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礼仪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26 17:2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的礼仪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心小学;文明礼仪;培养;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38-01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文明礼仪是传承文明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千百年来礼仪之风传承至今,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着称于世。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人,才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
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我们教育的这一代是跨世纪的接班人,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与他们的文明水准有直接的关系。
因此,提高自身修养、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从现在起能在社会上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公民,在家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孩子,在学校做个懂文明礼仪的好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应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要求学生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入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行为习惯可以体现在平时的交往别是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在家孝敬父母、孝敬长辈,都是文明交往的表现。因为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是小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例如:放学回家见到父母主动问好,帮助父母做做家务等,逐渐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习惯。
二、要求学生从爱同学、爱老师、爱学校开始。
在学校,主动关心和帮助同学,学生之间团结友爱,尊重老师;引导学生有集体荣誉感,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个人只有在集体之中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其次,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人文、风俗和家乡面貌的日新月异,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一颗将来要为建设家乡奉献力量的种子。
三、要依据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
男同学一般比较顽皮好动,女同学比较文静,说明男同学的礼仪教育要难于女同学。所以应针对高低年级和男女同学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1、优化环境,营造氛围
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营造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是促进礼仪规范养成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给学生以一种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熏陶。
2、多种渠道,普及知识
(1)制订规范
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制订出不同年段、不同内容与不同要求的“文明礼仪”评比条件,让全校同学都按照礼仪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低年级以基础校园文明礼仪为重点,主要培养学生从使用简单的“文明礼貌”用语开始,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让学生按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狠抓养成教育。
(2)舆论宣传
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学习园地、队角、红领巾广播站等,向学生宣传礼仪知识。学校广播站增设“礼仪教育”的广播专栏,大力宣传礼仪知识。此外,利用宣传工具,大力弘扬学生中讲文明懂礼仪的良好风貌,表扬礼仪先进分子和先进班级,评议不良典型事例,在全校师生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3、学科融合,渗透教育
注重学科教学中对文明礼仪教育的渗透,把课堂教学作为了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使礼仪内容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利用课堂教学的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礼仪教育因素,如:在《说话要注意姿势》这一口语交际中,让学生说说图上不正确的说话姿势及原因,让他们知道这是不尊重人的表现,从而引导学生做一做、演一演正确的姿势,不失时机地进行文明礼仪行为的引导与教育。
4、树立典范,引导方向
美国教育家洛克曾经说过:“对儿童进行教育,最容易而最有效的方法,是把人的应该做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教育学生,使教育形象化、具体化,给学生引导文明礼仪方向。
篇2
[关键词] 高中生 礼仪教育 学校策略
所谓礼仪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人学会社会生活的文明规范,形成健全人格,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简言之,也就是教会人“如何做人”的人格教育。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基础。因此,礼仪教育不只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礼仪教育就是传授学生礼仪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教育。与学科教育享有同等地位,通常列为德育工作范畴。
从礼仪教育与德育的内在关系看,礼仪是社会道德水平的外显行为。礼仪教育的内容包括的人际交往礼仪、礼节中尊重、谦恭、大度、文明、礼貌等内涵,与德育内容包括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要素有着广泛共通性,礼仪教育的作用、目的与德育的作用、目的相一致。礼仪教育和德育基于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过程中,彼此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笔者认为学校的礼仪教育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落实。
一、礼仪常规教育制度化
认真学习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落实卫生、仪表、出勤、内务、安全等常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年级组、班级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自习秩序、集会秩序以及课间秩序;养成文明礼貌习惯;坚持卫生责任区包干保洁制度,确保学校环境的整齐优美;树立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观念。
酒泉一中在校高中生2355人,其中住校生1344人,占总人数的57%。住校生在校时间长,学习和生活都相对集中,便于了解把握,也便于集中教育管理。所以要把住校生作为一个整体,要加大对住校生的礼仪教育力度。
具体措施有:
1.根据学校制定的《酒泉市一中公寓管理制度》中的《酒泉市一中住校生日常行为规范》、《酒泉市一中住校生“十条禁令”》、《酒泉市一中文明宿舍评选条件和标准等十条》,对住校生进行礼仪教育。
2.定期组织召开男、女生住校生大会,集中对男生公寓中个别同学身上存在的吵闹、说脏话、赌博、酗酒、抽烟、向窗外乱扔杂物、不按时归宿、不按时休息、不及时做宿舍卫生等不良现象或行为进行集中整治教育;对女生公寓中个别同学身上存在的不按时休息,不自尊自爱,出现早恋现象进行及早引导和教育。
3.加强督促检查、评比、反馈工作,严格考核奖惩,确保日常礼仪行为规范的贯彻落实。
二、形成学校礼仪教育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是礼仪教育的坚实保证。单就学校礼仪教育这一维度来说,形成强大的学校礼仪教育合力是很重要的。
加强学校礼仪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校长为首、班主任为主、学校管理服务机构为支撑、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要把德育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要把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教学,德育和礼仪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礼仪教育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充分发挥班级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切实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组织建设,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礼仪教育合力。要形成学校、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政治教师“五结合”的礼仪教育体系,切实加强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具体措施有:
