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金融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金融;问题;现状
金融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义上而言,良好的金融工作局面十分有利于社会的问题妥善解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狭义上而言,良好的金融工作局面有利于市场繁荣,生产力发展。为了探究农村金融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分析农村金融工作的内容与特点。
1农村金融工作的内容与特点
1.1农村金融工作的内容
金融工作简单而言就是指货币的一切行为,货币的流通以及存款,借款等一系列的经济货币行为都可以称之为金融,说的更为通俗一点就是一些和钱相关的活动均可以称之为金融工作。农村金融工作的含义就是给金融工作增加了一个地域限制[1],也就是说发生在农村以及与农村相关的金融工作均可以称为农村金融工作。
1.2农村金融工作的特点
农村金融工作比较于金融工作,由于有了地域的限制,农村金融工作便有了属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分析了农村金融工作内容的基础之上,经过研究和分析,可知农村金融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1)工作涉及面小:农村金融工作的涉及面小,主要是从农村金融工作的体量上来分析,可以说是农村金融工作最为主要的特征与特点。农村金融工作涉及面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农村金融工作覆盖经济人群少。农村金融工作所涉及的经济人群较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经济人群少并不是指农村的人群少,而是指农村中参与金融活动的人群少,这就使得农村金融工作的涉及面小。其二,农村金融工作涉及的产业单一,具体表现在农村的金融活动围绕的经济活动基本不外乎农业生产以及劳务所得[2],所以说农村金融工作的涉及面小。2)金融活动形式单一:农村金融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金融活动形式单一。金融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通俗意义上而言,就是有关于钱的一切活动,既然是有关于钱的一切活动,那么这里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例如,存款,取款,投资等一切流通与运作形式。而在农村金融工作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金融活动形式单一,所涉及的部门较少,而金融活动最多的便是存款取款,农村金融活动形式单一,一方面十分有利于相关部门对农村金融进行监管,另一方面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为只有货币在市场中流通起来才能对市场繁荣产生积极地影响,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活动形式单一,自然而然就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村金融活动单一忽视了货币的时间价值,总的来说,就是一种经济意义上亏损[3]。3)金融工作所依附的市场较小:金融与市场是一组密不可分的概念,主要是指金融活动必须依附于相应的市场才能进行。例如国家的金融主要依附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市场,并且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而农村金融工作所以依附的市场较小,这与农村经济人群的规模小也有关系,即农村的经济市场小。良好的经济市场应当是具有较大的规模,丰富的经济产业链条,以及较强的抗干扰与抗风险的能力,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有利于金融的发展[4],在经济学的学术层面而言,就是繁荣的市场经济促进金融的活跃,活跃的金融促进市场的繁荣。总的来说农村的经济市场通常是不具有上述有利因素去促进金融的发展,也就是说农村的金融工作需要更多的政府干预机制,即宏观调控,和更多的经济政策,在保证其正常运转的情况之下,促进其发展,进而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繁荣。
2当前农村金融工作的问题
农村经济虽然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体量中所占的份额较少,但也不能忽视农村经济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农村虽然涉及的经济人群少,但覆盖的群体对于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存在着巨大的潜力,随着全面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前景与优势显而易见。因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强农村金融工作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方式。当前农村金融工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规范性不强
农村金融工作存在的最大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农村金融工作存在着巨大的不规范性。农村金融活动中规范性的缺失[4],这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作用,大大增加了农村经济纠纷,十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金融经济工作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其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金融活动不规范。如两人之间的借款行为,在借款之初,由于个人之间关系良好,并没有写下任何凭据以及没有留下任何证据,后来往往因为某些原因,使得这笔借款就存在了争议与纠纷。这就是一定典型的不规范行为,要是在借款之初就立下凭据,或者有中间人作证,就会避免这种纠纷产生。其二,个体向金融机构借款时存在不规范的行为。由于农村经济人群对相关的金融常识与规则了解不清就导致了向机构借款时偶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通过笔者的调查,农民向金融机构借款,吃拿卡现象在部分地区大量出现。以上均体现了农村金融中规范性不强的特点。
2.2金融意识薄弱
农村金融工作中还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金融意识薄弱,这里所说的金融意识薄弱主要是指农村金融工作中的经济人群。金融意识薄弱。金融意识薄弱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制约作用,尤其对于农村经济市场的发展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农经经济人群金融意识的薄弱主要体现为,没有清楚地认到货币的时间价值,于是导致金融活动仅仅集中在存款和取款之间,投资的经营意识淡薄,以至于导致了经济意义上的货币亏损。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农村的金融工作中,主要跟农村经济人群所受教育的程度有关,由于其缺乏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就导致了上述问题的存在。
2.3依赖性强
农村金融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农村金融工作的发展直接取决于政府的金融政策,也就是说农村金融工作的发展缺乏自主性,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短期来看,依赖于政策层面的支持有利于农村金融工作的开展,可是长期来看,这对于农村金融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这是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制定,是在宏观层面上考量得出的具体结果,但是并不一定适应于确定的某个地方。如果农村金融长期依赖于国家的金融政策,没有形成自己的结构与特色,就很难对于所处的农村经济市场起到推动作用。因此,提升农村金融工作的地域自主性,减少政策层面的控制,使其自主发展,就会有力的促进农村经济市场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4抗风险与抗干扰能力不强
农村金融工作另重要的特点就是抗干扰与抗风险能力不强,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短期内基本无法解决,只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弱化这种限制条件。抗干扰与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原因在于农村金融活动形式单一,这就使得其中的某一金融活动形式受到了不可抗因素的干扰,就会使得整个金融工作出现风险。另外一个原因是农村金融工作所依附的农村经济市场较小,这也使得了较小的市场不足以抵抗较大的金融风险。第三个原因就是农村经济结构单一,正如俗语‘将鸡蛋放入一个篮子’所言,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后果显而易见——农村金融工作缺乏抗风险能力与抗干扰能力。
3浅析农村金融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加强农村金融工作的监管
要改善农村金融工作中的问题,首先就应该加强农村金融工作的监管,杜绝农村金融工作出现的不规范与不合理的行为。这里的监管主体主要是指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可以减少农村金融工作中的纠纷,规范农村金融工作的活动,使得农村金融工作都在合理合法的背景下开展。
3.2提升农村经济人群的经济意识
要对农村的经济人群进行经济意识的培养,主要任务在于使其认识到一般的市场经济的规律,这样可以丰富农村金融活动的形式,同时也丰富了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提升农村经济人群的经济意识,仍然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组织和教育,应当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去抓。
3.3大力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促进农村金融工作的发展,最大的目的就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换一种思路而言,大力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样会对农村金融工作发展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因此大力扶持农村经济,使其向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从而完善农村金融工作的发展,这对于提升农村金融的抗干扰与抗风险能力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结语
总的来说,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之下,思考一切有利于经济繁荣的措施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农村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众多的人口,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说是农村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
作者:李闯 单位:葫芦岛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武国柱.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2]佘传奇,韦永忠,刘军.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育研究,2008,(02).16-18.
