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测评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8: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测评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测评综合分析报告 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档案建设的思考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 心理测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面临的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语文教学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培育中的作用及做法 高职院校学生求职过程中不良案例的心理原因解析及应对措施 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团日活动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心理援助 小议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中的逆反心理 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分析 如何使高职院校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策略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的思想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浅谈欧文亚龙团体模式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工作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及指导策略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心理指导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困惑及应对措施分析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李 华.浅谈高职院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思考及对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13~14
3 心理测评技术[EB/OL].
4 李墨音.运用心理测评软件开展高校心理辅导工作[J].今传媒,2010(10):156~157
篇2
【关键词】 认知行为; 团体辅导; 大学生; 情绪管理
近年来,在高校频发各类大学生伤人和自伤事件,起因多是由于情绪对照不良而引发的应激冲动行为。但长期以来,国内各高校对于大学生生气情绪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干预普遍不足,并未将其列入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内容。现今教育管理部门所规划的心理辅导任务,仅就目前高校发生暴力事件进行补救,而在预防环节上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忽视大学生心理个性的塑造,二是过多关注了补救性教育的研究。高校大学生生气情绪管理的提出,正适应了当前大学生心理状态不稳定的现状,亦符合了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理念,是完备心理健康教育模块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推进,应本着适应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原则,科学制定符合大学生心理文化的学习方案,使其逐渐成为高校正规心理教育中的一个所属分支,为更好的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
认知行为取向互动团体辅导(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active Group Therapy,CBIGT)可以定义为是一种将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行为理论有机结合的对生气情绪起到有效降低的技术策略,并融合系统化心理干预技术的辅导取向[1]。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大学生群体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应用。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手段已经逐渐应用于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2]。对于大学生的自杀、自残、他杀等极端行为亦有良好的趋化作用[3-5]。目前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亦证明了它的显著效果和现实意义[6-7],认知行为取向的生气情绪管理团体方案对团员情绪管理有明显的改善效果,自我化的管理手段、系统处理情绪问题、认知行为互动的有效结合等一系列的方式与方法,成就了一套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案,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已然成为一套理论联系实际的合理化的团体辅导措施。本次实验,通过认知行为取向团体训练对于减少和对照大学生生气情绪的发生起到显著的干预效果,包括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和非理性信念等技术指标上的改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某综合性大学在校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标准为自我认定情绪管理不善,易冲动,并自愿接受团体辅导有强烈的改变愿望的个体。通过使用大学生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的测评及与学生的一对一面谈,最终确定42名大学生被试,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名,试验组成员参与团体训练,对照组成员不参与团体训练;两组成员在年龄、性别、专业、前测指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来参加面试的大学生均接受前测、后测和追踪测量。参与本研究的成员信息见表1。
1.2 研究工具
1.2.1 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 研究者依据高校的教育特点以及大学生的语言习惯,逐条修正了STAXI(Satate-Trait Anger Expression Scale)量表。该量表包括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3个分量表。通过内部一致性Cronbach Alph系数分析度量表的信度。经过修订后的系数值分别为: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分量表分别为0.86、0.78、0.81,总量表的系数为0.82。
1.2.2 非理性信念量表 参照杨清艳等[8]编制的非理性信念量表(Irrational Beliefs Scale,IBS)。其研究内容以患者组和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分4个层面内容:绝对化要求、糟糕至极、低挫折耐受和概括化评论。情绪障碍是当代大学生中最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焦虑、抑郁、情绪控制障碍等负性情绪与非理性信念的关系密切,这一结论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9]。
1.2.3 团体录音 在征得所有试验成员同意后,使用专业的录音笔,对在团体训练过程中的所有有声文字进行声音记录。在团体辅导结束后由专人负责将其转化为书面稿件,用以记录和分析每个团队成员在团体实践过程中的改变。
1.2.4 团体回馈表 由团体训练小组成员自行编制,在每次团体活动结束后回收,内容主要包括团体会序、团体活动、团体内容以及活动有感和愿望等团体活动信息。
1.2.5 形成自我量化报告 用于测量被试生气状况的自我测评报告。报告以优化大学生情绪管理作为目标,通过团体训练和参团人员的具体情况拟定了情绪对照、生气管理、减压学习能力等3个方面的内容,采用Likert 7点量表进行自我量化。其中的数字“1”代表为负性的不符合,数字“7”表示为正性的最符合。
1.2.6 自我质性报告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成员填写开放性问卷调查,由课题组进行总结、分析和梳理,并结合团体录音、团体观察记录表、团体回馈表等信息,分析团体成员生气状态下的具体表现形式。最终精简为两个维度的基本信息:生气情绪管理行为的正向改变、认知行为精神学习的改变。
1.3 CBIGT方案
1.3.1 带领者 (1)主要带领者:在该研究中担任多重角色。负责团体训练的前期准备、活动方案的设计、各种量表的形成,活动的组织实施,全局性的保证团体训练整体的顺利进行。(2)协同带领者:是团体训练项目中的协助者。伴随各类活动项目的进展,负责收集团体成员的反馈信息与建设性意见,整理分析各类量化表格,协助主要带领者完成团体训练活动。
1.3.2 团体活动方案 通过文献分析及现状调查[10-12],以认知行为互动团体辅导为框架,融入Novaco的生气对照模式与自我管理技巧,设计该项团体辅导方案。试验组通过4期共8次的认知行为取向的生气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每次活动时间为120 min。见表2。
1.4 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估 该项研究的评估效果主要包括3个方面:团体成员在接受训练干预前和后的问卷测试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团队成员的自我量化报告、以及组员的自我质性报告。研究过程包括三个时间点:前测,辅导项目进行前,对面试人员进行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的自测,自我量化报告的形成;后测,辅导项目结束后,团体成员进行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自测,形成自我量化报告和自我质性报告;追踪测量,在团体辅导结束后六周,团体成员继续填写评估问卷及自我量化报告。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2.1 问卷结果分析
2.1.1 试验组前后测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结果比较 试验组中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和非理性信念4个维度的后测值与前测值比较显著降低(P
2.1.2 两组情境-特质生气表达量表的结果比较 两组前测中情境生气等4个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后测和追踪测试中,试验组4个维度的测评结果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2.2 自我量化报告 试验组中情绪对照、减压学习能力和生气管理,与前测结果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3 自我质性报告 由组员不定式的开放问题组成,问卷于团体训练结束后下发,并要求团队成员在1周之内填写完整并统一上交。问题经过辅导团队成员编码后总结归纳为:(1)生气情绪管理行为的正向改变。21名训练成员中认知上的改变有18名,占85.7%;应对方式上的改变有17名,占81.0%。团队成员提高了对于生气情绪的认知能力以及处理事件发生与生气情绪反应之间的变化关系。(2)认知行为精神学习的改变。能够成为自己的治疗者从开始的3名,增加到9名;能够具体的应用认知行为技巧的人数从开始的1人增加到13名。
3 讨论
大学生处于认知发展、调整的成熟阶段[13],对于突然发生的状况及紧急情况大多处理缺少应有的镇定情绪及合适的处理技巧。往往对于生气情绪无法有效化解,亦或压力情绪管理不当[14],甚至表现出因控制偏差而导致的不良后果。在国内对于大学生情绪控制的研究发展尚浅,基本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研究手段和干预措施还需进一步完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认知行为取向的团体训练在大学生生气情绪管理中的辅导效果,为进一步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气情绪管理学习与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15]。
研究结果发现,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前测中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生气表达、非理性信念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实施了生气情绪管理的团体化训练之后,大学生情境生气、特质生气等4个维度与前测值相比,后测值均明显降低(P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取向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水平有显著效果,它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情绪对照、减压学习、生气管理的能力,对于大学生情绪控制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团体训练中学习的辅导技巧,能够让个体应用于学习、生活、工作等多方面个人问题的处理中,在未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大环境下,期待着这项技术能成为提高大学生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校园和谐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Davis.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1,17(6):187-195.
