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金融发展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金融发展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与国外比较,我国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仍然不健全。虽然政府给予了很多惠农政策,但效果并不很理想,尤其是民间组织没有与政府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来共同支持农业发展;金融机构也未能给予农业发展更加优惠宽松的信贷条件。根据高振宇(2005)的研究[1],我国农业财政支出总量在绝对数字上不断上升,但是农业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主要是现在中央政府只承担很低的农业支出份额,筹资主体由县、乡两级财政负担所造成。对此,解决农业发展应该首先利用高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调整农产品结构,而农村基础教育支出不应该与县乡等基层财政收入直接对应,应该由更高级直至中央财政承担。赵黎明,张心淼(2010)[2],在分析城市反哺农村问题中认为,农业问题的特殊性应该充分考虑客观的地理和气候等因素,非常谨慎地给出因地制宜的对策建议,不能套用一般经济理论一刀切地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在其研究综述中对于城市反哺农村的研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建议,但是,没有对政策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充分的分析。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保险保障机制的建立对农业风险的防范,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意义十分重大。因此我国应该逐步建立政策层面的农业保险保障机制。张新光(2008)[3]认为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低效与高农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使农业生产市场化。让城市化和工业化产生的效益反哺农业。武翠芳(2006)[4]在农业信贷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中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信贷对农业产出的贡献仍是相对较低的。农业固定资产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劳动力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居于次要地位。农业信贷中只有流动资金贷款,而没有固定资产贷款,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到农业经济增长,因为许多结构调整是同大量的固定资产、基础设施投资相联系的。
二、对日本农业金融支持研究现状的分析
彭述林(2008)[5]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进行研究发现,伴随着新粮食法和WTO农业协定的实行和签订,日本要扶植发展本国农业经济,提高国内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农产品销售及流通效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深刻调整,一方面减少了粮食补贴,另一方面加大了农业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实现了日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日本每次颁布一项新的惠农政策都会有相应的法规与之配套。因此日本农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是健全与农业政策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中国农业发展,实施时有法可依,为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投资广度和深度,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扩大基础农业服务的投入。吴宇(2009)[6]在研究中提到给予农业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其主要目的是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切生产和加工融资农协系统是农业机械等设备投资的主要资金提供者。同时也贷款给有关联的如化肥、农业机械等大型企业。另外日本的制度金融通过债务担保等将银行的资金注入农村,农协向农民提供的担保来自于政府的利息补贴和信用担保。利息补贴能有效地调动民间资金进入农村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可以用于农村生产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措施都有效地调动了资金进入农村的积极性,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政府的支持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有力支撑。日本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覆盖面广泛的农村合作金融业务是日本农村合作金融支农的成功经验。相对于日本农业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功能来说,我国现阶段的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大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整个农村状况是农户以个人为单元。没有有效的农村合作组织统一组织和指导农民在农村的生产与发展,国家层面更是没有专门为惠农而建立的农业组织。而日本农协主要建立在社区一级,在农业发展中覆盖面广,措施到位,从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到农民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各个领域有效地将农民组织起来,发挥规模效应成为农户进入市场的渠道。农协组织自上而下结构,覆盖了整个农村地区,改善了日本农业生产和发展,是日本重要的组织体系。日本农协从金融、保险、医疗及其他社会服务几乎无所不包,为农业生产提供全过程服务。可见,日本政府履行相应职责、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保证日本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篇2
前言
当前,在金融研究领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备受关注,但是,从相关研究成果看,绝大部分都是从工业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关于农业角度的研究少之又少。农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关系。因此,面对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加强对二者关系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金融发展概述
(一)农村金融发展历程
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农村金融处于恢复阶段,并初步建立了新的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第二阶段,从1994年到1996年,农村服务性金融体系得到初步完善与发展;第三阶段,从1997年到2005年,农村金融体系进入改革时期,其改革的重点方向是强化对金融风险的预测与控制;第四阶段,从2006开始,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立足于创新,要求在现有金融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与完善,从而建立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
(二)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当前,农村金融正处于改革创新阶段,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从农村金融发展的总体态势看,其发展的水平并不高。目前,农村的大部分贷款集中流向于第二三产业,真正投入到农业发展上的贷款很少,这就致使农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从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现状看,其规模与数量都无法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金融机制不够完善,其缓慢的发展速度致使农村金融的优势作用无法实现。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发展,其创新性成果推进了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一)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在深入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关系前,有必要明确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本文采用线型回归分析法,从农副业、种植业以及农民收入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如图1)[1]。
分析结果:当前,金融机构在进行农业贷款时,除农副影响值为正以外,对农业以及农民收入总量的影响都为负值,而农村乡镇企业贷款对农村经济的增长影响很大,因此,金融机构所进行的农业贷款在农业经济中的影响作用并不大。这就充分说明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滞后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因而无法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深入分析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是当前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也只有正确的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将农村金融的发展推上崭新的高度。