篇2
关键词:农村金融有效性;农村金融适应性;农村金融结构
有效性低,适应性弱,是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存在的两个相互联系的深层次问题。提高农村金融适应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构建与金融需求相适应的农村金融结构,同时要处理好金融竞争与合作、进入与退出、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农户融资模式创新等问题,为之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
农村金融的有效性,是指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向农村金融需求主体有效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后者的金融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金融效率。
农村金融有效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农村金融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提供有效金融产品,才能使其运行得以继续和深化,如果供给无效,则金融有效性便无从谈起。其二,农村金融机构提品后价值实现的有效性。如果金融需求主体通过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能有效地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则农村金融机构便拥有相应的优质资产,能获取预期的效益,其金融有效性便得到提高;反之,金融需求主体在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后,却因种种原因产生经营失效,甚至出现了亏损,本息逾期难以归还,则金融机构由此多了一份不良资产,其金融有效性便降低。至于金融需求主体逃废债务,则会使金融机构血本无归。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内在联系、相互依存,因而不能封闭地考察农村金融,也不能孤立地谈论其有效性。农村金融有效性,是同农村经济有效性内在联系的。农村金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促进农村进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反过来又为农村金融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平台。相反,如果农村经济的金融支持力日趋弱小,农村经济便会因资金制约而难以发展,其结果便会造成农村金融的基础日渐薄弱,农村金融的有效性不断弱化。
当前,农村金融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低效性,其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机构推出的某些产品难以为客户和中小企业所接受;而农户和中小企业期盼和欢迎的产品,农村金融机构又不推出来。许多农村经济主体对信贷资金的使用缺乏效益,还本付息存在问题,使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农村金融效益远低于城市金融效益。农村金融低效性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一是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村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机构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经营机制不活等。二是农村经济较为落后,农业经济存在较高风险,农民收入总体较少,农村经济实体的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农村制度尤其是土地制度对农村金融产生抑制作用,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很不完善等。
农村金融低效性,给农村经济金融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低效性使得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衰弱,导致许多农村信用社陷于资不抵债的困境,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银行纷纷撤离农村金融市场,转而进入城市金融市场,即使是定位于服务农村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也减少了不少支农业务。农村资金供给原本就存在巨大缺口,但低效性使得农村资金大量外流,这对于农村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农村亟待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的金融体系,然而低效性却增加了非公资本进入农村金融业的忧虑。低效性给农村经济实体造成许多困难,农户和中小企业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困难重重,这迫使他们转向高利率的民间借贷,从而增加了他们的生产成本。农村金融低效性加重了农村经济低效性,而农村经济低效性又使农村金融难以摆脱低效性的困境。
提高农村金融有效性,不仅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重大课题,而且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需要。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便是提高农村金融效率,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二
农村金融适应性,是指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村金融需求相互适应。农村金融适应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总量的适应性,即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与农村金融需求总量相互适应;二是结构的适应性,即农村金融供给结构,与农村金融需求结构相互适应。
农村金融有效性与农村金融适应性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农村金融有效性,既是对适应性的检验,又是提高适应性的动力,它反映农村金融适应与否及适应程度,推动适应性的提高。适应性是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相互适应,农村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相互适应,才能提高农村金融有效性。农村金融曾出现过一些奇怪而有趣的现象:国家为提高农村金融有效性,设立了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构成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这三类金融机构并未解决农村金融需求的缺口问题,而农村民间借贷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方面却表现出了较强的有效性,农户融入资金的70%是通过民间借贷而实现的;大型商业银行出于支农考虑推出了小额农贷产品,但是这一产品却难以做大做强,小额农贷甚至贷不出去,而另一方面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心切,农村资金需求缺口呈扩大之势;大型商业银行出于有效性考虑,纷纷撤出农村县以下机构,而民间借贷同样由于有效性原因,反而规模越做越大,形式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型商业银行的金融供给不适应农户和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的特点;小额信贷虽有创新之名,但其限制太多,要求过严,手续甚繁,因而与农户金融需求特点相背离;民间借贷虽不具备合法地位,但由于其适应农户和中小企业金融需求,因而效率较高,发展较快。由此可见,农村金融适应性是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
篇3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109-03
作者简介:高辰(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
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涵义与特点
(一)农村金融服务的涵义
金融服务是指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的参与者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得满足的活动。金融机构是指专门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中介组织。经过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有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现已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农村信用社为核心、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服务对象是农业、农民和农村。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在关心农民,关注农村,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农村金融服务的特点
农村金融服务不同于传统的城市金融服务,各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也不尽相同,农村金融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农村金融服务的周期性。农村金融原本的服务对象就是农业生产,但农业生产的特性使得金融活动变得难以预测:由于农业生产的大跨度周期收入与支出,以及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一方面使农业生产者对生产性融资产生普遍依赖,另一方面有可能造成融资的巨大风险。
2农村金融服务对象需求的多样性。农村金融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户和农村企业,此外还有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由于农户和农村企业的性质、活动内容和规模不同,其金融需求又表现出多层次性特征。不同类型的需求主体,其金融需求的形式、特征和满足金融需求的手段与要求也不同。
3农村金融资金的匮乏性。长期以来,由于资金的逐利性,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农村金融严重匮乏。同时,农户收支不稳定也限制了农户获得金融资金的能力,农户很大部分收入都是非稳定非资金的收入,会受到诸多要素的影响,如受劳动力的流动、就业机会的增减以及非农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而在支出方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升,对子女的教育投入和对父母的赡养投入都在不断增加,农民生产支出和消费支出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所以对农户来说,收入的不稳定,支出的不断增加,使得资金的获取越来越难,流动性越来越差,这严重阻碍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金融服务营业网点数量分析
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依据主要是现行的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村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其他农村商业银行(见表1)。
从表1数据中不难发现,各省的机构数量变化较大,四川省营业网点数量为10086家,却只有562家,各个省份的营业网点机构数量相差甚多,形成差异化的原因主要有:
1人口差异。如和四川人口数量相差较多,这是导致两者营业网点数量相差很大的原因之一。数据中还表明有些省份或直辖市,本身的人口相差悬殊,所以导致不同的地区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量不同。
