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藏品库房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藏品库房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物藏品库房管理

篇1

关键词:中国客家博物馆;藏品;保管

中国客家博物馆为一年轻的国家级博物馆,始建于2007年,至今馆藏品已达1万多件,其中不乏国家二、三级文物。尽管其冠有国字号,但仍属地方博物馆,且位于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近五年来,中国客家博物馆不断发展壮大,声誉鹊起,其文物藏品保管工作也获得长足发展。其优秀做法和良好措施值得众多地方博物馆学习和借鉴。

一、加强库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保护水平。

博物馆首要的功能就是文物的保护与保管,《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专用的库房,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适用、经济。因此博物馆藏品库房是关系到藏品是否安全和有效保护的重要条件。其选址、结构、布局、设施等是否考虑了地方的一些不可抗拒因素,是否合理妥当,将直接影响到藏品的寿命和安全。诚然,库房的选址的合理性只是文物保护的最基本前提与基础。除此之外文物库房的建设要特别考虑到诸多方面的因素,要严格按照“十防(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防尘、防火、防盗和防污染)”的要求进行设计等等。中国客家博物馆建设于2007年,在建设之初,就将库房建设纳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合理布局。由于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属潮湿多雨之地,受亚热带季风影响,雨量充沛,降雨时间长达六个月之久,降水多集中在4-9月份,为有效防止地湿,避免湿气对文物的破坏,中国客家博物馆特将主馆馆体二楼设为库房。另外,中国客家博物馆在建设之初还合理布局通风通道,同时安装中央空调,甚至不惜花重金购买除湿设备等。并根据本馆藏品实际情况,分设杂项、瓷器字画、古籍三个库房,每个库房装有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防空气污染等设备或措施。库房的建设只是藏品获得有管的前提,然而,要使藏品能够获得科学管理和保护还少不了科学排架。排架是博物馆库房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藏品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一。为了更好地对藏品进行科学排架和管理,中国客家博物馆又花重金购买了移动式高密度架,为藏品的科学管理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藏品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博物馆是从事博物馆学的收藏、陈列展示、宣传教育、科学研究和休闲娱乐的机构,即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个专业技术性很强的机构。可以说,专业技术人才是博物馆除藏品之外的得以立足、发展的坚实基础。如果说文物藏品是博物馆一切工作之源,那么人才就是启动一切工作之源的钥匙,推动工作的动力之源。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通常都借现代科学和传统工艺来解决,这样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如何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人,因为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这个主体来进行使用和操作。故,作为博物馆首先要善于引进人才和开发现有人才资源。其次,还要留得住人才。自2007年开始,中国客家博物馆就实施人才兴馆之战略,克服重重困难,矢志不渝坚持招聘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已拥有历史、考古、民俗等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六人,人才的获得为藏品的保管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专业保障。尽管中国客家博物馆冠有国字号,但仍属地方性博物馆。作为一所处于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博物馆,可以说,拥有如此多的高学历专业人才在地方博物馆中实属罕见。可以说,其人才兴馆之战略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地方性博物馆的前列。为了留住人才,中国客家博物馆还尽可能地在生活、工作上为专业人才创造优越条件。另外,为了提高保管员业务素质,树立热爱博物馆的职业道德情感,中国客家博物馆历年都极积组织现有岗位人员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岗位继续教育。如先后派人参加了广东省纸质文物保护培训班、广东省古籍保护工作会议及古籍普查平台培训、明清彩瓷鉴定培训班等等。这些举措为藏品的保管夯实了人才基础,提高了藏品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三、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如果说库房建设和库房管理人员是藏品保管工作中的两架马车,那么规章制度科学管理措施则就是保证两架马车并驾齐驱的“辕”。也就是说,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管理措施才能让库房基础设施这一硬件和保管人才这一软件更好地发挥作用。《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就明确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故而,库房管理首先要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科学管理步骤。藏品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接收、鉴定、登帐、分类、编目、定级、建档、入库、排架、提用、注销和统计,每一个藏品管理工作者要严格按照这些规定进行藏品的管理。二是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度健全,程序合理、才有可能有条不紊的开展藏品保护工作。这些制度应包括基本的工作职责和任职要求和每项具体保护保管的操作规程,三是要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例如《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等。中国客家博物馆在完成馆藏保管的硬件与软件的同时,积极着手健全完善了《保管部工作职责》、《文物库房管理制度》、《古籍库房管理制度》等等。在完成、健全完善库房规章制度后,为了更好地对库房藏品进行科学管理,中国客家博物馆进行了以下四项工作。1、整顿库房,鉴定级别。中国客家博物馆自2007年建馆以来,馆藏品已达1万多件,若这些藏品好坏不分,优劣杂处,则无法进行科学保管。区分文物藏品等级,是做好文物藏品保管的重要环节之一,故库房整顿先从全面鉴定入手,鉴定同时使得保管员的业务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强化与提高。中国客家博物馆特请来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林锐、李遇春、谢海山等专家,对所有文物进行了全面鉴定。鉴定之时,专家们对每件文物从名称到时代、价值、真伪都作了认真的鉴定,并热情地向保管员传授专鉴定业知识。通过鉴定,使一万多件藏品的身份价值得到了确认,有效地促进了藏品分类管理。2、清理藏品,分库保管。藏品保管工作,主要是收藏和保管好文物,为陈列利用和研究工作创造条件。在全面鉴定基础之上,中国客家博物馆对现有馆藏文物进行了清理并按古籍、瓷器、书画、杂项分库保管。另对定级藏品进行特殊保管。3、登记建帐,分类排架。藏品登记是藏品保管的基础,是国家文化财产保护和检查的法律依据,也是藏品出入、注销、清点以及保管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记载详实、正确。中国客家博物馆在鉴定、分库的基础上,结合实物,先建总帐、次建分类帐。在建帐的过程中,逐项逐件认真记录,做到帐物相符,记载详实,字迹清楚,不错不漏。科学分类是藏品排架的前提,没有科学的分类就没有合理的入藏,没有合理的入藏就没有科学的排架,就没有科学有序的管理,也就无法达到并实现对藏品“保管妥善、提用方便”的目的。《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手册》中也明确指出:“只有按类进行科学排架,才能保证藏品保管妥善,才能使藏品利用方便,才能达到管理有序,查用方面的目的”,因此,科学分类是库房藏品排架的前提条件。中国客家博物馆在登记建帐的基础上,又按照文物分类排架大纲要求,先分大类,再分项,项下有目,从整体到枝节,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地进行分类排架。在排架入柜中,按照“上轻下重、上小下大、前低后高、高卧矮立”的原则进行排架。对较大或较高不能对号入座的给以特别位置,同时注明存放方位,同类特小的文物集中装入多格匣内。这样不仅利用了空间,又保证了小件文物的安全。为了便于藏品统计、提取利用和及时核点,库房管理人员还在每柜设置了藏品分检卡,每个分检卡按该柜层位,依次注明存放文物的总号、件数,贴于柜子正前端。另外,为了便于统计,更便于随时清点和安全检查,在藏品进出之时,库房管理人员还在卡上注明相关信息,始终保持每柜每层所藏文物数目的准确性,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过去提取一件文物往往要很长时间,经科学排架后,只要抽出一张卡片或说出一个文物号,在一分钟之内,即可提取到文物。4、编目上卡,资料建档。藏品编目是为了达到藏品保管查检方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必要工作。在鉴定、排架等工作完成之后,保管员对每件文物都进行了认真考察、测量、照像、拓印和分析研究,撰写简述,认真填写了编目卡。使藏品一件一卡,编写详明。每件藏品的记录都做到有根有据,确切可靠。这些措施为文物的研究和科学利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小结

