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6 15:5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师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师论文

篇1

论文摘要:建筑师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建筑师是具有一定独特性和稀缺性的复合型人才,也是目前社会上流动比较频繁的职业之一。因此,全社会应充分重视建筑师的培训和激励,使建筑师更加健康地成长。在岗位训练方面重点阐述了知识、实践和观察三个方面积累的重要性和途径。在激励方面,重点论述了薪酬分配、搭建成长平台、实施精神鼓励方面的作用,同时提出了实施弹性工作时间的建议。

一、前言

建筑含意在《韦氏英文字典》是这样表述的:①没计房屋与建筑房屋的科学与行业;②构造的一种风格。这个简要的定义,虽然反映了建筑与土木工程的区别,但基本上还是指建筑本身涵盖的层面,应该是狭义的。广义的建筑就是指人类居住的环境,它是一个整体,一个环环相扣而且必须由小到大紧密配合的层次关系。因此,建筑具备多重的属性,它与人的行为、工程、科学、社会行业有关,而又与美感和艺术有关。建筑是一门必须面面具备的学科与行业,而围绕它的中心论题就是“人”。

建筑师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2000多年前,罗马的一位建筑理论家维特鲁维斯曾经指出:建筑的置要素是适用、坚阔、美观。从这个论点引申开来,建筑是一门技术科学,更准确地说,是许多门技术科学的综合产物。此建筑师首先是一个工程师。同时,建筑师必须是一个艺术家。为,建筑设计的过程,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建筑设计要从社会科学角度解决适用的问题,从技术科学的角度经济地实现坚固的问题,从艺术的角度解决美观的的问题。也就是说,建筑师思考和关照的层面是十分广泛的,一个杰出的设计要能反映时代、社会、环境,而且又能满足使用的功能并具备美感与历史感。那些闻名中外的建筑没计无一不证明了这一点。

二、建筑师的培训

这里主要是指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从事工作以后的培训。

(1)知识的积累。作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除本专业外,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知识,诸如给排水、供热通风、通讯网络、工程经济、工程材料、道路交通、环保:以及声学、光学、美学、绘画等,仅靠在学校学习的几年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城市在发展,环境在变化,技术在更新,因此建筑师必须加强知识的积累,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广泛查阅文献,善于在网上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

(2)实践的积累。建筑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根据工程任务书的要求,设计最适用、最经济、最坚固而又尽可能美观的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检查并监督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工程竣工后还要参加验收工作。这个十分重要的实践过程,在学校是学不到的。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师要综合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做出各方部满意的设计。同时,要锻炼自己处理问题、协调各方问题的管理能力。作为一名建筑师,要敢于承担大型项目,参加一个大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投产的全过程,获得的收获是十分巨大的。

(3)观察的积累。建筑大师梁思成说:“建筑是一种全民性的、体积最大、形像显著、‘寿命’极长的‘创作’。”正是由于建筑的这个特点,建筑师需要多观察、多涉猎,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目的。有条件的话应该多看一看古今中外的一些著名建筑。如悉尼歌剧院、圣彼德教堂、温哥华图书馆、玻璃大楼菲利浦、约翰逊(美国匹兹堡)、凡尔赛宫、埃菲尔铁塔、里昂机场的高速铁路车站以及中国的故宫、首都人民大会堂等,观察这些建筑的自然条件,人为条件、比例、尺度、功能、美感、含意以及空问感、历史感等,在观察的基础上,再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样,无疑会有一个大的进步。

由于建筑师的特殊工作性,目前它已成为社会上流动最频繁的职业之一。因此,每一个企业和单位都必须更加重视建筑师的激励。

(1)重视薪酬的外部公平性。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单位要想留住建筑师,首要的问题就是建筑师的收入水平要达到甚至超过同行业的收入平均水平。只有有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才能留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人才。做好薪酬外部公平性的基础是做好薪酬市场调研,清楚类似企业和岗位的薪酬制度,在这个基础上设计具有竞争性的薪酬。由于目前国企薪酬的刚性约束较多,这也成为国企建筑师流失较多的重要原因。

(2)为建筑师搭建事业的平台。薪酬是重要的,但一个优秀的建筑师更看重的是事业,更看重的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贡献。他们每个人都期望,留下珍品、留下杰作。凶此,作为建筑师的领导者,应该创造条件给建筑师搭建事业的舞台,让建筑师有机会一展身手。:

