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管理学计划书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管理学计划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纸质图书 困难 保护措施 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4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在当前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纸媒不断落没的情况下,保护图书馆纸质图书的意义显得尤其重要。纸质图书由于纸张的特殊性,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破坏,再加上读者、管理员的粗心大意,使得纸质图书在保护与管理过程中困难重重。
1图书馆纸质图书在保护与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图书馆的纸质图书在保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方面;二是人为方面。
1.1自然因素
图书馆纸质图书受自然因素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火灾水患,所谓水火无情,纸张易燃怕水,在保护过程中稍有不慎,便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潮气细菌的侵蚀,纸张对温度和湿度都有一定要求,如果图书馆的湿气过重,书籍间空气流通不畅,便会使书籍受潮,而受潮后便会滋生细菌,霉变的纸张对字迹的破坏非常大;虫鼠的啃噬,潮湿,霉菌丛生的环境是白蚁、老鼠繁衍的温床,而这些小动物的啃噬对纸质图书的破坏是致命的。
1.2人为因素
图书馆纸质图书受人为因素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读者的破坏,图书馆的纸质图书一般都是上架的,而且书与书之间排列非常紧密,这就使得一些粗心大意的读者在抽出或者放回书籍的过程中,对图书封面与封底造成磨损,一些读者在翻阅过程中用力过大对图书造成损坏,一些借阅人在把书借走之后,由于阅读、保存不当,对书籍造成一定的破坏;另一方面是管理员管理不当造成的破坏,有些管理员在整理图书的过程中疏忽大意,对图书造成损坏,管理员在监督读者借阅的过程中一时失察,使一些窃书的读者有机可乘,造成图书馆藏的减少,图书管理员不能对图书馆进行定期的清扫、通风造成自然环境对纸质图书的侵蚀与破坏。
2实现对图书馆纸质图书保护与管理的现实意义
信息时代,虽然电子图书迅猛发展,大有统治“阅读界”的趋势,但是人们对纸质图书的感情仍然是不可割舍的,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图书馆纸质图书的修复、保护与管理,出现这种反差的原因主要在于纸质图书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保护图书馆纸质图书有利于传承人类的精神遗产,纸质书籍,尤其是图书馆藏的古籍凝聚着人们千百年来的经验和智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仔细保存,不要让文化遗产在这一代人的手中失落,既是对人类智慧的尊重,也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其二,保护图书馆纸质图书有利于开展有效的社会教育,一个没有图书馆的国家是不完整的,一个没有纸质书籍的图书馆也是不完整的,电子书籍阅读的随意性与获取的便捷性,使书籍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而纸质书籍恰恰是对这一缺陷的弥补,安静的图书馆,柔软的纸张,淡淡的墨香让人们对书籍、对知识肃然起敬,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其三,保护纸质书籍可以营造人人爱书的阅读氛围,管理学上的“破窗效应”向我们证明已经损毁的事物在人们心里的价值会一贬再贬,进而招致更大规模的破坏,试想一个图书馆里的纸质书籍残破不堪,胡乱堆放,读者在“破窗效应”的心理作用下,必然会放纵自己的阅读行为,以至于造成更多、更大的破坏,相反如果一个图书馆里的书籍都完好无损,或者即使是有破损也都得到了妥善的修复,那么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必然会态度恭谨,小心翼翼,以避免对书籍造成破坏。
3如何实现对图书馆纸质图书的有效保护与科学管理
有破坏才有保护,有无序才有管理,因此我们在探讨图书馆纸质图书保护与管理途径时,必须要从问题出发,方能对症下药,找到解决之道。
(1)优化图书馆的室内环境。上文已经提到了,自然因素对图书馆纸质图书的破坏性很大,有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的,因此要想保护图书馆纸质书籍首先要从图书馆的室内环境入手:①做好防水防火工作,书库和阅览室严禁存放各种易燃易爆材料,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电路及消防系统,从源头切断火灾的发生,同时检查水暖系统,确保水暖管道无渗漏;②做好防潮工作,书籍存放的适宜温度为18 ℃~22 ℃,管理员应在此基础上利用空调、电扇等设施,并根据天气、季节变化进行及时调整;③做好室内清洁工作,防止细菌滋生引发虫鼠灾害。
(2)将保护与修复工作并重。图书馆纸质书籍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不仅包括“防患于未然”,还包括“亡羊补牢”。管理人员在日常保护与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书籍的整理以及对读者阅读行为的监督,通过标语、警示、罚款等途径规范读者的阅读行为,防止纸质图书在阅读过程中遭到破坏,同时要加强对纸质图书的日常除尘保养等工作。对于损毁严重的纸质图书,尤其是重要古籍,管理人员要及时联系书籍修复的专业人士,使破损书籍得到专业的修复,切不可擅自修复,以免对书籍造成二次破坏。
4结论
图书馆作为现代社会纸质图书的“大本营”,其在保护纸质图书方面一定要负起责任,一方面做好纸质图书的清洁、修复与保护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制度管理,用科学的制度,为读者的阅读、纸质书籍的保护竖起一把“伞”,使纸质图书,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古籍能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16―05
一 问题的提出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人物,学校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发展到何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校长。国外很多研究已经把校长领导力作为教育管理研究领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在信息时代,学校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技术设施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学校领导能否引领信息技术在学校中有效应用,这是学校信息化获得效率和效益的关键。因此,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等方面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本文通过实证数据描述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并,从而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二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
领导力本是管理领域的一个概念,“领导”(Lead)和“领导者”(Leader)这两个词汇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它们通常仅仅指权威人物。“领导力” (Leadership)这一词汇却是在19 世纪中期才出现的,它的诞生和演化非常复杂,其意义远远超过了领导者。领导力有两个取向的内涵,特质取向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所具备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领导者。过程取向把领导力定义为某一个体影响带动一组个体实现某一个目标的过程。[1]这两者内在统一于领导者的素质及其所驱动的行为当中,而在各种领导素质中影响校长教育信息化决策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为提高校长的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在教育技术工作规范化专业标准方面,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技术标准,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在2002年制定的面向学校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提出了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和为管理者准备的绩效指标。[2]英国也在《校长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包括使用教育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3]是评价英国校长的重要指标。我国制定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讨论稿)的基本框架中也给出了管理者的教育技术标准。
