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女教师范文

时间:2023-03-28 19:4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女教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女教师

篇1

(散文诗)

乐山市五通桥区蔡金小学

胡 勇(614807)

眼镜以一种淳朴的娴静,

折射出一个玲珑剔透的心境。

山路上深深浅浅的脚印,

长出一缕缕土色土香的乡情。

当农人们扛着犁耙和太阳上山的时候,

她也开始耕耘,

把白色的象征演绎在漆黑的背景之上,

让饥渴的眼睛用稚朴来酝酿秋景。

当群鸟归林和华灯初上之时,

她仍在耕耘,

把红色的讯息交绘在

那透着童真的作品。

让深夜里萤萤的灯火,

化作孩童人生路上前行的指示灯,

引导他们迈出艰难的泥泞,

走向胜利的佳境。

当乌黑的秀发平添了几缕银丝,

白皙的面庞刻上了细细的皱纹,

一切过去的日子——

都将升化为永恒的温馨!

篇2

大家好!

今天 ,我们欢聚一堂,共庆XX年“三八”妇女节。作为女教师们的代表站在这里,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奉献,我们快乐,因为我们是乡村女教师。

乡村女教师,一个土气而又高尚的名字。

乡村女教师的一生是奉献的。

选择“三尺讲台”,就意味着放弃了时尚华丽的外衣,但我们举手投足间透出的是知性的魅力!选择“三尺讲台”,就意味着放弃了歌舞升平的娱乐,但我们体验到授业解惑过程中的无穷乐趣!选择“三尺讲台”,就意味着放弃了金钱名利的冲击,但我们拥有桃李满天下的幸福!

乡村女教师的一生是自信的。我们不是最美丽的,但我们是最可爱的,我们不是最聪明的,但我们是最勤奋的,我们不是最富有的,但我们是最充实的。我们聆听着自己的足音,坚定不移地一路走来,因为我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战场和阵地。

乡村女教师的一生是从容的。储存下知识的海洋,[莲 山课件]我们在讲台上挥洒自如;储存下博爱的胸怀,我们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储存下开阔的眼界,我们在前程上指点方向!我们是乡村女教师,所以有理由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最从容!

乡村女教师的一生是追求的。知识的海洋无边无涯,我们就是那海绵,吸收的丰富,释放才能够精彩!讲课的技巧高深莫测,我们就是那舵手,操作的熟练,驾驶才能够稳健!解答的方法千变万化,我们就是那指针,定位的准确,钻研才能够奏效!我们不断的追求,每时每刻都奉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的真理!

篇3

故园之恋,大山深处的拐杖声响彻人心

深秋傍晚,太阳西斜。在太行山脚下一个小山村,一个女人跛着脚将一块块石头,搬起来放在筐里。一趟又一趟,已经不知是第几筐了。伴随着女人疲惫的喘息,汗水从发梢流下。身旁正忙活着的男人心疼地问:撑得住吗?不行就歇一会吧!

没有回答,只有沉重缓慢的脚步声……忽然,男人耳边传来一声痛苦的闷哼。他扭头一看。惊呆了:妻子晕倒了!

男人急忙跑过去,将她背到一块平地放下。等女人醒了,男人要扶她回家。她甩开男人的手说:“没事儿,房子盖不起来,孩子们没有地方上学,我怎能回家休息?”说着就要继续干活。男人知道妻子一向倔强,劝她回家等于徒劳,就对妻子说:“你先稍歇一会儿吧,我多搬几块就有了!”男人继续忙活着,一转身看见瘦弱的妻子已经靠着树睡着了。

女人疲惫的身影连同1993年那个秋天,深深地定格在了男人的脑海。男人叫王河生,他的女人叫王升英,那年37岁,是个月薪40元的民办教师。

1956年8月,王升英出生于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的桃园自然村。那里村与村隔山而望,交通很不方便,村民生活极度贫困。

4岁那年,王升英患上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残疾。可她不屈从于命运,和其他孩子一样上学读书。1974年,高中毕业的王升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民办教师,在东平自然村小学,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

上第一堂课,王升英就发现学生男多女少,在得知山民重男轻女,不愿送女孩读书的情况后,王升英开始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动员。卸甲平村的人家都依山而居,三五户蜗居在一个山坳里,这三五户与那三五户可以隔山大喊,走一遍却要耗上半天时间。

白天要上课,王升英只能在晚上去劝学。山路在深山老林里蜿蜒,几里地没有人烟,野兽出没,夜风如鬼哭狼叫,王升英一步一跛,胆战心惊……

父亲看她晚上在山里来来去去,实在放心不下,要与她做伴,却被王升英拒绝了:“你年纪大了,眼睛不好,我一人去就行了。”深夜,为给正在路上的王升英壮胆,父亲干脆出门接应,“唉嗨,唉嗨――”地对着大山大声地吆喝。

日子长了,每到晚上,人们听到野外传来有节奏的“哒哒”拐杖击地声,都知道那是王升英劝学回来了!山民们就不约而同地大声朝山“哦呵、哦呵”地喊,给王升英壮胆。拐杖声和“哦呵”声在山谷间交相回应,浑然成了别样的天籁!