2地域差异。如地区属于高寒地区,农村分布较为稀疏,建立农村金融机构难度较大;上海市虽然地域面积较小,但由于是海港城市,交通便利,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就比较容易,所以数量是的二倍。
3经济差异。相对较为发达的南方城市,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较为迅速,而相对于北方和发展较慢的城市,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所以对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较快,营业网点数量较多,比如广东省,有将近10000家营业机构。
(二)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分析
各省份农村金融机构差异的另一表现为对从业人员的投入情况(见表2)。
从表2中可知,2010年各省市的农村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数量差异较大,与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分布有着必然的联系。从业人员最多的省份是四川省,从业人员最少的是天津市。从业人员的数量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人员的素质以及受教育程度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这也是导致部分城市营业数量比较少,但是从业人员较多的原因,如,从业人员数比北京和天津都要多,就是因为受到地域从业人员质素和学历等其他因素影响。
(三)农村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分析
农村金融贷款可以体现一个地区对经济发展的需求程度,以及对金融服务的满意程度,所以农村金融的贷款规模也是衡量农村金融服务的投入指标之一。表3是我国2010年31个省份的贷款余额,用以衡量贷款的总体规模。
从表3可知,2010年我国31个省市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变化较大,据统计,2010年贷款余额总计1168939216元,2009年贷款余额为932026564元,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25%,2008年贷款余额总计为695812994元,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34%,增长率虽然下降了,但数值却增加了。所有的省份城市中均没有贷款余额下降的情况。贷款量的增加意味着农业农村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加,也意味着金融对农村发展的渗透程度,反映了农村金融服务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四)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分析
现行的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主要是涉农贷款,其数额在大幅增长,支农力度在不断加大。2010年末,涉农贷款余额为1176575亿元,占总贷款额231%,比2007年同比增长了289%;其中农林牧渔业贷款230447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5%;农用物资和农副产品流通贷款118304亿元,占2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56174亿元,占31%;农产品加工贷款69923,占14%;农业生产资料制造贷款39007亿元,占08%。
从金融服务种类来看,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单一,仅仅停留在存款及信贷业务的发展上,保险、投资、担保、租赁、信托等业务发展严重不足。目前,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产品在原来的涉农贷款上增加了很多其他的涉农产品,如涉农保险和农产品期货等。
三、加快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建立
为更好地发展农村金融服务,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增设新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增加覆盖密度,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一要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密度。在研究中发现,城市金融的发展程度会影响周边城镇的农村金融服务,比如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金融发展较快,农村金融发展也非常有效,而城市金融发展较慢,农村金融业发展也相对较慢,如贵州省。所以城市金融的发展会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二要区别对待农村金融服务地域差异。农村金融机构的地域性差别很大,如很多西北地区的农村金融主要依靠大型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而在大多数沿海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是农信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所以应合理地分配和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可以按照不同地区的金融机构发展情况研究出适应其发展金融服务机构的模式。
(二)加大农村金融人力资源投入
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离不开人员的投入,农村金融进入农村,开拓农村金融业务,普及农村金融知识等都需要投入大量从业人员,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数量都影响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1提高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早期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在城市金融机构中选调的,但是往往这样的人员不能够长期留在当地农村金融机构,所以从业人员流动性过快流失严重,因此新进入农村的金融服务机构都会选择当地的居民,为此,要加大当地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质,保证农村金融机构职工队伍的稳定。
2增加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密度。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人员数量各省市相差很多,随着农村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各省对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投入也都逐年递增,但是增加较多的都是较发达、发展较快的地区,而对发展缓慢的地区缺乏带动性,地方政府应对农村金融从业人员进行整合和编配。
(三)合理配置农村金融存贷款业务
近几年来,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处于探索和成长阶段。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规律和农业自身的周期性特点,使得涉农金融贷款资金一直处于缺乏状态,资金大量外流。所以要合理地配置农村金融业务的存贷款业务,即建立保障存贷资金良性循环机制。
1构建资金循环的财政投入机制。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投入,政府是整个农村经济投入的主体,发挥好财政性投入作用是解决当前农村金融资金短缺的关键。应做好如下几点:首先,要努力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而且要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在总支出中的比重,逐步形成国家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其次,明确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方向。科学合理地确定资金投入方向和重点,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
2构建资金循环的信贷投入机制。信贷业务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起重要作用,信贷业务的发展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国家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作用,要求政策性银行发挥主要的力量,通过政策性银行的直接投入、政策导向以及引导,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以保障农村金融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构建资金循环的导向激励机制。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政策性信贷资金是有限的,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资金匮乏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综合运用担保、税收等经济手段、构建导向激励机制,引导和促使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并成为资金回流农村的主渠道。
[参考文献]
[1]熊德平,余新平,熊皛白中国农村金融效率与农产品对外贸易[J]中国软科学,2011(10)
[2]王玺,李璐中国金融效率的现状分析及策略选择[J]特区经济,2005(10)
[3]张伟现代农村金融理论及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模式的演进探索[J]现代经济,2010(10)
篇4
通过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进行分析,了解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含义,并且对现状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
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发展对策
0 引言
想要让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系进行完善,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将农村金融的体制改革进行不断的深化,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重要保障。目前,从我国农村的贷款情况、金融机构可持续性、农村金融的服务覆盖面、农村政策性金融以及小额信贷的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下一步就是将农村政策性金融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作为基础,整体上形成一种分工合理、适度竞争、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多层次形式农村金融体系,同时,该农村金融体系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1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特点和含义
1.1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特点
1.1.1农村金融的服务对象有多样化的需求
农村金融建立起来的服务行业,其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农村中的企业以及农民用户,除此之外,还有农村地区建设的基础性设施等。在农业方面,农民用户与农村中的企业,无论是活动内容还是两者的性质,以及两者需要的规模都不一样,它们在金融方面表现出来的需求性就出现了具有多层次性的特征。不一样的类型需求主体,它的金融需求形式、金融需求特征以及金融需求的满足手段和金融需求的要求也都不一样。