(二)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集中表现在前者对后者增长机制的影响上。农村金融的创新与发展,有效的提升了金融系统的效率,从而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这样就使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得到了提升,进而推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金融市场在竞争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金融行业的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完善,金融的功能逐渐丰富化,在此过程中,就会增加自身的吸储能力。而储蓄率的提升就会使储蓄份额不断加大,这就带动了农村投资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但是,农村金融的发展也会导致储蓄率的下降,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资本的流动性变强,进而金融风险得到分散,而储户能够根据自己所需随着在金融机构取得现金,这就使储蓄率下降。利率是影响储蓄率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利率是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储蓄率的升降是非固定性的,但是无论储蓄率升降,都能够充分的证明农村金融的发展影响到了储蓄率,从而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农村金融的发展还通过“转化率”的方式影响到了农业经济的增长。金融储蓄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金融投资转化,当金融发展水平得到提升时,其投资的转化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金融体系自身所具备的功能[2]。具体转化过程为:金融体系首先通过吸储的方式,实现成本积累,通过支付信息成本来实现对所吸储蓄的控制,这样实现投资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就获得了利润。而在所获得资源中,存在着一部分无法控制的资源,这部分资源无法通过投资的方式进行利润的转化,因而便以存贷差的方式转入金融机构以及证券商。在整个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金融的运作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从而通过成本的降低,在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使农村金融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这就为提高农业经济水平奠定了基础。
篇3
【关键词】 碳金融 农业经济发展 SWOT分析
一、引言
随着全球变暖引起农业减产、土地荒漠化加速、极端天气频发等一系列温室效应,各国政府及环保组织开始召开各种谈判商讨温室效应治理方法,遏制碳排放对农业和自然资源造成的负面作用。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是各国商讨的代表结果之一,该议定书中明确提出各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商品的属性和相应价值,这就直接催生出了在减缓气候变化领域就逐步形成了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对象的“碳金融”市场。到2006年碳金融的概念由世界银行正式提出,广义的碳金融指的是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切有关的金融与经济活动,通过金融市场互相交易原则使买卖双方获益,将环保义务化成经济活动。碳金融创造性地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变为金融产品,为应对气候危机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与全球气候危机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源于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尽管前者更为特殊且范围更小。本身就很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所遭受的污染不仅源于城市化发展,也源于自身农业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务必要摒弃有破坏性质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治理好温室效应,大力发展高效低排的低碳农业。具体可以借鉴全球气候危机处理的有关办法,引进碳金融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同时利用金融手段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投融资困难等问题。
二、碳金融概述
低碳经济的发展直接催生了“碳金融”这个全新的概念,迄今对于碳金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综合分析各有关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碳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碳金融包含碳排放有关的服务及市场体系、财政、监管、金融等政策支持体系;狭义地说,碳金融指的是政府、环保组织、企业等利益主体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配额进行交易的金融活动。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多源于其较强的负外部性,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这时政府开始介入,但由于政府固有的缺陷(事后处罚、信息不对称等)又可能造成政府失灵,这样环境治理效果往往不佳。在充分利用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基础上,碳金融汇集了社会监督、政府管理及市场调节等多方力量,是回避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完善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创新举措,有助于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金融手段具有高经济效益、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对各利益主体具备刺激性而非强制性、兼具微观防治与宏观调控功效等独特作用,其在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作用巨大。碳金融的创新之处在于赋予温室气体一定价值,并在金融市场上促进碳信用的交易,将生产的负外部性转为正外部性,推动了传统高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发展模式的有利转变。
三、运用SWOT分析农业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农村经济带来了许多重大成就,然而,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相伴而生。作为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性支柱产业的农业仍然处于低效低产高投入高排放的高碳行列,农业生产使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污染与工业向农村的逐步转移更加剧了恶化的进程。因而,发展农业碳金融不仅有助于顺利实现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更能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并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寻求农业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策略,接下来将运用SWOT方法对农业参与碳金融问题进行态势分析。
1、我国发展农业碳金融的优势
首先,作为排碳大户,我国农业的碳源非常丰富。据有关报告称,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是农业,而发展中国家可以运用农业固碳等技术全面发挥其农业70%的减排潜力。在不考虑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碳排放量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加工生产的条件下,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农业的排碳量约占17%,可见,我国农业的固碳及减碳潜力巨大。通过开展农业碳金融能够为我国争取更多碳减排量,或向需要额外购买碳排量的机构或国家出售碳信用,给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获取收益的机会。其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东道主国家,农业碳减排市场较广,有着丰富的可供开发成CDM项目的资源。秸杆发电、生物质能、畜便甲烷收集利用等是目前已在我国得到开发的项目,且初见成效,未来更多的CDM项目将得到开发。作为农业大国,农业CDM模式在全国推广开来意味着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再次,农业固碳在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压力上作用巨大。工业碳排放是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这时通过其他途径部分转化工业碳排量就十分必要。低碳农业可以实现在大量降低碳排量的同时发挥其固碳功效,如农田土壤固碳。我国可抓住碳金融这一机遇,使农业的固碳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升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我国开展农业碳金融项目将免受场地限制且成本较低。相比资源和空间小、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农村资源更丰富,在农村设立碳减排项目会更加可行。农村土地租赁成本低,土地广阔,使碳减排项目建设免受场地限制且成本大大降低,这样在碳减排量价格一定的条件下,项目成本的减少会对其在碳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有所提升。
篇4
关键词:新型工业化;金融;现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四川省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在金融方面的问题
(一)供需矛盾
如今,我国农村的金融供不应求的现象较为严重,大部分需要贷款进行生产及经营的农户或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资金,导致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受限。同时,由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非盈利性特征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本质相冲突,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金融支持的有效性和功能也被严重削弱,更加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二)农信社贷款困难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金融需求种类的增加,推动了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又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贷款业务也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推进。但农村居民贷款困难、专业合作社贷款门槛高、农村经济产业需担保公司才接受贷款等问题,却严重制约着农村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三)商业银行支持力弱
