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课堂范文
时间:2023-04-01 08:3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同步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有线电视机顶盒用户:在正常观看电视时,按遥控器“数字键”777(地市用户)或输入频道号125-139(县区用户),选择相应频道即可收看;双向或宽带用户可以通过首页推荐位《名校同步课堂》直播入口进行后收看。
2、有线电视覆盖用户(无机顶盒):凡有线电视信号覆盖的地市区域,将有线电视用户线连接至电视机射频口并手动切换信源选择DTMB信号即可收看《名校同步课堂》的各频道。
3、点播:有线电视双向或宽带用户可通过首页推荐位《名校同步课堂》点播入口进入专区。目前专区有五个一级栏目,分别为:推荐、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看直播,点开观看相应内容。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法;学法;同步优化;换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69-02
教学是双向的交流活动,教师与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顺利完成知识的转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中心论”为指导,课堂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造成了教法与学法相脱节。新课程改革中,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法要适应学法的需要,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优化,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一、化学教法与学法优化同步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逻辑性的学科,是初中阶段学习的重要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化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化学教学中,利用好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转变教师教学指导思想,更新教学方法和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教法和学法是教学过程的表现形式,教法对学法具有指导性,教法是学法的基础,学法是教法实现的工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过于强调教法,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较为忽视,不重视对学法的指导,不能协调好教法和学法。化学知识枯燥难懂,理论较为抽象,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教学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优化同步教法与学法的有效策略
1. 换位思考备课,奠定良好课堂教学基础
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法与学法有效融合到一起并进行优化,需要教师换位思考进行备课。(1)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教师的备课工作,如同舞台表演需要提前拟好剧本,分配好角色。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展了极大的变化,因此,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尝试。实验基本操作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安排实验,怎样摆放实验器材都是备课需要考虑的内容。例如,学习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时,教师在备课时要换位思考,注重引导学生从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和现象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亲身体验,初步掌握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不能单纯由教师演示讲解。此外,备课还应该备学生、备学情,把学生学习的综合情况尽可能考虑到教学之中。要多从“如果我是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学生的学法可以跟上教学节奏,课后要反思教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学法。(2)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逐渐培养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初中阶段学生认知水平能力有限,对化学理论的理解会感到非常吃力,通过课前预习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带着问题学习,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化学式与化合价”时,化合价的正价和负价的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如氯化氢(HCl)、硫化氢(H2S)、氨气(NH3)、甲烷(CH4)这几个化学式的书写,学生对正价和负价的理解会出现误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解析,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会对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重点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奠定了良好课堂教学基础,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2. 灵活多变运用教法,适应学法的需要
有很多学生在刚刚接触化学之后会认为: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跟英语一样,需要死记硬背,给人枯燥乏味的感觉。这就表明了学生在对化学课程特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调整教法,加强学习方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灵活多变地调整教法,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正确的学习化学知识的“钥匙”,建立起学习化学的兴趣。
要实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优化教法与学法的组合,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遵循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创设环境、导入新课、科学实验、归纳总结、巩固实践、应用知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灵活地穿插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前面的知识设计一个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在实验中教师将实验的装置与“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发生装置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归纳装置的异同,比较优缺点,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能力,并在比较中得出实验的操作步骤。在实验结束时,也可以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方程式比较,归纳碳的还原性。在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原子的构成”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口头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视频――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大多数的α粒子能顺畅地穿透金箔;少数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偏转;极少部分粒子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反弹回来。然后教师帮助学生思考总结出:在原子中有一个原子核,它的体积与原子比较小很多。这样灵活多变的教法,就使化学这门学科变得有趣多了。
3. 加强学法指导,促进教法与学法的衔接
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很难自己总结出较为完善的学习方法,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和认识一种新的物质时,要鼓励学生不仅要学习其化学性质,还要了解其用途,并学会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劲头十足。而且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学生通过努力解决问题,获得满足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有人用煤火取暖容易发生煤气中毒,中毒的原理是什么?在试管中加入新鲜鸡血(加入抗凝血剂),然后通入一氧化碳气体,观察血液颜色的变化(或者借助多媒体演示此实验)。最后学生总结出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会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
要学习好化学,还需要进行适当的记忆。初中化学需要重点记忆的知识包括常见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如果要求学生只是机械记忆,效率和效果都不理想。这些内容都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如果不能牢固掌握,就很难跟上课堂教学节奏,造成教法与学法相脱节。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其归纳记忆诀窍和记忆方法,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如学习“化学式与化合价”时,学生需要记忆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口诀:一价请驴脚拿银(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羊盖美背心(二价氧钙镁钡锌)……教学金属活动顺序表时,可以这样启发学生记忆:“嫁给那美女,身体细纤轻,统共一百斤”(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教学“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步骤时,教师可以采用比喻记忆法,把一氧化碳气体的通入和撤出,比喻为“早出,晚归”,把酒精灯的点燃和熄灭,比喻为“迟到,早退”。记忆口诀可以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陌生的东西熟悉化。通过这些通俗易懂的口诀,学生可以快速“简单记忆”,既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强学法的指导,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有效促进教法与学法的衔接。
三、结束语
化学教学课程改革只有适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学理念的要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积极更新观念、转变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好地让教法与学法优化同步。同时,在对教法和学法进行优化同步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灵活多变运用教法,加强学法指导,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以收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江家发,杨浩文.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05(08).
