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的教育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行为塑造;用心交流;策划活动
小学是儿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学习知识的第一阶段,也是他们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心理素质等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大幅度增加,对于新时期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以德育人
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开启心灵的钥匙,是积极向上的动力。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们要把自己全身心的爱给予学生,常沟通、常交流,以心交心,真诚对待,要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例如从学生的温饱、家庭困难、心理等方面,做到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用真心诚意去关爱他们,发现问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身教胜于言传,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让班级的德育工作达到预期目的。
校园无小事,事事在育人。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中都会去模仿。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语言、行动乃至人格的形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教师替学生系好一个纽扣,弄好学生的衣服,都会给学生一个深刻的记忆,正如魏巍写的《我的老师》,至今记忆犹新。如摆正教室里的课桌椅,动手帮学生捡起掉在地上的橡皮、小刀等细节,都会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方便学生自觉树立尊师敬老、刻苦勤奋、积极好学的品格观念。
二、在实践中塑造学生
小学生是最天真无邪的,他们的心灵深处是一片纯粹的净土,与外界刚接触的他们具有天生的模仿能力,可塑性极强,因此在学生身上发生的日常小事都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着一定的影响,这就为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学生的事从不是小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孩提时代养成的习惯对他们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对学生的善举多多表扬,但绝不能因他们的恶习小而放置不管,日积月累,小恶总有一天会导致他们走上犯罪之路。客观地说,学生毕竟是孩子,让他们每件事都做妥帖未免强人所难,大人都不一定事事做好,何况小孩呢?不过我们应该相信他能在教师的积极带动和教说下做得越来越好。像打人、骂脏话、衣服不整洁、随手丢垃圾等日常小事都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基于此种认识,在实际教学中,我结合班级现状采取了如下措施:(1)教师要做到穿戴整齐、不骂、不打、不损、不挖苦学生,言语上管住自己的嘴,行动上管住自己的手,以身作则注意影响。(2)对于平时表现好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使其起到表率作用,触动那些有类似缺点的学生,小孩就怕互相比,就是这个道理。(3)教师要带动学生亲身参加到日常事务中来。例如,黑板没有擦干净、冬天没有暖气的教室门关不严、地上有纸屑和塑料袋等丢弃物这些问题,教师自己做的同时,也要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这样刚开始就可以带动部分学生参加,时间长了,学生之间就会互相带动,大家都自觉参与,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三、用心沟通,真诚交流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出务工人员持续增加,繁杂的社会形态等问题都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农村,不断地涌现出大批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生活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里,或多或少都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有的孩子不仅与父母分离,加上平时还缺少联系,这种情况让孩子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没有父母亲的呵护和相伴,导致他们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上往往变得内向悲观、不爱和同学说话、情感孤僻冷漠;行为上骄横、霸道、报复心理很重;心理上自闭、自卑。其中内向胆怯、孤独封闭的占到多数。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首先应用心和他们交流,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根本问题后,从生活上给予帮助,思想上加以引导,心理上多多开导,让他们重新感受到被人关心和呵护的温暖,从而让他们的心中重新燃起爱的希望。其次,依据班级职责和校规来进行批评教育,用严格的校规约束他们,针对他们的不当行为批评的同时加以指导。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鼓励,从而激发更多的学生改善自己的行为。真诚的交流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班级学习气氛的增强,更有利于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组织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扩大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他们的独立能力。例如,爬山看上去很单调,其实真正的爬山包含了很多趣味,爬山途中观察周边的人,猜猜他们爬山的目的,细细品味山上所存的建筑物,甚至山边的野花都能带来无穷的乐趣和聊不完的话题。无论什么样的感受都是学生亲自得到的,这对于他们以后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帮助。
集体活动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富多彩的野外活动更是让学生流连忘返。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增加同学之间的友谊。比如,我们集体参加野外活动时,一个学生受了一点小伤,给整个班级带来一些不便,我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了户外活动注意事项的讲解,并且告知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同学之前应该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没想到班里的几个平时事儿最多的学生竟然很自觉地就去帮助受伤的同学。这样做,不但给了一些问题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还让他们彼此之前增加了好感。为了消除外出带来的乏意,我让大家集合起来给每人一次表演的机会。刚开始大家都比较害羞,几个节目过后,学生之间就开始争先恐后地表演:有说快板的、跳舞的,还有讲故事的。大家都乐此不疲,沉浸在一片欢快的笑声中,尤其是班内性格孤僻的学生也敞开了心扉和大家融为一体。
篇2
【摘要】一个人的德育素质极大地影响了一个人一生的轨迹,而且德育素质都是从小在周边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小学阶段作为每一个孩子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对其德育素质有着极大影响。小学教师作为小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要在教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文章分析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一些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德育教育;问题;应对策略
