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利弊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村官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村官利弊

篇1

有人说,青春是一朵美丽的花,绽放在最灿烂的季节,有人说,青春是一只满怀希望的小鸟,飞翔在最辽阔的天空;有人说,青春是一首赞歌,谱写出人间最美的乐章;有人说,青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满怀激情,奔向最广阔的大海。就在这如花似歌的青春年纪,我决然离开现代化的城市,回到这生我养我的地方——__,经过层层选拔,我非常荣幸的成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青春就是不畏艰辛,不惧困难。

村官的第一步是从熟悉环境,调整心态开始的。要胜任“村官”这项工作,对农村及所在村的情况的熟悉熟知是每一位“村官”的第一堂必修课,“村子面积有多大,村子人口有多少,村里特色经济是什么,村经济发展啥状况......”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烂熟于心的。光有了数据还不行,“村民们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对两委干部工作是否满意......”因此,必须沉下去,走到百姓家里,与他们拉拉家常、谈谈心。在谈话中,[!]实践中,感受农村,感知农民。

从参与村两委换届到阳光农廉网的普及、从护林防火到环境治理、从移民搬迁到林权改革、从产业调整到农民增收,每一段经历都刻骨铭心,有欢乐,有哭泣,有成就,有失落,回想每一天都是精彩,每完成一件事情,就会对自己服务农村的信心更加坚定。

当我看到书记、主任每次都以真诚的态度面对群众,不遗余力地为每一位老百姓解决生产生活的问题时,我总是深深被感动。面对生活困难,常年患有疾病的大爷,书记的一句“这个时候,不靠集体靠谁!”的话语铿锵有力,真正诠释了一名农村干部工作的责任。

每每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在心里一遍遍告诉自己无论有多难,绝不当“败将”,更不当“逃兵”,决不能让人家小瞧了我,更不能让人家因为我小瞧了我们大学生“村官”!计划生育超生户的门槛,不知踏了多少次;防火特险期时村里的山路,不知转了多少遭;环境整治中,手握铁锹,不知磨出了多少血泡;两委会议上,坚持己见,不知“争”了多少次嘴......我始终坚持着明明白白说事、简简单单做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自己的“村官”路。。

青春就是智慧,青春就是力量!!

大家都知道,草亭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20__年煤炭资源整合重组,大集团入驻__,永佛寺煤矿停产,原先的大部分职工都面临着待岗就业的困难。很清楚的记得是去年的腊月初八,我和往常一样上班,刚到村口,就听到有一阵阵争吵声,我上前向堵在阳煤门口的群众了解情况,果不其然,年底大家的情绪终于爆发了,“你们占用我们的资源,占我们的地,还污染我们的环境,说停产就停产,你让我们去哪上班,拿什么养活家口,拿什么过年??” 眼看就要起冲突,我试着上去沟通协调,却被人流挤到了一旁,见情况不妙,迅速的找到几位村委成员商量此事,我们分头把那几个情绪激动的带头人和阳煤的负责人叫到村委办公室进行调解,让他们冷静一下,有什么纠纷,坐下来协商处理,争执的焦点还是在就业问题上。最后在我的建议下,阳煤和村委会共同为村民就业想办法,同时争取到村民的年底福利,让大家过个好年。从那之后,我不再是大家眼中只会打打文字,做做会议记录的黄毛丫头,听到更多的是“这姑娘不错,给咱村里办了不少实事。”......

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青春,踏踏实实的去做好每一件基层工作,在点点滴滴中历练成长。

在青春这个大的舞台上,我们或许还是一只鸟。刚刚离开母亲怀抱的一只小鸟,可是我们的梦想是蓝天,我们要飞,飞到蓝天更蓝处!

在青春上这个舞台上,我们或许只是一股清泉,可是我们的梦想是大海。我们要拼搏,汇聚向广阔的大海,

在青春这个舞台上,我们或许只是纤细的小草,可是只要有阳光,我们就一定会倔强的成长。

扎根农村吧,这里有可爱的乡亲父老;

扎根农村吧,让纯朴的乡情洗涤我们不羁的心;

扎根农村吧,向贫穷宣战,向落后告别;

篇2

入村工作一年来,在组织的重视关怀、领导的言传身教和两委干部的支持帮助下,我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传输信息、服务群众的作用,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牢记组织和领导的重托,立足基层、磨炼意志,勤奋敬业、锐意进取,自身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等都有了较大提高,树立了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形象,较好地完成了村内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领导、同志和党员群众的肯定。现述职如下:

