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专业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组织纪律严谨,兢兢业业,教书育人。
在工作上我服从组织的工作安排。一届学生我由三年级带上六年级,一直担任其英语教学工作,已培养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后来期中阶段由于学校特殊工作调动需要,我毅然接受了一年级班主任工作,兼任语文、英语教学——虽然面临重大的转折,倍感责任与压力重大,我还是全力以赴,将勤补拙,不断在新工作实践中总结积累,务实创新。经过用心的耕耘,新转任班主任第一学年我班每月均获“两操”、“卫生”、“午休”流动红旗和“文明班”光荣称号,学年末我班还得获学年“标兵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我在辛勤耕耘的同时,常常会想方设法地激励学生。如针对学生写字马虎、出错率高的问题,我冠以“大小书法家”的头衔,标记在学生的作业本上,以作激励,试行以来,取得了显著效果。习作上我冠以“大小作家”头衔在学生的作文本上来激励他们,还常常挤出时间,与学生用笔交心,激励他们用笔抒心;学生的写作劲头越来越足了,从之前艰涩的三言两语到现在的洋洋洒洒。在一次区的作文比赛中,杨泽坤一人入选参加区赛。
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劲头,我让学生每天看书每天做读书笔记,抒发所思所感,我定期评选出读书笔记“特等奖、一等奖”等,让学生爱嬴才会拼。另我还利用了早午读、课前5分钟个人或组合表演活动;试行以来,学生从之前畏畏缩缩到兴致盎然,增强了他们的胆识与自信,很大程度推动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经过了不懈努力,本班已逐步形成了自律能力较强、学习风气较浓的班风。记得刚接新班的第一学期,也许由于新转科等原因,期末考试本班与同年级班相差7—8分,当时我没气馁,经过不懈的努力,也有赖于有经验老师与同年级老师的帮助,后来期考成绩与同年级班大大拉近了距离,甚至相差仅零点几分。
二、锐意进取,认真完成学校各项任务。
当时我还兼任英语科组长工作。我勇于创新,努力开拓教学的新路子。其中科组创立了“特色英语”专题活动,开展了系列活动。其中的活动报道《创设良好学习环境》发表于《中山报》上。期间参与合作编排英语剧获区一等奖;协助蔡惠琼老师参加区的英语说课比赛,获区一等奖;组织、培训学生郭子聪参加英语朗诵比赛,获区二等奖;另组织、培训学生参加区“国学经典诵读”获区一等奖,并入选参加市赛。期间我个人也参加了区的思品评优课,获二等奖;代表了学校工会参加了区的演讲比赛。当时参加演讲比赛前夕由于一些原因,在赛前几天时间才发现演讲主题弄错了。几天时间要重新写稿、背稿、感情处理等,我当时出现了放弃念头,可想到这是代表学校,后来在领导的支持下,我坚持了下来。虽然后来也许由于赶写的稿内容过于单薄等原因,仅获得了三等奖,我还是觉得虽败犹荣。
三、探索不懈,不断提高教学教育理论和业务水平。
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实践取向;研究
1“实践取向”的本质
1.1理论滋养:其价值在于实践,是将教育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形成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反省性态度,再经过反省和升华教育经验,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实践知识和智慧。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都离不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指导和滋养。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虽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是不等于完全离开教育科学知识去盲目的实践。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更加期待着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甚至通过这种结合,衍生出更准确,更容易理解的新经验。1.2知行统一的教育:知行统一是将传统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当下时代变革中,减弱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将两者的差距融合到最小,使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在当下时代变革中获得理论和实践的新生命。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是用实践中各个教育环节,在教育情境中来进行实践,形成一个知和行的师培养体系。并将实践作为培养小学教师和成长的重要项目,加强其课程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达到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新高度和变革。知行统一的教育必然是从理论与现实差距入手,不断的改善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并使得小学教师在进行教育之时,注重实践的运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全面结合,有机统一,完美体现教育之美,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2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原则
2.1系统设计原则: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系统设计专业的原则。在对小学课程设置时,老师应用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发展眼光的基础上,以促进小学儿童的全方位学习发展为课程设置,从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课程设置经验入手,注重小学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系统的对小学课程教育内容进行设计,掌握小学教育实践的系统性,便于小学教师掌握教学的本质,围绕实践教学的核心,从多个角度对小学实践教学进行综合评估和系统评价。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具有系统性,是在逻辑教学基础上,对实践内容的整合。2.2突出实践的原则: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突出实践专业的原则。贯穿于小学教育的整个理论。通过教育实践改变教学的焦点,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设置的高度统一,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反思,激发教师的潜能,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并充分的做好教学准备。突出实践的特质,摆脱理论性教学的局限性,构建课程教学实践性的改革。突出概念原则,以实践知识的呈现方式,突出实践的内涵。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围绕实践教学为核心,发展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模式,便于小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2.3终身发展原则: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终身发展专业的原则。从教师职前的学习,入职后的教育实践和若干年的教育经历来看,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过程,因此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课程设置也要以专业的发展角度来制定。保证小学教育得到终身持续发展,并从实践教育的本质入手,发展小学教师实践教学的思想意识,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丰富教学成果,奠定小学教育课程全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的发展。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价值,在于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不断的将小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创造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取向具有终身发展的原则。
3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议
3.1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加强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的建议。明确小学教师的定位,应清楚的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小学教师的身份,并熟悉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授流程和方法,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为了保证小学教育实践取向教育课程的实施,应严格要求小学教师具备教学经验,尤其以多年教育经验者优先考虑。才能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将学科课程、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相融合。平时小学教师还应该相互进行多方位,多渠道的学习,长短互补,取其精华,最后提升教育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知识。3.2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专业课程的建议。建议学校、老师,对教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改革,老师之间强强联手,互相取长补短,将优秀的实践教师组织在一起探讨学习成功的教学案例,及时反馈信息,将空洞的理论课程,枯燥的教育方式,尽早的摈弃,实现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3.3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建构“实践取向”小学教育构建合作伙伴关系专业课程的建议。有效的合作关系可以为教师的教育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改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脱节的问题。建立大学-小学合作伙伴关系是小学教育实践取向的重要设置和保障,可以通过大学-小学之间合作培养全面协同的优秀教育者。可通过共同研究课题、参加论坛互动,学校之间相互观摩学习,相互教授课程,进行深度的学习和实践,由单一的教授实践方法转变为多层次的教授实践方法。相互之间都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的素养,为教师专业知识成长提供了一个资源互补的高效平台。
4结论
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教育的基础。并通过对小学教育课程进行设置的价值导向的选择,应用实践构筑实践与理论的统一。立足于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教育的内在特性。基于实践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理论诠释。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寻找内在的规定和诉求,构建经验主义情景,支持教师的实践工作。从现实的实践统筹小学教育专业的全局发展。小学教育的实践取向并不是单纯的理论或者是技术的投入,是知行的高度统一,有机结合。从根本上保证小学教育理论的学习、扎实基础以及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国权,刘树仁.小学教育专业(专科)课程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年06期.
