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科室绩效考核细则范文

时间:2024-01-26 17:3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科室绩效考核细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护理科室绩效考核细则

篇1

关键词:综合目标绩效管理考核

一、“综合目标”绩效管理及考核体系建立的背景

传统绩效管理及考核相对比较简单,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地管理体系,虽然对医院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目标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存在诸多管理缺陷。主要表现为科室经营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职工收入分配差距相对偏低,不能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绩效管理及考核的内容不够系统全面,不能充分做到全院覆盖等一系列的问题。

“综合目标”绩效管理及考核体系的建立,有效规避了上述管理缺陷,适应了医院发展,提升了管理效能,确保了目标实现。

二、“综合目标”绩效管理及考核体系建立的基本内涵

以“综合目标”管理为总抓手,建立一套系统、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实现闭环式管理。绩效管理方面:按照分配管理权重、分段提取奖励、绩效费率提取、量化效率指标、明确管理目标、发挥二次分配作用等多种形式和方法,体现“医疗主体、技术、风险、效益、效率、质量、安全、服务、工作量”等诸多管理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向一线科室进行倾斜,实现绩效管理PDCA循环。绩效考核方面:量化考核指标、建立考核权重、实行三级质控、实现双向考核、采取多种形式等手段,落实绩效考核管理责任,实现绩效考核持续改进。通过“综合目标”体系构建,使绩效管理及考核更具针对性和目标性,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及利用最优化,确保医院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三、“综合目标”绩效管理及考核体系建立的主要做法

(一)体系构建

制订和完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方案》、《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绩效管理及考核文件,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后贯彻执行,为体系运行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完善“制度建设”,为体系运行提供制度保障;设立“综合目标”,为体系运营明确管理方向;通过“综合目标”管理,实现“医院、科室、个人”三级目标管理体系,确保目标顺利实现;建立“管理模式”,为体系运行提供科学保障,通过“目标建立、体系评估、评估实施、查找问题、整改落实、目标修定”等管理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以 “综合目标”为总抓手,落实全程控制,形成管理闭环,实现绩效管理及考核的PDCA循环。

(二)绩效管理

首先要完善“绩效管理内容”,提升绩效管理水平,通过“效益工资”考核,实现经营效益双挂钩;明确 “管理目标”,激励科室创收创效。降低“运营成本”,做好科室降本挖潜。量化“效率指标”,提升科室效能水平。其次要健全“绩效管理手段”,落实绩效管理效果。引入哈佛大学研究成果“绩效费率”概念,充分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最后要注重“二次分配”,合理拉大分配差距,医院十分重视奖金“二次分配”工作,通过科室二次分配,合理拉大分配差距,体现“多劳多得”。

(三)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要明确“绩效考核标准”,严格绩效考核兑现。

其次要注重“绩效考核方法”,体现绩效考核成效。一是建立“考核权重”,体现绩效考核管理侧重。根据考核内容和标准,将被考核单位分为“职能科室和核算科室”两大类进行考核,按照“医疗、护理、医技、基层、预防、行管、后勤”等分别设立考核权重,体现绩效考核管理侧重,不断适应医院发展变化新要求。二是量化“考核指标”,明确绩效考核管理目标,实行“量化考核、动态管理”;三是落实“专项考核”,突出阶段内绩效考核管理重点。

表1 绩效考核权重

[\&考核部门\&考核内容\&权重分值\&职能

科室\&各职能科室\&通用部分\&40分\&分管领导\&职责部分\&60分\&核算

科室\&各职能科室\&通用指标\&33分\&科教科\&科研教学指标\&7分\&医务科\&医疗质量\&病房:30分;门诊:50分\&护理部\&护理质量\&病房:20分;门诊:5分\&感染管理科\&院内感染\&病房:10分;门诊:5分\&总分\&100分\&]

(四)“综合目标”绩效管理及考核体系建立的实施效果

通过“综合目标”绩效管理及考核体系建立的实施,职工收入合理拉大,充分体现“优劳优得”,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分配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其次各项任务超额完成目标,实现了超常规、跨跃式地发展。医院业务收入平均年增幅20%以上;门诊量、工作量等效率指标增幅过15%以上;住院病人、手术量年增幅达25%以上;床位利用率、周转率、平均住院日等三级医院综合指标均超额完成目标,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极大提升。

篇2

关键词:医院管理 绩效管理 问题 措施

现代医院发展即要内部管理科学化,也要外部发展适应化。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工作,对于医院职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的提高,以至于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医院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绩效管理工作缺乏认识

绩效管理是现代医院管理工作的基础,有着对医院文化进行构建和强化,对医院价值观进行导向的作用。然而当前大多数医院的管理层对于绩效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其作用以及和医院发展战略、各职能科室等方面的联系没有足够的了解,因此在绩效管理工作中抱着可有可无、例行公事的态度,导致了医院绩效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由于在认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因此在绩效考核方面难免存在轻视的现象。另外由于对经济激励手段的过分重视,当个别科室在收入问题方面存在意见时,有关领导就可能采取对该科室的核算指标随意调整的方法。

