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运输安全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运输安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粮食运输安全

篇1

关键词 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建设;对策;江苏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286-0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转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与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目前已成为社会各界和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1]。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陆续出台有关农产品建设的法规或标准,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带来了新的挑战。连云港市作为江苏省出口蔬菜创汇大市,加强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建设,对于促进外向型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连云港市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现状

连云港市地处中国沿海中部的黄海之滨,为具有季风特点的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港口优势,使连云港市成为江苏省出口蔬菜重要生产基地和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出口港。常年可生产和出口保鲜、冷冻、水煮、盐渍、脱水、浓缩液六大类逾60个蔬菜品种,蔬菜出口量多年稳居江苏省第一,保鲜牛蒡、洋葱等优势品种出口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主要出口国有日本、韩国、欧盟、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等,品种有洋葱、牛蒡、草莓、芦笋、鲜红辣椒、藕片、荷仁豆、芋仔、青刀豆、红椒丁、胡萝卜、香葱等。2011年连云港市共有出口植物源性食品原料种植备案基地99块,面积3 790.82 hm2,出口各类蔬菜4 183批、98 105.69 t,货值7 912.55万美元,合格率99.96%。已建成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2个,省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3个,省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基地6个,市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8个。

2 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连云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口蔬菜基地建设,成立了由市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农委、商务局、国检局和出口蔬菜协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出口蔬菜质量安全领导小组。总结推广了省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出台了《连云港市出口蔬菜基地建设管理协作机制》《连云港市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创造以政府为主导、监管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2]。合理配置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权力,实现监管可持续化。各部门立足各自实际,发挥各自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和政策优势,按照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原则,加强对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和指导。

2.2 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

依托农业部门技术优势制定有关出口蔬菜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依据进口国(地区)技术标准,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公司+农场+标准化”式。根据当地蔬菜病虫害发生趋势和农药使用现状及防治实践,由出口蔬菜协会牵头组织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和容易满足最高残留限量(MRL)标准的农药品种,邀请行业专家认证并确认年度出口蔬菜使用农药清单。在出口蔬菜基地上实行“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作物布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化学投入品供应、统一质量检测、统一产品销售,组合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促进生产基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3-5]。

2.3 建立可追溯性信息平台

建立“连云港市出口蔬菜原料追溯及种植过程管理系统”,采集和上传蔬菜生产过程中播种信息、施肥信息、施药信息、采收信息、农残检测信息、销售信息等数据,使监管部门实时、动态地掌握各种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和出现问题的环节、节点,实现出口蔬菜质量安全信息的及时发送和问题的快速反馈[6]。实施蔬菜二维码标识,对原料采收信息进行二维码翻译,建立与管理系统的链接,连接原料从收购到田间到产品的所有信息,实现产品信息与原料信息的互认,实现了田间管理系统中信息追溯与田间管理有效性验证。

2.4 建立农业投入品控制管理体系

农业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出口蔬菜质量要求,制定《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出口蔬菜农业投入化学品使用规范》,对允许使用的农业化学投入品及其生产企业实行备案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在源头上筑起“防火墙”,掐断违禁投入品供给线。为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成立监督小组,加强农产品生产的全程监管。

2.5 建立检验检测体系

2007年5月连云港市投资3 500万元建立1个市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监督抽查检验农产品质量、评价农产品产地检验和农产品安全建设水平等。全市出口蔬菜加工企业中有5家建立了农药残留检测室,初步形成市检测中心为龙头、出口企业检测实验室为骨干、原料基地和流通市场检测站为补充,上下相连、三位一体的质量安全检测网络[7-8]。通过定量检测和定性检测的有机结合,实现不同层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同时,制定和实施“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疫情疫病监控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质量安全。

3 存在的问题

3.1 投入品控制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农业化学投入品残留量是目前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和地区对化学投入品使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制。目前,连云港市农业投入品使用遴选机制还不够完善,农业投入品配送、使用、监管等方面体系建设还不成熟,投入品直供配送体系尚未建全,对投入品的使用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9]。

3.2 标准化应用有待加强

虽然连云港市出口蔬菜品种相继建立相应的生产标准,但实际的应用效果仍有待提高。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生产者没有完全掌握关键的生产技术[10]。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标准化规程的应用,提高落实效果。

3.3 产品认证工作滞后

连云港市出口蔬菜基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4个,面积1 523.33 hm2;无公害农产品16个,A级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认证产品比例低,不利于产品档次的提高和销售渠道的拓宽。

3.4 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近年来,连云港市狠抓“品牌兴农”、“品牌强企”等工程,但仍存在品牌意识淡薄、短期行为严重、对品牌价值认识浅显等问题。出口蔬菜名优品牌数量少,品牌影响力不高,品牌建设中存在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11]。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知名度和形成规模的蔬菜品牌更是寥寥无几,这与连云港市出口蔬菜生产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符。

3.5 农业环境保护亟待加强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加上农民自身的非科学生产,农业生产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污染,在这种环境下难以实现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建设[12]。连云港市农业面源污染在局部地区还比较突出,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

4 加强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建设的对策

4.1 做好宣传,营造良好监管氛围

出口蔬菜质量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工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会议、互联网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大对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建设工作的宣传,让基层领导和生产者认识到加强出口蔬菜质量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13]。倡导科学消费和绿色消费,提高广大消费者的安全质量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人重视出口蔬菜质量安全”良好氛围。

4.2 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

建立完善的农药遴选机制,针对不同国别、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需求制定投入品使用标准,在严格进行考核认证和抽样检测的基础上,选取一些实力雄厚、遵纪守法和群众信誉度高的企业作为定点供应商。依托供销社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直供专营店,采用连锁加盟和定点直供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购买方便、使用放心。构建合理的监管网络,落实责任追究,采取巡回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类农业投入品管理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有质量问题的限期整改,对假冒伪劣产品依法予以严厉处罚,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处理,形成农业化学投入品“产、供、销、用”全程链式管理机制。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环节指导,规范用药,科学用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等规定,提高规范化种植技术水平,引导各基地自觉抵制高毒、高危农药,营造农业投入品使用的良好氛围[14]。

4.3 加大扶持,推进“三品”认证工作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做好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提升产品档次;建立“三品”生产基地,开展产地环境的调查、监测和改良,按出口标准要求进行生产,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15]。同时,加强对已获“三品”认证产品的监管,规范用标行为。

4.4 做强品牌,推进出口蔬菜标准化生产

加强品牌建设,按照市场、效益、自主、生态的原则,把产业集中度高、产品质量稳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和绿色、有机农产品作为培育重点,在各生产环节上予以扶持。提高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增强出口示范的带动效应;指导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者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建立完善统防统治的社会化服务,提升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建设的整体水平。

4.5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坚持以人为本,把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放在重要位置,做到发展与污染治理并举,把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出口蔬菜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构建绿色生态屏障作为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重点抓好空气污染治理、水源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环境监测与管理,建立产地监控和评价机制,监控出口蔬菜产地安全变化动态[16]。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引导生产者采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同时,组织各级农业部门广泛开展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调查处理,防止农业环境污染的扩散和蔓延,减少蔬菜污染。

5 参考文献

[1] 姚祥坦,顾卫红,徐素琴,等.中国蔬菜安全生产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294-297,351.

[2] 王剑荣,方顺民,程炳林.蔬菜安全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防治对策[J].上海蔬菜,2010(3):6,13.

[3] 邢万明,高振茂.重视优质蔬菜基地建设 构建蔬菜生产安全屏障[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9(5):30-31.

[4] 张敏.蔬菜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5):183-184.

[5] 孙文伟,黄俭,罗杰,等.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提高蔬菜安全生产水平

[J].上海蔬菜,2010(5):8,18.

[6] 王元荣,崔瑜,李金明,等.对农九师设施蔬菜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J].新疆农垦科技,2009(1):53-56.

[7] 邵代兴.黄壤菜地重金属铅生物有效性调控措施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7.

[8] 尤晓林.WTO后过渡期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9.

[9] 农业部提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政策意见[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5(30):4-6.

[10] 郭国富,戴延廷.建立体系打造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J].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2010(6):3-4.

[11] 莫照惠,程江锋.建设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2011,27(8):36-38.

[12] 邵歆.温州市无公害蔬菜茶叶现状分析及控制对策[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13] 张永波.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

[14] 任玉娟.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篇2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云计算

Research on Key Technologies of

food quality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ZHAO Yong-hui

(Guangsha College of Construction Career Technology,Zhejiang Jinhua 322100)

【Abstract】Food safety is rela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On food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in particular,the procurement of raw materials,processing,storage,logistics,sales and other aspects of regulation,to provide consumers with integrity,integrity,efficient food information query service,establish a source to the table of information traceability system,is an ideal tool for food safety.In this paper,the cultiv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vegetables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traceability system based on cloud computing database,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data tracking and real-time monitoring.

