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成果奖励办法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学成果奖励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北京高等教育 教学成果奖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在教育领域设立的两项最高奖之一,每4年评审1次,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2012年底,北京市开展了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审,恰逢各高校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部署,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正取得新突破、凝聚新力量的关键时期,一大批优秀成果脱颖而出、备受瞩目。作为评审的组织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度重视,出台了《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奖励办法》《201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奖励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并邀请了近100名高等教育资深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格履行评审组评议、专家委员会审议、特等奖答辩、评审委员会审定等程序,最终从1,187项北京地区高校自主申报的项目中,评选出663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等奖8项、一等奖274项、二等奖381项。
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集中体现了近年来北京高等教育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方面的突出成绩,凝聚着千万北京高教人的智慧和汗水,传递着北京高等教育稳重扎实、锐意进取的理念和精神。纵览全貌,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体现出以下特点:
全面覆盖 厚积薄发
663项获奖成果实现了对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全覆盖。从教育类型来看,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均有代表性改革项目获奖,获奖比例分别占84.2%、7.5%、8.3%。从学科专业分布来看,获奖成果涵盖了几乎全部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其中工学类占比最高,达到24.1%,文学、艺术、管理、教育等类别专业占比均超过了5%。从人才培养类型上看,获奖项目既包括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型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项目,也涉及以培养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优秀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项目,同时兼顾了以培养具有较好操作技能的应用型建设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项目。作为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为导向的成果评审,本届成果奖包括7大类改革项目:突出大规模、多样化、分类指导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改革;实现跨学科、多专业、大平台的集群式教学创新;贯通“招生——培养——就业升学”整个育人体系的教学模式改革;践行探究式、实践性、个性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跨机构联合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改革;探索集约化、网络化、高科技、广资源的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建设;着眼于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模式探索。从成果项目发展建设周期上看,本届教学成果奖集中展现了近年来北京高等教育的发展建设情况,成果成长期平均年限达到6年,73%的成果成长起始于2005年~2009年,同时一批可持续发展长达三五十年的经典教学成果也历久弥新,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实习实践教育”项目已历时53年。这些成果的建设遵循教育教学发展基本规律,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凝练,可谓水到渠成、厚积薄发。
以人为本 关注师生
学生和教师是高校教学工作开展的主体,本届成果奖获奖项目深入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更好服务学生、发挥教师作用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合力。相当多的获奖项目在改革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选择,积极寻求和应对学生的反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北方工业大学秉承因材施教的宗旨,通过“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使“教”与“学”的互动效果明显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首要执行者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凸显,很多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是教龄长、科研能力强、正在或曾经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授,他们既是教学执行人,也是科研带头人,更是聚集了一批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率领优秀团队开展改革创新的领路人,如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经过多年发展建设,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在国际学科评估中被誉为拥有“一流的本科生和一流的本科教育”,而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图灵奖”得主姚期智老师及其优秀教师团队的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
突出教学 彰显特色
