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02:2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科技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两者间句子旳不同
建筑中科技英语主要用来叙述施工工艺和过程。建筑科技英语一般都是用完整的句子,主要以陈述语气为多,比较少用修辞手段。一个完整的句子表义准确、完备,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正式可信的感觉。建筑科技英语是属于科技文体的一种,因而其中有着不少复合句组合而成的长句,即便是简单的句子,在句子间也必定有着大量的连词、介词等连接性词语来进行链接,长句在建筑科技英语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当在文章中应用非谓语动词时,就一定要注意句子的表达方式与意义,不造成句子过于复杂,这样才能使文章结构严密、语言精练。相反,当在建筑科技英语中语义模糊或者出现歧义,便是使用过多的省略句。由于过多的短句会让文章的结构松散,而建筑科技英语对结构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一般情况都是使用长句来表达内容,只有长句才能够很好的将诸多复杂概念表述清楚。
1.2建筑科技英语中语法的特征
建筑科技英语中所反映的事物都是人们平常所接触的,在时间上是相对简化的。因为在建筑科技英语中是只会有现在时存在,将来或过去时基本都是不会出现的。所以,建筑科技英语中一般都是使用现时行文居多,这样使文字充分的体现出即时性。另一方面,建筑科技英语与其它英语也是一样,都有着专业性强的特征,主要强调事物的用途、性质、特征等,而在被动语态中能够很好的避免被提及有关动作的执行者,这样让行文有着更加客观的表现。建筑科技英语中被动句有着很高的出现机率。
2建筑科技英语指导工程的应用
2.1在新理念、新材料中的应用
新理念、新技术在国际建筑领域不断的增加,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建筑规范是较为落后的,怎样学习国际建筑行业的先进理念,将其先进规范与新材料应用到我国的建筑行业中来是主要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对建筑科技英语的学习,然后再利用英语作为工具来获取需要的信息,更可以阅读有关的专业英语书籍,翻译科技资料,从而掌握领先的技术理念,真正的把国际最先理念应用到指导工程实践中来。
2.2建筑科技英语人才的培养
我国入世后与世界建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快速增加,进而对建筑涉外工程英语方面的人才需求加大,建筑业的涉外工程英语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人才不足。只有把英语与建筑工程完美地连接起来,让更多的建筑人才在懂得建筑施工的同时英语能力也非常过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工作,达到提高我国建筑行业自身水平的目的。
2.3在合作、交流中的应用
在我国不断加大与世界各国合作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建筑行业必须把国外的现行规范与我国现有的规范进行总结吸纳,然而要想很好的完成这一点,建筑科技英语人才将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专业技术谈判等活动中流畅的经验交猫使用建筑科技英语进行交流,对于改善增强我国建筑行业有着巨大的帮助。在国内许多高校开设建筑科技英语专业,增加建筑科技专业英语课,使学生在修完基础阶段英语之后,可以学习专业阅读阶段的建筑类专业英语。
3结语
篇2
1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我国经济大幅度提高的过程中,对于房地产的建设和投资也较大,使得建筑行业大幅度升温,我国在这种环境下,建筑业的学者对于建筑的相关研究逐渐变得重视起来,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问题。
1.1在建筑创新方面缺乏理论的指导方向,系统性较差、随机性也较大、智能化程度远远跟不上先进性的科学技术。
1.2对于创新的周期较长、效率低下、稳定性差,对于建筑的发展没有很好地起到促进作用。
1.3创新的时候大多数依赖于突来的灵感,对于其的可靠性较差。
1.4在进行创新的时候由于现实的环境和创新需要存在矛盾,大大阻碍了创新的发展,另外很多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创新的时候依赖于感性与灵感或者建筑设计经验,这些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如今社会创新的发展。
2理性之选。在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时候必须有合适的创新思路,要是想有合适的思路必须有核实后的方法去思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要是思路、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想要的目标。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去思考,那就不能形成科学化、理论化、智能化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种条件下可拓学必定成为我们的理想选择。
二、什么是可拓学与可拓建筑设计
可拓学是由广东工业大学蔡文先生创立的一门学科这个学科是将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通过内部的结合来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体系。它能很好的描述各个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在于建筑设计创新结合之后形成了一种新的理论思维框架,这个框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可拓论。可拓论是整个可拓学体系的基本理论主要有可拓逻辑、可拓集合和基元理论等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相互结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2可拓方法。可拓方法是可拓学中解决问题矛盾的方法,也是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他可以对建筑中的各项因素进行可拓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可拓变化。可拓方法主要包括拓展分析法、可拓变换法、共轭分析法、优度评价法和可拓思维法等。经过这些分析方法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形成创新思维框架,更加理性的设计创新建筑。
3可拓工程。可拓工程是在可拓学中的实际运用,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可拓工程主要表现在可拓建筑策划、可拓建筑设计、可拓城市设计等方面。
三、创新与建筑设计创新
1创新。创新是对于一种事物的改进措施,通过改进可以形成一种在原来基础之上或者更新型的超越原先的事物的新事物。这种创新包括新方案新设计新技术等等。
2建筑设计创新。建筑设计创新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包括人文、社会、生态、艺术等等,他把这些因素融入在一起形成符合这些因素的新的多体系、多层次、多维度的一种建筑。