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支持泡沫经济的情况,即支持被泡沫化的房地产业,而只有少部分的贷款用来支持能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制造业、农业以及服务业。据统计:我国中小型企业占所有企业的99%,并且能接纳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创造80%的城镇就业岗位。但是在所有中小企业中,80%的企业从未获得过银行贷款。
(四)政府融资平台方面不够成熟
着重发展政府融资平台已成为当展新型工业化的基础,但就目前的形式而言,政府融资平台仍然存在很大问题:
1.融资平台的政府担保并不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应;
2.融资的模式过于简单,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基本来源于银行;
3.政府融资平台太多,同时也太过于分散,这便增加了负债、不良贷款问题的概率。
(五)民间贷款公司的发展存在障碍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门槛高,城镇中小企业很难跨入银行贷款门槛,所以,大部分中小企业不得不向民间贷款公司进行融资,致使民间贷款公司利率越来越高。这种高利率模式的发展,使得部分中小企业会无法偿还贷款时,企业则面临资金链断裂、破产,最终民间贷款公司陷入追债困境。
二、四川省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在金融方面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银行类金融机构可以划分为四类、九种,分别是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中的农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的村镇银行、农村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目前,我国农村基本上是以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民间借贷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其中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服务最为普遍。农信社是当今唯一直接面向农户开展业务的金融机构,其贷款也正在从农村小户贷款向大型乡镇企业贷款的方向转变。
(一)农村信用社
近年来,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信用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已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其金融业务也在不断发展。
1.支持区域经济发展
(1)农信社支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农户的生产、生活、经营、消费等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扶持。
(2)对中小型企业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政府不断加大信用社对当地企业发展力度,为当地实力企业提供贷款,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城镇一体化、工业现代化进程。
2.支持“三农”的主力军
农村信用社扮演着是整个农村金融主力军的角色,是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作用。
(二)邮政储蓄银行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农信社提供融资渠道,并且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将大批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三农”重点工程等领域。
三、四川省农村新型工业化发展在金融方面的对策建议
(一)农信社成立担保基金、构建信用体系
国家每年向农户发放大量补助,而政府可将此补助累计成立担保基金。如将100元放置农信社,那么农信社则可放大5陪贷款给农户。这样,既满足农户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农信社信贷部的发展。与此同时,农信社可建立针对农户的信用体系建设,对信用良好的农户降低信贷门槛。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1.可建立真正属于农民的金融机构,此类金融机构是完全由农民自己组织并管理的新型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可向新型信用社发放贷款,新型信用社则向农民提供比较小型的金融服务。由于新型合作社的成员构成是当地农民,所以他们对贷款者知根知底,进而根据贷款者实际情况做出贷款决策。
2.组建纯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模糊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之间的界限。建立纯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一方面加大了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另一方面稳固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3.建立与中小型企业相匹配的中小型银行。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大部分民间贷款机构因法律控制而无法按照正常的市场准则去运行。建立正规的中小型银行可以为中小型企业贷款提供便利条件,有助于中小型企业在城镇中的不断壮大,从而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4.设立基础设施产业基金。构建基础设施产业基金一方面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并且大大减少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能让投资者更容易参与到基础设施的投资项目中。
(三)金融机构转型
1.金融产品创新。为相应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需求,金融机构应该限制重污染、高消耗等破坏环境的产业的贷款额度,应该支持更多绿色环保产品的创新。
2.惠普金融创新。目前,我国的金融社会化程度的资源配置还未达到最理想状态。当今的金融机构大部分是给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以及富人提供服务产品,而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则可以为大部分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城镇中小型企业、农民以及收入低的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
篇5
关键词:农村金融 农村经济 理论分析 实证分析
一、引言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笔者认为,两者是相互依存在关系。农村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经济,农业经济的繁荣又为农村金融提供了业务需求。强化农村金融有利于解决农业发展、农民进步、农村安定问题。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与实证分析
资本以及劳动力与政府投资、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的。政府经济政策,尤其是金融政策,可以为某地区带来资本投资,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农村地区储蓄总量大于消费总量,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存款,转化为贷款,推动了农村地区的资本投入,而资本投入是农村地区各项经济活动的直接投资来源。有学者指出,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完善,使得农村金融配置无效,这是阻碍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一)指标的说明和相关数据的获得
选择农村投资比率(RI),农村储蓄率(SR),存贷比(RLD),金融相关性(FIR)和农业总产出(RGDP)作为本文的基础研究数据。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率,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和第一产业增加值,这三个数据能够直接反映出农村资本投入的边际效应;农村储蓄率,农村储蓄和农村GDP比率,则是农村储蓄水平的衡量标准;农村金融机构将存款转化为贷款的衡量标准采用农村存款余额与农村贷款余额之比来表示;储蓄投资差异公式运用三者之和(金融相关性,农村余额和农村贷款余额)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乘以100%。农业GDP作为衡量农村经济指标的指标。
(二)实证分析
1、平稳性的检验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取指标的对数,并在数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中,时间序列必须平滑,因此第一次检验的稳定性,防止伪回归现象,结果, 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序列在每个测试值中不稳定,但是其一阶差分在10%显着性水平下是稳定的,其中D(LOGRDL)和D(FIR)在10% 变量稳定在5%水平。
2、协整检验
原始序列的一阶差分是非固定的,排列不整齐。但每个序列拥有相同的积分。显著水平10%下,序列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平衡的。
3、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
结果表明,农村投资率是农业生产在10%显着性水平下的格兰杰因子,反之亦然; 贷款存款比率与农业产出的比率为格兰杰因子; 农村储蓄率,金融相关率和农业总产出不是格兰杰因素。
4、实证结果的分析
格兰杰因果的检验里,农村投资比率以及贷存比都是农业生产整体数值的格兰杰因素。格兰杰因素是保证内生经济增长的AK模型一致性的基础因素。公式表示为:
在此公式中,Y是常数,代表经济增量;AK是投资边际效应,代表农村资本的投资比率;公式的结果表明:RI是RGDP的Granger因子,反之亦然;RLD和RGDP是Granger因子;SR,FIR和RGDP不是格兰杰因素,即农村金融发展和中国农村经济稳定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农村存贷比率对RGDP的影响较小,即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而其投资信用存款比率。
三、结论与相关的政策建议
在不同的实证研究中,农村金融与农业发展都表现为一种稳定的、均衡的关系。这说明:农村金融与农业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农村经济发展既得益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反作用于农村金融,并起到正面推进作用。农村金融机构吸收农村存款,并将其转化为资本的方式是经济增长的资本来源。农村经济增长,则可以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农业经济利润,刺激金融产品需求,最终带来金融市场的进步。