[2]兰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与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篇3
关键词:小学;管理;教育教学
目前,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而在提高小学生的教育水平方面,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专业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又怎样提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呢?
一、增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及管理水平
教师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在上课时进行班级管理,包括课堂上的学生、上课所需要的物品以及班级秩序的维持。教师的素养、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探究等决定了教学的质量。
首先,身为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适合时展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及管理者应该注重教师对课堂的引导作用,在具体做好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教研交流中不断总结方法,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过程。最后,教师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充实自我,同时也应该不断加深对教学的研究。
二、全体参与教学管理
小学教学管理不仅要依靠学校、教师及家长的努力,在提高教学管理的时候,更需要学校管理者和社会上一些和教育有关的人员一起参与管理,共同为提高小学教学管理添砖加瓦。中国的小学教育管理和其他国家有明显的不同,我国教育教学的管理都是在校长领导下开展管理工作,而社会上的教育人士以及家长对管理所做的贡献不多,也没有起到监督的作用。因此,难以有效地进行监督和管理,严重地影响了小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应在小学生管理方面做到:(1)建立良好的监督体系,学校在严格要求自身教学质量的同时,要善于接受家长以及业内人士的监督;(2)调动社会各阶层进行监管,总结归纳管理经验,并共同为管理好学生的学习努力。
学生在小学时期是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此,管理者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方面的教育,也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还应该让教师提升专业技能来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篇4
(一)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开设教育专业课程之学科课程。而这类课程的逻辑起点是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教育。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小学生心理发展、小学教育概论等课程。通过开设这三门课程引导师范生掌握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掌握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点,学习国内外教育家献身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师范生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了解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引导师范生理解小学教育的实质和意义,小学教育的目标与制度,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关系,小学教育的政策与法规,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为他们参加小学教育见习、实习,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打下理论基础。
(二)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
在引导师范生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需要引导他们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学论、小学课程论、小学德育与班队工作、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通过开设小学教学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学的基本环节和阶段,认识小学教学的实质、任务和内容,理解小学教学的规律、原则,掌握小学教学的方法、组织形式、小学教学媒体、小学教学评价、小学教学管理等;通过开设小学课程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课程现象、形式,理解小学课程的实质、结构与特点、目的与内容、课程理论流派与学说,掌握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开设小学德育与班队工作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德育现象,认识小学德育的实质与特点、规律与原则、德育理论流派与学说,理解小学德育的目的、内容、途径与形式,掌握小学德育的方法;通过开设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相应的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理解其目的与内容、规律与特点,领会其课程标准与理念,掌握其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的知识与策略。
(三)学会研究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小学教育,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应该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和研究小学教育的问题。研究小学教育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给师范生终身专业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比较初等教育、小学教育改革等课程,为他们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奠定基础。通过开设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理解教育科研的实质与特点,掌握小学教育科研的步骤和基本技能,形成初步的教育科研意识;通过开设中国教育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历史事实,理解本民族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发展脉络,领会我国不同时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把握我国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形成热爱祖国教育历史文化的情感;通过开设外国教育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历史事实,理解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领会主要发达国家不同时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把握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通过开设比较初等教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认识开展初等教育比较研究的意义,理解比较初等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把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特点,认识我国初等教育的优势与不足,领悟世界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通过开设小学教育改革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理解小学教育改革的实质、意义与任务,领会小学教育改革的模式与未来走向。这一部分课程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在开设过程中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课程,有的以必修课程形式开设,有的以选修课程形式开设,否则,可能会因为教育专业课程比例的增加,挤占了学科专业课程或通识课程的课时。笔者建议将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小学教育改革设置为必修课程,其他设置为选修课程。
二、教育专业课程之活动课程的逻辑
学科课程系统性强,有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教育专业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效率。但是由于它过分强调系统的学科理论和书本知识的学习,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以及探究创新和实践活动能力的发展要求。在小学教育专业之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还需要开设一定比例的活动课程,以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完善教育专业课程系统。因为“实践性课程的拓展与开发,是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支撑”。
(一)感知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开设教育专业课程之活动课程。而这类课程的逻辑起点是感知小学教育,了解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见习课程。通过开设小学教育见习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感悟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和工作特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小学教育机构的特点,培养初步的小学教育工作职业情感。在实施小学教育见习课程的过程中,师范院校教师与小学教师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给师范生创造良好的感知小学教育的条件,督促师范生写好见习日记,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认真分析、思考和研究,鼓励他们就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向指导老师请教,与同学讨论交流,加深自己对小学教育的认识和感悟。
(二)实践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感知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需要引导他们亲自参与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形式多样的小学教育实习课程(如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通过开设小学教育实习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亲身经历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参与教研、备课、授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考核评价、思想品德教育、课外活动指导、班级管理、少先队工作等教育教学活动,体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感悟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实施小学教育实习课程的过程中,师范院校教师与小学教师要加强交流,密切合作,相互支持,为师范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小学教育理论的条件,督促师范生写好实习日记和实结,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实习见闻、体会进行认真记录、分析思考、总结和研究,为他们毕业论文选题和研究奠定基础,加深他们对已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职业情感。
