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与技术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科学与技术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科学与技术管理

篇1

一、提高信息素养。

目前许多学校虽然已经建设了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但是学科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水平普遍不高,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瓶颈。所以,学科教师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是当务之急的关键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学科老师需要做好如下准备: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的基本使用。在信息化教学当中,教师能够在教学设计和教法研究的基础上收集现有的教学媒体资源(素材光盘、资源数据库,Intemet上大量免费教学资源),并能利用工具软件对已有的信息资源加工、集成,利用多媒体创作工具(Authorware、PowerPoint)进行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二、做好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各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过程,是把教与学的理论转换为教学实践的桥梁。要上好一节物理课,一定要先进行完整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行。这样就对教师的备课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前一定要优化自已的课件和所使用的媒体,做到上课时运用自如,有条不紊,也能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接受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并且在实践中要不断研究和探索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使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因些,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1.要掌握好多媒体使用的量与度。教师在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不能使课件内容设计过多,容易导致信息量过大,没有合适的视觉停留时间,致使学生难以接受,必要时,还可以把某些画面重复“放映”,便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例如:在讲简谐振动的恢复力、位移、速度大小方向时,如果一直让小球左右摆动时,看不出它们之间的大小和方向是如何随小球位置而变换的,如果用鼠标控制让其它返回,或停留某一位置时,这样让学生看起来更加明确和直观,从而发挥了教学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达到了多媒体显示的良好效果。

2.要优化自已的课件,在内容上实现“无缝连接”。对于那些用传统方法不便展示的物理情景可以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发挥其优势,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染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用弹簧振子演示恢复力、加速度、位移、速度大小等变化时,让学生直接观察弹簧振子,学生无法分清它们的大小变换,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把它们的变化的大小用有颜色的长短箭头表示出来,在弹簧振子来回运动时,让学生很明显看出他们的大小情况。这样教学便于学生观察,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显示动态的优势。

3.要调整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多媒体只起辅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已的主导作用,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为了一味运行课件,跟着课件走,迷晕了自己。有些教学内容,教师必须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和富有情趣的讲解才能深化主题,这是任何电子媒体所不能代替的。为了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力求简化操作过程,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适时调整和活跃课堂气氛。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游戏;学习;健康

相信很多初登讲坛的教师都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你在讲台上讲得声情并茂,而下面的学生却玩得不亦乐乎,根本不知你在说什么。真是让人又气又急,于是开始上演猫捉老鼠的游戏,一堂课下来,筋疲力尽,付出很多,收获很少。如何正确处理这种问题,已经成为一名优秀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突破的屏障。

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先要了解学生喜欢玩电脑游戏的原因,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相关资料,发现无非下面几点原因。

一、学生贪玩。

电脑游戏具有一定刺激性、趣味性,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爱玩的心理特点,很多成年人都喜欢玩电脑游戏,何况儿童哪?现在的很多学校一味的追求成绩,大多数孩子在紧张学习中很少感受成功的快乐,游戏恰恰能够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通过游戏中战胜一道道关卡,极大的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一味禁止孩子玩游戏,他们会和你斗智斗勇,让你疲惫不堪。

二、教材部分内容安排偏难、脱离实际。

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决定了有些学习内容比较抽象、深奥。缺乏电脑基础的学生听不懂、学起来很吃力,会逐步出现掉队的现象,最后破罐子破摔,彻底放弃,只有通过玩游戏来打发时间。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合适。

现在很多老师还停留在填鸭式教学的水平阶段,教师示范一步,学生跟做一步。过于强调教师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对正课没兴趣,而游戏的趣味性恰好能吸引他们,使他们沉迷其中。

四、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副科,不参加升学考试,没有考试的压力,加上其它学科负担沉重,导致信息技术课成为他们的“放松娱乐课”。

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适度的游戏娱乐可以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然而,物极必反,对于学生来说,把过多时间和精力放在玩游戏上,势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以至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电脑的显示器和主机箱具有一定的电磁辐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长时间接触电脑,会引起视力下降、皮肤过敏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疾病。长时间端坐在电脑前,不良的端坐姿势也可能引起脊椎、颈椎畸形。另外由于现在很多游戏内容过于成人化,根本不适合青少年。再加上青少年缺乏对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沉溺其中,由此而引发人格发展的不健全。

二、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转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语云“必丧志”。据科学统计发现,常玩游戏的学生,成绩下降,学习兴趣降低,甚至有的学生发展到不让玩游戏就不完成作业的地步,学习成绩每况愈下。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

综上所述,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加强思想教育。

在信息技术课堂可以让学生玩游戏,但是只选择健康的游戏内容,把握合理的游戏时间,最好能契合教材知识点,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身心健康有益。同时还要多收集些有关学生沉迷游戏而带来危害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发生在学生当中的一些故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经常跟学生强调玩游戏带来的危害,使学生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沉迷游戏也是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通过反面典型教育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沉迷于游戏会造成学习下降、一事无成的严重后果。对个别屡教不改的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经常找他们谈心,使他们逐步改掉不良习惯。