具体到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方面,教育领导力的研究在学界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但是关于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研究却比较薄弱。国际上,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提出教育技术领导力维度包括:[4]领导力在教育技术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区域;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学习理论与新技术的结合;参与教育技术的专业发展。
国内研究也日益兴起,祝智庭教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4个方面内涵,即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和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并初步探究了学校领导者个人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结构,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5]其他学者还提出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问题[6][7][8],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张奕华通过实证研究归纳出五项教育技术领导的内涵层面,亦即:愿景、计划与管理;人员发展与训练;技术与基本设施支持;评价与研究以及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9]。上述成果对教育技术领导力或者信息化领导力的结构和内涵的讨论非常深刻,但在互动关系的实证及模型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以探求更详实的依据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支持。
本文认为,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又称校长的技术领导力、信息化领导力,指的是校长或者校长群体作为学校的技术领导者在学校建立一定技术使用标准和问责制度,并成功地促进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的使用。[10]本研究将此概念细化为操作性定义,认为教育技术领导力包括:作为校长在推动技术使用方面是否令人满意;校长能否领导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校长是否能够解决那些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教师的相关问题;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减轻自己和教师对技术的恐惧;领会“面向学校管理者的技术标准”,鼓励学生主动建构和积极参与学习以及寻求学校所在社区的支持等。根据这一界定,本研究从不同维度探究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这些维度包括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自我感知、校长助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发展、校长个体发展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校长领导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自身发展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革新领导的关系等。
三 研究设计
1 研究内容与目标
在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采用互动分析数据描述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联,探求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
2 研究工具
本课题自行设计《中小学校长技术领导力现状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互动研究量表》,整个问卷包含学校基本情况、校长技术领导力现状、校长发展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互动、主观访谈题四部分构成。问卷中采用以李克特5点式量表形式设计。最终对数据进行均值统计,分别计算不同样本校长和学校的各方面表现指标和信息化对校长和学校的各方面的影响,并在SPSS13.0中进行信效度统计和定量分析。
3 研究组织
在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方面,温州是一个典型的多样化发展的区域,在样本选取上考虑到了被试对象所处学校归属学校的地域(县市或乡镇)、学校类别(小学或中学)、学校层次(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或一般类型学校)几方面的因素,并预期各类型的学校调查比例成等比抽样。抽样是在确定抽样构成比例之后,再进行随机调查,属于分层抽样(类型抽样),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在样本构成上基本接近预期样本比例,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佐证数据的可靠性,本问卷设计了教师卷和校长卷,从多角度进行调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误差抽样带来的影响,而且能使问题分析的更全面。回收问卷118份,1份无效,回收率91%,有效率90%。将117份有效问卷输入到Excel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图表,进行数据关系分析。
四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量表信效度分析
在进行量表分析前必须对量表进行信效度的分析。量表的信度通过计算Alpha信度系数的具体数值,参考判断标准,对信度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可知,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Alpha值均大于0.9,说明各项目基本上能够较好地反映其所在维度。并且整个量表的Alpha值达到0.9680,认为量表的信度很高。
效度分析是衡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否能够准确反映评价目的和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进行效度分析是对问卷的准确性即有效性进行研究,也就是检验问卷是否能够既简洁又准确地描述抽样数据的属性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里主要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分析。
①内容效度: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对量表各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计算各题与总分之积差相关,相关系数越大表示该题越有鉴别度,一般在0.3以上,达到统计显著水平。通过数据分析,量表的每一项相关系数值都大于0.3(第五题除外,予以删除),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说明量表的其余项都能较准确的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