小学生承载着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祖国这座大花园里茁壮成长的小苗子;教师是祖国这个大花园里的辛勤园丁,不断地给这些发芽的种子施肥浇水,才能让祖国这座大花园开满鲜艳的花朵。小学生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如同一张干净的白纸,可以被涂染上各类颜色。小学教师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教师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小学生朝着更积极更阳光的方向发展,帮助小学生分辨是非黑白、善恶美丑,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过度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从小就开始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艺术兴趣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虽然新课标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开始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但是由于家长对成绩的重视,新课标的一些具体要求还未被落实,对学生的考核还是以能力为主。家长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偏向选择重点中学升学率最高的小学,有些家长甚至为了让孩子就读某一地区的重点小学而购买学区房;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成绩,随意增加课时量,忽视了德育教育;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吸引更多的生源,对教师施加压力,轻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从各个方面来说,小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的全部就是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由此造成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较高,道德素质水平却比较低。
(二)德育教育的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树立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含义,有时不合适的德育教育还会误导小学生。比如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本内容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告诉小学生要学叔为了革命的胜利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了革命的胜利舍身炸碉堡。这些革命烈士的死重于泰山,我们要向这些前辈学习。但是小学生不知道革命是什么,有一些小学生还会提出疑问。这些德育教育的素材离小学生的生活太远,小学生不能够理解这些例子的含义。德育教育应该主要对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进行指导,用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来进行德育教育,了解小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使用应试教育的方式,对小学生灌输空泛的德育内容,否则小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学以致用,达不到德育教育的目标。
(三)教师与家长缺乏德育问题的沟通
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只依靠家长或者教师,需要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其成长的大环境。但是,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详细了解孩子的具体问题;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不论是德育教育还是知识教育教师应该承担全部的责任;有些家长则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德育教育,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其他方面不予以重视;有些教师则拥有一些错误的教学思想,认为教师的责任只是教书,育人的责任应由家长承担。如此,家长与教师都不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造成小学生的德育素养较低。
二、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策略分析
(一)加强学校和学生家长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视
要彻底落实新课标改革,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校要意识到衡量教学水平高低不光取决于升学率和教学质量。教师要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基准的建立,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家长也应该知道衡量孩子优秀与否不仅在于成绩,更在于孩子处理事务的方法和态度。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小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在传递给小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教学工具,把小学生不能理解的难懂的知识简化,帮助学生学习,同时注意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更有义务关注孩子成长过程的方方面面,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对孩子进行道德素质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孩子输在道德教育的起跑线上,那么终将成为社会的累赘。
(二)加强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得不到重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家长、学校、教师某一方的责任。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需要各方重视,共同协作。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家长被称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举止表现大多数都是模仿家长的,孩子在学校里的一些不好的表现都与家中父母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家长应主动定期与教师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中存在的题,改正自身的毛病,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可以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好地进行,最重要的是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三)将德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融合
德育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展现出更好的自己,因此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而独立存在。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学校也可以举行一些相关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与自然、社会的接触,比如看到有人随地丢垃圾时要学会巧妙地制止。学校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进行才艺表演,培养学生的尊老意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反映出小学生看待事物的态度以及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必须融合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样小学生会更容易理解、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
三、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平均素质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素质教育要从小抓起,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需要教师与家长相互协作。家长和教师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小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教师和家长要走出小学生成绩最为重要的思想误区,注意培养小学生的素质,为祖国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玉芬.对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探讨[J].中国培训,2015(18):255.
