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农业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准农业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准农业特点

篇1

一、精准对接主导产业

承德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后劲十足。宽城板栗、兴隆山楂、隆化有机大米、平泉食用菌、围场马铃薯、承德县国光苹果、丰宁牛奶、滦平道地药材等八项农副产品已经形成知名产地品牌;设施农业、林果业、中药材、畜牧业和休闲观光构成本区域五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

在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跨越的关键节点,农广校作为培育工程的实施主体,牢牢抓住承担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整市推进示范市的难得机遇,把有限的培育资源用在了产业发展需求最迫切、具有农业项目支撑、农民素质提升空间最大的群体。2014年,选择了农业主导产业相对发达的53个乡镇、102个村的8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3个产业园区、45家农民合作社、26家农业龙头企业的2324名生产经营型农民作为首批培育对象,集中优势培训资源,精准发力。经过一年多的持续培育,培育对象中951人从事设施农业食用菌露地蔬菜等种植业生产、445人开办了果园、255人加入专业养殖大军;有1958人加入了农民合作社(占总数的84.4%),其中有41人成为合作社的负责人;有293人申请注册和正在申办家庭农场,有效推动了优势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

二、精准遴选培育对象

根据培育资金等培育资源的有限性和农民培训需求的分散性特点,在经过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承德市精心选择有从事农业主导产业创业计划、扩大农业主导产业规模愿望、求知欲和参加培育欲望强烈的25091名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作为培育对象,分类排序,分期分批滚动培训。在2014年2324名生产经营型培育对象中,家庭农(牧)场主166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135人、种养大户1503人。形成了以农业主导产业为阵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骨干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三、精准对接培训环节

在实施教育培训上,紧密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遵循农民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精准施教。

一是师资队伍与培训需要精准对接。本着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的原则,组建了由知名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市县农林牧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专职教师和乡土专家组成的高端引领、专业技术培训、实践操作指导、技能绝活传授等四个层次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二是培训教材与培训规范精准对接。组织编写了《北方特色农业高效种植新技术》、《冀北地区农业新技术集锦》等融入本市农业主导产业、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课教材,学习内容更加有针对性,学习效果更为明显。

三是培训形式与农业生产规律精准对接。针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实战型和季节性特点,在产业园区、合作社建立教学实训基地179个,按照农事季节分段施教,全面推行课堂授课与基地现场讲解相结合、教师授课与学员互动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员动手操作体验相结合、“学校课堂+实训基地”、“农民点菜,专家下厨”、培育对象与专家结对子的教育培训模式,学员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良好的学习氛围已经形成。

四、精准扶持跟踪服务

在培育过程中,坚持认定标准与培育对象产业发展规模、考试考核、综合文化素质等要素精准对接,专家考核评估、领导小组审核确定,过程公开,结果公示,力求精准公正。2014年从2324名生产经营型培训对象中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727人,占培训人数的74.3%。

坚持培育对象与产业技术项目精准对接,将农业重大技术推广项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示范县建设项目、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以及产业扶贫开发项目等向新型职业农民集中倾斜,先行先试先受益。

坚持培育对象与扶持政策精准对接,对认定后的新型职业农民建档立卡,作为享受申报项目、贴息贷款、农业担保、跟踪服务的依据,以此扶持培育对象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五、精准培育初见成效

篇2

一、大数据的概念及特点

大数据是IT行业的术语,也称为巨量资料,意思是资料量过于庞大,主流软件已经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处理,用以帮助企业进行更好的经营决策。对于大数据概念的界定,至今还没有统一,研究机构Gartner将其定义为“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而大数据时代最早由麦肯锡提出,认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甚至每一个业务职能,是当今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和运用,意味着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1]。与传统的数据库相比,大数据的数据量更庞大,要进行查询和分析更加复杂。大数据的特点表现为四个:一是巨大的数据体量。大数据的体量已经不是停留在TB级别,而是属于PB级别[2]。二是处理效率高。在大数据系统中已经应用到了1秒定律,也就是在1秒的时间内可以从庞大的数据中获取具有价值含量的信息。三是数据类型多。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信息呈现多样化,这些信息不仅仅是文字、数字,还包括网络中的图片、日志、地理位置、视频等等,这些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四是具有高价值回报。大数据中数据量大,包含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只要懂得正确利用,并擅于分析,就可以带来高价值的回报。概而言之,可以将大数据的四个特点归纳为数据体量大、处理效率高、数据种类繁多、价值密度高。

二、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的运用现状

当下大数据已经贯穿了整个农业产业链,涉及到的数据多而复杂,如种子、土地、气象、环境、土壤、农药、化肥、农产品加工、物流、经营等,人们通过整合利用这些数据优化了农业产业链,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现今大数据在农业中的运用已不局限于对农业数据的收集与传输,而是延伸到了运用大数据加速作物育种,以大数据作为驱动实现精准的农业操作,在大数据的支持下追溯农产品的来源,以及优化产业链等[3]。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更为复杂,因为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人类活动、气候、土壤、种子等。大数据的运用,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避这些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损失,提高生产质量[4]。目前除了上游借用大数据提高生产质量之外,下游的农业也通过大数据实现经营管理的整合优化,提高农业在市场流通中的效益。从中可见,大数据已经在农业产业中的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这会对农业的生产经营带来很大的改变。

三、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比起其他行业,现代农业显然要落后许多,且区域化差异越来越明显。尽管当前涉农服务发展相当迅猛,然而,其在生产及销售方面却滞后许多。各部门与各行业齐头并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农业信息化体系,导致各种不良现象频频发生。如不明确分工、建设重复及协调不力等等,从而存在严重的孤岛情况;未构建规范的投入体系,建设资金与运营资金较少,在总体农业投入中信息化农业的投入比例相对较少,从而阻滞了信息化农业发展。(二)对农业大数据的认识有待提高。政府部门无法正确认识到应用大数据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导致无法在有关的研究应用方面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各从业主体如农民及涉农公司等并未意识到发展大数据的重要性,在学习及应用新技术方面消极应对;没有在全社会中营造一个发展与应用大数据的气氛。正是这些因素使分析与应用大数据受到一定的阻滞,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阻滞了我国的农业发展。(三)农业大数据中心和分析平台有待建设。大数据的特点是容量大且复杂性高,必须构建于先进技术及先进结构的新数据中心及研究平台之上。就技术层面来说,此平台根据一流的数据管理能力及数据仓库能力,使构建出来的商务智能项目有着高效、先进及开放等特点。就结构层面来说,此平台的可配置性相对较好,使资源变化及业务流程变化的需求得以满足。此外,在业务发展越来越快、业务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平台的应用及性能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四)对农业大数据的开放共享有待开发。在如今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情况下,家庭承包生产的不够集中以及小规模经营,阻滞了构建标准化的价值性高的信息数据;收集的许多信息被分布于各部门、各研究中心及涉农网站中,因为制度及单位利益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这些信息数据未能互通互联;各信息数据没有形成规范的标准,致使各信息数据不是重复就是存在冲突,数据应用率相对较低,从而导致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存在阻滞和信息孤岛现象,使采集与开发农业大数据受到很大的限制。