从上可以看出,为了搞好藏品保护工作,中国客家博物馆在紧紧抓住库房硬件建设和人才培养之工作,为该馆藏品保管提供物质保障和专业技术支持。在其对文物实行科学管理的背后,反映了该馆坚持藏品保管信息化、专业化之原则。一、信息化。就博物馆藏品而言,早从2003年开始,国家就开始了对博物馆藏品信息的登录工作,可以说,博物馆信息化已成为博物馆工作的发展方向。中国客家博物馆馆藏品的信息化没有仅限于对藏品的检索和统计,还对文物进行动态管理(如出入库记录、修复信息等)这样方便了日后查找和使用。于数据库信息中的图片信息部分代替了实物,减少了文物提用次数,在一定程度上对文物起到了保护作用。二、专业化。中国客家博物馆藏品管理没有以藏品的不丢失为主要工作目标,而是通过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人才和科学管理对藏品实现“安全”保管,并在“安全”的基础上发挥藏品的功能。更为重要的是,这里的藏品安全不是传统意义上指藏品是否被盗,而蕴含着现代藏品管理的先进理念,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防潮湿、防干燥、防污染、防光辐射、防虫蛀、防霉菌、防腐蚀、防变色等,维护藏品质量,对抗一切形式的质变,阻止延缓质变过程,控制降低质变速度,对藏品的劣化进行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文物学[M],北京:学院出版社,2005年.

[2]赵冬菊.加强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3]程露.浅谈文物保管员工作[J].大众文艺,2006,(04).

篇2

[关键词]基层博物馆;藏品保管;文博工作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105-04

作为文物和标本的收藏、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机构,博物馆在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博物馆藏品具有重要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

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大部分已经毁灭,保存下来的只是极小的一部分。保存好这些人类文明的见证物,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也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基础。只有科学管理、保护藏品,才能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陈列展览提供精美的展品,才能将展品蕴涵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以陈列语言的方式展示给观众,让观众从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从而达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目的。充分发挥其效益,对藏品进行的科学管理,要求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形成专业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是现代博物馆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迅速发展,在全国各类博物馆中,基层博物馆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2/3。基层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事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们虽然在规模、藏品数量、质量方面和国家级、 省级博物馆没法相比,文物保护环境和条件也远远落后于国家级、省级博物馆,但其收藏的文物中不乏国家一、 二级珍贵文物。长期以来,由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原因,基层博物馆藏品的科学管理和技术保护工作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致使一些文物由于保护措施不利、管理不当或库房条件得不到改善,受到了严重的损坏。

一、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文物藏品发生病害腐蚀既受内部因素影响,也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因为文物藏品自身材质的缺陷性,器物历经埋藏环境的长期影响,本身结构已经十分糟朽、脆弱,出土后即使在博物馆较好条件下保存,也会发生自然腐蚀损失。此外,加之器物出土时或者出土后缺乏有效的科学保护措施和管理手段,本来病害严重的器物在自然干燥过程中受到更大的损害,甚至有时器物一被触及,即碎为数块或粉末。即使是传世品,也会因为文物自身材质或其他保存环境的改变,造成藏品的自然腐蚀损失,甚至消失。

(一) 基层博物馆藏品管理制度不健全,致使藏品管理工作不规范

文物藏品的管理工作是一项认真细致且又扎实的基础工作,工作中的规范化程度如何,将直接影响文物的保护、利用及研究等。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要求藏品从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建档、入库、管理、提用、统计、注销等方面形成整套的科学化、系统化管理程序。大多数基层博物馆都能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保管人员工作职责、库房管理制度、 藏品出入库管理制度等,这是藏品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的前提条件。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往往出现脱节现象,基层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不能做到认真、坚决地执行, 加之保管人员变动, 新上岗人员大多未受过正规训练,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造成藏品管理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具体主要表现在:藏品账、卡的登记工作方面存在定名不准,文物入藏时不登记来源,或来源不清,藏品登记只记总账、账目内容欠缺,计件混乱,账物不符等现象。有的单位为了应付检查,突击登记,随意填写内容,出现重号、错号、无号现象。在文物鉴定和级别划分方面,存在很大随意性,缺乏全面、细致的研究。在文物提取方面, 很多保管员不懂文物安全操作规程,常常不知道藏品怎样拿、怎样放,拿什么部位,不知道雨天、大风天、冰雪天、大雾天藏品不宜出库,特别在潮湿季节,藏品库房绝不应该打开。

(二)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环境不达标,致使藏品得不到妥善保护

当前,许多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环境不达标。一是文物库房设备简陋,缺乏必要的空气自动调节和控制设备,缺乏最基本防尘、除尘和防日光紫外线设施,不能对库房的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等自然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基层博物馆对馆藏的保护管理还停留在简单的仓库式保管上,只能基本满足保证文物不被盗走的需要。文物出土或征集入馆后,只能从日常方面予以保管,做到移置时小心谨慎,放置稳妥,也没有条件防止文物的自然损害。二是文物库房不达标,陈列和库房建筑基础陈旧老化,不适合文物存放。文物库房面积不足,文物堆放现象十分严重,不利于文物藏品的保护。三是展厅设施简陋,不具备文物保护环境和现代化的展示条件,藏品保护意识薄弱,存在“重陈列、轻保护”的现象。

(三)基层博物馆藏品养护技术落后,致使藏品自然损坏现象严重。

在基层博物馆,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和错误观念,即文物入藏以后,只要不被盗就是完成保管任务,往往忽视了对文物藏品的养护和管理工作。文物在进入博物馆之后, 虽然人为损坏因素相对减少了,但它们却仍多处于自然状态下,一些自然破坏因素还在持久地、无时无刻地侵袭着文物。这些自然破坏因素包括气候变化、阳光辐射、 空气污染、虫蛀霉变等。在这些自然破坏因素的作用下,青铜器极易被有害锈侵蚀而断裂,书画、纺织品因潮湿霉变、虫蛀等现象时有发生。各类文物都在不断发生内在质量变化,逐渐向衰败、毁坏方向发展,对文物寿命造成严重威胁。这些事故的发生,除客观原因外,还与库房保管人员缺乏必要的保管知识和文物保护技术应用不足有关。基层博物馆的大部分库房保管员不知道铜、铁器的有害锈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常常将铜、铁器与其他文物堆放在一起;征集来的文物在入库前也没有进行必要的除尘、去锈等清洁工作,有时怕文物丢失、 被盗,把珍贵文物紧紧包裹起来,锁在保险柜中,长期不动,从而导致文物受潮生锈,遭到严重人为损坏。

(四)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人才奇缺

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工作的不足还体现在专业保护人才奇缺。基层博物馆没有设置从事藏品保护的专职人员岗位,都为从事陈列、仓库保管、文物征集等工作人员兼职。这些从事文物保护的人员没有参加过专门系统的藏品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在保护藏品时,采取的是工作中摸索出的一些方法,只是在藏品入库前对其进行简单清洁,或者对部分藏品进行简单消毒。至于这些保护措施是否科学,是否会影响藏品寿命,是否破坏藏品内部的化学结构,根本没有去验证和检验。另外,在工作中经常存在不科学性和随意性。如有的博物馆不管什么质地的藏品都用樟脑来防虫,其实,樟脑对有机合成、化纤制品不宜使用,也不能与对二氯苯并用。有的博物馆进行文物修复和保护时,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既没有反复探索试验,也没有专家鉴定确认。同时,基层博物馆在用人体制上普遍存在问题。