篇3
关键词:学校教育;中小学生;科学素养
目前,社会的发展突飞猛进,各个领域日新月异。这对于每一个人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早在十几年前国务院和教育部提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培养科学素养的问题。但在科学素养培养的教育实践上,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揭示这些问题,探讨其原因,提出改善科学素养培养的建议,应是当前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中的问题
1、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自主探究。
新课程理念强调,科学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使之在探究的情境中通过实践获得感悟和发现,进而建构知识体系。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实际上是学生自身的发展。所以,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应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根本目的。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不是着眼于学生本身的发展,而是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另外仍有不少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直接传授客观规律、原理和结论的教学套路以及重视知识结论的直接传授(或变相传授),轻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其过程中的感悟、发现和生成性知识的获得。
2、.畸重知识与能力,忽视非认知因素
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容上,片面强调知识与能力层面的内容,而忽视非认知因素层面的内容。这表现为三种情况:其一,在课堂学习中仅提出知识和能力要求,不提非认知因素的要求。其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仅注重考试范围中的知识与接受知识的能力,探究、批判、创造的能力则不在学习的视野中。其三,误解非认知因素,仅把它视为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是学习的内容。如认真的态度、学习的兴趣被认为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手段。其实以科学旨趣和科学精神为核心的非认知因素,是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也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标志。
3、注重课程学习,轻视学生生活经验
课程学习主要是以学科教材为依据、受教师课堂教学制约的学习。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方法上,强调课程学习,轻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认识上,认为学生的发展是教师教的结果,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主要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结果。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只有课程学习时间,缺少学生独立钻研时间。在学习管理上,对课程学习有严格的管理、指导和检查,对学生课外的学习生活则缺乏足够的关心。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独立钻研被排除在科学素养的形成方法之外。
4、注重学习结果,轻视钻研过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在科学素养形成的实际评价上,常常只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在终结性评价中,又常常只重知识和在试卷上知识运用的评价,忽视只有在活动过程中才能反映出来的实际能力和非认知因素的评价。在试卷评价上,常常只重解题结果,忽视解题过程,标准化的考试是其典型表现。因此,科学素养的形成最终被看成是一个静止的状态,而不是一个随着学习生活的进行而不断变化的过程。
二、当前改善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教育问题的策略与思考
1、树立正确的学生科学素养观和恰当的知识观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结果,也是人类本质力量的自我印证。科学是以人为依托的,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也就是从科学的角度对人自身素质的一种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以科学文化为材料来培养学生内心自由的精神和行动上的创造性。另外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讲,要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知识观。它主要包含有其一,知识是人们经验的总结。这种经验既可能是人们解决生产生活中具体问题的经验,也可能是人们观察事物得出的经验。其二,知识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只有在活动中通过与对象的相互作用才可能产生知识,其中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每个人的创造性只能表现在活动中。其三,知识具有视角性。它是与问题相联系、从某一个视角得出来的一整套方法体系。所以,我们所说的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培养中小学生拥有或创造新的方法系统的品质。
2、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教师的素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才有可能指导学生通过科学研究式的学习形成自己的科学素养。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应实现两个转变。其一,从专业型教师走向综合型教师,实现文理兼顾;其二,从教学者走向教育者,从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转变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教师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在内心自由与外在创造性上都有新的发展,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3、坚决执行以科学探究为中心的教与学。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不仅要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收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和交流等,而且要形成科学的认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真实的探究活动,为此,教师必须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把知识和结论教给学生。
4、分层次教学,螺旋式上升。
科学素养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科学素养教育中要有层次地安排科学教育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和发展。学生只有理解了科学的价值、体验到了成功,才不会丧失对科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掌握科学方法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或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教给学生普通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下列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1.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
2.分析、研究和处理有关资料、文献、数据(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最后进行分类。
3.得出规律性结论。抽象的科学,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需要付出大量劳动的过程,它既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亲自钻研的过程。学校教育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教育行为,才能真正达到有效形成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作者单位:南阳市第二十六中学)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习力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辅相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力的提升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
1.以生为本,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学习力
每一个学年段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同一个学年段学生的学习力也是不同的。教师要想根据学生的学习力组织教学,就要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现有的学习力。如,在中年级课文《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下发的学问卡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在正式的授课中,教师可以将学问卡搜集整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学问卡中,教师通过批阅了解学生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已经具备的阅读能力,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进行重点训练。
