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篇1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教学体会和研究,对小学数学情境创设的策略和方法进行详细的说明和阐述。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确,学生的学习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然后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而创设问题情境,则能激起学生强烈探究动机,打开学生学习思维的闸门,使学生逐渐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从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我认为,课堂导入环节是学生设置问题情境的良好时机,因为课堂导入作为一堂课的起步环节,直接决定着这节课的成败,设计得好,就能燃起学生智慧火花,开启学生思维闸门;设计得不好,就会使学生觉得这门学科枯燥无味、沉闷单调,自然也无法取得预期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环节,我们应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疑,使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有关“分数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向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途中,路过一大片西瓜地,贪嘴的猪八戒向农夫讨来了一个西瓜,悟空说:“让俺老孙把这个西瓜分成四份,每人吃四分之一。”然而,馋的直流口水的八戒却说:“这个西瓜是我要来的,而且我肚子大,我得吃六分之一。”这时悟空在旁边偷偷地笑了,并如实给了八戒六分之一的西瓜。正当大家开心地吃西瓜时,八戒却一边吃一边看着自己的西瓜,说道:“为什么我的比你们的还要小呢?这是咋回事?”讲述完毕后,我让学生也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西游记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大家在听这个故事时,都聚精会神,对于我提出的问题也觉得既好玩又好奇。这样,我通过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讲述这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无形之中为我们接下来教学活动的进行做好了铺垫。

二、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

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影响,常规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工具往往只有粉笔、黑板、直尺等,这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和获取知识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数学课本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我们无法用言语表述清楚的知识点,对于正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都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手段上有所改善和创新。如今,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日益推进,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技术被引入了教育教学中,并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它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符号等于一体,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可以将数学教材内容中枯燥乏味、深奥难懂的知识点通过优美的图像、悦耳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展现出来,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式教学情境,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中有关“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投影屏幕上呈现了一幅色彩缤纷、景色宜人的秋天风景图,首先,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飞到了屏幕中间,继而,火红的枫叶、青翠的松柏、轻盈的蜻蜓都映入了学生的眼帘……“好美啊”学生不由自主地感叹道,然后,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蝴蝶、枫叶、松柏、蜻蜓等一一抽出,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物体的特征。这样,我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使我们的数学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利用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方式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大致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我们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式教学情境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大量事物和现象都蕴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而且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所以,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注意观察涉及数学知识的生活现象和事例,并将其积累成素材,然后在课堂上依据具体教学内容,对这些素材进行合理选择和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创设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篇2

一、运用生活情境的意义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到“通过数学,能够不断地帮助人们来进行数据的处理、计算、推理和证明等”。数学有着很强的抽象性,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少,教师直接进行数学讲解,学生无法理解所讲的内容,往往会导致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十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列举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小学生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将抽象化的数学形象化,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地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和视野,涉猎面要广泛,特别是对心理学要有一定的了解。小学生是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采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用生活中的情境,就必然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熟悉感,进而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在我国数学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法和学法上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教学的讲课,采用的是灌输式教育,教师只顾着讲课,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在课堂上,学生往往处于一种压抑和被动的状态,长期下去,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就更谈不上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他们的实践探究能力了。

二、在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学生的生活性。众所周知,数学是源于生活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同时数学又是高于生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生活情境是否符合小学生的生活性和真实性。如在教“第几”这节课的时候,教师设置情境:“动物赛跑的时候,小鸭第一名,小鸡第二名,小狗第三名。”很多学生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是第一名。如果采用这样的生活情境,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问题的把握。因此,教师在设置生活情境时,要符合现实生活。

2.要符合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一年级的学生,在认知物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数一数、摸一摸和看一看的方式进行教学,让他们掌握所学物体的特点,同时这也是比较符合他们的思维能力水平的。如果针对五六年级的学生,依然采用这种简单的方法,会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在针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要不断地培养他们面前没有实物、心中拥有实物的思维习惯。

