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经济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低碳旅游;低碳经济;生态

一、低碳旅游

(一)低碳旅游的定义

低碳旅游是一个新兴词汇,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确切的定义,笔者在此列出几个参考定义。①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指根据低碳经济的理论,把降低污染、节约能源消耗当作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光在旅游的规划开发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还要求“食、住、行、游、购、娱”这六大要素上都体现节省能源、减少污染[1]。②低碳旅游,可以说是在旅游中尽最大努力使二氧化碳(CO2)减少排放,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补救旅游中产生的“CO2”的旅游。所以,也可以将“低碳旅游”理解成更深一层次的环保旅游。③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景点的自然、文化环境,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为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作出贡献的旅游方式就叫做“低碳旅游”[2]。低碳旅游是一种理念,也可以称之为一种措施。它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得到改变,所以这是一种全新的旅游观念。

(二)低碳旅游在行动

低碳旅游在国际范围内都算得上是一个新型模式,在我国,低碳旅游已经开始在旅游的各方面崭露头角。①游客的低碳行为,例如拼车旅游、骑单车旅游、徒步旅游以及将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带走等等。②旅游单位的低碳行为,例如绿色酒店要节省资源、绿色经营,取消供应一次性洗漱用品等。③旅游目的地的低碳行为,例如旅行团在旅游景点用景点提供的电瓶车来代替大巴等。④政府部门的低碳行为,目前京、津、沪等多个城市已经开始着手建立“低碳城市”的形象。可是这些行为还依然处于小众化、非系统化的状态,假如全国都学习台湾坪林创建低碳的旅游景区[3],使旅游者能够亲身感受低碳旅游的活动,那么低碳旅游的效果很快就会体现出来,构建政府、社区、旅游企业、资源以及旅游者五个重要受益者多赢的局面。

二、发展低碳旅游的对策

在国际经济市场中,旅游行业是规模最宏伟、发展趋势最迅猛的行业之一,在应对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应该将“低碳旅游”当做理念指导,积极的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由于低碳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理念,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面临无数的阻碍,尤其是要把这个理念转化成自觉行为将会是一段漫长的道路,这就需要旅游者、旅游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等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

(一)严格合理规划生态容量

在某一时段之内,在旅游景点地区的自然环境不会导致污染恶化的条件下,旅游景点地区可以容许的旅游活动量,就是生态容量。自然环境对于旅游污染物的净化与吸收能力,以及一定时间内各个游客所产生污染物的量都与生态容量息息相关。生态容量可以说是旅游资源与环境、游客、旅游地区住户与管理部门当中的均衡点,对于达到低碳旅游的目的有着基础地位的作用。因此,景点开发商就要形成低碳经济的思想,引用国外实行低碳经济的方法与教训,依靠景区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等特点,因地制宜,合理的规划,再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实行优化配置,建立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的系统,本着尽量降低生态成本的原则,降低对土地等资源的占用。运用节能减耗的技术,降低能源与资源的使用,加大力度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根本上控制资源的使用量,以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的水平,尽全力促使旅游行业向着低碳经济所提倡的“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的方向发展。

(二)务必实行最佳低碳旅游运营模式

1.积极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

旅游业应当由单一的经营模式向综合型、复合型转变,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生产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土特产、旅游纪念品,合理的利用当地无污染的原材料,使用绿色生态标志,使游客在消费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的提高自己的绿色消费意识与低碳环保意识。

2.政府层面低碳化激励政策措施

低碳旅游需要政府利用经济手段,实行严格的管理措施,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促进低碳旅游的发展。①激励政策:对于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政府应实行关停处理。而对于低碳或者零排放的企业,例如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政府应该适当的给予生态补偿、税收减免等奖励。②实施低碳化管理: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低碳旅游服务、产品、管理质量的标准,从而促使旅游业的开发、经营、消费与管理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③加大力度宣传低碳旅游:应当将政府主流媒体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发动社会各界媒体对决策者、建设者和公众实行低碳化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改变生活理念以及行为习惯。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展低碳旅游需要根据客观实际制定适当的发展策略,统筹相关联的地域、产业之间的联系,寻找适当的低碳旅游的发展模式,实现环保的生产机制,唯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旅游业向低碳化发展,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三赢”。

参考文献

[1]张宁,侯志强.低碳经济视角下低碳旅游实现方式研究[J].科技广场.2011(04):17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物流;发展策略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物流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的物流也发展现状来看,目前我国的物流业的发展显得较为粗犷、专业化水平仍然偏低,物流成本处于较高位置,粗放和低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造成了能耗的增加和能源的浪费。相关部门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过去的五年里,我国的物流之处占到国民经济收入的20%左右。而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比例均少于10%。这表明我国的物流业整体水平亟待提高和改善。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物流主要存在重复运输、无效运输、交错运输、空载运输的问题。当前,石油等能源价格日益上涨也将不断提高传统物流业的成本。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物流业有义务也有能力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

一、我国现代物流存在的问题

(1)相关制度和政策法规不健全。我国的物流效率低、能耗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物流资源分配不均匀。现行的物流资源管理不合理、物流业资源分配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法规严重缺乏,导致物流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尤其是与我国物流企业有关的产权转让制度、融资制度和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还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物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2)信息化管理处于较低水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作为企业增强活力与竞争力的推动力量,积极有效地促进企业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的提高,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然而,我国物流业对信息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物流业普遍存在着物流设施陈旧落后,物流设备的现代化水平较低,缺乏有效地信息系统建设,技术设备、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物流作业效率、服务质量和技术含量不高的问题。中国物流协会于2010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10月,我国物流企业建立有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的比例不足60%,20%的物流企业对自身的供应链管理实施过优化,采用一体化物流管理的企业的比例仅有25%,对物流订单的处理满意率达90%的物流企业仅有10%左右。由此表明,我国的物流业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亟待提升,网络信息化的运用及管理还处于较低的层面。此外,物流企业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对账单、订单、货物出库入库等方面的管理,而应用在货物配送组合方案、配送中心选址、运输路线的设计及优化库存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3)缺乏完善的供应链运筹。我国的物流业目前还处于比较传统的运作模式,其服务内容主要集中于货物中转、货物配送、货物转移和短期存放等方面。缺乏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协调、成品配送及销售等环节对有效地物流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进行整体的运筹。这样,由于物流也的运作模式单一,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系统协调性,不可避免的会带来物流经营虚高、物流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为了提升物流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必须从完整供应链的角度对整个物流业工作内容进行改进和规划。

二、低碳物流的核心思想

近些年来,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低碳物流(Low Carbon logistics)就是为了适应世界环境变化格局而提出来的物流方式。具体指降低物流输送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危害影响,同时使得有效物流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尽量的提高物流效率。现代低碳物流的发展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与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物流行业消耗的能源巨大,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突出。在倡导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物流业在低碳经济中占据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显现,低碳经济的协调发展离不开现代物流的支持。低碳经济与现代物流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第一,物流业对交通的污染。物流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对象,物流业需要汽车、火车、船舶等各种交通工具进行维持,而这些交通工具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煤、石油等能源物。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交通运输带来的能耗占到全世界的能源消耗的25%左右。由于物流业在开展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能源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所以要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对物流也进行治理。第二,废旧物的污染。物流业在其开展过程中,处理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还向环境中排放一些废旧物有毒,如酸液、油类、放射性物质等。物流企业为了尽可能的降低物流成本追逐利润最大化,对于废旧物的回收成本过分关注,使得环境质量处于不断下滑状态,社会公共利益产生较大损失。