2.以学定教,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当教师已经掌握了学生学习力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力制订教学策略了。在语文教学中,每一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但是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转化,教师的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可能就发生了变化。这样,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调整教学重点、难点。在课前,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学内容,课堂上就可以不讲或者少讲。在课前学生掌握起来有些难度的教学问题,教师可以做重点讲解。在课前,学生还没有懂的教学内容,教师就要巧设各种教学环节,进行阶梯性的训练。这样的教学,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指导,就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如,在《不用文字的书和信》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已经了解到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将教学重点放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上。
二、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1.多媒体具备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长春版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教学文本单凭教师的口述学生可能理解起来有点费劲,这样的情况下学校条件如果允许的话,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来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课件具备声音、图像以及视频等多种功能,抽象的文字在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下变得形象生动可感。这样学生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将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在教学中。如,在一年级《山村》的教学中,教师要想达到“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认识两种笔画;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感受汉汉字的神奇和巧妙”的教学目的,就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课堂教学。首先,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书中的插图,让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并提问:“在图画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学生在有顺序地观察图画之后,教师总结并导入课文。此时,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生字。在生字练习中,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字的笔顺,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提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完成能力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堂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语文学习能力的训练内容,可以让学生在一堂语文课上最大限度地获得提升。如,在四年级语文《苦糖》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情境导入:“糖”本来是甜的,而本文作者却说是苦糖,这强烈的对比的原因是什么呢?由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重点段落的解析。针对不同的段落,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阅读训练要求,让学生可以在多媒体的展示下更好地进行思考。
三、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提升学习力
学习力包括学生学习动力、能力和毅力三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不仅要不断提升语文素养,而且要具备把知识资源转化成知识资本的能力。学生学习力的提升可以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巨大的帮助。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形式下,单一的语文教学形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一对一的学习方式中逐渐转变为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学习方式,不但强化了师生互动,而且强化了学生之间的互动,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在小组交流的情况下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现有的语文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5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观察不等于观看,除了要求准确之外,还要强调新鲜、独特,反映个人的审美情趣、理想抱负,更要有感觉、想象、思维等的参与。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基本能够做到“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但是要养成“留心周围事物,勤于观察思考乐于动笔的习惯”,操作起来就有一定的困难。很多学生下笔写作时,常常感觉为难,比如:写日记无话可说或是乏味无意义;命题作文粗糙概括而不细致;选材有从众心理和懒惰思想,往往抓住老师举的事例或是换汤不换药,不约而同地选择同一题材,宽泛、空洞、缺乏表现力,不善于标新立异写出与众不同的或是符合自己情况的作文……出现这种现象有各方面原因,但主要是因为在平时生活中缺少“发现”,观察事物的目的性不明确,观察内容不系统、不精确、不深刻。只有多留心,细观察,才会有写作的第一手材料,写文章才有话可写。
观察是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观察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观察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正如赫伯特・斯宾塞所说:“如果一个人要在写作上有所发展,就应该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周围的人、事、物。”如校园生活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创设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情趣性的情境,结合作文训练要求和学校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尽量利用校园里的一切活动,引导学生描绘生活,赞美生活,组织学生集体观察与学生自由观察相结合,赞美校园的美景,表达小主人的自豪感。因此,我认为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阅读以外,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言之有物”呢?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从生活中捕捉素材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是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二、用好素材,多写多练
用好素材,积极投入写作中去。首先,作文题目要在“趣”字上下功夫,把题目命到学生的心坎上,学生才会童心闪烁,文采飞扬,焕发生命的活力。教材的作文题目比较普通,我们可以更换题目,练习写人写事,有趣的话题自然引起学生探寻的欲望。儿童天生就是一个幻想家,他们脑里装着道不尽说不完的奇思妙想。给孩子们一个话题,他们的思路就会向外扩展,以活跃灵动的想象,海阔天空的思想,创造出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的空间。如我们可以以一些同学们熟悉的动画片作为题目,让他们发挥想象。
三、持久观察,积累作文素材
教师要把校园生活点滴体会运用到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之中,就必须让学生养成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的好习惯,但仅此还不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不及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就只能剩下一些模模糊糊的印象,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通过观察笔记,记下一段有趣的对话,或是瞬间的感想,能促使孩子时时处处注意观察,养成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积累生活素材,而记观察笔记本身也是一种写作练笔。这样,学生才能够提高写作水平。
四、诱发写作动机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H319
一、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所谓教学实效性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从而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的一种教学理念。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思维水平,对于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科学构建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措施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关于如何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问题,我国广大学者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笔者结合现有的先进经验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一)认真做好教案准备工作,提升备课的实效性