【Key words】Imbalance Food quality safety;traceability system;cloud computing0引言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近年来时常发生,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近几年,云计算开始由概念性的讨论走出来,转向更具实际意义的应用,为各产业注入新的机遇,利用云基础设施可以获得大规模计算能力,提高数据处理与管理能力,为计算密集型和数据密集型的各类服务提供高性能处理的技术。食品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建立基于云平台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对食品的运输、储藏、加工、销售等过程实施质量安全控制,有利于完善食品监管体系,维护国家食品安全及信誉。同时系统的研究可以为智慧城市中智慧食品安全追溯与预警系统探索方向,积累经验。

本文以蔬菜的种植与流通为例,借助云计算数据库功能,建立一个基于云计算的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实现有效的数据跟踪与实时监管决策。该系统能将多种信息技术融为一体,对众多的异构信息进行转换、融合和挖掘,并对信息进行基于云平台的数据存储,通过群集、数据迁移、数据同步实现统一管理。从而真正实现对食品从种殖到销售的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生产管理。

1系统设计目标

基于云计算的食品安全检测信息化平台所要实现的目标是:(1)建立运行稳定、安全的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2)建立高质量的系统操作体系,规范业务流,降低质量风险。(3)提高企业在信息化管理上的水平,推动企业往技术创新方向发展。(4)采用Hadoop架构,极大的降低了硬件配置成,使得存储、查询大量信息数据方便快捷。(5)实现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而不用安装任何专门的软件,只要可以连入互联网,任何PC机、移动终端、手机终端都可以通过登陆该平台。

2关键技术研究

2.1食品信息知识组织与标准化

食品本体知识库设计:食品知识库是建立在食品本体的基础上。本课题采用了资源描述框架(RDF)关系图构建食品知识本体,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食品知识库。食品本体知识库框架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图1食品本体知识库框架结构O计图

本体库结构:本体库是由本体元数据信息库、本体概念库和本体概念的关系集合组成。本体元数据信息库(本体名称,创建者,设计时间,修改时间,目的,知识来源,本体概念关联),食品本体概念库(本体名称,属性1,属性2,…,属性m,元数据关联,关系关联,侧面关联,公理关联)概念的关系通常可以用一个三元组来表示。本体概念的关系动词(对象1,对象2,约束关系),这个三元组表示当关系动词在对象1与对象2之间的动作发生时的约束关系或条件,其中的对象可以是本体名或本体概念名,这个关系动词也可以看着是一条知识规则。

2.2食品信息智能服务

着重围绕食品信息智能服务个性化、本地化的重大需求,利用语义技术对众多涉食品信息智能服务的多源、海量和异构涉农信息进行语义集成整合,构建基于语义数据库的自动推理机制,从而提供本地化和个性化食品信息服务,实现基于语义技术的食品信息智能服务。

2.3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探索

发展模式:

(1)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前期建设及发展模式;

(2)企业主导和市场运营的后期建设及发展模式。

长效运行机制:

资金投入机制:前期采取政府公益性投入运作机制,中期建立政府补贴与企业投入相结合的运营机制,后期逐步建立商业信息有偿消费机制。

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农业农村信息收集、加工、传播、、反馈等环节信息服务参与者的利益共享机制,形成有效的利益分配形式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比例,建立利益分配过程中。的协调及保障机制。

动态管理机制:在各级部门以及企业之间建立分级管理考核制度,并完善对平台资源提供者和后期平台使用者的内容、行为进行监管机制。

服务保障机制:建立网络共享环境下农业农村信息的质量保证、信息服务过程的时效控制以及专家现场服务的质量控制等服务保障机制,提高服务效能。

3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设计

以蔬菜的种植与流通为例,构建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系y的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

图2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总体结构

3.1运行环境

在J2EE技术的基础之上,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模式,以MyEclipse8.0作为开发平台,Struts2作为web编程框架,Weblogic10.3作为web服务器,MySQL作为数据库的环境下进行了开发。

3.2云平台搭建

软件环境:CentOS5.5+JDK6.0+hadoop0.20.203。

硬件环境:4台普通HP商用机,Intel Pentium E5700CPU/3.0GHz主频,2GB内存,500GB硬盘。

第一步,4台虚拟机上分别安装部署Hadoop系统,完成所有安装后,将其中安装了Windows XP的虚拟机作为HIS应用程序的Client,将另外3台安装了Linux的虚拟机作为HDFS架构的3个节点进行配置。第二步,HDFS集群的搭建:将3台虚拟机组合成一个Hadoop集群平台,需要设置其中一台虚拟机作为HDFS的JobTracker和NameNode节点,剩余的2台虚拟机作为TaskTracker和Datanode节点,其IP地址以及具体功能如下表所示:

机器名IP地址作用Hadoop0202.194.20.24NameNode、master、JobTrackerHadoopl202.194.20.25DataNode、slave、TaskTrackerHadoop2202.194.20.26DataNode、slave、TaskTracker3.3系统功能模块介绍

本系统系统设计遵循以下原则:实用性原则、分层管理原则、可扩展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在数据库设计上,要求数据具有一致性、完整性、安全性,可读性的原则。通过关键字和程序中的判断来设置并提示用户在使用时避免数据的重复、命名规范便于维护及字段冲突等情况。

该平台划分为几个模块,分别是系统管理、检测任务、业务科室信息管理、数据查询统计分析、专家库等。下面对系统的主要功能实现部分按模块进行详细分析说明。

(1)追溯信息管理。追溯信息管理包括政府食品生产、运输、配送等模块。食品生产管理模块:食品生产信息;配送相关信息;零售相关信息。

(2)追溯信息查询。包括食品生产、运输、配送等相关信息的查询。

(3)追溯信息采集。此模块主要负责录入食品信息,包括食品编号、名称、委托单位信息、生产单位信息、食品单位信息、食品基本信息,并将食品信息递交给某科室进入业务,还包括对食品复核信息、报表、补样信息的管理等。

(4)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此模块方便用户查看采集的历史数据。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数据会越来越,这里可以计入一个界面实现选择你要查询的时间段,避免数据过大查找比较麻烦的问,为不同层级的用户提供灵活条件的查询、统计分析。

(5)系统管理。包括管理员管理和用户管理。管理员信息的增加、修改、查询和删除等。用户管理包括用户注册和权限分配等。

4结束语

本文对基于云计算的食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系统总体设计和初步的实现成果,不仅让Hadoop云计算平台的优势充分发挥到食品安全检测信息化平台当,解决检测中心目前信息量大、工作繁杂等问,也让Hadoop云平台的应用领域加,并提升了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的信息技术水平。但在很多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目前实现的系统功能和服务还未能尽善尽,只实现检测中心最基本的功能要求,一些扩展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

(2)Hadoop的计算框架MapReduce能够实现对分布式操作,但在某些算法方面还需要一些改,以实现Hadoop云平台运转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李乔,郑啸.云计算研究现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1

[2]孔鲁裔.加强移动实验室管理提升公共食品安全[J].生命科学仪器,2012

[3]闫洁.云计算在煤矿远程调度系统中的应用技术分析[J].煤炭技术,2013(12):174-175

[4]郎登何.基于云计算的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系统解决方案[J].煤炭技术,2013(08):127-128

[5]肖志鹏.高校精品课程与网络平台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9):72-73

基金项目:

2015年度金华市科协重点学术研究项目。

篇3

关键词:粮食 供应链管理 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2-117-03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国家安危,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为保障粮食安全,除了要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及增加粮食储备,还需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粮食供应链。但是目前我国粮食供应链整体运作水平低,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流动不畅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粮食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将物联网引入到粮食供应链中能够帮助节点企业实时监控供应链上粮食的数量与质量信息,提高信息流动的速度,加快粮食供应链的快速反应。

1我国粮食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亿吨,约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尽管我国粮食产量基本保持增长趋势,粮食企业规模逐渐壮大,但是,我国粮食市场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1粮食质量安全体系不完善

粮食从“田间”到“餐桌”中间经历众多环节,任何环节的监管不善都会造成粮食质量安全隐患。

(1)生产隐患。在粮食种植过程中,为了消灭病虫害、促进粮食生长而喷洒大量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及使用过量化肥,造成农药和化肥残留超标。

(2)储存隐患。粮食储存过程中,需用熏蒸剂杀虫,过量熏蒸剂的使用导致在粮食中残留超标;另外,粮食储存条件不合适易发生霉变,甚至产生霉菌毒素污染粮食。

(3)运输隐患。由于运输时的湿度、温度、敞口等条件不符合要求,或与有毒物品混装,都可能导致粮食变质,缩短保质期。

(4)加工隐患。在粮食加工过程中,经常存在加工环境污染、滥用添加剂、杂质污染、辅料不符合标准、包装材料不卫生等隐患。

1.2 粮食企业核心竞争力弱

尽管我国粮食企业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仍然存在因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等原因造成企业竞争力低下。主要表现在:

(1)主业不强,辅业不足。粮食企业多以粗放式经营为主,企业主营业务可复制性强,而辅业又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2)粮食企业之间同质化严重。我国粮食企业经营模式类似,提供的服务也很接近,导致相互之间“抢粮”,形成恶性竞争、无序竞争。

(3)粮食企业产业链条短。多数粮食企业各自为政,缺乏上下游企业资源整合,产业链条短,不利于企业的迅速壮大。例如,中储粮只掌握了粮食,却没有下游加工转化业务;而中粮集团具有加工转化业务,却没有向上下游延伸形成网络体系。

1.3 粮价涨跌幅度大

2006-2008年持续三年的国际粮食价格飙涨之后,于2008年9月在高价位的峰值上猛跌下来,从 2009 年又开始波动上涨并在 2010 年开始飙升。尽管我国粮食价格没有像国际粮价一样剧烈波动,但是也有一定程度的波动。虽然粮价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供求变动,引导生产和消费,但是如果波动幅度过大,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当市场价格过高时,既增加城镇居民的生活成本,甚至引起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稳定,又会引导农民过量种植粮食,导致粮食收货时出现“谷贱伤农”现象,使农民遭受严重损失;当市场价格过低时,减少农民收益,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样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1.4 粮食产业化程度不高

