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前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学前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学前教育

篇1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师范生 生活满意度 感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eschool Teacher Students'

Gratitude and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XU Qi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s,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2)

Abstract Using gratitude questionnaires, life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for 178 Preschool teachers' health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eschool Teachers Students wear more intense sense of orientation, life satisfaction situation in general; pre-professional sense of normal students to wear and life satisfaction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Gratitude is an effective catalyst for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Key words preschool education; norm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gratitude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感戴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感戴是指个体用感激认知、情感和行为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心理倾向。①随着大学扩招和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导致出现各种问题,因此他们在校期间的生活满意度状况急需关注。学校生活满意度是指一个人根据自己选择的标准对学校生活质量所做的总体评价,是一般生活满意度在学校领域的具体表现。②③文献表明,感戴和生活满意度密切相关,④但以往针对学前教育师范生这一群体的研究相当缺乏。感戴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对作为教书育人的后备人才的学前师范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前师范生的感戴现状和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考察了感戴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以期为针对学前师范生开展感恩教育和提高生活满意度提供实证支持,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整群抽取湖北省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本科)200人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178份,有效率89.0%,其中男生27人,占15.2%,女生151人,84.8%。

1.2 调查工具

(1)感戴问卷。采用魏昶等人修订的McCullough等人编制的感戴问卷,⑤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采用七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其中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计算6个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感戴倾向越强。(2)生活满意度量表。采用Diener等人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⑥包括5个项目,如“我的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接近于我的理想”,采用七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完全符合,计算五个项目的均分代表被试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得分越高表明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描述统计

表1列出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感戴和生活满意度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表1 各变量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2.2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表2列出了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相关分析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感戴和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r 值为0.169, P

表2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感戴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r)

注:* p < 0.05,** p < 0.01,*** p < 0.001。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感戴意识较为强烈,这和以往的研究结论相一致。⑦感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从小就在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感戴佳句的影响中长大,社会、家庭、学校一直教育他们“成才先成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要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一己之力回报社会的关爱,回报师长的培养,回报亲友的帮助,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对他人心存感激。再者,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作为广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更多的时间是待在学校,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各类文字资料中记载的类似于“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等感戴名言和故事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他们所接触的人群是主要是教师和同学,环境相对比较单一,这样的环境使得他们看到了生活更多的美好面,为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提供了土壤。

研究结果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生活满意度得分不高,这可能与当前高校普遍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有关。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很多人还是延续着以前的思想,认为读书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寒窗苦读十余载,通过辛勤付出终于步入高校,却发现先前的梦想与现实有许多差异,很多学生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来适应现在的生活,对现存的状态心存较多不满。

研究结果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感戴和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即高感戴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生活满意度也较高。这和以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杨强、叶宝娟对1319名青少年调查发现,感戴与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⑧何朝峰等人研究发现,小学生高恩越强其生活满意度越高;⑨谢振旺对1000名高职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感戴可以通过影响寝室关系进而影响学生生活满意度。⑩同时,积极情感理论认为感戴是通过积极情绪的保护作用对幸福感起作用的,积极情绪是个体幸福感的促进因子,感戴与大量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 这些有助于提升个体生活满意度。本研究认为一方面高感戴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从而增加了其良好的社会适应,进而提高了其生活满意度;另一方面高感戴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更容易看到生活中的积极方面,增加了他们积极正向的情绪,从而提高了学校生活满意度。

注释

① 喻承甫,张卫,李董平,肖婕婷.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10-1121.

② Gilman R. Review of life satisfaction measures for adolescents[J].Behave Change,2000.17(3).

③ 孙配贞,郑雪,余祖伟.初中生感戴状况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1).

④ 杨强,叶宝娟.感恩对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及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4.37(3).

⑤ 魏昶,吴慧婷,孔祥娜,等.感恩问卷GQ-6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0).

⑥⑧陈姝羽.大学生学业压力、心理弹性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⑦ 喻承甫,吴慧婷,刘国锐.青少年感恩的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4).

篇2

近年来,心理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逐步认识到,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而且还会通过生物的和社会的途径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从而全面性地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各个年龄段的人———学前儿童、学龄儿童、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都可能遭遇心理问题,因此针对各种人群的心理健康研究也越来越多。当前,随着媒体对一些存在极端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个案的披露,公众才了解到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所具有的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2002年3月,媒体曝光了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故意“伤熊”一事。这起事件令人深思,也促使人们高度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发生在刘海洋身上的事情绝非个别现象,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人民网在报导这起伤熊事件时还提供了一个统计数字———据了解,目前全国有3000万心理有问题的青少年,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6%至25.4%。而且,近几年又有上升的趋势。伤熊事件再次说明,真正的健康应该包括心理健康,青少年的心理如果不健康,存有障碍,不仅影响其正常成长,而且还会导致犯罪,甚至酿成悲剧。这种案例近年来屡见报端,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忍地杀死4名同学,也是一个例证。像马加爵这样的大学生,在父母眼里是好孩子,在师生面前是好学生,在村民眼中是好青年,为何成了命案的制造者呢?