教案准备工作是保证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与前提条件。但是,我们许多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忽视了教案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学生作业的批改上,往往认为只要学生的作业能够及时正确的完成就实现了教学的实效性。在教案准备方面,有的教师直接在网上下载现成的教案,有的甚至不进行备课,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临场发挥。这样一来,势必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盲目性、机械性,不能有效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开展。所以说,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做好教案准备工作,提升备课的实效性。具体说来,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是我们开展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是评估我们开展每一次课堂教学是否具备实效性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我们在进行教案准备工作之前,首先应当对所教课程的教学目的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然后再根据具体课文进行逐项的落实,从而有效保证课堂教学方向不偏离。
2、认真研读教材文本的内容
认真研读教材文本内容是我们开展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条件。教师只有将教材文本进行认真的研读,才能够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才能够科学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中心思想;只有将教材文本进行认真的研读,才能够恰当的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知识的讲解;只有将教材文本进行认真的研读,才能够在学生提出疑问时进行科学的释疑。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项资源
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教材内容的组织是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每一项内容都是以所在单元的专题为中心开展的,尤其是每个单元的导语部分具有极强的导学作用,这就给我们进行教案的准备以及课堂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与重点。因此,我们在进行教案准备工作时,应当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除此之外,课后习题也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对我们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衡量标准,我们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当将课后习题的相关内容进行体现与渗透,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切实保障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积极创新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确保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一直沿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座位上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具有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创新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确保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具体说来,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组织学生有效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灵活选择、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情境与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2、积极转换教师角色,构建有效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自我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周密的安排。从新课的导入、情境的创设、迁移和过渡,到课后练习的设计、活动的组织等都应当精心准备,周密布置,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3、适时全面评价学生,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及时、适度、多元地评价学生。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提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对于农村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勇于创新、积极实践,不断探索推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对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安丰梅.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浅谈[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02).
[2]王义莲.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9,(09).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0-0026-02
[作者简介]黄宪芳,柳州市城中区教研室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教学行为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也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节点。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儿童未来发展的重担,不仅要为小学生打牢基础,更要为学生在未来更高层次教育中有所发展做铺垫。因此,如何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的成长,这是当前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值得深思。
一、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应具备的几大理念
(一)教学效益理念
教学效益指的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与素养方面的收益。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首先要树立教学效益的理念。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取的,也是违背教师道德的。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教学的效果,无论是对小学生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修养,都应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效益不是以教学内容的多少作为衡量标准的,而是强调对单位时间内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所达到的效果的综合考量。
(二)教学发展理念
教学发展理念,指的是小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中,自身能够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也对小学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目标可操作理念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可操作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语文教学目标具体化、明确化;二是教学目标考评的量化,以便更好地衡量教师的工作和不断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在目标的制订中,要切实将定性和定量、过程与结果科学地结合起来,要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所学与教师的所教。
二、制约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剖析
(一)小学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制约其有效发展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受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发展中停滞不前,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很多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弱,学习语文的兴趣消退。可见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不利于学生后期的发展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上仍然是教师说得多,缺乏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被动的听课方式使得小学生较少思考或回答教师的提问。在小学生关键的学习发展期,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他们思维拓展,甚至会产生制约作用,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低效,难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三)教师忽略了对小学生语文兴趣的培养
