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融合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融合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不但是培养学生智力和创新精神的基础,而且是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手段。数学史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类型多种多样,我认为以下几种类型较好。
一、以数学史来创设情境,导入课堂
目前,小学课程改革中,对“创设情境”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数学史能为“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史料,以数学史知识进行新课引入,既让学生获得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创造出引人入胜的课堂。如学习“时分秒”时,先呈现古代的计时工具“刻漏”,然后对学生讲述“刻漏”的由来,以及它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先人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才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计时工具“钟表”。
二、将数学史融入数学综合实践课,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
结合教材内容,将数学史融进综合实践课中,让学生去领略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同时,把数学的丰富和神奇,交给学生去研究和探索,不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如四年级下册的一道题:埃及金字塔的塔基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包含了一个“节约”的数学原理,这是为什么呢?老师不断启发学生,提出疑问:正四边形消耗材料最少,为什么?我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请教亲人朋友、上网查询等方式,积极寻找答案,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还汇聚了许多数学史知识,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比较古今算法,训练思维,激发兴趣
一些数学问题的古代算法,随着数学的发展,现在已出现更简单的算法,但是,古代算法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值得学生学习。而且在古代算法的知识中,很多是小学生能理解的,这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如四年级下册的密铺知识,为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正六边形消耗材料最少?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交流,体会到“小小蜂房的学问”,拉马尔、马克劳林等数学家研究过这个问题,老师可向学生讲述一些符合小学生知识层次的古代方法,还可以介绍我国数学家华罗庚用小学知识研究“蜂房”的方法。通过古今算法的比较,训练学生数学思维,激发兴趣。
四、古法新用,注重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提炼、改造数学的一些古代算法,并进行升华,重现古人对这些数学知识的探索历程,也可以让学生用古代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数学的新问题,重视创新意识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如在教“圆柱体积”的时候,引入阿基米德的圆柱容球定理,这是阿基米德在他众多的科学发现中最为得意的一个,因此在他的墓碑上铭刻了“圆柱容球”这一图案。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球的体积,借此可以将题目适当地变换一下:圆和正方形的面积之比是否为一个定值呢?(如右上图所示)从而让学生发现他们的面积之比为π/4。这样通过对数学史的改造和升华,重演古人对这些内容的探索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将数学史融入复习课,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数学史的内容安排较少,一般都是在教完某个小节的内容后出现的,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没有把这些内容当做数学知识来教。有的老师根本完全忽略,从没有真正带领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从而没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其实,在小学数学的小节复习课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史,既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祖冲之的“圆周率”古代计数法、古代除法的试商方法、《九章算术》中的鸡兔同笼、古代圆柱等,当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我国这些古代的科学家们杰出的成就,使学生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感和爱国热情。
六、利用数学史进行课后拓展,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把古典数学问题融入数学课后拓展作业,恰当地利用数学史知识进行结尾,更是能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有利于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计算教学;融合策略探究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日趋显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拓宽了师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介入而显得精彩万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施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融合呢?根据我在万全区第三小学进行融合教学实践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谈几点个人心得。
一、 能够完美呈现算理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最基本的是必须要让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算理,因此,我们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学生算理的指导,力争达到“知其然,必须知其所以然”。何为有效措施?通过研究实践,我发现在为学生准确而有效的揭示算理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在线下载,然后经过自己的加工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操作,可以发挥出其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在电脑上的点击操作,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操作学具,从而达到理解算理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真正动手操作学具和观看课件展示,可以更加完美地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并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可以拓宽知识内容
不难发现,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课堂上的聚精会神,思维上的溯本追源,效率上的突飞猛进,同时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因此,我们利用网络下载制成课件用于演示教学,不仅继承了多媒体课件的优点,同时也让学生动手参与,这就在无形中更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例如教学《梯形面积公式》一节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下载课件,让学生通过操作完成梯形的剪切或拼图,在勃勃兴致中学生就会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S=(A+B)×H÷2的算理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将胜过我们多少次的反复说教。
三、 强化师生交互操作