篇2

1.巨大的市场体量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建筑业的增长极为引人注目。伴随着近年来快速推进的城镇化浪潮,2003年,中国建筑业增长首次超过20%,此后,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从1986年至2011年,中国建筑业的总产值增长了140倍,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第六大支柱产业。2013年,中国建筑业的总产值达到了159313亿元,约为世界建筑业总产值的20%左右。在全国各地,各类工业、商业、公用建筑和住宅建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整个中国几乎成为了一个“大工地”。巨大的建筑市场为“表皮”概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上,对建筑表皮创新的需求首先来自于由各级政府主导的公共建筑建设。经过三十余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相对于改革开放以前,各级政府已经掌握了雄厚的财政资金,加之近年来各地政府通过城市建设投资平台的快速发展获得了强大的融资能力,以巨大的可支配财力为支撑,在城市公共建筑建设中,或出于突出城市特色的需要,或出于“炫耀”政绩的心理,很多地方政府竞相攀比,片面追求建筑物的“档次”、特色。以政府办公楼与剧院、博物馆、体育场馆等体育文化设施为代表的公共建筑建设需求,是中国建筑市场上对表皮创新或奇观建筑的最重要的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资本对建筑形象和环境意义的追求,是建筑表皮需求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当今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所谓消费社会,按照波德里亚的定义,即“以符号为中介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商业建筑表皮所塑造的形象和环境意义,作为一种激励消费行为的重要符号,是消费社会条件下商业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7〕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商业建筑的表皮实际上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营销和竞争手段。除了前两种需求外,当代生态理念的兴起,也形成了对表皮创新的巨大需求。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愈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不仅在生产和技术领域,也在生活和消费领域改变使用能源的观念和方式,重新思考和调整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建筑物是人最重要的生存和活动场所,建筑表皮作为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交换界面,面对能源危机与生态危机的巨大挑战,建筑的生态理念要求建筑表皮在满足采光、遮阳、自然通风、保温隔热等功能要求时,能够合理协调建筑与人、建筑与生物、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能够对气候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按照生态的理念,建筑表皮将不仅具有围护和造像的功能,它作为建筑的皮肤,还是建筑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与物质交换的界面。

2.科技进步

在任何时代,建筑的形态或建筑表皮的演变都不可能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作为建筑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的形态或建筑表皮始终是人类在既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审美取向作出的选择。在整个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在进一步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为设计和建造的革新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8〕在建筑领域,这些新材料、新技术不仅为人们对建筑形式、建造方式和建筑材料的选择提供了几乎无限多的可能性,而且,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几乎已经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平,即,可以根据人们对建筑形式、建造方式和建筑材料的想象力,发明更多的新材料、新技术。可以说,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材料和技术对建筑师在建筑作品中自由表达的限制。如果说在20世纪之前,受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建筑师的自由表达空间还十分有限,那么,在20世纪,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和新材料已经给建筑师们提供了几乎无限的自由表达手段。

3.建筑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建筑设计思想体现了一个时代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倾向,是一个时代的重要文化现象。它们代表了社会统治阶层的审美意识。由于它们是当时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审美意识,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建筑设计中的社会意识。在很多情况下,它们被称作时尚、风尚。建筑师通常都是按照雇主的要求从事设计和建造。这些雇主可能是政府、公共机构,也可能是商业机构、私人或社会团体。他们对建筑形态或建筑表皮的需求代表了当时社会占支配地位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也就是说,建筑师的工作首先要服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支配。但是,在这一前提下,建筑师如何利用材料和技术实现雇主的要求,既取决于建筑师的才干,也取决于建筑师的主观意愿,包括建筑师、审美取向、对材料和技术的理解等等。换言之,建筑师对材料和技术的利用方式就是建筑师的主观意愿的表达。由于改革开放的国策和建筑市场巨大的体量,自中国20世纪末开始融入全球化进程以来,各种建筑思潮也迅速进入中国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建筑思潮的一个聚汇中心。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在建筑领域,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30年代的包豪斯主义,到20世纪中期的后现代主义、结构理性主义、高技主义、极少主义,在一个世纪内出现的建筑风格已经超过了以往数千年的总和。不仅如此,而且,从20世纪末至今的20余年间,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类的交往空间迅速扩大,原先由于地理隔绝和国家边界对文化传播形成的限制正在迅速消失,思想多元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现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世纪后期以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过度消费等问题,不仅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社会热点,也日益明显地影响着建筑师们的设计思想。建筑师们可以表达,需要表达的思想、意识、观念也趋于多样化。无论是所谓奇观建筑,还是个性化建筑,甚或是符号化的建筑,即使我们不排除其建筑思想中含有迎合“新、奇、怪”这一当代社会意识的成分,也不可否认,当代建筑设计正在成为建筑师以具象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的重要舞台。因此,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的建筑领域,“表皮”概念及对“表皮”概念的运用方兴未艾。在当代中国,表皮概念不仅被广泛运用于新建建筑,也被广泛运用于旧建筑改造,表皮概念的运用和扩展正在改变着中国城市的面貌。与此同时,我们在中国建筑界对表皮的及奇观建筑的追求中也看到了不少非理性的表述,例如对所谓欧美风格的盲目引进。在我国所有大型城市,甚至一些二三线城市,几乎都可以看到以欧美城镇、地名命名的住宅小区,简单模仿欧美建筑风格的成片住宅建筑或街道、小镇。再如对城市建筑的所谓现代化改造。在各地的城市街区成片改建过程中,大批历史形成的建筑群被简单粗暴地彻底铲除,代之以商业化的现代建筑,天不分冷暖,地不分南北,千城一面。等等。