长将此心寻一问,誓以理想铸人生——着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长将此心寻一问,何以慰我平生忧?猛然看见“平凡孕育伟大、奉献谱写人生、汗水铸就辉煌”这句话,我就被深深触动了。到大山东庄工作一年来,我始终在思想上鞭策自己,在实践中锤炼自己,坚持多看、多学、多听、多行,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加强自我修养。这段繁忙与愉悦,压力与动力并存的日子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名大学生村官的责任心,更多的是感激、感动与感恩。同时我也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虚心求教的态度,对照自己实际工作查找不足,主动向领导、同事请教,不断提高自己,尽快完成心理和角色上的转变。同时以崇高的事业心、火热的责任心和执着的进取心要求自己,达到了不断提高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目标。

天生我材必有用——踏踏实实干好各项工作

新东方校长俞敏洪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人,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用一些平凡的琐事积累成不平凡的生命。”尽管农村工作琐碎繁杂,但我相信只有做好这些最平凡琐碎的工作才能真正成就不平凡的生命。因此我一直在工作中忠实地践行着俞敏洪校长的这句话。

协助村里顺利完成了村两委换届工作。上任之初,我就恰好赶上乐第八届农村两委换届选举。农村两委顺利换届可以说是农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为了能够出色完成这项任务,我认真翻阅了有关农村换届选举工作的相关政策,针对不懂、不清楚的问题,多次找到镇组织室人员进行咨询。在选举过程中,做选票箱、进行选民登记各个步骤一丝不苟,丝毫不敢马虎大意。在我的充分准备下,最终保证了换届工作顺利完成。通过选举这项工作不仅使我深入了解了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还给了我一个向父老乡亲推荐自己的机会,为我以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协助两委干部顺利完成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收缴工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项惠农的好政策,也是在我培训期间组织上交给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保证广大村民都能够享受养老保险带来的好处,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解读,多次利用休息时间深入群众家中进行宣传,给他们宣传讲解参加养老保险所带来好处和实惠,使参保人数逐渐增加。到最后我村的参保率达到了120%,超额完成了镇党委政府下达的任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征收进度位居全镇首位。

配合村两委与卫生管理部门开展了预防手足口病工作。今年4—7月份是手足口病的多发时期,尽管我们一直十分注重卫生防疫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6月份手足口病在我村爆发。为了遏制疫情的不断扩散,在我的建议下,村两委果断采取了应急措施。迅速成立了相应的分包组织,责任落实到每名村干部。我牺牲掉自己的休假时间,积极联系市医院、卫生所,开车在医院和村里之间往返,转移隔离并治疗发病儿童,所有开支没在村里报销过一分钱。危急之时,我主动请缨负责村内公共场所的消毒工作。每天坚持用喷雾器在小学、村部以及各主要街道进行消毒。与此同时,在村里向群众讲解预防手足口病的知识,并和镇卫生院大夫一起到有小孩的群众家逐户排查并进行消毒。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患病儿童得到了及时有效治疗并快速康复痊愈。我的做法受到了市卫生局的充分肯定,受到上级党委的表彰。

篇3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基层意识;就业教育

自199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自2002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呈逐年递增之势,到2011年突破660万大关,加之往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超过800万[1]。加之国际金融形势的动荡,对我国的就业形势如同雪上加霜[2]。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于2003年相继出台了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相关优惠政策,随后许多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实施意见和办法,各级政府对于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都非常地关注和重视[3]。通过对政策的宣传以及正确的引导,目前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就业有了一定的认识,每年报名参加“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支援西部计划”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需要经过考试选拔合格才能录用。另一方面,面对城市街道社区,面对县级以下的企事业单位,毕业生的就业意愿明显较低。对部分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而言,政治原因及各种经济的补偿、各种政策的倾斜成为吸引其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而非自觉地选择。可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既要有政府的积极政策,更要有学校的良好教育,二者密不可分。我校为高职院校,以我校2010级普通大专学生为对象,如何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组织学生自觉的高效的到基层工作,从思想上让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做出应有的贡献,解决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目的或动机问题是本选题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对学生的基层就业意识教育