(二)缺乏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要想保证绩效管理工作的效果,就必须使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来进行管理。还应该做到因地制宜,使用符合医务人员知识结构和医院管理工作特点的思想理念和技术方法。在绩效指标的确定方面,应该遵循KPI(关健绩效指标法)、BSC(平衡计分卡)以及目标管理等原则;在绩效的评价方面应该按照层级原则来进行评价维度的选择;在评价结果应用方面,应该以各种现代激励理论作为基础来进行。然而当前医院现有的绩效管理思想和考核方法,其先进性和科学性有着明显的不足,再加上对经济核算指标进行随意的修改,以及对经济激励的过分重视,都导致了绩效管理工作效果的不理想。

(三)缺乏战略方面的管理

绩效管理作为医院战略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是医院实施战略管理的载体。员工个人的绩效目标应该以医院的总体目标作为导向,另外,绩效管理工作应该在职务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规范进行明确,保证医务人员的工作有据可依,实现政令畅通、赏罚分明。然而当前有较多医院仅仅将绩效考核当做价值分配的手段之一,而并没有将其作为医院管理战略来实行,也没有体现医院的战略目标要求。有的医院领导、科室主任、员工间存在着权责不清、职责模糊的现象,导致发生问题之后相互扯皮推诿,容易导致员工失去工作动力,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

(四)没有系统化的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的是一项系统化较强的工程,在其实施中应该保证绩效的计划、辅导、评价、和结果应用等环节的综合管理,各环节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当前我国大多数医院的绩效管理制度依然停留在绩效评价的环节之上,由于绩效计划的缺乏,导致职工工作有着较强的随意性,没有具体的目标;绩效辅导的缺乏导致员工得不到自身职业技能方面的提高;而绩效管理的结果得不到应用,则导致绩效管理工作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激励作用。

(五)缺乏绩效管理操作技能的培训

加强绩效管理技能的培训,能够使医院职工的业务培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大多数医院只注重职工的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的培训,而对其绩效管理操作方式的培训却有着较大的缺失。导致医院的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对绩效管理工作的作用、目的和意义了解较少,对于考核标准的制定和指标的筛选等工作技能就更加缺乏。在实际的绩效考核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对评价的标准都没有了解,仅仅根据个人的感觉来进行绩效的评价,致使评价公平性的缺失。在绩效考核结束之后,不能对其结果进行总结。这些方面技能的缺失,都对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效果造成了影响。

二、绩效管理的强化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医院的绩效管理作为医院实现科学管理的手段和工具,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首要内容。而绩效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就是绩效的考核,因此,医院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医院的绩效进行量化管理,对于绩效管理的强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应该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考评体系,保证考核过程的真实性,使考核的结果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其次应该建立绩效考评体系,对医院各科室的绩效进行考核分析,以此来为绩效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最后应该建立成本核算评价体系,对成本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对医院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提供依据。

(二)培养正确的文化和价值观

医务人员的工作绩效和其对医院文化认同与否有着较大的联系。只有职工对医院的文化有着较大的认同感,才能保证其激励作用的最大化。另外,医院要想建立战略方面的绩效管理体系,就应该做好绩效管理和医院文化与价值观之间的匹配,将医院的文化价值观渗透在所有职工的意识中,使职工产生良好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素养,这样才能够产生良好的绩效。

(三)加强绩效管理操作技能的培训

当前很多医院的绩效管理制度中存在问题,其原因之一是缺乏绩效管理技能的培训。基于医院管理战略的绩效管理工作,涉及到了大量的操作方法和理论,如果不能保证管理人员对这些方法和理论进行熟练的掌握,就难以保障绩效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应有的效果,因此必须对管理人员加强绩效管理技能的培训工作。

(四)以医疗质量评价为绩效管理的首要工作

医疗质量作为医院经营管理的主题和核心,对医院的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医院应该将医疗质量的评价作为绩效管理的首要工作,在工作中进行新式医疗质量管理方法的探索。在质量的控制方面,应该兼顾环节管理和终末监控。在两级质量控制方法的基础之上,实行单病种的质量管理、网络监控、系统化的护理等质量控制方式,并且加大对环节质量监管的力度。在质量管理方面,应该兼顾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制定医疗质量的量化考评细则,使用各种形式来进行不间断的管理,来保证医疗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五)坚持效益第一的观念

医院经济效益是医院绩效管理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比如利润的提高、毛收入的增长,人均效率以及潜在的风险等。医院应该引导各个科室实行规范化的管理,节约资源、控制消耗,提高预料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并且进行成本范围的划分,在管理中实施全成本的核算。

(六)在医院和科室双方面完善管理

医院应该建立对一级科室和部门的绩效考评制度,形成对各个部门、科室的绩效,作为绩效工资一级分配方法的依据。各科室和部门应该制定本部门之间的绩效考评指标和细则,对本部门内部的所有岗位和职工进行绩效的管理考评,将其结果作为对绩效工资进行次级分配的依据。在必要时,也可以由医院直接对各个次级科室部门以及岗位的绩效进行考评。

三、结束语

加强现有的绩效考核工作,建立合理客观的绩效量化考评体系,使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法,加强医院内部文化和价值观的建设,实现从绩效考核对绩效管理的转变,并对绩效考评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应用,只有这样,医院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郝兰坡,张宝恒.试论医院绩效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10;5

[2]刘德芝,顾明运.医院绩效管理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7(03)