二、创新教法,寓教于乐。

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多观察学生,采集学生的兴趣点,创设贴进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让学生在学习中游戏,游戏中学习,平时既然孩子们是热爱游戏,不妨把游戏当作奖品,促使他们更努力地学习信息技术。我搜集了一些健康、益智的游戏,如五子棋、推箱子等,把它们作为奖品奖给课堂学习表现优良或有进步的孩子。每一节课,我都会布置一些任务,完成任务出色的孩子,剩余时间就由他自由安排,当然可以玩这些游戏。原来基础较差的孩子完成与其他同学相同的任务往往会力不从心,如果教师对这部分孩子的要求与其他孩子一样,他们就没有玩游戏的希望了。与其让他们偷偷地玩,不如适当降低任务要求,只要他们达到了这样的要求,有了明显的进步,就让他们得到一些玩游戏的时间。对于在学习态度上有进步的孩子,我也适当给予玩游戏的奖励。

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及人格魅力等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把腰弯下来,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以平等友好的心态,微笑温和的话语与学生交流,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要学会赏识学生,可以是口头语言的激励,也可以是肢体语言的碰撞。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反思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物理是传承学科知识、揭示科学规律、公告科研成果的重要学科,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紧密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下面是本人在物理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信息技术在物理课程教学中的功能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我在讲解“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这一章节时,利用Flash课件,使学生能够听到水流声,能够感受到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所产生巨大的能量,带动水轮机转动发出电来,使没有见过大型水电站的农村学生也能认识到水电站的运转过程,以及我国在水资源利用上的成就。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但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水力发电原理,也让学生很好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教学内容中的“如何充分利用水资源、如何节约水资源”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自己提出。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学生主动要求接受的。

2、构建新的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根本性变化,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学习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这种媒体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和黑板,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主动参与物理实验,合理的利用各种技能进行学习、合作和交流并解决物理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物理学习习惯.

3、架设信息桥梁,发展思维能力。思维训练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单靠抽象的语言描述,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经验表明,学生感到物理题目难做的原因不是物理规律(公式)不熟,而是无法想象完整的物理情景,从而无法准确地弄清物理过程。例如在《声音的发生与传播》一节中就可以利用Flash制作以下课件,声带振动(发声体)通过空气(介质)传播到人耳(接受体),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声音的发生不但需要发声体,而且还需要介质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有相当的学生在介质概念上会出现偏差,具体体现在回声测距,往返的距离变成了单程,多媒体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很轻易就攻破这一难点,同时为讲授下一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做好理论基础,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

4、变微观物理现象为宏观物理现象,便于观察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全过程。由于学校实验室条件的局限,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现象,通过实验很难看到,对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一定的难度。利用计算机能将抽象的物理现象变成生动的画面,显示微观的效果,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不能让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量大的优点成为“满堂灌”的另一种形式。在教学中如果盲目地依赖于信息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信息量超出了学生在45分钟内的接受能力范围,那么所教知识只能像放电影一样在学生眼前一闪而过,使得多媒体成了现代化的“满堂灌”。所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课前准备时,一定要遵循“适量”原则,切不可贪多求快。

篇4

一、制定具体有效率的复习计划

1.提高复习兴趣,克服“高原现象”

所谓“高原现象”,例如,一名射手在进行一系列射击训练时,开始成绩逐渐上升,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成绩却不再上升,甚至下降,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高原现象。高原现象在数学复习阶段表现得十分明显。平时授新课,新鲜有趣;搞复习,要重复已学的内容,有的学生会觉得单调、枯燥无味,致使成绩提高缓慢,甚至下降。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学生要从思想上提高对复习的认识,主动进行复习;另一方面,要以“新”提高复习的积极性。诸如制订新的复习计划;采用灵活的复习方法;抓住新颖有趣的内容和习题,把知识串联起来,使课本由厚变薄。

2.加强双基,全面复习

在复习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复习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规律。在进行概念复习时,应当从实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加以抽象,弄懂概念的含义。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数学规律,应当引导学生搞清它们的来源,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弄清抽象、概括或证明的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以及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对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复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复习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

3.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复习中突出重点,主要是指突出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突出不易理解或尚未理解深透的知识,突出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数学思想与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联系数学中各类知识的纽带。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掌握分析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索问题,由此探索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用之法。培养学生正确地把日常语言转化为代数、几何语言,并逐步掌握听、说、读、写、译的数学语言技能。

4.重视综合,注意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可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二、抓好“双基”训练

“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数学概念、定理、法则、公式以及各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技能是一种较稳定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已经程式化了的动作,初中数学基本技能包括运算技能、画图技能、运用数字语言的技能、推理论证的技能等。只有扎实地掌握“双基”,才能灵活应用、深入探索、不断创新。

在复习过程中夯实数学基础,要注意知识的不断深化,重视强化题组训练。

除了做基础训练题、平面几何每日一题外,还可以做一些综合题,并且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而总结出它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并把思想方法相近的题目编成一组,不断提炼、不断深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逐步学会观察、实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三、抓好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归类、变式的教学

