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当村官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当村官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苏州大学“村官调研服务团”最近的调研表明,鼓励自主创业,搭建了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农民中树立威信的平台,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成功的创业
,促使部分有志于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从“过客”转为“扎根”。不过,也有学者提醒,鼓励创业要防止急于求成。
村官心声:业绩服人
苏大“村官调研服务团”在苏北5县深入调研座谈中发现,几乎所有大学生村官都认为,如何改变群众眼中“娃娃官”、“镀金”、“跳板”的看法,赢得村民、干部的信任,是他们要过的第一关。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带头创业,用本事说话,以业绩服人。
新沂市棋盘镇七沟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桂华到村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引进浙江大棚西瓜。到了收获季节,她的西瓜田收益当年就收回了成本,村里种了20年西瓜的老农,对这个“女娃娃”刮目相看了。响水县南河镇的大学生村官谢如彬、刘志建,用闲置的羊场办起了火鸡养殖场,还成立了火鸡养殖协会,为400多家贫困户、农户提供火鸡苗、防疫、收购等服务。他俩现在不仅被村民们称作“火鸡司令”,谢如彬还被村民们推选为协会会长。
据了解,在江苏2007、2008两年的大学生村官中,自主创业已有相当比重。灌云县108个大学生村官,领办、协办富民项目达97个,投入资金130万元。铜山县单集镇洪楼村党支部书记张天然、灌南县百禄镇项圩村党支部书记刘斌、邳州市戴圩镇常庄村党支部书记王颖等一批大学生村官,用成功创业并带动村民致富而成为村民的“主心骨”,走上了村主要领导岗位。
基层期待:事业留人
对于大学生村官创业,江苏各地不但从政策上支持,还从资金上扶持。徐州市日前出台了《鼓励支持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2年底前,大学生村官100%掌握一项创业技能,8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拥有一个以上的创业项目,并设立3000万元的贷款担保额度。
江苏各级党委、政府鼓励大学生村官带头创业致富,促进成才是主要目的,用事业留人,则是深层次的期待。一位乡镇领导坦言,“如果大学生在农村发展得好,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也就没必要另谋他就了,到时可能要他走,他也不会走。”连云港市委组织部干部处副处长胡滨也认为,创业是留住大学生村官的关键因素。响水县委组织部姜橙主任说,县里每年都会通过考核招收一批长期留用的大学生村官,作为乡镇后备干部进行培养。
事业留人并非一厢情愿。2007年7月走上村官路的张天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在农村工作真的很苦,但确实有机会,我热爱并珍惜我的事业,会一直坚持下去。”
学者提醒:因人而异
篇2
此事件经国内某主流网站转载,短短几个小时就吸引近500名网友在线评论。一些大学生村官也对此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他们而言,发生在乾相村的事,就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一样,有参照、可对比,“为村民办实事确有难度,但也并非办不成”。只要坚持,办法总比困难多。
“求助报告”石沉大海是常事
看到网上流传的乾相村向县水务局递交的《修复堤坝资助资金申请书》,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南岭乡曹河村村委副主任、大学生村官闫海波浅浅地笑了笑。类似的申请书,在他短短不到三年的大学生村官任期内已写过不知多少份,大多数申请都逃不脱石沉大海的命运,“每个村子都想向上级要支持,上级经费一共就那么多,哪那么容易?得认清现实”。
闫海波介绍,南岭乡地处晋城南部的贫困山区,“没钱搞基建”几乎是附近所有村子面临的共同问题,“求助报告”石沉大海也是常有的事,“却也没见谁像广东这三个村官那样,因为没钱给村里搞基建而辞职”。
再谈工作压力,闫海波所在的曹河村树干部们眼下就有一件棘手的活——年底考核,压力很大。“年初签了目标责任书,年底县、乡两级要下来——考核。”他说,考核成绩如果不理想,将直接影响到财政转移支付下来的工作经费,村干部奖金也会受影响,“村干部一年工资才一万元,五六百元的奖金对他们来说也不少了”。
下村工作几年来,闫海波最大的感受是,村干部并不像网上传说得那样“肥得流油”,相反,他所接触到的村干部收入低、压力大。就拿曹河村去年刚刚修建的。30立方米蓄水池来说,总共花了四五万元,其中两万余元由村干部们自掏腰包先垫了,另有约两万元来自农业局“一事一议”项目资金扶持。
“不到一千元的月薪,要垫钱的地方却不少。还不如外出打工的村民,一个月至少挣两三千元。”前不久,村里要收每人每年100元的养老保险费,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让村委会“先垫着”,“9月份垫下钱,第二年五六月份才能收回,有的甚至一年、两年都不一定能收回来”。
闫海波给村干部算过一笔账,30年村干部做下来,可能会有“红旗村”、“先进村”这些没有实际经济奖励的荣誉,但收入绝对不体面,很多时候还得贴钱,“村干部子女的日子可能还没有在外打工村民的孩子过得好”。
与闫海波一样,大学生村官徐亮(化名)也对广东省乾相村的现状表示理解,他告诉记者,自己村子与乾相村情况差不多,现在最盼望能与一个比较“强势”的扶贫单位结对、和一个县里的“大干部”结对,“结对单位最好是县财政、交通、环保、林业、农业等有项目资金的单位,结对的领导最好是县长、县委书记”。
结对政策是徐亮所在地区为了帮助贫困村发展出台的新举措,每个贫困村可以与县里一个局办和一名县领导结对,享受各种帮扶。
与“强势”部门和“大干部”结对效果显著。隔壁村与徐亮所在村经济条件差不多,对方与县委书记结对后,修了公路、改造了饮水设施、新建了猪场。“书记下来调研,带了一大帮局长,当面讲困难、现场办公、立即拍板,领导走后各个局长到了年底还要亲自过问这里的事办好了没有”。
手勤、腿勤、嘴勤,勤向领导汇报
乾相村村官请辞事件中,村官辞职原因中的另一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三千多元”尤其受到网民的关注。很多网民认为经济收入如此之低、村民生活如此困难,上级领导理应优先扶持。但这样的低收入在一些大学生村官眼中,根本算不上“穷得不能过”。
湖南省湘乡市栗山镇西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曹杰,2009年以大学生村官身份刚刚进村工作时,西山村村集体年收入约2000元,比乾相村还少1/3。但在去年,还是2000元的集体收入,西山村却在村口的重要位置修建了一条一公里长的公路,花了26万元。
“村垦自筹了15万元,向各个部门争取了11万元。”曹杰透露了向上要钱的“秘诀”——手勤、腿勤、嘴勤,还要勤向领导汇报工作。
为了修路,曹杰写了好几份针对不同部门的申请材料,往县里各部门跑了二三十趟,给各部门领导、工作人员说了不少好话。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能每次去局、办都盯着一件事跟领导“死磕”。
“每次去,都是跟领导打个招呼,聊聊天,谈谈近况,汇报一下工作。”“厚脸皮”是曹杰的一大优点,多大的领导他都勇于向其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村子。有几次上北京,他还厚着脸皮到中央部委向领导汇报过工作,“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我是为村民、为村子争取利益,怕什么”。
但凡路过县政府、路过领导办公室,曹杰都会进去“打个招呼”,对方有空就聊几句,对方没空见上一面也好。时间久了,遇到项目申报时,累积的这些人脉关系就派上了用场,“大家都认识,碍于面子,多少会给点经费”。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邹岗镇香铺村党支部副书记、大学生村官喻峰也有一张“厚脸皮”,他所在的香铺村经济条件也不好,但村里几乎每年都能给村民办一桩实事。人脉关系同样是办成事的一个关键因素。村委会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哪怕村干部自己贴钱也要进行必要的“感情投资”。
过年过节,一定要请在外混得不错的返乡乡亲吃饭;上级机关干部下基层,一定要热情接待,以“热情”感动人;村里自产的便宜土特产多往外送送,一来让对方容易记得,二来推销特色农产品。
2012年村里变压器设施改建、安装路灯两个项目,就是喻峰和其他村干部一道,厚着脸皮在乡亲联谊会聚餐餐桌上筹措的经费,“大家都是一个村子的,爹妈、亲戚都在村里,做做工作,再有人带个头,事就好办了”。
去年喻峰还厚着脸皮“磨”来了一个返乡创业项目。村里免费给投资人使用120亩村民撂荒的土地一年,用来种植茶叶、苗木,盈利后收取土地租金,“2013年可以收租金了,每亩300元,创去村民土地,村集体土地也能有收入了”。
向上要经费还须“因项目制宜”
与“手勤、腿勤、嘴勤”工作法相比,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维桥乡副乡长、永华村党总支书记、大学生村官龚成向上级要经费的方法更有“技术含量”,“我们重点做好项目设计,这么好的项目让上级单位觉得不扶持太可惜”。
龚成所在的永华村是个典型的三无村一无集体收入、无集体土地、无集体资产。在常人看来,这样的村子可能才是真正符合“穷得不能过”的标准的贫困村。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村子,也从未出现过干了十几年的老村官辞职的现象。
“我们村的条件算是很差了,但在关键项目上也能自筹资金。”2012年,一个养猪致富项目给整个村子带来了希望。
这个项目本质就是盖猪圈,4栋猪圈需要资金40万元,县里扶贫资金扶持20万元,另有20万元由村委会自筹。自筹经费的一个妙招是,让打算承包猪圈的村民筹钱,然后以租金形式返还,每栋猪圈每年租金3万元。
这样算下来,村委会不用出一分钱,两年后还能保证每年12万元的收入。
项目方案一经报到上级部门,第一时间获得批复,“这样能够让钱生钱,20万元当40万元来用的好项目,上级部门很愿意扶持,他们也需要这种项目。”龚成说。申报项目不是单纯地谈困难,每个地方都有困难,而是要用创新理念设计好项目,“要先研究好上级单位想要什么样的项目,再看自己村里需要什么,两者结合来设计”。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1003-2851(2009)12-0068-02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重大问题,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多年来,高校毕业生千军万马涌入大中城市寻找就业岗位,即使从农村出来大学生,也不愿回到农村就业创业,回到农村的,也是在县、乡镇一级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较多。我们就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各方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有何看法等问题在井冈山老区进行实地调查。
一、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各方态度分析
(一)大学生滋生对到农村就业创业的认识态度分析
对于大学生愿不愿到农村就业创业、对到农村就业创业有什么看法和要求?我们对井冈山大学大三、大四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为556份,其中农村大学生399人,城市大学生157人。以下是问卷的统计和分析:
1.对于“你是否了解国家支持鼓励大学生的农村就业创业的政策?”
