观,构建正确的信息传播模式,确保媒介生态的总体平衡和良性循环。
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下大学生媒介素质的培养途径
媒介素质培养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对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并对大学生的成长构成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作为媒介接触的主流群体,他们的媒介素质状况关系到我国媒介素质的整体水平,对大学生实行媒介素质培养不仅对其个人而且对全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大学生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媒介素质,是改变大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不足的有效方法,其意义不仅在于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还可以起到辐射作用,影响他们以后的工作和发展。因而,媒介素质也能得到从大学到社会的进一步延伸。
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质的深入调查研究。随着高校对媒介素养研究的深入,以及对大学生媒介素质状况的进一步调查研究,媒介素质培养会得到普遍认可和重视,会逐步从现在零散的、不系统的教育形式走向成规模的、系统的教育模式。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媒介素质才能得到更加全面的、真正的提高。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质,进而激发大学生媒介学习的自觉性与自主性,重新定义大学生个体与国家的关系,改写和扩大当前大学生个体的责任和义务范畴,构筑个体抵挡社会诱惑的能力。然而,人的自我约束力都是有限的,除了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质与道德修养外,政府部门应适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加强对网络等媒介中存在的不道德行为的监管,依法查处,从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篇7
教育技术的历史并不长,但在这个历史不算悠久的学术领域,却是名家辈出、大师林立。不过,对于教育技术而言,这绝对是“实践出真知”的领域。说到底,中小学教师们在实践中的辛勤劳作才是检验学术成果的关键。正因如此,教育技术领域的那些学术大咖们几乎都是理论与实践兼得的人物,他们不但在专业领域里硕果累累,在指导教育实践时同样成绩斐然,更是为教师们留下了不少醍醐灌顶的警句箴言。我们不妨穿越这不长的历史,看一看大师们留下了哪些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谨记的箴言。
技g,绝不仅仅是机器。――说出这句话的人是美国教育技术界的大前辈詹姆斯・芬恩。早在上世纪60年代,即那个计算机刚刚进入教育领域的时代,芬恩就开始思考“技术是什么”这一问题。这在当时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计算机就是最先进的技术,那技术当然就是机器。但芬恩却对技术有着超越时代的深刻认识,他的回答是:“技术,绝不仅仅是机器。它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一种解决特定教学问题的思维方式。”芬恩的这一“技术定义”穿越半个世纪,在今天依然散发着睿智的光芒。
技术是答案,但问题是什么?――这是美国著名教育技术学家唐纳德・伊利在上世纪90年代反复提醒教师们的一句话。因为在不少推崇技术的教师眼中,只有技术,却遗忘了问题。在伊利看来,技术虽然能为教育提供很好的服务,但前提是,我们必须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技术为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技术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它只能被用来解决适合的问题。对于教师而言,清楚地知道问题何在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这个技术越来越被看作可以解决一切的时代,这一问尤其显得振聋发聩,也正因如此,这一问才成为教育技术史上著名的“伊利之问”。
不要马上成为新媒体的盲目追随者。――美国著名教育技术学家罗伯特・瑞泽在谈到我们能从教育技术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时,说出了上面这句话。这就意味着,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每当出现新的技术、新的媒体时,我们总是过快地、过于轻易地、无保留地接受了这些“新鲜事物”,并且热切盼望着新媒体能迅速地改变教育,改变课堂,但显然我们一次次地失望了。瑞泽郑重地告诫说,如果你真的热衷于某种新媒体,请为正确的目的而使用它。同样的媒体可能适用于甲学生但未必适用于乙学生,它也可能适用于学习内容A但却不适用于学习内容B。因此,不要在任何一种媒体上走得太远,更不要认为媒体可以取代教师。
超越技术整合,走向技术转换。――这是教学设计领域的大腕儿、精细加工理论创建者查尔斯・瑞格鲁斯的一句名言。瑞格鲁斯的观点是,要想用好技术,先要理解教学,理解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的教学。譬如,农业时代的教学可能一间屋子就够了,工业时代的教学则是以教师为中心,按时间线性展开的。到了信息时代呢?可能的变化是:以学生为中心、更多的主动学习、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学习从抽象到更多真实的任务……理解了信息时代的教学,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技术能实现全新教学方式的办法。这就是瑞格鲁斯所谓的“超越技术整合,走向技术转换”的含义――技术应该能促使我们转换原有的教学方式,转换到信息时代的教学。
篇8
关键词 信息时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中图分类号:G27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一种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一旦被确定为国家级或者世界级遗产,都足以说明文化的重要性,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各类文化遗产如果不能及时加以保护,则可能会导致遗产消失,对各国的文化延续、历史发展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与文化的浓缩和体现,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与精神、文化相关的财富,由于保存载体的限制,导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存过程中面临丢失的风险。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同时各种信息技术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例如可以借助互网、多媒体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进行存储,减少纸质载体带来的风险。另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信息化技术也为各类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渠道,可以促进文化遗产的广泛传播,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一种,指的是各个社区、群体或者个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实践、观念表达、知识、技能以及与此相关的手工艺品、文化场所等。随着我国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具体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口头传说和表达,也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第二,表演艺术,例如戏曲、歌曲、舞蹈等;第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第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第五,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也越来越细致,从当前情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限于文学和艺术的领域。
