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师范文

时间:2023-03-16 14:3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汉语教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汉语教师

篇1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境外教学实习(IAP) 国际汉语教师培养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实习的重要性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又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点,因此实践教学活动在专业建设中地位极为重要。很多教研者十分关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高萍、刘艳认为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存在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实践教学注重结果评价,缺乏过程培养、实践教学国际化意识不强、实习基地建设薄弱等问题,提出了以兴趣引导、目标引导、职业引导为理念建立三课堂联动,形成从课内外走向校内外,进一步扩大到海内外的具有持续性和开放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何华珍、郭振伟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规格是“三型一化”人才,即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几种观点都强调了实践的国际化。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在确定培养目标、选择培养规格等方面应该更多地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口径,教学实习环节应该更加突出专业性和针对性。

二、红河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红河学院于2005年获准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是云南省较早设立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高校。自2005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招收9届本科学生。在历年不断修改完善的基础上,随着学分制的实施与不断改进,我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很多次尝试和调整,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和努力,我校的实践类教学实习逐步成为一条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路子。尤其是境外教学实习(IAP)成为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因我校地处边陲,和越南接壤,到达东南亚各国的交通也十分便利。独特的区位优势增加了我校学生到东南亚各国就业的机会。近年来“汉语热”的持续升温也增加了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而我校要求该专业学生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基础上必须修读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的毕业条件,必然增强了学生在东南亚各国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从最新修改的《教学指导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对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提出了新的内容,如“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并初步掌握一门东南亚国家语言”和“具有较为开阔的国际视野;具有较强的汉语国际教育能力、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外事工作能力”。

专业实习教学环节规定学生必须在国内外学校、国内外汉语中心或涉外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见习、实习、实践。我校目前在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都建立有汉语中心或汉语国际教育实习基地,该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修读第二外语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实习单位。比如选修过越南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就选择越南的实习学校;选修过泰语、柬语或第二外语运用能力足的学生可以选择到泰国、柬埔寨进行实习(这两个国家英语环境较好)。实习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但不少于4周,最长可达6个月。

实习学校一般以中学为主,也有小学和大学。这些学校开设有面向全校学生的中文选修课,因此课程量较大。平均每个实习学生每周的课时量达到12节,还要参与一些与汉语有关活动的策划组织工作,比如汉语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汉语歌演唱比赛等等。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实际的锻炼和提高,如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第二语言应用能力、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涉外项目的设计、组织、实施等多种能力。

但是在实习过程反映出来的问题也不容小视。比如学生普遍反映的平时课堂里学习的教学理论和真正上讲台后的教学实践的差距;很多平时从未思考过的汉语本体知识和被留学生问得自己也糊涂了的尴尬;到一个完全陌生环境中的茫然无措;文化冲击等等。

通过几届学生的毕业实习活动,我们逐步探索出一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之路,也在工作中深深体会到了专业教学实习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必须注重语言学和汉语言理论素养及其运用能力、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做到“两强”,即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强,又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强。

三、专业教学实习与国际汉语教师培养

教学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扎实基本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好专业素质的国际汉语教师。

专业教学实习对国际汉语教师素养的培养作用。第一,引导作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和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成,学生仅仅依靠课堂课程教学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专业学习效果。只有实践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检验自己所掌握的基本功,知道自己能力的薄弱点,并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提升。第二,针对作用。IAP让学生走出国门,真正面对母语非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教学实习更能有针对性地反观自己的不足。第三,锻炼作用。掌握一门小语种外语,让学生能更容易地融入所在国家的社会环境,相对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能帮助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专业教学实习项目的建设及实施,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有实现性。语

参考文献

[1]高萍,刘艳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79-83.

篇2

一、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首先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对本身的专业知识有足够的认知与理解,然后将相关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其次,由于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外国人,想要和外国人进行有效沟通则需要具备另一种专业技能,即外语基础。

(一)语言学基础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在语音方面,对外汉语教师的普通话需要标准、流利,并获得国家所承认的相应的普通话证书。对外汉语教师之所以要频繁地用汉语与学生们进行互动,是因为外国学生往往厌烦汉语老师用学生的母语授课。模仿教师的发音是外国学生口语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们口语水平会受到外汉语教师普通话的影响。因此只有教师的普通话标准,才能够及时发现学生错误发音的原因所在,并能够一针见血地对其进行纠正。由此可见,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在课堂上注意运用正确的普通话发音,不应出现某些地区方言现象;在词汇方面,大多数外国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一些近义词。对外汉语教师需要辨析成千上万组近义词,同时也需要从语义、语用等方面将多义词不同的义项区分开来;在汉字方面,外国学生普遍认为汉字是最难学的内容。随着电子产品的兴起,就连大部分中国人都不能很好地书写汉字,往往提笔忘字。因此为击退外国学生的恐惧心理,对外汉语教师需掌握良好的汉语词汇能力;在语法方面,对外汉语教师应从语法现象、语法规则等方面综合考虑语法知识的讲授,如:汉语语法的组合规则是主谓宾,而日语、韩语的语法规则则是主宾谓,这就容易造成日韩学生讲汉语时造成语序上的混乱。此外,外国学生在说汉语时往往不能恰当地使用“着、了、过”、“的、地、得”等没有实际意义虚词。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如把字句、被字句等,都需要理论知识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师耐心细致地加以讲解,避免学生造出“把汉语学在课堂上”这类不通顺的句子。如果教师缺少语言学基础, 就不能对外国学生提出的问题给出合理且正确的解释 , 更有甚者还会误人子弟,结果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汉语老师的专业素养产生很大程度上的怀疑。因此专业理论知识是对外汉语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可在其知识储备中得以体现。

(二)外语基础

汉语作为一门外语教学想要走出国门,就意味着要对汉语国际教师提出一个首要要求,即对外汉语教师的外语基础。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过多的将学生的母语作为课堂语言却不被多数外国学生所认可,在外国学生看来他们来到汉语课堂的目的是学习汉语,而不是锻炼汉语教师外语的。尽管如此,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本着汉语为主的前提下,其实教师的外语时常可以起到很好的辅的作用。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有时只需外语的辅助就能一点即透,这便需运用到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方法。这样可避免教师做过多烦琐的解释,从而节省课堂时间还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因为母语对目的语具有迁移作用,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外语基础,可以科学地把握语音、语法等方面的教学重、难点,为学生目的语的学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掌握且熟练运用外语可以保证汉语教学顺利地进行,同时有助于学生言语技能和交际技能双面发展。

二、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素养

对外汉语教师在凭借计算机技术手段教学的前提下,还应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运用,以便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做到得心应手。

(一)现代教育技术

如今能否操作电脑已被评定为21世纪公认的文盲标准之一了,而且将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引进课堂已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因此对外汉语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主动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同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譬如汉字转拼音软件、多媒体汉字卡片、“汉字房”游戏型软件等不同实用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举例来讲,汉语中有些词语可以借助ppt通过实物图画或动作演示来讲授,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清晰地映入学生眼中,如花、车、跑等实词。再如:当教师讲解一些词汇时,可利用活用汉字拼音软件在汉字的基础上插入拼音,如:啊(ā),来帮助学生在清楚汉字读音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要想让学习者对汉语有从难到易的转变,激发其学习兴趣,对外汉语教师除了需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外,还应将新兴电子科技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就目前来看,可供对外汉语教师教学使用的软件数量少,形式单一且机械化,缺乏创新。所以若想尽可能地开发出一些较为科学的适合对外汉语教学应用的创新型软件,还需要专业人士的积极参与。但是任何现代科学技术都是优秀教师不可替代的,所以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汉语教师。

(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篇3

第一条为适应世界汉语教学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各国对汉语教师的迫切需求,根据"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以下简称"志愿者计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汉办")设立"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中心"(以下简称"志愿者中心"),负责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工作的招募,遴选,培训,派出,签约,咨询,经费支付以及日常管理等具体事务.

第三条志愿者由志愿者中心向社会公开招募,符合申请条件的中国公民可以通过国家汉办网站( 第十五条志愿者的出国手续按以下要求办理:

(一)志愿者接到《派出任务通知书》后,到本人所在地区的出入境管理部门申办因私普通护照.

