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村官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磨砺意志,奉献青春,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在担任……已有差不多两年的时间里,农村实际工作让我对农村有所了解,对基层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但作为一名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怎么推动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呢?
首先,要了解农村、农民的特点,学会与农民相处并融入到农民的生活中去。开展农村工作,就要学会与农民打交道,适应农民的生活方式,接触村民,培养和村民的感情。作为大学生村官,我们坚决不能只待在办公室,要多走进村民家中,走进田间地头,倾听他们的心声,体验他们的疾苦,了解他们的难处,真心实意和农民交朋友,然后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要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群众的尊重和认可;只有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农民农村的生活,才能在农村工作中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在融入农村、农民生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失去一名大学生村官应有的的文化素质,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放弃“学习”这一给自己充电的行为,因为只有不断地进步才能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不断加强学习,在实际锻炼中求进取,在实践中掌握必要的农业知识和技能。作为
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需要随时关注国家惠民政策,尤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新动向、新角度。我们的工作只有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相结合,才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的新鲜血液,如果
对农村、农民、农业的知识都不了解,这不利于大学生村官在村开展工作。只有通过实践和学习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的服务群众,并利用自身掌握的科学知识开展农业生产。学习掌握农业知识,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当地的农业构架,了解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例如:主导产业、主要生产方式、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等,只有充分了解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要做到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尽快掌握必备的农业知识和技能,进而按照农村农民生产需求,建议指导农民全面掌握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并及时掌握农业科学发展的信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再次,要兢兢业业,做好基础的本职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每件小事情。作为一名村支书助理,不仅是执行上级命令的“技术人员”,同时也应该是一名“管理人员”。管理村委会工作包括农村各项基础工作资料的建档;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级事务的决策过程,在这些决策过程中监督程序是否完备,虽无决策权但有建议权,对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归档;采用适合农民的方式对中央政策、科普知识、计算机、法律基础知识、新技术等进行宣传、推广;协助村两委做好日常的村政事务管理工作等。以上这些看似平凡、繁琐的工作,正是大学生村官应该做好的最本职的工作。正因为平凡,所以要用心去做,要善于从中发现可“创新”的点,寻求灵活的工作方式,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因为工作没有大小之分,不论大事小事,都需要我们抱着“事无巨细,惟有用心”的态度。我们应该养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踏踏实实地去做好、做细、做精的习惯,这样在开展农村工作过程中我们才能有所收获。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积极投入工作,努力实践,锻炼自己,完善自我。放低要求,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虚心好学,积累经验,用行动证明,用事实说话,到那时你会觉得路其实就在脚下。
最后,充分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结合村实践工作,引导农民思想转变,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一名大学生村官,无论所学的专业是什么,只要肯用心去思考,总能找到自己专业与农村工作的契合点,为村里的工作尽一份自己力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在农村完善硬件基础设施体系(包括交通、绿化、农业设施设备等)、完善基层社会服务体系(包括学校、医疗、社会保障体系等)、加强基层民主法制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了给农村、农民建设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持,国家随即又推行了“大学生村官”政策,国家把你这个大学生放到农村,就算你学的是英语、戏剧之类的专业,似乎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的专业,但是只要你愿意,在新农村建设的任何一个小的方面完全可以做出或大或小的贡献来。即使确实无法用到自己的专业,你在大学学习的其它技能,如计算机网络使用技术、组织策划活动的能力等,也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块砖、加片瓦。同时,思想转变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农村,大力开展创业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并没有引起农民的足够重视。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学历最高的群体代表,要发挥教育、宣传作用
篇2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大学生村官一年工作总结
自从去年__月__日我被分配到相城区北桥街道芮埭村,便开始了我难忘的村官生涯。转眼已经一年了,回顾一年的点点滴滴,有领导、同事的关心和帮助,有自己的辛苦努力,有欢乐,也有苦涩。时间虽然很短我也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对我而言,却在一件件小事中成长,现在我就将自己一年以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准确定位、转换角色,尽快融入基层工作
大学生村官理念新、知识新,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是新型农民的代表,我们有着有知识、有文化、能说会写等方面的优势,有着建设___新农村的热情跟干劲,我们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新鲜血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那套理论似乎没什么用,这一点,在我近村没几天就意识到了。因此我通过学习农村基础知识和关于农村各项方针政策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充分了解农村各项工作的理论依据。其次主动跟随村干部们下去办事,一方面可以熟悉村组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从小跟班做起,让自己渐渐融入农村的工作。一年的实践经验,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话的含义,农村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广大群众,他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的;同时农村工作又是具体的,许多事情都是书上找不到答案的,必须在实践中摸索与积累。村里的其他干部学历都没有高,但很多我看起来根本无从下手的事情,他们处理起来却得心应手,简单而且管用,这就是我们到基层来学习的精髓之所在。因此,在村里,我只有放下大学生的架子,从“小学生”做起,在努力学习与农业、农村有关的方针政策的同时,向村里其他老干部、老群众学习他们奉献农村的精神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才能在若干年以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尽心尽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大学生村官想在农村中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并非朝夕之事,需要长期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因此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从小事做起,忠于职守、勤奋敬业,努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水平。我虚心接受书记的工作安排,先从文书类的工作做起,在各类材料的整理、归档过程中慢慢___。就这样文书工作成了我一年工作的中心,我在做好工会、党建和关工委等方面的台账外,还利用自己熟练电脑操作的优势,着手对村务文件进行电子化管理,对各类数据、会议记录、各类合同和村里的规章制度及上面的红头文件力求实现文本备份,电子文档保存。虽然这样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这是一劳永逸的,这样提高了村务工作的效率,同时对数据的更新,也更方便快捷准确及时。同时这种工作也是枯燥、无味的,而且在他人眼中这似乎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是通过一年的学习、整理及查阅,我基本掌握了村务、民情等基本知识,了解目前我村___户的人口总数为___人,总共分___个村民小组以及我村土地置换城保、医保等情况,为今后开展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勤奋苦干,为群众办实事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我党的宗旨。作为最基层的村干部,是党和政府直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群众往往从我们身上感知党和政府的民本理念。一年来,我积极参与村里的村务工作,努力让百姓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由于我村境内一大部分都是___,能享受土地置换城保的待遇,为百姓的生活特别是老年人解决了后顾之忧,但是很多村民对政策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尽管村民们不理解,我们为了帮助他们选择利长远的置换方案,我们还是一次又一次的上门解释,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项政策已深入民心,现在都是村民主动来找我们办手续而不是我们“逼”着他们办。今天年初,新一轮医保审核与统计工作又开始了,我们发动村民小组长统计参保人员,并对其参保人数以及各种信息的准确性进行核对,特别是新参保、退保以及低保户等信息的核对,并将全部信息输入电脑,加班加点,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完成年度医保信息的更新工作,以减少此次换卡给百姓造成的不便。在全市上下提倡“大家齐动手,共建苏州文明城市”的大背景下,我们没有大范围的拉横幅、贴宣传广告,而是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告知我们的百姓,那段时间经常能在菜场、公园等地人员流量大的地方看到我们手挥扫把和铁铲的背影。通过琐碎的具体的工作,使我深刻感受到只有真心诚意的服务村民,才能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赞同和认可。一名合格的村官,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我把村民的每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来看待,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困难,对村民关怀备至,同样可以得到村民的认可。