当代建筑文化显示出明显的“时尚化”的特征。所谓“奇观时代”,实际上就是一个高度商业化、信息化的时代。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对视觉呈现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商业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已经麻木而失去了兴趣,只有具有强烈个性的东西才能得到社会的关注,建筑也不例外。“时尚”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意味着,在特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某种新兴事物由少数人率先尝试,然后被大众所接受、认同,并且崇尚和效仿,然后被遗弃。时尚具有探索性质,往往与合理性与经济性有所偏离,并且“具有流行性和周期性”。“时尚”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区域,时装总是占据了其中最显著的位置。建筑设计的“时尚”,与服装设计(cloth-ingdesign)的“时尚”有很多相似之处。

1.建筑与时装的交集森佩尔在其论文《编织的艺术》中详细地介绍了古代人用各种柔性材料进行编织的技艺,指出,这种技艺在两个领域中被发扬光大,一个是服装,另一个是建筑。建筑表皮与服装表现出大量的共性。我们在这里可以将建筑与服装做一个简单的类比。服装和建筑表皮都是“实用”的艺术,只停留在衣架上的时装和仅仅以模型和图纸的形式存在的建筑都是没有意义的,两者的价值都只有在人的使用中才能得到显示。服装和建筑表皮都是“物质”的艺术。与绘画、音乐等纯粹的“艺术”相比,服装和建筑还包含对材料、技术等物质层面问题的处理。服装的实现,不能离开测量、剪裁、缝补;建筑的实现,不能离开建造。它们都涉及几何形式,但是都超越了几何学。两者的设计都起源于“概念”或“意象”,而这种“概念”或“意象”都要结合实际使用的需要和生产加工的条件,进行进一步深化设计,将“非物质”的意象转化为“物质”的形式。服装和建筑表皮的服务对象都是“人的身体”,前者是为人的个体提供身体表面的覆盖,后者是对人的群体提供空间围护。服装和建筑表皮系统的目的都有两方面:一种是物质上的,两者都为人提供一种对外界环境的保护和遮蔽:既要便于活动,又要保温透气;另一种是精神上的,两者都具有较强的形式表现能力,为人提供一个自我表达的途径,来显示其身份、地位、能力和个人魅力,无论这种表达的内容是个性、地域、文化还是政治。服装和建筑表皮具有相似的影响因素和创新来源。对于形式,人们审美思想的转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任何一个时代,审美的理论和思想往往同时影响了人们对服装和建筑的偏好。例如,“折叠”和“褶皱”是当代服装和建筑共用最多的理念之一。经过“折叠”和“褶皱”,平面的材料因为折痕变成了有一定体量的形态。建筑师把建筑的折叠和褶皱当做一种工具,利用光影的戏剧效果来提升建筑外部视觉趣味,同时达到控制内部空间形态的目的。在建筑与服装的大量交集中,时尚正是最亮眼的区域。在相互的借鉴与融合中,“时尚”建筑与服装的边界正在渐渐模糊。