三、现代物流实现低碳运营的策略

(1)促进物流合理化。为了从根本上改进我国的物流业发展,遵循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应该提升物流信息化程度;还应该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通过货物的运输匹配方案优化,尽量的减少和避免无效运输和重复运输等现象,优化运输路径和搬运装卸系统,促进运输合理化;其次,对仓库货物进入包装区进行扫描。为了方便实际的工作需要,防止干扰,利用无线条码扫描枪进行扫描,扫描枪的数量以实际需要进行配置。最后,需要对产品在入库和出库时进行条码扫描,以及库存盘点和退货或领用出入库等。对产品进行批次的条码扫描,并定时将数据进行传送。在入库前,终端要从电脑上下载相应的产品数据,便于条码扫描时进行比对;产品入库后,仓库管理员需要用批处理终端设备对装箱单进行条码扫描,并与在终端所显示的数据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匹配后入库。(2)推行共同配送方式。共同配送实质是物流企业与用户的资源共享,指通过一个物流配送单位为多个用户服务,或者多个物流企业共用某些物流设施的工作模式。共同配送的工作模式可有效地环节我国物流交通、物流仓储等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重复建设现象。这样做不仅有效提高车辆的装载率,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降低成本,而且减少了社会车流总量,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改善了道路通行状况。(3)推广绿色包装。当前,包装材料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问题日益突出,迫切要求在供应链物流环节对包装环节进行重视,大力推广环保绿色包装。首先是尽量的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特别是一次性的包装材料,避免过度包装和昂贵包装;其次是大力推广使用具有自动降解功能的包装材料。这种包装材料由于价格较普通包装材料贵,所以难以在广大物流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而国家相关部门也没有出台政策进行鼓励执行。因此,推动生物降解塑料的规模使用还存在较大困难,但这必将是包装材料的发展趋势,国家应加大对环保包装材料企业的税收减免和专项补贴等政策支持。(4)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社会经济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低碳环保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焦点话题,物流行业尤甚。物流业不仅要实现自身水平的发展和实力提升,还应该承担起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按照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物流企业自身进行改进和提高。从目前的形势看,物流并非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它不仅要对物流系统污染进行控制,同时也要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

参考文献

[1]岳馨.低碳经济下的低碳物流[J].中国商贸.2010(12)

[2]戴定一.物流与低碳经济[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21)

[3]王乐鹏,黄鹄绩,张世翔.智能低碳物流发展策略探讨[J].商业经济.2010(22)

[4]李亚杰,王莹,李玉民.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低碳物流运输策略研究[J].煤炭技术.2011:30(9)

[5]王艳,李作聚.浅谈低碳物流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商业时代.2010(14)

篇3

世界遗产地区;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体系;生猪产业链;CDM项目申报;低碳畜牧;低碳住宿;低碳物流

[中图分类号]F224;F299.2;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53-02

一、世界遗产背景介绍

1.概念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2.四川省世界遗产

四川旅游资源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据中国世界遗产名录,截止2010年8月1日,中国已有40处狭义世界遗产,74处广义世界遗产。归属四川省域的就有5处狭义世界遗产,1处广义世界遗产。包括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四川省丹巴县、理县、茂县的“藏、羌碉楼与村寨”也已录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6数据)。

二、低碳经济简介

2009年12月7日到18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参加了这次会议。毫无疑问,这次大会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次会议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低碳经济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一般情况下低碳经济是指在市场经济机制的基础上,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三、世界遗产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1.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保护世界遗产地区环境,防止污染以及气候变化可能对其的影响与破坏。

2.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提高世界遗产地区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益,有助于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3.发展低碳经济顺应国际形势,是积极承担国际环保责任的表现。

四、以低碳产业体系分析世界遗产地区低碳经济发展

1.世界遗产地区畜牧业

当代中国人继承了中国人既有的“和”的概念,讲究天、地、人合一,讲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现代城市中久居的中国人对自然有着很深刻的向往,也正是利用这一点,世界遗产地区可以开发畜牧旅游业,增加畜牧业本身的附加值。

2.世界遗产地区旅游住宿业

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建筑房地产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已达到社会总能耗的46.7%[1]。同时,由于房地产业的相关产业极其广泛,发展低碳房地产的同时能够带动一系列的相关产业进行低碳升级,产生连锁反应,由此可见房地产业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世界遗产地区发展低碳建筑势在必行。

五、对世界遗产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建议

1.国家政府急需健全双遗产地区的低碳法律制度

对于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的建立问题,以公民碳排放权为法理基础概念并以此理念设计中国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国内碳交易制度和碳税制度是当前的主要观点。其中的公民基础碳排放权是以整个自然界碳排放可以承受的总量除以世界人口数,得到的一个个人允许的基础碳排放值。但是由于实际操作的约束性,我国低碳经济的制度设计以及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还任重道远,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归纳出一套由中国特色的方案。

针对世界遗产地区,更需要健全法律法规通过以下功能来达成节能减排、抑制温室效应、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威慑功能,主要针对想要违背“低碳”理念谋求个人利益者。

(2)惩罚功能,是针对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者,让触犯了的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惩罚。

(3)救助抚慰功能,是针对因为违法者的违法行为而深受其害的人。

(4)教育功能,针对所有公民,既包括违法分子,又包括其他人。

(5)美化功能,一旦以上功能发挥了其应发挥的作用,人类的生存环境无疑会越来越美丽,此所谓美化。

2.世界遗产地区景区管理创建“低碳景区”

峨眉山景区于12年前已实行统一乘坐旅游交通大巴的方式。景区还在酒店和农民旅店饭店大力推行节能措施。多年来,峨眉山的森林覆盖率一直维持在95%以上。

目前,九寨沟景区已编制完成了《智慧九寨专项规划》,并将在此基础上编制中国首个《低碳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力图通过规划摸清低碳家底,打造低碳产品,完善低碳设施,优化低碳服务和塑造低碳品牌。

世界遗产地区可以景区管理可以此二者为典范,以加强景区管理,走上真正的低碳经济之路。

[1] 刘水良,吴吉林,尹华光.我国世界遗产管理危机与对策研究[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年01期.

[2] 杨效忠,王荣荣,韩会然.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世界遗产开发和保护模式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年05期.

篇4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措施创新

1.引言

制约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的共性因素和政府相关措施缺失密切相关。制约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的共同因素是:滞后――市场化改革滞后,包括观念落后、市场体系尤其是要素市场建设滞后,所有制结构滞后,企业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滞后,投融资体制滞后,人才激励机制滞后;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薄弱;地区投资环境欠佳;生态环境脆弱;地理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自身发展能力弱:区域欠发展,居民贫困,大多数农户处于生存低水平状态,储蓄和投资能力弱,发展资金紧缺难以落实,资金被挤占、挪用、截留或浪费的现象也相当严重;城市化水平低,忽视区域现实因素与城市化进程以及与地理、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发展的多维度互动。欠发达地区要在承受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冲击”中寻求和实现发展。这就要求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不但应立足于促进区域的经济增长,更应着眼于从全球化的高度来考虑并提高区域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只着眼于短期经济增长追求个别项目的成功的片面做法将有碍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2.区域创新视域条件下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措施

2.1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政府措施导向

根据当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并不建立在自然禀赋的资源条件之上,而是建立在一个国家内其工业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之上。其要素为:强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成熟和高需求的消费者阶层;优秀的公司战略和管理;完善、成熟的市场制度和法制。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应是开放的、多元化的,将区域视为一个相对闭合自我运行的系统,难以实破行政区划的视野,必须以增强区域竞争力为核心开发利用资源,使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系统均衡发展。其中,重点解决好招商引资过程中过分看重大项目、忽略小项目群的倾向。政府要努力抓好对本地资源的利用,构建有差异性的区域产业集群,特别是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花大力气把园区建设与产业聚集有机结合,充分实现循环经济与上下游产业链有机结合;以努力构建区域特色,打造“区位品牌”,使本地物质资源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先基础,把区域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到产业集群的体系中去。通过完善中介机构,加强社区信息化服务功能。政府的基本措施应该是为行业投入产出、竞争程度、产业发展态势的努力提供相关信息和诚信、质量与品牌信息;提升法律、会计服务质量;发展融资担保机构,创业服务中心功能等。在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下,产业转移园区等一系列的措施和制度创新得到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可以有力地推动产业在不同区域间的转移,加速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对接。

2.2 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的宏观调控措施

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的宏观调控措施主要要围绕打破开发方式上的“”;实现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实现政府与民间共同开发,综合实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针对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技术创新初始条件落后和竞争力不强的状况,建议适度跨越应用新技术,以地区的产业和企业能够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从发展趋势看,国际制造有可能向拥有廉价熟练劳动力的低成本欠发达地区转移,应充分把握契机适时进行劳动力、管理等生产要素及环境的培育,把地区建设成为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基地;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来提高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尤其要注意如区域行政屏障、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同构、生态成本过高的短视效应倾向。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全国乃至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密切相关,优势特色产业的实质是技术上的独特性,是产品和劳务的异质性与相对垄断性。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是处理好数量与质量、规模经济与边际收益、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2.3 重视知识经济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创新