四、大数据在农业发展中应用的模式创新

(一)精准农业模式。精准农业模式即是做到“精准匹配,知天而做”,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提高生产效益。在精准农业模式下,可对作物的品种与土壤进行精准匹配,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可对各种环境因素和作物的长势进行监测,从而实现精准式的灌溉施肥,趋利避害,对整个生产环节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力。精准农业模式以生产者的利益为中心,在大数据的支撑下,选择准确的渠道、合适的时间、地域,利用高效的方法为生产者提供匹配的耕种方案和服务[5]。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渠道、时间、土壤、施肥、浇灌,都要实现精准匹配,不要盲目地进行耕种。精准农业模式是有针对性、目标性地开展,具有策略有效、农作物生长情况可衡量等特点,它追求的是低成本、高准确、可评估,可见精准农业模式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的颠覆。在传统的环境中,生产者难以获得环境、作物长势的信息,在大数据环境下,生产者可以更容易获得气候、土壤、作物成熟度、空气质量、投入的成本、耕种设备等各种可靠的数据。在获得这些数据之后,生产者可作出前瞻性的决策,可精准地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定位,做到心里有数,知天而作,减少损失,提高生产量。(二)自动化农业模式。自动化农业模式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据聚合技术将农业大而复杂的数据整合到农用机械内置的数据系统中,通过无线网络和计算机启动机械进行自动化的管理模式[6]。自动化农业模式适合大型农场采用,未来要投入较少的劳动力和成本实现大规模生产,就需要发展自动化管理模式。自动化模式需要农用机械的参与,生产者不需要亲力亲为,只要懂得在计算机上操作管理软件,即可调动农用机械工作,比如施肥、喷洒农药、除草等。在没有驾驶员的情况下,农用机械通过传感系统来感知道路的环境,对路线进行自动规划,管理软件设置好参数,操作人只要轻点鼠标,即可悠闲地一边喝茶一边等待劳作结果。因为机械内置系统中聚合了相关的农业信息,机械会精准地完成相应的任务,在喷洒农药、施肥方面比人工劳作更加精确。自动化模式适合大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如农业公司开辟一条产业链,从生产、物流、包装到市场上的推广销售。农业公司可经营自己的农场,而农场主不需要雇佣太多的劳动者,只需要熟悉农业机械的操作,就可轻松管理大规模的农场。农场的生产完全实现自动化,包括人工智能、自动控制、视觉计算等。在计算机科学、智能控制技术、模式识别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将农业数据整合到机械内置的计算机系统中,就可减少劳动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三)信息化模式。信息化模式建立在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农业信息系统是由人机组成的管理系统,具有收集信息、传递信息、加工信息、统计信息、分析信息、保存信息、查询信息、维护及使用信息的功能[7]。生产者可利用这个系统达到农业信息化管理的目的,掌控作物生长过程中的信息,从而实现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农业信息系统要实现的功能目标包括两方面:一是提供有效的农作物信息渠道,生产者只要登录系统,就可以通过自己权限的通道,参与到业务流程的对应角色中,反馈农作物信息、审核信息、统计信息、使用信息等,迅速精准地收集、查询到想要获得的信息;二是生产人员可通过系统对繁杂的农作物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为生产决策提供依据。在信息化管理中,可以将农业信息系统划分为农作物信息采集与分析、过程管理、综合信息管理等四个功能,把农产品生产过程和农业信息系统联结起来。其中农作物信息采集与分析,就是对生产全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输和统计分析,建立农作物信息数据库,为生产者对农产品生长过程实施有效管理和监督提供依据。

总之,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承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提高产量,满足巨大的需求,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节约成本,提高产量,这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大数据背景下不断对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不断更新生产方式。因此,要借助大数据带来的新技术,发展精准农业、自动化农业、信息化农业;要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影响为目标,大力推进大数据新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作者:刘水 单位:山东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戴小文,漆雁斌,陈文宽.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5(3):103-104.

[2]谭长国.大数据农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2016,(12):71.

[3]郭承坤,刘延忠,陈英义,孙敏,屠星月.发展农业大数据的主要问题及主要任务[J].安徽农业科学,2014,(9):93-94.

[4]赵伟.大数据时代下农业发展模式的变革契机及路径选择[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2016,(12):56.

[5]吴立.大数据驱动农业发展新路径[J].今日养猪业,2016,(3):84.

篇3

产业扶贫要切实惠及贫困人口

10月16日下午,由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农业部扶贫办)和《农民日报》社共同承办的2016年产业扶贫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出席论坛并作主题报告,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做书面发言。

郑文凯指出,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头戏,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大文章。发展产业,既是贫困人口增加就业的渠道,也是提高自身素质和发展能力、增强造血功能的重要载体。对全国地区贫困人口而言,推进产业扶贫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

一是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发利用资源,既要充分依托传统资源,打破一般种植业、传统农业的局限,又要深度开发全国地区独有的红色资源、绿色产品、特色产业,优化配置全国特有的浓厚历史、革命老区、特色民俗民风、秀丽山水风光、优质生态等资源要素。 二是多形式、多渠道拓展扶贫产业对贫困人口脱贫的辐射带动功能。设计符合贫困人口特点的参与模式和利益分配方式,既努力避免只有简单利益回报而把贫困人口游离于产业发展过程之外,也要有效防止侵吞扶贫资源、侵害贫困人口利益问题,确保扶贫产业实现多方式包容性发展。三是产业扶贫要更加注重政府扶持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产业扶贫中,政府的支持具有基础性作用,同时,产业发展根本要靠市场,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在国家和财政扶贫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应注意。

余欣荣指出,推进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准确把握产业扶贫的政治性、经济性、区域性、复杂性和绿色性等特点,围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目标,选准扶贫产业,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优势品牌,加强科技服务和金融支持,全方位让贫困户在产业扶贫中获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表示,林业部门将以生态保护和特色产业为发力点,努力实现绿色发展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双赢”。贵州省副省长黄家培提出,扶贫要兼顾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既建立稳定增收渠道,又能在短期内增加经济收入。国家开发银行扶贫金融事业部副总裁孟亚平提到,针对产业扶贫项目规模小、数量多、风险大等特点,开发银行建立了风险防范分担机制和以基层民主监督为基础的批发贷款模式,为产业扶贫提供了金融支撑。