教学实践表明,传统的题海战术不符合现代素质教育和“低负高效”理念要求的,因此我们改变过去题海战术的做法。如果充分利用包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交互和操作,按照学生的差异将练习内容分为几个难易等级,甚至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让他们自己开动脑筋,发挥集体智慧,根据个人喜好设计出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或闯关活动,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练习的题目和自主选择出示题目答案的时间,配合生动的画面和适当的鼓励,在宽松的环境下,发挥团队协作、群体攻关的合作精神,完成知识体系的探究和创新,这样学习的效果和能力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创新利用友情链接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丰富而广泛的文化内涵,计算教学也同样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我们所用数学课本中许多数学定律的推导、数学家巧算的故事,甚至于一题多解的解题方法展示等等,都体现了数学知识的文化性。但是这样大量的数学信息、知识、历史和学生的学习反馈在一堂课上完全反映出来是不可能的。但是,现代网络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我们把相关的数学知识制作成网页发在微博中,让那些有兴趣的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进入友情链接,点击网页进入浏览。或者,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广泛地从网络收集资料,制作成自己的博客,把积累的数学知识发到网页上供其他同学浏览发帖。这样,在课堂上不会出现“填鸭式”和“满堂灌”的现象,学生的自由度很高,浏览的也是他们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所以可以使广泛而丰富的数学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真正使数学文化起到润泽数学课堂,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思维、提高数学素养的作用。
五、有助改革评价体系
当今网络已走进千家万户,那么网络将为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开辟一片新的天地。可以提倡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知识制作简单的网页,或由教师将学生制作好的简单文件进行加工处理,再链接到网页上,上传到网络中,在学校或者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交流。例如对某一题的多种算法,学生可以尽情地展示,同时从博客中得到同学们的直观评价,是相互间的知识得到很快的反馈和更新,从而有效促进了成果的展现,使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无疑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以通过评选优秀的学生网站、个性博客等等形式来激励,从而培养一批高素养数学人才。
六、时刻警觉存在问题
虽言现代教育技术使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在教学领域的运用尚在探索阶段,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还应克服盲从心态:
1.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到各学科教学中,只是提高有效教学的一种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我们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本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能够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2. 视屏不能完全取代必要的板书
不难发现,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开了粉笔和黑板,但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功能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比如学生计算步骤的呈现,随时进行的步骤增删,教师对学生计算过程的评价等等,都可以一目了然。
3. 融合过程切不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篇3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影音影视技术。传统教学主要是依托于教师在讲台上利用黑板进行教学的模式,这样不仅使得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厌学现象。随着国家教育部教学改革意见的提出,我国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以及经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使用信息技术,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影音影视技术融合到传统教学模式中,比如教师可以提前准备课件在多媒体计算技术进行直接教学,或者利用影音影视技术播放英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在网上搜集教学信息,把课本上没有的信息通过制作成完美的课件,进而再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过程中,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网络资源、丰富的想象力、逼真的图像以及色彩能够展现图像,给学生一种可视的感觉,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信息技术作为媒体工具作用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习质量;课程内容可以通过恰当的技术手段,把课程系统组织成为一个整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就要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课程是实体,而技术是载体,课程内容需要通过恰当的技术形式呈现出来,从而形成有序的、系统性的课程体系。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积极作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在当前学科教学中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教学意义。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成绩提高的关键,培养学生对于学科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传统教学过程中,只靠教师一人在讲台上教授知识,既枯燥又乏味,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上课质量。
2.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为教学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网络资源丰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书本上没有的资源,设计不同风格的教学课件,有利于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3.优化教学结构
传统的教学结构是以老师为主,老师教授什么知识,学生就学习什么知识。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优化传统的教学结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知道教师教授的知识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也可能有另外的解题方法,这样可以实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
对于我国目前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能够基于国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基础上,从如下途径将两者更好地融合: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进行融合
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辅助学科教学,以更好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科教学内容为中心,找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切合点,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信息技术的最大优点在于其网络资源丰富,信息量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有趣的信息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或者教师在教授知识时有不懂不会的也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
2.国家教育部门应积极加强推广
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其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最主要的方式。国家应该加强对这种模式的推广以及支持,出台相关政策,逐步替换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另外,国家教育部门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途径方法,进而实现这N新教学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
