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考评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职工考评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考评主体;绩效考评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独立院校对教职工的考评模式大部分是模仿公办高校传统做法,从而失去了自身的特点。如何激发教职工的创造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抢手人才是关乎独立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我们以某独立学院为例,提出高校教职工绩效考评设计方案,旨在为改善独立学院教职工绩效评价模式,提出有效的框架建议。
一、高校教职工绩效考评存在的问题
高校教职工绩效考评,就是指对教职工的德、能、勤、绩等多方面进行考评的评价体系及在这个评价体系之上构建的评价制度。它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也是教职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教育培训的客观依据。目前高校的绩效考评制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关键指标不突出,考评的目的性不强。主要表现为,考评内容过于宽泛,考评指标模糊,项目指标设置 “细”而“多”,难以体现岗位的关键业绩,考评的目的性不强。
2. 考核主体的重心偏上,直接管理者考核权限较小。从考评的操作层面,考核以校级管理部门为考核主体,考评权重较大,而直接管理者和服务对象的权重较小。
3. 缺乏反馈机制,考核互动性不够。目前高校的教职工考评忽略了沟通环节,教职工作为被考评者,往往只知道考评结果,而对考评的目标、内容和标准等知之甚少,考评缺乏双向互动性。
二、以教师岗位为例,教职工绩效考评方案的设计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我们从商学院实际出发,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设计了《某独立院校教师岗位考评方案》框架。
1. 考评目标的确定。以现代绩效管理理论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独立学院教职工绩效考评方案,在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不断改进教学(工作)质量,促进学校长远发展。教师岗位考核的目标:规范教学行为,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增进学生满意。
2. 考评指标的设置。考核指标的设计体现考核目标,突出教师岗位的工作特点,从“备教辅改考研”六大过程提取关键绩效指标;以岗位重大事项发生频率为依据,设定加减分项目指标;以违反校纪校规的事件为基准,设定否决项目。
(1)关键绩效指标由六个项目构成
a.备课质量(10%,考核教师备课质量);b.教学质量(42%,考核教师课堂管理与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c.辅导答疑(10%,考核教师教学辅导答疑效果);d.作业批改、实习(验)指导(10%,考核教师作业、论文、实习(验)报告批阅质量);e.考试规范(10%,考核教师命题、阅卷规范性以及登分、阅卷差错率);f.科研成果(10%,考核教师科研成果数量与质量)。在每个指标上设计A、B、C、D四个评价维度。
(2)加减分项目
考查学校重点关注的重点工作。包括教师所带班级学生平均到课率、考试命题科学性、期末考试登分统分差错率、课间保洁情况和教学成果奖获得情况。
(3)降档或否决项目
阅卷规范:违规拆开密封线,降一档处理;学期授课量平均每周少于6节,降一档;违反行为规范,根据规定降档或一票否决。
3. 考评等级及分值的设定。考核最终等级划分标准,90分以上为A级,89-85分为B级,84-80分为C级,79-75分为D级,74分及以下为E级。考核标准设计上,突出“量化与细化”结合的原则,能量化的指标以数据为准,不能量化的指标采取正态分布的形式,确定考核等级。
4. 考评主体确定。设立上级、同事、下级和服务对象结合,教师岗位突出学生考核为主(占考核权重50%以上)的原则,以计算机打分的方式进行。
5. 考评结果的应用。评定等级与浮动奖金挂钩,评定为E级或一票否决的教职工不享受浮动奖金。考核具体结果(等级、总分、各项得分以及加分、减分、降档等),以密封形式交给教师本人,作为改进工作和个人职业发展的依据。
三、对教师岗位绩效考评方案设计的评价
该设计方案突出独立学院的特点,以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体现了教学及教学管理的中心地位,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科研水平的有序改善。方案的设计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1. 突出重点考评指标,考评体系完整。考核项目及指标体系的设定,其中“关键绩效指标”提取源于岗位业绩结果和职责履行过程,其表述方式体现其内在逻辑规律,结果与过程的统一,全面考核岗位工作绩效。“加减分项”对达不到基本工作要求的行为或业绩,实行扣分制度,对创新的工作表现和业绩,实行加分激励,突出了考核的导向价值。“降档或否决项”。对教职工的行为规范加以强化,设定绩效考核的“高压线”。区别不同情况对待。
2. 突出“量化与细化”结合的原则,注重定量考评。能够量化的指标以数据为准,不能量化的指标采取正态分布的形式,确定考核等级。注重定量考评,对于教学过程“备教辅改考研”一级指标进行细化。
3. 突出考评的实施主体。根据差异特点设置评价权重,如 “到课率”指标,不同学院有所差异,同一学院的毕业班与非毕业班考核有差异,本科班与专业班有差异。根据服务对象设计评价权重,如“教学效果”指标考核,院考核组占20%、学生占60%、督导室20%。“教学辅导答疑效果”,学生评价占100%。
4. 突出对考评责任人的明确规定。学校成立校级考核领导小组,各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院级考核小组,层层落实考核责任。考核核查小组的成立,保证了考核工作的公正性。
参考文献
篇2
Abstract: The ideas of private college staff performance appraisal are various but the effects are not very ideal, which seriously hiders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the personnel system of private colleges. In terms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at present, private college staff performance appraisal has got certain improvement bu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problems. Particularly, there is no strict standard in the practice, thus leading to uneven standard, various implementation and far different results. Aiming at the problems, this article proposes feasible coping strategies from 4 aspects, providng reference for private colleg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staff performance appraisal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Further, the scientific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and standard performance apprais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ystem and mechanism, personnel management an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lleges are discussed.
