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培训范文

时间:2023-04-05 22:4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考研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考研培训

篇1

关键词:考研培训机构;培训市场

一、我国考研市场现状

(一)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逐年增加,催生\"考研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本、专科的大量扩招致使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不少学生选择了考研,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增加就业的砝码。在这种形式下催生了\"考研热\"现象。

表11997-2010年硕士研究生的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单位:万人)资料来源:《历年考研报考人数与录取比例统计汇总》,http//2009.11.28

(二)考研辅导班众多,考研市场成为第二大教育产业

市场不断膨胀的考研大军,推动了考研经济的发展,\"考研经济\"成了中国第二大\"考试经济\"。由于考研市场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及低投入高回报的产业特点,使众多商家纷纷介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一百五十多家培训学校,而且每个学校至少有三四个培训班。在考研辅导项目中,费用标准也有很多。费用最高的达到了8000多元,甚至还有10万元的被冠以\"超钻卡\"、\"VIP学员\"头衔的高端培训项目。据教育界人士估算,目前每名考生的考研费用平均不低于2500元。如此算下来考研培训总费用2003年就超过20亿元,而2005年已增至约30亿元。

二、考研市场中出现的问题

中国考研市场年近30亿元的巨大收益,导致了众多人士纷纷加入。但是,由于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机构违反国家法规,胡乱办班,甚至有黑恶势力参与其中,不仅严重损害广大考生和老师的利益,而且严重扰乱正常的教学活动和市场经济秩序。

(一)违规经营,\"黑班\"搅乱市场

按照规定,举办考研辅导培训的机构必须有教育行政部门发给的《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要取得该证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办班负责人在注册地有常住户口,有副高以上职称;二是注册资金50万元;三是有500平方米的教学场所;四是有固定的师资力量。实际上,这4条规定都可以规避。户口和职称,找个高校的退休老师,私下签一个\"借名\"合同;资金不够可以通过公司来解决;找个固定场地更容易,可以假借中小学校舍;至于固定师资,找几个高校教师的资质证件复印件即可。各地这种作假的\"黑班\"有很大一部分,这也是造成辅导培训市场混乱的直接原因,给政府部门的监管带来很大的障碍。

(二)虚假宣传和承诺吸引生源

为了争夺巨大的考研市场,各地开办考研培训班的广告铺天盖地。这些广告中的虚假和不合法骗术主要有以下几中:

1、鼓吹超强师资。不少考研辅导班的广告中公然打出\"可透露内部消息\"的字样;有的广告则用\"连续×年担任国家阅卷组组长,××教授将现场面授\"等字眼吸引学生。事实上,这些宣传只是辅导班的一种招术,所谓的名师不过是普通的高校老师。

2、夸大押题率。很多考研冲刺辅导班声称\"某老师押题命中率达98%\"或者\"某某年押中90分考题\",实际上,他们的测算方法是只要有内容相关的考题都算进去,而各冲刺班每年的押题内容几乎相同,有的辅导班押的就是考试大纲的内容。夸大押题率宣传的目的,就是要吸引学生,扩大生源。

3、程序违规。未经审批就的考研辅导班广告比比皆是,有的新闻媒体对此类广告根本不审查,给钱就登,甚至用专版、专题形式给办班者刊登不实报道。

4、辅导班的一些承诺往往兑现不了,将老师偷梁换柱,考试不及格向考生赔款的承诺难以兑现,盗版教材横行等,这些现象在历年的考研辅导班中重演。

5、辅导班面授成视频。不少辅导班在各种宣传广告和咨询中,说明是面授,但是开课之后往往改成视频或换掉老师。学生则无可奈何,因为根据辅导班的要求,开课之后是概不退班。

(三)考研培训人才匮乏

考研资料、考研培训构成了考研经济的两大块,相关人士认为对于专业编写资料市场和专业人才已经相对成熟,而考研培训的师资却相当匾乏。事实上,名师就那么几个,而全国各地的辅导班却成千上万。名师就去一两个地方上课,多数辅导培训班则是由名师的弟子授课,相当部分的辅导培训班是在当地的大学里面请一些老师去上课,而且还会冠以一些特别的名号。

(四)考研市场,暴力争夺加剧

考研经济的最大受益者是考研辅导班、辅导书的书商和出书者。其中考研辅导市场已成为最诱人的部分。考研培训带来的巨大利润使很多培训机构采取各种形式的手段争夺市场。因争夺地盘引发的治安事件屡有发生。其中最骇人听闻的就是为了争夺生源,河南考研市场的\"云鹏考研\"老总多次指使他人殴打迫害竞争对手,并致一人死亡两人受伤。

以上现象表明我国目前的考研市场出现管理真空,考研经济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会扰乱考研市场健康发展。考研辅导班亟待辅导。

三、解决办法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考研热\"导致培训市场的繁荣,不该是混乱和腐败。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规范考研培训市场。

(一)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

研究生招生录取考试内容和方法依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这为应试辅导提供了存在的空间。由此可见,要想规范考研辅导市场,必须革新现存的研究生人学考试体制。根据某课题组专门对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统计分析结果,文理工科研究生综合能力结构要素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收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出题组成员每年也要经过考核认定,保证出题具有以上五种能力考核的特点。在考核出题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仿效美国GMAT(管理研究生入学考核),它是一种能力测试而不是知识或水平测试,注重考生的学习潜力或学习资质。同时,GMAT考核带给我们的启发还有我们的考核评分标准需要改革。首先,每做对1题,得基本分1分;做错1题,倒扣0.25分。这样可以防止考生胡乱猜题。其次,将上述原始分数按照某一公式换算成标准分。标准分最高为800分,最低为200分。这种相对计分方法使考生的成绩总呈稳定的正态分布,避免了某次应试培训考核成绩太高而另一次成绩太低的情况。最后,两个写作部分之外的七个部分中有一部分不计分,其作用是充实和补充题库,但考生并不知道哪部分不计分。这样,不单纯考书本死知识,培训的难度相应加大,从而促使其改变培训教学的范式与方法,有效避免了广告宣传对于学员的误导。但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只有在长期中才能实现。

(二)政府对考研培训的规制

1、制定价格监管机制和加强税收价格

信息不对称是考研辅导市场信息不对称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高达近千元一科的辅导课程定价标准,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首先为了防止偷税漏税,税收部门应加强税收管理,通过强制手段统计征收名师的个人所得税及辅导机构的盈利税,使得整个考研辅导市场运作合法化良性化;其次通过制度性的监管,使考研辅导产品价格符合物价部门相应法规标准,价格回归价值规律,避免恶性价格竞争的同时,缓解百万考生的经济压力。

2、制定质量审查机制,增加市场透明度

对于考研辅导类产品的质量,尤其是其核心师资力量,相关部门应该审查其具体信息,包括这些教师所在院校、行政职位、技术级别及学术造诣等是否属实,同时严禁现任出题组成员进行各种形式的对外辅导授课。强制的审查机制,可以增加市场的透明度,从而减少交易的成本。另外政府还有其他方法来解决考研辅导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如由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市场信息的统计、分析、研究;或建立相关的第三方官方网站,把辅导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信息准确公开的放在网上,以减少需要该种信息的考生的信息成本等。

3、完善相应法规,成立相关部门

现在对于民办教育有《民办教育促进法》可以对其监管,但对于社会力量举办的考研辅导班这样零散的机构,却没有相关的法规依据。因此政府应当完善相应的法规,出台一些政策及管理方法,使得考研辅导市场规范有法可依。政府还应当成立相关的部门专门处理在考研辅导市场上发生的纠纷等一系列问题,杜绝教管部门,工商部门,民政部门\"三不管\"的现象;对于考研辅导市场上出现的恶性竞争行为,该部门可以出头联手工商,公安等部门对于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不合格的办学机构坚决予以取缔。

(三)学子需进行信息搜寻,寻找适合自己的辅导班

在考研培训市场仍然比较混乱的情况下,消费者为了克服自己在交易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应该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去收集关于考研辅导市场各类辅导产品及各辅导机构的信息,以提高信息的对称程度。