[2]李丽.团体辅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未来与发展,2013,8(1):85-87.
[3]梁瑛楠,杨丽珠.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8):1010-1012.
[4]郑小方,陈华莲.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自杀意念大学生的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64-66.
[5]郭文斌,张剑,冯小瑜,等.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现况调研[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28(1):150-153.
[6] Duo Chen,Zhang J M,Shen L L,et al.Interner Addi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J].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2009,17(5):151-152.
[7] Gni S,Wu X C.A study on the intervening effect of a 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active group therapy on academic burnout of college students[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9,17(5):512-514.
[8]杨清艳,李占江,姜长青,等.非理性信念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6):562-568.
[9] Solomon A,Arnow B A,Gotlib I H,et al.Individualized measurement of irrational beliefs in remitted depressive[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3,59(4):439-455.
[10]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11]邢秀茶,曹雪梅.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6):1142-1143.
[12]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2-163.
[13] Rose S D.青少年团体治疗-认知行为互动取向[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2.
[14]魏鹏程.大学生压力管理团体辅导的设计与实施[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33(5):167-169.
篇3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危机干预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引起国家与高校的高度重视。因此,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某校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自2004年开始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及时掌握和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入学后诸多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解某校2012级大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于2012年9月19日对学工系统心理管理人员和部分辅导员老师进行大学生心理筛查知识及筛查过程的培训,9月24日至9月28日对该校2012级新生进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普测筛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汇总报告:
1 对象及方法
心理辅导中心运用学校心理管理系统网上平台对2012级大学新生2714名学生进行测试,无成绩209人,有成绩2505人,其中有效问卷2438份,无效问卷67份。男生576女生1862平均年龄20 岁。
2 调查方式与处理方法:
本次筛查前首先对学生进行十五分钟的心理健康知识宣讲,然后进行学生基本信息注册并作答。在筛查系统中,采用的量表是大学生人格问卷 (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UPI) ,该调查表1966年由日本大学咨询专家与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等,第二部分采用由樊富珉、王建中1993年修订本,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UPI量表的筛选率是指所筛选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率,包括第Ⅰ、Ⅱ、Ⅲ类筛选率。第Ⅰ类心理健康状况的学生是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需符合下面3个条件之一:总分≥25分,25题做肯定选择,辅助题中至少有2题作肯定选择,明确提出咨询要求且属于心理问题者。第Ⅱ类心理健康状况学生是具有某种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需要满足下面3个条件之一:20≤总分
3 结果:
总分大于等于25分或者第25题(想轻生)作肯定选择者,即被界定为异常,经统计,有效问卷中心理正常学生为2353人(96.5%),异常学生85人(3.5%),第一类(重点关注)筛选标准占施测人数的比率为199人(8.2%),其他为2239人(91.8%)。目前在使用UPI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中,各高校一类学生所占比例差异较大。有研究发现,各高校一类的筛选率在6.3%~40.8%之间[2],由此可见,该校2012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检出率低于各高校的平均水平,总体状况较好。
3.1 各项目的选择频率
各项目的选择频率见表1,UPI 心理健康症状项目中,有 4 个关键症状项目反映目前学生的一些心理健康状况。2012级新生中,选择关键项目8:感觉“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有133人,占总人数的5.3%,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与家庭的不良环境及个体的早期不良体验有密切的关系,在咨询与干预中,需要结合此项做咨询资料收集;选择关键项目16:“常常失眠”的学生有153人,占总人数的6.3%。“常常失眠”往往是诊断神经衰弱的一个重要症状,这些学生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长期处于紧张焦虑之中,来到大学后又面临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从而引起睡眠障碍。关键项目25:明确表示自己“想轻生”的有24人,占总人数的 1%。这些有轻生想法的人如果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的苦闷状态,或遭遇外界的不良刺激,更容易选择伤害自己的生命。因此,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重点对筛查出的此类学生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选择关键项目26 “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的有96人,占总人数的4%,此特征是鉴别抑郁症的重要指标之一,如果长期处于萎靡不振郁郁寡欢的心理状态,将会导致其产生严重心理问题甚至会萌生自杀念头。这也是在危机干预中除25项“想轻生”外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3.2统计各项目的选择频数,即分别计算在UPI各项目上做肯定选择的人数及其占施测总人数的比率,该统计指标可反映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要特别注意关键项目的频数以及认为自己心理卫生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比例和主动提出咨询要求的人数)。由表2可知,其他精神状况方面的重点关注项目主要是反应强迫倾向、人际交往、自信心、自制力、神经衰弱等方面,这反映出部分新生的精神状况在某一方面存在不稳定性,需要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
4 措施:
4.1心理辅导中心于2012年10月10日至10月18日对第一类学生中第25题(想轻生)做肯定选择的23人(1%)逐一进行了回访。结果表明,有一名学生存在严重轻生意向,经干预仍不能解除危机状况,已转介专科医院治疗。十位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该校心理辅导中心同所在系部及辅导员进行重点关注,对其进行心理发展动态观察并进行主动干预。有7位学生存在一般的心理问题,该校心理辅导中心已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症状已基本排除。其他学生基本排除心理问题的存在。对存在一般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将作为长期关注对象给以心理咨询与辅导并反馈给所在系部,所在系部领导和辅导员也需耐心对其关注,定期谈话,了解心理发展状况,强调要注意保密原则,因为这些学生心理特别敏感,戒备心理特别强,不愿让别人知道自身存在的状况,所以在做其工作时,要求心理老师及辅导员注意谈话方式,做好谈话记录,指导、帮助学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顺利适应大学生活,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保证身心健康发展[4]。
4.2 对一类其他学生的回访情况,心理辅导中心在一类学生中,有选择的对部分学生进行回访,结果发现随着大学生活的进一步适应,这些同学基本没有了新入学时的不良身心状况,该校心理辅导中心要求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来提高2012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同时要求各系部对筛查出的一类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关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继续关注该校学生心理健康动态,确保他们顺利度过学校生活。
4.2.1第一类学生中第25题(想轻生)做肯定选择共23人,排除5人,存在误选或随意作答,7人基本排除轻生意向,但存在其他心理困扰,属一般性心理问题,有11人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需要所在系部在以后的管理中重点关注。。