3.确保生活情境的健康纯洁。思想道德教育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思想道德教育并不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训斥和说教,要想不断地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就需要不断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净化学生的心灵,不断地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接受熏陶。但是,不少教师认为思想道德教育与理科无关,应该是文科教师的责任。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就需要每一位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进行不懈的努力,这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4.把握教学重点。教师对于生活情境教学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依然停留在表面,如果没有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就不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这是一种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都会刻意地做到处处有情境和时时有情境,但是在进行情境设置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学重点,十分不利于小学生数学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三、运用生活情境的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紧密相连时,其学习的过程就会丰富多彩。此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时机,他们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知识。教师要不断地设置相应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作用。如教师创设购物环境,去超市购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体会出数学的简单和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数学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学科,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数学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和升华,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学习数学往往会变成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在其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创设生活情境,这些生活情境要力争高于现实生活,力争提高他们的数学水平。如在教学的过程中,计算“159+99”时,学生很难掌握,如果能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现实生活的收付钱时的付整找零现象。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情境教学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对数学的学习需要创设一定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数学的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数学知识学习,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情境问题。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

一、小学数学趣味性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问题,问题情境的设置要符合小学生的日常的生活。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钟表的数学问题的时候,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出谜语的幻灯片,加上幻灯片的背景音乐,最后让学生把这个谜语猜出来,并进行诸葛的解释,谜语问题如下:

1.有家兄弟真奇怪,不吃饭来不休眠,一天到晚转圈圈。(猜一物名)(谜底是时针、分针)

2.上午不是上午,下午不是下午。太阳在中间,两针亲密无间。(猜一钟点)(谜底是12点)

猜谜语的活动可以有效地调动小学生的思考兴趣,把教材中的钟表知识改编成谜语,让学生进行谜语竞猜,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数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学习,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活跃程度。学生通过对谜语的分析,既运用了数学知识,又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小学数学目的性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的情境设置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问题的设置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和方向。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很多的问题,但设置的问题要符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果问题的设置没有中心,就会把握不住课堂教学的中心,从而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针对性,要明确学生在本节课中通过问题能够学习到哪些知识,能够对学生有什么层次的提高。因此,问题的设置应当符合教学目标,并涉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千克的认识”的时候,应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多媒体中播放大象和蚂蚁掰手腕的比赛,在图片中蚂蚁还没有用力,大象就打败了蚂蚁,让学生讨论这样的比赛是否公平,然后让学生回答,得到的答案是“不公平”。然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会不公平。在学生看来,大象的重量大,而蚂蚁的重量小,相差悬殊,所以蚂蚁才会输。教师再问: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知道大象的体重比蚂蚁的体重大?从而为学生引入本节课的重点,可以通用体重计测量千克,然后让学生认识千克的具体概念。教师通过问题对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引导,最后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这样不但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课堂的听课效率。

三、小学数学游戏化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

贪玩是小孩的天性,对于小学生来讲,则非常喜欢各种各样的游戏,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则可以设置一些游戏化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小学数学知识相对较少,内容简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或者活动,在游戏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一点一定要注意,关于游戏情境的设置要与本节课的内容相符合,应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展开。鉴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也要强化游戏时的学生管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是低年级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数字的掌握应该是重点,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采用简单的认识背写的枯燥方式,自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利用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习1~50的报数时,可以让学生这样做,凡是报10、20、30、40、50这些数字的时候,都要让学生起立回答,之后将其写在黑板上,如果遇到带有2的数字,则就要让学生起立并鼓掌,不报数,下一个人继续报数。在此过程中,如果出现报错数或者做错的学生,也需要表演节目,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更有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通过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运用问题情境的教学模式,可有效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情境教学 数学教学 运用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创设合适的情境,既能改进数学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也能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且充满生机和活力,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创设良好的情境呢?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我们做每件事才能更加投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亦是如此。新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如果我们教学是着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那么我们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小学学生而言,是抽象而枯燥的,这也是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大障碍。如果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化所要讲授的知识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中去,学生“玩”了,“乐”了,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到发展,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学时在巩固环节中创设一些恰当的游戏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