篇3

关键词 住院精神患者 跌倒防范 全程护理监控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334

跌倒的发生是患者生理-病理-心理-环境文化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住院患者的跌倒预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到护士、医生、患者、陪护人员等对跌倒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预防的专业化水准与技巧,同时也体现了医院护理管理者在患者安全目标实现方面的能力水平。2010年8月起成立住院患者跌倒防范监控小组,从精神病患者入院始即启用护理安全防范工作流程,对患者的跌倒风险评估、防范措施落实、原因分析、整改措施落实等环节进行全程质量监控,提高了全院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降低了跌倒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我院是一所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有床位700张,护士238名。男病区4个,女病区2个,老年病区2个,心理科开放病区2个,中西医结合病区1个。

控制防范方法:①成立住院患者跌倒防范管理小组:成立三级网络管理系统: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共计21人为管理小组成员。制定管理小组的工作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建立跌倒防范的工作流程、制定并落实防范跌倒的培训计划,考评跌倒高危患者安全防范措施落实的工作质量,每个月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计划。每季度对全院的跌倒患者进行案例分析、定性,并制定奖惩条例细则。②建立跌倒防范的工作流程:精神病患者从入院时即采取首护负责制,谁接诊谁负责,参照医院护理部自制的“精神患者跌倒风险评估表”进行患者跌倒风险值的评估,≥4分为高危患者,要求制定跌倒的防范计划并组织实施,责任护士在精神患者住院期间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随时进行动态评估,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并作为交接班的重要内容。③考评跌倒防范护理质量:病区护士长每天重点检查高危患者,内容包括评分与病情是否相符,护理措施落实是否有效,患者是否配合等,将考核结果记录在专用质量考评表,与责任护士绩效考核成绩挂钩。科护士长每天行政查房将跌倒防范工作作为重点内容之一,检查病区跌倒防范工作流程的落实评价及执行情况,将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病区护士长,限期整改,与病区护士长绩效考核成绩挂钩,同时写出书面总结上报护理部,护理部根据各科室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原因,制定防范措施,修订工作流程,完善跌倒防范计划,对跌倒案例进行定性分析。

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整改:⑴跌倒原因分析:抗精神病药物、镇静药物均具有对大脑中枢强烈的抑制作用,如苯二氮类药物在镇静作用的同时还有肌肉松弛作用。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如性低血压所致的跌倒发生。跌倒最易发生的地方是患者床旁,其次为厕所。对跌倒时的活动方式调查发现,最多的跌倒发生在患者起床和上床时,其次为入厕时起身。还有个别护士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安全隐患,造成患者跌倒的发生等。⑵整改措施:①改善病房设施,夜间增加光线柔和的照明灯,病区的走廊安装了扶手,洗手间铺设防滑垫,卫生间门坎为坡道,配置舒适坐便器;年老体弱、行动不便、步态不稳的老年患者用轮椅。扶助患者用餐、入厕、洗浴。床旁是跌倒的高危地点,护士应高度重视,及时去除隐患。对高危患者床头悬挂黄色“防跌倒”标识,要求醒目,架设床档,日常用品放置于患者触手可及的地方。精神科病区集体进餐时,在餐厅设置高危患者专用餐桌,由工作人员为他们端饭,提前用餐,减少用餐时拥挤或地面潮湿造成的跌倒发生。保持地面及卫生间的干燥,危险地带如厕所门口设立黄色警示标识,刚拖湿的地面也应有明显的标识。②对患者的干预:向患者讲授跌倒的不良后果及预防措施,将制作精良的《跌倒防范十措施图》张贴在病区走廊的醒目位置。引导患者熟悉病区环境,对不安全地带进行重点说明。高危患者住重点病室,有卫生间方便洗漱,增加护士巡视的次数,限制患者活动区域,夜间使用便壶排尿,使用床栏及保护性约束等。对长年服用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劝其未完全清醒时勿下床活动。与家属沟通并告知,使其了解患者目前的状态及需家属配合的内容,如《精神科意外事件防范告知书》的签署。③对护理人员的干预:组织专题讨论和学习培训。培训由住院患者跌倒防范管理小组承担,护理部每年进行全员培训1次,科一级每季度进行专题学习,病区根据跌倒护理质量情况决定培训时间,要求书面考试或随机提问以强化护士掌握相关知识,将护理不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患者安全目标的实现。丰富服务内涵,强调以人为本,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主动护理意识,提倡“主动服务”、“超值服务”,主动询问患者所需,并及时解决,避免患者怕麻烦他人而导致跌倒事件的发生。

结 果

2010年2~8月住院患者5033例,发生跌倒事件4起,发生率0.079%;2010年9月~2011年2月住院患者3963例,发生跌倒事件2起,发生0.051%。实施跌倒防范的全程护理监控前后比较,效果明显。

讨 论

精神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护理群体,安全管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预防患者跌倒是实现患者安全目标的措施之一,跌倒防范工作流程的实施,规范了护理人员的行为,使护理工作更科学、更有章可循,对跌倒预防起指导作用。仔细评故精神患者发生跌倒可能的危险因素,将“预防患者跌倒”纳入质量控制范畴,并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拟定相应的预防对策,在检查中不断总结,使住院精神患者跌倒防范更加规范化、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王秀华,何国平.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2004,10:91-92.