历经30多个晚上的艰辛劝学,王升英共劝回失学女孩21人。

熟悉卸甲平每条山路的王升英。发现孩子的心路比山路复杂隐蔽得多。很多孩子因为承受过多的磨难。形成了各种古怪秉性。需要更细致地关怀和引导。几乎每隔两天,王升英就要去家访。

因为害怕饿狼闪着荧荧绿光的眼睛,因为山路崎岖和悬崖陡峭,一趟家访下来,她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打湿。一次,实在累得不行了,王升英就靠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突然,她感觉石头在移动。还来不及想什么,巨石带着她往山下滑去,情急之中她猛一翻身滚到了陡坡外面,伸手抓住一棵小树。几乎就在同时,巨石滚跳着砸在山下的路基上,又反弹起来落入江中……王升英一阵后怕。按着胸口半天不敢挪动一下。

1978年寒假的一天,强劲的北风裹着雪花从四面八方扑来,将太行山的崇山峻岭覆盖成白茫茫一片。王升英站在自家的门前,眯缝着眼睛往上望。高山巨人般直立着,刀削斧劈的悬崖夹着的独径已经被雪盖得看不到路。去不去补课?她在犹豫。

可是一想到孩子一天只吃两顿。顿顿酱菜拌白饭,还打趣说:“饿着读书很习惯。”想到浩月打算偷偷卖血换取学费,被父亲发现制止,整天愁眉不展;想到小平成绩优秀,可回到家里还得打理猪圈给菜园上肥;还有春民,家徒四壁,却贴着半墙红艳艳的奖状

孩子们苦着呢!她一把抹掉脸上的雪屑,出发了……

在雪地上每一步踩下去,都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把腿和脚从一尺深的雪中。身后留下的一排歪歪扭扭的脚窝。很快被风和雪花吹得只剩下一点点痕迹。

走了一个小时,王升英也没有到达目的地,仰头发现落白的枝丫间有只空鸟巢。嘿嘿,跟小石头塞到她讲台里的一个模样!孩子们总送她好东西――大把的野花,别致的鸟巢,新鲜的鸡蛋,刚摘下来的红枣……

想到可爱的学生,王升英浑身就有劲儿了,抓把雪润润嘴唇,一鼓作气又爬了两个小时。跌了无数跟头,终于来到了学生家里,乡亲们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心疼地拉住她的手直掉眼泪。

多少秋去春回,无数寒暑易节,她的拐杖像一只浆在山岭上划来划去,她的学生则一批又一批乘着她的希望之船走出了大山,走向全国。

爱比大山重,柔弱的臂膀扛起大山的脊梁

1986年,王升英被调回家乡桃园自然村小学任教。

那是怎样的一个学校啊!墙皮脱落,一片斑驳,缺了角的黑板下没有讲台,课桌破旧不堪。有的椅子就是砖垛;一个小房间是办公室兼宿舍,雨从年久失修的屋顶点落,一盏白炽灯被吹得晃来晃去。

王升英二话没说,拉来自家的瓦把屋顶上的碎瓦片换掉,给孩子们遮风避雨。

1988年,丈夫揽下了东北的一个建筑工程,兴高采烈地赶回家劝她一起去东北。“你去帮我管账,工程一结束,咱就能在城里买房子。孩子们也能在城里上学了。”

听说老师可能要去外地了,孩子挤满了王升英的堂屋,席地而坐。坐不下的,就守在门外。

“要不是您,我肯定不会上高中了。”那孩子曾打算出去打工。“每次发病都是您照顾我,不嫌我脏,今后再犯病谁理呢?”患有癫痫的学生抽着鼻子。“您说过好多城里人,都是山里孩子考出去的。可是,您却不想教我们了。”最腼腆的学生也开了口……

王升英听不下去了,她搂着孩子说:“谁说老师要走了,老师不走!”

看到这情景,王河生被感动了,他放弃了东北的工程,当起了学校的义务勤杂工。为此,王升英在家里对丈夫提出了“表彰”,并“任命”他为学校的“后勤部长”。

1993年6月,连降20多天暴雨,破烂不堪的学校被雨水连冲带泡,彻底地垮掉了。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被蚊虫占领了的到处是残垣断壁的废墟。

村里建不起学校,可孩子们的学习耽误不得啊!村头有一间闲置的仓库,王升英将它打扫干净后作为教室。没有课桌,她搬来石头垒起来,再搭上木板。就这样,于升英在潮湿阴暗拥挤的仓库里继续给孩子们上课。

可是不久后的又一场大雨,将仓库吹打得摇摇欲坠。担心孩

子们的安危,王升英不得不带领学生到野外四处上课。一块黑板,一个老师。一群孩子,河边、山腰、树下、屋旁,贫穷的乡村和孩子们的读书声,谱成了文明与忧伤的交响。

眼瞅着秋去冬来,还在外面上课,孩子们怎能受得了?如果不解决教室问题,孩子们将全部失学。王升英心急如焚。思来想去,她想到了自己的家,她要把50多个孩子领到家中上课。