2、创设生活情境,化抽象的知识为具体 数学教学源于生活,最终又为了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数学教学的素材应注重实际,贴近生活,上课时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的实物,从而水到渠成。这种化抽象的知识为具体的方法,不但使所学知识通俗易懂,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留意周围的事态,热爱生活,热爱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因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会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效果。例如,在《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调查六年级学生课间的体育爱好情况、家庭用水、用电情况,以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把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制成统计表,然后分析推断,提出合理化建议。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体会、理解统计的现实意义,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来观察世界,提高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意识。这样上课中,学生的反应十分活跃,很顺利地收到来自学生的大量的认知反馈信息,也能及时地反映学生的认知不足或偏差,同时更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创造力。

3、创设探究环节,培养学生自我发现的习惯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大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教师不依靠权威,带着一种怀疑的精神学习,大胆创新与实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总结,不断体会,从而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所学知识都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4、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相似数学和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学习。让学生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互相讨论,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接着大家开始了交流,台上学生讲,台下学生不时地加以补充、提问。同学们在交流中学会了知识,在交流中看到可以用很多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但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使他们深切的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重要。学生既主动地获取知识,又创造出了独特新颖的方法。

总之,情境教学法的合理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消极教学模式,以实践性强、学生主动性强、互动性强等特点赋予课堂结构以新的生命,是当前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知识的获取,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一、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元、角、分》前,我给学生们留了一个实践性作业,就是和父母一起去商店里,观察父母是怎样买东西的。在第二天讲授新知识之前,我在教室里布置了一个小型的柜台,上面放置一些学习用品,接下来我问学生:“你们和父母去商店买东西了吗?你能把当时的情况详细说给同学们听听吗?”学生们兴致很高的谈论自己的经历。看同学们的兴致很好,我立刻接着说:“你想亲自体验一下买东西的经历吗?今天我们就在这开一个学习用品商店,咱们一起去买东西吧。”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钱币进行分类,分别认识。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派代表汇报结果。师:咱们同学对元、角、分认识的都很好,下面我们就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当售货员,其它的同学扮演顾客,我们看一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很好的应用你手中的货币与售货员进行交易。要求在交易中付钱与找钱都不出错的队是获胜队,好吗?”学生们兴趣高涨,都想着怎样的花钱才能难住售货员,而售货员也仔细的计算,一点也不马虎。一节课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元、角、分的换算,并且都说这节课太有意思了。以后要多上这样的课,不累,学的也很快……学生们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换算,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情境中设疑

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租船》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去过南湖吗?那里的景色可美了,还能划船呢。你们想去吗?”同学们都很高兴,接着我通过课件给他们提出了我的问题,如果我们21个人去租船,每条船限乘4人,我们至少要租几条船呢?学生们都争着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气氛相当热烈呢。当算出21÷4=5(条)……1(人)出现余数时,我又设疑了:“现在出现了余数,这可怎么办呢,难道这个同学不能去和我们一起划船了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呢?”学生们都像是自己被扔在岸边了一样,都喊起来,我自己也要一艘船,我自己也可以去划……,我随机说:“是啊,只要还有一个人没有上船,我们就要再租一艘船,所以我们需要5+1=6条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境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三、游戏情境的创设

篇6

一、情境教学内容介绍

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是指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任课教师对数学家的思维活动进行科学的模仿,对认识问题的动机、知识发展与产生情节以及内在的联系进行挖掘,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具有形象性、色彩性的场景,例如,榜样学习、角色扮演以及课内游戏等情境,来帮助学生在理解教学重难点和较为抽象的概念过程中,获得一个良好的学习体验,继而激发其内在情感和兴趣。当然,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强调学生在情境中的主体地位,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恰恰最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学生参与到问题教学情境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与刻苦钻研的精神。