4.2.2一类学生中,显示心理异常共85人,除23人想轻生外,其他62人为总分大于25分者,心理辅导中心要求辅导员进行积极关注,一旦发现异常,要求按照学校三级预警机制及时与辅导中心联系。筛查中,符合第一类筛选标准学生共199人,虽然对其他176人暂时未作干预,但并不能保证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出现异常心理,要求系部领导和所在班级辅导员积极关注这些学生,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对于符合第一类筛选标准的的学生,一般要求约请面谈,要求辅导员重点关注。
4.2.3筛查中另有209名学生无成绩,67名学生未通过测谎,答卷属无效问卷,本次筛查没有其心理状况的准确描述,对于这276名学生,要求各系部也予以重视。
4.3运用大学生心理测评软件采集数据,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筛查出存在心理异常的群体,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运用大学生心理测评软件采集数据,建立完善学生心理档案,使心理辅导中心工作从繁重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放在后期的学生辅导上,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4加强新生适应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素质拓展活动中。
该校心理辅导中心对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做了系列讲座,应对新生从中学进入大学面临环境和学习方式方法的变化,使他们及时适应这些变化。由于很多新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与适应有关,因此心理干预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素质拓展活动中,如素质拓展训练、文明修身教育、班级心理活动等[5],让学生有机会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缓解身心压力。
4.5关注学生动态心理变化,做好预警工作。
学生心理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心理测评结果作为评定正常和异常心理的量化依据,但不是唯一标准,对学生的关注还应考虑个体在生活中实际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求辅导员老师如发现某学生言谈、行为异常,须及时报告系部领导、心理辅导中心,切实做好心理预警工作,真正做到对心理问题学生早发现、早干预、早预防。[6]
参考文献
[1]王建中.UPI与SCL-90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117-118
[2]林静.大学生人格问卷与症状自评量表相结合用于大学新生心理普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45-46
[3]姜伏莲.地方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心理科学,2004,27(2):483-486
[4]朱双华,刘海雄.基于UPI的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N].学术·理论,2007,(5).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弹性;入学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2-0100-02
大学生心理压力与入学适应一直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国内外许多研究报告了日常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与人们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密切(Winnie,2005;蔡颖,2010)[1-2]。
心理应激(psychological stress),也称心理压力,本研究指个体自知正处于重要但困难应对的环境时所出现的心身紧张状态。压力反应强度取决于压力源、个体与环境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适应(adaptation)本研究定义为个体对环境及其身心变化的心理与行为反应状态。心理弹性(resilience,也译作“抗逆力”、“心理韧性”、“复原力”)可定义为个体成功应对变化、逆境或危机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Pinquart(2009)报告了心理弹性与应激的适应联系密切,而且心理弹性对入学一段时间后大学新生的适应状况具有预测力[3]。迄今国内外关于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间的作用基本有三种:直接预测作用、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研究结论不同,有必要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特别关注从依赖逐渐过渡到独立阶段的大学新生群体。值得提出的是,目前国内大学生适应的有关研究多使用国外量表,存在文化普适性的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针对了解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与适应状况的本土测量工具,利用问卷调查法探讨心理弹性、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选取哈尔滨市某所高等学校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45份,有效问卷数508份,有效率93.2%。其中男生347人,女生161人。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24岁,平均年龄为18.90±0.90岁。
(二)研究工具
《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由梁宝勇和郝志红于2005年编制[4],共85个条目,包括学习、生活、社交、发展和家庭五个分量表,5点计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中文版,由于肖楠和张建新于2007年修订[5],共25个项目,包含韧性、力量、乐观三个维度,5点计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由方晓义等于2005年编制[6],共60个项目,分为情绪、自我、人际关系、学习、校园生活、择业适应及满意度七个维度,5点计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征。
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相关分析
通过使用SPSS软件,采取皮尔逊相关法,对508名被试在三个量表上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详见表1。
表 1 心理应激、心理弹性与适应的相关矩阵
注:***代表 p
表1表明,心理应激与适应具有显著负相关,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具有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适应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二)回归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为进一步验证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是否能够直接预测适应状况,本研究将适应作为后果变量,将心理应激与心理弹性分别作为先行变量进入回归模型,一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详细见表2与表3。
表2 回归分析的模型匹配表
表3 回归分析表
表2和表3显示,心理应激与适应和心理弹性与适应的回归方程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01),这两个回归模型中的变量亦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01)。统计结果说明,心理应激对适应有显著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对适应具有直接预测力。
(三)调节作用分析
根据相关分析的结果,将心理弹性作为调节变量引入,以检验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是否具有调节作用。结果详见表4。
表4 心理弹性对心理应激和适应关系的调节作用检验
表4表明,心理弹性与心理应激的交互作用系数并不显著,也就是说,心理弹性与心理应激的相互作用对适应没有显著预测作用,心理弹性在心理应激与适应之间未起到调节作用。
三、结论讨论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应激与适应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心理应激能够直接预测适应。Pinquart的研究证明了压力性生活事件对个体心理适应的影响(2009)[5],本研究得出相似的研究结果。生活中的应激性生活事件能够对适应状况起到直接预测作用。进而说明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短期内承受的总体心理应激量越大,其适应状况就越不好。相反,新生所遇的心理压力强度越小,对新生活的适应越好。
研究还显示,心理压力与心理弹性呈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适应呈显著正相关,也验证了心理弹性与应激的适应联系密切的观点。心理弹性对适应具有直接预测作用,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越高,会感知或承受更少的心理应激,适应状况更好;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越低,入学适应越差。高心理弹性的个体比低心理弹性的呈现更好地适应结果及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与Pinquart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2009)[6]。
从心理应激、心理弹性与入学适应关系的研究结果看,心理弹性能够直接和积极影响大学生良好的入学适应。但尚未发现心理弹性能够抵御应激事件对入学适应的不利影响,心理弹性对心理压力与适应的关系不具有调节效应。
综上所述,心理弹性是个体适应压力的保护性资源,对促进积极适应具有重要贡献,能够维护和提升身心的健康水平。因此启发我们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积极关注和努力践行对学生心理弹性的培养,从而促进青年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大学新生活。
参考文献:
[1]Winnie,W.S.et al.A psychosocial model of stress
-distress relationship among Chinese americans
[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5,(3):422-445.