首先,注重课本知识,查漏补缺。全面复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的第一阶段的复习工作我们已经结束了,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反思和总结上一轮复习中的遗漏和缺憾,会发现有些知识还没掌握好,解题时还没有思路,因此要做到边复习边将知识进一步归类,加深记忆;还要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牢固掌握法则、公式、定理的推导或证明,进一步加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要查找一些类似的题型进行强化训练,要及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补缺补漏,直到学生真正理解会做为止,绝不要轻易地放弃。

其次,准备一本数学学习“病例卡”,把平时犯的错误记下来,找出“病因”开出“处方”,并且经常地拿出来看看、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改正,这样到中考时你的数学就没有什么“病例”了。我们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定数量的数学习题,积累解题经验、总结解题思路、形成解题思想、催生解题灵感、掌握学习方法。

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第一,要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数学概念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出发点,也是数学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我们要掌握好代数中的数、式、不等式、方程、函数、三角比、统计和几何中的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圆的概念、分类、定义、性质和判定,并会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一些问题。

第二,对经常使用的数学公式要理解来龙去脉,要进一步了解其推理过程,并对推导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能变化自行探究。对今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对生活实际经常用到的常识,也要进行必要的训练。

第三,要把握好目前的中考动向,特别是近年来上海的中考越来越注重解题过程的规范和解答过程的完整。在此特别指出的是,有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解出题目的答案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只要是有过程的解答题,过程分比最后的答案要重要得多,不要会做而不得分。

有关专家曾对高考落榜生和高考佼佼者特别是一些地区的高考“状元”进行过研究和调查,结果发现,他们的最大区别不是智力,而是应试中的心理状态。具有良好心理状态的考生,可以较好地预防考试焦虑,较好地运筹时间,减少应试中的心理损伤。

篇5

本专业培养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活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学科,主干学科是电子信息工程,涉及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中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与技术管理人才,具有信息传输、交换、通信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和开发、技术管理方面的能力。面向从事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如电信、通信设备、软件设计与制造的企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信息工程领域高级技术人才。

三、信息安全

培养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电子商务与政务等领域的信息安全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能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应用、信息安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与应急响应等工作。

篇6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

引言: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提出是以计算机为一种现代的科技应用技术工具,通过人类的有效应用完成相关信息技术的处理和应用,从而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有效制定,保证计算机相关内容的合理化发展。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相关内在联系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合理的认识计算机相关的特点,以合理的计算机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计算机系统内容结构、计算机软、硬件处理方法、计算机实效应用方法、计算机网络运维处理过程、人工智能管理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分析,从而完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电子信息计算管理应用。

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科学技术通过对通信科学技术的相关联系,加深信息社会的管理进行,提高计算机系统的相关性能处理,加快计算机相关元器件的管理,保证计算机相关结构的有效实现,从而深化计算机智能化、集成化、运维化、应用化计算机软件的有效处理,实现全球化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职称下,相关信息资源数据的有效共享,提高计算机网络相关数据的合理管控,保证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有效技术管理和支持。科学家通过对计算机的研究,将计算机有巨型化、机械化逐步发展为微型化、网络化、职能化、多功能化的计算管理,保证了信息数据的有效管理,加强计算机相关设计和制造的有效处理方式,提高计算机信息化运维,保证电子市场商业化、人工管理智能化、网络信息运维通信化等技术功能的综合应用。

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发展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是当今社会计算机水平快速发展的成果,是属于计算机科学范围内的。电子信息技术通过对电子和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进行有效的设计,保证使用电子数据、制造产业化信息产品管理,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微波控制技术等相关数据的有效分析。电子信息化科学知识体系结构可以按照电路与电子相关知识领域将电路数据、电子备件、数字逻辑系统和微波系统、通信系统进行区分,电磁场技术有电磁波和微波进行数据控制,信息处理方式由信号和系统、自动化信息控制、随机信号分析控制和数字信号处理等模块组成,计算机相关数据信息有计算机系统、程序控制系统、网络设计技术系统和嵌入式管理模块系统组成。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

电子信息工程系统是电子技术和电磁技术的相关应用,这些技术对计算机和微电子控制技术有很大的影响。电子信息工程通过对计算机现代化数据分析,对电子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控制和信息处理,保证相关信息的有效获得和合理管理,对电子设备和电子信息系统进行开发、设计和利用,保证电子信息工程的社会管理影响力。例如,在3G网络电话数据传输中如何实现实时、准确、清晰的图像传输。通过对电子信息数据相关知识的分析,提高电子技术相关产品的处理,保证电子信息工程系统技术的有效应用。