(四)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考研知识普及教育,建立完善的维权通道

高校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考研基本知识的普及,使其具备辨别好坏的能力。此外,还应建立一系列的学生维权组织,并与相关的政府、教育监管部门实现良好的沟通,以有利于学生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考研辅导机构的品牌经营

在考研辅导课程质量优劣混杂的考研辅导市场上,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质量好的考研辅导课程有时会被挤出市场竞争行列。各优质辅导机构可以通过信号传递的方法来标明自己的办学条件优异,从而改善市场上信息不完备、不对称的状况。通常来讲,提供优质课程的辅导机构可以采用创品牌的方式向市场和考生们传递正向的信号。因此,各辅导机构办学应该从长远利益出发,力求保证质量,长期过硬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自然会得到广大考生的认可,成为名牌学校,在优劣混杂的考研辅导市场上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闫睿.考研辅导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D].四川大学,2007

[2]朱仁宏.中国应试培训产业增长范式与政府规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

[3]徐琴.我国考研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09)

篇2

关键词:党校 干部教育 培训

党的十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不折不扣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因此,必须发挥党校“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党校系统最前沿的县级党校作用,做好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1]

一、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概述

各级党校干部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关键性作用,必须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阵地作用发挥出来,坚持其培训工作为党的中心任务、科学发展以及干部健康成长等服务,从而培养出大量高素质与高能力干部人才,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目前,一些县级党校却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受物力、财力、师资以及重视程度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其党校培训工作不能适应新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质量难以得到提高。

二、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1. 重视不足

县级党校缺乏上级党校的必要指导以及帮助,缺乏地方党委对其重要性的认识,缺乏相应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缺乏监督检查与落实机制,缺乏规范性意见,等等。而且,党校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对自身功能作用认识不足,没有主动融入到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中去。除此之外,其办学条件较差,上级党校办班层次下延,还可能会有其他办学机构抢办而导致其培训工作有难度。[2]

2.实效性与系统性不相适应

党校干部教育长期以来都侧重形势与政策宣讲,确保干部思想意识教育到位,但是却缺乏对干部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其课程设置都只是针对性地进行工作难点和时政热点培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传统内容与创新知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之间,皆比例失衡,前者多,后者少。虽然多数党校的教师队伍具有良好的理论素质,但是却没有准确把握重大理论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生活及工作实际有机联系起来,欠缺实际工作经验。[3]

3.培训方式与观念不相协调

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培训方式与观念不相协调,主要体现在培训者在讲授时,主要以教师、理论讲座为主,学员听课、实践操作为次,使得学员们参加培训的积极主动性不足,觉得枯燥。目前,县级党校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主张党校教学以理论的宣讲与灌输为主。县级党校依然以传统灌输方式为主要的培训方式,培训教师还没有掌握新型培训方式,如互动式和体验式等,难以在培训中将其熟练运用。

4.师资结构比不协调

当前,部分县级党校的师资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年龄结和学科结构方面结构比不协调,中青年教师和经济、哲学类教师较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虽然师资队伍也不断再增强、综合素质也在提升,但也存在不同步、不协调的问题。县级师资队伍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符合时代特征的思想、过硬的理论功底和讲授技艺等方面的实力。那些传统讲授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需要,现更偏向互动性较强的培训方法,这对于党校教师来说,压力与挑战逐渐再加大。[4]

5.基础设施和培训需求不协调

在教育培训机构中,其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没有达到相应标准。虽然近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加大了建设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硬件设施进行了改善,但和当前培训需求目标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培训教学手段单一,而且现代化程度低,其基础设施仍然跟不上形势发展。另外,财政投入不足,导致培训、科研经费不足。未建立适宜的物质保障机制,没能很好地满足培训需要。

三、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改进措施

1.加强培训针对性与实效性

在这方面,首先注重学员需求,遵守经学管用原则,探索适应学员们多层次、多样化和专业化学习需求的创新教学模式,针对干部之间存在差异的实际需求分别精选与确定相应的培训内容。而且,还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与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而建立专题课题库以及案例库,并且对其进行不断充实与更新。在培训时,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加强培训实效性,注重培养学员们对实际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能力。另外,还应该对培训方式进行创新,如多媒体教学等,以使得培训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和生动。

2. 实现师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对于党校教师来说,教学实力的高低取决于学习能力的高低,务必要高度重视教学水平的重要性,教学是职业、是饭碗,教学是责任、也是面子,教学是本质,教学是艺术。因此,学习是工作的前提,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教师要不断的为自己“充足电、加满油”。

对于县级党校来说,应该建立教师定期学习和培训制度,让教师走下去、走出去,深入基层、走出局限的视野,不断的学习,更新自身知识,拓宽视野,实现教师的理论水平的提升与实践经验积蓄,从而提高培训质量。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学者、县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或者优秀学员为学员们上课的方式来弥补师资知识面的不足,以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在教学设计方面,要深入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完善教学素材,注重提升授课技艺。改进方式,最好制作成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作为辅助;课堂上精心设计互动、巧妙应用电子课件、学会应用故事与笑话,清晰的逻辑推论等;课程内容设计要有针对性、时效性、前瞻性、地域性及专业性。将自身优势发挥与学员渴求的焦点相结合,对教学的理念与教学的方法适时的更新与创新,激发受训者的学习自觉与主动,提高学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3.建立培训考核激励机制

在这个方面,可以按照培训内容和方式来确定学时和学分构成、标准及其计算方法;根据相关培训规定,按不同职级,每年完成规定的学分学时,纳入年终考核;同时,还要将考核结果记入其个人档案中,作为评先选优、提拔使用等方面的依据。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投入

县级党校应该努力获取党委政府财力物力方面的大力支持。从而加大培训、科研资金的投入;将培训的相关教学设备进行更新,增加培训过程中必要的住宿设施以及餐饮设施,将现有培训环境进行改善,适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需求;另外,党校还应该做好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将培训工作所需的各种具有明显特色的域内基地建设好,发挥基地示范教育功能,并加强各基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结束语

总之,随着党校干部教育工作的作用日益突出,县级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必不可少的培训与轮训基地,必须要将其中存在的工作问题进行妥善处理以及解决,不断改进。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对工作过程中的实践与经验进行总结,并且认真思考,从而实现县级党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教育声誉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章雨.对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思考[J].延边党校学报,2008(12):25~26

[2]钟君英.加强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以洛南县委党校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3(6):32~31

篇3

关键词: 成都市 传媒类艺考培训 办学模式 产业生态

艺考培训机构是主要针对艺考学生参加专业考试提高教学服务的盈利性组织,一般属于民营性质。伴随着“艺考热”持续高温,看准艺考培训这块利润丰厚的大蛋糕的人也越来越多,艺考培训形成一种产业,并逐步有了内部游戏规则。

四川省是人口大省,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上百万,艺考学生数量在全国也是排名前列。而成都市是四川省艺考培训的中心地带,上百家规模不等、运作方式各异的培训机构。本文选取成都市的传媒类艺考培训机构为分析对象。

一、传媒类艺考培训机构办学模式

培训机构办学模式实则企业的运营模式,不同的运营模式决定了利益争夺点和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在成都市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1.借招生高校东风。这种模式是艺考机构在招生高校附近设点,通常在离学校很近的写字楼或居民楼中,负责人或者所聘用的老师是高校的在职教师,对外宣称为“某大学培训学校”。如在川大科技园职业技能培训学院设点的某机构,在招生宣传上一律称“川大艺考培训”,并承诺由川大联考出题人和考官参与教学,但这类机构一般只在本教学点扩张规模,因为脱离“高校周边”这个重要的区位因素,吸引力会大幅降低。

2.独立办学。这是大多数机构选择的模式。这类机构不受“高校附近”的地理位置限制,往往能设立多个教学点,实力较强的几乎能覆盖整个成都市,小型的也多有两三个校区。这类机构多是由一个校区向多个校区发展,初次投资就多个校区并行的很少。但它们一般经过两三年就能积累资金进行扩张。这类机构招生工作是非常艰巨的任务,一般会组织专门的招生团队,每年五六月会赴全省各地开宣讲会,进行招生。

