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

篇1

生命对任何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也是生命为什么如此珍贵,而我们必须要真爱生命的最大理由。而生命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其目的要培养小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甚至要超越生命,让自己活得更加精彩。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

生命教育一般从广义与狭义两个角度来展开研究与思考。广义的生命教育需要从生命的角度来理解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能充分体现出教育的人文关怀。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生命教育,主要是教育内容中涉及到生命教育的内容,教师需要有意识、有目标地来组织学生,并通过生命教育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熏陶,让学生不断的学习与领悟。进而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甚至超越生命。生命教育的提出,不仅是要学生掌握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生命给我们带来的各种美好。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之间的联系

1.语文教学与生命认知之间的联系

生命教育也属于一种生命意识上的教育,要让学生掌握生命之特点,对生命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从而熟悉生命法则,而小学阶段必然要让学生对生命有一定的认知。小学语文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其教材也包含了对多元化生命存在的解读。例如:以自然界生命为对象的教材内容《咏柳》、《》等等,以动物界生命为对象的有《天鹅的故事》、《狼与鹿》、《两只小狮子》等等,而以人为生命的对象也比较多《我的弟弟“小萝卜头”》、《》等等。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涉及到生命教育题材的课文比较多,为生命教育开展提供了一定的资源,课文中对生命有不同的呈现,能帮助学生加强对生命的理解。

2.语文教学与生命实践之间的联系

生命教育也是一种生命践行的教育。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与情感都还不够,必须要履行生命存在的义务与职责,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也为别人的生命尽一份力。小学语文课堂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感染,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熏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榜样力量具有一定的现实作用,小学生的行为学习通常会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而且喜欢模仿受欢迎、受尊敬的的一些对象。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这样的典型人物,可以对小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激励与示范,不仅可以起到对小学生践行生命教育内涵的导向功能,而实践能力也是提升小学生生存技能与生命质量的基本方式。

三、小学语文课堂生命教育实施具体策略

1.感悟生命之可贵,把握青春年华

语文学科的基本形式就是听、说、读、写。而小学由于年龄的特征与心理的特征,感情相对比较细腻、丰富。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生命教育,教师需要对学生内在的情感诉求进行把握与分析,通过“听”的方式可以将他们成功引入教学情境,进而感受生命之可贵,才能更好的把握青春年华。例如:学习《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时,首先教师让学生对本篇文章的作者背景进行了解。《生命生命》的作者杏林子由于小时候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90%的关节坏死,虽然她的腿不能动、手不能抬、腰不能转,但是她从来不肯向命运低头,忍受者病痛的折磨,利用这变形的双手创作了这篇《生命生命》这篇优秀的文章。笔者相信学生在没有学习这篇课文之前了解作者背景之后,心灵上已经产生了共鸣,在情感上非常佩服作者,也感受到了生命之可贵。随后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作者围绕“生命”的主题展开写作,如飞蛾求生片段中“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学生在阅读这个片段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生命的力量,飞蛾尚且如此,而我们又应该怎样把握生命的想法油然而生。教师可以利用《命运交响曲》打造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对全文进行回读,真正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让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生命因珍惜而可贵,生命因把握而更加美丽,在音乐的渲染下,真正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真爱与赞美。

2.领悟生命之感动,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生命教育中学会感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生命道路上最迷人的风景。人的一生往往会因为身边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动。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对白都能将我们心中最柔软的感情激发出来,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来自父母的关爱、来自朋友的帮助等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把感恩之情“说”出来。语文教师可以开展相关主题研讨会,也可以通过课堂读报等等直接的形式,进而让学生将生命中的感动一一倾诉出来,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例如:学习《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对本篇课文进行精读,《她是我的朋友》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孤儿阮恒,误以为献血会死,但是为了抢救受了伤的伙伴,还是已让献出了自己的献血,当问他为什么要献出自己的献血时,他只说了:“她是我的朋友。”文章重点对阮恒献血时的神情、动作进行细致的描写,生动的展现了他为了就朋友而无私风险的精神。学生在学习本篇课文时,受到感染与教育,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朋友之间要常怀感恩之心,朋友之间要相互扶持,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朋友观。