(二)志愿者中心与派往国接收单位联系,为志愿者办理邀请函,购买机票以及安排在境外的相关事宜.

(三)志愿者自行到派往国驻中国使领馆办理签证.志愿者中心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十六条志愿者须按志愿者中心确定的时间如期赴任.擅自不赴任者,志愿者中心取消其出国服务的任务,不予保留其志愿者资格,并要求其赔偿有关培训和办理相关手续的各项费用.

有特殊情况不能如期赴任的志愿者,需提前向志愿者中心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可以保留一年出国服务的资格.超过一年以上不赴任者,出国服务的资格不再保留,若此后仍有意愿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可以按程序重新申请.

第十七条志愿者的服务期通常为半年至两年.服务期满后,原则上志愿者须按照协议规定的时间回国.

第十八条希望延长服务期的志愿者,须在服务期内提前向志愿者中心提出延长服务期的正式书面申请,由志愿者中心与派往国协商,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是否同意延期和延长期限内待遇的决定.

若派往国要求延长志愿者的服务期并且志愿者本人同意,报志愿者中心批准后,服务期可以延长.

第七章回国

第十九条志愿者服务期满回国后须办理以下手续:

篇4

MTCSOL设立的目的是从实际出发,培养国内外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专门人才。针对原先对外汉语学科设置缺乏独立的学科依托、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缺乏针对性、人才培养规格不高、培养规模小、数量不足等弊病,该专业的教学将以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为主,同时注重培养外语能力和文化传播技能。培养方法采用课堂教学与国内外教学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位论文与汉语国际教育或推广紧密结合,论文类型可是理论研究、调查分析报告、个案研究、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

事实上,如果从1950年清华大学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进修班”算起,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已经有57年的历史了。在这些年里,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和改革开放的加快,中国和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化,中国的声音也需要在世界舞台上更加响亮地传播。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孔子学院和汉语学习者无疑是汉语热透全球这一事实的最佳注脚。

“汉语热”在世界的升温带来了全球汉语教师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预测,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预计达到1亿人,全球至少需要400万名汉语教师。4000万人口的韩国,现在有30多万人正在学习中文,142所大学全部开设了汉语课程,社会上还有100多所教授汉语的学校。韩国教育部计划2005年到2007年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设汉语课;日本现在有120万人在学习汉语,开设中文的高中不断增加;印度尼西亚教育部计划2004-2007年全国8039所高中全部开设中文课程;2004年,德国将中文纳入许多州的中学会考科目;2003年,英国制定出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并据此大纲与我国汉办合作编写了《快乐汉语》教材,向各个中学推广;法国开设中文课的中小学数量已达149所,学生达8000人。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鲁、智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已逐步将中国语言文化教学列入大学课程甚至学位课程。 2004年,国家汉办向76个国家的252所汉语教学机构赠送各类图书、教材和音像制品194631册(盒),比上年增长了63%。向派往36个国家52所大学的53位国家公派汉语教师寄送教学用书6745册(盒),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5.6%。

篇5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实践教学,顾名思义是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作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可从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几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可以说,实践教学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包括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而言,第二课堂是开展丰富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包括文化体验与交流、社会实践、教学见习等。通过这些实践行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了解与体验,为教学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实习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指出,专业采用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可见教学实习作为实践教学内涵的重要性。

二、加强汉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汉语已经逐渐深入到世界各国的语言学习中。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球通过各类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约3000万。而据2015年9月的人民日报报道,最近10年来,中国已在126个国家设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用于帮助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达1亿人,比10年前增长3.3倍。

全世界学习汉语人数直线上升,国家对汉语推广的工作也逐年重视。国家汉办从2004年开始设立孔子学院,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而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也由最初的20余所增加到目前的107所汉硕培养院校。然而,人才培养的增长远远赶不上对外汉语教学所需要的实际人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近年来越发突出。据相关统计,目前全球汉语教师缺口量超过500万,许多国家因汉语发展速度太快,中文外教严重不足。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适应汉语国际化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满足海外汉语教师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培养,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在当前环境中尤为重要。

三、探索汉硕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涵盖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教学实习等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是既要符合国家总体培养方案和现实需求,也要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自身办学优势与资源,建立起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符合当前社会对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当前汉语国际教师紧缺的背后,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的诸多矛盾。要充分挖掘这些矛盾背后的原因,不断改革教学理念,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目标。

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离不开培养高校自身的实际。学校国际化办学方向与思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专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方式。以湖北大学为例,目前学校已在除非洲之外的世界五大洲近30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合作关系,在美国、巴西、波兰分别组建了海外孔子学院(课堂),中华合作办学以本科为主。在此基础上,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就立足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现有的招生培养状况,把针对巴西和东南亚国家的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开设巴西葡萄牙语和东南亚国家语种的教学课程,建设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体验与教学中心等,这些都是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的探索之举。

(二)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要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就要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课比例。没有足够的教学实践,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只是句空话。目前,全国各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学分低,教学时间少。要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除了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外,在理论课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例如,语言类模块培养内容中,可以设置相应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实践课程;文化类模块中,可设置武术、舞蹈、音乐、剪纸、戏曲等方面的实践课程;在教育教学类模块中,可设置教学实习和教育技术培训等实践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时间。

此外,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模拟教学等,都是在课程中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

(三)实践课程与教学见习相结合

教学见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价值的了解与认同,并初步熟悉未来职业规范,加深对职业的认知感与认同感。通过观摩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或视频,获得本专业的感性经验,为未来教育实习和教学打下基础。

文化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文化实践,如自愿报名参加暑假泰国文化交流,协助学校留学生举办国外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参与到国外高校来我校的文化交流项目活动,参加中外礼仪、口语大赛等活动等。通过这些平台,让学生接受国际化理念熏陶,熟悉教育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锻炼英语等外语口语,对外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外国学生的爱好兴趣、思维方式和中外差异等。

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加语言文化、外事礼仪等培训。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其参与教学基地和社会相关行业的工作实践,结合专业课程的科研调查、社会实践等。

(四)拓宽实习渠道,加强基地建设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教学实习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教学工作的过渡阶段,也是检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一个过程,是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必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教学实习,才可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最终成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重视实习前培训。在学生海外实习前,可加强对其出国前的专项培训,包括外语能力强化、外事礼仪纪律培训和目的国文化风俗讲解等。

完善实习组织管理。形成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实习每一环节的指导和管理,为实习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为实习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加强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建立稳固的、真正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的实践教学基地离不开与国内外高校和文化传播机构建立国际合作交流。

(五)加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在教学、实习和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让不同角色的教育者参与考核与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培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例如,在学生海外实习过程中,可结合导师意见、实习所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学生实习报告、学生自评等形式,结合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最终对海外实习学生做出准确的评价。这个评价不仅能实现对学生的考核,还能不断完善海外实习这种实践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2-11.

[2]杨金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54-56.

篇6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 硕士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H1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2-0013-03

基金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传播研究基地”资助;2011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对外汉语视域下的语言实践与地域文化体验创新模式研究”(11D060)的成果。

作者简介:李国慧(197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于2007年设立,当时只有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5所高校被作为试点培养单位,2009年扩大到了63所高校。这个专业是在加快汉语国际推广,解决汉语师资匮乏的背景下产生的,还是个新兴事物,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借鉴的经验不多。我们认为,不断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是建设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核心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学科定位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前沿专业。在学科建设上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多重学科的属性于一体;在课程设置上也具有综合性,既要突出实践技能操作,又不能放松理论探讨研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具有综合性,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1]为了推进汉语国际化,使汉语尽快走向世界,必须加强汉语师资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些环节中,课程建设是关键。

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架趋向

虽然我国在专业硕士的培养及课程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是不难发现很多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还囿于学术硕士的培养方案。比如,很多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模式几乎完全等同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的培养方式,缺乏实践性、技能性。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课程体系的构建趋向应该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理念体现开放性