而且,被他杀害的都是自己的同窗同学,他如何下得了手啊?这再次引起我们的反思:马加爵事件暴露了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漏洞。当前,在高校里,由于老师平时工作压力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大,老师对学生顾及不了那么多,特别是关心不够,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自控能力差,老师处理的方式比较简单等,这是普遍存在的现状。所以,像马加爵这样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在生活当中有很多东西不能释放出来,如果达到难以承受的程度,就可能产生极端行为。令人忧虑的是,像马加爵这样的血案随后又时有发生。当我们看到媒体以“又一个马加爵”为标题的类似报道时,作为教育者,我们被震动了,我们不能再无动于衷和袖手旁观,必须关注身边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他们正面的引导,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建设社会的有用之材,而不是夭折在校园里。

现在,高等学校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普查,并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沙师范学校已升格为高等院校,目前生源情况不一,有初招生,有高招生;有来自农村的,有来自城镇的,再加上大多数学生的年龄偏低尚处于未成年期,因而在来校深造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不适应而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在教育教学中,老师们反映几乎在每个班均能发现一些心理或行为表现异常的学生。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尤其是学生工作干事、辅导员和班主任们,由于经常与学生打交道而对他们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些老师也反映,目前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不在少数,有些学生存在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在学校的初招生学生群体中,有些学生由于在入校前就学业成绩不良,入校后仍然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厌恶学习,这些学生往往在各个方面对自己降低要求,有的还以“破罐子破摔”的态度对待一切事情。这些学生实际上已经存在某种程度的人格障碍———极度自卑、自我认同度低等,因而在金钱、美食、漂亮衣服的诱惑下,很容易迷失方向而走上歧途。再者,学校的女生比较多,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女生,这种性别比率失衡的情况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还有,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入校后就开始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这也容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便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他们的心理教育。

二、调查研究

(一)被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按系别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被试348名。其中教育系176名,英语系57名,音乐舞蹈系25名,美术动画系59名,信息工程系31名。

(二)工具

采用王征宇翻译的SCL-90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1~5分别表示“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包含:躯体化(somatization)、强迫(obsessive-compulsive)、人际关系敏感(interpersonalsensitivity)、抑郁(depression)、焦虑(anxiety)、敌对(hostility)、恐怖(phobicanxiety)、偏执(paranoidideation)、精神病性(psychotism)和其他(others)等10个因子。

(三)方法

采用团体测试的方法,由各班辅导员按班级统一施测。施测前由主试制定统一指导语,以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施测者能正确解答研究对象的疑问。测试于2006年4~7月间完成。原始数据严格按统一格式录入,最后由研究者进行数据汇总并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信度检验

我们用Cronbach的同质性信度α系数与Spearman-Brown的分半信度s来考查SCL-90量表的信度,结果见表2。从表2可见,SCL-90各因子的α系数在0.77~0.91之间,s在0.73~0.88之间,整个量表的α系数为0.97,s为0.97,表明SCL-90在本研究中具有很高的信度。

(二)效度检验

我们采用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检验SCL-90的内容效度,采用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是否超过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检验SCL-90的结构效度,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SCL-90各因子分的相关在0.607~0.830之间,各因子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809~0.922之间且均大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表明SCL-90在本研究中具有非常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三)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从表4可见,在本研究中有39.4%的学生存在各种轻微的不良心理反应,有6.0%的学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并主要表现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焦虑和偏执等症状。这一结果与国内大量的相关研究是一致的。

(四)与全国青年常模的比较

由表5可见,本研究样本SCL-90的所有因子分均非常显著地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五)不同性别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较研究

由表6可见,女生在SCL-90各指标上的得分和男生的得分并无显著差异。

(六)不同系别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较研究

由表7可见,各个系之间,除恐怖因子外,其余9个因子并无显著差异。教育系和英语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恐怖因子上要显著高于其他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整体来看,英语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各因子得分较高,音乐舞蹈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各因子得分较低。

(七)不同年级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较研究

由表8可见,除人际敏感、恐怖、偏执和其他因子外,其余6个因子都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整体来看,高年级学生比新生在各因子的得分上更高,这一结果提示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还有待加强。四、讨论SCL-90是心理卫生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心理健康评定工具之一,近年来被大量地应用于正常人群心理健康水平的测查,因此动态地评估该量表在不同群体中使用的信度和效度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的结果表明,SCL-90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97,分半信度为0.97,各因子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809~0.922之间,其中有7个因子分与总分的相关在0.858以上,显著性水平均达0.0001以上。据此我们认为,SCL-90至少在本研究范围内是评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可靠、有效的工具。