篇3
1.(2020·天津,8)完整的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组成。下图为真核细胞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合成、装配及运输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上图所示过程可发生在有丝分裂中期
B.细胞的遗传信息主要储存于rDNA中
C.核仁是合成rRNA和核糖体蛋白的场所
D.核糖体亚基在细胞核中装配完成后由核孔运出
2.(2020·山东,5)CDK1是推动细胞由分裂间期进入分裂期的关键蛋白。在DNA复制开始后,CDK1发生磷酸化导致其活性被抑制,当细胞中的DNA复制完成且物质准备充分后,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而被激活,使细胞进入分裂期。大麦黄矮病毒(BYDV)的M蛋白通过影响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而使农作物患病。正常细胞和感染BYDV的细胞中CDK1的磷酸化水平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正常细胞中DNA复制未完成时,磷酸化的CDK1的去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
B.正常细胞中磷酸化的CDK1发生去磷酸化后,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C.感染BYDV的细胞中,M蛋白通过促进CDK1的磷酸化而影响细胞周期
D.M蛋白发挥作用后,感染BYDV的细胞被阻滞在分裂间期
3.(2020·浙江1月选考,16)下列关于用不同方法处理与培养小鼠骨髓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缺乏营养物质的培养液培养,会使M期细胞减少
B.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不影响G1期细胞进入S期
C.用促进细胞分裂的试剂处理,G2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增加
D.用仅含适量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培养液培养,S期细胞的数量增加
4.(2018·全国Ⅰ,4)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5.(2020·北京,5)为探究干旱对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用聚乙二醇溶液模拟干旱条件,处理白刺花的根尖,制片(压片法)后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变异的情况,细胞图像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制片需经龙胆紫染色漂洗盐酸解离等步骤
B.直接使用高倍物镜寻找分生区细胞来观察染色体
C.染色体的形态表明该细胞正处于细胞分裂的间期
D.观察结果表明该细胞染色体发生了变异
6.(2016·海南,6)下列与细胞周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
B.在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中纺锤丝出现在分裂间期
C.细胞周期中染色质DNA比染色体DNA更容易复制
D.肝细胞的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存在的时间比染色质的长
7.如图为高等植物细胞(2n)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模式图,图中1代表囊泡,2代表细胞壁,3代表纺锤丝。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细胞中的着丝点断裂导致DNA数目加倍
B.图乙细胞中的2是通过1与赤道板融合而形成的
C.若加入DNA合成抑制剂,将会阻止图丙细胞的继续分裂
D.若用秋水仙素抑制3的形成,则图甲细胞中的着丝点不能正常分裂
8.如图甲、乙为某生物的体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示意图,图1和图2为核DNA数量变化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对应图1中曲线的CD段,对应图2中曲线的FG段
B.乙图为细胞分裂后期图,这一时期两曲线有不同的变化
C.甲图所示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难以观察到
D.观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时,可用同一细胞来观察甲、乙两种时期
9.如图为与有丝分裂相关的坐标曲线。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数量,则cd过程细胞中核DNA数量不变
B.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核DNA的数量,则e点时一条染色体中DNA的数量与a点相同
C.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数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D.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核DNA的数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10.如图1和图2表示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处于图1的CD段
B.图1中DE段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数量不变
C.图2中a对应图1中的AB段,c对应图1中的EF段
D.有丝分裂过程不会出现图2中d所示的情况
11.(2019·海南,22)若要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适宜的材料和染液组合是(
)
A.大蒜根尖细胞,龙胆紫溶液
B.玉米根尖细胞,台盼蓝染液
C.菠菜叶肉细胞,碘液
D.番茄果肉细胞,吡罗红染色剂
12.如图是关于“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的部分操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剪取洋葱根尖2~3
mm,因为该区域属于根毛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
B.该实验步骤中唯一错误的是在②和③之间缺少用清水漂洗这一环节
C.在观察的图像中,b属于分生区的细胞,细胞已死亡
D.若用图中b区域的细胞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现象明显
13.(2020·山东高三模拟)在细胞周期中有一系列的检验点对细胞增殖进行严密监控,确保细胞增殖有序进行。周期蛋白cyclin
B与蛋白激酶CDK1结合形成复合物MPF后,被激活的CDK1促进细胞由G2期进入M期;周期蛋白cyclin
E与蛋白激酶CDK2结合形成复合物后,被激活的CDK2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上述调控过程中MPF的活性和周期蛋白的浓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抑制cyclin
B基因的表达或CDK1的活性都可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2/M检验点
B.cyclin
E可能与细胞内染色质螺旋化和纺锤体的形成密切相关
C.若将G2期和M期细胞融合,则G2期细胞进入M期的时间会提前
D.蛋白激酶CDK2可能参与了中心体复制的起始调控
14.(2017·全国Ⅲ,29)利用一定方法使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阶段,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以下是能够实现动物细胞周期同步化的三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DNA合成阻断法: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DNA合成可逆抑制剂,处于________期的细胞不受影响而继续细胞周期的运转,最终细胞会停滞在细胞周期的____________期,以达到细胞周期同步化的目的。
(2)秋水仙素阻断法: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秋水仙素,秋水仙素能够抑制________________,使细胞周期被阻断,即可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经秋水仙素处理的细胞________(填“会”或“不会”)被阻断在间期。
(3)血清饥饿法:培养液中缺少血清可以使细胞周期停滞在间期,以实现细胞周期同步化。分裂间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答案
1.