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思念,由以“师”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生”为主。教师应该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并且逐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已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资源的目的。
篇4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是建立在有安全感的心理背景下的,因而教师要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将师生的感情、融于认知活动中,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学生表现对教师充满期望、有信任感,学生就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内容上去,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友爱愉悦的氛围中成长。
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从学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那一天起,就进入了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由于情感是学生后天接受教育的产物,因此,学生情感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往往是以教师引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为原动力的,而这种原动力是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基础,它能激发起学生高昂的情绪。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因素,优美的图画、精心的图表、激情的文字等都能燃起学生炽热的情感之火,激发起学生奋发学习,报效祖国的志向。
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全方位的参与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他们具有好奇的特点,善于在动作中思维。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动中思、动中学、动中获取知识,使认知与情感融为一体。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心中的“一半”,学生情绪高昂,有写、有画、有折、有涂,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了解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理解了分数的具体含义。当教师对学生的方法加以肯定时,学生会因自己的劳动得到教师的赞扬而感动高兴,从而激发出更加努力的激情。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是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通常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应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心的主渠道,让每位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从老师“亲切的言行中”读到信任、激励与期待,让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目标体系提出的:“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数学;应用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的作用
从整体上看,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的作用主要有下述几点:
第一,丰富了数学教学形式。小学数学传统教学多采取“教师主动教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单一化教学形式,而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模式转变成为了“资源利用型”的自主浏览模式、“主题探究型”的延伸训练模式、“互动交流型”的合作学习模式和“远程协助型”的专家辅导模式,不仅实现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亦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
第二,丰富了数学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包括一切信息化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工具,不仅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学资源,还能够利用校园网络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和学生间的协作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比如,利用“微课程”实现课内外同步教学;利用“校际合作、远程协商”的教学模式,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的合作交流与共享。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借助“小微课”的“大智慧”,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数学思维
在小学数学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很难“挤出”更多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深化。而“微课”的合理运用,则能够帮助学生在课下完成前置性学习,激发学生数学兴趣的同时,还能够为课堂上丰富的交流做好铺垫和准备,强化教学效果。以笔者教学实践为例,在讲授“轴对称和平移”相关知识点时,笔者在教学前几天就搜集、准备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轴对称、平移”实例――升国旗,并将此现实场景制作成微课视频(微课视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以现实场景的再现为主题,一部分以PPT形式罗列概念、性质);微课视频制作完成后,通过网络平台传送给学生,安排学生自主学习。随后,在课堂讲授知识点前,再次进行该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对“轴对称与平移”概念产生直观且感性的认识;接着,再向学生分别讲解“轴对称”的特点以及“对称轴”相关概念;最后,再以PPT形式一步步画出轴对称图形,演示相关图形的平移过程。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初步认识、理解图形的位置与变换,同时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学习效果。
(二)结合交互式电子白板与传统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从教学手段到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便捷,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例,在讲解“角”相关知识时,可以先将例题等教学资源保存到电子白板资源库中,利用电子白板提供的写笔及相关工具来演示量角器量角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边找边画边量,随时调用,表达重点即时呈现;此外,还可利用电子白板的拍照、缩略图功能和刷新功能,及时调出原始图来诠释教学中的难点,随时在课件上批注、写字和画画来突出教学中的重点,不仅有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也能保障“黑板+粉笔”的灵活性。又如,在讲授“分数”相关知识时,可以把事先在WORD文档里设计的练习题直接导入到电子白板上进行练习,抓住学生喜欢“闯关游戏”的特点,按照难度递进来设计题目,并根据得分设计不同颜色标识,让学生利用电子白板中的喷桶自行喷涂颜色,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综合运用多媒体动态教学,有针对性地解决数学学科重点难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较为好动,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授,学生注意力难以保持集中,因此,教师要学会运用多媒体丰富的色彩和动态的变化功能,将静止的书本理论化为动态的知识进行直观、生动的展示,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难懂难学的理论知识化为丰富、形象的画面和声音,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可先用多媒体演示下述情境:
(1)“学校饭堂购买了100千克白菜,吃了其中的4/5,那是吃了多少千克的白菜呢?”
(2)“一只鸭重3千克,一只鸡的重量是鸭的2/3,那么这只鸡重多少千克呢?”
(3)“一个排球定价60元,篮球的价格是排球的5/6,那么篮球的价格是多少元呢?”