王升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看着妻子消瘦的脸。王河生心疼地说:“为什么别人都不管的事你要揽来管?”王升英说:“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孩子们怎么办?我能帮,为什么不帮?”说着,泪水决堤而下……丈夫无语。

家里的两间房子很快被丈夫清理干净,成了正式的教室。丈夫找来一块三合板。她用毛笔蘸着红漆在上面工整地写上“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桃园小学”。并将它挂到门口的大树上。丈夫又从自家地里砍了棵树做了一根旗杆,立在自家院子里。

每天凌晨两三点,孩子们打着火把往学校赶。在高高的山坡上,王升英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凌晨,群山如黛,零零落落的火把从四面八方向自己家里汇拢,渐渐明亮地簇拥在她的四周。泪眼模糊中,她看到成群的火把如同橘红色的星星……

清晨,在王升英的家里,总会看到一面鲜艳的国旗在50多名孩子的注目中伴随着振奋人心的国歌冉冉升起……

学生越来越多,房间不够用了。怎么办呢?王升英决定把自家的房子加盖成二层小楼。扩大校舍!从哪儿弄钱呢?王升英的月工资是40元钱,丈夫患阑尾炎做手术,还借人家几百块钱呢。

狠狠心,她用架子车把家里的粮食拉到集上卖了。可卖来的2000多块钱也只是杯水车薪。

为了省钱,天没亮,王升英就和丈夫去娘娘庙挖沙石。为节省

为了还债,一家人整天拾柴火做饭,挖野菜充饥。可对学生,王升英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要亲。她不但管那些穷孩子的书本费,雨季到来。上学不便,她还“包吃包住”。王升英的家里发面的盆渐渐升级成最大个的瓷盆。她每天要揉20多斤面粉。蒸一锅锅热腾腾的馒头。“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家中的口粮还是借来的,到不了过年就会被学生吃个底朝天!”慢慢地。丈夫受不了了:“这日子没法过了。这山里的教育,就靠你一人能扛得起来吗?”丈夫甚至提出离婚。

王升英哭着说:“离婚也要教,如果不搞教育,孩子们就没有希望。你看,这么多孩子,多可怜呀!我这一生就只有一个心愿,让山区的孩子都能上学!”接着,王升英转身走上讲台,望着她那扛起学生希望的脊梁和头上渐渐增多的白发,王河生心底的疼痛与无奈化成了泪水,渐渐模糊了双眼……第二天,丈夫就到亲戚家借了粮食。

2003年,因为缺教师,镇里决定把王升英的“家庭学校”和卸甲平学校合并。王升英这个家庭学校一办就是10年,10年间,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奠基中国”的母亲啊,你是女儿一生的骄傲

每到父亲的忌日,王升英就会到父亲的坟头前,一边烧纸一边哭诉道:“女儿不孝。没能在您床前尽孝!”1980年,父亲大病住院,母亲又身患肾病,无力照顾父亲,弟弟、妹妹当时都还年幼,照顾父亲理当是她这个当大姐的责任。但是几十个学生就她一个教师,她离不开。权衡再三,王升英只好让大妹妹替她去照顾父亲。

1990年,父亲老病重犯。病卧在床。王升英当时正担任着四个年级的课,床前尽孝都是弟弟妹妹们的事。即使在父亲病重期间,都很少能抽出时间去照看父亲,直到父亲去世,也没能亲自给他喂一口水、一口汤,父亲的永别给她留下了永久的遗憾和愧疚。

1990年冬天的一个傍晚,丈夫有事出去了,王升英补课回来,路上重重摔了一跤,当她艰难地爬起来。强忍疼痛赶回家时,却看到了更令她心痛的一幕:五岁的女儿把两岁的弟弟搂在怀里,倚着墙根瑟瑟发抖。儿子满脸是血,女儿脸上挂着泪珠。王升英的泪水夺眶而出,抱着孩子哭成一团。

1996年的一天,镇里通知王升英到安阳参加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考试。她一算,连去带回要三天时间。不能让学生们“放羊”,于是,她毅然决定放弃。她说,什么“公办”不“公办”的。我在心中早就给自己转正了,我是公家的人。只要心里有“公”,心态也就平衡了。

2003年,王升英的女儿王慧娴考上大学后,给她写了第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那时候,妈妈您每天都忙到很晚。我和弟弟几乎都要天天饿着肚子等你。冬天,您忙着给学生做棉衣,我们的棉衣您却顾不上。又饥又饿的时候。我们认为您不是一个好妈妈……现在我才明白。您并不是不爱我们,您是把对家庭,对儿女的爱深深地埋在心里。因为为了所有的学生,妈妈您只能以牺牲对家庭的责任为代价。现在,我终于理解了,知道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您是女儿一生的骄傲……”