3.把握生命之真谛,敢于担当

人为何会来到这个世界上?而生命的意义又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生命的真正价值?这类问题无论到了哪个时代,相信永远都是一个复杂深奥的哲学问题,而这个问题笔者相信也永远不会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而小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更是不知所措,甚至会感到困惑,感到不解。身为小学语文教师也不需要一定要给小学生一个定义,但是探索生命的真谛,诠释生命的真谛,把握生命的真谛,似乎要从古今之外的历史典故、名篇佳作中去分析与研究了。

篇2

一、妙用导语,感受愉悦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清晰的状态。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导语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如在教学《莫高窟》这一课时,用课件播放莫高窟的图象,让学生欣赏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欣赏时有的学生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有的则不停地发出赞叹声,很显然,学生已经被莫高窟的灿烂辉煌和精妙绝伦深深地震撼了。这时教师问:“欣赏完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此时,学生表达的欲望已经被激活了。有的学生说:“莫高窟真是宏伟瑰丽啊!”有的学生说:我真是佩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这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那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的哪些艺术珍品呢?它们又有哪些特点呢?”这样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审美教学活动中来。

二、在想象中感悟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想象中感悟美。这种美不仅包括文本中所描写的意境美,还包括透过文中的人物所传达出来的心灵美。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其中之美呢?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擎起驰骋思维的天空。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感情,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想象,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经,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放飞想象的翅膀。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课文的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写了黄果树瀑布声音和形态,其课文意境优美,我在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后,我放了一段黄果树瀑布的录象,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从而扩展思维想象黄果树瀑布的美,正是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了意境美。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这就是想象美。

三、巧借插图,感悟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构思新颖,充满情趣的各种插图,这些插图富于美感,具有一定的审美趣味。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是培养学生感知力和审美鉴赏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插图的直观性、明晰性,更容易唤起学生心中的美感,所以运用插图渗透审美教育,学生更容易披情入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结合插图,体会由菜地、篱笆、小径和路边新叶不多的树木组成的幽深画卷,感受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呈现由黄蝶、菜花和儿童构成的画面及儿童急走黄蝶乱飞的动态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乡间田园春色的美和诗人对乡间儿童的喜爱。

四、创设情境,感悟美

篇3

【摘 要】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情境,图文并茂的化解课文的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等从而使语文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突破难点;审美情趣

在数字化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使用,发展成为现在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这无疑给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古人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教师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手段多种多样化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兴奋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在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常常利用形、色、声、像兼备的现代教学手段,有效地达到此目的。