2.时尚的层级“时尚”是有层级的。在服装设计领域,服装按照创新性、变化和普及程度,可以分为“前卫型”服装、“时尚型”服装、“大众型”服装等多个层级。“前卫型”服装后,成衣制造商要解读其表达的理念和运用的技术的指导意义,并且根据实际穿着需要对其进行再设计,从而生成“时尚型”服装;另一方面,媒体对流行的信息进行传播,将“前卫型”服装的概念从一种倾向变为一种趋势,让具有这种倾向的产品投放市场时引起流行。相比之下,“前卫型”服装是设计师创造的个别的现象,“时尚型”服装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设计师、消费者和媒体共同创造的一种集体行为。当新的理念和技术在“前卫型”服装和“时尚型”服装中趋于成熟后,才会被广泛运用于“大众型”服装。建筑表皮的“时尚”程度远逊于服装,但是,也有类似的区分:“前卫型”建筑是偏离了常规的目标和建造方式的极少数建筑。其表皮系统采用先进的技术,表达了前卫的理念,通常对实际因素考虑非常少,其材料、构造、结构的运用具有更强的探索性,相当于服装界的“mode”。这些建筑往往是临时的,小规模的,通常没有复杂的功能需求,例如世博会的建筑。而更前卫的以模型和图像为主的概念展示,实际建造的可能性更小,类似于“vogue”。“时尚型”建筑是新的理念和技术在“前卫型”建筑的引领下,经过合理化发展后,在标志性建筑中的运用。“时尚型”建筑有更长的使用周期。其表皮系统需要更完善的功能,需要对原始概念进行大量的改进和再设计,使之“可用”和“耐用”。与服装业类似,经过改进而成熟后的技术和理念,也需要媒体的宣传而变为趋势,并在建筑中引起流行。当新的技术和理念在“前卫型”建筑和“时尚型”建筑的运用中成熟,经济合理性达到一定程度后,才会被大量的“大众型”建筑接受并广泛运用。

3.建筑表皮系统的“时尚”与当代城市建设借助服饰理论对“时尚”的理解来解读当代建筑表皮系统的“时尚”,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种现象。1)在全球服装产业中,“时装”只是一小部分。类似的,在城市建设中,对“时尚建筑”的需要也是少数。建设的主体仍然是经济合理优先的“普通建筑”。2)“T台上的时装”往往是不能穿出门的,“T台上的建筑”往往也不能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大众型”建筑被大量建造,正是由于其实用性和经济性。“与众不同”往往意味着和经济合理的原则有一定程度的背离。对于标志性建筑,与常规适当的背离是可以接受的,并且也可以看做建筑表皮系统“进化”的一种方式。正如文丘里对密斯的评价:“密斯之所以设计了很多奇妙的建筑,正是因为他忽视了建筑的很多方面。如果他试图解决更多的问题,他的作品将会软弱无力。”但是,过度的背离则会导致严重影响建筑正常使用、对生态环境或城市景观造成破坏、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违背了建筑“实用美学”的本质。许多“时尚”的建筑,为了某一个方面的探索,违背了建筑学的很多基本原则。它也许有十分重大的创新意义,但并不见得就是一个“好”的建筑。3)虽然“时尚”的实用性差,社会需求总量小,但是,无论在服装还是建筑表皮的发展中,“时尚”都占据重要地位。“时尚”是探索新领域的先锋,对普通的服装和建筑有引领和指导的作用,对推动服装、建筑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时尚”是短命的,许多“时尚”在被设计出的那一刹那就已经过时,但是,对时尚的探索却是永无止境的。“时尚”的价值,不在于其前卫的形式,而在于先进的建筑理念、材料和技术。借助材料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表皮系统的“时尚”具有不断为城市建设开拓创新的可能。

篇3

一般来说灌注桩就是在施工现场用人工或者是各种机械在地基中建造桩孔,在桩孔的内部放上钢筋笼,再将其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操作最终做成的桩。依据施工当中孔的形成方式的不同通常可以将其分为钻孔灌注桩、冲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混凝土灌注桩等,其中钻孔孔桩所产生的噪音是最小的,而且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也相对较少,产生的消极影响相对较小,受到了很多施工人员的青睐,在灌注桩的建设当中也会被频繁应用,其施工的工序大约要经过施工准备、(主要是对材料和设备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调试)护筒的设置,灌注浆的制备等,当前很多的灌注浆都是由专门的厂家进行配制然后经由专业的运送车,运送过程中也要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一定的控制。钻孔灌装技术的技术含量相对来说是很高的,所以相对而言影响因素也是比较复杂的,施工当中一个非常细小的环节都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严格控制施工的质量。