湖北省恩施州、重庆市石柱县有关负责人,农业部扶贫挂职干部代表和来自地方扶贫办、种植大户、基层干部、合作社负责人,以及禾中集团、中乔大三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也在论坛上发言。

农业部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省农业部门产业扶贫负责同志、有关地、县党委政府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代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和贫困村干部代表等300余人参加论坛。

发言摘要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产业扶贫一定要切实惠及穷人,为此,要注意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关系。应引导各地在规划产业、设计项目、制定政策、安排资金时,始终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制定个体化、针对性的帮扶方案,确保产业发展真正让贫困户受益。二是处理好涉农资金整合与规划事实的关系。一些地方在实际工作中,资金整合的使用方向与规划内容不一致,没有依据规划使用资金,没有发挥好规划指引作用,必须调整过来。三是处理好产业扶贫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推进产业扶贫不是搞大开发,不能拼产值、比税收,要立足各地环境容量和生态类型,发展水土资源匹配较好区域的产业,促进种植养殖协调、生产生态统筹。四是要处理好短期脱贫与长远增收的关系。由于发展产业时间长、见效慢,产业链条长、工作涉及面广,一些地方急于脱贫摘帽,不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产业培育上,这种缺乏长期产业支撑的做法应该改变。五是要处理好扶贫部门和产业部门的关系。扶贫、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农业部对产业扶贫项目会优先给予支持、给予推动。

――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余欣荣

林地、林木资源是绿色发展、精准脱贫的优势和潜力所在。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既可以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又可以维护生态安全,而且收益期在80年以上,是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的重要基础产业。同时,市场对木本油料和特色林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以下三种方式可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木本油料得到收益。一种是将林业补助资金作为贫困户的股份,投向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参与劳务,按股分红、按劳取酬;另一种是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对贫困户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整地、统一购苗、统一栽植,栽植后分户管理,自行收益;再一种是国有林场将适合种植油茶核桃的林地,按照一定标准,委托贫困人口种植,采取自主经营或委托国有林场统一经营,分不同经营模式,按比例分红。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陈凤学

保险与扶贫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农业是个脆弱产业,自然灾害、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具有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可使风险降到最低。比如,农产品保险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补偿;还可以通过大众法则和风险分散机制,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除灾害补偿外,还可帮助贫困户便捷地获得融资。此外,还可支持贫困地区重点产业与优势项目的发展。2015年,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达1.9万亿元。

――保监会财产险监管部主任 何浩

在农村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脱贫攻坚的基础在农业,关键在农业,希望也是在农业,特别是特色农业。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山区农业必须实现“双重担当”,第一必须“凤凰涅”,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是必须实现“重新回归”,让农业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近几年,恩施州通过大力实施“硒+”“旅游+”“互联网+”工程,使农业在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中发挥出巨大潜力。

篇4

[关键词]智能种植;云计算;精准农业

中图分类号:TP273;S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239-01

引言

当前中国农业,在信息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进步,但是各地信息化建设多是各自为政,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现象比较严重,农村信息化成本高,农户的信息化素质不够,信息化普及难等问题。同时,由于农户经验技术参差不齐,为防治病虫害等使用农药化肥容易造成农药残留,农产品品质也不易维持,甚至有为了假冒高品质而添加有毒物质等现象,直接危害到了人身安全。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顺应当今农业发展趋势,本文通过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种植系统,跨越物理界限,通过较低的成本来普及精准农业,推进中国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

1 系统需求

精准农业主要有3大要求:1、布局规划精准,针对不同类型的农田,播种适合的作物;2、生产投入精准,针对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期或不同疫情,投入适量的肥料或农药,没有农药残留,没有肥料偏颇导致土壤质量劣化和作物产量下降;3、农业产出精准,农产品种类和产量符合市场需求,没有供过于求的浪费。

能够满足精准农业的3大要求的智能种植系统,必须:1、能够感知农作物生产环境,针对影响作物的环境指标(例如高、低温或降雨等)要能够发出预警,促使农户对应;2、能够把握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周期,以及针对不同时期需要执行的操作,能够进行或指导农户进行精准的农业操作;3、能够搜集农产品市场需求,辅助决策农产品的销售方向,以及辅助决策农产品的生产方向。

2 基于云计算的架构设计

为实现以上需求,基于云计算技术,对智能种植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如下:

2.1 传感控制层

包括空气温湿度、光照度、风向风速、降雨量等一系列气象站传感器来感知农田的环境天气数据,对影响到农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天气情况进行预警,或者按照农作物不同生长阶段需求,调整周围环境以利于作物生长增产和品质的提高。

包括土壤温湿度、酸碱度等一系列土壤环境传感器来感知农田的土壤环境数据,适时并精确的对作物进行灌溉和施肥,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的潜力。

包括摄像头等一系列远程视频监控设备来监测和记录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对于突发疫情等状况,提供图片数据以供判断。

2.2 网络传输层

利用Zigbee传输方式低功耗、自组网的特点,通过Zigbee节点组成由智能采集器、智能控制器、智能网关的无线传感通讯网络。

智能采集器:负责连接个传感设备终端,并对传感终端信号进行解析,并转换为传感数据。

智能控制器:负责和农业设施设备连接,实现电平或脉冲控制,实现对设施设备运行状态反馈。

智能网关:负责接收智能采集器及智能控制器运行状态数据,并根据数据协议,打包压缩后上传到云端服务器;负责接收云端服务器下发的指令,并分发到对应终端设备。实现数据的接收和分发。

2.3云服务平台

构建Restful Service作为开放式服务平台,具有很好的跨平台跨语言的集成能力,几乎所有的语言和网络平台都支持 HTTP 请求,无需去实现复杂的客户端,无需使用复杂的数据通讯方式既可以公开服务给任何需求方。