关键词: 民办高校;教职工;绩效考核;策略;意义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s;staff;performance appraisal;strategies;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143-03
0 引言
要考察民办高校的教职工绩效考核问题,首先就很有必要弄清到底什么是绩效考核的概念问题,明确绩效考核在民办高校发展中的价值取向和作用。大量调研显示,不少民办高校对绩效考核的概念、内涵还尚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和把握,高于自身实际极不相符的那种考核,大大削弱了绩效考核在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际运用效果。有效的绩效考核是民办高校现代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有效的绩效考核,一方面可以改善学校的反馈机能,提高职工的工作绩效,在整体上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提供决定性的评估资料,了解民办高校确定每位教职工对学校的贡献或不足,它是学校主管部门或领导对教职工的工作所做的系统性评价,是一种周期性检查与评估教职工员工作表现的管理系统,可以激励员工士气,作为公平合理地酬赏教职工的依据,还决定着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整体建设的方向,促进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成长,推动民办高校的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和形成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提升民办高校的组织文化建设水平。
1 民办高校教职工绩效考核的问题分析
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所推行的教职工绩效考核,据调研可知,问题主要和集中地体现在如下几大方面。
1.1 绩效考核缺乏科学认识,投入分配不当,考核制度的制定和具体实施过程悬殊过大 ①评价客体过于庞大,导致实施时投入过多。②考核制度制定不科学。部分民办高校评价指标和标准设置不合理,忽视工作的变化和员工的反应,没有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资料与调查研究,在制定有关制度时缺乏专业人事参加与专家指导。③部分民办高校沿用传统人事管理中以教职工填写表格方式,没有投入一定的资源来研究适应于本校的考核方案,只是照搬其他学校的考核标准,自评为主,然后予以奖惩,考核时重结果不重过程。
1.2 产生的效益不理想,绩效考核的价值取向无从取得预期效果 ①从学校而言,教师个人素质得不到提高,学校整体合力也逐渐降低,教师对考核制度或考评结果的不满直接影响到工作努力程度,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逐渐丧失。长此以往,受挫人群聚集给学校的正常工作及形象必定带来负面影响。无论从教职工个体还是学校整体看,民办高校产生的效益一般都较低,主要是绩效考核的投入分配不当造成的,其绩效考核的价值取向都不可能达到期望值。②从教师层面讲,教师从心底有不满意甚至抵抗情绪,必然影响教师效益产出,它主要是由于考核指标与标准的非科学性与不合理性造成的[1]。另外,由于评价过程的控制有许多漏洞,评价主体对客体的评价有失客观公正,加上基于种种原因,直接影响到所采集数据的准确性,而最终导致教师对评价结果的不满。使教师很难对考核结果感到信服,使考核难以公平合理,多数教师认为绩效考核过程不够周密,对考核产生厌倦情绪。
1.3 学生管理或其他管理岗位人员绩效考核中的不足 由于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或其他管理岗位任务的高要求与管理人员整体水平不相适应间的矛盾,造成了民办高校对这些人员的绩效考核问题较为突出,这其中最为显著的因素就是有些民办高等学校急于扩大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稳定队伍,筹措经费,改善条件,困难较多,教学任务重,学生整体素质在扩招后明显下降,这一切都给民办高校的管理或其他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而人员的绩效考核与实际的距离要求也越来越大。民办高校对学生管理或其他管理岗位人员的绩效考核的不相一致性现象就更为突出。①在考核的目的和功能上,由于将考核结果和奖惩措施挂钩,注重激励鉴定功能,忽视了指导发展功能;考核指标和标准主要反映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意愿,缺乏科学性和较高的认同度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随着高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变革,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或其他管理岗位人员的绩效考核问题就更多地暴露出来了。②在考核方法上,基本上还是套用或借用“指标——量化——判断”的传统模式[2],强调考核指标体系的行为化和可测性,注重数量化的测定结果,强调考核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忽视了质性考核,从而造成难以真实反映考核对象的本质特征。③管理岗位人员绩效考核制度与绩效考核实践往往不符,许多制度的制定还仅停留在学理的层面上,理论思辩的层面上,具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2 民办高校教职工绩效考核的应对策略
针对民办高校教职工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促进健康发展。
2.1 建立健全民办高校教职工绩效考核科学内容体系与评价机制制定科学绩效考评制度,明确考核原则及内容 绩效考核应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应坚持谁管理谁考核,并体现权重的原则,应坚持注重实绩、合理量化、综合平衡的原则,坚持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公开透明的原则。考核的基本内容应体现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团结协作、理论学习、遵规守纪、工作能力、工作态度、敬业精神等七个方面。综合素质考核:要全面考察个人修养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将德、能、勤、绩融合起来进行考察。团结协作考核:有良好的群众口碑,工作中不计分内分外,主动配合,密切协作;思想作风正派,处理好同事间关系。理论学习考核:不断强化专业技能学习和实际应用水平,能够认真学习民办高校本职专业知识、工作技能,以及民办高校相关管理、法律法规。遵规守纪考核: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履行岗位责任制;服从领导,令行禁止。工作能力考核:熟悉民办高校基本情况,能够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独立完成所担负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或服务工作,善于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能够完全胜任本校本职工作。工作态度考核:有踏踏实实、勤奋努力的工作干劲;有积极主动、不怕吃苦、不讲条件、勇于进取的工作精神;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敬业精神考核:干工作、爱工作、精业务、有创造;热爱本职,精心工作,乐于奉献。
2.2 明确考核时间,注重考核方法,坚持科学原则 ①考核时效上。所有被考评的教职工均采取自我述职、被考评者自我评分、民主测评打分和考核人综合评判打分的方法,在每月月底的最后一周进行,实行月末综合考评机制。②考核方法上。可以将教职工的绩效考评过程分成若干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绩效考评标准。考评标准的确定以岗位职责分析为基础,岗位职责分析的结果决定了绩效考评的标准。第二、第三阶段分别为确定绩效考评的内容和实施绩效考评。一般来说,教职工绩效考评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工作实绩和行为表现两个方面,由参评者本人自评、所在部门领导点评、同事民主测评、人事主管部门对被考评员工的实际成绩和表现做综合记录,并确定在不同的指标上的成绩水平。绩效考评的第四阶段是确定评语及改进措施。该阶段对被考评员工工作综合评定,确定最后的评价等级,并指出其优缺点和制定改进方案。最终所形成的绩效考核成绩=自我评分×20%+民主测评分×30%+考核者(部门领导、人事部门考核)综合打分×50%[3]。各校也不可能强求一致,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采取相应的科学评价之法也可以。③考核原则上。应坚持反馈原则,为了使绩效考评起到教育的作用,必须将考评结果反馈给被考评者本人,应一直坚持反馈原则;应坚持差别原则,为了使考评具有激励作用,必须使考评等级之间应当产生较鲜明的差别界限;要使考评标准和考评程序科学化、明确化和公开化,应坚持公开原则;为促进员工个体绩效,推动组织经营目标的实现,要多方面、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立体考评,应坚持全面考评的原则;为使之具有可靠性、客观性、公平性,应尽可能进行科学评价,应坚持全面考评的原则。
2.3 端正思想,科学审视,适当投入,增加产出 民办高校绩效是以教职工个人绩效为基础而形成的,可以帮助改善教职工的工作绩效,进而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绩效,增强学校的整体竞争力。学校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态度,不要“为考核而考核”,使考核流于形式。而考核制度的建立不是某个部门或几个人就能完成的,更不能“闭门造车”,必须组织有关人员(包括各岗位的业务骨干、专业人事、专家等)运用科学的理论、系统的方法在考察、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完成。这一过程中必须投入足够的资源方能达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2.4 进一步强化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 ①进一步要强化考核指标。确定有效的、具体的、明确的、具有差异性的绩效指标,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的核心。不同的工作岗位其职责与要求不同,教职工的工作能力和努力程度对工作绩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受岗位性质和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岗位不同会造成教职工考核的误差。因此,教职工的绩效考核不能脱离具体的岗位。②进一步强化考核主体的多元化色彩。对教职工的绩效考核应是全方位的,由教职工在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各类群体(包括上级、同事、下级、服务对象)和员工自己共同完成。而不同的评价主体对被评价对象所熟悉的侧面和把握的程度不同,他们的权重要经过科学的方法和程序来确定,并在评价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改。③进一步强化对评价客体的抽样型考核。民办高校教职工的群体测评工作量大,可以从两个方面减少投入。比如对任课教师,一是对带多门课程的教师通过抽样或一定的形式测评;二是同一教师授课的几个班级可以抽样选定部分学生或班级进行测评,不必所有学生都参与。对学生管理或其他管理岗位人员的考核,结合其岗位工作权限职责及履行情况,进行抽样考核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3 民办高校教职工绩效考核的意义
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可以将学校发展的战略思想、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层层传递给全体教职员工,使之成为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因此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民办高校绩效考核实施方案与机制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绩效考核是现代各行各业普遍推行的管理模式中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民办高校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的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实行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教职工的工作、学习、成长、效率、培训、发展等进行全方位的定量和定性的考核,从而促进改善教职工的工作行为,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潜能和积极性,以求更好地达到工作目标。科学规范的绩效管理,同时也是衡量一所民办高校业绩考核与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绩效考核作为评价教职工历史的真实记录,在民办高校各项管理活动中都发挥了很好的凭证、依据、借鉴、参考、史料的作用[4]。将分配激励机制纳入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可加大对教职工工作的督导落实力度,对提高教职工资料的完整程度和工作管理水平发挥着重要
作用。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约束作用。它是对教职工工作人员的约束,同时可以对机关责任部门和人员起到较好的约束作用,将教职工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与奖罚挂钩,促使其不得不干。二是监控作用。为有效促进调整和改进教职工工作,我们可以通过绩效考核,获得反馈信息,对教职工工作过程、环节、质量及效率等方面进行监督。三是导向作用。确立考核工作方向,以考核标准规范工作行为,以工作规范化为绩效考核标准。四是激励作用。为促使相关人员更加积极、规范地去完成绩效考核所评判的工作,通过绩效考核的奖优罚劣,改善调整相关人员工作行为。五是管理作用。通过考核办法的制定和落实,在工作过程中起到沟通、学习、改进等作用,可进一步明确教职工绩效工作的目标和标准。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进行利益分配,而是促进学校与教职工的共同发展。通过考核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找到差距进行提升,最后达到双赢,共同促进民办高校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张鹏.浅议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J].管理观察,2009(6).
