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它以以下几个假设为前提:
(1)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这些矛盾就可以解决。
(2)对工人,其基本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货币收入,或者说只要能使人得到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潜能。
(3)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益的,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下降。科学管理是使单个人提高效率的有效办法。[1]
泰勒科学管理试验及其理论是建立在这三个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全面和科学,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补充和完善。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及作业研究和时间研究两个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任务,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它是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对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而科学管理正是在管理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管理进行了归纳和变革。泰勒指出:“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工长、监工、企业主)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3]
(2)作业管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首先,泰勒通过试验和研究,对工人的工时和动作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其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认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有工作对他合适,才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同时,运用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在制定了恰当的工作定额,并挑选了“第一流的工人”后,还应当实行标准化原理,即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组织管理。泰勒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以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计划部门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指令和命令;工人和工头从事执行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务(即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有关企业重大政策的决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1]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相对于其他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高等教育的目标、要素、活动、结构与功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系统的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制定的,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以高等教育的规律为指导,而不能采用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或原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提高人才质量为根本目标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2.高等教育管理要素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包括管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即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导性成员——教师和高等教育的主体性成员——学生。高等教育管理要符合他们的劳动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组成人员的特殊性,管理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管理现象——自我
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想象,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自我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人都是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人,因此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也表明,在管理过程中有必要让其发挥自己的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要协调学术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学术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质和本质功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一定要以学术目标为主导目标,与高校的学术目标一致。
鉴于高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管理师生的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教学民主、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首先要求管理思想民主化,尊重教职工的智慧与才干,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各个学校成员的作用;第三,积极创造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简便易行的、有利于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管理的民主运行模式。
4.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与一般管理一样,高等教育管理具有两个基本的目标功能: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或“放大”功能。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与其他社会系统有所不同,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都有特殊的表现: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对“凝聚力工程”提出了更高也更难的要求。更高体现在高校的师生对于人际关系交往比较看重,在人的需求层次中,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这就要求注重人本管理,提高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其次,高等教育系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系统,通过各成员、各要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2]
三、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的评价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效率的教育管理的配合,否则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高效率的教育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科学管理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综合,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又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因此,科学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理论,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理论支撑,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最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通过对时间、动作、工作的研究,第一次使管理由经验上升到科学,第一次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的理念亦是高等教育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高等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大学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以追求学术目标为重的组织,因此高等教育的各项活动都应该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各项决策都应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高等教育活动也应运用科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决策,科学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教师激励。根据“经济人”假设的原理,科学管理为最大限度挖掘工人的潜能和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张对工人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对员工进行激励在管理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包括经济激励和精神激励,其能够有效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激励是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积极性,更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否。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但根据教师劳动的特点和其作为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精神激励比经济激励更为重要,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教师激励应符合教师需要的特点,遵循教师激励的公平性原则、社会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及支持性原则等一些基本原则,可采取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考评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促进教师的良好发展。