D
2.
C
3.
A
4.
C
5.
D
6.
C
7.
C
8.
D
9.
D
10.
C
11.
A
12.
C
13.
B
14.
(1)分裂 分裂间
篇4
关键词:同辈学习共同体 建构 学习环境 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50-02
1 引言
建构在自学基础上的同辈学习共同体(以下简称同辈共同体)不仅能为共同体成员穿创造彼此发展的空间,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等也都产生着重要影响,但是现有的理论和研究并没有清楚得指明同辈共同体在其社会互动过程中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机制到底是什么。本文正式基于这样的背景,在同辈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解释的基础上阐述了同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学习环境以及作用机制。
2 同辈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对于学习共同体的界定,由于研究的侧重点及应用领域不同,造成对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界定也会有所区别。赵健博士在他的博士论文《学习共同体》中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对“学习共同体”的本质和内涵做了深入的分析和说明。他的主要结论有:“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代表一种社会结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1]这个概念本身的含义在时代的不断发展中也在不断演进,“学习共同体”是以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的支撑平台,这也是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
本文把同辈学习共同体定义为由学习者(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建立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管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
3 同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性的意义建构的心理过程,更是一个社会性的、实践性的、以差异资源为中介的参与过程。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的本质就是对话,在学习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就是广泛的社会协商,而“学习的快乐就是走向对话”。
学习者要进行充分的对话和交流,自我需求和自我意识是居于首要位置的,学生只有产生对学习的需求,形成对话和交流自我意识,才能接近彼此,走进对方的世界。这也是我们历来强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原因。
课堂中同辈学习共同体的就是在学生自学基础啥概念建构的,该共同体建构的一种形式是小组学习,由小组内的同辈学生一起来探求问题,共同完成任务,并相互分享新观点,相互启发和双向互动,这些符合实践共同体所必须的三个要素(相互的介入、共同的事业和共享的技艺库),所以同辈学习共同体是实践共同体引入教育领域或者说引入学校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形式。
4 同辈共同体的学习环境
课堂中的同辈学习共同体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愿的情境下共通过分组的形式建构起来的,这里我们讨论的同辈学习共同体不包含课下学生因某种共同的利益、观点和兴趣爱好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群体,尽管研究表明这种非正式的群体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价值观、态度和信仰等。
因为我们主要讨论的是课堂中的同辈学习共同体,这种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建构的学习环境包括:(1)同辈指导。通常是由能力强的同辈学生作为指导者,这种互动是单向的,知识从指导者流向被指导者,指导者所拥有的更为丰富的知识源就是被指导者的发展空间。[2](2)合作学习。所有的参与者都是提供学习资源的专家,对话和交流时而是单向的,时而是双向的。彼此的知识和想法等就是对方的发展空间。(3)互动学习。互动学习是一种高度双向的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知识通过个体间的个体内的意义建构而获得。同辈群体通过一起寻找、商谈、辩论,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学会了社会交往。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第一种学习环境并没有满足实践共同体的三要素,但是在课堂中因为学生各自的差异小组间也会出现第一种学习环境,即便是同辈指导,也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空间,促进其发展。
5 同辈共同体环境的作用机制
在教师有意建构的同辈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协商合作,不断拓宽自我的知识面,不断获得新知识,复习旧知识;不断加深对显性知识理解,并领会默认知识;不断增加自己的个体知识,形成集体知识。
同辈共同体环境为彼此创造学习的发展空间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惰性知识”的激活。与同辈进行协商和合作的过程中,同辈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所提供的线索或提示能够激活学习者原有的“惰性知识”,个体需要回顾自己原有的知识,并用语言将其表述出来,这一过程包括了对原有知识的记忆、理解和重组,有助于其加深对也已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2)认知冲突。在同辈共同体各成员合作的过程中,彼此会有不同的观点,难免产生认知冲突。当产生认知冲突时,个体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或进行认知重建。(3)合作建构。合作建构可以是个体获得更高水平的知识的建构,而这这个你是个体建构所不能达到到。集体知识不是个体知识的简单累积,更取决于组织成员对共享实践的参与和达成共享的程度。在共同体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高能力的学生对其知识的分享乐在其中,低能力的学生因为坚持完成任务而获得新知识,这样就达到了从“个体知识”到“集体知识”的建构。
其实,无论是课堂上也好,课下也罢,我们往往不放心学生,有时并不是不信任我们的学生,而是想把我们所想到的、所看到的、所知道的、所经历过的全部教授给学生,也许这是种教师太负责任的表现,也体现了教师不舍得放手的情怀。[3]但是我们必须要做到合理的舍得,学生能做的事情就让他们自己来做,给学生留有更多发展的余地。左手是“舍得”,右手是“值得”,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合理的舍得就是智慧,这就需要让学生建立在自学基础上的同辈学习共同体发挥其必不可少的和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健.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4月.