②结构效度: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所使用的因素抽取法为主成分分析,并采取正交因素转轴,以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为取决。KMO值小于0.7不太适合因子分析,通过对各维度KMO值的统计,其中KMO值为0.608,取值小于0.7,不太适合因子分析,但其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2 互动关系分析
(1)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自我感知
目前,基础教育中校长自身的教育技术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合理,技术掌握程度比较低。这与我国偏重管理者的道德素养有关,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滞后情况。为了掌握校长对自身教育技术领导力的感知情况,本研究首先设置了相关题项。从表1的数据中得知,校长对于自身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是比较支持的,平均值达到了4.00。但是校长能够腾出时间作为技术训练之用,得分都较低,众数为3,这也许国内比较关注校长的行政事务有关。
(2)校长助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发展
一般认为,如果校长自身素养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势必影响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所以校长对学校成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发展计划的支持和规划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在个案访谈中很多校长也谈到,在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的情况下,要尽其所能为教师创设硬件和软件资源,加强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充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校长的责任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表2表明了校长在助推教师和学生教育技术技能提升方面的管理思维和认知。
(3)校长个体发展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认知
从表3可以看出,校长作为一个决策者,应该说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应该是具有关键作用的,这一点也是得到了一致认同,认同值达到了100%。但是有些校长并不认为是决定作用,这在个案访谈中也有提到,比如说资金问题,很多公立学校被这一因素阻碍了信息化建设。
(4)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长是关键,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与财权,在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所以有效的技术领导将会进一步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如表4所示,在调查中校长们都表示能使用技术来评价自身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资金方面,也从成本效益来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但是这几项的众数都只为3,表明校长对于应用技术来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上还是有问题。只有28.2%被调查者能够非常有效的积极寻求外部基金和技术资源的支持。虽然在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校长寻求外部帮助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的状况。
(5)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自身发展的关系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学校竞争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将较大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反过来,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将会推动校长的自身发展。本研究以校长的角度来看其关联度到底有多大,如表5所示。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均值、标准差等特征分析得知:在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校长自身发展影响程度有关命题中,总平均分=4.062,众数都为4,表明大家都认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校长自身素养起到了显著的影响作用。
(6)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革新领导的关系
在信息时代,校长必须具有信息技术领导力,这一点已勿庸质疑。学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促进校长自身发展的同时,对校长的革新领导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表6中的数据分析中得知,仅有5%的被调查者不认同学校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绝大多数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技术领导力。从表格的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确实提高了校长的行政和管理效率,众数为4,表明认同度还是很高的。
五 结论与问题
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素,同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校长领导力的进一步提高。两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他们互相促进彼此的发展。通过本研究发现,校长通过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领导力来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反过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竞争力提升则进一步促进校长的个体发展和革新领导。本研究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挖掘校长自身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关联,探究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互动关系,从而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促进技术在学校的有效应用和教育变革,同时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当然,一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并不完全取决于校长一人或者其信息素养水平,其中还有很多影响因子。同时,本次研究是针对某个特点地区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了校长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的互动,虽然是校长负责制,但是如果系统考虑领导团队,将更能获得可靠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 Peter Q.Northouse.王力行,王怀英,李凯静,吴纪明译.卓越领导力――十种经典领导力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3.