一名学生家长逗孩子说,有一天爸妈离婚的话你跟谁,孩子回答,谁都不跟,跟王老师。就那么一句普通的话,家长告诉王升英时,她的眼泪“刷”的一下就出来了。

王升英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孩子。她用心血和汗水为太行山的孩子们托起金色的希望:她先后将1000多名孩子一批接一批地送出了大山,有的考上中专,有的考上职业技术学校,还有15个孩子考上了大学。2006年9月10日,王升英作为教育部从全国1100万名教师中挑选出的9名教育精英代表,走进了由国家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2006――奠基中国”教师节大型专题晚会现场。

发言时,王升英说:“我没有能力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一直以来,我都习惯执著地去做我有能力做的小事,和孩子们简单生活。”

王升英从北京回到学校,学生们自发地在操场上给她举行了一个欢迎仪式。孩子们唱起那首《懂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多想告诉你,你的寂寞我的心痛在一起:多想靠近你,告诉你其实我一直都懂你……”

篇4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4

[摘要]丁玲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呈现出与五四启蒙时期截然不同的风貌,表现出一种启蒙意识和革命意识相互渗透的状态。本文尝试以“女性身体书写”这样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来探析《我在霞村的时候》中启蒙意识与革命意识同时存在的状态。

[

关键词 ]启蒙;革命;丁玲;身体书写

从五四个性思潮转向解放区延安,丁玲的创作一方面给予面临新的政治环境中尴尬的女性极大关怀,另一方面又充分肯定了女性当为革命牺牲自我的态度。这种启蒙意识与革命意识的激荡渗透表现最突出的当属《我在霞村的时候》。小说的主人公贞贞,她追求自由恋爱而抗拒父亲的包办婚姻,甚至不惜到教堂去做姑姑,但她却不幸被日本人,并被迫做了日军的慰安妇。她本有机会逃出,但却利用自己慰安妇的身份为八路军传递消息,一次次贡献着自己的身体。后来,贞贞回到村里治病,却遭到了同村人的唾弃耻笑。小说以贞贞被的肉体书写为核心,同时辐射到贞贞的恋爱、婚姻、身份、疾病等身体的外延,借此从各个层面展示了启蒙意识与革命意识在贞贞身上的凝聚。

(一)革命理性话语中贞贞的身体

丁玲写十八岁的贞贞在被日军过后,完全没有一个年轻姑娘在面对这种灾难时所显现出的怯懦,反而勇敢的利用自己军妓的身份完成组织交给她的任务——传递情报,甚至在自己病得肚子里面快烂掉的时候,还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山路将情报送回来。丁玲极力想要塑造出一个为革命而大无畏牺牲自我身体的女性形象,在革命的信念之下,贞贞的身体感受不到疼痛与苦难,就算是有,看到日本鬼子吃了败仗也就觉得是划得来的。当贞贞带着她被后的身体回到村子里治病时,马同志称赞她“想不到她才了不起呢……她已经在日本人那里干了一年多了。”[2]在革命主流队伍的观念中,贞贞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女英雄,她在日本人那里从事的是促进革命事业向前发展的伟大工作。同时在“我”的叙述者视线中看到的贞贞的身体没有一点病态的样子,“她的脸色红润,声音清晰,不显得拘束,也不觉得粗野。”[4]贞贞究竟有没有病?前文在贞贞的自述中就交代贞贞回村里来的目的是治病,后文中贞贞到延安去的直接理由也是“他们叫我回……去治病。”[5]那么,此时的贞贞的身体应该还是带病的,丁玲却在贞贞的身体上刻画出一个十八岁少女温婉恬静、面色红润的无病神态。应该说,丁玲着意美化着对于贞贞身体的书写,意在歌颂与赞扬贞贞这种为八路军服务、为革命牺牲的坚强的革命意志。因此,即使贞贞的身体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被认为是失去贞洁的“肮脏”的身体,但恰恰又是这样一具“肮脏”的身体凸显了贞贞为革命献身的纯洁的内心,因着这一颗拳拳向党之心,丁玲将一个失贞之人的名字命名为“贞贞”,从名字上丁玲最终完成了对于贞贞身体的革命话语的建构。

(二)启蒙意识话语中贞贞的身体

如前文所述,面对贞贞被后的身体,不同于“我”与马同志所代表的革命主流队伍的认同与赞扬,村里的妇人在背后非议着贞贞,“昨天他们告诉我,说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唉,怎么好意思见人!”[3]村里的妇人对于贞贞身体的失贞抱着同情怜悯的态度,而这种怜悯却是她们自己没有遭受到日军的暗自庆幸后的施舍,更有些人觉得正是贞贞的失贞才显出自身的骄傲圣洁来。在这样一种封建伦理道德意识的笼罩之下,村里人把贞贞当做是陌路人,就连家中亲近的家人也因着贞贞“肮脏”的身体与她产生了间隙和隔膜:“谁都偷偷地瞧我,没有人把我当原来的贞贞看了。”[6]从村里人的视角关照贞贞失贞的身体,可以看出革命区村子里依旧存在着大量的封建落后伦理道德思想的毒瘤,这样的毒瘤不仅长在村里人身上,同时也长在贞贞自己身上,因为连贞贞自己也认为自己的身体是不干净的,“我的确被很多鬼子糟蹋过,到底是多少,我也记不清了,总之,是一个不干净的人了。”[6]丁玲通过对村里人视线中贞贞的身体书写,批判了霞村中存在的人性的自私与冷漠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封建伦理道德思想对于女性的毒害,意在表现处于解放区的霞村中启蒙未完成的一面。