[2] 龙君伟,曾先.论同辈学习环境极其作用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2期,48-51
[3] 郭茂荣,胡跃飞,刘松华.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8).
[4] 周楠.实践共同体理论的三要素对课堂建设的理论意义[J].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第2期.
篇5
哈哈,说曹操,曹操就到了。只见黄老师拿着一堆报纸,笑眯眯地走进了教室,有些同学惊呼道:“报纸?”有的同学在窃窃私语,有的同学在左顾右盼……黄老师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呀?
只见黄老师神秘地眨眨眼睛,对我们说:“今天我们不上语文课了,我来给大家变个魔术吧!”顿时,教室里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同学们欢呼雀跃,还有的同学兴奋地尖叫:“黄老师英明!黄老师威武!”
黄老师不慌不忙地亮出自己的道具――剪刀、报纸和双面胶。这三样东西能变出什么来呢?哦,看这架势,莫非就是传说中的莫比乌斯环?这个魔术我有所耳闻,但是没有亲眼见过,看来今天要大开眼界了!
当黄老师拿出剪刀时,我们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心想:这可能成功吗?还有一些同学在交头接耳,我的同桌紧张地说:“一定不会成功的!”“那可不一定呀!”我冲同桌吐吐舌头。
当黄老师才剪第一步时,一些胆小的女生就尖叫起来,我们这一组的同学都伸出头来想一探究竟,黄老师故意提高声调说:“我要继续剪了啊!”有些同学害怕地用双手捂住了眼睛,而我看出黄老师也有些紧张,双手在不停发抖。终于,黄老师大声求助,喊道:“呀,谁胆子大,帮帮我,剪一下这个圈?”49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黄老师,都不敢开口。黄老师仿佛看透了我们的心思,只好自己拿起了纸圈。
只听“咔嚓”一声,我们都以为纸圈断了,却听到黄老师兴奋地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我们都欢呼起来,只见黄老师抖了抖手上的圈,这纸圈竟变成了两个连到一起的圈。黄老师的魔术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篇6
例1.如图1,物块a、b质量分别为m1和m2,放在倾角为53°的斜面上,忽略一切摩擦,物块a、b之间有一个处于伸长状态的弹簧,a、b用细线系在墙的两端,细线和斜面平行,那么
(1)在只剪断上面的细线的瞬间,a、b的加速度各为多大?
(2)在只剪断下面细线的瞬间,a、b的加速度各为多大?
例2.如图2,水平地面上有一楔形物体b,b的斜面上有一小物块a;a与b之间、b与地面之间均存在摩擦。已知楔形物体b静止时,a静止在b的斜面上。现给a和b一个共同的向左的初速度,与a和b都静止时相比,此时可能( )
A.a与b之间的压力减少,且a相对b向下滑动
B.a与b之间的压力增大,且a相对b向上滑动
C.a与b之间的压力增大,且a相对b静止不动
D.b与地面之间的压力不变,且a相对b向上滑动
在高一新生刚开始学习弹力时,对放在桌子上的两本书,受到桌面的支持力等于两本书的重力,这个结果学生由初中的二力平衡就能得到,在学习弹力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从弹力产生的根本原因启发引领学生分析:由于重力的作用,其作用效果是使书向下加速,当把书放在桌子上时,桌面就受到挤压而产生支持力,所受的挤压产生的力若小于重力,书就继续挤压直到桌面产生的支持力等于重力时,桌面不继续被挤压,保持这种形变,对书的支持力等于书的重力。若拿走一本,则由于剩下一本书的重力小了,对桌子的挤压效果减弱了,桌子产生的支持力就小了,小到等于一本书的重力;若在原来两本书的基础上再加一本书,共三本书,则挤压效果增强,支持力等于三本书的重力。那么,我们知道一个事实,拿走一本书,剩下的书不会跳起来,原因是弹力瞬间变成了一本书的重力大小了;放上第三本书时也不会掉下来,因为弹力瞬间变成了三本书的重力了,这里不存在支持力一定等于两本书的重力,它当初等于两本书的重力乃至于后来等于一本书的重力或三本书的重力都是因为它是被动的,是按需产生的。如果提供不了三本书的重力那么大的支持力的话,书才会掉下来,这些情况要跟高一的学生详细地分析强调,才能培养学生对挤压力的被动性有深入的认知。
再比如,静止的电梯细绳下悬挂一小球,绳对小球的拉力等于重力,原因同书静止桌面时受到的支持力等于重力。当电梯从静止加速向上运动时,绳子的拉力如何?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把细绳换成轻质细软弹簧,由于电梯向上加速,而物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状态,就使得弹簧被拉长,从而对小球产生比重力大的弹力,直到产生的弹力使小球的加速度和电梯加速度相等时,弹簧不再伸长,保持这个形变量稳定。高中物理中,细绳不可伸长,那么,这个问题,把细绳换成轻质细软弹簧,学生很容易明白,然后再说明细绳的道理也相同。
【正确分析求解】
例1中,学生一定要首先弄明白,两条细线上的拉力都是被动产生的,以后是否变化,取决于产生拉力的原因以及产生拉力大小的原因是否变化。若弹簧的拉力与m1g相等,则下面细线没有拉力,若弹簧的拉力大于m1g,则下面细线有拉力;上面细线的拉力产生的原因则是受弹簧向下的拉力和重力分力,所以,不论弹簧弹力多大,上面细线都有拉力,大小等于重力沿斜面分力和弹簧弹力大小之和,那么,(1)只剪断上面细线的瞬间,由于在一瞬间弹簧的弹力来不及变化,所以下面细线产生拉力的原因没变,因而拉力没变,物体a的加速度为0;而物体b的加速度向下。(2)只剪断下面细线的瞬间,上面细线产生拉力及拉力大小的原因没变,所以,物体b的加速度为0;而物体a的加速度分两种情况,和前面对应的来说,第一种物体a加速度为0,第二种物体a的加速度不为0,方向沿斜面向上。
例2中,从桌面上的书和电梯中的小球的详细分析中,很容易能确定斜面对物块的支持力一定变大;同理也顺利地得到a、b是否保持相对静止以及a、b之间的摩擦力的方向:第一,若b的加速度较小,则二者之间有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但比静止时的摩擦力小了,由于需要的摩擦力小于最大摩擦力,所以二者相对静止;第二,若加速度较大,分两种情况:(1)加速度较大,物块相对斜面有向上的运动趋势,需要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但需要的不超过最大静摩擦,二者就相对静止。(2)加速度更大,物块需要的摩擦力沿斜面向下,但需要的超过最大静摩擦,二者就相对运动,a相对b沿斜面向上运动。而正是由于a相对b沿斜面向上运动,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分量,所以出现超重现象。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BC。
提高课堂效率要有长远目标,一节课是否高效率,要看对后期学生遇到的问题是否起到“有法可依”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清晰顺利地解决问题并享受充满乐趣的分析求解过程。
篇7