556人中只有47人(占总人数的8.45%)表示关注过;369人(占66.35%)表示了解一点;140人(占总人数的25.2%)表示一点也不了解。
2.对于“你是否支持和赞成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政策?”
556份问卷中支持和赞成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人数为446人占总人数的80.2%,其中农村的大学生有281人表示支持,占农村大学生总人数的82.8%;城市的大学生有113人表示支持,占城市的大学生总人数的72.4%。
3.对于“你眼中的农村是怎么样的?”
61.7%的同学认为农村经济落后,信息交通闭塞,医疗教育差;17.2%的同学认为了农村自然环境好,空气新鲜,适宜休闲居住;15.1%的同学认为资源丰富,但未能得到开发利用。
4.对于“你是否愿意到农村就业创业?”
556份问卷中表示愿意的人数为243人,占总人数的43.7%,表示还未考虑好有274人(占总人数的49.3%),明确表示不愿意有39人(占总人数的7%)。其中农村大学生有164人表示愿意,占农村大学生总人数的48.37%;城市大学生人数有50人表示愿意,占城市大学生总人数的31.8%。
5.对于“你到农村去打算从事什么职业?”
556份问卷中,选择当村官的为136人,占总人数的24.4%,选择自主创业的为225人占总人数的40.5%,选择从事三支一扶的为179人,占总人数的32.2%。
6.对于“你认为到农村就业创业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556份问卷中有246人(占 44.2%)认为农村就业的平台少,创业又缺乏资金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开展工作难;128人(占23%)认为沟通困难,人际关系难处理,难融入当地生活;115人(占20.8%)担心难以得到社会认可;另有67人(占9.3%)认为找对象难。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尽管大学生对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政策不是很了解,还是比较支持的,但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了解甚少,对自己到农村就业创业还存在较多顾虑。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在于大学生就业创业观念的改变。
(二)广大农民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认识态度分析
新农村建设直接的受益者是广大农民,而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的支撑,才能实现目标,那么农民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又是怎样的看法呢?我们走访井冈山老区的青原区、井冈山市(包括宁冈)、遂川县、永新县一些村庄的不同年龄段的农民群体。我们按三个年龄段划分概括他们的看法:
35岁以下年龄的农民群体:这一部分农民大都有到大中城市务工的经历,文化层次也比较高,他们虽然向往城市生活,但在城市受到排斥,加上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常年孤身一人或夫妻外出务工,无法照顾父母小孩,思乡情结使他们渴望在自己的家乡就近就业,谈到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看法时,他们大都比较赞成,认为农村现在要发展,就要有大学生来提供人才支持,如果高校毕业生能来农村创业,就有了较高层次的领路人,他们就不用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了,有的还表示自己愿意和来的大学生一起创业。
35~55岁年龄的农民群体:这部分农民群体,有些也有进入城市务工的经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难以在城市找到就业岗位;而没有到过外面务工的,基本上都是在家务农及在附近打零工赚钱。他们大都响应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小孩较少,一般有1―3个小孩,孩大都也在外务工,一年难得团聚一次,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身边,一来可以有个照应,二来也可以管着点,以防孩子跟坏。因此他们都很支持高校毕业生来农村就业,尤其是支持来创业。
55岁以上年龄的农民群体:这部分农民,基本上没有到大中城市务工的经历,因此对在外的生活也不了解。他们都是出生在建国前后,长期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思想上相对保守僵化,子女也较多,一般都有3个以上。这些农民一般希望子女能“跳农门”、“吃皇粮”,有的甚至认为,大学生回到农村就业等于大学白读了,如大学生回到农村,真是难见“江东父老”。
以上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农民对于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是支持的,甚至是非常期待,尤其是中青年农民,由于有过在外务工的经历,明白在外的艰辛,他们都渴望能在家门口就业。他们认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可以促进农村的发展,尤其是创业,还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
(三)基层单位干部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看法
农村基层干部工作在农村,对农村存在的问题认识比较深,对基层工作难点也比较了解,他们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又有什么看法呢?我们走访了井冈山老区的青原区、井冈山市(包括宁冈)、遂川县、永新县一些乡镇基层干部、村委会干部。他们大都赞成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认为大学生到农村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转变,很有益处,但又担心农村生活条件差,平时生活比较单调枯燥,大学生能不能吃得了这个苦,能不能适应这种环境。同时现有的政策存在问题,如选派村官、“三支一扶”,存在“下不来,用不上,稳不住”的问题,大学毕业生下来一两年,刚了解、熟悉点情况就要走,很多大学生根本就不想呆在农村,下来了,什么事都不愿做,一心想早一点走人;现有的的劳动人事制度的岗位设置不合理,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但却又缺乏岗位,安排大学生就业受到岗位限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创业平台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还未真正搭建起来。也有些干部认为大学设立的学科专业主要为城市服务,虽然不少高校已开始瞄准市场变化,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们所关注的“需求”往往没有考虑农村的需求,对涉农专业发展重视不够。因此,高校特别一些地方高校应转变办学思路、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对策分析
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参加新农村建设,既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有利于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匮乏问题。因此如何为高校毕业生走向农村构筑平台,当前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社会舆论和氛围
高校和各种媒体应加大对国家支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农民群体消除对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偏见,认识到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是改变农村经济文化落后,使农村富裕起来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手段,也使在校大学生尽早了解国家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做好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在高校,大力度宣传已在农村就业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的成功人士的事迹,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在农村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有利于激励在校大学生转变就业和创业观念。同时组织学生到农村去,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介绍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广阔前景,引导广大学生认清形势,端正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到农村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完善优惠政策,扩大农村就业人事编制
在城乡差别较大的情况下,单依靠市场机制向农村配置人才是不够的,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采用有效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促使人才走向农村。通过政策倾斜,如减免学费、定向培养,择优保送深造等,增强农村就业创业的吸引力,使大学生理性地选择农村就业创业。对到农村创业,在贷款、资本注册、税收和技术保护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保障。同时由于长期形成的习惯认识影响以及追求稳定的生活的观念,在一部分人中(包括大学生)还是比较看重人事编制。因此要扩大农村乡镇和村一级涉农服务部门的人事编制,使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下得来、留得住。
(三)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提供新平台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农户个体经营与大市场不相适应的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应该成为吸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平台,但是我们走访调查发现: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规模小、血缘性、地域性、封闭性、不规范性等特点比较突出,组织与会员间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没有明确的合同约束,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基本处于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遇险则散的松散状态。试想,当年城市经济发展起步阶段,主要是依赖于政府投资兴建大批工厂、企业奠定经济基础,才有今天的城市经济的繁荣,而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依托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仅靠零散的农户的自己倡导、自己组建,就能发展好建设好、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吗?因此在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起步阶段,各级政府除了通过制定保护、奖励政策外,还必须为其发展提供财政上的资金支持,通过增加人事编制,吸引人才,为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帮助它们做大做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增强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创业的吸引力,实现我国农村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到2020年占总人口4%的目标。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
近十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被官方、学界和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学界的研究和官方的政策跟进往往是基于整体性、宏观性的考量,即把“高校毕业生”及其就业问题作为一个总体对象予以观照,而忽略了这一群体内部的差异性,结果导致许多事实得不到充分的揭示,一些普适性的政策也往往难以落实到位。近年来迅速激增的农村籍返乡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所存在的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予以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现状
近十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被官方、学界和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自2009年全国大中专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600万人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一直居高不下,到了今年更是达到727万人,故2014年被称为更难就业年。当前大学生尤其是农村背景大学生就业大都趋向大城市,返乡就业的人数很少。据中国工程院“《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80后和90后的新生农民工中分别只有7.3%和3.8%的人愿意回家务农,并且有60%的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知识。
由此可见,尽管农村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中面临更多的压力和困难,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放弃在城市扎根打拼的理念,返乡就业创业的热情较低。可现实中,大部分农村籍大学生也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是不愿返乡但大城市的生活太过艰辛,人已身心疲惫;二是返乡就业但现状不乐观,甚至返乡无处就业。基于这些因素,大部分农村籍大学生认为回乡就业没有成就感,没有挑战性,甚至因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还认为返乡就业是一种丢脸的事。
二、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就业期望值过高,以及农村传统观念对就业的制约。历经十几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每每创历史新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与此同时,高校农村籍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很高,总觉得自己是大学生、天之骄子的态度,进入大学校门后,就不准备再回到农村去,更会觉得在城市会闯出一片天地,毕业时往往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环境。
学而优则仕。“鲤鱼跳龙门”的思想在农村依然根深蒂固,贫困家庭把考上大学作为“脱贫”门路,作为光宗耀祖的捷径;因此,部分家长及乡亲对返乡就业的大学生持不理解心态,甚至有时还看不起,给返乡就业的毕业生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普遍报以不理解甚至看不起的态度,使得返乡就业的大学生心理上承受着极大的负担,也为大学生就业增加困难。
(二)相关政策不完善,返乡就业大学生的权益缺乏保障。近年来,国家为更好扶持新农村建设,切实缩小城乡区域差距,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选拔大学生村官、“农村指导员”、“科技特派员”、“西部计划”和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等举措。虽说政府还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其中有些政策很难操作,少数基层政府还对这些政策不够重视,执行过程中敷衍了事,没有认真贯彻执行,使得一些农村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抑制了他们的积极性。有些在执行过程中变了样,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上,创业的大学生们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帮扶。
(三)农村就业机会少,对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不足吸引。大多数的小城镇以及农村地区多以第一产业为主,能为返乡大学生提供的就业机会其实很少。由于实际情况,使得很多农村籍大学生会对返乡就业“望而却步”。另外,一些农村集体经济、城乡民营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社等特殊性,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持不信任态度,加上这些负责人的短视而不能发挥大学生的优势和特长,使得有抱负有激情有想法的返乡大学生“无法作为”,产生巨大的落差感。以上原因,也使得农村籍大学生在返乡就业创业过程中不得不慎重考虑,也阻碍了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热情。
三、解决高校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变就业思路。高职学院应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对农村学生开展目标教育、指导其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等,努力对他们做到因材施教。高职院校还要加大专业实训课程,扎实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让广大农村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专业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与此同时,全社会都应该转变对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看法,鼓励和支持他们返乡就业的态度,给他们给予多的关心与帮助。
另外,再通过各种技能竞赛、文体活动、实训操作等活动培养专业基本功,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扩大知识范围等,扭转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思路,努力培养他们强大就业决心,主动转变家长的传统就业观念,让家长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以及认清农村领域的发展空间。
(二)完善返乡学生的就业制度,保障就业权益。大部分小城镇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是很大的,如果能够完善返乡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可以促使大学生既能奉献才干,又可以很好返乡就业。一是政府要加大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把他们的就业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用制度来保障农村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收益;二是政府要健全人才引进、奖惩、考核、提拔等制度体系,出台更加灵活便利优惠的方案,吸纳更多的返乡大学生加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三是完善大学生“村官”成长计划,将他们作为党和国家后备队伍加以锤炼,并采取多元方案,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
(三)创造农村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人才返乡。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总量规模速度扩大,呈现较高水平的发展状态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才能是对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速度需求的迅速扩大,两者相互相成。针对这个实际情况,一是当地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引进各类企业,想方设法增加就业岗位,满足返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二是当地政府要出台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做好农村大学生返乡创业服务,利用自身所学造福乡里,以创业增加就业岗位;三是当地政府要发挥属地资源优势,要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如农产品、畜牧品、养殖品等产业创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继华,李霞.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27 ( 6) .