1.开发礼仪教育的第二课堂,多渠道开展礼仪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礼仪教育报告会、政治课、班会课、值周总结、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礼仪知识竞赛、秋季运动会、庆十.一歌咏比赛、各种纪念集会活动,文艺演出、诗歌朗诵、主题征文、书法、绘画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礼仪教育,增强文明礼仪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学礼仪、 懂礼仪,自觉用运礼仪。
2.正确处理好礼仪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切实加强学校礼仪教育工作
全面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工程”,认真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酒泉市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大纲》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礼仪教育的全过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坚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的原则,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全面落实礼仪工作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加大对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力度。整治衣着不整、语言行为不文明、抽烟酗酒、沉溺网吧的人和事及打架斗殴、聚众抢劫、蓄意伤害人身安全等违纪违法行为。要把行为规范教育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养成教育,全体学生要在文明习惯、社交礼仪、诚实守信、社会公德、勤俭自强等多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
3、加强校园礼仪形象建设,树立“一中”良好礼仪风貌
(1)要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浓厚氛围。学校校园要普遍挂有校风、校训和教风、学风展示牌;楼道内贴有名人伟人画像、格言警句、“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等;学生园地、班级板报、校园广播设有礼仪教育专栏和专题节目,经常宣传礼仪知识、教育动态、典型事例等。
(2)要搞好师生的仪容仪表建设,要着力整治那些衣衫不整,穿戴不合乎规范的学生,严格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要求学生,穿戴整洁大方,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审美性。
(3)规范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不抽烟,不喝酒,展现中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明和行为文明程度,展现“一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一中”良好形象。
4.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在课堂教育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从语文、政治到历史、地理,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礼仪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内容作为礼仪教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礼仪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通过语文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尊重师长、孝敬父母、谦让诚信等方面的教育;通过政治、历史、地理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物理、化学、数学课的教学、实验,帮助学生树立了崇尚科学、注重实践、追求真理、审慎严谨的人生态度;通过音乐、美术、劳动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劳动观念和团结协作的美德。
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载体。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一套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价值目标。既向学生介绍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常识,又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导向,在教学中要求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而政治课的鲜活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其学科知识的正确性、科学性、完整性、逻辑性,更重要的在于其学科价值目标的时代性、针对性,政治课决不能脱离现实而空洞说教,决不能仅仅为传授学科知识而孤立存在,所以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务必要凸显其德育功能。而渗透礼仪教育既体现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学科目标,又体现了其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学科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 礼仪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采用了即兴发挥,组织讨论、课前五分钟演讲、小论文等诸多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利用课间、自习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礼仪知识大赛、征写文明礼仪演讲稿、上网查找下载张贴礼仪知识、主办墙报板报,评比文明学习园地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2]金正昆.大学生礼仪[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齐渝华.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中学版)[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
[4]徐广玉.礼仪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
(4).
[5]贝新臣.中学生文明礼仪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5).
[6]王小净.关于学校礼仪教育的几个问题[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7]郭素红.对加强学校礼仪教育的思考[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 ,(4).
[8]姚丹萍.中学礼仪教育刻不容缓[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篇3
摘要:根据国家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结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树立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礼仪教育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日常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见习实习、教师模范行为等进行礼仪教育;在校园内建立礼仪示范岗、礼仪志愿者队,举办礼仪大赛等活动,让礼仪教育承载着微笑走向每一个学生。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礼仪教育;微笑教育
作者简介:邹燕,女,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工处处长,讲师,扬州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德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53-03
汪国真的一首诗,曾给笔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报我以平坦吗?我是一条欢乐奔流的小河。报我以崎岖吗?我是一座大山庄严地思索!报我以幸福吗?我是一只凌空飞翔的燕子。报我以不幸吗?我是一根劲竹经得起千击万磨!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1]如何让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们微笑着走向生活?这是德育工作者应该思索的一个问题。由此,笔者试图尝试用礼仪教育来让学生们微笑,找一个可以承载微笑的德育载体。
2010年,国家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对于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2]这样的目标正是为学生们微笑着走向生活,为以后的“文明生活”、“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虽然五年制高职学生与中学生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可以参考《纲要》,结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礼仪教育。
本文所提出的“礼仪教育”,不是通常意义的“文明礼仪教育”。其理由为,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没有了礼仪,就没有了人与人之间最默契相处的准则。到了高职阶段的学生,需要更多强调的是礼仪教育,而不是停留在文明教育阶段。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礼仪教育目标
《纲要》指出,对于高中学生的礼仪教育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礼仪的渊源和内涵,掌握做人做事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合作、参与、交往的能力,培养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性格,形成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公民意识。[3]