由于我国农业的信息化水平偏低,导致粮食的产业化程度也不高,主要表现为粮食种植特色化不足,精深加工水平不高,粮食龙头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粮食产业化链条较短等。目前,我国农业仍存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造成粮食产业化水平低,难以实现粮食生产的规模效应,也制约了粮食企业的供应链的建立与完善。另外,我国粮食产业基本停留在原粮出售阶段,我国粮食产品加工率只有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粮食加工率一般在90%以上。

2粮食供应链管理中物联网的应用

粮食价格的波动和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目前还未建立起完善的粮食供应链,导致物流与信息流在供应链流动时不断被扭曲和失真,难以有效控制供应链,不能根据供应链变化及时预警与平抑粮价;现有的粮食质量监控体系具有滞后性,不能实时监控粮食质量。目前我国粮食行业存在着“缺乏有效预警机制平抑价格波动、粮食质量安全无法得到实时监控、粮食产业化程度低及粮食企业竞争力弱”四大问题。运用具有信息实时性、准确性和共享性的物联网完善粮食供应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粮食供应链中粮食生产、加工、配送和销售等各环节都是处于运动或松散状态,各节点企业存在数据误差与延迟现象,影响实时、准确共享供应链上的信息,无法对供应链的变化做出及时反应。基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和EPC标签的物联网在粮食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利用安装在粮库、加工企业、配送中心及零售企业货架上的读写器能够实时获取粮食信息,实现物流与信息流同步,提高供应链的透明度,有效解决上下游节点企业信息不畅问题,实现整条供应链的无缝衔接,其示意图见图1。由图1 可见,基于物联网构建的粮食供应链的大致流程是:

(1)在粮食生产出来后由粮食收购企业贴上物联网的EPC标签,写入粮食的产地、出产日期、储存方法及食用方法等基本信息。

(2)粮食加工厂加工好或包装后的粮食信息写入EPC标签。

(3)粮食配送中心从粮食加工企业采购粮食加工品,在对粮食加工品储存、配送及装卸搬运等环节中运用物联网技术,提高作业效率。

(4)粮食配送中心把粮食加工品配送到各个零售企业,利用物联网实时监控整个配送过程。

(5)零售企业最后将粮食加工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消费者可以通过EPC标签获取商品从生产出来的一切信息,确保购买到“放心粮食”。

3物联网对粮食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分析

将物联网引入到粮食供应链的管理中,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并为供应链节点企业提供实时数据。下面从供应链功能运作与供应链主体两个角度加以分析其影响。

3.1从供应链各环节分析

粮食供应链涵盖粮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配送、零售等环节,应用物联网技术将提高供应链各运作环节的效率。

3.1.1储存环节

通过物联网感知粮食储存的基本状态,并连接各个粮库及储粮点,动态掌握粮食的状况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提高粮食仓储管理水平。

(1)通过设置感应秤感知储存粮食的数量,为合理库存管理提供依据。

(2)动态感知粮库的湿度、温度及粮食是否发生霉变等情况,实时监控粮食质量并通过自动调节系统自动调节仓库的储存条件。

(3)利用物联网中的红外感应等手段,时时感知进出粮库人员及鼠虫进入等状况,提高仓储安全系数。

3.1.2运输环节

在粮食运输工具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运输效率。

(1)通过对运输车辆贴上EPC标签,在运输线的检查点上安装 RFID 接收转发装置,实时掌握车载粮食的基本状态,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粮食损耗。

(2)实现可视化运输,及时、合理调度粮食运输车辆,降低无效运输。

(3)利用物联网动态掌握各粮库库存状况及在途运输量情况,为科学合理的运输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提高运输合理性。

3.1.3装卸搬运环节

在装卸搬运环节中的运用物联网具有两大优势:

(1)物联网动态感知粮食质量与数量,减少检验环节,实现装卸搬运的连续性,大大提高无物流效率。

(2)动态监控粮食装卸搬运过程,找出导致粮食损失环节,进而改善工艺,减少粮食浪费。

3.1.4配送环节

在配送环节,通过在粮食配送车辆及粮食包装中运用物联网,时时掌控整个配送过程,及时了解车辆配送品种信息,提高配送准确率。另外,粮食配送中心可以利用物联网及时监控零售商粮食的库存、货架情况,感知粮食储存环境及销售情况,进而制定合理的配送决策。

3.1.5零售环节

在粮食零售环节,一方面物联网可以帮助顾客迅速找到要购买的商品,实现商品的快速结算,大大提高顾客的购买效率;另一方面,当顾客从货架上取走商品时,装有射频识别技术的识读器的货架会自动记录货架存货状况,为零售店及时补货提供依据,并当顾客将商品推至收银台时,物联网技术会将所购商品的清单与价格全部显示在电脑上,无需对商品一一扫描,提高商品结算速度。

总之,通过物联网将提高粮食供应链各环节的运作效率,汇集整理供应链的各种信息,实现粮食的全程质量监控和质量追溯。

3.2从供应链主体分析

通过有效集成粮食供应链上的信息,帮助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及产品质量,降低产销成本。

(1)政府部门运用物联网可以提高粮食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安全的能力与水平。1)将全国粮食仓储企业纳入物联网,政府可以实时收集全国粮食数量及质量等信息,及时了解国家粮食储备状况,减少粮库普查的人力与财力,为国家粮食调拨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2)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控全国规模粮食企业储存、加工与销售信息,为合理预测粮食供需情况提供依据,提高政府平抑粮价的水平;3)监控与感知各地区粮食物流的流量、流向,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提供重要的信息,降低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成本。

(2)物联网在粮食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各节点粮食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增加企业效益,促进供应链企业信息共享,提高粮食供应链可视化水平,加快各节点企业一体化运作,降低供应链整体库存与人工成本,极大地降低“牛鞭效应”,实现各节点企业无缝链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农户可以利用物联网掌握粮食供求与流通情况,降低粮食销售时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还可以指导农民根据市场信息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尽量避免“谷贱伤农”现象,提高粮农种植收益。

(4)消费者利用贴在粮食及其加工品包装上的EPC标签,了解粮食产地、质量、生产日期等信息,当发生粮食安全事故时,可以通过物联网的回溯功能,及早发现出现粮食质量问题的环节,快速找回问题粮食,减少事故导致的危害。

总之,基于物联网完善粮食供应链,可以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增强政府对粮价的宏观调控能力,提升各个粮食节点企业的运作效率。但是由于粮食的散货性、低值性及粮食物流主体的复杂性,为物联网的应用带来一定的难度。随着物联网技术逐渐发展成熟,粮食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物联网在将来必能引起粮食供应链革命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赵荣.粮食质量安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28.

[2] 刘建国,张红梅,刘军,等.浅谈当前国内粮食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0(23):57-58.

[3] Thiesse Frederic,Condea Cosmin.RFID data sharing in supply chains: What is the value of the EPC network? [C].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Business,2009:21-43.

篇4

向社会开放粮食收购储存等领域,强调粮食质量安全保障,明确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责任,收购、加工实施许可制……征求意见稿着眼我国粮食长远发展,对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作出规定,给13亿中国人口的粮食安全带来了法律的保障。

向社会开放:发掘市场机制的潜能

最近一个时期,国民经济重大领域向社会资本开放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民以食为天,事关民生之本的我国粮食领域向社会开放,首次成为粮食法的原则之一。

专家指出,我国一直以来对粮食实行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储备为辅的购销制度,同时对粮食收购实行保护价政策。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利用市场机制的灵活性,自主企业的灵敏性,早已摸索出一条现代粮食安全之路。

为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巩固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成果,确立市场机制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征求意见稿规定,国家实行宏观调控下市场调节粮食生产、流通、消费活动的管理体制,粮食收购、储存、加工、运输、批发、零售等领域对社会开放,各类市场主体履行同等义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粮食行业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维护粮食市场秩序。

专家表示,这表明市场经济的成熟以及我国对粮食安全的自信,也对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提出紧迫要求。

从“量”到“质”:粮食安全无小事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粮食的关注正在从“量”向“质”发展。

“粮食是重要的食品加工原料,与食品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国务院法制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保护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必须加强粮食生产、收购、储存、加工、运输、包装、销售、进出口等环节质量安全(含卫生)监管。

鉴于此,征求意见稿对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标准和粮食质量安全管理、粮食检验等方面作了规定,增加了粮食质量安全监测、抽查的规定和粮食干预性收购、处置制度,建立健全粮食质量追溯体系。

例如,征求意见稿要求粮食生产者应当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产品,鼓励和支持粮食生产者改善粮食收获、干燥和储藏条件,保障粮食产后品质良好。

此外,征求意见稿在生产流通环节也制定了安全方面规定。要求从事粮食加工活动的经营者,不得使用发霉变质的原粮进行加工;不得使用农药残留、真菌毒素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的原粮进行加工;不得违反规定使用添加剂。不得使用被污染的运输工具或者包装材料运输、包装粮食,等等。

“省长”负责制:粮食安全也要考核问责

一直以来“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有效机制。但好制度不能只靠红头文件、电视电话会议来贯彻来维持。只有从法律角度固定下来才能使其更有效更有生命力。

“明确各级人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责任,是贯彻执行粮食法、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国务院法制办有关负责人表示。