在多媒体演示中,要记得在“分率”下面点上一个点,在单位“1”的下面划上红色线条;在学生归纳出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后,运用多媒体配合音响发出音效提醒:单位“1”的量*几/几=几/几对应的量,几/几和几/几对应的量同时多响两次。如此一来,教学重点十分醒目,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三、结语
综上,小学生生性好动,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巧妙结合多媒体教学,将挂图、板书中无法讲清楚的抽象问题,通过生动形象的动态展示,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观察和思考之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6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教学信息的多样化,使得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具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它所提供的交互性,使得学生更自主地控制和使用信息资源;它所提供的集成性使得学生对于语文信息的感知更加丰富;它所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提供实施个性化的帮助或指导,对于课堂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保障。下面,结合自身实际,谈一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体会。
第一,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而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他们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建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我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鸟的天堂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激起学生了解鸟的天堂的兴趣,然后和学生一起读文,欣赏鸟的天堂的美。在学习“众鸟纷飞”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适时播放了课前编辑的鸟活动时的声像资料。学生阅读的文本语言一下子活起来,动起来,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脑海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第二,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媒介”,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所创设的意境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来学习古诗,感悟诗人语言之凝炼,体会古诗之神韵呢?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难题。如潘文老师在教学杜牧《山行》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笔下深秋时节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他设计制作了能体现诗情的课件,并选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乐。上课初,潘老师先以一张配有诗文的电子幻灯片呈现教学内容,在具有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教师诵读全诗,激起了孩子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理解诗意时,潘老师演示了课件。在红红的枫叶缓缓飘落的画面出现时,学生眼神中透露出异彩,不但对诗意的理解了然于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华。
第三,为语文课堂教学增加学习信息量,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室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操作平台,教学活动基于网络环境下,在交流、讨论、启发等活动中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如教完《草船借箭》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不只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所了解,还要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课后布置学生收集大量有关《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故事,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三国群英传”的板报。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有的上图书馆查找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同学们把收集到的各种资料汇总,这样学习小组的同学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学生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篇7
一、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是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能自觉、主动地进行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如课前引趣,课中激趣,练习生趣等。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趣”字贯穿整个教学,例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设计了一个活动的长方形教具。问:谁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生积极回答,我趁势一拉,把它变为平行四边形。问:这个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吗?学生们感到非常好奇,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关系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学生疑趣顿生,我利用数方格使学生明白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然后问:“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猜想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再一次的以疑激趣,学生思维活跃,纷纷发言。这一环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的创新精神,练习设计也力求突出一个“趣”字,通过不同形式,梯度各异的练习,学生始终思维活跃,学习气氛浓厚,课堂效果明显。可见,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乐此不疲,长此以往,学生的整体素质自然会得到提高。
二、教学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应试教育着眼于增加少数尖子生,而素质教育则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教学中为了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注意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程度的不同,因材施教。对优等生,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中等生被称为“灰色生”,常易被老师遗忘,针对这个特点,我们教师要时常激励与鞭策中等生,促其向优秀生转化;对后进生不厌不弃,时时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且做到课堂提问分层次,课堂检测分层次,课下辅导分层次,家庭作业分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的点拨,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长此以往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自然接近,达到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成绩大幅度提高,实践证明,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可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经过大脑思考并得出结论,他们的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并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普遍得以增强。小学生天生好动,通过动手操作,可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协同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尤其数学学科,一个概念的形成,一个法则的推导,一个难题的解决都可通过动手操作去解决,因此,在教学中我坚持做到能让学生操作的教师绝不代替。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问:“你能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吗?”爱动、好玩、好奇心强烈是小学生的天性,学生兴致很高,很快拼出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我在肯定学生操作结果的同时又问:“你能根据学过的图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操作的过程实际是思维的全过程,因此,学生很顺利地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再由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验证,从而确认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可见,让学生动手操作,既可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使学生增智慧、长才干。
四、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抽象性强,逻辑思维能力强。因此通过数学学科的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等能力,而学习方法是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因此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就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教学应用题时,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的方法、画线段图的方法;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教给学生找等量关系的方法:1.可利用日常生活熟悉的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2.可利用几何图形的公式找等量关系。3.可利用熟悉的数量关系式做等量关系。4.可找关键句做等量关系经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掌握了学习方法学生不仅解题能力增强了,而且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篇8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其固有特点就是以传授学科知识的方式进行的。传授知识是手段,提高学生素质是目的。只要教学思想是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合乎规律的,教师切实摆正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课堂就必定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文化课也必定是素质教育的文化课,在传授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时时处处无一不是名副其实的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的基础上,数学课堂要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天地。要放手让学生做主,使她们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学习兴趣、情感同步得到发展。