信息化系统的社会管理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分类要求,按照合理的信息化社会分工进行管理,保证社会相关各个领域数据的准确生产、有效服务、合理化管理,加深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规划和开发,实现不同信息数据资源的相互沟通,从而提高整体社会生活、经济状态、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等问题的有效提高。社会化信息产品的实现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手段,通过计算机系统的二进制编码完成对计算机系统数据、文字、声音、图像等内容的表现,合理的管理和存储相关数据,是信息产业化技术管理可以更好的完成计算机数字逻辑的有效发展。在信息数据处理中,比特是计算机数据信息中的单元,是组成信息化数据相关内容的基本单位,通过对数字化信息的管理,加深高效数字技术的生产,保证高质量产品的有效提高,使人们可以在社会生活中认识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例如,手机就是得益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加快手机信号的传输,通过网络运营商的供给和控制,加快计算机相关数据的有效控制,建立合理的数字计算机管理模式,通过网络相识链接相关数字化电子信息产品的广泛应用,保证电子数字化消费产品的有效发展,提高电子设备数据化分析的有效控制,更新信息化电子技术设备的有效维护。移动数据通信网络,将信息的有效管理,提高了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保证了网络化数字信息的有效实现,建立合理的数字网络化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化控制,突破了原有的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实现了网络线上相关信息的实时同步、人与人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的交流和互通,将全球世界的各个网络进行有效的布局,完成计算机数据的有效连接,从而构成网络化数据信息平台,完成信息网络化同步提取和管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认识信息收集、处理、区分、交换、存储等问题的有效控制,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系统、网络化数据相互联系,保证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同步快速发展,完成信息数据的实时对接。微通信电子技术、通信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化技术管理都由计算机系统应用逐步发展开来,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有效化处理,加深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保证计算机社会发展的有效实现,保证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同步提高,从而更好的完善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相关问题的有效处理。电子信息发展到今天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需求处理和分析,认识我国目前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情况,合理的分析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的不足,从而更好的加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研究,从而更大范围的保证相关数据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孙景琪著.《电子信息技术概论》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1001:15-107

篇7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管理;维修工程

中图分类号:S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187-2

农业机械化工程的发展过程中,农机维修工程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降低农业机械生产成本的功能和作用,切实的保障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顺利进行。其最终的目标是将农业机械的寿命周期费用最大程度的经济化,以促进农业的稳定生产。农机维修工程的研究不只在于对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增长和农业产业结构作出合理调整,同时还要了解农业机械设备技术发展的情况,熟练掌握新的维修管理技术,将农机设备技术与农机维修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协调发展。引进和发展农机装备的同时也要注重与之相适应的维修理论与维修技术。

1 简述农业机械装备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高新科学技术在农机装备上的发展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是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农业机械的使用将融自动型、自动化、舒适和方便性为一体,同时与农业环境及农业资源的新技术、新装备也将得到更广泛的高校综合利用。信息科学技术、高智能化的机械设备和更为精确的农业技术体系的完善将会带动现代农业设备的巨大变化。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将逐渐取代传统的农业机械技术。其中主要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提高农业作业性能及操作性能而使用的农业机械自动控制技术。比如在农用拖拉机的使用上,为了有效地调整机器速度,提高其作业的效率,很多技术设备上已经普遍使用电子油压式三点连接控制系统替代原来的机械油压式三点连接的力调节装置与位调节装置,采用水平和耕深自动控制系统体改耕田机作业的精准度,拖拉机中采用的速度控制系统在作业环境发生变化时可以有效地调节机器的速度,使得作业效率得到有效地提高,还有为了更好的进行农作物收割在联合收割机上设置高度自动控制的割茬系统,在脱粒机上安装自动控制系统等。

(2)一些建立在软件控制的基础上,能够在各种作业,能够感觉到作物种类的变化,能够自动适应农作物环境的变化,甚至具有自动检测识别功能和演算功能的高智能人工科技,比如说现代化的农业机器人。国外很多科技发达的国家已经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在农业生产中,比如说蔬菜的采收、筛选,农药的喷洒及土壤样本的采集等等都开始使用软件控制的人工智能科技。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GPS和GIS计算机网络为典型代表的科学化信息技术让农业机械化已经从传统的粗犷型作业方式转换为知识性、管理生产作物及多种学科知识集为一体的集成技术系统。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结构及工农业生产结构也不断地随之发生调整和改变。农业生产的规模扩大使得很多的大型农机装备得到广泛的使用和发展。比如在我国的南方城市和北方的农业产业区域等都使用合适的农机设备进行蔬菜生产机械化及水稻生产机械化。

2 农业机械维修工程具体分析

2.1 故障性维修管理

设备的管理最为关键的在于维修管理。农业机械设备的维修尽管和工业设备的维修管理不尽相同,有其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甚至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是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将会把其他工业较为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维修管理理论和相关的技术逐步引入,使得自身的维修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工业技术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对机械装备进行故障排除和维修就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因此,在当时普遍采用故障维修方法。

2.2 预防性维修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生产力的逐步解放和提高,机械的维修管理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也得到提高,同时生产力也对机械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粗放型的等待式 的故障维修已经不能适应生产的发展需要。西方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研究,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内容形成一种新的维修管理方式――预防性维修管理。预防性管理维修相比较于故障性管理维修,能够在机械设备出现问题被动停止工作之间就能发现问题的存在而采取有效地措施对问题进行解决,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因为故障维修而导致的各方面的损失。预防性维修能够在最小程度中断生产的状态下,利用灵活的工作进行维修,但是这种维修方式不太对单个机器的状态进行考虑,容易在维修的过程中出现维修过度或者是维修不到位的情况。