篇3

一、“教”与“玩”结合的提出依据

1.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 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2.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

3.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 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 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

4.小学生的成才需求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即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出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学生的自我锻炼,“教”,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原则、方法。“玩”,则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 的“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

二、“教”与“玩”结合的基本方法

1.集分结合。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

2.课间穿插。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

3.命题发挥。就是在教授某种体育运动规范后,由教师统一命题,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活动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

4.内外联系。就是把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学生体育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校外的“玩”按照一定的体育规范要求进行,实现校外“玩”为校内“教”服务。

三、“教”与“玩”结合的原则要求

1.服务中心。即为教学教改这个中心服务,把改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体育 教学中“教”与“玩”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寓教于“玩”。“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玩,即无要求无目的的凭兴趣玩,一种是有要求 要实现一定目的的“玩”,两种玩虽都以身体的运动为主要形式,但实际意义则完全不同。在体育教学中,提 出“教”与“玩”相结合,是把“玩”作为教的辅导手段,以“玩”助学,以“玩”促练,也就是在“玩”的 过程中要体现教的意图,实现教的目的。

3.循序渐进。从引导、诱导

的角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渐进过程中使“教”与“玩”的形式、内容 在结合上日益紧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玩”的活动,如在低年级学生中练习躲闪能力可组织开展比较简单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活动。到了高年级,则应组织带球躲人等难度大的 躲闪游戏活动。

4.活而不乱。“玩”是助“教”的一种手段。因此,体育教学中应用“教”与“玩”结合的方法必须注意 分寸,把握尺度,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需要组织必要的“玩”,防止“玩”偏问题的发生。

四、“教”与“玩”结合的实践效果

1.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教”与“玩”的结合,丰富了体育教学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了教者与学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鸣。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精神饱满,兴高采烈,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2.强化了学生的体能锻炼。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穿插了一些体育游戏,吸引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 学生的运动量增加,达到了运动负荷。通过“玩”达到了学生运动量,促进了体能的增强。

3.加快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与“玩”的结合,为体育教学营造了一个比较自由、民主的宽松环境,赋予了学生一些独立自主的权力,使学生可以根据主观愿望,运用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选择与个人爱好和体 能实际相适应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锻炼坚强的意志,促进了学生个人性格、气质的发展。

篇4

这件事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一个大学生,知识不可谓不丰富;见识不可谓不广博,我们先不谈他会对社会有多少回报,对国家有多少奉献,就连自己的亲生母亲都要连刺9刀,那还有什么可谈……

现实生活中子女不孝的事屡见不鲜,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很难去理解“孝顺”两个字。自我意识太强,从来都是父母为他服务,没有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想法。当然,古代的孝道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何在学校对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开展工作:

让学生了解“孝心”

要对父母尽“孝心”,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如何让孩子懂得这样的道理呢?

(一)听故事

1、古代孝子的故事

我经常给学生讲古代孝子的故事。如:黄香,东汉时人,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还有:吴猛,晋朝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孩子身边的故事

发生在孩子身边的故事更能激起孩子的愿望,我就将身边发生故事讲给他们听,如:我以前教过的学生邬同学,他的父母是摆地摊卖菜的,刚来到我们学校的时候经常抽烟、打架,二年级的孩子就像个社会小混混,更别说帮父母做什么事了!现在已经小学毕业,进入中学就读了,那天我看到他了,他抱着一大包的菜朝着我走过来,我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爸爸妈妈各摆了一个菜摊,爸爸这边城管来抓无证摊贩了,他要把爸爸这边的菜抱到妈妈那边去卖!我又问他如果妈妈那边有城管来,怎么办呢?他说:“当然是把妈妈这边的菜搬到爸爸那儿去喽!”十二三岁的孩子就已经担负起家庭的重担……

二、怎样做到有“孝心”

(一)利用课堂

1、晨会课

从日常小事中,提出孝敬父母的要求,如:在父母忙碌的时候,不吵不闹,不打扰父母,如果有什么事,要等到父母空下来,再去找父母;在父母休息的时候,走路要轻,说话要低,不妨碍父母的休息;在父母教育的时候,要认真听讲,虚心接受父母的意见,听从父母教育;在吃东西的时候,要把好的东西先给父母吃,让爸爸妈妈高兴。

2、班会课

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当中,孩子们体会了什么样的举动是对父母的孝顺,并且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二)从课余时间入手

1、为父母洗脚

我布置了回家为爸爸妈妈洗脚的作业,第二天全班小朋友都完成了这一作业,并且得到了父母的表扬后心里美滋滋的,家长的话更是让人感动,有个家长说:“孩子今天把水端到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很感动,不仅觉得一天的劳累消失了,还让我们有了更亲密的交流。她能懂事,我们很欣慰!”还有的家长说:“女儿第一次为我洗脚,是在我疲惫的时候,我的心里暖暖的。”……

2、为父母送祝福

我让孩子亲手做贺卡,上面写上一些祝福的话,在父母的生日那一天,悄悄放在父母经常看的书里或者常用的物品下面,给父母一个惊喜。

春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父亲节、母亲节……提醒孩子为父母送上一份祝福,哪怕就一句:“祝妈妈节日愉快!”