政府需要真正从报酬和社会承认上确认优秀企业战略管理理念的价值,以不同形式大力引入外地、海外管理人才和智力。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人力资本对于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差距的缩小、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合理的区域分工格局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引入区外和海外人才的同时,应加强本地人才的国际化。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实现人口流动。由于城市化发展进程有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还存在不少障碍;落后地区急需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十分薄弱,文化事业发展迟缓,信息差距巨大。无论是对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而言,在一定时期内,更多的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武装各产业来实现提高产业竞争是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向。从产业发展角度看,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依靠技术转移。

2.4 充分利用现有措施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

增强政府措施与体制的功效性是非常必要的。既要重视合理有效的战略规划和措施的制定和措施的宣传和实施以及措施的监控和调整。对经济发展和优惠措施适当性、有效性进行认真评价,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全方位多视角地了解国际大企业投资选址的目标和决策指标体系,从而制定前瞻性和全面性的经济发展优惠措施,积极创造和帮助企业界了解投资经营的机会;着力于提高整体投资环境制定系统全面的经济发展措施。拓宽落后地区开发资金的筹集渠道:拓宽落后地区开发资金的筹集渠道(特别是政府设立专门基金,增加公共投资的比重),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建立健全严格的检查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坚决杜绝资金的挤占、挪用、截留和浪费。同时,政府应适当重视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意义,努力给予措施支持。其中,重点帮助解决好招商引资过程中过分看重大项目、忽略小项目群的倾向。通过设立产业转移园区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推动不同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步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对接。

3.结论

本文对促进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的措施创新作了较深入探讨,指出适应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需要,政府完善服务功能实施提出创新措施尤为必要。当前,新一轮的经济使地区域经济格局正面临新一轮的变迁,这使区域措施创新促进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和公平竞争方面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政府应对之策重点应牢牢放在改善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关键环节上,要充分把握发展时机与落后地区、落后产业的发展结合,而不是急功近利去直接帮助落后地区的企业和产业,这是治理扭转欠发达地区现状的最根本的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贺灵,单汨源,邱建华.创新网络要素及其协同对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2,(8).

[2]李非,伍湘陵.区域创新与城市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区域发展因素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3]张鹏.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区域创新支持体系构建[J].科学管理研究,2011,(5).

篇5

关键词:景观设计;发展趋势;应对策略

住房消费市场日趋成熟,人们对小区景观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集中观赏、休闲与实用性为一体的小区景观,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这种受青睐的居住环境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作为热衷于景观的规划设计及管理人员,对当前房地产景现设计的趋势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看法:第一是定位的发展趋势。第二是风格的发展趋势,第三是景现设计公司的应对策略。

一、房地产定义

房地产是指土地、建筑物及固着在土地、建筑物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及其附带的各种权益。 房地产由于其自己的特点即位置的固定性和不可移动性,在经济学上又被称为不动产。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 、建筑物、房地合一。在房地产拍卖中,其拍卖标的也可以有三种存在形态,即土地(或土地使用权),建筑物和房地合一状态下的物质实体及其权益。

二、房产类别

由于房地产是由土地及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构成。对于土地和房屋可以按以下方法分类:

㈠根据土地用途分类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城市用地可以分为九类:

1、 居住用地;

2、 公用设施用地(含商业用地等);

3、 工业用地;

4、 仓储用地;

5、 对外交通用地;

6、 道路广场用地;

7、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8、 绿化用地;

9、 特殊用地;

㈡根据房屋用途分类

按照房屋的使用功能可以分成下列几类:

1、 居住用途的房屋。

2、 工业用途的房屋。

3、 商业用途的房屋。

4、 文体娱乐设施。

5、 政府和公用设施。

6、 多功能建筑(综合楼宇,又叫城市综合体)。

三、定位的发展趋势

房地产景观设计的定位发展趋势主要在于:第一,开发商的眼光,胆略和胸襟等素质的不断提高;第二,开发商和景观设计公司对现场的控制力以及对景观施工质量执行力的不断提高;第三,开发商的眼光。胆略和胸襟等素质的不断提高。

1 开发商要形成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景观产品线

我认为开发商要形成有自己特色和个性的景观产品线。寻找项目最合适的方向和其在产品线中合适的定位。这要开发商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并根据整个项目的全局定位来决策。那些没有景观特色的楼盘将很快被市场所淘汰。

2 开发商要有创新的精神

当前大多数开发商缺乏创新精神,你抄我的,我抄你的。国内抄不到新鲜的就到国外抄,甚至把国外的一个小镇搬过来完全没有根据基地现状设计,设计师干的是“仿造,组装”的活。但是创新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动力。

3 开发商要放权让景观设计师来主导设计和监理施工的全过程

景观设计师来主导设计和监督施工的全过程。这是国外包括香港地区在内建筑业通行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谋断分离”——景观设计师是“谋划”的主体,主导设计和监督施工的全过程。开发商是“决断”的主体,判断和评价设计效果的好坏和工程的质量等。而当前,开发商设计也定,施工单位也管,材料也亲自选等等,设计师只是开发商的“绘图笔”而已。所以,希望开发商能够适当地放权。让内行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样才能做出精品。

综上所述,开发商要具备的人格魅力有以下三点:第一,眼光-是否有长期且系统的企业成长规划和产品规划,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之路;第二,胆略-是否有魄力和胆量让专业人员尽情去发挥并敢于承担一切后果;第三,胸襟-能否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思考和采纳对项目的不同意见及建议。

第二,开发商和景观设计公司对现场的控制力以及对景观施工质量执行力的不断提高。

景观设计公司是景观全过程的联系纽带。它连接了上游的开发商和下游的施工单位。因此,它应该对景观建成效果和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并负责。

四、风格的发展趋势

第一,向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风格发展

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不同城市的景观同质化现象将被打破,房地产景观设计将朝着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风格方向发展。最近几年,由于大型房地产集团在全国开发项目,其住宅产品在不同城市中大量复制,造成中国城市很多楼盘都有拷贝和仿造的痕迹。照搬人家的东西是没有太多生命力的。因此中国将来房地产的精品项目就是那些在项目中融入了创新地域特色的楼盘。

中国地大物博,在每一个城市做出原汁原味的地域风格。这就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并创造当代中国的新风格,这样的项目也必将成为下批中国地产的精品项目。

第二,向以绿化配置为重点的景观风格发展。

我们认为,将来房地产景观设计的趋势还是以绿化配置为重点。不仅绿量增大,而且绿化的品种。层次将会更加多样化。生态化,后期的绿化养护也越来越重要;由于硬质构筑物的材料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老化变形,并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进行翻修维护,因此硬质构筑物的设计量会逐渐减少。实际上用这种精致的绿化景观能快速地回笼销售收入,并赢得买房者的价值认同,达到了口碑宣传的效果,用景观效果来营销所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了成本投入。而且,由于硬质景观很少,实际造价成本并没有高出多少。当然,我们如何做到把房地产的营销效果和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起来并推广出去,这才是将来房地产景观重要的发展趋势。

第三,高端楼盘向度假酒店的景观风格发展

由于度假酒店一般都处于个环境条件相当好的地理位置。如海边。山里等等。因此如何借景为酒店所用以及如何营造酒店内部独特的景观效果是度假酒店建造设计的重要内容,而这正是将来房地产开发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方向。比如,杭州富阳的富春山居高尔夫度假酒店,将富春江水,层峦叠峰的远山以及漫山遍野的茶园融为一体。高尔夫球场和度假酒店建筑巧妙地嵌于其中,形成一幅当代江南唯美的“富春山居”图。其意境远借山水,俯仰而现美景,应时令不同而景色变化,这就是借景的妙用。

五、景观设计公司的应对策略

景观设计公司的第-个策略就是要不断提高设计质量,境外设计公司必将本土化,本土化的景观设计公司也必将崛起。第二个应对策略是应该不断增加价值。在工地上监管景观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

境外公司最致命的问题是不了解中国现状条件和地理,气候等因素,盲目地把国外的生活环境照搬过来,形成“空中楼阁”似的如画画一般的创意和概念。以及在施工图阶段对中国不同地域的植物和材料不熟悉,并且不愿投入施工现场进行现场调整。这导致境外公司的大量项目出现了水土不符的情况,而本土化的景观设计公司正好弥补了这些问题。因此,我们要凭借着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本地植物的深刻了解和施工现场全方位的配合监督服务,建造出房地产景观精品。

