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质与能力范文
时间:2023-04-03 07:3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素质与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我国市场进行速度不断加快,企业数量不断增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中心,国际之间的交流十分频繁,高职院校作为普通高校的补充教学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并对职业表示满意的学生只占所有毕业生数量的20%左右,很多用人单位表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不高,无法与实际需求相适应,即便很多学生理论功底非常扎实,在校成绩也很优秀,可是仍旧不能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功效,职业素质较低。从本质上而言,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是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竞争力。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现状,学校必须突出自身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增强他们的岗位适应性,从而促进就业率的逐步提高。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概述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是学生就业最重要的两部分因素,也是影响他们综合水平的关键。职业素质是一个学生在岗位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具体包括道德修养、职业美德、心理动态等因素,是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也是一种对职业的了解情况。另外,职业素质还与职业兴趣和情绪息息相关,在岗位工作中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工作上的困难,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也可以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获取最终的成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不同,它侧重的是一个工作者的工作能力模式对职业全面综合水平的评判,它主要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适应岗位的合格证明、任职资质等等,具体表现在工作中的参与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跨专业能力等等。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都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最重要的两部分特质,也是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工作的关键,对一个人在工作中的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在职业素质以及职业能力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为了明确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他们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对就业的影响,对企业高职院系学生开展了全方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两方面能力对学生就业水平的影响非常巨大。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以及教育理念的制约,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学生在这两方面上的能力还需要加强。
(一)学生的思想素质较低
所谓的职业素质是与职业修养密切相关的内容,一个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修为是影响职业素质的关键。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对工作抱有激情,在工作过程中思想积极,可以全情投入工作。然而现如今很多高职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却偏低,他们的诚信意识薄弱,在工作中得过且过,为了个人利益损害诚信水准也变得非常自然[2]。在教学氛围上,我国的高职院校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校园文化被淡化,且学生在理想信念上缺乏执著地态度,对待学习和各种校园活动无法积极参与,存在轻视集体荣誉的倾向,集体主义观念不强。
(二)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职业素质不仅体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工作中的道德素养上,还与他们的心理素质具有紧密的联系。当学生迈入社会以后,需要承担巨大的责任,他们承受着外界的巨大压力,工作环境也会随之转变,一旦遇到工作中的问题,他们也很难承受的住。另外,很多刚毕业的学生还会表现在心理上的一些疾病,在工作遇到不如意的时候,无法承受住,不能很好的排挤自己的郁闷心情。
(三)创新意识淡薄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是进步的动力,也是一个优秀高职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可是目前高职教学还存在严重的问题,教师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理论水平和知识的扩充,没有将实践和素质道德修养的培育结合其中,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也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较为局限,不敢尝试新事物,个性张扬也就成为了空谈。
(四)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动手能力就是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培养的多是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他们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没有正确认识能力水平的重要性,实践课程数量较少,学生在解决问题上不够科学[4]。与此同时,学校的实际教学不够细化深入,传统课程内容、理论体系、结构评价仍占主导,不利于学生适应就业需求,影响了他们专业能力的提高。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是通过教育培训、实践、体验内化等活动而逐步养成的,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应当针对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他们的多元智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则需要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水平进行培养,调动他们的动手技能,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岗位学习,帮助他们了解将要从事的职业,从而养成他们规范的行为习惯。
(一)发展校企合作,将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育模式之中
近几年,很多高职院校已经突破传统教育理念,探索并实践“产学研相结合”办学的思路,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将“工学结合”引入到教育模式中,渗透高职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零适应期”理念,在实践中实践和发展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和能力本位的思想。高职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应立足于“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设立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贯穿职业素质培养的方针。
(二)积极探寻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方式
对于职业院校的而言,教育的目标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全才”和“通才”,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学有专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素质教育应该根据不同岗位未来战略能力分析确定职业素质要求,构建修正弹性,灵活的教学体系。在此过程中,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关键因素,在教育教学改革之外还要大力发展第二课堂教育,要重视并实施职业素质指导教育,将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化,目标化。具体而言,高职院校要完善考评标准,不仅对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进行测评,还应当实施学分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给学生提供一个活动体验的新内容,辅助开设一系列工作比赛等等,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
(三)创新教学模式
创新是教学的关键,是完善课程的基础,高职院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创新,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实践基地的研发,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基于市场用人标准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创新学习,开展校企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目前,高职毕业生在就业中常常表现出自信心缺乏,面对困难不够坚定的问题。基于这样的情况,高职院校的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心理素养的培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此,入校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考查学生的心理素质,针对有问题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每个学期都要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学校必须对学生教学工作进行完善,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确保他们更好的就业。
参考文献
[1]梁玉国,夏传波,杨俊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03:94-97.
[2]高维春,谭旭,黄双龙,等.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07:58-61.
[3]陈新开.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路径探讨[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31-36.
[4]童云飞,刘桂林,顾超.基于校企合作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9:87-90.
[5]李黎,何向民,沈绮云,等.高职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教育探析[J].职教论坛,2009,33:49-51.