一年的工作短暂而充实,我在多想多听多想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工作经验,凝结成自己智慧的结晶,并将他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但是,这离上级___部门对我们的要求仍然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
1、工作方法欠妥:平时与上级___部门、村两委会班子沟通不是太多;工作比较封闭单一,没能密切联系群众,到群众中去倾听他们的想法。
2、工作能力欠缺:村里的情况比较复杂,由于经验上的缺乏,在面对百姓的时候总是无从下手,除了给他们泡茶,就只能帮他们打电话寻找相关的领导。
以上的两个方面的不足是我以后工作中重点要克服地方。
第一年的工作,难免会有过渡期,特别是这种基层工作,适应起来更加困难,通过一年的学习、实践,对于村里的日常事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各类事务的处理也看了很多,听了很多,因此经后的工作,我应该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把村官工作当做一项事业来做而不是职业来做,珍惜___年的实践机会,强化扎根基层的思想意识。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没有性别之分,没有地区之别,只要能为民办实事的村官就是好官,只要深受百姓爱戴的村官就是好官。
2、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密切加强与群众的联系:
第一年工作的中心主要是坐在办公室里做好各类数据的归类、存档及更新工作,经过一年的时间,各类数据已经基本完善。因此,接下来的工作中心要移到群众中,特别是对于我村面临大拆迁的局面,我应该抓住此次契机,跟两委会一起走入群众中去,让百姓了解我、接受我。此外,在面对百姓的时候,我要大胆的面对,试图用去年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慢慢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勇敢的踏出第一步,培养自己独挡一面的能力。
3、既要学会踏踏实实做事,更要学会不断地总结、思考:农村工作多而杂,村干部要管的事情很多,邻里矛盾、计划生育、环境卫生、道路桥梁等等,这种事情虽然有时很不起眼,但是却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沉下心去,把这些事情做好是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责任,但是我们更应该在做事之后学会思考,思考自己的处事方法和实际效果,在不断的总结、思考中提高自己处理各项事务的能力。
大学生村官是一个崭新的名称,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机遇,同时也是对我们自身能力的一种挑战。在农村工作一年的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广大农村、大有作为”这八个字的深刻含义。体会到了我们基层工作中都不可夸夸其谈,而是要静下心来,俯下身子,真抓实干,从当地群众急于解决的小事做起,多学点经验、方法,多做些实事、好事,不辜负上级___的信任和当地农民的期望,真正为和谐的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篇3
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更好的为村民服务。
1、加强各种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向乡、村干部学习农村工作方法,向书本学习农村理论知识,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特别是加强农村基础知识和关于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拓宽自身知识层面,以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继续开展农村调研,深入考察,研究符合村民意愿和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同时带头学习,大胆探索带动村里现有的干群不断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本村村民服务。
2、参加各种实践,增强基层工作业务水平。多角度、多渠道与外界接触,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增强解决纠纷技巧。同时,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经常为群众提供各类信息。要不断的学习,切实做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
3、坚持记录好个人工作日志,详细记录每天工作的内容、进度、成效、收获、不足等,形成完整的到村任职工作日志。
其次,要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具体安排如下:
1、在上一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村中的各项日常工作,及时做好各类会议、活动记录,资料的整理、归档等日常管理工作,发挥专长做好网络宣传、计算机维护等工作。做好村务电子化工作,协助村两委继续做好村务公开工作、退伍军人档案以及各种资料、文件录入电脑存档工作,促使村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2、加大对大汲店旅游业的宣传力度。关于村庄的故事、传说,要尽最大努力去和村里的老人探讨,认真记录并录入电脑,为大汲店的旅游业提供文字性材料。
3、为国庆献礼工程大水系十月份的通水工作做好准备,包括河道清淤以及沿河农民生活用水排污口的治理等工作。
4、主动关心弱势群体,继续完善我村困难群众档案,通过个人努力给予他们帮助,并积极联系外部力量对困难群众予以帮助。另外,选定一户困难户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5、加强与相关高校的联系,邀请河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来村进行社会实践与调研,加大宣传规模,提高层次,加强与高校、企业等的联系和合作。
篇4
摘要: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专业,在科学定位和课程设计上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本文在对江西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基础上,从总量、结构的角度,分析了课程开设与学生就业去向不匹配问题,提出课程设计模块化建设思路,就经济学课程模块建设提出具体设想,并就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提出思路。
关键词 :劳动与社会保障;经济学;就业;课程体系
一、研究背景
1998年教育部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减少了近一半专业,却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兴边缘学科诞生后,很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凭借自身原有相关学科,比如,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社会保障学等的师资优势,办出一些特色,走在了前面。江西师范大学校2005 年设立该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多届学生毕业。
二、就业总量分析为了解毕业生实际就业去向,笔者对江西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0届、2011届、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形式包括电话、短信、委托本班同学对未能联络上的同学补充联系。其中2013届和2012届有效信息获得率分别为100%和56%,而2011届和2010届毕业生获得的有效信息不足50%。表1给出的是2013届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就业岗位的情况。(表1)
总的来看,2013届毕业生中就业单位为企业的占比为60%,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占比为40%,即便把其中的大学生村官部分删掉(按协议他们极有可能将来需要面临二次就业,大约占其中的17%),即真正属于公务员及机关事业单位的部分为23%。虽然相比一些重点大学,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比率仍属较高水平(后者2013届毕业生该项比率仅为6%)。而去往企业的比率高达60%,中国人民大学为86.5%。
在岗位方面,去往企业就业的21 人中有15人前往私营企业,其中10人从事经营类工作;3人前往国有企业,其中1人从事经营类工作;2人前往地方银行,均为经营类工作。按此计算,从事经营类相关工作的比例占32%,高于预期。意味着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从事的是经营类岗位,在所有类别岗位中比率最高(在所有类别中占比最高的是行政类岗位,但如果除去大学生村官部分,则占比和经营类岗位占比相等),远高于我们对从事经营类岗位的学生数量的预期,偏离了我们最初认为大部分毕业生应该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或企业人事、工资与福利部门工作的判断。这种误判体现在就业比例与和服务于相应就业类别的课程或学分比例之间的对比关系上。2013届毕业生培养计划共开设了25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不含公共必修课),其中经济学类课程7门(不包括相关课程,如高等数学等),占28%,略低于经营类岗位就业同学的占比,考虑到大学生村官二次就业问题,则两者差距可能会更大,经营类岗位就业比例将显著高于经济类课程的比例。
三、就业结构分析
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就业选择情况并不匹配,即经济类课程安排落后于学生就业需求,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在结构上也很明显。
根据就业反映情况,经营类就业全部集中在企业,没有人在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经营类工作,但为这些部门就业而开设的经济学课程却占全部经济学类课程的43%,主要有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它们没有给学生就业带来直接的促进作用。其他几门经济学类的课程情况稍好,除西方经济学原理作为基础性课程外,其他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劳动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原理等都有服务对象,即可以在毕业生就业岗位中找到其影子,如有学生从银行业务工作,有同学从事劳动保障工作以及企业人事管理工作。
在2013 届毕业生就业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升学比例非常低。在41个同学中仅有2个同学选择升学或升学成功,比例为5%,远低于中国人民大学的37.1%,南京农业大学的17%。从升学方向看(2012届类似),这个专业主要有两个去向,一是经济学,可以选择劳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一是社会保障。对升学选择经济学方向的同学而言,现有经济学课程安排对他们并不利,主要表现为课程杂、方向不明确、缺少核心课程,导致学生在向经济学专业升学过程中遇到障碍。如果升学方向是社会保障,其相应课程则开设较为齐全,一共开设了7门核心课程。但在这种“完美”的课程设置下,选择社会保障作为升学方向的同学仅有1人(2012届为2人),和选择经济学作为升学方向的人数相当,令人质疑其价值。
四、学科建设科学定位
根据以上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可发现,经营类岗位和行政管理类岗位总的占全部就业的比重高达78%,而社会保障类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类等其他岗位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不到22%,这种反差显示出当前学科建设定位不够理想等问题。首先体现在办学单位设置不合理。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设立了专门学院外,其他高校,比如,福建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均则将其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依托管理学平台办出了特色,对学生培养和就业有利。省内某高校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前身为经贸学院),定位为培养学生向劳动与人事、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及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为此开设了共计10门经济类课程,也办出了特色。江西师范大学则把它放置在了政法学院,目前状况难以显示该平台为专业特色建设带来帮助。当然,新办学科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要面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基于目前收集到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可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首先是培养计划中应该对核心课程进行模块化管理,通过模块引导学生明确对未来的定位。根据历届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在某些岗位类别上的集中趋势,可考虑设置若干模块,比如,经济类模块、行政管理类模块、社会保障类模块等。这里仅关注经济类模块建设。