3.与二、三流中学合办。这是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二、三流中学每年本科上线率不甚理想,重点本科上线率更是惨淡,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文化课水平是比较困难的。近一两年,一些机构瞧准这个机会,与中学达成协议,一方面给学校保证一定比例的艺考学生升学率,特别是保证大幅度提高本科升学率,这对二、三流中学管理层很有吸引力,一方面将学生培训费与中学分成,从经济利益上给予回报。

进入中学办机构,优势是极其明显的,最重要的是不再需要全省各地招揽生源。对不太成熟的辅导机构,招生一直是工作重点,只有招到足够数量的学生才能实现盈利。进入中学驻扎后,学校允许机构给学生开宣讲会,中学班主任也会推荐学生参加培训,一般一个年级在高二下学期就会有数十人报名,已足够支撑培训机构在一个校区的运作,并且基本节约了构建招生团队的费用。

4.兼营。这种模式主要是指以其他艺术门类培训起家的机构兼营传媒类艺考培训。如某业余音乐学校,本身是依托四川音乐学院建立的社会艺术教育机构,艺考培训只是业务的一部分,而传媒类艺考培训更是其中很小的部分。

二、对传媒类艺考培训产业生态的几点反思

将教育事业做成教育产业,必然会产生诸多问题。在培训机构对利润的尽情追逐中,那些为未来奋斗的学生往往成了牺牲品。

1.大多数机构资质不明,教育投机。市场上难以计数的艺考培训机构,很少有过硬的教学资质。一是没有固定的教学团队,老师流动性极大。二是没有成型的教学体系,各个招聘来的老师自己准备教学材料,互不相通。“艺体培训机构没有监管体制的约束,在利益驱动下,整个艺体培训环节越发混乱”。[1]

2.忽略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错误期待。“艺考热表面看起来是‘艺术热’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它由于诞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缺乏身后的文化土壤,这种‘热’不完全是考生发自内心艺术追求的‘热衷’,而是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热闹’成分”。[2]机构为了最大限度地招到学生,总是在宣传中肆意夸张参加艺考的好处,却几乎不顾及学生是否有语言、艺术天赋,有没有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学艺术的文化课‘先天’不足,似乎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共识,事实上,纵观历代艺术大家可知,真正的艺术需要文化底蕴的滋养,而不仅仅是技艺的支撑”。[3]

3.“放羊式”管理,耽误学生文化课复习。培训机构将学生组织起来“集训”,虽给外地学生提供了住宿,却没有相应的生活老师。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外地求学,心理上会很不适应,加上“90后”学生自理能力较差,许多生活问题没有成年人帮助不知如何解决,这一时期学生心理最易出现偏差。

另外,培训机构只负责专业考试的合格与否,对文化课复习并不重视,使很多本来成绩不错的学生一落千丈,甚至达不到预计报考学校的文化课分数要求。而更多选择艺考的学生就是因为文化课学习能力差,没有从根本上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即使每天学习专业课,也难有实效。每年都有很多艺考生专业过线后,因文化成绩达不到要求,而与所选院校失之交臂。

培训产业或者说教育产业与其他产业最大的不同,是从“产品”的多重内涵表面看来,产品是培训课程,学生和家长购买课程以满足自身提高的需求。但实际上,是培训机构一方面以学生为原料,以上课为加工流程,最终以完成学习的学生为产品,经教育、培训的学生具备了某方面能力,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算产品合格。购买课程,实际是购买学习课程人的发展。在讨论艺考培训应不应该成为产业已经没有太多意义的情况下,若能理性地分析产业特点和构成,找出弊病,加以修正,进行良性健康的发展,对真正需要通过艺考完成梦想的莘莘学子来说,就不失为福音。

参考文献:

[1]付洋.高三艺体考生离校阶段跟踪管理研究——以四川省广安市各重点中学.艺考生为例.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4

【关键词】美术高考;培训;选拔

0引言

当前,各种画室、美术培训机构的招生广告遍布于网络。国内的美术高考早已不仅是美术爱好者的进阶之石,更多的是文化课基础薄弱学生的高考捷径。美术高考培训固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也决不可无视其中培训与选拔方式的问题。

1国内美术高考培训与选拔方式现状

一方面,众多办学机构的培训理念明显有悖于现代教育理论,无法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原因。以聘用纯粹的绘画型教师为主,其弊端就在于通常教育者善画而不善教,教师并无系统的教学理论,不擅于讲解相关美术知识,更对现代化的教学理论一无所知。

另一方面,培训与选拔所择取的内容通常都是针对高考要求,所归纳出的一系列单一应试、机械化锻炼,或是速成化的培训方式。例如在培训素描基础时,学生从未接受写生训练,只是周而复始的临摹训练,并不知事物体积、空间、光影、色调等要素对于素描的重要性[1]。速写训练同样只按照片临摹,极少参与写生,甚至鲜有对美术大师作品的讲解赏析。如果一切的培训与选拔都是为了高考,这种缺少情感的训练也只是徒劳。

2让学生在掌握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学习美术

国内大部分的培训中,教师从来不擅长传授相关的美术知识与技法,只是让学生重复性的临摹范本。在指导学生时,也只会泛泛而谈诸如“这里不好”、“那里太黑”等毫无价值的语言,学生全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

须知,美术高考培训的本质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技法步骤。故而,教师需从自身出发,充分研究且详尽向学生讲解美术的基础知识,例如素描三大面五大调、形体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光源和色调的影响、虚实等要素。向学生说明素描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如投影和结构等一系列表现方法;确定起轮廓、上大体明暗、细部刻画以及整体调整等相关步骤,进一步解释每一个步骤所注意的事项等。在绘画的每个阶段,让学生相互观摩和点评,使学生得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标准来检查绘画效果。如同书法学习一样,初期规范习惯是必要的,必须要按照结构作画。在进行色彩、速写等诸项学习中亦是如此,必须使学生掌握绘画的原理、方法,唯有掌握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方能学有成效。

3让学生在遵循美术规律的基础上学习美术

毫无疑问,高标准的美术技能形成需充分调动眼、脑、手的协调展开[2]。具体来说,让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事物、擅于发现事物,学会思考、探索,学会用手了解美术技能,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美术作品。

临摹,是美术高考培训中无法或缺的环境,鉴于“人的行为皆源自模仿”,学生只有深入模仿教师范例,方可掌握表现技法;一切艺术都源于生活,要让学生学会擅于观察与分析实物,掌握通过绘画语汇来体现对象;通过大面积的欣赏,与开阔视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力;此外,学生也应学会懂得分析与评价,不回避自己绘画技艺上的不足。美术培训不同于其他文化课教学,其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培训课堂更为丰富、有趣,学生能够全面接触美术,使美术的魅力触手可及,在遵循美术原则的基础上更加喜爱美术。

4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美术高考培训阶段,有的教育者会单方面的认为学生水平不好,故而在教学形式上是单向的,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师生间并无任何形式上的沟通互动。鉴于此,培训教育人员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以促成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具体来说,可让学生自行选择自己钟意的教学内容。很多美术现象都存在物理联系,例如实务形体和结构、光源和色调、透视和空间等,这时可以让一些理科生参与到作业的讲评中来,并组成互帮互学小组,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学,提高其学习自信。又如在讲解美术作品、艺术家或流派时,也可让一些理论知识强而技法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讲解美术作品的背景概述。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收获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内心的尊重,从而激发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完成学习任务与体验被人肯定的过程中获得信心,以此推动其美术成就全面发展。

5结语

美术高考培训机构尽管是以美术高考为最终目的,但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机构。在选拔方式上,更应当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通过应用科学的教育理念与多样式的教学手段,实现有效教学。完善美术高考培训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不仅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综合教学法和专业化教学,还应当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最终提升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一学生实验技能培养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