例如:我在教学《江南水乡――周庄》时,考虑到作为中原地区的小孩子,他们对于江南水乡的景色是比较陌生的,但他们的探知欲却是十分浓厚的。如果让学生仅以极为有限的课本文字、插图和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去学习,显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在上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形、声、色俱备的多媒体课件,在轻柔的古筝音乐声中,出示周庄的实景图,让学生身临其境,能立即抓住孩子的视听,给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一个最佳的情绪背景。在学生连连的赞叹声中,老师再开始新课的教学。这样生动巧妙地导入课文,学生的思维立刻就活跃起来。这样,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营造出一种再现课文情景的氛围。使文字、声音、画面等声情并茂的信息代替课本插图、投影图片等静止画面。学生观看着活动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进行朗读和说话等语文能力的训练能充分到位,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四十分钟的效率极高。而且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昂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先放映小兴安岭全貌幻灯片,让学生看到小兴安岭有着茂密的森林,连绵不断,就象绿色的海洋,这样,一开始,小学安岭的景色整体美――“绿”,就自然映入学生的眼帘,接着播放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边看图,边被那优美的文字所吸引,尽情地欣赏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美景,体会到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激发了学生读的兴趣和情趣。在指导欣赏和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依次播放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短片,学生从中品味四季树木美的特色,多种色彩绿、白、红、黄、黑互相映衬,这色彩传递着作者的情感激发着学生的情趣,进一步激起学生对祖国林海美,资源丰富的自豪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的创设课堂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这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绘了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庄严、神圣的升旗仪式。写出了人们崇敬、激动的心情。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升旗仪式的庄严与神圣,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当学生们都期盼着升旗仪式的开始时,教师适时地播放天安门升旗仪式的实况录相,并配以慷慨激昂的讲解,让学生们亲眼看一看气宇轩昂、英姿疯爽的战士,亲耳听一听有力的脚步声和雄壮的乐曲声,进而亲身体会升旗仪式的庄严、神圣。以此点燃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掀起学习的。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图文并茂化解课文的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三峡情》一课,诗人主要借三峡的雨和云来表达对家乡的岚和深切的思乡之情。但作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与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有着很大的距离,我反复考虑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诗人对故乡深切的眷恋及思念之情呢?我首先让学生感受三峡的美,感受诗人生活的美。继而感受三峡移民在搬迁时难离难舍的情感,最后达到与诗人情感的共鸣。在教学时,我先播放三峡的美景和诗人儿时生活的画面,让学生感受三峡的美和诗人生活的美。在学生在感受三峡的美后,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三峡移民在搬迁时的感人场面,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三峡移民在搬迁时故土难离的情感。此时,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景了。最后,为了让学生与文本、与诗人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我又出示了两张图片创设了两个情境:①当他们作别生活了多年的家乡,启程远行的那一刻,回头凝望。②当他们搬离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远赴他乡的那一刻,再回头眺望。让学生再次激情接读。通过课件所创设的情境充分感受三峡儿女那种浓浓的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这时,我再播放第三段录像――《三峡情》这首歌。我和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音乐唱,歌声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此时达到了与诗人情感的共鸣,这节课的难点也迎刃而解。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个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仓库。课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使语文教学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架起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领悟到课文深层的美的内涵,获得美的体验。

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所表达的自然之美,蕴涵在图画和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教学中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情景的美和情趣的美。

篇4

(一)关注校园生活

学校是一个巨大的课堂,校园里的语文知识随处可见。学校的告示牌、橱窗、公共板报、学习的通知文件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课教学时,除了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外,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校园,并鼓励学生发现学校的细微变化和关注重要活动的开展。例如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学生办六一板报时,要选择哪些文字和图片,才能让我们的黑板报既醒目整洁,又能为人称道。在举行运动会时,广播台里播放的宣传稿既鼓舞人心,又文辞优美,这也是需要我们所有学生参与的。在植树节进行义务植树时,全新师生都穿着整齐的衣服在辛勤地挥洒着汗水,学生此时肯定有很多感悟,此时老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且可以拓展关于植树节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营造家庭氛围

家是孩子学习的第一场所,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在家里,孩子接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养成与家庭成员一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家的重要作用,让孩子从小养成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为此,我们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鼓励家长订阅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购买一些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电视节目。另外,如果家长是经营烟酒生意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了解烟酒的弊端;如果家长是经营图书、文具、水果、服装等生意时,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引导学生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这样,在谈及相关话题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尽情展现自己的知识积累,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家庭自豪感,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生活的兴趣。

(三)感知社会课堂

社会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商品的标签、产品介绍、产品说明、各种零食包装上选用的图片等都蕴藏者语文知识;街道上,各家店铺的装潢、器物搭配的整体风格都充满着语文与哲学;娱乐场所里,新奇可爱的卡通人物、色彩斑斓的花虫鸟兽都是语文美学。家长在带孩子外出游玩时一定要学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感知,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不断开放思维,这样在遣词造句时才会文思泉涌,信手拈来。