[2]牛江伟.绩效考核基本理论探析[J].商业经济,2006(2):18-19.
[3]樊玉桃.把握养成教育的立足点[J].希望月报(下半月),2003(24).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吴伟.绩效管理:高职院校深化管理体制的新途径[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07).
[6]梁堃,叶志德.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的探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7]黄汉涛.高职院校绩效管理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9(06).
篇3
考核制度在高校人事管理应用的重要性
考核制度就是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实现对人事资源的优化配置,目的在于激发高校人才的创新力和工作积极性。有效的人事考核制度,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核心所在。高校人事管理的职能就是通过各种措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优化配置,而考核制度就是通过一定的措施,对教职工进行工作价值的最大认可,能者多得,公平公正,从而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自身岗位上做出最大贡献。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对高校的人事管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人才引进形式、岗位聘用方法等是否合理有效能够做出准确判断,同时对薪酬分配制度、培训与开发制度等制度的完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前高校人事考核制度存在的不足
在当前形势下,高校人事考核制度还有不完善的一面,致使部分高校人才流动性大、教职工队伍不稳定,不利于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岗位和职称考核机制过于保守。部分高校现行的岗位评聘制度过于单一和守旧,不利于人才整体水平的提升。如对不同类型的教师“一视同仁”,推行统一的考核机制。有的从事基础研究的高学位骨干教师在收入上不如从事咨询和服务类的教师。这种不良羁觯严重抑制了各类型人才在其专长领域的潜心创新,造成优秀骨干教师从事基础研究的消极局面。同时,在内部职称的晋升能上不能下,外部缺乏一定的竞争压力,有效教师职称上去了,便呈现出一种安逸休闲的消极形象;这些降低了高校的竞争力。
考核手段单一。现代高校人事管理需要人文关怀,更应该准确的对被管理者的人性做好定位。但是,就目前高校高校人事管理中现行的考核机制来看,多在制度上冷漠的将被管理者视为“经济人”,当作一种物质性的工具,轻视或忽视对教职工心理、精神、职业发展等方面需求的考虑,推行经济型考核。这种以物质、经济为主的考核,直接导致人事管理缺少多元化的价值判断和人文精神,反而弱化了制度本身的激励效用。同时,一些高校当前对于员工的考核主要就是通过一些量化的指标来进行所谓的科学绩效考核,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大多数的员工来说,还是由于其考核的方式过于单一,所得到的考核的结果也都并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够很好地发挥考核制度的优势。
考核制度文化内容取向不明确。在考核制度文化上,缺乏文化理念的营造于宣传。工作开展的随意性很强,缺乏全面完备的策划方案和详细可行的长远规划。缺乏制度的执行保障,对文化理念的重视不够,没有把考核制度文化建设作为人力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也没有纳入日常管理活动之中,考核制度文化建设工作缺乏一套完善和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比如,在遇到一些征求检查或者评比等问题时,大家就“一哄而上”,随后便“人走荼凉”;如果遇到什么制度性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搞“一刀切”,没有结合人力考核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扎实、长期的培育工作,也就无法形成制度性的具有明确内容的考核文化。
对完善当前高校人事考核制度思考
针对当前高校人事考核制度上存在的不足,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了思考探索。
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和职称考核机制。教师考评的指标应当能系统反映被考评对象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表现和业绩。考评的具体工作应结合现代教育的特点,使评价更加符合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分岗位多级考核,以提高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还应当建立与考评相结合的奖惩机制,使考评结果能体现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而不再是简单的填写表格,对突出贡献人才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考评有差距的人员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做好考评工作的全面性,使广大教职工参与到考核中来,坚持实事求是和民主的原则,使考核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以激励广大教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丰富考核手段。在观念上,更多地注重添加一些人性关怀和柔性的考核方式,注重教师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单纯的经济物质型考核,保证教师在感受到足够尊重的同时,发挥出其最大的工作潜力;在考核内容上,可形成专项考核、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并存的考核局面。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考核标准也应有所不同,高校可以采用360度评价法、目标考核法、等级评估法等,并将考核结果与教职工的工资待遇相挂钩,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在手段创新上,可以在考核主体上引入第三方面评价。例如,由校内外专家共同组成考核团队开展公正的考核等。考核评价形式可选取,包括匿名评审、面试答辩等。在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过程后,根据评价结果对相应的人才进行有效激励,提高团队成员的创新积极性。在确定评价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创新目标和岗位需求,形成合理的人才组织架构。只有实施完善的考核制度,才能正确反映高校整体的人力资源质量。
篇4
一、 主要工作与业绩
(一) 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工作
1. 师资引进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是我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关系到学校的学科发展。为此,我们先后赴南京、上海、西安、宁波、北京、武汉等地参加10次重大招聘活动。XX年共收到应聘材料XX余份,应聘电子邮件2800余封。对于博士、教授递交的应聘材料,实行档案登记、跟踪制度。在各学院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下,全年上报省人事厅、劳动厅调动材料22人,签定就业协议57人,发商调函45份;接收毕业生57人,调入34人。为了迎接XX年的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人事处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做好XX年阶段性师资引进人数分配工作,并根据学院的师资需求进行了信息的编制、招聘现场和上网工作。
2. 人才培养类项目申报工作。已完成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的考核工作和XX年度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培养人选与重点资助人选的申报工作;完成XX年度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重点资助人员校内配套经费的落实工作;完成XX年度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项目的经费落实工作和XX年度高校青年教师资助项目的申报工作;完成省人事厅XX年度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配套经费落实工作和XX年度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申报工作;完成XX年度省教育厅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和高校访问学者的报送工作;布置完成XX年度包氏奖学金的申报工作。所有人才培养类项目的使用经费审核。
3. 教职工各类进修。做好在职博士的申请、政审、签约和经费报销等管理工作。全年共有7人取得博士学位,31人考取定向或委培博士。做好在职博士后的审批、签约和保证金等管理工作。全年共有4人申请做在职博士后(其中国外1人)。做好教职工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进修研究生课程、业务学习和学历提高等的申请、审批和学费报销等管理工作。全年共受理其他进修32人次。
4. 完成“西湖学者”的评审、聘任工作;推荐批准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教育优秀工作者1人;推荐报批政府特殊津贴人选1人、省优秀博士后3人。
(二) 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
1. 组织申报工作。根据省人事厅、省教育厅有关职称工作的部署及时起草下发了关于我校XX年度职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并组织实施。 XX年共组织88人参加的教育理论培训和考核;办理86人参加XX年全国职称外语统考培训报名手续、征订考试用书;组织90人教工计算机培训班。办理了职称申报的审核、论文(着、成果)送审回收、评审材料的多次打印装订。并办理了会计、经济资格考试报名工作。
2. 组织评审工作。做好了各级评审组织的组建、报批与上级评审组织人员的推荐工作。认真组织各类各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审、推荐等各项工作。XX年共申报正高职23人,其中11人评审通过;共申报副高职55人,其中37人评审通过(3人申报高级会计师在评审中);受理申报中初职95人,其中88人评审通过(含初定、转定)。作好技术工人考工升级的报名、审核以及聘任工作。