作为江津区的小学数学教师,积极投身“卓越课堂”的尝试和实践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努力创新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毕生的追求。一方面,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和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改变知识呈现方式,也有利于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叶澜教授曾经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我对此的理解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就是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都能自由陈述个人的观点,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为什么要在课堂上允许不同的声音?我认为只有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因材施教”;只有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在此,我想与各位同行分享以下三方面的意见:
一、允许不同的声音,有利于彰显学生的个性特色。
“不同的声音”不是指学生音调、音量的不同,而是指学生能够自由发表个人观点,充分展示自身独特的个性魅力。因为每一个学生所处的成长经历、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都不相同,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形成了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一方面,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获得最为充分的发展,因此我们不能以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评价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允许不同的声音,搭建起学生自由展示自我的平台,教师才能更为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色,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更为实在地进行“因材施教”。
另一方面,在新课标、新课改指导下的新型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整齐划一的坐在那里,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群快乐的小鸟在自由的飞翔,不同的意见可以自由的发表,不同的个性可以得到张扬。因此,在探索“卓越课堂”的道路上,叶澜教授为我们点亮了一盏明灯,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打造“卓越”的课堂,就是要打造“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具体说来,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尽情释放生命的活力。
二、允许不同的声音,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一方面,允许不同的声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积极性。因为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找到体现独特个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都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都渴望获得成功。允许不同的声音,就提供了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学生就能够在展示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种成功的体验很有可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另一方面,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渴望被尊重、被关注、被信任、被重视的心理需求。为了尽可能地满足他们这种积极的心理需求,老师要合理利用“发出不同声音”的平台,对他们不同的声音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得到肯定,受到赞扬的学生往往会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更加主动地解答、展示、检查和改进。只有学生主动了,新课标所强调的“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也就是说,允许不同的声音,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允许不同的声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不同的声音”不是指学生在课堂上随意的乱吼乱叫,而是指学生能够勇敢地展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结果。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是最为活跃的,他们面对相同的问题时,往往会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落实到具体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对待同一道数学题,不同的学生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才能鼓励学生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又叫做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其特点就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相互关系去启发诱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思路去解答同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讲述各自解题思路及理由,理清解与解之间的联系,促进思维发展,从而得出某一问题的不同解法。这一点在应用题教学和一题多解教学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1、应用题教学中“不同的声音”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对于同一道应用题,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各异。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探索,为学生的思维发散提供情景、条件和机会,实质上就是不仅要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而且要鼓励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在发出和接受不同的声音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提高他们的变通能力与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一题多解教学中“不同的声音”