农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并不乐观,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尚且不明显。存在如下几点问题。
一是农村金融服务供给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在数量上不能全部覆盖全部农村地区,在质量上不能对农业经济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二是农村资本损失问题。中国农业经济模式仍处于传统模式,专业化和产业化程度低,存在高交易成本和高交易风险,投资回报率低。农村金融机构在吸收了农村存款之后,并没有转向投资农业,而是投资工业或高利润行业。这实际上导致了农村资本的流失。
三是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规模。由于政策原因,我国的农业金融机构具有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农业合作机构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农村金融市场份额,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截至2015年底,全国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为75,900家,占银行金融机构总数的39.3%;虽然在数量上比较可观,但在资金实力和经营条件上,农村金融机构则不具有竞争力。贷款总额无法和国有银行抗衡,真正能投放到农业农村中的资金总量限制于其资金实力,虽然机构众多,但农业发展呢依然经常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
根据实证研究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一是国家出台资金流动指导性政策。给予农村金融机构更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农业生产经营中,提高农村存款转化为资本的比率;二是引入竞争机制,改变农业合作机构一家独大的局面。降低农业金融的市场准入门槛,在合适的地区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不少地区的个人融资渠道已趋完善,这不失为农业融资的一个来源。同时,个人金融机构的准入,也能起到调节市场的作用;三是促进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村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通畅,缺乏技术指导。农村合作组织可以提高个体贷款的授信额度,降低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周小斌,李秉龙.中国农业信贷供给的区域分析[J].调研世界,2013(5)
[2]岳彩军.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3)
篇6
笔者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农业、种植业、农民收入3方面,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笔者在研究中利用统计数据,采用人均生产函数,做回归分析,如下表所示。通过对计量模型进行的线性回归分析,能够清楚的发现:我国金融机构的农业贷款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带来的影响较小。从表中不难看出,在金融机构进行的农业贷款,对农林牧副渔产值的影响值为正值,对农业总产值影响为负值,给农村人均纯收入带来的影响也表现为负值。另外,农村乡镇企业贷款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影响较大。这些结果从侧面说明了,我国的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以及人均收入的促进作用不大。
2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业经济增长机制。农村金融发展会对金融系统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增强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性,从而能提高资本边际生产率,达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效果。农村金融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繁荣,使得金融行业的各项基础设施变得更完备,金融工具的种类逐渐增多,金融功能更加齐全。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金融行业的繁荣,会吸引外界储蓄的不断流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有效开发农村金融资源,能够促进农村储蓄率的提升,加大农村储蓄份额,无形拉动了农村的投资。但农村金融的发展同样可能导致储蓄率的下降。金融的发展减轻了流动性的约束,促使金融风险得到分散,储蓄户在需要资金的时候,可以随时从金融中介机构获取资金。流动性的减轻,使储蓄户没有较多预防性储蓄的存入,从而导致了储蓄率的降低。利率对于储蓄率的影响也很重要。利率水平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通常会随之提高,利率的提高会带来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同时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会影响利率,从而影响储蓄率,所以储蓄率的上升还是下降是不确定的。虽然是不确定的,但金融发展的确会给储蓄率带来不小的影响,同时给经济的增长也带来影响。
农村金融发展通过“转化率”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转化率”是指金融储蓄向金融投资方向的转化。通常情况下,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能使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也提高。在金融体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在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金融体系要对一部分资源进行吸收,主要体现在:交易成本的发生,主要是金融机构从分散的储蓄户那里吸收储蓄时带来的;信息成本的发生,金融机构为了能够让储蓄户放弃积蓄控制权时会付出信息成本;金融中介机构必然会从中获取利润。因此,金融体系对部分资源的吸收,会使部分资源不能形成投资。它们会以存贷差的方式流入金融机构以及以佣金的方式向交易商与证券经纪商处流入。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会极大提高金融运作效率,使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得到降低。例如,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会使手续费用或者佣金费用等发生的交易成本得到降低;降低对农村金融的行政干预,会让农村金融市场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促进经济的提高。
3结束语
篇7
关键词:连云港;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
一、引言
将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推进,把该地区建设成东部主要经济增长点,振兴苏北并带动长三角整体复兴,对拉动中西部崛起有关键作用。在整个江苏沿海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农业政策性金融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伴随沿海开发进程的深入推进,农业政策性金融问题不断出现,这将为农业政策性金融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创新农业政策性金融,从而推进江苏沿海地区跨越式发展,成为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连云港作为江苏沿海地区开发的重要城市之一,其政策性金融问题尤为突出。通过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连云港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适合连云港地区发展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性建议,即连云港地区可以通过创新农发行的资金来源渠道、业务范围及金融产品、风险防控能力,创新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保险、担保及补贴等。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综述
农业政策性金融是为了满足农业这一特殊领域发展,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下,按照国家政策,为其提供专门的融资业务,从而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主要体现在保护农产品价格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两方面,为农业提供了资金需要,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作为一项特殊的金融活动,农业政策性融资在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它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一是目标不是有利可图的,二是范围界定性,三是方向政策性,四是稳定的资金来源,五是资金运用的优惠性。
三、连云港开发中农业政策性金融局限性
农业在连云港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然而在连云港开发过程中,农业政策性金融却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困境。农发行作为目前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主体,其在促进连云港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法律依据不完善。长期以来,关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性质和定位问题,现行的金融法律无法解决。缺少一套对其经营范围、运行机制和违规处罚等方面的专门法律制度,从而制约着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健康发展。第二,资金来源比较少。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业务范围内开户企事业单位的存款、财政支农资金、中央银行再贷款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银行再贷款,从而形成了对中央银行贷款的高度依赖。第三,创新产品缺乏。由于农发行不以营利为目的,从而使得农发行的政策在制定和执行环节上都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农业发展银行设立的分行缺乏行业创新。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贷款和抵押贷款业务的抵押品种类和贷款模式单一。另一方面,提供相对单一的业务,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第四,风险管理不健全。首先,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农业发展银行缺少与之相配套的风险管理模式,从而制约了其业务多元化发展。其次,操作程序失误,员工违规,外部事件等操作风险,阻碍了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步伐。第五,缺乏与基层农民的有效沟通。近几年,农业发展银行继续增加信用贷款,使得信用贷款资金逐年增加,目的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然而,由于缺乏与农户直接有效的沟通,无法完全掌握农业项目的信息,部分支持农业的资金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降低了农业信贷资金的使用价值。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银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服务作用将大大降低。