2 唐晓英,蔡学联,郑芝芬,等.住院患者跌倒普防和专科化预防研究及效果[J].护理杂志,2009,26(2)59-61.

3 范臻.住院老患者跌倒的护理研究.现代护理,2006,12(6):571.

篇4

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公立医院改革要求,以改革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和推进分工协作机制建设为重点,强化服务质量为抓手,以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关键,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明显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1、改革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根据市医政工作任务要求,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集团式管理改革,通过对人才、设备、技术的合理调整与分配,形成科学的共享机制,最大发挥有限医疗资源的作用。根据省两个指导意见精神,进一步完善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公立医院的数量、类别、规模、布局。根据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和疾病谱构成,重点发展儿童、康复等薄弱学科。努力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贯彻省市完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措施,促进非公立医院健康发展。

2、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根据政事分开、管办分开、法人治理的原则,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根据精简效能、权责明确的原则,积极探索在卫生行政部门内建立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专门机构,加强对公立医院投资、运营等行为的监管。根据权责统一的原则,规范实施院长负责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建设。

3、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以逐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重点,协助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以全员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制度、绩效工资制度为三大核心制度,推进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出能进、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进人、管人、用人机制。

4、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以公益性为导向,以质量、安全、效率、服务、费用、对口支援、患者满意度为主要内容,建立公立医院运行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选择社会关注的主要指标,建立各级公立医院运行指标社会公示制度,完善医院巡查制度,加大公立医院日常监管力度。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及时调整公立医院日常监管重点,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5、推进分工协作机制建设。认真贯彻省建立城市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的意见。人民医院、中医院切实发挥城市医院业务指导中心作用,从方便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构建分级分工、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发挥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出发,从体制、机制、政策层面上,与医师多点执业、城乡对口支援、预约诊疗、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康复医疗服务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主动推进分工协作机制的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努力改善医疗护理服务

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深刻关切,把医院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全面促进人文医院建设,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真正落在实处,以及时方便、安全有效、优质价廉为目标,既兼顾当前,又立足长远,以专项活动为载体,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努力改善医疗护理服务,不断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

1、努力改善医疗服务。深入推进“三好一满意”活动。全面落实省厅制定的改善医疗服务24条。大力开展志愿者医院服务。开展医院业务流程重组试点。大力推进医德医风和行风建设。2013年,二级医院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专家门诊就诊患者预约率力争达到40%以上,出院病人复诊预约率达到100%。以落实规划为抓手,继续完善城乡一体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2、努力改善护理服务。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以落实临床护理人力配备、完善责任护士制度、规范开展分级护理服务为三大重点,深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以能力建设为中心,研究制定系统培训方案,落实《市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方案(2013)》,开展“年轻护士素质提高行动”。开展护理服务技能竞赛活动。加强专科护士技能培养,大力发展专科护理。加强护理员队伍建设。各二级医院要规范建设静脉输液配置中心。落实护理垂直管理、同工同酬、调整护理收费标准等改善护理服务的各项保障政策和措施。二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病房覆盖率达到70%以上,其中A类病房每所综合医院分别达到5个;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要争取达到95%以上。

3、努力提升工作效率。二级医院要通过住院业务流程重组、急慢病分治、缩短术前和治疗前检查等待时间、患者住院前在门诊完成相关检查、双向转诊等等一切有效手段,并完善相关政策保障措施,努力缩短平均住院日。2013年,二级医院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要较上年下降不小于1.5天。

4、努力做好医疗救治工作。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各项准备工作,加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医院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负压病房等规范化建设,加强院前急救、医院急诊科、ICU、职业病科等相关专业的人员培训,完善救治设备设施,完善医疗救治工作预案、方案和制度。密切关注手足口病、人感染性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点疫情,及时有效、科学规范地组织实施医疗救治工作,努力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5、努力控制医疗费用。要把控制医疗费用作为落实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体现公益性的主要方面之一。要深入落实卫生局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工作意见,试行医嘱共享,落实“三合理”规范,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要严格控制药占比,各医院力争2013年再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要建立临床用药和检验检查监控制度,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合理医疗行为,并与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挂钩。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力争使各医院平均门诊人次诊疗费用和平均出院人次诊疗费用与上年持平,或增长幅度低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

6、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平安医院创建为抓手,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各项制度措施,努力预防医患纠纷的发生。加强医院人防、技防、设施防建设。完善医患关系沟通协调组织,各医院都要建立医患沟通部门,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加强医患沟通的教育与培训,有效开展医患沟通。严格执行告知制度,维护患方知情同意权。严格投诉管理,落实首诉负责制。严格执行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大力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建设,各医疗机构都要参加各种形式的医疗责任保险。依法、及时、规范处置医患纠纷,涉及赔偿或补偿金额超过万元,要尽力引导到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组织或人民法院进行处理,坚决抗击“医闹”行为,切实依法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学习掌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损害鉴定工作的法规和政策要求。各医院凡是在医疗事故和医疗损害鉴定中有过错或存在责任的,必须在一个月内组织讨论,明确责任和处理方式,形成书面处理意见,并及时上报卫生局医政科。上报及处理情况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和等级医院评审要求。强化开展平安医院考评工作。2013年全市一级以上医院创建平安医院达标率100%。