六、 结语

综上所述,房地产景观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要融合开发商,设计公司和施工单位等参与者的智慧。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结合和谐发展的理念,大力提高全行业的眼光和素质,并用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创造出新时代的有中国特色的房地产景观作品。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路径;宏观经济调控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注重研究的核心问题。尤其是在“十一五”以后,为了加快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真正去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很长一段时间里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江西、安徽、湖北、河南、湖南这六省)的很多经济发展指标与东、西部地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化进程迟缓;对外开放程度不足;非公有制体制改革依旧艰难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来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应当及时的转变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路径。

一、从依靠生产要素投入转变为依靠全要素生产力投入

通过我国众多经济学家对中部六大省份的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表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生产要素)三个方面对中部经济增长的贡献比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要高出许多(见表)。

表 1979年-2004年中部六省的各大生产要素的贡献率(%)

从此表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出,中部经济增长走的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来实现的,这就是所谓的粗放型增长道路。然而在这种方式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经济结构不合理、制度创新迟缓等问题都会严重制约中部地区生产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农民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加快制度创新的速度与步伐。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共性:经济体制的不同势必会导致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同,而运行机制的不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增长方式与经济效率。通过多年的研究结合我国中部地区这些年来的发展状况,我们应当加快制度变迁的步伐,包括市场制度的变迁、经济组织形式的变化、创新经营管理方式等,大量的事实已经得到证明,这些因素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长期的增长,同时还影响经济效率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2)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因为现阶段的各大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产业劳动生产率进行重新分化与组合来强化专业化作业与分工,事实证明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总合生产力的增长速度,从而很好地拉动经济增长;(3)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了生存与发展,势必有很大一部分都会向城镇与非农产业进行转移。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超过两亿,而其中有大约1亿人就在中部地区。鉴于这种情况,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可以增大农村劳动力人均资源,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而且还可以有效补充城镇劳动力。

二、从依靠物质资本向依靠人力资本转变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众多经济学家研究发现,物质资本本身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的特征,因此投入物质资本过多很容易引起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人力资本则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事实证明,通过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对节约自然资源与持续利用大大有利。然而在过去很长时间里中部地区是通过投入大量的物质资本来实现的,通过这种方式所得到的经济效益是极其低下的。随着自然资源被大肆开采,仍旧采取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还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重大的伤害,长此以往下去的话势必会导致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一句空话了。然而人力资本的弹性系数是比较大的,而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充分表明与物质资本相比它的投资效益更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物质资本一点都不重要,而是在积累物质资本的时候要注重投资结构和质量的统一,从而可以促使投资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就目前我国的实际状况来说,中部地区正处于从初级阶段全面进入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来推动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这种投资不能盲目进行,而是要兼顾质量和效益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通过扩大开放力度来吸引大量资金,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来积累物质资本,从而有效推动工业化进程。但是单纯依靠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是无法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必须要加大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特性的人力资本的投入才能持续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对中部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鉴于此,我们必须在增大物质资本投入的同时,应想方设法加强发展教育的力度来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来充分发挥出物质资本的投入效应。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部地区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经济增长的方式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这种方式的劳动力效益极其低下。鉴于此,我们必须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适时的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来促进中部地区的发展,这样既发展了经济,也保护了环境,从而可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张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J].建筑.建材.装饰.2013(07).

篇7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区域经济;发展;建议与措施

引言

房地产业是指专门从事房地产投资、开发、经营、管理以及服务等经营活动的产业部门。它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良好发展不仅能够提高人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也能推动区域经济良好的发展,以促进国家经济快速的发展。从房地产的行业特征来看,房地产是一个与其他行业具有高度关联的行业,并且与国民生计问题紧密相关。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一些提高,促使我国房地产行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与房地产行业紧密相关的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却远远低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速度,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状态,造成了区域经济的畸形发展。所以,如何改善房地产行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以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地区政府以及房地产行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旨在探讨出改善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的有效措施,促成两者协调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更加快速的发展。

一、我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

(一)不同区域的房地产价格存在较大的差异

作为房产与地产的集合,房地产中土地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房地产价格的高低;从客观来看,土地是固定的、不可以随便移动的,而房产又固定在土地上,所以这就决定了房产的固定性。一旦房产具有了固定性,那么某一房产就只能在特定的地方进行销售,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样可以进行流动,所以由于不同地方的地价不同,从而导致了不同地方的房产的价格与供求数量存在较大较大的差异。例如,就拿当前市场上的房价来分析,一般离市中心或者繁华区越近的房产的房价就越高,而在一些郊区的房价则是远远低于前者的。

(二)房地产业的发展受到区域经济成熟度的影响

就目前而言,我国房地产业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和级差收益明显性等鲜明特点。各个地区的房地产业的发展程度、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前景都极大的受到当地地区整体的经济水平的影响,由此就导致了各个地区房地产价格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房地产商品一般是属于比较耐用的商品,人们对住房的更换和重新购买的比率远远小于其他第三产业的产品,所以房地产要想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和高度发达的第一、二产业相结合,并以此来增加其收益。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一个地区的房地产业的发展程度是受到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各个地区的房地产业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情况。

(三)房地产业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区域经济的增长受到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该地区企业和单位的发展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房地产业为我国广大劳动者提供了生活所必须的住处,满足了劳动者很多方面的需要,如:安全需要、生活需要等;并且为地区的各种大小企业单位提供了工作的场所,以确保其工作的顺利的进行,保证企业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其他产业能够得到发展。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房地产可以被当做某一地区的基础行业,确保了该地区经济活动能够得到有序进行。此外,房地产业还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与之相关联的行业多达几十个,如:建材工业、房屋设备工业、机械、电子技术、电器以及家具等行业;对推动国民经济有着极其重要作用。

(四)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水平之间存在的相关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经济的高低,宏观来看,地区房地产市场在短时间内会受到宏观经济的走势与该地区整体竞争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期来看,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该地区的经济特征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即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

此外,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走势通常是先在某一区域的城市中出现,然后再逐渐扩散到附近的相关城市,最后就形成了区域性的房地产业波动。因此,在我国房地产业出现的各种发展走势可以被看做是地域性的房地产波动规律;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我国不同区域的房地产业的发展走势通常是不同的,且波动大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改善我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关系的建议与措施

如果要想某一区域的整体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那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协调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只有保证了两者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该地区房地产投资的健康发展,保证该地区的经济不出现大的问题。如果当地产投资超过了社会的需求,那么就很有可能造成房地产投资资金的大量积压,而其他行业则可能会出现资金不足等现象,从而破坏了原有的平衡的金融圈;这样既会导致房地产业出现机制不顺畅等状况,也会导致其他行业因资金缺乏而出现很多问题。从大的层面上来讲,则可能会导致国内金融系统出现不稳定的现象,甚至是崩溃。

(一)降低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出现不平衡的状况很有可能是因为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过于迅速,而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受到其他行业的影响,不能跟上房地产业的发展,从而导致两者的关系出现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双方的发展。此外,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经济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位置,但是我国大多数地区的房地产业的价格却一直处于一个偏高的位置,为普通居民购房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从而导致人们都不愿意购房,使大多数住房空置,不利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所以,各个区域应该根据该区域的整体经济水平,并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为本区域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房地产价格形成体系,为本地区的房地产价格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于某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该区域的政府应该减少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开发商所需支付的行政费用,从而减少房地产开发商的成本,以促使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房价,减少人们的购房负担,促进房地产也与其他产业的和谐发展。

(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房地产业的发展策略

房地产业不仅要与区域经济保持良好的平衡关系,还应适应本区域的总的经济发展规划,如此才能使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所以,有关部门应当在考虑国民经济的条件下,来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套符合该地区房地产发展的策略。例如:由于房地产作为第三产业,住户对于住房的更换率和购买率都普遍低于其他行业的商品,所以可以利用房地产业和其他行业的高度关联性的特点,有机的将房地产业与其他行业相结合,利用其他行业的发展来推动房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样既推动了两者的发展,同时也使两者的发展速度相差不大,可以维持一定的平衡性。

(三)合理调控投资商对房地产业的投资力度

作为一个快速成长的行业,房地产业凭借着投入――收益周期短、收益较高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来进行投资,从而导致房地产业的资金过剩而有的行业投入资金不足等现象,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政府应该对房地产业的投资进行一定的调控,其调控力度应该适宜,不能影响了地区房地产业的发展;并且要时时刻刻关注调控的结果,根据调控结果来不断的修改调控措施和调控力度,以免出现调控力度不够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或者是调控力度过高而抑制了该区域房地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选,岳国强,任荣荣.关于房地产调控效果的研究之三:我国“房价上涨过快”的原因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2(12).