1.1 使毕业生树立健康的就业理念

许多同学抱着“安全感第一”的择业心态,出于“求稳”、“求薪”“一步到位”的心理,只愿意选择到大城市,待遇好的单位工作,因此失去了许多原本非常好的工作机会。毕业生把就业方向集中到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区域本身并无不当,目前的问题出在于毕业生将就业目标唯一化,宁可不就业也要等机会到自己满意的地方就业[4]。就在很多人感叹“就业难”的时候,“有业不就”的大学毕业生却日趋增多。有的毕业生采取“临时就业”方式,先随便找个工作做做,稍稍觉得不满意就辞职,以至于找不到工作;还有一些家境宽裕的毕业生,觉得衣食无忧,就业压力大,干脆就在家里过安逸的生活。如此导致许多毕业生因此而待业,这样的就业观是不可取的,甚至有些极端化倾向。作为学生,毕业了要生存,养活自己,就要靠就业;要想发展自己,服务社会也要靠就业,积累经验。这样的就业观才是最简单的朴素的就业观。通过学校的教育使同学们改变不当的就业理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新观念,那么去基层就业也将成为毕业生的一个自觉的选择。

1.2 培养大学生基层就业意识

开展基层意识教育,以“扎根基层、献身基层事业、实现自我价值”特色人才的培养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培养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社会优秀人才。依托学校成熟的德育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结合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基层,增强大学生实践观念,服从观念,劳动观念,增强大学生奉献精神.与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基层就业的含义意义,帮助其分析基层就业的利与弊,深刻理解国家对基层就业的政策导向,走出对基层就业的误区,树立面向基层.为基层服务的思想.自觉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树立服务基层的就业意识。

1.3 举办基层就业知识讲座加强对基层就业环境的认知

以基层就业为主题,通过学校,系部,党团及班会活动营造一个富有内涵的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基层就业的理念时刻围绕在学生身边,耳濡目染,强化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意识。在校学习期间,做到每月安排一次基层就业教育讲座,聘请知名专家做就业专题讲座,邀请在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等,使同学们对我国的就业形势及本专业的就业趋势有所了解,并加深了解基层就业的概念,使其对基层就业有更清晰的认识。

2.加强对广大学生家长的基层就业教育

在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上,家长的意见是举足轻重的,往往影响甚至决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尤其是面对基层就业,农村学生家长本希望孩子通过上学脱离农村,能到大城市去工作,如果学生毕业回到基层,会被认为是很丢面子的事;城市学生家长则不希望孩子远离自己到基层吃苦。因此,对家长的基层就业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通过网络建立校信通、高校通、班内网等系统,同时建立飞信群,QQ群等,基本实现对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全覆盖。及时向学生家长分析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阐述基层就业的意义以及其利弊关系。同时,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该不断的通过舆论宣传我国的基层就业的意义及政策。有了家长的支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意念会更加坚定。

3.建立基层就业教育评价档案

学生入校前,我们随录取通知书寄送关于基层就业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了解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知程度,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有的放矢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情况,性格心理特点,就业理念的不同,建立更加细致的数据库,以便于区别教育。

通过对基层就业相关政策,知识的考试建立学生基层就业教育的成绩档案。学生离校前,仍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基层就业的认识,通过调查结果评价我们针对基层就业教育的效果。

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档案,定期回访,以了解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尤其是到基层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形成调研报告便于进一步的研究。

4.结语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意义深远的战略举措,其本身体现了一定的公益特征[5]。我们的阶段性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对基层就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基层就业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就业的概念、意义、政策都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基层就业教育,使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能过从思想上进基层,在基层单位实现良性的、高效的就业,其结果必是一个利于个人,利于基层单位,利于国家的三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建成,张志业,郝惠君.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和对策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0-103.

[2]马洪亮.科学发展观礼野下大学生就业才眚导与服务体系的构建[J].出国与就业,2010,35-38.

[3]和莉莉.浅谈影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原因及对策[J].探索,2010,04.

[4]周海涛.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现状及其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8,06.

[5]陈明霞.论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公益特征与政策支持体系建构[J].梧州学院学报,2010(20):

45-49.