二、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的注意事项

1.围绕小学生的兴趣点来提出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问题不应仅由任课教师提出,学生在学习时,也难免会遇到问题,这时候,任课教师可以利用某一特定的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对学习接触较浅,让他们直接提问问题,也是有点难度的,这时可以适当采用合作的方式,比如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四人小组讨论等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信心,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素质和学生的质疑能力。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要与教材内容相契合,而引入的问题情境也要围绕着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点,在问题情境中学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从而深化自身对数学公式、概念的记忆和认知,继而使自我的理解能力得到强化。

2.以改进小学生惯性数学思维为主要目标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均是以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服务为前提。良好的思维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需要在特定情节中展开才能够实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同时,对数学问题的探讨,继而解决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主要教学方案。即创设科学的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小学生对思维提升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障碍进行突破,达到其自主活动进行主动激发的目的。

以“角的度量”授课为例,笔者先带领小学生对线段、射线和直接的三种位置关系进行复习,继而列举教鞭、尺子等生活中的常见物体,均可以视为直线的一部分。这时候,笔者创设的问题情境,即射线与射线的位置,存在何种关系?引导学生学习接下来的“角的概念”知识。这样,学生能够理解在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时,需要对线和线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进一步的考虑,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知识网络,并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其逻辑思维。

3.积极鼓励小学生自发性探究学习

操作情境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几何教学的拼图、度量、折纸等需要动手操作课程的学习,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能够诱发学生自主的完成探究性学习过程,实现对其学习思路的启发以及新结论的推设。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能够进行实际操作的问题情境,提升学生的问题能力,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授课过程中,首先,笔者要引导学生对两个相等的三角形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继而将其组合成一个四边形;其次,笔者要求学生对该四边形的特征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初步设定结论:两条边分别平行、相等;最后,计算出其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在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篇7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生活情境 课外活动

新课改强调课堂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而数学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总结的各种经验的抽象概括,只有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才能让小学生真切感知数学知识的应用背景和价值,发挥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不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一、创造生活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学习数学需要立足学生生活实际,把抽象的数学计算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相关的数学问题,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去,具体地感知数学的应用场景,强化学生的应用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知识。

1、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生成知识,锻炼能力,一切知识都是从现实生产生活中抽象总结而来,要想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知识,老师必须把相关的知识重新还原,才能让学生感知更加真切。数学课程要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心理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题材,题材要尽量广泛,并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小学生乐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他们的爱好创设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符号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转变为生动有趣的具体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从学习知识的目的来看,学习数学是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用生活化情境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利用和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和理解数学。

例如,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学习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有关教学内容以后,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教学模具,让学生自己体会有关知识,然后组织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三角形的具体实物,并自制量角器,动手操作尝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规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相互配合,在实践中真正掌握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二、选取生活化实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利用生活化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更好地结合学生生活,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现实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拉近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应用数学。面对现如今大多数教材数学事例不一定合乎当地的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笔者认为,教师需要灵活应用,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及时补充各种生活例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使学生成为发现者,他们学习生活中的数学,享受数学中的乐趣生活。

例如:在学习认读钟表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大钟表和手表等不同的表,来教学生认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使用钟表模型,让学生理解时针、分针、秒针每走一个刻度代表多长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理解表盘刻度。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家观察家长上班、下班、吃饭等时间段的具体时间,然后做纪录,在下一节课提问学生家中成员某个时间段的工作内容,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能力,也可以进一步理解课本内容,在生活情境中也增长了数学知识。

三、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如果小学生学习数学仅仅让他们应付考试,不仅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热情降低,而且让数学教学失去应用的价值和意义。为此,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问题,感知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一定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鼓励学在生活中感知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时空,但时间毕竟较短,空间也有一定的限制,学生发挥的空间不大。所以,学生可以走出课堂,开设一些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

例如:小学人教版数学教材中,在学生学习了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后,可以让学生计算自己出生到现在共多少天,或者说出自己父母的生日,现在离家人过生日还有多少天,这样更加切合生活实际,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