[2]伍中信.保障大学生基层服务后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2,( 34).
作者简介:邹磊,讲师,研究生,杭州人,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胡芳芳,讲师,研究生,杭州人,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5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 就业观
一、当前就业形势
1、劳动力供大于求矛盾突出
从总量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4年达到最高峰9.97亿。“今后若干年内,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大致稳定在2200万―2400万人;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左右,大致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800万-1000万个;这样,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在1200万-14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整个‘十二五’期间,总共将有超过3500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这些数据说明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是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形势总体来说非常不乐观。
2、“史上更难就业年”到来
当前,大学生毕业生数量不断呈递增态势。2014年,大学生就业可能更“惨烈”。今年就业季,预计将超过30万海归同国内创记录的727万应届毕业生一起面对就业竞争,加上20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201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3、毕业生签约率下降
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进程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届同期13个百分点。
二、大学生就业主要问题
1、就业领域单一化
2013年5月上海青浦区城管大队招收队员60名,进入面试的180人中,有大批来自复旦、交大、浙大的博士硕士,竟然还招了一名英国海归硕士!这则新闻多少让人有些心酸。这也反映了当代青年求稳定的心理,他们往往对工作时间固定、双休日稳定、工作压力较少、工作环境舒适等一些岗位比较“上心”,所以找工作时挑肥拣瘦,更多的愿意去党政机关、大公司、科研单位、大型企业,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就业。
2、就业地区集中化
在我国,沿海城市及北京、上海等地经济发展迅速,这些城市企业多、机会多、薪酬高,文化氛围浓,成为大学生毕业首选的理想就业地。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选择到上海、北京和以深圳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就业者高达65%以上。大学生不愿意去农村、中小城市,扎堆“北上广”,加剧了这些发达城市的人才过剩、大学生就业难。
3、就业期望值偏高
有的毕业生感到“找不到理想单位”,但同时有许多基层一线的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反映出毕业生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一部分看重稳定职业和理想环境及较高报酬的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选择单位不切实际,放弃多次选择机会,一味等待观望,甚至不惜主动待业,就业愿望过于理想化,不愿去基层单位和第一线,对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苦脏累的工作,更是不屑一顾。
4、就业稳定性差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人平均5年至少更换一次工作。而在高学历人群,这种现象更为凸显。根据调查机构“麦可思”的信息,2010届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后3年的时间里,平均的跳槽次数为2.3次,也就是说,对这批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他们几乎每年都要换一次新工作。
三、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全国各地的招聘会上,有一种现象屡见不鲜:一方面企业心急火燎招人,抱怨总也招不到合适的;另一方面毕业生们四处赶场投简历,屡投不中,一岗难求。不仅本科生找不到工作,研究生也开始面临失业。因此,大学生必须理清就业思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1、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现在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多不愿从事艰苦的、基层一线的工作,都想选择舒服安逸、钱多事少的岗位。清华大学生尚能应聘城管工作,那么,更多的大学生也应放下身段,把自己投入到一个普通劳动力的位置上,参与到全社会各岗位的就业竞争中去。况且,现在许多企业包括知名企业招聘的“门槛”普遍降低,只要求职者要求不是特别高,一般都能找到合适工作。因此,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分的挑剔,更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从就业地而言,不一定非扎堆城市不可,也可以考虑乡镇甚至边远地区。从薪酬待遇而言,也不一定非要高薪不可,从低薪就业开始,先赚取经验也是很有必要的。
2、降低就业期望,准确定位自己
在校期间都做了一个完美的“就业梦”,梦想自己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一旦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才发现理想与现实是如此遥远。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降低就业期望值,拓宽就业范围,树立大众化就业观。理想就业不是非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进入国企才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的工作岗位。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定型,社会阅历不足,每个人的学历、专业、能力水平都不尽相同,各有各的特点,因此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实事求是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多务实、少幻想、不可好高骛远、要虚心地看自己 。对社会需要什么,自己会干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又要仔细权衡,找准自己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以积极进取的心态迎接社会的选择,这样会更有利于就业。
3、适应当前形势,提升竞争能力
求职的过程是一个全面展示自己的过程,必须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根据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显示,一般文化程度高的在收入上远远高于文化程度低的;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个人在收入上远远高于未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个人;综合素质高的收入高于综合素质低的。因此,一方面,要提升自己职业技能水平。党的十确立了“推动实现更加稳定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工作目标,提出了“进一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使每个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每个企业职工都能得到技能提升培训,每个创业者都能参加创业培训”,这是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根据目前的政策,凡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政府部门都有职业培训费补贴,个人完全不需要自己出钱,就可以学一门技术。另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现在用人单位都希望录用一些对本单位有用之才,谁的综合能力强,谁能为用人单位带来财富和荣誉,谁就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大学生要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独立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要学会做人,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学会表达,交流和组织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使自己在择业的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自如地应付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做好各种思想准备,心理准备,增强心理承受力,不要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同时,要认清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适岗准备;要注意培养求职技巧,求职也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涉及到很多细节性问题,如言谈举止、交流沟通等,应在平时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这样在求职时不至于因“小”失“大”,错失就业机会,要知道,机会永远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
4、主动选择机会,三位一体就业
先就业后择业。市场经济配置劳动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因此,大学生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固定、稳定的“铁饭碗”,可以把职业视作基本的谋生手段,可以先找一份工作,多与社会接触,在实践中提高能力,相信“本事学到手,别怕没高薪”。奉献基层就业。虽然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来看,对各类人才需要量还在不断增大,提供了很多适合青年成长锻炼的平台。比如,“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的村官工程,“企业聚才”工程、“名校揽才”工程等,大学生完全可以到农村社会、重点企业等基层一线岗位上就业,奉献青春和热忱。大胆创业就业。择业是起点,创业是追求。党的十报告首次将“鼓励”创业纳入就业方针,各级地方政府为激励创业、支持创业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政府机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自主创业的天地广阔,大有可为,大学生完全可以在创业这个大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刘文海:“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J]红旗文稿,2010-02-26
[2]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篇6
一、为什么要聚焦外出打工回乡的青壮年农民?