2013年,江苏省文明委出台的全国首个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简称为“八礼四仪”的规范)。“八礼”是指,餐饮之礼、游览之礼、观赏之礼、仪表之礼、行走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仪式之礼;“四仪”指的是,7岁入学仪式、10岁成长仪式、14岁青春仪式、18岁成人仪式。[4]“八礼四仪”中对未成年人的礼仪规范非常系统、全面且具有可操作性,也为高职学生提供了礼仪教育的规范参照。
要确定五年制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目标,首先要明确五年制高职学生与高中生相比而言的特点。五年制高职录取的大部分新生,他们的中考成绩大多处在高中录取分数线之下。有些考生成绩相当低,甚至有不少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差,而且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日常行为等诸多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自卑感强、上进意识差、自我约束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行为习惯比较差、纪律松散,正处于身体上、心理上的成熟期,情绪易激动,性格易冲动,行为易波动,头脑易发热,做事不注意方式方法、不考虑后果,等等。因此,高职学生的礼仪教育目标需要更加具体落实为:树立自信,树立责任,学会微笑,学会合作。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礼仪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高中阶段的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个人礼仪。了解礼仪的功能与作用,理解礼仪的内涵与实质;理解礼仪与自身素养的关系;掌握不同场合谈吐和仪容仪表的原则与艺术;(2)交往礼仪。掌握各种场合介绍和自我介绍的礼仪要求;掌握各种场合握手的礼仪要求;掌握演讲、辩论的礼仪要求;做到在排队、乘用电梯等公共场合与人保持恰当的距离;掌握基本涉外礼仪。[5]江苏省的“八礼四仪”中对高中阶段的要求和成人仪式的规范也作了细致的阐述。[6]结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兼顾未成年与成年学生的跨越、职业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五年制高职学生礼仪教育内容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即基本礼仪常识和专业礼仪常识。
(一)基本礼仪常识
五年制高职的生源以初中毕业生为主,具备了一定的礼貌礼节的基本素质和认识,但是没有经过系统的礼仪训练。在入学之初,应该通过入学教育和礼仪课程,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个人仪表、形象和行为的审美取向,并让他们懂得高职校的校园礼仪,鼓励新生增强自信、大胆交际、合理交际。
(二)专业礼仪常识
这应该是五年制高职礼仪教育的重点,也是五年制高职礼仪教育的特色内容。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的专业设置都具有很强的就业针对性,在专业课程的设计上也是以操作性和职业性为原则。同样,五年制的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需要对自己将来所要就业的特定岗位的礼仪规范了解和熟悉,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到工作中去。特别是对于服务性行业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商务、文秘等,这些行业的工作都是与人打交道,所以职业礼仪修养的重要性更加突出。[7]专业礼仪教育要特别强调实践操作性,因此,课堂教学需要和实训操作、见习和实习相结合。
三、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礼仪教育途径
(一)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了解礼仪知识
五年制高职学校区别于中小学校,学校应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编写校本教材,开展校本课程礼仪教育。同时,德育课、心理课、语文课、历史课、艺术课、体育课等其他课程,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适时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二)通过学校日常管理强化学生礼仪意识
每个学校的一日常规管理中无处不透露着文明礼仪的气息,仪表仪容、出勤、上课纪律、好人好事,都体现着着装礼仪、上课礼仪、交往礼仪等,文明礼仪体现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要结合学校日常管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句话,“素质,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才能体现优良的素质。一日常规的强化,正是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行为心理学认为,21天以上的重复,可以变成习惯;90天以上的重复,可以变成稳定的习惯。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礼仪氛围
在培养礼仪修养的过程中,环境的影响作用非常显著。良好的校园礼仪文化氛围,对引导学生克服不良行为习惯、提高修养是必要的。学校应不断开辟和拓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以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采取礼仪竞赛、文艺演出、辩论会等形式,抓住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校园典礼等契机,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挂图、校园网站、图书阅览室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校的团委、学生会、社团组织、业余党校等团体组织的作用。
(四)通过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等活动使学生践行礼仪
学校可以利用工学交替、实景教学、教学实习等活动,让学生在专业实践场所践行礼仪。也可以利用社会公益劳动、社区志愿者服务、成人仪式等社会实践活动,在纪念馆、博物馆、福利院、社区、旅游景点、部队营地等场所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明礼仪、践行文明礼仪。
(五)通过教师模范行为引领礼仪
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8]应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如果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在微笑中做人、待人、育人,职业学校教育将出现更为可观的景象。在教育学生时,多一些充满希望、饱含深情的微笑,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六)通过改革礼仪评价方式,健全礼仪评价体系
礼仪教育不是体现在理论上,更多是要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所以,实践检验比笔试要更为重要。最终的评价应是上课实践活动、平时表现、岗位礼仪的综合表现,这样才能达到礼仪教育的育人、教化和提高综合素养的目的。
四、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礼仪教育特色活动与成果
(一)建设“礼仪示范岗,礼仪示范班”——以微笑面对师生
当同学和老师清早踏进校园,迎面而来的是一声问候和一个微笑,这将是美好一天的开始。学校在校团委的组织下,各系都积极开展礼仪示范岗活动。示范岗的学生身着学校的西装校服,佩戴胸卡,按照学校的发型、仪表要求,每天在不同的岗位上用笑脸和问候迎接着每一位师生。这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选拔“礼仪志愿者团队”——以微笑服务社会
学校礼仪志愿者队是一支在全校选拔的礼仪服务队,队员们都经过了礼仪教师的专业培训。礼仪队员的身影活跃在苏州市的各大政府及非政府的大型活动、会议及颁奖典礼上,“2010苏州十大教育人物颁奖”、“2010上海世博会礼仪服务志愿者”,“2010广州亚运会礼仪接待”,“2011年中国国际旅游服装服饰赛博会”,“2011太湖文化首届论坛”等礼仪服务工作,队员们的出色表现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也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三)举办“礼仪大赛——以微笑看待竞争
一年一度的全校礼仪大赛,同学之间、班级之间到系部之间的较量,礼仪的种子播在了每个学生的心理。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通用礼仪规范的展示之后,在各显神通,利用团队展示、情景模拟,茶艺礼仪、商务礼仪、银行礼仪,展示着各自专业的特色礼仪。
礼仪教育就是微笑教育。微笑,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面部表情,更是一种亲切而传神的心语交流;微笑,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仪表神态,更是一种博大而高尚的人生境界。人与人的交流离不开微笑,心与心的沟通需要微笑,对于如何教育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者更加依赖微笑。用我们的微笑面对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面带微笑走向生活。
参考文献:
[1]安静.也谈汪国真的诗歌鉴赏[J].考试周刊,2009(16):34.
[2]汤建华.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学校文明礼仪教育[J].E动时尚(教育科研论坛),2013(10):84-85.
[3]王来润.行走在素质教育路上的教师必须具备“五种意识”[J].E动时尚(教育科研论坛),2013(2):83-84.
[4]傅顺康.教而不思则罔——谈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的内容与形式[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24):27-30.
[5]瞿皓.我的“下马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6]苗立安.那将成为现实[J].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2009(5):42-43.