(三)研究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感知小学教育,实践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应该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思考和研究小学教育的问题。研究小学教育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他们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的必要条件。为了给师范学生终身专业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专业学年论文/学年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引导他们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教育研究、实践教育研究、体验教育研究,为他们将来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奠定宝贵的科研基础。当然研究小学教育的课程也可以与实践小学教育的课程适当结合,相互促进,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专业课程之技能课程的逻辑
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教育专业。按照它的培养目标,小学教育专业之教育专业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教师职业技能,有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但总体来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专业课程之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公共职业技能和学科职业技能。
(一)全面掌握小学教师公共职业技能
从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师范教育专业是一个服务于小学教育、小学教师、小学生的专业。因此,它有自己的专业个性特点,突出的特点有师范性、基础性、启蒙性、综合性、活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时刻注重自身的教师形象,为人师表,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技能、书法技能、文艺活动技能、科技活动技能、体育活动技能等。除了日常教学教育工作技能外,还要有班主任工作技能、课外活动指导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等。199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四大部分技能。这一大纲的规定对师范生的基本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适性。但也有不够全面完整之处,主要是没有考虑专业方向性的要求,如它只强调了规范汉字的书写,没有对外文书写提出基本要求。显然对一个外语教师来讲,书写规范的外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学者们的有关调查与研究的成果以及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掌握如下几大基本技能,即德育技能、教学技能、社会工作技能、教育研究技能。这些技能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全面掌握的基本技能,即公共职业技能。
(二)熟练掌握小学教师学科职业技能
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小学教师任教课程的不同和工作岗位的差异,小学教师在掌握好教师公共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学科职业技能。即不同任课教师应该具备熟练的个性化的教师职业技能。这类职业技能由于任课教师工作任务的差异,其学科技能有自己的个性。如实验设计技能、实验操作技能、计算技能、视图技能、朗诵技能、演讲技能、写作技能、音乐示范技能、美术示范技能、体育示范技能等。
四、结语
篇5
现今,教师职业专业化日益受到人们的认同,小学教师职业不断走向成熟,逐渐确立起专业标准,成为专门的职业,并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的,也从政府政令的角度证实了小学教师作为专业发展和专业活动的存在。事实是,小学教师作为专门职业不仅客观存在,还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小学教育专业本身属于现代高等教育中按职业标准划分的职业分类体系,而不是以知识或学科分类的学术性专业分类体系。“高等”是其学术知识和能力背景,“专门职业”是小学教师不可替代的核心和根本。《专业标准》中就明确规定:“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一《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当然,也的确有人认为小学教师不是中学教师或大学教师,培养小学生不需要那么高的专业要求,似乎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与中学教师或大学教师相比在专业水准和专业要求上可以降低,其实不然。小学生培养或培养小学生的职责并不意味着对小学教师专业要求的降低,反而是更高。小学教育即初等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担负着为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和为民族素质全面提升打基础的艰巨任务。因此,越是基础教育段的低年级的教育教学,其综合培养的要求、全面发展的目的、仁义礼智善端的培育、良好习惯的养成越不容易,对教师职业专门化的要求也越高。正如顾明远先生所说:“我们深深感到教师是一个专门职业,因为人的成长规律是可循的,儿童成长规律是可循的,教育既是一项科学的活动,又是一项艺术的活动和技巧。”可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职业性和专门性是毋庸置疑的,培养卓越小学教师和小学教育管理人才应是其最鲜明和最突出的特色,而且培养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社会需求持续、长远、稳定。
二、实践性
小学教师本科专业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定性在“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小学教师”,尤其是“卓越的小学教师”,是其最重要的定位要求。小学教师培养需要加强和重视实习实践环节。首先,高质量或卓越的小学教师必须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育界众所周知,《纲要》强调“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些要求或标准在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课堂上很难真正落实。师德的高尚不只是表现在理论上而是表现在与教育事业、与学生、与学生家长等等的关系中,业务的精湛是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表现的,教育教学活力和高素质是在教育教学行动中体现的。因此,教师的业务素质、教育教学技能、高超的教育艺术,必须依凭实践教学来造就。学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课程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即使将教育教学理论或观点背得滚瓜烂熟,也并不能说明他(她)就能胜任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能带好班级,就能被学生所爱戴。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才是最为主要的,也才是最为切实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三字一话”水平、备课能力、讲课基本功、说课本领、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艺术、激励和唤醒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能力等等,皆影响着小学教师是否能胜任本职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入职,并逐渐由新手向能手、熟手发展,这些仅仅依靠教室里的课堂理论教学,只能事倍功半。其次,《专业标准》也十分重视小学教师的能力培养。该《专业标准》本身就是在“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理念的指导下设计的,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是小学教师的基本功。该《专业标准》要求小学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这些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中真正重视教育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数,将教学实习和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虚设。在重视教师的教育实践方面,美国小学教师培养方案很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各个教育学院越来越重视与周边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且教学实习时间长,实习有层次性,学生有机会接触小学各年段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实习工作具有全程性。美国小学教育师范生实习在四个学期内进行,从低年级开始,然后逐步延伸到高年级。”[5]反观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育实习的设计,一般而言,时间相对较短且较为集中。除入学时的“军事理论及训练”这一大学生通用的专业实践之外,教育实习10周和毕业论文8周全部集中在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一“第八学期的整学期实习制”,时间上根本没有保证,有些学校实际采取的是“2+2+1”的5周实习模式,2周校内集中指导,2周校外实习,1周校内集中总结。这样的安排也过于集中,缺乏层次性和多样性。更为严重的是,不少小学教育专业的师生对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在思想上不重视,认识不到位,上岗教学实习活动跟不上。有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根本不去实习或上不了几次讲台,形式化现象严重,实习形同虚设。最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也十分重视教师培养过程的实践性。早在2011年教育部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意见》中,就十分重视强化教育实践环节,指出:“加强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又将“实践取向”、“育人为本”与“终身学习”并列为教师教育的三大理念。强调“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要在研究自身教学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增长实践智慧,不断实现专业发展。这启示我们,凡教师教育就必须重视其实践特性,同时也为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彰显实践特色的高要求。