2.3 预知维修管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电子科技技术和计算机已经得到广泛的使用,在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利用计算机技术,监控技术可以进行在线故障检测。在美国的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司中已经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设备预知性维修管理。预知性维修管理在设备的性能测试方面根据生产环境和作物种类进行较为精准的动态模型。这从根本上使得机械维修率得到提高,让生产综合成本达到最低化。

3 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机械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逐步得到提高,因此,农业机械的技术管理在机械使用的过程中的地位更为重要。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吸收汲取国外的先进的维修理论和技术结合我国现有的农业机械使用现状,加强农用机械设备管理,这对于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竞争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万章,刘仁鑫,洪英.现代农机装备技术发展与农机维修工程[J].中国农机化, 2005,(02).

[2] 张晓燕.基层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

篇8

2014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表示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职业技术学院。教育部针对高等教育改革方向的表态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是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发展的方向性调整。根据教育部的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4.5%。大学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各类高校尤其是本科高校普遍存在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对实践实习环节等有助于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相关课程设置偏弱的问题。使得大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这也被认为是我国结构性就业难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未来对于高等学校来讲,如何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培养机制,适应教育部提出的转型要求,努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显得格外重要。其实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针对高等教育培养机制已经提出过相应的指导意见,《刚要》指出高校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将实验室建设、科研活动与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相结合,搭建一个多层次的实践实习教学环境,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是解决当前本科教育培养体制薄弱环节的有效方法。

多层次实践实习教学环节的设置对于理工科学生尤为重要,以笔者所在院系开设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信管专业被授予管理学学位,同时课程体系中会有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课程,属于信息科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而信息工程专业则被授予工学学位,课程培养方案中包含了若干信息科学类课程。结合所在学校特色,信息安全类课程在两者的培养方案中占有很大比重。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要在信息科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的组成上探索理论与实践两大教学体系的最佳结合点,改革原来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由实践实习等环节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组织方式。本文重点将就如何设定多层次实践实习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简述己见。

1 修订课程培养大纲,提高实验环节比重,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教学环节是大学阶段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大学学习目标,确定未来职业方向都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实际操作,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但目前信息类专业课程培养方案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和教师认为开设的专业课存在深度不够,全而不精的情况。学生在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实验课时安排较少,即使已经开设的上机实验也存在内容不饱满、安排松散的情况。上机实验只是单纯的按部就班的依步骤进行,无法发挥自主创新意识,上机过程“形同虚设”、“达不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分析其中原因,主要以下几点:一是每门课程的总课时数有限,如果实验学时较多的话,就会存在理论课时被占用而无法完成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内容的授课工作。以C语言为例,总课时数只有64学时,基本只够完成理论性教学工作,实验环节只能走马观花式的让学生了解大概,而无法细致的进行实验指导。二是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也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质量。

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明确专业定位,以信管专业为例,目前大部分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于管理学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只能以管理学为主,这势必会造成学生对软件系统开发和信息技术管理实践能力的缺乏。但信管专业本质上可认为是一门跨学科专业,涵盖了管理学和信息科学等多个方面。各所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扬长避短,明确专业培养方案,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而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教学体系。

为了适应培养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具体施行过程中,教学管理者需要做的首先是重新审定课程培养方案,采用“抓大放小”的原则。所谓“抓大”,是确定专业通识模块、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特色方向课程在整个课程培养体系中的比重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放小”则是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引入实验课程,而不必受到学校每隔几年才统一修订教学大纲的限制。此外大部分学校都鼓励教师开设新的特色课程。这也符合“放小”原则。但在执行过程中应该注意新开设课程与现有课程的关系,避免知识重复、同质化情况的出现。努力探索项目驱动式教学,如明确课程目的,以开发一套信息软件系统为导向,倒推完成该系统需要的专业知识,分层次、分阶段的完成项目式课程。

作为普通授课教师要转变惯性教学方法。很多学校本科教学仍然存在填鸭式教学。教师既要完成课堂理论教学,又要手把手教学生一步步完成实验,工作量不少收效不大。主要因为没有对学生的实验环节进行深入分析。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论实践学习时间只集中在课堂上,课下的压力相对较小。授课教师要在基本实验教学中尽量让学生独立完成各个实验环节,也要开设实践性强的选修课程。抓好前期理论授课和后期作业考核。怎么做的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按照标准对其作业认真考核并影响到最终的成绩评定。开发一系列课程相关能对学生个体进行精确考查的高质量实验课程是授课教师重点考虑的。

加强实验室建设对于实践性人才培养起的作用不言而喻。目前很多高校的实验室设备要么已经过时淘汰,要么表面上“高大上”,实际利用率不高。主要因为设备采购方案前期论证不足,对本科教学工作不重视,对国家财政拨款抱着不花白不花的心态,造成资源浪费现象。现在全国大部分高校属于国办高校,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每年中央财政都会有转款支持高校实验室建设。作为学校应该制定2~3年详细的实验室配置方案,避免“临时抱佛脚”情况的出现,重点支持学生实践教学用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当然单纯的国家投入可能无法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各高校应解放思想采取多种举措解决实验室设备不足的情况。比如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创建实验室等方式为学生创建实验条件。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使用实验室设备,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为契机,发掘自身需要人才,减轻人才培养压力。实现双赢的局面。