因此,征求意见稿规定:粮食安全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省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对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的职责作了具体规定。

根据征求意见稿的规定,省级人民政府负责本区域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市场调控,保证粮食市场供应、维护粮食市场秩序、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等。

为确保各级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得到落实,征求意见稿提出国家实行粮食安全考核问责制度,由国务院制定具体办法。要求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在保护耕地和水资源、发展粮食生产、落实粮食储备制度、处置粮食应急状态、保障粮食供应和质量安全、监管粮食市场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监督,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收购、加工许可制:确保粮食有效供给和流通

粮食流通一头连着粮食生产,一头连着粮食消费,是实现粮食资源优化配置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

篇5

关键词:SWOT;黑龙江省;粮食物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2

一、运用SWOT对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状况分析的意义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粮食物流是指通过现代供应链管理和信息技术,将粮食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等功能有机结合,进行资源整合,通过计划、控制和系统化管理,实现粮食“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流转过程。近年来,随着东北地区粮食外运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收费政策、成本偏高等瓶颈已日益凸显。运用SWOT方法,是对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的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分析现有的资源条件(优势)、不利因素(劣势)、面临的机遇(机会)、存在的问题(威胁),进而提出促进黑龙江省粮食物流发展的相应举措。

二、黑龙江省粮食物流的SWOT分析

(一)粮食物流的资源条件——优势

1.商品市场网络已经形成

到2011年底,黑龙江省已经建设成粮食批发市场为主,集质量检验、信息服务、物流服务为一体的粮食综合服务体系。形成了以哈尔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区域性的粮食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批发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和零售市场为基础的三级粮食市场体系,粮食物流节点建设形成了以物流节点为骨干、其他铁路沿线户为辅形成现代物流储存、集散和发运网络。

2.物流中心基本建立

到2011年底,黑龙江省已经建成了多家大型物流公司,承载其他物资运输外,也担当起粮食外运的物流任务。如总投资1亿元人民币的公路货运枢纽——哈尔滨滨江货运站已经投入使用;2011年9月,黑龙江金谷粮食集团成立,这是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利用省级国有粮食企业现有资产,吸纳港口和主销区大型粮食加工企业或粮食集团参股合作,深度整合,形成规模大、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集粮食收储、加工、销售、物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粮食股份制产业集团。2011年10月,首列铁海联运专列满载3000吨玉米发往广东,通过专用散粮车实现散粮散运方式,在实现零损失的同时,运输成本(绳网及包装等)每吨减少50元。①

3.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

到2012年9月,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300公里,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5.5万公里,初步形成了横贯东西、纵穿南北、覆盖全省、连接周边的公路网络。全省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5495公里;港口24个、码头泊位135个。全省共有等级客运站984个、货运场站119个,开通客运线路7823条。2011年全省完成公路客货运输量分别为3.94亿人、4.44亿吨,客货周转量分别为274亿人公里、843亿吨公里。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服务和保障②。

4.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

黑龙江省现在己经建立了集粮食资源管理网、粮油交易网、政务管理网和粮油数据库“三网一库”为一体的信息平台。该网下联全省包括269个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内的614个粮食企业和市县粮食局,上联省政府及各主管部门,横联全国各主要粮食批发市场和商品交易所,目前己经全部正式投入使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全省己有230多个企业具备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省粮油中心批发市场创建了黑龙江省粮油信息网站,己发展会员600多个,这些都为发展黑龙江省现代粮食物流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二)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不利因素——劣势

1.粮食库存大、流通成本高。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商品率超过80%。近些年随着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商品量的增加,粮食库存逐年加大,全国粮食供求长期处于局部、相对过剩状态,粮食企业顺价销售的难度加大,致使全省粮食库存逐年递增,使粮食生产和流通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库存量造成粮食陈化等问题,而且粮食的储存、管理费用、银行利息等,造成了财政包袱沉重、新粮接收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甚至个别粮食购销企业出现了为保补贴储粮不愿卖的苗头。

2.粮食流通缺乏市场化机制。黑龙江省现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力量分散、粗放经营。企业大都建立了自己的仓库、车队,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严重,自备仓储和运输设施利用率低。粮食物流主体还主要是由购销主体来完成,第三方物流还处在初创和试运行阶段。这种状况难以使粮食物流形成规模,造成物流成本高昂,也不符合粮食现代物流专业化、集约化和社会化的要求。

3.农业信息不畅。信息贯穿于粮食物流的始终,从产前、产中到产后,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应作及时处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粮食生产和流动具有盲目性,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4.观念落后,缺乏物流意识。有些人在观念上没有接受现代物流理念,把粮食物流只看作是粮食仓储、运输和粮食装卸等环节,而没有扩大到粮食的生产布局、种植结构调整、品种流向的确定、收购商品粮食的摆布、实体运动所必需的装卸以及粮食加工增值和信息环节。

篇6

[关键词]东北经济区;农产品;绿色物流;物流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6.02.020

1绿色物流的主要内容

物流业是运输物品或产品的服务行业,那么绿色物流指的是在物品或产品以及商品运输过程中注重了环境保护问题,将环保理念融合到物流产业当中,在我国,最早提出绿色物流的是《物流术语》一书,其中对绿色物流给予了严格的定义,是在物流各环节中对环境造成的各种污染以及各种危害进行抑制,在最大限度利用物流资源的同时对环境起到净化的作用。在绿色物流的各环节中,在保证正向物流的同时,也要注意供应链下的逆向物流,再对已有的物流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绿色物流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优化整合资源

对现有的资源进行集中利用,不但可以提高利用的效果,而且还能减少浪费和消耗;有数据显示,东北地区的物流设施以及资源当中有一半以上处于空闲状态,如此大的浪费与物流业的发展显然是相悖的,绿色物流根本无从谈起。

1.2节能环保的运输模式

农产品的运输过程必须要有交通工具,无论是哪种交通工具在运输过程中都会造成尾气排放,无形地造成了空气污染,绿色物流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对运输任务的合理安排尽可能地降低车辆的空载率。

1.3绿色储存

物流业离不开仓储问题,对于仓储既不能过于集中也不能过于分散,针对仓库的位置与配送路线设计出合理的仓储方案,争取做到既要节约运输成本又要避免仓储给周围环境带来的危害。

1.4绿色包装

在农产品从生产地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对其进行包装,因农产品的特殊性,会使用大量的编织袋进行包装,大部分的包装材料均为一次性使用,使用结束后,大部分被消费者扔掉,一些塑料包装以及泡沫包装不能在短时间内分解,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绿色包装要求一些物流业务的经营者要对包装进行改造,使用一些环保型的包装材料,对包装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

1.5逆向物流

所谓的逆向物流就是指参与整个物流过程的各种相关活动,比如资源回收再利用、资源替代以及资源处置等。实施逆向物流可以使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同时也可以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以及减少环境污染等效果。

2我国东北地区粮食绿色物流的现状

我国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产粮大区,是玉米、大豆、小麦的主要产地,东北地区的粮食作物大都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如此数目众多的粮食在存储和运输等一系列的环节中都存在很多的问题,粮食物流是一个很系统的过程,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从种植、买卖、仓储、运输、加工一直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在一般人看来,粮食物流被看作是单一的运输、存储和装卸,只关心产量和收成以及价格的高低,不考虑粮食的流向,因此造成了粮食物流因环节链的脱节而影响结构调整的突出问题,另外在粮食的运送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运输污染

从国内形势来看,近几年利用汽车运输粮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在这里要特别指出长途汽车运送所排放的尾气以及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2运输成本

农民生产出来的粮食缺少精加工,经过调查,发现每100吨毛重粮食中经过筛选会产生将近2吨的杂质,这些杂质也就无形地增加了运输的成本。

2.3运输过程中管理不善

各种粮食以及农产品在长途的运输过程中因气候或天气以及人为管理不当等因素造成的腐烂、变质现象比比皆是。

2.4存储不善

粮食存储条件简陋,卫生条件差,多数粮食存储仓库害虫肆虐,得不到有效的管理。

2.5化肥农药残留过多

农民在种植经营过程中为避免植物的病虫害,往往会使用大量的农药,以确保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殊不知过量的使用农药和化肥会对粮食以及一些其他农产品的销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3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建议与措施

3.1建立绿色、安全的农产品销售系统

根据国内外的市场需求以及安全条例,在东北地区加大对农产品主要是粮食商品市场的硬件投入,打造一个高标准的批发地和周转地,免去农产品经过长途运输所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和浪费,对于不合格、不达标的产品一律不得进入市场,配备专业的农药以及化肥检测仪器,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

3.2增设农产品绿色通道

在东北地区由政府相关部门统一调度指挥,联合公路、铁路等交通部门,逐渐形成高效率的运输体系,对于路上设置的收费站进行免费直接通行,确保运输过程的快速和运输成本的最大化压缩。改进运输车辆装置,对于高质量要求的粮食或农副产品,尽量使用集装箱,防止变质或腐烂。

3.3加强法制法规建设

卫生防疫部门要及时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估,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条例》等,执法人员要做到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全程监督,对于“问题粮食”“问题农产品”要坚决严厉打击,避免进入批发地或周转地,保证绿色物流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4优化粮食种植结构

粮食的种植受土地、气候、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在一个地区种植不适宜的粮食品种,其产量和质量都会大打折扣,农民的收入也会低很多,劣质粮食会对仓库储存造成严重影响,大量的滞销粮食积压在仓库,严重阻碍了物流的正常运营,因此,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对于东北地区发挥优势和保护农民的长久利益有着重要的作用。