3. 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根据省教育厅部署,全年两次进行了高校教师资格的受理、审核、评定、上报、制证工作。上半年评审了178人,下半年评审了49人。并组织54人参加普通话测试培训和考核。
4. 协助省人事厅做好全省高级经济师计算机测评工作。>
(三) 劳动人事工作
1、 机构调整工作。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对全校93个教学机构重新进行了调整,并对全校教学、实验等专业技术机构近100名负责人进行了重新聘任。并对机构调整做必要的人员分流和安置工作。
2、 各类考核工作。参与院内部门工作年度考核;组织教师、学生对直接服务部门的考核工作;组织教师对二级学院(部)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考核工作;组织全院各类人员年度考核(不含中层干部);组织教师晋升职务量化考评工作
3、 核发工资、补贴工作。认真做好新进学校90位教职工的工资确定和209位职务职称变动人员工资的变动工作,做好全校岗位津贴、课时津贴和学生管理费的分配计算、发放工作;做好XX年度考核基础上的增发一个月工资工作以及204位教职工二年一次的正常晋升工资工作,完成更名大学奖励和年终教职工津贴调整工作。完成48位引进教职工的租房补贴审核发放工作,完成190余名临时工人员指标审核、工资的确定、计算发放工作以及下沙补贴、学生专职辅导员等各种津贴的计算发放工作。
4、 信息档案工作。完成省教育厅、财政厅和西湖区统计局所需的各种干部报表、工资报表、劳动年报等各类报表,以及各部门有关人事方面的各种花名册、数据、报表,及时做好人事数据的更新、调整变动工作,认真做好全校教职工人员名册的编制工作。做好新进教职工档案的接收、审核和归档工作。做好新进教职工聘用合同的签定、鉴证、续签和管理工作。
5、 校内调动及退休工作。及时办理各类人员进出、退休、延长退休、内退退养的手续,做好包括政法培训中心在内的学校教职工的分流、转岗、校内调动工作,引进人才的配偶安置工作。为搞活校内用人机制,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根据《杭州商学院人员流动管理办法》直接管理校内各类流动人员,并认真细致做好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
6、 社会保险工作。在财务处的协助下,完成了XX年度全校教职工的个人工资总额的确定工作,协助杭州市就业局做好对我校教职工失业保险金的认定工作,协助省医保中心对XX年度全校教职工医保个人帐务进行结算。完满完成省医保中心对我校教职工XX年度工资额的稽核审查工作,极大地维护了学校和全校教职工个人的利益。按照省劳动、人事部门规定,认真作好全校教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合同制职工的养老保险工作,及时做好新进新出学校的教职工各种社会保险的增减、变更工作。
7、 学校更名配套工作。及时做好全校教职工的校徽、工作证的制作和换发工作。
8、 努力提高服务意识。积极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优质服务,办理全校教职工的请假、销假、探亲手续和收入证明、部分男教工的子女参加医疗统筹的资格审查工作以及生活困难职工的生活补助,XX年度共补助69人次,计3.14万元。钱虽少,体现了学校对困难教职工的关怀。教职工去世时代表学校前去慰问、告别,已故教职工的丧葬费、抚恤费以及遗属补助的发放工作;
(四) 其他工作
1、 召开XX年度新教师座谈会、退休教师茶话会。
2、 全校副处以上、副高以上人员出入境基本情况的录入、报备工作。一般教职工公派出国的政审工作。
3、 推荐中央、省级高级专家信息库人选。
4、 做好教工校园卡的申领登记、联系和发放工作,其中新办校园卡95人。
二、 主要工作亮点
1、 完善考核制度。根据校党委的安排,由人事处起草了《关于开展机关效能建设的若干意见》。机关效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以此为契机,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部门工作年度考评办法”,如在网上公示各部门的总结、调整考评指标权重等,使考评工作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在已有的对学院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考评办法的基础上,起草“学院工作年度考评办法”,供校领导审议。力求将考评结果与津贴挂钩,以奖励为主,强化机关效能建设的作用。
2、 提高透明度。人事处的各项工作,均与全校教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操作规范、透明,是公平、公正的前提。在人事处职责范围内,力求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如职称评审、工资津贴标准等,严格按制度和程序执行。对于需要评审的工作,公开评审条件、评审对象、评审程序,每次评审均请校纪委现场监督,评审结果上网或张贴公示,杜绝暗箱操作。
3、 力求公平。11月份提交校领导审议的“浙江工商大学人才引进政策”、“学院津贴调整方案”等,力求体现公平,不让老实人吃亏。政策制定尽可能准确、合理。
4、 关心教职工生活。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人事处对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财经学院等院校的教职工收入情况作了全面的了解,并在校领导的指导下,提出了岗位津贴和教学津贴等的调整方案和经费测算。
三、 存在的不足与失误
篇5
[关健词]高职;队伍建设;薪酬激励机制
激励问题伴随着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而产生。在所有的激励方式中。薪酬激励是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主要手段或工具.因而也是高职院校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波特和劳勒认为薪酬既是激励的结果。又是激励的手段。薪酬公平合理,一切激励措施都会发生良性效应。薪酬不公平会使所有的激励措施都无济于事。如何以薪酬来激励已有的人力资本。吸引潜在的人力资本;如何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提高教师薪酬满意度,值得高职院校管理者认真思考。
一、高职院校教师薪酬体系和分配模式
2006年,事业单位建立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高职学院教师薪酬体系由国家工资、地方补贴、校内津贴、福利、社会保险五部分构成。其中,国家工资、地方补贴分别来自国家财政收入和地方补贴;校内津贴、福利、社会保险主要来源于社会创收。工资构成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国家工资和校内津贴;校内津贴注重工作业绩的评价。在收入分配上采取的是国家工资和校内津贴双轨并行的二元分配模式。国家工资主要来源于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校内津贴主要来源于学校创收,如学费收入、科研培训服务收入、校办企业收益等。目前,各高职学院主要采取职称、职务主导型分配模式,同级职务、年限相同或相近的人员工资津贴大体一致。高职学院教师的工资增长与调整,由国家根据财政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统一进行,由政府职能部门统一审批管理,没有摆脱机关的管理模式。使高职教师工资收入与社会服务质量、社会声誉、经济效益脱节,难以调动高职院校和教职工的积极性。
二、高职学院教师薪酬水平和薪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高职特色难以突出。良好的薪酬制度要具有激励、导向与评价功能,高职学院建立的薪酬模式要有助于办学目标特别是教学目标的实现。高职教学在于培养专业性的高技能人才,那么高职学院薪酬设计就要体现专业教学特色,收入要向教学倾斜,要向专业倾斜。多数高职学院现行的薪酬模式,向教学倾斜的比例不高,向专业倾斜更是非常有限。
2.校际薪酬标准差异过大。高职学院薪酬标准差异,主要是由学校所在的主管部门和需要建设的项目多少决定的。有些学校因为地区差异,获得政府性的投资少。有些学校受行业影响,招生难,致使学校的收入少,教职工待遇也就很难提高。而有的学校,因为主管行业属国有性质,可以为学院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学院教职工历来都能够享受高收入。校际收入的差异过大,导致收入较差院校高层次人才的流失。
3.现行薪酬很难体现绩效。绩效薪酬是对教职工履行其岗位职责程度所回报的薪酬,是建立和形成竞争激励机制的重要分配手段之一。我国高职学院虽然也建立了绩效薪酬并作为薪酬管理改革方向,但绩效薪酬须建立在岗位聘任和绩效考评基础之上。到目前为止,绩效薪酬还没有真正反映一个人劳动量与劳动效果,大多依据职称核发绩效薪酬。
4.办学规模的扩大,教职员工人数大量的增加,薪酬基数也在增加。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大教师培训也要有相应的经费支撑。由于支付能力不够,提高教职工收入、引进高层次人才没有经费支撑就会变成空话,这也给薪酬管理加大了难度。
三、做好薪酬管理改革,构建新型高职院校薪酬激励机制
1.更新观念,以“效率为先、兼顾公平”作为教师薪酬激励的导向。构建高职学院新型薪酬激励机制,首先应摒弃按职称定酬的旧有观念,要认识到薪酬不只是起到保障作用,还有激励作用。高职学院应以“效率为先、兼顾公平”作为教师薪酬激励的导向,开源节流,加强管理,降低各方成本,争取各方资金,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增加用于教职工收入待遇分配的薪酬总量,改善薪酬结构,加大激励比例,提高激励程度。
2.实施和完善岗位聘用制度,为构建薪酬激励体系打好基础。一个好的激励体系需要一个灵活的用人机制作基础。高职学院要构建合理有效的薪酬激励体系,必须实施和完善岗位聘用制度;按需设岗,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围绕教学、科研、实训等工作,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在选人用人中引入竞争机制,采取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方式聘任教职工,让具有同等任职资格的教师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去竞争同一岗位,而不是按行政职务、专业职称和工作年限、任职年限来定岗,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格局。
3.把握正确的薪酬体系设立原则,构建合理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在设立薪酬体系时应把握好竞争性、经济性、民主性、公平性的原则,既要考虑薪酬水平的市场竞争力,体现出教师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又要考虑高职学院自身承受能力,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民主决策的基础上,构建合理有效的薪酬体系,实现外部公平、内部公平和个人公平,提高教师对薪酬的满意度。