二、生活教育思想融入课堂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师生交流,实现因材施教

交流沟通是了解学生的前提。想要保证教育生活化,教师在平时一定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保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持久兴趣,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语文知识的诉求等。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遇到困难,也一定要及时帮助解决,扫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二)引导学生进行场景再现

篇5

关键词: 赏识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实施时机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快速改革,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品质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才能促进学生快速成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激发,会让课堂生命力大大提高。赏识教育是给予学生信心、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教学模式。利用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把握好小学语文课堂中赏识教育的实施时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落实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夸奖学生,赏识学生。把握好落实赏识教育的时机,及时且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才能让赏识教育的作用发挥出来。教师要利用赏识教育,让学生更积极地融入语文知识的理解过程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感悟。在学生获得新颖观点的时候,表扬学生,促进学生开拓更多的思路,从更多角度入手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师用自己真实的情感与学生交流,唤醒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才能加强学生的课堂学习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情感需要被激发,教师及时且准确地进行赏识教育,是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动力。初中学生是能够判断教师赏识真实性的,没有意义的赏识不仅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反而会让学生轻视语文课堂学习。

比如在讲解《小猫钓鱼》时,我对学生提出:“在小猫与妈妈钓鱼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有的说小猫掉到了水里,有的说小猫比妈妈钓的鱼多。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猜想,教师要对学生丰富的想法进行表扬,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动力。在赏识之后,我提出“结果如何?原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组织小学生自主阅读,找到答案。在阅读前,小学生得到了教师的表扬,他们会十分配合教师的教学,开展自主阅读。

二、从学生的闪光点出发实施有分寸的赏识教育

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赏识教育的前提,也是有效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对于教师来说,每一位小学生都值得全面了解与深入研究。教师要将了解学生的过程视为快乐的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发现学生的一个闪光点,教师都会有成就感。在语文课中给予学生表扬,就像给学生充电,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学习。赏识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现有能力的表扬,更要对学生的潜力加以开发。但教师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多地表扬学生,事事表扬与事事不表扬的效果是一样的。选择学生真正的长处与闪光点给予合理表扬,让学生觉得自己获得的表扬与自己的能力是一致的,才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比如在讲解《夏日》这首诗时,我引导小学生描述诗歌描述的情境,有的说自己可以通过画画的方式把诗歌画出来。教师给学生机会表现,并用赞许的眼光肯定学生,让学生得到精神鼓励。一些小学生在学习前就能够背诵整首诗,教师可以让大家给这位学生鼓励,以此促进更多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积极背诵,自主学习。

三、在赏识教育中利用理解与依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刚刚开始他们的学习之旅,学习能力十分有限。在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中,小学生必然会遇到学习上的问题。一些小学生能够积极处理问题,一些小学生则屈服于问题,抗拒语文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施赏识教育,给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教师要理解小学生的学习问题,不能一味地批评。批评,只会让小学生丧失自主学习能力。在信任学生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能够让课堂氛围更活跃,促进学生再次自主思考。

比如在讲解《曹冲称象》时,一些小学生没明白曹冲称象的道理,我便引导学生重新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肯定学生的分析态度,给学生继续自主思考的动力。在信任学生的基础上落实赏识教育,能够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更能让小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尊重小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用赏识的方法促进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能够让小学生获取自主学习的机会。只有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才能通过自主思考获得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胡礼兵.精彩课堂不曾预约――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6).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204-01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

1 挖掘情感,以情动人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之有利于语文学习。语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形象思维和情感思维为先导,发散性和可塑性性强,学生的个人态度,情绪、心境、审美情趣甚至人生观、价值观与情感有关的人格因素等等,无不影响着语文的学习效果。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既做“经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又做“人师”,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以促进语文学习。要在教学及生活中,教育学生时刻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审美情趣,高涨的情绪,稳定的心境,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正确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我想这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是十分重要的。

2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语言的激励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要讲究轻重缓急,把握好节奏,达到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那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3 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3.1 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师范朗读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