四、可拓建筑设计创新与方法的研究内容
对于在建筑学中的可拓建筑设计创新主要是研究其范围、方法。只有确定了在建筑设计中需要研究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去寻找下手点,只有好好的研究其创新的方法,才能知道从哪一个点进行创新的研究工作。
在创新方法方面一般有四种创新方法
1基于原型借鉴的发散法。
2基于中介融通的传导法。
3基于属性变换的共轭法。
4基于要素充公的可拓法。
五、可拓建筑设计创新与方法的研究意义
在我们研究可拓学的时候发觉对于建筑设计的创新理论与方法与其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可以成为建筑设计的创新理论与方法的理论基础,通过其辩证逻辑和数理逻辑相结合的方法来促进建筑设计创新与方法的探究工作。从独特的视角为建筑设计提供新的创新思路,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1促进三个交叉学科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在我们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的时候将可拓学引入其中,可以有效地丰富创新的理论体系,在进行理论创新的时候可以以可拓学为基础,充分发挥理性思维的成分,为建筑设计创新铺垫一条崭新的道路,能够大幅度提升我国建筑行业对于创新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在可拓学帮助建筑设计创新的同时也间接的开拓了可拓学和创新学研究的领域,促进了三个学科交叉增长。
2扩展建筑设计创新的思维框架。在进行建筑创新的时候关键是思维的扩展,可拓建筑设计就是为整体的建筑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的一个学科。它能够让我们的创新思维更加趋向于理性,整合整个建筑设计中的各项因素,捕捉到思维灵感,构建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框架,实现建筑设计创新的理性思维,保证其稳定性和科学性。
3完善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论体系。可拓建筑设计创新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通过静态和动态相互结合的方法,将内部各种关系和需要考察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再一次相互结合起来,进行方法、体系的构建,从而形成稳定的方法理论。因此将可拓学有选择的放到建筑设计创新中去可以在其创新的过程之中给予指导作用。
4发展建筑设计创新的理性化方法。可拓学是在逻辑学和数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门理性学科。她能够用模型的方法将事、物间的关系联系起来,并能将要进行的事和物描述出来,形成形式化、定量化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样在与建筑设计创新等问题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会用一种较为理性的方法去看待建筑设计创新。能够按照这种方法将环境、资源、对象和目标有序的联合起来形成一种非常实用的理性创新方法。
5奠定建筑设计创新智能化的基础。目前国内使用的众多软件都是绘图软件或者是形体推敲软件。我们在进行可拓建筑设计创新的时候可以在可拓学的基础上为电脑的软件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建立计算机数据库,这样将会奠定建筑设计创新智能化的基础。
篇3
建构主义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90年代随着多媒体的普及而充分发展。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尤其重视真实学习情景的构建。同时,协作学习也是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强调“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在先前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的”(黄梨,2011),围绕“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四个主题展开建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目的”(王湘玲,宁春岩,2003)。“建构主义理论无论是对我国外语教学理论本身的研究还是教学实际效果的提高都有重大启示作用”(黄慧,王海,2007),建构主义在科技英语教学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带动外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条件、师资培训等方面的变革”(同上)。
二、建构主义对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围绕以下环节展开:
1.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激发其创造性科技英语自身晦涩难懂的特点会让学生难以建立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精心准备,注意兴趣的调动和学习动机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学习,并能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学习过程中锻炼其创造性。
2.发挥教师在建构知识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教师应注意角色转换,改变“一言堂”式的被动传授,通过各种预设问题逐步把学生带入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协作”在知识建构中的积极作用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协作机制,而非上对下的管理机制。同时,学生之间以集体讨论等形式开展活动,促进团队精神的培养。
4.利用先进教育技术教学引入多媒体、慕课、微课等先进的教育技术,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能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优化最终的学习成果。
三、科技英语为主体的翻译教学模式及策略
理工科院校的优势集中在理工科专业上,学生对本专业知技能的掌握,对本专业前沿理论的了解将极大促进学生的择业和职业发展。因此,依托院校的理工科优势学科,在翻译教学环节引入理工科专业的英文文献,不仅利于跨学科、跨专业发展理念的实施,还能培养学生翻译技能,增加学生对本专业英文文献语言特点的了解,也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科技英语翻译教学模式的确立要求在教学意识形态、师资建设、教学手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上投入精力,开展系统的建设工作。
1.教学意识形态转变教学管理部门及教师改变意识,统一行动,让管理者、教师、学生都能正确认识科技英语翻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校方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是实现科技英语翻译课程体系顺利建设的重要保障。