(4)组织理论。科学管理主张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和例外原则。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管理理论,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同样需要这些组织理论的指导,因此,科学管理中的组织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大学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复杂性,大学组织的成员复杂、结构复杂,大学组织的权力结构也较为复杂,同时,大学的职能又具有多样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各部门分工合作,如现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有其存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经济人假设”。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假设前提就是“经济人”。认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如何实现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与后来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科学管理中对人及人性的理解还是表现出了很强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过多侧重于从理性的、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人、管理人,忽略对人的非理性层面、人的自由发展的全面认识,使得泰勒本人尽管在其着作中和生活中对科学管理做过许多辩解,但总给人们一种冷酷无情、缺乏人性的印象。[4]人性是复杂的,同时也会根据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高等教育管理的对象——教师和学生,比起一般的普通工人他们更为关心的是精神层面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比较看重人际关系的交往。因此,科学管理的“经济人”假设不符合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也就不能照搬科学管理的一些相关原则和原理,而应根据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才能完成预期的管理任务。
(2)效率至上观。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诞生于经济管理领域,企业讲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调高人才的质量为根本目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同时,教育又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
篇2
一、科学管理的概述
1.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它以以下几个假设为前提:
(1)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这些矛盾就可以解决。
(2)对工人,其基本假定,即人是“经济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货币收入,或者说只要能使人得到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他自身最大的潜能。
(3)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益的,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下降。科学管理是使单个人提高效率的有效办法。[1]
泰勒科学管理试验及其理论是建立在这三个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科学管理理论,但这三个前提假设并不全面和科学,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补充和完善。
2.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上述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及作业研究和时间研究两个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任务,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管理哲学、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
(1)管理哲学。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它是以管理哲学为指导的,管理哲学是管理中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从思维和存在的角度对管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而科学管理正是在管理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管理进行了归纳和变革。泰勒指出:“从实质上讲,‘科学管理’是人和公司或产业中工人方面的一种切实的精神革命——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职责、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方面的一种彻底的思想革命。他同样也是管理当局(工长、监工、企业主)方面的人的一种精神革命——是他们对待职责、对待同事、对待工人、对待所有日常问题方面的一种彻底的精神革命。如果没有这两种彻底的精神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3]
(2)作业管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也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出发点之一。首先,泰勒通过试验和研究,对工人的工时和动作进行研究,从而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其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泰勒认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有工作对他合适,才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企业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同时,运用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在制定了恰当的工作定额,并挑选了“第一流的工人”后,还应当实行标准化原理,即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组织管理。泰勒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以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计划职能归管理当局,并设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计划部门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指令和命令;工人和工头从事执行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务(即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有关企业重大政策的决定和重要人事的任免等。[1]
二、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
高等学校相对于其他组织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高等教育的目标、要素、活动、结构与功能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即高等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管理的特点。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管理目标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系统的目标是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来制定的,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也应该以高等教育的规律为指导,而不能采用企业管理中的各种原则或原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提高人才质量为根本目标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应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2.高等教育管理要素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包括管理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即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主导性成员——教师和高等教育的主体性成员——学生。高等教育管理要符合他们的劳动特点和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系统组成人员的特殊性,管理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管理现象——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管理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想象,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自我管理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人都是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人,因此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他们的心理特征也表明,在管理过程中有必要让其发挥自己的自我组织管理的能力。
3.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的特殊性
高等教育管理要协调学术目标与其他目标之间的矛盾。学术目标体现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整体性质和本质功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一定要以学术目标为主导目标,与高校的学术目标一致。
鉴于高校师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管理师生的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显得更加重要,教学民主、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管理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健全民主管理制度,首先要求管理思想民主化,尊重教职工的智慧与才干,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各个学校成员的作用;第三,积极创造多种形式的、生动活泼的、简便易行的、有利于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管理的民主运行模式。
4.高等教育管理功能的特殊性
与一般管理一样,高等教育管理具有两个基本的目标功能:管理的“维系”功能和管理的“结合”功能或“放大”功能。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与其他社会系统有所不同,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精神产品。因此,在高等教育管理中,上述两个功能都有特殊的表现:首先高等学校的管理对“凝聚力工程”提出了更高也更难的要求。更高体现在高校的师生对于人际关系交往比较看重,在人的需求层次中,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这就要求注重人本管理,提高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其次,高等教育系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系统,通过各成员、各要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三、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的评价