2信息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机遇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很大机遇,从最直观的角度来看,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的传递越来越便捷、快速,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人们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多的了解,也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更多的关注,而且通过媒体平台的引导,使得人们能够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也能为人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相应的平台和渠道,促使人们相互交流与沟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贡献。此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得到拓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信息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3.1建立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行保存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文化遗产的发展也越来越深入,而且数字化文化遗产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防止文化遗产丢失,则必须要加强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资料的保存,借助信息技术,扩充数据库容量,并且在各个地区加强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强对民族文化数据库的完善,对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及时更新,确保各个民族的特色文化能够得以保存,并且能够通过数据网络的传输,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避免其因传承人死亡等不可抗因素造成的失传,提高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
3.2搭建虚拟博物馆,实现数字文化观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非物质遗产文化的展示,借助信息化加护可以构建数字化、虚拟博物馆,融合虚拟现实技术、动漫技术、音视频技术等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数据、文字信息,虚拟博物馆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显示更为生动、形象,而且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对外宣传、展演,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加良好的体验。例如当前有的地区已经加强对虚拟博物馆的应用,配备相应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设备,人们只需要通过操作电脑就可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详尽内容,并且可以配合音频、视频解说,各种影像资料的融合可以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展示更加详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当前我国有的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虚拟博物馆建设技术进行研究,取得了相应成就,例如“民间表演艺术的数字化抢救保护与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楚文化编钟乐舞数字化技术研究”等,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有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4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财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顺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青年时代,2015(20).
篇9
关键词:网络出版过程;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在充分结合了电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之后,出版物已经以网络虚拟的形式展现给世人,这一技术革新,正是生产力水平巨大变革的重要表现,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和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巨大进步和提高。然而关于网络出版的定义尚未明确,而在网络出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并没有清晰认识,更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和对策。然而网络出版要向前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一系列限制其发展的因素,从而结合这一系列要素,提出正确的解决对策和方法。
一、网络出版定义概述
当前,网络出版发展迅猛。但实质上网络出版整体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无论是有关网络出版的理论,还是网络出版相关的实践和探索都处于探索阶段。关于网络出版概念的界定,也尚未有明确定义。国外目前有net-publishing、e-publishing等几种称法,国内也存在广义、区别。从广义上讲,网络出版是指凡事将信息知识等内容,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在互联网上传播。这一定义和传统的出版概念完全不同,在这一新概念之中,将互联网看作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而只要是信息通过互联网向大众传播的过程都是网络出版。而网络出版的主体是多元化的。而从狭义上讲,网络出版是指具有合法出版资格的出版机构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和渠道,出版并发行、销售数字出版物的行为。
同时受泛传播理论思想影响,“泛网络出版”这一概念提出。“泛网络出版”是指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任何个人都能利用网络媒介来获取出版内容和信息,出版者能结合更为综合的内容和采用更为个性、自由的形式。在网络时代,整个出版市场对出版物的形态和个性化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泛网络出版”就是指通过一系列传播过程,最终实现信息传播的个性化过程。
综合来看,网络出版应该满足一下两个要素,一是必须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一对多,进行数字内容传播,这一传播与纸质出版有着本质区别。其次是必须是出版行为,网络出版要通过具备合法出版权的出版机构将出版内容进行加工,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流通渠道,向社会发行出版物。而在传播过程中,只有合法出版机构才能发行出版物,而整个出版过程的结果是要面向市场,走向消费群体,应是经济活动。
二、网络出版发展重要性阐述
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应用广泛,只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与出版传播相结合,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正确看待网络出版,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积极开展网络出版活动,加强网络出版研究,这才是出版传播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网络出版业的发展是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