1.1.2农村金融的资金具有匮乏性
长时间以来,资金都表现出逐利性,金融中的资源都连续不断的由贫困地区朝着发达地区方向流动,资金资源从农村流向了城市,除此之外,资金资源还从农业产业方面流向了非农业产业,最终导致农村金融中的资金出现了严重的匮乏现象。同时,农村用户的收入支出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十分不稳定,该种情况对农村用户获取金融资金的能力遭受到了限制,农村用户中,绝大部分的收入都属于非资金、非稳定的资金收入,这样的收入往往会遭受到很多方面的要素影响。因此,对于农村用户而言,支出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收入量的不稳定,都导致资金的获得难度越来越高,流动性能也越来越差,这种情况对农村金融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十分严重的阻碍[1]。
1.1.3农村金融的服务情况具有周期性
对于农村金融来说,它的原本服务对象就是针对农业方面的生产,然而,农业方面生产的特殊性经常使金融活动变得无法把握,难以预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则是因为农业方面的生产自身大跨度进行周期性的收入和支出,同时还有农业产品的价格出现十分剧烈的波动,这种情况导致的后果是:一个方面是金融资金极有可能出现十分严峻的风险,而另一个方面是农业方面的生产人员对生产性金融资金产生了普遍的依赖。
1.2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含义
金融服务指金融机构通过应用货币进行交易的手段,然后融通有价物品,给参与金融活动的参与人员提供可以获得满足以及共同受益的活动。金融机构则是指代专门从事于货币信用活动中的中介组织机构。多年以来,农村的金融体制不断的经历着发展和改革,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服务相关机构主要有以下这样几个:中国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当前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农村金融体系,该农村金融体系其中包括了合作性、政策性以及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在内,将我国的商业银行作为主体,以农村信用社作为核心,把民间借贷作为补充。而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就是农业、农村和农民。
2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情况分析
2.1 农村金融服务的产品有效分析
目前,农村金融主要的服务产品就是涉农贷款,该方面的数量金额一直处在大幅度的增长过程中,支农的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2010年,涉农贷款的总金额高达117662.3亿元,占了总贷款金额的24%,与2007相比,同比增长30.1%,其中农用物资与农副产品的流通货款达到了11828.6亿元,占了贷款总金额的2.4%;农林牧渔业的贷款为2345.6亿元,占了4.6%;农村基础设施的的建设贷款为15622.5亿元,占了3.2%。
2.2 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分析
农村金融的贷款能体现出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汇总的需求程度,除此之外,还可以体现出对金融服务的整体满意程度,因此,农村金融贷款的规模也就是对农村金融服务的一种衡量指标。表一为我国2010年,31个省的贷款余额数据统计。
2.3 农村金融机构从事行业的人员数量分析
相关方面的从业人员数量对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相关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素质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存在不同程度影响,这也是不同城市,从业人员人数差距的原因。
3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在发展中的建议及对策
3.1 合理的配置农村金融贷款业务
在该方面,首先要构建起一个循环资金的财政投入机构,目前的农村金融发展主要都依赖于政府投入,政府是农村经济的投入主体,一定要发挥出财政性的投入作用;其次要构建起循环资金信贷的投入机制,信贷业务是农村金融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同时也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点;最后是要构建起循环资金导向的激励机制,政府所提供的信贷资金都是有限的,如果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建立起相关机制,并且发挥出机制的作用。
3.2 加大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建立的推进力度
为了更好的进行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需要根据农村的经济发展需求,对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进行不断的增设,加大其覆盖的密度,有效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效率。首先,要对农村金融机构分布密度进行提高,要让城市金融带动农村金融共同发展,其次是要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地域差异进行有区别的对待,不同地区之间的地域差异很大,因此,采用的方法,模式都要有所不同,建立起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机构模式[2]。
3.3 加大农村金融的人力资源投入
从业人员是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对从业农村金融的人员,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早期,相关方面的从业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从城市金融机构汇总挑选出来的,这样的从业人员往往无法长时间留于当地展开工作,想要更好的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就要建立比较稳定的工作队伍;其次是要加大相关方面从业人员的整体密度,不同省市中的从业人数相差太大,随着农村金融服务快速的发展,地方的政府应该对农村金融的从业人员进行编配和整合。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目前的现状中我们所能得出的问题在诸多地区中都表现的相对比较明显,我国本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农村金融服务需要更加长远的发展,让城市金融发展带动农村金融发展是最佳的发展办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金融创新;结构化产品;资产证券化;农村金融;风险管理
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遇到瓶颈,各个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扩张受到限制。农民无法获得贷款和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也无法合理控制风险和损失,最终导致农村金融事业发展停滞不前。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快速扩张需要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只有发展创新产品才能满足农村经济现状;二是农村金融供给型抑制的特点迫切需要金融产品的创新;三是农村金融机构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迫切需要创新的金融产品以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创新产品进而可以鼓励广大社会和国家对于农村金融的投入和投资;四是农村金融机构需要通过产品创新获得比较优势。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庞大,质量低下的特点,创新产品足以让现有机构异军突起,获得行业领头地位。
一、结果化产品应用基础
现在,更加私有化的农村经济结构和更加完整的产业链使得的农村金融环境更加具有市场化的特点,因而可以更合理利用生产者的职能,鼓励生产,同时给予生产者以更多便利,这为结构化产品在农村金融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学术界对于结构化金融产品的理解层出不穷,一般将其定义能够对金融资产或者未来现金流进行证券化的一种金融产品,其主要是通过金融工程合成和复制的技术加工而成。在整个投资期限中,投资者可以清楚的预测此金融产品的现金流。
目前,结构化产品主要包括结构化票据和结构化资产管理两大类:结构化票据是以票据形式发行的投资工具,其回报最终将取决于与票据挂钩的标的资产的表现;结构化资产管理是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委托理财,其收益不取决于受托人的主观判断,而是取决于委托人对挂钩标的资产的判断。
传统意义上,在国内农村金融市场,借贷款行为又主要基于抵押品的质量,借方的信用以及借方还款能力。然而,农户恶劣个人信用状况造成农村金融市场毫无生机。结构化金融产品可以使农民不再为没有合理的担保品发愁,相反将农作物收成和农作物的交易状况作为融资担保,即提前融资(pre-finance)可以极为方便地为农户得到一笔贷款。在结构化产品中,抵押行为主要考虑长期过程中的价值链,也就是说,在考虑是否贷款的同时,金融机构将会更多的考虑产品在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的预期收益。
二、结构化产品应用举例
(一)与固定收益产品挂钩的结构化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通常可以构建如此一种产品组合,即用大部分资金投资一些收益固定,风险极低的金融产品来保证到期获得相当于全部资金的本利和,使用剩余的资金投资农产品(即向农户放贷或者购买农业设备),同时,将这一类贷款与农作物收成、农业设备价值挂钩。到期时,若收成可观,投资者的回报也相当可观,金融机构也从中获利;若收成不理想,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对固定收益金融产品的投资收益偿还给大部分投资者,进而减小金融机构对于农村金融融资的风险。基于以上特点,此类结构化产品风险较小,进而使得农户融资成本减小,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基于应收账款的金融产品
这类金融产品与农户现金流挂钩,根据约定,农户早期的现金流入用于偿付给银行,直到银行填补资金缺口,后期的收益才给予农户自己。由于这类产品更多倚赖于农户的未来现金流,对银行和农具生产商风险也较小,三方利益相互关联,降低了银行的放贷融资和农户的融资成本
(三)基于证券化的金融产品
农村金融融资中可以通过设计证券化的产品给予农户以便利。农村金融的证券化对象主要是农户的未来现金流以及农户用于生产的牲畜和工具。而参与证券化过程的主要有农村金融机构,信托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农作物市场。各机构形成一个完整的收益链条,共同应对风险,降低各个机构的潜在损失。
(四)基于结构化产品的拓展
由于上述歌中结构化金融产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风险低,因此,可以尝试将整个投融资渠道扩展到海外市场,同时也将农产品市场加以拓展,扩展到进出口市场,进而可以引入国际上的农产品买卖方以及国际间的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从而形成更加庞大的资金链条,对于风险的分散也更加彻底,每个单独的金融机构所承担的风险相对就显得相当微不足道了,从而进一步给以农户融资便利。
当然。除了以上四类,结构化产品还可以应用在国际农产品贸易领域,将信用机制衍生到国际金融市场,从而进一步降低风险。
然而,在农村金融领域建立结构化金融产品市场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有效开展结构化产品的买卖,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结构的经济环境,拥有一个成熟发展的金融市场,同时规范法律结构和法律条文,完善农产品生产链和农产品定价机制。
三、结束语