(五)基层博物馆文物藏品保护资金匮乏

《文物保护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然而,在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经费的实际运作中却很难兑现。很多县级博物馆工作人员除了人头经费外,业务经费很少,自身的创收能力也较弱,无法支撑起博物馆的业务工作,使得一些相关工作无法开展。

二、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主要措施

藏品的保护,基本要求是创造一个适合的环境,做到恒温、恒湿、防尘、防霉、防虫、防光、防人为损伤。大型博物馆资金充足,可以建立封闭式库房,采用先进的保安系统和温、湿度调节系统。对于基层博物馆而言,由于条件和经费有限,则必须因地制宜,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尽量消除不利因素,改善不利的保存环境。

(一)创建适宜的保护环境

在藏品库房的选址上,要尽可能考虑藏品保护的相关因素,选择良好的环境。不要建立在临水的地方,减少湿度的影响;也不要建立在交通要道、闹市和工矿区,减少灰尘和废气的影响。库房建好后,应根据周围的环境情况,种植适宜的植物,利用植物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吸附粉尘,净化空气。

在库房设计建设中,要尽量创造温、湿度相对稳定,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的环境。将库房的温、湿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藏品能长久保存的最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已有空气调节器、滤尘器、吸潮器和加湿器等先进设备,可以控制温、湿度,光照强度和空气的流通。但中小博物馆往往不具备购置所有设备的条件,藏品库房即使装备了空调系统,一般也无法做到全封闭无间歇运行。所以,在对藏品库房进行设计和装修时,要考虑如何减少室内外热湿源对库房环境的影响以及通风和防尘等要求,做到库房墙壁保温、防湿性能良好,门窗防护气密性能良好,这一点对中小博物馆尤其重要。为阻断室外热湿源传入,库房最好建在地下。如果在地上,在设计上可以采用回廊式结构,即在库房外设置回风走廊,或增加墙壁的厚度,并用防水防辐射涂料粉刷外墙。库房如有屋顶,应设计成带可开闭式通风窗的顶棚或吊顶。库房内侧墙面最好加装防护墙板,或用亚光防水涂料粉刷。地面应选用具有温、湿调节作用的材料,如木地板或传统的青地砖。柜架最好用硬木做成本色,不用油漆和涂料。在设计上还要考虑如何实现自然通风,对采用回廊式结构的库房最好不设外窗,只开内窗,利用内窗进行自然通风。为减少灰尘,库房的门窗要求密封良好,窗户应采用双层结构,对于外窗要加具有防紫外线涂层的窗帘。此外,库房还应具备防火、防盗设施及警报装置和相应的工作照明设施。

(二)妥善保管入库藏品

登记总账是藏品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凡确定了产权并经过初步鉴定,认为有收藏价值的就应办理入藏手续,并及时登录总账。登记总账要由专人负责,总账管理和文物库房保管实行专人分管,坚决杜绝一人兼管,必须遵循账、物分开的管理原则。文物入藏时,一般要以《入库凭证》为有效依据,同时要核对卡片和实物,无误时可登入总账。登记时首先需要把藏品所应编写的号码与账、卡、凭单上的号码核对一致,再对器物上书写的号码进行复核,确认无误时方能送交库房排架。要达到账目清楚,除字迹清晰外,主要是登账的内容要准确无误。藏品如有外拨和注销时,必须以书面凭证为依据,并在总账中予以注销。

所有记账凭证都应编页号后装订成册,它与账簿同样重要,应妥善保存。必须坚持认真填写库房日记,严格出入库制度。文物和工作人员特别是非库房工作人员要严格审批和登记,确保藏品万无一失。

对入库藏品妥善放置是藏品管理中的重要工作。第一,严格遵守《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藏品应有固定的专用库房、专人管理”规定。第二,库房建筑和保管设施要求安全、坚固、通风、防潮、防虫、防尘、防有害光线、抗震。藏品管理是博物馆保管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其主要目的是防火、防盗、防止藏品自然老化或损毁。要加强藏品安全的防护措施,研究和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安全报警、闭路监控等。第三,保管工作应认真贯彻“以防为主,重点保护”的原则。应对藏品的存放环境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不利因素和漏洞,把工作做在事故发生之前。藏品的保护是根本,利用才是目的。所以,要根据藏品的级别、材质,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其中有的需要装匣,有的需要做软囊盒,有的需要装保险柜,有的还需要专设库房。珍贵藏品需要建立特殊档案,必须严格控制提用。第四,藏品摆放要井然有序,方便查检、提取使用。博物馆藏品的归放地主要是库房。库房中的藏品关键是排架,使藏品都能合理又整齐地存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对藏品的排架顺序要采用流水号,考虑到藏品安全,可以把小件放在上面,大件放在下面。如果条件好的话,可单设大件室,以便单摆独放。至于藏品之间的距离,要松紧适宜,以免取用时相互碰撞,造成损失。在藏品库房排架定位之后,要把它所在的库别、柜架层编号用笔标在总账和卡片上,只有标记了准确存放位置才便于查检、提取,外用退还时才能准确归放原位置 。

总之,要尽量从多方面为藏品创造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独立的文物环境。

三、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的主要对策是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

(一)加强藏品的日常管理

第一,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博物馆的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安全保卫,主要是指防火、防盗和日常值班等制度;另一方面是藏品保管业务,主要涉及从藏品搜集、接收、鉴选、登记、编目、定级、藏品入库、保管、提用、统计、注销的一整套对藏品的管理过程。《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保管工作要做到制度健全、帐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要实现藏品的科学化管理,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要明确保管部门的责任,做到责任到人、分工明确。藏品保管大多是重复性和规律性工作,比较枯燥单调,保管人员容易产生麻痹、厌倦情绪,造成工作失误。因此,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完善保管制度,不断整改提高,逐渐形成文件化、程序化、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并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制约和监督保管人员履行职责,真正做好藏品的管理工作。

第二,因地制宜,据实际情况制定措施。各博物馆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本地区的气候条件、经费情况、技术水平制定相应的措施,合理、有效地使用经费,达到保护藏品的目的。保管人员应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制定保养计划,选择适宜的气候进行自然通风、抖凉除尘、消毒清理、投药检查,达到防虫、防霉、灭菌、调节库内空气的目的。可以购置一些简单的调温通风除湿设备,使库房相对湿度达到稳定。

第三,注重藏品的修复和日常养护。修复是保护藏品的重要手段,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对文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对藏品保护环境的损坏难以避免,对此,应根据损坏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加以保护。藏品保护环境的修复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在修复藏品时,必须以不改变原状为原则,否则宁缺勿滥。对重要藏品修复,要谨慎行事,应由领导、专业研究人员和修复人员共同制定方案,再动手修复。

第四,要做好藏品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博物馆必须建立藏品档案。”建立藏品档案可以使文物更好地得到保存和利用,并已逐步成为藏品保管工作的一项经常性的业务工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博物馆藏品管理的信息化势在必行,也是藏品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的必然趋势。各博物馆应尽快建立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也便于资料共享,从而充分发挥藏品的作用。