篇2
【关键词】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高职教育;职业能力
信息素质是指信息用户在信息意识和实际需求的作用下,获取、分析、评价、组织、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用户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具有与社会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的教育。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毕业生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技能型应用人才。随着数字媒体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素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新知识、新信息的不断增加,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带来很大的挑战。高职院校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重视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信息素质教育作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在大学学习中,除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能掌握获取新知识及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能将所学的知识、技能等进行整合以适应工作任务的发展变化及新的工作岗位要求。
1 信息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的培养
1.1 信息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信息素质教育是使大学生成为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保障。首先,善于自主学习的人一般都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而自主学习能力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质教育从培养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营造自主学习环境,训练自主学习技能,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出发,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地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选择、处理,最终转化为新知识的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来说,其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更需要不断地提高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技能,增强信息分析与鉴别能力,将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把“学会知识”变为“会学知识”。其次,在职业能力的构成中,终身学习能力占据重要地位。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人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进行终身学习。信息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具备自我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基础之上的。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要遵循从明确目标到探寻方法再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2 信息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广的知识面,较多的现代科技知识,较强的基础技能和岗位职业技能。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包括个体具备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这五种职业核心能力深刻体现了信息时代对高职学生的高层次要求,都和信息素质密不可分。对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可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对职业信息的敏感度,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取采集、鉴别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是学生职业能力持续发展的一大支撑点,也是学生职业生涯中应用信息能力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必不可少的素质。
2 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2.1 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目标
信息素质既是一种能力素质,更是一种基础素质。信息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使其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达到利用有效信息来解决问题的目的。第一,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即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感悟。它包括信息主题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及信息更新意识等。通过信息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力,从而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利用,在专业学习和科研方面取得主动权。第二,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能力是整个信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在具备信息意识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工具,迅速、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长久的信息注意力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使他们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达到增长才干的目的。第三,信息道德的培养。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面对日益复杂的现实和虚拟信息环境,对于思想还未成熟且具有强烈好奇心的高职学生来说,进行信息道德法规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使他们了解信息活动中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正当使用信息技术等,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
2.2 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2.1 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开展针对性的信息素质教育
从大一新生的熟悉图书馆、使用图书馆开始,到大二时注重学生对信息获取、整合、交流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再到毕业时对专业信息的综合运用、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地开展课题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等的教学。针对不同的专业,开展针对性的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教育,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利用本专业文献,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的撰写。
2.2.2 充实教学内容,结合专业实际进行教学
信息素质教育融合专业课程教学,既可利用信息技能,拓展学生专业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又可使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处理、利用的相关技能。教学内容设计应以增强其职业信息意识和职业信息敏感性为核心,结合学生所学的课程和将要从事的专业工作实际,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合于专业教学的每一环节,包括课堂、实训等,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信息素养训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检索知识,积极参加信息素质教育的专题讲座等,将信息素质教育的知识、方法直接应用于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中,快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2.2.3 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带动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提升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提高信息素质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如果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及较强的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并能将信息素质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提高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信息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职业能力。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首先是学校要重视信息素质教育,重视对教师的选拔和培养。第二,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实施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继续教育,增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能力;第三,教师本人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便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质,才能真正将信息素质教育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信息素质教育在学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等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2.2.4 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中心,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信息教育的职能
国家教育部2002年修订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规定:“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的能力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网络信息资源十分发达的今天,对高职学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环境优势,强化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优势并没有显示出来,采取的有效措施并不多。因此,图书馆要重视网络环境的建设,做好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探索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实践活动。通过举办新生入馆教育、多媒体课件制作、计算机和网络检索技能等讲座和培训活动,对学生进行信息知识的普及。要求图书馆员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有极强的信息认知、获取能力及关注前沿科技信息发展动态的能力,指导学生了解信息资源及信息机构,通过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调动学生学习信息知识的积极性,促进职业能力的养成,使信息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互相促进,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3 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质已成为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提高毕业生的生存力和竞争力,高职院校应通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充分发挥信息素质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对职业信息的敏感度和利用信息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使他们成为既具有专业学科素养又具有良好信息素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更良.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19-22.