关照启蒙意识中贞贞的身体,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文本中对于贞贞身体的外延——婚姻的书写。如果说村里人眼中贞贞的身体书写暗含的是丁玲潜在的启蒙意识与要求,那么丁玲关于贞贞恋爱婚姻的书写便是显性的启蒙意识表现。贞贞被日军之前,曾与村中磨房的伙计夏大宝相爱,因此她反抗父亲安排她嫁给米铺小老板做填房的包办婚姻,宁肯到教堂做姑姑也不要生活在无爱的婚姻当中。直到贞贞做了日军的慰安妇归来,她又拒绝了已经是自卫队小排长的夏大宝的求婚,因为她看清了夏大宝是出于对她的愧疚与怜悯才提出这样的要求,而她拒绝接受已经完全变质的爱情。这样的贞贞很大程度上是莎菲的影子,她大胆地追求着属于女性的正当的情求,展现着一个新时代的独立女性该有的姿态,虽然她没有如五四时期鲁迅笔下的子君一般吼出我是我自己的这样的言论,但是她也意识到了,“我还可以再重新做一个人,人也不一定就是爹娘的。”[7]丁玲通过书写贞贞的恋爱与婚姻,从一个正面显性的角度展现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高姿态,以达到启蒙广大女性的目的。

注释

[1](法)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商务印书馆,2001:200.

[2]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 M ].丁玲文集 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39.

[3]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 M ].丁玲文集 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40.

[4]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 M ].丁玲文集 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42.

[5]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 M ].丁玲文集 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43.

[6]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 M ].丁玲文集 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44.

[7]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 M ].丁玲文集 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46.

参考文献

[1]宫东红.她们的言说:二十世纪女性作家创作述评[M].华龄出版社,2006.

[2](英)弗吉尼亚.伍尔夫.王还译.一间自己的屋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黄科安.批判立场与潜在女性话语——论丁玲在解放区前期的小说创作[J].海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4]贺桂梅.知识分子、女性与革命——从丁玲个案看延安另类实践中的身份政治[J].当代作家评论,2004(3).

作者简介

篇5

显然,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可是,学生们却深信不疑,因为,这里的老师和学生谁也没有坐过飞机。不过,在教室的后面坐着一个经常坐飞机的人,这个人就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主持人崔永元。

这件事发生在2006年。女教师的“错误”让崔永元觉得做智力慈善比做金钱慈善要重要得多。他想,如果让这位乡村女教师坐飞机去一趟北京,那么,这位女教师就不会告诉学生乘客是坐在飞机的翅膀里了。

崔永元回到北京,就开始运作智力慈善。于是,“乡村教师培训计划”出台了。这一做就是五年。乡村教师培训的费用全部是崔永元自己募捐来的。2007年夏天,那位女教师与其他99位乡村教师一起坐飞机来到了北京。女教师在机场见到崔永元,不好意思地说,崔老师,那次我讲错了。原来乘客是坐在飞机的肚子里呀!崔永元笑了。崔永元说,你能知道乘客是坐在飞机肚子里,那我们这次培训就算是成功了。

当然,这100名乡村教师的收获远远不只是找到了这个简单问题的答案。他们亲眼看到了天安门,目睹了升国旗仪式的全过程,更巧的是,他们还赶上了观看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演出的《天鹅湖》。在《实话实说》现场,崔永元问一位男教师观看《天鹅湖》的感受。那位男教师红着脸说,她们穿得那么少,距离我又是那么近,慌得我不敢正眼看。

男教师的话引起了嘉宾们哄堂大笑。可是,崔永元没有笑。崔永元哭了。他掏出纸巾抹了抹眼泪,说:这是我们这次智力慈善的最大收获。这位老师说的是大实话,我真的很感动。乡村教师太需要出来走走了!

郭美美事件后,国家红十字会的善款大幅度下降,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这是很可怕的。崔永元很快找出了问题的症结。原来,人们不是对慈善产生了信任危机,而是对慈善机构产生了信任危机。造成这个信任危机的最大原因就是慈善不透明,成本过大。那么,慈善能不能做到零成本呢?慈善机构的回答是,不可能。因为,慈善的执行是靠人来做的,而这个执行行为必然要产生费用。

崔永元不信。他开始寻找这个零成本的慈善。崔永元做了一个“为乡村学生加一个菜”的慈善。这个慈善从购买菜的价格、运费、厨师的工资全部晒到了网上。人们诧异,账目中怎么没有执行费?慈善机构要去监督这个慈善的执行,需要车,需要吃饭,这笔执行费用从哪里来?崔永元一语道破了天机,执行费是另外一种慈善,也就是次生慈善。因为,去执行这个慈善的人本身就是在做慈善。崔永元成功了。他实现了慈善零成本。捐款者的每一分钱全部吃进了学生的肚子里。