4.制定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确保薪酬激励发挥作用。只有教师感受到薪酬的增长与贡献大小成正比关系时,薪酬的激励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必须制定客观公平的教师业绩考评体系来确保薪酬的正确发放。首先要制定科学完善的考评标准,充分考虑教学科研的规律和特点,刚性指标与柔性指标相结合,保证考评有据可依,可操作性强。其次要规范考评程序,确保考评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样考评结果才能服众。最后教师业绩考评结果要与薪酬紧密挂钩、严格兑现,如此才能调动教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激励内在潜力,约束负面行为,促进激励机制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陈光潮,邵红梅. 波特一劳勒综合激励
模型及其改进[J].学术研究,2004,(12).
[2]张鑫,冯跃,李国昊. 基于波特一劳勒
综合型激励理论的高校激励机制[J].江
苏高校,2005,(2).
篇6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s som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he process of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and puts forward further thinking for perfecting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of universities.
关键词: 高校;绩效管理;考核
Key words: university;performance management;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6-0206-02
0引言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投入,经过多年的高等院校体制改革和建设,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稳步发展的崭新时代。在高校中实施绩效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院校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对教职工个人发展也起到良好的激发作用。
1绩效管理在高校实施的重要性
绩效管理,通常是指管理者带领其团队为了达到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反馈、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目的为加强对教职工个人、部门整体的效能提高。在90年代后期,中国高校开始试行绩效管理改革,对教师的工作职责与其教学工作量、承担课题数、申请的科研经费、发表高水平论文数及著作数等相挂钩,进行量化管理。绩效管理的合理运用,建立了流动和竞争机制,对于教职工主观能动性及业务水平有了很好的提升,使师资队伍结构更加优化,从而对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为更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2绩效管理在高校实施的内容
在高校中实施绩效管理,制定绩效计划是其首要环节,它是启动教师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性环节,是管理者和教师共同就教师在绩效期内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评估标准等内容达成共识的过程。[1]给教职工制定的目标要合理,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绩效目标过高易使教职工丧失信心,目标过低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所以不合理的绩效计划对整体管理工作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通过管理者与教职工进行有效的绩效沟通,制定符合学校和教职工实际情况的绩效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予以监督,并通过绩效考评来综合判断教职工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及时将结果反馈给个人,对教职工针对不足进行更进一步督促指导和资源支持,通过多种方式激励教职工努力提升自身绩效,促进绩效目标早日实现。并在绩效反馈阶段,与教职工就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新的绩效目标并达成共识,对绩效计划进行更完善的改进。通过绩效管理的良性循环,个人及整体单位的绩效将会得到全面提升。
3绩效管理在高校实施中常见的问题
3.1 绩效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绩效考核是对教职工整体工作的一个评价,通过考核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教职工更进一步发展。绩效考核结果在岗位分配、薪酬管理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绩效考核制度中存在一些不足,有的甚至缺乏一定公平公正性,使部分教师对制度产生不信任,从而影响其对绩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会使绩效目标偏离实际,使部分教师急功近利,寻求捷径,甚至导致学术造假的不端行为。
对高校教师进行绩效考核的指标中,教学工作量、申请课题科研经费及数量及质量是主要衡量标准。论文和著作是研究者长年钻研积累的成果和精华,是不可能短时间内出现例如一年十几篇论文这样的“卫星的”。但个别教职工为了完成绩效指标及职称晋升铤而走险,在的质和量上弄虚造假。也有的教职工只重视教学工作,忽视了业绩指标,在考评中得不到理想成绩等等,这些都是在绩效考核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3.2 绩效考核结果缺乏充分利用绩效考核需要公平合理,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职工为所在学校作出的成绩,如果与教职工的薪酬、职务晋升,选拔奖励拖钩,就无法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2]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探讨。刘笳,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4月第12卷第2期依照绩效考核标准的设置和调整,将工作成果与利益直接挂钩,对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则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并通过考核结果给教职工进行更合适的岗位分配。部分高校没有将绩效管理结果合理应用,使教职工感觉绩效管理只是面上措施,没有实际奖励措施,缺乏动力,让绩效考核没有发挥到它应有的最大作用。
3.3 缺乏有效的绩效沟通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绩效沟通在过程中犹为重要。它主要是指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就工作绩效相关问题进行的相互沟通。从开始制定绩效计划,到绩效管理的实施、对教职工的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在绩效管理的每个环节都起着紧密的协调作用。[3]
在高校管理中,通常因为以日常教学、科研为主,对绩效沟通相对重视不足。因为有些管理者对绩效沟通缺乏充分认识,往往将绩效考核简单地等同于绩效管理,将绩效考核当作绩效沟通。单纯以岗位职责与要求作为绩效目标,缺乏相对的岗位分析与要求,因此导致沟通目标也不清晰、不明确。在绩效沟通过程中,管理者在与被管理者进行绩效沟通时常以自我为中心,只着重于表达自身的见解,而忽视被管理者的感受及反应,使沟通效果不甚理想[3]。这种沟通方式往往使管理者无法了解下属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其真实想法,就无法做出实质性的帮助使对方得以改进,造成沟而不通的现象。
4绩效管理在高校实施中主要问题的解决思路探讨
4.1 完善绩效考核管理高校的绩效考核体系应该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实行机会平等和考核透明化。管理者须将考核评估的规定、制度过程公开化,使教职工感觉在绩效考评、职称晋升等方面,学校考核是公平公正的。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所得成绩是相符的,从而有利于提高教职工对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发挥自身潜力,并会进一步思考工作中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更大的积极性开展下一步工作。
另一方面,需要优化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教学科研管理相结合,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学科的特点,分别设计考核指标和内容,要有针对性、客观性和实用性。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考核方式,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重点考核与全面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考核方式。高校教师的科研任务与教学任务是相辅相成的,在考核教师对高校的绩效时,应该综合考虑,缺一不可。单纯根据产量的考核制度会导致教师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是学校整体学术水平下降。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抵制学术腐败现象。[4]同时,对被评选为先进及优秀的人员不单单只是精神奖励及荣誉,可以转化成物质奖励,从而更好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4.2 完善奖励机制在这些奖励因素中,绩效津贴是目前高校对教师的一种最常见物质奖励形式,在绩效管理中起到不可忽视的激励作用。在2009年9月由国务院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说明国家对此也相当重视。
建立公平的绩效考核体系,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师资队伍整体优势,是高校调整运行机制、强化管理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高校绩效考核工资的实施,使教学科研成果突出的教职工得到奖励,并对他人起到激励效果,使教职工意识到唯有努力工作,实现绩效工资的增长才是理性选择,督促教职工不断开创进取。以浙江大学为例:浙江大学教学编制人员的岗位聘任津贴,分为基础津贴和业绩津贴两部分。基础津贴与岗位职责、学术水平等挂钩,业绩津贴与完成的教学、科研任务挂钩。在岗位设置上,采取了岗位数与任务、产出全面挂钩的办法,即教学岗位数直接与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任务挂钩,而科研岗位数与科研经费的数量、科研成果及发表的高层次论文挂钩。[5]这些年浙江大学实施岗位津贴制后,强化了竞争机制,加大了学院自,增强了学院活力,推动了学科和学科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根据所作出的成绩拉开教职工之间收入的差距,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