[2]薛丽荣.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现状与对策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4):66-67.
篇3
论文摘要: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等学校体育课程不断地改革,已经成了学校体育的核心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体育教师应该重新对角色进行定位,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与内容,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学科都在大力进行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体育学科的认识逐渐产生变化,体育教学与过去有了较大的不同,体育教学得到了应有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主要目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对体育教师在职业素质与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体育教师应从自身出发,尽快地适应这种需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诉求为己任,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在学校课程中得以落实,有利于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一)身体素质
体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有其特殊性,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运动能力,运动能力包括了体能与技能。对技术动作的示范能力是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在力量、速度、柔韧、灵敏等各方面也应有良好的素质表现。因此,体育教师要坚持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练习,还要坚持在课外的辅助练习,这也是保持稳定运动技术、技能的需要。
(二)知识素质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荐的今天,德智体美各方面教育交叉融汇,不同学科门类互相渗透影响,对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理论素养也产生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为密切的接触学生,各方面交流也更丰富,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顺应时展的新知识的储备、新教学理念的执行、新思想观念的更新。这样,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施以积极的影响,获得学生的尊重。
(三)心理素质
相对智育、德育,我国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加之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社会对体育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学校对体育教育资金投入少、教育训练条件差、工作十分辛苦。面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不能撂担子、满腹牢骚、一蹶不振,而应该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意志。高校体育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使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条件差、社会认同感不强的条件下,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体育教师的心理素质最核心的体现是意志力。教师的意志自觉性体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社会意义认识上,工作态度的明确上;意志的果断性体现在对教学活动中突况的处理;意志自制性体现在体育教师能够在复杂环境中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应对困难。
二、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一)应变能力
体育教学与其他门类学科的最大区别在于:是以学生的实践练习为主,而且学生以群体的方式接受长时间的室外教学。也正是由于体育教学有这样的特点,突况、外界干扰较易发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教师不能单纯得按照教案机械得进行授课,导致遇到问题毫无对策,而应时刻保持警醒,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处理突然问题。这种应变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经验的积累和自身开阔视野多学习、多了解。
(二)教学研究能力
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觉悟、心理素质的能力;2、基本教学计划的制定、掌握教材教法、全面的运动技能、正确的示范、组织竞赛、裁判等;3、参与比赛、指导训练能力,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分析比赛情况、运用技战术、临场指导的能力。体育教学研究能力是体育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体育教师教研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上好一节体育课,让学生通过课堂身心得到真正的锻炼。教师要通过每一次的体育教学活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提升到更高的理论高度,用这样的理论再去提高教学水平,推动整个体育教育的发展。目前,受到整个社会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很多高校教师更注重的是评级、评职称。因而,教学研究反而成为教师投入较少精力的方面,以致教学研究室的基本职能缺失,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教师要以身作则更注重自身积累,使高校体育教学保持活力,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事实上,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的监控等课题大有学问可做。加强教学研究,无论是对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还是学术素养都是大有益处的。
(三)创新实践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预测能力、调查能力、实验能力、写作能力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现在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大多在学士以上,但学历只能说明专业素质的水平,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并不一定完整,大多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因此,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广泛的学习的知识,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提升专业素质更要更新教育理念。
四、总语
每一位体育教师都是新课标的执行者,需要不断的实验、完善和丰富新课标。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高校体育教师还需要加强学习,拥有厚实的文化内涵和广博的业务素养,始终走在体育教学知识的前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型体育教师。
参考文献:
[1]曲宗湖,顾渊彦.21世纪体育课程新论丛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26.
篇4
>> 如何增强西部基层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 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期望的认知及其启示 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英语能力需求的调查报告 浅谈职业院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诚信档案的建立 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毕业生评价的分析及其思考 用人单位对浙工大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研究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研究 对破解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求矛盾的探讨 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和评价 用人单位对中职护理毕业生需求的调查分析 关于广西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英语能力和英语课程设置要求的调查报告 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状况及对建筑类高职毕业生评价调查报告 用人单位对海南医学院2012―2014届本科毕业生评价 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毕业生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职业锚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 用人单位引进高职毕业生标准的调查分析 用人单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 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调查 试谈企业对大学毕业生职业素养的需求 对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问题的指导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3-05-28.
②国家统计局.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中实现了重大调整――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EB/OL].http:///tjfx/ztfx/jnggkf30n/t20081029_402512864.htm,2008-10-29.
[参考文献]
篇5
2011年底,上海大众第六工厂落户宁波已尘埃落定,目前已经开展工厂的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将投产。鉴于此,2011年12月,上海大众宁波工厂在宁波地区的高职类院校招聘毕业生的活动全面展开,此次招聘职位主要为:技术工人(机电维修、模具维修、质量检测、样板钳工、生产班组后备),招聘的人员主要为今后上海大众宁波工厂的技术及生产骨干。因此,公司主要从宁波地区的各个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招聘。作为我校组织学生参加招聘的人员,经过对上海大众的实地考察以及上海大众公司的宣讲活动,从而较深入的了解了上海大众在选拔毕业生上对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要求。此次招聘分为机械与电气两个大类,现以机械类岗位的招聘过程为例来分析此次招聘活动。招聘过程分为笔试、动手能力测试、面试以及体检四部分。笔试又分三个部分:机械基础知识(如常用的材料、硬度、热处理方法、刀具参数、常见机构、自由度计算等等)、逻辑推理分析(如找规律)以及英语阅读理解。动手能力的测试:应聘者根据给定的部件装配图以及相应的零件,应聘人员应用相关的工具在规定的时间(7分钟)内完成该部件的装配。面试部分则由考官根据应聘者的个人简历提出具体问题,应聘者做出相应的回答。此次招聘活动并未指定考试范围与提纲,因此,参加招聘的学生无法进行相关的准备,完全靠学生的平时学习与积累。
上海大众对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要求分析