[2]蔡颖,梁宝勇,周亚娟.中学生的升学考试压力、心理弹
性与压力困扰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
(2).
[3]Pinquart,M.Moderating effects of dispositional
resilience on associations between hassl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9,30:53-60.
[4]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沃
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
与行为研究,2005,(2).
[5]梁宝勇,郝志红.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的编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2).
篇5
【关键词】 高职生 焦虑 影响因素 应对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种类型,而不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据教育部公布消息,2009年高职院校学生人数比重占到高等教育的49%,因而深入研究高职生心理特点,针对性的建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提高高职技术人才社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焦虑是个体在应激状态下最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影响高职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高职大学生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高职生焦虑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策略,为此,采用如下有较好信度、效度的测评工具:(1)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STAI)问卷的中文修订版[1],(2)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2],(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3],(4)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1],(5)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1]对石家庄四所高职专科院校763名的大学生进行了此项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高职生焦虑状况
高职生焦虑平均分男女生分别为(41.62±7.84),(41.44±7.60)分,与普通人群常模[男性(39.71±8.89)分,女性(38.97±8.98)分]比较,高职生焦虑水平明显高于普通人群(t=3.95,7.24,P
二、 高职生状态焦虑的影响因素
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职生状态焦虑与学习、生活、发展、家庭方面的压力存在正相关(p
三、应对焦虑策略
根据本调查研究结果,为预防、降低高职生焦虑,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建议如下:
(一)降低压力源对学生的影响
本次心理压力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压力源由强到弱依次为学习、生活、社交、发展和家庭,压力水平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一年级新生以学习压力最为明显,其次是生活和社交压力;二年级学生生活、发展、社交压力均最高,三年级各方面压力最小。心理影响前十位的压力源条目是:1、“操心日常开支”2、“升入大学”3、“自由支配时间增多” 4、“不喜欢所学专业”5、“没有考上理想大学”6、“学习方式发生改变”7、“生活环境发生变化”8、“每天须按时上课”9、“被人误解错怪”10、“准备期末考试”。由上可见高职生心理压力水平虽然比普通大学生低,但压力依然是存在的,并呈现了自身特点,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对引起学生焦虑的压力源要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并根据高职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压力特点,着力加强高职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生涯规划教育,有针对性地做好高职生学习、社交、生活等方面的适应教育。
(二)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是健全人格最重要的品质,自信的人才能,调试自我,保持适度的焦虑水平,更好地面对挑战。笔者统计了2006~2009年连续4年的新生心理普查结果,半数左右的学生感觉自己缺乏自信,因此要把学生自信心的激发和培养放在高职生素质教育的首位,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评价、接纳自己,形成积极自我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不断尝试、实践中增长能力,生发自信。
(三)多元思维习惯和积极心态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合理情绪ABC理论,认为事件本身不会直接引起情绪,而是个体对事件的看法。本调查研究也证明了这点,也就是说,对高职生焦虑进行干预其关键在于培养多元思维习惯,改变学生对压力事件的消极认知。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习惯以消极思维看待问题,负性情绪就会多,而能客观面对问题,从多个视角分析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体验的焦虑情绪就少。因此,对于正处于一生中人格发展最关键时期,又面临学业、发展、人际等诸多人生课题的大学生们,引导他们学会思考,以积极心态,正向思维模式应对压力,才是减轻焦虑的有效途径。
(四)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大学阶段正是建构自我认同和建立亲密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们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同,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困扰已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原因。许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无论较高或较低压力情境下,社会支持良好比社会支持不良的大学生焦虑情绪较少[7]。这启示我们创设一种融合式大家庭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家庭、同学、老师和学校都成为可利用的社会支持资源,无疑是缓解高职生焦虑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又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下转第112页)
(上接第102页)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订版):122-133.
[2] 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中国大学 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量表手册.2005:6~13.
[3] 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 音像出版社,2005:187~188.
[4] 翟德春,翟光宇,刘学年,等. 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 与抑郁、焦虑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2):254.
[5] 刘霞,陶沙. 压力和应对策略在女性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 中的作用[J]. 心理学报.2005,37(5)637~649
[6] 李伟,陶沙. 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 持的作用[J]. 临床心理学. 2003,11(2):108~110.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O8030083)
篇6
1.对象与方法
①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随机抽样以我校护理专业2012级、2011级和2010级全日制本科生共200人作为研究对象,大一护生67人,占33.5%;大二护生人66人,占33.0%;大三护生67人,占33.5%。其中年龄在18岁至23岁,男生16名,占8.7%,女生168名,占91.3%。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1份,回收率为95.5%,有效问卷184份,有效率为96.3%。
结果三个年级本科护生心理亚健康的总发生率16.85%,其中2010级(大三)、2011级(大二)和2012级(大一)的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分别为19.67%、12.50%、17.91%;三个年级本科护生总体平均心理压力感得分为1.80±0.54,处于较低压力水平。按压力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前五位的是:家庭压力、学业压力、恋爱压力、自卑压力、情绪压力。心理压力与心理亚健康呈正相关( P
②研究方法
A调查方法
对调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严格掌握测评方法与标准后,按照统一规范的指导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评,并当场收回问卷。
B研究工具
a大学生心理压力量表
该量表包括两个维度:①个人自身压力,主要包括家庭压力、适应压力、健康压力、恋爱压力、自卑压力和挫折压力六个方面;②社会环境压力,主要包括人际压力、择业压力、情绪压力、学校环境压力和学业压力五个方面。采用5点计分方式,即“没有”计1分,“很轻”计2分,“一般”计3分,“较强”计4分,“很强”计5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调查者的心理压力就越大。此量表的两个维度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81、0.86,总体同质信度为0.89,稳定性系数为0.59,以心理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分作- 3 -为心理压力感的预测指标,量表的预测效度为0.46,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b康奈尔医学指数量表(Cornell Medical Index,CMI)
该量表包括身体和精神状况两方面的内容,可分为A眼耳、B呼吸系、C心血管、D消化系、E肌肉骨骼、F皮肤、G神经、H泌尿生殖、I疲劳度、J患疾频度、K既往症状、L习惯、M不适、N抑郁、O不安、P过敏、Q愤怒、R紧张18个方面。采用两点计分方式,凡回答“是”者,记1分,回答“否”记0分,全部项目得分相加得出CMI的总分,将MYR部分每一项目的得分相加得出MR值 。在中国医学生、内科门诊病人和神经症病人中试测结果表明,CMI进行筛查,男性亚健康总分≥35,M-R分≥15;分女性≥40,M-R≥20分,即为心理亚健康。
③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录入,并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方法包括一般描述性分析、非参数检验、双变量相关分析、方差分析,P
2.结果
①本科护生心理压力感总体状况