(二)建立称职的保管队伍

第一,重视提高保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由于中小博物馆人员少、工作量大,更要培养保管人员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保管人员确实认识到文物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价值和作用,增强保管工作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明确保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标准;提高全员的法律意识,对文物、博物馆的法律法规要熟悉掌握和运用,以法律法规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

第二,提高保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藏品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物的保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要求保管人员不能光有热情没有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来解决,这对保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提高文物保管的专业技术水平,关键在于人,因为技术和设备都需要人这个主体来使用和操作。对中小博物馆,一方面,要善于开发现有的人才资源,鼓励保管人员岗位成才,对现有岗位人员积极组织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岗位的继续教育,提高保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注意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吸引外来的技术和人才,可以借鉴国内、国外同行的技术,也可以考虑从外单位聘用一些专家、学者担任顾问。

第三,以人为本,尽量为藏品保护专业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首先,通过高水平管理,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领导和群众之间团结一致,真诚合作。其次,尽可能创造条件,留住现有的人才。博物馆的成长离不开专业人才,要培养一些热爱博物馆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从业人员。另外,要改善工作环境,改善库房的设备和设施,激发保管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开辟筹资渠道,多方争取资金

归根到底,困扰基层博物馆藏品保护的瓶颈是资金问题。作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基层博物馆事业发展主要依靠各级财政拨款,因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困难地区要提供足够资金用于博物馆藏品保护也不太现实。加之有些地方领导往往只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没有认识到文物本身潜在的价值,不能把文物资源、文物环境当作生产力加以保护和发展,而是将目光停留在其经济价值上,对博物馆事业发展支持、重视力度不够。为此,要保护好基层博物馆的藏品,就需要想方设法争取本级领导和上级领导的重视、支持,多汇报多争取,确保事业经费有保障。一要充分利用《文物保护法》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规定,争取博物馆事业发展经费进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二要积极通过举办特色陈列、临时陈列、扩大宣传来增加观众,吸引观众,引起领导的重视。三要借鉴西方博物馆生存发展之道,想方设法争取企业资金赞助,并给予企业以宣传回报,形成一种博物馆与企业互惠互利的局面。四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通过尝试文物商店、小卖部的承包,特色纪念品的开发,输出展览,有针对性地举行各类讲座,依托各大型博物馆举行联合展览等方式来增加事业收入。

(四)实行科学管理

篇3

【关健词】博物馆 藏品管理 动态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还存在着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水平还较低。博物馆对藏品负有科学管理、科学保护、整理研究、公开展出和提供使用(对社会主要是提供藏品资料、研究成果)的责任。博物馆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笔者认为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根据自身特点实行管理创新。而藏品管理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一、坚持规范的基本操作流程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根本

博物馆的主要活动是藏品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陈列展示以及宜教服务。其中藏品的保护管理是博物馆工作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其基本操作流程也就十分重要了:

1.藏品来源。藏品来源的信息资料应该尽量详细。

2.移交入馆。填写文物移交清单,附详细的背景资料,清单只要记载这些文物的不可变特征即可。

3.馆内清理。主要有下列步骤:

(1)分类。根据博物馆现行采用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2)定名鉴定。根据每件文物的具体情况和现行定名方法给文物定名,对文物进行鉴定并填写鉴定意见表。(3)技术处理及实测。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除尘除垢、防锈、薰蒸、简易修复等。同时对文物进行实测,记录其尺寸、重量、成色、完残情况等。(4)记录图像资料。可采用拍照、摄像、绘图等。 (5)填制入库凭证。前阶段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应充分进入入库凭证中成为其若干要素。(6)数据处理。在建立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博物馆,应将前阶段工作的资料录入数据库进行处理,自动生成总登记账、分类账、卡片、文字、图像档案及各种报表;未建该系统的应将这些资料之一份提供建立总登记账和有关藏品档案。

4.入库。完成以上工作后,由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核查清点,正式办理入库手续。

5.库内整理。编制藏品分类账和卡片、整理资料建立藏品档案、设计制作藏品包装、排定藏品存放柜架、编制修复年度计划、收集与藏品有关的信息、对藏品进行研究等,同时应即时将有关信息交计算机中心录入藏品管理数据库,以便处理、保存。

有规矩则成方圆,对事物只要依据一定规则办理都会提高效率,变难为易,藏品管理工作也是如此。

二、动态化管理是藏品管理工作的重点

过去我国藏品管理相对简单,在一般的状况下,藏品仅会存在于库房和展厅两个空间,少有变动,因此只需为每件藏品建立相应的档、账、卡,并做好相关的保护和保管即可。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巨大改变,各博物馆利用馆藏文物频繁组织对外展览、临时展览,编辑有关展览、藏品的出版物,举办各类知识讲座等等,藏品进出库房成为常态。处在移动状态下的藏品,遭到损坏的可能性也最大,藏品动态化管理于是就成为博物馆管理中重要的一环。

1.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藏品提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是:藏品提用中的安全要素、提借藏品的审批手续、藏品提用凭证的填写要求、发现问题后的应对办法等。这些细碎但却具有实效的条例是藏品在进出库房的动态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2.明确藏品在博物馆中只有一个进出关口。所有相关事宜都应集中在保管部门由专人办理。

3.严格办理、填写相关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如提借日期和原因、藏品的名称、总登记号、完残情况等,相关领导和经手的工作人员要分别签字,如此才形成了了一份完整而具有法律效应的藏品进出库房凭证。

4.各种进出凭证要妥善保管,使每一件进出藏品都有账可查,有理可据。

5.藏品进出库房是为了使用,做好动态藏品的年终统计,可以准确反映出各类藏品的利用率和它在宣传教育、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藏品为社会文化事业服务。

通过上述工作,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藏品管理工作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动态藏品管理的秩序井然。

三、数字化是藏品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衡量博物馆的主要标志变成以宜教服务和对社会的影响来衡量。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能使博物馆这些功用大大增强。

1.藏品数字化管理主要是建立藏品信息的数据化管理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把馆藏文物的文字资料、图形、图像资料、音频、视频资料等信息,系统、准确、多角度地进行存储备份,提供准确高效的查询、修改、统计、复制、输出等功能。同时也是博物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工作高效率、工作人员高素质建设的重要步骤,是博物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2.数字化管理系统中植入藏品出入库管理模块。内容应包括核对藏品出库时的审查口令;提供藏品的现状、数量和存放架位;记录藏品的出库时间、理由和去向;藏品归库时的现状、数量等。有了这一功能,可以使工作人员很轻松地从电脑中检索到藏品的方位。并且使得馆藏文物除展出、保养外,一般无须提取文物本身,减少了文物的流通次数,降低损坏的风险。

3.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了博物馆科技含量,促进了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借助计算机强大的统计功能,可在数秒之内完成过去整个部门几天才能完成的查询统计、资料的修改补充工作。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加深入、更为方便。藏品展览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甚至虚拟环境技术结合起来,使展场变得丰富多彩、开放生动。

4.以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可以将博物馆的自动化控制防盗、防火等安全报警系统连接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将博物馆的信息资源连接到Internet网上,建成数字博物馆。藏品实现数字化管理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博物馆藏品实物库房管理的需要,还可以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尽的资源。

博物馆发挥着保护和展示文化与自然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提供休闲娱乐的功能,现已成为人民群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从根本工作抓起,努力提高藏品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才能在新形势下推动整个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才能把我国每一座博物馆都建设成为宣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课堂,都建设成为展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及其前进的方向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二章.1989.

[2]《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总则,第三条.