三、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1、加强临床专科建设。坚持“院有名科、科有特色、人有专攻”的专科建设理念,加大创建力度。各有关医院对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运行质态要定期上报和做好被考核评估准备,做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建设期满后的复核迎检工作。二级医院要积极引进和开展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努力申报省厅新技术引进奖。着力培养专科人才,提高专科建设水平。加强医院儿童、康复、精神等薄弱专科建设,不断提升医院服务能力。

2、加强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二级医院要全面推行电子病历。人民医院要建成符合卫生部和省厅规定的必备功能要求的电子病历系统,不断完善电子病历应用功能,重点完善临床路径管理、病案首页自动生成、医疗核心制度执行、临床危急值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自动报警功能等,规范前、后台格式化。全面推进HIS上水平,完善预约挂号、HIS辅助决策、信息查询、成本核算等方面的功能。

3、建立健全市、镇、村急救网络体系。切实维护以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为全市急救中心主体、其它各医院、卫生院为急救分站为支撑、各村级医疗机构、其它各医疗机构为辅助的高效运转的三级医疗急救网络。加强对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医护人员、调度员、担架员)的法律法规知识及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组织进行急救演练,提高急救人员的素质。逐步规范120急救中心的管理。规范人员配备(每车至少配备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担架员及一名驾驶员),确保信息畅通。各医院救护车要做到专车专用。二级医院急诊科要全面达标。

四、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巩固“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成果,强化院长为医疗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完善院内和行业内医疗质量控制组织和制度体系,坚持依法治医,严格要素准入,落实制度规范标准,推进医疗管理精细化,努力形成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提升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1、推行等级医院复核评价与评审。部署新一轮一级医院等级评审,加大医院平时运行质量的评分权重,依据等级医院管理办法和标准,规范开展医院复核评价和评审工作。二级医院要认真对照省卫生厅印发的县市级综合医院评价标准和细则,全面规划、积极实施,努力提升医院整体水平。

2、强化医疗核心制度落实。强化医务人员医疗核心制度的教育与培训,继续组织开展医护人员“三基”考试。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省病历书写规范,加强对住院运行病历的监控,开展门诊和住院病历质量检查。以首诊负责制、值班制度、会诊制度、技术准入制度等重点,继续开展医疗核心制度明查暗访。组织医政管理规范标准执行情况抽查活动。以落实医疗核心制度、提升常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水平为重点,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医院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

3、强化临床路径管理。二级医院要全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全面覆盖卫生部已经下发的临床路径。医院开展的临床路径的专科和病种必须达到上级要求的数量,并使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认真落实省卫生厅下发的麻醉科临床路径,认真执行省厅有关恶性肿瘤、冠心病、骨关节置换等单病种诊疗规范,有条件的一级医院试行推行开展临床路径管理,提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单病种科学化诊疗水平。

4、强化医疗机构准入和行为监管。依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严格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执业登记、变更、校验。加强医疗机构行为的经常性、规范化监管,严格不良行为记分管理。卫生监督部门要组织开展医疗机构执业行为集中式、拉网式检查。以机构基本标准、超范围执业、命名不规范等为重点,依法查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做好非法行医查处工作。

5、强化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贯彻落实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医疗技术应用管理办法》,《省省手术分级管理规范(2010)版》,,切实加强对医疗技术准入和应用管理。医院要做好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申报、管理工作,严格手术分级管理,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监督检查力度。

6、强化医师和护理队伍管理。加强执业(助理)医师准入和执业管理,认真依法做好医师护士资格考试、注册管理,加大医师定期考核制度的实施力度。加强美容主诊医师、进修实习医师服务行为的管理,依据《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加强医师会诊管理。规范开展医师多点执业工作。加强医疗护理管理队伍建设。

7、强化医疗广告监管。继续开展医疗广告专项整治行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要增强整治行动的针对性,重点加强对涉及恶性肿瘤、不孕不育、整形美容、健康体检、皮肤性病等内容医疗广告行为的整治。加强与工商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通报监测信息,努力形成工作合力。依法加大对医疗广告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发现一起及时查处一起。

8、强化医院药事管理。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研究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二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关键指标全面达标。推进临床药师制度。各医疗机构应当根据本机构性质、任务、规模配备适当数量临床药师,二级医院原则上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明确临床药师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展药学查房,为患者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参加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和疑难、危重患者的医疗救治,协同医师做好药物使用遴选,对临床药物治疗提出意见或调整建议,与医师共同对药物治疗负责;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实施处方点评与超常预警,促进药物合理使用;开展药品质量监测,药品严重不良反应和药品损害的收集、整理、报告等工作;协调基本药物评价监测。继续做好基本药物实施监测评价工作,加强太和中心卫生院省级监测评价点的建设,不定期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基本药物制度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省级监测评价点实行每月监测报告制度。加强培训教育,落实制度规范,规范采购和使用行为。推进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的培训。深入开展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培训工作,加强对《指南》和《处方集》培训工作的考核。促进基本药物在二级医院的推广应用。强化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落实《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推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发展,落实药品安全监管责任,保证公众用药安全。规范医疗机构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监测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立即向药学部门报告,并做好观察与记录。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相关部门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品管理。按照《品和管理条例》、《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一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认真做好品和管理,强化对品和印鉴卡的管理,规范品和处方权医师的培训、考核、准入管理。重点检查病区药房、急诊药房、手术室药房的品和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特殊管理药品的临床合理应用和安全。