三、综合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既是小学教育自身特点的反映,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要求,也符合高校各专业之间课程设计深度联合与培养模式综合开放的实际需要。首先,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色来自于相关规定的要求。《专业标准》十分重视小学教师知识的综合性。在《专业标准》中,关于小学教师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和“专业能力”;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包括十三个领域: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在“学科知识”领域,强调“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该《专业标准》作为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在“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理念的指引下,还特别强调小学教师要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评价观和学习观,小学教师要“将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求小学教师具有综合性知识和突出的教学能力。这些新变化体现了时展和教育进步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引导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发展的指南针。结合小学培养目标的要求,彰显小学教师素质的综合性,突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特色的“综合性”是其必然。在《专业标准》中,特别重视知识技能的多样综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教师在知识水平上可能不要求高深,但必须是具有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综合性来自于小学教育对象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实际需求。从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而言,需要小学教师具备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知识或多科性知识;从小学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启蒙性、基础性特点而言,需要小学教师的知识储备不是单科的,而是综合的。因此,有人建议,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上,“可参考医科大学培养儿科医生的思路,儿科专业就是培养面向儿童的全科大夫……面对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接受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生而言,教师所具有的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个案分析能力,比掌握文理学科某一专业基础理论显得更为重要。”从某些小学对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而言,为小学生的终生奠基或“包班制”教学,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准备和能力素养必须是全面的、丰富的。最后,小学教师需要综合开放培养。基于小学教育专业综合性的实际需要,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改革也必须打破单一的由教育学院或教育科学学院培养的模式,需要教育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学院等具有教育、语文、英语、数学、体育学科的学院联合培养,甚至还要与当地的小学协同培养。纵观国内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以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培养模式”,以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分科培养模式”,以上海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为代表的“中间培养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也各有操作的简捷与复杂。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实际,其较为理想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多学院联合培养”。这一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小学课程门类的开设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特点而设计。具体可采用“2+1+1”模式。“2”即大一、大二在教育科学学院或教育学院学习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1”即大三在其他学院根据学生本人的学科兴趣修习相关专业的课程;“1”即大四重新回到教育科学学院完成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的相关环节。
四、学科性
篇6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进和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教育实践能力,越来越成为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关注的内容之一。2011年教育部下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将“实践取向”作为三大基本理念之一,将“教育实践与体验”作为三大课程目标之一,要求结合相关课程学习,密切联系小学,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具有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专业不断加强教学研究,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努力构建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完善课程体系,明确实践教学目标
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平台。按照“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结构、内化素质结构”的总体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制定上应强调以“学术性、师范性”为特色,以能力本位为主要价值取向,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拓展、综合素质等五级课程平台,强化儿童发展、教育哲学、小学教育概论、班级管理、教育政策法规、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小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师语言、书写技能等课程,努力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同时,强化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教育专业素质课程所占总学时的比重,合理分配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课、方法技能课和教育实践课各部分的课时比例,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努力构建基于学科知识体系、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基本技能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同时,小学教育专业应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即通过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基础教育事业的情感;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理念;具有初步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良好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交流合作能力;形成自我专业特长。为此,大学一年级应侧重教学基本功(包括书法、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声乐与器乐、简笔画与手工制作等)的训练与专业情感的初步培养;大学二年级应侧重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作业布置与批改、个别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能力等)的训练与教育理念的形成;大学三年级在继续培养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应培养教育管理能力(包括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课外活动、联系家庭和社会的能力等),并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进一步巩固专业情感与教育理念,培养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大学四年级则侧重培养基本的教育科研能力(包括选择课题、设计研究计划、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撰写教育故事与小论文等)和自我专业特长(即经过实践训练,学生在专业能力某方面形成的一定的优势,如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双语教学能力等)。
二、改革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小学教育专业各门课程尤其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改革课堂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应结合课程内容制订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与实施途径,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如,教师语言、音乐、美术、书法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双边互动,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等相关理论课程可按实践教学大纲,安排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对学生实施观察学习、模拟学习,加强形成性评价,训练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在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实践的同时,各课程还可加强课堂教学的延伸,如,开展课前十分钟演讲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重视实践性作业的布置与检查,加强课后实践能力的训练与辅导,弥补课堂实践教学时间不足的缺陷;指导学生做好课外学习笔记,记录课外阅读(理论、案例等)的摘要、反思成果等,拓展学生视野;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加强微格教学,组织到小学见习实习,指导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阅读教育名著,研讨教育热点问题,撰写教育小论文,开展教育手抄报、读后感、教育教学技能等各类教育技能比赛,以达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的。