从上海大众本次的招聘考试项目设计上不难看出,其需要的是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员工,而非只能从事简单重复劳动的操作者。对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有系统的掌握,如机械制图、力学基础、机械原理、公差与测量、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切削工艺、冲压成型、机械制造工艺、数控编程等。逻辑推理分析部分主要测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以上两部分之外,对于现代的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英语的基本应用成为上海大众对员工的基本能力要求之一。动手操作部分的测试则更是可以看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以及临场发挥的应变及处置能力。除了上述的笔试以及动手测试项目之外,面试环节也是此次招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面谈交流观察,测试应聘者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通过招聘考试项目以及体检合后,录用者将被送往上海大众总部进行为期一年的针对性岗位工作技能培训,使其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大众对员工的培训也是不遗余力的,但前提是要求学生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结构与基础,并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在此基础上企业再对学生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并非只是训练其狭窄的动手操作技能,还应给予其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一定的外语训练以及个人素质的培养等,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具有可持续的学习力,为今后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即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2]。否则,对于我国国情下的就业状况毕业生很难适应今后职业岗位对能力需求与未来的个人发展。
理实并重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篇6
[关键词] 创业能力;职业能力;融合方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28?02
1997年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为我国带来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揭开了我国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序幕。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创业能力的提高,带动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了国内高校开展职业教育的一条途径。2012年8月1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第一次对高校创业教育教学做出了规范,创业教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各高校纷纷开设创业教育的教学课程。本文拟从创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出发,分析创业能力与职业能力形成的关系。
一、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创业能力”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最早在1989年亚太会议期间经华裔专家朱小奇先生提出确定的;1999年4月,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强调创业能力是一种核心能力,要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1]。自此之后,国内的学者纷纷把“创业能力”作为研究的课题,比如研究“创业能力”的定义,但对于“创业能力”目前还没有统一权威的定义。
研究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弄清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就显得特别重要。对于“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有人从创业能力的构成因素入手,认为主要包括机会能力、领导能力、风险承受能力;有人从形成因素入手,分析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有: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创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因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影响、创业教育水平的影响)、学生自身素质因素。[1]还有人从构成与形成两方面入手,认为影响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创业特质(个人性格中符合创业需要的特质)、技能层面(商业意识及如何建立和经营企业的能力)、动机层面(创业精神和属性)、环境层面(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家庭层面(包括家庭支持、经济条件等)。[2]
分析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我们首先得从“创业能力”这个词的意义出发,“创业能力”作为一种“能力”,必定由很多子能力组成,这些子能力影响着“创业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必定是由一些因素的影响组成的。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必须从纵横两个维度去研究它的影响因素:一是构成影响因素部分,二是培养形成影响因素部分,而培养形成影响因素又会影响构成影响因素;构成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创新能力、领导管理能力、风险承受能力、机会能力等;而培养形成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体因素等。
二、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职业能力是在工作行为中的具体体现的能力。职业能力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其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必要能力,国内学者也把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影响因素作为研究的热点,通过对目前国内学者关于职业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可以看来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职业二维论。认为职业能力的影响因主要包括基本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当然还有主要以陈宇、吴晓义、胡伟等为代表的研究成果的职业三维论,他们的研究也是基于职业二维论,只是把综合职业能力折分为职业特定能力和核心能力两个因素。
第二类是以庞世俊为代表的纵横维度论。他认为职业能力的基本结构由纵横两个维度构成。职业能力在纵向的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在横向的要素结构层面则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身体能力[3]。
国内学者关于职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的研究成果较多,总结分析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在职业能力影响因素中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是被广泛认可的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但是各学者对于职业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的角度单一,并不全面。以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来构建职业能力影响因素的模型,其模型的影响因素由纵横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构成影响因素部分,二是培养形成影响因素部分,而培养形成影响因素又会影响构成影响因素;职业能力影响因素的构成影响因素主要有: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职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培养形成影响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其中学校教育会影响到专业能力的形成。
三、创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相互关系
通过对国内学者关于创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创业能力与职业能力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4-8],结合创业能力与职业能力影响因素模型,可以看出,创业能力与职业能力都受学校教育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因素又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创业能力的形成也会受到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但是相比职业能力的形成,其影响小一些;从范围上讲,创业能力又属于职业能力的一种影响因素,创业能力的形成必将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而影响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如创新能力、管理能力、风险承受能力、机会能力等这些能力,也是影响职业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们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从能力层次上来讲,创新能力、管理能力、风险承受能力、机会能力等这些能力对职业能力的形成的影响力远没有对创业能力的形成重要。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总结创业能力与职业能力形成关系与融合方式:① 从范围上来看创业能力属于职业能力,通过培养人的创业能力可以提高其职业能力,以创业能力促进职业能力的提升。既然创业能力属于职业能力,通过培养创业能力就一定能促进职业能力的提高,而结合以上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模型,可以看出,通过学校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等这些可控因素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通过创业能力的提高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② 从能力层次上来讲,创业能力高于职业能力。从职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可以看出,职业能力属于一般能力,而创业能力属于更高的能力,有创业能力的人一定具有职业能力,而有职业能力的人不一定有创业能力。在制订学生的培养方案时,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以外,还要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寻找与抓住机会的能力,这样做本来就是对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培养与提高,能使学生在未来更好的的适应社会。③ 职业能力与创业能力互相影响。职业能力的培养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而创业能力的提高必将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具体的实践中,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提高,发挥好学校教育的作用,同时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创业教育,在社会上形成鼓励创业的良好的氛围,通过职业能力的提高培养创业能力,通过创业能力的提高来提升其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柳映.大学生创业能力调查及其培养策略研究——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
[2] 庞世俊.职业教育视域中的职业能力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3] 吴世华.创业能力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中国培训,2001(9):29-30.
[4] 阎大伟.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和要素[J].青海社会科学,2007(6):28-30.
[5] 阳意峰.浅谈高职教育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当代职业教育,2011(10):64-65.
[6] 杨金焱,费世淼.新时期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与培养[J].教育探索,2010(12):147-148.