总体来讲,结构化金融产品本身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对于中国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是一个飞跃,在中国当前经济环境下要发展结构化金融产品还举步维艰,但长远来看,发展结构化产品在农村金融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其一可以给中国农民没有实际土地所有权这个特殊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同时还能加快农村金融市场的成熟与稳定,并且进一步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贡献。因此,本文提出结构化产品的开发是相当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供求均衡;河南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本论文为校级科研项目:“供求均衡视角下河南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6-PK-30)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2月28日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外学者们从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非正式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产权制度及农村金融管理体制等方面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大量研究。Wyn Grant和Anje Mae Namara(1996)以英国和爱尔兰地区农户的外源资金供应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金融机构的方式,针对农村信贷金融机构商业化发展前景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得出创新型金融产品和借款机会会得到农户充分利用的结论。Hans D.Seibel(2001)认为农村金融市场在规模、延展性、持续性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提出非正式金融组织正规化的观点。Neil Argcnt(2000)通过大量研究,得出现代股份合作制将会逐渐取代互助合作制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制度的结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于农村金融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农村金融市场供求方面:叶兴庆(1998)认为供给型金融抑制是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在于农户在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借款数量受限;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及利率确定方面:江春(l998)认为民间信贷利率的高低由借贷者关系、淡旺季节、资金供求状况、期限长短决定;农村金融体制研究方面:何广文(2006)指出农村金融主体产权改革不全面是导致信贷利率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主要原因。
二、河南省农村金融需求、供给现状
(一)河南省农村金融需求现状。河南省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因受省内种种原因的影响,而表现出和其他地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不同的特点:第一,农户资金需求量小且地区间差异大。河南省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多规模较小,因而所需贷款额度较小。而且,河南省不同地^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同,进而地区间农户对资金的需求量差别也较大;第二,农户资金需求以非农生产和生活为主。相关资料显示:河南省农户在取得金融机构贷款后,他们首先把所贷款项投入非农生产,其次是生活用途,最后才是农业生产,其中民间私人借贷资金中87%的比例用于非农生产和生活用途;第三,农户资金需求主要依赖非正规金融。据有关调查显示:河南省农民在融资时,86%选择向亲人朋友借贷,28%选择信用社和农业银行;7%选择其他正规金融机构。
(二)河南省农村金融供给现状。有关数据显示:河南省在2014年的时候小型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已达5,270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达250个;整个省在农业方面的贷款在2015年达4,567亿元,占全部贷款的90%。这些数据说明具有合作性、商业性、政策性的农村金融体系在河南省已初步建立。尽管如此,在供给方面,河南省农村金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国家所有的商业银行资金供给量减少。1990年开始,随着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速度加快,部分中国农业银行也大规模地撤离农村地区,这无疑增大了农村资金供给的压力;第二,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够完善。因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职能存在交叉,再加上农村金融业务单一、功能不全的特点,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作用,导致大量的农村储蓄资金用于非农业生产和经营,甚至转向城市;第三,农村合作金融竞争意识增强。在将盈利作为首要目标时,合作互助的性质骤变;服务范围、业务对象逐渐变化,货币流向经营效益好、风险低的农村企业,而对农户的资金支持大大削弱。
三、河南省农村金融供求存在的问题
(一)贷款需求总量多,供给总量少。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以及农业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然而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供给量方面并不能满足农户日益对资金的需求。同时,由于储蓄存款在农村转化为投资的能力不充分,农村金融供给增长空间进一步受到抑制。尽管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方面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由于其受种种因素限制而在金融市场上表现出竞争力不足的态势,很难有足够的资金供给农村金融需求。
(二)信贷主体单一化,需求主体多样化。普通农民、农村企业、养殖农户、农产品加工厂、销售小商品的个体户等都是农村信贷资金需求者,他们是具有多元化、多样化发展的农村信贷需求主体。然而,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供给方面总是要求资金使用在其规定的范围内。例如,农村信用社在向农村企业提供贷款时,它不会考虑农村企业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因为它不仅对贷款用途进行了明确规定而且主要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和抵押类贷款。
(三)不匹配的信贷资金限额。大额度贷款资金足够,小额度贷款资金不足是农村信贷资金主要特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都实力雄厚、资信良好,尽管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资金需求属于大额商业性农业贷款,因其借款风险比较小,所以资金需求容易得到满足。但是,广大农户以及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却不易得到满足,主要原因是:生产经营风险大、贷款需求额度小、办理手续繁琐。2011年,作为中小额借款发放率最高的农村信用社,6,000元额度以下的贷款次数占所有贷款次数的27%,12,000元额度以下贷款资金仅占总的农贷金额的20%。
四、优化河南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完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完善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功能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农业发展银行要改善资金来源和业务结构,进一步加大支农力度;第二,农村信用社要不断优化其治理结构,增强其服务职能;第三,引导县以下的邮政储蓄资金回归农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合理引导非正式金融组织。河南省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究:第一,完善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补偿方面的制度创新,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增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第二,深化河南省农业贷款收益补偿制度,完善利率管理制度改革。例如,为了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发放贷款的热情,在利率管制方面,可以制定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甚至取消。
(三)强化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农村金融机构要不断开发新的信贷产品及新的服务方式才可以满足农村金融的多样化需求。农村金融产品要根据不同需求主体的差异性,开发适合需求主体的金融产品,既要确保它的可操作性,又要确保农村金融服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目标。
(四)治理农村信用环境,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政府、银行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等共同构成了农村的信用环境,只有各个组成部分协调发展才能让农村资金供求发展呈现最佳状态。首先,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农村信用法制建设,大力整治信贷投资外部环境,严肃追究恶意违约者的法律责任,提倡诚实守信,创造既安全又守信用的良好农村金融氛围,以全新的信用面貌引进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其次,不断完善农村诚信体系建设;最后,组织好农村企业与农村金融机构的接洽,构建企业和银行可以自由地相互选择的信用贷款平台。
(五)引导农业保险健康发展。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可以大大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政府应结合社会各方的投资,设立既符合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又与保险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业保险机构。农业保险机构在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原则下采取农户、农村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出资及政府补贴的形式投保。对农业保险机构的发展采用鼓励的方式,鼓励其多元化经营,鼓励其投资主体不断扩大化,鼓励其引进外资等。
河南省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巨大工程,我们要在市场化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向的引导下,根据河南省农村金融需求特点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实现河南省r村金融又好又快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亮,杨静.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7.