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战略由对外汉语教学转向全面的汉语国际教育工作,重心也由把外国人“请进来”学习汉语转变为“走出去”推广汉语。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应具有开放性的思维,反映在课程建设上要灵活多样,具有创新性,不能生搬对外汉语的教学模式。在国内教授汉语和走出国门讲授汉语完全是两个概念,社会环境、教学环境、语言环境都不同。国外教学对象学习动机复杂多样,需求也多元化。[2]这就要求我们打开思路,让我们的学习者在知识储备方面、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及技能操作方面做充分的准备,而不仅仅是只掌握汉语知识。

(二)内容组合注重知识性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招生主要面向对外汉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外语专业等一些文科专业的本科生,但其中也不乏一些理工科学生。因而生源复杂,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差异很大,这就给我们的培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3]因此丰富学习者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知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1.理论知识。强化学生的理论意识,培养理论素养,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术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梳理整合,转化为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成果,推动教学模式更新,提高教学的科学性。[4]

2.教学知识。包括与教学相关的语言知识、中华文化知识、二语习得知识等,拓宽学习者的思路,完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走上讲台做充足的准备。[5]

(三)课程设置强化技能性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后将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在世界范围内教授汉语并传播中国文化,因此在技能上必然要求严格。除了要具备一般汉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外,要精通两门以上外语,还要具有在异域文化背景下推介中国语言文化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与人沟通合作的素质,更要学会比如剪纸、制中国结、打太极拳等技能。这些能力素质的具备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来支撑。

(四)体系构建突显实践性

教学实践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时限一般是两年(也有少数高校是三年),其中有一年的时间是实习,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获得全面的技能。

(五)整体设计突出跨文化意识

作为国际汉语教师,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博晓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在文化传播上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比如仁者爱人、厚德载物等人文精神以及勤俭、孝道等传统美德。更要传播当代文化,让世界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但这些文化因素的传播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跨文化意识,这样在异域文化背景下,本着、入乡随俗、沟通协作的原则,才不会造成尴尬甚至发生冲突。

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构架思路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因而课程设置要突出整体性、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的特点。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培养经验,梳理并整合了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四大模块 + 一大环节”的课程体系构架思路是比较科学的。具体来说,“四大模块”是指:预备课程模块、核心课程模块、延展课程模块、操练课程模块;“一大环节”指实践环节。以预备课程为先导,核心课程为基干,操练课程为侧翼,延展课程为补充,加上有效的实践环节,将使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体系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预备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以汉语及文化知识为主线,兼顾外语课程,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中华文化、当代中国概况、英语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学习者本科阶段学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细化知识点,比如现代汉语课将细化出四个板块:语音、语法、词汇、汉字,并拓展出一些与汉语国际教学相关联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夯实语言基础。

(二)核心课程模块

主要开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法论、第二语言习得概论、跨文化交际学、外语教育心理学、汉外语言对比研究、汉语语言要素教学、汉语分技能设课教学等课程。在这一模块中,学习者将系统学语习得与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探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学习者还会获得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困惑,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避免在交际的过程中发生冲突和障碍;另外学习者还会有针对性地掌握语言要素及各种课型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课堂教学实践做好准备。

(三)延展课程模块

主要开设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偏误分析、汉语教材与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与语言教学、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汉语国际推广专题、教学设计与课堂管理等课程。在本模块中,学习者将系统学习偏误分析理论,通过对不同国籍留学生偏误实例的研究,增强预测偏误、识别偏误、纠正偏误的能力;并在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研究困扰孔子学院的汉语教材瓶颈问题,探讨汉语教材编写的国际视野、教材资源的共享与整合;还将研究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完美融合到教学中去。

(四)操练课程模块

在这一模块中,主要开设课堂观察与实践、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教学调查与分析、教学测试与评估、中华文化才艺展示等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依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反复观摩不同课型的教学示范录像,了解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程序,对课堂教学的某些环节进行反复模拟、操练,并对教学活动加以调查分析,协助任课教师进行考试命题,更重要的是对中华传统才艺,比如剪纸、制中国结、太极拳、篆刻、书法、民乐等进行训练,为今后开展课外活动做好准备。

(五)实践环节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在读期间,约有一年的实践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汉办”的考试,被派遣到国外的中小学或孔子学院任志愿者,但大多数在国内实习。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实践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观摩见习期。走进留学生课堂,观摩优秀对外汉语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听课前由导师布置听课要求,包括先了解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听课时认真做好详细记录;听课后整理笔记,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写出“听课笔记”,评析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第二阶段:模拟试讲期。通过前一阶段对不同课型的观摩之后,学生对教学有了一定的体会和感悟。由导师选定试讲内容,指导教案的撰写,学生分组试讲,先由学生自评,然后导师评议,个别环节导师做示范。

第三阶段:顶岗实习期。一部分学生通过“汉办”择优考试或是校际交流,去海外顶岗实习;另一部分学生留在学校或联系其他高校及教学机构,在国内顶岗实习。虽然实习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压力,但却是对他们所学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考验。顶岗实习期间要和导师保持联系,每月至少做三次书面汇报,借以把握学生的实习状况。

学生在实践环节始终不离导师的视线,导师要充分发挥有效监管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R].2007,(10).

[2]许嘉璐,石锓.关于汉语国际教育热点问题的访谈[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3]杨金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

篇7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广西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双语教学

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中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精神,我国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在广西这项工作尤显迫切。近年来,在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背景下,广西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时机,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使得广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相应的,如何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也成为了广西高等教育界专家学者所致力于探讨的热点。

本文,将以广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校群体之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创新问题进行相关探讨。笔者认为广西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应由以下三大部分内容步骤组成。

一.准备定位

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双语教学,首要的第一步就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给“双语教学”准确定位。这是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教学成果的重要前提。

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的解释,“双语教学指用两种语言,即母语和非母语,进行非语言学科教学。”目前国际上实践成熟的双语教学模式有三种:即浸没式(immersion program)、过渡式(transition program)和保持式(maintenance program)。【1】浸没式双语教学是指学校完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这是双语教学的最高层次。采用这种双语教学模式一般对教师和学生的外语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过渡型双语教学可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语言的过渡,即在一门学科知识的教授中,在学生第二语言尚未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进行从第一语言占主导到双语并重再到第二语言占主导的过渡;二是课程的过渡,即在初级阶段,在一些基础性和技能性课程中使用双语教学,逐步扩大到其他专业性强的课程。过度式双语教学在对教师和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上虽没有浸没式双语教学要求那么高,但此类教学方式亦属于较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层次。保持式双语教学指初期从完全使用母语教学逐渐转移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它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

广西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众所周知,受语言环境、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学生外语水平以及双语教材情况等诸多要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学向来都是当地高校教育的一个弱项。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基础相对薄弱、办学机制尚需完善,双语教学的开展面临的困难更大。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考虑,笔者认为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应采用保持式双语教学较为客观实用。保持式双语教学循序渐进,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起始时的外语授课比例、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二.夯实基础

夯实基础即建立和完善相关办学条件,这是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顺利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完善相关办学条件,必须做到“师资――环境――制度”三者兼顾,既包括师资队伍的充实,即提高双语教学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也包括硬件设施的完善,即配置相关教学设备和开设相关教学场所;还包括相应机制的建立,即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具体如下:

1.组建较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教师是双语教学的直接实施者,是开展双语教学和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对教师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听、说和写作的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具有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很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也在逐年增长,但具有一年以上的出国经历和外语专业学习经历的却很少,再加上外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不具备专业知识等实际情况,致使双语教学师资严重不足。组建一支较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如何组建?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有厚实专业知识基础的外籍教师或有国外留学经历的硕士、博士生加入双语教学队伍;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在专业知识扎实、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双语教学的师资储备,并通过聘请知名学者定期培训、选派教师到国内著名大学接受专项培训或到到国外进修学习、参加国内外双语教学研讨会等方式,使其掌握双语教学的方法、了解双语教学的动态,进而提高其双语教学的水平,将其成功纳入双语教学教师队伍中。

2.建立完善双语教学的硬件设施。教研实验室、教学实训室等的建设是双语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双语教学开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学校在校内设立双语认知与双语教育实验室是非常有必要的。双语认知与双语教育实验室的建立可以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专任教师开展语言及其他人类认知活动研究提供了专业测试场所,结合心理语言学的传统行为方法及神经科学的先进研究手段,探索语言理解、产出及习得等重要问题,可以为语言学习和跨文化比较等的研究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样的,专业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训室的建设也极为重要。学校可以在实训室中建设互动仿真平台,实时更新,使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在实训中不仅要技术仿真,而且要职业环境仿真,创造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双重环境。实训室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实践兴趣,可以使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在各种模拟情境下轻松地开展教学,顺利地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