总结: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数学内容较为枯燥,缺少趣味性,学生对其很难产生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师,应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因为小学数学知识点与很多学生的生活存在密切关联,所以,教师应把握好数学这一特性,利用生活中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教学中还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总结教学经验,让数学和生活走得更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赵. 生活情境在_展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学习(下),2014,05:72-73.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运用

生活中的教育素材无所不在,许多事物都能够作为数学教学的内容,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加强对于生活元素的应用,充分的利用生活情境的作用。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而且具有较强的探究热情,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应用生活情境来促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数学知识的形象性以及生动性,让数学知识更容易理解。

一、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生活情境的意义分析

1.让学生明确生活和数学知识的联系

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所以教师不能简单的应用说教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对于生活情境的应用,学生能够明确生活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对于生活实例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快的理解数学知识,并且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2.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水平

对于学生来说,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学业以及成长来说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同时,这种能力并不是靠理论学习获得的,学生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发展探究能力,在离开教师和学校之后,学生也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发展探究能力。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往往被压抑,只能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这不利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通过应用实际的数学情境,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且积极的探究数学知识。

3.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内容

处理各种数据是数学学习的关键,但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理解抽象知识方面存在困难。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碰到一些能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的数学问题,但是他们由于缺乏联系生活和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意识,所以会感到无从下手。教师通过应用生活情境,可能为学生搭建起生活和数学的桥梁,能够把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具体形象的内容,数学学习难度也会被降低。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探讨

1.通过情境激活学生已掌握的生活经验

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内容时,如果发现相关的内容和自身生活经历相关,就会产生较强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在这时最容里接受和理解新的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可以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与实际作用和趣味。比如,在讲解“使用人民币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

数学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去超市买过东西吧?

班级学生:买过。

数学教师:那你们买东西自己付过钱吗?

学生们大部分都付过钱,只有小部分没有说没付过。

数学教师:好的,让我们假设你去水果超市买了4块钱的苹果,你给了收款阿姨10块钱,收款阿姨应该找你多少钱呢?

学生们纷纷举手,积极的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这个问题实在太简单了。买东西这个生活情境是小学生比较熟悉的,所以他们会乐于进行学习,这种情境激活了学生已经掌握的生活经验,他们通过情境教学体会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并且产生了学习兴趣。

2.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都来自于生活,所以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以此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回归生活实际,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讲解《升和毫升》中的相关计量单位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为学生展示大小不一的两个水杯,并且告诉学生哪个是升杯,哪个是毫升杯,并且告诉学生一升和一毫升的差别,通过直观展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明确升和毫升的区别和关联,使其明确两个重要计量单位的内涵,让学生能够辨认毫升和升。

3.创设情境过程中加强引导

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世,不能随意的创设教学情境。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心理状况。同时,需要设计由浅入深的引导问题,学生一步一步探究答案。比如在讲解《编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了解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并且让学生观察身份证中包含的出生信息以及性别信息。而后创设相关情境:宁宁收集了爸爸妈妈和爷爷的身份证号码,但是因为忘了备注姓名,把这几个号码弄混了,请帮助宁宁辨别号码。学生结合刚才了解的知识能够很快的得到正确答案。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关注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来为学生传递知识内容。这样以来,学生能更有效的发展学习积极性以及数学思维,不仅能够提升思考能力水平,还会产生对于数学的兴趣。通过应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 (16) :45-46.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图;策略

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情境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情境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10的认识时,通过学生的精彩回答,使我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你能从这幅图中选一样编一道应用题吗?”生说:“我用鸽子编,有4只鸽子飞在空中,有4只鸽子在地上吃食,还有2只停在小朋友的手上,一共有几只鸽子?”又有生说:“我用小朋友编……”在这两个学生的带动下,其他同学也纷纷举起了小手,学生的观察角度就和其他学生不同,我及时给予表扬,这节课学生发挥的淋漓尽致。通过10的主题图,再现了数数、数的组成、同样多、整体与部分、简单的求和、求剩余、应用这些旧知识,引出了与10有关的加减法等许多知识。看来,只要我们善于运用教材,就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只有对“主题情境图”作了认真分析,再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真正有效的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二、情境图是课堂情景创设的基石