1.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效率的教育管理的配合,否则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高效率的教育管理实践又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科学管理是一次管理思想上的大综合,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同时又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管理思想体系。因此,科学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理论,是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理论支撑,为高等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最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科学理念。科学管理通过对时间、动作、工作的研究,第一次使管理由经验上升到科学,第一次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科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尊重科学、运用科学的理念亦是高等教育管理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教育管理顺利进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高等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大学是一个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是以追求学术目标为重的组织,因此高等教育的各项活动都应该尊重科学、运用科学,各项决策都应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高等教育活动也应运用科学方法,通过科学研究,进行科学决策,科学地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教师激励。根据“经济人”假设的原理,科学管理为最大限度挖掘工人的潜能和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张对工人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对员工进行激励在管理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理念,包括经济激励和精神激励,其能够有效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教师激励是教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到教师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积极性,更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与否。没有良好的教学质量也就无从谈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因为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但根据教师劳动的特点和其作为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精神激励比经济激励更为重要,教师对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教师激励应符合教师需要的特点,遵循教师激励的公平性原则、社会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及支持性原则等一些基本原则,可采取目标激励、竞争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和考评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促进教师的良好发展。
(4)组织理论。科学管理主张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和例外原则。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组织管理理论,大学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同样需要这些组织理论的指导,因此,科学管理中的组织理论对高等教育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大学组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复杂性,大学组织的成员复杂、结构复杂,大学组织的权力结构也较为复杂,同时,大学的职能又具有多样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需要把计划职能与管理职能分开,各部门分工合作,如现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就有其存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科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经济人假设”。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假设前提就是“经济人”。认为人最为关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即如何实现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与后来的行为管理学派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科学管理中对人及人性的理解还是表现出了很强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过多侧重于从理性的、科学的角度来认识人、管理人,忽略对人的非理性层面、人的自由发展的全面认识,使得泰勒本人尽管在其著作中和生活中对科学管理做过许多辩解,但总给人们一种冷酷无情、缺乏人性的印象。[4]人性是复杂的,同时也会根据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高等教育管理的对象——教师和学生,比起一般的普通工人他们更为关心的是精神层面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比较看重人际关系的交往。因此,科学管理的“经济人”假设不符合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高等教育管理也就不能照搬科学管理的一些相关原则和原理,而应根据高校师生的特殊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才能完成预期的管理任务。
(2)效率至上观。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即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科学管理诞生于经济管理领域,企业讲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但高等教育管理是以更好地培养人才并且着眼于调高人才的质量为根本目的管理活动,它不能、也无法只追求经济效益,更不能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同时,教育又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不能只顾眼前的效益,而应放眼于未来。此外,高等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不仅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复杂,而且还涉及到国家、社会等方面。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不能单纯地致力于眼前的工作效率,而应兼顾各方利益的均衡。
(3)标准化。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是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但教育活动不同于商品生产,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极富创造性,因此高等教育管理也应遵循高等教育这一特点,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应有利于高校师生创造性的发挥,不能进行标准化管理,否则高等教育管理将是失败的。
(4)缺乏民主性。科学管理基于“经济人”假设和标准化生产的原理,工人参与管理的程度较低,更无法参与决策,缺乏民主性和自我管理的权利。但鉴于高校师生的特殊性,在师生管理过程中,民主性比其他任何系统的管理都显得更加重要,要求自我管理,也具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高等教育管理应充分发挥高校师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高校师生是一个具有高层次文化水平的群体,在高校的管理决策过程中,应扩大师生参与决策的程度,尤其是学生参与决策,他们既是管理的对象同时又是管理的主体,师生参与决策有助于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第三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一、“经济人”假设是科学管理的前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企业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管理落后、生产混乱、劳资关系紧张,工人“磨洋工”的现象大量存在,企业的效率低下。为了扭转被动的局面,缓和工人和雇主的对立情绪,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生产率,人们不得不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寻求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解决劳资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写到:“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亚当·斯密将利己主义看成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人们正是怀着这种自利的动机去从事经济活动的,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而与他人发生交易行为。他在另一本着作《国富论》中说:“对劳动力的慷慨报酬……或普通人的勤劳程度提高了。劳动工资是鼓励勤勉的因素……在工资高的地方,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发现:那里的工人比低工资的地方更积极,更勤劳,也更迅捷。”亚当·斯密认为,金钱可以激发人们发挥最大的能力,是刺激人们工作的最大诱因。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正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这种人性假设认为,人们工作的动机在于经济诱因。多数人天生是自私、懒惰、好逸恶劳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激励他们工作;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是被动的,喜欢听命于他人,而心甘情愿受他人的指导;多数人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的需要漠不关心,只有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的科学管理理论,曾风行于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提出了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认为,必须把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系统地运用于管理实践,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科学地研究工人的生产过程和工作环境,并据此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合理的日工作量,采用差别计件工资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实行管理的“例外原则”。而要成功地实施科学管理,劳资双方必须进行一次伟大的“精神革命”,就是树立一种劳资双方互惠互益、利益一致的态度和观念,以友好合作代替对立斗争,这种劳资双方理念的转变是泰罗提出科学管理原理的基本前提。