[3]陶洁,李春晓.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南方文物,2003,(3).

[4]王建平.论藏品信息管理.中原文物,2003,(4).

篇4

关键词:博物馆 藏品 藏品保管

中图分类号:G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212-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藏品的种类以及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并且藏品的价值也在不断的提升。博物馆办得如何主要是通过博物馆收集或珍藏的文物数量、库房管理建设的优良以及藏品的范围和价值来体现的。藏品保管工作质量的好坏、效率的高低、管理水平的优劣均能够直接影响到博物馆各项业务的顺利进行,针对当今社会对藏品保管工作所面临的各项挑战,对博物馆的工作者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只有达到要求才能使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为博物馆各项业务活动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博物馆现有藏品保管工作的现状以及应遵循的原则

1.1 博物馆现有藏品保管工作的现状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我国的文物事业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为此博物馆的种类以及数量越来越多,藏品也越来越丰富。藏品保管工作不仅作为博物馆工作的基础工作,还作为博物馆陈列展览等工作的关键环节,藏品保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博物馆其他工作的进行。通过对我国博物馆现有藏品保管工作的调查,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例如:博物馆库房条件差、保管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藏品库设计方面的问题以及藏品保管工作不能够规范化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的库房条件问题,众所周知无论博物馆自身的规模是大是小,其都会有库房作为藏品的保管空间。但是随着藏品的种类以及数量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库房以及不能够满足现如今藏品数量的要求,为此导致一些文物藏品必须通过堆压的方式进行存储。

其次,则是由于保管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较低,在对文物的存放过程中,往往不能够将文物存放在适合其存放的条件下,例如动植物标本的存放,若不能够将其存放在合适的外部条件下,将会影响藏品的质量,对其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坏。

除此之外,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不能够规范化的管理,从而导致藏品保管工作人员的职责以及库房的管理制度不能够明确,进而在保管藏品时的办事效率以及工作质量都是十分差的,并且规章制度的不合理会严重影响博物馆的业务扩展的进行。

1.2 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通过对博物馆保管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保管工作的优劣不仅仅要提供良好的库存条件以及减缓藏品自然消亡的速率。为此在藏品保管工作中需要遵循科学性、效率性、安全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防治结合的原则。

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要按照客观规律来工作,要坚持科学性原则从事工作。在工作中要充分分析藏品本身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以及生物特性,进而才能够采用科学的保管工作措施。

效率性原则是要求保管工作人员在从事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时,态度要积极主动,从而提高藏品的保管工作的效率,与此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利用博物馆的设施,进一步提高库房的使用效率。

无论在哪个行业中,安全性必须放在首位,在博物馆的藏品保管工作中,要求藏品的安全、人身安全以及设备安全等等。尽可能的减少空气等外界环境对藏品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此可以周期性的对空调的设备进行清理和检修,并且在藏品的附近应限制化学用品的使用,从而符合安全可靠的外界条件。

除此之外,藏品保管工作中要始终贯彻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藏品本身就是为了确保学术研究等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存在的,这就决定了藏品保管工作的基础就是藏品保护,而保管工作的手段则是藏品利用,藏品保管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传承文化。

防治结合在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中的主要应用就是始终坚持以防为主,通过利用科学合理的保管措施防止藏品受到损坏,对于已经受到损坏的藏品,应该对其进行处理后,避免藏品受到更加严重的损坏。

2 新时期优化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措施

2.1 建立规范化的规章制度

健全的藏品保管工作制度是确保藏品安全以及工作效率的前提,科学合理的制度是靠长期的实际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以及在失误中吸取的教训所换来的,科学合理的制度也要能够随着工作的需要以及针对不同情况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并且所有的安保措施都是对博物馆藏品的管理和利用是有利的,能够促进博物馆藏品管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履行职责,从而提高服务质量以及做好藏品的保管工作,为下一步的博物馆业务拓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加强工作人员素质教育

社会的进步不仅仅带给我们的是丰富的物质享受,还有着思想的巨大变化,各种各样的观念纷纷涌来,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等都受到了巨大冲击,并且伴随着犯罪分子的推波助澜,导致博物馆藏品的失窃事件不时的发生。为此加强对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人员的素质教育十分必要。不仅要加强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还要让他们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价值以及意义。除此之外,保管人员要做到廉洁奉公、恪尽职守的,不利用私权谋利,严禁参与倒卖非法文物。与此同时,要禁止对外公开藏品的信息,并且提高警惕,若发现文物被盗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全力保护文物。

除了必要的素质教育外,还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教育。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以及业务技能,能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且在遇到新问题和新情况时能够及时的找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所有的这些都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以及过硬的专业技能,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的工作者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骨干型人才。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各种新型的设备也在不断的加入到藏品保管工作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工作人员需要与时俱进,科学高效的完成工作。

3 结语

博物馆保管工作中,保管工作人员身上肩负着十分重大的使命,这就使得工作人员不能够放松警惕,时刻防备着特殊情况的发生,并且当这类情况发生后能够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这就对我们工作人员的要求在逐步的提高,为此保管工作人员要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对待新型设备时,要谦虚主动的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健全的制度,并且使藏品保管工作水平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民族博物馆;文物;收藏职能;规范;排架

中图分类号:G26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248-01

一、民族博物馆的文物收藏职能

民族博物馆有三大职能:收藏、陈列、和社会教育,其中文物收藏与科学研究是其最基本职能。民族文物是民族历史发展中沉淀和累积下来的文化的体现和象征,将其收藏于民族博物馆中,人类通过对民族文物的研究,并用一定的现代技术手段,可以将某个民族或许多民族被时间湮埋的历史文化再现出来,所以,民族文物馆的文物收藏职能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民族博物馆的收藏职能具有自身内涵和特点:(1)文物的收藏标准应以当时的科学知识状况和社会需要为准。文物的收藏应该以以填补藏品代表性的真空为前提,而不是看是否稀奇珍贵;(2)收藏范围和收藏方式广泛。针对分散、具体的民族文物,可以把文物聚合起来集体放入博物馆藏品库进行收藏;而那些历史文化遗址、自然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在所在地建立专门的博物馆进行保护和保存。(3)一个民族博物馆藏品的多少和藏品的特色与质量反应了博物馆的工作业绩。所以,无论哪个国家的民族博物馆,尽可能多的搜集藏品和搜集具有明显特征的、重要文化代表性的民族文物是共通追求。(4)民族文物的保存和民族文物的研究利用是民族博物馆的重要两面,只有首先做到文物的良好收藏和保管,才能为文物的研究、陈列、展示、进行社会文化教育等提供基础和前提。(5)民族博物馆收藏民族文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挖掘藏品的深层内涵,即藏品代表的特定时代的背景、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等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展现某一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和风貌,科学技术水平、艺术价值、情感取向等。通过对历史的追溯,映照和反思当今社会,起到文化传承与保护、社会教育的目的。(6)民族博物馆既要保存有形的民族文物,还要保存无形的民族文化遗产,将二者结合起来。民族博物馆是民族遗产保存的永久性机构,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收藏职能的重要方面。(7)民族博物馆的保管员的情感因素对文物收藏具有重要影响。保管员对藏品的感情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对藏品了解、掌握、保管、内涵挖掘程度上,对文物具有珍惜刍さ闹情保管员会详细的了解和掌握文物的信息,并通过各种手段努力延长藏品的寿命,通过合适的方法提高藏品的陈列效果,促进藏品精神内核的社会传播等。