四、连云港开发中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创新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连云港开发中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不可否认,农业政策性金融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发挥了其他金融机构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解决农业政策金融问题迫在眉睫。进行农业政策金融创新已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
(一)农业发展银行创新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主体,其在连云港开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农业发展银行各方面的创新,将有利于推动连云港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又好又快地发展,推动该地区农业飞速发展。其具体创新措施如下。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农业发展银行改革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标,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引导资金回流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此,制定一套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协调发展的金融法律法规,弥补农发行法律方面的欠缺,尤为重要。第二,丰富资金来源渠道。为了改变连云港地区农发行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状况,应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改善。一是增加农发行有国家政府担保的金融债券。有国家政府担保的金融债券,风险低,收益相对偏高,可以吸引部分“风险回避者”进行投资。二是推进农发行与邮政储蓄银行、社保机构等的合作,为农发行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降低农业发展银行融资成本。三是扩大存款范围,放宽农发行吸收客户存款的条件限制,广泛吸收社会各阶层资金。从而使得农发行拥有良好的资金基础,为连云港地区农业提供资金保障,促进该地区农业稳定发展。第三,扩大业务范围。连云港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建设新农村。基于其基础业务,进一步开创各种新业务并拓展业务范围。农业经营的范围应扩大到农产品流通,农村扶贫,农业贷款担保,农民保险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此外,农业发展银行还应多关注农村的科教文卫,农村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金融需求。只要和农业相关的项目,农业发展银行可以为他们提供融资服务。第四,加强风险管理。随着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的扩大,其面临的的风险也不断增加,有必要完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严格把控风险,有效的规避风险,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保障农业发展银行财产安全,从而推动连云港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五,深入基层。三农作为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服务对象,应深入农民群众,普及农发行对三农的金融服务信息,使三农充分地享受农发行带来的金融服务,明确三农的需求,使得农发行提供更符合他们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价值,使得农发行成为做好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银行。
(二)机构创新
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主体,其负责的业务较多,尚未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建立各司其职的其他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连云港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在借鉴国外先进机构创新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的机构。连云港地区通过借鉴国外的经验,可以建立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这两个农业信贷机构可以由政府或社会募集资金建立,但需由政府统一管理。根据连云港地区的区域特征,为了使政府更少的干预其具体业务,可以建立农业和农业合作社银行。此机构确保政府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适度的干预和控制,有利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三)形式创新
根据相关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经验可知,农业政策性金融有信贷、保险、担保等多种形式。但目前连云港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却局限在农业政策性信贷上,农业政策性保险、担保及补贴并没有得到与农业地位相对应的发展,发展速度相对缓慢。1.农业政策性保险创新针对连云港地区的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供给与需求不足的情况,从政府与保险公司两个主体角度来探讨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创新性措施。在农业政策保险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来促进农业政策保险的发展。同时,政府应积极帮助保险公司解决高成本的保险业务难题。加大对农业政策保险需求不足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政府可以适当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增加农民对农业政策保险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充当农民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中介,帮助农民提供担保。2.农业政策性担保创新在推进连云港地区的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过程中,农业政策性担保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具体措施如下:扩大担保资本规模,提高担保能力,对农业政策性担保服务对象的风险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有力措施来减少风险。同时,连云港地区要加强对农业担保服务对象的基础条件培养,各县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政策性担保的支持力度,增加担保风险资金,风险补偿机制等。3.农业政策性补贴创新对于农业政策性补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一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法规,为连云港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同时也推动了连云港地区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另一方面,增加直接补贴。在财政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加大对连云港地区重点领域的补贴力度,对推广农产品良种采取直接补贴方式,加大环境及农具的有关补贴等,促使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同时,加大对主要产区、种植大户补贴,提高对种粮农户直补水平的力度,扩大补贴规模和范围,推动连云港地区农业飞速发展。
篇8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农发行;信贷支农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5-0088-03
农业要发展,资金投入不能少。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要得到长足发展,充足的资金是不可或缺的保障。农业政策性金融是政府实施农业支持,增加农业投入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在贯彻落实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提高农业发展整体素质、扶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农发行作为当前中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已走过十五年的发展历程,经过十五的历练与打磨,农发行已逐步发展壮大,贷款余额由1994年末的2 982亿元,发展到2009年末的1 4512.6亿元。2009年末,农发行信贷支农资金余额约占中国全部涉农贷款的1/3,强大的信贷资金供给,使农发行在发挥信贷支农、稳定粮棉市场、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彰显了农发行在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支农绩效分析
农业信贷资金具有回收期长、收益率低、风险大等特点,农村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都不愿意介入,导致了农村资金市场的供给失灵。这种情况下,作为国家农业宏观调控扶持政策执行者的农发行,就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信贷支农的作用。下面将通过建立模型,利用SPSS软件对农发行信贷支农效果进行回归分析,以此说明农发行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促进作用。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农业生产总值相关性分析
对1998―2008年农业生产总值、农发行贷款余额进行回归分析。