[2]廖东声,何琳.农村融资的供给约束分析[J].农村经济,2012.12.
[3]马占.完善河南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2.
篇7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均衡;制度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2.03.12
一、引言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的社会与经济稳定及其现代化进程。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机制,其供求均衡问题一直以来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例如,2011年中央政府的“三农”政策就明确提出,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健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的激励机制,推动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内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可以看出,政府针对“三农”问题的金融扶持政策落脚点,突出表现在加大信贷资金供给、增加涉农贷款比重、降低农村贷款利率、丰富小额信贷产品等几个方面。这也反映出目前中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问题的实质就是信贷供需失衡,信贷供需是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核心所在。
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针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王芳围绕广义的“农村金融”,认为农村金融制度的成败在于能否有效满足微观金融需求,而现代金融需求需要通过政府提高农民收入来培育[1]。朱锋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上供给和需求双方受市场发育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制约的同时,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均衡的实现还受诸多非市场因素制约[2]。郭兴平从需求、供给及市场均衡的角度,认为当前农村金融市场融资成本高、金融机构与农户信息不对称和缺乏抵押品,使得供给无法满足需求, 而适当的政府干预和服务模式创新,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和抵押品不足问题[3]。
考虑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的实质就是信贷供需,本文结合农村金融市场均衡理论,将研究范围放在正规金融中的信贷供需上,结合国内农村正规金融的信贷需求和供给曲线特点,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交易费用高和制度变迁导致供给参与者减少这两种因素对供求均衡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农村信贷供需现状及特点
(一)总体情况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发育的,整个社会物质基础还不丰富,资金严重短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存在。在大多数情况下,金融市场仅仅成了筹集资金的场所,金融工具也仅仅是筹集资金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发育不良,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服务供给抑制。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村金融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全国农村金融市场;从空间结构来说,农村金融机构城乡布局失衡、区域性布局失衡严重;从具体层面而言,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的绝对数量大幅度减少。
第二,正规金融市场和非正规金融市场并存。农村正规金融市场是政府在改革中依法建立的、以国有银行为主导地位的公开市场,它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并接受法律规范的约束。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是自发形成的民间融资活动,是适应农村经济主体的微观活动及其融资需求所具有的分散化、规模小、周期长、监控难、风险大等特点形成的,难以进入商业化正规金融。
第三,市场从低级向高级逐步推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基本上是从东向西推进的,而且是先有自发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后有正规的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等形式;先有短期的资金市场,后有长期的资金市场;先有单项金融工具,后有多项金融工具,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逐步推进的格局。
第四,资金从贫穷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从乡村流向城镇,从农业流向非农业。由于我国各地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农业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工商业,农村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城市,西部区域生产力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区域,从而使得资金从贫穷地区流向较发达地区,从乡村流向城镇。
(二)需求主体及其需求曲线
农村金融市场一开始就以服务农村而存在,其需求主体自然就是农村的经济组织,即农户和农村企业。农户作为农村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范围广、规模大,已成为主要的需求主体,但是农户的收入水平却比较低。较低的收入影响农户的资金投人和收益水平,资金借贷已成为农户投资来源的重要手段。农村企业主要包括资源型企业、乡镇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在中国农村生产力普遍不高、产业化程度低下的大环境下,这些农村企业无论是在数量、规模还是覆盖面方面,影响都相对较小。因此,当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主体仍以农户为主,农户的需求基本确定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曲线。
篇8
关键词:信息化;农村金融;品牌建设;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以来,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了历史发展的快车道。国家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给予大力扶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做出突出贡献。农村经济规模总量的增长,对农村金融服务品牌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成为当前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创新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对于塑造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形象,培育和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以及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信息化时代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就是农村金融机构在长期的服务农村金融市场需求中,在长期的服务“三农”过程中,实现金融服务个性化的具体体现,具备传递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企业价值文化和个的根本内容,是农村金融服务机构适应农村发展形势,推动农村各项经济建设的金融产品服务的总结[1]。(一)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是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关键阶段,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农村的经济改革也在深入进行,加快实施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农村经济改革的核心。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调整经营发展方向,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品牌的价值建设,大力实施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以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满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要求。(二)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是满足农村金融市场个性化服务的需要。个性化的服务已经成为当前服务性行业发展的趋势,农村金融市场交易主体的变化,使原有的农村金融服务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也呈现出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态势。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就是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村金融市场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来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交易环境,推动农村金融市场交易与市场大环境的有效融合。(三)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构建了全新的经济发展状态。我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经济发展规模总量居世界之首,随着外部资本市场的进入,已对我国本土的金融企业形成机遇和挑战。我国的广大农村作为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显而易见,各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形成巨大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必须加强金融服务品牌建设,全面提升自身竞争实力,才能在持续做好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四)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是树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满足客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是金融服务机构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关键。通过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突出农村金融服务的个性化特点,牢固树立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并将服务品牌的价值在农村的经济发展建设中加以体现,就能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民中树立良好社会形象,从而巩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地位和影响,在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上,始终处于市场主体地位。因此,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突出金融服务品牌效应,巩固并提升社会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2]。(五)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是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和改革的深入,加快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改革和发展势在必行。突出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是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强化管理,完善功能,大力增强为“三农”服务的能力,通过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和提升,有力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协调发展。这些目的和要求,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使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得到落实。
二、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实现的过程
在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服务过程中,农村金融服务机构逐渐形成了自身具备优势的金融服务品牌,通过对金融品牌的推广和发展,实现了具有农村金融服务特点的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并在具体实践中,努力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大体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实现金融服务品牌有效拓展。金融产品品牌的延伸,是实施品牌向新业务领域拓展的重要策略。农村金融服务机构通过实施品牌延伸,可以迅速在农村打开市场,同时为品牌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3]。二是注重金融服务品牌深化。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的增长体现在其品牌深化的过程,针对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使金融服务更加趋于多元化、多功能,在满足农村金融消费需求的同时,扩大了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业务拓展,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切实做好金融服务品牌维护。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价值的实现,需要拥有良好的品牌与客户的关系,这就需要在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品牌价值建设中必须通过客户资料数据库、分析客户行为、分析市场趋势等手段,来尽最大努力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金融服务。并牢固形成以客户为中心和客户至上的农村金融服务理念和氛围,凸显品牌价值,提高金融品牌的影响力。