本届成果奖的评审进一步强调了教学在高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一大批专业、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要素的建设成果涌现出来。专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石,在专业建设方面,北京高校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努力形成尖端优势,如中国农业大学提出“科教一体、产业对接”的思路,大力加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建设;北京服装学院则针对新时期服装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内容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取得显著成效。在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北京高校精益求精,于精品中求经典,有121项相关项目获奖,占总获奖项目数的18.3%。例如,北京工业大学砺剑十年,创建了精品激光课程体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依托自身优势建起了矿物岩石课程群,实现了对多专业发展建设的支撑。同时,15项被广泛应用的优秀教材获得了成果奖,涉及理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个专业门类。这些成果的取得,使得北京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专业、课程、教材等教学要素固本培元,以此为前提开展的综合性改革创新便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整合资源 协同创新
本届成果奖的评审结果透视出加强资源整合、提高优质资源利用效率,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一项关键举措。第一,校内资源的整合是基础。多个院系、专业联合开展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实践证明,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有利于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的“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国际通用工程师学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虽然是以该校中法工程师学院为牵头单位,但实际上是举全校之力,涉及理学、工学多个专业,联合开展的一项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工程教育的新探索。第二,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紧密。北京地区高校之间自主开展合作,寻求共性、优势互补,有利于优势集中、避免资源浪费,如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展的“北京高校联合构建平台全面提升数学教师教学能力”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京高校与京外高校的联系也日趋频繁,高校间交流经验、共享资源、共谋发展,如北京理工大学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紧密合作,开展了理工科大学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三,高校与社会在资源共享上也更加全面深入。高校积极向校外扩展,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人才培养基地,共享实践资源,为不同专业、年级和培养类型的学生提供多种实践、实习、实训,加强就业与创业相关的教学改革,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沟通、合作、自治的水平,实现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例如,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开展了本科人才培养北京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与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长期开展合作,在共同开展实践教学、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取得的成果很有借鉴意义。
完善管理 加强监控
教学管理与服务体系的完善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届成果奖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很多在教务弹性管理、网络化办公、信息开放共享等方面的改革创新项目获得认可。例如,清华大学明确提出创建“本——硕——博”一体化的教务运行机制,努力提升教学管理效率,通过建立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增强教学管理的精确化,将服务细化到学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同时,各高校对教育质量的监控也不遗余力,在相关体系建设中进行了大量探索。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了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中央财经大学进行了财经类高校“一体三全五维”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建设;中国人民大学推进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完善;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质量管理与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展了成人高等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需求导向 服务社会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而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合格,需要社会来检验。北京高等教育长期坚持需求导向,人才培养以社会服务为宗旨,在本届成果奖评审中也有集中的体现。第一,积极为国家行业产业服务,培养符合现代化产业需求的领军人物。例如,北京交通大学依托自身优势,紧密追踪产业发展趋势,在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首都医科大学强力整合临床学科,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夯实了优秀医学人才的培养基础;北京科技大学在材料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狠下功夫,为材料科学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提供助力。第二,紧密围绕北京地区产业发展情况,培养能够为首都经济建设作贡献的优秀人才。例如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分别开展了“面向首都,凸显创意——跨学科背景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立足京城,服务首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共管理人才”项目建设,努力接好地气,服务北京;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更是以服务首都经济转型为目标,实现融合发展,促进产学协同,努力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第三,服务北京的社会建设,力争将高等教育的建设成果送到千家万户。例如,北京市东城区职工业余大学、西城区经济科学大学、石景山区业余大学等共同开展了“立足首都、服务社区,办百姓身边大学——北京地区性独立设置成人高校办学模式创新”项目,力争使高等教育更加贴近社会,能够造福万家。