1.数据选取。考虑到农发行成立于1994年,所以本模型数据的选取期间为1994―2008年,其中,农业生产总值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农发行的贷款余额来源于《农发行统计年鉴》及历年年度报告。具体数据选取情况(见上页表1):
2.建立模型。分别用lny、lnx分别表示对农业生产总值、农发行贷款余额取对数,回归公式写为:lny=a+bln x。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如下:
3.结果分析。根据以上SPSS运算结果,农业生产总值与农发行贷款余额的回归公式为:
ln(y)=3.239+0.645ln(x)R2=0.803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可调整的R2=0.803,说明此模型拟合效果比较好,x系数的t检验结果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农发行贷款余额与农业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较强,对农业发展水平的推动作用明显,贡献度较高。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农民人均收入相关性分析
按照上述模型建立的基本原理对1998―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发行粮油收购贷款投放额度进行回归分析。
1.数据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农发行粮油收购贷款投放额度来源于《农发行统计年鉴》及历年年度报告。具体数据选取情况(见表2):
2.建立模型。其中,用lny、lnx分别表示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农发行粮油收购贷款投放额度取对数。可以将回归公式写成:lny=a+bln x。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如下:
3.结果分析。根据以上SPSS运算结果,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发行粮油收购贷款投放额度的回归公式为:
ln(y)=2.046+0.869ln(x)R2=0.721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可调整的R2=0.721,说明此模型拟合效果比较好,x系数的t检验结果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农发行贷款余额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关性较强,农发行对农民增收作用明显。
通过以上两组回归分析,不难发现在农村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非农化”倾向日渐明显的今天,农业政策性金融始终以支持三农发展为己任,通过信贷杠杆作用履行支农、助农职能,有效弥补了农业领域支农资金供给不足的缺陷和弊端。
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支农的对策与建议
促进农业发展、推动农村进步、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最终目的。增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活力、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就要不断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
1.扎实做好粮食信贷主体业务。支持好粮食收购是农发行的立行之本,农发行通过实际操作将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变成了农民手中真正的实惠,保证了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通过加大对粮食生产、流通等环节的资金投入,保护了种粮农民积极性,保障了中国粮食安全。如何在中国粮食连续六年增产的基础上,保持粮食继续稳步增长,农发行在支持粮食发展方面作用应更为突出。一是全力支持粮食储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农发行要根据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保证储备粮资金的及时、足额供应,努力促进国家粮食政策的落实,确保储备粮收购计划的顺利实施;二是认真执行国家调控粮食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国家调控粮食政策对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增强中央政府对粮食供求的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作用。农发行要继续加大对国家调控粮食的投放力度,切实做好国家调控粮食贷款发放与管理工作,保证粮食市场的有效供给和稳定,切实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三是积极审慎做好市场性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农发行要积极适应粮食市场的变化,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贷款企业,按照市场定价、企业自主、理性入市的原则,适时供应信贷资金,促进市场性收购贷款业务的有效发展。
2.大力开展农村中长期信贷业务。当前,中国农村中长期资金的需求存在很大缺口,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按照这一要求农发行今后要在做好粮食主体信贷业务的基础上重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中长期贷款方面加大投放力度。农发行在发展中长期贷款业务时,要择优扶持、重点确定,优先支持国家或地方高度重视的、有配套资金及优惠政策扶持的涉农领域;积极支持其他金融机构业务涉及不深,但增长预期良好的领域;重点支持经济效益好的经营性项目、社会效益好的非经营性项目。农发行在大力开展中长期信贷业务时,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正确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政府在农村中长期贷款中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其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具有引导、示范作用,农发行应高度重视与政府的关系,妥善处理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业务联系和沟通,构建合作平台;二是培养主动营销的经营理念。要进一步树立为客户服务的意识,提升为客户服务的水平。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与经营机制,规范服务行为,创新服务手段,扭转“坐、等、靠”的传统思维,主动宣传农发行中长期贷款的信贷政策和金融产品,及时了解掌握各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和大型项目立项情况,特别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支农项目;三是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农发行在加大中长期贷款投入时,必须以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为目标,充分体现政府意志,但同时也要按照银行基本规律办事,严把贷款准入,坚持把防范信贷风险放在首位,针对中长期贷款的特点和面临的各种风险,积极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构建风险评估机制,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运行;四是建立和谐的外部环境。主要指健全承贷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担保机构的运作机制、构建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法治环境、创建适当的税收优惠环境等。
3.开办财政支农补贴资金的拨付业务。农业补贴政策是实现“以工促乡、以城带乡”的重大战略,是国家转移支付的重要内容。十六大以来,中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围绕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目标,综合补贴和专项补贴相结合的直接补贴政策框架体系。近年来,政府转移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日渐增强,贡献率由2005年的10.03%上升为2008年16.26%,其中,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四种主要的补贴金额已有2004年的145.22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 030.4亿元。按照2010年1号文件要求,国家将继续增加三农补贴投入,扩大补贴范围和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中。目前农业补贴机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弊端,为防止补贴资金的挪用或克扣,确保补贴发放到农民手中,可适当考虑引入农村金融机构的监控机制,农业政策性金融即是弥补这一缺陷的很好选择。把财政支农补贴资金归到农业政策性金融统一拨付,既可以丰富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农领域又可以提高农业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可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因此开展此项业务意义重大。
4.“低碳经济”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从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到2010年召开的两会,“低碳经济”已成为时下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发展“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低碳经济”之风席卷全球,为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提供了发展机遇。农业政策性金融要借助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时机,创造与“低碳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信贷”模式,积极制定“绿色信贷”业务规章制度、树立“绿色信贷”服务意识、丰富“绿色信贷”产品、创新“绿色信贷”服务手段、建立“绿色信贷”长期发展机制。开展实际业务时,严格把关信贷项目,将信贷项目与产业政策、环保政策等相衔接,逐步扩大“绿色信贷”在农业政策性金融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加大对环保优良的项目如风电、光电等清洁、可再生、环保能源项目的支持力度、对违反国家环保政策及产品竞争力低下的项目要求企业逐步退出。“绿色信贷”业务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来说可发展空间巨大,因此农业政策性金融要充分发挥信贷杠杆效应,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红宇,赵长保.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09.