2建筑施工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要点及施工质量控制

钻孔关注技术有非常多的施工环节,其中每一个环节的施工质量都对整体的灌装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做好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对建筑质量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1建筑施工中钻孔技术实施关键分析

在钻孔正式开始之前,要对钻机的性能进行相关的检测,对设备安装进行严密的检查,如果发现有底座和顶部不够平稳的现象要及时做出调整,这样在施工过程当中才不会出现位移或者是沉陷的状况,要保证钻机的角度和位置能够达到施工的标准和要求,转盘中心的位置和钢护筒中心位置距离不能超过2厘米。在开始钻孔时钻杆应该逐渐深入,不能以非常快的速度立即打到底,同时应该先将钻杆降低一定的高度然后在逐渐提高,与此同时要在互通的内部注入泥浆,将泥浆泵开启不断循环往复,在保证泥浆的均匀程度符合施工的标准以后再正式开始施工,要对进尺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对护筒的底部进行注浆时速度不要过快,这样可以很好地对底脚位置起到保护作用,钻孔进行中要碎石保证孔内有液体存在,而且高度要最好控制在1.5~2米之间,钻孔时不要间断作业,在对钻头的高度进行调整时要保证其稳定性,不能碰触到孔壁的位置,拆除结束后要对相关的参数进行检验,在检验室还要认真填写检验记录。

2.2钻孔灌注施工中灌注用混凝土技术要求及灌注施工要点分析

钻孔泥浆采用混凝土,目前多数施工单位采用专门从专业公司直接采购成品泥浆进行施工。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场检验能力。同时监理工程师必须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在施工单位质量检验人员的检验的同时认真审核,确保使用材料符合要求。采用混凝土灌注车进行灌注。在灌注过程中要注意导管在吊入孔内时,其位置应居中,轴线顺直,防止卡、挂钢筋骨架和碰撞孔壁。水下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20cm±2cm,并通过试验确定掺入适量缓凝剂,初凝时间不小于6h。采用输送混凝土车运输混凝土,直接输入导管内进行灌注,混凝土接近桩顶时,改用吊斗倾倒以提高漏斗高度。灌注首批混凝土时,导管下口至孔底的距离控制在25cm~40cm,且使导管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小于1m,剪球灌注开始后,应连续地进行,并尽可能缩短拆除导管的间隔时间;灌注过程中应经常用测深锤测孔内混凝土面位置,及时调整导管埋深,导管的埋深控制在2m~4m为宜,特殊情况下不得小于1m或大于6m。当混凝土面接近钢筋骨架底部时,为防止钢筋骨架上浮,使导管保持稍大埋深,放慢灌注速度,以减少混凝土冲击力。当孔内混凝土面进入钢筋骨架1m~2m后,适当提升导管,减少导管埋置深度,增大钢筋骨架下部埋置深度。

3工程施工过程中注意事项的分析

每一项的工程施工中都要有一定的注意事项,当然在灌注桩的施工中也有一定的施工注意事项,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对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施工人员提供经验和借鉴。一般在进行高层建筑冲孔灌注桩工程施工中,工程压浆管多用钢管制作,压浆管固定焊于钢筋笼上,上端止于距地表0.2~0.3m,以防移机或调换机具钻杆等损坏,桩端压浆管低于桩端50mm,并用特制的桩侧压浆阀和桩端压浆阀与压浆管相连。为防堵管,可以将把桩端压浆管改为大口径主桩端压浆管和小口径次桩端压浆管,以防堵管影响压浆质量。为保证注浆通道的通畅,检查注浆管是否连通,并将泥渣及泥皮的细粒推至,注浆前必须进行压水试验。同时记录压水试验的稳定压力,其稳定的注水压力可作为注浆施工的初始注浆压力。压水压力以压通为准,个别不通畅的注浆管,压水压力采用10MPa,多次反复进行直到压通,以保证注浆的顺利进行,确保注浆质量。成桩1周后进行注浆,每根桩注浆时间为1~2小时。压力注浆以压水试验的稳定压力1.5MPa为初始注浆压力,以终压浆压力大于2.5MPa和注浆量为1000kg水泥量作为施工的控制指标。对个别桩注浆压力低于2.5MPa,灌入量较大的桩,当地面未出现冒浆时,可适当提高水泥的灌入量,一般控制在2000kg左右;对注浆压力高于7MPa,可灌性差的桩,现场采用浓浆、慢速灌注及注注停停间歇注浆的办法,其终止时间以注浆压力控制,最大注浆压力不高于10MPa,且水泥量不少于800kg。