三个年级本科护生总体平均心理压力感得分为1.80±0.54。按压力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前五位的是:家庭压力、学业压力、恋爱压力、情绪压力和自卑压力。个人自身心理压力感及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社会环境心理压力感及各因子得分,排名前5名的压力来源有3种压力来自于个人自身方面。
②三个年级本科护生心理亚健康状况
三个年级本科护生心理亚健康总发生率为16.85%,共有31人处于亚健康状态。=0.0018,P>0.05。
③护理本科生心理压力与心理亚健康的相关分析
心理压力与心理亚健康的相关性总评分为0.511。按相关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前五位的是: 家庭压力、学业压力、情绪压力、 择业压力、健康压力。心理压力与心理亚健康呈正相关( P
3.讨论
①本科护生心理压力及心理亚健康总体情况
本研究显示,本科护生总体平均心理压力得分为1.80±0.54,处于较低压力水平,心理亚健康的总发生率16.85%,大三、大二和大一的心理亚健康的发生率分别为19.67%、12.50%、17.91%,低于国内许多调查结果,这可能与我校老师根据全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有关。与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总体平均心理压力感得分为
1.81±0.56和常海英、王惠珍等对南京医科大学460 名护理本科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17.0%相近。按压力程度大小排前5位的压力来源依次为:家庭压力、学业压力、恋爱压力、自卑压力和情绪压力,其中前5名的压力来源有3种压力来自于个人自身方面,总体而言三个年级本科护生的心理压力感较轻。这与刘敏芳(2007)在对贵州省大学生压力感调查后发现,贵州省大学生在各个压力维度上的得分按平均分高低顺序排列依次为:学业压力、生活压力、自我发展与择业压力、社交压力存在一定差异。这也说明我校注重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学业压力高可能主要与护理学专业是医学类专业,大量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实验课有关。
②本科护生心理压力与心理亚健康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心理压力和心理亚健康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总评分为0.511,心理压力与处于心理疾病前期的心理亚健康状况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家庭压力、健康压力、适应压力、恋爱压力、自卑压力、挫伤压力、人际压力、择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情绪压力、学业压力与心理亚健康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本科护生心理压力越大,越容易发生心理亚健康。说明适度的身心紧张状态对机体适应环境、应对问题是有利的;但如果紧张反应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了机体自身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就可能导致心理和生理功能的紊乱而致病。若长期处于压力大的环境中, 且缺乏有效的减压调适方法, 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作为即将承担紧张而繁忙护理工作的本科护生而言,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一样重要。本研究结果提示各学校心理工作者,在教育和管理学生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其心理情况,尤其是在学习、生活环境、人际沟通等方面,及时发现心理压力和心理亚健康变化,制定与其相关,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防止其向心理疾病方向转化,确保本科护生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社会送上一批优质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华山.上海市中小学生心理学问题现状调查研究报告[J].心理辅导杂志,1998,(1):33
[2]季建林等.83例大学生心理咨询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34-35
[3]解亚宁等.生活事件因素与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82
[4]车文博,张林,黄冬梅等.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应用心理学, 2003,9(3):3
[5]于智敏.走出亚健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
[6]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编制理论及其信、效度研究.心理学,2004,(4):47-51
[7]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30.
[8]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 331
[9]刘恒,张建新.我国中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2):88
[10]李玉凤,冯砚国,姚丰菊.技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5,11(2):136
[11]龚勋.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应用心理学,2010.6(1):17
[12]常海英,王惠珍.护理本科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1C):199
[13]刘敏芳.贵州省大学生压力状况调查研究.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3:61-65.
[14]韦有华,汤盛钦.几种主要的应激理论模型及其评价[J].心理科学,1998,21(5):441-444
[15]吴岚,李江山.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调查[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2005,2(7):43
篇7
【关键词】异常心理 筛查 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约谈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69-02
一、新生心理普测情况
为贯彻《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精神,准确了解和掌握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一步做好新生的心理建档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我校为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在每年的10月份,校学生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会组织各学院进行新生心理健康普测工作。
测试方法为网络机试,由学院统一安排,由心理辅导老师和心理联络员带领,以班为单位,集体参加测评。共选用两个测评软件,分别是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是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的简称。UPI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健康调查表。UPI 主要以大学新生为对象,入学时作为精神卫生状况实态调查而使用,以了解学生中神经症、心身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各种学生的烦恼、迷惘、不满、冲突等状况的简易的问卷。UPI有三类筛选标准,我们一般按前两类筛选:第一类筛选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一类:(一) UPI总分在25分(包括25分)以上者;(二) 第25题(“想轻生”)做肯定选择者; (三) 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做肯定选择者;(四) 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第二类筛选标准: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应归为第二类:(一) UPI总分在20分至25分(包括20分,不包括25分)之间者;(二) 第8题(“自己的过去和家庭是不幸的”),16题(“常常失眠”),26题(“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中有一题做肯定选择者;(三) 辅助题中只有一题作肯定选择者;根据上述筛查标准,一般可筛查出异常人数约占新生总数的5%左右。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德若伽提斯编制于1975年,本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有10项因子分别反应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正是由于本量表内容大,反应症状丰富,较能准确描述参评人员的自觉症状的特点,所以这一量表是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普测的必选项目之一。
按全国常模结果,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超过两分,可考虑阳性筛选。每年筛选出的异常人数比率是10%左右。
二、异常心理筛查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1.测评问卷的局限性
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心理测评量表,但是测评量表结果还是能够信赖的,可以作为我们对异常心理学生进行进一步筛查的参考依据。从测评结束到进行约谈中间经历的时间周期比较长,学生的心理状态又会发生新的变化;并且测量分低的同学也是有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所以只依据测评量表的结果还是不够的,还要根据班主任、班长、舍长及其他同学们的观察来汇报班级心理健康状况。
而且,缺少本土化的测评问卷,我们所用的测评问卷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虽然经过修订,但是对于完全适用还存在较大争议,且常模未能及时更新,如,scl-90量表自从1986年修订过常模之后,至今都未再更新过。台湾学者杨国枢认为,中国人在做问卷测验时,有着不可忽视的与西方人不同的反应心向。例如,社会赞许心向(按照社会的期望作答)、默认心向(答“是”或“赞成”的倾向比答“否”或“不赞成”的倾向要强)、“中庸”心向(倾向于选择折衷的、中间的答案)[1]。
2.缺少专职心理辅导老师
如今,测试软件中的“异常”分值设置偏低,还有少部分同学不认真答题,导致测评软件中显示异常的人数偏多;再加上由于抗拒、逃避或者其他原因未参加集中测评和测评无效的同学,也会纳入异常心理名单进入第二轮的筛查。而且,高校中普遍存在专职心理辅导老师人数不够,一人兼多项工作的现象,所以,在短时间内如何快速、准确、科学地进行异常心理筛查工作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三、异常心理筛查方案探索
以我学院为例,每年由心理测评软件测出的异常人数占新生总人数的 10%左右, 对于心理辅导员来讲,能快速、科学地筛查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一套异常心理筛查的方法:第一步,通过心理测评软件确定异常学生名单;第二步,把第一步确定的名单、无效测评的和未参加测评的名单都列入异常心理筛查团体辅导的对象,进行第二轮筛查,确定需要约谈的名单,一般占据异常人数的54%左右 ;最后一步,再通过一对一的心理约谈确定最终的异常心理学生名单,并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且将约谈学生分为三类:需要重点关注、一般关注和不需要关注。同时,为所有测出异常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跟踪回访。