篇4

关键词:和谐的中国经济体 均衡 适度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中国经济工作一大重点。经济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系统、坚实的基础,只有经济体健康运行、和谐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为一体的整体布局的和谐才有实现的可能和保障,所以构建和谐的中国经济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工程,意义重大。

构建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三个文明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伟大成果,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观念文化的。同样,一个经济体本身也包括三个方面:处在表层的物质层、过渡的制度中间层和观念文化的深层。谈到如何构建和谐的中国经济体,不能回避该经济体与其本国政治、法律、科技教育等外部环境的关系;从更开放的视角来看,构建和谐的中国经济体还必须在全球化背景下“打量”其和谐状况。

本文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分析工具,围绕五个着力点对如何构建和谐的中国经济体进行简要、系统地阐述。

一、物质层面的经济体和谐

该问题又包括三个方面:厂商和谐;产业和谐;经济布局和谐。

1、厂商和谐

厂商和谐强调其在用“成本―受益”范式规划其经济行为时,应统筹考虑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而不是将成本理解为单纯的私人成本, 以避免厂商生产中负外部性的释放,促进其多向外部环境发出“芳香”而不是“噪声”。负外部性使厂商所承担的生产成本小于实际产生的全部社会成本,市场机制功能失效,资源配置发生扭曲而达不到帕累托最优,整个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

厂商是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厂商的经济行为和谐是宏观经济体和谐的微观基础。他们经济活动中负的外部性少了,“芳香”多了,那么由千千万万个微观经济主体构成的宏观经济体就会和谐、健康。

解决厂商经济行为外部性的一个主要思路是通过征税、补贴、企业合并或战略重组等制度安排,将微观经济主体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成本。另一个主要思路是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提倡企业多使用可再生的原材料进行生产。

2、产业和谐

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协调,搞好综合平衡,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与健康发展尤为关键。产业不和谐主要体现在产业间和各个产业内部的比例不协调、结构失衡。当前经济不和谐在产业领域层面的表现有:(1)就产业间的关系来看,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制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难度未减,农业落后于工业的发展反过来制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2)就产业内部情况来看,行业结构不合理、不和谐现象严重:煤、电、油、运“四大荒”的能源瓶颈制约经济的发展。

以小汽车制造行业与燃油行业的这种产业内部的比例不协调为例来分析。小汽车的剧增对能源短缺的中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由于国情不同, 中国目前力争“小汽车进入千家万户”的家庭汽车发展模式与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状况、资源储备状况、能源发展战略的和谐问题值得关注。如果中国有5亿辆小汽车,那么要消耗的燃料将是现在的数倍,停车场匮乏问题凸显。美国的能源蕴藏量比中国丰富, 国土面积与中国接近,而人口只有中国的1/5,所以美国人均拥有的道路面积以及能源数量数倍于中国,美国可以“装在轮子上”进而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而由于我们人均拥有的道路面积以及能源数量匮乏,能否行驶在美国模式的“高速公路”上,值得商榷。目前不少城市“蜗牛爬行”式的城市交通堵车状况已经让有车族不耐烦,就是问题逐步凸现的一个明证。

个体出行速度高,总体出行速度不一定高;要提升总体出行速度,根本的办法在于有效的交通机制设计――“大公交”战略的实施,大力制造消耗清洁无污染能源的公共汽车,增加电动自行车的数量,追求中国特色的总体出行速度和交通效率最大化,在此基础上获得中国特色的总体经济效率和总体生活质量最大化。

道路建设也是如此,应处理好道路建设占用土地与保护农民耕地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要想国富,先修路”,可是还有“要想国富,农民也得富”的“三农”问题呢。由此看来,谈产业、行业的和谐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协调好产业、行业之间的比例、结构关系,不能以一个产业或行业的发展损坏另一个产业或行业的利益,应共赢追求经济“总盘子”最大。

农业产业内的不和谐表现也很明显。一方面,新型、现代的农业生产组织创新不够;另一方面,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低,高技术农业企业无论其数量还是规模都不适应二元结构转型、城市化及“三农”问题的解决。

依靠科技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基因农业应得到足够的重视。解决农业产业内部不和谐,除了应依靠农业生产组织创新和科技兴农,土地制度创新尤显关键。各国农业发展的道路表明,解决土地问题的核心是合理的土地制度,中国的情况也相类似。如推进土地制度创新,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权作为抵押获得创业贷款,金融支农的力度就会得到切实加大;如规范、推动土地承包权的转让,加强土地集中与兼并以形成规模农业经济等,那么人均占有耕地少、先进技术用不上、规模不经济等导致亩均产出水平低的现象就会得到进一步地克服,这个问题的解决无疑会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此外,产业不和谐还表现在少数行业的非正常垄断以及某些行业投资过热,引起泡沫经济;第二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任重道远,低水平重复建设、技术和人力资源分布失衡状况期望得到有效地调控。