3.2 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借助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语言亲切,感情真实,通过反复朗读,以至达到可背诵的程度,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通过朗读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各段写法类似,均由话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教学时应凭借朗读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读描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吃的这一部分时,对描写大娘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辅以缓急恰当的语气,读出朝鲜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之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加强感情朗读,以达到升华情感体验之目的。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

4 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摹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对以动、植物为表现对象的课文,要化静为动,注情于物,达到物我两化的境界。不管阅读哪类课文,都要引导学生把心摆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类:

4.1 模拟真实情境。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地方描述的情景是无法得到再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的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观摩一位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创设的情景,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4.2 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质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学《不合群的小蝌蚪》时,我利用CAI课件,制作了一群蝌蚪在欢快地游玩时,另一只形体和颜色有些不一样的蝌蚪却游到一旁,独自悠闲的玩着的动画情景。这两种不同的现象马上就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用不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早已举着小手急于表达自己的发现了。

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引言

小学阶段是儿童离开家庭,接受社会化的初始阶段,对于儿童的智力启发和行为塑造,是一个不可忽视和替代的重要阶段。人的潜在智慧发展的最佳时期是在小学阶段,根据组织行为学以及心理学研究表明,智慧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即智力要根据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适时开发挖掘,这样才能有效的促使个体不断与社会相适应。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素质教育,一个基本的技能就是对于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运用,对此,小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就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

1.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教育观念已十几年,但由于许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认识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很多学校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教育观念还没有“转轨”。而充分落实素质教育,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与素质教育相比较,应试教育的弊端层出不穷,诸如,教学目的急功近利、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个性、教学的效果则是吃力不讨好。而素质教育则更侧重于全体、侧重于全面、侧重于基础发展,同时,应试教育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其次,要在素质教育中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小学语文教师还必须明确教学要达到立体、全面的目标。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不仅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教学所要求的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能力,更要通过语文的学习来感染学生,使他们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陶冶他们真善美的情趣,学会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

1.2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经不但表达意思,传递记录信息,而且写字早已经成为了一门艺术——书法艺术。人们常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从一个人了的好坏可以直接感知人的素质与人品。对于小学课堂的学生,由于课程的突然增多,作业、笔记也多了起来。如果没有良好的写字习惯,且不说作业的有时会写得一塌糊涂,笔记更会潦草得连自己都无法辩认,这样势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为此,我在每节课专门拿出五分钟进行写字训练。这种课堂训练比起课后学生自己练字效果要明显得多。我的做法是:从字帖中精选出适合学生的楷书字帖一页,印发给学生。每节课进行五分钟的临摹练习,教师逐个巡视指导,纠正不良的写字习惯,指导学生尽快掌握写字的技巧,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写完后,学生互评,教师课后选出佳作给学生张贴展览。适当时候,可以举行书法比赛、作业评比。这样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写字的能力,提高学习的效果,让一手好字使学生受益终生。

1.3利用查字典,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低年级小学生刚刚学完查字典,教师应重视如何利用查字典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及至形成良好的查找习惯,这是学生将来学习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能力和素养。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训练提高这一能力呢?我们在预习课文的环节,要求学生在熟练朗读完课文之后,再单独拿出几分钟把遇到的不会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查一遍字典。当然,需要限定时间,这也是讲究效率的一个体现。在开始的半学期甚至一学期,这种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的。等学生掌握了这一方法并形成了如何进行预习的习惯,再放在课下进行。这样符合学生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认知规律。如果一开始就放在课下进行,学生会因为不知道或不熟练这一环节的程序而无所适从,进而演变为随意应付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而很难形成良好的自学方法、能力和习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重视这一传统教学环节,或者为了赶进度从时间上挤掉了这一环节,今后应引起高度重视。