2.师资建设英语教师对科技英语存在畏难情绪,使科技英语相关课程难以开展。因此,选派优秀教师赴国内外进修科技英语是师资建设的必要环节。同时,在本院校理工科专业中,选择有海外教育、深造背景,具备高素质英语能力的教师,配合英语教师共同开课也是师资建设的可行途径。只有不断开拓思路,遵循跨院系、跨专业发展的理念,才能充分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建设翻译教学团队。
篇4
关键词:建筑设计;人文科学;联系;和谐哲学理念;堪舆理念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文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原则与结果。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断增加,促使人们去关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交往的准则上升到精神层面之后就成为“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建筑设计中,“人文精神”是设计的重心,一个优秀建筑设计师应该是人文精神的肯定者和塑造者,通过设计来改善和提高人的生存环境质量和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以人文思想作为根基,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具的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国的不同朝代都对于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的联系十分重视,并且较多数的建筑都是在人文科学的指导之下建立起来。这种基于人文科学进行建筑设计的理念实际上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人文科学的繁杂性使其很难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分类,并且不同的人文科学也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作用力大小不同,在诸多的人文科学中,“天人合一”的和谐哲学理念与堪舆学问对于建筑设计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因此下文的也将分别从和谐哲学理念以及风水学问两个角度对于人文科学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连接进行探讨。
一、建筑设计与和谐哲学理念的融合
就建筑风格的美观而言,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与中华文明固有的哲学理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中国哲学讲求人们与大自然形成有效的对接,从而实现“天人合一”。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指引下,和谐的哲学理念得到了我国传统建筑设计的大力追求,它具体也有两个方面的体现。首先是要求人们所居住的场所必须具有“生命力”,从而与人的生命力形成和谐统一,而并不仅仅是无生命的简单使用设施;其次是讲求人们的居住场所具有大宇宙缩影的功能,与人们自身具有的小宇宙形成对接。
建筑设计与和谐哲学理念不仅在不同的朝代都具有十分显著的体现,而且在不同的建筑物当中也均有所体现。以寺庙的建筑为例,和谐哲学理念对寺庙的选址形成了较为显著的影响。大多数寺庙选择比较幽静的高山之处,这些地方不仅具有“天人合一”和谐哲学所要求的自然环境,而且也影响了寺庙中居住的人们。道家是较为重视寺庙选址和建筑的和谐性,追求修炼、成仙、祭神等活动,并认为“仙人好楼居”的思想,因此在建筑上进行筑高楼、多阁台的做法。老子的《道德经》也多次提到筑高楼的建筑理念,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等,而这也很好的体现出了道家的追求“天人合一”的建筑设计的理想。另外,除了建筑格式以外,道家在选址方面更是如此,极力推崇将建筑物建到有山、有水、有林的鸟语花香之处,认为幽静的环境是人们进行修炼,实现天人合一理想的最佳场所。
当然,道家本身对于大自然的追求作为立教之本,但这种建筑思想也对于普通民居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我国的普通民居的建设而言,其建设无论从建筑取材,还是建筑风格上,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面貌有着很好的融合。这种建筑风格的选择除了对于当地大自然环境的热爱之外,也很好的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哲学理念,并逐步将建筑与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想成了联系,如住宅就是身体、土地就是皮肉、屋舍就是衣服等。最为著名的遵循和谐哲学理念所购建的建筑物就是清朝的颐和园,整个园林的选址、建设、命名等都具有十分显著的人体特征。例如,在颐和园内部的各个建筑中,智慧海的建设与命名被比作为人的大脑、知春厅则具有人的心脏的功能、而龙王庙则被看作是人身体上的肾脏。因此,颐和园的建筑目的就在于游览该园林的人能够与大自然的和谐气息形成良好的对接,从而将自己的神气加以展现,从而做到人与自然的统一,达成延年益寿的功能。
二、建筑设计与堪舆理念的有效结合
堪舆理念也就是讲求风水之说,我国传统建筑设计对此更是非常重视。早在春秋时期的很多著作就提到风水学问在建筑上的重要性。《管子・乘马》中提出,如果要进行国都的选址与建设,要么可以选择在较大的山脉脚下进行建设,要么可以在广阔的平原地区进行建设,强调风水学问对于建筑的影响力。风水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的《葬书》中,认为风水具有影响“气”的作用,风具有将气进行分散的功能,而水则具有将气进行聚集的作用,因此将风与水结合到一起,则代表着自然界的阴阳平衡,从而根据这种理念所建设的建筑物也具有从深层次方面影响人的生理健康的功能。在建筑选址方面,有意识的对“风”进行规避,而追求生气,则就能够保障家庭兴旺,人身健康。
根据风水理念的要求,坐北朝南的建筑较为合适,而这也成为了长期以来我国最为重要的建筑设计风格。另外,左青龙、右白虎、背靠山脉、门前不要有阻挡等一些方面的要求也是风水理念的追求方面。事实上,从现代的科学解释来看,背山面水就能够很好的确保建筑物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不仅可以依托山脉来抵御外来不良环境的入侵,而且也具有广阔的视野空间,能够享受较为充足的阳光与和风。当然,这种建筑的设计除了体现出鲜明的风水理念之外,而且也反映了上述的和谐哲学理念,追求一种较为安详、如意的居住环境。
风水理念与建筑设计发展到清朝就形成了较为成型的思想,其中集大成之作《阳宅撮要》对于建筑当中所涉及到的多方面的风水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建筑的外貌应该如何、盖多少间住宅、床与家具应该如何摆放等方面均做了详细描述,如厕所最好不要设计在住宅的门口处,也不能在风的入口处。我国建筑设计对于风水的追求也是对于人性化追求的侧面体现,这种设计也逐步形成了当前比较著名的风水宝地,如兰溪诸葛村、山西西文兴村等。这些风水宝地不仅在自然环境上很好的满足了居民的生活、娱乐等的要求,而且从精神层面也给予居民以很大的满足感。
参考文献:
[1]陈炜,邓梦.传统人文思想与中国古代建筑[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2]章波.浅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人文精神[J].大众文艺,2012年第7期.