[2]甘绍群.三农问题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定位研究[J].武汉金融,2004,(3):34.
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239.65 文献标识码:A
1.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研究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持续推动力,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向关系。金融体系越完善,就能更好地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经济发展得也就越快;反之,经济发展就越缓慢。同样,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其金融市场与金融结构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由此看出,努力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发展水平的滞后,将有碍于经济增长。将上述金融发展理论应用于农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推理:农村金融发展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为农村生产经营提供一切金融服务,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金融动员和金融资源配置,从而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
国外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上主要存在三种观点: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二者呈正相关关系;金融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被过分夸大,它并没有推动经济的发展;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国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也得出了不尽一致的结论。国内对整个中国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在对区域性的某些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为负相关关系。结论的不同可能与学者采用的实证检验方法和度量指标不同有关。尽管在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有不同的观点,但主流的结论是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农村金融体系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安排,是连接农村
经济发展中资金供给与需求的重要渠道,对农村经济增长应具有巨大的推动
作用。国外研究普遍认为农村存在金融抑制,需要对农村金融实施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国内学者对农村金融发展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也大多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落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2 我国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我国农村金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河北香河县成立我国近代最早的信用合作社。新型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完全由市场主体自愿参股,政府主要发挥监督、管理与引导作用。新型金融机构的引入不仅开放了农村金融市场,也给农信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促使其改革。
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处于劣势状态,函待提高。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几经改革,但发展水平一直以来都比较低。我国贷款几乎全数投向了工业和服务业,而农业仅仅占据了极小的比例。这些现象显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够完善,在对农业的金融支持上效果并不显著,即农村金融存在抑制。研究显示农业并不存在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农村金融并不存在抑制,与前面进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农村金融规模时得出的结果相反。但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农业贷款的余额大于农业存款,只能表明它相对于农业存款是有效率的;但这并不表示在农业的发展上,农业贷款的供给就是充分的。很可能是因为农业存款余额本身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所以农业贷款与存款相比才具有相对优势。
3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3.1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在农业方面存在抑制在本文中这种抑制主要表现为我国农业贷款的供给不充分,尤其是真正用于农业的农业贷款不足,它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即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显著地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那么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为何存在抑制,即农业贷款为何不足。
我国的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即我国农业贷款不足,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不足。需求性抑制,即农户对该部门资金需求不足导致我国农业贷款规模小也存在,但它只是从属现象。
(1)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资金的供给不足
目前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组织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邮政储蓄所,但是它们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向农村尤其是向农户提供充足的资金。
(2)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受到严格管制,减少了农业资金供给来源
非正规农村金融组织存贷款利率普遍较高,往往是官方金融组织的数倍,
使借款单位的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
后劲。同时它的组织行为不规范,部分经营混乱,容易产生金融欺诈,存在着
较大的金融风险,_甚至扰乱金融秩序,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另外,由于农
村地域范围广,交通不便等原因,政府对农村金融组织监管的运营成本较高,
难度很大,因此政府对农村金融采取比城市金融更加严格的金融管制,限制
农村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减少了农村资金的供给来源。
(3)农业贷款风险高,农户缺少贷款抵押物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资金回收期长,收益率低且风险较大,因此农业贷款
涉及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高,农民收入低,借款之后还款的风险较大。金融机构从规范经营规避风险的角度出发,设置了繁杂的抵押担保等手续。由于农户本身资产较少,其拥有的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并不能作为抵押物,金融机构缺乏放贷必需的担保物,再加上服务对象较为分散,大大提高了放贷的交易成本和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中多存少贷、或只存不贷的现象相当突出,甚至很多金融机构逐渐退出农村市场。这样一来,农户无法进入融资环节,严重影响了其融资能力。
(4)农户融资需求不足
市场交易中,风险大成本高。面对这些风险,在缺乏克服风险的政策工具的条件下,多数农户选择经营传统农业,不敢也不愿意改变,如改种植经济型农作物,发展牧业渔业等,从而减少了农户对资金的投资性需求。
3.2对策分析
(1)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收益
考虑到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农户的借贷能力等原因,贷款利率市场化将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然而在三农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我们必须要解决当下农业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政策型支持,建立财政补偿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收益,使其将资金投入农业领域,促进农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农业结构调整。
(2)减小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成本
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以后,面临一个收回贷款的问题。如果贷款不能如期足额收回,必然会增加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长此以往,金融机构便不愿意再提供农业贷款。因此,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让金融机构能够如期足额收回农业贷款。
(3)发展农村民间金融,增加资金供给
民间金融是相对于官方正规金融而言的一种金融活动或组织。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农村民间金融让渡出越来越多的空间。发展农村民间金融,可以增加供给农业资金的金融机构,使农业信贷资金增加,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罗富民.农村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综述[l]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9
[2]姚耀军,和王禅.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一2001)实证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村金融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169-02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进步,可以说在国民经济中农村经济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探究农村金融改革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问题。山东省阳信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在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山东省阳信县的“三农”问题成为了焦点问题。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积极在当地设立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成为了最为主要的内容,对山东省阳信县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
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山东省阳信县坚持科学发展观,严格遵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与完善,新农村建设得到了良好的成绩。从农村金融角度分析,在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中,金融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基础作用,但是根据我县的整体发展现状,可以清楚了解到农村金融存在缺陷。