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就业能力;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239-02
教育以引导人的发展为宗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自然是高等教育永恒的追求。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为了使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更具竞争力,尽快实现就业或创业,必须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等教育的出发点,重视人的素质,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性,关注人的本体功能,以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
一、素质教育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界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下,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使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影响相结合,开发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促使其全面发展的教育。大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就业或创业,靠的正是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大学学习阶段,正是大学生为就业创业作好各方面准备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强化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扎实的专业能力、强烈的创新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大学生顺利就业,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源于就业,较为常见的几种定义有: 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在内容上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也有人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涉及能力本身,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能够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核心素质群。它首先是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综合素质;其次,它是通过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可以塑造和培养;再次,它是一种与包括道德素质、团队精神等。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共同的责任。提升就业能力也是解决社会就业难的一个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积极搭建综合素质教育培养的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审视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不难发现,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但对就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缺乏系统性培养,使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就业能力,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而造成“就业鸿沟”的形成。因此,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就业能力的系统性培养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以下笔者将就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学生,以及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来探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问题。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就业观、创业观及诚信素质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而思想道德素质又居于灵魂和核心地位,因此,加强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道德实践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培养优秀的思想品德素质,使学生学会做人。优秀的品德素质,是一个人最基木的素质和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提高思想品德素质的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高尚的精神境界和文明的行为举止。思想品德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在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要重视‘道德内化”的积极作用,将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的发展过程。在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中,要把立足点放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帮助学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每一步都鞭策自警”,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2.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民族走向成功、迈向辉煌的基石。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这方面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敢于承担肩负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要成才,不仅要学习成绩好,还必须要有团队精神、有协作意识,要善于与他人合作,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应该更好地吸收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的精髓,在学生时代应该积极参加校、系、班的各种集体话动,假期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充分吸收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的精髓文化。
3.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起码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把精力放在干事业上,为企业出力,与企业共创业、共度难关。只有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出来,才能引导单位走向辉煌发展之路。担任学生干部和党员的毕业生常常被用人单位优先录用,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往往比普通同学有更强的责任感和服务他人的意识。
4.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实干者,踏踏实实工作、有吃苦精神,而不是好高鹜远、眼高手低的庸人之辈。许多企业人士认为精明可以赢得一时利益,但要干大事,还要脚踏实地,努力耕耘,成为实干家”。
5.加强诚信教育。当前,很多学生为了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站稳脚跟,在个人求职简历上包装过火,编造各种子虚乌有的荣誉证、资格证和学习成绩,杜撰那此毫无根据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生干部履历。而另外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单方利益,擅自撕毁就业协议,给用人单位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学校的声誉蒙上了阴影,对学校的学生就业产生巨大冲击。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日常管理和对外宣传方而增加更多的投入,建立健全诚信档案和学生信用网上查询。
(二)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学生只有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才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更替速度加快,要使自己对某项工作能得心应手就必须做到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作为即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活跃力量的大学生,更应该养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习惯,并且要懂得如何学习,拓宽学习面,充分利用好书籍、网络等各种学习途径
1.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方案。可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每种专业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对不太紧缺的专业可以隔年招生或停止招生。同时还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调整课程内容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注意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高素质、强能力、会创新、能创业的学生培养探索“合格+特长”的培养模式,即要求学生在主修专业课程合格基础上,选修一门以上的特长课程,使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与社会需求合拍,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