1.异常心理筛查团体辅导
为减少学生的阻抗现象,团体心理辅导的题目拟定为《探索内心世界,迎接彩虹明天》,时间约18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机动调整15分钟;由各院的心理老师作为团队的带领人,学生人数为30-40人,共分为3到4组,每组由经验丰富的三年级心理联络员任组长,并作详细记录,团体结束后把每组的学生表现及其建议写一份书面报告,汇报给团体总带领人,由学院心理老师确定最终的约谈名单。
意象对话技术是朱建军教授在19世纪 90 年代初在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理论基础上创立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这一技术创造性地吸取了自由联想技术、释梦技术、催眠技术、人本主义心理学、东方文化思想等。它通过诱导来访者做想象,深入来访者的潜意识的意象中调节和改变来访者的意象,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2]。房子就是一个人的“心房”,通过意象对话“看房子”的材质、新旧、光线是否充足、洁净程度、窗户情况、内部摆设等,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当下的心理状况,如内心开放自、我接纳程度、人际交往、内心冲突等。为进一步筛查学生的异常心理状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依据。
房树人测验(House-Tree-Person Test,HTP)是一种心理投射绘画测验。它要求被试在一张纸上画出房子、树和人,通过对绘画特征、绘画过程等的分析解释,来探索被试的人格特征。房子是家庭的象征,投射被试对现实或理想层面家庭关系的态度、情感和观念。树象征人的成长,投射被试无意识的自我形象和心理能量。人则反映被试意识层面的自我形象[3]。由于房树人测验简单、易操作,不仅能够收集到学生真实信息、起到心理诊断的作用还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探索、释放负面情绪,内心整合的作用。作为心理测评软件的补充,为进一步的心理约谈工作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
2.心理约谈
心理约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实效性较强的基础工作,与日常咨询被动等待学生来访不同,心理约谈是咨询师或心理辅导员主动邀约通过初步测量软件筛查和团体心理辅导评估之后的疑似心理异常的学生,通过观察约谈学生的言行、询问适应状况、了解成长史等,评估约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给出约谈报告,以判定关注等级,是否需要以及如何进行心理干预。心理约谈采用提前预约,一对一访谈的形式,访谈时间大约为20-25分钟时间,其中,有12-15分钟时间由约谈学生来讲述,心理辅导老师可从约谈学生的语速、语调,表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观察,约谈内容可围绕学生适应状况、心理测量的高分选项、房树人和看房子的解读等。其中,特别关注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及时干预。约谈之后要形成约谈报告,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做好保密和相关资料存档工作。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校新生异常心理心理筛查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和约谈相结合的办法具有以下优势:(一)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易被学生接受,可减少阻抗;(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意象对话――看房子和房树人投射测验可以作为心理测评的辅助筛查工具,弥补测评量表的不足,为心理约谈收集到更多学生信息,便于鉴别诊断,使得心理约谈内容丰富,速度快捷;同时,在约谈中对房树人和看房子的内容进行适度解释,即可以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又可以帮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成长;(三)除了起到筛查和诊断的作用,还能让学生在团体心理活动中释放负面情绪,找到社会支持;(四)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多面性,有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工作的开展。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燕 房树人投射测验在新生心理普查中的应用价值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总体状况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大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时代特征,在校园里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成长的具体环境,校园文化蕴涵着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大学的精神、校风、教风、行为准则等等,这些都对学生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创建一个和谐、优美、宽松、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所面临的艰巨任务。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环境的有效互动,积极构建一个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以深厚的校园人文底蕴为支撑,以健康向上、形式活泼、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为载体,营造一个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互动对话的生态教育环境。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也成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由于网络具有覆盖面广,信息容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直接面向对象,没有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等优点,而且对于好奇心强的学生也乐于接受,因此网络教育必将成为未来德育教育的新天地。
首先要加大网络建设的投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及网络传媒技术,如互联网、闭路电视、录像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将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国内外形势发展动态以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正面地教育和引导;其次是建立专门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全面加强高校的党建和团建网站、以及校园网、学院网、班级网的建设,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积极开展以网络为载体,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网络成为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最后是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大对网络的监控力度,规范网络行为,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1.开展好基本国策和形势政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设立形势资料报告库,定期在校园里组织形势报告会,让在校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最新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在高校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注重三个结合:(1)社会荣辱观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2)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3)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与师德建设紧密结合,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3.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针对青年学生喜欢参与性活动和竞争性活动的特点,鼓励学生以勇于创新、敢于创造、善于创业的精神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服务、业余科技发明、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等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三、有针对性的解决好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手段和方法虽然
还有很多,但其最终落脚点还是要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只有最大程度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坚持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赢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可,那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是有效的、可行的;如果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那么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也就是一句空话。
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同加强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相结合,通过对学生的诚信等级进行评定和归档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调动银行贷款积极性,以确保每一个贫困大学生都能通过助学贷款来顺利完成学业;其次是将对大学生的经济助困与精神助困相结合。我国每年都要有几百万的贫困学生进入大学学习,这些学生光靠国家和学校的财力来解决他们上大学的费用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下也是不现实的。作为高教工作者,要通过创设多种载体来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立志教育,如创业教育、贫困生专访、“爱心家园”网站、立志专栏等,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励贫困大学生坦然面对困难、正视困难、在困难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树立在逆境中立志成才的奋斗目标;同时开辟多种渠道,结合有意义的活动教育贫困生学会感恩、学会爱自己、爱他人,如结合“爱心助学”、爱心家长和贫困生的“合家欢”活动,结合回报社会的义务家教活动对贫困生进行爱心教育、立志教育等,努力使经济助困和精神助困同时取得良好的效应。