面向世界 交流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而北京作为全国的对外交流中心,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具有重要优势,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在不断提高,这一特点在本届成果奖评审中也非常明显。大多数获奖成果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各高校正在稳步建立起系统化、规范化的国际化办学体系。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开办“国际小学期”,集中建设了中国研究系列、学科前沿及学科通识系列、语言培训系列三大系列课程群,每年有3,000名左右本校本、硕、博学生与来自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名左右国际学生同堂上课,授课教师中80%以上为海外教师。这样的举措不但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而且对提高北京高等教育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大有裨益。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开展海外研修、交换学习、参与国际会议与竞赛等交流合作项目推动学生和教师“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双向流动,锻炼师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坚持国际化办学特色,构建起“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引入国际化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短期学习和文化交流、语言环境和校园活动,推动第一、二、三课堂的联动,取得了较好效果。
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审已经落下帷幕,但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永不会驻足停歇。本次评审是对以往工作成效的肯定,同时也是各高校鼓舞士气、鼓足干劲,加速发展建设的新起点。第一,各校在成果奖评审过程中,对本校近年来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今后如何统筹协调,将优势成果保持住、发扬好,同时弥补不足,实现全面发展,是各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第二,获奖成果具有较好的示范性,如何发挥这些成果的辐射引领作用,实现优秀经验的推广、优质资源的共享,是摆在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第三,通过成果奖的评审,各校的优势特色更明显地表现了出来,从北京高等教育全局发展的角度出发,如何通过合理的调整,实现资源的更优化配置,更好地推动北京高校个体和北京高等教育整体的联动发展,是北京市面临的紧迫任务。另外,成果奖评审中涌现出了很多区域性合作和国际交流合作优势项目,但北京高等教育作为全国领头羊,作为首都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窗口,在服务全国教育、经济和社会建设,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中,依然任重道远。
篇2
——在2012学年度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交流材料
定海区教育局
当前,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已成为人们对优质教育的不懈追求,也成为高水平发展教育的重要方向。加速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是统揽全局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现将我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有关工作情况与大家作一交流。
一、加强学习,凝聚共识,以科学理念引领教育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国家、省、市相继制定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强省”、“舟山教育现代化强市”等奋斗目标。定海作为全市教育大县,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使命,必须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全力加快教育现代化创建进程,实现由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区的跨越。为此,我区通过总结近年来教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出台了《定海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和《定海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进一步明确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工作举措和行动路线,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2011年局理论中心组重点学习了袁振国教授《关于教育现代化的一些思考》等研究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指向和奋斗目标。自《关于在全省开展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工作的通知》和《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操作标准》下发后,我们对照评定条件和具体操作标准,逐项自查自评,找出差距:全局上下把创建教育现代化县区,作为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提高定海教育档次的必然之路,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的重要途径。
二、突出重点,强化保障,以有计划的投入机制扎实推进办学条件现代化
尽管我区财政收入有限,但我区坚持把教育投入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公益性投入,不断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投入机制,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各类经费保障到位。2011学年全区教育经费总投入48274万元,比上年增长了9.73%,其中全区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41117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2.86%。全区普通高中、初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比上年分别增长了3.12%、3.21%、32.46%,中小学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提高到880元和680元。2011年,安排学前教育专项经费310万元,今年又增加至500万,加大了对困难儿童、普惠性等级幼儿园和幼儿园园所建设的补助力度;安排专项经费100万元对小规模学校、小班化学校及寄宿制学校予以倾斜补助;免除中小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560万元,其中外来民工子女同当地学生享受同样的减免政策外,还安排教育专项资金181.36万元,用于学校设备维修、办学奖励、乘车补助等;全区共有6023人次得到营养券的资助,资助资金达105.53万元。教师绩效工资由财政全额保障,教师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且较上年有所提高。全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每人每年分别享受4000元、5000元的津贴;补助教师笔记本电脑80多万元;对全区1999年前参加工作但还未享受住房优惠政策的1101名教职工一次性给予货币分房补贴4082万元;教师培训经费按公用经费的10%加上教师工资总额的3%进行安排,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