3、对父母说“谢谢”

在父母帮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都要真心的说一声谢谢,谢谢父母的关心,谢谢父母的照顾,谢谢父母的辛苦……话语虽然不多,但要让孩子心中有父母,时刻不要忘记父母的辛劳。

(三)利用家庭

让家长明确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

1、改变家教观念,尽量杜绝家长随意打骂训斥孩子和宠得过分、爱得过浓的行为。

首先,让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消除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优越感,把孩子放在与家庭成员平等的地位。

其次,让家长在处理部分家庭事情中,可以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见,让孩子也融入家庭之中,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我说的话爸爸妈妈也在认真考虑,这样孩子就学会思考问题,学着解决问题,让孩子知道我要为家庭考虑,我要为父母考虑。

2、家长还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活动。

篇5

【摘要】重视生命教育已成为现代人共同的话题。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生活与生命的本质,以便能够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生命教育;观察;体验;引导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生命世界”是其内容标准之一。其知识目标中提到: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更是指出: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然而最近媒体频频爆出,有的青少年仅仅因为考试成绩不好就自杀,有的因为不懂自救而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中痛失生命。从这些事例中不难看出青少年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对安全意识的淡薄。他们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为此,从小对孩子进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懂得保护自我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科学课程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课的学科优势,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给予适当的教学,让孩子得到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从而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和珍爱生命。

一、生活中学会观察,感受生命的存在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虫、鱼、鸟、兽等都是有生命的。科学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有机会融入大自然,接触到各种各样鲜活的生命。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生命的无处不在,感受生命的可爱。我在教学三年级《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校园里的植物》《校园里的小动物》课时,就牢牢抓住了这个生命教育的良好时机。

《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一课我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狗狗是谁生下来的吗?小鸡又是怎么来的?校园里的小草、植物又是从哪来的呢?”学生回答后,我说:“同学们,植物跟我们人类一样也是有生命的,它的一生也要经历出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最后归纳出共同之处:种子里面都有胚根胚芽,是植物幼小的生命体。课后让学生种植一种植物,时时观察它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记录。

在教学《校园里的植物》《校园里的小动物》时,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公园,亲近自然,从动物到植物,让他们知道不仅公园里的动物是生命,草、木、鱼、虫也都是生命。

这样,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而且还在生活中感受到生命无处不在,生命如此可爱。

二、接触中创造机会,领悟生命的成长

“珍爱生命”是科学课对学生进行的重要的情感教育。科学课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现有知识,促进思维发展,还要创造性地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生命成长的意义。科学课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多,学生可以亲自接触、感受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借此创造机会,向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生命的出生、成长的过程,领悟生命成长的内涵。

教学《种蚕豆》一课,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一个花盆,组织学生在校园内统一种植,统一观察。在此过程中,学生亲眼看见一粒种子如何出土,发芽,生长,开花,结豆。他们亲历了植物生长的全部历程。

教学《养蚕》一课,我从遥远山区弄来几只蚕蛾,然后和学生一起分工合作,共同饲养。学生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请教养蚕人。经过四十多天合作,终于看到了“卵-蚁蚕-蚕宝宝-蚕茧-蚕蛾”变化的全^程。当学生看到从蚕卵里钻出蚁蚕的那一刻,他们兴奋不已,当蚁蚕长成胖胖的蚕宝宝时更是爱不释手。在养蚕过程中,学生每天将蚕带着,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蚕的喜爱,对生命的珍爱。

在养殖蚕豆,饲养蚕宝宝的过程中,孩子们亲身经历了动植物的出生、成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有了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过程中,孩子通过“蚕豆黄了”“蚕宝宝病了”等活动感悟生命的成长历程。动植物的一点点变化,都能得到学生极其强烈的关注。这种亲密接触,让学生充分领悟了生命成长的意义。

三、情境中体验艰辛,感悟生命的可贵

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于人来说只有一次。然而现在的独生子女都很任性,不少孩子在家里稍有不顺,就拿生命开玩笑,不懂得体谅、感恩谅父母,对自己的生命更是漠视。

教学《我是怎样出生的》一课,我从指导学生开展调查活动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胎儿发育的大致过程,并重点创设情境体验活动,让孩子进行一日负重,走路,上楼,下楼,做简单家务,感受母亲怀孕时的负重和行动的不便,进而体会到母亲生儿育女和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孩子们在体验后都发自内心地给自己的妈妈写了一封感恩信。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了生命的可贵,孝敬父母从珍惜生命做起。