9、强化医院感染管理。加强院感管理队伍建设,贯彻落实省院感专职人员管理办法,稳定院感队伍,加强岗位培训、网上学习、考察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加强对ICU、新生儿室、血液净化室、手术室、消毒供应室、产房、内镜室、口腔科等重点科室和部门的院感防控监管。继续推行医疗单位以人民医院为主体的区域集中消毒供应方式。加强院感监测工作,深入推进目标性监测,有序组织现患率调查。以医务人员手卫生、各类物品消毒灭菌情况、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院感防控措施等情况,加大院感工作监督检查力度。

10、加强血液质量安全管理。血站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相关法规制度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执行国家有关法规的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着力加强对血液质量安全的全程管理,从献血员筛查、体检到血液的初复检、成分制备、保存和血液的发放等各个环节都要按质量规范严格操作,确保血液质量安全。扩大固定的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尽快建立起无偿献血工作的长效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血液保障能力,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内练素质,外树形象,从工作细节入手,努力探索出“优质、高效、便捷”的无偿献血综合服务模式。加强二级医院输血科的建设,完善健全医疗机构合理用血审核制度。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提高成分输血率,积极开展临床互助献血和自体血回输工作。医护人员要带头献血,各医院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医护人员无偿献血工作。

五、全力推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

1、全面实施“十二五”卫生规划中医药事业发展目标。认真学习贯彻新的《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针对存在不足和问题,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切实抓好整改和落实,巩固农村中医药先进单位建设成果。

2、强化中医院建设,发挥中医药龙头作用。推进中医院标准化建设,完善中医院的基本设备。完善中医院综合服务功能,加强中医医院儿科、老年病科、急诊科、妇产科、精神卫生科、康复科、病理科等薄弱科室和急需加强科室的建设和发展,实施省中医医院中药房建设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项目,建立健全中医“治未病”科室,提高综合诊疗能力和水平。

3、加强机构中医科室建设,稳固中医药服务体系。根据市中医工作目标任务,落实马桥卫生院建设省级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建设达标各项工作;落实太和、四院建成市级基层(乡镇与社区)中医药特色专病专科的建设任务;落实综合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科室集中设置的国家中医药局先进单位建设标准,所有卫生院设置中医科都要在装修装饰上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综合医院与各中心卫生院以及具有两个以上中医科室的卫生院都要创造条件,集中设置中医科室,形成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人民医院要按照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要求,马桥卫生院按照省乡镇卫生院示范中医科建设标准建成中医馆服务区。各中心卫生院、四院各选择一个村卫生室建设市基层中医药示范点,并通过上级部门验收。

4、强化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中医院要进一步强化中医药特色,按照好新一轮中医医院等级评审要求,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重点特色专科管理,进一步提升已有重点专科水平,创建更具特色的专病专科;发展中医至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建立健全中医预防保健科,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要建立中医预防保健科,提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抓好中医药预防保健宣传。巩固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

5、要认真做好基层医院中医药人员的业务指导培训工作。加强市、镇、村三级网络的中医药业务协作,与基层医院建立和完善中医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和中医业务合作,并签订协作协议,不断提高全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督促落实各医院、卫生院制订中医药在职人员培训、后备队伍培养计划,全面做好在职中医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抓好中医政策倾斜和专项经费落实工作,继续分层分类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加大中医药健康教育力度,加强中医药工作宣传,使中医药技术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六、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以深化医改为主线,以提高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加快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强化绩效考核为着力点,以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认真履行“六位一体”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努力为广大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1、加强机构建设,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在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人民医院、中医院要对照省《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和设备配备标准》,制定不达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计划,落实改造提升措施。统一机构形象设计、机构标识,统一服务人员着装、标识、证件,为开展上门服务提供必要的身份标识。要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管理系统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有效整合,与新农合、职工和居民医保信息系统有效对接,充分发挥系统的技术支撑作用。加强计免信息化门诊建设,加强中医药进社区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积极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按照省标,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医疗集团所属中医院或人民医院新建成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人民医院建成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

2、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按照已经核定的编制岗位,一个控制社区卫生服务非卫技人员比例和数量,多引进大学毕业生。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规范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即先接受五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三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层在岗医生要实行转岗培训,获得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证书,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每个中心必须有3-5名合格的全科医师。

3、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明确全科医生(临床医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职责,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全面推行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慢性病人的健康管理、精神病人的健康管理、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做好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积极引导医务人员采取主动服务方式,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特点,在服务时间、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上有所突破,应用适宜技术,使用基本药物,开展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诊疗服务,建立中心与二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逐步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诊疗,力争城市居民在社区门、急诊比例提高到45%以上,门诊均次费用比二级医院低50%以上。