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基矗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压强计、打点计时器、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万用表欧姆档等。物理大纲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掌握仪器的量程、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以达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各种基本测量仪器的共性来加以指导:

1.各种基本测量仪器都有一定的量程。必须要求学生在使用各种基本仪器前,搞清仪器的量程,并且能估计被测对象的情况,选用适当量程,避免超过量程而可能损坏仪器。

2.使用测量仪器前通常都要调节零点或校正零点,否则测出的数据就不准确。如:“对安培表、伏特表等应学会调整零点,对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刻度尺之类的仪器,还要学会零误差修正,让学生懂得零点是相对的,零误差的修正在生产上有普遍意义。因此,必须使学生养成使用基本测量仪器前调节零点或修正零误差的习惯。

3.会正确读数。要让学生掌握读数的一般方法,关键是会读出仪器的最小刻度值,会从最小刻度之间估计出一位有效数字。同时,要学会正确读数的姿势。如:从量筒上读数时,眼视线应与液面保持相平,不能仰视或俯视,若是凹液面读凹处,凸液面读凸处,从安培表、伏特表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盘垂直,并且正对指针,估计读数四舍五入等。

4.根据仪器的构造原理,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规则。如:天平是根据杆杠的平衡条件制成的,因此,使用前和秤量时都要做到横梁平衡,同时必须严格保护刀口,要让学生理解保护刀口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使用方法和规则;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所以,根据热平衡原理,测量液体时,温度计不能离开液体,而且要在温度计内液柱稳定时读数。显然,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必须要注意把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与理解仪器原理结合起来,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使用仪器;只有理解了仪器原理,使用起来才会更加自觉和主动。

(二)培养学生进行实验过程必须掌握的技能

1.培养学生掌握实验的一般原理、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的技能。首先要求学生明确各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或理论根据,根据实验的原理、要求对实验进行设计,包括用什么物理定律、公式,电学实验用什么电路图等。还要搞清哪些是已知量、被测量,然后选择所需的仪器和实验条件,进而设计好实验步骤,画好记录表格等。

其次,培养学生正确调整和安装仪器,正确连接电路的技能。正确的实验,首先是安装、调整好仪器或正确连接电路。如:力学实验中的支架滑轮的安装,牵引线的走向,斜面的架设等,有时要对一些仪器做机械调整或电气调整(对仪器的调零前面已介绍,这里略),电气调整如:使用气垫导轨前必须先调水平位置;在电学实验中,依照电路图连接线路,连线时,应将电路分为主回路和支路,从电源一端开始沿主回路按顺序进行,其次为支路;主回路中必须有开关(先断开);导线最好选用几种颜色,主、支回路分别用一种颜色。往接线柱上接导线时,应按顺时针方向将导线缠上。电路连接后,必须复查,确认正确后方能通电。这种技能的培养,从初中开始应先有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然后逐步提高到由老师讲述方法及注意事项,由学生独立去安装、调整。

2.培养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能进行运算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这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按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操作和读取测量数据,有的实验则要求测量或操作时动作迅速,要把握时机,如:温度测量、电学测量。要按实验先后顺序将需要测定的各量测出,并记录下来。读取数据和记录必须注意:①读数要及时,并马上记录;②要记录完整数据,按有效数字的方式记录;③数据的单位要正确。一般要求学生实验前列出表格,表格设计要求:能记录直接测出的各物理量,能记录各次测出的量,能填写计算出来的中间数据和最后数据等内容。

进行数据处理、运算,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在整理数据时,如发现有不合理的数据,应对该数据补测。要指导学生按有效运算法去处理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适当分析讨论,如:讨论数据说明什么?与理论计算有何偏差?实验过程为何这样设计?实验结果的物理意义(结论)是什么?对一些成绩优良的学生,还可让他们设计某个达到相同目的的实验。对实验能力强的学生,许多深一层次的问题都可以在这里分析研究,从而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地巩固知识,技能更加熟练。

3.要使学生了解误差概念,并学会初步的误差计算和分析。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误差的原因,说明实验的误差主要有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系统误差主要是由于仪器本身的缺陷,实验原理、装置不完善而引起的,如:螺旋测微器零点不准;风的吹动使天平产生误差;电表指针不对准零刻度等。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是校准仪器,或是改进实验方法。改进实验的方法,可改变仪器的位置或仪器的布置,撤换某件仪器,改变所选取的某个参数,改变实验方法乃至改换实验操作人员等。例如将物体放在天平左、右盘上,分别称衡,可以发现天平不等臂引入的误差。又如精密测量同一单摆在不同摆角的周期值,可以发现周期与摆角有关。

偶然误差是在实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由于各种偶然因素产生的误差。减少偶然误差的办法是多次重复测量取算术平均值,以其平均值为最终的结果。测量次数取多少,要根据偶然误差对被测量影响的大小来确定。如:测量值的有效数值较小时或测量值变动较大时等,应当多测量几次。

综上所述,要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必须让学生懂得减少误差首先要发现它的存在和来源,其次是确定减少误差的方法。

增加测量次数固然可提高平均值的可靠程度,但是作用是有限的,实际上,只有改进实验方法和仪器,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测量的结果,提高测量精确度。

4.会写一般的实验报告。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应根据原始记录和实验时的体会,写出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主要有:实验名称、目的、器材、原理、方法和步骤、实验数据、数据计算和处理、实验结论及误差分析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对实验报告的写法、格式要严格要求,书写时,要求层次清楚,语言流畅,文字精练、正确,图文并茂,要总结出实验成功的经验或实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将来进行科学实验时能写出自己的实践成果,并让别人看懂。

在批改实验报告时要注意学生思维的火花,如对某个问题的独特看法,对某项操作的有益建议,对实验的改进意见等,要给予鼓励,并要及时与之讨论,让师生都有所收获。这样做,既延伸了实验课的教学,使之与理论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交汇与渗透,又是提高学生动手技能的有效渠道。

5.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包括爱护仪器,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尊重实验事实的习惯等。如:做电学实验结束时,应将仪器调到最安全的状态再切断电源,然后拆除连接线,整理好仪器和导线。要经常地对学生进行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以免损坏仪器及发生实验事故等。

二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途径

1.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认真上好实验课,既能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是训练和提高实验技能的基本途径。

实验课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是学生使用仪器,进行实验操作典范,它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仪器、安排实验步骤、操作、读数和记录数据、列表和作图线、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及分析误差等。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在长年累月的耳闻目睹中,潜移默化地学到实验技能。

在分组实验中,学生的活动是多方面的,既有思维,又有操作,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验时,教师可先介绍实验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在台上做示范,学生在台下跟着教师做,这种方法对于初中起始年级的学生是合适和有效的。学生在教师的步步指导下,养成良好的实验方法、实验修养。随着实验技能的不断提高,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独立实验的能力。

2.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如:阿基米德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等。

3.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讨性的实验。先让学生去研究、探索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后总结出物理规律。

4.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既可完善、丰富、深化课堂知识,又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主要形式有:①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②组织参观活动;③举行操作实验竞赛;④组织课外兴趣小组;⑤举办物理科技晚会等。

篇6

一、大学生驾驶培训现状分析

1.驾驶技术成为人的基本素养。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驾驶技术由谋生手段转为通用技能。基于学车方便、学校支持、家长鼓励、就业竞争提升等诸多因素,“学车热”迅速进入校园。据不完全统计,我校学生学车人数超过30%。切实解决大学生学车问题,不仅是学校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学生安全管理的需要,而且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但是学校各年级、各专业的教学安排不同,尤其遇到实践教学、生产实习等环节,很难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集中培训,给驾驶培训教学组织带来难度。

2.大学生驾驶证考证需求强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汽车驾驶培训考证能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随着学生对驾驶培训考证需求的不断增加,学校内涵建设的推进,驾驶培训考证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必然。