[2]ISTE.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Administrators (NETS*A) [EB/OL].
[3]董辉文编译.英国校长的国家标准[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5):37-40.
[4]金崇潮.中小学校长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4, (4):19-21.
[5]祝智庭,顾小清. 突破应用瓶颈,关注教育效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6/03/06.
[6]杨蓉,王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 (2):47-48.
[7]化方,杨晓宏.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 (2):7-10.
[8]谢忠新,张际平.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 (4):73-77.
篇3
【摘要】对25例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主要治疗直径在2-3mm以下小血管出血的患者在经电子胃肠镜下放置金属钛夹止血,同时对患者进行密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25例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均达到即时止血和预防再出血的目的,而放置前,放置中.放置后的精心护理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关键。
【关键词】内镜;金属钛夹;消化道出血;观察;护理
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症,其发病率高,病情变化较大,如不及时治疗,常常会危及生命。我院消化科采用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25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方法:2007年11月-2009年11月,我科对急诊住院的25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钛夹治疗及护理,其中男性20例,女性5例,年龄21-88岁,平均45 岁。胃溃疡8例,十二指肠溃疡13 例,dieulafoy病出血1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出血1例,直肠癌放疗后出血2例。25例患者均有呕血、黑便或鲜红色血便。
1.2 器械:olympus GIF-XQ260电子胃肠镜,olympus钛夹推送器HX-5LR-1及钛夹MAJ-459。
1.3 方法:首先安装好金属钛夹并进行测试,在内镜下发现出血灶后,用生理盐水先冲洗,将安装好的金属钛夹放置操作器,将钛夹对准出血灶,垂直出血灶后收紧钛夹,听到咔嚓声,退出钛夹置放操作器。观察出血情况,根据出血情况决定是否再上钛夹,确定完全止血后,结束治疗,协助患者送入病房,执行各项治疗,注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 结果
25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止血效果显著, 其中有1例直肠癌放疗后出血的患者行钛夹止血治疗,因患者遵医行为差,过早下床1周后再次出血,又放入2枚钛夹后出血停止,其他均无因护理不当而造成大出血,而熟练的内镜操作技术及镜下配合和各项精心的护理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也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出血的病人常有紧张恐惧的心理,因此护士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并讲明该方法的优点,操作步骤,术中如何配合医生操作,术后的注意事项,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消除紧张恐惧的情绪,主动的配合治疗与护理。
3.1.2 术前准备:本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做血、尿、便常规、肝功、出凝血时间的化验,心电图检查, 对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经肠镜下止血,术前6-8小时协助其清理肠道,给予口服200ml清肠液或反复生理盐水清洁灌肠致肠道彻底清洁即可;本组有21例胃、十二指肠出血患者镜下治疗时需禁食水12h,与术前15分钟协助患者排空大小便,清洁口腔,有义齿的取下活动的义齿,协助将利多卡因胶浆10ml缓慢咽下,以麻醉咽喉部,置患者于常规胃肠镜检查的,根据病情治疗前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保持液体通畅,确保意外时能及时输入所需液体,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材,进行心电监护,给予低流量吸氧,有效提高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减少心肺意外的发生,在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各项指标正常后进行。
3.2 术中护理
3.2.1 指导患者放松,将内镜插入后嘱患者作深呼吸,本组对21例患者,采取按压内关、合谷穴,分散注意力,尤其对胃镜下止血的患者,为避免发生恶心、呕吐,以防误吸,将患者头部适当抬高15度,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3.2.2 术中持续心电监护,监测生命体征,以及血氧饱和度,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并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颜色和量。
3.3 术后护理
3.3.1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精神状态、脉搏、血压、面色、四肢温度、尿量及是否有腹痛、腹胀、呕吐、便血情况,一旦发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烦躁不安和出冷汗等出血先兆时,遵嘱迅速补充血容量,应用止血剂,必要时再次使用钛夹止血或手术治疗。本组除一例术后遵医行为差之外,其他均无大出血发生。