四、教材中提升意识,掌握生存技能

对于尚未成年的小学生来说,懂得保护自我,掌握一定的险境逃生技能,成为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结合实例,培养学生防范意识,在坐车走路,喝水吃饭,用电用水,防盗防骗,避灾避险等方面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避险技能。

教学《我们吃什么》《我们的食品安全吗?》《馒头发霉了》等课时,我就结合生活中众多的假冒伪劣食品,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教学《火山与地震》的学习活动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实例录像,让学生直视一场由地球的运动引发的大地震造成的惨不忍睹的场景。通过观看录像,学生直面灾难与死亡,知道灾难与死亡是生命里的一部分,重点让学生直面地震中自救与救助他人的场面。这样,结合实例进行生命教育,学生既能看到生与死,感悟到生命的渺小与珍贵,更能高度重视避灾避险的重要,自觉掌握一些避险逃生的技能。

五、教学中恰当引导,懂得尊重生命

《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要求学生既要观察生物,研究生物,又要爱护关心生物,特别是对小动物要尤为善待,可见对生命的如此尊重。

教学《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我组织学生在校园观察蚂蚁。其中有一组学生奇思异想,想探究一下不同窝的蚂蚁是否打架的问题。于是他们将蚂蚁身上撒上不同的颜色。在涂颜色的时候,有的学生不小心把蚂蚁腿撕掉一条,也有的不小心把蚂蚁弄死的。我非常惊讶,面对这种不珍惜生命的现象,我停下了,请学生一起观察没有腿的蚂蚁会怎样,发现蚂蚁一会儿就死掉了。抓住这一契机,我给学生讲述了科学家因科研需要而向献出生命的小动物致敬的故事,告诉学生人是有生命、有感觉的,动植物也有生命,也有感觉。学生听后都沉默了,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很是后悔。最后,我跟学生一同将死去的蚂蚁埋在了树下的土壤里,其余的蚂蚁放归自然。经过教师恰当的引导,学生懂得了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法指导; 教师; 学生; 策略

古人说:“授人与鱼,不若授人与渔。”由此可见,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终身受用不尽,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开拓型人才,才能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教是为了不教”,依据大纲和教材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学法指导,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把学习变成一种指向明确的自觉行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学法指导呢?笔者在学习同行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目的,既具有远大的前景目标,又具有切实的具体目标,这样组织起来的学习目的才能有力地推进学习的动机。因此,从儿童入学时起,我们就应帮助儿童逐步认识学习语文的社会意义,把语文学习、自己的远大抱负和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从而形成长远的间接的学习动机。同时,又要着力引导他们确立与学习活动本身、学习直接结果相联系的切实具体的近景性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引导,要让儿童更多地通过活动与学习去接触具体形象的事例,使他们受到启发和感染。例如,为了使儿童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每个人都有扎实的语文功底,体会到祖国对自己的期望,教师就不宜光讲大道理,而应通过电影、电视、参观、社会调查、主题班会、故事演讲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中有所体验。通过多层次的引导,多种形式的训练,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学习有了动机,自然激起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

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经验反复证明:“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同,对学生的学习吸引力就不同。”我在教诗歌《鹅》时,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了直观演示的方法,创设诗歌的意境,使学生顺利掌握了教学的内容。一开始,教师先揭示“白鹅戏水”的彩图,然后以故事的形式告诉小朋友:古时候,有个叫骆宾王的小孩,在他7岁那年,来到一个池塘边,看到池塘里的水碧绿碧绿的,水面上一只大白鹅正在开心地游来游去(白毛浮绿水),那白鹅红红的脚掌不时划动着,水面上出现了一圈一圈绿色的波纹(红掌拨清波),这只大白鹅还不时伸着雪白的长脖子对着天空欢叫(曲项向天歌)。看到这像图画一样的美景,骆宾王随口念出了一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老师,不再需要逐句讲解,只需让小朋友模仿着做一些形象的动作,以加深理解诗的意思。最后,让学生一边想像老师讲的故事情景,一边尝试背诵。通过这样直观形象的示范教学,学生自然掌握了按“看图想像――读句理解――情趣盎然”。一个经常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带给学生欢乐,受到学生敬爱的老师,本身就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教师。

三、教给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方法

1.预习的方法。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预习方法。低年级语文预习要学会查字典,解决音形义等问题。中高年级在新教材讲读之前,阅读有关资料,将要讲到的内容先自读2-3遍,从中找出不懂的难点和不甚懂的疑点,带着这些难点和疑点,在上课时予以解决。

2.听课的方法。指导学生沿着教师教学思路,积极参与。听课不仅听教师,还要听同学对问题的各种建议、看法,并敢于提问“为什么”。在活跃的语文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与纠正,必要时还给与适当的惩罚。这样,学生便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