泰罗提出“双赢思想”,他指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确保每一个雇员和雇主最大限度的富裕。这种最大限度的富裕不仅意味着公司和企业主获得最大的利润,还意味着对每一个雇员而言,他所获得的工资超出本阶层的一般收入水平。这让雇主和雇员都认识到,他们的基本利益不是必然的彼此对立,而是统一的、一致的。管理者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培训和发掘企业中每一个工人的才干,使每个人尽他天赋之所能,干出最高效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最高的效率。这种劳资双方思想上的转变将改变整个企业和工人的面貌,而长期困扰企业的工人“磨洋工”现象也将得到解决。科学管理理论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政策,雇主应当以满足雇员物质和经济方面的需求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给消极怠工者以严厉惩罚。
三、泰罗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门科学、一个理论的产生和形成都会受到所处时空环境的影响,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丰富它。泰罗在克利夫兰广告俱乐部的一次讲话中说:“科学管理的每一步都是一种发展,而不是一种理论。在各种情况下,实践都在理论之先……在科学管理中不存在着什麽固定不变的东西。”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时,发现它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仍具有启示作用。
(一)强调科学用人
泰罗不是一味依赖制度来实施管理,“经济人”假设蕴含着科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泰罗意识到提高生产率不光要依靠技术,更应该充分发挥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认为雇主应该学会科学地用人,做到人尽其才。管理者就是要“按照每个人的能力和体力,给以最适合的工作”。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来说,管理者要善于发现每个员工的潜能,帮助和指导他们,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会;要掌握、依据每个员工的性格和特点,为每个人制订职业规划,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
(二)强调劳资双方的沟通和交流
泰罗认为良好的劳资关系比任何制度都重要得多,“一种管理制度不论怎样好,都不应硬性采用。雇主与工人之间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他唿吁工人和雇主要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为此,他要求管理者应多找工人谈心,鼓励他们说出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营造和谐的氛围是现代企业管理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和谐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尤为必要。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使双方真诚合作,共同创造更多的利润。没有足够的交流,不仅不利于企业人员之间的合作,而且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的运转和效率。因此,现代企业必须为沟通和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注重员工需要的满足
篇4
关键词:档案管理;技术;管理;现代化
新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不断冲击着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传统的医院管理模式和方法在日常工作也逐渐呈现出诸多的弊端。医院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已经刻不容缓,现代化的技术和模式也在不断运用到工作中来,本文从技术、管理、人员知识化三个方面来阐述医院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前景。
一、医院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
(1)电子计算机化。电子计算机一般都具有运算、记忆、判断、选择、控制、接受信息、得出结果等功能,有几千种用途,它在医院档案工作中可以广泛应用,例如:利用计算机建立档案检索、编目、统计、借阅、管理等,对医院档案材料进行收集、登记等管理工作,几乎医院档案工作所有的业务环节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改化。医院档案工作技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
(2)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讯技术结合,形成医院档案信息传递网络化。与全国各地医院档案部门交换资料,传递信息。
二、医院档案工作管理现代化
管理现代化就是把医院档案工作信息化,它是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着重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手段来研究和处理医院管理工作中的规律性问题,使医院档案工作更趋于完善。医院档案工作管理现代化的内容,主要包括:
(1)医院管理思想现代化。是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医院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和档案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组织、计划和控制的科学管理方法。
(2)医院管理方法科学化。就是由单纯用行政领导和宣传教育的方法,演变为行政领导、法律、经济、宣传、教育、咨询等综合型的方法,提高管理的功效。
(3)医院管理机构高效化。有效的管理来自有效的组织。组织机构是发挥管理功能,完成管理目标的工具。衡量医院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应以机构效能发挥的大小为标志。所谓高效化,是指在档案组织机构内人尽其力,财、物各尽其用;人员和财物的流通过程畅通,信息系统健全,传递及时准确。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4)医院档案工作标淮化。标准化是对档案工作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手段,也是实现医院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前提,科学管理要求医院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达到标准化。医院档案工作标准化是医院档案工作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实现科学病理,在各方面都必须标准化。科学管理的水平越高,标准化的程度也越高,标淮化水平是衡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尺度。
三、医院挡案工作人员知识化
人是管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医院档案工作的机构由大夫、护士等医务人员构成,现代化的技术由人掌握,管理的职责由人完成,各项规章制度由人制订和执行,要搞好医院档案工作,首先要发挥医院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提高医院档案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由于医院设备的现代化,医院档案种类和载体的多样化,管理方法也要求不断改革。因此,对医院档案人员的业务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管理操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先前那些传统的医药知识与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必须培养一批既能掌握新技术,又能熟悉医院档案专业的人才。
进入新世纪以来,医院档案管理自动化是医院档案管理事业发展必然趋势。自动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病理进行更深层次的传输。新技术的运用使得医院档案信息处理、信息存贮、信息检索以及服务手段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技术知识,以便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检索工具进行多方位、多视角的档案查询。同时,要对网上查到的档案资料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组成方便患者查询的网上信息资料。另外还要相应掌握有关信息系统开发、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多媒体等方面的知识,以适应医院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现代化的发展是时展的必然,各行各业在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不断地更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推陈出新,依靠技术革新等手段,去逐步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在传统工作模式下,已经不太适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必须大力进行医院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通过技术改造、人员培训等多方面来回应现代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照余.档案信息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2]王健.创新与发展:档案管理e化之路[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
[3]刘佳真.档案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篇5
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就是把目前的税收工作目标、业务规程、岗责体系、工作标准、绩效考核等主要内容融入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之中,进行优化整合,创建一个科学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税收管理水平。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顺应了科学管理的发展潮流,符合税收管理的发展规律,是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