4、建立家庭医生制度,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认真贯彻省、关于建立家庭医生制度的通知精神,2013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启动家庭医生制度,本着自愿原则,优先为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的家庭签订服务协议。要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目前全科医生数量不足的情况下,组建由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和社区护士的全科服务团队,按照每名全科医生签约服务500户、每个全科服务团队签约服务1500左右居民的标准,建立包干责任制。规范服务内容,主要以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健康促进、0-6岁儿童健康管理咨询指导、孕产妇健康管理咨询指导、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定期随访用药指导健康教育、普通疾病诊疗转诊合理用药指导、上门访视家庭病床等服务。要在辖区居委会和服务机构向社区居民公示家庭医生姓名、工作单位、服务项目、服务时间、联系方式和监督投诉电话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篇5

扬中市卫生监督所,江苏扬中 212200

[摘要] 卫生监督是政府管理卫生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大量的卫生监督工作,对于人民健康的保障、公共卫生秩序和医疗服务秩序的维护、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通过对扬中市卫生监督所机构设置、人员、设备和经费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该市卫生监督机构在实际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应加强经费保障、监督员队伍建设、部门整合职能调整、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探索建立派出机构等措施,为卫生监督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1(b)-0012-02

卫生监督体系是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了国家卫生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维护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秩序,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03年2月,扬中市卫生监督所正式组建成立,受市卫生局委托行使卫生行政执法职能,建所近10年来,扬中市卫生监督所始终把公众的健康利益作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依法行政、违法必究、严格管理的原则,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大卫生执法力度,切实履行职责,护卫着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09年,该所获得“省医疗服务监督示范市”称号,并顺利通过“江苏省县(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达标验收,但在体系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该文就扬中市卫生监督工作中的困难及发展对策做一些探讨。

1扬中市卫生监督机构的现状

1.1基本情况

1.1.1机构设置扬中市卫生监督所于2003年2月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时成立,为独立设置的全民事业单位,现设办公室、财务室2个职能科室和许可受理科、监督一科、监督二科、监督三科、监督四科、稽查业务科等6个业务科室。未在乡镇设立卫生监督分支机构,2011年在乡镇卫生院聘任22名卫生监督协管员。

1.1.2人员状况市编办核定编制31人,现有工作人员3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6人,非卫技人员12人。本科27人,大专8人,中专3。卫生技术人员中,公共卫生专业13人,临床专业 6人,护理专业2人,其他专业5人。有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4人。有法律专业工作人员3人。

1.1.3设施装备2010年之前,市卫生监督所办公用房是原卫生防疫站6层办公楼中的2、3层,面积约800 m2,人均用房面积不足20 m2。会议室、食堂与市疾控中心共用。2010年9月该市卫生综合楼启用,市卫生监督所搬迁至卫生综合楼2、3、4层,拥有办公用房1400 m2,人均用房面积已达30 m2。大会议室、食堂与市卫生局机关、市疾控中心、市妇幼保健所共用。目前拥有的现场快速检测设备有食品安全检测仪器箱、便携式紫外线照度计、测距仪、二氧化碳检测仪、一氧化碳检测仪、pH计、温湿度计、余氯测定仪、风速仪、声级计、数字照度仪、便携式甲醛分析仪、便携式浊度仪等一些简单、价廉的设备;业务科室已配备手提电脑、数码照像机和摄像机、录音笔等执法取证工具;卫生监督员的个人防护用品缺乏;卫生监督执法车只有3辆,其中1辆接近报废,有2辆无外观标识;未配备现场快速检测车。

1.1.4功能建设扬中市卫生监督所成立之初,主要负责全市传染病、职业病、食品、化妆品、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放射卫生和学校卫生等的卫生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工作,承担重大节日和全市重大活动的卫生安全保障任务,依法对危害公共卫生的污染、中毒事件、传染病疫情等卫生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取证和采取控制措施,对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执业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对医疗服务市场进行整顿和规范,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和非法行医行为。2010年,该市将职业病的监督管理职能调整至安监局。食品监管职能虽然调整至食品药品监督局,但该市食品药品监督局隶属市卫生局统一管理,目前,市卫生监督所仍然行使对食品餐饮环节的监管职能。

1.1.5经费保障扬中市卫生监督所是财政全额拨款的卫生事业单位。2013年,总收入570.48万元,其中扬中市级财政拨款547.37万元(含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业务经费等),上级补助收入22.45万元,其他收入0.66万元;总支出570.48万元,其中人员经费361.06万元,公用经费88.27万元,其他支出121.15万元,基本实现收支结余平衡。

2主要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卫生监督机构的正常运行

虽然从2011年开始实现了收支结余,但是当前卫生监督机构面临的最大也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仍然是经费不足。这使得卫生监督机构运转困难,技术更新非常滞后,基本装备严重缺乏,人员不能得到应有的培训和提高,难以及时地发现和纠正公共卫生系统存在的隐患。在目前行政事业性收费被取消的情况下,财政投入的支撑显得尤为重要。