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积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将笔试、技能考试、汇报演出、展览等形式有机结合。如:教师口语、书法、音乐、美术等必修课期末可采用抽签决定考试题目、相关教师组成评委组打分的考试方式;学科课程与教学研究可采用闭卷考理论、开卷考技能相结合的方式;专业拓展课小学语文(数学)教学技能与训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语言表达艺术与训练、儿童歌曲创编与伴奏、儿童舞蹈与唱游、儿童故事表演与创编、教玩具制作、书法艺术等也可采用汇报演出、展览等形式,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课外实践训练
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是实践教学的又一基本途径。小学教育专业应制订并落实课外活动的制度与措施,根据专业特点组织相关学生社团,列入每学期系部、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将社团活动和群众性活动有机结合,广泛成立各类学习型、活动型社团,如支教社、文学社、心理辅导站、大学生合唱团、手工制作、声乐、体育、书法、朗诵等多个类别的活动社团。在抓好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强化实践锻炼,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有成效。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锤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与此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积极开展普及性的群众课外实践活动,加强教学基本功与能力的检查与训练,如由学习部负责实施普通话、书法、简笔画、声乐、舞蹈等教学基本功每日一练活动,保证课外训练的制度化、经常化与常规化。同时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剪纸、手工制作、简笔画、歌舞等专业展示,举办简笔画、书法、朗诵、演讲、器乐、手抄报、讲课、说课、评课、组织班队活动、课件制作等教师能力大赛及征文比赛(文学、教育心理、儿童文学等)、手抄报比赛、科技小制作比赛等,提高学生开展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的积极性,提升实践教学的成果。
在加强校内实践的同时,小学教育专业还应重视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开展教育见习与实习。《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提出,要“结合相关课程学习,观摩小学课堂教学,了解课堂教学的规范与过程。深入班级,了解小学生群体活动的状况以及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的内容和要求,获得与小学生直接交往的体验。密切联系小学,了解小学的教育与管理实践,获得对小学工作内容和运作过程的感性认识”。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应根据课程设置情况,将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内容具体化、制度化,力求每次见、实习前均有基础教育名师举办讲座或公开课,做到整个见习、实习过程都安排专门教师全程带班,加强指导;见习、实习后都要求学生按照提纲进行反思,写出日记、总结、小论文,组织学生交流,从而实现教学实践的层次化、自主化和反思化。
四、推行顶岗支教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目标“教育实践与体验”中要求:在有指导的情况下,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案,经历1~2门课程的教学活动;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参与指导学习、管理班级和组织班队活动,获得与家庭、社区联系的经历;参与各种教研活动,获得与其他教师直接对话或交流的机会……参与各种类型的科研活动,获得科学地研究学生的经历与体验。据此,根据学校定位、地理位置、课程时间比例要求等实际情况,为保证学生实践锻炼的经常化,小学教育专业应积极与地方政府、小学加强联系,深入基础教育第一线开展顶岗支教活动,既可以提升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又能够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当地小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服务地方,从而实现多赢。
为此,小学教育专业一方面可以组织大二、大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成立支教小组,在进行充分的“上岗”前的集中备课和业务培训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定时间、定课时、定人员,有组织地到支教学校任教和辅导课外兴趣小组,增加学生对小学及小学生的直接感知,培养学生将学科知识与技能运用于教学的能力,训练学生初步的教学能力。同时,小学教育专业应根据课程计划安排,充分利用实习环节,组织学生到小学顶岗支教,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实习班主任、少先队工作,实习课外活动,进行教育观察、调查与课题研究等,深化学生专业意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建东.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育专业素质培养模式探析[J].文献资料,2009(33).
篇7
关键词:班主任 小学教育 影响
一、班主任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班主任是学生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教育者,对于小学教育而言,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学习、为人具有重要的影响。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小学教育质量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关键的影响。班主任需要正视当前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发挥自身的影响,促进小学教育的进行,使学生的性格、兴趣以及爱好能够得到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1]。
二、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影响因素。
1、农村地区历史问题。
相比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高等教育人才有限,尚没有形成追求教育的氛围与环境,而且许多农村孩子,在小学或是初中就外出打工,影响了小学教学环境,不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当前农村小学合并之后,一些孩子上学放学的路途较为遥远,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2、家长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经济不平衡的现状日益加深,一些家长外出务工,将正处于小学学习的孩子较为年迈的爷爷奶奶。这样的情况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开展,对于小学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因为家长的缺位,导致家庭教育缺失,班主任就算发现了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也无法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因此无法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而且农村家长的素质不高,在教学的过程中家长把孩子丢给学校,任由学校的管理,一旦孩子出了问题,就对孩子又打又骂,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教育。除此之外,一些家长还有一些坏习惯,比如打牌、麻将等坏习惯,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影响了小学教育的开展[2]。
3、农村地区小学班主任自己本身的因素。
农村地区班主任工作繁重,而且工资较低,因为农村地区教师相对较少,所以班主任一般需要担任好几个班级的教学老师以及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教学压力以及管理压力较大。
三、班主任工作创新与发展。
班主任是学生的指导者、领航者与引路人,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班主任的课内教育与课外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
1、做好课堂教育,注重自身修养。
班主任必须要做好自身修养,不断提升自我,从而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小学语文课文《梅花魂》中,笔者是通过梅花的魂而感受到中华传统不屈的精神,班主任也需要通过自身修养感染学生,使学生注重厚德博学,求实创新。
小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农村小学的学习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班主任首先必须是一名称职的教师,然后才是班主任,因此班主任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的修养,加强自身专业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在课堂上,班主任除了加强自身专业水平外,还应该以饱满的精神面对学生,使学生能够面对充满朝气的班主任教师,开开心心的接收课堂知识。
2、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关爱与尊重是相互的,只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才能够收获学生的尊重。小学是天真灿烂的阶段,对于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尤其是农村的孩子,虽然平时比较害羞,但是对于新生事物的好奇一点都不比城里的孩子差。关爱学生的基础在于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需要与学生做朋友,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分享能力。
农村小学的学生资源相对不足,而且学生对外认知的渠道有限,因此可能对于一些事情的认知较为局限。而且农村学生的表达能力较为局限,在学习的过程中与教师交流沟通的主动意愿比较欠缺。因此在对农村小学学生教育活动中,班主任应该从小事做起,对学生一视同仁,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有趣的教学环境,课堂下成为愿意与学生交流心事的大哥哥、大姐姐,对于学生严又爱,通过关爱与尊重建立师生连接的纽带,从而使学生能够不断进步,在课堂学习能够进步的同时,也能够素养、能力的全面进步。
3、建立健全班级规章制度、组建一支充满活力的班干部队伍。
班级制度是在班集体实际的基础上,构建的班级管理制度,良好的班级规章制度,能够减少班主任的工作量,从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果学生犯了错误,按照班规进行适量的惩罚。班级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民主、自愿原则上的制度,需要班级全体遵照进行。对于班级的管理活动而言,班级规章制度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够保障学生行为符合规范,促进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
一个班级是否团结友爱,与一支充满活力的办干部队伍分不开。按照班规选择班干部,构建全班的核心,保证班干部队伍既得人心,又具有一定的威信。班主任也需要对班干部进行适当放权,使班干部队伍能够做好组织管理工作,促进班级活动的正常进行。通过组建班干部与班级规章制度,使当班干部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4]。