[2]郑成华.关于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方法[J].中国经贸导刊,2012(02).

篇8

关键词:近代

浙北

接轨

上海

近代上海开埠后,凭借其地理、经济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取代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第一大港和中国举足轻重的经济中心城市。邻近的浙北地区作为其主要腹地之一,积极利用上海城市经济和外贸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形势,加快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水平的提高,从而继续在全国农业经济发展中保持领先的地位。围绕上海外贸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浙北地区大力发展农副业,积极扩大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形成几个生产相对集中的农产品专业生产区,并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和市镇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上海开埠后,本地区调整了传统的以国内市场为主,以丝、棉织造为核心的农村传统手工业生产模式,积极依托上海,开托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贸易,促进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型,密切了上海都市和浙北农村双向互动的经济关系。,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剖析历史时期浙北地区社会经济接轨上海城市经济和贸易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阶段,可从一个侧面,展示“长三角经济圈”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同时,也为浙北地区及其它地区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搞好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经济大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一、 依托上海,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浙北地区主要是指湖州、嘉兴两市。本地区地处杭嘉湖平原,历史上便是著名的蚕桑产区。因对外通商的限制,近代以前本地产品以内销为主。由于广州一口通商,造成浙北地区的生丝出口须长途运输运至广州,运费成本极大,利润微薄,制约了本地产品的出口贸易,本地区产品主要依赖国内单一市场,制约了本地相关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商品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所谓“在海通以前,销路限于国内,仅供织绸之用,即今日所谓之用户丝,其行销范围既小,营业不盛。”。①开埠前后,上海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及优势被外部世界充分地认识和重视,它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长江的入海口方便效能条件——沿海航运、长江航运和内河航运的四通八达;拥有广阔的腹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长江为纽带的整个长江流域的大腹地,在对外贸易的带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开埠后,上海被推上了中国向世界开放的中心。上海开埠后,作为一个通商口岸,发展需要大量的出口物资为后盾,而当时国外对我国的丝绸产品特别青睐,因此浙北在丝绸资源方面的优势在上海具有特别的竞争优势和前景。

上海开埠后,在发展对外贸易中地位和作用迅速凸现,使得自明清以来积累起来的浙北地区以丝绸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潜力、张力的实现有可能。自明清以来,立足于本地蚕桑业发展兴起的乌青、练市、菱湖、双林、南浔 、新市等等专业市镇对浙北丝绸资源起着有效的整合作用,并为与上海经济关系的发生、发展奠定了有效的资源基础。据国外权威材料记载,中国出口生丝几乎人都产于浙江北面的三个府:即杭州府、湖州府、嘉兴府,而湖州府的产量较其它两府为多。上海开埠后,对外贸易直线。浙北地区丝绸开始直接销售与洋行,运输成本的降低,浙北丝绸经济在上海对外贸易中优势地位的确立。在浙北湖州,“湖丝出洋,其始运至广东,其继运至上海销售。”②对外贸易新局面的形成,国际市场巨大的产品需求,促使本地区自觉地进行产品输出调整,依托上海,大力发展外贸经济。“辑里丝乃运沪直接销与洋行,实开正式与外商交易之端。”③从此产销趋于鼎盛,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所谓“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④据史料记载,上海开埠头四年,光湖州丝业中心南浔运往上海出口的辑里丝,就占上海生丝出口贸易55%。为了积极组织产品和原料,满足由上海出口国外的需要,上海开埠后,浙北积极发展以生丝交易为主的初级市场。如南浔镇“其丝行有招接广东商人及载往上海与夷商交易者,曰广行,亦曰客行。专买乡丝者曰乡丝行,买丝选经者曰丝行,另有小行买之以饷大行曰划庄,更有如乡丝代为之售,稍抽微利,曰小领头,俗呼曰白拉主人,镇人大半衣食于此。”⑤再如菱湖镇“小满后新丝市最盛,列肆喧阗,衢路拥塞。”⑥而地属湖嘉两府的乌青镇,“各乡所产细丝一名运丝均由震泽经行向本镇丝行抄取,发车户成经 ,转售上海洋庄,名曰辑里经。”⑦此种情况在浙北地区的农村集镇尤其是中心市镇普遍存在,波及整个太湖流域。可见,近代浙北与上海的关系,首先是一种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有机结合的产物。

二、大力优势农业,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进程

由于经由上海港生丝出口通达顺畅,使蚕农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本地区蚕桑业的发展和生丝产量的提高。在浙江长兴县,乾嘉时期蚕业并不旺,由于上海开埠后出口销路畅通,蚕业迅猛发展,成为当地主要的来源,“岁入百万计”。⑧即使受农民战争的,在上海港生丝出口需求持续扩大的吸引,湖州府连一些山区也受利益的驱动,开始兴桑育蚕,“向时山乡多野桑,近亦多栽家桑矣。”⑨再如安吉县“迩来山乡亦皆栽桑。”⑩湖县“向时邑人治丝者尚少,今则栽桑遍野,比户育蚕,其利甚大。”11

为了保证生丝需要量供给,本地区进一步扩大植桑业发展的力度,并将桑秧业从植桑业中分离出来,促进了桑秧业生产的专业化,以便更好地提高桑叶质量,进而带动生丝质量的提升。桑苗的生产在浙北地区以海宁、崇德、桐乡为主,其次是吴兴德清、长兴等地。海宁以周王庙为中心,有苗圃五千亩,产苗量最高时达2000万株。崇德、桐乡以同福、亭桥、灵安三乡的天荒荡为中心,约有苗圃3200亩,产量最高时达1000万株。12

此外,植桑业需要肥源,于是又促进了畜牧业、渔业、榨油业的发展。蚕业的发展甚至还带动了本地区竹器制造业和烧炭业的发展。

本地区棉花生产在近代以前并不多见,但上海开埠后,在市场利欲的驱动下,本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嘉兴地区一带,主要集中在平湖、海盐、海宁等县,在三县又以平湖县的棉花种植面积最多,达到181250亩,占全县耕种面积的36%。除棉花外,本地茶叶生产数量和规模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如湖茶所产多为炒青,湖属长兴、安吉是主要的产茶区。长兴县顾渚的紫笋茶早在唐朝即立为贡茶,该茶为国际所知名,在国内外市场均很受欢迎。市场需求的扩大,带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本地安吉县的孝丰地区(时为孝丰县)也是主要的产茶地区,产茶面积达到23866亩。另外,德清、及湖州市郊也有相当地区生产茶叶。

通过围绕上海城市经济与外贸经济,浙北地区在价值的作用下,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相对集中的专业化商品性农业生产区,自觉地调整了单一农业经济的格局,逐渐形成以蚕丝业为主导的农桑渔牧副各业全面发展的综合经济发展新格局。这种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策应上海外贸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上海内外贸易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各种有利条件和动力。而且也带动了浙北地区自身内部经济交流开展,进一步密切了浙北地区自身的经济联系,提升了浙北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水平。