想要有效提高新闻出版行业的整体素质就需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如果没有先进技术和科技支撑,新闻传播就难以摆脱发展困局。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大量传统出版方式逐渐被替换,只有充分利用新技术才能为出版行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网络出版是一个区别于传统出版的全新概念,对出版行业来说,网络传播不仅仅是对互联网的简单结合和利用,是在新的科技形势下,更好利用出版资源和互联网技术,拓展出版传播发展空间。
(二)网络出版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更多建立在知识应用和信息分享之上,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核心问题。网络出版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就是作为知识的载体,从而传播知识和信息。随着网络出版行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今天实质上已经成为知识产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网络出版存在问题分析
(一)网络出版存在的宏观问题
首先,表现为网络出版理论研究滞后与具体实践。当前,网络出版方面,理论研究滞后具体实践,实践与理论发展不均衡。同时对网络出版行业发展缺乏有效把握和清晰的战略认识。其次,缺乏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部门。网络出版是充分结合了信息与传媒的具体产物,就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而言,网络出版涉及多个部门,版权归新闻出版部门管理,但信息方面归信息产业部管理,部门内容又涉及文化部管理。因此,整个管理体制混乱。缺乏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规体制。当前,我国尚不存在网络出版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只存在一些政策界定和司法解释。
(二)网络出版存在的微观问题
一方面,传统阅读作为一种习惯活动,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尽管电子信息时代,电子阅读更加方便,但是文化传播过程中,纸质阅读仍旧是主要阅读习惯。其次,在著作权界定上,大多数作者并没有订立电子出版授权。最后,网络出版方面人才缺失,更是制约网络出版向前发展。
四、网络出版问题解决措施分析
(一)完善法律法规探索、建设网络出版规范管理体系
要丰富完善网络出版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健全网络出版管理体系,研究制订中国网络出版标准,加大对作者著作权保护,严格打击盗用他人资源的行为,维护网络出版交易市场,保护网络出版经济行为,行之有效的管理网络出版。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健全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根本,是完善和发展网络出版工作的基础。长期以来,网络出版工作迟迟没有成效,其关键和核心就是人才匮乏,无论是创作人才,还是技术人才无法满足网络出版工作的具体发展需要。只有健全人才队伍,才能顺利推动网络出版工作建设。
(三)加快技术创新,充分利用新技术、新科技
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新技术的广泛利用,现阶段,信息时代,技术的更新和发展,瞬息万变,要想更好发展网络传播,就需要做好技术创新,充分利用新技术,新科技,从形式到实质,做好网络出版的一系列更新和发展。
篇10
【关键词】数字化财会管理;对策建议
一、数字化财会管理的特征
数字化的财会管理,简单地定义就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为基础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总体看,数字化财会管理有以下几个特点:(1)全面性。从数字化财会管理的定义可以看出,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还是对财会管理的全面性颠覆,因为数字化的财会管理不仅包括了传统财会管理的会计统计和核算等功能,还在技术和理论上实现了实时会计监督、战略会计管理、财务信息共享整合等内容,并且能够对整体性的财会管理工作作出整体性的重构,因此其具有全面性的特点。(2)开放性。数字化技术的采用使得整个财会数据的获得、处理和应用都呈现出高度自动化、共享化的特征,不仅一个组织内部可以使用,外部相关单位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及时获取和运用,因此数字化财会管理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和公开性。(3)集成性。数字化财会管理不仅可以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集成,使得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能够得到兼顾,还可以将一个组织内部的业务信息和财务信息、组织内外部的信息都得到有效整合和连结。(4)多元性。信息时代,数字化财会管理信息的流通方式是多元性的,即可以货币形式信息,也可以流通非货币形式的信息。同时,信息的流动时间也不在停留在纸面时代的单一性,而是可以通过各种电子方式即时传播。最后,对财会管理信息的处理也有多种方法,且其信息方式不仅可以反映当前,还能提供历史信息并进而预测未来信息。
二、我国数字化财会管理发展的不足之处和原因分析
一是信息技术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应用。从总体上看,在信息处理电子化、网络化方面,很多组织机构的财会管理还处于手工时代的理念和技术,信息技术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没有真正实现对手工会计信息的改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财会工作的参与管理功能还显得不足,无法很好的满足现代管理对财会管理的要求。二是信息化管理人才缺乏,导致数字化财会管理工作后劲不足。三是信息管理系统兼容性和整合力度有待改进之处。目前很多企业单位的财会管理信息系统都是独立于企业管理系统的子系统,不能将财会管理信息有效融入到企业整体管理工作中去。各组织机构应该将人、财、物等有形资源与知识、信息等无形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充分统筹运用组织的整体资源,方能将数字化财会管理系统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相融合,才可以将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三、做好数字化财会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培训员工,向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学习和掌握现代智能工具。数字化财会管理工作的开放性这一本质要求组织必须趋于扁平化、网络化、去中心化,只有加强上下级、内外部的沟通,才能提高财会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二是财务管理方式要加紧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转变。在信息化时代,数据越来越像电子化、信息化、数据化方向转变,且在网络环境下,这些信息是共享的。所以,组织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在内部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
从长远看,互联网、内部网以及电子商务为背景的在线理财活动,将网络财务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中。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集团通过互联网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和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信息时代,传统的固定办公室可能会转变为互联网上的虚拟办公室,使财务管理方式转化为网上办公、移动办公。这样,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可在互联网上进行,这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管理方式创新的目的之所在。
参 考 文 献
[1]章海贤译.会计的数字化之路——微软的会计核算革新[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2)
[2]张丽君.数字化医院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模式[J].中国卫生经济.2008(4)
[3]江俊龙.基于数字化管理的管理会计创新[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4信息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