监控服务:负责设备信息管理,设备状态管理,设备控制管理,以及负责设备数据协议解析和数据封装。是智能种植系统核心服务。

报表服务:负责数据分析和统计,负责数据导出。

任务服务:负责标准化任务管理,负责任务分发,任务执行及任务汇报。

交流服务:构建农业社交网络,有效协调农户、农业企业、农业专家、农资供应商,形成高效的行业交流平台。

溯源服务:负责溯源流程管理,溯源档案模板管理,以及溯源数据攥取。

2.4云数据中心

数据以组织进行隔离,按组织进行授权,保存各客户智能种植数据,为数据挖掘和决策提供支持。

2.5 网页前端

基于Jquery构建纯B/S网页架构,支持IE、Safari、Firfox等主流浏览器,支持跨域访问。实现监控中心、报表中心、任务中心、交流中心等核心功能。

2.6 手机前端

构建Android及iOS智能种植系统App应用。实现监控中心、报表中心、任务中心、交流中心等核心功能。同时实现了预警、信息推送、语音集成等功能。

3 基于云计算的必要性和好处

依据SaaS(软件即为服务)的思想,本文所论述的智能种植系统重点使用云计算技术,将服务器和数据库部署在了云端。传感器和控制器等必须直接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设备也设计为利用无线网络连接直接将数据发送到云端,并且直接从云端接收控制指令。该设计尽可能地利用了云计算的优点,利用城市里统一的、优质的基础设施资源,为相比之下信息化较为落后的农村灵活地提供不同规模、同样优质的服务,可以减少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普及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由统一的系统及专门人员来搜集汇总农业信息,并根据各个农田的状况精准推送相关信息,也可以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以及农户信息化素质不高,收集、利用信息难的问题。

与流通及销售环节集成,形成全生态链应用系统,通过大数据挖掘,发现农业市场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平衡状况,有针对性的向农户推送辅助决策的信息。

4 结束语

精准农业是当今农业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中国农村信息化的实际状况,精准农业还未能得到大规模普及。本文通过论述一种基于云计算的智能种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探讨了以更低成本在农村普及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的方案,对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的普及有参考和指导作用。未来,通过利用新技术,普及农业信息化和精准农业所需的成本将会进一步降低,农产品的品质将更容易得到控制,减少食品安全问题,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 黄博. 我国农村信息化现状与改进建议. 考试周刊2013,95:130-133

[2] 张军国,赖小龙,杨睿茜,吕静霞. 物联网技术在精准农业环境监测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 M ]. 湖南农业科学, 2011.

篇5

【关键词】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

引言

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集成了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机械与建筑工程技术、环境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等多领域科学技术。是以此进行集约化种植业生产和养殖业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农业的高产、高效和优质生产。设施农业是在非传统农业生产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它突破了自然气候和季节性制约,真正实现了周年生产,全年供应,从而进一步大大提高了种植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也使养殖业个体生产量得到大幅度增长。据统计,我国设施园艺面积已超过250万公顷,总面积已经居世界第一,2000年统计面积210万公顷,已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300多倍,每年人均消费蔬菜量的20%是由设施栽培提供。然而这一体现必须由相关技术含量高的设施装备来实现,因此,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的发展对发展我国设施农业尤为重要。

我国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现状及问题

在国外,荷兰、以色列、美国、日本等设施农业发达国家。设施农业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已形成了成套的技术和完整的设施装备,这些设施设备小型、轻便、多功能、性能高,涵盖了耕作、播种育苗、灌溉施肥以及自动嫁接等,普遍实现了播种、育苗、定植、管理、收获、包装、运输等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而且国外不断追求规模效益,在欧美温室生产中每个经营者的栽培面积由原来的2hm2以下增加到4hm2以上,而这种规模的扩张都是通过先进的管理,特别是先进的设施农业装备技术来完成的。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设施农业相应技术装备先后不断突破,也已有了许多配套的装备技术。然而,我国设施农业装备技术还相对落后,拥有的小型耕作机械虽然可进行多项作业,但大多都存在操作灵便性差、耕作质量差、生产率不高和适应性较差等问题:种植设备中移栽机尚处于研发攻关阶段,对于播种行距、穴距及播深的自动调节,以及精确播种、覆土、喷淋等系列工序的自动控制,仍然不能满足生产实际作业要求:灌溉和施肥设备,目前已有喷灌、滴灌、渗灌以及施肥等设备,但整体性能及可靠性还不稳定,施肥和灌溉还不能实现按作物需求进行精确作业:环境调控设备,主要还存在环境调控能力不强的问题。在占我国温室面积90%以上的日光温室,绝大部分都没有环境自动控制设备,基本靠人为经验进行人工操作,极大地影响产品品质和产量。

在我国,设施装备化、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环境控制能力差,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已成为我国设施园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运用还不成熟,特别是占中国设施面积90%以上的目光温室,仍未能实现环境控制自动化、生产环节机械化,以致劳动生产率低、产量和质量及效益不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差。据统计,在山东,蔬菜面积有86.7万多公顷,商品量占到99%,但出口只有4%。而且大棚数量多,且多样,装备技术层次不齐,靠经验多,科学、抗自然灾害强的装备技术缺乏完善,直接影响着产品的市场竞争。

我国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发展方向

从国外设施农业的发展看,设施农业装备技术逐步标准化、大型化,作业机械化,设施环境监控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农业生产工厂化成为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阶段,亟需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设施农业生产体系,着力提高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我国的设施农业已从蔬菜生产扩展到了花卉、瓜果以及畜禽、水产养殖、林木育苗、中药材等的种植和养殖。随着设施农业的不断扩大和需求的增多,对相关设施装备技术的功能、质量都不断出现新的要求。未来我国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的发展,必须首先兼顾我国耕地面积急剧下降、灌溉水资源日益匮乏、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农业生产成本显著提高的现实背景,因此我国设施农业装备技术重点要在考虑提高能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的前提下,研究出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节约型设施农业生产模式,提升设施农业生产优质、高产、安全产品的能力,增强设施农业生产对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牵引功能。

根据我国设施农业特点,目前需重点完善和开发以下装备技术:

设施关键环节装备技术

开发专用微型耕整地作业机械装备,要求体积和质量小.兼顾动力,操作性强,能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配套动力在2.0 kW~4.5 kW之间,作业主机应选择电动机为宜,并开发相应的配套机具,可完成复式作业。开发适合设施内作业的小型精量播种装备,能实现行距、穴距及播深可调。开发相关育苗移植装备,尤其开发与微型耕作机配套的小型钵苗移栽机,实现多穴攫取秧苗和栽植自动作业,并能自动检测坏苗,主攻半自动机型,逐步系列化、标准化实现全自动。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自动嫁接技术装备,中耕植保装备,采摘、收获技术装备,以及采后清选、分级和加工包装等装备。

环境调控装备技术

在强调改善环境来提高生产率的同时,结合相应生产模式,开发可以根据设施动植物等生长需求特性的环境自动控制装备技术,实时调节动植物的生长环境,优化创造动植物在可控环境下适宜的成长发育条件,提高设施产品实现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生态。