二、民族博物馆的文物收藏规范

民族博物馆的文物收藏是有一定的规范的。

1、要建立规范的管理标准

民族博物馆需建立完善的管理标准,才能保障文物收藏科学、合理、有序的进行,促进文物收藏工作的良性运行。比如,应建立统一的文物接收、登记、入藏、鉴定、定名、分类、编目、建档归档等标准,科学鉴定文物,辨明文物真伪,确保文物收藏质量;文物编目时,应确立统一的书写格式、符号标记等;文物的建档管理中,应该建立完善的文物收集范围、分类、立卷、归档等;应建立完善的文化保管标准,包含文物的库房管理、文物的定期修复、保养、展示等;此外,博物馆的文物管理要包含完善的安全措施,防止文物被盗或损坏等。

2、要建立科学的文物等级确定制度

目前,我国的民族博物馆的等级确定主要依照《民族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文物等级的确定主要由文物的鉴定、辨析、考证、评价、文物科学、历史、艺术价值等信息的综合来确定文物的等级。一般情况下,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再分为一、二、三三个不同的等级。鉴定遵循严格的程序,一般为民族博物馆的鉴定委员会对要鉴定的文物提出鉴定意见并攥写报告,呈报到上一级的鉴定部门进行鉴定,一级文物的鉴定要呈报国家级的文物鉴定委员会,一定鉴定生效,相应的文物必须启动相应的保管级别进行妥善保管。一级珍贵民族文物必须源流清晰可考、民族特色明显、文化内涵和价值丰富、品相完好。一级珍贵民族文物通常是具有深刻内涵和承载重大民族文化特征的,比如反应民族的社会、制度、历史的重大变革或变迁的,反应民族间的重大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历史事件、艺术成就的,反应民族的民族文化交流、宗教文化、生活习俗、对外关系的等等。

3、规范文物的排架工作

民族博物馆的文物为了便于保存都会放在指定的架子上,所以排架工作十分细致又要求十分严格。排架的文物都是精挑细选进入馆藏的,所以品种排架要进行科学的分类,使文物馆藏科学有序和方便利用。博物馆的排架要坚固、利于防虫防腐、排列要整齐,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编号、间距要合理,利于气流流通。排架应该充分考虑藏品的重要性、材质,易碎品周围应注意防滑、易折品应安装相应的网板、卷筒等。所有的藏品做完排架工作后都应该及时的录入信息管理系统,方便文物的查询、检索、取用研究等。

总之,民族博物馆的文物必须遵循相应的收藏规范,才能更好的助于民族文物的保存、收藏和研究利用,各民族博物馆应积极敦促相应的管理人员遵循规范,做好文物收藏工作。

结语:文物收藏职能是民族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点,文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管理制度、等级确定制度、排架工作等三方面探讨了民族博物馆的文物收藏规范,对宣传民族博物馆、促进民族博物馆的收藏工作、加强民族文物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文章具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 宋才发.民族博物馆文物收藏职能及规范探讨[J].贵州民族研究,?2012(2):34-41.

[2] 于光辉.《通辽市博物馆》文物收藏智能及规范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15(11):228-229.

篇6

【关键词】古籍馆;收藏;库房建设;古籍保护

国家图书馆前身是建于清代的京师图书馆。1909年9月9日宣统皇帝御批兴建京师图书馆,馆舍设在北京广化寺,1912年8月开始接待读者,1916年正式接受国内出版物呈缴本。1931年文津街馆舍落成,即国立北平图书馆,1951年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87年10月6日,北京图书馆新馆在紫竹院北侧落成,1998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图书馆更名为国家图书馆,文津街馆舍成为国家图书馆分馆,2006年1月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古籍馆收藏有明代中后期至1911年以前书写、刊印的古籍文献,同时也收藏了1911年以后出版的具有古典装帧形式,反映中国古代文化内容的线装书及少量的平装书。就古籍馆的藏书版本而言,有稿本、抄本、活字本、石印本、影印本,其中有不少是著名藏书家和知名学者的藏书和用书。就古籍馆的藏书内容而言,包含有经、史、子、集、诗赋、铭、箴、天文、医术、释道、经济、技术等;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个个方面,而且自成体系。其中所藏大批清中后期及民国时期的档案资料、人物传记、墓志铭、文集、戏曲唱本、契约文书等,都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珍贵资料。另外普通古籍藏书除日本、朝鲜以外,还有纽约、新加坡、巴黎、越南和意大利纳玻里等地印制的中文古籍,古籍馆经长年积累现藏书总量达150万余册,其藏量宏富,成为海内外汉语普通古籍最大的收藏地。

这些珍贵古籍记载着中华文明,凝聚着民族智慧,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更有着异常丰富的历史文献价值,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好这些古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然而,这些文献资料的载体都是纸质的,纸张的老化等自然性损坏和霉蚀、鼠啮、烬毁、水浸、丢失等非自然性损坏都与保护的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库房建设是影响古籍文献保存寿命的重要因素。库房建设包括:书库建筑的质量、书库环境的温湿度条件、空气质量、光照条件、古籍书库的消防、安防设施等。古籍库房既要符合古籍保护的环境条件,又要有保障古籍安全的技术措施。建立和完善符合古籍保护要求的古籍书库,是防止古籍损坏的有效措施,是古籍保护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本文从古籍馆建馆以来书库建设的历史发展入手,对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的古籍保护工作进行多方位的介绍。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舍建成于1931年6月,馆舍占地面积76亩,共耗资240万银元,耗费皆来自退还的庚子赔款。馆舍主楼由丹麦人莫律兰设计,建筑外观仿华丽的中国古典宫殿式风格(仿故宫太和殿),建筑气势宏伟,典雅庄重,充满了皇家气概,内部设施则全部为当时最先进的西式设备。院内存有一些清代

园林旧物:一对华表、一对石狮、乾隆御笔石碑及文源阁四库全书石碑等,与馆舍主楼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和氛围相得益彰,是当时我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图书馆。

藏书的最大厄运是火灾,俗话说:“水火无情”。书库一旦着火,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中国古代皇家藏书楼有不少就毁于大火,比如明代皇宫内有文渊阁藏书楼,曾分别于正统、正德、嘉靖、万历年间四次遇火被毁。因此,书库建设必须把预防火灾的工作放在首位,做到防患于未然。当时古籍馆建馆时,建筑者以史为鉴,从图书馆的选址、设计布局、设施配套方面都能从防火要求进行充分的考虑,主楼采取钢混结构建筑,整个建筑貌似中国古代传统的木质建筑,实际建筑主体没有一根木质材料;书库内书架、楼梯、窗户全部采用铁质材料,有利于防火;馆舍临近北海,配置了水源,一旦发生火灾,便可就近取水,以水克火,使书籍免受损失。这些防火理念和防火措施,都体现了当时设计者强烈的图书馆防范意识,这对于促进古籍库房的建设和古籍保护设施的到位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随着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1955年古籍馆主楼经扩建,由原始建筑工字形平面建筑,扩建为现今的王字形平面建筑,书库比原有书库面积曾近两倍,主要作为中外书刊及贵重善本书、手稿的书库。1987年紫竹院新馆建成,古籍馆原书库的全部图书迁往新馆存放,普通古籍图书从柏林寺转到古籍馆,从此,古籍馆大书库便成为专门存放普通古籍图书的库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古籍保护意识的加强,为了适应古籍图书收藏环境的需要,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库房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维修改造。