篇8
一、先进的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传统的艺术课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传统教学的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和培养。
随着艺术课程的发展和改革,先进的网络教学进入了艺术课堂,由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形式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还能从Intcmet信息库上获得丰富的和艺术有关的各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即促进学生对所学艺术知识的了解,产生兴趣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如七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走近大师》,其中要求学生对音乐家冼星海及其作品《黄河大合唱》了解熟悉和感受,这就要求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这段历史,我通过网络媒体让学生听赏了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歌曲,以及一些中国人民被侵略被蹂躏最后拿起武器斗争的真实画面,媒体的作用确实很大,学生被这些真实的画面感动了,当歌曲《保卫黄河》响起时,有的孩子泪光滢滢,更多的男孩子和着歌声,握着拳头大声地演唱,我想这时的学生真的走近了大师,与大师的心灵产生了共鸣。可见,先进的网络教学,为学生的艺术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艺术教学中要求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和促进者。而媒体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
二、教师的传授与学生的体验相结合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师与生的“双主体”之间L,灵的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教学也难以收到成效,新课程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和学,构建了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通过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体验相结合,实现师生关系互惠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参与,相互建构,这需要教师首先给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即“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艺术课堂中,我总会要求学生结合艺术主题做一些表演,刚开始有些学生胆小或不好意思,不敢上台表演,作为教师的我便主动做一些示范表演,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学生看了老师的表演后,显得很兴奋、跃跃欲试。并纷纷要求上台表演,抓住这个契机,我及时给于表扬与鼓励,这时的课堂是欢乐的、轻松的,当孩子们把他们所感受到的音乐用自己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时,他们感到了幸福、获得了自信。虽然他们的表演有时是幼稚的、不够完美的,但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愉快学习,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教师重视教学情境创设,信任学生的能力,使艺术课程的学习不再是程序式,而是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具体情境因势利导,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使教学活动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方式,必将会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实践活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三、欣赏感受与表演实践相结合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能力的幼芽,是积极性的动力,是成功的沃土,正如古人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以往的调查资料表明,音乐教学有这样一种状况存在:“学生大多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究其原因,教材中枯燥、繁琐、理性的知识太多,同时,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学生学会了多少乐理知识看得很重,把发音位置、气息看得很重,然而正是这些专业性很强的要求,导致学生对音乐课厌而畏之,缺乏了学习兴趣,音乐表现力自然发挥不出来。
激活学生“心灵”的课堂,就更要在兴趣上下功夫。首先,利用设计新颖、插图精美、内容丰富的教材,让学生的感官得到强烈的刺激,点燃他们的审美欲望,调动他们表现美的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良性情绪,并从中寻求音乐表现力的发展。例如在七年级下册中的京剧《沙家浜》中,针对学生对京剧知之甚少,更别说唱了,于是我播放《智斗》片段,和学生一起模仿其中人物的手势和动作,在美轮美奂的表演中,学生对其中的唱段越来越熟悉了,演唱也越来越到位了。又如,在学习《线的韵律》一课,如果单纯地欣赏歌曲,欣赏图片,学生会感到很枯燥,缺乏激情,更谈不上情感的发挥。于是,我采用游戏的方式,将教室布置成一个舞台,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用不同,用身体律动的方式,表现所听到的乐曲的内容,从中感受音乐的旋律线。这样的体验、感受音乐的方式,学生会感到很高兴、很乐意地接受。当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再根据音乐的内容,组织指导一些更高要求的表演,使学生的表演更有趣、更活跃,并且在美的情感表演中,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事实已经证明,欣赏感受和表演实践的结合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其内在的表现潜能,从而对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发展起着催化作用。
四、艺术课堂和现实生活相结合
篇9
本文从美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不同教学形式,谈谈对美术教学的想法和经验。