4.3 进行有效的绩效沟通作为管理者实行绩效沟通时,应注意要做到有效沟通,即信息接收者按照信息发送者的意图采取相应的行动。如果对方存在抵触情绪,自己还是一味的以自我为中心对对方进行施教,很难使对方接受自己的建议,容易产生被管理者虽然知道考核结果,但并不能充分意识到自己工作中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改善的现象,也就失去了绩效沟通的意义。所以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应当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从思想上予以重视,因为这是上下级之间关于工作最直接的接触联系,它可以使管理者第一手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这种沟通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步骤。双方通过共同商酌,既可以使被管理者了解自己对团队目标和组织目标的贡献程度以及管理者对自己的评价和期望,也可以使管理者对对方提供相应的帮助及共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双方共同制定绩效改进计划,加强团队的协作精神,从而促进教职工个人能力的提升及整体部门的发展。
总之,高等院校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路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前进,努力完善体制中存在的弊端,改革创新,发奋进取,为教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的学术氛围及育人环境。而教职工通过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校整体师资力量得到加强,为高校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实现教师和学校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刘笳.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探讨.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4月第12卷第2期:201.
[2]岳香.高校人员绩效管理现状思考.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1月第26卷第1期:50.
[3]高参参.基于绩效沟通的高校行政人员绩效管理.成都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108-109.
篇7
我校在完成了第一阶段集中教育活动和认真抓好落实第二阶段的讨论查摆、剖析原因的各项工作的基础上,对摆查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现已进入整改提高阶段,本阶段将通过学习了有关文件,让教师明确了师德师风集中教育第三阶段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还要继续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xx省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守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xx市教师行为十不准》以及《师德师风教育学习资料汇编》等资料,以增强教职工的法制观念,道德观念,纪律观念,榜样观念,进一步净化教职工心灵,增强为人师表意识。本阶段,除了学习以外,还要求教职工结合自查剖析材料制定教师个人整改措施,使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整顿收到实效。
一、存在问题根据分析,我校师德师风中暴露出了以下问题:
1、有个别教师上课有接手机现象
。2、教育学生时有时有过激的言语。
3、敬业精神不够,教学上没有积极地想尽办法,把工作业绩达到最大化。
4、有轻微的违纪现象。
5、个别教师上课有迟到现象。
二、整改措施根据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整顿措施:
1、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坚持下去,学校和教职工坚持月月集中学习和自学,让上级文件,法律法规在头脑中长期储存。
2、认真制定整改措施。
3、完善师德师风各项制度⑴师德师风建设分工负责制⑵师德师风学习制度⑶未成年人保护、教育和管理制度⑷师德师风监督制度⑸师德师风考核制度⑹师德师风集中整顿制度⑺师德师风问题处理报告制度⑻预防和杜绝教师犯罪制度⑼教职工宣誓制度⑽师德师风优秀教师表彰制度⑾师德师风责任追究制度和连带责任追究制度
4、按《海口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评实施方案》加强师德师风考核。
5、坚持师德师风监督制度,通过领导、教职工、学生、社会的相互监督,随时了解原有的师德师风问题是否得到了纠正,是否有新的问题出现。
篇8
恩施是湖北省唯一一个搭上西部大开发这趟列车的州市级地区。在各种改革的浪潮中艰难的前行,教育的改革稍微缓慢些,但在市场经济的推进下,教育现代化的紧逼下,农村这块教育的净土也在缓缓发生着变化,不管是为了响应改革的号召,还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各个学校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改革。
一、西部农村中学改革前的状况
1. 学校管理体制滞后,党政工关系不清。我校的管理体制基本是上沿袭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机构设置模式,校长兼任党支部书记,工会只是一个形式,或者说只是校委会的代言人,没有起到工会应有的监督约束作用,党支部起到了多重“保障”作用,但监督就不用说了。如今学校的规模在变化,教育任务也在变化,岗位职责不明,部分岗位甚至没有制度,不同的管理者就有不同的管理说法,习惯于对教师发号施令,武断地干涉教育教学工作,经常出现管理混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
2. 教职工调配权与使用权分离的“两张皮”模式,影响了教职工优良集体的构建。教职工的调进、调出均由上级人事部门统一指挥,而使用的又是校长,这样校长无选择和辞退教职工的权力,对教职工队伍的建设缺乏竞争活力,教职工的执行力度也大打折扣。
3. 模糊性考核和平均主义的奖金分配制度,压抑了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虽然西部地区也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度,但基本上仍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人人都是铁饭碗,只要锅里有,碗里就有,即使搞一点量化考核,也是模糊考核,简单考核,差别极小,真是“阳光普照、利益均沾”。这样干好干坏差别不大,教师们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更不谈创造性了。
4. 封闭性的办学模式,限制了学校的发展。中小学教育体制的封闭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在所有经费均由上级财政投入,学校管理者只是等着拿钱花;二是学校的管理、监督等都是学校内部教职工的事,没有社会力量的参与,起不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监督作用。这种光靠政府,只靠自己学校教职工的短浅意识,使得学校与社会、与地方经济发展严重脱节,不能有效利用各种社会力量与资源共同办学,提高学校的竞争实力。
二、农村中学学校内部体制改革的措施
1. 完善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学校既是一个教育教学机构,更是一个管理机构,管理着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事务繁杂,责任重大。但是学校的教学任务又是一定的,管理的人多了,教学的人就少了,大家的任务就更重了。因此,理顺教学与管理的关系,完善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就是管理好一个集体的前提。为此我校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设置的机构包含三个维度:“校长负责制”的领导管理维度、党支部书记负责的监督保障维度、工会主席负责的监督约束维度。“校长负责制”的领导维度集体包括管理宣传、接待、档案、政工人事的办公室主任一人;管理内勤、总务、学生食堂、学校建设、财务的总务主任一人;管理教务、教学、科研、普九、学籍的教务主任一人;管理学生德育、校园文化、安全、卫生、保卫、综治的政教主任一人;一个校长和两个副校长构成的。监督保障维度集体,即党支部由非校长为党支部书记和20名党员组成。监督约束维度集体由工会主席、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政府代表、家长代表等组成,其中工会主席兼管教师生活、民主活动、教师考评等。明确各自管理权限和职责,在收集全体教师建议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民主的管理规范,既有规范老师的,也有规范管理者的,还有规范学生和家长的,各自积极主动履行,从而构建成领导、保证、监督三位一体分工细化、团结协作的高效内部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
2. 教师优化组合,增强执行力度。在镇政府的协调下,我校建立了教师乡镇区域内优化组合的机制。不服从管理和教学业绩太差,或师德、师风有问题者,校长可以直接退回中心学校,所有调进、调出的教师由学校校长把关签字。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校长的执行力度,在改革的成功上多一重保障。
3. 完善办学制度,建立职业远景。一个学校的办学制度就是整个学校的发展蓝图,规划着学校的未来,规范着师生的行为,营造着师生的愿景。我们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规划出五年内硬件建成全市一流农村中学,围绕这一目标,给教师们不断提升改革信心,并积极宣传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阐明的三个“有利于”就是我校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
我校全体领导班子和教师紧紧围绕这三个有利于,理顺各种关系,完善了教职工聘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综合考评制度、双重激励制度,达到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努力做到政令畅通,责、权、利统一的效果,以提高管理效率。细化的各项管理规定,可操作性较强,既扩大了管理的透明度,也增强了自我约束的参照性。
其中综合考评制度、双重激励制度的完善,将真正打破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现象,实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同时建立起教师的职业远景,如建立学校、乡镇、县市、市州、省五级骨干教师制度和城乡交流制度。通过尊重的教师个体的自我发展入手,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从物质到精神,从个体发展到学校整体发展全方位考虑,让综合考评制度、双重激励制度真正起到激励个人,促进整体发展的作用。