4、做好总结回顾工作。
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做好个案总结以及工作总结是完善班级管理,促进班级进步的必需。小学班主任身为学生的领导者、组织者,只有积极完善自身、清楚学生需求,才能够保证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并重,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
四、结语。
小学教育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班主任工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发挥班主任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应该如理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从小事做起,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了做好管理工作,班主任应该与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并且构建一支具有活力的班干部队伍,认真做好总结,从而充分了解学生,全面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伟喜.王小宁 班主任工作的心得体会――热爱、平等、宽容[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10)
[2] 刘恒 小学班主任工作之我见[J],新课程(小学版)2010(5)
篇8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及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一般项目“数学实践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研究”成果之一。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指出: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目前,许多高校设置小学教育专业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教育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阶段,对于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非常重要。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课程
教学最基础的阶段即为小学教育,它是教学的启蒙阶段,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基础,对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学生起到一个奠基作用。这也对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小学教师拥有广阔的文科知识,还要有良好的数学理论素养,当然更重要的是要有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技巧。
小学教育专业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课程的设置上以主修教育学理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的基本理论,还辅以有语言课程、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等选修的文化类学科。数学是基础文化的课程,也是数学教育整个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一直以来我们沿用的教材都以传统教育模式。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材的不断改革,旧有传统的教育模式、信息系统和封闭的教育空间不仅不利用与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更是束缚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然而我们要摆脱传统的“以智取向”的教育背景,目前,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实际效果与发展目标存在差距,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不够。因此,创新与发展数学教育任务艰巨。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必要性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是创新课堂教学的手段
高校开设小学教育专业,是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人才为目的。旧有的传统教育模式,以理论和经验教学为主,缺乏以实践和创设情境课堂为主的数学教育实践活动,这样的堂课摆脱不了刻板、单一。本身小学数学教育面对的是年龄段在6~12岁之间的少年儿童,他们生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若以传统的教育手段,不加以创新变革,则将导致国家在小学数学教育上与国外,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因此,数学实践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式,从高校培养具有数学实践能力的教师尤为重要,也是创新课堂的手段之一。
(二)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方法
小学的数学教育现实情况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高校小学教育的大学生,对教育理论很娴熟地认知,各项技能考试也能够顺利通过。然而针对实践能力,一直是高校培养小学教育老师的一个薄弱环节。高校教师要抓好关键点,充分利用院校资源,积极提高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数学实践,譬如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学建模等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三、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现状
(一)数学实践教学形同虚设,仍以理论教学为主
由于受到部分院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计划的影响,许多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都缺乏教学实践课程,存在部分院校为完成教学学分,随意添加理论课程和辅助课程。在缺乏科学依据和参考的情况下,设置了更多的理论文化课程,忽略了数学实践课程。
(二)数学实践教学存在形式主义,教学质量明显偏低
从一个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关注下,部分院校不是没有开展数学实践教学活动,恰恰是在表层工作上做得非常到位,而实际付诸的工作收效甚微。这就导致了由于部分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没有真正深入开展。形式主义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的大阻力,破除阻力才能在根本上形成。
四、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实践策略
(一)对教学观念加以创新,体现教学的价值
现如今,虽然教学改革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小学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学变为了一种符号教育形式,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据调查,不少高校的课程设置和实际操作中,都规定了教学的课程和课时要求,但在现实情况下,许多高校根本就没有按照课时安排去保障实践教学的量,甚至根本就没有实施实践教学。从另一方面说,存在高校的老师不负责任,不精细设计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再者有些学生对于实践教学不感兴趣,认识模糊,不支持和关注实践教学,影响了学校实践教学的效果。一些教育工作者还把实践教学当作补充教学的策略,没有意识到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意义,活动不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水平具有很大的限制。当然,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开展实践教学必须以教学资源的完善和资金的充足为基础,然而一些学校资金较为欠缺,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有限,甚至还会刻意地删减实践教学的数量,用理论课代替实践课。其二,实践教学的开展要以教师的科学化教学为基础,一些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专业水平欠缺,使得他们只关注一些理论和公式的授课,没有关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心理变化,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其三,小学生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太过单一,完全的理论化课程,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会导致课堂教育过于死板,完全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发挥出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存在差异,不能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制约着他们思维的扩散,更阻碍了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提高,与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需求不相一致。
实践教学被誉为是对学生进行锻炼的教学方式,也是培育学生实践能力,调动他们思维的主要办法。实践性知识是在一定教育场域下,个体的一种教育性感受和体悟。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性知识仅仅存在于实践中,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它的生成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教育经验与体验的总结、概括与升华,它最终指向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促进教师成长。实践教学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教学实践智慧的关键。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感知教学场景,发现问题,企图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已成为时展的迫切需要。让教学实践智慧回归教育,让教学实践智慧唤醒沉睡的课堂,让教学实践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更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使命。教学实践智慧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能力。教学实践是一种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活动,“教育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却不能预测特殊的教育情境,教师难以直接用教育理论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学实践智慧需要在实践中生成和创造。
(二)培养学生理智的实践创新精神