五、经济类模块建设
对就业信息的纵向比较,有助于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如果不苛求严谨,可以把历届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学课程的变化与历届学生中经营类岗位就业和升学情况作个对比。这里仅以信息收集情况稍好的2012 届和2013 届毕业生为例。2013届毕业生从事经营类有关工作占就业学生中的比例高于2012届毕业生。相应,2013届毕业生的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门数为7 门,比2012 届毕业生多1门。同时,部分课程的学分也有所增加,如果算上一些外围课程,则相差更多。经济学课程的变化和学生在经营类岗位的就业存在正向相关性,建设好经济类模块有助于学生就业。
经济类模块建设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服务和致力于经营类岗位的同学,一是服务于在其他岗位的同学。两类同学就业目的不同,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需求不同,因此可分别设立两类经济学模块课程供选择:经济类模块I和经济类模块II。
经济类模块I。主要面向将来准备在就业或升学时向经营类岗位或经济类专业发展的同学。该模块在原来经济学课程中进行整合,主要对原来一些就业贡献小且内容非常相似的课程,比如,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进行精简,同时增加一些核心课程和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面的课程,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该模块具体包括以下课程: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从课程数量上看,该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数量与原来的经济学课程数量相比并无变化,但从就业的现实角度看,则显然设置更加优化,且更贴近当前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或旁听其他课程,再如,消费者行为学等。
经济类模块II。该模块旨在为往其他方向发展的同学提供经济学基础知识,传递经济学思想,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工具。具体开设的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原理、公共财政学、劳动经济学。从课程数量看,该模块包含的课程比原来培养计划中的经济学课程减少3门,学分数量减少9分。这些课程主要是经济学思想、经济学相关知识的普及,它们或者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或者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决策的思维。这个模块课程尽管精简了,但传递经济学基本知识与经济学思想的目的更突出,反而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
六、结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新设置专业,各高校兴办该专业的时间差距不大,关键在如何结合高校自身资源办出自身特色。作为文科院校,江西师范大学在资源上具备一定优势。但要把这一优势发挥出来,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第一,学校应该重视新专业的建设。
平台对一个学科的发展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政法学院这个平台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贡献并未显现出来,对学生就业非常不利。另一种选择是设立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管理学科实力并不弱,但却分散分布在商学院、教育学院、文旅学院和政法学院中,无法发挥规模办学优势。
第二,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重新明确学科建设定位。就业不能仅依靠学生毕业时学校搭建的各种平台,关键还在学生自身素质、知识和能力。因此,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明确未来方向。要实现这一点,学科建设定位必须科学合理,并建立在以就业为导向基础上,只有全面综合分析学生就业情况,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这种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必须最终体现在学生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上。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有益于学生定向培养。在当前学生课时不断被压缩背景下,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助于缓解课时紧张现象,避免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下降,达到培养有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D].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03).
[2]谢勇,李放,周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04).
[3]宗惠.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D].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4]朱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如何提升就业能力[J].职业时空,2011(04).
篇5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对策
中图分类号:C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94-02
为了更好地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促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课题组以河北省部分高校为取模对象,以就业满意度为维度,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行了调查。
一、调查与数据
1.实施情况。为保证调查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数据结果的可借鉴性,课题组对石家庄、保定、唐山等地高校毕业生分别行了抽样调查,共组织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70份,问卷回收率97.5%,往届毕业生电话访谈62人,访谈毕业生就业公司/学校10个;应届毕业生占取样比例的71%,专科毕业生占有效样本比例的34.9%,本科生占有效样本比例的58.3%,研究生占有效样本比例的6.8%,男生占调查人数的68%。
2.数据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从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高校毕业生对学校、政府就业教育与帮扶的满意度,对自我就业的满意度、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等维度来看,毕业生的就业总体满意度状况为满意29.24%、一般44.73%、不满意26.03%。从高校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教育与指导和政府帮扶的分析来看,除了个别短板,如就业教育中学生对市场和行业认知度的满意度,创业中的资金帮扶和帮扶程序简化等问题,数据呈现的整体满意度还是比较理想的。
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1.城市选择综合征依然存在。中小城市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的局限性,使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把就业城市定位于一线和二线城市,但城市较高的房价和租金等不断上涨,加大了生存成本,加上人口过多、人才集聚带来的竞争,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和挑战,初次就业的毕业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就业预期和初职月薪等一降再降,工作不满意频繁跳槽等,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给就业满意度带来了负面影响。
2.专业素养与市场需要仍然存在着错位现象。近年来,高校在专业培养方面已经有针对性地加大了实习实践基地的创建,并开展了相应的就业教育与指导类课程,但仍有很多专业存在着与市场需要错位的现象,导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实践性技能,学校在专业培养的时候未能提供,加之高校理论课程过多,实践应用类课程少,使毕业生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入就业市场伊始就陷入了被动,甚至不少毕业生在就业后就彻底丢掉了自己的专业,从头做起。教育滞后于市场需要的情况,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就业负担,降低了就业满意度。
3.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实施还需要一步科学化。根据数据统计,高校的就业指导类课程以四年制本科为例,很多是从大四才开始安排的,早的也多从大三开始,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缺少规划,对自己的未来缺少实践性的认知。如果就业指导跟不上,职业生涯规划滞后,就会造成学生对自身定位的模糊,入毕业季的时候就容易陷入被动之中,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所以,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实施内容和实施方案,以及具体环节等要科学配套,真正能够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满意率。
4.复杂的创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步伐。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复杂的创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步伐,如创业辅导的单一化、资金支持的微量化、资金支持程序和创业程序及种种条件的复杂化,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到政府的扶持福利,大部分自主创业的学生还是需要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艰难地走上创业之路。这也就预示着很多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是无法实现自己创业梦想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
三、对策与建议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专业技能,凝聚核心竞争力。根据Fugate等人所提出的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就业能力结构包括适应性、职业认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其中,人力资本是构成就业能力、决定就业成败的核心因素。公司在选择员工的时候也同样会考虑资本的投入与产出比,所以,就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来源于对自我的投资和培养,学生干部、各类资格证书、实习锻炼等,都会增加自己的就业资本。所以,大学生必须在第一时间合理地拟定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加大对自我专业素养的投资力度,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综合实力,并结合就业环境,从城市选择、职业认同、强调适应、福利薪酬等多个方面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和定位,提升就业的机会和质量。