2.以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根本,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内容的落实是实现培养目标,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只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始终瞄准市场需求,不断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综合性,培养的学生才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在保证各专业核心课程的条件下,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课程。坚持每年进行市场调研,客观分析市场需求,把市场需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依据,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三)培养适应性的实践能力,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践。大学生走向具体工作岗位,不管是从事基础研究,还是从事行政管理规划设计、产品开发、营销策划、教育教学等工作,都是在做事。所以,高校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做事,从而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大学生能否适应社会或适应性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学生事业成功与否,影响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现代社会是不断变革的社会,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作为当代大学毕业生,适时地调整自己以适应周围的环境显得特别重要。个人对他所处的环境不适应,就很难有所作为;反之,就能以更短的时间、更少的代价融入社会。因此,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而不是抱怨环境、抱怨社会。作为高校本身,要加强与外部社会的联系,建立学生实习基地,聘请用人单位的各类人才作为兼职导师,通过社会实践供需见而会、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大学生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进而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总之,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根本出路在于高校推行素质教育改革,高校推行素质教育改革是促进学生的全而发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措施和手段。这有利于提高人们对通过素质教育改革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认识,增强人们对素质教育改革的信心,指导高校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康冰. 翻译不确定性的后现代主义语境阐释[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5):167-168.
篇8
[关键词] 能力素质模型人力资源管理构建
能力素质模型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一个全新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其常用的方法是行为事件访谈法,核心思想是从绩效角度在已有的实体对象提炼出能力素质特征要素或指标,用于人力资源评价、引进、配置和培训等人力资源过程。这个方法的运用需要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源样本集合,而且实体样本集合本身的绩效水平就决定了所提炼的能力素质模型所代表的绩效水平。另外,能力素质模型建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除了专业咨询机构或训练有素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一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提炼出能力素质模型且不断改进就有很大的困难,而且也难以保证所建能力素质模型的质量,使基于能力素质模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管理负担。本人从能力素质的基本要素出发,基于企业的业务架构,就构建能力素质模型进行分析探讨,以便找到能够切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便于操作和实施的程序性构建方法。
一、能力素质模型分析
能力素质模型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大卫.麦克里兰(David McClelland)提
出来的管理方法。其核心要素是动机、特质、自我意识、技能和知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于技能和知识这两类属于能力范畴的因素,对动机、特质和自我意识的关注比较少。近几年来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使上述三种因素的测量和评价成为可能,人力资源管理的视野也逐渐延伸到动机、特质、自我意识这三个因素。
从分析的角度看,能力素质模型的5个核心因素都可以通过借鉴或应用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继续细分为多个子因素,例如特质或特征可以继续细分为依附性、独立性、自律性、自制性、好奇性、倾向性、自然性、社会性、稳定性、可塑性等多个方面,甚至可以继续细分到多个层次,使从底层对各个因素对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取出积极性的因素,构成具有清晰层次结构的能力素质模型。事实上,从5个核心因素细分出的诸多子因素并非都是积极因素,或者说在不同的环境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些子因素的影响都是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素质模型所关注和追求的因素是诸多因素中那些影响绩效的积极因素。自然,也不排除从消极因素的角度来评价人力资源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
那么,从诸多子因素中选择积极因素构成能力素质模型的依据是什么呢?创造性人才能力素质模型的选择准则显然与事务性人才能力素质模型的选择准则不同,即使在诸如动机和特质这样的层次上也是如此,更何况在技能和知识这样的层次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两者的绩效目标不同。绩效目标应该是能力素质模型建模过程中从诸多因素中选择积极因素的依据。而在一个企业组织中,不同的业务甚至同一业务的不同环节其绩效目标是不同的,因此能力素质模型建模甚至行为指标量化都与业务架构紧密相关。从能力素质模型的层次而言,通用能力素质模型造就通用能力人才,基于业务的精细能力素质模型造就专业人才。
二、能力素质模型构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既可以从绩效角度在已有的实体对象提炼出能力素质特征要素
或指标构建能力素质模型,也可以按如下的过程基于企业的业务架构通过因素分解和选择构建能力素质模型:
1.首先借鉴或应用心理学及其它学科成果将麦克里兰能力素质模型(元模型)的核心因素细分为具有指标意义的子因素集合。
2.从业务架构构造业务集合。
3.为每个具体业务确定绩效目标(指标或要求集合)。
4.针对逐项业务,对其绩效目标与能力素质模型的子因素集合从底层逐项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紧密相关的积极性因素。
5.从底层到顶层由筛选出的积极性因素构建面向业务的精细能力素质模型。
6.从精细能力素质模型集合中提取共性因素,构建通用能力素质模型。
上述过程的第1步和第4步都有借鉴和应用心理学及相关学科成果的空间,而且也可以借鉴和应用已有的能力素质模型成果按上述过程来构建新的、代表更高绩效水平的能力素质模型,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具有引导意义的能力素质模型螺旋式上升的持续改进过程,持续改进的能力素质模型如果有效应用在人力资源评价、培训教育等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必然不断地优化组织的人力资源结构,持续促进组织绩效的不断改进和提升。
另外,根据企业组织的业务架构和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水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能力素质模型粒度,或对能力素质模型的因素组合进行裁剪,得到分别适合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使用的能力素质模型和业务部门使用的能力素质模型,实现能力素质模型的应用于业务的紧密结合,使能力素质模型不仅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科学工具,也使其成为业务部门的管理工具,甚至成为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和能力建设的有效工具,真正发挥能力素质模型这一科学工具的效力。
三、结论
篇9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模式;改革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新时期语言规划的产物,是推广普通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语言学服务于国家语言战略的一项特殊的创新性成果。[1]《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继续加大培训测试力度及评估力度,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扎实推进此项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校形成普通话教学、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普通话的使用指导和普通话水平测评协调发展的良性发展体系,形成有“学”、有“训”、有“用”、有“测”、有“评”的良好的普通话推广普及氛围,从而充分发挥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对培养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2]普通话培训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随着普通话测试水平培训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积极探讨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网络培训方式的区别,从而构建新形势下科学的培训方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选取河北北方学院语言文字培训测试站2013年参加传统人工培训与2014年通过“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网络平台学习评测后参加正式测试的成绩统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一、2013年前人工培训模式及其效果