精准生产装备技术

根据植物生长和土壤特性和需求,开发精准变量施肥、施药,灌溉施肥、施药一体装备,以及精准灌溉的装备技术产品,精准、精量的进行设施农事作业装备,以最大限度地优化使用各项农业投入,获取最高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减少、杜绝化学物质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土地等自然资源,提供绿色、有机、安全食品。

设施栽培介质消毒装备技术

设施栽培中,尤其育苗基质的消毒,可防治枯萎病、根线虫病等,而消毒装备当以物理方式环保、安全。而我国还没有成熟的装备技术,重点需借鉴国外装备技术,开发适应性好,消毒彻底,安全、环保的设施栽培介质消毒装备。

设施生理生态信息获取装备技术

开发能够实时获取动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装备技术。重点通过集成先进的机械、电子和控制开发出实时监控动植物生理、生态特性的生物传感装备,最大限度地获得动植物生长需求信息,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影响,以进行科学生产和信息化管理。

篇6

——全县产业扶贫工作总结

    近几年以来,崇义县按照省、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的安排和部署,结合崇义县农业实际,按照“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的指导思路,以贫困户发展产业就业和行政村产业基地全覆盖为目标,狠抓特色产业培育,注重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扶贫产业发展情况

崇义县农业产业扶贫主要包括刺葡萄、南酸枣、养蜂、脐橙、毛竹、油茶和蔬菜等特色种养业扶贫等方面。以君子谷野生水果世界为核心,打造了过上线万亩刺葡萄产业示范带,辐射带动全县发展刺葡萄9000多亩,其中4000多户贫困户直接参与发展。全县蔬菜播种面积20000多亩,每年直接参与发展蔬菜种植的贫困户4000多户、面积4000亩左右。另外,在脐橙种植、南酸枣、油茶等特色产业方面发展迅速,在产业发展壮大发面也基本实现了逐年增长,确保贫困人口在收益稳定的前提下,逐年增加。

二、产业扶贫政策落实情况

从2016年以来,根据“产业全覆盖”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崇义县对全县发展传统种养业、刺葡萄、蔬菜、养蜂、脐橙、油茶、毛竹、南酸枣等特色产业的贫困人口进行了产业奖补,兑现补助资金2500多万元。用奖补政策鼓励贫困人口发展农业产业,促进经济收入,确保收入可持续,为贫困人口早日脱贫,提供政策扶持。

三、产业扶贫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协同配合推进。崇义县成立了县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农粮局、县林业局、县果茶局、县残联等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崇义县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2016年来,领导小组通过召开会议、现场调度等形式安排部署工作,协调解决问题,全力推进产业扶贫落实。

(二)制定规划,明确目标任务。研究出台《崇义县精准扶贫攻坚战2016年工作要点》《进一步发展我县特色产业推进精准脱贫的实施方案》《崇义县2017年精准扶贫攻坚战实施方案》《崇义县2018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崇义县乡村产业振兴五年推进计划(2018-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编制了全县农业产业扶贫规划、特色农业产业扶贫规划,明确了崇义县脱贫攻坚期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培育发展的七项特色扶贫产业。各产业主管部门根据县要求并结合规划,制订了年度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分解任务,制订配套工作措施。各乡(镇)和省级贫困村也编印了乡(镇、村)产业扶贫规划方案,明确了近三年来产业扶贫具体工作任务,推动产业扶贫工作扎实落实。

(三)完善政策,助推产业发展。制定下发《崇义县精准扶贫产业帮扶实施办法》《崇义县2016年精准扶贫农业产业扶持办法调整方案》等政策措施,同时针对2016年、2017年产业扶贫扶持办法执行情况,在反复听取贫困户、基层干部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健全了《崇义县2018年精准扶贫农业产业奖补办法》,增加了中药村、特色水果等补助项目,提高了人工造林补助标准,统一了甘蔗、莲子、西瓜、雪莲果等传统种植项目补助标准,严格了产业扶贫奖补验收要求。

(四)多措并举,确保任务落实。

一是推进产业到户。按照传统与特色产业相结合、长期与短期产业相结合、集中发展与分散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对有劳力有资源的贫困户,引导他们在发展传统产业同时,重点发展刺葡萄、蔬菜和油茶、毛竹林低改等产业;对劳力能力较差的贫困户,到扶贫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务工就业,或者由政府(集体或企业)投资、农户领养、合作分红;对无劳力的贫困户,通过资产入社托管、作价入股获得股金分红、光伏分红等方式获得稳定收益。全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直接发展产业,基本实现了产业全覆盖。

二是完善利益联结。围绕刺葡萄、南酸枣、养蜂、脐橙、毛竹、油茶和蔬菜等七大农业扶贫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个扶贫产业基地和经营主体,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方式,按照“四有两好”,即:有规模、有特色、有看点、有牌子,经济效益好、带动效果好的要求建立健全与贫困户的利益利益。全县124个行政村均有产业扶贫基地,行政村产业基地和经营主体实现全覆盖。

篇7

关键词:中职农类专业;农业发展;精准扶贫

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快农业发展脚步尤为重要,其不仅能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而且对提高国民经济水平有积极作用,要想发展农业,必须加强人才培养。中职农类专业教育能够有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之保持较为先进的农业理念与农业技术,科学高效地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

1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优势的作用

1.1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给农民带来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益。但伴随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如农业种子、农资等价格有明显上涨趋势,从客观角度看,粮食增产并未给农民带来更多利润。加之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消费水平也明显提高,对农产品质量要求更高,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中职农类专业教育可以为农民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使之具备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素养与较高水平的技能,从而投身于农业事业中,有利于解决诸多农业矛盾问题,并实现农业增质增产的目标,可有力推动农业发展进程[1]。

1.2加快农业发展转型进程

现代化社会背景下,促进农业发展转型极为必要。目前,我国农业仍处于从小农生产向现代农业转型过渡的发展阶段,因此农业生产活动中,有必要加强对先进农业种植与管理理念、高水平技术等方面的应用,以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是支撑农业发展的主体,但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仅缺乏科学种植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农业新技术的使用较少,难以有效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而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发展,对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人才提供了有利契机,加快了农业发展转型进程[2]。

1.3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

要想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必须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使农民利用新型经营管理理念,深入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要有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而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其综合素养水平决定了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质量。近年来,我国在诸多省份推行试点工程,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合作社管理者的学历水平普遍偏低,最高学历为高中。中职农类专业教育为农民提供了继续教育的机会,可有效提升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水平,促使其构建高质量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优势助推精准扶贫的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中职农类专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水平,在助推精准扶贫工作与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层次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3]。