3.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在广西正处于探索阶段,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是规范双语教学、推动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这其中需要建立完善的基本规章制度主要包括:1.双语教学激励机制。“激励(motivation)是指一个有机体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标时的愿意程度(degree of readiness),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2】建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有效做法。建立双语教学激励机制首先得将建立双语教学专项经费提上日程,在此基础上建立差异化的薪酬体系和福利体系,以因人而异为原则,努力实现激励的差异化和激励效用的最大化。2.双语教学监控评价机制。学校可成立双语教学质量考核小组,定期听课,发放学生调查问卷,定期召开双语教学师生座谈会,了解双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双语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对教学效果较差的课程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或中断建议,以保证专业教学的质量。学校应充分运用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激励为主,科学评价,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3.双语教学师资资格认定机制。学校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开展双语教学师资资格认定工作,这是保证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双语教学师资认定可以通过外语口试(兼听力)、笔试、能力测试等方式进行。只有通过双语教学能力测试并被授予双语教师资格的教师,才允许走上双语教学的讲台。

三.稳中求进

如果说“准确定位”、“夯实基础”是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成功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前提,那么“稳中求进”则是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成功开展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稳中求进”即在“准确定位”和“夯实基础”的前提下为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而采取的相关举措。根据广西以及当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具体情况,笔者认为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双语教学效率,可以从“把握教学机遇”、“丰富教学方法”等两个大方向着手进行努力。

(一)把握教学机遇

“把握教学机遇”即根据教学开展的需要将社会上的涉外性活动与校内教学活动有效衔接的教学组织方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广西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这一情势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如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广西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广西新工业基地的全面建设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东盟博览会(CHINA-ASEAN Exposition简称CAEXPO)的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由中国国务院总理倡议,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举办。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文化交流等五大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广西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借助博览会的举办时机,以博览会为教学实践平台,挑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优秀学生,以“志愿者”或“实习生”的身份进入会场,协助参与翻译、务准备、司仪等工作,以此增长学生的见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丰富教学方法

教师使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但难以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还会使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双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丰富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双语课堂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文化导入”、“交际应用”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和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合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地正确理解教材的内容,促使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情境教学的主要教学任务即在教学过程中用双语进行一系列相关的语言文化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生动的模拟实训环境。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要求与学科特点,课堂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以为国内外各类学校的汉语教学课堂,也可以是在相关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所开展的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的工作情境。情境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的汉语教学能力和语言文化传播交流能力。

2.“文化导入”

“文化导入”教学法是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对方国家的文化,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化传播交流能力的教学方法。“文化导入”教学法的使用不仅可以改变以往双语教学中“重语言技能提升、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状况,还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视听、激发学生兴趣。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传统习俗不同,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在涉外活动中,相关工作人员不仅面临与本国不同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及物质环境,而且还要面临着诸多文化的冲突。因此,是否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衡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这也就是“文化导入”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中的意义所在。教师所导入课堂的涉外文化应包括:对方国家的交际礼仪、生活习俗、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内容。“文化导入”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开展:其一是“客观性”,文化导入要避免主观随意,以偏概全,应尽可能做到科学、全面、准确、客观;其次是“关联性”,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文化内容必须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其三是“有效性”,文化导入应注重方法与实效,“导入”不是“灌入”和“填入”,“灌输式”教学往往使学生无法消化所学的知识,而且还会产生厌学的不良情绪。

3.“交际应用”

交际教学法是指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交际教学法的使用可以克服了传统教学法重形式轻内容、重语言系统成分轻语言实际应用等方面的局限性。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双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发展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语言运用素质。在交际教学法组织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意以下两方面内容。首先,课堂中“交际环节”的设置必须注重双向互动。基于生活中人们的交谈方向均为双向性的特点,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应注意互动性原则,问答对话、分组交流等都是很好的形式。另外,课堂中“交际活动”的开展还要注重融入趣味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的最主要因素是情感因素。【4】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任务中要包含与教材相关的新语言点,设计各类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彭晓娟等:高职国际商务类专业双语教学的探讨[J].江西煤炭科技,2009(4).

【2】董崇田等: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

【3】王菊霞.历史课堂情景教学之我见[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5).

【4】卢家楣等主编: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篇8

[关键词]远程国际汉语教学;信息技术;认知模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6-0045-0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教育服务。支持国际汉语教育。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和水平”。汉语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汉语在美国国防部“关键语言”战略中列第二位。现阶段,作为汉语母语者,我们在看到“汉语热”的同时,也要认清这样一个现实,即世界范围内对学习汉语还是充满恐惧感的。金立鑫指出,汉语难学“几乎是世界公认的结论”目。顾安达认为,“对西方人来说,最复杂、最使人感到困难的是汉字”。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广汉语,传播汉文化。

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势必影响到语言教学。当然也包括国际汉语教学。本研究结合“信息技术”与“认知科学”两个学科,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国际汉语教学的认知模式和学习资源作纵深研究。通过分析汉语学习特性与认知科学规律,探索出综合利用现有教育信息技术方面以各种信息载体服务于汉语外语学习的应用模态。

一、基于认知理论的远程国际汉语教学新模式

远程国际汉语教学是依托计算机软件,通过网络向外进行汉文化传播和汉语教学的。不同于群体教学,它没有班级组织,完全游离于课堂之外;它也不同于个别教学,无教师面授,学习个体完全独立地操作、学习。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加工理论与认知科学理论支持下的远程国际汉语教学。对于优化汉语学习环境、推动汉语和汉文化的传播有着巨大的潜力。目前,基于信息加工理论与认知科学理论的远程国际汉语教学已从单一形式走向综合,且不断成熟并趋于多元化。

远程国际汉语教学改变了原有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而且另辟了一条人机交互的蹊径。学习者通过网站登录、点击页面,将学习内容显示在屏幕上,依照学习程序,一步一步地识记、练习和记忆。学习者通过计算机建立了由网络维系着的虚拟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者通过网络举手发言、互助合作开展学习活动。远程国际汉语教学的特点在于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因此,需要探讨人机关系和认知活动。

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华生(Watson JohnBroadus。1878-1958),从行为主义理论出发提出了s(刺激)一R(反应)观。即反应或行为是受环境中的特定刺激影响的。之后,认知心理学家不满足于华生等人的观点,他们把公式改为S-O-R,即刺激引起机体内在心理过程变化,再由这些变化引起外显的反应。这里的0,就是机体的内隐变化,这正是认知心理学家所要着重研究的东西。

(一)认知编码理论的运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信息在记忆里得以表征的编码有非语言的表象编码和言语的语义编码。表象码更适合具体信息而非抽象信息,而言语码则更适合于加工抽象信息。从记忆效果出发,认知心理学认为双重编码,即既有表象(包括形象和情节)编码,又有语义编码,记忆比较牢固。

汉语国际教学中所使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开发了一系列图、文、声、像并茂的软件,让学习者的听觉、视觉与其他感官一起参与活动,也就是说,让学习者利用双重编码多渠道地识记和接收新信息。例如。点击一个汉字“手”。就出现“手”的字型、读音、笔顺和书写、“手”的图像、“手”与其他字的组合(如手指、手心、双手、动手等),以及“手”在工作和活动的多媒体录像等等。通过如此丰富的识记活动。把耳听眼观的诸多信息线索一起汇集到大脑皮层,汉字“手”的信息就能久久地存储在长时记忆之中。以后学习者如果听到sh6u的发音,在这个语音线索的激发下,大脑就能解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与之相匹配的“手”的字形,并马上联系到“手”字的意义。再如,一个句式的学习,既有规则的归纳,又有例句的演绎。规则的出示,不仅要有文字和定义的说明,还应尽量地采用图示法使文字形象化。这实际上也是在让学习者进行双重编码。而例句的演绎,尽可能把句子的产生步骤进行细化。使学习者能够把握句子的产生式系统来造句。