3.3.2 注意饮食护理,饮食进食过早或使用粗糙、高纤维食物,宜引起再出血的情况,因此,术后要禁食水一天,要反复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禁食的重要性,监督其严格按饮食计划进食,待病情稳定后,逐渐给予温凉的流质饮食,3天后改为半流质饮食,忌食过热过冷过硬、多渣、辛辣及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粘膜,在患者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期间,注意加强营养,静脉补充电解质、氨基酸等营养物。
3.3.2 休息与锻炼:任何因素均可引起再出血,应加强防范,术后3-4天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腹内压增高的因素,之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可先在床边轻微活动2-3天,2周内避免重体力和剧烈活动,对便秘者给予缓泻剂,恶心呕吐者给予止吐剂,咳嗽者及时给予镇咳,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嘱其起床时勿用力过猛,避免用力弯腰。
3.3.3 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合理饮食及休息的必要性,说明饮食不当,用力排便,咳嗽等增加腹内压的因素、以及随意活动均可引起钛夹强行脱落后出血,出院后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规律生活,定期复查,观察大便颜色,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诊。本组有一例因护理不当而发生再出血现象。
4 体会
金属钛夹止血较一般内镜下止血效果显著,再出血机率少、且迅速准确、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减小了患者住院时间和手术费用,有着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大家公认的消化道出血首选的治疗方法,而术前、术中的配合,术后观察、饮食、生活指导等是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治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闻,钟尚志.急症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J].中国消化内镜,2007,1(3):56
[2] 赖美芬.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年6期:717页
[3] 于晓兵.经内镜金属钛夹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年30卷6期:773页
篇4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儿科;门诊输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88-01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事件及预防方法进行识别、评价,并寻求处理对策和科学管理[1]。儿科患者病情变化快,特别是婴幼儿对口服给药不合作,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医生往往会选择静脉给药。儿科门诊临时观察输液已成为一项必要的治疗手段。对于儿科患者来说,门诊输液既经济又方便,一般治疗均可采取门诊输液,这样就缩短了患儿在院时间,减少了陌生的医疗环境带给患儿的恐惧、害怕,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在医院护理行业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以及医学技术的局限性,使得风险无处不在[2]。因此,在儿科门诊输液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我院护理管理中一项常抓不懈的课题。
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区域设在儿科病房的一端,接受6个月~14周岁患儿,病情为轻症或疾病恢复期,一般输液天数3d,无效或中途病情加重者改收住院治疗。平均每天输液30~60人次。
2 儿科门诊输液护理风险评估
2.1 就医环境
2.1.1 儿科患者特点 儿科留观患者多。一个患儿来院就诊,通常有2~3个陪伴,成倍人员的增加,使原本狭小的留观空间显得更加拥挤、嘈杂,空气质量差,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2.1.2 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不合理。看病、缴费、取药、输液往返路程长,等候时间长,耽误时间多,给病人带来极大地不便,导致家属抱怨。
2.1.3 保洁工作 由于患者的年龄层次较低,以婴幼儿为主,随地大小便时有发生,保洁工作难以维持。
2.2 静脉输液
2.2.1 查对制度 儿科门诊输液患者密度大,同名、同姓、姓名字音相近较多,容易出现错误应答[3],护士一般采用正向查对方式,容易造成错误用药。
2.2.2 输液计划书写不规范 字迹潦草,病人姓名、药名、剂量难以辨认,护士凭经验工作,容易导致用药错误。
2.2.3 巡视不及时 婴幼儿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病情变化快,护士未能及时发现问题、。
2.3 人员方面
2.3.1 人员结构不合理 由于护理队伍不断增加新人,新护士经过短期培训上岗,在临床工作能力、操作技能、沟通协调、应急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而儿科护士培训周期相对较长,一般需经过1~2年才能基本胜任儿科护理工作,劳动强度大,人员结构年青化,未建立合理地人才梯队结构。
2.3.2 护士分工不合理 护士既要承担繁重的住院病人治疗护理任务,又要完成门诊病人的输液工作,无明确分工。
2.3.3 协调沟通 儿科门诊输液工作量大,人员集中,工作忙闲不均。患儿不同于健康人,在嘈杂、拥挤的环境下排队等候易产生烦躁、焦虑甚至愤怒等负性情绪,对身心极为不利[4].而护士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患儿的心理感受,往往不能给予耐心地解释,从而导致护患纠纷。