[7]李晓宜.高职礼仪教育模式初探[J].大学时代:学术教育版(下半月),2006(11):137-138.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注意力;调控方法
小学生的体育课堂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那么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的相对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w育教学的特定客观环境和教学需求的差异性,受到场地器材的制约和室外环境的干扰因素较多,因此课堂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小学体育课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上课分心、学习效率下降的问题,并充分运用注意的转换规律,有效地调节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小学生注意状态的现状分析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因体育课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环境的特点,有其独特的表现。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的高低是一堂体育课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影响学生课堂“分心”的因素很多。所以,体育老师在课堂中应该了解和掌握学生注意力的发展规律和特有特点,结合现有的体育教学条件,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一)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
评判一位学生听课是否认真,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观察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能否集中是一堂体育课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体育教学内容大多为身体练习活动,部分练习内容甚至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学生在课堂上一旦注意力不集中,就会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不仅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还极易发生教学事故。因此,体育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注意规律、注意机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合理调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课堂分心
“分心”是一种不能将自己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应当从事的活动,而指向其他无关活动的心理现象。有些学生会在课堂上东张西望,或者窃窃私语……这个时候外界的任何刺激都会吸引他们的注意。
学生课堂分心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通过教育实习,本人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教学形式程序化,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能与新课标思想紧密结合,讲话语调无力刻板;2.部分学生因体育成绩不佳或者经常被老师忽略、批评,于是对体育课失去兴趣,甚至对体育课产生厌烦、害怕、淡漠等情绪;3.学生在课堂上被批评,他们就容易厌烦老师,上课时就会故意转移注意力;4.依据我国现有的体育教学条件,大部分体育课在室外进行,而外界环境嘈杂,比起教室学生能接收到更多的外界刺激和影响,促使学生分心;5.体育课的练习形式多为分散队形,而教师的视线范围却是有限的,这样有些在教师视线外的学生就会窃窃私语从而造成分心;6.学生身体不适或前日休息不好,体力欠佳,参与练习的精力不足,如学生连续经历间断性测试较为疲劳或女生例假时,就很容易产生分心现象;7.体育课一般都安排在上午或下午的第三、四节,又是以身体的活动练习为主,容易造成疲劳,产生抑制;8.体育器材差距较大,场地不合理,如在乒乓球教学中,球拍有新有旧;在篮球教学中,由于体育教学设施不完善,篮球场地不是很平整,这些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分心。
二、调控小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方法
体育活动是一种身体操作活动,不但要求学生迅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和表象,而且还要准确、完美地表现出来,这些活动特点对学生的注意力都有特别的要求。教师若在体育课中能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合理的调控,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完成教学任务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有意注意的调控方法
有意注意的特点是:注意过程完全是在学生自己主动的意识状态下进行的;在进行过程中需要小学生对练习的内容和将会产生的练习效果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对练习内容产生肯定性的情绪状态,必要时还需要学生主体意识的支配。通过有意注意参与的学习结果可以使练习的动作内容较快掌握,持久巩固,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人对活动的目的越明确,动机越强烈,意义越清楚,注意就会越稳定、越集中。对于一堂体育课,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体育教师在上课时首先应给学生讲清楚本课的内容、任务,明确本课的目的、意义。实践证明,体育教师越能在教学和练习中讲清每一个动作、技能所起到的作用,就越能引起学生用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把注意力集中到练习中来。例如:在学习平板支撑时,有的同学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有的同学甚至害怕畏惧,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对身体健美的需求,向同学们讲清楚这种学练可以锻炼人体各个部位的肌肉群,经常练习能让我们拥有健壮的体格和完美的形体,从而激起学生对其练习的兴趣,克服畏惧情绪。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5
(一)学习的管理。
相较于男生,大部分女生比男生要用功,在文科类院校中,综测成绩在前十名的大都是女生,这也给那些本来成绩已经很好的女生带来压力,她们要保持这样的成绩就必须得更加努力。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女生都是爱学习的,都想在成绩方面有所提升,所以下面列举两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1.压力过大。这部分同学一般都是学习成绩较好,压力一方面可能是来自自己,也有可能是来自家庭,心理素质稍差一点儿的同学容易出现焦虑、甚至是抑郁。并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现死学、学不好的现象,这样的恶性循环更容易导致心理压力过大,而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虽说大学的压力不比高中,但是由于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并且女生相较于男生找工作时的压力更大,因为很多好的单位或者是好的岗位通常都只招男性,所以女生通常在学校里给自己更大的压力,考很多证书,这样才能在找工作时拥有足够的竞争力。对于这一部分同学,我们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应该教育她们要适时地放松自己,多鼓励她们参加一些适合她们的集体活动,通过和她们家长的沟通和配合帮助她们摆正心态、放松自己。也可以通过她们身边的同学帮助她们解压。
2.无所谓学业。压力过大的同学的数量不多,大部分的女生相较于男生还是比较乖巧、听话,觉得自己要认真完成学业,但也会有无所谓学业的现象。而之所以有这样的同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家庭方面,家里的经济条件比较好,或者是有背景,学的好不好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影响,来大学学习只是为了一张毕业证书。另一部分原因有可能是学生比较有自己的想法,觉得学校开设的课程对她们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与她们的兴趣相去甚远等等。对于这一部分同学的问题就不能采取一味的说教学习的好处,而是要从她们的兴趣入手,了解她们对什么比较感兴趣,了解她们有哪方面的特长,从她们的长处发展她们的能力,这一部分同学有可能是最有潜力的,她们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其实在大学学习不是最主要的,而是培养一种人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交往的管理。
1.与同往。由于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大部分的父母都对孩子过度关心,使得她们在很多方面都不能独立面对,当她们高中毕业独自走向大学校园一人生活时,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每个宿舍四个人,有的学校甚至是六个人或者是八个人,这几个人大都也是独生子女,教育她们如何谦让和包容成为宿舍管理的主题,除此以外当然也包括宿舍卫生等问题,笔者处理过很多因为生活习惯不同出现的问题,动辄要求换宿舍,似乎问题已经激发到不可收拾的程度,但是经过仔细了解和分析之后发现,其实就是一些生活习惯的问题。由于笔者也是一名女性,有过和她们相似的经历,比较能理解这种情况,所以笔者常常利用自己的一些经历、以及一些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联系她们的实际情况,与她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让她们觉得老师是“自己人”,有着和她们同样的经历,让她们觉得自己并不是孤独的,有时她们会不自觉地以老师为榜样。
2.与异往。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飞速提升,人们的精神文明生活需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高校中的学子们,对外界的信息和事物接受范围比较广泛。同时,这些孩子们的生理年龄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但是相应的心理年龄还并不是很成熟,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学生在与异往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做出一些不合适的事情。加之在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度里,对于两往的话题往往谈之色变,同龄人的同性之间尚可聊之一二,除此之外,很少有人能针对这一部分人群的特点给予正面的引导,家长们跟自己的子女也几乎不会涉及此话题,或者说是涉及的程度很浅,而女生,作为这个社会中相对的弱势群体,对这一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她们不知道如何防范,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甚至有些女生在被侵犯了之后选择沉默。笔者认为有关教育部门,或者是学校的有关部门能够对该问题重视起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真正做到教书的同时,还不忘育人。