三、积极改进传统手,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准,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近代上海开埠,不仅影响了本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促使其进一步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的传统手工业生产。在上海外易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和影响下,浙北面向国内市场,以丝、棉织造为主的农村传统手工业的生产和经营模式面临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向,即以出口为导向,逐渐转向国际市场。为此浙北地区自觉改进传统手工业,更新技术,努力提升产品的竞争能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自大量生丝经由上海港源源外销,浙北地区的蚕丝加工业,无论规模还是技术,都有了显著发展。蚕户将蚕茧抽丝后,为改善生丝的质地,进行再加工,即把已缫过之丝再摇制。南浔等地的丝商为迎合国外丝织业的技术要求,将买进的土丝按等级分发给农户或小作坊再缫制成经丝,因专供出口,人称洋经丝。在欧洲市场如法国里昂,未经再加工的丝每公斤售价47法郎,而再缫丝则值6 3法郎。浙北蚕丝产区手工缫丝业因此业务繁忙,南浔一带尤负盛名,法国、美国各洋行都来购求,需求的扩大促使技术进一步完善提高,又增加生产了方经、大经、花车经等新品种,加工技术水平不断显著提高。“迩来洋商购经居其半,浔地丝兼经行者为多。经之名有大经、有绞经、有花车经等名,凡做经之丝,必条纹光洁,价亦胜常,故乡人缫丝之法日渐讲究。”据实地考察的外商记载,南浔主要生产的是上等生丝,是附近所产再缫丝的交易市场。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可从从事生产的工人工资提高得到证实,从事专业化生产的技术工人一般工资较高,“每两工资十文 ,熟手每日可缫三两至五两 ,每日可获工资五十文。”13手工缫丝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最有力的体现是在该地形成了知名生丝品牌“辑里丝”。该品牌的影响力与价值可从一则材料加以说明,“嗣后因南浔、震泽辑里大经盛行,洋庄丝(指未再缫制丝—引者)无形淘汰。向之代洋庄收丝之客行,亦纷纷改为乡丝行,收买白丝售与浔、震之经丝行,摇为辑里大经。嗣后又有做成格子称为花经,专销美国者。斯时南浔附近各乡居民及震泽、黎里一带,约有车户二三千户,每家平均约有车四部,每部小车每日出经十两。每百两为一经,每十五经成为一包。”。所谓“当辑里大经蜚声欧美之时,大约以一百零六七两之白丝摇为纯经百两,故其时货品均高,外洋甚有信仰,每年出口达一千余万元之谱。”14巨大的技术附加值,推动了当地手工缫丝业的激烈竞争,从而促进了生丝生产技术的全面进步。即使在19世纪80年代上海机器缫丝业发展起来后,南浔等地的传统手工缫丝业仍然有着较好的发展业绩。

手工缫丝业技术的发展,产品的新开发,还带动其它相关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如生丝再加工时,约有10%—15%的乱丝产生,进而带动了手工捻制丝线业的发展。湖州等地还有人利用这种乱丝织成外表似棉花的绸料,取名棉绸,1880年前后年产约3000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明清以来,棉纺织业一直是浙北农民传统的家庭手工业。棉织业主要以嘉兴地区较为发达,如嘉兴的风泾、魏塘、新塍、王店等地,不仅上就较有名声,且在近代以后还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王店的纱布远销各地“行于苏松衢诸郡,远及关东,商贾辐辏,收买无虚日。”15嘉兴各地所产的棉布主要有棉布、黄草布、苎布、麻布、兼丝布、纱布、白布、水纱、灰料、线布、紫花布、余冬布、白草布等等,但总体情况不如丝绸行业。湖州地区种植棉花不多,如南浔主要是从外地购入棉花原料,获取加工利润。所谓“四乡之人,自农桑外妇女毁尚焉,推车蹋弓纺线织机,率家有之。村民入市买棉归诸妇,妇女日业于此。”16其制成品主要有大布、小布、棋花布、锦布等。

四、形成服务上海外贸和城市经济、联接两地经济的商人群体

上海开埠后,为了更好地促进本地各色资源和产品的出口,更好地服务于上海口岸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浙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本地形成了服务于上海发展需要、联接两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商人群体。由于受上海开埠的,浙北地区商人队伍的传统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增强。明、前清时期,浙北地区的商人以坐商为主,行商较少(活跃在本地区的行商主要是外地商人,如徽商、广商、闽商等),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大,更谈不上全国的影响力。但上海开埠后,这种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改观。

由于在上海的出口商业中,“丝业最为大宗”,而“出口生丝几乎全部产于浙江省北面的三个府,即杭州府、湖州府、嘉兴府”。因此大批浙北地区商人尤其是湖州丝商,积极利用毗邻上海、水陆便捷、熟悉生丝贸易及依托原料产地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积极拓展生丝出口业。如顾福昌在上海开埠不久就“薄游沪上” ,开设寿泰丝栈和丰盛丝行,“首先经理夷务”,是最早在上海经营生丝外销的华商之一。陈熙元于50年代初至上海,不久成为著名的“丝通事”,并自设裕昌丝栈,事业不断发展,被誉为“中西丝商依之如长城”。刘镛也是刚“甫冠”即与同邑邢赓星合资设正茂及恒顺丝经行,“不数年而业大起”,后独自设立刘贯记丝栈,至同治初年“已埴财数十万,号巨富”。上海开埠后经营生丝外销的丝栈、丝号基本上由湖州帮所创设。在1876年上海的75家丝栈、丝号中,湖州帮开设的就达62家之多。1882年湖州丝商黄佐卿创办了上海第一家缫丝厂公永和丝厂。不久,湖州商人杨信之创办了延昌恒丝厂。湖州商人沈联芳除拥有浙江上海恒丰丝号外,又先后创办并经理上了海振纶洽记缫丝厂、恒丰缫丝厂等,成为丝业界的头面人物之一。湖州丝商莫觞清20世纪初经理着上海久成、又成、恒丰3家丝厂。在上海形成的强大的湖州丝商集团,陶水木教授称之为“湖州商帮”,也叫“浔商”。这一时期,浙北地区的商人在上海除了主要经营丝业外,也积极向面粉、针织、烛皂、榨油、食品、制药等新兴发展,拓展了上海近代工业领域。1911年嘉兴人陆费伯鸿等创设了上海第一家独立的制药厂即中华制药厂。在新兴的面粉工业中,1902年湖州丝商顾敬斋与人创设华兴面粉厂,1906年朱葆三创办中兴面粉厂,湖州籍著名买办王一亭在1907、1909、1912年与人创办了立大、申大、大有3家面粉厂。发展到后期,浙北商人还向房地产和业拓展。

大量的事实充分说明,上海开埠后,大量浙北地区的商人,主要是湖州籍商人,积极依托本地的资源优势,利用上海作为联接对外经济、拓展对外贸易的窗口和桥头堡的功能和特点,积极参与上海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大大加强了上海与浙北地区社会经济的联系,架起了两地社会经济联动发展的桥梁,在活跃两地经济、发展两地经济乃至社会文化关系方面发挥了特殊的积极作用,在联接经济发展与都市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湖州市镇毗邻上海,而一些迁居于上海的湖州‘买办’、‘通事’大丝商对于发家的祖籍之地,仍保持着密切关系,还在家乡市镇修建了别墅。……于是湖州这些市镇地列入了上海市的卫星市镇范围内。湖州交通畅达,水陆交通直达苏沪杭。在经济文化上与上海等地联系繁密……。”17

上海口岸经济的发达,还直接带动了本地区市镇经济的繁荣。由于本地区的区位、资源及产品优势,也由于以湖州商人为主体的浙北商人积极参与上海经济发展,带动了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从而促成了本地区市镇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发展,使本地区市镇摆脱了传统市镇近代衰落的命运。“江南的一些市镇近代一度有衰落之势,而湖州市镇一直保持着不衰而继续发展,多得力于蚕丝的生产与销售,因为近代丝、丝织品的出口贸易仍在发展着,这样推动着湖州丝绸的生产与贸易。历史上湖州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18又如浙北地区的新市镇因经济发达,成为湖州府东南部的重要商业市镇,有“小上海”之美誉。19

近代浙北地区农村经济立足特色、综合发展格局的形成,农业和农村手工业的的近代转型,本地区市镇经济的繁荣,均与近代上海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依托上海的内外贸易枢纽港地位,通过调整生产结构、优化流通渠道,提高技术水准,以市场为导向,较快地、较好地参与了世界市场,畅通了进出口贸易,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在国内其他地区常见的一旦手工棉纺织业衰败,整个农村经济迅速凋零的困境,使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了较好的延续性。这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加入WTO后农业经济的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浙北地区只有继续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含量,积极推进以出口为导向的高效农业的发展,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努力建立与“长三角”都市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农业产业化经济新格局,才能实现浙北地区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深入、持续发展。

注释:

①②民国《南浔镇志》卷33《风俗》。

③刘大钧:《吴兴》,经济史所,1939年,第121页。

④温丰:《南浔丝市行》,《南浔志》卷31,第2页。

⑤同治《南浔镇志》卷24《物产》。

⑥光绪《菱湖镇志》卷11,《物产》。

⑦民国《乌青镇志》卷21,《工商》。

⑧同治《长兴县志》卷8,《蚕桑》。

⑨同治《湖州府志》卷33,《物产》。

⑩同治《安吉县志》卷8,《物产》。

11 光绪《平湖县志》卷8,《物产》。

12 《中国实业志》第二编;全国经济委员会蚕丝改良委员会:《1936年调报告》。

13、14 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史资料》三联书店(北京)1957年,第2卷,第80—82;第82页第;