三、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立足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施农村金融服务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效果,一大批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契合农村金融市场格局的金融服务品牌得到创新,金融品牌的价值得到体现,但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市场需求主体多样化的变化,在我国当前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上,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农村金融服务品牌结构不合理,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不足。长期以来,间接融资一直是金融市场重要交易手段,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品牌结构不合理,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不足。一是农村金融市场服务结构相对单一。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一直是市场服务的主体,占据农村金融市场服务机构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种具有垄断局面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制约了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自我发展和创新,缺乏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单一的以贷款为主的金融服务,已经无法适应农村地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无法保证农村金融供给的有效性。二是其他金融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足。除去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受自身政策体制的制约,服务农村后劲严重不足。农业银行的农村贷款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且农村的服务网点也相对较少,严重缺乏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的动力;农业发展银行仅仅从事国家政策性的农村金融业务,金融服务产品的范围偏窄。同时农业发展银行被严格控制于国家的政策监管,没有独立的经济核算能力和利润来源,不具备有效开发金融产品和实现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创新的能力,存在目前如何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二)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体现不明显,金融服务产品特征同质化在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是其品牌价值体现不明显,很多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特征明显同质化,无法显现品牌机制的特征。具体分析来看,一是现有的金融。服务产品,基本处于产品开发的基础层面,同时产品的组合也无法摆脱传统的金融业务格局,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推出的金融服务产品也表现为同质化,没有特色和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在具体实施中的表现。二是“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已经在我国得到推广,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国家推行的大学生回乡创业工程,这一新兴的金融消费群体,改变了现有农村金融市场消费格局,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的金融消费需求,要求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必须满足这一新兴市场的要求,保证金融品牌建设的多样性,农村金融消费市场的个性化需求。(三)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缺乏政策支持,品牌价值建设明显乏力。对于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目前还没有相关正式的国家政策给予有力的支持,这就使得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明显乏力。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来自各层面的精心设计和协调配合,相关政策配套的缺失,会严重制约品牌价值建设的进程,而对于服务农村的大部分金融机构,由于不具备独立法人的身份,在实施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动力不足。(四)品牌价值建设观念意识急需增强,农村金融品牌有待认同。在涉及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上,还存在观念和认有长期的发展战略,这些现象极大妨碍了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直接导致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品牌的影响力、公众认知度与美誉度受到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由于缺乏良好的公众品牌形象,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长期健康持续发展受到挑战,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要大力增强品牌价值建设理念,并将理念融入金融服务始终,充分认识到品牌价值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品牌价值效应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品牌价值建设在自身改革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四、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的建议
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协调和努力。将服务“三农”作为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的核心,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突出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市场配置以及市场监管,全方位多角度,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的全方位设计,打造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的金融服务品牌,并实现其品牌价值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一)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经营发展理念要实施创新。要真正实施农村金融服务品牌建设,作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必须在经营发展理念上实现创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新要求。一是要把服务“三农”作为经营发展的宗旨,通过改善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打造农民信赖的金融服务品牌;在金融市场交易上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在经营发展上努力实现多方共赢,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二是在品牌价值建设上与时俱进。实现传统的服务方向朝现代的服务方向转变,在金融服务品牌价值上,更多体现出为现代农村、农业服务的转变,突出品牌价值的时代性;三是在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上,要将突出支持农村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现代化作为重点,集中体现金融服务的推动作用,使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金融服务品牌在参与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得到进一步的创新。(二)牢固树立农村金融机构在品牌价值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客观实际,决定了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产品成本高、收益小的特点。因此,传统的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来自于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内部的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在实施农村金融服务品牌建设中,要牢固树立农村金融机构在品牌价值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挖掘自身创新和发展潜力,摆脱依托政策扶持,缺乏主体创新的局面。各级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多年来形成的农村地区人缘、地域优势,立足于农村发展实际,积极开展自主的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通过自主的创新和发展,逐步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和金融服务水平,积极研发和设计适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符合农村融资环境运行的金融产品,丰富农村地区金融产品服务内容,为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三)金融服务品牌开发要适应农村多元化的金融市场需求。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还要积极做好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多元化的市场开发,来满足逐渐增强的农村金融发展需求。一是金融产品的结构多元化。现在的农村金融市场,已经实现多元化需求主体共同存在的格局,开发和创新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形成格局特色的农村金融服务品牌,可以适应农村不同金融需求主体的要求,将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二是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会刺激农村资本市场的更加成熟。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不仅仅是金融产品和服务,更是各类资本叠加的综合体系。通过农村品牌价值的建设,农村资本市场被注入了活力,刺激更多资本的参与,活跃了农村金融市场交易,优化了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环境,实现了农村金融交易主体的多样化,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综合发展。(四)建立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的相关机制。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离不开与之相关的制度机制的配套。在相关政策机制的支撑上,一是央行应该建立起以农村金融创新为主题的农村金融服务品牌建设联动机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和实施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工作,通过机制来协调和平衡相关部门的协作。二是继续深入开展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建设是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的根本。在农村金融信用档案建立、农村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上,央行要通过机制和政策引导,积极督导和推进各部门共同协作,完成农村金融信用体系的建设,以此来有效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的顺利实施。综上,信息化时代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是实现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中,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作为中坚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注重农村金融服务品牌价值建设,将为创新和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实现良好的农村经济发展融资环境,构建和谐、健康的农村金融交易市场,推动我国农村各项经济建设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刚.基于当前“三农”新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初探[J].农村金融研究,2016(4):67-71.