3、经济布局和谐

经济布局和谐主要应关注两个方面:首先要将产业布局与区域布局统筹考虑;其次是坚持梯度推移原则,有机实施产业与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关于将产业布局与区域布局统筹考虑的问题。日本“四全综”综合开发经济计划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四全综”以特大城市圈、地方中枢城市圈为基础,将信息、通讯、交通、安居舒适的房地产开发建设等战略性项目融入其中,实现了战略产业振兴与区域经

济繁荣的双赢。

“四全综”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经济布局具有指导、启示意义,但是在实践中应结合国情创造性地运用,走出适合自己的新路子。日本是能源与原材料的进口大国,其88%的石油从中东进口,97%的天然气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进口。中国则不同, 以原油为例, 中国原油的自给率高达60%,经济发展所需的原油对外部世界的依赖程度低于日本。

(2)无论是产业布局还是区域布局,都存在一个梯度的客观态势,因而需梯度推移形成和谐的区域布局与产业布局。以京津冀区域为例,这一地区区域内产业链是残缺的,同时京津冀地区的区际间产业链也存在“断裂”,北京、天津产业高梯度地区与周边产业低梯度地区形成产业“悬崖”,导致梯度推移艰巨,进而造成区际经济发展失衡、不和谐,区域、产业的吸引力、竞争力大打折扣。解决产业布局与区域布局链“断裂”的一个主要思路是两手互动,既要靠“市场”,也要找“市长”。

市场调节配置资源是一个基本方向,但在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布局和谐,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发展市场经济,首先找市场,如果因市场的局限性解决不了,也应找“市长”,以辅助协调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与配置,解决区域布局、产业结构不和谐的深层次矛盾,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服务,作为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重要补充。

投资143亿美元的京津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将在2007年运营,实现京津两市半小时通达的目标。公路方面,天津将推动新建京津高速公路北通道,以及加快京沪高速公路天津段的建设,实现天津市域主要过境、中心城区到达周边地区主要城市交通行程时间不超过90分钟。这是通过区际物流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布局和谐的一着妙棋。

二、经济制度和谐

加入WTO以后,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与合作。WTO成员国大多是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这就要求我们的经济制度完善、创新应参考“国际坐标系”,努力构建、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避免经济制度与国际通行规则不和谐而产生制度层面的高位“摩擦”与“震荡”。

经济制度的和谐构建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与企业制度,此外技术创新制度也要与国际规则接轨。从微观角度谈构建和谐的中国经济制度,主要是针对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谈到作为国民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的制度建设,不能忽视企业技术创新制度。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是造成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缺乏的重要原因。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专利制度就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利器,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制度性动力,产业革命时期英国运用过,我们也要善用。运用专利制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转移相结合,既要防止侵犯它方权利,更要保护好自己的权利。

构建和谐的经济制度,应紧密结合国情推进制度创新,经济制度创新与政治体制改革应保持基本协调的节奏。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制度创新将更有可能成为比技术还重要的“第一生产力”,为巩固、扩大改革开放的成果保驾护航。从当前我国的国情来看,经济体制的激进式改革与政治体制的渐进式改革基本协调,理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转型与繁荣,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赞誉。而东欧剧变的伤痛与俄罗斯激进的“休克疗法”的梦魇,国人至今仍记忆犹新,中国决不能不顾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经济政治状况,盲目地效仿别国的改革发展之路。经济制度创新与政治体制改革应保持基本协调的节奏,改革步伐应徐疾有致,改革进程应健康推进。

三、经济观念和谐

观念文化居于经济文明体的深层,这里的经济观念和谐主要强调经济政策、经济方略应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经济观念和谐的着力点在于正确理解并把握均衡、度的内涵,以求得经济效率、福利公平的统一。观念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巨大,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它所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1、经济观念和谐要正确理解并把握均衡的要义

均衡是长期动态的内涵而非短期静态之意,短期内经济的不均衡难以避免,因而经济政策、经济指导思想应着眼于经济体长期有序、健康、稳定地运行,至少是一个经济周期内的均衡,而不能单纯强调某一年度国民经济的均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经历了5次经济景气循环,每一次所产生的背景、面临的难题与“着陆”措施都不同,但是治理政策都是大体保持了经济循环期内的国民经济变量总的平衡,有的还体现了上期“软着陆”对下期经济运行的良性推动,比如,以2002年为转折点,中国经济正在开始新一轮景气循环,由于企业建立起风险内控机制和投资自主决策机制,经济质量与效益将同步增长,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理性的绿色GDP。