一、传统的剪纸教学形式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这种教学方法及过程,实施的效果很好。课堂上,我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有关构图、图案、色彩知识,拿来具有一定特色的剪纸艺术家及学生的作品让同学们欣赏。在欣赏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剪纸艺术的起源和作用等。并在课堂上现场示范,引起他们对剪纸的兴趣。再按剪纸教学的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的原则,又简到繁,有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让学生逐步掌握剪纸的特点。剪纸教学以徒手剪纸为主,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促进眼、脑、手的和谐、协调及均衡发展。如讲授人物头像的直接剪法,我根据中国传统人物画法的规律变为剪纸人物头像剪法规律。这样学生易接受,也易掌握。使教学顺利进行。学生对此兴趣极浓。课堂下,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为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西掌握得更牢,我们成立了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课堂上学的在课外加以延伸、拓展,使学生对手工剪纸有一个稳定兴趣。
二、“融文寓画”是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的常见形式
本形式以主题、诗、词、儿歌为基点,对同一内容实施构图、造型色彩训练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调整学生绘画胆小的心态,开拓学生创作思维,使学生逐步形成爱绘画的内部动力机制,从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一)选好命题
以“爱惜粮食”为命题,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思维创作出符合题意的作品,有一位学生创作了一幅路上的画景,背景是一台农用车的后面装着满车的大豆,车的后面是几个背着书包放学的小学生在拾车上掉下来的豆穗,这是一幅生动精彩的收成创作画,其主题画与命题也十分贴切:可是,如果我们认真提炼命题,使命题更加形象化,更富有感彩,将会对学生的创作素质起到更加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经过一番精思和推敲,我们就采用语文课本中的两句古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为这幅作品的命题,既体现出农民耕作粮食的艰辛劳动,又表明了小学生接受优良传统的主题,它比原来的命题更具体,更形象,更切合作品的主题。这也表明,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命题与作品之间的辩证关系,灵活运用小学美术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的特点,更易于打开儿童美术创作的心扉,激活他们的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优美的作品与优美的语言、优美的环境和优美的情操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古诗配画”的教学形式
所谓“诗配画”,就是在众多古诗词中选出意境深远,表达作者深刻思想感情,能够用绘画手段再现的精品诗词,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词的内容,表达情感的理解基础上,用不同形式的绘画作品再现的过程。如:给《小池》一诗配画。首先,用书法的形式把诗歌抄写下来,张贴到黑板上。问题:1、诗中“泉眼”“爱晴柔”的意思是什么?2、全诗表达了怎样的环境?3、应将什么景物纳入画面之中?4、怎样将诗中的物用画面表现出来?在古筝曲中让学生思考问题,相互探讨,借助音乐的感染力,让学生拓展思维,想象画面,回答问题。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以及回答问题的语言组织与表述,实际上是语文能力的运用,通过对诗意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自己的画,怎样让画面中的景物贴近诗的意境,然后学生说出来,再一次体现了语文和美术的交融运用。最后,在悠扬的乐曲中,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作品,音乐的震撼力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人在不同的乐曲中会产生不同的内心感受,学生在乐曲中尽情体味,用自己灵巧的手将它画出来,为古诗配上了一幅声色具备的作品。
三、色彩知识的运用启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美术教学形式
我从学习中发现有的教师采取的这两种方法很好,在我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很好效果。
(一)从自然中发现色调变化规律,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季节采集或搜集不同种类的树叶子。比如,在秋天落叶时节让学生采集并观察不同叶子的色彩有哪些?让学生从中发现,叶子颜色会由绿变黄,由绿变红。绿色有多少种?黄色有多少种?怎么用颜色调配?请学生大胆试验调色,把从大自然中发现的颜色应用在作业上。不要怕学生弄脏调色盘,从大胆调色中,学生学习了自然物色调的丰富性和调色法,这是把“学法”传给学生了!
(二)运用色相环选色,探索色彩配合规律,教师指导学生做出十二色的色相环。中间有同心的圆面,上面画有不同角度的坐标。在使用色彩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寻找临近色、调和色和对比色的位置和颜色,把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机会留给学生。这一色相环可以长期使用,并且已经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四、漫画的教学形式
漫画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美术形式,可是刚学漫画的时候,孩子们遇到了许多难题,以下两个难题是学好漫画首先要解决的。
(一)漫画的内容
学生们针对漫画中内容或者说遇到一件事情,怎样把它画成漫画呢?这就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与丰富的联想能力。
1、善于观察生活,多留心身边的人与事。
2、善于联想,联想是漫画创作中不可少的能力,如看到光秃秃的树桩联想到小鸟的无家可归,联想到人类对森林的破坏。
平时,我采取了各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
(1)给漫画续结尾,选择两格或两格以上的漫画,根据其漫画情景,给其续上不同结尾,从而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开拓其思维方法。
(2)从创作主题开始联想,环保的、健康的等等,一个主题可以有不同的联想,可以创作出很多作品。
(二)漫画的造型
篇10