4结论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工程质量;监理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为造福子孙后代,防止和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质量问题。工程质量问题是建筑施工中的核心问题,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随着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任务不断增加,在精品工程不断涌现的同时,出现的豆腐渣工程使国家蒙受重大损失,给人民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工程项目质量是决定工程建筑成败的关键,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核心,它直接关系着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随着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及建筑施工管理规范的逐步完善,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结合近几年现场施工管理工作体会,对房屋建筑的施工管理中的常见质量问题和质量管理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看法和具体管理措施。

一、建筑工程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建筑工程一般都是在露天的环境中施工,因此质量事故的发生总与自然环境,施工条件和各级管理机构状况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紧密相关。

无证设计,超标承包,违章施工,违反建设程序,不按规定招投标以及勘测不精确,地质资料掌握不详细,处理方案不佳,构造设计不当图纸计算不精确是导致工程质量事故发的重要原因。不按图纸施工,随意改动图纸,操作质量底下,施工混乱等也是容易造成事故。

更有甚者偷工减料,选择建筑材料劣质或假冒产品替代,比如劣质的钢材。

在传统设备管理体系中,设备管理在设备的技术、经济、管理三者关系方面,侧重于技术管理,忽视经济管理和组织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设备的维修方面,很少注意到设备全过程的管理,并把设计制造过程的管理与使用过程的管理严格区分开来,这种管理体系缺乏系统的观点,因此也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就是因为现在的施工单位大部分是以包代管,管理制度相当不完善,导致出现安全问题,所以有的管理专家常说,所有的问题都是管理的问题。

二、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

1.一些施工企业看重效益,不看重质量,低价购买一些不合格的钢材如地下小炼铁厂、黑工厂生产的罗纹钢或圆钢,或者是从废品回收站买来生锈钢材,致使钢结构强度和韧度达不到要求。这些材料若用在居民日常的平房建造中,由于这类住宅往往采用一层四合院结构,顶部不再承重和负载,一般不易发生问题,但如果用于楼房建筑,就容易出现断筋、开裂、墙体变形等质量问题。使用的砂子杂质含量大。一些施工企业为省工钱赶进度,一是以次充好,该用石砂时不用石砂,而用价格稍低的石粉代替或掺杂部分石粉;二是砂子不上铁筛,连大带小,一齐拌入混凝土中;三是砂子中泥土含量太高,不经水洗,直接用于施工。这些做法导致的问题是混凝土强度不够,取样打压后,不符合要求,用在基础上容易诱发桩基偏位,基础下坠,用于顶部时发生顶部开裂渗漏现象。水泥强度不够。从2008年起国家已明令禁止生产325#水泥,可是一些企业见利忘义,抓住水泥市场紧缺的机会,只顾产量,不管质量,生产的水泥名为425#,实际上连325#的标准都达不到,致使灌筑的顶20天都拆不了模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财产损失。

2.施工人员未经正规培训。偏关县建筑市场的建筑工人主要来自农村,大部分只是小学毕业,有的虽然初中毕业,但知识水平相当于小学文化水平。据调查,90%以上的农民工未参加过技能岗位培训或未取得有关岗位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是典型的“放下镰刀拿起瓦刀,放下锄头砌起砖头。

3.配筋不足。施工企业为了节省开支,在施工中,配筋间距大,配筋率小,就容易造成混凝土构件开裂,出现墙体或顶部裂缝质量问题。施工管理不善。施工中由于管理人员少,管理不到位,致使水泥受潮或存放时间过长,导致水泥强度降低,性能改变,或钢筋淋雨生锈,影响与水泥砂浆的结合牢固度。墙体砌筑施工时,干砖上墙,致使砖块与水泥沙浆的和易性下降,影响墙体的稳定性。

在施工中使用木模板和竹条模板,造成水泥泥浆流失,砂石间胶结能力下降。

不按工程量计算所用材料,水灰比变大或拌制混凝土时水泥比例降低,出现露筋或表面不光洁问题。震捣不密实、不及时、不均匀、水灰比太小,导致浇筑的混凝土松散,内有气泡或孔洞,造成局部凝力降低,形成渗漏隐患。混凝土养护不足,导致混凝土中水泥固结缺水而不能充分水化,造成混凝土质量整体下降,大大降低强度。