2 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科技竞赛,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实现良性发展

未来高校要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工作方向,单纯依靠课程体系支撑的实验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虽然鲁部长提出本科高校要转型为职业技术学院,这并不意味着本科高校要变成高职学校。当今社会是一个创新型社会,本科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等同于蓝领工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有更高的要求。这个过程中本科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将起着重要作用。很多人可能认为本科生从事科研工作基础知识储备不够,很难完成导师布置的工作,只有研究生才能胜任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实际上有组织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在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内的开展已经比较普遍。早在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了大学生科研机会计划(UROP),1996年清华大学借鉴UROP计划创建并实施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浙江大学于1998 年开始实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这些学校为学生在实验中培养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场所。此外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举措有很多。比如浙江省教育厅实施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从省一级政府层面鼓励学生申报科研课题,给予资金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借鉴经验,在校内定期设立针对本专科学生的科技创新计划。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或创造发明的兴趣。

另外高校教师在教学之外承担了若干科研项目。如笔者所在的信息学院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若不能形成固定的科研团队很多项目只能靠申请人单独完成。这种情况在社会学科中较普遍,但信息科学涉及到的很多项目需要多人分工协作才能完成。我院在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通过在学生大一阶段实行导师制等手段帮助学生较早的进入科学研究工作中。这样学生在大二大三阶段就能完成一些基本型的科研工作,如帮助导师完成相关算法的代码实现,仿真实验等。大四阶段的本科毕业设计工作进行的将会非常顺利。整个过程建立在兴趣基础之上,导师开放科研工作实验室,根据具体科研项目向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学生结合基础理论知识自我探究、自主学习,这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各类科技竞赛也是培养学生科技兴趣,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参加各类竞赛有利于将课本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动手能力。目前大学生科技竞赛很多。适合信息类学生参加的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大赛等全国性比赛。各行业协会和地方部门也有各种科技竞赛。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的兴趣很高,关键缺乏引导。比如笔者所在的信息学院曾经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这与指导教师的背后努力分不开。作为学校应该搭建好的平台,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给与一定奖励,并将其视为一个长期性工作,指导教师也可以依托每项竞赛开设相应的课程,鼓励学生随时参与其中。通过参加竞赛发现一些核心同学并形成一些创新团队。

3 促进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建设

目前,一些高职高校已通过“校企共建、校校联建、引资援建、产业化辐射、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作为本科院校也应该学习其中的经验加强实践实训基地建设。这一点对信息类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但当前实践实习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个问题在其他学校同样存在。很多学校针对学生的实习工作只安排到即将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此时已经面临毕业,忙于找工作考研等,没有心思塌下心来完成实习工作。另外很多实习基地本身并不隶属于学校,两者只是合作关系。实习基地以赢利为目的,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对学生的指导经验和耐心,希望学校提供具备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实习学生。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自我定位不正确,不能以正式员工的角色要求自己, 无法完成实习任务,使学校与实践基地难以保持长久合作。

作为教学管理者要对学生的实践实习工作合理安排,这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可以安排在每学期中段或寒暑假期间安排学生到实践实习基地参与实习以提高实习质量。为了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要对实习前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职场礼仪培训;对第三方实践实习基地进行认真考察,看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实践实习需要;要派出固定的带队指导教师, 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协调学生与实习单位的关系,把学生对实习单位的意见反馈到实习单位, 把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要求布置给学生, 保证学生的顺利完成。在不影响实践实习基地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促使学生通过实践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职业素养,为未来进入职场奠定基础。同时要把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学校。为进一步深化实践实习合作提供帮助。

篇9

关键词:建筑施工;建筑能耗;优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庞大的人口量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我国在能源方面的消耗是仅次于美国,根据我国的人口数量,未来对能源的需求,必将会超过美国!我国在能源消耗统计中,在建筑方面所用的能源是最多的,在建筑方面所用的能源数量加起来大约是一亿多吨的标准煤,占据了我国总能源消耗中的五分之一!可见,能源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在实际的建筑施工中,必须要合理的运用!