为使学生提高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认识,掌握测试的内容、方法等,根据《河北省实施<普通话水平测试规程>细则》的要求,学校每年在测试前都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考前培训。根据报名人数,按照学院专业划分为教学班,每个教学班安排一名省级普通话测试员采取集中授课共计16学时,培训工作1个月内完成。讲课内容包括宣传普及普通话及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意义,讲解普通话语音知识,普通话声韵调的发音,当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各类人员的普通话等级要求,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评分标准、测试内容、方法、程序、注意事项等。经过系统的培训,学生普通话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掌握了必要的应试要求和技巧。2013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统计显示,参加培训测试的学生5185名,其中二级乙等1437人,占27.71%,二级甲等3185人,占61.43%,一级乙等329人,占6.35%,二级乙等以上总计95.49%。如图1所示:
二、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训目标定位偏差
由于学生本人认识不到,大学生能说一口标准的、流利的普通话,具备较为流畅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既是国家的需要、时代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个人必备的技能,对他们今后就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于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仅仅停留在取得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证书上,认识不到提高语言素质对于自身发展的意义。培训教师通常为普通话测试员,在培训过程中语音知识、发音基础讲得少,强调如何应对考试、考试得分技巧讲得多,没有从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来考虑组织教学,偏离了以测促学的主旨。
2.培训模式僵化
受教学场所、报名人数多等条件所限,学校普通话培训模式为测试员大班集中授课,一般在1个月内上完16学时的培训课程,上课时间集中、教材统一是培训模式的两个突出特点。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域,语言背景较为复杂,差异较大,但是教师往往事先不掌握教学对象的语言背景,无法兼顾教学对象因来自不同地区而存在的发音缺陷、学习语言难点和纠正发音习惯的薄弱环节,做不到真正因人施教,难以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重点训练。
三、利用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培训的测试效果
2014年,为进一步做好我校普及普通话和用字规范化工作,推动我校语言文字工作稳步发展,切实提高师生普通话水平及测试通过率,根据国家和河北省有关要求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我校购买了科大讯飞普通话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部署安装在学校局域网环境中,学生直接通过互联网终端对普通话进行针对性学习、训练及模拟评测。系统提供了“基础语音学习”、“大纲短文练习”等6种学习方式,并且可以进行普通话全真模拟测试,测试结束后系统会对用户的普通话等级、发音面貌和具体发音缺陷进行详尽的反馈。使用者即可以通过计算机操作快速了解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系统部署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要求每位报名参加测试的学生必须完成各个模块的学习和至少3次模拟评测方能参加正式测试。通过考前自主学习和模拟评测的有序开展,从而直接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率。2015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统计显示,2014年底参加培训的学生4662名,二级乙等949人,占20.36%,二级甲等3341人,占71.66%,一级乙等221人,占4.74%,二级乙等以上人数总计达到96.76%。与人工培训相比,二级甲等人数显著增加,成绩提高明显,如图2所示。
四、网络学习平台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随意性强,缺乏有力监管
目前,学生多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去学校机房登录系统进行学习,学习时间、学习内容选择随意性强,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进度、效果不易掌握也不易实施监管和督促,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有一部分学生对于基本知识模块的学习或者囫囵吞枣或者浅尝辄止,完成3次模拟训练便不再学习训练。对于教学和培训环节的疏忽,使得普通话水平测试在学生眼中成了简单机械的普通话水平认定工具,而不是推广普通话和提高自己掌握、运用普通话能力的有力推手,更不用说能够自觉去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了。
2.命题说话环节培训薄弱
普通话属于口耳之技,通过普通话培训及测试达到让学生能够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进行交际并养成一定的口语素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的设置和与人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学生这种能力的高低在测试命题说话环节体现尤为突出,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说话技巧、语言驾驭能力的综合体现。网络培训系统无法为学生设置合适语境,无法实现人机口语对话练习,在学生说话环节中凸显的发音缺陷及语法习惯性应用错误给予纠正。一部分学生选择从网络下载或者找一些范文来背诵,考试中便出现学生背稿现象较多,口语化差;内容雷同、偏离说话主题者多,不能达到以测促训,从根本上规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五、思考与建议
1.综合两种培训优势,采取1+1+1培训模式
根据两种测前培训方式的测试成绩统计结果分析,采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后,学生成绩与传统人工培训模式成绩相比,成绩同样主要集中在二级水平,但是二级甲等人数明显高于人工培训,说明大部分学生通过利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自主学习后,对提高普通话水平会有很大帮助,对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是有效的。但是,一级乙等比例明显低于人工培训模式,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学生主要在命题说话项目上丢分较多,很多学生在前三题成绩很优异但是命题说话扣分都在6分左右,反映出采用智能评测与学习系统自主学习和训练,由于学生自主性不强及人机不能互动,不能纠正语法应用习惯等原因,培训效果不及人工培训。权衡两种培训方式的优缺点,建议采取1+1+1培训模式,即先由教师进行普通话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命题说话部分的辅导和训练;然后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培训系统进行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最后通过网络培训系统将学生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由教师开设专题培训课进行有针对性地讲授和训练。
2.培训构建分类教学模式,实现培训课程教学化
依据网络语言培训系统练习和模拟测试,系统分析诊断各生源地学生发音缺陷,应安排测试员教师根据各地学生发音缺陷,进行专门和有针对性的研究,在纠正发音习惯及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方面多做研究,对突出的发音缺陷开设普通话发音的公共选修课程,编写教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教学,做到因地施教,因人施教,集中规范训练,这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自信,有益于学生以后继续学习和练习普通话,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化素质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现计算机辅助测试之后,测试员由于负责测试说话部分,每年只是限于完成评测任务,加上网络培训软件的出现,使得很多测试员疏于专业知识的研究,对于学生发音方面问题关注得少,研究得少。分类教学模式和培训课程的教学化对普通话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积极参加省、国家级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测试员队伍的教学和学术水平,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以及培训主体与对象的双赢。
3.积极组织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活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拥有语言学习和培训的良好的人文环境。除了常规的培训之外,积极结合“推普周”等活动,全校统一组织或者学生团体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与训练活动,如诗歌朗诵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氛围,并安排测试员全程指导。测试员除了“听”与“测”的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示范”、“正音”的能力,在这种开放式语境下对学生普通话和语言能力进行培训和指导,必将会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培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语委普通话与文字应用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
测试20年:三次浪潮和三方面创新[J].语言文字应用,
2015,(1).
[2] 彭静.普通话水平测试与大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刍议
[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21(6).