1.农村金融组织不具备多样性。现阶段,在阳信县为“三农”发展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阳信县农商银行(原阳信县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并且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逐渐演变为阳信县农商银行一家独撑的发展现象,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因为阳信县农商银行的规模比较小,且服务能力有限,仅仅满足农民的简单生产需求,并无法真正满足当前农民多样化的信贷要求。
2.农村金融组织功能有所欠缺。在21世纪,农业银行成为了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并且也逐渐走向了商业化的道路,因业务能力的开展,农业贷款比例有所下降,这样一来,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农村储蓄资金逐渐流出农村。但是从某种角度分析,因为实力比较薄弱,大多数农业金融组织机构的业务范围开展比较小,无法真正满足“三农”发展的要求,并且阳信县农商银行资金渠道比较狭窄,且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自身的服务方式以及服务手段比较陈旧,如此一来则无法进一步满足新时期“三农”建设对资金的需求。
3.农村金融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从整体角度分析,现阶段我县大多数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太过于集中,比如国有商业银行在放贷的过程中教条与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这种情况下则会导致基层部门失去活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业务的开展有所限制,进而o法真正满足农村信贷与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发展。
4.农村金融制度功能有所欠缺。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分析,我国农村金融中的三级机构功能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其中农业银行等大多数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金融功能出现缺失现象,尤其是从1999年开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渐从农村地区撤出,甚至还将其中的县一级分支机构以及放款权取消,这样一来便取消了大多数营业网点,导致农村金融资金供给呈现出不足的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对于我国农业银行发展而言,因为融资渠道不稳定,这种情况下则会导致向商业银行借债现象层出不穷,会导致融资成本出现上升趋势,然而却与实际的优惠贷款利率形成差异,导致财政问题层出不穷。从投资角度分析,因为农村市场化的程度逐渐提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或者农业技术开发等方面受到影响,严重阻碍了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功能,无法实现农村信用社新增资本金的扩充。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对策
纵观全国,在国家政策的要求下,积极发展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最为主要的问题,并且各个地区均构建了独特的金融体系,在我县农村金融改革中,需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我县的发展中,阳信县农商银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需要以“三农”为主要向导,加强改革。第一,需要实施股权改造规划,明细产权责任,因内部人员自身因素影响,所以导致阳信县农商银行管理比较混乱,经营风险不断加剧,这一发展趋势下则需要进一步规范股份制,并制定完善的内控制度以及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规模,并将不规范的股金进行清理,积极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从而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有序发展与进步。第二,需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据当前的发展趋势,需要制定完善的农商银行规定,并且要保证阳信县农商银行能够得到稳定发展,还要依据规定与法律法规对农村合作金融的产权以及权力归属进行明确,真正让农商银行的业务做到有法可依,并且能够进一步体现出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制度特征。
2.完善农行支农政策。正如上文所言,在“三农”的发展以及农村金融的创新变革中农业银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业银行是改革的主要出发点,在此趋势下需要积极发挥我县商业金融的主渠道作用,其中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第一,要进一步强化资源配置,尽可能满足农户贷款的需要,我国农业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找准服务农村区域经济的主要着力点,并且要制定相关的政策,保证信贷资金实现向县域倾斜。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围绕商业化程度比较高、资金需求量比较大的经济主体,实现对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建设,积极创新管理方式以及信贷手段,对信贷投入力度进行掌握,从根本上保证农户的贷款需求。第二,积极调整机构设置,制定分层次经营体制。我国农业银行需要进一步调整内部机构,并且制定有效的分层次经营体制,在积极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能够做好小微企业与三农服务工作。
3.创新农村金融体系格局。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中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关系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并且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从根本上保证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有序进行,需要在传统的金融机构上制定多样的金融服务体系以及金融机构,笔者认为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可以引导境内金融资本以及产业资本在我国农村地区建设各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4.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从根本上将农村金融需求多元化以及供给渠道单一化现象打破,那么则需要从现实角度出发,要制定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实现金融体系的多层次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给予定位,使其能够成为新时期农村金融供给的主体。其中农业发展银行需要将服务范围加以拓宽,还需要对资金来源进行拓展,可以将信贷支持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扩大农业综合开发,才能真正实现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与此同时,还需要继续巩固以及发展改革试点成果,实现农村信用社与农村金融体系的相互整合,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力,才能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进一步激励商业银行的业务,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发展。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还需要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到农村金融领域,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甚至还可以规范民间金融活动。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改革的保障措施
1.政府支持。在当前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发展体系中,当地部门需要充分认识到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性,要对金融改革在我国农村发展体系中的地位加以分析,并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在政策的扶持下实现对农村资金的投入。除此之外,还需要积极制定完善的财政补贴机制,制定优惠的利率政策,在循序渐进中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房贷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县农村金融发展所遇到的问题。
2.完善信贷环境。从当前的发展趋势中了解到,要想真正保证农村金融可以在农村资金供给以及需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有序发展,那么则需要对信贷投资环境加以改革,要制定完善的信贷投资环境,并且要进一步倡导诚实守信,对于出现逃债行为则需要积极打击。当然,还需要构建信用村寨,要为农村金融的改革奠定基础,营造氛围,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与此同时,从全局出发可以了解到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项比较复杂且系统的工程,离不开阳信县农商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在这一发展局势下,P者认为,还需要对证券、保险、汇率以及信贷进行考虑与分析,整合全局,如此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 赵东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问题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0,01:179~180+20
[2] 赵东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问题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06:323~324
[3] 刘磊.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03:66~68
[4] 曹明贵.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助推新农村建设[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44~49
[5] 皮倪斯伦.论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5,03:298~299
[6] 田丽丽.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改革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4,08:28~29.
[7] 蒋定之.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01:5~8.
[8] 皮倪斯伦.论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5,03:298~299
[9] 胡伟,马立党.从新农村建设看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创新[J].理论观察,2006,04:171~172
[10] 刘玮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J].宜春学院学报,2006,03: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