二、结语
篇6
【关键词】学生,体育教学,意志力,培养
1.前言
意志力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
罗伊斯这样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志力通常是指我们全部的精神生活,而正是这种精神生活在引导着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
当人们善于运用这一有益的力量时,就会产生决心。而人有决心就说明意志力在起作用。人的心理功能或身体器官对决心的服从,正说明了意志力存在的巨大力量。
意志力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人们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意志力作保证。早在2400多年前的孟子,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意志力的重要性。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需要具有火热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意志力的发展是否良好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体育锻炼无疑是锻造意志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获得耐力、坚韧、坚忍、坚持等诸多良好品性。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可塑性非常强的年龄阶段。对于意志力的培养,如果给与相应的重视,并在正确的指导下,必然会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终身受用;反之,如果没有加以正确引导,错过这个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最佳时期,将会造成意志薄弱、遇到困难退缩等不良习惯。
2.意志力薄弱的原因
2.1 家庭的影响:由于我国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很多孩子在优渥的环境中成长,家庭对于孩子的溺爱程度加剧,也由于现行教育体制,家长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只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以及排名,尤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将孩子完全托付于爷爷奶奶等老一辈人抚养,更是忽略了对孩子心理素质、意志力的培养,没有经受艰苦和劳累的磨练,家长诸事大包大揽,造成了学生依赖性强,胆小、懦弱,没有担当,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力,学校里一位四年级的小男孩上体育
课跑了400米之后,稍有不适,属于剧烈运动之后的正常反应,但是孩子的爷爷不依不饶,认为教学方法失当,逼着老师以后不许让其孙子参加类似的活动;也有家长一遇刮风下雨天气变冷等情况就要求孩子不要参加锻炼,这也是当前独生子女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耐受能力差的集中表现。
2.2 心理原因:几乎每个小学生都有美好的愿望,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他们幻想做一个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而实际上他们往往不够努力。虽然他们的愿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实现理想后的种种荣誉与享受,而对实现理想需要从现在做起,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却想的不多,做的不够,形成了美好愿望与心理准备的矛盾。其次,小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充满热情和兴趣,但是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情却退避三舍,不善于运用理智克制自己。另外,小学生有着强烈的进取心,也很明白道理,但是具体落实到实际当中,却缺乏自控力。所以我们经常见到一上体育课,就有同学尤其是男同学就会找各种借口逃避上体育课。
2.3 生理原因: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充分表明小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不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加强意志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3.1 从心理入手,提高认识。
首先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可以运用引导法:通过介绍一些孩子熟知的各界人士成功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人们所有的收获与成功都在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于坚韧不拔的意志,在于顽强的意志力;然后来引导启发学生建立信心,明确学习目的。告诉孩子们,在遇到阻力时,想像自己在克服它之后的快乐;积极投身于实现自己目标的具体实践中,你就能坚持到底。
其次是用讲解法:使学生明白,由于生理上的变化造成的不适应是暂时现象,是可以通过长时间体育练习来改变和提高的,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未来,建立信心,从而使练习更具有自觉性。
3.2 从行动入手。
意志的第二个特点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意志力的大小是通过克服困难来体现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有效地培养学生意志力,克服困难。
分层指导法:教学中将学生按其运动能力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可激发和调动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积极性,不同程度学生的运动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运动的成就感,建立信心。
自我激励法:首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要求学生遇到困难,难以坚持时,心里默想“我不比别人差”,“我也能行”,并通过自我鼓励、自我说服等方法,消除各种不利情绪的影响,来动员自己的意志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其次,在班里注意培养一些学生,尤其是在班级中有影响力的学生,让他们学会用意志力来完成运动,然后形成班级核心,借以影响全班,形成良好的班级体育学习合力。
3.3
明确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
学生的一切意志行为都受一定的目的和动机支配,加强正确的学习目的、动机教育和理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动机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在家庭影响以及自我放松要求的情况下,认为体育课无所谓,也有怕苦怕累的因素,影响了对体育的学习热情。
首先,体育教师应该取得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师的积极配合,让学生清楚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如他能形成健康的体魄、优美的体型,增强身体脏器功能,提高生命质量。
其次,体育教师应对训练项目带来的好处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孩子们,激发兴趣,保证孩子们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依然能依靠意志力顽强的完成训练。
合理提出目的任务。人所提出的行动目的性质,对克服困难也有重要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提出一个个依靠自己努力能达到的目标远比一个个宏大的目标更有利于意志力的培养,因为前者能让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目标达成的喜悦,对于孩子较好的完成学习和训练至关重要,任何一点点的成就都会让他们欢呼雀跃。
3.4 努力提高学生的认识。
认识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活动。一个人当他对自己从事的活动缺乏明确深刻的认识,那么在困境中就难以表现出顽强的意志。
以中长跑为例,对于在中长跑练习中往往会出现头晕、胸闷、腹痛等生理症状,不少小学生平时娇生惯养,他们不愿在练习时付出艰苦的劳动,存在着怕苦怕累的思想。对此老师应该给学生讲解清楚此项运动的技巧以及出现的正常反应,让孩子们自觉克服困难,同时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让孩子们逐步接受。
3.5 教学方法应寓教于乐。
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不完善,在教学中,应该寓教于乐,采取丰富的体育教学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教者与学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鸣。让孩子们精神饱满,兴高采烈,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游戏活动更能承载品行教育,因此,在设计的体育游戏中,影响孩子们明确此项活动需要哪些品性特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运动量增加,达到了运动负荷。促进了体能的增强。
3.6 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学生的意志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而且在自我修养和自我锻炼过程中发展。
体育老师应主动与班主任沟通,以班主任为桥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明白健康的体魄是未来健康的基石,取得家长支持和理解。
意志的培养,要一步一步地做,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要让学生把每一次早操、每一堂体育课、每一次体育比赛,都看成是磨炼意志的好机会,这样在每一次咬牙坚持,每一次大胆尝试,每一次取得的小小胜利中,意志会越来越坚强。
与班主任密切配合,对于在锻炼中体现出顽强意志力的孩子给予大力表扬,从而内化为孩子自身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不仅仅承载着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功能,也担负着培养孩子意志力、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的任务,体育教师应该对此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学》[M].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李翠贤,文兴吾,刘平斋.理论在创新中发展[N].光明日报2003-02-12(C3).