2.基建项目分步实施。我区校安工程已开工项目145个,项目开工率99.3%,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其中完工项目141个,占规划总面积的75.2%;在建项目4个,占规划总面积的22.6%。完成了12所学校校安工程后的室内外附属修复和装修复原工程。2011年已投资645万元完成了6所学校的塑胶运动场地改造工程;今年又投资860万元实施5所学校的塑胶运动场地改造工程,投资800多万元启动实施白泉初中综合楼、金塘中学游泳池、定海二中校门改造等工程;另外安排245万元对29所学校进行维修,促使全区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定海六中等8所学校已通过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验评。
3.教育装备全面升级。按省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标准和省标准化学校要求,积极做好教育装备配置工作。全区多媒体的班套比达到1:1.175;生机比达到4.8:1;对19所学校的校园广播网络系统、17所学校的图书室、14所学校的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和设备更新。全年生均装备经费投入达到283.5元,生均体育经费投入达到25.64元,生均新增图书经费达到27元。投入100余万元,安装了考试网上巡查系统平台;新购置UPS电源系统,保证我局OA系统的全面运作,提高了教育装备信息化水平。
三、统筹兼顾,全面普惠,以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发展水平现代化
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服务体系,在全社会广泛确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我区教育的综合水平。
1.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学前教育快速发展。积极争取市、区相关部门支持,顺利完成了名筑城、金色溪谷小区配套幼儿园的移交工作,积极协调解决交通委幼儿园、邮政幼儿园和佳新幼儿园的停办事宜,为城区学前教育发展赢得空间和时间。以创建“学前教育达标(示范)乡镇”为载体,重点抓好全区托幼机构园舍建设及规划布局,大力建设标准化幼儿园。2011年度,计划建设项目13项,实际完成项目12项,完成率为92.31%;乡镇中心园建园率为100%;全区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9.07%,等级幼儿园入园率为78.74%,省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较上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幼儿园非公办教师收入基本达到市最低工资水平的2倍。
2.深化轻负优质工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严格落实有关减负的“六个严格”和“六项制度”,切实规范办学行为,着重加强有效课堂、有效作业研究,我区被列入全省第二批“轻负担高质量”联系县。从今年开始,我区把控制班额与控制择校有机结合起来,出台措施,堵疏结合,尽力做到择校人数5%以内。据统计,2011学年,我区小学、初中入学率均为100%、辍学率均为零,义务教育学生年巩固率为100%,高于省平均;7—15周岁“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为100%,流动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率达到99.75%,升高中率达到99.48%,高于省平均,其中普职比基本保持在1:1左右。义务教育后20%学生比例全市最低,中考优秀生比例多于兄弟县区,教学质量进步显著。
3.落实新课改精神,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发展。针对区域内生源数量萎缩、质量下降情况,高中段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有关高中新课改的精神,积极稳妥地制定实施方案,并创办了美术教学特色班,目前发展势头良好。同时,还加强对高考信息研究,强调学科组合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做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推进校企合作;着力打造“双师型”骨干教师群体,“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学生技能等级考核通过率为100%,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达90%。
4.发挥网格作用,促进成人教育跨越发展。充分发挥区、乡(镇)、社区三级教育网络作用,坚持以服务民生为宗旨,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全年共举办“双证制”、农业实用技术、岗位技能等各级各类培训698期,受训48889人次。稳步推进星级成校创建工作,召开了星级成校创建推进会,金塘、小沙、马岙3所成校的校舍装饰及教学设备配备已经完成。积极实施成校实验探究工程,全区确定了13个特色品牌培训项目,各成校的特色品牌项目建设和优秀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初见成效。
四、抓住关键,多措并举,以实施人才强教工程推进教师队伍现代化
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我区坚持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大力营造有利于教师成长的体制机制环境,努力培育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勤于工作、善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1.师能建设与全员培训紧密结合。我区把有效作业研究和有效课堂打造作为师能建设的重心,并于2011年6月全面实施新一轮教师专业发展5年全员培训计划,教师总体参训率达100%。在全员培训时注重分类分批培训,如新教师岗前培训、近三年新教师培训、学前教师培训、教研组(团)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中小学校长(园长)培训、机关干部人文素养培训等,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区21所幼儿园、3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也纳入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工作,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队伍进一步壮大。
2.梯队建设与名师培养紧密结合。采取留城培养、“新苗奖”评比、“双基地学校、双指导教师”等培养方式,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通过实行工作季报制,定期举行教学研讨和学习沙龙活动,促进名师工作室队伍不断壮大,16位名师工作室导师与155名学员结对;积极开展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班主任评选工作;启动定海区“百名名校长名教师培养计划”,采取“量身设计、模块组合”的培养模式,为名校长名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先后组织幼儿园园长、名教师培养对象、中小学校长分别赴宁波、华东师大、北京师大进行高级研修。
3.人才引进与人事改革紧密结合。不断优化人才引进的政策和环境,2011学年,面向“211”大学和重点高校招聘师范类优秀应届毕业生29名,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50名;公开招聘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12名,面向学前教育专业招聘应届大学生14名。招聘的55名新教师全员分配至农村学校,24名幼儿教师分配至乡镇中心幼儿园,选派19名教师赴海岛和民工子弟学校任教。修订了《2012学年定海区教师调配办法》,圆满完成了对教育局直属41家事业单位、2226个在职教师岗位设置、06工改以来退休人员工资调整和岗位聘用等工作,首次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做到了无一例上访。