当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小学生的兴趣培养关注度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受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较为关注知识的传授,而较少关注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二是由于受到长期以来升学压力的影响,教师的应试化教学目的倾向较为严重,以学生的分数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使教师忽略学生兴趣培养的问题更加严重。
(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技术手段应用不当
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日益盛行,这就导致了许多语文教师讲课不离多媒体,甚至出现以多媒体替代板书和语言表达的趋势。在此,我们难免会担心,在黑板前奋笔疾书的背影将会消失,留给小学生的是冷冰冰的多媒体设备。我们知道,好的板书同样能够有效地开展教学,甚至有时候更为直观。教师不能完全摈弃板书教学,如何根据学科性质,将多媒体与板书科学地结合起来,这也是语文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
三、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具体策略
(一)依照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大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教材的改版力度也日益加深。当前小学语文的教材已经比较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也丰富多样化了。例如《蒲公英》《雨后》等课文,是小学生在生活中都能够遇到的。城市里的小学生很少接触到大自然的这些事物,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组织野外活动,真切地感受大自然的美,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这样也能够使语文教学更为生动和直观。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将小学生分成各类兴趣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发相关的语文课程学习资源,为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应积极创设相关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量的教学和实践研究表明,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学习情境,能够把学生带入模拟情境中,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优化师生关系,培养师生情谊。我们知道,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潜力和水平,也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营造这一积极、宽松氛围的主导者就是授课教师。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要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教学内容畅所欲言,充分表达个人的看法。教师应在一个师生平等的环境中展开教学,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多媒体教学要与板书教学合理地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生动直观的特点,展示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如蓝天、白云、阳光、沙滩……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与此同时,也不能丢掉板书教学,在适当的情境下,也要通过板书向学生有效传达知识。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积极拓展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理清精读和泛读的内容,积极对小学生进行阅读引导,还要引导学生对相关重点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研读或拓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比如,教师在教授《三打白骨精》后,可以通过组织“读名著、说故事”的活动,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又如在学习了《自相矛盾》后,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小学生从身边找到“矛盾”,并以故事的形式与大家进行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与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小学生的自身特征出发,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要积极组织语文阅读的相关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不断完善自身特有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艺术,以达到提升语文教学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子荣.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索[J].课外语文:初中,2012(10).
[2] 陈元元.浅析提升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理念
1、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如果学生没有获得发展,即使教师工作得再累、付出的再多、论文写得再好也是缺乏有效教学的现实意义的。另外,教学的有效性应该首先体现在现实的主动精神上,语文教育要呼吁学生们自主学习,多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关注教学有效益。语文教学中的效益是指学生的收益。有效教学是一种注重成果的教学,甚至强调教学结果的可测性,“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教学不是有效教学的特征。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化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3、关注教学量化。小学语文教学应把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但并不能说简单的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缺失的现状
1、课堂教学过分追求形式。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交往互动,但有的语文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不能坚持以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工作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综合和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致使课堂上表面热热闹闹,而教学目标常常落实不到位。
2、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传统教学过分强调讲授,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其次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仅仅把学习看成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看到学习其实还是一个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状况。
3、超负荷作业压迫学生。传统的语文教师往往留给学生超负荷作业,作业满足于布置,且布置的练习多而繁,缺乏针对性。有些甚至是让学生们机械的抄写,教师不进行检查和批改,不能做到精选精练、及时反馈矫正,导致作业的效率低下。
4、忽视学的效果。有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仍然满足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盲目地追赶进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程度和效果,以至于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深、不透,更加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
5、多媒体辅助作业发挥不当。有些语文课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主宰,替代了师生的板书和语言。然而,好的板书同样有助于师生的教和学,教师不能完全摒弃板书教学。多媒体和学科教学应当整合在一起,恰当地发挥对媒体的辅助作用。
三、提升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1、教师精心备课,提高备课有效性。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应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的主体目标。其次,应强调教学资源的开发,包括教材资源、生活资源和网络资源,要紧扣教材与生活的联系,设计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再次,要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在备课中考虑问题的生成,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把提问的权力还给每一位学生,真心做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