2.加大高校就业教育改革的力度,形成科学化、实效化的就业教育体系。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满意度,高校的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要,把部分就业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的教育之中,学校的业绩考核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其次,在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中,要考虑到不同年级需要的就业规划和政策、市场类信息,因地制宜,科学设置,不能等到学生接近毕业之时再开设相关课程。再次,应该建设高素质的具有专业性的就业教师队伍。如今的多数高校,大多数就业指导类课程由辅导员和班主任兼任,由这些非专业性的团队来执教,会直接影响就业指导类课程的实际效果,在这个问题上,高校应该积极主动地推行就业教育改革,加大资本投入,培养优秀的就业教育专职人员,从而逐步形成科学化、实效化的就业教育体系。
3.政府部门应加大就业扶持力度,一步创新举措,实现就业与社会建设的融合发展。从国家层面,大学生的就业扶持政策有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教师特岗、大学生村官计划等,除此之外,河北省在就业问题上也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例如:大力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启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计划,对符合条件的项目行一定的资金支持,引导入产业孵化园等,并于近期又出台了税费减免等有较大力度的举措,给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发展机遇,但从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来看,能够享受到政府提供的有效就业支持的毕业生比例还是相对较低的,政府在就业扶持力度和疏通渠道上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和发展空间,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资金的投入上,也应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创业平台,应一步降低扶持的条件,减化扶持的程序,加大扶持的力度,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受益。
政府在出台高校就创业扶持政策的过程中,从城市优化程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应该选出更多的优秀毕业生补充到城市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岗位上来,如已经推行的大学生村官制度,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但这一举措落实的过程还有待在责任落实、经济发展和人才队培养等方面行细化和优化。“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创业”要双管齐下,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发展,让大学生毕业生真正担起责任,扎实推动农村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融入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洪流之中。
总的来说,从调研数据分析,虽然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是河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总体向度仍然是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解决就业难题的过程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做好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市场接轨,提高自我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应该一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加大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摆脱教育与市场错位的现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和投资力度,一步创新举措,积极促实现大学生就创业扶持政策与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并轨融合,化就业难题为发展动力,使就业扶持政策更加灵活、多样,三者联动,个人素养、就业教育和就业环境就一定会逐步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满意度也一定会逐步提高。
篇6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育;班主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素质教育
0.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计算机学科作为信息技术变革的前沿,为信息革命的快速推进贡献了重要力量,同时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也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面对各类转变,作为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班主任,应该怎样担负起班主任的职责,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班级管理和专业引导,让他们在大学阶段学有所成、毕业后成为服务企业和社会的实用型、创新型人才,这些都是大学班主任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在大学教育各阶段,班主任如果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鞭策和鼓励,将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重要作用。因此,大学班主任应该怎样引导和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成为有较强就业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当前大学班级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从班主任的角度探讨了怎样促进大学计算机学科的专业教育。
1.大学阶段的班级管理现状
当前,大学的班级管理普遍比较松散,很多班主任多以兼职身份管理班级,或者一位辅导员需要管理数以百计的学生,对学生的管理和引导往往力不从心。学生处于迷茫期或者专业教育阶段时若不能给予其良好的专业引导和个人发展建议,未能让学生充分挖掘其学习潜力,则不利于让学生更好地成为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例如,低年级学生一般很难快速地从中学阶段的监督式学习转变为大学阶段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模式,此时学生们迫切希望获得大学阶段不同课程的学习方法;而高年级学生则对重点培养哪些实践动手能力和大学后的毕业去向比较迷茫,不知道该为毕业后准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徘徊于出国、考研、找工作和如何培养专业技能的犹豫中,这些困惑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严重影响;作为计算机专业的班主任,应该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专业核心课程、不同课程的学习方法、如何学好专业基础课、如何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大学后的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在良好的专业教育氛围下充分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努力成为大学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社会有用人才。
2.班主任在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从高中阶段的监督学习过渡到大学阶段的自主学习,是学生能否卓有成效地完成大学阶段专业学习并成为优秀学生的关键。在学习方法的转变过程中,班主任最适合担任指导者的角色。在大学低年级的班会上,班主任应该经常强调大学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积极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探讨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懂得有效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强调利用互联网搜索学习资料并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讲述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结构、课程间的依赖关系及相关性、不同课程的学习方法,积极在班内营造良好的专业教育学习氛围,为学生答疑解惑并及时做好专业引导,结合学生的职业规划向他们提供合理的大学学业规划建议,这些方法将成为学生课堂专业教育外的重要补充。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既需要掌握扎实理论基础又特别重视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科,在计算机专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与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是企业的需要,也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在班内积极营造良好的专业教育环境,以提高学生的程序开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目标,要求他们以应用型项目开发为指导,培养其程序开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成为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掌握较强实践开发经验的应用型毕业生。
3.班主任在班级内营造专业教育育人环境的一些方法
1)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培养。
大学阶段开设的课程较多,因专业方向不同,课程选择及课程的重要程度各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课程选择上有较多的自由,但学生们倾向于只重视与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如程序设计、算法设计等课程,而轻视专业基础课,如高等数学、概率论、离散数学、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这些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对这些课程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发展;同时,培养计算机专业宽口径、通用型人才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学生通常向高年级学长打听各门课程的重要程度并决定是否认真学习这些课程,或者仅从课程名称上看该课程是否与专业相关来决定学习该课程的努力程度,从而造成学生对这些专业基础课掌握不够。由此,班主任应该向学生反复强调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并结合一些实际应用案例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努力学习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并深刻理解其中的原理。
2)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大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职业形成期,学生在此阶段的兴趣爱好将决定其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因此,班主任应该对学生进行职业引导,向学生介绍毕业后去向选择,让他们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兴趣和个人能力来设计自己的大学学业规划,把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联系起来。班主任应该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中当好向导,例如,在大学低年级的时候,班主任应该介绍大学毕业后有哪些毕业去向,如去国外读研、在国内读研、考录各级公务员、直接就业、参加乡村支教计划、参军、参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等,简单介绍每种成才途径需提前做哪些准备;在大学高年级时,学生的目标已经比较明确,在此阶段,可以给学生做更具体的引导,如报考国内研究生的学生应该准备哪些专业课,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是怎样的,研究生的考试方式以及报考学校选择,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注意事项等,如果学生打算出国读研,应该具备怎样的英语能力,参加哪些英语资格考试,怎样选择学校,怎样申请国家公派资助留学,怎样和国外导师联系,怎样申请各机构和学校提供的奖学金等。班主任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提供的引导将惠及学生一生,也让他们的大学生活因为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而充实、多彩。