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创新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应当遵循以下五项工作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税收管理创新必须遵循依法治税的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一方面应当在坚持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开展工作,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应当体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税的要求,严格遵循现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法》等行政管理法规的规定。另一方面,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本身也是为了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提高税收执法水平,提高税务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不断提高税收执法质量和依法行政的管理效能,促进税务部门依法治税水平的提升。
(二)科学管理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仅仅是对现有规章制度的补充修订,应当体现科学管理的特征,要借鉴、吸收当代管理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确保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先进性。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体现工作流程精简、业务标准精细、绩效考核精确、管理体系精湛,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
(三)注重实效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求真务实,立足于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应当抓住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和精髓,解决传统税务管理方法的薄弱环节,要注重制定工作标准,实行过程控制,强化绩效考核。通过制定和实施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减少征纳双方的办税成本。
(四)简便易行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搞繁琐哲学,应当做到指标科学明晰、标准规范统一、操作简便可行。同时,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应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计算机自动考核为主,设置预警提示,进行过程控制,减少纸质记录。
(五)积极稳妥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循序渐进,先进行试点,完善后再全面推广。如可具体分为五个阶段,即方案制定阶段、体系设计阶段、推行试点阶段、全面推行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体系设计是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总体设计思路围绕“目标引导、面向流程”。所谓“目标引导”,就是指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紧紧围绕提高税收管理质量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体系设计,并将总体目标具体量化,形成质量指标体系,通过将税收质量指标逐层分解到具体的工作岗位,确保总体质量目标的实现。所谓“面向流程”,就是指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针对具体的业务流程进行过程控制,变事后考核为事中监控,明确每一工作环节的工作质量要求及控制要点,确保整个业务流程的顺畅运作。根据以上总体思路,在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工作中重点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设计质量指标体系。根据工作的实际,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实现三个总体目标。即:牢固树立质量理念、服务理念、绩效理念,打造“政府放心、纳税人满意”的品牌;制定、实施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全面提升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为了实现上述总体目标,要设计科学、合理、便于考核的具体税收质量指标。分等级,量化指标,应当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岗位进行考核。
(二)制定《管理工作标准》。每项管理工作标准应当明确工作职责、质量目标、业务流程、质量要求、控制要点、绩效考核、责任追究、表证单书和引用文件等主要内容。
篇6
关键词:现场施工;管理;研究
建筑行业蓬勃发展,而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行业,如何减少支出,提高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企业在建筑施工中是否有科学完善的管理。因此,现场施工管理研究对建筑行业是一个极为现实的研究课题
1 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与任务
建筑施工包含甚多,是一项复杂且极需技术与管理的生产。
1.1主要内容
建筑施工包含甚多,是一项复杂且极需技术与管理的生产。在实际建筑施工中,现场管理贯穿生产始终,因此管理者要时刻明晰管理内容[1]。施工中现场管理主要包括管理施工者、建筑材料、施工器械、资金等与生产紧密相关的诸要素。由于要素众多,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结构,掌握全方位的信息内容,同时管理中要做到与施工现场的实际紧密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施工的前期准备、施工中的调配运作、施工中横纵动态,监督工程质量、把握工期进度,注重生态施工到最后工程验收都是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此可谓任重道远,不可轻视。
1.2现场管理的任务
1.2.1周密调研,规划施工方案
施工的前提是科学编制施工方案,其内容决定了施工建设的方向。在施工方案的指导下才能进行有步骤、有层次、有系统的建筑施工[2],保障建筑投资、生产的科学进行,防范未然、规避风险。
1.2.2严格管控建筑材料
工程总造价的60%~70%是建筑材料费用,材料费用数额巨大,因此对建筑材料的严格管控,决定整个工程消耗的多少,影响工程造价最终结果。所以管理人员应市场趋向、建筑材料具体特点了熟于心,在进料、用料中避免资源的浪费。
1.2.3保障生产安全
安全生产是第一大事,建筑施工现场环境复杂、人员流动频繁,危险地带较多,尤其是高空作业现场更容易出现安全事故[3]。管理者要时刻警惕,保障安全生产,同时还要注意采取防火、防电措施。保障生产安全关键是建立预警机制,保障安全生产,防止意外损失。
2 生产中存在的困难
由于建筑筑施工的现场管理内容与任务的复杂艰巨,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就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2.1难以全面调配人员
建筑行业具有劳动密集性的特点,建筑施工现场人员众多,难以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与调配。同时每个施工者的技术能力、素质水平不同,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造成人力资源的分配不均或者闲置[4]。不能对施工者进行有效科学管理,会产生延误工期,生产质量低劣、造成生产事故等问题,这都会对建筑企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人员的管理是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的难点也是重点。
2.2全面调控建筑材料困难
建筑材料是施工中的劳动对象,由于建筑材料种类众多,体积较大,消耗量大,由此建筑材料的调控也就成了实际施工管理中难以全面解决的问题。监理工程师通过产品书面合格证及抽样测试结果认证的建材质量,但在实际工作中又会出现新的变化。例如砂、石、砖这些基础性建筑材料的离散性非常大,这些材料进场的批次不一,其质量不能保障完全统一[5],因此对建筑材料的实时有效控制也成为一项难题。
2.3安全事故频发
安全生产是建筑行业的关键所在,但建筑行业的高风险性却难以完全保证消除安全事故。每年在建筑行业都会发生一些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严重恶性生产事故,这不仅给受害者、建筑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也给政府造成重大压力,阻碍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3 科学管理施工现场的措施
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笔者制定出一系列方案,期望能够解决管理者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3.1编制施工计划。
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是完成施工进度与符合施工质量的有效保证,也是科学进行人力、机械设施管理的前提。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生产的日趋精化要求广大管理者精诚合作,广泛思考,针对现实问题,共同组织筹划出合理可行的施工计划,这需要通过众多专业人员的广泛参与,反复研讨,在多项计划中精选出最优秀可行的方案。
3.2管理规范化、标准化
管理要紧随时展,充分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建筑施工对每一块砖的尺寸、饱满度的值、砌块之间的缝隙、墙体的垂直度,这些问题都要严格要求并在工作中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精神进行,以保障工程的质量。规范化、标准化是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最基本要求,也是一个管理者道德与责任的体现,只有施工管理中按照规范化、标准化进行,企业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管理者才算完成了科学的管理。
3.3加强培训,建立管理机制
想要管理人,先要教育人。施工人员的高素质是优秀质量的一大保证。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农民工是建筑施工者的主要力量,提高农民工的施工能力,既是对建筑质量的保障,又是对国家的政策的支持,不断加强建筑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使人员全面管理成为可能。加强操作技术和生产安全意识培训是管理人员必须常抓不懈的事情,打造素质够高的团队,才有质量过硬的工程。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竞争、奖惩、约束、监督机制,使整体管理建立在良性体制之下。
3.4合理调配工序
时间就是生命,既要保质量,又要赶工期,这对管理者是一个挑战,因此,有效合理的安排工期工序就是必要一步。管理者要有严格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设计施工要严格按照图国家现行有关标准验收[6],管理者要规范操作规程,严谨的完成好每一道施工工序。进度则是按计划编制执行,对一个项目而言,生产貌似固定,实际则千变万化,在执行中把握偏差,在具体工作管理中,实时更新,使工序符合生产的发展需要。
3.5设计施工总平面图
要保证施工现场环境的整洁,达到建筑施工的安全标准,确保现场道路运输的通畅就要设计出施工现场的整体平面图,这既考验了管理者的制图与全局把握能力,又检验了管理者的责任意识。由于建筑工程性质与施工环境的差异性,施工总平面图的布置就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要通过缜密考察才能确保总平面图制定的准确无误。施工总平面图中应规划出不同作业区域的分隔,保障不同功能区域之间既能畅通联系又不干扰阻碍。例如为了考虑运输畅通,建筑材料存贮仓库应建在车辆输送便利的位置,以便于材料的运输入库与及时利用;建材加工厂的布局应考虑应远离建材仓库,以免造成交通拥堵,影响生产。
4 结语
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具有系统性的工程,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所有管理者在高度重视的同时,应注意深入学习先进管理技术,总结管理经验,注重业界交流,在亲身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扎实技能,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真正做到科学管理,科学施工,为建筑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方积宝.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上旬.2013(1):164-166
