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田地征收补偿标准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田地征收补偿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物权法 规范 土地征收 探析
【中图分类号】DG22.3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42-01
1物权法中土地征收制度的进步性
1.1强调了土地征收的公益性
土地征收权的行使是对土地所有权的一种剥夺,是对所有权规则的一种破坏,只有出于公益目的才叫合理。商业性用地原则上是不应列入此范围的。《物权法》则于第四十三条规定,“国家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明确土地征收必须是为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指明了土地征收的前提条件。
1.2明确了财产所有权平等保护的理念
《物权法》明确规定,国家所有财产、集体所有财产、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哄抢、破坏。这就表明《物权法》强调平等保护国家、集体和私人的物权。平等保护意味着物权的主体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不能认为为了国家取得财产所有权而牺牲集体物权利益是理所当然。这一点是我们探索中国土地征收制度时应具有的前提理念。
1.3补偿范围有所扩大
我们惊喜地发现,物权法第四十二条关于补偿范围的规定中除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等《土地管理法》已经强调的补偿外,还增加了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以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对农民来说,“家”就是一个生长在土地里的概念,目前仍有很多地区的农民以务农为主要谋生渠道。当逐渐失去土地,当脚边的田地产量日益减少,由于缺少技术和学识,他们面临的将是失地又失业的困境。而一次到位的补偿金只能让他们坐吃山空,并非长远之计。
1.4强调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因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收、征用致使用益物权消灭或者影响用益物权行使的,用益物权人有权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四条的规定获得相应补偿。”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承包地被征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有权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获得相应补偿。”物权法的这一规定开辟了土地征收物权保护的新领域,弥补了《土地管理法》在用益物权保护上的空白。物权法作为基本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放在用益物权中的首位,强化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是众望所归。
2我国土地征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2.1土地征收中的利益冲突
土地征收制度往往与房屋拆迁,以及其它地上物征收交织在一起,有着很大的复杂性。近年来我国关于土地征收的纠纷不在少数,不但造成官民之间关系紧张,还容易引起群众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特别是城镇化大步向前的今天,土地征收中涉及到政府、用地人、被征收人三方的利益需求。在实践中产生了以下矛盾:政府以公共利益为由将集体土地予以征收,又以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划拨公益条件为由对该土地实行有偿出让,尽享其中的差额利益。对被征收人而言,当土地被征收时,就住宅及其相应的宅基地使用权而言实质上都被一起“征收”了。他们失地失家又失业并意识到转变土地所有权能产生更大收益时,自然也要求享受这部分利益。三方的利益冲突共同影响了国家土地征收制度的实施,并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2.2回避公共利益的界定
“公共利益”这一词,在宪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出现频率很高,但是没有一条规定可以告诉我们究竟什么是“公共利益”。如今,万众瞩目下的《物权法》仍未对其所强调的公共利益给予明确的解释。有学者反对将公共利益的内涵在物权法中加以界定,因为公共利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但是,我们无法忽视现实中,很多的违法占地就是打着“公共利益”的幌子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法律都是在实践中摸索检验、不断试验、不断弘扬才成功的,因噎废食的回避主义只能使顶风作案的人更加得意放肆,不知这样下去,有一天“公共利益”这个词会不会变成一种讽刺。
2.3土地征收补偿的范围、标准和分配情况不尽人意
关于补偿标准,《土地管理法》用各种数字和公式以土地的产值为基础去规定耕地征收补偿的限度,未考虑土地被征收再出让后市场价格上涨的因素。《物权法》对原有法律的死标准采取了默认态度,在考虑农民的损失时,只规定了对直接损失的补偿,间接损失原则上不予考虑。有时,一些地方以发展地方经济和公益事业、解决工作经费为由,层层截留或挪作它用,真正到农民手中的更寥寥无几了。这种计算标准还完全抹煞了农用地变为非农用地的价值变化,对被征收人是极不公平的。关于补偿范围,《物权法》虽加入了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但是现实中能对此贯彻执行的并不多。其实,即使是部分失地,很多情况下农户会被征收大半的土地,残地无法实现原有的土地功能。
2.4土地征收的救济不充分
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如果被征收人对于政府执行中不公开等程序上的不公正有异议怎么办?对于不服补偿标准实体上的争议又如何解决?一旦是违法征收又如何挽回农民的损失?实践中我们还不能找出一个准确有力的答案。有权利就要有救济,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却姗姗来迟。《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 究竟是什么处理决定?是否包括土地补偿标准的争议?我们不得而知。至于是按民事诉讼处理还是按行政诉讼处理更是无处参照。现实中,被征收人寻求司法救济时,民庭认为一方当事人是国家机关,无权受理;行政庭也以补偿标准是双方协商,应属民事诉讼为由,不予受理。被征收人状告无门后,往往以上访、缠讼等极端方式寻求一个说法。不过该法对政府的裁决权却有很清晰的规定。我们知道,在征收过程中,政府的角色确实应该是中立的,但事实上,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站在一个超脱的地位,反而经常是其中的一个利益相关人,这样的规定恰恰使政府成了自己的法官。我们寄予希望的《物权法》对此继续“保持沉默”,只规定土地征收的物权内容和少许规则,至于如何救济只字未提,让被征收人的物权利益形同虚设,成了没有盔甲的战士。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要和谐发展,土地征收制度就要在法律的规范下,配合政策的合理制定和实施,随着实践中发现的一些新问题,不断加以完善,从民生角度最大限度的维护被征收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失地农民;问题浅析;权益保护
一、前言
失地农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城镇化建设中需要进行一个角色转变,他们创造的价值从种植到其他发生了一个改变,其中的问题也是非常多的,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保证失地农民利益并帮助他们创造更多价值是关键所在。
二、失地农民与城镇化的关系
城镇化进程而带来的失地农民的关系受到国内学者的密切关注。许经勇、高全成等著名学着对现阶段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要素进行了分析后,都明确指出:在城市化进程中,着力解决非农业化和城镇化严重滞后问题,努力提高农村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水平,是实现农民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提出,农村发展的问题更加被作为为一项紧迫而必须的改革任务,各地都开展了制度,理论上也解决看一些程序问题,但是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并没有达到实质的解决。失去土地对以种植为生的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收入来源,失去工作的农民失业之后就成了无田、无岗、无低保的三无群体了。
城镇化的进程中带来农民的失地问题是必然的,因此对失地农民进行征地补偿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非常容易称为引发矛盾的焦点。现在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手段通常是现金补偿,也就是对计划好对每亩田地补偿多少现金,根据地区不一样可能会存在3万到12万不等的差异。