2、经济观念和谐要正确理解并把握“度”的要义

从哲学意义上的“度”的本质内涵出发,要求经济政策、经济方略在治理经济难题时立足于保持经济变量适度,防止过或不及。以房地产投资过度为例,国家七部委联动“重拳出击”,对房产价格适度管制,部分城市的房产价格理性回归,楼市泡沫部分挤出,对改善居民的居住水平、稳定经济秩序起到了较好的宏观调控效果。现在看来,重拳出击仍需持续,以形成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已出先了这种金融泡沫膨胀的苗头,相当数量的储蓄资金和银行贷款被投向房地产市场而不是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的战略性产业,导致相当一部分城市房地产价格(与其他产品价格相比)“单兵突进”式的飙升,支撑楼市泡沫的庞大的虚拟资本所演绎的虚假的经济繁荣,已经成为制约国家产业结构和谐、国民有效需求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和国家经济核心竞争力(房地产业不是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的战略性产业,而是基本消费品产业)提高的隐患。在始发期和初期,国内资本的炒作居于主导地位;现在,境外资本、国际游资已经或正在慢慢瞄准这只硕大的“虚拟蛋糕”枕戈待发,这些外资将“宝”押在房地产行业对政策当局的高寻租能力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上, 以期在房地产价格升至合适水平时赚足利润,“转身抽资出逃”,这种情形已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多个国家出现过。

适度调节房产价格,也是优化房产与农产品的价格比例,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有效的政策性措施。由于房产价格居高不下并呈不断攀升态势,使收入有了微量增加的部

分农民仍然买不起这些现代工业消费品,微量增加的收入“缩水”,这一方面不能使他们充分地享受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反过来也抑制了对房产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降低了其对GDP的拉动作用;房产价格的不断攀升,也对进城务工收入来源不稳固、增收基础薄弱的农民“雪上加霜”,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不利于二元结构转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通过合理调节房产价格,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利于刺激、扩大农村广大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对房产的消费能力,从而有利于推动工业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并最终有利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对房产价格的调节不能损坏经济效率,在这里正确理解并把握经济和谐观念、保持经济变量适度就显得尤为关键。

正确理解并把握均衡、“度”的要义还应进一步破除“大锅饭”的绝对平均主义观念,均衡不是平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下的均衡,才是真正的均衡,才是和谐的生动体现。

3、经济观念不和谐的表现及危害

区域经济观念不和谐。比如说,一味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观念,就可能导致行政驱动的“土围子”分割市场,人为地阻碍产品与生产要素合理、 自由地流动,影响产业梯度转移,影响区际经济圈的构建。再比如,一味抱着“随大流”或“枪打出头鸟”的中庸之道,就可能囿于“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现状,缺乏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立足长远的战略谋划。

国家经济观念不和谐。比如说,一味抱着“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就可能陷入资源过度开发、环境严重污染、经济畸形发展的状态,“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国家经济观念不和谐还体现在一味抱着“市场机制万能”或“全能政府”的观念方面。

四、经济体与政治、法律、教育等外部环境的和谐

经济发展总是处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之中,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也是与政治、法律、教育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构建和谐的经济体,解决诸多前进中的难题,不但需考虑政治、法律、教育的外部环境,往往还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教育等合力,以谋求处在一定外部环境下的经济体的和谐发展。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均衡、和谐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失业自然成了经济体不和谐的一种外在表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及其失业现象的存在,就是现时代最典型的始发于教育领域继而表现为一种经济就业问题从而影响经济体和谐的现象,而它的有效解决,却最终依赖于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教育等的合力。

由于资本在运动中追逐最大化的利润,所以其外在表现是“嫌贫爱富”。作为人力资本化身的人才――大学毕业生也是这样,抱着“天南海北皆可去”的观念“往高处走”的大学毕业生比例高,这就造成一方面特大城市、大城市人才过度饱和从而人力资本浪费,另一方面,急需人才的中小城市人才匮乏,而农村人力资源匮乏情况就更严重,这种教育领域内大学生人力资源“顺水漂”的不和谐流动通过传输机制影响了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地区的繁荣,造成了经济的不和谐,发达地区人力资本奢侈消费愈严重,贫困地区人力资本严重缺失愈落后,势必进一步加剧地区差距、收入差距、城乡差距。