网龙网络公司作为本次参展成员,101智慧课堂独特的设计理念与教学机器人的全新亮相立即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同时,我们还获悉了一个重磅消息――将由前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梁念坚博士出任网龙网络公司董事局副董事长兼华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CEO,负责华渔教育整体的战略制定和日常运营,以及网龙旗下全球教育业务的战略规划及发展。
为全面了解华渔教育的发展理念及101智慧课堂的创新特色,23日下午,记者与其他媒体朋友一道采访了梁念坚先生。这位曾在微软与摩托罗拉供职多年、有着丰富的海外教育经验、融教育与技术知识于一身的智者,在近一下午的时间里与我们分享了华渔教育的发展规划、目标以及对互联网教育的理解。
依托网龙技术优势,开辟教育主阵地
网龙是公众熟知的中国网络游戏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领跑者,为何会进军教育行业?谈到这个话题,梁先生说:“网龙虽然之前一直做游戏领域,并未涉足教育,但网龙有丰富的大数据经验,通过收集很多游戏背后的数据来分析玩家的喜好。所以,孩子对什么东西比较有兴趣,我们很有研究,也有经验。因此,我们希望把这种经验带到教育里面,把教育做得更好。网龙做网络游戏多年,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方面绝对有优势。除此之外,课程游戏化, 3D、图形图像方面的技术也是我们的强项。”
正是依托以上技术优势,网龙公司在2010年正式成立了华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做教育方面的相关工作,希望通过把先进技术和教育教学进行一定的融合,依托技术让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为解决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等问题助力。几年来,华渔围绕“终身学习”目标,构建了以推动教育信息化升级和创新为使命的“未来教室(智慧课堂)”解决方案;以远程自主学习为目标,目前主要覆盖职业教育+全国非学历教育的、开放的现代化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助力学习型企业建设为目标的网龙多学企业培训互联网平台等。
多方合作,构建智慧学习生态系统
如何构建适合当今教育发展的生态系统,这是华渔教育从成立之初就一直思考的问题。曾有学者提出,教育发展到目前有三个阶段――1.0时代以“传道”为主,老师为主体,学生是受体,特征是“学会”;2.0时代以“授业”为主,学生是客体,特征是“会学”,除老师外,还可以运用互联网等其他工具;目前的3.0时代以“解惑”为主,学生由客变主,特征是“慧学”,即智慧的学习。而智慧学习环境主要由学习资源、智能工具、学习社群、教学社群、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等要素构成。
基于对智慧学习的理解,华渔开始着手构建智慧教育生态体系。“我们会做一个共享的平台,有云平台,有硬件、软件,也有大数据。然后也会做很多工具给我们的伙伴,让他们可以把软件内容放在我们的平台上面,实现大家共享。在终端方面,我们用很多时间去研究,在网络方面工具也会有很多,简单来说这就是我们的生态系统。”梁先生介绍说。
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智慧学习生态系统的建立绝非单个学校或单个企业能独自完成的。因此,华渔选择了与多个合作伙伴共同搭建智慧学习生态系统的发展策略。目前,华渔教育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一流高校进行合作,探求未来教育的模式;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等全国知名教材出版商合作,为教育者提供最为优质、有效的教育资源;与昌乐一中、北大附中等名校以及全国知名教师合作,为学习者提供制作精良、优质的教育资源等。
四年磨一剑,101智慧课堂解决K12教学痛点
早在2010年华渔教育科技公司成立之初,不少人认为这只是网龙又一次靠技术天赋狙击教育市场的机会。但事实上,网龙进入教育领域不只是看到教育本身是一个广阔的市场,更重要的是看到教育本身的意义,以及它能够解决的更重大的问题。因此,华渔在研发智慧课堂解决方案时,坚决摒弃短期盈利的思想,深入学校课堂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力求全面切合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智慧课堂从立项到推出历时四年之久。
那么,华渔教育精心打造的101智慧课堂究竟与其他同类产品有何不同?梁先生对此侃侃而谈,“我们的发展方向跟其他公司不太一样。在教育信息化市场上,很多公司的解决方案都针对教育里面的某一个问题,而不是把它整体来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很多问题,比如学生的问题、老师的问题、家长的问题等,这些问题都是关联在一起的。现在很多解决方案是解决课后补习的问题,或者是解决课堂上的问题,没有人把这些问题组合起来解决。华渔教育的方向是创造一套教与学的生态系统,可以解决刚才讲的所有问题。把老师、学生、家长,以及和教育有关系的人全部连在一起――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解决课前、课中、课后的问题,解决老师的痛点、学生的痛点和家长的痛点。”
智慧课堂作为华渔教育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由101学习平板电脑、互动黑板、智能云盒、答题器、机器人智慧助教等硬件,及开放云平台、课堂互动系统、中小学教学教辅资源等应用软件和资源组成。
游戏化与大数据作为华渔的两大技术优势在101智慧课堂解决方案也得以充分体现。梁先生说,“国内中小学课堂通常是一个老师带四五十个学生,老师很难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是怎么样的。而一个班里面所有的学生进度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游戏的元素与大数据技术放进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有很大提升,老师也可以很清楚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在哪里,挑战在哪里。我们就可以提供数据资料给老师,老师及时鼓励、奖励学生,帮助学生改进学习行为和习惯。具体来说,比如在智慧课堂中的学习软件中,采用测试、挑战、打BOSS、竞技场等游戏化方式,让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做题以及日常学习中的行为,探测出学生的薄弱环节从而给出全盘的优化方案。”
智慧课堂中的机器人助教还真是一个新鲜事物,因此在展会上一经亮相便被众人围观。它究竟有何功能呢?记者在现场见证了它的本事:在教室,它可以代替老师对学生进行点名、监考巡逻、 领读,还可以监控教室的环境(pm2.5,湿度,二氧化碳等)。在课外,它可以对学生英语口语进行矫正,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监控小朋友的身体健康情况,课后还可以充当学生娱乐伙伴,甚至在发生火灾等险情时,可以引导学生迅速逃生。
迎战互联网+教育,做好下一步发展规划
“其实在总理提出‘互联网+’之前,华渔就已经在做‘互联网+教育’了。”梁先生面带微笑自豪地说,“教与学,每天随时随地都在发生,不只是在课堂里,所以将互联网做为基础来发展教育,是一个非常适合的方向。总理提到‘互联网+’,对华渔来讲是鼓励,这跟华渔的发展方向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