4.搭建平台与注重科研紧密结合。为加速教师从“教书匠”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组织了学科论文、案例、优质课等各级各类业务技能比赛,我区教师各类业务竞赛获奖的数量和档次逐年提升。全区教科研工作更加注重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贡献度和实用性,根据我区教科研奖励办法,2011学年共有95项成果获得奖励,共计110920元,省级各类课题立项数和市级各类课题获奖数居全市前列,海娃幼儿园、舟嵊小学入选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百园联盟幼儿园”和“现代联盟学校”。
五、注重内涵,强化特色,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
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施与实现,其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区牢固树立“全面高素质教育”理想,着重在优化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品质上做好文章。
1.“组团教育”,增强优质教育辐射力。我们坚持把创建区域教育品牌作为发展的第一策略,在深化集团办学的同时,大力推进“组团式教育、个性化发展”定海教育行动建设。区级层面重点打造学科中心组研究团队,组团学校层面上重点打造名师工作室和合作项目建设研究团队,校级层面重点打造学科备课组团队。各团体间实行经常化、多元化、网络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优质教育的辐射力。出台相关制度,落实专项经费90万,保障该教育行动有力、有效,已评选出优秀学校团队3个,优秀合作项目11个,优秀学科团队15个。
2.“小班教学”,凸显教学改革新实效。2011年,我区的小班化教学被列为浙江省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分别在政府、教育系统两个层面建立了组织机构,组建了区、校小班化教学两级团队,形成上下联动、校际互动、区域推动的工作机制,有力地保障小班化教育的顺利实施。我区已加入长三角小班化教育协作体,小班教育工作已引起了省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上城、桐庐、温岭、青田等兄弟县区来我区考察学习,《浙江教学研究》进行了专题刊登,紫微中心小学还加入了省小班化教育联盟学校。
3.“德育品牌”,开启素质教育新路子。以德育品牌创建为突破口,努力探索区域性基础道德教育新模式,全区教育系统已确立了34个德育品牌项目,其中22所学校创建成果在全市现场会上进行展示。全区各校德育品牌创建呈现出百花齐放、各有千秋的态势:廷佐小学的“温馨教室仁爱廷佐”、海山小学的“双自德育”、册子中心的“七彩蒲公英,阳光好少年”、干览中心小学的“剪纸育人、传承文明”等。在品牌创建的引领下,绿色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等各项公民素养教育工作也稳步推进,5所学校被评为市首批“舟山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场所建设示范学校”,161个学生报名参加2011浙江省四好少年评比,参加率位居全市榜首。
4.“三大校园”,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我区全面打造融平安校园、书香校园、健康校园为一体的和谐校园,出台评估体系,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落实校园安全措施,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排查和专项整治活动,我区中小学(幼儿园)保安配备率、与110联网报警器安装率均为100%,校内视频监控摄像头覆盖面为93%,校园方责任险实现了全覆盖,“平安校园”创建率为100%。在全区中小学广泛开展了“书香行动年”活动,围绕“让书香浸润生命的教育”主题推出了11项活动,书香校园工程正逐渐成为学校品质发展、内涵提升的一个重要载体。4所学校在省市中小学教师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中获奖,14所学校申报并通过了市第二批书香校园验评。全区学校健康课开课率达100%,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为99%,全区中学和城区小学都成立了学校红十字工作理事会,我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率居全省第四。
5.“社团体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将创建省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列入2011学年重点工作,提出了创建省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与社团建设、体艺2+1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工作思路,组织召开创建省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联席会议和现场推进会,出台了《定海区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实施方案》、《定海区中小学“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了我区中小学体育和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建立多样化的学生社团组织,全区中小学共有社团332个,学生参与率约为50%,部分学校学生参与率已达到100%,社团建设正趋向规范化、课程化、标准化发展。
6.“有效课堂、有效作业”,增强“轻负优质”教育后续力。我区以“有效课堂、有效作业”为抓手,巩固“轻负优质”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重点开展“先学后教”的试点工作,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区各校已形成各种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模式,如定海六中的“3.15”、白泉初中的“25+15”、小沙中学“一三五”、海山小学的“四多四少”教学模式等。我区已编制有效作业12册,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资料的进一步规范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和技术保障,《有效作业:区域推进“轻负优质”的载体设计与操作实施》获得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同时,不断完善质量监控机制,引进网上阅卷系统,率先实施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网络检测机制。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的有效策略的研究和实践,真正实现减负提质增效,促进定海教育可持续发展。
总之,创建教育现代化是造福社会、惠泽子孙的伟大事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况且我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与兄弟县区相比、与教育现代化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将牢记宗旨,对照教育现代化的达标要求,凝心聚力,攻克创建难点,抓牢创建重点,把握创建节点,争取早日加入教育现代化达标县区的行列。
- 上一篇:优秀班干部先进事迹材料
- 下一篇:国有企业虚拟股权激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