2、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把教师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放出来,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对于学习语文教学,我们应该在课堂中更多地设置情景,让学生自然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老师营造温馨、和谐、清新活跃的语言环境,打造激情课堂,由机械的传授,盲目地灌输改为积极地、正确地、有效地引导,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的探索、积极地配合、热情地参与,使我们的课堂成为生动有效的课堂。我们的语文课要有效,不在于是否书声琅琅,不在于热热闹闹,而在于是否在有限的实践内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多的发展。
3、有效的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解决作业,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当场反馈,及时指导,提高作业效率。根据学习内容,学生原有水平精心设计作业,精选作业类型,避免随意、重复、枯燥的作业,做到作业量适中,难度适宜,梯度适当。设计作业时关注全体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从作业中同样能体验到经过思维所获得的收获和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不把作业当成负担。例如,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不要去布置简单和重复的抄写作业,而要挑选意思相关联的词语,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进行写话训练。这样的训练一方面巩固了字词的字形,并且使学生在集团的语境中进一步理解了解词语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训练中强化了句子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连贯组句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语文素养。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写字教学;学习氛围;快乐;对策
一、注重学生写字过程中的细节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教师也要关注学生写字细节的指导。比如,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写字习惯、姿势,可能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要细心地观察和发现学生的恶习,要耐心地进行指导和改正错误,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因为,对于小学生而言,写字姿势以及习惯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并跟随着学生一生,一定要引起教师及家长的重视。另外,还有笔画的正确性也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笔画的正确书写,要书写得美观大方。在这些点滴的细节中寻求完美,从小抓起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习惯等,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及时鼓励帮助学生
小学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建立一种与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不能摆着高高在上的姿态去面对学生。当学生遇到问题或者难题的时候,要俯下身子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用爱感化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信心和正能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改正缺点和错误,对生字以及词汇有了清晰的认识,逐渐形成自己的系统规律,不断掌握更多的词汇量。
除此之外,教师也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快学生记忆生词的方法。比如,汉字氛围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以及假借字等,每个汉字都有其发展独特的意义。教师要传授给学生通过这些生词的相似之处总结的规律,然后通过这些规律去认识更多的字词,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实现授人以渔的意义。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写字教学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教师要不断探索寻求创新意义的写字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篇1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88
一、概述
新课程改革之后,教育发展步伐加快,不断要求全体教师要领会新课程的创新思想,不断改善自身的教育模式,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意识转变。但是目前一些学校的语文教育仍然处于传统教育模式中,没有什么进步的地方。并且,目前语文学习的时间减少了,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量却增多了、加深了。面对这些状况,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履行我们的职责,不断地改善我们的教育方法,突破传统,树立新的观点、新的方法。
二、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不足
1.一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过于在乎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却忽略了教育过程中的方法。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般就是教师走进教室,打开备案,准备好课件,便开始闷头讲,在黑板上写,让学生在下面跟着记录,学生的书、笔记本记得满满的、密密麻麻的知识点,各段意思的分析,有的时候你拿出学生的笔记本,问他这段笔记,当时教师强调了什么,也许学生也是丈二和尚摸不到头。他们当时也就是被动地跟随着教师的思路,也顾不上课上是否能否真正理解这些知识的含义,必须记下这些笔记以备以后考试时用得到。其实简单来说,这就是灌输式教育,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被动地位,课堂的教育形式过为死板,教师讲课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无趣,这样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没有真正领悟语文知识的含义,只为了以后的考试准备,那么也就代表着什么都没有学进自己的脑子中,最后什么都没留下,只有僵硬文字的笔记。
2.一些学校出现的情况也在于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理论基础薄弱,教学经验欠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认识不足,可能就会出现上面所说的传统观念的满堂灌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结合当下教育的创新性,结合学生的个性情况,总结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并且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较低,直接导致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语文教学本身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忽略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忽略了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例如,小学生的写字不工整,字体倒插笔,提笔忘字,发音不准,儿化音过重,这些问题就是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表现。
3.小学生本身较为活泼好动,好奇心较强,自我管理约束能力较差,所以在面对课堂严谨的约束时,不能适应,不能坚持40分钟都注意力集中的听课,出现走神的情况,同时在面对教师死板的教学和较为沉寂的课堂氛围,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低下。
三、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1.教师应该积极地改善自身的教育方法,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设立一定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所以,我们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设立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的拓展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几首古诗之前,让学生进行预习,并且邀请学生在课堂中用肢体语言表现出古诗的字面意思,让下面的学生猜一猜是哪几首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想用自己的方法呈现,下面的学生则通过观看表演,自己思考或者与旁边的学生讨论,得到结果,这样的教学就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思考与他人的辩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2.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应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加强教育教学相关理论的学习。目前现代化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不但精通专业知识技能,还要热爱教师这一职业,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只有不断地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多多关注现代化教育的改善理念,关注学生的内心学习需求,结合实际教学工作,才能适应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 上一篇:教师评价表的意见和建议
- 下一篇:农民征地赔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