2.2卫生监督运行机制没有完善,存在“缺位”、“不到位”和“错位”的现象

①卫生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分工存在交叉、关系不清楚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在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方面,虽然目前分段实行监督管理,但仍有一些工作职责未完全理顺。如一些大型的超市中不仅销售食品,而且加工食品,进行现场制作,卫生、工商、质监三个部门职责不明确;公共场所的食品销售和加工,应该依照流通环节进行监督管理,还是依照消费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各部门在认识和实施上也存在差异。②卫生监督机构受多头领导,任务繁重。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将餐饮服务许可划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理,2010年该市在机构调整时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责整合划入市卫生局,但在实际工作中,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对独立行使职能。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监督责任方面接受卫生监督局的领导,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须向市卫生局汇报,在具体的卫生监管以及打击非法行医等方面接受市卫生局领导。在目前该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关键时期,市卫生监督所还要完成市创卫指挥部的工作任务。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卫生监督机构仍然存在争议。由于卫生监督机构一直以来由卫生防疫站负责,以前制定的法律、规章制度尚未修订,工作中出现职能交叉的现象很多,加之机构的拨款不足,双方机构在体检、培训、技术评价等服务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争议,需要管的方面没有管,不需要管的方面管得太多。④未在乡镇设立卫生监督分支机构,卫生监督在农村基层存在着大片空白和盲区。2011年虽然在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卫生监督协管员队伍,但协管员的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都有待提高,协管员没有行政处罚权,也一定程度地影响卫生监督效果。

2.3执法基础薄弱,监督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在传统的卫生执法中,食品安全监管处于重要地位,而传染病防治法、执业医师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相对较晚,执法基础薄弱,执法难度大,因而大部分监督员习惯于将工作重点放在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管方面,而忽视了对医疗机构等方面的卫生监督。另外,卫生监督员队伍非卫技人员比例较高,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涵盖面不广,综合执法能力有限。少数卫生监督员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在执法工作中表现出拈轻怕重,避重就轻,造成工作开展不平衡。

3推进扬中市卫生监督事业发展的对策

3.1建立卫生监督机构经费保障机制

省财政厅等5部门下发的《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实施意见》(苏财社〔2009〕132号)明确提出,政府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补助内容包括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应上缴财政的收入,要全部按国库集中收缴制度规定及时足额上缴同级财政国库或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同级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所需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以及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其人员经费依照国家规定的编制内人数和工资、补贴的标准进行拨发;公用经费则按照财政预算定额进行核定;专项业务经费按照工作的需要合理进行安排;发展建设经费按照项目论证的意见进行核定。因此,我市财政部门要建立健全财政卫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并有利于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领域;要制定合理标准,解决卫生监督人员的工资和劳务报酬,来稳定公共卫生的农村队伍;要核拨发展建设经费,添置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和执法取证工具,添置符合要求的执法车辆,加大卫生监督的技术含量,提高执法工作效率。

3.2进一步理顺相关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能职责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需要修订完善之际,组织法制编制、改革发展等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针对卫生部门及其监督机构涉及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治、职业病的预防、放射安全等工作,对食品药品监督、工商、质监等部门进行机构整合,进一步理顺有关职能职责。在卫生监督机构内部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职责,做到忙而不乱,认真完成各项卫生监督任务。

3.3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从事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必须要有过硬的能力来胜任本职工作。①要提高业务能力。卫生监督执法的工作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专业性强,主要包括食品安全、公共场所卫生、医疗机构、饮用水是否达标等的检查监督以及一些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等,要想做好这些工作,卫生监督的执法人员不仅要掌握有关卫生行政执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还要具备专业的卫生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对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每年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体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进行集中式培训,邀请法制办公室、卫生监督机构领域的专家、律师进行授课,培训结束后统一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实行每半月一课制度,从所长到职工,每人结合工作的实际轮流讲课。要鼓励年轻的卫生监督员提高学历层次,在拿到毕业证书后给予报销部分学习费用。每年有计划地组织卫生监督员参加国家或省、市举办的各类业务培训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②要提高执法能力。每一位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探索中寻找新的工作方法,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妥善处理复杂多变的问题;要熟练掌握新设备、新仪器的操作规程,熟练制作现场执法文书。要教育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必须严格做到依法执法,在执法过程中,拒绝接受被监督对象的礼品、钱财等,严禁违反程序进行执法,严禁在工作时间内饮酒、赌博,严禁违反限时办结制度。要采取警示教育、友情提醒、个别谈话、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形式,督促卫生监督员廉政执法。

3.4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

要想开展卫生监督执法质量和效率的考核工作,就要在加强卫生监督执法质量考核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工作数量的考核工作,同时进行人事以及分配方面的改革,做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

3.5探索建立覆盖广大农村的卫生监督派出机构

《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中的第八条提出了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可派驻卫生监督人员到乡镇机构。在《江苏省县(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达标评估标准及细则》中,明确要求按照划片实施、垂直管理的原则,在重要的乡镇设置派出卫生监督机构。派出卫生监督机构到乡镇工作,将卫生监督重心下移,可以有效的消除农村卫生监督的空白,增加卫生监督的覆盖面;可以将卫生监督服务半径减小,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节省往返城区的交通费,降低执法成本;可以及时处理各类违法行为,加大监督管理力度。设置派出机构的目的是解决监督“到边到底”,将卫生监督延伸到乡镇,应考虑基层工作的特点,着重于日常监督检查、卫生许可的预审和复验、违法案件查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处理、抽检监测、投诉举报处理等实际工作,尽量减少务虚事务,避免陷入“小而全”的套路。

[

参考文献]

[1]陆卫根.基层卫生监督机构面临的困惑及对策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23(1) :485-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