(二)信息感知理论的运用

感知(awareness)是对某种事实的认知,也有人译为“觉知”。感知是了解周围环境的第一步,是一切行为表现的开始,它将成为指导个体行为的重要指标。远程国际汉语教学的学习者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可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

1.阈限的自由控制

外界的语言信息。被机体所识记和接收。要有一定的刺激量(或称刺激能)。“当刺激能被转换而传至大脑,人便产生了意识经验。当可获得的能量超过某一水平(阈限)时,它就兴奋感觉神经元,或者就像通过门口一样‘通过’。”不足以刺激神经活动的能量,可说成是在阈限之下,或在阈下;足以刺激起活动的能量。则称为阈上。外界的信息刺激如在阈下,就无法引起机体感觉的注意,不能兴奋感觉神经元,识记活动就会失败。在群体教学中,教师传播语言知识,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是按照大多数学生的水平进行传授。其刺激能是统一的。统一的刺激能,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在阈上。可引起神经元的传递而进行识记活动:而对有些学生来说,在阈下,尚不足以引起神经元的传递而无法进行识记,因而导致某些学生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进度,从而拉开了学习水平上的差距。远程教学中识记和接收知识内容。完全由学习者自己自由控制,如果觉得刺激量不够(还在阈下),就操作计算机回复几遍。让将被学习的内容,(即刺激量)达到阈上而能兴奋神经元进行传递为止。

2.注意资源的合理分配

注意是一种选择,也就是面对外界众多的刺激信息,机体必须从中感知一些需要的信息,集中注意力对之进行识记和学习。心理学认为注意是一种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灵活地分配去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甚至同时做两件事情。”既然注意的分配意味着人们需同时执行两项或更多任务,那就得考虑影响完成多项任务的因素:任务难度、练习和任务的相似性。在任务分配上,任务难度起着重要作用。两项都较简单的任务,自然能够完成得很好;两项任务有冲突时,则难度就较大,不容易完成好:两项任务虽难而互相兼容,则可互补。难度相对小些,可以勉力完成。在远程国际汉语教学中,学习者的注意资源分配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里,没有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来分散或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学习者可随心所欲地使用自己关注到的资源:对于自己感觉难的内容(如抽象词语、复杂句式等),多放些注意资源;对于较为容易的内容(如,具体词语、简单句等)则可多项同时学习;对于两项有冲突的任务(如汉字的笔顺练习与拼音的声调练习等)则分开执行,或者利用时间差:对两项兼容的任务(如词语的形音义以及词语的搭配和组合等),则多放些注意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任务的相似性对注意资源的分配有着重大的影响。如使用同一感觉通道(如,视觉或听觉),使用同样的内部加工(如,背诵或默记生词),有同样的反应(如几个同义词一起被激醒和提取),这些形式的相似性都影响两项任务彼此干扰的程度,在学习和识记别耗费注意力。远程国际汉语教学采用电子教科书的形式,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帮助学习者多通道地接收刺激信息,避免了任务相似性的干扰。虽然看起来要把注意力分散到听觉、视觉、触觉上去,但实际上由于编码充分,且互相不易混淆、干扰,反而有助于记忆的保持和提取。

3.协作学习的感知

随着远程学习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推进。在线学习的环境从个体学习向社会化学习转化和发展。协作学习模式在日益发展的理论推动下逐渐普及、推广。

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激励机制下最大化地实现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互助合作的一切相关行为。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协作学习过程中,除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其心理特征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影响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并对今后的语言学习行为习惯和学习效果,发挥一定的促进或阻抑作用。在协作学习模式中,远程汉语学习者的学习不再被看作是个体自身的行为活动。而是更多地关注其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文化特征的认知及知晓情况。Goldman提出了学习者所具备的三种感知:社会感知、任务感知、概念感知。在此基础上,Gutwin又提出了工作空间感知,认为在协作学习中的小组成员必须具备四种感知要素:社会感知、任务感知、概念感知、工作空间感知,并建立了学生感知的框架(见表1)。

Gutwin感知框架下的远程国际汉语教学课程可理解为:(1)社会感知,指学习者所学的汉语知识在交际互动过程中如何合理的运用。是对小组内语言知识与社会关系互动的认知。(2)任务感知,指学习者如果运用所学的汉语知识来完成学习任务的认知。(3)概念感知,指学习者对已有知识和完成此学习任务所需知识的认知。(4)工作空间感知,指学习者对工作空间及其中同伴活动的认知。工作空间主要指协作学习的环境,包括空间环境、硬件环境、资源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

总之,远程国际汉语教学协作学习感知特点包括:协作学习感知是学习行为的开始,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并指导和影响着学习者在小组中行为表现:另外,它还是学习者对协作环境中各种动态信息的认知,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三)情境认知理论的运用

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是当代西方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是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刺激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又一重要研究取向。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知识不是一个客体,记忆也不是一个容器。学习和认知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过程/结果,并表现在人们的行动中和共同体互动中。通过这些行动,认知得以进行或建构。没有行动,就没有认知。认知不能仅仅关注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而且要关注文化和物理背景的认知。人类的知识和互动不能与这个世界分割开来。情境对人类的认知和行动非常重要。

情境认知理论以其独到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新颖的教学理念,吸引了许多教学设计研究者关注其实际的开发应用。许多教学设计专家提出了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设计框架,为实施教与学过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情境认知理论的影响下。产生了众多新教学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利用新型信息技术虚拟情境的抛锚式教学方式(anchoredinstruction)。将情境认知理论从一种构想变成了现实。我们较为熟悉的Jasper Series(贾斯珀系列)就是典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范例㈦。抛锚式教学,是指在多样化的现实生活背景中(或在利用技术虚拟的情境中)。用情境化教学技术以促进学生反思,提高远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抛锚式教学中的核心要素是“锚”。学习与教学活动都要围绕“锚”来进行设计。简言之,抛锚式教学中的“锚”,是指在真实的情境中创设问题所依靠的故争情节,具体包括两方面:

1.技术

抛锚式教学将技术当作教学依靠的“锚”。特别强调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依靠技术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美国学者Evan在他的研究中提到,来自美国佐治亚大学Terry商学院的Richard Watson教授在其课堂上利用Wiki工具。建立了师生共建的网络学习平台。Wiki是Web2.0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工具之一。在Web2.0网络社会中,远程学习者不再单纯扮演着知识消费者的角色。他们同时也是知识的生产者。他们在网络上创建并分享知识,为远程学习提供了教与学的新视角。知识共享和集体创作的概念为教师提供了机会,创造了需要知识建构和学生协作的学习模式。Wiki技术支持下的国际汉语教学有别于其它互联网学习环境的特点:(1)独创性,Wiki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空间。供贡献者分享原创内容,这些内容不在其它地方出现。(2)协作性,Wiki被设计成为免费、开放的分享空间,不仅关注单个作者的贡献,更关注多个贡献者所组成团队创作同一主题内容的协同工作。(3)开放性。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在Wiki中添加任何内容。为了保证内容的质量和规范性,很多教学用的内容Wiki都需要创作者拥有一定的登录身份。(4)简易性,几乎所有使用因特网的人都能够很快学会在Wiki上进行创作和编辑。Wiki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Html的复杂格式标记,在很大程度上,它与Word编辑器很类似。(5)变革性,Wiki的内容一直处于不断更新、持续发展的状态。

2.宏环境(Macro-context)

宏观环境通常指包含所需解决问题/主题的一个故事、一段冒险或一个情境。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抛锚式教学模式指导下的远程国际汉语教学利用情节逼真的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影像内容作为“锚”。为教与学提供一个可靠的宏情境。其特征可概括如下:(1)教学情境的真实性。通过将日常生活情境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要素融入多媒体平台。这个平台就是以“锚”为中心的学习空间,“锚”为学习者支起学习汉语的真实“语言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平台,学习者在“锚定”的环境中习得汉语知识和语用能力,并进一步拓展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从而构成抛锚式教学弹性的活动空间。(2)教师的团队化和虚拟化。远程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扮演者虚拟的角色,汉语教师是汉语教学情境中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学习伙伴。单个教师从一定意义上已经不能完全胜任远程国际汉语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而是一个需要各方面人才通力合作的教学与技术相结合的过程。(3)学生模拟情境的角色扮演。远程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学生在一定意义上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者”,而是沉浸于“语言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平台中的一个角色。例如,学生群体可以沉浸于传统中国家庭环境,也可以充当身处典型中国园林的旅游者的角色等等。