3.练习的方法。除普通的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外,应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新知识解答,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得出的结果,都应做到理解、掌握。

4.复习的方法。复习分课后复习,单元复习,学期、学年复习。各种复习都应以教材为重点,对照笔记,检查作业,分析重点、难点,打破教材顺序,运用对比方法找出知识异同。

四、传授知识与学法指导相结合

低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量很大的阶段,要教会查字(词)典。中年级以句、段为指导重点,高年级以篇章结构、文章训练为重点。如,在上《视死如归》,这篇课文时,就有这样一个词语“山峦”,问怎样解释。学生提出字典有两种意思:小而尖的山;连绵的山。不知道选用哪一个意思合适。如果这时候教师说:“是第二个答案,大家抄到笔记本上!”记住就行了,这样的教法就是失败的。教师会问:老师在教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时,要根据上下文来具体解释。我们先来看看整个句子。于是学生找出整个句子:“望着周围的山峦”。教师再问:“这个句子哪个词语和‘山峦’有联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山峦’的意思呢?”这是指导的第二步:指导“联系”的方法。于是学生懂得把“周围”和“山峦”联系起来理解,自己得出结论。这还不够,教师还想让学生得到更多更深的方法训练,就请学生把眼光再放宽一点,看看文章还有具体描写“山峦”形象的句子没有,学生“再找”,在第四自然段有一句:“抬头望着北边那巍峨的大青山。大青山峰峦叠嶂,连绵起伏,在夜色中显得更加雄伟。”这一下结论就更加明显了。

五、指导课外阅读活动

1..利用图书资源,广泛开展阅读。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每天开放,充分发挥其作用。班级设立图书角,每学期初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最喜欢的5本书,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每周定期开设两节课外阅读课,每天保证有30分钟左右的自由阅读时间,把语文课、阅读课、读报课等有机结合起来。

2.推荐课外读物,做好书刊导读。我经常给学生上读物介绍课,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文学、数学、史地、理化、生物、科普等通俗少儿读物,希望他们博览群书,厚积而薄发。例如,结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落叶》、《动物过冬》、《我会变》、《晏子使楚》等课文,及时引导学生阅读常识、自然等课文,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等,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使各科知识互为促进,有机融合于一体。

篇7

关键词:小学生 安全意识 培养 保护 告知

小学生由于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不强,往往受到来自多方面的事故伤害。近年来,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矛盾不断出现,影响小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受到交通、溺水、拐卖、人身侵害、意外事件等事故伤害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和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强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保障小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摆在我们班主任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所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如何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工作?根据我多年的从教经验,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第一,在每一个新学期开始,我们就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小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自我安全意识不强。自己的物品随意放,等到东西不见了才着急找老师。课间活动不讲文明,一活动起来就不管身边的人,物,等到弄疼弄伤了,急着找老师等现象经常发生,我们应该把加强安全教育、预防地震、进行疏散演练等列入工作计划,真抓实练,不流于形式。安全逃生自救技能会伴随孩子一生,让他们在新学期伊始就有这种意识,让他们懂得:除了为正义不得已而献身外,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珍爱生命!我们不是在杞人忧天,而是防患于未然,希望我们的孩子们有一天能够自豪地说:“灾害不可怕,我们会自救!”

第二,通过营造氛围感染

学校要通过张贴安全标语、设置安全橱窗、出专题安全黑板报、布置安全科普画廊等方式,使小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掌握安全知识,在处处重视安全的浓郁氛围感染下培养重视安全的意识。

第三,通过创设情境、利用生活中的小事等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学生一遇到问题就去找老师,找家长,这是学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表现。针对这一点,班级里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提倡大家自己能解决的小伤小问题自己解决,同时通过老师教,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包扎方法。创设一些情境,教给学生当遇上突发状况该怎么处理,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比如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位学生削铅笔不小心弄破了手,她哭着跑来找我,我就就这件事教育学生遇到类似情况自己应首先进行怎样的处理。又如某个冬天,个别调皮的学生在班里烧纸取暖,搞得教室里烟雾很浓,我就趋势利用这个情境对学生进行了着火自救演练。同时要告诉学生,遭遇意处险情与伤害时,需要冷静,要学会运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遭遇不法分子的侵害,有能力将其制服时,当然要勇敢地同其博斗;没有能力将其制服时,可以采取“呼救法”“周旋法”“恐吓法”等及时脱身。万不得已,也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比较,两害相权取其轻,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保住最大的合法利益。这对学生沉着应对突发事故,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很有成效。