四、全力以赴千方百计解决就业压力问题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增强就业信心,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校园专场招聘会以及校园就业网将最新就业信息提供给广大毕业生;建立毕业生就业回访制度,通过定期回访,便于对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工作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调查,同时可借助往届校友的创业经历来激励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形成一种良性的带动关系。
3.高校建立人力资源测评中心,对在校学生进行全面的测评,帮助他们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找准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定位
4.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推动大学生就业关口前移,使大学生在社会实际就业之前,在学校期间就进行名义上的就业实习,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注重给予大学生感情关怀,解决心理问题
篇9
关键词:心理贫困;心理健康教育;解困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81-02
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问题是指很多家庭经济状况欠佳的学生进入艺术大学后,由于经济贫困压力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负性变化,如自卑、多疑、焦虑、孤僻,有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情绪极端,出现了现实中的心理贫困现象。为了更好地关注贫困大学生,尤其是学者关注较少的艺术院校的贫困生,有必要对“心理贫困”理论进行梳理,本文即从“心理贫困”研究兴起的背景、定义、研究对象、特点等方面对该理论加以述评。
一、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内容
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已开始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但对该问题的研究达到则是在最近的十几年。进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用模糊匹配的方法,输入“心理贫困”的主题,即会很快得到3 599篇文章。换成精确匹配的方法也会搜索到336篇相关文章。但如果把搜索范围扩大,搜索主题延伸为“艺术院校贫困生”,用模糊匹配的方法则只有寥寥7篇。将其进行初步整理与分析,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针对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行为特点进行分析。学者居学明所写《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探析及解决途径》,张甜撰写《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特点分析》,杨倩撰写《艺术院校贫困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二是从分析成因的角度出发,如学者张甜就从《艺术类院校贫困生压力分析与教育对策》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三是从提出教育对策的角度进行论述。高玮玮撰写《艺术类院校贫困生管理与教育工作的探析》,史华凤所写的《工艺美院贫困生解困之思考》,陈雷撰写《浅析艺术院校辅导员对贫困生的工作》的文章则从发挥辅导员育人作用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综上所述,多数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消极方面的论述,对艺术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研究的文章不多。
二、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的争论
1.“心理贫困”称谓的争论
关于“什么是心理贫困”,理论界的看法各不相同。学者指出,很多家庭经济状况欠佳的学生进入艺术大学后,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导致的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负性变化,如自卑、多疑、焦虑、孤僻,有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出现了“心理贫困”现象[1]127。学者牛东旗,王玉翠也认为,当今,在贫困大学生中,除了表面的物质贫困外,出现了另一种隐性贫困,即“心理贫困”。如果不能帮助他们解除,轻则影响心理健康, 重则导致人性的扭曲,必将严重阻碍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才[2]30。但有学者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学者贾文华指出,用“心理贫困”或“精神贫困”甚至“双困生”等词语来形容贫困大学生的消极心理特征有待商榷,这些称谓会无形中诱发贫困大学生的负面情绪,使之产生心理障碍,强化其消极心理特征或心理问题[3]115-116。
2.“心理贫困”研究对象的争论
在“心理贫困”的研究中,很多学者以“普通大学生”作为“贫困大学生”的对照词,将贫困大学生排除在普通大学生的行列,将两者作为研究的对照组。对此,有学者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包水梅认为,虽然研究者所指的“普通大学生”是指非贫困大学生,但她建议以后的研究中应该使用“非贫困大学生”作为“贫困大学生”的对照词,这对维护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无疑是有益的[4]43-44。
三、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理论研究的方法
调查发现,在对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研究中,我国专家学者侧重于从理论层面进行论证,大都是以叙述性的说明为主、通过文字来描述现象的定性研究,前面在研究内容部分已经提及有关的理论文章,这里就不再复述。通过数据的展现来得出结论的定量研究也可称为实证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在实证研究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的研究方法,很少使用除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以外的形式。调查者将目光对准其所在高校的大学生;抽样方法基本都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及问卷法和量表法等资料收集方法。例如,杜鹏所写的《艺术院校学生思想状况的调研报告—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例》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四、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理论研究的特点
“心理贫困”问题的研究,对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非常重要。学者也纷纷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或加大对“心理贫困”理论的研究工作。总体上说,“心理贫困”理论研究亟须加强。
1.“心理贫困”理论研究的片面性
目前,学者对“心理贫困”理论研究持续升温,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总体上研究者总还是从自己最擅长的研究领域着手,这就使得研究本身不可避免地带有片面性。以“心理贫困”成果来说,中国学者在研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时,只有26.7%的研究者谈到了贫困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特征,而几乎所有的文献都聚焦于对贫困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特征的分析和描述,忽视了对贫困大学生积极的心理特征的分析和研究,无疑违背了研究的公平性原则, 难免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5]40-44。
2.“心理贫困”理论研究的矛盾性
由于观察分析问题的出发点、角度和目的不同,当前,对“心理贫困”的研究体现出矛盾性。如上所述,争论的焦点是“心理贫困”称谓、“心理贫困”研究对象是否科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导致截然不同的两派。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心理贫困”研究还有待于深入。
3.“心理贫困”理论研究缺乏科学性
在科学研究中,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不可能截然分开。定性研究基于对“既有事实”的特征描述、原因分析、对策研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研究者的个人因素的影响。而定量研究基于对客观数据的收集和验证,排除了研究者本人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所以成文的过程比较概括、客观。但“心理贫困”理论研究文献中,以叙述性的说明为主、通过文字来描述现象的定性研究占72. 7% ,通过数据的展现来得出结论的定量研究只占27. 3%[4]40-44。同样,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也是紧密结合的。实证研究通过对研究对象大量的观察、实验和调查,获取客观材料,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5]。现在研究表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没有很好结合,理论和实践方面脱节。表明,心理研究还需向纵深拓展。
4.“心理贫困”理论研究缺乏连贯性
包水梅等人在对有关贫困大学生心理调查后指出,已有的研究成果都对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了论述,但无论是在偏向定性的研究中还是在偏向定量的研究中,恰恰忽略了研究结果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代表性、是否符合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这也是今后该领域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理论研究的对策
学者在进行“心理贫困”理论研究时,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其成因给予论述,大都给出了解决的方法。
1.完善资助体系, 建立健全贫困生档案,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几乎所有的文献都认为,释放贫困生的压力是解决艺术院校贫困生工作的根本。有的研究成果颇有新意,提出“建立贫困生档案”。杨倩认为,建立健全帮贫助学体系,建立贫困生档案,以便对贫困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跟踪[6]307。而高玮玮认为,从掌握贫困生群体的动态变化的角度出发,学校应建立健全贫困生档案,因为学生的贫困状况是动态变化的,只有通过经常性的调查走访,才能掌握贫困生群体的动态变化情况。高玮玮还以自己所在的学校为例,作者所在的学校就建立了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分为贫困生和特困生两个档次,并以学年为单位,于每学年9月份对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进行调整[7]223。