(四)元认知理论的运用

由于远程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学习者在网络学习中具有自我计划、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上述能力在理论上称为元认知能力。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弗拉维尔(FlaveH)在他的《认知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元认知”(metacognition)概念,即“元认知是反映或调节认知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的活动,是对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结果及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元认知以认知过程和结果为对象,是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故称为“对认知的认知”。弗拉维尔还指出,“元认知领域不仅包含你对认知的认识,而且包含你怎样支配你自己的认知。

远程国际汉语教学是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互联网有目的地学习汉语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学习环境中“教与学的时空分离”,汉语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即要求学习者在远程学习活动之前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认知特征的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和自我调节。而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在这样学习的三个阶段,自主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元认知能力是自主学习的核心。

研究表明,学习者元认知能力较差(即不能准确监视自己的成败)会极大地影响他在学习者自己控制的环境中的学习。发展远程学习者的元认知能力,可以使学习者克服学习障碍,积极地运用元认知策略,完成汉语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能力。

二、远程国际汉语教学的资源结构

基于认知模式的远程国际汉语教学,需要一系列管理得当、制作规范的教学资源支撑,才能真正有效地在国际范围内推广,且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伴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因特网上,与汉语教学相关的资源网站也在不断地增加,可是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要从现有网站上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并不容易。受美国K-12网校的启发,K-12网校通常被称为“Online School”、“Cyber School”、“Net school”等。在美国,向来具有利用教育技术和远程学习来促进教学改革和学校改革的传统,许多联邦资助计划都用来支持K-12学校的网络学习。同时资格证书和学业证书是保证K-12网校教育资源规范化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所有州都要求网校的教学资源获得专业机构统一标准的评估,才能作为学习资源上传到网上的。美国K-12网校发展给远程国际汉语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借鉴标准,我们也需要一家机构(如“国家汉语对外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即“汉办”)这样的权威机构跟专业人士合作开发一系列适合远程国际汉语教学的资源。可以开发的远程学习汉语资源主要有:

(一)课程资源库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对外汉语教师希望通过适合教学的高质量的视频、音频或者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来营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学生也希望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形声兼备。这在理论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具体操作上却会遇到许多麻烦。因为,对外汉语教师并不是专业软件开发人员,因此,需要由专业人士开发设计灵活方便的课程资源库,克服汉语教学中的困难。

按照汉语教学活动的特点,汉语教学课程资源库中的资源应当符合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需求,既包括可供教师制作课件用的多媒体素材,又包括适合学生练习的素材和适合HSK考试的题库型素材。多媒体素材的资源种类多样,如图片、视频、动画、电影等方面零散的素材,就像汉语教学所需的形形的基本“元件”。练习型素材具有一些带有讲解、注释、分析的功用,可为学生达成自我练习,达到巩固和强化的目的。题库型素材,主要面向需要参加HSK汉语考试的学生,包括适合考试用的初、中、高三级水平的汉语考试题型的考试素材。

总之,我们认为,远程国际汉语教学课程资源库应当既反应汉语静态的知识结构(如,包括汉字、词汇、语法、句型等知识性素材)。也包含动态的汉语教学过程的内容(如。经典的示范、讲解的视频录像等)。

(二)超文本和超媒体教学资源库

超文本是采用非线性的网状结构,使用户能更快、更精确地找到需要的信息。超文本文档不是严格按顺序的,它带有超链接功能,可以指向文档中的任一部分,也可以指向另一文档。超媒体是用于表达、组织、存储、访问多媒体文档的信息管理技术,是超文本概念在多媒体文档中推广的载体。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相比,前者更加注重表达信息之间的关系,概括地说,就是一种解释,可能有嵌套;而后者是用来表达信息的媒体形式,播放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

实践经验丰富的汉语教师从中体会到了它的优越性,他们认为,超文本与超媒体技术将成为理的信息载体和有效的信息组织管理技术。超文本技术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顺序,而不必像传统书本教材那样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按照书本提供的顺序学习。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总体来看,超文本和超媒体的标志,主要有“按钮”和“文字热区”两种形式。分别具有不同的特性。

1.按钮形式

通过触摸屏幕上的某个按钮图标,来链接其他媒体。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按钮形式”。通过点击按钮导出文字、声音、动画、图片、视频等媒体形式的内容。在部分系统中,链接媒体都采用按钮形式。这常见于早期的汉语CAI中。现在。按钮形式较多地应用于除文字以外其他媒体的链接中,且按钮的样式正日渐更新。如只表现为一个小的图形或图像。这在网页课件设计中表现得最典型。

2.文字热区形式

通过触摸屏幕上的某些文字图标,可链接其他媒体形式,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文字热区形式”。它常用于链接文字内容。文字热区形式有多种提示方式,如变换文字颜色、加下划线等,常常伴随热区指示,即将光标放到某个字串时,光标指示符的“箭头”自动变成“小手”,暗示这是文字热区,可以点按,当点按这个文字区域后就会显示对这一字串的解释。

(三)汉字基础数据库学习资源

汉字一直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学好汉字,我们应该以《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2095个汉字为基础,建立远程国际汉语教学用基础汉字数据库。为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提供资源。

据笔者在美国西华盛顿大学语言学系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发现许多海外汉语学习者一部分是为修学分需长时间参加课堂学习的大学生。更多的人是商务人士。在日常工作中。他们出于对中国的好奇或工作需要而学习汉语。与全日制在校大学生相比,他们无法进行大信息量的课堂学习,而习惯利用工作间隙、周末、驾车途中或假期进行“随心所欲”的学习,达到“即学即用”的目的。他们对声形并茂的汉字饶有兴趣。然而,对于英语母语的外国学生来说。汉字习得特别是字音、字形、字义的记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近年来,美国软件开发人员针对汉字形旁声旁相结合的特点,开发了帮助汉字记忆的带有字词发声和汉字笔顺动画等内容的多媒体电子抽认卡(digital flashcard),这种电子抽认卡吸引着国外众多的汉语学习者开始热衷于汉字学习。例如,笔者针对美国华盛顿孔子学院的周末学习者和西华盛顿大学的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的问卷调查。与纯文字的、有文字和生词发声的以及有文字和笔顺动画的电子抽认卡相比,超过73%的学生更喜欢使用既有生词发声又有笔顺动画的多媒体电子抽认卡。

三、远程国际汉语教学评价体系展望

目前,国内外的对外汉语教学网站非常多,有些对外汉语教学网站虽然有相关的学习支持服务项目,但并没有一个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的,既科学又规范的系统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来支持远程汉语教学支持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完善,而且远程学习的学生不是天生就会自主学习的。因此。我们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远程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结合远程汉语学习者的特点。来建立一个针对远程对外汉语教学支持与服务的评价系统。这个评价系统包括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确定。

(一)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的界定

评价对象就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自主学习汉语的学习者。评价主体,根据教育评价学的观点评价按主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我评价,另一类是他人评价。评价者包括老师、同学、领导、社会、家长等等。结合远程国际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多元化评价的原则。该评价主体可以归纳为教师、学生和计算机三部分。在此,无需赘述教师这个评价主体。在远程国际汉语教学评价过程中,辅导教师进行的评价依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学习者而言,作为评价主体中的自我学习者则运用新一代教育评价观所倡导的方法进行自主性评价,但须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价值取向的一致性:而计算机作为评价主体的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它能在教学活动系统中自动收集大量的学习信息并进行量化计算。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们把它提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作为第三评价主体。

(二)评价内容的确定

根据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价值多元取向原则,我们选择评价内容时不再仅仅注重考试,而是全方位多角度地来收集学习信息:同时,教育评价理论指出评价活动要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包括开始的诊断性评价、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和结束时的总结性评价。在对美国各语言教学单位(英语和汉语)的学习者评价情况考察的前提下,我们认为远程国际汉语教学学习者的评价内容包括六个部分:考试、阶段性测验、教师学生进行的评语评价、作业、语言交互情况和数字化资源的访问情况。