三、结合自己工作经验的一些建议

第一,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管理的各层次和施工现场的每一个操作人员,再加上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外界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质量管理的难度大。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按照IS09000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覆盖所有施工项目和每个项目施工的全过程,才能保证企业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第二,项目经理合格与否是保证项目管理成败的关键。提高项目经理队伍素质,第一是实行项目经理资质认证制度,要经过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实现人尽其才;第二是实行项目经理答问制度,对任何工程的投标或承包施工,都应由评委根据工程特点和需要提出问题让项目经理回答,再根据回答问题的情况,确定是否中标或承担施工;第三是加强对项目经理的跟踪管理,通过详细、全面的资料,全面反映其管理水平,并运用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把外部压力变为内部动力,促进项目经理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三,加大法律宣传力度,通过教育宣传达到降低或减少事故的发生,要严防为赶工抢工而忽视安全生产。不能以牺牲安全生产和工人性命来换取工程完工和经济效益。做到警钟长鸣,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员工的安全观念、个人防护用品、管理者的责任、安全和健康操作程序和规程、防护及防护措施、健康和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应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

四、结语

目前建筑工程领域质量管理制度正处于逐步完善阶段,随着相关制度的推行,将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实施长效管理;不断修订、完善和健全工程质量安全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一步增强企业质量管理的自觉性,提高质量意识,加强项目管理力度,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程海英.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04,(4).

篇5

市政工程是关系到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的重要工程,市政工程质量的提高,能够提升市政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安全。要想提高市政工程的质量,就要对市政管理进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强化市政工程质量管理措施。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政工程投资体制建设正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在这种形式下,市政工程建设重点已渐渐向在政府监督主导下企业等相关投资通过参与建设发展的新形式。政府在市政工程的建设中只起到相应的监督作用,这样,使得市政工程的发展更具有多元化,更加符合新时期市政工程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2市政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市政工程的施工方缺乏工程质量的管理意识

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方通常存在工程质量管理意识缺失的现象。市政工程大多数是以短期工程为主,但是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仍然会存在着问题,转包现象通常是较为常见的。在超标过程中,通常都是由较高水平的施工队进行承包,获得了项目的主办权,但是在施工之前却将其转包给质量较差的承包队,从而造成了市政工程质量出现相应问题的现象。为达到相应的利益,以及弥补承包费用,施工方通常会选择较为劣质的材料来代替优质材料进行施工,偷工减料。再加上相应的监督管理不到位,施工过程中有不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无形的给建筑施工埋下了安全隐患。施工单位内部人员关系较为复杂,配备材料的人员与公司内部人员存在某些不正当的利益关系,从而使得施工单位的监督很难到位,工程的质量难以得到控制,管理难度相当大,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更加难以保障。

2.2市政工程管理在建筑市场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

对于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主要是依靠与政府的拨款,款项主要作为专线资金进行支付和提供,资金到位较为及时,很少或者基本不存在资金不到位的现象。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承担较小的风险。但是,如果没有保证市场规范及时和到位,相应的在建设过程中管理意识和质量控制意识相对较为薄弱的现象,直接后果就是引起在施工过程中忽视工程的质量,只是仅仅追求工程项目的完成速度。在建筑市场的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在招标过程结束到工程开始的过程中,施工方相应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以及未达成相应的合同及协议就开始进行施工,其结果就是使得工程建设过程中相应的质量控制工作难以做好。因此,制定市政工程管理在建筑市场管理方面的相应规范,对于建筑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加强市政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的施工方质量管理意识

对于市政工程的质量控制方面,会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建设,要加强市政工程的建设,必须从加强市政工程建设的施工方质量管理意识入手。首先,市政工程建设的施工方必须要加强责任意识,增加城市建设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将实现施工目标、提高施工质量为己任,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质量的控制。政府应该在施工方进行施工之前就做好相应的规划,制定相应的规范约束对施工方相应的行进行约束,提高施工方对于工程的管理和控制。对于施工方本身而言,也要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自身的控制,不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提高自身的建设水平。从而在建设中能够提高工程的质量,利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建设效率和建设水平。才能够保障其作为施工方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工程的质量。