[2]刘宇.创新农村金融改革,促进服务“三农”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3):31.
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村金融 现状 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己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理所当然。加快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对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农村金融问题予以探讨。
一、农村金融支持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不断拓展。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发展,陕西省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研究推广农村信贷,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和联保贷款的办法,切实解决农业、农民贷款难问题,为陕西省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为杨凌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扩允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2.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陕西省金融机构开办了个人、企业委托贷款业务,通过金融手段引导民间资本有序流动。陕西省政府鼓励和积极培育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大力发展非政府专业小额贷款机构,拓展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回流制,增加了农村使用的资金量。邮政储蓄银行杨凌在积极办好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开拓信贷服务品种,努力为陕西省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3.农村金融文化建设得到加强。通过适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活动,为金融业务开展奠定了群众性基础,营造了社会氛围,也培养了农村金融专业人才。农村金融机构及时地构建农村金融政策和金融信息的传导交流体系,增强了金融工作的透明度。通过制定自己的企业文化并进行宣传教育,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道德,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产业投资基金在农村得到发展。为缓解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以招标的形式交由公司利用产业投资基金兴建。这样做,一方面给公司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更多的GDP;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配介国家投资改变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新农村发展。
二、农村金融支持陕西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机构而向农村的业务萎缩。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资金只有部分被用于新农村的建设。工商银行从本世纪伊始就大规模从农村撤离,农业发展银行基于而临市场化改革,小愿意在农村开展过多的业务,农业银行的涉农贷款仅占全部贷款的30%,而邮政储蓄银行更是只存小贷,大量抽走农村资金,使得农村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绩效的高低。当前,杨凌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不足,信用文化缺失,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诚信意识淡薄,导致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有发生,再加上适用于农村信贷的抵押物缺乏,贷款安全难以保证,从而影响了陕西省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积极性。
3.农村保险市场发展滞后。目前,陕西省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小,数量较少,供求结构失衡,农民的购买力较低,赔付率居高不下。陕西省只有人保公司于2008年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主要是猪、牛等养殖业保险,品种单一。陕西省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工作刚刚展开。目前的现状是陕西省农村保险市场发展的滞后,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后。目前农村金融体制呈现出二元结构特征,即由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的主导型制度与由地下钱庄、高借贷等组成的民间金融并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长期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
三、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篇10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金融机构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特点
(一)资金供求的季节性和需求的时效性
由于农村的主体产业是农业,农业生产中含有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决定其必然呈现出受自然条件、生物生长规律所制约的周期性,这也必然影响到农村的资金供求,表现为农业生产的准备、投入时期的资金集中需求和农业收获季节的资金集中回流的的反复循环。使农村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在时间分布上不平衡,连续性不强。
(二)高交易成本特点
金融交易与其它经济交易一样,也具有交易成本,与城市金融交易相比,农村金融交易在信息成本和监督实施成本方面都要高一些。首先,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交通、信息设施落后,加上农业生产复杂的技术性和生产的长期性,使得农村金融交易双方在搜集、整理、分析对方的有关信息方面付出更多的成本;其次,由于受时空限制,以及农村资金用途广泛等特点也使信用贷方对借方的监督成本,保证信用合同实施的成本比城市高。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高风险特点
由于相对城市金融市场风险而言,农村金融市场除了受城市金融市场等风险因素影响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不可完全控制和预测的自然因素的影响,加之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繁,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的国家,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风险也就更大于城市金融市场。
(四)规模效益差,资金流动性差
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单位,是千家万户的农户,经营规模狭小,无论从资产存量还是流量上考察,都非常分散,集体经济实力则参差不齐,在大部分的农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农村工业、企业除少数地区外,十分落后,而且与农业联系不紧密,相关程度低。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也就显得非常分散,资金供求的个多量小,从而谈不上农村资金经营的规模效益。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的长期性和季节性,投入农业的流动资金具有不同程度的长期性和固定性特点。所以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流动性差,效益低下。
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1996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分别形成了具有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的金融服务体系。
1.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不稳定、资金运用效益不高。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把贷款发放给国有粮棉购销企业,用以支持政府按保护价收购粮棉等主要农副产品政策的实施,但由于粮棉购销企业获得贷款后,没有还贷的激励和压力,容易发生不良贷款,导致农业发展银行仅仅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其业务功能单一地退化成“粮食银行”。
2.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因其商业化性质和农业本身的弱质产业特征:资金回收期长、收益率低、风险较大等特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农业银行大规模收缩经营网点,压缩基层经营机构,农业银行的资金投入由农村转向城市,现阶段,农业银行的农业贷款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10%左右,导致农业银行从农村吸收大量的储蓄资金流出农村,农民和乡镇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
3.特殊的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的基本经济特征是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和非盈利性。但我国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流于形式,产权关系模糊,无法发挥民主管理的特征。经营管理模仿商业银行,以赢利为经营目标,偏离了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此外,资本不足、不良资产负担重、抗风险能力弱也成为信用社改革发展的阻力。
三、对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思考
(一)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首先是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信用社的改革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其次是拓展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领域。农业发展银行在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资金的需要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为支持培育现代化粮食市场体系,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应由过去的仅在流通领域向生产环节延伸,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项目,提高产品深加工能力,并且农业发展银行还应该承担国家扶持农业和农村基层建设的重任。再次是农业银行应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银行应按照产业化经营的原则,重点支持优势产业、优良客户,打破产业、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选择一批信誉好、效益高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具有带动农户开拓市场、推广技术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因此农业银行支持头企业发展时,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活跃了农村市场,提高了农民收入,达到了银行、企业、“三农”共赢的效果.
(二)引导资金流向,解决农村金融市场资金短缺的现状。
首先,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主要是农业银行)每年新增存款(主要是从农村吸收的储蓄存款)的一定比例要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其次,进一步完善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建立起邮政储蓄资金的回流机制。邮政仅吸收储蓄资金,不发放贷款,资金全部转存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流出了农村,虽然人民银行以部分转贷农业发展银行和对农村金融机构再贷款方式将部分资金又返给了农村领域,但数额有限,因此建立邮政储蓄资金的回流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再次,加大中央银行对农业发展银行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资金的支持力度。最后,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实施市场利率,并且农村要实施比城市更快的利率市场化。
(三)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户参与金融市场意识。
农户参与金融市场的程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农户收入偏低,偿还能力不足和贷款的交易成本较高。所以只有提高农户收入,他们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生产,才有参与金融市场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良策探寻[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