3.大学生考证培训存在特殊性。一是有较繁重的学习任务,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面临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就业等一系列问题,难以保证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培训。此外,受正常教学安排的限制,也不允许学生整天进行驾驶培训;二是认识不足,很多学生认为交了培训费,就必定会拿到驾驶证。因而思想上不够重视,学习中敷衍了事;三是安全意识差,一些学生认为今后从事的工作不可能专职开车,只求拿到驾驶证就行,对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4.个别存在重驾证轻技术的不良意识。根据交通部颁发的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要求,小型汽车CI培训共86课时,包括理论教学、场地式样驾驶培训及实际道路驾驶操作培训。如果不严格按照培训计划组织培训,培训质量就难以保证。传统汽车驾驶培训考证仅是为了考证而设置,与教学分开,只注重技术上的培训,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忽视对驾驶安全意识的培养和遵守交通规则的要求,随着电子考场的运行,学生对驾驶培训考证的要求必然不断提高。

二、构建“课证融合”的驾驶培训考证平台

1.驾培考证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推行“课证融合”,推进“五个一”活动。“课证融合”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将驾驶培训考证纳入学生素质教育中,成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考证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自2003年开始试点培训,至2005年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教务处将汽车驾驶培训考证纳入人才培养计划,2006年进入全校性公选课,为学生学习汽车驾驶培训考证提供了平台。为了进一步推进学生的驾驶培训考证工作,驾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驾校与学院联谊,教练与班级结对”活动。活动方式:在各二级学院领导和学工办的指导下,在班主任、辅导员的参与下,驾校的教练员深入到班级中,担任结对班级的汽车顾问,完成“五个一”任务,即作一次讲座,介绍汽车知识、驾驶理论、交通安全常识、行车安全事项等;落实一名学生为班级汽车驾驶培训联络人;组织一次学生活动,分批到驾校参观,让学生熟悉驾校环境,体验学车乐趣;在班级作一次承诺,保证除学费外不收其他任何费用,保证培训时间和质量;为班级服务一次,如提供汽车方面的咨询、班级外出活动联系交通车。通过结对活动,确保驾校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培训,满足学生学车的需求。

在教务处的统筹安排下,推行“课证融合”,依托学校教学资源,在招生宣传、培训方式、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改革,在培训中不仅注重驾驶技术的培训,对驾驶的安全意识和遵守交通规则方面也提出更多的要求,保障驾驶培训考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2.保障培训质量,推行过程精细管理,健全运行机制。转变观念,变革传统的培训模式,是驾校的中心工作。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步形成富有驾校自身特色的质量管理新模式:一是发挥公车公营优势,对教练员由原来的承包形式转为统一管理,不承包、不挂靠。教练员的收入直接与考试合格率挂钩,并且拉大差距,充分调动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推行教练员质量信誉排行榜。建立以理论考试合格率、桩考合格率、道路合格率、招生数、平时考核及群众满意度等六项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公布。三是教练员进行分组,各组之间进行教学质量比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学研究和经验推广。四是坚持每月1-2次教学例会制度,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新的考试方式下的训练对策。五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采用定期检查和突击抽查相结合,特别是道路训练这一重要教学环节,采用登记制度,确保教学计划的实施。六是强化心理训练,采用教练员互测、模拟考试、领导抽考等形式,促进学员临场考试水平的发挥。

通过运行机制的转变,教学计划的研究与组织实施,教学组的教学比赛和推广,以及教学质量榜的公示推动,充分调动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全面抓质量的良好氛围。比如以往一直沿用的教车方法都是针对考试教学的,都是用车上的暗记对到某处时打多少方向盘应付考试,以前的考试规则用这种方法完全可以对付。随着电子考场的运行,再用这种方法就很难过关了,这就促使教练员们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目前已经形成一套更科学的、全市领先的各科目训练方法,使学生尽快掌握驾驶技术,确保考试通过率,目前培训质量已跃居全国前列。

3.因人施教,创新教学方法,制订适应学生学习的培训计划。针对学生培训特点,驾校对原有的教练计划进行了调整。一是严格执行计时培训刷卡制度,对学生每次参加的训练科目、时间逐一登记,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逐个科目训练,对前一科目达不到规定学时,不允许进入下一个科目训练。同时,尽可能地利用早晨、中午、下午、双休日等弹性时间,组织安排训练,达到规定的训练时数。二是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趣味性,特别要让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为此,在培训中组织观看录像、比赛、观摩、组织现场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三是实施立体弹性教学。“立体”是指有高有低、有好有差之异的分层次教学,“弹性”是指教学有深有浅、有快有慢的不同进程。学生除了接受能力和处理道路情况反应程度的不同外,还有心理素质的差异,实施因人施教,重点辅导,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施计时培训、弹性时间培训、立体弹性教学等培训模式,采用适合学生培训的教学方法,解决了学生学车的问题,为提高培训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证融合”驾驶培训考证平台实践成效

篇7

关键词:中职;制冷中级考证;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6-0038-02

细节决定成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注意从细节上下工夫,尤其是在制冷中级考证培训过程中,对考证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精细化管理,从细节上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比较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把抽象的目标、过程等转化为具体的、明确的细节管理。

考证培训准备工作的精细化

考证器材准备的精细化我校在高二下学期或高三上学期,会安排一个月时间对学生进行中级考证考前培训。期间,教师一直处于忙碌状态,根本无暇去做其他事情。在考证之前,教师必须准备好考证所需全部器材。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设备器材都顺手好用,才能保证考证培训的进度和质量。器材的准备要从细节上下工夫,从冰箱、空调的运行调试,到切、扩铜管所需的割刀扩管器,都要认真检查,细心准备。我会在考证之前对考证所需器材列一个详细的表单,然后根据所需器材的数量、质量等指标逐个准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环节,切实做好保障工作。

考证培训计划、实训报告等资料准备的精细化除了器材,我们还要准备考证计划、实训报告等资料。计划是考证培训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指引和方向,只有制定一个好的计划,考证培训才能有明确的目的,才能有的放矢。计划的制定要详细、具体,要考虑考证培训每一节课的内容和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学生的理解掌握程度、教学进度、方法等各个方面。最好在计划中列出详细的执行计划表,涉及时间(细化到每一节课)、内容、对学生的要求、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实训报告是记录学生训练情况的表格,它可以起到练习题的作用,也可以起到作业反馈的作用。所以,报告要强化训练中的重要知识点,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让实训报告成为实训效果的催化剂。

学生基本情况了解的精细化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要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就必须对学生的情况非常了解。我从以下几个途径了解学生:(1)从该班班主任处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2)从科任教师处了解学生日常表现;(3)自己观察;(4)从该班学习刻苦、有正义感的学生处了解。只有不断了解学生,在考证培训中,才能不断修正认识偏差,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理论教学内容的精细化

知识点覆盖面要广而精按照国家考试大纲的要求,制冷中级理论知识点繁多又显得杂乱,既有电子电路知识,又有电工知识,还有制冷方面的知识。要想在短短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书本上的内容都教完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精益求精,既要覆盖中级考证的要求,又要有所侧重。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灵而精教学是一门艺术,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来教、不同的学生来学习,方法都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而且教学方法不是越多越好,能达到最优教学效果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练习要少而精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反馈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但是不能搞题海战术,也不要把每个类型的题目都练习一遍。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练习。可以在一小段教学之后,针对所讲知识点进行适当的练习。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及时了解学生理解掌握情况,从而对教学进度进行适当调整,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讲评要详而精讲评要及时,特别是在一节练习课或者考试之后的讲评。讲评的时间也要控制好,既要做到详细具体,把该讲的知识点讲完,又要注意精讲,不要难点、非难点全部都讲评。学生的精力集中度有限,应该讲解学生出错最多的部分。这样的讲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还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进度,把握教学进程。这样做,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有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纠正学生理解模糊的知识点。

实践教学内容的精细化

示范演练动作精准化考证实训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遵循实训教学的规律,教师的示范演练必不可少。教师的动作是学生学习的标杆,不能出现一丝的差错,否则学生就会学到不规范的操作,导致动作失准,造成工艺性差甚至是安全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一定要注重自己操作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在示范演练过程中做到动作精准,不出现一点瑕疵。