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
更新教育观念,认同素质教育,是教师的当务之急,要把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落实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上,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掌握好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要的教育观念转变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进行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是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培养的是特殊的精神产品,而不是培养“考试机器”。教师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当教师的心灵自然而然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使之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才能驶入成功的港湾。所以,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受到适当的教育,使人人都能成才,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的观念之一。用教育教学活动的新趋势来改造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
二、教学方法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教学方法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与素质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数学学科课程中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学方法乃是既重要又迫切的一项工作。
教学方法要科学化,就必须与心理学建立密切联系,教学方法只有以心理科学为基础,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心理科学为基础,就是要尊重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要发展学生的因素,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又是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内部活动,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之下,指向多元目标,学生主动参与、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所教知识感兴趣时,会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感知,记忆力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随意报一个两位数、一个三位数,要求都能被3整除。这顿时难住了学生,而老师却轻松说出了一连串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如果教师能不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不了多久,我们的学生都会喜欢数学,这就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
2.2着眼于人,优化心理。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平等民主的思想,抑制自我意识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劳动。使学生产生信任感、亲近感。要真诚地为学生服务。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尽量满足学生学习心理上的需求。要面向全体学生,学习面前人人平等,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2.3着力于用,培养能力。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基础,我们要把学法指导与学习过程联系起来。教学中,一要重视暴露思维过程。获取知识、训练技能都要重视培养学生能够有条有理有据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和操作步骤。如二年级教“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18÷3=?其思维过程是:①想什么?(做除法想乘法);②想的依据(除数、被除数);③想的顺序(先看除数3,想3和几乘i再看被除数18,想3和6相乘得18,最后想3的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商6)。二要重视暴露学习方法。现代数学教学理论指出,数学学习有两个方面,一是数学内容的学习,二是数学方法的学习。我国小学数学教材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隐藏在教材有之中,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相应的好教法往往会应运而生。
三、以学生为中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学习”,而不是接受知识。吕淑湘先生有句名言:“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既然是“教”学生“学”,就应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实现“民主化”,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变“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为“学生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索,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创设协作化的学习环境,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以指导者的身份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指导;对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的从旁指导来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学生不但从自己的独立思考中获得知识,还从其它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自主学习中,重要的不只是对目标课题的学习,而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同时,自主学习还可以使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方法自定步调,进行个别化学习,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刀切”的弊端。
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创新是时代和国民对教育的根本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新是现代人的根本特征。创造能力不是自发地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培养、发现与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否则学生许多可喜的创见就会被扼杀、被埋没,学生也终生只会模仿而已。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如下两点:一是注重对学生一般能力的培养,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表达力、操作力等,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打好基础。二是充分挖掘创新活动的内容,把握机遇,利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都是进行创新培养的过程。教学中要积极活跃学生的思维情绪,鼓励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别出心裁”、敢于“独树一帜”,这样就能培养出独具见地的新苗。独立思考要反复多想,所谓“多想出智慧”。多想将导致人们走向创造性的道路,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因为只有多想,才能超越常规,不为前人的结论所局限;只有多想,才能深入事物的精髓,得出新的结论。一个经常动脑、勤于思考的人,就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创造性的成果。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本教育、情境、多媒体、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 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研究
(一) 忽视学生对过程的体验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是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就形成了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较少,经常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去衡量小学数学,认为小学数学非常简单,学生掌握概念就可以了,所以在讲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的时候,只是简单的带过,并没有带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如教师讲对称的时候,只是通过简单的展示图片后直接过度到对称轴的讲解中,并没有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想一想,这样一来,学生只是间接的获得了结论,并没有提高其学习能力。
(二) 情境创设不合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数学教师认为只有在语文课堂上才能够创设情境,并没有意识到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即使有一些教师认识到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也很少有人能够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如在讲解连加连减的时候,老师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动物乐园的小动物们跟大家一起上课,大家开心吗?”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是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几种动物,并在每一个动物图片上加上所讲内容以及练习题,这样不仅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三) 不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材的最后都会有一个“数学广角”,这一章节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参与到思考中去,而是直接告诉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哪一方面入手或者告诉学生答案,就会导致学生获得的信息是一致的,这样一来就会束缚住学生的思维方式。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缺少交流,学生的一些想法不能得到肯定,这样教就失去了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的作用。
(四) 教学方式死板