一、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逐年增快,刺激了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的建筑能耗也日益增长。据调查,每年新增的绝大多数住宅包括部分城镇化的住宅区都属于高能耗建筑。高耗能的建筑方式是与我们的建筑技术密切相关的。据了解,建筑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进行着能源消耗,建筑材料的使用和生产也都在让资源消耗持续增加。我国建筑业持续迅猛发展,但因施工技术的落后,我们与发达国家相较仍存在巨大差距。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在施工过程中只是一味追求发展速度,对生产建设的各个环节并没有做到细化掌控,往往忽略资源消耗问题,不能有效的结合当前的先进建设技术,尤其在建筑材料方面,对高环保的材料使用效率较低,还有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污水处理不当,导致最终的工程建设耗费大量能源,对环境也造成较大威胁,然而作为工程建设一方又需要在建设后期消耗能源来解决其带来的环境污染,这又将对能源的消耗再添一笔,以此看来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资源节约型建设相悖的。这一时期是发展的必经之路,要使建筑业得到更有效地发展就要着手于建筑技术的有效合理改革,通过先进的技术解决建筑工程中产生的能源消耗问题。

二、优化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手段的重要性

施工技术是决定建筑施工企业项目完成质量的关键因素建筑施工企业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是确保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作为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厂定要认识到优化对施工技术管理手段的重要性,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指导施工,在施工项目高质量完成的同时要确保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使整个施工项目能够高质、高效完成。

(一)做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有利于确保施工安全

建筑施工企业拥有先进的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技术,倘若缺乏专业化的施工技术管理,就会大大地增加施工过程的风险性。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个施工过程,都需要管理人员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因为只有在科学化的管理之下,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项目才能规范化地进行,从而增强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二)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收益

建筑施工技术贯穿于企业的整个施工项目中,对项目施工的进程以及施工质量产生着直接影响。建筑施工企业对技术管理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建筑企业要想通过施工项目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保证施工项目能够顺利进行,而施工质量需要施工技术来作保障,因此,为了确保整个项目施工的安全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就必须优化管理手段,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做贡献。

三、建筑施工技术的改进措施促进节能降耗

(一)屋面保湿施工

一般情况下,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内部的温度,一般都会把保温材料安装在屋顶上而,那么,对保温材料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该保温材料必须要具备以下功能,分别是:①导热系数小;②密度低;③吸水率不等。在日常生活中,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正铺法”,该方法的铺设顺序是从屋面的顶部防水层到屋面下部的防水层,这样依次的铺设保温材料。如果材料的选择余地越大的话,那么,板块状的种类也就越多。板块状的种类样式,具体的如下:①水泥聚苯板;②加气混凝土块;③水泥板;④沥青珍珠岩板等,但是,无论是散料,还是松散料,或者是现场发泡浇筑,在材料方而,都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但是,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同点,像反铺法的施工大多数都是在保温层下而设置防水层,这样做,可以对防水层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日后的检查和维修,也提供了一定的方便。可见,在屋面购置隔热装置,也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提高建筑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盲目的建设过程中,大部分人注重数量而忽略了环保节能的概念,直到近几年来才逐渐重视起了节能环保,注重质量。为适应新时代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的建筑设计应更多的考虑能源方面的问题,做到能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并且在对建筑设计进行规划时应及时了解当地自然因素,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就能尽量减少环境的污染,从而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平衡与稳定,再者,要使技术具有科学性本质是对人才的要求,培养专业人士的个人素质尤为重要。在信息化现代的国家,技术不断更新发展,这就使得员工自身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又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只有员工先做好自本身,才能对我们的工程质量有一个很好地保障。设计技术的成功与否是建立在其是否把实际情况与当今发展趋势进行更好的结合,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做到与时俱进,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前景。

(三)墙体施工技术优化

对建筑工程中的空心砖承重墙的施工通常采用整块砖平砌的施工技术。对孔洞的设置通常是成垂直方向而且顺着墙长方向进行设置。对空心砖不应进行凿开处理,如果整转较为缺失则可运用实心砖进行外砌施工。在墙体中的管道处,应采用实心砖进行砌筑处理,并在施工中做好预埋准备。在整个施工中,施工人员不可随意进行凿空操作或是运用水泥进行填孔处理。从而有效避免外部墙体出现通缝、冷热桥等极易导致能源耗损的问题,对建筑能耗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降低。施工技术部门在施工中应对施工图纸及施工条件进行全面化的分析研究,进而进行砌块排列图纸的制作。在施工中,应对砌块类建筑项目的墙体热阻值较低、等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考量,从施工角度上入手,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进行施工,从而有效确保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对于砌块墙体的施工质量进行稳步提升,应从多个方面入手分析,主要为:砌块的质量、砂浆质量、砌块的整体性、粉刷层的粘结性等方面,对其采取集中式的施工技术增强措施。在砌块墙体的门窗洞口处、屋面檐口等处以及墙面曲折等重点部位在施工中着重关注,从而有效减少这些部分的建筑能耗,优化施工技能。

(四)提高维护结构的能源利用

我国是一个四季鲜明的国家,特别是在黄河以北区域,夏季酷暑难耐,冬季则大雪纷飞。因此我们的先人很早以前就针对建筑提出了“冬暖夏凉”的憧憬。这种憧憬不但要求住宅舒适性高,更为重要的则是能耗低。若能真正达到这种效果,建筑将在能耗方面大大降低。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冬暖夏凉的建筑不仅是住宅功能的需要,更是建筑节能环保的需要。为了达到此种目标,建筑企业需要及时提高维护结构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维护结构的能源利用一般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提倡在实施工作过程中树立全局观念,尽量使用市场上的新兴环保实用型材料,以此改变维护结构组成材料的隔热工能性;二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构造技术提高维护结构隔热和保温性能。譬如,通过屋顶蓄水、架空通风等技术达到增强屋面隔热降温的性能,亦或是通过采用复合墙体的方式来达到墙体的节能效果,再就是通过改善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达到提高门窗密闭性的目的。