三、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
对于土地全部被征或只留下少数几分地的农民而言,失地也意味着失业。接下来他们往往会自谋职,但由于无一技之长,知识水平不高,多以开“摩的”、打短工、开小店为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些职业也面临着存在着被淘汰的危险。还有一部分失业农民被推荐到乡镇企业进行就业,又由于自身素质原因或者是不习惯聘用制合同,相当部分人会再次失业。
翁惠玲认为:“目前城市居民可以享有的社会保障并未覆盖到农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处在真空地带。在身份上失地农民既有别于有地的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居民,成为一个边缘群体。”这句话比较客观的反应了失地农民的问题。
失地农民引发了三种社会矛盾:一是失地农民与土地寻租者之间的矛盾,二是失地农民与获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三是失地农民与其他群体争夺有限就业岗位的矛盾。重视和解决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对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四、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
对于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首先要树立失地农民的国民待遇理念,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民的转型也是一种支持创业改革制度,对于城市劳动力也有一种“输血”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解决农民只会干农活问题,简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失地农民权益的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建立健全的保护法律体系对补偿失地农民有着很好的作用。其实根据国家《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对土地征收其实没有进行全额补偿,对失地农民来说,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增加一些额外的法规补偿是非常必要的。关于农民失地后的生活保障也应该明确指出,最好做到与时俱进。将相关的失地农民补偿列入法规,不仅加强了执行力度,也让失地农民更好的感受到国家的重视,更加好的配合国家进行改革。
失地农民的相关权益维护并没有专门的指出,加强医疗、保险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能够降低政府的征地成本,同事也是符合国家的“四个一点”思想政策。同时可以对失业农民进行投资指导,引导农民拿出部分资金购买社保,政府进行一些补贴,这也是非常好的权益维护。有了社保的保障,失地农民才真正能够意识到产业的转型,能够有更好的热情投入新的工作和生活。
教育培训保障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四个部分:①子女的义务教育,如果失地农民的子女进城,也应该一视同仁,享受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国家赋予孩子的权利。②对失地农民技能的培训。失地农民最大的就业困难就是技能的缺乏。对失地农民进行技能的培训是目前来说解决就业问题最好方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失地农民岗位适应能力,可以以农教中心为载体利用政府资源开展免费培训。③农村富余人员和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及经济知识指导,尤其是新型技术的知道,比如IT,财政等等。
五、浅析优化失地农民权益制度问题
关于农民权益制度问题,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非常多的探讨,建议主要从这从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目的是为了对失地农民的权益制度进行部分优化。
1.建议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
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最大保障,而失去土地也就是失去了未来价值,不仅体现不出自己的能力,生活也会存在经济困难。所以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失地农民来说具有很强的必要性,这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手段。失地农民的养老制度目前还不够完善,没有专门的标准,各地的待遇也各不相同,这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毕竟为失地农民做好了养老制度是给了他们一个非常好的未来保障。
2.再就业的鼓励政策
就业政策能够有效的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让他们最快的做好角色转换。在这方面,可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鼓励失地农民积极残余市场活动,开展自主创业。当然了,如果政府提倡农村信用社和用人单位对失地农民进行大力的支持,这将会为他们提供非常好的创业与就业平台。
3.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
在农民进行市民化转型的过程中要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管理,简历合法的社区合作组织,给与一定的政策优惠,为失地农民提高经济收入,提高生活保障。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其实也是为失地农民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全心投入城市建设中来。
4.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
寻找政府、征用地主体、失地农民间最佳的利益联结,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应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以农民征地补偿费全部进入社保测算能领到城区最低生活保障金作为参照系,将现行补偿标准提高。坚持市场化方向,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按地段、地类等将城市土地划分成若干个区片,每一区片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基准地价,实行统一的补偿标准。兼顾国家、市场征占主体和农民利益,对纯公益性项目用地、准公益性项目用地以及开发性项目用地,采取分类征占补偿办法,切实保障农民作为市场主体一方的权益。鉴于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着许多公共性社会经济职能,因此在征地过程中,应划出或置换部分土地、资产,由集体经济组织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兴办二、三产业,发展集体经济,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为推动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变创造条件
六、结语
对于城镇化来说,农民失地是一个一直向前的过程,就像时间的不可逆转性一样。如果能够为失地农民找出代替土地劳作的模式对他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将对积极推动城镇发展有着非凡意义。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非常多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不全面的问题,这个过程也将非常漫长,但是对于国家来说是在进步的,农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是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是时代选择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朋.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J]浙江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吴志冲.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2(12).
[3]谢贽,邵剑晖.关于土地流转中的金融支持问题调查与思考[J].金融经济.2002,(8) .
[4]缪保爱.我国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问题探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