1.4扎实进行阅读训练

现代媒体虽然已经非常发达,但文献仍然是知识的主要载体,阅读也仍然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方式。阅读是学生学习功课、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对学生学习功课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基础可采取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每节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三分钟作文赏析。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最新的《优秀作文》课前当堂阅读。由于是同龄人写的文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时采取默读的方式,并提示学生改掉用手指读,晃脑袋,嘴出声等不良默读的习惯,逐渐加快阅读的速度。并把读中遇到的好词句课后记录在笔记本上,不认识的不理解的字词,课后查工具书解决。这样,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读书、学习。

1.5利用课堂测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家长普遍感觉不是学生减负了,更大程度上是老师减负了。作业少了,批改的任务自然也少了;不搞考试排名了,单元试卷都放在课下当家庭作业做了,老师的批阅也简单了,不是有家长的签字嘛。现在家长担心的是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依靠什么途径来了解?现在学校似乎在以一种消极低调的姿态在应对素质教育的改革,并没有深入考虑如何来培养训练学生的能力素质问题。前面也分析过,学生的各种能力其实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细小环节训练出来的,而本该引起重视的这些环节却又都是普遍遭到教师们的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眼高手低、忽略不计,被置入视觉中的盲点区的。适当增加课堂测验,能够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名次可以不排,但对老师来说,对错不可以不改。而且,课堂测验与在家做练习的感觉不一样。

2、总结

总之, 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它涉及到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的改革。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 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践行;小学;语文教学;法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074-01

新世纪,面对社会发展的要求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责无旁贷,除了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修养和语言组织能力之外,还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包括他们的个性、道德观念及法律意识。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如何在教学中既不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同时也不会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需要教师能够以语文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础,将法制常识有机地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中,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增强学生法制意识,使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相融合统一,从而达到预想的效果。现在我就结合一些实践经验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法制教育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贴近生活,构建简易的教学情境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面对一群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学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积极的为学生创设法制教育的氛围,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活动得到切身的感受。对于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老师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及了解它的危害性。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建立一个模拟法庭,让不同的学生来扮演原告人、法官、被告人、辩护律师等,再现生活中的某些情境。通过这类活动的开展学生逐渐会意识到作为一个人必须有良好的道德,不能,损公肥私,必须要学会公平、公正的去对待每一件事,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法制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制素质。其次,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安排的班会活动,对学生进行直观、生动的法制教育。例如,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时,就可以让学生了解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交警叔叔和行人,通过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了解许多的交通法规的同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增强了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从而让他们受益终身。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法制教育的主题演讲比赛。如“远离”、“远离网吧”等,通过一系列的演讲比赛,为学生法制道德的形成搭建了平台,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精心备课,强化设计教学内容

对于小学语文课的法律教育来说,很多的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都需要老师有效设计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设计,主要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了对整个教学内容要有整体把握外,还应该注重探究在这课内容中哪些是能够对学生法律教育形成有效刺激的知识,哪些地方又是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知识,进而对这些相关内容进行筛选,并作出有效的设计和预测。同时教师还要学会避重就轻,适当的进行取舍,不要满堂灌,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从而促使他们对学习知识能够主动参与和理解。在现在很对新课程教学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有很多老师讲的并不多,但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却很好。这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计的结果。通过有效的设计,教师可以恰到好处的控制知识量,集中解决重难点问题,同时还为学生留有大量的自我探索时间,在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深挖教材,广泛开展主题教育

就小学语文教材而言,其中有许多优秀的,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古今中外的名篇。同时,其中也不乏可用作法制教育的好素材,对于这些素材就需要教师适时挖掘,同时将教材内容和法制教育相联系,在对学生进行法制知识的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对此,教师抓住可以这样做如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教学如:“赡养”这一个词语,教师在键鼠这个词时就可以与“抚养”联系起来,同时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同时让学生自己发挥,用这两个词造句,进而进一步了解这一词语的含义。这是老师要有效的把学生引进到法律的世界,让学生知道一些关于《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知识,理清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赡养与抚养的关系,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尊敬父母的意识,让他们明白将来自己是有法律责任来赡养父母的,这样就培养了他们的法律意识。其次,还可以利用文章重的个别句子进行引导。同时,开展社会规则的教育,对于规定,不该做的绝对不做,要求做的必须去做,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