第四,通过安全告知制度,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老师的告知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把学校或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有关安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对学生告知。如实践活动中的行走、乘车、具体的操作注意事项;体育运动中某些项目的危险性,练习设备、器材的安全性能等内容都应在活动之前告知学生。二是把校园及其周边的设施包括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告知学生。如校园内外维修改造,施工场所或临时搭建的设施,校园内外处所、场地、水电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都应及时告知学生。三是把学生的有关情况对家长告知。如学生生病、学生请假离校或缺课、学生间发生纠纷或矛盾、学生的不良习气以及学生发生伤害或意外事故等,都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四是把发现的班级内部、校园内部及校园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向学校领导告知。老师履行告知义务,可积极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五,导之以行,引导学生远离安全事故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安全行为,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远离安全事故。学校是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性生活,学生是未成年、缺乏责任感的人群,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要做好的就是防范于未然。防范于未然,重中之重是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以安全的行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导之以行,注重引导与规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规范学生不参与不科学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远离安全事故。

篇8

一、加强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一)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要求我们的教育不能单纯地灌输科学文化知识,应培养、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而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恰恰具有加速培养合格人才的作用。无论是从学校治理的角度还是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都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稳定的治安秩序作保障,小学生安全教育恰好满足了这一需要。

(二)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

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校园社会化现象日益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突出表现在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公共娱乐场所违法违规经营,无照摊贩摆摊设点,治安秩序混乱,交通事故不断,伤害青少年学生的恶性刑事治安案件不断增加。大量事实说明,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在社会中、节假日要遇到的问题。所以学生在学校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解、掌握一些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不仅可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还能知法、守法,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三)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由于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诱。还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他们也意识不到打架斗殴、盗窃等违法行为给自身、他人、家庭、学校带来的危害。因此,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防范意识。

二、如何做好安全教育

(一)培养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范、安全自护和安全自救知识。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我们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细节入手,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或看到的不安全的事儿,都是开展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如果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我们曾在学生中开展调查问卷,让学生列举学校的安全隐患,结果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剖析了不少自己平时不安全的做法。再如,同学间相互推搡、相互追逐,上下楼梯跑和跳,玩尖锐的硬器,随意乱抛硬物等,同样也是安全隐患。我们要做的就是防范于未然,让学生认识到位,提高防范意识。只有时时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才能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安全,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远离不安全场所,避免发生事故

学校是人群比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要在这里度过。小学生又是未成年人,缺乏自护能力,所以首要的是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教育学生课间不做不正当游戏,引导学生以安全的做法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不去游戏厅、网吧等青少年不宜去的场所。积极参加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教育学生不参与不安全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等。

(三)实施应急演练,让学生注重体验。

体验是学生能力成长、形成技能的最好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要从细节抓起,让学生在细节中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了解自我保护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如:学生流鼻血、脚踝扭伤或中暑了如何处置等,利用这些机遇让学生学会自行简单的处理,并在处理时互相帮助、相互协作,在体验中形成技能。同时,我们还要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如:火灾、地震演练,让学生参观一些事故现场,观看安全教育影片,参观一些安全教育图片展等,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办法,形成自护自救技能,使之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应对突发事件,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也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

(四)多方配合,齐抓共管。

学校落实安全责任制,班主任是班级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校领导分楼层监管,建立家长学校,加强学校各部门、任课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联系,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如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及情绪,发现学生有反常的情绪或异常行为要及时向同班主任反映,要求同学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对言行、情绪异常的要找学生了解情况并告之家长,共同“医治” 。学校要经常组织开展思想道德、安全法规、安全知识教育及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活动。

(五)关爱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学生需要在爱的沐浴中成长,每个教育者,对学生的关心都要真正做到从细处着手、从长远着眼, 无微不至。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学生的慈爱长辈。对学生的要求要宽严有度,跟学生的交往要民主平等,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取得了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尊敬,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安全隐患,才能依

篇9

一、挫折教育的提出

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人生漫长崎岖,总会有坎坎坷坷。然而现在的独子处于众星棒月的地位,加之许多家长对孩子娇惯、放纵,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俯首甘为孺子牛”。久而久之孩子便习惯听奉承话,在家长打造的“一帆风顺号”上做顺心事,好话赞歌听得进,批评逆语接受不了,经不起敲打,受不起挫折,容易失去平衡,给孩子造成一种“蛋壳心态”。

1.挫折教育是素质教育向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新型人才具备的精神品格是: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等。其中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其将来的成就与发展,而一个民族的心理承受能力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只能从挫折中来,即在挫折和磨难中造就儿童坚强的意志、优异的品格、超常的心理承受能力。

2.挫折教育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要求。所谓挫折,是指人在通往目标道路上遇到障碍、干扰,使需要、动机削弱或停顿,简言之就是失利或失败。而儿童要探索创造,自然会遇到失败。可说儿童只有能应对各种挫折后,才能淡得上开发创造力,有所创新。