3.5优化库存管理

仓储在整个物流运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仓储在物流过程中具有时间功效和地点功效,它是减少物流成本的关键,粮食的仓储必须保证来年新粮上市之前的供应量,仓库存量过大或存储时间过长都会无形增加管理的费用,进而增加物流成本,在东北地区仓库存量要保证在一年之内周转4次以上。既不能出现粮满为患,也不能让粮库没有粮源。

3.6改进仓库的储存设备

在东北地区,现有的大型仓库都是早些年遗留下来的,我们通过走访发现了,有的仓库设备老化,有的仓库漏雨漏风,没有熏蒸设施,有的仓库没有灭火设备,从根本上说,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粮食安全和质量,所以,对现有仓库的设备改进刻不容缓,具体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仓库改造技术,建立起具有现代化、多功能的仓库。

总之,绿色物流赋予了物流业新的理念,它着眼于未来,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就农产品来说,除了关系到人们生活的环境之外,还注重安全与健康。在今后的农业经济发展中,绿色物流将逐步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绿色物流会成为整个农产品乃至社会经济的主要潮流,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何明珂.物流系统论[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2]陈子侠.现代物流学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篇7

2005年-2007年整顿和规范粮食市场秩序的主要目标:一是强化粮油储存安全的管理,确保地方储备粮油帐实相符、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保障粮油调得动、用的上,确保粮食经营者有安全的库存数量,其储粮、运输符合标准和技术规范;二是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粮食收购市场中的经营者全部合法经营,确保粮食收购者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以质论价,不发生损害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事件;三是建立粮食流通统计报告制度,达到所有符合条件的粮食经营者和用粮单位设立《粮食经营台帐》、真实反映经营情况的目标,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四是强化陈化粮监管措施,杜绝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五是实施粮食质量监管,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六是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继续规范粮食行业的经营、管理,净化我县粮油市场,使我县“放心粮油”企业达到12个,“粮油销售放心店”达到19个,“放心粮油”产品在县城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在农村的占有率达到50%,

二、实施步骤

(一)粮油储存安全实施步骤

2005年,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及《天津市地方储备粮油库存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完成《蓟县储备粮油库存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使粮油保管库存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2006年,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理》和天津市有关规定,根据我县实际,完成《蓟县粮食行业粮油储存及运输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确保粮食经营者使用的粮油仓储设施、设备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储存的原粮符合国家标准,储存数量符合市政府规定的最低和最高库存量的规定,粮食运输符合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

(二)粮食收购市场管理实施步骤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严格审核条件,严厉查处非法收购行为。

2005年,收购市场合法经营者达到100%;

2006年,收购市场合法经营者达到100%;

2007年,收购市场合法经营者达到100%。

(三)粮食流通统计报告制度的实施步骤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天津市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规定,粮食经营者和用粮单位纳入国家统计范畴,确保国家及时、准确的掌握粮食流通状况,为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005年,将所有符合规定条件的粮食经营者和用粮单位纳入统计范畴,并按规定建立《粮食经营台帐》;

2006年,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企业统计性、报送制度,确保其所反映的情况真实、准确。

(四)陈化粮监管的事实步骤

根据国家《陈化粮处理若干规定》的精神,继续加强陈化粮销售处理的监管,严格陈化粮的购买资格认定,对陈化粮的鉴定、出库、运输、入库、使用等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管,杜绝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

(五)粮食质量监督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加强对粮食质量和卫生的监管力度,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2005年,完成我县《粮食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并组织落实;

2006年,加大对我县粮食质量的监管力度,监管覆盖面达到应监管对象的100%;

2007年,建立起县局和企业两级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定期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检测报告。

(六)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实施步骤

1.根据国务院对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总体部署和市政府“放心食品工程”的安排,继续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在现目前,我县拥有2个国家级“放心粮油”企业和4个市级“粮油销售放心店”。

2005年,“放心粮油”企业达到4个(其中国家级3个,市级1个),“粮油销售放心店”达到8个(其中市级6个,县级2个);

2006年,我县“放心粮油”企业达到7个(其中国家级4个,市级3个),“粮油销售放心店”达到12个(其中市级7个,县级5个);

2007年,我县“放心粮油”企业达到12个(其中国家级5个,市级7个),“粮油销售放心店”达到19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8个,县级10个)。

2.在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的同时,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

2005年,“放心粮油”在县城的占有率达到60%,在农村的占有率达到30%;

2006年,“放心粮油”在县城的占有率达到70%,在农村的占有率达到40%;

2007年,“放心粮油”在县城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农村市场占有率达到50%。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粮食监督检查队伍建设

在现有的粮食行政执法人员的基础上,抽调业务骨干,充实粮食监督检查队伍,组织执法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新的法律法规,完善执法制度,使执法人员有章可寻,有据可依。建立一支廉洁、高效的粮食监督检查队伍,为维护我县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作出保障

(二)完善粮油质量检测网络

加强与天津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和县技术监督局的联系,建立定期工作会议制度,通报粮油质量监督检验情况,研究对地方储备粮油和社会流通粮油品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验方案。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粮油企业建立自己的检化验队伍,随时监测企业经营的粮油质量,建立起法定机构定期检测、企业随时抽检的粮油质量检测网络,确保我县粮油质量安全。

(三)推进粮食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积极发挥粮食行业协会作用,在我县粮食行业内大力开展诚信体系建设,把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和诚信兴商活动结合起来,树立诚信观念,提高诚信意识。以“放心粮油工程”为基础,以产品质量为关键,逐步建立起我县粮油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让广大消费者吃上优质、安全的放心粮油。

(四)建立规范的粮油安全事故举报制度

建立规范的粮油安全事故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形成系统的粮油安全事故举报工作体系。重点监督粮食储存的安全管理和国家粮食政策的执行情况,进一步发挥全社会监督作用。

(五)加大粮食安全的宣传力度

粮油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央和地方政府非常关注。为此,我局将结合粮食工作的实际,加大对粮油安全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集市宣传等多种形式,定期对“放心粮油产品”和劣质粮油的判断及危害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

篇8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工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福建省的粮食需求量及输入量也将不断扩大。因此,改善福建省粮食物流的现状,加快福建省粮食物流的现代化转型,对于促进粮食产业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增强福建粮食流通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实现全省粮食供求平衡,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顺利进行,保障全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福建省粮食现状分析

粮食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主要有稻谷、小麦、玉米、大麦、高粱等;广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豆类、薯类的集合。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多山地丘陵,省内地势可概括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特殊的地理状况导致了福建缺粮的省情。福建省需求量最大的三类粮食品种分别为稻谷、玉米和小麦。其中,稻谷作为主要粮食作物以及主要粮食需求品种,占需求量的45%以上,玉米、小麦及其它品种约占55%。从供需现状上看,以口粮消费为主的稻米消费量三分之一左右要靠省外补充,市场供应的面制品所用的小麦和饲料行业加工所需的玉米则完全从省外调入,全省粮食自给率不足50%,粮食产销缺口大。福建省的缺粮省情早已不容乐观,而近年来耕地的不断减少、粮食总产量的不断下降以及人口的不断上升,更加剧了省内粮源的供给不足。从表1中可以看出,福建省的粮食播种面积由2000年的1828.51千公顷减少到2010年的1232.30千公顷、粮食总产量由2000年的854.68万吨减少到2010年的661.89万吨,人口却由2000年的3410万人上升到2010年3693万人,导致了省内人均粮食占有量日趋减少。福建省的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对粮食的需求不断扩大和粮食的总产量的不断下降,导致福建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为了缓解这一矛盾,福建每年必须从浙江、江西、两广、东北地区以及海外调入粮食,使之自然而然成为全国粮食主销区之一。

3福建省粮食物流现状

粮食物流是指粮食生产资料的采购、粮食生产的组织到粮食产品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配送和信息管理等,实现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生产者到消费者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流动。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粮食行业开始逐步进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改革。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对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视不断加强。除国家和地方政府掌握的政府储备粮源外,定购粮食逐步开放,并将最终走向完全市场。2006年由省发改委、省粮食局通过的《福建粮食现代物流设施规划》,更是在建设跨省和省内主要粮食物流通道,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节点,发展散粮运输方式,提高粮食物流的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对福建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3.1主要粮食物流通道

受福建省铁路网运力的“瓶颈”限制,福建省的铁路交通并不发达,粮食的跨省运输主要依靠水路交通。福建省现有赣龙、梅坎、峰福、鹰厦、温福、厦深6个出省铁路通道,粮食铁路运输基本集中在鹰厦及赣龙两条线路。据调查统计分析,调入福建省的粮食中,水路运输约占54.4%,而铁路及公路等运输方式约占45.6%,较为薄弱。目前福建省进行粮食物流接卸中转的港口有:福州长乐松下港、厦门港东渡港区、厦门港招银港区、湄洲湾秀屿港区和泉州石井港区,其中,东渡港区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粮食接卸港口企业。

3.2区域性粮食物流节点

3.2.1粮食仓储设施

至2011年,福建省建设国家储备粮库10个、省级储备粮库10个,平均每个库点仓容为0.6万吨。在2011年,福建省粮食局根据省发改委、省政府下发文件新增了对长安库、松下库、南安库、长汀库、安溪库、晋江库六个粮库的扩建。福建省内仓储设施的仓型大多使用平房仓和楼房仓,比例分别高达78.9%和18.8%,但圆筒仓型的使用较为匮乏。