1.考试

作为传统教学方式中最重要的评价手段,考试的作用不可忽视,片面地注重考试成绩虽然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但这并不能否定考试系统仍是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工具之一。

2.阶段性测验

在评价内容中加入阶段性测验,主要是从评价过程的完整性来考虑的,如果仅以某次考试作为评价依据,充其量也只是做到了总结性评价。而阶段性测验却可进行比较完善的补充。比起正规考试,无论信度还是效度,阶段性测验都有一定的不足,但是由于测验是在每一教学单元结束后进行的,同时还包括教学活动之初进行的诊断性测验,因此,这样的评价活动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

3.评语评价

远程国际汉语教学学习者评价系统要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不能仅仅通过一个或几个分数来表现评价结果。而需要引入评语评价。同时。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评语评价不仅应包括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评价,还应包括学生进行的自我评价及二者的一致性比较。评语评价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选择形式,给出评价内容然后选择“很好、好、一般、不太好、差”;另一种是开放式,自主填写评语。进行评语评价的时间和阶段性测验是一致的。都是在每一教学单元结束后。

4.作业情况

作业是用来巩固学习成效的。与考试和测验相比,它能够反映学习者每一次的学习效果,因此,将它作为最细化的学习证据。由于技术手段的局限,很难将所有作业收集起来加以整理,从而难以分析学习信息。在远程对外汉语教学学习者评价系统中,学习者的作业成绩内容都可以被收集起来进行分析处理。

5.远程学习环境中的语言交互情况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学习一定要有交互,与面对面的交互方式不同,这里主要是指在数字化的远程学习环境下学习者与他人进行的语言交流情况,包括向老师发送电子邮件数量、在学习平台讨论区的发言次数、在学习平台上的提问数量等。

6.数字化资源的利用情况

目前,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认为,优秀的课程必须要有优秀的资源为依托,同样,在对学习者进行评价时也应考虑他们对资源的利用情况。在目前条件下,主要通过系统记录学习者访问数字化资源的总时间和总次数。

7.形成电子学档

评价结果不能只表现为一些量化的数字,由于电子学档在记录学习情况、展示学习结果方面有着前所未有的优势,因此,在利用本系统评价结束时,也会自动地为每位学习者建立电子学档。在电子学档中除了有分数记录外,还会有文字性的评语。另外,学习者平时的作业作品文件、测验文件和考试文件都保存在电子学档中,可供使用者随时查看并下载,优秀的汉语习作还可以进行展示。这是对学习者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的重要手段。

综上可知,对远程国际汉语教学评价体系在现代远程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的研究及建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任重而道远。但是。目前在国内尚未形成对远程对外汉语教学评价的系统研究成果,基于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而务实的、面向远程国际汉语教学的学习支持与服务评价系统,来指导并促进远程对外汉语学习的支持与服务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篇9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1-0028-02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升温,汉语国际推广已经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是当前中国大外交、大外宣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为提高我国汉语国际推广能力,加快汉语走向世界,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需要的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办于2007年3月决定在我国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截止到2014年9月,全国有82所招生院校培养了20 793名中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其中中国学生15 741人、留学生5 052人。目前河南省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和河南理工大学5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单位。其中郑州大学2009年开始招收全国首届外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孔子学院奖学金生),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2010年开始招收国内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几年来,河南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院校逐渐增多,生源充足,基础比较扎实,但在招生形式、实践实习和培养方向等方面还需要加强建设。

一、增加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

1. 增加国内在职硕士招生

我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招生和学习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被录取考生秋季入学,采用全日制脱产学习形式,毕业时可获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另一种是在职人员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报考者要参加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一般在7月报名,10月考试,被录取考生春季入学,学校一般采用非全日制在职学习形式。学生毕业时只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不能获得硕士毕业证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及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都招收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重点招收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外语专业毕业的在职人员和回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学习时间一般在周末或寒暑假集中进行。

在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和汉语志愿者教师岗位的报名基本要求中,除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外,22岁~50岁的在职教师均可报名。近年来,随着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岗位面向全国公开选拔政策的实施,河南报名的大中小学在职教师人数越来越多。这些教师大多是中文、外语专业背景,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相当一部分缺乏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外语水平和在校生报名者相比处于劣势,并且教师年龄越大差距就越明显。一些本科学历的回国志愿者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愿意继续外派从事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工作,也有进一步深造的意愿。可以说,河南本省有一批持续的在职生源,但目前河南没有一所招收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单位。在我国在职文凭含金量较低,在职教育不断整改、备受质疑,主要的质疑点在于在职硕士能否保障学习时间、培养单位能否保证培养质量。但是高校不应因噎废食,要通过落实培养大纲、强化管理解决问题,补上河南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在职教育的空缺。

2. 增加国外在职硕士招生

除面向国内在职人员招生外,国外在职教师生源也不可忽视。近些年,国家向海外源源不断地派出优秀的汉语教师,派出人员具有扎实的汉语基础,也接受了相应的岗前培训,但由于两国之间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派出汉语教师需要一段适应期,有时不能准确到位地完成教学工作。这时本土汉语教师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他们已经取得当地政府教育部门的认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了解当地的教学流程和学生特点,并可通过两国的语言和文化对比,运用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以泰国为例,本土汉语教师中只有一小部分曾来中国学习进修,很多本土教师汉语基础知识不扎实、发音不标准,对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了解不足。在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授课时间比较集中,安排灵活,可满足各国在职汉语教师来中国接受系统学习和学历教育的需求。这不仅可以提高各国汉语教师自身的汉语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升个人职业发展空间,还可以促进各国汉语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汉语教育事业在海外的发展。

二、拓宽教学实践和实习途径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MTCSOL)的目标定位是“专业学位”“是基于职业标准来设定的,这种职业有其独特的知识领域,有严格的入门标准和鲜明的实践性”。所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是培养能适应海外教学环境的以汉语作为外语的人才,通俗的说法就是培养高层次的教书匠,是一种技能型的培养”。该专业的特点在于培养与职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应用能力,因而教学实践和实习尤为重要。尽管河南高校认识到了教学实习的重要性,积极鼓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读研究生外派担任汉语志愿者教师,但由于派出名额有限,有待拓宽教学实践和实习途径。

1. 扩大留学生规模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有为数众多的不同国别、不同层次的留学生,为本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很多机会接触汉语学习者、感受汉语课堂。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国际教育发展比较落后等原因,河南省的留学生规模较小。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共35.6万人,其中河南各级各类来华留学生3 313人,仅占全国留学生总数的不足1%,在全国排名第23位。有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甚至没有留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在国内的实践机会不足,因此扩大留学生招生数量势在必行。

2. 开展校内校际合作

一是内部共享教学实践实习资源。在河南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收院校中,硕士点和研究生培养归属文学院,留学生归属另外一个学院,如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其中一方培养的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一方是对外汉语教学对象。这就要求硕士培养单位和留学生教育单位开展合作、共同发展。郑州大学的合作模式是:文学院和国际教育学院师资共享,很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有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或外派经历。国际教育学院2014年在校留学生有1 600多人次,能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充足实践机会,提供实习岗位,开展有教学观摩、中外学生“一对一”辅导、担任助教及独立授课、参与教学管理和语言实践活动等,并组织、指导、培训在读研究生外派到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和其他海外单位实习,保证了实践实习环节的落实。二是省内共享教学实践实习资源。目前河南有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留学生生源不足,有汉语国际教育经验的师资缺乏。各培养单位之间可以开展校际合作,如建立跨学校选课机制,使优秀的师资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加强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进行师资培训;共建教学案例库、网络教学平台;跨校接收实习生,组织研究生讲课比赛等。

3. 建立海外实习基地

目前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达到4 000多万,而有机会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只有10万左右。为了给未来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必须面向世界,培养单位要主动“走出去”,开拓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河南5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中,郑州大学在印度合建1所孔子学院、在美国合建1所孔子课堂,河南大学在美国合建1所孔子学院、下设2个孔子课堂,此类平台可提供的实习岗位非常有限。因此,各培养单位要积极寻求其他方式的校际国际合作,开展中外联合培养,建立海外实习基地,有条件的单位要争取海外办学。海外实习期间,学生可顺利完成学位论文,深入了解当地政策,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海外就业意向的学生可取得所在国的教师资格证,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突出地方文化优势和培养特色