3)做好课程间关系和专业核心课程的介绍。
大学阶段的课程比较多,但专业核心课程却是学好本专业的关键。作为班主任,应该在大学低年级时向学生们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及核心课程问的逻辑关系,介绍学好这些课程的学习方法,列出在相关课程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重要环节。例如,计算机专业不仅需要注重理论教学,也需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学习算法不仅要理解其思想,也要编写程序实现各算法。同时,班主任要向学生强调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性,要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学精这些课程,应该扎实训练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努力寻找力所能及的项目并设计开发等。
4)介绍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
由于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与高中阶段完全不同,班主任应该向学生强调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书馆的参考资料,培养学生利用搜索网站高效查找资料的能力。目前,众多高校都大大增加了培养计划中选修课的比重,且一般不为这些选修课统一征订教材,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学生要学好相关课程,高效利用网上的参考资料和视频教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资源易得的环境下,如何高效搜寻网络上的学习资料,怎样有效利用众高校提供的网上精品课程、国外著名高校提供的公开课视频讲座、网易公开课视频讲座和百度文库等各类资料将成为学生学好选修课的重要手段。班主任应该在班内集中学习搜索网站的使用方法、讨论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策略、在班内搭建便捷的学习资料共享平台,比如利用QQ群、微博、博客来实时信息,用百度云等大容量网盘提供学习资料共享平台,利用QQ邮件群发功能组建讨论组、提交作业和共享资料,按兴趣组建学习互助团队,相互推荐优质学习资料、共享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成立互帮互助学习小组等。
5)让班委会成为培养学生组织和管理能力的试验田。
班委会是一个班级的重要管理团队,良好的班委组织是一个团结向上班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的很多管理工作都是通过班委成员来组织和实施的,因此,担任班委成员能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作为班主任,应该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锻炼其组织能力,让班内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加入班委,组织并参与班级事务的组织与管理,锻炼其领导、组织、协作、沟通和交际能力,笔者的办法是依次给每位学生安排组织和管理班级活动的任务,例如,班内举办的各类活动可由全体学生轮流组织和担任主持,每周一次的班会晚讲评也可在班主任到场的情况下由学生轮流主持,由此可让全班学生都有机会锻炼语言组织和陈述表达能力。
6)作好任选课的引导。
当代大学教育要求宽口径的教育模式,因此在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班主任应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推荐学生较系统地选修另外某一专业的核心课程,或者利用主辅修培养模式为学生辅修双学位提供建议,让他们根据本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职业兴趣辅修第二专业,并给出辅修专业的核心课程列表,力争让主辅修专业问有可交叉的领域,例如,利用计算机专业的理论去解决辅修专业中的一些应用问题。让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能较系统地了解另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核心课程,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具有更宽广的专业背景。
7)以项目为导向的应用能力培养。
培养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重视的环节。学生不仅要学好理论知以,还要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中。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另外,企业也迫切希望招聘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熟练员工而非新手,而这些应用能力及专业技能需要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获得。因此,班主任应该要求学生以项目开发为引导,在完成项目需求分析、设计与开发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广泛寻找感兴趣的项目并作好需求分析,详细设计项目的各功能模块并认真开发项目直至完美,由此可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班主任也应该积极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学生寻找参与项目的机会,推荐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去实习实训,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介绍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组和科研项目等。
8)跟踪科技潮流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知识在快速更新,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技能要求在快速变化,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紧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瞄准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应用、新潮流,以此作为切入点来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较好的策略是跟踪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企业的岗位招聘要求,查阅该类企业的校园招聘网站或者招聘海报,如微软校园招聘、谷歌校园招聘、IBM校园招聘、百度校园招聘、腾讯校园招聘、网易校园招聘等,关注其招聘的众多岗位方向和各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以学生感兴趣的岗位及其技能要求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努力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此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外,这些企业所要求的岗位技能也代表了当前较流行的新技术,也是众信息技术企业要求新员工必须掌握的技能,以此作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切入点,让学生找出自身专业技能的不足,产生学习新技术的压力与动力,使之感受到只有掌握了这些新技术才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篇7
(一)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汉语言文学最基本的教育责任担当,也是汉语言文学成为一切学科的基础,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的差异所在。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以科学、合理的人文类课程为知识载体,因而制定相应的课程并完善相应的课程内容,这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从目前的专业现状来看,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反映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主要在于:
1.整合课程内容,合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道理,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因而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问题上,应该主要抓好“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核心课程内容的建设,舍弃一些跟专业无关的课程。
2.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着力打造汉语言文学专业骨干课程的核心价值,在教学内容上充分挖掘核心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如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整体规划式的修订,并进一步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核心课程中蕴含人文素养的理论核心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自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对接,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文学思辨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发掘艺术潜能,培养艺术气质的重要素质,也是一切文学作品创作的思想源泉。因此,课程内容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适应。课程内容应该凸显理论归纳。如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课程的文选、语法、词汇的讲授中给学生归纳出汉语言的发展规律;从《水浒》、《红楼梦》等经典名作的讲述中,结合故事情节给学生归纳总结文学创作方法及经典中表现出的处世哲学,并且要把这些归纳和总结在教学目的中有所体现。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应用素质要求之一。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往往要从事文秘、记者、编辑、行政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等工作,这些行34业都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一方面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安排说话类课程群,如“演讲与口才”、“普通话训练”、“辩论技巧”等课程;另一方面在其他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安排相应的内容让学生自觉练习“读”、“讲”、“说”、“辩”等技巧,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3.发挥写作课程的理论优势,加强学生的写作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在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强调写作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写作实践训练。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安排有“基础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文书写作与处理”等写作类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学时有限,教师能在有限的学时讲完写作理论部分已属不易,留给学生写作训练的机会就更少,学生实际写作能力并没有因为有这些课程的开设而有所提高。因此,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在发挥写作课程理论优势的同时,增加写作类的实践作业,加强学生的实践写作环节。与此同时,开设写作实践课作为专业选修课,增加写作训练的课时,要求进行写作训练,并对写作的作业进行检查考核,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加强公共必修课与学科基础课内容的实用性,强化学生办公、制作等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课程设置与内容应与初衷相结合。如公共选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的初衷是教会汉语言文学学生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完成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如一些文秘工作中常用的复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的正确使用技巧。但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中,只安排了日常软件使用技巧的学习内容,而忽视了教授学生利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