4. 开放办学模式,鼓励全民办学。农村中学全部靠上级拨款才能运行,在改革中又要有很多投入,真是既要开源,又要节流。我校积极申请,乡政府大力支持,由政府牵头、中心学校参与一起成立了沙地乡教育基金会,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学、助学。沙地乡人民政府也出台了《沙地乡关于支持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沙地乡园丁、才子奖励方案》,鼓励全民支持教育。这也是社会激励师生的一种策略,是教师结构工资的一个新组成部分,是学生被肯定的一种新途径,对师生的激励作用也不可小觑;同时又体现了全民办学的意志,家长与学校、家长与老师的联系会更紧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也会更关心。这样以来,学校的发展融入全民的意志,也就汇集了全民的关注,在监督约束上更全面,在资金激励上更有保障,在学校发展上更有后劲和动力。
三、农村中学内部体制改革后收到的效果与思考
我校在建立这一整套管理制度时,听取了多方面的意见,经过多次修改,通过教代会讨论、表决通过的。基本上是合理的、规范的,代表了全体教职工的意志,初步起到了“制度管人,人服人”的作用。现在人人精神振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向一流的农村教师目标奋斗,初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本校的改革还在起步阶段,经过两个学年的努力,学校的硬件建设有了更大改善,全校师生的精神已焕然一新,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秋季期末统考成绩从全市倒数升至同类学校前列。有6个学科的人均分、优秀率、及格率位居全市同类学校第一,13个学科成绩综合排名进入全市前六名;全州抽考的2个学科进入全州30强;其余学科成绩都有明显提升。2014年秋季期末统考成绩也稳居同类学校前列,这只能说明我校的改革取得了一点成绩,而对于西部农村初中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我们应客观积极地去应对,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注重教育的客观规律,强化过程管理,综合客观考评和双重激励是改革的基石,开放办学模式鼓励全民办学的方法和途径仍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风云,赵学华.学校内部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3]周宁.关于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考[J].教学与管理,1996,(06):15-16.
[4]徐娟.对我国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08):111-112.
[5]傅小丹.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因分析[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5,(02):84-85.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绩效工资 实施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156-02
一、引言
我国高校现行的工资制度是由解放初期的供给制经过1956年、1985年、1993年、2006年四次重大的改革而逐步形成的。其中,1993年和2006年的工资制度改革是影响最大的两次,尤其是2006年的第四次改革,此次改革的特点是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标志着事业单位的收入分配开始向岗位和绩效倾斜。关于绩效工资改革,国务院提出了“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十六字方针”。绩效工资是“活”的部分,在核定的总量内,高职院校具有自主分配权,如何通过此次绩效工资改革建立起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及发展需要的分配制度,使之更好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同时又合理平衡高职院校各类人员之间的利益,并最终促进高职院校的长期有效发展,成为目前高职院校需要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定义及构成
绩效工资又称绩效加薪、激励工资,是以职工被聘用的工作岗位为主要标的物,根据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条件来确定岗位等级,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物价消费水平等因素,以单位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体现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劳动态度、劳动成果及劳动贡献为依据支付劳动薪酬,是劳动制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是一种建立在管理程序基础上的、科学的工资体系。
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后,工资收入主要分为以下四块:一是基本工资,分为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两项(含工资标准提高10%部分);二是国家规定的特殊岗位津贴(含特殊岗位原工资构成比例提高部分);三是按规定保留的改革性补贴,主要包括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等;四是绩效工资。其中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由岗位津贴、生活补贴、工龄补贴三个项目组成;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各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扣除基础性绩效工资发放额度后自主设定项目。高校绩效工资构成具体见下图所示。
三、高职院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实施现状
1.岗位设置与岗位工资兑现本末倒置,“以岗定薪”并未真正落实。现行的工资制度是在确定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类人员的工资之后再进行岗位设置,这与先进行岗位设置再“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改革程序是相反的。客观上,这样的执行程序能够减少工资改革过程中的矛盾,使岗位绩效工资改革得以平稳进行,对促进改革的顺利开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样也导致了各高校还普遍存在岗位与工资不匹配的情况,离“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改革初衷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真正落实岗位绩效工资还需进一步努力。
2.未建立配套的绩效考核制度,考核往往流于形式。现行的高职院校收入工资考核制度中,教学科研岗只是简单的将教学工作量、教学建设工作量、科研工作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而且考核仅限于年度考核,只要完成学校制度规定的数量,就能获得全额的岗位津贴和奖励性绩效工资,这样就导致教师们一味的追求教学和科研的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对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只要求一些原则性的东西,没有具体细化的考核标准,以年终同事间的互评和领导的考评为依据,只要没有原则性的过失就能够通过考核。因此,这样的收入分配制度中明显缺乏促进激励机制,且在绩效考核的过程中背离了实行岗位绩效工资的初衷,并且考核过程中又缺乏公平合理的衡量机制,往往因主观因素影响考核结果,使得考核结果均等化,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3.重资质轻业绩,一刀切问题严重。在绩效工资制定过程中,很多学校都是根据教职工的行政职级、职称等级、学历高低、工龄年限等来制定分配制度。行政人员按照行政级别制定岗位系数,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职称高低制定岗位系数,工勤人员按照工勤技能等级制定岗位系数,重视职务、职称、学历等已确定的资历,而忽视岗位、业绩、能力水平等实际工作结果,造成不同的岗位可以享受相同的岗位津贴而相同的工作岗位却往往存在着不同的岗位津贴,同个部门中工作量大、专业性强、压力大的职工很有可能比工作量少、工作强度小的职工获得更低的岗位津贴。绩劣和绩优的工作结果参照同一绩效工资标准,这样不但不能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反而迫使他们急功近利,追求高职称和高学历,轻视工作业绩和工作质量,忽视了真正能力的提高,发挥不了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4.地方政府统筹,绩效工资总量受控。此次绩效工资改革,浙江省政府设置了发放基准线,对于财政补助事业单位加大规范和调控力度。其中:财政保障比例为100%的单位,只允许按基准线水平发放;财政保障比例50%(含)以上的单位,允许按基准线水平的30%比例内浮动;财政保障比例50%以下的单位,允许按基准线水平的50%比例浮动。在浮动区间发放的水平不征收调节金,超过浮动上限发放标准的单位,按超过基准线额度的100%征收调节金。据了解,杭州目前在职的高校工作人员人均收入水平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浮动上限,因此年收入不但没得增加反而有所减少,在职职工本想通过此次工资改革来提高收入水平的希望已经成为泡影。退休职工是此次工资改革的得利者,很多退休职工的收入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在职职工,这点对在职职工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种状况引发了一股“退休热”,例如,某校之前一位申请由工勤岗转为管理岗要求55岁退休的女职工,在这次聘岗中要求重新回归工勤岗,因为按目前的政策,她在工勤岗退休后的收入比在管理岗退休要高。
四、建议及对策