2.3.4 法律意识淡漠 门诊输液患者来源复杂,停留时间短,流动性大,护理人员不可能充分了解患儿的情况,也无法进行详细完整地护理记录,一旦发生纠纷,缺乏有力的证据。
2.3.5 操作技能 患儿大多为独生子,一旦孩子生病,有的家长六神无主。儿科护士都是在家长急切的眼神下进行操作,心理压力较大。若穿刺技术水平不高加上患儿的不配合,很容易出现操作失败,进而引起家属的不满意。
3 儿科门诊输液中护理风险的组织管理
3.1 科室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科室成立在护理部指导下的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科室业务骨干担任相关项目责任人,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基础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件书写、三基培训考核、健康教育等。
3.2 各相关项目负责人认真履行职责,并加强督查。
3.3合理安排工作 每天安排指定人员负责门诊病人的治疗护理工作。
4 儿科门诊输液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4.1.1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各班工作量,弹性排班 ,小儿门诊静脉输液治疗虽是一项简单的护理操作,但涉及的人员、物品、环节多。根据门诊患者特点,9:00~11:00为患儿输液的高峰段,学龄期儿童家长为不耽误孩子的学习,选择放学后带孩子来院输液治疗,17:00~21:00时间段也是一个小高峰。根据上述特点,进行弹性排班,在两个时间高峰段安排一个辅助班,注意年龄和技术的搭配,在保证护理人员充分休息的前提下,将有限的人力资源集中在患儿治疗的高峰期,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缩短患儿等待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1.2 优化服务流程,营造适合小儿输液的环境 为了使患儿对输液环境感到亲切,输液区墙面贴上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卡通壁画,以及健康宣传科普知识,便于家长在就诊的同时接触到一些育儿知识。保洁员要随时保持输液环境的整洁。护理工作采用流水式的工作流程,将输液患儿的整个输液过程分解,由登记、查对、转抄、配药、输液、观察、巡视到拔针完成输液治疗几个环节组成,其中,每个环节由专人负责,相对固定,避免了护士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的情况发生。
4.1.3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由于门诊输液患者和家属混杂,查对工作尤为重要。除了认真查对患者的门诊病历、输液执行单外,护士核对患者姓名还应进行双向核对,即在称呼患者姓名并核对腕带后由患者自述姓名,预防护理风险的发生。
4.1.4 加强输液巡视,落实告知制度 输液前,认真询问用药史、过敏史,并告知患儿及家长相关注意事项;输液时,向患者强调随意调节滴数易发生不良反应;加强输液巡视,认真观察患儿反应、穿刺部位有无外渗、滴数是否合适,每小时在输液计划上进行记录1次;输液结束后,指导患者按压穿刺部位,并告知下次复诊时间,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并将输液计划保留7d备查。
4.1.5 加强健康教育 儿科门诊输液的健康教育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增进护患关系的过程。护士可利用患者等待皮试结果、输液巡视等空隙时间,向患儿及家属讲解疾病知识、用药目的、日常护理等,并详细讲解门诊就诊时间、程序及相关事项,消除患者不满。还可利用宣传栏,根据不同季节的发病特点,制作疾病宣传教育知识及各种保健小常识,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提高服务满意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4.2 加强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儿科门诊输液护士除掌握静脉输液的基本技能外,还应具备儿科疾病的治疗、康复、护理和咨询工作能力,科室每月组织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及操作训练,并进行考核,促进护理人员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4.3 强化安全意识,完善护理风险预警机制 护理风险管理小组需完善护理风险预警制度,建立儿科门诊输液护理应急预案、意外紧急状态时护理应急预案、特殊事件报告制度,避免护理人员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出现慌乱。管理小组各项目责任人随时检查并记录工作中各项目存在的隐患,每月由组长组织全体护理人员根据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位。
在我国医疗护理纠纷呈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在儿科门诊输液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需要不断强化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应对能力,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有效推进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真正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有序、优质的护理服务,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林菊英.医学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2] 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9(9):83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