二、挫折教育的特点和影响

一般来说,儿童时期的挫折很多,但程度较弱。外因性挫折较少,而内因性挫折较多;持续性挫折较少,而暂时性挫折较多;实质性挫折较少,而想象性挫折较多。大多数是在不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上产生的。

但巴洛斯说过:挫折未必都是坏的,关键在于人对待挫折的态度。正确的对待挫折既有利于实现自已的目标追求,又能正确认识自我,能有效保护自已免受伤害。而消极对待挫折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使其紧张、焦虑、压抑、更加失意。常有以下表现:

1.攻击。儿童面对挫折而未能克服,产生低落情绪或行为上有过激举动。攻击对象可能是造成挫折的人或物,也可能转向其它形式,如出风头,以强凌弱等,以此来寻求心理平衡。

2.逃避。不敢面对挫折,逃避造成挫折的人或物。有时表现出对挫折漠不关心,无动于衷或以大话了之等态度,以此掩盖其难言的心灵痛楚。有时表现出胆怯、不敢说话做事、不敢交往等,生怕再次失败,以此逃避现实,企图逃避挫折。有时甚至逃学或离家出走。

三、组织和实施挫折教育

天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即然挫折是难免的,那么教师必须培养儿童如何应对挫折。

1.直面挫折,首先消除对挫折的恐惧心理。

俗话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让儿童懂得挫折存在的客观性,使之心理上做好准备,在读书、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等活动中都有可能遇到挫折。如果不能满足需要,达不到既定目标,失去个人所有……而儿童的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他律性,其判断主要取决于成人对挫折的判断和理解,因此,教师应首先消除对挫折的恐惧,敢于与儿童共同面对形形的挫折,并鼓励儿童迎难而上。同时运用一定的心理疏导策略和方法,真诚友好相待受挫学生,并恪守心理疏导的保密性要求。

2.因势利导,把握挫折情境的适度性。

挫折教育并非越难越好,越苦越锻炼人。教师所创设的迎难而上,即挫折情景,要做到因材施教,有不同的难度和水平。每个儿童的挫折承受能力与遗传素质和入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有关,参差不齐。挫折教育既要提高儿童积极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能超过儿童的心理承受度。在设置挫折程度和频率时,应充分考虑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内在发展顺序,循序渐进,以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不能让挫折教育成为“折磨教育”。

3.身体力行,教给儿童战胜挫折的方法。

面对失败,儿童难免失落,产生消极心理。因此教师要教育儿童独立解决问题,克服依赖性。因为儿童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关键还在儿童本身,谁也包办代替不了。同时教师在挫折教育中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儿童喜欢模仿,而教师是最具说服力的榜样。所以教师首先要成为生活的强者,并在儿童面对因难时及时给予语言和态度上的鼓励、支持和指导,随时发现每个儿童身上的闪光点,运用物质的精神的方式予以激励,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使儿童逐渐形成对待挫折的积极态度和正确的行为方式。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如谈话、讨论、讲故事、指导课外阅读等向儿童传授战胜挫折的方法:

①自我调控法。当挫折摆在面前,既不可畏惧而惊惶失措更不能掉以轻心、盲目乐观,要用坚强的意志使情感服从于理智,冷静的寻找解决问题,摆脱因境的方法。

②自我鼓励法。面对挫折,鼓励儿童充满信心战胜挫折。如让让儿童说,挺起胸膛,我比谁都高。有时也可用自我批评的方法制止那些不良的表现。

③榜样参照法。教师经常为儿童树立榜样、宣杨英雄、讲述战胜挫折的经典故事,运用移情提高儿童的心理承受力。

篇10

关键词:法制教育;途径;学科教学;渗透

近年来,中小学生违法案件有上升的趋势,在违法案件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些案件的发生,触目惊心,让人痛心。中小学生本该是活泼向上、如花的年龄,但是一些学生没有人生理想,不思进取,为所欲为,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基本的法制观念,缺乏法制教育。缺乏法制教育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因此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中小学生为什么缺乏法制教育。之所以说中小学生缺乏法制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强调受教育对象的整体性,要保证所有中小学生受到基本的法制教育。二是强调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中小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正规途径,容易在学生心中树立法制观念。三是强调法制教育的针对性,我们要结合中小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实施法制教育。让青少年心中有法是最根本的目的,接受义务教育既是每个未成年人的权利,也是义务,如今法制教育也成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所有中小学校全面推行法制教育,力争把中小学生违法案件的数量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降低违法案件对社会的危害。这是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的根本目标。

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我们不能凭空向学生谈法律。教师要主动学习法律知识,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教育部门也要加大对各级教师的法律培训,让广大教师心中有法。

那么,对中小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有什么具体的途径呢?《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相关知识,且应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身边的事谈法律,做到在渗透过程中运用自如,不枯燥。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感到学到了新的知识,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