学生动手操作的规范化教师示范后会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具体动手操作。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回指导,必须要求学生操作规范。在实训时,要从细节处抓实。如切、扩、焊接铜管练习在以下方面有具体要求:切割铜管的长度、直径,切割后铜管横截面的工艺要求(去毛刺等),扩杯型口的长度与质量要求,焊接时火焰的调节,连接方式,焊枪与铜管的角度等等。非常细致的要求有利于确保学生每个动作都规范,从而体现出比较高的职业素养。

教师辅导的全面化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要不停地巡回辅导,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指导,共性的问题集体辅导,个别问题个别辅导。但是要注意辅导的全面性,一定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不能对个别学生指导时间过长,而应对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很快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实践教学小结常态化实践教学小结可以归纳提炼知识,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提高学习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端正实训态度,提高实训效果。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动手操作不规范、动作的精准化程度不高、甚至错误操作等,除了在辅导过程中个别纠正外,还要在每一节课结束前或者某个环节结束前做一个小结。针对学生出现的技术问题或者纪律问题及时总结,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把本次出现的问题及时改正,也可以为下一次实训做好准备。只要把实践教学小结常态化,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教学效果的提高。

课堂教学质量管理的精细化

教学质量管理目标清晰化教学质量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衡量指标,可以说教学质量是生命线,没有质量一切都无从谈起。在实训过程中,要确保教学质量过关,首先就要根据制冷中级考证的要求,使每一部分的质量管理目标清晰化。在考证之前要在实训计划的各个小项的实训目标中明确质量管理要求。如充氧气、煤气质量管理要求具体包括:(1)拆氧气、煤气瓶质量要求;(2)充氧气、煤气顺序要求;(3)充氧气、煤气安全要求;(4)充氧气、煤气步骤要求;(5)充氧气、煤气动作规范要求;(6)充完氧气、煤气后,装氧气瓶、煤气瓶要求等。只有目标清晰了,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内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细致化教学质量管理目标是从大的方向明确质量管理从哪些方面着手,而教学质量的管理过程着重对小的方面进行细化,从而使教学质量管理更易于操作。如以上所说的充氧气、煤气质量管理要求有6个方面,在考证教学中主要从这6个大的方面去管理教学,但是具体的,如充氧气、煤气步骤要求中应该怎么做没有详细说明。这就需要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落实到每一个细节,牢记细节决定成败,使考证教学真正是高质量的。如可以把充氧气、煤气步骤要求分为以下过程的质量管理:(1)大小气瓶连接管道的连接要求;(2)小气瓶竖立方向要求;(3)小气瓶连接要求;(4)充气时大小气瓶阀门开启、关闭顺序要求;(5)小气瓶充注完毕要求;(6)大小气瓶分离要求;(7)充注时安全要求;(8)灭火器摆放和使用要求等等。过程管理细化了,管理效果才会更加显著,质量提高才会更快。

教学质量管理结果满意化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质量管理的结果要达到学校满意、教师满意和学生满意的目标,就需要在教学管理中根据目标完成情况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逐步使教学效果和教学管理结果满意化。在多次考证过程中,我注重采用精细化管理方法,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级考证通过率基本达到了100%,真正实现了学校满意、教师满意和学生满意的目标。

总之,教师在进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实效,要从细节处入手,不折不扣地执行精细化管理,切切实实地落实,千万不能空喊口号,得过且过。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杜绝不作为、弄虚作假的行为,否则只能自欺欺人。精细化管理是从细节处入手培养学生的精细品格,因此,必须长抓不懈。只要坚持不懈,精细化管理一定会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彭纯宪.中等职业学校顶岗实习精细化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2).

[2]汪中求,吴宏彪,刘兴旺.精细化管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王茶,王越军.房地产企业精细化管理探析[J].(2007-04)..

[4]郭涛.论精细化管理在城市商业银行中的应用[J].中国市场,2009,(44).

[5]郭子其,张琳川.精细化教学理念:教学中的“五必”[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9).

[6]王孟钧,张少锦,杨增辉,曾磊.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建设项目格式化管理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08,(9).

[7]苏中怀.全方位推进“精细化管理”[J].中国水泥,2010,(1).

篇8

【关键词】英语专业 师范教育 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07-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英语教师地位及待遇的不断提升,英语教师已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越来越多的英语师范毕业生加入英语教师队伍,这有利于师资结构优化,为教育事业注入新鲜活力。但就青年教师而已,仅凭在校所学知识而进入教师岗位,已经不能适应与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与发展。每一位即将踏入英语教师岗位的师范生都应该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英语培训则是提高师范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为了解高职高专师范生对英语教师培训的看法,借此促进英语教师培训的发展。作者结合校区英语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并结合访谈,对此收集了相关信息。其中,问卷调查采用了不记名即时完成的方式。本调查报告旨在了解现代师范生对英语培训的看法并做出分析,促进英语教师培训的发展。

二、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本调查选取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英语教育085年级1班与103年级共8个班共396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2.调查问题:了解我校大学生对英语培训的看法

3.工具:调查问卷

说明:本调查采取开放式的调查问卷由学生回答调查者所设计的问题,问卷内容包括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诸如:所在年级、英语沟通水平、英语等级证书获取情况、参加英语教师培训的次数、参加英语培训的原因等等。另外问卷内容亦包括被调查者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对目前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的建议、参加教师培训的困难、希望得到哪些具体内容的培训等。 本调查在2012年7月完成。问卷在发给学生之前,已经向学生说明了答题要求,特别要求就开放式问题“你对英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详细回答。本次问卷共发放396份,回收396份,回收率为10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问卷的内容中,重点是关于了解高职高专师范生对英语教师培训的了解、要求及建议等。下面将列举重点调查内容进行数据分析。

问题4:您觉得英语教师培训重要吗?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毕业后将从事英语教师职业的师范生来说,82%的学生普遍认为英语教师培训是必要的。一般情况下,一名新毕业的大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学校教师,一般需要2-3年的时间,而大多数学校迫切需要缩短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适应期,让新到的教师能迅速上岗,担负起教学任务。这对于大多数未有教学实际经验的大学生来说,要在正式踏入教师队伍前迅速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在校期间的教师培训则是最有效的办法。通过培训,了解学与教的规律与技能,才能分析和调控教育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问题8:作为一名未来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您认为自身欠缺的英语教育知识和技能为?

调查显示,大多数师范生对自己都有较高的要求,其中,“教学反思能力”、“课堂活动设计”是他们认为最需要迫切提高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对于在校师范生来说,教学技能是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教学技能是教育教学的职业技能,是教师岗位的职业能力,教学技能的高低优劣基本决定了师范毕业生求职的成败。另外,“课程资源开发”对于他们来说,亦是需要了解与学习的内容。而其他的“教学设计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教育知识与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在校期间的英语专业知识学习已经涉略,对于他们来讲并不是难题。从学生的调查反馈结果不难看出,大多数师范生都已经意识到,对于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有着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基本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他们普遍缺乏实际教学的理论、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训练,水平较低,不能立即熟练地开展教学工作。因此,他们渴望自己的实际教育知识和技能能均衡地得到提高。

问题10:您个人参加教师培训的最大的困难是?