现如今,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水平较为落后,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充足的培养,阻碍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对他们创新能力的调动起到了制约作用。据调查,我国很多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在教学中都发现了数学教育的问题,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在教学中加以实践,教学工作与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也不适应,与素质教育理念不符。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两大问题,一方面与师范教育不重视实践教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方式有关。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就必须改变原来的示范课程教学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让师范专业的学生更好地了解教育教学的新变化,改变原来的空洞教学模式。在实习阶段就去开展专业化训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安排富有乐趣的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在专业实践教学阶段,还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让他们认清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四年的培养过程中,从进入校门就开始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小学生必须建立与教师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情感上找到依托。数学教师必须要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将解决一道题目当作乐趣和挑战,树立他们终身学习数学的新思想。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地引入实践内容,丰富教学的手段,运用科学设备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从多个方面塑造学生的人格,锻炼他们的能力。
(三)从教育方式上变革,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教育教学的方式是教师采取的主要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起到的作用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的兴趣无法被激发,甚至还会引起他们的厌烦情绪,死记硬背数学公式,还会阻碍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做题的时候反而无从下手。《纲要》指出: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改变原来的教学办法,丰富教学手段,改革教育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找到两者的契合点。实践教学活动方式主要有校内实践教学活动方式和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方式。校内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模拟训练、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等。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有教育观察、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担任校外辅导员、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刚进入校园,还没参与过实践教学,难免存在不切实际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引出课堂教学内容,采用怎样的方法提问都是需要考量的内容。对此,通过实践课程的设置,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参与的平台,让学生观摩优秀教师的成功范例,通过呈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使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事件和情境之中,了解和体验教学行为或教学事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了解小学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从而认识到教学的真正意义,为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基础。
结语
高校的教学理论研究是高校开展教学的理论参考。我们开展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是为了实现教学的革新与改变的目的。通过参考相关文献、综合论证可知,实现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的策略是:创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学价值;培养学生理智的实践创新精神;从教育方式上变革,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这三大策略不一定是实现数学实践教学的唯一途径,然而却能成为在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方面的一个重要支撑,为促进国家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教育做出应用贡献。
篇9
一、当前小学基础教育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 因为教育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原因, 造成了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 现有的师资力量已经满足不了实际的教学需求。在全面发展小学教育的理念下, 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调能力, 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 大多数小学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专业素质并不符合目前小学教育的要求, 而且还存在很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不良的思想状况, 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小学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2) 现有的教学管理理念, 已经不适应时展的需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 人们已经将全面发展以及素质教育作为时展的趋势和潮流,但是很多小学现有的管理理念以及方式没有跟上时展的趋势, 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 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个性化思维的发挥, 从而无法进行教学的创新, 不但降低了新课改推广的效果, 也无法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效果。(3) 没有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重视, 教师也没有积极地引导学生, 仍然是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关注度较低, 从而造成了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总是感觉枯燥乏味, 经常产生抵触学习的情绪。同时教师在没有清楚具体原因的情况下, 对学生进行惩罚, 从而导致抵触情绪被进一步放大。大量的课后作业, 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不但制约了学生其他情趣的培养和发展, 还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基础教育教学管理提升策略
1. 提升小学基础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策略都是由教师实施的, 所以,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以及个人素质水平直接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师资队伍的建设, 是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效果有效提升的主要工作。具体的说, 首先, 必须将小学教师的招聘门槛进一步提高, 严格按照要求招聘, 将责任强、专业素质高的教师充实到师资队伍中; 其次, 实行奖励性的薪酬制度, 使教师的待遇水平提升一个档次,同时根据教师整体的考核结果确定最终奖励薪酬的高低,将教师教学热情充分激发出来; 最后, 定期进行教师专业素质、教学能力以及工作责任心等方面的培训, 从而确保师资队伍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 切实满足小学教育的需求。
2. 营造小学基础教学创新氛围
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持续发展。以新课改理念为基础,学校管理者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进行创新, 才能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刚刚踏上教育岗位的年轻教师, 必须给予其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创新, 同时对其创新行为给予积极的鼓励。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校管理质量、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而且也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3. 对小学基础教学评价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学评价的进一步优化, 将新课改背景下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出来。同时新课改也提出了建立全面的学生发展评价体系这一新的要求。学校进行的评价机制的改革, 也是学生发展的核心。但是, 目前教学评价工作在小学基础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往往都是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而严重忽视了针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客观评价。因此, 必须以新课改教育理念作为指导, 进行教学评价机制的深入优化, 将学生从只注重学习成绩的思维中彻底解放出来, 实现学生心理素质、自主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使学生可以充分认识自我, 激发出其各方面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10
1小学教育教学现状
1.1专业定位对于小学教育专业,钦州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在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基础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人才,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为小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对现代化学的知识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和补充完善,可以使其更好的适应小学教育专业化学教学的培养方案.