2.1思想观念转变,聚焦精准扶贫

在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日益推进的背景下,精准扶贫工作更加深入,因而应充分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优势,积极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以达到聚焦精准扶贫的目标。基于中职农类专业教育,政府部门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集中培训,通过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在结合区域实际的基础上,发展特色农业,以加快农村脱贫的步伐。1)应向新型职业农民推广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将新技术带给农民,以增强农民的现代化农业意识。2)对于新型职业农民而言,在农业职业教育中,应促进培训工作向培育工作转化。例如,针对农民的生产需要,对其加强单项技术培训活动,为其后续农业生产提供跟踪式指导服务,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培育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4]。

2.2合理制定规划,面向精准扶贫

随着农业普查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深入开展,相关部门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等情况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有利于工作者及时找到精准扶贫工作的短板,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借助中职农类专业教育优势,找准发展差距,确定合理的规划,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力度。1)开办教学班,面向初中及以上学历的贫困家庭招生,年龄限定在50岁以内。一方面,增强学生服务农村的意识,使之在学有所成后,可投身于现代农业发展事业中;另一方面,设定弹性学制,运用“半农半学、农学交替”的方式施教。2)在农职教学校创建良好的创业平台,实现学校与区域内新型农业组织的高效合作,采取“创新创业+技能培育”的模式,为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机会,缓解地区就业压力[5]。

2.3精选扶贫对象,助力精准扶贫

在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中,应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助力优势,精选培育对象,积极拓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扶贫先扶智,因而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应先为贫困子女提供有效的扶持,帮助其完成学业,促使其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此外,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对象还可包括退伍军人、回乡农民工、村干部等,针对扶贫对象的实际特点,积极创建与完善有特色的人才培训模式,全面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知识素养、技术水平。与此同时,农职教学校应组建一支高素质教师团队,为职业农民培养提供雄厚的师资实力,鼓励教师根据区域农业发展实际,编写相应的教材,为实现针对性教育创造有利条件[6]。

2.4加强农民培养,实现精准扶贫

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中,相关人员应重视整合资源,并加强教育管理,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水平。1)应加强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为中职农类专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例如,可成立专业化教师队伍、完善人才培训体系等,针对精准扶贫工作实际需求,培养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2)政府应加强指导与支持,从选择培训对象到完善管理机制等一系列环节中,分别指派专人进行把关,真正意义上发挥中职农类专业教育的培育优势,孵化专业人才,加快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的发展进程。3)政府应创建专项经费制度,为助推农业职业教育深入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村留守人员、外出返乡农民工、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对象的培训,使之优先接受教育,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生产技能。

篇8

一、明确一个目标

十三五期间,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有20个行政村列为省级精准扶贫工作贫困村,占全县136个行政村(社区)总数的15%。到2018年底,全县20个省级贫困村全面消灭“满目疮痍”村组,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到2020年,贫困村群众全面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所、住安全房的愿望,贫困村网络通讯、卫生室、综合文化室及特色优势产业全覆盖,全面建成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完成二项任务

1.完成村庄整治任务。

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水利灌溉条件差,抵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低,而且建设标准低,缺乏后续管护经费等,所建成的村级公路,绝大多数等级低、质量差;集中供水工程、水渠也因没有得到及时维修,漏水、集水难是贫困村普遍现象。按照先重度、后中度、最后轻度的次序依次整治,并确保到2018年底完成重度贫困村组整治任务,即“十三五”时期前三年重点整治重度贫困村小组,后两年则侧重整治中度贫困村小组。

一是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尽早实现贫困村、组通油路、水泥路,村与村、户与户间道路硬化(村内道路硬化)。

二是加大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小河流域治理等项目工作和各项管理机制。

三是加大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杆气化等清洁能源,带动精准贫困户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四改”工程,积极争取实施电网改造工程,切实解决贫困村、贫困户用电难、用电贵的问题。

四是加大人居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贫困村、组村内道路、排水、垃圾处理等突出问题。

五是加大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区域中小学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

2. 发展扶贫产业,增加贫困户收入

贫困人口多为因灾、因病、因残、因老、缺劳、超生等致贫,相对素质较低,“等、靠、要”的旧观念依然存在,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致富的能力比较低。为此,必须以实施产业扶贫项目为突破口,提高精准贫困户劳动技能,增加人均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增加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一是要抓好贫困村扶贫产业建设。重点抓好贫困村扶贫产业基地建设,认真组织落实各贫困村扶贫产业基地建设任务,及时搞好指导和服务,抓好跟踪督办。

二是要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加强对全县确定的产业化扶贫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业务指导和跟踪服务,及时帮助解决生产发展中的难题,帮助搞好当年发展规划,及时申报产业扶贫资金项目计划,集中产业扶贫资金给予重点扶持,进一步使承担扶贫任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搞好建设,做大规模,壮大实力。

三是抓好农业科技推广。结合贫困户实际,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户选准增收项目,科学规划,指导各村搞好优良种苗的引进和推广,会同农业、林业科协等部门开展好送科技下乡活动。

四是抓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是解决农业服务站所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确保技术服务的顺利开展和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五是抓好产业扶贫资金项目立项审批工作。严格按照产业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进一步抓好产业扶贫资金项目立项审批工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产业扶贫资金项目进行审核确认,同时加强对各乡镇扶贫办的业务指导,确保产业扶贫资金项目工作规范运作。

三、转变三种观念

1.实现由“点”式到区域开发转变

按照地理位置相邻、区域基础特征相同、产业发展条件相近的原则,抓点带面、抱团发展、统筹推进扶贫开发新模式,把贫困乡村全部纳入整区域开发范围,坚持实行“山、水、林、田、路、宅”综合治理,重点围绕雷竹、毛竹、油茶等优势产业,建立“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格局,围绕区域特点,引导产业进行归类整合,实现“一片一品”。

2.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转变

不断转变扶贫开发观念,变“给钱给物要”为“主动参与我要干”,紧紧依托贫困村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围绕雷竹、毛竹、油茶等优势产业,与高等科研院所联姻,进行人才技术互补,引进示范推广一批集约化育苗、高新技术栽培和循环农业新技术,建成示范基地。

3.实现从“单兵作战”到“五指成拳”转变

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社会互动、群众主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结合新农村建设,从解决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等问题入手,采取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方式,促使贫困村产业开发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提升。总之,没有精准贫困户的小康,就没有全区、全国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不能实现,因此,开展好精准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精准贫困户对精准扶贫工作有着热切企盼,各级扶贫机构肩负着巨大而光荣的责任。只要各方面通力合作,精准扶贫工作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一定能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四、加强四项措施