篇5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混凝土结构、结构力学、结构抗震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作为培养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预算、招投标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设置为一门专业限选课。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结构设计、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预算和招投标等岗位,这些工作岗位都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具有密切联系。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已由多层建筑设计转变为高层建筑设计;从事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必须掌握高层建筑结构的识图与读图等知识,清楚高层建筑中哪些是主要受力构件,哪些是构造构件,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高层事故应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都有赖于该课程的学习;土木工程预算和招投标管理工作中大量的分析计算都要靠计算机来完成,要求工作人员要在看懂图纸(很多是高层建筑图纸)的基础上建立分析模型,做到不多算、不漏算,这也有赖于该课程的学习。工程专业开设该课程的意义由此可见。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目前该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不少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拟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探讨高层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希望能为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课程教学内容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土建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工程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欢迎的是具有完备知识结构又具备较强工程能力的人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涉及很多计算,教学内容十分丰富,但该课程的学时往往十分有限,因此,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该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以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为目标,理论与实践并重,并注意兼顾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将该课程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高层建筑结构的体系与布置、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高层建筑地下室和基础设计等,与先修课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基础工程、工程结构抗震等有紧密联系,也存在一定的内容重复现象。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师处理与已开设课程重复的内容时,应做到“重复的内容讲差别,相似的内容讲典型,突出重点”[1]。例如:荷载计算部分的一些内容与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相关内容相似,按照相似的内容讲典型的原则,对该部分内容,教师应重点讲解高层建筑结构的风荷载计算(考虑风震系数),而活荷载计算可不考虑不利布置;框架结构设计部分的一些内容,与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等课程的相关内容存在重复现象,按照重复的内容讲差别的原则,对该部分内容,教师应重点讲解在框架结构设计中如何调整位移比、周期比、轴压比、相邻层刚度比、层间位移角、层间受剪承载力比等高规参数;高层建筑结构基础设计部分的一些内容,与基础设计和基础工程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现象,按照重复的内容讲差别的原则,教师可重点讲解高层建筑“筏板基础”“桩基+筏板”设计中的常见错误及其原因。
二、课程教学模式
在开设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但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是近年来该课程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师应以促进学生提高实践技能、掌握关键知识为主线,整合课程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和项目导向教学,将“教、学、做”有机结合,着力体现应用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课程理念。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机融入教学过程,有利于处理“懂”与“会”的关系,学生可以先懂后会,也可以先会后懂或边懂边会。此外,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搬进实验室、建筑设计院、工程施工现场等场所,广泛开展直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一体化,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分为课堂教学、PKPM软件应用、工程设计实践和考核[2]。以下从四个方面探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以讲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设计理论、抗震规范、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等内容为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具体的学习评价指标;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潜能的发掘与提升,广泛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力促学生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还应做到课堂讲授、自学、讨论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相结合[3]。第一,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难点,并向学生指定课外自学的内容和思考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化解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有限的矛盾。第二,开展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4]。大学生思想独立性强,思维灵活,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因此,在全班或小组内围绕一个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如在高层结构选型内容的教学中,可让学生以某“高层设计采用哪种结构体系较合理”为题在班级范围内开展讨论,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通过主动思考掌握高层结构体系的有关知识。就课堂讨论的方式来讲,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出代表到黑板前陈述意见,这样既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也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三,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在每次课结束前,教师都应向学生明确课后的复习内容、预习内容及思考题。对于较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或课外学习小组(宜以宿舍为单位)讨论。教师还可结合单元教学内容,组织开展以高层结构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规应用为基础的小型竞赛活动,如PKPM建模大赛等,以锻炼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第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笔者的调查表明,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感觉到“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难以理解,难以联系具体工程实例;结构设计只是停留在单个构件上,不明确结构整体设计的思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引入工程实例,通过对工程实例的详细讲解,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比如,对高层建筑常用的三种结构,即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教师可借助实际工程项目,依次详细讲解抗侧力构件的布置、主要高规参数的控制、平面的布置、施工图的绘制,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理清结构设计的整体思路,加深对规范条文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教师教学中选用的案例可以来自企业生产实践,也可来自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工程设计实践项目。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工程设计实践(包括结构选择、结构建模、施工图绘制等),是提高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PKPM软件应用教学