1997年至2000年,国家拨巨款对古籍馆的主楼进行维修改造,这是建馆66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当时主要是对楼体进行防震加固,杜绝了漏雨现象,库房藏书环境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各层库房安装了中央空调,古籍书库上下层楼梯和上下层书架做了防火隔断,库房窗户安装了窗帘,避免阳光的直射,安装了烟感火灾探测器,从外管线引进一条专用的消防水管直入书库,以解决原水管压力不足问题,这也符合图书馆消防双水道供水的原则。尽管当时古籍馆库房的收藏环境有了一定的改进,但今天看来,与古籍对环境的现实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

2009年至2010年,古籍馆库房经历了第二次维修改造,这次维修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这样几个古籍库房建设问题:

1.增加了电力配置。为了改变古籍库房的存放条件,为古籍存放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古籍库房需安装大量的古籍保护设备。这些设备往往耗电量大,线路设计也比较复杂,而且这些设备中有的需要常年24小时运行,不能停止(中央空调,监控设备)。因此,在古籍库房维修改造中增加了电力配置,以满足古籍书库空调、排烟机和送风机等空气调节装置和安防、消防系统以及照明设备等库房古籍保护设施用电的需求。

2.根据图书馆古籍书库应单独设置防火分区的规定,古籍书库划分为多个防火分区。前库划分为8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245㎡,中库划分为3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355㎡,后库划分为4个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建筑面积245㎡,一旦有险情发生个个区域能自动隔离,阻止火灾蔓延,减少损失。

3.库房的342个铸铁窗户从里面用塑钢窗进行密封,减少了灰尘的污染。每个窗户更换为防紫外线窗帘,避免了紫外线对古籍文献纸张的破坏。库房照明全部采取防紫外线灯管,控制光照强度,减少光照时间,消除或减少了照明光线中的紫外线对古籍的影响。

4.完善了库房空气调节装置。古籍保存需要一个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流动速度较稳定的环境,否则,会对古籍保存寿命造成很大危害。为了使库房环境符合存放古籍的要求,库房除中央空调外,还安装了送风机和加湿机,在库房温湿度异常时,由库房管理人员利用送风机和加湿机进行调节,起到调节温湿度、过滤空气、交换通风、空气流动等作用,保证库房温度达到16℃—22℃,相对湿度达到45%—60%,为库房创造一个适宜古籍保存的理想环境。

5.配备了低温杀虫库房。利用低温冷冻技术,在古籍入库前进行冷冻杀虫处理。藏品入库前先进行清洁处理,防止新入藏的古籍文献带进尘土,再将藏品放入低温杀虫库房,在零下20℃左右温度下,将图书冷冻5天时间,各种古籍图书害虫均可被杀灭。冷冻后入库的古籍没有出现生虫现象,防止了虫尘等有害物质影响库房内藏品的安全。此项技术具有杀虫效果好,对古籍图书纸张和字迹无不良影响,对人体无毒无害等优点。

6.安装了漏水监视报警系统。该系统包括:现场信号探测单元,用于探测书库现场漏水或浸水情况并发出漏水或浸水信号;信号接收与输出电路,与现场信号探测单元连接,用于接收现场信号探测单元发出的漏水或浸水信号,并输出报警触发信号;报警装置,与信号接收与输出电路相连接,用于在报警触发信号的触发下报警。采用漏水监视报警系统,有助于避免漏水或浸水对古籍书库造成的损失。

7.每个防火分区均设置有先进的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灭火设备。火灾自动报警设备即烟感火灾探测器,古籍书库共安装了220个烟感火灾探测器和136个手动火警报警按钮。自动灭火设备采用的是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采用全淹没灭火设计,以物理和化学方式灭火。七氟丙烷气体灭火剂是一种无色、无味、不导电、无二次污染的气体,具有清洁、低毒、电绝缘性好,灭火效率高的特点,特别是它对臭氧层无破坏,在大气中的残留时间比较短,适用于有人工作的场所,对人体和古籍基本无害,是目前为止研究开发比较成功的一种洁净气体灭火剂。除了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古籍书库内还安有6只消火栓,配备有水带、水枪和58个轻便灭火器,旨在遇有初起火灾时,能及时将火扑灭,而不致酿成大灾。

8.设置了安全防范报警系统。为了防止书库有非法人员闯入、盗窃等情况的发生,库房安装了具有多种探测方式的安防监控系统。安防监控系统是应用光纤、同轴电缆或微波在其闭合的环路内传输视频信号,并从摄像到图像显示和记录构成独立完整的系统。其防范原理是:利用主动红外移动探测器将古籍库房门窗、通道等需防范的场所控制起来,并连接到管理中心的报警中心,将库房构成一个看不见的警戒线,当有人员非法进入警戒区时,探测器立即发出声、光报警,并向控制中心传输报警地址、时间、图像等技术数据,以保证管理人员能及时了解报警区域的情况,快速的作出处理。为古籍馆库房藏品提供可靠的保证。

9.完善了应急灯、疏散指示灯、火灾应急广播扩音机、消防电话插孔等设施。其中,古籍馆库房火灾应急广播扩音机,是火灾逃生疏散和灭火指挥的重要设备,在整个消防控制管理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它与公共广播合用,由消防控制室操作,在火灾发生时,书库的扬声器和公共广播扩音机被强迫转入火灾应急广播状态,通过火灾事故广播及时通报灾情,可使人员迅速撤离险地,确保安全。

篇7

摘 要:文章在搜集整理古代和近现代图书保护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外保护手段,提出一些图书保护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4-0132-02

收稿日期:2013-04-11

作者简介:杜卫东(1968- ),国家图书馆天竺周转库管理中心安保组组长,工程师。1 古文献保护的主要情况

1.1 纸张字迹源头保护

传统手工纸开始是麻纸,后有皮纸和竹纸,更有汉魏潢纸、宋代椒纸、明清时代万年纸,古人图书保护从单纯纸张保护做起,用纯天然碱性物质及水源处理原材料,并加入药物,手工抄造,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杀虫防蛀的效用,可长久保存,千年不坏。1900年发现于敦煌的唐代文献,是纸寿千年的实物证明。另以碳黑制墨做成字迹材料,具有耐光热、耐酸碱、不溶于水及其它溶剂等特性,墨迹能长期保存。

1.2 单册书装帧保护

针对单册图书,古人一般加装书衣、护叶、包角、天地头,往往一本书前后各使用二至三张,用纸或丝织品,可加药物,以求防止书籍磨损、保护版心;其后逐渐改进装帧形式,出现卷轴、经折、蝴蝶、包背、线装等依次演变,造就图书保护效果不断提高。

1.3 多册/类丛书加装护书用品保护

选用川柏、银杏、楠木、樟木、紫檀等硬木制成书柜、函套、夹板、书匣,用布、锦、绸、缎制成包袱,起到防尘、防虫、便于通风的效果。藏书楼前挖池蓄水、加围墙,既阻野火,又便于救火、防火、降温、防尘、防虫;楼中再用石灰、黄土、砂子拌制出三合土作为地面,抗渗、隔潮;以鳗鲡鱼干烟熏、放置砒霜或芸香药囊来防蠹;也可放置雄黄、炭清、石灰来防潮和驱蚁;把皂角磨成粉,调制成剂来防鼠;加工白矾、设置天井曝书便于图书晾晒去霉。集思广益,运用特殊材质和手法实现了图书防护的具体要求。