1. 打造“基本技能+地方文化+专业特色”培养模式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同时也带动了语言的学习和发展。众所周知,河南作为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一直以来,武术和中医在国外颇受追捧,爱好者非常广泛。一些国外学校专门申请武术和中医教师,并开设相关课程。然而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武术、中医方面的专业人才,汉语专业知识欠缺,外语交流和教学能力不足;汉语专业的学生又不太了解武术和中医,更缺乏专业技能。武术和中医是河南极具优势和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和国际名片,在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生的过程中,可将汉语基本知识、国际汉语教学技能与武术、中医等特色方向相结合,打造“基本技能+地方文化+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在外派选拔考试的竞争力,争取到更多的国际汉语武术和中医教师岗位。这里的专业特色不是一般的才艺,而是扎扎实实的武术硬功夫和中医真技能。

2. 顺应市场需求,调整培养方向

当前,国内外汉语教学的形式和层次越来越趋于多样化,从公办到民办,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学历教育到社会培训,从本土教育到华人教育,还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学校或教育机构申请选派数学、科学、文化、艺术等专业课程的师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置,对我国专门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从体制上拓宽了海内外汉语教学高端人才培养的途径,推动了由原先主要面向来华留学者的对外汉语教学向针对所有海内外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国际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变”。市场需求的变化,为我们培养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实习和就业空间,因此培养单位应敏锐地加以应对,及时调整培养方向:一是有针对性地补充幼儿、中小学生和成年学生汉语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实习;二是在练就扎实的汉语功底的基础上,增加其他专业课程基本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训练;三是积极开展定向培养,与海外汉语教育教学机构和华校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多语种或分国别的汉语师资。

参考文献:

[1]翟亚军,王占军.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5).

篇10

零起点教材在整个国际汉语教学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入门学习的直接依据。而在非汉语环境下,成人学习者迥异的学习目的、复杂的学习背景以及希望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愿望使得零起点教材的受众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不小的挑战。在英国,各大学和私立成人语言学校普遍在其零起点汉语课程中选择麦克米伦公司和外研社于2010年合作出版的 《走遍中国1》 (下文简称《走》)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 《体验汉语:生活篇》 (下文简称《体》)作为主干教材。这两本汉语零起点教材都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媒介,以任务型教学法为编写理论基础的,并且具有大量丰富且形式多样的语料支撑 (例如CD 和网络资源)。它们的广泛使用表明其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较多积极的作用。笔者就以这两本教材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学使用的角度对其课文编排、词汇呈现和语法解释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希望可以给同行们在教材选择上提供一些参考。

一、课文编排

从课文编排的顺序而言,两本教材在单元构架上都分为12个场景,但是从笔者零起点班级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经历来看,《走》的12个话题编排顺序似乎更符合他们的学习兴趣走向(见表1)。不少学习者反映他们更倾向于首先学会简单的与个人信息相关的表达,然后再进行其它日常生活场景的练习。《走》的第一至五单元正好满足了这样的需要,让学习者学习介绍或询问姓名、国籍、年龄、职业以及联系方式的词汇和句式,因而在零起点前8-10个小时的教学过程中效果十分明显。80%的学生通过这五个单元的学习,可以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填写个人信息表格,并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提问,他们对中文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因此大大提升,几乎都愿意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相比之下, 《体》 有些场景似乎出现过早,让学习者感到不适应。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反映询问“时间”和“价钱”的话题(第二、三单元)紧接在“问候”(第一单元)之后给他们造成了学习上的困扰。虽然这两个单元以数字为已知语言点连接时间和价钱表达法,但这两个单元除了目的表达法之外,还涉及单位,服装、颜色以及基本疑问句结构等“额外内容”。 虽然这样保证了交际场景的完整性,但对于刚学完基本问候语的学习者而言,所掌握的语法和词汇远远不能够完成这些场景,很多只能靠死记硬背,学习劲头大大下降。

二、词汇呈现

从词汇呈现来看,两本教材所提供的词汇都是围绕着单元话题的,且在每一个单元中通过穿插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两本教材都有一个“词语表”列出整个单元的词汇,中英文翻译准确易懂。 然而,根据笔者的教学观察,《体》 的词汇量和呈现方式似乎比《走》 更易于零起点的基础汉语教学。《体》 每单元的词汇量在15个左右,即使在词汇最多的第五单元和第八单元,每单元词汇总量也未能上30个,对于学习时间不多的成人学习者来说掌握较为容易。此外,这些词汇在词汇表中还以“主题”或“词性”分类的形式出现,便于学习者记忆。笔者按照一单元4个小时的量进行教学,加上课后复习,学习者基本可以消化这些词汇。相比之下, 《走》 的前五个单元生词数量就非常多了,每个单元都在30个左右,从第六单元开始,课文生词量陡增,平均48-50个,即使数量在30个左右,词汇的汉字书写也必定较为复杂。当然,课文内容也就相对复杂很多,且“词汇表”中的词汇并未按一定归类标准归类,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学习者的学习量,尤其是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和学习者都会有较大的压力。虽然这些可以看作是对学习者汉语学习的挑战,但是就笔者的教学经验而言,他们常常会被 《走》 较大的单词量给吓倒,产生畏难情绪。尤其是一周学时只有两小时的学习者,一旦学到第六单元,便出现较多的旷课状况,使笔者不得不放慢教学进程。然而在用《体》 进行教学时则没有这样的问题出现。

三、语法解释

从语法解释来看,两本教材的语法点都不算复杂,难度很适合初学者。但是《走》的“发现式语法教学”可以说是基础汉语教学的亮点,与欧洲语言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要求相一致,体现了语言教学的国际化。它先给出一些典型例句,让学习者根据例句,自己去发现关于所提供语法点的基本规律,之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来验证自己所发现的语法规则。 另外,书后的“语法参考”部分对每一个语法点进行了详尽的英文解释,这让英语国家的初学者能够很快理解汉语的语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语法教学,笔者的学生几乎没有抱怨汉语语法结构难懂的,相反,还常说汉语的句法简单。相比之下,《体》的语法讲解仍以传统的PPP模式(Present Practice Produce)为基本理念。即便如此,语法条目在课文中却仅以“注释”的形式出现,让语法点在直观上被大大“弱化”了。语法练习也设计得比较单一,以改写句子为主,不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除此之外,在本书“语法参考”部分所有的语法点全用目的语解释,这常常让英语国家的初学者不知所云,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发现,如果用《体》 进行语法教学,学习者的问题可以说是接踵而至,需要教师花大量时间去解释,而学习者对汉语语法的掌握程度却仍然不容乐观。

四、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从课文编排、词汇呈现和语法解释三个方面来看,这两本成人零起点基础汉语教材各有其优缺点。于是,根据教学对象的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供国际汉语教师同行们参考:

如果教学对象是一周学时超过4小时,且有很强汉语学习动机的成人学习者,使用《走》 一类的教材作为综合科教学是十分理想的。其无论从话题编排和语法解释上都能让学习者很快上路。至于词汇量过大这个问题,由于学时较多,学习者努力,所以基本可以克服。

如果教学对象是一周学时低于4小时,且背景复杂,学习多 凭兴趣的成人学习者,不妨考虑使用像《体》 这一类型的教材作为蓝本。尤其是词汇教学,因为这本教材一般不会造成学习者的畏难情绪。但是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偏好的学习话题,尽量使用发现式的方法进行语法讲解,这样能更好地使学习者受益,获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苏丹洁.中外合编汉语教材的新探索——《走遍中国》主编访谈[J].国际汉语,2011, (1), 99-103.

[2]丁安琪.国别汉语教材编写的思考与探索[C].世界汉语教学学会,2011.

[3]汪娓娓.如何提高非汉语环境下汉语教学的效果 [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 (6), 18-21.

[4]李征.浅谈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J].教育教学论坛,2011,(1), 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