PKPM软件应用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过程,主要有以下三个教学步骤:(1)结构布置的讲解与练习。在此步骤中,要通过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运用PKPM软件建模的技巧,理解“抗规”关于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的基本要求。结构平面布置要求平面形状简单、规则、对称、质心和刚心重合[5]30−31;结构竖向布置的要求主要是抗侧力构件沿竖向不突变等。(2)PKPM基本计算参数输入练习。在此步骤中,应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要求,结合工程结构的实际情况输入PKPM相关参数,并理解基本风压、基本雪压、设计地震分组、抗震设防烈度、连梁刚度折减系数等参数的含义。(3)PKPM计算结果的分析判断和参数调整。在此步骤中,应指导学生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判断结构的周期比、位移比、剪重比、相邻层刚度比、轴压比、整体稳定是否满足要求,并对不满足要求的参数进行调整。
(三)工程设计实践教学
开展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强化工程概念和感性认识,激发学习主动性,提高创新能力。在工程设计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参观调查当地已建高层建筑,了解其构型、结构体系、存在的施工问题等;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高层建筑的建模,如15层以下教学楼、办公楼、宾馆等框架结构的建模,20层以下住宅楼等剪力墙结构的建模,20层以下写字楼、公寓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建模。
(四)课程考核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的常规考核方法是笔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但笔试成绩一般占总成绩的80%,这容易导致学生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该课程的考核应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采用笔试、上机操作、实践环节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试卷的制作可参考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资格”考试;上机操作成绩占总成绩的20%,可以给定房屋建筑平面图和立面图,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运用PKPM软件完成满足结构设计规范要求的结构建模;实践环节成绩占总成绩的30%,内容包括考察报告的撰写情况、在分组建模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
四、教学过程的组织
如前所述,在每次课结束前,教师都应向学生明确课后的复习内容、预习内容及思考题,其中预习的内容可以是参观现有高层建筑结构,调查了解其结构形式、结构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等,并形成文字。导入新课时,教师可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通过总结引出新课题。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可按照理论讲授―例题解析―学生练习―归纳总结的步骤组织教学。如在讲解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时,可先分述每种结构体系的概念,再举例分析典型的结构体系布置,然后让学生画出附近教学楼等高层建筑的结构,最后归纳总结常见建筑结构体系的选择。课堂讨论教学环节一般可采取学生自由发言与教师总结相结合的方式,而在安排有小组前期调研的情况下,应紧紧围绕小组代表的汇报发言开展现场提问。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主动到建筑设计院、工作室参观实践,以实现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为了提高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黄淮学院在其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设置了建筑设计院校内实践基地,为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等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引导学生到这里结合教学内容参观实践,无疑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实现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作者:邵莲芬 单位:黄淮学院
参考文献:
[1]牛海成,徐海宾.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72―75.
[2]刘圆圆.浅谈《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改革方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36):8119―8120.
[3]孟丽岩,王涛,陈勇,等.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77―78.
篇6
【关键词】主体意识;价值判断;文科生;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对策
Liberal arts students body awareness training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Liu Xiang—na
【Abstract】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in education student awareness also get attention. Liberal arts talent need to strengthen the body awareness, to recognize the self—subjectivity and things to make a unique judgment.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this new division: "I — my sens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ciousness and I — the world's relationship factual judgment and value judgment i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culture. But liberal arts students and science students have a different emphasis on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culture, liberal arts students should be more emphasis on the value judgment ability, and based on the ideology of constructivism culture of liberal arts students body awareness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Body awareness; Value judgment; Liberal arts students; Postmodernism; Constructivism; Countermeasures
学校以学生主体理念,“主体教育”的实施也使“主体意识”成为了关注点。在现实中,高校“重理轻文”现象仍然存在,我们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文科生。培养这种文科人才要从主体意识开始,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进而能进行自我判断并能提出一些新观点。一般地,文科就是指人文社会科学,包含以人类社会独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而文科生主要就是从事这些学科研究学习的高校学生。
1. 主体意识新界定 “主体意识”的内涵有多种界定,简单来说,“主体意识就是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自觉认识和改造的意识”。[1]它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表现,包括主体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自我意识指主体对于自身,社会及自然界有着自己的认识,对于事物有自己的判断与选择。对象意识指主体意识到发挥自己的能动对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进行改造,这样才能实现自身价值。[2]
个体存在于“自我世界”与“外部世界”之中,“自我世界”就是主体自身的内在世界;“外部世界”是主体所生活的社会及自然界。主体有主体意识,
也就是要在这两个世界中树立主体性观念。