15 光绪《梅里志》卷七,《物产》。

16 同治《南浔镇志》卷24,施国祁《吉贝居暇唱自序》。

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产业调整;创意产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过剩引起的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催生了当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性的“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发展模式。而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中心,消费了全球能源的75%,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80%。例如伦敦市的碳排放量就占全英国碳排放量的8%,并且可能在2025年上升至15%。所以,城市的低碳化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发达国家的众多城市,如伦敦、东京等均制定了一系列低碳行动计划,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实践的先行者。上海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工业文明积淀,并正向国际化时尚都市迈进的城市,在低碳城市建设上也应走在全国的前列。

近年来,上海将城市中的工业老厂房等文明遗存加以改造,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体现了现代创意艺术与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它在优化城市产业发展结构、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以极低的能耗盘活了城市中的工业遗存,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旨在从低碳经济视角分析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论证上海能否利用创意产业园区进行低碳城市的建设,并希望从低碳视角找到今后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园区的也应走在全国的前列。

1 理论背景

1.1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

低碳经济概念于2003年在英国政府发表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意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的一种发展模式。它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其核心是使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实施低碳经济的战略思想有两点:一是改进现有状态,如使用低碳技术去改造优化已有的工业基础设施;二是拓展新领域,如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的开发。发展低碳特征产业、调整目前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工业和农业)、建设低碳城市、扩大碳汇、加强碳排放交易等均为推进低碳经济的可行路径。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就是要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与低碳经济战略不同的是,低碳城市不光包括低碳生产,还强调了城市生活中的低碳消费。故建设低碳城市除了在能源、技术上的低碳化,更加强调调整城市产业结构以实现经济发展的低碳化,以及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以实现社会发展的低碳化。

1.2 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与产业调整的相关研究

由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出,积极发展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一条重要途径。冯之浚提出低碳经济将创造一个新的游戏规则,碳排放是其新的价值衡量标准;低碳经济也将创造新的龙头产业。所以未来低碳产业的投资与发展前景巨大。吴垠提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基础必然转向以低碳乃至非碳消耗的新兴产业或产业簇群,而此类新型产业的核心问题便是要解决产业生产力与生态生产力相互融合的问题。鲍健强等认为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要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如知识密集型产业。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是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步骤。付允用数据论证了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产业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其中第二产业能耗最大,第三产业能耗最低。由此,范建华提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多,低碳经济发展的状态越好,但也有学者认为,不能为减排而调低第二产业比重,而应通过优化发展降低其碳排放量实现。总之,低碳经济的发展不能凭空进行,要借助于产业与产业结构升级,即产业结构升级低碳化。针对低碳城市建设,戴亦欣认为低碳产业和与其相关的环保产业将形成低碳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积极开发低碳产品,引导低碳消费,在市场的运作机制中嵌入低碳因素,是建立低碳城市不可或缺的方面。另外,由于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所以与发达国家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不同,刘志林认为,中国低碳城市建设应以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能耗降低为主,不能盲目模仿英国、日本等国家以交通、商业与公用建筑以及住宅能耗问题为重点领域。

总之,从相关文献综述可以看出,低碳战略已经是当前经济发展所应保持的基本态度,而在众多低碳经济推行策略中,发展以低碳为特征的新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所以,了解创意产业的兴起与产业调整的关系,是建立创意产业与低碳经济联系性的有效视角。

2 创意产业发展与产业调整

创意产业是后工业化时代产业调整过程中兴起的新型产业。当全球经济逐步迈入后工业化时代,一方面,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压力逐渐增加,经济的新一轮增长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向微笑曲线附加价值更高的两端提升;另一方面,人们对消费的需求开始不仅仅满足于温饱等基本要求,而逐渐转向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及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这时观念价值,即商品与服务背后包含的能与一些社会群体的精神追求或文化崇尚产生共鸣的附加物,譬如品位、情趣等,逐渐开始取代使用价值在商品市场价值中的决定性地位。这促使了注重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新型产业——创意产业的产生。创意产业独特的价值创造模式使之处于微笑曲线两端位置,同时创意的设计、个性化的服务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商品观念价值的需求。创意产业是迎合后工业化时代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产物,它使新的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得以以智力资源为动力,摆脱了原先发展障碍的困扰。其中的发展障碍就包括工业化时代的高碳经济模式所造成的环境和资源压力等。

上海是中国当代的经济与金融中心,2009年实现人均GDPIl320.41美元,列中国大陆各省市第一。经济的极大丰富使城市居民有能力并倾向于追求商品与服务的消费上附加的观念价值,这为上海率先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上海又是近代中国工业的发源地,在20世纪末经济转型的环境下,上海以工业为主的旧式产业结构不再符合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要求。所以,很多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实施了外迁,大量工业建筑历史逐渐空置或废弃。在这种情况下,众多具有开放思维的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纷纷租赁改造这些旧厂房,这使城市中优秀的工业文明遗迹得到了保护,并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创造价值。这种行为逐渐得到上海市经委等政府部门的支持,多个创意产业集聚区由此形成。据统计,2009年上海创意产业总产出达3900亿,占全市GDP比重从5.8%提高到7.7%以上。上海目前拥有M50、田子坊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创意产业园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创意产业品牌效应和产业优势。

可以看出,创意产业的兴起是伴随后工业化时代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的必然结果,而上海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正是创意产业发展史的典型体现。另外,由前述可知:产业调整是有效的低碳战略之一,所以,创意产业与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具备理论联系性。但创意产业是否是具有低碳特征的新型产业,需要进一步对比分析两者的特征契合性。

3 低碳经济与创意产业的特征契合性分析

低碳经济以“三低三高”为显著特征,即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

3.1 创意产业与“三低”特征的契合性

首先,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属性契合低碳经济的三低要求。创意产业是随着知识经济对社会分工的影响深入,一些专门研究、开发、创新知识的工作从传统产业中逐步脱离出来而发展形成的一个独立产业。故创意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强调创新性,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这一属性决定了创意产业也是通过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即实现产品的观念价值而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其不同于对土地、资源存在巨大需求的传统制造业,消耗自然资源少且无污染,符合低碳经济“三低”要求。

其次,创意产业的空间存在形式是适应低碳经济特征的产物。创意产业常以旧城区、旧工业建筑改造的创意集聚区形式存在。例如纽约的苏荷原为19世纪的厂房仓库,伦敦的泰德艺术馆原为准备拆除的火力发电厂,上海的M50原为停产的纺织厂。目前,在上海已经授牌的81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中,由工业老建筑改造而成的占了2/3以上。这些由旧厂房仓库改造而来的创意产业集聚区首先节省了建造成本,符合低能耗要求;其次以高碳为特征的工业化时期遗存所特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得以保留和延伸,不仅使得其高碳经济引致的面临废弃的城市旧区可重新焕发价值,而且形成了符合低碳经济特征的低排放、低污染的城市创意新景观。所以,创意产业这种特殊的空间改造形式本身就是高碳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型的典型表现。

3.2 创意产业与“三高”特征的契合性

首先,创意产业的高附加值属性体现了低碳经济的高效能、高效益特征。由微笑曲线可知,产业链中间生产制造环节附加值低,处于两端的产品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附加值高。创意产业不仅以创造性的点子、设计为主要价值起点,并且通过赋予商品观念价值而实现了品牌营销,故创意产业属于处于产业链两端的高附加值产业,是名副其实的高效能产业。另外,创意产业还有一次投资、多次收益的延伸性特点,故其所衍生的附加价值使之产生更高效益。例如一部《哈里·波特》自1997年问世,图书销售量超过4亿册,由其改编的系列电影全球票房已达45亿美元,DVD销售收入达27亿美元。这部小说是其作者J·K·罗琳的思维创意成果,它不仅使其由一个靠政府救济生活的个人成为比“英国女王”还富有的作家,更使其投资公司华纳兄弟以一次投资获得了数以百倍计的多次收益,仅衍生品相关授权项目就为其带了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即使电影在2011年完结后退出大银幕,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各种不同投资形式,例如筹建主题乐园等,继续从这个经典创意中创造更多财富。也有调查表明投资一美元的创意产品,其相关衍生产品可以带来三至五美元的收益回报。