[3] 李蔚,祖晶著.《课堂教学心理学》[M].1999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篇7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艺术类学生的健康状况总均分男生稍高于女生,但两者并不具备显著差异。其余因子分析表明(表2),艺术类男女学生中,总体差异性并不明显。但在焦虑方面,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而男生在偏执方面明显高于女生(P>0.05);其他健康因子并无显著差异(P<0.01)。因为男女两性紧张认知程度不同、所承受压力的质与量不同、心理防卫方式不同以及生物基础不同,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性别发展中始终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女性的生理周期对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波动影响。而且女生较男生更偏内向,更注意细节,因此体验到的心理冲突更大,心理的焦虑状况也更加明显。艺术类学生,由于其专业性质,会影响到独立性和个性意识的发展。加上男生较女生更加自我,性格情绪化也教女生变化大,存在偏执心理问题,也在情理之中。这一结果提示:在体育教育的干预与促进研究中应重视女生的心理保健工作,同时注意不同性别学生的区别对待,发挥两性优势和两性互动效应,促成两性和谐发展。
不同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分析
通过对艺术类大一至大四各年级的各因子统计分析对比(表3),大四学生的阳性总均分明显高于其他3个年级,三年级次之,二年级年最低。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因子方面,大一学生的均分仅次于大四学生,而高于大二、大四学生;综合比较,大四学生、大三学生的分值明显高于大一、大二学生,且大一大二学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艺术类学生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于高年级学生。这与对广州地区普通大学生的调研数据有一定的出入。在对广州地区普通高校的学生调查中显示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四年级学生均值呈下降趋势。但四年级在年级学生在躯体化、焦虑因子均分上高于其他年级。分析原因,普通高校一年级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经济困难等。很多大学新生离开长期生活的环境到新的环境以及不同于中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导致大学新生普遍感到睡眠不好、食欲不佳、学习不适情绪不高、心情抑郁。而艺术类学生特别是美术类学生,在其进入高校之前,绝大部分学生都有远离家乡,到全国各地的画室或美术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习时间大半年至一年,个别学生甚至学年,并且不止一个画室。经过这些经历,学生的独立能力、与同学交往能力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能都较一般大学生强,自然出现以上差异。(表4)
大学生体育锻炼感觉状况调查
研究中选用了体育锻炼达到体育人口标准和非体育人口的两组人群,锻炼感觉测试表明(表5),体育人群中学生在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两个维度的比较中明显高于非体育人群(P<0.05),安静感均值也低于非体育人群,而疲劳感稍高于非体育人群,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对男女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男、女学生除了疲劳感(P>0.05)外,在体育锻炼感觉的其他维度上男女生差异非常显著(P<0.01),男生的得分显著地高于女生。因此,我们要加强体育教育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获得愉快体验,尤其是女同学。
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措施
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预防与正确对待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体育活动的锻炼,可以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在模拟的竞争环境中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拼搏精神以及宣泄不良情绪等。这对于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呈现良好的心境状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1运用体育课堂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忽略了学校体育在其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而学校体育也只重视对学生生理方面的健康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对人体的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情绪以及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2利用体育所蕴涵的丰富价值
和思想,促进学生的个性品质发展体育活动本身的内在精华包括参与的意识、交际的能力、生活的态度、竞争的意识、合作的精神、真善美的价值观以及各类法规意识等。在体育运动的参与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和塑造良好的个性。在活动的竞争中,养成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在复杂多变竞赛情景状态下,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
3营造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创造有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体育教育环境
学校可通过学校文化的某些干预、激励措施,促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各种有益于健康的生活信息,并内化为良好的健康行为的过程。在深化、完善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通过增设学生喜爱的体育选修课,成立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发挥学生体育社团的功能,开展校内、校际间体育的竞赛和交流,开展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第二课堂,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与生活环境。
4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课外体育活动是大学生参与健身锻炼的基本形式,具有增进身心健康、培养体育人才的功能,具有教育、体育、文化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功能。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学生积极而又经常的身体锻炼,通过自主的身体活动及与锻炼同伴的社会交往,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日益增强。课外体育活动包括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训练、课外竞赛等。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广泛活动空间广阔,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
结论
通过调查,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分数中度异常的占总数10.65%;总体均分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艺术类大学生尤为突出;艺术类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总体均分有类似的趋势,一年级学生在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3个年级,大四学生在躯体化、焦虑因子均分上高于其他年级。研究表明通过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大中学生消除疲劳,减缓应激、愤怒、抑郁、慌乱,提高精力和自尊感,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现状;应对方法
新课标对口语交际的总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个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当今人们的社交活动日益频繁,生活节奏大大加快。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口语交际的人在这样的社会里,怎么能够生存下去。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已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从理论到实践做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仍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因此对农村小学生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已是势在必行。
一、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
1.口语交际教学缺乏互动性。
在农村小学常见的口语交际教学模式为:教师读――学生思――指名说――师总结,可以看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很少,而课堂应该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农村小学,“互动”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有:有部分教师认为口语交际教学是附带的,地位不重要,且考试也不考,不必花费课时单独训练,就把“宝贵的时间”挤出来用于教所谓的主科,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不够活跃。
2.学生口语交际环境基础较差。
农村小学的大多数学生虽然能进行简短的口语交际,但性格内向,平时很少说话,害怕与人交流,缺乏沟通,真是“试卷上满分,表达上零分”。也有一部分学生平时说话声音小,口齿不清,乡音很浓,严重影响了口语表达的效果。在交际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是一个普遍现象,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容易受干扰,不能认真听取他人的口语表达,且不善于学习他人的语言,不习惯普通话交流,由于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较少,说话时普遍缺乏自信,往往局促不安,很难做到大方得体。
二、农村小学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应对方法。
1.联系生活,丰富语言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见识少,知识面狭窄,要想丰富语言,让他们有话说,就得让学生走进生活说身边的事,如,一次口语交际是让学生说一说做小制作的过程。我在课前布置学生以自愿组合的形式每组制作一件,注意观察边做边想边记。上课时,进行小制作评比,每组派一位同学介绍小制作,其余的补充。这样每组都想争第一,都想让别人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他们说起自己熟悉的东西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内容,又积累了学生的语言;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真可谓一举多得。