35岁到50岁回乡青壮年农民,这一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见多识广、观念新。农村是个相对封闭的社会,长期在农村生活最缺乏的不是金钱、也不是教育,是见识、新观念、市场化意识和组织化理念。中央提出,以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理念和组织化的手段发展农业。工业化、市场化的理念和组织化的手段,经历过、体验过才能深刻理解和体会。35岁到50岁这部分打工回乡的青壮年农民,通常经过多年城市或发达地区打工的浸润,工业化、市场化、组织化理念已经深入骨髓,观念具有了颠覆性改变,回到农村已不再甘心做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追求十分迫切。
突破了从业生活的“围城”期。一代文学巨匠钱钟书形象地说明了人们从业生活的“围城现象”:“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农村年轻人,抛开经济收入之外,对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工作生活具有无限的向往,一定要到大城市感受一下;个体的感受和追求经过舆论的共振和从众行为的渲染,在当前农村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成年的孩子窝在家里不到城市打工是没有出息的,所以成年的孩子是一定要到城市闯一闯的。到了35岁以上的年龄,对城市的早起晚归、高强度工作和蜗居的艰苦生活已经有了亲身感受,反而愿意回到农村。这种状况不仅我国如此,西方发达国家年轻人也少有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务农的,也要先到城市闯一闯,等在外闯荡一段时间以后,再子承父业开始务农。
有家有口,责任感强。35岁以上年龄,已经承担起家庭的重责,人在职业选择上逐渐务实,看重的不再只是职业外表的光鲜,而是职业的收入、对子女老人的照顾和各种各样实实在在的东西。在性格上,也已经成熟,不再追求生活上的热热闹闹,相互攀比的动机减少,能够耐得住寂寞。农业作为与土地紧密联系、需要单独作业的产业,更适合这个年龄段的人。晋代文学巨匠陶渊明年过四十辞官务农后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充满了对田园生活和农业劳动的无限爱意,这是喜爱热闹和刺激的年轻人无法感受到的。
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资金是困扰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经过在城市多年的打拼,35岁以上回乡的青壮年农民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这些资金可以用于有效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家庭农场或经营其它产业。
熟悉农业农村,有较长时期服务农业。回乡青年熟悉农业农村,与当地农民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比外来人口务农更宜于水土相符。在熟人社会的农村,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另外,从事农业没有法定退休年龄,只要身体好、素质高就一样能当好职业农民,大名鼎鼎的褚时健76岁开始农业创业,生产出的褚橙成了众人仰慕的“励志橙”。外出打工农民即使50岁回乡,也可以在农业领域再干20年。
外出打工青年回流农村已经初步显现。如贵州省毕节市是典型的山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已经有约5%的外出打工青年农民回乡创业就业,约3%领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创办了农业小微企业。
回乡青壮年农民必然担当职业农民主力军,还因为目前可能务农的其他群体都难以担当职业农民的重任。
当前农村,务农队伍的主体是老人妇女甚至孩子,这部分人总体体质弱、科技和文化素质低,难以担当职业农民的重任。实际上,正是基于“386199部队”务农的现实,才使中央和社会各界忧心“谁来种地”的问题,才提出了建设职业农民队伍的要求。
刚毕业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这一群体精力充沛,对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接受快,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把他们培养成职业农民岂不更好?但在基层工作越久,越发感到把刚从学校毕业的小青年作为职业农民培养不切实际。一是上面提到的“围城现象”,在农村生长的年轻人对大城市、对外界世界的好奇心和体验欲,是不甘心一开始就在农村搞农业的;二是“见识问题”。即使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对他们开展农业职业教育,传授他们农业知识和技能,但是很难让他们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和现代生活意识。教育学规律告诉我们,技能培训较易,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更难。即使有最好的老师可以传授他们先进的理念和习惯,但是学生来源区域的单一性,观念、习俗的一致性,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家庭的熏陶,从众行为的放大,会让试图改变他们既有意识和习惯行为的效果大打折扣。改变观念、习俗和行为方式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个体放入既定的环境、同既定的人群相处。从这方面讲,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等于进入了社会大学,打工世界的工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组织、艰苦工作和生活的磨砺培养了他们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改变落后习惯、增长了见识,这是任何职业学校教育都无法达到的。三是资本问题。创业要资本,赤手空拳难以开展农业创业。他们可能会在未来成为优秀的职业农民,但首先应当鼓励他们走出去,接受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洗礼,经受工商业生产经营的磨砺, 在接受社会大学历练之后,可以更好适应乡村生活的寂寞和农业生产的劳累,创新性的发展农业。
大学生村官和大学毕业生。近年,由于党和政府的强力推动,各地普遍选拔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去。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经历了很好的基层锻炼,群体中也出现了一些带动农民致富、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但是由于整体上缺乏社会阅历和能力,真正能够安心务农的不多,能够成为职业农民的更是凤毛麟角。部分大学生满腔热情到农村去做新农人,对农业的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真正能够坚持下去的也不多。其中原因除经济收入外,社会习惯、文化氛围甚至婚恋都是问题。举个极端的例子,一家山区生猪养殖企业高薪聘请了一位兽医学博士来工作,博士开始非常高兴地来到山腰上的企业,婚恋却成了大问题,好不容易有人在城里给介绍了对象,搞了几个都吹了。姑娘的理由很简单:离家太远,身上有猪臭味。小伙子很憋气,最后辞掉工作改行到城市去了。
务农的工商资本。务农的工商资本搞农业,核心管理和技术人员主要来自企业,但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仍然是以妇女老人为主的当地农民。
二、为什么部分青壮年农民选择回乡?
现在的农村,几乎全部青壮年农民打工外出与小部分回流并存,人力资源和人口的双向流动已经显现。理论界对这一现象有着过多的分析,笔者仅从人情常理上进行解读。有时候,人情常理背后包含着深刻的真理,远比抽象的理论分析更可靠。
常理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农民一窝蜂进城打工,根本在于城市是经济、文化的“高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挣钱容易;城市文化发达,灯红酒绿、有各种各样的西洋景,可以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感官和精神追求。但是,大家都往“高处”走,“高处”的人多了,环境就拥挤,人多、车多、房价高,生活就不那么方便了,劳动力需要赡养的人口如老人孩子进来就更不易,高处不胜寒了。相对处于“低处”的农村,由于大量人口流向城市,村庄空心了,人口减少了,空气清新了。物以稀为贵,劳动力价格上来了,“低处”也显得不那么低了,自然有人就想回来了。
年轻人家庭没负担,了无牵挂,充满了对繁华世界的憧憬、创业致富的追求、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城市的就业机遇、经济文化、政治的繁荣,自然是希望的高处,是人生的首选。到了35岁以上的年龄,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加重;性格已趋于成熟,对职业和居所的选择已渐务实,对高处的看法也在改变,当然因个体情况不同有差别。小部分在城市已经打下了一片天地,有房有车有事业,自然愿意在城市继续干下去;一部分仍然在城市彷徨和求索,寻找新的致富机会;也有一部分厌倦了城市环境拥挤、居无定所、骨肉分离甚至遭人白眼的生活,看到农村农业的新机遇,愿意回到农村寻找新的事业。
过去农民离乡进城,主要因为农村人口众多,土地规模小,经营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上不去。现在情况有了很大变化,大批农民转移进城,为集中流转土地、扩大经营规模留下了空间;农业政策扶持力度大,减少了经营成本,提升了农业效益,回乡青年农民适度经营农业完全可能得到体面的收入。
只要城乡的大门打开着,只要城乡统筹的方略保持不变,农民仍会大批进城,也仍然会有少量回乡务农。
三、怎样培育回乡青壮年农民成为职业农民?
从大的方面讲,一是要有职业农民成长壮大的环境;二是要有回乡青壮年农民接受教育、提高技能的条件。
营造职业农民队伍成长壮大的环境,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让职业农民这一群体有稳定的、与外出打工基本相当的收入。如果农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与外出打工基本相当的收入,少数农民就不愿意离乡背井、蜗居城市,谁来种地就不会成问题。至于谁去做职业农民,交给市场、交给农民自己去选择。农民为什么不能取得与外出打工基本相当的收益?核心是农业的经营规模小,农业劳动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培育职业农民在配套政策上,必须从三个方面着力。
首先是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解决农业经营规模小的问题。职业农民要获得相当的收入,必须具有一定的土地经营规模。土地流转仅仅停留在农民自发的层面还不够,供求信息不对称,流入户、流出户之间谈判成本高,必须有政策和项目支持。通过土地登记、确权、颁证,让外出打工农民感觉到把土地流转出去更合算,安心把土地流转出去。在县乡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平台,鼓励农民在公开市场按照自愿、公平、公开的原则流转土地,减少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
二是合理的农业扶持政策。有了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仍然不能有效解决职业农民的稳定收益问题,因为流转土地要付费,而且近几年土地流转费用一直看涨。现行的种粮补贴政策,实际上是对承包权的补贴,对拥有土地承包权农民的刚性收益补助,土地的实际经营者没有得到。除去支付土地流转费用,还要支付对细碎化土地的田坝平整、农田整理等费用,职业农民从规模收益上取得超额收益,已经所剩无几甚至入不敷出。在农业扶持政策的设计上,要加大针对农业经营权的补贴,实现谁种地、谁受益;还要加大对土地整理和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减少职业农民的前期投入。通过政策性的有增有减,使职业农民有望得到与外出打工基本相当的收入。
三是金融扶持政策。资金是职业农民经营创业的瓶颈,可以通过政策性担保、农房抵押、流转土地抵押等手段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民贷款,帮助职业农民完成农业创业的第一桶金。
把外出务工回乡的青壮年农民培养成职业农民,还需要提供接受教育、提升技能的基础条件和相应的支助政策。作为以农为业、以农为生、有家有业的社会群体,职业农民在教育培训的要求上已经不同于兼业的普通农民和刚刚离校的初高中毕业生,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实践性、弹性学习和政策支助要求。
系统性要求。职业农民不仅要知道农业技术和经营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既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的系统性学习和训练,有助于职业农民应对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举一反三,总结规律,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行家里手。既往那种一技一培的应急式培训已难以满足职业农民的要求。
实践性要求。职业农民要能动手,善操作。农业作为培育和采集生物生长果实的产业,气候、环境对农业生产的操作有着较大的影响,教学的实践性要求高,仅仅讲解理论、黑板教学远远不够,要通过在园区、企业、基地办班的方式,聘请在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来授课,结合实地观摩,现场指导,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弹性学习要求。成年农民要养家糊口,不可能像初高中毕业生那样接受全日制学习。必须实行弹性学制、半农半学、工学结合,逐步形成因人因地、宽时限、重实践、结总账的教学考核体系。
篇7
关键词:护理学专业 就业现状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43-02
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护理专业本科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1],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因此,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护理专业就业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要越来越高;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从事老人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门人才。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应予以重点扶持。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目前全国1∶1.61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与1∶2.7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8.5的比例相差更远。截止2012年底我国护士总数为249.7万人,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到2015年我国对护士的需求将增加到286万人[2],平均年净增加11.2万人,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既然用人单位对护士有着大量的需求,学生又为何屡屡反映就业难呢?其实所谓的难是指自己的职业地位、薪资待遇、工们不境等。因为工作性质护士这个职业被外界很多人所歧视,很多人认为“护士只存在于医院当中,永远扮演给医生‘打下手’的角色”;另外一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护毕业生的学生就业容易、工作稳定、待遇好,对工作的期望值非常高[3]。这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找工作时就显得无所适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我认知不到位