2011年夏天,第五届乡村教师培训班开始了。这次,崔永元一改过去用网络或者微博募捐现金的办法。他把这次培训班的每一个环节拆开,变成许许多多的小慈善。譬如,飞机票可以认捐,住宿可以认捐,与乡村教师结对子可以认捐等等。崔永元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慈善。

崔永元的这个方案公布后,手机便一时间被人打破。有一位个体老板说,崔老师,你何必这么麻烦呢,这100张飞机票我全包了。崔永元说,不行,每人只能认捐一张飞机票。特别是“与乡村教师结对子”这个慈善,更是引起了北京市民的兴趣。这是培训计划中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规定是,一位乡村教师到一户北京居民家中居住一天。这一天的生活费用全部由这个家庭负责。许多人托人情,让崔永元“开后门”,给他们一个做慈善的机会。有一位作家托了人情还是没有争到名额,崔永元只好承诺明年一定安排。事后,崔永元感叹说,善良是人的本性,慈善是挡不住的呀!

当然,在这次慈善中,也有一个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这100名乡村教师中,有两名是教育行政干部,他们被人从网上揭发后,崔永元不仅讨回了“假教师”花费的所有费用,还在网上曝了光。这让作假的人脸面丢尽,恨不得在北京城找个地缝钻进去。

把慈善做到极致,这就是崔永元。2011年的冬天,“崔永元+慈善”成了网络流行语。人们在感叹“慈善难做好人难当”的时候,不妨想想崔永元。像崔永元那样去做慈善,一定会把慈善做到极致!

篇6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乡里也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正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带一段时间的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他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了一起,孩子非常喜欢这个既教他们唱歌跳舞的女老师。

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书到了,孩子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去送这位他们喜爱的代课老师。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就在代课老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突然背后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越来越大,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啊!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那哪里是在念诗,那分明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代课教师的脚步在也走不动了,她跑向山坡和孩子们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于是他成为了第十一位教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而她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当“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这位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男教师对“我”说:“哎,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子里,可惜上面连照片也没有。临走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我们这所学校,已经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我和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还告诉“我”:“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我”问他:“是什么?”他当时没有立即告诉“我”。他只是为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学校几里远的乡村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孩子们每天早读都在怀恋他们的老师!

初一:492354174

篇7

上星期三的早晨,我背起书包上学去,刚走出家门,就有一股浓浓的香味钻进我的鼻孔,我满心惊喜,莫非是桂花开了?我被这香味牵引着跑到桂花树前,想瞧瞧期盼已久的桂花宝宝的模样。

在浓密的绿叶中,我找到了,那细细碎碎的小黄花,一丛丛,一簇簇,特别漂亮。我凑近了仔细观察,每朵桂花都有四片圆圆的小花瓣,中间簇拥着一团小小的花蕊,好似一群可爱的小孩手拉手跳着圆圈舞。我很好奇,这么小的花怎么能散发出那么馥郁的香味呢?再后退几步看,桂花树好像穿上了一条绿底黄花的蓬蓬裙,端庄美丽。我不禁想起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这满树的桂花不正是金秋送来的名片吗?

一阵微风袭来,树上飘落一阵稀稀疏疏的桂花雨,这“一树浓香呢喃,一地落英低语”的桂花,在着急地催我上学去呢!我依依不舍地和桂花挥手告别,桂花的香味早已沾满了我的衣衫,和我一路同行。

从那天起,我就成了一个“桂花迷”。一没事,就跑到桂花树下,赏花,品香。只可惜桂花的花期很短,几场秋雨过后,桂花的香味就变得隐隐约约了。

篇8

上海音乐音乐学院的周小燕教授已经九十四岁高龄,她已经在教育岗业上坚守了七十多年了,为国家培育出了多少音乐人才啊!当主持人问道她的字典里真的没有“退休”二字吗?她回答说:“我想没有了。”当她的学生一边唱歌一边把手中的鲜花送给老师时,我相信这是一位老师最幸福的瞬间吧,那是桃李芬芳的喜悦!

一位科学家老师,他的生活只有两种姿态,躺着,他依然是科学家;坐着,他依然是老师。他瘫痪在床,却教出了20多名硕士生和博士生,他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人,因为他有很多出色的学生,而学生们也为拥有这样一位老师而感到幸运。

乡村教师周宏军用自己的双肩扛出了一个学校,就在这条山路上,周宏军老师来来回回走了38年,义务帮学生挑生活学习用品,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行程7万多公里,足可重走六趟二万五千里,环绕地球赤道两圈。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国旗班的战士送了周宏军老师和他的学生一面鲜艳的国旗,这是对一位乡村教师最好的褒奖!