由于主题情境图主要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的,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在教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一课时,教学的开始,充分利用“小明和妈妈去买酸奶”的生活画面的主题图,将学生带入生动的生活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搭起了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从观察图中总结出了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35等的旧知识,逐步导入新课。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图中给出的条件,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教材内容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起他们的联想与创意,根据“妈妈一共买了多少瓶酸奶”列出算式“30+2=”和“2+30=”,并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编应用题,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既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情境图为轻松愉快的学习创建了有效的学习氛围

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在上课前,根据情境图色彩鲜艳,趣味性强的特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认识符号〉、〈、=”时,我先在屏幕上出示情境图,学生们立刻被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吸引住了。这时伴放运动员入场的旋律,我充当运动会的解说员:“今天,森林里可真热闹!这里正举行一场森林运动会,小动物们纷纷报名参加。你们看,谁向我们走来了?”学生们很兴奋,有的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纷纷大声地说了起来。于是,我请学生们站起来回答,有的说了小动物分别是多少,有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了比较,说出了小兔和小猴同样多等,学生们思维活跃,谁都想说一说,老师在旁加以引导,他们很快就认识了“〉、〈、=”的读法和含义。

四、将教材中的情境图要做到活教活用

(一)将“情境图”故事化,以故事的形式演绎情境。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情境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中许多以拟人化创设的“情境图”情境,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

(二)将“情境图”动态化,将静态的情景活现出来。“动化”,就是化静为动,将情境图中的情节采用动态的方式真实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或者将情境图中的内容变为实际操作,丰富学生对内容、情节的表象,加深对内容、情节的认知,以最大限度地唤起和运用他们的已有生活经验来解决数学问题。

篇10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一群猴子在山上玩,无意发现了一棵大树上挂着一个奇特的仙桃,令他们垂涎欲滴,抢着上树摘。正好猴王走过来,看见他们,就一声令下:“不准摘!谁想摘,必须先过我猴王关!”猴王便出了两道计算题36×25+25×14=?25×(36+14)=?考他们。结果,有个伶俐的小猴子抢先答出两道题的答案都是1250,猴王听后,很高兴,亲自摘下桃子给猴子。其他猴子都很奇怪:这两题的算式不同,结果怎会一样呢?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而不能,教师趁势而入,因势利导,展示课题,这样就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将学生带入了问题情境之中。

二、创设游戏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上课的时候,我经常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比如在学习“数一数”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在美丽的森林里,住着聪明机灵的米老鼠和可爱的唐老鸭,他们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太阳真好,米老鼠跑去和唐老鸭玩,看见小兔子杰比正在采蘑菇呢!她的篮子里装了很多蘑菇,然后我设计这样的问题:一共有多少个蘑菇?几个白蘑菇?几个花蘑菇?想吃白蘑菇的小朋友快站到米老鼠的身后,想吃花蘑菇的小朋友快站到唐老鸭的身后。稍后,我问:“你们吃完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我就告诉他们,别看花蘑菇好看,它可是有毒的,吃完后,你们的肚子会疼,我们赶快打120叫急救车把他们送到医院吧,可是医生会问我们有几个人中毒呢,我们快来数一数吧!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游戏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创设故事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如,教学“8的认识时”,我也先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师:“同学们都喜欢看《大风车》节目,今天是金龟子的生日,你们看有几位花仙子前来向她表示祝贺,客人来了,先要请他们坐,金龟子搬来了几把椅子?倒了几杯茶?端来了几只盘子?每只盘子里放1块蛋糕,共有几块蛋糕?”教师利用多媒体逐一展示问题情境,让学生逐一回答。师:“你们看到了人、椅子、杯子、盘子和蛋糕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点,你们发现了这个相同点是什么吗?”生:“他们的相同点都是8个”。由于问题提出有情节、有意境,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尝到了探索奥妙的乐趣。

四、创设操作情境,调动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