2.加强阅读,丰富语言
语言的积累离不开优秀书籍的引领,适时地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物,如《海的女儿》、《鲁滨逊漂流记》、《水浒传》、《上下五千年》等,让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积累了语言。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交流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3.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农村小学生具有胆小、怕生的的特性,愉悦的说话氛围能消除学生紧张惶恐的情绪,所以教学时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氛围,让学生开口说话。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很多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我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情境,采取多样的形式,激发兴趣,让学生感到日常生活就是口语交际,这样他们就有话可说了。如,在客人来访时的对话,根据学生特点,我采用小品的形式,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展开想象,激起他们想象的欲望,自然有话想说。因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的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所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非常重要。
4.开展各项活动激发说话兴趣。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主旋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教学中多组织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交际,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如“自我介绍”、“课前一分钟演讲”、“续编故事”、“感恩母亲节”、“我也说新闻”、“挑西瓜”、“穿越火力网”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的活动中,并说说活动的经过、结果及自己的感受。活动是口语交际的载体,农村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的课内外活动次数明显不足。所以,农村小学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5.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自然交际
孔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充分利用学校“运动会”让学生接触群体活动,比赛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更需要胆量,这种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踏青游览是一种开放性活动,交际也是开放性的,两者相通。踏青结束后,不仅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性情,也可以培养兴趣,开放胸襟,提升学生的交际水平。每次活动结束,我都会趁热打铁,马上组织“分享会”,让学生用心收集交际素材,用心感受活动的感人之处,只有用心体会才会发现事物的多姿多彩,口语交际教学只有变封闭为开放,学生才会主动地说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把口语交际当成一件趣事,养成随时想表达的习惯。
6.凭借内容,复述课文。复述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课文中学过的主要语句,将课文的内容有条理、有重点地表答出来,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语文教材既是读写训练的材料,也是进行听说训练的材料,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捕捉听说点,渗透听说训练,把听说训练和理解内容结合起来。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愿说、乐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规范语言行为,文明交际
农村学生说话方言味太重,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会使人与人在交流中产生尴尬,有时显得不礼貌。在教学中逐步规范使用语言,大力推广普通话,把推广普通话贯穿日常教学的始终。
在农村,不文明语言时常在小学生之间出现,不文明语言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是最不该出现的,但不文明语言有它的土壤,主要来自家庭。我利用家长会,组织开展“说文明话,做文明人”活动,引导小学生说普通话、文明话,组织学生互相指出同学之间的不文明语言,做到随时随地消灭脏话。
总而言之,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重点在引导,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规律,准确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能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 2002年
篇9
关键词:人本主义;高校;教育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的个性和全面发展普遍受到尊重,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社会发展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教育管理活动的价值是围绕人来展开的,因而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活动中引入人本主义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学价值
在西方,“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的哲学家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把人看作是万物的核心和衡量万物的标准,无疑是对人的尊重和地位的提升。这种“人本精神”后来为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所继承,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价值和尊严,反对等级特权和宗教迷信对人性的扼制、对人的主体性的剥夺。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后现代主义随之兴起,人本主义被赋予“反传统、改革现实”的新含义。
关于“人本主义”的内涵,有学者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注重对人的行为、经验的研究,认为自由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大于遗传、环境的影响;二是重视人的个性,认为人具有选择、创新、价值判断与自我实现的能力;三是关注人的潜能的发展。因此,重视借助特殊感觉、知觉研究真善美,突破创造力及人类反应的可能性以及重视对创造潜意识的探索的思想体系就是人本主义思想。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本主义的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重视人的独特性;三是注重人的潜能的发展。概而言之,人本主义就是要求一切从人的本位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考虑人情、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关注人、尊重人、尊重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以人为本的价值实质,要求教育管理活动应立足于使人得到尽可能的、完善的发展,教育的价值主要是人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而不是“人力”的训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养成健全的人格”,并使之获得“一技之长”和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而教育管理育人功能的最高体现就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使人成为人,将不具有完善人性的人提升为具有相对完善人性的人。因此,人本主义的教育学含义就是教育要有利于人和人类的成长,由不完善的个人和人类走向较完善的个人和人类,促使人成为人,使人有人性。
人本主义教育管理,就是利用一切特定历史的有利因素,从人性和人的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个性,调动一切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促进教育对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全面和谐发展。具体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就是把大学生看成是教育管理活动的中心,一切管理工作都按照人的本性及发展特点展开,围绕人、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发展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和自身潜能,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使他们把个人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为个人的自由充分发展创造条件。
二、人本主义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几经调整,并最终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围绕既定的培养目标,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制订了具体的工作任务。以高等教育的任务为例,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里,高级专门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核心内容。人作为精神的主宰和实践的主体是教育活动必须回答的问题和迈进的方向。教育任务的阶段化和层次性,更需要一种科学的教育管理哲学观念来统摄。因此,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实现个体本位教育观和社会本位教育观磨合与协同作用,也就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照搬苏联模式,实行的是比较僵化的管理体制。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经验式的行政管理居于中心地位,忽视了大学乃是思想上最活跃的园地,大学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创新这一根本的理念。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设有专门机构,设有各项管理制度,对学生进行制度化、规章化的管理。这些无疑是必要的,但这样的管理模式总让人觉得学校“管”得多,制约因素多,而教育疏导少。在教学管理上,存在着规定课程多、选修课程少;教学内容旧内容多、新知识新信息少。教学方法是几十年如一日地灌输传授多,启发、讨论少;对学生的考核,以书面测试学习成绩为主,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明显不足。这种管理模式基本承袭的是物本管理和规范约束的方法,教师和专职管理者始终处于主体的位置,而学生则处于被管理、被塑造的被动位置。既不容易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又因管理决策的随意性,在局部范围内提高了办学成本,形成了办学机制方面的惰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原有管理体制已经很难适应目前高校发展的现实要求,引入西方国家的教育管理经验,成为当今各高校加强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可以说,目前高校教育管理正经历着一个从经验、人治管理到理性和法制管理的转换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学的视野中纳入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人本主义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应用的实践路径