[2]王宁.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原则及对策探讨[J].四川建材.2012(1):215-216
[3]史静翰.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J].建材发展导向.2012(21):129-130
[4]贾勇.对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2(33):370
篇7
当前在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和情况,具体如下:首先是观念的落后性,当前很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都存在较大的缺陷,其主要缺乏整体性。高等院校的人事相关部门并没有完全理解和清楚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这是一种可以实现全面利用,实现增值,进而具有良好市场价值的资源;其次匮乏严格的鼓励体系,当前很多高等院校都逐步开始进行了分配制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激励的效果,但是在具体的阶段过程中,出现了方法不明确,绩效考察方法滞后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很多高校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很难得到调动,而且竞争意识淡薄,很难担当重任;再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对于人力资源的发展方面匮乏经验,基本上在人才的培养,分配以及使用等方面都是听从上面的命令,很少充分的考虑学校本身的具体情况,其中的自由支配性非常大,对于人力资源无法实现有效的控制;最后是人力资源的分配不科学,近些年来,当前很多高校的不断扩招导致很多高等院校基本上都普遍存在教师资源匮乏,教师人才资源匮乏科学的分配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2.实现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方法和措施
要想实现高校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要不断加快对于高等院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一般情况下,需要具体的实施以下几点方法。
2.1秉持科学管理理念高校的管理人员应该建立科学管理的理念,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的指南,这也是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主要要领。具体来看,高等院校的人事相关部门应该建立严格明确的管理理念。一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内容:首先,要改变之前傲慢强势的管理风格,追求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其次摒弃一些滞后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最后要打破传统的管理四维模式,松散的管理思想,建立科学严格,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将科学的管理理念融入到人事管理方法中,具体到人事管理工作的不同细节方面。
2.2完善分配激励体系从我国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师资源来看,普遍存在严重短缺的情形,因此对于高等院校而言,做好教师人才资源建设工作,不但必须吸纳人才,引进人才,同时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人才的发展。高校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摸索适应自身特点的不同人才资源分配方法合格措施,秉性效益优先原则,将不同单位机构的工资总额同办学质量,以及科研水平进行效益衡量,多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进行照顾,提升主要人才的福利待遇,实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进而实现分配激励体系的目标。
2.3实现高校内部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在高校内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非常繁杂的问题和不足,受到多方面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想实现高校内部人力资源科学化配置,首要因素是按照学校自身的环境以及外部的发展变化,严格明确高校内部具体的组织结构,然后还要加强对于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实现人力资源和科学化配置。因为高等院校的劳动通常都是以脑力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来明确教师的工作总量,这也充分的表现出了人力资源科学配置的基本标准。
2.4从绩效评价转向绩效管理对于高校的教师人力资源而言,其自身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于生活的需求,涵盖了个人成就感,自我实现等等其他方面的内容,一般而言,绩效管理主要涵盖了绩效计划于目标的制定,绩效考察等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当然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内部因素管理。所以实现绩效评价向绩效管理的转变,也充分的表达出了高校人才资源的独特属性。
2.5强化创新机制改变相对于大多数高校的管理理念而言,几乎都是奉行的行政管理的理念,对于人才资源的管理匮乏创新。创新对于任何行业,单位而言都是相当关键的因素,创新不但能够让高校焕发活力,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高校的未来发展。高等院校的相关人事部门应该坚持创新性的思维模式,不断健全和改变管理结构。另外还应该彻底的更新管理理念,改变工作方式,培养全面的责任观,慢慢形成民主管理的全新思维模式。同时在管理方式措施上也必须要不断创新,在健全相关制度基础之上,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进而全面的促进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
3.结语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深化,建筑工程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筑工程的施工是工程中最重要的步骤,为了保障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需要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以及进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其中施工进度是施工企业价值的重要体现,因为能够保持施工进度以及工程的顺利完成,对于施工企业的形象以及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保障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对施工进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保障施工顺利完工、避免工期延误。同时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以及安全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保障施工质量,缩减施工成本。
一、 施工进度科学管理的意义与原则
1. 施工进度科学管理的意义
施工进度的科学管理,是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采用科学方式进行进度管理,对于建筑单位以及建筑项目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往的工程建设中,关于质量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的法律规范相对较多,但是施工进度管理是施工的关键环节,对于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施工企业的建筑工程收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施工进度延误胡造成额外的损失,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就影响建筑工程进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就相关的因素进行控制,按照合同规范,控制施工进度。在施工进度的科学管理中,需要就施工的食量、施工工期进行严格管理,从而保障工程顺利完成并且对于工程造价进行管理。
2. 施工建筑科学管理遵循原则
建筑工程施工,需要按照合同的有关规定,并且就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1)规范性原则,施工进度管理的标准是施工合同,在进度管理者红,需要按照合同规范,对于施工的工期以及质量进行严格管理.对于合同中不符合工程实际的地方,需要进行指出并且与业主进行商议,以订出施工进度管理的相关规范;
(2)动态性原则,建筑工程施工是一个动态循环的过程,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收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就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进度进行管理,随着工程进度的变化和实际情况,制定施工进度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
(3)系统性原则,施工进度的系统性原则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将工程建设中的某一个环节作为系统的一部分,从而采用系统化的思想构建施工进度管理;
(4)网络化原则,网络化原则是采用网络计划相关管理方式,对施工进度进行管理,是建筑工程信息化的内容,采用网络技术进行管理,能够对工程进行实时监督与管理,并且将实际施工进度与计划相对比,从而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优化调整;
(5)弹性原则,建筑工程通常施工时间长,而且施工的影响因素多,因此在制定施工进度计划时,需要在编制计划时留有余地,从而保障施工进度的合理性。
二、 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科学管理主要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需要对施工的各要素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各要素的协调管理。因此在施工进度管理中,需要对各要素进行科学管控,从而保障工程项目的成本、施工进度满足要求。不超过预算成本和计划时间,做好施工过程的良好管控。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中,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科学管理,从而实现良好约束控制,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教育,保证施工进度的正常进行。
1. 更新观念,转换机制
为进一步消除计划经济影响,应该把市场竞争和企业效率观念深入到广大职工中,对于广大职工进行反复的任务教育。在此基础上,遵循市场经济体制规律,对于相关的部门职能和机构设置进行改革,项目管理经营机构也需要一定改善。改革机构主要可以分为工程技术部、市场合同部以及施工管理部。为有利于合同管理中心作用,应该整合和设立市场合同部机构,整合财物管理、计划管理、合同管理以及成本管理等功能,能够有效避免合同管理与成本控制、资金管理相脱离的问题。施工管理部的设置则侧重于保证现场施工管理与合同管理、成本管理的一致性,在合同的一定约束下,进行施工技术、安全、质量、进度、成本控制、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协调管理工作,使得“管干的不管算、管算的不管干”的局面有所改善,着力解决在现场施工中的重进度、轻管理,重投入、轻核算的问题,以便能够使得文明施工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得以提高。经过实践证明,通过对于机构设置的改革,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已经能够适应市场化的需要,体现出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强大生机活力。