最美乡村女教师曹瑾,大学毕业后毅然决定去支教,为了不耽误孩子毕业将病情拖延到癌症晚期,在她生命中第一个教师节的前一天晚上,她写下了遗书:有一个心愿,请您们同意,如果我走了,我想把我的眼角膜等有用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莫忘了,你回去将我的备课本整理寄给我…而她的父亲把社会捐赠的5万元善款全部捐给女儿生前工作的学校……

28位特岗教师,14对新婚夫妇,他们的出现让节目现场变得幸福了起来,这些大学生毕业之后双双参加特岗教师工作,为教育事业献出青春。多么伟大的爱情!多么高尚的事业

武汉有一位桂贤娣老师被誉为爱的工程师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桂贤娣提倡因生给爱:体弱生爱在关心,病残生爱在得体,过失生爱在信任,屡错生爱在耐心,向师生爱在珍惜,背师生爱在主动,个性生爱在尊重,普通生爱在鼓励,进步生爱在赏识,后进生爱在鞭策。如今,她的“因生给爱”十法在全国得到推广。

篇9

1909年11月的一天,智利一个无名小镇上,一位男青年朝自己的太阳穴扣响了手枪。后来,人们在死者衣袋里发现一张明信片,是一个少女写给死者的。

男青年是铁路职员,名叫罗梅里奥・乌雷塔;女孩叫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是邻村的小学教师。

死者有什么难言之隐,竟至走此绝路?女教师的明信片又为何在他衣袋里?这,缘于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悲剧。

而这一爱情悲剧――男青年的自杀,又最终促使那位女教师成为杰出的女诗人。她就是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真名叫卢西拉・戈多伊・阿尔卡亚加,1889年4月6日生于智利北部埃尔基山谷的一个小镇上,那里的山泉溪水滋润了诗人的心团,那里的鸟语花香给了诗人灵感,那“芬芳的土地”培养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米斯特拉尔出生在一个农村小学教师的家庭里。她既没有进过任何正式的学校,也没有受过父母的文化熏陶。她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主要来自耳闻目睹、刻苦钻研和博览群书。但丁、泰戈尔、托尔斯泰、果戈里、普希金、罗曼・罗兰、卢文・达里奥都是她的老师。

米斯特拉尔从小就表现出诗歌方面的天才,9岁时就能即兴赋诗,使听众目瞪口呆,14岁时,家庭的生活重担落在她肩上,她开始在山村小学做教师,米斯特拉尔辛辛苦苦地工作,却受到村长和村民们的奚落和辱骂。人情冷漠和世态炎凉使她从小就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并在她的心灵中播下了神秘主义的种子。

1907年,18岁的米斯特拉尔到拉坎特拉小学教书。这时,一个小伙子闯进了她天真无邪的心中。她就是乌雷塔。乌雷塔的关怀和体贴渐渐融化了她冰冷的心,不久,他们彼此产生炽热的爱情。

初恋使年轻的姑娘又惊又喜。她似乎闯进了一个美妙的世界,那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爱情啊,就象树上的刺儿一样/将我们穿在一起,用它的芬芳/假如你看着我,我会变得漂亮/就象露水珠儿,滴在小草儿上/我神采奕奕,来到小河旁/高高的芦苇,将认不出我的模样

这样的诗句朴实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扭捏拘束之态,像山间的小溪自由自在地流着,这是少女发自内心深处的甜蜜的恋歌。

爱情并不总像春天的晴空一样明朗,并不总像玫瑰花一样迷人。自卑而又痴情的乡村女教师,在惊喜之余又忐忑不安:

“从前我是一个乞丐,今天我成了女王/只怕你将我抛弃,终日心里发慌/我面色苍白,时时在问你/‘还和我在一起吗?别将我抛在一旁!”’

终于,诗人的担心变成了残酷的现实,在这对情人之间,第三者插足了。小伙子见异思迁.疏远了年轻的姑娘。

米斯特拉尔和恋人决裂了,心中的爱情之花并没有凋谢,它变成了渴望,变成了烈火,变成了痛苦、怨恨和诅咒。而怨恨和诅咒正是爱的回声。

爱情的纠葛,特别是米斯特拉尔的痛苦,使小伙子烦恼内疚,无法面对姑娘。残酷的现实,使他最终选择了一了百了的方式。

乌雷塔自杀后,米斯特拉尔悲哀、绝望、怨恨、愧悔,有时甚至到了语无伦次、想入非非的地步。这时她的激情象山洪一样汹涌澎湃,汇成了三首使她成名的《死的十四行诗》:

人们将你安放在冰冷的壁龛里/我将你搬回纯朴明亮的大地/他们不知道我也要在那里安息/和你共枕同眠梦在一起/我让你躺在阳光明媚的大地/像母亲照顾酣睡的婴儿一样温柔甜蜜/大地会变得像摇篮一样舒适/将你这个痛苦的婴儿抱在怀里/然后在蓝色朦胧的月光里/我将用灰土和玫瑰花的细雨/遮盖住你轻盈的遗体/歌唱着美妙的报复我扬长而去/因为谁也不会下到这隐蔽的深穴里/和我争夺你那一撮尸骨的遗迹!