基于这两个世界,我们可以对主体意识进行新界定,即:“我—我”关系意识和“我———世界”关系意识。“我—我”关系意识就是在“自我世界”树立主体观念,指主体对自身能力,地位和价值的认识,并有改造和完善自我的信念。“我—世界”关系意识是在“外部世界”中的主体观念,是主体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与自然界的认识,而且将改造世界作为实现主体价值的目的。
认识是实践的基础,树立正确观念和认识才能改造世界并有所创造,因而培养主体意识首先要形成正确认识。一般地,我们将认识分为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所谓事实判断,就是要原本地再现客观事实,清除以主体为转移的成分,清除主体的需要和干扰等,解决的是“是什么”的事实真理问题,获得“关于实际事情的知识“;而价值判断要以主体自身需要作为评价的依据,其内容自然不能排除主体,理所当然地以主体的需要为转移,解决的是“应该是什么”的价值取向问题,获得“应然性的知识”。[3]两者也相互联系,价值判断要以事实判断为基础,进而作出自己的选择;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手段。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能力是形成主体意识的基础与关键,只有主体能对自我和外部世界做出正确判断才能加强其主体意识。
篇7
论文摘要:建筑企业的机械设备,是完成施工任务的物资基础。建筑机械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在建筑企业运作中占有重要位置.现代建筑机械对设备调配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分析了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及安全管理改革的对策,接着也对施工机械的调配进行了研究。
随着我国建设行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城市住宅区的不断增加,使机械化施工在工程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工程施工的发展,抢速度、保质量、要效益,三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就对工程施工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要解决快速、高效、高质量地对工程进行施工的问题。传统的人力,简单机械的施工方式已不适应工程施工的要求,对于现代化建筑的施工只有采用机械化作业。因此,对施工机械的安全管理以及选型和配置都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1.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建筑机械施工安全是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在一定的条件下,建筑机械在工作或在装拆、调试、运输等状况下,对操作者所产生的伤害及其保护措施。建筑机械安全关系到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企业的财产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建筑机械安全事故发生率虽然近几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形势依然严峻,存在问题还较多。因此,如何科学实行并加强建筑施工机械的安全管理,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
1.1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各类建筑机械使用日益增多,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些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
(1)安全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
(2)建筑机械技术档案不完善。
(3)安全监督存在多头管理。
(4)建筑机械操作人员管理不善。
(5)不能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规范性文件。
(6)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管理不善。
(7)机械设备施工环境恶劣。
1.2建筑机械安全管理改革对策
1.2.1健全安全规制法律体系
健全安全法律、法规及规章。结合我国安全律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安全管理立法。2)制定配套规章。3)实行机械强制报废制度。
1.2.2安全监督部门权限依法严格划分
依法严格划分部门权限,强化行业监管职责;及时制定执法所需的法律法规,认真清理部门间交叉打架的法律法规条文。国家设置各部门,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各部门只有各司其职,才能保证社会的健康运行。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着对安全生产日常性监督检查的工作职责,在建筑工程安全监管工作中属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部门规章交叉必然导致执法行为的混乱,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危害性,对现行的法律法规也要组织人员尽快清理,确保法律、法规的尊严和权威性。1.2.3严格执行规范、建立现场规章制度
施工现场使用的机械设备必须严格执行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并在现场机械管理中应制定有效的现场管理制度:1)施工现场各方主体应配备专职(兼职)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负责施工现场机械设备使用安全管理工作。2)施工现场应建立相应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安全管理职责、安全技术交底、交接班、维护保养、检查、资料管理等)。3)主要机械设备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4)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和施工机具不得带病运转。5)施工现场机械设备应做到正确使用和安全运行,严禁拼设备和超负荷使用。
1.2.4完善技术档案
根据建设工程施工进度对不断进退场的各种类建筑机械进行动态跟踪、收集整理发生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技术资料,能及时建立起有关建筑机械的安全管理技术档案。安全管理技术档案可以清晰地反映建筑机械在工程施工中的状态,便于各种安全生产检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是具体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一项有效措施;既满足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中施工生产安全管理档案资料的要求,又符合建立技术档案的原则。
2.施工机械调配的研究
机械化施工是一个具有联系的机械系统的综合作业过程和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实现整个系统过程和体系最佳经济和技术效果。要做到建筑的机械化施工,就必须根据各类工程的特点,按照建筑施工内容和要求解决施工机械的合理调配问题。满足施工工程对施工任务、质量、工期的最基本要求,保证工程的各项强度指标。提高施工机群的协调性。目的是提高机械的利用和施工任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提高工程效益,降低机械成本。提高机械的系统性。使机械的性能、生产能力适应建筑施工的特殊要求,尽量降低设备的投资额。
2.1施工机械的调配方法
施上机械的调配过程大体是:分析问题,确定目标,拟定及分析方案,方案选择,方案实施。在进行方案选择时,通过对影响施上机械调配方案因素的分析,应从以下四方而考虑:机械的施上质量指标;调配方案对施上任务的适应性;调配方案的经济性与施上机械间的协调性。这此综合指标中既有定量因素又有定性因素,即使是定量因素,在不同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条件下,也有较大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另一方而,各个因素往往相互影响,其相关程度准确判定,也可以认为是模糊的。因此,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解决施上机械的调配问题既适合施上机械实际情况,又具有可操作性。
2.2机械配套必须满足的简便条件
1)各机械的技术规格必须满足既定工程的技术标准;2)在工艺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采用重型机械并保证为其安排足够的工作量;3)机械必须具有良好的性能;4)机械必须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2.3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调配原则
1)机械设备的调配必须与建筑施工组织相一致;2)机械设备的调配必须有利于施工,有利于机械利用率和完好率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3)机械设备的配制必须适应建筑工程项目多变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4)机械设备的调配要符合集中、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3.结语
施工机械的合理选型与配置以及科学的安全管理是实现建筑机械化施工的重要保障。科学先进的机械调配与管理不仅提高了机械的利用率,发挥机械的最大效能,而且能确保上程质量和上程任务的按期完成,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篇8