克服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就业不和谐的这种弊端,依赖人力资本“嫌贫爱富”的非理性“顺水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就业是最大的福利,解决作为过渡身份的大学生就业不和谐的问题,从行为主体来看,需经济、政治、教育界合力解决,从解决问题所采用方法的性质来看,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两“手”互动。这不仅关系到教育本身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解决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力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的状况。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下简称《意见》),集经济政策、教育政策、就业政策、政治关爱多管齐下,对和谐社会、和谐经济体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意见》中的经济政策:对毕业后自愿到艰苦地区和艰苦行业工作,且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学生,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教育政策:实施中西部地区生源定向招生制度,并确保这部分毕业生完成学业后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政治关爱: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每年给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的乡镇下达一部分周转编制,用于接受应届或往届高校毕业生;今后在选拔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时,要注意从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等。

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有利于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有利于改善人力资源在全国分布不均的状况,有利于引导农民奔小康,特别是有利于引导、带动并造就数以千万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的战略需要。前一段时期,有一批“村官”大学毕业生奋战在三农前线战场,通过与当地农民广泛接触、交流,在传播技术、开拓市场,帮助农民致富,推动改变那里的农村落后面貌方面撒播了“点点星火”,起到了良好的先锋示范作用;但是,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艰巨任务,要让这“点点星火”迅速成为“燎原之势”,需要捆绑运用政治、经济、教育的组合政策,才能使一大批有知识、有理想、有热情的大学生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事业中的生力军。中国有2,861个县级区县,44,821个乡,78万个行政村,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量巨大。综合政策运用得当,不仅能够解决教育、培养人才和经济、就业不和谐的矛盾,而且也能够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富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

所以,经济体的和谐构建不能单纯依靠经济政策,而是需综合运用政治、法律、教育等手段,多管齐下打好“立体攻坚战”;经济体的和谐与否,也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和谐状况,外部环境和谐有利于经济体实现真正的和谐。五、中国经济体与国际部门的和谐

这里的国际部门是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中除中国以外的虚拟的海外经济主体,这个虚拟的海外经济主体主要包括美、日、欧盟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中国经济体与国际部门共同构成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世界经济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波动会对中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经济体的安全、健康是与国际部门的景气状况息息相关的。

中国经济体与国际部门的和谐强调将中国经济发展放在开放的全球化视野下“打量”,追求中国经济体的外贸和谐、国际金融和谐、FDI和人力资本的流动和谐,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经济体对外的

长期均衡。对这个问题至少应从以下几点加以认知和把握。

1、外贸和谐

外贸和谐致力于长期动态的外贸均衡。我国外贸不和谐的一个突出表现在于资源导向型外贸额偏高,而市场导向型外贸额偏低,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于资源导向型与市场导向型并重,并逐步加快过渡到市场导向型。

资源导向型经济带来的外贸顺差代价大、成本高,不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的发展,与绿色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的总体发展思路也根本背离。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的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旦本国自然资源紧缺,国际自然资源市场恶化,国民经济的脆弱性就会愈加凸现,进而引发风险。以中国对日出口一次性筷子的资源导向型外贸为例, 日本全年一次性筷子的消耗量约为250多亿双,其中从中国的进口量占96%,一次性筷子大量出口消耗大量木材,影响中国林业良性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1998年的特大洪水,造成2,000多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是上游伐木产值总和的几百倍,这样严重的经济损失,使我们认识到,资源导向型外贸战略只是权宜之计。

2、国际金融和谐

金融是经济的晴雨表,国际金融和谐强调长期动态的国际资本项目大体平衡。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特征之一,而国际金融的全球化则使中国的金融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且由于国际金融交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 因此国际金融和谐比国际贸易和谐显得更为关键。该问题又包括国际储备、汇率、外债等主要方面。

(1)国际储备和谐就是指国际储备额适度。以国际储备中的外汇储备为例,2004年我国的外汇储备达6,099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是把双刃剑,储备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再者,国际储备代表着对外国资源的购买力,长期保有外汇储备意味着放弃了使用这部分外国资源来增加投资加速本国经济发展的机会,长期保有的外汇储备额愈大,机会成本也就愈大;国际储备过少不利于短期内不可避免的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也不利于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金融危机到来时缺乏充分的应对资金。如1995年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后,墨政府一筹莫展,是克林顿政府从外汇稳定基金中拨出200亿美元资助墨西哥政府平衡汇市,挽救比索度过危机的。储备适度很重要,需要大智慧与胆略。