2. 优质材料管理
在项目施工进度管理中,材料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因素。将施工建筑材料的质量与数量进行科学管理,从材料供应、材料入场以及材料验收进行管理,保证材料的数量满足工程需求,符合工程质量要求。在进行材料管理中,需要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材料计划。并且对材料进行全面管理,在采购阶段进行全面调研,并且对于材料供应方核查材料质量许可证。对于材料的入场进行严格的验证,保证材料的优质合理性。在材料管理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的法律规范对材料进行质量监控。并且采用台账等多种方式,对材料的数量进行记录,从而保障材料的供应。材料管理是施工前期的主要内容之一,采用全面的材料控制管路,能够为工程的施工提供足够丰富的原料。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对材料进行组织管理,能够使材料管理科学合理化,从而保障材料的全面管理,满足施工进度的需求。
3. 施工进度全面管理
施工进度的全面管理,包括人、物、料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协调配合。除了为工程提供原料的供应之外,还需要对工程进行人员管理与机械管理,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在施工监督的管理中,合理的组织设计是进度管理的关键。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且做好合同签订,完善承包管理。在工程建设前,需要成立由建筑工程师、监理人员等多成员参加的专门项目管理机构。并且就工程项目的进行优化设计,对于工程的进度进行合理计划。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项目管理机构对工程进度进行合理组织,并且进行监督,从而保障工程进度。定期对工程进度进行管理,找出实际施工与计划管理的差别。并且分析原因,优化施工组织,保障施工进度。在施工进度管理中,需要构建全面管理标准,逐级下达管理指令,做好责任管理,从而使各工序都能够满足进度计划,实现全面管理。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项目施工管理中,进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筑施工的准备时,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制定合理的进度计划,做好施工准备,协调施工组织,从而为施工进度打好基础。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材料管理,为施工提供材料支持,并且做好施工组织优化。采用项目负责制保障施工进度,对于施工进度进行分析并且管理。只有针对影响施工质量、进度、成本的各类因素做好全面管控,制定优质实践策略,方能提升工程建设水平,实现良好效益目标,促进建筑事业的持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建琴.探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进度管理的有效措施[J].建筑工程,2012.
[2]张仕廉,王朝健,宋义辉等.低碳建筑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
[3]万方.关于建筑工程施工阶段进度控制的有效对策[J].科学论坛,2010.
篇9
关键词:城市园林 绿化 管理
最近几年,城市园林绿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城市的绿化水平成为衡量文明城市的重要指标。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在城市管理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园林绿化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主要内容有:城市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各种绿地的开发建设、园林事业管理等。主要由政府组织管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政府利用自身职权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现状
1.规划设计缺乏长远性与科学性
因为目前的城市绿化工作缺乏可以学习的样板,用于自身发展的案例很少,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没有长远性和科学性的规划。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对城市环境水平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城市绿化质量决定于城市建设中的主体规划。利用合理的规划,使园林绿化在城市工作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城市绿化主要有:道路绿化带、居民小区绿化和公园绿地等,使城市绿化规划做到科学性和长远性,使广大居民能有一个安静、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一直是城市绿化工作追求的目标。
2.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监督功能有待提高
在我国范围内,很多城市的绿化管理部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也没有进入城市主要领导的业绩考核内容,有的还没有形成政府工作报告,虽然也实行了政务公开,但在具体落实中,还没有完全公开信息。因为城市的管理部门没有落实监督责任,所以不能有效开展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工作。
3.城市园林绿化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严重紧张状况,有些政府部门为了充分发挥土地的作用,利用减少城市绿化面积的方法,没有认识到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所以致使城市绿化大大低于城市发展的规划水平。为了减少绿化投资,城市基本上没有高质量和高标准的景观,只是采用大量的草坪来补充,使绿化面积增大,没有注意到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
二、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的对策
1.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要依据城市发展的特征和城市规划要求,科学管理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园林绿化工作受当地城市的气候条件、土壤情况、水利条件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还有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也会对园林绿化产生一定的影响,全面考虑城市特点,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切实做好城市的绿化管理工作。
2.统筹考虑,全面安排
城市绿化管理要在现有绿地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工业布局、人口居住情况、商业区、道路规划等情况,综合研究城市的园林绿化。
3.平衡分布,完善园林绿地系统
城市园林绿化工作重视景观的布局,要求美观实用。在进行绿化设计时,要全面注意绿化景观的大、小配合,合理分布,大小穿插,以小为主,大小结合,表现景观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充分发挥园林绿化的效果。
4.实现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的有机结合
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所以,在设计城市园林时,要兼顾近期建设情况和做到长远规划,可以形成市内小型绿化体系、市内绿化网、市外绿化网三种系统综合发展的局面,在城市的不断发展中,逐步落实城市园林绿化目标,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园林绿化的设计,防止由于缺少绿地而形成的被动局面,确保城市的全面发展。
5.遵循生态原理
为了提高城市的生态效果,必须建设高质量的城市园林绿化带,所以在规划绿地建设时要重视生态学原理,全面兼顾城市的各种因素,园林绿化不但要求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还要满足城市生产、工业发展、艺术风貌的要求。
6.应用科学规范的园林绿化管理方法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综合性很强,具有形式多样的管理方法,具有较强的目标性、主观性的特点,要想做好城市的园林绿化管理,就一定要运用合理的工作方法。现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有两种:德尔菲法和多阶段决策法。
7.科学规划,严格控制绿化建设用地及配套建设
进行城市的园林绿化管理,一定要依据当地城市的地理情况,具有切合实际情况的绿地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范围,才能着手进行城市的整体园林绿化建设,做到科学合理的原则。详细来讲,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时,要全面考虑下面因素:
(1)根据城市当地的实际情况,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水利和地形等条件,还有城市发展情况、城市规模人口等情况,全面考虑城市绿化的发展和制订工作。
(2)全面考虑、统一协调,在保证现有绿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绿化工作,全面协调规划和建设单位,稳步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和工业布局、人口居住小区和公共设施的分布工作。
(3)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要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主要内容有:规划出公共绿化带、防护林区、绿化覆盖率等;根据城市的未来发展情况计算出需要增加的绿地面积;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制订合理的绿化规划;根据城市的现有状况,展望城市的未来发展,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制作城市园林绿化图,近期绿化发展规划图,远期绿化发展规划图等。
8.发动群众,实现园林绿化管理的全民化
园林建设机构要利用多种方法,广泛宣传园林绿化的有关法律法规。使广大市民爱护城市的绿地成果,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争取全员参加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使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与拥护,可以有效保障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总之,要想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必须运用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进行科学管理,形成科学先进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模式,使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规范化发展,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和城市化进程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刘莎莎.生态城市与园林绿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8).