(2)避免学科基础课程的理论化。如“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等课程本应给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参与实际调查,但其教学内容却主要是课堂理论教学,使实践课变成了理论课。基于以上的种种问题,笔者以为,培养汉语言文学应用性专业人才应该积极加强课程的实用性。
5.课程内容凸显“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使学习成为每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应该体现学习方法的教授。如在“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中应该有文献检索技巧的相关内容;在“文学批评方法”、“文学理论”等课程中也应该给学生讲授文学批评和评论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讲授”中,结合《文心雕龙》、《诗品》的相关理论以及历代的文学评论家的评论技巧教给学生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方法。
(三)立足农业院校实际,进行课程改革,走具有农业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之路
从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实际效果来看,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普及中文专业知识的作用,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也较为广泛,如中学教师、企业文秘、村官、出版社及广播电台的文字编辑等。但是,作为农业院校的中文专业,在农业院校中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和综合类大学、师范类大学相比,差距极大,没有明显的办学特色。在以农为主的大环境下,存在着专业办学历史太短,积淀太浅,基础设施薄弱等现实问题,不能在农业院校的大环境内取得广泛的影响和辐射作用,以至于专业教师缺少教学动力和支持,学生与其他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相比,无形中有自卑感。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彰显农业院校的中文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1.探索和改革教学内容,体现“农”与“文”的结合。高等农业院校一般都有着自己的农业特色和优势,农业方面的相关教学资料也相对比较充实。因此,教师在中文专业的教学中,应将农业院校的优势与文学结合起来,形成“农”与“文”的交融,凸显出高等农业院校中文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如在古代文学课教学中,就可以尝试“农”与“文”的结合。历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和农业相关的作品,且非常丰富:《诗经》中有大量的农事诗,全唐诗、全宋诗中也有大量的农事诗,教师在教学中,应在保证基本的文学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重视与农业相关的作家作品的讲授。如在讲授农业文学作品时,把劳动工具、劳动场面、植物品种的图片、农耕习俗等运用在多媒体教学中,以增加教学效果。当然,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农”与“文”的结合中,要注意适度,不能偏废“文”的根本,极端地一味强调“农”和“文”的结合,而忽视中文的“当行本色”,那就过犹而不及了。
2.进行课程改革,突出农业特色。农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其课程设置应结合自身优势,设置一些农业文化、农业历史、中国农耕文化概论、农业文献、民间文学等课程,甚至建议开设本省地方文化课程,以体现农业院校的独特优势和特色。这样,就能立足农业院校实际和特色,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农大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道路。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
(一)针对学生学习实际,适当调整课程科目
调整必修课科目,在必修课中增加“中国农耕文化概论”、“社会调查研究”等课程,以提高整个课程体系的综合程度。同时,取消课程内容不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的课程。如“高等数学”课程的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与高等数学相关工作的寥寥无几,且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对学生并无大益。因此,课程设置应符合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效果。
(二)眷顾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内容,突出实践课程
课程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最核心的部分,因此课程内容应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但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向其他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实践课程设置较少,理论课程较多。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因此在教学计划制定和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和个性化的教学平台,如开设“三字一话”、“演讲与口才”、“新闻采访与编写”等实践课程,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强化基础课程,厚基础,宽口径
农业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置还要考虑生源基础和当地社会经济实际。因为农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者文化落后的偏远地区,且因为多年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普遍欠缺,尤其是实用性文书的写作更是弱项。因此,农业院校在办中文专业时,就必须夯实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加强学生的文字基本功,以适应社会各行各业的处理文字的需要。因此,应在加强现代汉语、口语交际等课程的教学的基础上,从基础写作到应用文写作、文学创作、毕业论文写作循序渐进地对写作课程进行改革,并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为校报和院刊投稿;另外,为拓宽就业渠道,应专门设置新闻类课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学”、“传播学概论”等,培养学生新闻写作综合素质。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不论将来去何种部门工作,学生都可从事办公室、文秘、新闻宣传等综合性工作。
(四)转变观念,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跟理工科学生相比,文科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必须在保证中文理论课程体系基本完整的前提下,考虑农业院校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教学和学术资源,文理交叉,重视电子信息类课程(如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与政务、网络营销等)的开设,增加社会学类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传媒社会学等),扩充专业实践课程(三字一话综合实践,经典影视作品鉴赏与评论、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等),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三、结语
篇8
“拨弄一丝云彩,飞翔着雪域的吉祥;捧起一汪湖水,滋润着华夏的脊梁;一条神奇的天路,让梦想插上了翅膀;那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儿,倾述着大地对蓝天的那份悠远,那份情殇;玛尼轮在空灵中转响,风马旗在宁静中飘扬,那成片的牛羊,散步在丰腴的草场;放眼望:这就是大美青海!高原上的家乡……”白墨天笔下的《大美青海》似一场梦境,令人神往。
然而,有世界屋脊之称、人口仅588.43万人的青海省,却是我国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的省份之一。尽管2015年青海省已完成脱贫20万人的目标任务,但是目前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仍有52万,占全省乡村总人口的13.2%。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青海省东部浅脑干旱山区和青南高寒牧区,生态脆弱,气候恶劣,灾害频发,交通不畅,是我国生存环境最严酷的地区之一。
2016年,青海省举全省之力将扶贫攻坚的目标定为,全年减少贫困人口11万人,退出贫困村400个,6个贫困县摘帽。在这场脱贫战役中,为充分发挥农牧区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在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中的骨干引领作用,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共青团青海省委通力合作,多措并举,力推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和青年“领头雁”培养计划有效落实。
启动青春创业扶贫行动
2016年9月18日,第十三期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和贫困青年实用技能培训班在青海省团校隆重开班。来自青海省六州两市的100余名学员参加此次培训。共青团青海省委工农青年部部长安志忠、青海省扶贫开发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崔凯、青海省团校副校长周英出席了开班典礼。
据安志忠介绍,本期培训班共计14天,9月18日至9月23日在青海省团校学习,9月24日至9月30日赴河南省团校学习。此次培训以理论学习和观摩考察为主要学习形式,全部教学内容以贯彻学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采用课堂教学与考察交流相结合,提倡学员刻苦钻研、勤于思考、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的学习方法。
他说:“创业是时代主题,青年是创业先锋。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地理地质环境较为特殊,长久以来,受信息获取渠道窄、资金和技能缺乏等因素制约,农牧民创业致富的能力普遍较弱,亟须培养一批‘领头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两年前,2014年年初,共青团青海省委制定了《青海农牧区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确立了“每年每村至少培养1名带头人,全省每年至少培育4000名带头人,用5年时间培养20000名带头人,争取村村都有带头人”的目标任务。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共青团青海省委协商沟通,联合启动了贫困地区大学生“青春创业扶贫行动”;联合青海省人社厅,就做好青年农牧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与青海省财政厅、省农牧厅协调沟通,争取了100万元资金用于启动“领头雁”创业培训;青海省团校也积极联系省外培训机构,协调培训资源,精心设计课程,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当年12月4日首次开设的农牧民青年创业培训班上,43名来自农牧区的青年走进课堂参加培训,标志着青海省农牧区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正式启动。这次培训共分一期省级示范培训和八期市州级培训,共培训1040名全省各级团组织推选出的农牧区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