数据显示,62%的师范生都认为参加教师培训的困难在于“接收不到培训信息”,同时,访谈中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在校期间接收到的培训信息基本很少,学校内的教师培训机会基本很少,甚至没有有关教师培训的信息。而校外关于教师培训的信息则流通不及时。另外,有27%的师范生认为“时间不允许”。他们认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压力太大,时间已经基本分配到专业学习中。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同时兼顾专科与本科的专业学习,因此,对于教师培训,他们已经分配不出多余的时间来参加。

问题12:您对英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对于英语教师培训,被调查者认为这为毕业后即将踏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进入状态打下了基础。他们不仅能从教师培训中了解教学管理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弥补自己自身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不足,更加增强对教学的信心,为开展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学校提供英语教师培训机会较少,内容亦少,因此希望学校能提供多些机会让大学生参加教师培训。其次,在内容上,培训要针对大多数大学生都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学习。此外,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希望在培训的过程中,能观摩具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的课堂授课,这样的直观学习会更有效、更实际些。

在时间上,被调查者反应希望时间能相对集中些,可以安排在实习前。实习前参加英语教师培训,对于他们来说,是主动的为实习而做好准备,并能通过培训来增强自己的教学信心。

四、思考与建议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出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现代化要求亦越来越高。对于毕业后即将踏入教师队伍的高职高专师范生来说,仅凭一纸文凭而打发漫漫教学生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每一个毕业后即将踏入教师队伍的师范生都应该意识到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教师培训是他们提升自身教育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师范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消除不参加培训、不继续学习照样可以上讲台的片面认识,明确只有参加相应培训才能事自己在各方面逐渐走向成熟,迅速适应“由学生到教师,从读书到教学”的角色转变。

对于学校来说,亦应关注在校师范生的教师培训。教师培训,亦指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其中,教师培训师资,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包括师范院校内部队师范生教学技能进行指导培训的教师群体和校外教师指导群体。通过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当前,我校师范生教师培训师资仍存在问题,如校内教师的知识能力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要求不均衡问题。在教师培训师资中,最能满足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师资素质要求的是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毕业,从事过数年中小学教学工作后进入师范类高校工作的老师,他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但是这类教师在院校中人数不多, 远不能满足需要。由此可见, 当前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师资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极不均衡。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调查结果与本院校实际情况,提出对高职英语专业师范生进行教师培训的思路如下:

1.教师培训的内容之一,包括教师技能培训。由于学院条件有限,不能大范围的统一安排师范生参加相关的教师技能培训,因此,建议在专业课程中,可加强对在校师范生技能理论知识的培养。

2.实践能力,是教师培训的另一重要内容之一。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师范技能和教学实践技能。师范技能主要有书写技能、普通话技能、沟通交流技能、口头表达技能等。众所周知,三笔字,教学理论,教学技巧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实践技能也是很多师范生所欠缺的, 所以,针对师范技能,建议学院可以开设一些书法课或者类似的教师培训内容的课程。比如粉笔字,硬笔字,考虑到在校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参差不齐,课程的开设方式可以选择选修课,让需要自己的师范技能能得到提高的师范生去上课。

3.针对我院师范生教师培训师资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要求不均衡问题,建议学院可以跟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如外语系,已经跟相应的实习学校建立长期而广泛的合作关系,借此合作关系,学院可加强同中小学校的联系,积极共建广泛、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这样,学院就可以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时传递到实习基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外,还可定期邀请教育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校的优秀校长和教师到我院来为我院师范生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专题报告或教师培训,让我院师范生更好地了解中小学的现状,进一步强化师范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目的性。

总之,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教师培训,应该坚持多元化的理念。学院应重视对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一是重视专业理论知识与师范专业技能相结合,二是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三是注重教师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建设,四是建立教师许可证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1] 曾济民,李存.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实习模式研究[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53-58.

[2] 于凤云. 国内外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进展与特点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 2009(2):5.

篇9

论文摘要:将《实验化学》模块作为侧理学生的“必选必考”内容,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积极举措,但也受到各种软硬件条件的制约。浙江省根据《实验化学》模块特点开展了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培训和推进手段,使《实验化学》模块教学成为新课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实验化学》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6个选修模块之一,同时也是迄今为止在各新课程实验省备受“冷落”的化学选修模块。在前期进人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各实验省中,只有极少数实验省把《实验化学》模块真正列人可供学生选学的化学学科模块。

为了凸显化学实验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浙江省把《实验化学》模块作为全体侧理学生(编者注:理科班学生)“必选必考”的内容。这种有意识强化化学实验教学的模块设置安排,在全国各新课程实验省可谓是“独树一帜、别具匠心”。

1模块特点

《实验化学》模块与化学学科的其他模块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个模块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浙江省选用的苏教版《实验化学》模块为例)。

①编排形式新。《实验化学》模块的7个专题内容均以课题实验的形式呈现,各课题实验相对独立,但又体现相关专题的实验教学设计及操作要求。这种编排方式与新课标化学学科其他模块教材有着很大的不同。

②教学内容新。《实验化学》模块中的许多实验课题、实验操作以及呈现方式都是原中学化学教材从未出现过的,这些实验课题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实验设计思想。对大部分化学教师而言,全面接受、理解和掌握这些实验及其教学要求存在相当的困难。

③教学目标新。《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化学》模块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形成运用化学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化学》模块呈现和要求的不仅仅是相关的实验基础知识、实验原理,更对实验设计和操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④软硬件要求高。《实验化学》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对教师的学科底蕴、实验技能以及探究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学校在化学实验专业人员配备、实验室配置、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的配备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⑤教学课时紧张。《实验化学》模块的教学时间仅有36课时,而其中的不少课题实验往往很难在一个课时内完成。这就给本模块的教学活动组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2培训方案

考虑到《实验化学》模块的特殊性以及浙江省新课程实验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了《实验化学》模块教学实施前的课前培训。

培训的主要项目包括:

①深刻理解《实验化学》模块的重要性。基层化学教师对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把《实验化学》模块列人侧理学生的“必选必考”模块普遍感到难以理解,认为该模块教学要求高、教学难度大,学校目前尚不具备该模块的教学条件。为此,我们特别邀请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化学特级教师刘宝剑老师对大家进行新课程理念培训,特别强调《实验化学》模块教学在凸显化学学科特色、实现创新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②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解读及教学建议。由于《实验化学》模块中出现了许多原人教版教材中不曾出现过的新实验、新仪器、新设计和新知识,基层教师普遍感到难以把握教学内容和要求。省新课程实验专业指导委员会化学学科组专家与一线教师面对面的解读和交流,可以有效地解决基层教师在教学实施中的困惑。

③《实验化学》模块教学现场观摩。如何开展和实施《实验化学》模块有的课题化教学?如何解决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和活动探究、仪器药品和教学时间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我们试图通过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呈现的《实验化学》模块课堂教学现场教学观摩,让教师们感受到该模块的教学技巧和独特魅力。

④课题实验深度研究。《实验化学》模块中的不少课题都是第一次进人高中化学教材。为了帮助老师们深人了解和掌握各课题实验的重点原理和操作关键,我们安排各市对化学实验较有研究的教师对模块中的18个课题实验进行重点研究,以充分发挥这些教师的专长,实现重点研究、各个击破,并通过团队协作、资源共享,生动论释新课程有效教研、同伴互助的教育理念。

3精彩展示

作为“第一次吃螃蟹”者,浙师大附中的化学教研组长陈国有老师和杭州学军中学的于绍军老师承担了极大的压力。谁都不曾经历,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到底该如何实施《实验化学》模块中的课题化教学?为了在本次培训过程中真正发挥好观摩的作用,两位老师可谓是动足了脑筋。在“牙膏和火柴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观摩课上,陈老师让不同的小组研究不同的牙膏—纳爱斯、黑妹、中华、高露洁……品牌饶是丰富。它们的基本成分是否大致相同,又如何检测呢?小小的火柴头中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随着课题的进展,学生们不时被自己的探究及其发现所鼓舞。在“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观摩课上,于绍军老师用他诙谐幽默的语言,科学细致的实验思维引导及操作提示,与学生一起见证了不同催化剂对同一反应催化效率的影响,并让学生亲身领略和体验了化学学科的实验研究方法。

承担18个课题实验深度研究任务的11位老师向全体参加培训的教师奉献了他们历经几次、十几次实验,多方寻找的宝贵经验及体验。他们中,有的老师为了寻找某一仪器或药品,跑遍了各大仪器试剂商店、大专院校;有的老师为了求证某一数据,从图书馆到互联网,从大学教授到国外同学,真可谓是为求真谛,不辞艰辛。功夫不负有心人,11位老师简短却十分精彩的研究报告博得了与会教师的一致赞赏和钦佩。他们的研究精神同时也很好地诊释了新课程的精髓。