四、开阔视野,开展生活实践活动

也就是说在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后,为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有意识、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加强对这些知识的感悟。对此,教师可进行法律知识的拓展作业,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制度,如《凡卡》一文中就可以适当拓展,让学生在课后去了解身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然后回到课堂师生之间进行探讨,并从中初步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又如定期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如在每次班会课上,或者是每学期开始和结束时,均可以一次作为为学生传达法律知识的机会。特别是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末成年人保护法》、《小学生守则》等,让学生在学习这些法律知识的同时,一方面为学生自己遵纪守法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又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篇9

我国的儒学之道提倡“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精神,又有韩愈在《师说》里面强调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文”和“道”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语文教育有其作为人文科学的特殊性,自然也强调“文”“道”合一,文即语文知识,道及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1]。当前,我国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面,提倡素质教育,如何有效的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结合起来,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强调德育与知识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从根本上讲,语文是一门教人如何做人的课程。小学生处在形成个人社会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前期。同时,他们也处在资讯发达,信息多变的世界里,因此对他们的思想培育尤为重要。没有良好思想修养的人,也是很难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纵观世界,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即人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另外,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学生的良好的品行修养和审美情趣”等。

将德育融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完全可行的。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程资源的广泛性,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家庭和学校的生活,电影、电视、广播、网络,还有诸如演讲会、辩论会等,以及戏剧表演、纪念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甚至是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2]。教学资源的广泛性,使得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这为融合德育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小学语文知识和德育教育相融合的方法

(一)通过课本立意进行德育教育

对小学生而言,语文课堂教学不可能是单纯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也不可能单纯的以点到面的思维来理解。有效的方法是在知识教学中寓意德育,德育反哺知识,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以四年级下册的课文《父亲的菜园》为例,这篇极为优秀的记事写人散文,可以将语文知识性与亲情,家庭教育完美结合起来,过程如下:

1、理清文章思路,弄清楚文章大意。这是语文教学不可避免的内容,因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交流和倾听,而阅读和理解则是基础。就《父亲的菜园》而言,和学生分步骤进行探讨,得到结构如下:失去菜园—决定开垦—开垦荒地—垒上石墙—种上豌豆—豌豆肥田—拾粪肥田—菜园丰收。而知识点则需要强调,作者通过对父亲语言和动作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这是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描述的语句不华丽,非常朴实,但是非常感人,语调舒缓,娓娓道来,蕴藉隽永。

2、重点提炼。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是教学重点。在该节,知识的提炼应不仅仅局限于语句描写本身,而应结合当时具体环境,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引导学生从“普通的农家” “总也盛不满的菜碗”“婴儿断了奶”“我们四处拾粪”“我们在山坡放牛”等词语,分析和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活条件。这样,将语文知识拓展到历史、语言、背景等刻画上。

3、知识中孕育德育教育。首先应强调父亲的坚强、执着,家庭的友爱、和谐。现在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环境的影响,他们受到过分宠爱,唯我独尊,不可能体会到文中作者一家失去菜园生活的艰难和父亲在荒坡上开垦菜园的艰辛,这是教学上的难点。因此借助《父亲的菜园》,让学生身临其境,对他们的父亲、母亲,或他们尊重的人的背景进行描述,并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如“父亲为了家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的内涵等。通过这种让学生进行回忆,讨论的方式,体会家庭温馨,认识到父母所付出的爱,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堂非常有价值的伦理课。如果他们能够通过《父亲的菜园》学会珍惜美好的生活,感受到深沉的父爱,德育教育应该是成功了一半。