1.做好精确识别扶贫对象。按照“户主据实申报、民主评议排序、三榜审核公示、入户登记调查”等程序对贫困农户的家庭人口情况、产业发展情况、收入情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按照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新贫困线标准进行识别,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包括2736元)的农户列为精准贫困户,即精准贫困对象。做到户立卡、村造册、乡建簿、县有电子档案,把真正的精准贫困对象瞄准。

2.做好精确扶贫规划。在认真调查摸底和充分了解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着力围绕精准贫困区域“一村一策、一户一计、一人一方”目标,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帮助精准贫困村、贫困户制定增收脱贫规划,选准精准贫困户的脱贫路子,建立1-2个能长期增收的产业项目,项目主要有:种植、养殖、学生教育、劳务输出、危旧房改造、技术培训、易地搬迁等。

3.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将贫困村、贫困户对象分别包干落实到省、市、县各部门、单位,组成工作队,形成一个或多个部门对应帮扶一个贫困村,帮扶责任单位组织党员干部按照“321”的要求,实行“一对一、多对一或一对多”结对帮扶贫困户。每个帮扶责任单位要派出工作队,长期驻村帮扶,围绕“一村一策、一户一计、一人一方”目标,一定三年不变,精准贫困户不脱贫,增收不达标,扶持对象不脱钩,且将此绩效与本部门、单位的年度绩效考评相挂钩,每年定期验收,奖勤罚懒。

4.做好动态管理工作。完善“进退”机制,强化动态管理。通过建立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精准贫困户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对精准贫困户实行一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扶到最需要扶持的群众、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年终根据精准贫困户发展实际,对精准贫困户进行动态管理,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真正使“假精准贫困户”无处藏身,“已脱贫精准贫困户”及时退出,“真贫困者”和“返贫困者”得到最大限度的精准帮扶。

五、创新五种机制

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只输血不造血”的扶贫方式,导致贫困地区的群众等、靠思想严重,返贫现象频发。因此,必须创新扶贫机制:

1.创新扶贫到户扶持机制。贫困识别只是到户扶持的第一步,要摸清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年龄结构、劳动力构成、受教育程度、产业发展潜力等情况,分类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作为完善到户扶持机制的着力点。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属于救济、残疾、孤寡、弱智、久病不起、失去生产能力等对象,重新单列造册,统一纳入当地“低保、五保”的社会保障范围;属于小孩读书、因灾、因病、因残、因老、缺劳、计生超生户等对象,要采取区别一般贫困户的扶持政策措施,通过发展扶贫产业、提高劳动技能逐步摆脱贫困。

2.创新管理机制。从调研情况看,贫困家庭之间的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和表现形式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强化政策设计,实施差异性扶持政策。管理机制上,最重要的是要将扶贫决策、资金安排的重心下移,便于熟悉情况的基层政府制定科学的差异化政策。要完善部门之间、政策之间的协调机制,使贫困家庭获得更多倾斜支持。强化减贫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根据贫困差异选择不同的扶持方式。

3.创新支持机制。政府开发式扶贫的落脚点是要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增收进而脱贫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中,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应该成为政府支持扶贫开发的重要原则。贫困地区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意识不强,容易出现脱离市场盲目决策或政府大包大揽的现象。因此,政府要更加注重支持、引导市场主体在开发式扶贫中发挥主导作用。具体而言,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市场能够自发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重点弥补市场机制存在的不足,包括改善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条件,优化市场环境以引导投资,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发展生产中面临的困难等。

4.创新引导机制。坚持开发扶贫的基本方针,要充分重视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决策上,要引导贫困群众根据资源条件,特别是市场需求,自主选择增收产业,政府提供必要的服务、引导,而不是代为决策、运动式地推广。项目实施上,要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使其最大程度参与到生产经营活动、产业发展过程中去,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主要提供指导和帮扶。收益分配上,要支持和引导建立良性、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使贫困群众最大程度受益。为此,要进一步强化扶持政策设计,政府的扶贫开发投入要突出重点,通过瞄准关键环节、解决借贷难题、提供技术支持、改善市场环境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发展的瓶颈制约。要坚持“扶贫不养懒、重视不包揽”,切实引导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支持通过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5.创新激励机制。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扶贫攻坚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服务职能。要在坚持公平的基础上,设计新的激励考核机制。通过干部任用、资金奖补等手段,调动地方政府支持扶贫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提高扶贫开发成效。

篇9

这次参加科学普洱专家论坛,是我第一次踏上云南普洱这神奇、迷人、一见就忘不掉的红土地。面对层峦叠嶂、一望无际的绿色,所有曾经的期待、想象都被这一抹清凉所覆盖,我只能被震撼着、感动着、憧憬着、征服着、荣幸着……

历史赋予普洱茶以厚重,而我得以加入“数字化茶山工程”将带给普洱茶新的使命――切实推动数字化精准农业的发展。

如果我们把数字化茶山工程比作一个人,那么他必将是一个智者,是侠士,更是中坚力量。智者?!

说他是智者,是因为他天赋异禀,能目穷千里、逍遥神游、能事无巨细、过目不忘,更能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分布在千年古茶山上的新一代无线传感器网络,就是他穷千里而逍遥游之的根本。这些传感器有的能摄像、有的能测海拔、有的能测温湿度,有的能测土壤成分;他们彼此分工,却又紧密协作,在现代化网络技术的支持下,这些传感器获取的信息时刻不停的汇成数据的洪流,延绵流淌在茶山上,流向数字化茶山的大脑――存储分析中心。现代化的机房中,海量存储器实时记录着茶山上的视频图像、气象资料、土壤变化。面对一排排的存储服务器,你仿佛能听到历史流淌进现代的嘀嗒声。不仅如此,通过计算机信息挖掘技术,我们可以从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数据中分析出茶山上每寸土地更适合种植什么种类、什么等级的茶叶。俗语说“高山云雾出好茶”,什么样的高山、什么样的云雾、什么样的好茶、好到什么程度,你都可以尽皆知晓,千年俗语,却在现代的今天第一次明了地贴近了你。

侠士?!