一、先学式的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对要上的课事先进行自学准备的过程。传统的预习一般读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看看课后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最后就是尝试解答课后习题的自学过程。这样的预习方法只关注课文的文本,专注教材的学习,与新课改要求背道而行。首先,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不仅仅要求学生关注文本,而且要求学生走出文本,走向生活,所以课前预了简单的“熟悉文本”,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了解文章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对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为正式课堂上的建构打下基础。其次,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预习提倡先学式的预习方法,也就是带着问题来预习。而问题的产生可以由学生在查找资料过程中产生,也可是由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来根据教学的内容而提出。而这些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直接服务课文内容,而是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疑问,为课堂上的意义构建埋下伏笔。
例如,预习《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地心引力”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地心引力”会让物体指向地心。当课堂上学习到“叶尖一顺儿朝下”这句话的时候,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在头脑中寻找“地心引力”的知识,形成构建,从而轻松理解句子。
二、贯穿式的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的情境创设运用于导入及对课文整体认知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导入部分是整个教学的开始,更是整个教学最为重要的部分。而整体认知课文,更是深入理解课文感彩的关键。情境创设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通过语言、音乐、图片、视频等生动活泼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置身于与课文相关的情境中,向学生提供新知识的背景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运用自己已有经验与新接受的知识进行建构,产生出最终的认识,大大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帮助学生迅速融入课文感情当中。
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很多时候教师只是把情境的创设当作“过场”的工作,仅仅在导入时候简单创设,草草了事。这样既没有达到创设的目的,更让之后的教学打回原形,使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步减低。所以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情境创设除了贯穿导入与课文整体认知部分,更应该使情境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始终“活”在所创设的情境世界,始终通过情境来解决学习问题,时刻保持兴趣与积极性。
例如,《颐和园》一课的教学,教学伊始我们采用视频播放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加上配乐介绍,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颐和园的景色优美,从而导入课堂,这也仅仅是情境创设的开端。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创设导游情境,教师当游客,学生当导游。这时教师提出疑问:“我们未到过颐和园,怎样才能当好这个导游呢?”于是相应就有了第一课时通过学习课文、学做导游;第二课时的边导游,边学课文的导游情境,使情境始终贯穿于整个课文教学当中,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把原有认识同化或索引,为新旧知识搭建桥梁,建立联系,促进建构。
三、三步式的协作学习与评价
协作学习与评价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的组成部分,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体现。建构主义理论小学语文课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本,一改从前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对信息加工与转换,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从过去的灌输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三步式的协作学习与评价主要分为:学生个体协作、小组协作、学生与教师协作三个方面。
(一)学生个体的协作学习与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个体的协作学习包括个体思想的协作、个体与教材的协作以及个体与问题协作。学生在教师的点拨指引下,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与学习技巧对已有认识的教材与观点进行协作,在实际中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与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充分的个性思考基础上产生新的观点以及新的问题。在新观点以及新问题产生后,个体对自身的协作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评价协作过程是否取得效果,是否有效率,对原来的学习方法进行修改,促进高效的个体协作学习的形成。
(二)学生小组的协作学习与评价
在个体协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对课堂开展组织调控,在其指导下,学生从个体协作学习走向小组协作学习。学生就同样的主题在小组中各自介绍自我的想法与思考过程,从不同组员的交流中,逐渐产生知识的碰撞与摩擦,从辩论中不断形成建构,不自觉地反思自身观点,吸收小组其他成员可取内容,摒弃自身不成熟的内容。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支持,互相补充,在协作的气氛中创新思维,激发对主题的深度认识与对知识的升华。小组成员间的相互讨论与辩论就是小组成员对个体协作学习成果的评价,判断其是否达到个体协作学习产生知识建构的要求,并能指导个体更好地参与小组协作学习。
(三)学生与教师的协作学习与评价
教师在协作学习中并不是单纯的旁观者,他贯穿于整个协作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是协作学习中的指挥官和参与者。教师是指挥官,是因为整个协作学习过程都围绕着教师提出的观点或问题而进行,教师的指挥作用体现在他如何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充分理解观点或问题的基础上来寻找解答观点与问题的办法。教师是参与者,是因为在建构主义理论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民主、互助的,协作学习中教师就是学生,就是协作的主体之一,是观点与问题的提出者,也是观点与问题的思考者和解决者。教师在协作学习中的评价主要是对个体与小组协作学习是否有成效,个体的思考与解答是否有助于新知识的建构而进行的。所以,教师在协作学习中及时的评价与反馈,能及时帮助学生,减少“迷路的羊羔”,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范围里探究而不至于迷失。
四、互动式的问答导学
互动式的问答导学主张课堂是充满“问题”的课堂,这包括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的问题。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就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公式:新知识=旧认识+新问题。教师应履行主导者、促进者的责任,站在稍前沿的位置,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抛出适合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最终解决问题。再者,教师更要关注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能因为学生的问题与教师的设想不一致而把问题置之不理。学生的问题其实是学生通过思考之后得出的观点,是通过大问题建构出的小问题,是在旧知识遇上新问题到解决问题之间的碰撞过程。若教师把这样的碰撞忽略,学生很有可能因为受到阻碍不能解决而失去思考问题的兴趣,半途而废,中断建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相关资料或显浅的生活现象作补充,让学生自主思考,自我解答。
例如,在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时,教师让学生从阅读中体会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生在阅读中提出:“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2268米到底有多高?”教师马上给学生作了一次计算:“学校隔壁的高楼每层大概高3米,2268米就相当于有750多层楼那么高,你现在知道它有多高多深了吗?”学生顿时心领神会,在心里已经建构出了峡谷的特点――深,非一般的深这个概念了。再者,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问答中,根据学生思考的实际情况,不时要利用多媒体信息工具,及时给予学生相关信息,从而帮助其完成建构的过程。例如《长城》,学生读课文后知道古代人民建长城很艰苦,充满着血汗和智慧,但是同时他们脑海中又产生了疑问:谁要建长城?建来做什么?血从何来?智慧又从何来?这时候,教师应及时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此类问题。这些问题看似与课文文本没太多的直接联系,可是不解决这些小问题,可以真正让学生达到“激发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这个目标吗?