又如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课,在知识目标上可以强调以下几点: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了解作者以及作者的时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母亲的事例;熟悉刻画人物性格的一般写法。而在德育内容上,则在字里行间让学生去体会母亲对作者浓浓的爱,以及深深的期望。这篇文章和《父亲的菜园》有很多相似之处,如语言的朴实,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

(二)将语文课堂教学积极融入生活

对于小学生而言,语文是与社会实践结合最紧密的课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离开生活。以二年级上册的诗歌《悯农》为例:在该篇诗歌教学中,完全可以将教学资源扩充到城市以外的乡村田野、古代特定的历史空间等。这首诗歌从知识层面上讲,可以注重以下几点:写作诗歌的年代及背景,可以让学生重温历史画面;如何朗读,领会,品评和鉴赏诗歌;体会诗作中诗人表达的感情等。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由此可见,对诗歌的鉴赏本身也是对人的品格能力的检验。《悯农》本身是德育教育重要的载体,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二十个字,就写出了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那么多的社会财富,他们是值得歌颂的﹑赞扬的。但是他们没有权力享用自己创造的社会财富,不合理的社会使他们贫困无助,冻死饿死,不能生存下去。因此,这篇诗歌德育精神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诗歌中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社会制度的不公。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是和谐社会,教师应当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尊重劳动人民、珍惜拥有的一切。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还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脱离了思想性的语文教学,是纯语言的教学,这背离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在“文道统一”的思想指引下,我国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很多课文,都体现了一种人文思想,如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观点立场,或表达作者人生体验,展现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等。可以说小学语文课本 “是传播社会学理论的启蒙本,灌输文化史知识的普及本,同时又是一本生活的百科全书。”[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是趋势,也是必然。

参考文献:

[1]郭小娟.语文教学还应倡导文道合一[J].文学教育(下) .2007(6):87

篇10

1.激发创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因此,他向全体教师建议,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火花,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的鲜明色彩,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的鼓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司马光》、《乌鸦喝水》课文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这样的启发性问题:如果你遇到司马光这样的情况,该怎样办?你能帮助乌鸦想出别的办法吗?同学们争辩得很激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这种激烈讨论中得到了锻炼。对所持不同意见的学生,教师都给予鼓励,合理的则给予表扬。

教师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好词语、好修辞、好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要多加关注,尊重其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并给予表扬,使其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会心情舒畅,课堂上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了和谐共鸣,增进了情感交流,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

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还要鼓励学生树立创造精神。上课时让学生发表见解,多显示思维活动过程,思维过程的展现与评议可以打破传统封闭型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思考、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多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想到的?”“你的思路卡在哪里了?”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从而不断排除障碍,克服思维定势,理顺思路,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创造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使学生头脑中经常闪现出创造的火花。

2.运用求异法,旨在创新

“求异”法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运用“求异”法,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各抒己见。例如在教学《司马光》时,有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这种方法,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积极发表见解,把整节课气氛推向了。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小学生由于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式”常常“人云亦云”,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去设想。例如一些成语,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狐假虎威”不好,但狐“假”虎威对付老虎,保全性命,难能可贵。由此可见,运用求异法,学生能突破原有框架,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3.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鼓励学生大胆幻想,以幻想目标激励学生,然后启发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幻想目标的桥梁。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对事物的未来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未来大胆进行幻想,并以此幻想目标为导向,激励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幻想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提高创新技能。例如在教《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结尾有这样一句话:“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概括了荡舟漓江的情景,内涵丰富。我抓住词句,引导学生想象:桂林山水景色如何?学生创造性地描述浏览情景。有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空白点”,引发学生“补想”,培养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

展开想象的方法方式很多,还可以抓住结尾引导。有些课文的结尾犹尽而意未了,余音不绝,耐人寻味。教师可抓住结尾循着文路展开合理想象。或是抓住课文“假想”成分,引导学生推想。有些课文题材是科学小品,蕴含创造性思维的许多因素和良机,教师可根据体裁特点,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充分挖掘各种因素,把握培养良机,引导主体参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积极开展语文活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