篇10
关键词:无线电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N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近年来,无线电技术快速发展,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为人们自由的进行信息传递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无线电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无线电波、台站和无线电频率的管理水平,推动无线电管理快速发展。
一、无线电管理的信息化概念
无线电管理的信息化是无线电实现科学合理、系统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无线电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的自由便利。无线电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无线电通信事业要求无线电管理部门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无线电站受到的干扰,在最短的时间内指配、分配、规划和划分无线电频率资源。为了不断提高无线电管理水平,必须实现无线电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二、信息技术和无线电管理技术
信息技术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式,能够帮助人们快速的提取、识别、收集、传递、存储、处理和利用信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探索未知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持。
无线电管理技术主要处理无线电波、电站以及频率这三种信息,管理人员主要负责收集电站信息和频率,无线电系统中的检测接收机可以收集和获取无线电波,对这三种信息进行侧向定位、信息处理利用、电磁兼容研究、查询、网络传输等操作的技术都是无线电管理技术[1],无线电管理包括了无线电管理技术涉及到的所有的内容。
三、无线电管理信息化的内容和目标
无线电管理信息系统是推动无线电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无线电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三个应用系统:无线电监测管理系统、台站管理系统和无线电频率管理系统,并且构建和监测、台站、无线电频率向对应的信息数据库、另外,无线电管理信息系统从系统组成角度来看,主要包括系统运维、建设和规划三方面。
(一)无线电监测管理系统。无线电监测管理系统主要的功能是定位非法信息,分析和采集电波信号等,移动的监测控制中心和监测站是无线电监测管理系统实现台站管理和无线电频率资源管理的重要方式,其无线电监测数据库能够充分体现无线电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化水平。
(二)无线电台站管理系统。无线电台站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台站的日常管理、频率占用管理。申请审批等,无线电台站的科学管理需要利用地理信息和EMC工具[2],同样台站数据库是无线电台站管理系统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无线电频率管理系统。无线电频率管理系统主要是对频率资源的指配、分配和规划和划分等,无线电频率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是系统科学管理无线电频率的重要依据。
(四)无线电管理系统系统规划。无线电管理信息系统规划主要是管理系统标准规范、系统集成以及分解、技术路线等内容。
(五)无线电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无线电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可以按照系统的规划设计进行无线电分项工程的建设,主要包括系统验收和实施、工程招标、工程设计、可行性研究等内容。
提高无线电监测、台站和无线电频率管理效率是无线电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目标,其一,最大程度地缩短无线电监测、台站和无线电频率管理时间,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其二,提高无线电监测、台站和无线电频率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提高管理水平和准确性。
四、无线电管理信息化的关键问题
(一)提高无线电管理和信息技术水平。无线电管理信息化工作人员是开展无线电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关键,其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直接关系着无线电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无线电管理信息化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深对无线电管理信息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无线电管理业务能力。
(二)构建完善的无线电管理信息化机制。构建完善的无线电管理信息化机制是提升无线电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无线电管理信息化的机制建设主要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奖励机制、优化无线电管理信息化机构和部门的设置,例如设置无线电管理信息化管理部门,直接负责系统的运维、建设和规划工作。
(三)科学规划无线电管理信息化系统。科学规划无线电管理信息化系统主要是将无线电管理信息系统科学合理的划分成多个子系统,有计划、有目标的分步骤、分层次来建设和实现各个子系统,最后完善系统的整体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无线电管理信息化各个部门要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避免各个子系统不能兼容的问题,实现系统的标准规范。
(四)科学管理无线电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科学管理无线电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合理控制系统进度,不断提高项目质量,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软件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控制,构建完善的系统测试实验室,不断提高无线电管理信息化软件系统的质量。
五、无线电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一)系统构架越来越重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系统架构是无线电管理信息化系统发展的总体规划,特别是构建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化系统,对于提高无线电管理信息化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系统架构能够实现系统的合理分解,推动无线电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分步骤、分级建设。
(二)软件组件技术越来越广泛。软件组件技术在无线电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化程度,实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软件组件将成为无线电管理信息化系统发展的重要软件。
(三)无线电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广域网业务逐渐成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电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广域网业务逐渐成熟,通过广域网业务,无线电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监测信息、台站和无线电频率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无线电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六、结束语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电管理信息化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无线电的管理水平,在面对应急业务或者日常业务时,都能够快速解决,无线电管理的信息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