篇10
[论文摘要] 能力素质是大学生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是围绕大学生的能力素质进行的。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兴专业,它既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即在学术层次上应达到高等教育本科的专业水准,同时又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研究该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构成的基本原则,确定其能力素质标准,是专业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 “怎样培养人”是高校各专业都在积极探讨的问题。小学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被纳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还要具有开放、合作、灵活多变的适应性,更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人才培养目标就应该由过去中师重外显的技能培养提升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型”。这三者的内在关系是: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和载体,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内容。能力是驾驭知识、运用知识服务现实的力量体现。素质是由知识和能力升华内化而形成的体现人的品格、潜质、底蕴和境界的深层属性,代表了人才质量要素的更高层次,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践性、创造性、应用性的要求。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处于同一教育过程中,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近十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我们把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定位于以培养小学一线的教师为主,强调职业导向和职业技能,强调实践应用,强调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和通用性。这样就有人怀疑其专业水准,因为人们往往以教育学专业或者某学科类专业的标准来衡量它,认为这一专业不仅在教育类课程的开设上达不到教育学的要求,也谈不上学科水平。但近年来我们的学生在求职竟聘中的高取胜率、入职从教后表现出来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能,表明跳出思维定势,充分认识小学教育的专业业特点和对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改变以教育学专业或学科专业为蓝本来设计和评判小学教育专业的做法,建立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评判标准是十分重要的。
一、确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基本原则
1、专业性原则 是指要围绕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坚持面向小学,既重视1994年3月 国家教委师范制定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中高师各专业通用的四项基本技能(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还根据小学教育专业自身特点构建美术应用能力、音乐应用能力、舞蹈应用能力的训练与考核。目的是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进入小学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实用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基础性原则 就是针对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小学教育教学,注重实际能力,强化基础训练,以适应毕业生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3、时代性原则 是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构成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要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相符合。如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和各校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已成为通用的一种手段,信息应用能力应成为基本能力之一。根据“说课”已成为小学教学研究的常用方式和小学招聘人才时的主要考核手段,我们在课程教学能力大项中增加了“说课”这一分项。
4、科学性原则 就是从实际出发,既讲究全面发展、一专多能,又考虑个性特长、突出重点。从整体说,要考虑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和多样性;从个体说,在合格的要求的前提下,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各有所长。故此,设置的考核项目分必考项目和特长项目,必考项目是所有学生必须参加考试且获得合格成绩,特长项目是学生自己根据个人兴趣及学习情况任意选择其中一项进行考核。
二、小学教育的专业特质和人才特征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该确立什么样人培养目标?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应怎样的培养规格?应采取怎样的模式进行培养等等问题,不仅是我们开办这个专业之初尚没有完全思考成熟的问题,就算是在全国也没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为小学教育领域人才的培养从百年中师到本科培养,跨度大、时间短,从1998年教育部师范司正式启动“面向21世纪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项目”至今也不过12年的时间。而要办好这个专业,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小学教师,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化,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质在于“定性在教育、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 “定性在教育”决定了我们是以培养教师为目标的。“定格在本科”决定了我们不能完全沿用中师培养模式。“定向在小学” 决定了我们也不能照搬高校历来培养中学教师的培养模式。为此我们广泛进行理论探讨、借鉴南京师大、首都师大、上海师大等率先开办这一专业的学校的实践经验、并深入小学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内容、过程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确定了我们培养的必须是“富有‘三心’、全面发展、学有所专、技能过硬” 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转贴于
“三心”是指童心、爱心和责任心。有童心他才能走进儿童的情感世界,才能读懂儿童,才能以成人的智慧引领儿童成长。有爱心,才能使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有责任心才会使他在小学教育这一神圣而又平凡清苦的岗位上,站在人生的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儿童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培养“完整的人”。
“全面发展”是指知识结构完整,自然科学素质 、人文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整体水平较高。
“学有所专”是区别于中师人才的重要方面,要求在语言文学、数学、艺术、科技、体育等方面有一技之长。如果说全面发展是“广积粮”的话,那学有所专就是“深挖洞”。二者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呈“T”型,“—”表示知识的广度, “︱”表示知识的深度,同时知识间应该有交叉点和结合部。
“技能过硬”体现在具体操作上,表现在会做事上。是需要通过严格练习才能获得的能够熟练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动作系统。包括语言技能、演示技能等等。
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具体内容
围绕这四大特点我们已建立一套小学教育专业的能力素质体系,具体包括:
一个核心:以专业情感培养为核心,培养“富有‘三心’”的人。
两种水平:本科层次的学识水平和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表现出它是定格在本科层次,应有高等教育各专业的一般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学识水平是本科层次的、具有能游刃有余地满足小学教育各学科教学需要的知识体系。达到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标准,表现出它是定向于小学、定性在教育的。
六项公共能力:是指各类从业人员通用的、基础的能力,包括观察判断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主动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
两项专业基础能力:保障学生顺利就业,适应小学教师岗位最常规的、基础性工作——学科课程教学、班队管理两个方面的能力水平。
三项专业发展能力: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入职就业后的,为工作更上一台阶、成为骨干教师、学者型教师、学科带头人、管理工作者而需要的潜在的发展后劲,包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
“六能六会”实用基本技能: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其思维水平和性格特征使他们对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比内在内容更感兴趣,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比中学教师、大学教师有更特殊的要求,为此,我们确定了作为小学教师必需的实用基本技能包括“能说会听、能写会画、能弹会唱、能编会演、能想会做、能问会导”,作为学生能力素质中外显的、可以考核测量的组成要素。“能说”是指能说标准的普通话和日常简单的英语、掌握说课的技巧,能用说课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教学设想、进行教学研究;“会听”是指懂得倾听是交流沟通基础,能从倾听中获得正确的信息并进行决策。“能写”是指能用三笔字规范书写常用汉字,并掌握常用文体的写作;“会画”是指具有美术应用的能力,包括画简笔画、出黑板报等。“能弹会唱”是指具有音乐应用能力(,包括歌曲演唱、视唱、儿童歌曲弹唱等。“能编会演”是指具有舞蹈应用能力,包括舞蹈基本技能、儿童舞蹈编排等。“能想会做”是指能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能把自己想法转变成现实可见的物质形态,包括能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具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等。“能问会导”是指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在教育教学中编拟有针对性的问题,会能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邓银城,刘尚辉,江国杰.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与培养模式 [J],孝感学院学报,2007,(7):69-73
[2]罗雅萍.关于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 [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9):49-53
[3]陈威.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思考与实践 [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