五、多角度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建构”伴随上述的四大教学环节中产生。意义建构的目的在于教师通过由浅入深的引导,对问题的及时补充与指导以达到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学生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从旧知识发展到新知识,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切身体会作品的感情脉络,从人文性上了解文章,分析文章。但是“意义建构”并不仅仅局限于文本,这种建构应该是从多角度而产生的,而它的目的也应该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建构主义课程观主张淡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科间相互作用,形成交叉。通过学习语文与其他的学科、其他的知识产生了联系,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让学生仅仅专注文本,而是把视觉发远放大,离开课本,走进生活,通过建构的方法获取生活中各种的知识,通过建构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各种问题。多角度的意义建构是通过语文学习的平台,把知识与方法延伸课外,做到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结合,学科与学科间知识的融合。这样的建构,是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比单单局限于文本的建构更有意义,更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众多的建构主义者的研究下,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必将更加完善,更加实用、更加精彩。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继续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寻求突破,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本文略谈浅见,敬请指正。
注释:
[1]蒋有红.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语文学习环境设计[J].河南教育(高教版),2007(6):36-37.
[2]石新华,秦四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J].教师,2010(6):26-27.
[3]郭风香.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建构主义理论[J].神州,2012(6):86-87.
[4]曹玉芹.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理论创新,2010(11):12.
[5]李方.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9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主要报道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地下建筑与基础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城市规划等领域的科研、设计、施工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总结。
凡投给本刊的论文,必须包括以下项目: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字)、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包括地址和邮编)、中文摘要(200字以上)、关键词(4~8个)、中图分类号、英文题名、作者英文姓名(汉语拼音)、作者英文单位、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对应)、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对应)、引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另请附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是博导、院士的请标明)、学历(是博士后的请标明)及作者的详细通信地址和其他联系方式(包括电话、手机、电子信箱)。如果系基金或攻关项目产生的论文,亦请在论文首页地脚注明并给出项目的编号或批准文号。其他具体要求如下:
(1)摘要应写成报道式摘要,按照摘要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撰写,不要论及论文研究的基础和背景知识,不要进行自我评价。研究目的尽量简洁,研究内容(方法)、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必须详细、具体。
(2)关键词应包括该文研究成果名称、得到该文研究成果所采用的方法名称、作为该文主要研究对象的事物名称、有利于检索和文献利用的其他名词。
(3)引言是论文内容的重要提示,作者在引言中应概述前人在该领域内所做的工作,并陈述论文在此基础上所取得的成果和突破。
(4)图、表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图(务必清晰、精确)名、表名必须有中文、英文2种表述,坐标图的横、纵坐标必须标明其对应的量及单位(量纲为1的除外)。
(5)文中所有变量务必解释其含义,量的符号务必使用单个字母表示,量的单位务必使用国际标准单位;表示矩阵、矢量、张量的符号一律用黑斜体。
(6)在结语中应指出该论文的独创性成果及存在的局限,以方便他人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
(7)文后参考文献务必一一核对出处,著录项目一定要全,相关格式参见历年的《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原则上不能少于12个。中文及其他非英文参考文献要有对应的英文表述。
(8)《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拒绝一稿多投、重复发表(包括以其他语种发表)和学位论文再发表的稿件。拒绝学术不端,鼓励原创性论文投稿。
(9)《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已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北京世纪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华艺数位艺术有限公司及北京书生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签署出版光盘及上网协议,支付给作者的稿费已包括作者的著作权使用费,有异议者请声明。
篇10
我们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引用了别人的学术研究成果,作者有不如实的写出文献的出处,那是不道德的表现,也会被认为是抄袭剽窃他人的学术研究。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法规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阅读借鉴。
建筑法规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东佐.我国建筑法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探讨.太原大学学报,2003.4
[2]许戈.我国建筑法规与FIDIc合同文本.广东建筑装饰,2003.5
[3]梁成柱渭To与我国的建筑法规.山西建筑,2003.
[4]王卓甫,杨高升,刘俊艳.现行建设法规对工程交易模式发展影响的分析[J].建筑经济.2008.07
[5]高玉兰,《建筑工程法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03
建筑法规论文参考文献:
[1] 卢士华.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法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2):72-74.
[2] 王晗璋.任务驱动-建筑法规教学中的重要一环[J].研究与探讨,2013(11).
[3] 由力.高职教育法律课程的探索与创新[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128-129.
[4] 李秀红.高职院校建筑法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4(10):86-88.
[5]郭艳芹.建筑法规课程教学研究[J].山西建筑,2015,05:222-223.
[6]陈良金.关于增强《建筑法规》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门窗,2015,02:240-241.
[7]李秀红.高职院校建筑法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10:86-88.
[8]黄洁丽.《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2,12:123-124.
建筑法规论文参考文献:
[1]乔晓辉.建筑法规课程教学内容探索,科技信息,2009年第27期.
[2]卓菁.案例教学在高职房地产经营课程中的应用.广西轻工业杂志,2006第9期.
[3]何峰,建筑法规与房地产法规实务,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4]樊宏涛.当前高校法律基础教育改革之我见.教育前沿,2010年第8期
[5]卢士华.案例教学法在建筑法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9).
[6]王晗璋.任务驱动-建筑法规教学中的重要一环[J].研究与探讨,2013(11).
[7]由力.高职教育法律课程的探索与创新[J].教育教学研究.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0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工程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