其次,创意产业的强融合性契合低碳经济的高效率要求。创意产业以创新的思想、技术和设计为其他行业生产提供服务,这使其更容易与其他产业融合,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的价值创新,并容易衍生出新的产业。创意旅游、创意农业等概念均是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衍生的产物。创意产业以其居于价值链高端的地位渗透融合其他产业,不仅为其他产业带来了额外附加值,而且参与了更多的利润分配,这使得创意产业的价值创造更加具有效率。例如创意农业就改变了现代农业“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强调用文化元素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通过创意的投入使农产品更具有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创造出新价值和新市场空间的手段,从而实现农产品和产业的增值。

4 低碳视角的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实践分析——以M50为例

4.1 M50发展沿革

M50创意产业园位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上海普陀区苏州河南岸莫干山路50号。其前身为上海纺织控股集团下属企业“上海春明粗纺厂”,原厂房建于1933年,工厂主要生产“孔雀牌”、“红蝙蝠牌”呢绒和“金羊牌”毛毯。这些著名的毛纺品牌曾经记录了近代工业的辉煌。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制订了“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积极调整第二产业、稳定提高第一产业”的产业调整方针。在产业布局上,上海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将不符合中心城区发展需要的、占地面积大、有污染的纺织、传统制造业等搬迁到郊区。1999年春明粗纺厂随之停产歇业,老厂房腾空。

第一阶段,M50在探索中转型。为了解决土地闲置与下岗工人安置问题,留守的30多名员工对老厂房进行“整旧如旧”的适度包装并出租。2002年,M50被上海市经委命名为“上海春明都市型工业园区”,当时园区的定位是建设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园区。但是,很快遇到了能耗高,原有的电力配置不够,环保成本高,建筑陈旧不符合现代工业要求等问题,作为工业园区,M50运营一直不太好。但同时,园区内拥有的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群,其独特的气质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前来入驻。所以,这一时期工厂与艺术家一度并存。

第二阶段,M50主动向创意园区转型。在2001与2002年之交,此地块准备转让并动迁改造。但同时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及创意工作者们进驻园区,此时也正是国外创意产业概念刚刚蓬勃兴起之时,他们第一时间吸收了国外先进的产业理念,并以此来论证莫干山工业建筑群的历史文化价值。M50就此引发了来自社会各界、文化研究工作者以及政府对创意产业概念的关注。2004年上海召开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讨会,正式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并把莫干山路50号作为基地之一。

第三阶段,M50正式发展为著名的创意产业集聚区。M50自2005年4月被上海市经委挂牌为上海第一批创意产业聚集区之一,曾先后获得“上海十大优秀创意产业集聚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等称号。园区收入达两千万元以上。园区入驻企业130多家,年上缴税收已达三千万以上。

4.2 M50低碳经济理念体现

第一,M50探索转型为工业园区的失败体现了城市低碳化的必然。为了适应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M50在进行转型调整的第一阶段首先定位为工业园区,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是由于M50在探索转型初期,没有实质上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的原则,即摒弃高污染、高能耗的高碳经济模式,向低污染、低能耗的低碳经济模式转变。实际上,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向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原粗纺厂的高碳模式,所以遭遇了能耗、环保等一系列高碳模式具有的障碍。这一失败从事实的角度证明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必然要走低碳化道路。

第二,M50主动转型为创意园区的过程是创意产业顺应低碳经济潮流兴起的缩影。M50吸引艺术家自主入驻体现了创意产业园区随时代兴起的一种必然性,而M50主动向创意园区转型则是在社会各界进一步认清产业结构调整应遵循低碳化原则,认识到创意产业本质上顺应了低碳经济潮流的基础上,创意工作者、政府及园区管理者三方积极努力的成果。M50创意园的形成时间和方式与国外创意产业兴起发展过程接近,并且由于M50经历了工业园与艺术园、拆迁与保护的争论,使之更具有典型性。

第三,M50创意园目前取得的成绩是创意产业适应低碳城市建设的有利证据。M50由于发展创意产业,首先使得苏州河畔最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建筑群得以保留,其包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延续;其次,粗纺厂以极低的改建成本重新倍数发挥其价值创造能力;并且,由于M50创意园主要产出物为画、艺术品等,较之前的粗纺厂,其能耗、污染极低,而经济效益极高。总之,M50创意园不仅成功将原先污染严重的城市旧区盘活,并且以更加时尚且具有文化底蕴的姿态成为展示上海的独特窗口,提升了上海国际化低碳时尚城市形象。

5 上海在低碳视角下发展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议

本文通过对低碳经济、产业调整以及创意产业发展三者的两两关系研究,建立了创意产业与低碳经济建设的理论联系性,并进一步通过对两者的特征契合性分析和M50创意园案例研究证实了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园区符合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时代要求。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低碳化视角对今后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园区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鼓励运用创意产业集聚区形式进行旧城空间改造,实现低碳经济与城市文明的有效结合。创意产业园区一般具有明显边界和隶属管理单位,而集聚区往往是由旧城的街道、里弄和小厂房联合自发形成的边界不明显的区域。一旦这样的区域自发形成创意产业集聚,它们不但与旧厂房改建而来的创意产业园区一样具有明显的低碳化特征,而且会辐射和影响周边普通居民的生活,从而更有利于低碳消费的形成,田子坊就是有力的例证。实际上现在上海由旧厂房改造而来的创意产业园区占绝大多数,而自发形成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相对较少。鼓励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立,将会更好的发挥创意产业的低碳影响力。

篇10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科技创新资源 整合 路径

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技术创新成为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仅表现在自然资源环境等先天要素禀赋的不平衡,更重要的体现在以科技创新力量整合的人文环境因素的不平衡。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欠发达地区长期滞后发展存在着“三大恶性循环”[1],即“自然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经济系统的恶性循环”和“人文系统的恶性循环”。前者属于客观因素,后者具有人为因素的特征,而这种人为因素形成的制度文化环境在当前经济发展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一国经济并不是生产要素的简单叠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技术这些要素,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2]。这种复杂的地域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市场机制还处于萌芽状态,以及传统的条块区域行政管理体制下的地方保护、地方封锁、地区分割等现状使得有限的科技力量处于分散状态,很难实现科技创新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资源整合的集成效应和规模效益。

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市场机制的培育,安康经济社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正在由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化迈进,特别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成为安康经济发展的亮点。目前,安康市富硒食品生产企业已达86户,其中35户规模企业从事富硒食品生产经营,开发了富硒茶、富硒矿泉水、秦巴硒菇、富硒饮品、富硒大米、富硒食用油、富硒魔芋制品、富硒保健品等50多个品系,实现工业产值24.6亿元;成长起了以紫阳县神云富硒茶公司、安康秦东魔芋食品公司、兴安富硒大米加工公司等一批富硒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市共有10家企业的11个产品获得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23家企业的24个产品被评为安康市特色品牌产品,5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已认定无公害生产基地68个,面积4万多公顷、产品24个,绿色食品两个,有机食品19个,等等。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显现出良好态势,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集群。然而,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生产经营依然是传统农业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手工操作、低成本、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低、恶性价格竞争等为特征的低端路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限。因此,通过安康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着力提高富硒食品产业的科技含量,以科技驱使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延伸富硒食品产业链,提高富硒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是安康富硒特色农产品产业升级发展的现实要求。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本文着力分析安康以产业发展带动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模式的成功经验及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提供有效的借鉴。

一、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及文献综述

区域科技创新资源从内容上包括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科技创新物质基础资源、科技创新人文环境及制度资源等。其中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机构、政府等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组织主体要素,是科技创新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是指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对特定的区域内各种与技术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技术创新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技术创新所需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进行的重新设计,实现创新体系内不同主体间人才、资金、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自我管理和自我协调进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活动机制。

目前国内学者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学者们对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科技资源及科技创新平台的研究。对于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研究重要集中在宏观政策研究层面。其中代表性的理论有:蔡宇宏认为[3],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各创新主体在创新方面的活动协调机能,它表现为在创新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套结构化的管理机制将不同创新主体整合在一起,实现创新体系内不同主体间人才、资金、信息等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孙庆、王宏起认为[4],地方科技创新平台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包括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园区、行业检测服务机构等各种类型的研发机构、转化机构和中介机构,因此,推进地方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实现平台的联动发展以及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共享;吴建南等认为[5],科技资源整合模式划分为大学资源开放模式、孵化器整合资源模式、行业资源集聚模式以及政府下设中介机构整合资源模式。本文以欠发达地区安康市为例,研究该地区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形成的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地方高校为平台支撑的行业中介组织广泛参与的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该种模式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简单的结论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