在与会全体老师,特别是承担此次观摩课教学和课题实验深度研究任务的十余位骨干教师的艰苦努力下,《实验化学》模块教学培训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本次培训同时也呈现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无论是讲课者还是听讲者,大家都沉浸在一种浓浓的学术研究氛围之中;无论是培训会议进行中还是在会后休息时间,大家都在认真切磋、积极探讨。在热烈的碰撞和交流中,《实验化学》模块中即将碰到的问题被一一化解。于是,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篇10

论文摘要:要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素质提升,必须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而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网络培训无疑是较为适合的培训方式,四川省绵阳市在创新和构建继续教育模式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积累了较为完善的经验。

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时展与创新的代名词,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培训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信息社会的发展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网上在线学习是培训工作应对信息社会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成人教育,特别是职后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去年“5.12”大地震后,绵阳在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中,针对灾后培训场地和设施毁损、集中面授无法开展的现状,及时调整培训思路,大胆创新培训手段,有效整合培训资源,变革了传统培训模式,构建了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本文就近几年绵阳市在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络培训的实践与创新进行研究,力求实现网络培训短期效应向长效机制转变,促进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长远发展。

一、网络培训的实践探索

传统的培训模式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工学矛盾突出,组织管理难度大,培训成本高,培训效益低,培训质量难以保证等等,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突破这些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施教机构能够提供针对性强的课程资源,创设良好的培训环境,采取有效的培训手段和创新培训管理机制。而网络培训模式对于这些目标的实现能够提供重要和有效的支撑,因为网络与培训的结合是由现代信息技术所支持的,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其在培训教育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网络既是培训工具,又是培训资源、培训环境,在网络环境中,时间和空间不再是培训的阻力,培训课程更新速度更快,接受名师高质量的教育更加直接,这种所谓的远程网络培训其实可称得上是真正的更近距离的培训。

1.提高认识、转变理念、创新手段是网络培训顺利实施的前提。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只有充分发挥培训教育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围绕人才队伍能力素质建设开展培训教育工作,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5.12”特大地震发生后,面对绵阳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急需得到提升的现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心迎难而上,积极推进培训模式的创新,及时将原定的“集中培训为主、网络培训试运行”转变为全面实施远程网络培训,将培训网络平台作为灾后培训工作的“主阵地”,灾后仅仅4个多月时间就培训了3万余名专业技术人员,既达到了快速提高灾区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和能力的目的,又探索了新的培训手段,大大提高了培训教育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领导重视、机制健全、协调配合是网络培训取得成功的保障。在全面推开网络培训后,无论是市县人事部门领导,还是基层单位领导都非常重视对网络培训的宣传和协调,建立了条块合理、分工明晰、责任明确、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出现了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是绵阳市人事局综合管理、指导和监督全市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以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为抓手,狠抓学用结合,以结果使用来刚性推动培训工作。二是绵阳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培训规划制定、任务实施和质量保证。三是市级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人事局负责培训工作的宣传组织和协调落实,并通过会议、文件、骨干培训等形式营造氛围,把继续教育的政策规定,传达到各行政主管部门,传达到各基层单位,传达到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四是各基层单位认识到位,配合积极,宣传认真,支持到位。

3.整合资源、狠抓质量、强化服务是网络培训得到认同的关键。在网络培训课程设置上,施教机构将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提供的全国知名专家、教授学者视频授课与当地专家教授的授课有机结合,既考虑到专业技术人员拓宽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又考虑到他们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在实施网络培训过程中,切实帮助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解决学习考试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调动培训者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开办了网络学习骨干培训班,印发了网络学习方法步骤资料,添加了网络学习动画演示,开通了网络学习专线,降低了灾区学员的培训费。

二、网络培训面临的困惑与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几年的培训实践来看,网络培训模式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也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网络课程资源的可利用问题。尽管网络培训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逐年增大,课程类型不断完善,课程数量越来越多。但是,网络课程的信息承载量无法与时代的飞速发展实时同步,这种滞后性局限了施教机构对课程的更新,况且,现有课程资源在系统性与专题性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经验性与创新性结合、前沿性与针对性结合上也嫌不足,施教机构对网络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分享及利用的困难变得更为突出。

2.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学习问题。网络培训促进了学习方式自主化和个性化,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培训理念。然而,从一年的网络培训实践来看,部分专业技术人员对自主化学习形式上接受和欢迎,但行为上是背离的,存在应付学习,甚至弄虚作假的情况,有的是不下载课件资源、不听课不学习,直接就进入考试程序,以尽快完成规定学时为最终目标;有的是请别人代为挂网,代为考试。究其原因,一是名目繁多的培训和日常工作压力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身心疲惫,二是以往传统培训方式的经验降低了对新培训形式的期望和信任,三是部分年龄较大和电脑基础差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和进取的内在动力不足。

3.网络学习的管理问题。培训机构的管理职能面临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以培训计划、培训师资、培训内容和培训过程为关注核心的管理变为利用一个网络平台、筛选优质资源、学习权限处理、培训结果确认等方面。管理对象虚拟化、管理语言网络化,这对培训管理机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培训环境中,培训机构的管理,注重的是平等与服务、沟通与配合,依靠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培训效益。但实际情况是,现有管理方式是自上而下单向的,培训对象个性化的需求无有效的满足途径,培训对象作为培训设计者之一的角色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三、网络培训完善与创新的路径思考

针对培训体系开放化、培训内容信息化、学习方式自主化和个性化、培训者与学习者的关系平等化等网络培训新特征,要以破解网络困惑、解决培训问题为突破口,不断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创新网络培训。

1.创新课程设置,不断提高培训内容的实效性。培训内容直接关系到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影响到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兴趣,乃至培训效果。这就要求施教机构对培训内容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到培训对象的需求,应体现三个原则:一是时代性原则,即所选课程应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如当前形势下,就应将继续教育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及震后心理调适相结合起来;二是针对性原则,即所选课程应符合培训对象的需求,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培训需求,采用“菜单式”培训或将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结合起来,增大灵活性;三是系统性原则,要结合终身教育的理念来统筹规划课程,要让培训者一年一个收获,通过培训较为系统地了解相关知识,全面提升能力素质。总之,网络课程设置要做到:立足岗位需求,紧扣时代脉搏,少而精,新而实,真正将远程网络培训平台打造成为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成长和不断发展的平台,成为专业技术人员难以割舍的良师益友。

2.创新培训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做到管理工作的有序化、科学化和人本化。网络培训催生了管理职能的转变,创新培训管理,就是要通过专业的、人文化的教学管理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员顺利完成培训任务。首先,做好继续教育相关政策和网络培训方法步骤的宣传;其次,加强调研,听取基层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对网络培训的意见与建议;再次,开好工作安排会、工作总结表彰会。培训工作必须自始至终突出抓好培训效能提升,网络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究竟如何,基层单位和参训人员最有发言权。要通过广泛的问卷调查和经常的基层调研,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调研情况和工作决策有机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龙头,重点关注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民生建设等方面的继续教育任务,有效整合培训资源,统筹推进各类培训,为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创新培训评估,不断激发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学习的热情。网络培训是一种先进的培训手段,培训的目的是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促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如何通过培训实现发展的目的?笔者认为,在重视培训过程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发挥培训结果的效应。现实中,往往是以拿到合格证为目的,至于学习什么,学得怎样不太关注,这种现象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无论是施教机构还是基层单位都应重视培训评估,培训评估既是对学习者参加网络培训行为和结果的判断和评定,更是对施教机构工作情况的全方位评价。基于网络培训的特点,培训评价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及时反馈,监控学习进程,保证学习质量。而创新培训评估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仅仅看重结果的做法,要在评价功能、评价主体、评价过程等方面进行创新。有效的培训,其评价功能应当是激励性和诊断性的,评价方式应当是开放的,评价主体应当是多元的,评价过程应当是交互的,在开放、交互、多元的培训评估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评促学。

参考文献:

1.朱祥平. 网络培训:实践、困惑和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J)2007.8,18-20;

2.李辉.现代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模式研究与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J)2008.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