3.2.2粮食加工企业

至2010年,福建省共有150家加工企业,分别为:福州28家,漳州16家,厦门15家,三明18家,泉州20家,莆田7家,宁德11家,南平20家。其中较大规模粮油加工企业约20家,主要分布在福州及厦漳泉地区,年加工能力近500万吨。

3.2.3粮食批发市场

福建省共有批发市场20个,年粮食批发交易量约340万吨,吸纳经销商200多家,占全省粮食年流通总量25%左右。南安官桥、福州、漳州浦口的年交易量超过200万吨,成为全省粮食物流链上的重要环节。

3.3粮食运输方式

福建省粮食物流以包粮运输方式为主,占总流量的85%左右。与粮食包装作业相比,粮食散装作业具有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流通速度、降低劳动强度、减少污染损耗和节约流通成本的优点,是国际通用的粮食运输模式。省内只有少数几家国家粮库配置了散装设施,省级以下储备库散粮存放比重较小,有散装粮条件的民营运输公司数量少,“四散化”流通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4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

国家粮食局在粮食信息化技术讨论会中就以下几点关于我国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展开会议:研讨进一步推广信息化成果,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粮食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方式和方法;结合“十一五”行业信息化应用试点经验,探索在粮食流通过程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和传感器技术、RFID等技术的途径和方向。响应号召,福建省粮油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已开通使用,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省局与各市、县(区)粮食局及各级储备库计算机系统联网,作为补充,南安官桥、福州等主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及商务工程也开始实施。

4福建省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

4.1现代物流理念

淡薄在观念上,粮食企业只把粮食物流看作是运输、仓储以及配套装卸搬运的总和,并没有将现代粮食物流的理念扩大到流通增值加工、销售、信息处理等领域。大多数企业只关注自身的利益及运输资源的合理性安排,没有顾及到整个供应链上宏观的资源分配问题,导致粮食运输环节中频频出现资源不能有效整合,不能共同开发利用的局面,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浪费以及粮食物流成本的增加。并且,缺乏适应现代物流及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也是福建省粮食物流上的一大问题。

4.2组织化程度较低

省内粮食经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销脱节,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些地方所属粮食企业与中央所属粮食储备企业的粮食物流设施设备由各自分散占有,造成物流设施设备利用率低、资源闲置浪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物流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的统筹使用。此外,福建省粮食物流所依靠的公路、铁路、水路三种运输方式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政府对各个部门之间的宏观调控缺乏应有的力度,各公共部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造成了多式联运的过程衔接不流畅,时常出现拖延状况,大大降低了粮食物流效率。

4.3物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虽然福建省通过《福建粮食现代物流设施规划》等一系列法案,并在粮食仓储建设等一些基础设施上提出大量改进,但省内粮食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总体进程缓慢,致使省内粮食物流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在省内现今的粮食物流园区中,粮食物流业务较为单一,仓储、运输、装卸、流通加工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具备一定规模和粮食流量的粮食物流园区只有少数几家。但从现代粮食物流园区的角度来看,物流园区应集粮食仓储、运输、货运、加工、交易、整理、配送、检验检测、市场信息等现代物流功能于一体,实施综合经营,目前省内的物流园区普遍只具有其中一小部分功能。另外,福建省内的粮食运输仍以人工拆包入库、灌包出库、人力装卸车为特征的包粮运输作业模式为主,这种运输作业模式不仅劳动强度高、作业环境差,而且粮食损耗高、作业效率低、作业费用高,增加了物流成本。

4.4信息化程度仍然偏低

目前,福建省粮食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进程仍止步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粮食物流系统的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粮食物流信息系统技术标准和规范不统一;小型粮食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应用起步困难;物联网技术与传感器技术、RFID等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仍有待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5福建粮食物流发展对策

5.1加强粮食物流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自动化技术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只有实现粮食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才能降低物流运作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在现今福建省粮油储备管理信息系统已开通使用的情况下,应以福建省粮食局为牵头单位,其他部门积极配合,继续发展粮食物流信息化,构建全省范围内的粮食储备和流通网络体系。对有条件的粮食物流企业,要加快信息网络技术的建设步伐,与国内大型粮食企业、银行、税务、海关等部门建立相连的电子网络,开展电子商务贸易,进行网上信息交流,不断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流通费用,提高物流效益,发挥政府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宏观指导作用。

5.2完善粮食物流基础设施设备

粮食仓储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粮食物流运作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加大对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粮食储运条件。适当增建部分圆筒仓和标准房式仓、散粮发放运输设施,并在更大范围内研究、推广平房仓的机械化作业,进一步提升散粮运输的整体功能。在运输环节上,应增加散粮自动接卸、计重设备和专用运输工具,适度提高集装箱运粮的比重。粮食加工环节应调整布局、重组资产,淘汰落后的、高能耗的生产设备,研制和引进先进的设备,为粮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创造条件。加强粮食物流各个环节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粮食物流环节链始终处于良性运作状态,使粮食物流真正做到快捷、高效。

5.3完善政策法规制度

福建省应给予粮食企业特殊的市场准入、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性政策支持,如给一定的财政补贴,贷款支持,长期低息,鼓励和扶持一些条件成熟的粮食企业上市融资等。制定引导社会和民间投资参与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尽快形成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投融资、财税、工商管理等领域的政策支持的福建粮食现代物流发展格局,清除束缚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障碍,为粮食物流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在总结现行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粮食行政法规的基础上,应尽快完善福建省粮食法制体系,制定粮食法,使福建省的粮食生产和粮食流通政策能通过法定程序具体化、规范化、法制化、提高粮食流通效率,改善资源配置的粮食政策体系,确保福建省粮食安全。

5.4促进第三方粮食物流的发展

众所周知,企业发展自营物流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建设仓库,购买设备以及建立信息网络平台,还需要有专门的物流人员。这样不仅运营风险与成本高,管理压力大,而且缺乏整合机会。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整合与规范多元粮食市场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同时,积极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粮食流通,促进第三方乃至第四方粮食物流企业的发展,从而节约物流成本,提高效率,增强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如中储物流此类的大型物流企业的带动下,适度建设一批与粮食物流中心相配套的专业性很强的中小物流企业,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大中小协作配套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同时,还应该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粮食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发挥粮食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发展粮食现代物流中的作用;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粮食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推动福建省粮食现代物流业的高起点发展。

篇9

摘要:在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初步建立之后,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就成为必然。积极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是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针对黑龙江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黑龙江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构建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粮食物流体系、粮食购销企业

一、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构成

(一)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内涵

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就是不断用现展理念、现代物质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方式、现代组织制度和现代经营形式,改造和提升传统粮食流通产业,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和调控效率,提高粮食流通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二)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需要构建三个体系、强化一个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以粮食储备为骨干、国有粮食企业为主渠道、粮食应急供应系统为保障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库存及进出口的监测和调控,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证粮食供给和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

二是建立健全以城乡集贸市场和超市等零售市场为基础、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粮食期货市场为先导的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粮食市场主体,促进粮食市场发育,搞活粮食流通,提高粮食流通效率;

三要建立健全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现代粮食物流和加工业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的粮食产业化体系,大力发展订单生产、订单收购,让农民分享粮食流通和加工效益,促进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和品质优化,增加粮食商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强化一个保障是:建立健全以粮食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库存监管为主线、以质量安全为重点的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监督保障体系,确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粮食行政监管机制,形成经营活跃、管理规范、流通有序、供求稳定、卫生安全的粮食流通秩序。

二、黑龙江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初步形成

黑龙江省已开始建设粮食物流节点体系、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四级信息网络体系及粮食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三级粮食检验检测体系等“四位一体”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以保证我省的粮食顺畅流通。

粮食物流节点体系将以现有的中转库和国储库为基础,全省规划建设70个物流节点,每个节点年中转量在30万吨左右;粮食批发市场体系是以哈尔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以区域性、有特色的粮食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批发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和零售市场为基础的三级粮食市场体系。目前准备先期建设已初具规模的佳木斯、七台河等粮食批发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将以龙粮网和省政府门户网站为信息服务窗口,完善1800个信息采集点和60个信息工作站的服务功能,形成信息流;粮食检验检测体系将以省粮油卫生检验监测站为龙头,建设1个省级、13个区域级和69个县级粮食检验检测机构。

(二)市场主体多元化的粮食流通新格局已经形成

截止2006年10月末,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已为粮食经营者办理《粮食收购许可证》4411户,其中:国有粮食企业717户,其他经营主体3694户,形成了粮食流通多元市场主体同时并存、平等竞争的新格局。

(三)粮食产销合作进一步加强

自2000年以来,黑龙江省与主销区省市间开展的粮食产销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内容不断丰富。目前,黑龙江省已经与京、津、沪、浙、苏、闽、滇、晋、陕、甘等10多个省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2003-2007年,仅通过铁路销往外省的粮食数量分别为158亿公斤、204.5亿公斤、202.5亿公斤、213亿公斤、221.95亿公斤。

粮食购销合作的内容由一般商品粮食购销向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等政策性用粮采购、轮换和商品粮购销等各类粮食经营合作拓展;粮食购销合作方式由短期粮食交易合同及协议的签订、兑现向长期稳定订单经营、粮食产购储加销基地建设、跨省际粮食产购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向延伸;产销区合作领域由单纯粮食产销合作开始向招商引资、企业资本联合等更宽范围拓展。