说他是侠士,因为怀他济世而忧之心,握资源而不独享,网罗天下英才而为民所用。我虽是不懂茶道之人,但我也能感受到:当你左持砂杯,静品绝世香茗,右握鼠标,网目千里茶园云雾缥缈美景,是何等悠然和超脱。也许你不仅是爱茶之人,更是做茶之人,那么你可以通过网络翻舀所中崽茶园的数据记录,做到每一片叶子从发芽到生长到采摘的每一个环节你都可了然于胸。数字化茶山工程,不仅能通过网络和3G手机终端将千里之外的茶山拉到你咫尺眼前,更能为“科学普洱”的研究计划提供支撑平台。在这个研究计划中,身处云南、北京、东北、乃至海外的众多生化专家,正通过这个平台共享着采样数据、实验方案、试制设备和科研成果;正通过这个平台密切协作,研究着普洱茶的功效和机理;正通过这个平台践行着新一辈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不难设想,在不久的将来,当一个普通消费者买到一饼普洱茶。打开包装,会看见一个条码标签,将祭码输入浏览器,就可以点击查看到这饼茶叶产门茶山的哪片土地;饼中每一枚茶叶生长全过程的视频记录和气象记灵,采购、粗制、发酵、翻堆、千蝶、分筛、拣剔、拼配,和压制、包装与贮运等所有环节的监控记求,你甚至可以知道每个茶工的工号、运输的车号。你看到的不仅是全部的细节,更是茶人倾注其中的汗水和热忱。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茶山还是预警平台和专家系统,当监控端发现气象异常或病虫害,会采用手机短信的形式通知茶农;随着更多专家的加入,科研成果也将植入这个平台,茶农遇到问题可以通过手机查询解决方案。

记得我在论坛上把普洱数字茶山归纳为“六化”:数据采集综合化;信息存储长期化;网络传输点播化;多点监控实时化;科学研究协同化;成果受众普适化。与前端技术特点相比,我个人更看重最后这一点“成果受众普适化”。数字茶山是一个科技成果,更是一个网聚优势力量的平台,这个平台的受众不可谓不广:政府、企业、茶农、专家……。政府,是数字茶山工程的规划者和践行哲,但更是受益者,有了数字化茶…,政府可以即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作出精准的决策;企业在数字化茶山的支撑下,可在原叶采购阶段就进行优中选优,可将生产环节接入数字化茶山,既促进标准化生产,又提升了品质公信力,扩大了品牌影响;茶农在数字化茶山专家知识库的辅导下,可从容面对各种问题,高产不说,更可以潇洒的从手机中监控茶山,一改而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完成山“茶农”向“茶工”的转变;专家,更离不开数字化茶…这样一个优势共享的平台。在网络实验室上。交流讨论大大开阔了思路,加快了研究进度,这也是科研工作者耕耘的茶山

中坚?!

说他是中坚力量,是因为他肩负着数字化精准农业示范和推广的重要使命。2007年中央1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摆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并且提出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这就要求跳出传统农业发展的思维定势,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传统农业的技术模式只是在区域尺度上进行品种选择和土肥监测,通过地区试验积累适于当地的栽培管理措施向农户推荐使用,从而形成了“传统精耕细作”的生产管理经验,但因缺乏现代科学方法的定量研究和现代工程手段的支持而形不成大规模的生产力。而20世纪80年代未由美国农学家提出的精准农业,将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和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结合,融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为一体,形成现代农田“精耕细作”技术。通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地、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通过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状况进行定期信息获取和动态分析及渗断,实时决策,进行田间作业的精细管理。据测算,采用精准农业技术,可以节约30%以上的肥料和农药,可使作物生产成本降低20%以上,在科学利用投入的情况下增加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它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营,其重要特征是使各种原料的用量达到非常精确,像工业流程一样连续进行,从而实现科学化经营。发展“精准农业”的关键是加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遥测、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应时而生的普洱数字茶山,不仅应用了上述技术,更开创性的融合了新一代无线传感器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高性能并行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

篇10

“四转向”剑指金融服务效能

据介绍,为发挥金融服务“两大平原”国家队的作用,今年农行黑龙江省分行向“两大平原”提供精准化服务,在目标客户、贷款方式、支持重点及业务模式四方面实施精准“转向”,旨在有效提高金融服务效能。

目标客户转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备春耕时间,农行黑龙江省分行连续举办了3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动示范培训班,各二级分行也按省行模式分别举办了培训,使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更加了解农行产品和服务。该行及时更新全行“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农户信息数据库”。对大户贷款同时采取“客户名单制”和“客户经理名单制”,双向增强维护能力。今年全省“大户贷”户数要达到7万户,年增量2万户。

贷款方式转向多元化信贷产品组合。联保方式农户小额贷款“一枝独大”模式已不适应“两大平原”发展需要,因而该行转向多元化产品组合方式。一是做好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第一批试点行已经顺利推进,第二批试点行正在稳步发放。今年全行要实现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不低于1亿元,年最高占用额2亿元的目标。二是做好省行与省财政厅、省供销社合作的种粮大户直供农业生产资料融资贷款发放工作。三是广泛发展多元化产品。各行要认真梳理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商用房抵押、农机抵押、担保公司担保、信用村+信用户贷款等产品,因地制宜重点推进,打造亮点,加快农户贷款结构调整。

支持重点转向产粮大县和农业强县。在农户贷款准入区域上,有增有控,对农业大县、强县以及信用状况良好的乡镇、村屯,加大投放力度。特别是对列入全国800个产粮大县的55个县及55个国营农场,按照信息库客户名单,加大投放和支持力度。省行确定了10家农户贷款重点县支行,优先拓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切实打造成为农户贷款业务强行。

业务模式转向全产业链金融服务。各级行针对全产业链特点,找到介入点,逐步扩展金融服务深度和广度,实现覆盖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增加收益环节,增加金融服务附加值。围绕各方需求制定“公司+农户”、“订单+农户”等整体服务方案,做好产业链的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工作。

调整重点支持新型经营主体

去年以来,农行黑龙江省分行确立了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战略,在改进金融服务方式和“三农”特色产品、构建金融惠农服务渠道上持续创新。为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的周转性、季节性、临时性资金需求,该行研发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为合作社提供专属金融服务。该产品重点创新了担保方式,允许合作社采取保证、抵押和质押三种方式,深受客户好评。

该行相继出台了《农村产业链贷款管理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管理办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国储粮代收代储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等制度,极大地丰富了金融服务产品。

日前,该行刚刚出台了《农场土地收费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让农民有了更多的抵押选择。同时,该行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主体的差异化特点,创新推出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现代化牧场养牛项目”、九三“助农购置大农机”等多种贷款服务模式,满足了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该行加强了对全国最大的三农法人客户――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的支持力度,与其签署了全而战略合作协议。2014年末,该行对垦区各项贷款余额超过32亿元。

此外,该行加大资源投入,为新型农业主体打造现代金融环境。去年以来,该行累计投入资金超过3亿元,初步形成了“物理网点+自助设备+惠农服务站+电子银行+流动客户经理组”的五位一体的特色金融服务渠道体系,为新型农业主体搭建了现代化金融服务平台。2014年末,该行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近9个百分点。累计支持专业大户3.8万户,支持家庭农场2.5万户,支持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34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