1.2化学知识需求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和反应过程,掌握基本化学现象的产生原因,学生能够对日常发生的化学现象做出科普的解释.通常需要化学专业学生掌握复杂的热力学、动力学等知识,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只要求其掌握基本的定义概念和灵活运用知识解释现象即可.
1.3化学知识体系现状我院在小学教育专业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化学教材是陈超球编写的《大学化学》.我们把教材中的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烃和烃的衍生物、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平衡等知识进行了重新归纳,并将现有的知识体系分为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材料等知识体系.整个教材虽然只是面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用教材,但是教材中有些知识体系还是有待整合,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讲授.
2教学改革措施
2.1内容改革
2.1.1优化知识体系陈超球编写的《大学化学》各章节知识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教材的知识体系可以归纳为无机化学体系、物理化学体系、分析化学体系、有机体系、材料化学体系等几个知识体系.教材在各章节均介绍得比较详细.教材中某些知识板块,如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原子结构、化学反应速率等,虽然理论非常经典,知识体系性很强,但这些知识可能在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会很少用到.因此,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重新优化整合,对知识体系重新梳理,建立一套对小学教育本科生针对性强的知识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在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化学知识需求情况和目前化学知识体系的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将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大学化学》的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并进行了以下知识体系的整合:第一知识体系包括与小学教育本科生将来应用相关性强的章节,如物质的状态、溶液、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农业等章节.这部分章节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将来工作的契合度较高,将来工作中很多问题需要相关知识作解释,因此我们对该知识体系进行重点教学;第二知识体系包括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烃类及衍生物等章节,这部分知识点比较多,很多小的知识点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都能结合起来,因此,对于这些知识点多的章节,我们采用以实例为载体让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进行教学,改变原来按部就班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第三知识体系包括与小学教育专业应用的相关性不是很高的知识,如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原子结构、化学反应速率、电化学、化学平衡等相关章节,这部分知识的特点是知识的理论性强、相关计算题多、知识更加抽象、与实践直接相关性差,因此,我们对这些章节的知识深度的浓缩概括,让学生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只掌握相关概念就可,而对学生在这部分章节的复杂运算能力不做统一要求.根据以上的原则,把《大学化学》中包含个知识体系的章节的讲授情况进行了分类,见表1.
2.1.2完善知识体系新世纪以化学为基础的各领域如环境、卫生、材料、医药等都发展非常迅速,很多新型的材料被制备出来并在各领域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相对飞速发展的应用领域,我们经典的教材在与实际生产生活中各种新知识的结合方面却明显滞后.因此,作为新世纪的教师,需要把最新的、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化学知识不断地补充到现有知识体系里,以更好的实现教学过程,培养更优秀的新世纪人才.
2.2教学方法改革
2.2.1激发学习兴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更好的教与学的互动,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基于这个想法,我们设计了以下的改革方案,在讲授下节新课之前,提前将要讲授的章节告诉学生,并设计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互联网的信息对该例子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解释.这样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更深刻地掌握了知识,而且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提高.
2.2.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的走入了课堂.作为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负载知识的信息载体,多媒体教学往往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形象,多媒体在各层次的教学活动中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被广泛应用,某些不合理的应用方式也逐渐产生,照本宣读的现象很严重,特别是对推导性知识学习时,往往对推导过程印象不深刻,只用多媒体往往对推导思路掌握不牢,此时如果结合传统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共同完成推导,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授课方式结合起来,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2.3对知识进行巩固在以往的化学知识巩固方面,任课老师一般都会非常注重计算相关的化学习题的安排,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学生轻概念、重计算的问题,有时计算题能做出来,但是最基本的概念往往含糊不清,另一方面,有些计算过程很繁琐,尤其是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这些计算既很吃力又没有实用价值,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布置作业,一般以生产生活中的例子为主,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所学习的化学知识,这样不仅学生学习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而且锻炼了学生创新性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2.3加强教学实践结合钦州学院现有丰富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资源.
实验室不仅有各种基础的传统实验,而且我们还整合现有的实验设备建设有开放性实验平台.我们利用该实验平台为学生安排了“补钙剂中钙的测定”等开发性实验,让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掌握化学实验设计的目的、方法和规则,通过开放性实验平台的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创造力也均可以得到很好的激发,同时,通过自己安排设计实验,学生在熟悉科研过程和培养团队精神方面也有较大的提高.
2.4考核方式改革结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化学教学的特点和现在化学的知识体系,我们对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将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考核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成绩、平时考勤成绩和创新性实验成绩,该成绩的计算能够提升学生上课和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该成绩最后按10%的比例折算计入总成绩.
2)考核期中成绩:期中考试我们不采用常规的试卷考试形式,而是鼓励学生发现身边的一个化学现象,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对现象进行探索解释,然后指导学生写作形成论文,在这个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极大锻炼了学生的科研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该成绩最后按30%的比例折算计入总成绩.
3)考核期末成绩:期末考试采取试卷闭卷考试的形式,在试题安排方面,尽量安排科普类的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相关知识考查,这样在学生将来的工作中,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知识储备,更好的完成小学教学的任务.
- 上一篇:土地面积测量方法
- 下一篇:乡镇关工委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