毕业生面临的就业最大的困惑是自我认知不到位自我认知不到位,盲目攀比。由于自我认知不够、对自己没有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很多毕业生觉得自己是本科生,对自己评价过高,自傲自大。自己认知不到位、犹豫不决、当良好的就业机会到来的时候,毕业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机会,导致就业机会丧失;此外自我认知不准确,有的产生自负心理,择业期望值过高,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结果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4]。
1.2 就业观念不正确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决定着大学生对择业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许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希望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为大城市、工作环境优、工资薪酬高、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工作福利高,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以及自身对职业的兴趣能力和对职业发展前景的规划,没有考虑到社会的真正的需要,不愿意深入到艰苦的、基层地区这样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
1.3 就业目标不明确
目前,很多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都期望到大城市、大医院或者待遇高的体面岗位,而不愿意从事社区、康复、老年人护理工作;这造成大城市、大医院就业拥挤,而基层城镇、欠发达地区的护士岗位人才缺乏严重。
1.4 就业准备不充分
随着全国各校学生的不断扩招,护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大学生整体就业准备度不高。很多学生在校时没有认真学习,理论水平较低,对学校以及学院各种社团组织和各项学生活动不感兴趣、不积极,平时参加较少,各方面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找工作时不自信;另外在校学生极少参与校园宣讲会和招聘会、关注并搜集就业信息,对于撰写个人简历技巧、如何筛选目标就业岗位等缺乏应有的技巧,造成很多毕业生学生就业困难。
2 存在的问题
2.1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不足
我国护理教育总体上仍沿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护理人才与临床实践的具体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护理专业知识中临床护理的知识仍按临床分科进行划分,没有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和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善。目前护理人才教育大多仍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临床见实习3种形式为主。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中注重自然科学和实践技术,缺少人文学科的教育,缺乏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人才的培养[5]。传统的大而全、广而浅、专业方向单一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从而导致学生的就业困难。
2.2 供求不平衡
一方面医院、医疗机构、相关单位急需大量护理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形势却逐年严峻,护理专业就业整体态势呈现沿海大城市、省级以上大医院人满为患, 而西部地区、各省市欠发达地区及城镇等基层单位无人问津,护理人才缺乏严重。而毕业生对此认识不足,一方面毕业生苦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无法实现个人的价值,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却有很多岗位无人应聘。此外由于高校教学方法呆板、课程改革落后,培养的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较冷。以我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结构来看,有90%以上的毕业生在省市级以上综合性或者专科医院就业,到社区、医疗机构就业的几乎为零。
2.3 毕业生自身问题
(1)毕业生缺乏就业心理准备。
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准备匮乏。一些学生从往届毕业生了解到,很多医院招聘都有学习成绩要求,认为学业成绩是就业成功的关键。一心埋头学习,却忽略了在校的各种学生活动,无法学会推销自己的法和策略,忽略了对各种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也有部分学生把就业成功看成是拉关系、走后门的结果,从而放弃了对专业知识的努力学习,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就业是学校、学院的事情,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学院相关老师身上。观念的滞后使得就业更为困难,以上这些均反映了学生在就业心理准备上的匮乏。
(2)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多数毕业生对于个人择业标准是倾向于去大城市、东部沿海或省会城市的大医院以及综合性医院就业,个别学生有去基层就业意向或者自主创业。大部分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对于单位提供的薪酬待遇、奖金非常看重,因此,工资收入的高低成为了毕业生就业考虑的重要标准,对于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就更明显了。
(3)弱势群体就业艰难。
在护理行业中,基本不存在性别歧视,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家庭困难、缺乏自信心,学习成绩欠佳,挂科严重,或性格内向、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差,身材矮小、相貌平平等的学生,近年来尤其是学生身材问题,个别医院招聘时直接要求报名者身高不能低于多少,这无形中很多学生被挡在了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的大门外,成为就业困难生。
3 对策
3.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首先要确定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现代护理知识的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人才。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结以现代教育观、护理观为指导,强化专业培养目标,顺应世界护理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培养既有丰富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又有高尚专业价值观和良好心理素质、具备自我发展和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沟通能力等新型护理人才[6]。
3.2 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
2005年6月我国国务院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提出,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如“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免费师范生”等,在这些扶助政策中面向护理类毕业生的甚少。国家应出台更多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去基层乡镇卫生院就业,让他们能安心稳定地在基层工作;同时制定相应鼓励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基层医院在毕业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上要给予一定的保证,从经济上支持他们,让他们从思想上想留在基层,切实维护到基层、农村、社区就业毕业生的合法权益,真正享受到同等社会保障。对于在基层就业并取得突出业绩者,提供更多深造的机会和个人发展的空间,以此激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施展个人才华,实现个人的价值,并逐步解决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3.3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不仅需要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宣传、充分的各种就业信息、就业渠道如举办大型系列招聘会、宣讲会、讲授求职及面试技巧培训等服务。更需要学校能够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指导,针对护理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压力并存的特殊性,毕业生存在个人自我认知不清晰、择业期望值较高、就业观念不正确、盲目自信等特征,及时完善他们的就业心理,正确引导就业期望值,知道毕业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分析出其潜在误区;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聘请专业人士开设讲座,用事实说话,介绍目前国家各级医疗单位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状况,引导毕业生进行准确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明确当前市场的需求与发展,把就业指导贯穿始终,既能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又能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最终达到他们的职业期望。
3.4 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
毕业生在临床实习,进一步接近临床加上专业社会地位的消极看法,少数学生对专业发展前途感到茫然等现象,并感受到护士地位低、对工作内容单调、工作环境不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思想,给学生造成了诸多困惑。教师应重视护理专业的发展并身体力行,让学生了解护理学科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目前存在不足,在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过程中确立自己的专业责任感、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教师要将对学科的深入探索和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受连同教学内容一起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共鸣,使学生热爱专业,立志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7]。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始终将授业与育人融为一体,在育人中教书,在教书中育人,引导学生逐渐转变思想,形成一个“热爱专业、努力进取、开拓创新”的氛围,为护理事业培养出合格人才。
3.5 着力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对于护理这个特殊职业来说,“德才兼备”是人才的首要条件,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至关重要;人文素质、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以及在校期间承担的团学工作经历、曾获各种奖学金、奖励以及英语、计算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些都被用人单位看重。现阶段,随着护理医疗、教学的与国际接轨,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省级三甲医院对于应聘者英语水平也越来越重视。因此,护理毕业生应注重职业道德及身心素质、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高就业竞争力。用最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提高求职就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切实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引导学生正确自我认知,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准确就业定位,调整就业期望值,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就业率,对护理行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麻安秀.影响护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1,8(3):131-13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Z].
[3] 祁莹.护理专科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为例[J].2013,23(1):60-62.
[4] 苏银利,李乐之,周晓娟.护理专业毕业生择业意向与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8,23(4):15-17.
[5] 周雪贞,林细吟.我国护理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J].现代护理,2006,12(8):702-703.
篇8
行政个人职业规划范文(一)
前言:
在大四的学长学姐行将毕业之际,各种招聘会也接踵而来,然而随着招聘的结束,用人单位和应聘者都对招聘结果都不满意,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急需专业人才却没有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毕业生就业率一年比一年差,并且这种现象一年比一年严重。如何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市场需求的难题,使我们在今后就业的时候不再面临找工作难的问题?我想这一方面需要高校教育与人才市场相衔接,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努力锻炼提高自己,使自己在毕业的时候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如何才能使自己更加优秀?这就需要我们从一开始就结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对实现该目标的要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按照规划的内容逐步提高自己,在经过一番努力后,就业相信就已经不再是难题。现在的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很多,但真正优秀的不多,而现在用人单位对优秀的人才求贤若渴,所以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外加百分之百的努力,我们就能赢得一个好的未来。
自我分析:
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在我成长过程中家里的经济一直比较拮据,母亲也在外打工。这样的环境使我在生活上更加独立,坚强,也使我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和改变家庭现状的使命感。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学习成绩都比较优异,再加上我乐于助人,所以同学愿意跟我交流,老师也给了我很多的锻炼机会,所以总体来说我这个人比较乐观自信,性格也偏于外向。但内心比较敏感,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保护起来。再加上我比较完美主义,对自己在各方面都要求比较严格,所以在自己的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时,总是很自责,给予自己很大的压力。