1.落实制度,科学合理分析岗位设置,做好岗位动态管理。绩效工资的执行是以岗位设置和岗位聘任为前提的,因此各单位在进行绩效工资改革前首先要对自己单位现有岗位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合理的评价。要明晰岗位职责,确定岗位内容,由于高职院校各岗位的性质、职责、要求、劳动强度、劳动环境、技能、经验等要求的差异,不同岗位的岗位价值是不同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岗位描述、分析和评估,准确衡量各岗位价值,编写岗位职责说明书,要把岗位设置作为一种制度落实,同时还要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进行动态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岗设人,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2.构建科学公平高效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工资改革的关键在于绩效考核,能否构建一套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公平高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是目前绩效工资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高职院校的绩效考核难在人员结构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且工作性质、工作强度和工作量等的差异很难在工资上体现,因而对于教职工的考核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模式,只有适合没有最好。绩效考核应针对不同的岗位性质、风险程度、服务态度、工作内容、责任轻重等进行综合考虑,可以采用360度考评法,它是一种相对全面、科学、公正、客观的考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被考核者的上级、下属、同级同事、服务对象、被考核者自己等全方位来了解其绩效,对被考核者做出全面、综合的评价,最后以科学的权重计算得出结果。通过运用360度考评法这个管理工具,能够充分发挥教职工的参与作用,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从而让绩效工资真正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
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平衡三支队伍的收入水平。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既要做到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业务骨干以及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打破平均主义的格局,又要做到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绩效工资发放中真正做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岗位津贴与工作业绩、贡献大小、服务水平和岗位责任挂钩,保证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和工勤技能岗三类不同岗位教职工之间的绩效收入差距,这样才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有利于学校的稳定及长远目标的实现。
4.采取多种措施保证教职工的生活水平不降低,提高大家对工资制度改革的满意度。在这次工资制度改革过程中,很多职工的收入水平都会下降,打破了一贯以来大家认为工资“只升不降”的常规,影响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鉴于此,学校应加强宣传,使教职工理解此次工资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要对家境确实困难的教职工做出一定的补偿;学校应因地制宜,加强福利的多样性,逐步提高福利水平,以保证大家的基本生活水平不降低。另外,绩效工资的设计应该以提高教职工对薪酬福利制度的满意度为目标,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绩效工资改革目标的实现。
五、结语
绩效工资,作为一种全新的收入分配方式,从推行到被众人接受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作为一项新的、科学的工资制度,它有着以前工资制度无法比及的优越性。我们坚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在高校建立起绩效工资制度这样一个良性的、长效的分配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使得高职院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推动中国的教育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刘慧珍.高校绩效工资制度实施效果探讨[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2)
2.胡燕.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9(4)
3.山鸣峰.高校实施绩效工资的理性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2007(6)
4.王丽梅.高校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0(2)
5.杨妍.浅析高校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的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4)
6.张春楼,王博.关于高校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
篇10
一、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制度
学校把师德师风建设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具体的各项事务均由专人负责,力求做到责任明确,无死角、无漏洞、无空白。
二、师德师风互助制度
学校挑选师德好,业务强,思想道德修养高的教师帮助个别易犯错误、脾气暴躁、性格内向、易冲动自控能力差和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主要从安全、师德等方面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向,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或不良思想趋向。重大问题必须及时报告校长,并作及时处理。
三、师德师风学习制度
学校利用教师例会,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并组织学习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知识,让每一位教职工明白: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应该努力做好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且每位教师都要有学习笔记。
四、师德师风督促制度
1、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由全体教职工相互监督、学生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并设有公开监督电话。(校长56991155)
2、定期听取社会人士对学校师德建设的评议。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开展家长、学生评价老师,老师评价学校行政的活动,多方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制订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到位。
3、学校行政干部、教职工凡发现有教师违纪、违法犯罪现象不论是否属于自己的直接工作范围,都必须向学校有关人员反映,凡视而不见,推委纵容、任其发展的,学校将按照情节和后果加以责任追究。
4、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学生一旦自身合法权益受到威胁或侵害要立即举报,争取保护。
五、师德师风考评制度
学校坚持做好每日巡查。每月和每学期的师德考核工作,坚持由学校考核及学生、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坚持把教职工师德考核的结果纳入教师教学年段岗位考核和教师的职称年度考核内容,与教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提干评优等切身利益挂钩。
六、师德师风评议制度
学校在每学期期末放假前或下半年开学前,集中对全校教职工师德师风进行评议,通过教师自我总结剖析和日常工作情况记录,查找学校师德师风管理和教师遵守师德师风规范等方面的不足,制订整改措施,督促落实,提高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
七、师德师风奖惩制度
学校每年评选表彰一次师德先进个人或先进教师。学校每学期评选表彰师德师风优秀教师一次,报告师德师风建设中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作好宣传,扩大影响。如:评选学校“文明班级集体”“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等。
八、预防和杜绝教师犯罪制度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预防和杜绝教师犯罪。学校将杜绝教师犯罪纳入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把杜绝教师犯罪的责任分解给每一个年段或每一位教职工,形成有效的防范机制。
2、认真开展预防和杜绝教师犯罪的教育活动。学校必须严格执行《师德师风学校制度》,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法律法规、党纪政纪条款、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等相关内容。
3、加强教师管理,严格规范教师行为。每位教职工必须严格遵守学校十项教学禁令。
4、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强化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保护意识。学校结合中小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广泛开展学生自我防范、保护、救护能力的教育活动,重点抓好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5、加强监督、及时报告,认真处理。学校认真执行《师德师风监督制度》,完善校内教职工相互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制度。学校教职工一旦发现有教师犯罪的必须按照《师德师风监督制度》的规定进行处理和报告,否则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九、师德师风责任追究和连带责任追究制度
教职工发生不遵守师德师风规范的行为,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按以下制度进行责任追究和连带责任追究:
- 上一篇:乡镇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总结
- 下一篇:文物藏品库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