(2)汇率和谐汇率问题涵盖汇率制度与汇率值两个方面。不同的汇率制度对国际收支的调节机理不同,利弊兼具。尽管浮动汇率制度自动调节国际收支,但是所需时间往往很长,效果不确定性大;当国际收支失衡时,经济当局不能完全依靠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而是应主动采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加以干预。由于我国金融基础还不够强,各项配套制度还不很完善,贸然采取完全自由的浮动汇率体制风险很大, 当然完全固定的汇率制度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不利于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有利于稳定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有利于保持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的相对稳定,符合目前的中国国情和现实需要。

关于汇率值的大小适度问题,人民币适度升值是必然的,符合渐进的汇率体制改革的需要。人民币对美元的适度上升,对进口弹性较小的必需品,因进口量不能减少,可降低进口成本,从而降低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平抑国内物价上涨。

此外,保持外债的适度对于防范金融危机、构建和谐经济体也显重要。

3、FDl人力资本的流动和谐

(1)FDI挤入和挤出双重效应和谐。应关注在中国东西中部不同地区,FDI对国内投资的挤入和挤出双重效应,保持总挤入量和总挤出量的大体平衡。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以其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及一系列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外商来华进行直接投资,1993年开始,我国FDI流入量就开始在发展中国家位居第一,2002年更是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FDI的引进会对我国的资本构成、技术进步、进出口、就业、财政收入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FDI在三大区域之间却存在着挤入和挤出双重效应的显著差异,这种差异通过投资乘数传导机制可能进一步加剧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值得关注。

(2)人力资本的流动和谐。人力资本是资本中活跃的组成部分,对一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愈来愈大。前些年,高层次的人力资本跨国单向流动明显, “脑泄漏”现象严重。西方国家良好的教育实施、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磁吸了一大批在国内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大学生,人力资本单向“泄漏”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和谐发展。

现在,政府正采取多种措施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服务经济建设;本国的经济发展也为海外学子回国创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高层次人力资本的双向流动开始形成,过度失衡有望得到控制。六、结束语:以经济效率、福利公平为导向,构建适度、均衡的和谐的中国经济体

综上所述,从经济文明体的物质技术、制度、观念文化三个组成层面视角来看,和谐经济体的构建应从物质层面的经济体和谐、经济制度的和谐、经济观念和谐三大着力点加以把握。其中,厂商和谐构成和谐经济体的微观物质技术层面,产业和谐、经济布局和谐则构成和谐经济体的宏观物质技术层面;经济制度的和谐构建关键在于现代产权制度与企业制度,同时应强调经济制度创新与政治体制改革保持基本协调的节奏,改革步伐应徐疾有致,改革进程应健康推进;而经济观念和谐的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并把握均衡、“度”的内涵,并且应认识到这种均衡是长期、动态的均衡,调控经济变量立足于保持经济变量适度,防止过犹不及。

从经济与政治、法律、教育等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的视角来看,应注重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法律、教育政策,注重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效用,多管齐下打好“立体攻坚战”,构建和谐的中国经济体,实现经济对内的适度、均衡、和谐。

从中国经济与国际部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视角来看,和谐的中国经济体构建应从外贸和谐、国际金融和谐、FD[与人力资本流动平衡等方面加以把握,在此基础上,追求国际收支长期、动态的均衡,实现经济对外的适度、均衡、和谐。其中外贸和谐的关键在于外贸战略应坚持短期的资源导向型与长期的市场导向性并重、并逐步加快过渡到市场导向型的原则;国际金融和谐立足于国际储备、汇率、外债的长期均衡。

在此基础上,和谐的中国经济体实现了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的对内均衡与国际收支的对外均衡;在此基础上,和谐的中国经济体实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充分利用可再生物质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和谐的中国经济体加速缩小区域差距、收入差距、二元结构差距,为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总体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而经济运行中的那些大起大落或过度的忽冷忽热、“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等种种的不和谐经济“噪音”都是应该引以重视并加以摒弃的。

无论是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人员,还是经济实践活动中的工作者,都应该坚持以经济效率、福利公平为导向,为构建适度、均衡、和谐的中国经济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