时至今日,学员们依然清晰地记得,在培训班开班式上,时任共青团青海省委副书记高波强调,参训学员作为各级团组织树立的典型,在今后要主动联系团组织,参与支持团的工作,并能密切联系身边的团员青年,给予他们创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真正发挥“领头雁”的积极带动作用,成为团组织联系农牧区青年的工作手臂和桥梁纽带,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引领者。
“1+x+y”创新模式
安志忠介绍,“领头雁”培养计划的培训对象为贫困村居民或贫困家庭成员,原则上为年龄在40岁以下,初中毕业(含)以上文化程度,有外出打工经历,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和带领扶贫对象共同脱贫致富责任心的青年。村两委干部、村干部后备人选、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负责人、农牧区经纪人、种养殖大户、农牧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创业经历的人员和各级团组织评选认定的农牧区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乡村好青年及大学生村官、青年农牧区信用示范户及农牧区优秀青年代表优先。
培训方式则采取“1+x+y”的新模式:开展1次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实际操作、外出考察等方式,融入实用技能、创业设计、电子商务培训,集中培训时间14天。
开展x种培训指导,安排x个月导师跟踪服务。通过培训,在激发创业意识、确定创业方向、开展创业实践、做好创业设计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激发创业意识,重点是激发学员的创业激情,建立想创业、敢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引导学员学会感恩,担当责任,当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确定创业方向,根据创业培训收获、导师服务指导和所在地区实际,明确创业项目发展方向。开展创业实践,组织学员到相对应的专业合作社或小微企业观摩实习,与企业家零距离接触,了解创业中如何破解困难和问题,提升创业的实践能力。做好创业设计,在创业导师指导下,通过相关职能部门现场咨询,自主完成创业设计。形成创业项目,形成一个具有发展潜力,能够带动贫困家庭就业增收的项目、产业或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培训结束后,安排3-5个月的创业导师跟踪指导服务,采取集中指导、现场指导、一对一指导等方式,提供全程咨询服务,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提供y种后期扶持服务。一是孵化服务,将培训对象创业实体或创意项目纳入青海省青年创业孵化服务有限公司或各地青年创业孵化器,作为园外孵化项目,提供长期孵化服务。二是政策扶持,列为团省委与政府部门联合制定的相关创业就业扶持优惠政策和扶贫局相关扶贫政策重点扶持对象,帮助解读政策,做好政策服务。三是导师服务,团省委利用现有“导师服务团”和青年企业家协会资源,成立专门服务贫困地区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导师指导团,每年开展3-5次集中指导和现场指导,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经常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咨询指导,最大限度规避创业青年创业初期风险。四是金融服务,将已经培训的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和“领头雁”纳入青春创业扶贫行动贷款对象,由邮储银行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建立扶贫创业担保基金,与当地银行合作,取得授信额度,提供专项贷款支持;列为青海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重点扶持对象,提供小额担保贷款。
在世界屋脊展开翅膀
在采访中,安志忠表示,其实早在2008年,共青团青海省委就开展了青年农牧民就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全省各级团组织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培训近5万名青年农牧民。2011年起实施东风帮扶大学生村官项目,累计培训大学生村官499人次,帮助农牧区青年有了一技之长,助推了“拉面经济”、蔬菜大棚、牛羊育肥、建筑工地劳务输出等农牧民就业产业。
而“领头雁”培养计划经过近两年的有效落实,安志忠告诉记者,截至2016年8月31日,青海省扶贫开发局累计落实担保贴息资金5500万元,省邮储银行累计发放贷款23406.2万元,其中2014年7652万元、2015年6411.2万元、2016年截至目前9343万元,直接受益个人和团队成员1753人,带动贫困户1334户,带动贫困人口和青年就业13142人。在城市,通过社会化方式募集资金,投入1410余万元成立“青海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运用基金的孵化引导作用,与中国银行合作推出“青创中银帮”小额担保贷款,对具有创业能力、创业项目的困难青年进行帮助。截至今年8月2日,创业青年申请贷款23笔2855万元。同时,正在与农商银行洽谈开发创业贷记卡项目。
同是农村走出来的安志忠深知农牧区青年的需求,他始终坚信,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是培养创业人才、培育创新项目的动力源泉,在青海省扶贫开发局、省农牧厅、省财政厅的全力支持下,2015年落实资金500万元,共举办9期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和贫困青年实用技能培训班,培训1024人;2016年落实资金850万元,举办15期培训班,培训1700人,其中4个专题班和2个精英班,目前已举办13期。
作为创业导师之一的安志忠介绍,培训课程设置有公共基础课,旨在培养学员坚定方向,立足省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专业核心课则分为三个单元:一是创业政策培训,邀请省政府相关部门领导或专家讲授青海相关创业扶持政策,创业方向和信贷政策;二是创业方向培训,通过创业导师和创业成功青年讲述创业经历、各行业创业形势分析、青海特色创业项目介绍等课程,明确个人创业目标和项目;三是电商培训,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上。能力拓展课通过素质拓展培训,培养团队意识。在省内外开展实地观摩考察学习,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安排学员到与所学专业相对应的专业合作社或小微企业见习,激发自身创业灵感。
“同时,我们还在城市开展创业沙龙等交流活动,在高校搭建以青年创业大讲堂为主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针对在创业过程中缺少经验的青年,组建了一支由成功创业的青年企业家为主的创业导师队伍,定期举办创业讲堂、创业咖啡等活动,实行‘一对一’导师带徒,为创业青年提供业务指导和精神支持。”
篇9
一、独立学院重视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忽视农村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通常在高考招生时在第三批次本科录取。独立学院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长期以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近些年来,独立学院不断涌现,学院规模与在校学生数均得到迅猛发展,但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独立学院很少涉及到广大农村经济,本文以2011年湖北省独立学院三本经济管理类招生情况为例,2011年湖北省独立学院三本经济管理类在招生中占有较大的比重:32所独立学院共设置理工类本科专业总数641个,其中经济管理类专业213个,占33%;文史类类本科专业总数360个,经济管理类专业206个,占57%。显而易见,三本院校为国家培养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做出了大量贡献,对于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能力,但是独立学院却忽视了农村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表12011年湖北省独立学院三本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理工类)资料来源:湖北招生考试高考资料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8-004X国内统一刊号:CN42-1431/G4注释:
(1)本表序号1-32代表32所独立学院1.武汉东湖学院2.武汉大学珞珈学院3.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4.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5.汉口学院6.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8.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9.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10.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11.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12.武昌理工学院13.湖北大学知行学院14.武汉长江工商学院15.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16.长江大学文理学院17.三峡大学科技学院18.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19.江汉大学文理学院20.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21.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22.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23.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24.襄樊学院理工学院25.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26.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27.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28.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9.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30.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科技学院31.湖北师范学院文理学院32.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2)本表中“2”、“3”、“4”表示同一专业若干方向或不同招生对象等;序号14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旅游管理为“3”,表示旅游管理(涉外、中加合作办学)、旅游管理(民族班)、旅游管理。
(3)文史类经济管理类专业大体相同。仅没有资源管理与城市规划管理。此处略。从上表可见,2011年湖北省独立学院三本经济管理类在招生中理工类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资源管理与城市规划管理、财政学、金融学、保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投资学工程管理、工商管理、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行政管理构成。文史类经济管理类专业大体相同,仅没有资源管理与城市规划管理。由此可见,独立学院虽然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研究,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创新人才,但很少涉及广大农村,针对性不强。以湖北省2011年招生专业设置为例,理工类32个第三批本科院校、文史类32个第三批本科院校中,均未设置相关专业培养农村经济管理相关人才培养。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在独立学院中占有重要地位,专业的设置也很全面,但是唯独忽视农村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