1.4 局部集中专业保护

各朝官府、书院、私人、寺院等建立专用藏书楼、藏书馆、藏书舍、藏书阁(例如:最富盛名、最具影响力的大清七阁)用于图书专藏,它们设置专职管理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专管者定期开书橱通风、晒书、清查施药、清扫卫生、严格用火,使得大量反映历史真迹的珍贵典籍得以流传至今。

2 近现代图书保护的新途经

近现代图书保护的主阵地已经转移到图书馆,比较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以专业管理、集中保护的模式进行原物保护。伴随科技进步的脚步,图书馆不断继承前人古书保护措施,运用现代化装备器材,不断改进和丰富保护手段,总结出许许多多实用的新方法、新措施、新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主要包括:以钢筋水泥为主体,地铺防火涂料,加装温湿度检测仪、空气净化装置、自动空调、自动报警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使用钢制书柜、玻璃柜门、防紫外线设施,设置古籍修复工作室,配备专用纸浆补书机,气体过滤装置,建立现代化、智能化大型存储书库。大型书库采用现代空调技术控制温湿度;采用空气净化技术和监测仪器,监控库房内各种有害气体指标,控制环境空气质量;采用防紫外线技术控制库房内照明,防止光对图书的损坏;采用物理、化学方法进行有害生物防治;采用纸张脱酸技术进行文献纸张的去酸处理;采用除氧封存、充氮保护技术,延缓纸张的老化损毁速度,延长文献的保存寿命;采用现代分析仪器分析纸张结构和成分,从而对其采取科学的保护和修复方法;制定文献保护标准,以及安全保卫、库房管理、人员藏品出入、突发事件处理等制度,使文献保护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2.1 书库温湿度控制

纸质文献因纸张既易吸收水分膨胀发霉、长虫、变形,又易放出水分收缩,干燥脆裂。温度忽高忽低或湿度经常波动,会使纸张变形出现浮凸现象,降低自身强度和弹性。因此,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是延长文献寿命的关键条件,通常书库内温度以保持在14~24度,相对湿度保持在45~60%为好。水气还会影响书籍胶粘,湿度大时淀粉胶就会潮解,牢固性降低,引起发霉,胶浆膜层在室内变得干燥时又会变脆和破裂。为了使书籍的干湿度得当,现代书库可设立防潮层和防热层,也可安装空调设备或去湿机,根据不同季节、气候变化通风,达到温湿度基本恒定的目的。

2.2 光照和紫外线防控

太阳光特别是紫外光的照射,能使纸张变黄发脆,使书中的胶粘剂遭到破坏,故而图书馆门窗玻璃一般是带颜色的或毛玻璃。如为无色玻璃则以窗帘避光,或设置遮阳板或涂抹滤紫涂料等手段,以降低阳光的强度。以白炽灯照明,离文献距离适度,并将照明时间和照明方向控制在藏书能接受的限度内,防控效果不错。

杜卫东:古今图书保护安全措施分析研究

杜卫东:古今图书保护安全措施分析研究

2.3 有害生物控制

纸质文献由于载体本身有适于昆虫繁殖生长的物质如植物纤维、装订所用的浆糊,一旦书库通风不好,书刊放置不当,或温湿度较高、卫生差、有灰尘和其它残物等,易招来虫害。它们以书中的纸张纤维素和浆糊为食物,对书危害很大。防止这些虫害的方法有:用防虫药物加工纸张,如黄檗汁、椒汁均可染纸。或在书中夹烟叶,对蚜虫、浮尘子、一切软体虫类均有效。由于危害书刊的虫种类多,施用药物时,一般将挥发性与中毒性的药物相结合。书刊生虫可用熏蒸法,见效快。常用的熏蒸剂有磷化铝、溴甲烷、环氧乙烷、敌敌畏等。

2.4 霉菌污迹清除

霉菌有极强的繁殖力,相对湿度超过70%,温度在22~35度时最宜繁殖。潮湿和温度急剧变化,也易霉菌滋生,削弱纸组织,使书籍腐烂、破碎或整块脱落。现代防霉方式多样,古代珍贵典籍多用“常压低湿干燥保护法”,冰箱零下20度速冻,冻实后再入冷藏室直至完全干燥为止;现代图书多用“化学药品防霉保护法”,使用硫酰氟制剂,每立方米用10克熏蒸,密封48小时或以樟脑、无萘卫生球加书库干燥通风检查完成。在油迹上放吸水纸用熨斗熨或用汽油和氧化镁的混合剂擦拭除油迹;在墨迹上放吸水纸用20%高锰酸钾和草酸浸湿压上重物等干燥以除墨迹或手指印迹。

2.5 鼠害防治

由于书刊经过装订、修补,有浆料或因书刊粘有食物而致使被老鼠啃咬。图书馆防鼠的办法是,书库内不让鼠类有生存和繁殖的条件;装订、修补用的浆糊要配以适当的防鼠药;不将食物带入库内;不将油块粘在书上;搞好清洁卫生,清除图书馆周围的杂草、垃圾,疏通水道,使老鼠无处藏身;堵塞鼠洞,切断鼠路,防止老鼠进入书库等等。

2.6 有害气体与灰尘防范

纸质文献吸收了有害气体后会降低纸张的强度。灰尘不仅破坏文献载体材料,还是害虫和霉菌藏身和繁殖的处所。防有害气体和防尘的措施主要有:经常保持库房清洁卫生;工作人员入库要换工作服;走廊和书库门口应铺设地毯、金属网或设置吹淋室;文献库房要密闭,有的文献可存放在箱、柜、袋等密封或多层密封装具中;库房和馆舍周围进行绿化,以起到吸附有害气体和减尘作用。

3 图书保护措施应用分析及结论

古文献和近现代图书保护新法不断涌现,难以全部展现,以上仅是笔者有限的收集结果。纵观影响图书安全的因素不难看出,火乃图书之大忌,防火是图书保护首位要求,其次人为破坏(偷盗、战乱等)、水患、鼠虫害、灰尘、强光、温湿度、有害气体、霉菌等都是图书免遭损毁的防范要点,如果说古人注重图书单体安危而保护经验老道、许多古籍珍宝得以流传至今的话,近现代对集中存放的海量图书保存措施总结很多,在充分利用建筑实体实现大宗图书全方位保护方面成效显著,尤其对古籍善本保护水平呈现历史性飞跃。然而,古人保护方法比较单一、零散;近现代保护方法尽管相对复合、系统,经济投入太大却是不争的事实。我们知道,图书广泛地留存在个人手中、大量的收藏应用于公共服务机构,即便人人都很爱惜自己书柜的藏书,公共服务机构加强保护职能,肯定也会出现各式各样不同程度的损毁损坏,不是不尽心尽力,是保护太泛泛并受各种条件所限,让所有的图书像古籍善本一样得以享受当前精心专藏保护也不现实。由此,作者提出图书战略管理保护层面的新建议:国家文化管理机构应以战略的眼光,商讨借鉴明清整理“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办法,去粗取精,确定近现代图书精品系列,再以专藏保护的复合手段,精心呵护,让近现代精神文明永寿千年,避免滑入不得不进行修复保护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1] 周宝中.古代保护纸质文物的药物防蠹技术[J].中原文物,1984(4).

[2] 林列.谈谈图书的保护问题[J].福建省图书馆学会通讯,1987(1).

[3] 李景仁,冯惠芬.图书档案保护技术手册[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

[4] 奚可桢.中国古籍的药物学保护技法述论[J].图书馆杂志,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