结束语

随着经济建设和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推进,建筑业能源消耗问题将会是一个长期关注的重要课题。据我国当前建筑业能源消耗问题来看,消耗的大部分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并且这样的消耗率也较为严重,如若长期是此消耗方式,不仅会导致能源浪费枯竭,而且会影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影响综合实力,因此眼下当务之急是积极改进建筑施工技术,减少能源消耗,合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只要沿着这个方向,解决了建筑能源消耗问题,就能使更多能源投入到其他更多的建设领域中去,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及更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坤.浅议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能耗[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5:109.

[2]欧世波.关于优化建筑施工技术及控制的探究[J].江西建材,2014,09:86.

篇10

[关键词]节水;电子技术 ;灌溉

近几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以节水改造为中心,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节水增效示范、末级渠系改造、水权转换等工程项目,有效提高了水资源调控能力和利用效率。在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种植区,推行了低压管灌、滴灌、喷灌等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推动了现代节水农业的发展。

一、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现状

首先,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会被利用的水源,可以用的水源必须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并且必须是可以定期更新补充、可持续利用的。但是事实上,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短缺、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如果按人均水资源量来计算,我国人均占有量仅仅有2500m3,大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其次,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也存在问题 ,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比较低,并且浪费严重。现在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的情况并存,同时由于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属于粗放低效利用,所以这就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现有的农业资源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这是造成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低效利用、水资源污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最后,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二、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喷灌技术仍为大田农作物机械化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其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节能及综合利用。不同喷灌机型有各自的优缺点,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软管卷盘式喷灌机及人工移动式喷灌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二是地下灌溉已被世人公认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应用推广速度较慢,但随着关键技术的解决,今后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三是地面灌溉仍是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灌水技术。随着高效田间灌水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四是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应用专家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技术资源数据库、模拟模型等技术的集成,达到时、空、量、质上的精确灌水,是今后攻关的重点。

目前,比较有发展潜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是:一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 就是从作物生理角度出发,在一定时期主动施加一定程度有益的亏水度,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改善品质,控制上部旺长,实现矮化密植,到达节水增产的目的。二是应用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就是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获取农用小区作物生长实际需求的信息,通过信息处理与分析,按需给作物进行施水的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业率。这是农田灌溉学科发展的热点和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 三是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就是把生物学、自动控制、微电子、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高新技术集成节水灌溉机械与设备,适时地检测土壤和作物的水分,按照作物不同的需水要求来实施变量施水,达到最优的节水增产效果。

三、自动化控制和传感器的有机结合

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由中心主控系统(主计算机、控制柜)、电磁阀、田间信息采集传感器(可测土壤湿度绝对值)、气象观测站(可测量气温、风向、风速)、数据采集指令传输等通讯设备组成。应用节水灌溉自动化系统,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水资源日趋紧张的矛盾,还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降低农产品的成本。

田间信息采集传感设备就是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物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以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自动化灌溉可能设计的传感器主要分为:土壤类、作物类、气象类及系统类传感器。主要测量土壤水分、养分、温度;作物水分、养分、长势;气象类的光照、蒸发、风速、雨量及系统类的水压、阀门状态、流量、水质等数据资料。通过数据采集指令传输系统上传至中心主控制系统,通过中心主控制系统安装的各类自动化监测软件系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再以数值和曲线形式显示历史与实时参数值和变化曲线,并进行信息实时报警与记录。系统根据实时采集的数据与相应的灌溉需求量的设定值进行比较判断,来控制电磁阀开启和延续时间长短,实现智能控制,同时系统可通过网络获取天气信息,以作预先性处理。可采集到的数据有大气温度、大气相对湿度、土壤水势、土壤含水量、降雨量、地下水位、蒸发量。

四、结束语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但水资源的状态和使用方式是可以改变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要考虑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不可能像能

【转页】

【接页】(应用电子技术在农业灌溉中的应用 四川/陈 利)

源等通过寻找替代来解决其贫乏危机,水资源的可持续道路有其自身特点。水资源的高效与可持续利用是包括水工程安全、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水资源利用与合理配置、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必须时时刻刻地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增加,节水灌溉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微喷、滴灌等新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把自动控制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结合起来,对提高节水灌溉的自动化水平,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作物的生长情况、生长环境及生长规律,更精确更及时地控制灌溉,节约劳动力,提高对农业投入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节水灌溉工程推广,任重而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节水灌溉的逐步推广使用,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开发,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杨丽丰,何宏谋,梁志勇.西北内陆河灌区节水灌溉模式及节水效果分析〔J〕.人民黄河,2007,29(11):66―67.70.

[2]许迪,李益农.精细地面灌溉技术体系及其研究的进展〔J〕.水利学报,20O7,38(5):529―535.

[3]王乐财.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