(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稳步推进

目前,企业“三老”(老人、老粮、老账)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目前黑龙江有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240家左右,非骨干企业360家左右。全省骨干企业完成公司制改造的161户,占骨干企业总数的67%;已完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革的非骨干企业337户,占非骨干企业总数的93.5%。骨干国有粮食购销企业2/3达到规范化管理标准要求,非骨干企业1/3达到规范化管理标准要求。已培育企业集团20户(另外正组建42户),共实现销售额50.45亿元。其中:省培育重点龙头企业集团完成15户,实现销售额21亿元。全省粮食系统引进资金15.4亿元。

同时,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推动主食品工业化进程”为主题,组织开展了科技活动周活动,并举办“龙江粮食优质品牌”宣传推介会,对全省55户粮食加工企业的57个品牌的产品进行了全面宣传;启动开展全省粮食产品“推介十大品牌”宣传活动。按照国家关于加强粮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和省委关于“诚信龙江建设”的部署,主动加强与北京市粮食局等方面沟通协调,开展了黑龙江“放心粮油”进北京、进社区、进超市等活动,扩大了黑龙江省粮油产品“优质绿色安全”品牌影响。(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一是做好省级储备工作。与九三油脂公司签订了300万公斤省政府临时应急储备豆油协议,在2008年3月初哈尔滨市桶装豆油出现间歇性断档时,累计出库100万公斤,平抑了市场,保证了供应。提出了各地市成品粮油储备规模的意见,并督促落实成品粮油储备。

二是做好应急体系建设工作。为了保证《黑龙江省粮食应急预案》顺利实施,落实了全省29个粮食应急加工企业和50个应急销售企业,开展了签约授牌活动。

三是做好市场价格监测预警工作。适时加密对大型油厂和超市以及大中城市粮食价格、库存测报频率,做好统计分析工作,及时粮食流通信息。

三、黑龙江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黑龙江省粮食流通体系的薄弱之处在于:粮食流通产业链条短,组织化程度低,整体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不高。

(一)市场主体发育不良、竞争力弱

粮食购销企业经营能力不强。目前正处在改革关键时期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改革和机制转换还不到位,研究、判断和驾驭粮食市场的能力仍然比较弱。例如2006年粮食收购前期,粮食市场比较热,收购价格也偏高,一些粮食加工和贸易企业入市积极,相继收购了大量的玉米和水稻。但随着市场形势的急转直下,粮价也降了下来,一些企业的粮食销售步伐越来越慢,以致造成粮食积压,企业亏损。当时全省大约积压了数十亿公斤玉米,既使一个中等粮食企业的亏损额也有几百万,有的甚至将3年的积累都赔了进去。这难免影响了2007年粮食收购的正常进行,黑龙江省的粮食企业,尤其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2007年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可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强筋壮骨、做大做强的任务尤为艰巨。

粮食经纪人行为经营不规范、行为短期化。由于存在利益的竞争,不少粮食经纪人不能正确宣传相关的优惠政策,存在封锁、误传、截留的现象,隔断了国有粮食企业与种粮农民的直接联系;粮食经纪人压级压价、掺杂使假,损害农民利益;粮食经纪人仓储条件差,严重影响所收粮食的安全;粮食经纪人的收购行为,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的粮食收购秩序。

(二)收储能力不足、设施条件落后

我国的粮食安全不仅取决于多生产多少粮食,还取决于少浪费多少粮食。我国的粮食在收、运、储、销等环节的损失率至少为10%,年损失总量近五千万吨。在粮食价格中,物流成本占1/3甚至更多。

黑龙江省各类粮食企业仍主要依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仓容设施开展粮食购销、储存等经营活动,黑龙江省共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600户,其有效仓容总量为138亿公斤,目前其最大收储能力只占总需求量的35%。每年全省报废的仓容大约有2.5亿公斤。另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烘干设备也已老化。全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共有烘干设备587台(套),其中2000年以前建造的占59%,这其中已有很多处于待报废和需大修的。

(三)粮食加工能力不足、水平不高

目前,黑龙江省粮食加工转化率不到45%(河南省63%)。以玉米为例,2007年销往省外的玉米原粮多达81.5亿公斤,占玉米商品量的69%。大量的原粮出省销售,不仅不能增加粮食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总体效益,而且加大了铁路运输的压力。

(四)铁路运力紧张仍然是制约粮食流通的难题

黑龙江省粮食外运主要通过铁路,铁路外运量约占粮食外运总量的90%。铁路部门对我省粮食外运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是秋粮上市以来粮食铁路外运量比上年同期明显增加,2007年12月份平均日装车达1400多车,但由于黑龙江省位于全国铁路网的末梢,到南方粮食主销区运距长、运费高,受铁路运用车不足的影响,铁路外运特别紧张,铁路运输请配车兑现率一般只有34%左右。

(五)粮食收购资金贷款政策也亟待完善

由于自然等限制,黑龙江省粮食是一季生产、常年购销,粮食产销周期长,很难做到当年收购的新粮全部出库销售,当年全部结清贷款本息。特别是在粮食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一些粮食经营企业还会发生经营亏损,必然增加粮食企业的经营和农行贷款风险,一些企业不能达到现行粮食收购资金政策规定的准入条件,加大了保障粮食收购资金政策规定的难度。

五.黑龙江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构建的对策

(一)稳定市场粮食价格,支持农民增收

把黑龙江省玉米纳入国家最低收购价范围;提高黑龙江省水稻最低收购价水平;对未能纳入国家最低收购价范围的重点粮食品种,在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下跌较多时,由国家及时采取收购中央储备和临时国家储备粮等有效措施,调节供求,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谷贱伤农”。

(二)培育市场主体,提高竞争能力

要全面提升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管理水平,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高市场整体竞争力。要勇于探索企业体制与机制的创新,要在思想观念与经营管理方式实现“五个转变”:一是由国有独家经营理念向粮食市场主体多元理念转变,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二是由“大手”、“大脚”、“大锅饭”向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竞争上岗管理转变,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三是改变懒、散、靠状态,向企业激励机制转变,强化经营业绩考核,增加经营机制的活力;四是企业由“家长式”管理向民主管理转变,提高企业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费用管理的透明度;五是由传统坐商、坐收经营方式向自主创新经营方式转变,企业创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应该鼓励和引导粮食经纪人,更好发挥粮食流通参与者的积极作用。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从政策与制度的监管层面入手,培养、规范、监督粮食经纪人队伍,使其成长为守法经营的新型“粮贩”:一是强化制度建设,搞好粮食经纪人队伍培训;二是强化监督管理,规范粮食经纪人的行为;三是严格许可经营,规范粮食经纪人准入门槛;四是整合引导,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三)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维修和改造,扩大粮食收储、干燥能力

增加国家投资额度和比例,加快构筑粮食流出通道,重点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库房、场地、铁路专用线等资源条件为依托,加强粮食物流节点建设,全面提升粮食集散、发运、质量检测、市场信息收集等服务功能,提高粮食流通运转效率、降低粮食流通成本。

对农民粮食产后减损设施给予大力支持,国家应在实施“粮食科技丰产工程”粮食产后减损项目上对黑龙江省给予特殊支持,帮助农民加快实现储粮装具和小粮仓标准化、系列化,推广使用绿色储粮专用防护剂、杀鼠剂和小型玉米、大豆、稻谷保质干燥技术与设备,帮助农民安全储粮,增加种粮收入。

(四)国家对黑龙江省粮食铁路运输重点支持

调整黑龙江省粮食日装车比例。对金秋交易会、政府采购等产销合作的粮食运输计划,采取单独协调、重点保证等措施,增加粮食外运数量。

水稻出省运费补贴。从黑龙江省购买并外运粳稻的,省间运输为铁路直达的,每市斤补贴0.06元。加大对粮食铁水联运的政策扶持力度。省间运输为铁水联运、公水联运或公路直达运输距离超过500公里(含500公里)的,每市斤补贴0.14元。公路直达运输距离短于500公里的,每市斤补贴0.07元。

(五)适当延长粮食收购资金贷款期限

将现行6-9个月的贷款期限延长至一年,使粮食购销经营期与粮食生产期同步,更好地保障新粮收购贷款需要。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确定适当规模的合理周期转库存,并给予储存费用和贷款利息补贴。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区粮食收购资金贷款实行优惠利率,降低粮食经营资金成本。

(六)适当增加粮食加工大项目,组建大型粮食物流集团

篇10

关键词:重大自然灾害;黑龙江;粮食应急物流;库存控制

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对物资需求将大大提升,特别是对粮食供应上。但在此种情况下,不可能通过正常的采购来供应,那就需要预先储备好粮食,并在最短时间内顺利送达灾区。科学合理的粮食应急物流的库存不但能在重大自然灾害的救援中迅速供应上保障性物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储备成本,减少对各类社会资源的占用。黑龙江省拥有辽阔耕地面积,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一个商品粮生产地,在重大灾害的粮食应急物流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如何科学控制粮食应急物流的库存是新时期黑龙江省粮食储备部门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关于粮食应急物流及库存控制

1.粮食应急物流

所谓粮食应急物流,就是基于最大化时间效益及最小灾害损失,把应急粮食顺利、安全、足量的自储备点运送到灾区,解决灾区粮食需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稳定社会的一个物流活动。和一般性粮食物流相比,其具有这几个特征:

(1)突发性,由于自然灾害发生是突发的,因而对应急粮食的供应也必然是突发性的,是无法预见的,这是粮食应急物流最为突出的特点。

(2)紧迫性,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如应急粮食未及时供应,则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基于此,应急粮食必须在第一时间送至灾区,及时分发给群众,以减少灾害的危害。此外,灾后除受灾群众需应急粮食外,大量救援人员进入灾区,也较大地增加了粮食需求,应急粮食可否及时顺利送达是救援工作是否顺利的关键。所以,应急粮食物流具有时间上的紧迫性。

(3)阶段性,因自然灾害在发生之后的不同阶段内,灾区对应急粮食需求也是相应变化的。所以,应急粮食管理部门必须依照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救援策略,向灾区供应应急粮食,直至债后重建完成为止。

(4)弱经济性,粮食应急物流工作首要目标是效率,而非单纯的经济效益,为确保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甚至可不惜一定成本满足需求。

2.库存控制

库存控制,就是在确保需求可充分满足基础上,使对物资仓储而产生的各类成本和最小而采取的针对性、有效性控制的措施和技术。具体而言,就是根据企业实际状况应用一定技术和采取专业方法,确定最佳库存量、订货时间、订货批次、具体数量等,进而达到一定库存目标,譬如:库存成本最小化、服务水平最大化等。在内容上,库存控制主要有确定物资最佳的仓储量、仓储结构、订货周期及动态调整等,通过最小化成本开展库存管理,最大限度满足企业生产和市场需求。

二、黑龙江省粮食应急物流库存控制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应急粮食储备的重视,黑龙江省不断推进地方粮食储备,调整充实应急加工、销售企业,加快完善市粮食应急体系,大大提升了全省粮食安全应急保障能力。同时,已建立集粮食资源管理、交易、政务管理及数据库于一体的信息平台,库存控制和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在库存控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且受诸多因素影响。

1.存在的问题

(1)成本增加问题

在库存控制成本上,粮食应急物流不仅包括一般物流的物资采购、运输、仓储等成本,同时在应急粮食不足时,还包括自其他地区调运物质的额外成本。前文提到粮食应急物流是以保障受灾群众安全、降低灾害损失及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对库存成本未能全面考虑到。从当前黑龙江省库存控制情况看,为保障粮食应急的充足供应,以致于在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增加。此外,应急粮食物流是临时开展的,而在短时间内集中调运大量应急粮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物价,使得成本升高。

(2)数量控制问题

当前,黑龙江省的应急物质的采购制度尚未健全,还不够规范,使得应急粮食采购存在一定的无序性。此外,应急粮食物流具有突发性,以致于采购数量难以确定,也就不能准确预测库存数量。通常在供应应急粮食中,会面临此种情况,就是受运输条件限制在灾后第一时间不能顺利送达灾区,造成应急粮食需求难以满足,但在救灾的中后期会大量急粮食运入,此种情况对库存控制提出了挑战,在后期库存数量会大幅增加,影响到库存的有效控制。

(3)管理人员不足

一方面,应急物流人才培养路径缺乏。现阶段,大多数院校物流专业未开始应急物流及库存控制的有关课程,以致于难以培养应急物流专业人才。此外,应急物流领域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持。另一方面,应急粮食库存的管理人员通常是临时自粮食储备部门各抽调而来的,一般不具备应急物流的管理知识,使得库存控制缺乏合理性、科学性,需专业管理人员开展相关工作。

(4)仓储能力欠佳

黑龙江省担负着全国应急粮食物流的重大职责。但在逐年增加粮食储备量同时,既有仓储设施未能的及时更新和维护,伴随时间推移逐步老化、陈旧。调查发现,大多数国有粮食储备单位的设施、设备均存在一定的老化问题,50%以上的仓储设备是上世纪生产和建设的,当中有诸多面临大修乃至报废问题。在此种情况下,黑龙江省年损失粮食储备容量超过两亿公斤。同时,仓储能力的欠佳还使得每年粮食储备损失率超1%,总量打5000万吨,由此造成粮价内含30%的物流成本。

2.影响库存控制的因素

从黑龙江省粮食应急物流的库存控制现状看,通常受这几方面的因素影响:(1)交通运输,对于应急粮食物流而言,运输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但影响到灾区救援及时性,还会影响到应急物流成本控制。如受灾点交通系统发达,则有利于应急粮的应急调度,进而更好满足灾区需求。换言之,交通相对发达地区,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就可自多个地区获得粮食,进而需要的应急粮食就少,库存相应较低;相反地,交通欠发达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因无法自外界及时调运应急粮食,对应急粮食需求就大,因而库存上也相应增加。(2)政府支持,在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中,政府发挥着主导效用,政府对某地区应急粮食物流越重视,则库存就越多;反之,如政府对某地区的应急粮食储备重视度不够,那么该地区的应急粮食库存就少。(3)易变质性,粮食具有易变质性,所以在存储上需采取更为严格的技术措施,且存储时间不应过长。此外,因粮食的这一特性,在存储一段时间后,必然有损耗,这是应急粮食和其他应急物资不同的地方。所以,在确定最佳库存量时必须将变质量考虑进来,已得到修正后最佳库存量。

三、改进和强化黑龙江省应急粮食物流库存控制的对策

1.加强库存控制成本管理

一方面,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政府部门必须当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成立粮食应急物流管理小组,以便及时应对应急粮食调运。同时,要尽快掌握自然灾害类型、发生区域、影响区域、严重程度等情况,制定针对性方案以确保库存的有序控制,以免价格较大波动,增加成本。另一方面,在考虑粮食应急物流采购、运输及仓储等成本同时,还应加强从其他粮食充足或方便运输地区调运粮食,以便减少额外成本。对于此种情况,可在自然灾害多发区域的周边做好应急粮食储备,一旦突发重大自然灾害,可及时从周边地区调运粮食运送灾区,可有效控制库存,减少库存管理成本。

2.科学确定库存控制数量

应依照以往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粮食采购实际制定预案,在发生灾害后能够根据预案和灾区需要合理采购,以便有效控制库存量。对于交通系统健全,配送能力满足情况下,把应急粮食在灾后第一时间送至灾区,以免出现“前少后多”情况,更好的控制粮食应急物流库存量。也不得盲目调运,以免造成粮食存量较大波动,需合理安排粮食调运和发放。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区域性粮食应急物流仓储控制的有效性,还需应用投资、金融、财政等方式,鼓励满足条件的区域内企业积极参与到物流仓储中,特别有一定粮食深加工能力的企业。尽快建立一个多元化区域政府性仓储和社会性仓储相结合的库存控制机制,打造阶梯式库存控制体系,在政府宏观指导下保障区域性粮食的稳定、合理调运。

3.推进应急物流人才培养

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物流专业应尽快开设应急物流和库存控制有关课程,以便培养专业的应急物流人才。此外,国家及政府必须重视应急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包括加大设施投入,在高校创建应急物流模型和实验室等。在粮食应急物流库存控制上,应聘用专业人才进行相关工作。

4.加快应急粮食仓储建设

在新建仓储设施同时还应不断强化既有粮食仓储基础设施的更新和改造工作,以便提升区域粮食应急物流库存管理能力。一方面,要对已有投资、融资等方式进行改革,鼓励社会企业参与到粮食仓储的更新改造中,让地方应急物流仓储设施具有相应的粮食收、储及应急保障等功能。另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能适应新时期粮食生产、仓储、物流的科学化、系统化粮食应急物流库存设施,并要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种粮大户建设有干燥设施的仓库。此外,还应建立完善各级应急粮食物流仓储设施的维护制度,加强地方粮食仓储基础设备的管理,特别是要保证各地区的粮食仓储设施的所有权、管理权等关系,未能得到经许可的不得违规变更的产权。必须确保既有粮食仓储设施不减量、用途不变,确保粮食应急物流库存得到有力控制。

5.强化库存控制信息管理

首先,政府应积极加强宏观调控,通过信息采集及传输方法,提高信息的分析和应用能力,以确保应急粮食能够及时安全送抵灾区。其次,对于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应严格按粮食等级分类,编制科学的预算报告。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能够依照预算报告,结合实际调运应急粮食。再次,应建立健全粮食信息网络,合理布设粮食信息采集点,以便及时掌握粮食市场的动B,及时对库存进行调整,确保库存量的合理。最后,要完善粮食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对于灾区的相关信息能够及时反馈,保障粮食的安全、足量送到。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充分认识到粮食事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而作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省,在粮食应急物流库存管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基于黑龙江省粮食应急物流库存控制的实际,应充分借鉴国内乃至国外先进的应急粮食库存管理和控制经验,强化库存控制,要加强库存数量、库存成本方面的控制,同时要加强应急物流人才培养,为粮食应急物流库存管理提供人才支持,还要推进应急粮食仓储更新和改造,提高库存能力,重视库存信息管理,如此才能实现优质高效的粮食应急物流库存控制和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丰,姜玉宏,王进.应急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411-418.

[2]王亮,邱玉琢.两级应急物资储备协同预先配置优化决策研究[J].软科学,2015,12:117-120.

[3]李雪微,逄艳波.粮食应急物流库存控制的经验借鉴[J].中国商论,2016,04:79-81.

[4]董雪薇.黑龙江省粮食应急物流仓储的现状分析[J].中国商论,2016,Z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