所以在进入大学之后当发现自己以前的优势不再时,我曾经一度很迷茫,在这学期我也努力了很多,给自己确立了比较高的目标,当发现自己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我的压力总是很大。这一方面是优点,使我更加努力拼搏,另一方面也是缺点,使我一直在高压力中生活着,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心态,从而也没能好好地分配自己的时间,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井然有序。此外我比较急功近利,这与我的成长环境有关,我总是比较急切地渴求成功,改变现状,且我过于在乎时间的得失,所以在不经意间我放弃了很多能改变我人生的机会。
在个人兴趣方面,一直以来我对政治和经济都比较感兴趣,并在刚进高中时我就确立了大学学经济的目标。所以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选择了填金融和工商管理类专业,虽然后来没俄有录取的金融,但还是学了工商管理类这一大类经济中的一种,这是我的兴趣和理想所在,所以我还是希望能学好它,而不是为了高分数。
我所奉行的价值观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个世界不是绝对的公平,所以一项事情你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能获得而别人却轻而易举就能获得的时候,我会接受这样的现实,但我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我会比别人更努力去让它实现,也许努力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绝对不会成功,这是姚明说过的一句话,也是我的格言。
在经过高中三年担任班长和大学在学生组织中锻炼了之后,我认为我在交际和其他处事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要真正实现我人生的目标,我认为这远远还不足,我还有很多要学,还有很多要锻炼的地方。
专业前景与就业方向分析:
我现在所学的是工商管理类大类专业,在大二的时候将细分为财务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和工商管理四个专业。我希望在未来能够修学财务管理专业。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还是新兴经济体,各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且我国的投资环境相对理想,所以各类企业,公司纷纷兴起。现如今的金融危机即给我们带来了危难,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它将淘汰很多管理不科学,核心竞争力不强的企业,促使许多企业向高新技术,环保等方面看齐,管理体系将更科学。这就使企业淘汰更多的非专业人才,转而对高学历,专业性强的财务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所以财务管理的就业前景非常明朗。此外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非常广,可以考公务员,在政府机关工作。亦可以在企、事业单位,国际公司,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金融机构,审计、会计事务所,商务机构,教育单位,研究部门,从事经济政策分析或理论研究、教研、行政、投资分析、财政工作、工业或商业企业的财务工作等理论或实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和前瞻分析决策能力。也可以自谋职业、自己创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职业选择:
我首选的职业是公务员,进入政府机关工作,并且我希望是主管经济的部门。如果没有成功,我希望有机会能够进入比较大型的国企工作。如果要创业的话,我希望开连锁餐厅,进入饮食行业。
选择理由:
(1) 公务员
优势(S):公务员的工资较为稳定,各种福利较多,且基本不需要考虑失业问题,这对于一个从山区走出来的大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诱惑。而抛开物质影响不说,我很喜欢公务员这一职业,我希望能通过政府的力量为改善民生做点什么,一个人要活得有价值就要看他为别人做了些什么,做公务员是个很好的平台,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最大的优势。此外我性格外向,善于与人交往,同时小处变通,大处坚守原则,这为我与其他同事相处,同时为保持不变质打下了基础。而我所学的就是管理,专业对口使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劣势(W):做公务员需要做事细心,我认为这方面我还不足,此外如果想在这个领域取得比较大的成就还需要耐心,而我这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有时候显得比较毛躁,这是个很大的不足。
机遇(O):现在国家招收公务员是面向全社会招收的,并且没有专业限制,在公务员考试中也较为公平,这为非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闯开了大门,且也减少了幕后交易的发生,这为大家公平竞争上岗提供了平台。再者现在中央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当村官锻炼,这也相对缓解了考公务员的压力。
风险(T):现在公务员考试竞争相当激烈,报考公务员的人越来越多,而公务员的录取率却非常低,我希望进去的部门都是报考最热的部门之一,这使我在今后的公务员考试中面临着非常大的风险。
(2) 进入大型国企工作
优势(S):大型国企待遇丰厚,且不用过多的考虑失业风险,这对于我而言也是个很大的吸引。相对公务员而言,我觉得进入企业工作更具有挑战性,而我是个喜欢挑战,责任心强,观察能力强,且具有很强逻辑能力的人,所以在管理企业财务上具有很大的优势。此外我现在和未来几年里在外面做兼职业将对我在企业工作更有利。
劣势(W):相对于其他已经工作多年的竞争者,我们这些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显得经验不足,而在企业各部门工作都需要业务娴熟的,这是我们的不足之一。此外我做事急躁,有时候略显粗心也是不利因素之一。
机遇(O):这几年国企改革,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系统,这就需要一大批新鲜血液来为它增添活力,这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是历史的机遇,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上岗机会。此外这几年中国的企业发展迅速,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这也需要更多的员工。
风险(T):由于大型国企相较于其他行业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就业竞争相当激烈,如果不够优秀很难跨过它的门槛。且当前的金融危机也使许多企业在高校的招聘名额减少,这对于我们就业是很大的压力。
(3)自主创业
优势(S):开办连锁餐厅也是我对未来的规划之一,这寄托了我很大的梦想,并且我曾经对它进行很好的构思。对未来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分析逻辑能力较强和工作认真负责,沟通能力强,对涉足餐饮业具有很大的兴趣是我自主创业的最大优势。
劣势(W):开创企业需要创办者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它需要对全局有运筹帷幄的能力,在这点上我还明显能力不足。再者隔行如隔山,我自己本身并不是搞餐饮的,对里面的一些要求及其他方面都不是很了解。第三,创业需要资本,而我创业所需要的资金都只能依靠自己筹集,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但都是十分难以解决的问题。
机遇(O):这几年国家对民营企业的限制减少了许多,且也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而中国是个新兴市场,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我所希望从事的餐饮形式,据我从各方面渠道了解目前国内还没有的,是空白的,这里面蕴藏了很大的商机,只要在开头办好,办出特色,一定会获得很大的发展。
风险(T):自主创业所要面临的风险向来是最大的,尤其是在别人未曾涉足的领域,如果走通了,你将获得很大的成功,但是你失败的可能性也是最大的。纵观中国餐饮业能形成规模的寥寥无几,且我本身并不学餐饮,又缺乏企业管理经验,这就更增加了风险,想要获得成功必须经历种种挫折。
公务员的工作内容和胜任条件:在政府机关工作,公务员所面临的工作是在管辖范围内制定并实施政策,同时考察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断总结做出调整,同时还要解决任期内出现的各种问题。一个认真负责的公务员所要考虑的问题非常宽泛,工作负荷也非常大。
胜任条件:它需要有为民服务的理想,具有良好的品行;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和符合职位要求的工作能力;具备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其他资格条件。在性格方面,认真谨慎,能平衡身边的人际关系,懂得察言观色。
与成为一名合格公务员之间的差距:专业知识学习得还不够精深,要想真正的为民造福,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保证制定和实施政策的正确性和前瞻性,此外我在认真谨慎方面做的还不够足,与人交往方面也还有待进展,交际圈不够广,全局性观念也与要求有一定距离。
我的对策及计划:
在大一暑假去北京门头沟区清水镇调查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在此期间我们将采访当地的政府官员,当地企业和民众,这样可以让我更加系统的了解农村的发展状况,更熟悉政府的工作流程,增加我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完成暑假社会实践调查后我想做家教,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我的交际能力。并且我将利用晚上等空余时间学习电脑知识。
在大二我将辞去学生组织工作,将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专业知识和做兼职上,同时我将慢慢寻找实习单位,如果有合适的我会去实习,每周至少早起三次学习英语,在大二二期考英语四级的时候争取好成绩,同时争取一等奖学金。在大二暑假的时候减少兼职的负荷,腾出更多的时间准备考研。
大三仍然早起学英语,在第一学期争取考过六级,学好功课,拿奖学金,做一份兼职,将更多的精力用在考研上。
大四的时候功课都基本结束了,我将把全部精力用在考研上,以便在更高的平台上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将来就业的时候能够胸有成竹,更好的胜任工作。
结语:
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不在于他有多聪明,而在于他能否很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只有提前认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不断地改进自己,才能在大学四年不虚度,才能在今后的就业中赢在起跑线上。
行政个人职业规划范文(二)
引言: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我了解了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职业规划。课上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团队的协作能力、自己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今天即将过去,明天还在等待,不要让自己的明天因为今天而哭泣。处在大学时代,学习的自觉性全来自自己,我不得不考虑起自己的前程,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我必须正确的认识自己,并对自己今后的人生做一个详细的规划,真正的认识自我,才能对自己的未来职业作出正确的选择。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当机会出现时,有能力的人总是能将它牢牢握住。我们的职业生涯也是如些,我们只有给自己定出明确的目标并且提前去准备和规划它,才能让自己的职业目标一步步地接近现实。最终使自己的价值得到实现,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一章:自我认知
1、个人特征:
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大家庭,从小父母管教严厉,养成了良好的个人习惯。我的性格比较外向,喜欢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在初高中遇到了很多朋友,同时也有好多性格不和的人,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自认为活泼开朗、待人真诚、宽容、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善于沟通,来到大学我有了属于自己的人脉。我的兴趣爱好广泛,喜欢上网、听音乐、偶尔游戏一下。
2、个人优点:
性格开朗,热情乐观,做事认真,有始有终,有责任感,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与人沟通,能与人和睦相处。吃苦耐劳,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生活态度乐观向上,勤俭节约,意志坚定,勇于追求自己所要的。在生活中不断的要求自己向新事物探索,完善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实际能力来追逐自己的目标。
3、个人缺点:
没有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干扰,使自己不能按时完成计划;往往做事计划赶不上变化,马虎贪玩,做事不稳重,经常冲动,急于求成,经常是欲速则不达;固执,又是过于主观,不够自信,容易害羞;容易轻信别人,不够成熟;做事不够果断犹豫不决。
4、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是职业选择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职业兴趣测验可以帮助个体明确自己的主观性向,从而能得到最适宜的活动情境并给予最大的能力投入。使自己在事业中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而我的职业兴趣类型是属于社会型的(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入)。
5、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首先,我认为要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就必须先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心里素质,我的个人素质和心里素质良好。其次,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是衡量职业能力的重要标准,我认为自己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所以我认为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好的经理助理。
6、职业价值观:
我的职业价值关属于自我实现型。希望在一个好的环境里工作,能有亲人和朋友陪伴。不 大考虑社会地位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尽力发挥自己的潜力,施展自己的本领,实现自我价值,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让自己和父母过上富足的生活。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有广泛的适用性。他们不仅可以从事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部门,也可以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经济监督检查等管理部门从事政策和法规研究及实际工作。另外,也可以在学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或者进入中外大中型企业做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国改革开放需要越来越多的行政管理人员,而在这个领域有很大的缺口,有公司专门要招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所以行政管理就业前景应该不错的。