首先,在教学中,还有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使用较少,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由于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不熟练,使得其制作的而多媒体课件比较粗糙,不能满足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的需求。其次,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师仍然采取“填压式”的教学模式,对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合作学习应用较少。因为,教师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会浪费很多的时间,还会打乱正常的课堂秩序,所以只是在课堂上提到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合作学习,但是并没有对合作学习的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及时的检查。此外,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虽然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是并没有对其进行研究和计划,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只是根据时间的长短随意的进行,这样就会出现偷懒的现象。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本教育理念的融合措施
(一) 尊重学生的发展,以生为本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数学能力对教学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数学能力,如在一学期开学之前或者是学习一段时间后,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测试,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之后,教师要对教学进度和课堂节奏进行调整,让课堂教学适应学生的发展。如在讲“解方程”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教学活动。此外,还可以在上新课之前,让学生提前预习,并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上课之前交给班长,由班长统一整理后交给教师,教师则可以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设计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少讲或者不讲,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确保每一位学生学有所获。
(二)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这也是生本教育理念对教学的要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设问题情境,来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注意的是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以学生熟悉的情境为主,这样才能够在激发学生探究精神的同时,揭示出其中的规律,从而有效的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 采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模式
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的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节省教师在黑板上写字和讲解的时间,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教师应该通过多媒体演示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本节内容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跟着教师的讲解进行针对性的学习,从而较好的把握重点和难点。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讲完“认识时间”以后,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帮小马虎修改时间”的练习题,这样枯燥无味的练习题就以新的形式出现,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有趣味性。
(四) 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在开展探究性学习之前,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对其进行分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小组中发挥作用。此外,教师还要选择适合探究性学习的小组进行训练,使每一个小组的学习不流于形式。其次,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在探究性学习中提高其数学能力。
总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发展,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以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应该创新教学模式,多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模式,这样才能很好的将数学教学与生本教育理念有机的融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必要性;注意事项;教学心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87-01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场景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安安静静地在座位上听讲和做笔记。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大班授课的客观条件,有益于学生们更快更多地掌握知识。但是,每一种模式都有它不可避免的缺陷和不足,传统的教授模式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主观的、积极的思考,学生从教师那里直接获取数学公式,但本身并不了解这个公式的由来和本质,学生们的学习容易处于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境地,这与我们数学的科学探究性特点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重视。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师选择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本篇文章中,我即从自身的小学数学教学经历出发,浅谈融合作学习于数学教学的有关教学心得。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优势
1、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传统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学生们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地实现。而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学生们在小组内部、运用内部成员的智慧和力量,主动去探知、共同来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自主决定了学习的过程和方式,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不仅意味着学生们成为了课堂名副其实的小主人,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实质奥秘和规律,有助于他们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有助于学生们理解分工合作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高速运转,各项事业的顺利进展离不开分工和合作,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团队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尽可能地发光发热、实现价值。(1)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就亲身体验到了什么叫作分工、什么叫作合作,并且这种分工合作的概念在学生的心目中会越来越清晰。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刚开始的时候,处于一个小组内的学生还需要教师来指导有关分工合作的事宜,但是随着小组合作的不断推进,学生们根据对组内成员的了解、他们自己就掌握了一定的分工合作技巧,不再依赖教师的帮助,相互配合的默契度越来越高、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也更加娴熟和顺利。(2)此外,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常常采取随机的方式,因此小组成员之间在数学学习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时候就会出现个别性格相对外向张扬的学生就会想要独揽全局、尽情展现个人的数学才能。尽管这些毛遂自荐要求展示个人才能的学生的确有某方面的天赋,但是最后的结果往往显示,那些注重分工合作的小组往往做得更快更好。因此,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有助于学生们改变盲目自大的观念,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全面理解分工合作的必要性、以一种更加谦虚谨慎的态度与其他的同学合作学习。
3、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课堂模式,除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之外,学生们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到课堂之中,因此,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是非常高、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小组合作的课堂模式不仅赋予了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而且他们自己可以就学习上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自由的交谈,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们普遍情绪高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积极、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
4、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时期可以说是学生一生之中好奇心和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学生不仅对于身边的很多事物都非常好奇,而且对于知识的推理过程也非常有兴趣。善于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小学数学教师不难发现,只要我们给予学生们足够的空间和机会再稍加点拨,他们往往能够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甚至自觉探知出一些新的解题思路和模式。但是传统的“一言堂”式的数学课上,学生们即使有好奇心也可能无用武之地。因此,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促进学生们交流好奇心、共同探知一些新的数学解题思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融小组合作学习于小学数学课堂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设置适合学生们小组合作完成的学习任务
教师在设置学生们合作学习的具体任务的时候,要注意选择一些适合学生们在小组内交流和探讨的题目类型,尽量避开那些没有探讨必要性或者解题思路相对单一局限的题目,如果一个小组内部几分钟就完成了任务的话,那么我们组织的合作学习模式就显得短暂而且缺乏内涵。
2、教师要鼓励和带动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之中
在日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时候,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真正地参与到了小组合作学习之中,有的学生参与度不高,有的学生直接选择不参与。总之,在小组合作的参与方面,我们要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努力鼓励和带动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之中。
3、教师要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
- 上一篇:企业股权激励分配方案
- 下一篇:乡镇敬老院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