情人已经离开人世,米斯特拉尔的情感却没有枯竭。从此开始了她那漫长的“绝望”的单相思。她怀着无限的深情为他向上帝“祈求”;她仍像热恋时那样,到田间小路上去“徒劳地等待”与他“重逢”。

长达10年的痛苦、怀念、内疚的复杂心情正是她《绝望》的灵感之源。《绝望》是她第一部也是最有影响的诗集。

米斯特拉尔的爱情诗大都是青年时期的作品,是她爱情悲剧的高度概括和深刻表现。这不是闲情逸致的产物,更不是无病的结果。它是诗人无法抑制的激情的爆发,是她难以平静的心声的转化。正如智利著名文学家胡里奥・萨维德拉所说:“这是诗,而不是匠人的艺术。”这,正是米斯特拉尔的爱情诗的最大特色。

艺术是“苦闷的象征”。这次绝望的爱情竟成全了一位诗人,竟造就了一位世界上最杰出的女诗人。1945年,米斯特拉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女性之一。她的获奖理由是:“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了整个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

篇10

认识马拉仙是我此生的最大幸运,之前,我是一个不仅生活困顿而且心理阴暗,整个人身心俱疲,慵懒地蜷伏于人为深渊,被精神枷锁桎梏了四肢的那么一个每日如临世界末日,人生末路的行将就木的一个躯壳而已。我一直闲散在家,每日与世隔绝,不与人交往,被社会抛弃,淘汰,现在看起来是无病。

村里一智者退休老教师,在人们闲谈中得知,我还会写点东西,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惊讶之词,‘咱们村还有一颗夜明珠’,我就这样被发掘出来。不要觉得怀才不遇,就破罐破摔,只是做得不够好。是夜明珠总会发光的。时值马老师在里洪村当校长,段长辈便向马老师推荐我。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高尚的职业。虽然是临时代教,我也兴奋不已。虽然喜爱文学创作,闲暇就胡乱涂鸦,也许词不达意、驴唇不对马嘴。文学之路是一个艰难的路途,选择这样做,也没什么理由,甚至一辈子也不会有结果,可我还是一如既往地拼命卯足劲向文学殿堂靠拢,它给我带来无穷的力量,以及快乐。对于能不能当一个好老师,还是心有余悸,对这个崇高的职业,我喜忧参半,,忧的是怕做不好,耽误学生不说,又有何颜面面对马老师段老师,他们是那样信任我期待我。怀着这样心情要走马上任,虽然他们给我打气,我还是忐忑不安。

初见马老师,她就是一普通女人,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她一开口说话,很有威慑力就形成一股气场,多年的艰辛教学把她修养成一教育行家里手,我对她简单评价,雷厉风行、光明磊落、快人快语、敢说敢做。那么多光环笼罩辉耀着马老师,我感觉不出她有丝毫高高在上那种咄咄逼人怠慢的态度反而更平易近人。那一天我们俩各骑一辆自行车,从宜儿村出发,她已经五十五岁了,一个年过半百的女人威风不减当年,依然冲在前面,天格外地蓝,路格外地阔,两旁的杨树像卫兵一样坚守岗位,微风徐徐频频晗首致意。她就是一种精神,多年的摸爬滚打,多年的阅历经验,把她锻造夯实地更坚实。更象一个领头雁,八里地外的里洪村聘请马老师出任校长,对于她的年纪以及履历也算是功成名就,可她为了下一代欣然就任,单每天骑着自行车来回多少里,想到这,已让人心生敬畏,多么高尚的情怀,多么让人敬重。华发在风中飞舞,有几缕白发那么扎眼,我的眼睛湿润,她不时断断续续叮嘱我怎么教书,怎么育人等等细节。真是遗憾我们这么迟才相识,相见恨晚那。我在心里一遍遍呼喊:马老师马老师,您就是我的恩师我的导师。您教学三十多年了,在那里驰骋,连续十年带宜儿小学毕业班数学全县年年统考占鳌头,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乡村女教师,这是一个奇迹,一次算偶然,两回算碰巧,十次就是壮举。村里孩子本身基础差,与城里比起来有一段距离,因此所有认识她的人,都佩服的五体投地。刘胡兰精神、马拉仙精神告慰吕梁青山,世代相传。一切都是人创造的。在她手底下做事与她共事,真是三生有幸。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高山流水遇知音,那堪比鲍叔牙与管仲。

“教师不仅自己要知识过硬,而且要想怎么才能更好把你的传授给学生,一个老师就是一个小政治家,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如何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就是老师的本事。”我刚接手的是三年级,学生底子差,三十多个孩子每天面对我,那么多双清纯的眼睛看着我的眼睛,我感到力不从心,以前我自以为是,老感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老抱怨遇不上伯乐,当一个合格的老师我差老远了。有些怯场了,心里打起退堂鼓。马老师好像是我身体一部分,一眼看穿,她鼓励我不要放弃,好不容易才出来做事,就是女人也不应围着锅台转,况且你还是很有才华,你也不想再回去原来踅居蛹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激活了一颗迷路的心一潭死水起了微澜,再混沌下去覆水难收。大海航行靠舵手,她就是领航人,启明星,我的心也豁然开朗,前方也见熹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