第二章:环境分析:
1、家庭环境:
生活在农村家庭,家庭成员较多。父母对我要求较为严格,希望我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我从小较为自立,自理能力强,父母从不要求我按照他们规划的路线走,凡是自己能做决定的事从不予以干涉。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虽然我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做事。
2、学校环境:
我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生活学习环境都相对较好,生活区的良好规划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而且学校学习氛围很不错,大多数同学在课余时间都会去图书馆、自习教室自习,这可以很好的带动我学习。学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涵盖各门科类,我们可以查阅各个方面的资料,从中汲取很多的知识。另外,我认为师资水平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是各学术界的专业人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经过严格挑选聘请来的。相对优越和方便的教学资源为我们的专业基础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学校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校讲座较多,课余活动较为丰富,这为我们对社会的认识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3、社会环境:
由于我国正在向市场经济转型,因此,就业政策也基本上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加以指导。自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波及全球,,世界 经济正处在一个艰难的低迷时期,形势不容乐观。2010届毕业生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高于金融危机前约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0届毕业的就业率为91.2%,比2009届上升3.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为88.1%,比2009届上升2.9个百分点。总体来说,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宏观环境,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并与全球一体化接轨,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文化繁荣自由,尖端技术、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因此,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职业环境的变化。
4、专业就业方向:
现代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系统化、行政决策科学化、行政管理方法的定量化和最优化、行政事务工作的现代化和自动化。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在各行各业都要求具备专门知识的专业化人才的趋势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呈上升趋势, 现有的行政管理职业无论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都需要行政管理专业人才。这无形之中为本专业人才就业创造了较大的就业机会。另外,从量上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企业的不断建立,老企业不断扩大,七分管理。因此,企业等单位增设行政管理人员职位便成为大势所趋,这从量上增加了本专业人才的就业机会。从目前来看,本专业人才需求量正呈上升趋势。
第三章:目标与规划:
1、职业定位:
我最希望的是成为一个经理助理,其次,我也会选择教师或者公务员。
优势(S):
选择经理助理是我的兴趣之所在,而且与我们行政管理专业专业对口,让我在大学所学的知识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以致用,而且相对于教师和公务员两个专业而言收入较高一些,更能满足我的生活需要以及适应社会的快节奏的经济发展。
劣势(W):
经理助理职业要求专业技能较高,学习范围较广,对职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且学习管理类专业的人员与日俱增,相对来说新毕业的大学生经验不足,而且发展较快要求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日常工作内容枯燥乏味。 我自身不够细心、做事不稳等缺点也是最大的劣势。但是并不是一切都能随人愿,如果不能从事经理助理这个职业,教师和公务员也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工作稳定,不用经常出差,省去很多麻烦。收入虽不高但是很清闲,各种福利待遇都有都好,还有固定的假期 。而且工作环境较好,每天和学生们在一起使自己的心情变好。相对而言公务员除了假期较少以外与教师职业基本相似。不管最后做什么职业,我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2.行动计划
在校期间:
大一: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参加学校社团,主要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主,并且取得一定成绩,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以及交往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认识更多的朋友,扩大自己的人脉。学习上达到各个学科的要求,各个学科作业认真完成,达到要求的学分积点。
大二:课程相对比较紧张,所以学习和参加活动要有主次之分,尽量在不耽误课程要求的前提下参加活动,处理好社团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大二也应该开始考证了,我准备在大二其间考办公自动化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在此期间需要报辅导班,晚上就会比较忙。要适当的复习英语,因为下学期要考四级。广泛阅读各方面的书籍,了解多方面的知识。
大三:必须考过英语四六级、考驾照。了解有关考研的知识,并开始着手准备考研。大多数时间还是泡在图书馆比较好,图书馆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最主要的是利用假期时间参加实践活动,比如做兼职家教等等。毕竟还有一年就离开学校了,步入社会有好多还是未知的,所以希望法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了解社会,这样在步入社会时就不会有太多茫然。
大四:全力以赴开始考研。即将步入社会,要尽量让自己变得成熟稳重。参加自己喜欢的职业的面试,积累经验。给自己打气,调整好心态面对就业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写好毕业论文以及给做好有关毕业的一切要求,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离校后五年:
首先大学毕业时应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个总结,把自己没有按计划完成的都完成。然后应该专心读研,争取以优异的成绩走完自己的研究生之路。读完研究生,找一份工作,认真工作,以实际行动完成自己的目标。
篇9
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高发。而由全国“农村留守青少年权益保护与犯罪预防研究”课题组对8省市农村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状况进行调查后报告指出,在各种犯罪动机中,由于学业受挫、家庭冲突和经济受挫而犯罪的比例高达45%[1]。因此,帮助面对挫折或逆境的农村留守青少年,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或抗逆力,是预防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也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微观路径。本文基于对传统抗逆力干预思路过于个体化与心理化的反思,通过实施以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提升为介入焦点的社会工作服务实践,分析其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以对预防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风险提供循证研究,并进而观察中国农村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模式、资源与发展方向。
一、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与抗逆力:文献回顾与服务设计
所谓抗逆力(resilience)是指这样一种能力,即一个人遭受挫折或面对逆境时,能够理性地做出正向选择及应对,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能力[2]。随着社会的变迁及风险社会的来临,个体所遇到的危机事件与不确定性越来越多,需要增加社会公众对于风险与挫折的应对能力,阻止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及反社会行为的发生。从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探讨到近年被国内学者引入国内实践,抗逆力理论已经成为了针对特殊对象与弱势群体进行实践干预的重要理论范式。
抗逆力理论受到青少年犯罪研究专家关注的重要原因是,可以用抗逆力理论来解释传统挫折侵犯范式的理论不足,即为什么有些人受挫后出现攻击行为而有些人则并没有出现?如1985年美国心理学家加梅齐(Garmezy)对伦敦6个贫民区域的数个家庭进行了跟踪性研究,发现虽然这些家庭的生活环境充满了诸如、犯罪、精神病亲属、家庭暴力、恶劣的生活空间等不利因素,然而父母对孩子表现出了弹性的管教与反应态度,比如关注子女在校学习成绩、注重维持良好的家庭气氛、给孩子灌输对生活与人生的积极价值观等,使得这些子女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攻击或犯罪行为[3]。林光缇(R.Linquanti)也指出,如果具备抗逆力,即使身陷明显的压力和困境中也不会发生诸如物质滥用、精神不健康、犯罪等问题[4]。其他的研究也证实,青少年个体抗逆力的强弱与青少年是否犯罪密切相关[5]。
基于抗逆力理论提供的新视角,不断有学者将抗逆力概念引入到青少年犯罪实践工作中,试图通过提升抗逆力来预防青少年犯罪风险。如加拿大学者迈克?安戈尔(Michael Ungar) 运用后现代心理治疗中的叙事疗法及建构主义视角,来帮助高危青少年挖掘和唤醒自身潜在的抗逆力,以预防青少年犯罪、青少年心理失调的发生,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6]。布洛克(Block)也通过青少年朋辈、家庭及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对其行为进行干预,明显地减少了问题青少年的偏差行为[7]。我国内地学者田国秀、范燕宁等也做了一些尝试,从提升或恢复抗逆力的多个视角,对问题青少年、未成年劳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青年群体进行了实务干预工作,使这些青年的社会责任感、挫折坚忍力、社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不良情绪和负向感受的调节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改变[8,9]。由于这些抗逆力研究的不断深化及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展,青少年犯罪预防方面的理论研究重心也在发生调整,从过去强调控制、惩罚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强化抗逆力的模式,转变为关注高危青少年的个人优势与未来发展的模式。
但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提升青少年抗逆力的实践努力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心理学的色彩还非常明显。从目前所采用的大多数干预方法来看,着重对青少年人格与认知的重塑,重“辅导与治疗”而轻“服务与支持”,主要用心理治疗的方式,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手法的系统介入,容易陷入“方法为本”或“问题为本”的狭隘视角[10]。其次,干预设计微观化而脱离地方宏观社区实践,偏离社会工作原初的专业使命[11]而导致所谓的外在社区环境支持流于形式。而对抗逆力的提升除了要从心理学上进行认知人格干预外,还更加需要关注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家庭与社会支持系统。最后,对青少年抗逆力的服务模式仍然是一种单一的服务方式而缺乏整合性的服务方案,仍然过于关注个体而缺乏个体与系统的持续互动。
基于以上思考,本文试图以抗逆力理论为视角,将既有的抗逆力模型加以本土化,并以一个农村社区为本的(rural community oriented)、整合性的服务框架来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风险加以干预,使之更加具有操作性及可复制可推广性,其框架与模型见图1。
图1整合性、农村社区为本的抗逆力提升模型
根据抗逆力理论,当个体在面临外界的风险和压力事件时,抗逆力会与外界危险因素相互对抗,当抗逆力能够抵御外界风险因素时个体就能维持原有的系统平衡,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而当抗逆力不足以抗衡外界风险因素时就会出现个体生活紊乱的状态,甚至有可能走向越轨与犯罪行为。因而要预防青少年犯罪风险,就有必要提高青少年的抗逆力。从上述服务框架设计来看,抗逆力主要从内部保护因子与外在保护因子两个层面得以体现。内部保护因子包括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同理心、责任感、挫折耐受力、社交能力、冲动控制力等特质。外部保护因子分为三个层面,即家庭、学校与农村社区。家庭在抗逆力中的影响包括家庭背景、家庭气氛、亲子关系、沟通方式等;学校在抗逆力中的影响包括学校文化、师生关系、学习压力、管教方式等;社区在抗逆力中的影响包括农村社区环境、农村社会风气与民俗、农村社区支持、朋辈群体等因素。
二、抗逆力视角下的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干预项目过程分析
(一)服务项目的背景
出于服务基层农村社会及拓展实习空间的目的,笔者利用高校资源与FJ省XM市A镇农村社区合作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与营造活动。A镇属于一个典型的大型农村留守社区,大部分劳动力进城务工,留下了众多仍然在家接受教育、或辍学在家又未到工作年龄、或各种原因无法随迁入城的留守青少年。该镇户籍人口中14~25周岁的青少年有337人,而所谓的单亲、辍学、隔代生活、归正、闲散等“问题青少年”却有近90名,特别是该村近年已连续发生了几起牵涉到留守青少年的案件,因此留守青少年问题成为A镇特别重视的议题。镇政府干部及众多村民对此都有较为强烈的担忧,认为虽然现在很多村民进城务工赚钱,在经济收入上的确有了提高,但在家庭照顾与子女教育上却力不从心,赚的钱是建立在失去上一代与下一代的基础之上。特别是留守青少年的教育上,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辈根本无法管教,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很容易收到不良影响,变成问题青少年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对于高校合作试图改善村庄目前面临的留守青少年状况有极大的热情。在与A镇的接触、调查与评估后,笔者与指导的学生及农村社区工作者以上述抗逆力模型为框架,设计了一系列的农村社区工作服务项目,以减少A镇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犯罪风险。