二、现行农村经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湖北省只有少数公办一本学院与二本学院开设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以湖北省2011年招生专业设置为例,理工类13个第一批本科院校、文史类10个第一批本科院校中,仅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理工类23个第二批本科院校、文史类24个第二批本科院校中,仅有长江大学、湖北经济学院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独立学院尚未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
1.现行农村经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基层农村建设者
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系统的农林经济管理、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能在各类农业及涉农公司(企业)、政府部门及教学、科研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立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的农业经济学科点,依托该校经、法、管、文、理综合发展的优势,把学生培养成为以农林经济管理为核心,具有较宽厚的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相融通的学科背景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从该院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来看,其目的是在各类农业及涉农公司(企业)、政府部门及教学、科研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侧重理论研究。
2.现行农村经济管理及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完善
主干学科有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主要课程有经济学通论、农业经济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农业概论、农业项目评估、农业投资学、农业政策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村金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土地资源管理、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法学通论等。可以看出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侧重宏观管理而无法解决农村实经济、管理、决策、营销、融资等遇见的实际问题。
3.缺乏具有大量农村管理经验和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师资队伍
主要原因目前各大高校中缺乏具有大量农村管理经验和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高校教师和教材等。
篇10
关键词:专科生;影响就业因素;就业途径
1 专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1 社会的原因
首先,各大高校近年来不断扩招,造成大批量的毕业生涌入社会,部分地区、行业人才供应过剩。经济体制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大量裁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接受能力减弱。人才市场供大于求,人才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将招聘要求提高到本科生、研究生学历,造成专科生就业困难。其次,一些大中型城市利用户籍限制外地生源进入当地就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科生的就业率。
1.2 教育的原因
高职院校盲目扩招后,对新专业的设置不科学,将原本的技术培养转变为本科生的半成品,没有本科生学历上的优势,也失去了技术能力,加大了专科生的就业难度。
1.2.1 专业设置不合理,供需脱节是导致专科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导向,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本科院校开始招收专科生,并开设热门专业,但学校的缺乏专科生的培养经验,导致在校的专科生技术水平低,综合素质差,缺乏竞争力。一些专科学校在专业的设置上缺乏合理和科学的判断,对一些师资力量要求不高、课程单一、生源多的专业大力发展,而相对师资力量要求较高、技术要求强的应用性专业却很少问津,导致了社会上专业性人才紧缺,某些专业人才却供大于求的局面。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缺乏理性的判断,对于自己的大学专业没有做出详细的社会背景分析,缺乏职业规划,导致了大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符。
1.2.2 专科类教材缺少特色,造成专科教育质量不高。专科院校的教材编写缺少实用性能容,与专科学校的办学宗旨不符。教材内容陈旧,大多是多年前的老版本,与现代社会严重脱节,对实践内容不够重视,造成学生对本职岗位缺乏认识,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缺乏实践创新能力,不能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有些专科学校的教材仅仅是本科教材的减缩版,本来基础相对弱的学生在学习本科知识上,难度大,同时也缺乏了学习热情,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1.2.3 专科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就目前状况来看,许多专科师资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走向课堂,这些教师既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培养,又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历和阅历,教师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不高,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差距较大。因此,要想办好专科教育,从企业调入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或聘请社会上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是十分必要的。现在,一些私立职业技术专修学院(校)发展迅速,其原因是他们的教学内容专业技术针对性强,学生能学到一技之长,这样的办学经验值得国办学校学习借鉴。
1.2.4 有些专科教育质量不高,特色不突出。要办好教育离不开大量的经济投入,需要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配备高素质的教师。然而长期以来,专科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国家对专科教育投入不足,办学经费短缺,以致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得不到改善,这一切都严重影响着专科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专科教育的显著特色应是突出应用性知识教学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但有些院校盲目追求办学层次的升格,或追求“专接本”比例的提高,“专科教育本科化”的办学思路使专科教育丧失了自身特色。结果导致专科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不如中专生,理论功底不如本科生,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专科生,自然就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就业市场。
1.3 专科生自身的原因
就业观念落后,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很多大专生在毕业后,都希望去经济发达的大中型城市,并且倾向于薪资高待遇好的大中型企业和企事业单位,对小型企业不屑一顾,这导致大量人才聚集在经济发达城市和特定行业,很大程度的制约了专科生的职业发展,缩小了就业范围,人为地束缚了自己的,增加了就业难度。
专科毕业生综合素质偏低,不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当前,有些学生对社会缺乏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产生了“就业靠关系”的思想,从而忽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越来越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求。
2 解决专科生就业的对策
2.1 搞好学科专业建设
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绝不能搞“”式的泡沫发展。一个高质量的高职专业,需要长期的师资、设备积累,不能认为临时招聘几名研究生,就等于有了合格的师资,新购一些新仪器设备,就建成了达标合格的教学实验室。要想建成一个名副其实的过硬专业,需要长期的知识、文化积淀,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那些一哄而上的“热门”专业,很多都是昙花一现的匆匆过客,不会有长久的兴旺发展。专科毕业生素质越高,越受用人单位欢迎,就越容易就业。为此,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是提高专科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一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机制是竞争机制,决定竞争胜负的是毕业生的质量。企业的发展靠人才,一个仅靠人情关系维系的企业是无法快速发展的,所以企业对招聘员工的质量十分重视。学校应加大专科教育投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加强学校硬件和软件建设,突出专科教育自身特色,增强专科生就业竞争力,适应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2.2 加强学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切实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多渠道开拓就业市场。近年来,一些中专学校招生火爆,其原因就是这些学校的就业渠道畅通,校企联合办学、定单式办学、岗前培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高职高专院校应学习中专学校的就业工作经验,变“守株待兔”等用人单位来学校招聘毕业生,为主动出击给毕业生多方寻找用人单位。为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大一时就应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主要给学生讲如何设定人生目标、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使学生一入学就有了人生奋斗目标,积极进行人生规划。在大二时开设创业课,使学生在校期间了解社会和市场,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在大三时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式,正确认识专科毕业生的职业定位,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求职择业技巧,做好就业准备。
学校应广泛联系在全国各地已经做出成绩,具有一定影响的往届毕业生,用他们生动的工作经历教育在校生。使学生树立“四海为家”的就业理念,哪里有就业需求就到哪里去。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树立人才合理流动的理念和意识,到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去。专科生应面对国有企业中就业岗位急速减少,非国有企业中就业岗位逐年增长这一客观现实,及时更新就业观念,考虑到非国有企业中工作或自己创业。不必只盯着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可以放眼更广阔的就业领域,到广大的中小城市和乡镇农村去就业。那里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资源丰富,缺少人才和技术,正是专科生施展才华,干一番事业的广阔天地。
2.3 调整心态,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大专生应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克服自卑心理,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可以选择参加大学生村官或应征入伍等考试,这样不仅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提升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即席演讲的要点及技巧
- 下一篇:土地征收补偿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