1 树立尊重学生、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要践行“以人为本”,就必须首先倡导“尊重的教育”。具体表现在:一是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学生既是受教育者、被管理者,又是教育者、管理者,在教育管理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校大学生都是达到法定年龄的自然人,具备一定思维能力、社会认知能力和行为判断能力的特殊群体,他们渴望被社会认同、被他人认可,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同学的理解,哪怕是对自己犯错误的解释和申辩。尊重、认同学生的个性和平等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她们)正常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产生正向的激励、疏导作用,提高受教育者的效率。三是实事求是地允许和鼓励大学生在开放的信息环境中思考问题,帮助学生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和选择能力。即:一方面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供正反兼有的全面信息,让学生在比较中、在不同观点的交锋中辨别是非;另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学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2 建立规范化、民主化的管理制度。以“以人
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全面性、规范性、操作性强的学校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加强“情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通过定期的情感沟通、政治学习、思想交流,广泛联系群众,缩短领导和群众的心理距离,密切干群关系。在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上,要实行人性化的“严”制度、“软”管理,严宽结合,情理相济,注重工作效果;以教师、学生为本,从而形成一种融洽、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育人环境。建立科学、完善、公开、公正、民主、透明的评价制度,不仅要有常规的检查,还要有期中、期末的总结检查,要把检查考核评比的结果同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结合起来,以形成教职员工讲奉献、比成绩、争先进的良好风气。
篇10
论文关键词:人本主义;高校;教育管理
今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现在普遍越来越重视个性的发展,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就目前来说怎么用科学的发展观去指导高校教育者管理大学生,怎么开展具有价值意义的新型高等教育是摆在当代教育者眼前的问题。而现代教育活动本身的价值是围绕人这个个体来展开的,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引入“人本主义”这一理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人本主义”教育管理价值所在
“人本主义”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的一种模式和理论。这种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的古希腊时期。曾经有位古希腊哲学家指出:“人是万物尺度,存在时万物就存在,不存在时万物就不存在”。而“人本主义”这一理念,其原理就是指一切的以人这个个体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在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前后,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后现代主义也随之兴起。“人本主义”也被赋予了“反传统改革现实”的新的含义。
有关“人本主义”的含义,有的学者认为其主要有三点:一是注重对个人的研究,认为人本身具有的行为特征,自由对人的影响大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二是重视人本身的价值体现,认为人本身具有创新、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三是注重个人潜能的发展。因此,借助人力本身的能力,比如特殊感觉、知觉去研究真善美,寻求突破人的创造力和人类反应的可能性,还有就是重视人类自身的创造潜意识的探索的思想理论体系就是所谓的人本主义思想。从以上我们探索就很容易发现“人本主义”的三个主要的特征:一是它非常强调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很重视人的独特性,特殊性;三是很注重人自身潜能的发展。总而言之,“人本主义”就是要求一切从人的自身、本位开始,一起的制度的制定和政策措施都要“体现人性美、注重人情、尊重人权,而不能超越人本身的发展阶段,当然也不能忽视了人自身的需要”。
人本主义教育,就是要利用一切有利于人自身的特定历史的有利因素,从人自身的人性和人利益出发,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强调发展人得个性,调动一切能调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来促进教育对象,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而在高校的学生管理中,就是要把大学生看做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教育管理活动中心,一切开展的工作都应按照学生的本性及其发展的特点来展开,围绕人、依靠人、重视人,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能动性,激发他们自身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人本主义”在高校教育中具有重要性
我国至建国以来大的教育方针几经调整,最终确定了“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围绕这个目标,我国在不同教育阶段都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方针。就以我国的高等教育为例,在这里我们培养的未来的国家建设者,富有创新能力和高级实践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在此,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最核心的内容。现代教育的紧迫性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向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也因此,倡导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理念,实现个体的本位教育观和社会本位教育结合的理念,具有很现实的教育意义。 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都是照搬前苏联的,在当今的教育发展环境下,它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其管理模式比较僵化,在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中,行政化比较多,但是它在当代高校比较流行,殊不知大学是思想上最活跃的地方。大学本来因该是百家争鸣的地方,但是看看现在的大学,行政化很严重,各种规章制度约束着大学生,尽管这些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面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它忽略了一个学生作为一个教育中心的问题。着中国管理模式,管理上很多,但是极少有疏导,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那么的大学生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这其中还有我国现在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许多的高校,必修课程很多,选修课程很少,教学内容陈旧,缺少新信息,教材几年不变一次。教学方法几十年如一日的灌输多,启发引导很少。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的发展。如何引入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当代教育者因该首先考虑的问题。可以说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从一个经验管理模式到以人为本、理性管理的转变过程。也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在当代高校中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
三、“以人为本”教育教学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实践途径
(一)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
我们的教育者要在高校的管理实践中践行“以人为本”,首先必须要倡导“尊重学生”。具体表象是:一是要在教育管理当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能动性,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以学生为主,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协调创新能力。二是要在教育教学当中尊重学生自身的人格。在校的大学生都已经是成人了,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认知能力。他们急切的渴望能被社会接纳,被认同。也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
(二)建立规范民主化的管理体制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从学生为中心,围绕他们建立一个规范民主化的管理体制。在建立体制前,领导者要考虑首先是学生的感受,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民主化的管理体系,不然一切都是乱弹。在学校的运行机制上,要多考虑教师和学生们的感受,实行制度上的“严”,但是在管理上又要有“情”,严宽结合、情理相济。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形成一个宽松、和谐、融洽、民主的学习和教育氛围。
(三)优化校园治学环境
真正发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于有一个平等、和谐、宽松教育教学氛围。在这样一个教育教学的氛围中我们才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本位优势。在这样一个氛围中要去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想和主观能动性。让学校的教育教学真正活跃起来,改变以往的死板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样一个氛围中才能真正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才能让他们能够快乐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