(二)项目服务总体过程
因此,这个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提升项目属于A镇新农村建设活动中的一项青少年社会服务子项目。项目名称为“逆风飞扬”。项目首先根据相关研究并结合上述模型制订了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量表,对该镇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失学失管、有过偏差行为的留守青少年对象共50多名进行了测试,筛选出抗逆力比较弱的14名留守青少年,再根据自愿加入的原则,最终选择出8名留守青少年参加这个提升项目,他们的基本情况见表1。
1.基于内在保护因子的个案工作介入。在留守青少年个体层面主要采用了个案管理、成长困扰辅导、抗压小组等方法,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同理心、责任感、挫折耐受力、社交能力、冲动控制力等特质。项目社工首先运用个案管理模式,通过探访、谈心、帮助做农活、辅导作业、上网培训等分别与这些留守青少年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让留守青少年及其家庭对社工产生信任感并表示愿意配合项目的要求。在对项目留守青少年的个人与环境资料进行搜集、分析后加以评估,为这些留守青少年制订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在这一过程中,社工针对留守青少年的资源与生态系统进行了走访与了解,为整合这些资源与系统做好准备工作。针对这些留守青少年个体普遍存在的与父母关系淡漠、祖辈缺乏权威、受挫感强、易冲动、不愿与人交住等状态,社工通过“心声话你知”、“我的优点你来说”等小组活动等方式为他们开展了成长困扰辅导。社工还特别组织他们进行抗压小组的活动训练,以增加他们的抗压能力。在抗压小组活动中,社工努力通过为留守青少年组员营造一个真诚、有尊严和温情的小组气氛,积极引导他们归纳自己的优势,思考自己的价值观、优缺点、个性、人际沟通和生活目标等内容;通过与其他小组成员的沟通、探讨,使留守青少年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实现自我接纳、增强自我尊重与自信,学会勇敢面对自己的短处同时欣赏自己的长处。同时,还希望这几位留守青少年在这样一个互助团体中培养归属感和接纳感,在体验与他人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倾听、体察和关心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基于家庭支持系统的修复与再造。留守青少年家庭层面是项目的工作重点,社工通过开展家庭治疗对家庭结构进行调整,对家庭成员之间的不良关系加以调整,加强留守青少年与在外父母之间的联系。对于大多数留守青少年来说,家庭主要的问题是父母关系松懈、缺乏沟通、隔代教育方式不当、祖辈权威缺失等。针对这些问题社工一方面通过留守青少年开展“写给远方父母的一封信”、“每周免费电话日”、“给爸妈留视频”等活动,要求留守青少年主动与城市父母联系,将心理想法传达给父母;另一方面社工通过电话与留守青少年的父母取得联系,将告知他们的状况并要求其父母增加联系的时间,尽量多找机会回家看看。通过这些形式社工帮助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青少年之间重新建立起新的沟通形式,形成良好的亲子互动关系与家庭环境,以提升家庭保护因子。对于有残缺、变故或较大经济压力的留守家庭,留守青少年由于缺乏家庭支持关爱易导致感情冷漠、孤僻、攻击性强的性格,因而社工主要通过村庄资源链接、福利支持及危机干预等方法帮助青少年减轻压力感与挫折感,提升保护因子,如为符合条件的留守家庭申请低保、村干部定时探访、农忙季节农活支持等。针对祖辈权威缺失管教无力的问题,社工组织留守青少年进行角色扮演,要求留守青少年从爷爷奶奶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爷爷奶奶的不容易。此外,要给留守青少年的祖辈进行教育技巧讲座,传授隔代教育的经验与方法。
3.基于“生―师”支持关系的学校社工干预。针对6位仍然处在义务教育阶段但辍学的留守青少年,学校层面的主要社工方法是教师工作坊、建立留守档案、学业辅导等多种形式。失学导致失管,对农村留守青少年来说,学校对其行为习惯养成有重要影响。但由于现在“读书无用论”倾向的抬头、学业成绩不佳、缺乏家庭约束、农村学校管理松散等原因,许多留守青少年不愿读书而辍学在家,这是留守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项目社工认为让辍学留守青少年“重返校园”是提高其抗逆力的关键。而农村学校干预首先要调整学校教师对留守青少年的关注度,把以往由“师”为中心的工作关系改变为以“生-师”为导向的支持关系。因此采取了A镇初中教师工作坊的干预方法,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调整教师的认知来建立教师与留守青少年的良好互动关系。由于现在的学校教育普遍存在功利性与应试性的理念,由于留守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太理想且比较难管理,因此有些老师对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有意识地忽视甚至排斥。因而社工在A村教师工作坊中通过案例介绍、故事分享、角色扮演的形式让老师对原来的一些做法加以反思。教师们参加完教师工作坊后普遍认识到自己原来在学生的成长中除了学习以外能够起到如此大的影响,认为不仅应该关心留守青少年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心他们的全面成长。在此之后A镇初中教师为这些留守青少年建立了日常表现档案,从情绪、身体状况、生活、学习情况等多角度进行观察,既能够及时发现留守青少年出现的风险,也方便外出务工父母细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老师还在组建各种兴趣小组、学习小组、技能小组过程中,要求留守青少年积极参加,并要求成绩好的同学与他们结成一帮一的支持关系,强化他们的学习生活,增加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兴趣。
4.基于农村社区为本的社会保护双向服务。A镇社区层面的保护是项目的核心内容,项目试图将农村留守青少年服务与农村社区建设两个层面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各种社区服务活动来加强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保护因子,另一方面通过调动村庄资源参与留守青少年保护事务反过来促进村庄社区环境的改变、农村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特别是农村社区自身能力的提升。后一层面看起来与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提升并无直接关联,但却是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作用于农村留守青少年。因此,实际上包括两部分工作内容,一是A镇服务于留守青少年,二是留守青少年反向服务于A镇,这种思路充分体现了一种社工整合的目标及以“社区为本”的原则。(1)是A镇正向帮助留守青少年抗逆力提升,如A镇法制宣传、A镇福利计划、社区支持等工作,主要通过这些方式来搭建提升留守青少年抗逆力的社区互动、互助支援平台。首先A镇政府根据这些留守青少年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福利支持,如办理低保、农忙支持、费用减免等。其次社工在A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走访了A镇内的相关组织和机构,让他们了解了留守青少年帮扶的意义及现状,并希望他们参与到帮扶的整个过程中。在这个基础上组织成立了由A镇热心人士、教师、大学生村官等组成的“知青帮”社区组织,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与这8位留守青少年结成对子进行一帮一的支援活动。社工在这个过程别注意培养村民的公共事务意识与参与意识,提高A村凝聚力。之后又在A镇的一位大学生村官提供的一个办公室内成立了留守青少年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一些有益于留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科普、文娱活动,将留守青少年从不良娱乐文化、过度网络生活中摆脱出来。(2)A镇留守青少年反向服务于A镇,通过这种方式让A镇村民更加关注他们,同时也让村民看到他们、他们的家庭以及A镇自身的变化。项目举办了“雨后彩虹”留守青少年才艺晚会,向A镇村民宣传及展示留守青少年的积极面貌,让更多的A镇村民关心留守青少年事务。社工与大学生村官制订了留守青少年村庄服务计划,组织各种公益活动让这些留守青少年充分参与。如针对A镇环境美化的活动“清洁村庄你我他”,受到村民的高度评价。
(三)多维层面的项目效果评估与反思
1.留守青少年个体层面抗逆力的评估。在项目后期,我们用同样的量表对这8名留守青少年进行了抗逆力的后测。结果发现,这些留守青少年的抗逆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自我效能感、责任感、自控能力、对未来的信心等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的几名辍学留守青少年全部回到了校园,学业成绩也有了较明显的进步,还有的顺利考上了县城高中。同时这些留守青少年与外出务工父母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提高,祖辈对其教育状况也有较大的改善。
2.A镇社区层面等外在抗逆力的评估。
在对家庭、学校及A镇村民的走访后,也发现他们对这些留守青少年的看法有了积极的转变,也愿意继续关注并帮助这些留守青少年,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A镇的自然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A镇志愿者组织由原来的虚设变得更加具有活力。A镇邻里冲突现象少了,文化活动多了;网吧青少年少了,治安状况好了。A镇社区凝聚力提升了,对村委会的评价也高了,几个村委会还因此得到了许多荣誉与奖励。
3.项目整体评估与反思。通过这个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的社会服务项目,我们认为农村留守青少年在面对危机时的抗逆力是越轨犯罪行为的安全网与防火墙,设好这张网与这道墙,能更好地预防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犯罪风险及社会再适应问题。特别是在当前风险社会及转型社会的环境下,只有让农村留守青少年提升面对风险时的抗挫折能力,只有从家庭、学校及农村社区层面加强留守青少年外在保护因子,才能真正预防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风险问题。这个项目的特点体现在,它不同于传统的农村社会工作单一的实务模式,实现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有机地整合,避免了目标单一、方法单一、成效不好的问题,充分地利用了社区的各种资源帮助农村留守青少年,对预防A镇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起了比较明显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同时认识到,提升农村留守青年抗逆力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也面临着每个农村留守青少年各不相同的具体问题,然而相关理论并不完善,实践也不充分。虽然在项目组中8名留守青少年的抗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项目干预对象的范围较小,只是局限在一个社区中,同时服务对象的数目也过少,在其代表性上与效度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日后进行相应实践方法的系统总结与服务对象的持续跟踪。
三、中国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工作模式的思考与拓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村“空心化”的进程还将继续,留守青少年的问题依然长期存在,而在缺乏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现状下,农村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势头居高不下的现象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此文以一个农村社区的留守青少年为干预对象,以社会工作抗逆力理论设计服务方案,并进行过程分析与效用评估,为社会工作干预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提供了循证范例。从这个项目范例可以得出,社会工作通过功能重建、心理干预、网络建设、资源整合等专业方法进行农村留守青少年干预具有实际价值。据此,为了减少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现象,可以进行政策创新,利用当前正着力推动的社工人才建设活动,并结合暨有农村组织网络,积极发展社区为本、专业化、本地化的农村社工干预模式。
在农村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设计中应注意以“农村社区为本”。即无论是从中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还是从生态环境系统的理论观点出发,在我国农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设计中,应以农村社区而非以案主个体或其家庭为核心,因为社区在其中起着环境、整合、链接及反馈的作用。因此,要提升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从而预防犯罪风险,就必须结合农村社区建设,通过融入农村社区、营造农村社区、改变农村社区进而改变留守青少年。一方面,只有把农村社区建设好了,所谓的整合社区力量、挖掘社区资源、推动社区参与等农村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方法才有可能。另一方面,农村留守青少年状况改善了反过来也会促进农村社区风貌的改变,实现农村社区提升的目标,这种思路在现实中也比较能得到所在社区的配合与支持,不会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导致很多农村社工项目无法顺利落实的情况,而这一现象在现在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践中非常常见。因此,农村社区为本的留守青少年工作方法反对传统的“方法为本”或“问题为本”的社会工作实务[12],认为抗逆力建设过程是一个强调多向互动的过程,致力于系统化的多向循环改变,一方面通过外在保护因子的提升激活留守青少年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内在保护因子的形成;另一方面通过改变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认知,促进外在环境对留守青少年的支持与保护;此外,通过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变化来改变外在环境,提升与实现农村社区发展。
农村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方面需要倡导整合性的服务模式。在农村社会工作实际服务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地农村社区的实况,将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教育、生活与情感状况视作一整体性、有机性的生态系统,超越传统整体与个体、宏观或微观、激变或保守的二元社会工作范式,从社区、人与互动的整体观去设计农村留守青少年服务与支持的策略。如抗逆力中的整合模式反对简单的分割内在保护与外在保护因子的作用,将农村留守青少年的问题归结为心理或家庭等单方面的问题,主张内在保护因子与外在保护因子存在互相影响的紧密联系,共同决定着农村留守青少年抗逆力的强弱。并立足整个农村社区的大环境,将抗逆力的提升视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系统[13],从“人”、“环境”与“互动”的三角关系去设计农村留守青少年预防、治疗、服务及支持的策略。同时根据农村留守青少年不同的需求,整合多元化的资源及多层次的介入策略,通过不同的服务焦点及模式,以跨系统的合作方式去协助农村留守青少年提升抗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