2.打造舒适、轻松的贫困生育人空间
良好的育人空间,不仅有利于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压力,而且对其成长至关重要。杜鹏认为,作为在校学生,尚未踏入社会,社会经验不足而对目标报以过高要求,一旦愿望失败极易悲观厌世,作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从这一点来说,打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刻不容缓。对大学生恋爱问题引导教育的好坏,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要方面[8]177。
3.对贫困生进行真正的人文关怀,以情动人
对于艺术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解决其物质问题,保障其生存,另一方面关心其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树立起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张甜认为,在对贫困生进行帮助时,要讲究一些技巧,多从受助学生的角度着眼,淡化资助工作的公开性,进行一些隐性的帮助,改变资助的形式。另外,充分发掘艺术院校专业教师的独特育人作用。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多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师生间的关系有时胜似父母。加强师生的合作与交流,真正使贫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消除封闭、自卑等不良心理[9]161。
4.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调查表明,健康的心理教育活动对消除贫困生的心理障碍,恢复健康心态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杨倩提出,要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和测评,提早预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张甜认为,可采用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团体咨询、心理游戏等咨询方式进行单独或统一辅导,不仅能保护艺术院校贫困生的自尊,还能消除其对自己经济贫困现状的孤独感。
参考文献:
[1]居学明:艺术院校贫困生“心理贫困” 探析及解决途径 [J]. 高教论坛,2010,(12).
[2]牛东旗,王玉翠.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 ”现象探析及对策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4).
[3]贾文华: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称谓的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4]包水梅,王晓霞.21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高校发展与评估,2005, 21(4).
[5]徐喜春: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研究述评[EB/OL] 中国广州网.
[6]杨倩.艺术院校贫困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教育对策[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7]高玮玮.艺术类院校贫困生管理与教育工作的探析[J].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S1).
篇10
关键词 高校 全程化 就业指导 平台
所谓全程就业指导,是相对于毕业前夕才进行就业指导的一个新理念,指的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要贯穿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依据“人职匹配、双向选择”的职业指导理论及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学习重点和心理特点,通过课程、讲座、报告会、平面及网络媒体、咨询等辅助指导形式,分年级、分阶段地进行与学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就业教育和指导。
在全程就业指导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需努力形成可依托的途径和形式,着力搭建就业指导的“四大平台”(即课程、咨询、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平台),以便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此方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通过多年的实践,已积累了一套较为丰富和成熟的经验。
1 课程平台建设
由于我国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受过职业发展方面的教育,因此开设就业指导类课程是高校有意识、成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创业、就业知识的主渠道。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于2007年成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室。主要负责全校就业类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目前针对大一新生开设有16学时《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设有24学时《KAB创业教育基础》,针对大三(下)、大四(上)学生开设有16学时《就业指导》三门公共课程。通过正规教学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知识、创业知识和就业技巧知识。
2 咨询平台建设
2.1 职业测评与辅导
职业测评与辅导的主要功能在于协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己。自我认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个体在自我成长过程中对自己的兴趣、个性、特长、价值观尽管会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往往带有较大的主观性,缺乏相应的科学依据,因此,有必要借助心理测量学科的研究成果,依靠测评工具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我。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于2007年引进了北森朗途职业发展测评系统。该系统是按照“自我了解—职业了解—决策—行动”的流程来进行设置的,通过提供思考、训练、模拟等环节,引导学生对价值观、兴趣、技能、性格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自我认知,并提供“如何发挥你的优势、如何控制你的不足、适合你的岗位特质、个人发展建议”四个方面的测评结果,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规划。
2.2 心理咨询中心
咨询服务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适应新形势下育人工作的需要,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于2008年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由专职心理教师、校医院有关专家及长期从事学生工作的部分教师担任心理辅导员,努力构建起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专职教师的三级辅导体系,采取个别咨询与专题性咨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咨询、学业咨询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就业、科学合理地选定求职目标、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3 校园文化平台建设
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人生发展需要,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校园就业文化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帮助学生尽早确立生涯规划意识,提高职业发展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3.1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是在新形势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早在2000年便开通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网。除给学生提供各类就业信息外,还充分发挥互联网方便、快捷等特点,在就业信息网上开通职业测评系统、BBS等,开展网上互动咨询、进行在线就业指导。另外,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就业信息网已于E时代户口档案代办网、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湖北招生信息网等网站实现资源对接,共享毕业生就业与指导的信息。
3.2 编写《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
为方便毕业生详细地了解掌握就业工作的手续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于2009年精心设计编写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手册》中收录包括国家、学校、各地市的就业政策和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流程、就业手续办理的注意事项以及各省市就业主管部门联络方式,《手册》电子版已上传至就业信息网,使毕业生随时随地都可以查阅相关信息。
3.3 举办就业指导讲座
在大学四个年级,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开展了就业升学系列指导讲座(如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公务员考试及考研讲座),在帮助学生了解各个阶段学当具备的知识、能力,为学生开启就业之门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师资方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一直积极开发、吸引各种师资,如人力资源、公关礼仪、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公务员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方面的专家型讲师,企业内训师、专题讲师等专业培训师,知名企业家或在对口企业高管的实力派讲师,以及优秀校友等,极大地提升了讲座的质量及针对性。
3.4 召开模拟人才招聘会
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试是最为艰难也是特别重要的一关。为了让学生熟悉招聘形式,掌握面试技巧,提升就业能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每年都以院系为单位组织校园模拟招聘会,并按照实际面试形式和要求设置模拟招聘会的各环节,使学生从中获得了宝贵的实战演练的机会,获得诸如着装仪表、简历规范、面试技巧等细节问题的认识。
3.5 举办职业规划、创业竞赛
- 上一篇:股权激励办法
- 下一篇:教师评价表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