3.2加强市政工程管理的过程检验,规范市政建设市场管理

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管和验收的过程中,应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对施工项目做好全面的检查,不仅要将按照项目的施工完成情况对项目进行定期的分批检查,还要对施工过程中所用的材料质量进行严格的核查以及不定期的检测抽查,确保工程质量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并且加强对相应监管部门的检查,确保监管部门能够制定相关的监管程序,在监督过程中要切实按照监督的相关程序进行,切实负担起相应的责任。并且可以在监管过程中不断提高管理经验,增强监管质量。监管单位要做好相应的监督,对企业的工作做好实时检查,做好本职工作,起到相应的监管责任。更好的将建筑企业的科学有序的发展落实的具体的建筑工作中,保证好市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3建立有效的工程监管体制以及科学有效的市政工程管理体制

对于市政工程的监管,最终还是要建立健全的监管体制。在市政工程建设过程中,首先,政府应建立相应的管理和领导体系,使得工程项目能够在政府的统一监管之下,能够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使得施工企业能够提高相应的安全责任意识。其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能够更好的保证市政工程的质量,使得市政工程管理的管理和监督体系更加完善。相应的市政工程管理体制还要结合内部的协调和管理模式,是各部门的责任更加明确,从而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市政工程管理体制。

4结束语

篇6

1.1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其管理质量的优劣往往会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对建筑施工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与管理,确保每一个工作环节的质量过关。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对建筑施工材料的把关,了解各种建材的质量标准,在建筑材料选购中严格参照质量标准。另外还包括对建筑施工工艺的质量监测,包括混凝土的配置比例、混凝土浇筑工艺、钢筋材料的应用方式等,在每一项施工工艺完成之后均要进行治疗审查,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则要进行科学妥善处理。

1.2建筑施工进度管理

科学的建筑施工进度安排可以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建筑施工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建筑工程遵循的合同工期要求,并且考虑各种具体的施工条件与施工限制因素,科学制定施工进度安排。施工进度安排应当照顾到建筑工程的方方面面,既要重视施工前期的各种材料准备,又要将不同的施工项目与施工工序之间进行合理的协调安排,还要保证各种建筑施工材料与器械物资的持续性供应,另外还包括建筑施工人员的人事管理等。建筑施工进度管理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建筑建设施工中要根据实际施工情况和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原施工计划,在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性的前提之下应当尽量提高施工的速度。

1.3建筑施工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成本管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施工成本状况往往会对建筑单位的建设效益产生直接性影响。建筑施工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统筹建筑施工管理的各项资金,尽最大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支出,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具体来看,降低建筑施工的成本应当从施工过程的每一个方面入手,在建筑材料与建筑设备使用中注意选取价格低廉且性能好的产品。施工工人以及管理人员工资支出方面应当做好相对准确的预算,把好资金支出的关口。施工设备的使用以及维护费用均要设置资金门槛,保证这方面的资金支出。建筑施工成本管理控制应当把握一定的度,不能因为过分地强调节省成本开支而影响了建筑工程的建设进度以及质量。科学的建筑施工成本管理方式应当是在保证建筑材料优质、建筑设备先进、施工人员积极性高的基础上追求资金的最小化使用。

1.4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主要是针对各种建筑施工中的劳动者,包括施工技术人员、各类工人、工程质量监管人员等。建筑施工均带有一定的危险性,通过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工人工作环境的安全性,提高人身安全质量,从而降低危险事故发生率,最终保证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

2绿色建筑施工管理措施分析

2.1提高建筑施工中建筑材料和资源的利用

率建筑工程中运用到的资源材料主要有水资源、木材、钢材、混凝土、塑料以及现代化高分子材料等。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以及工人的思想教育,在施工过程中应当时刻注意资源的节约利用,可以选择各种节水的施工器材,为了科学控制用水量可以安装水表。注意节约用电,在非用电操作环境下尽量关掉电源。各类建筑材料运用中应当注重材料的综合作用,做好回收再利用工作。建立建材废料回收系统,将回收到的材料进行分类处理,发挥其别的用途。对于一些价格较高的装修材料应当注重其多用性,在建筑装修过程中开发其利用空间,提高利用率。

2.2降低建筑施工中的能源消耗降低

建筑施工中的能源消耗一则可以减少能源利用方面的支出;二则可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降低能源消耗是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达到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标,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二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向施工工人讲述正确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施工设备选择时,应当尽量选用功能齐全且能耗较低的,科学使用建筑设备并进行妥善维护,保证其良好的节能水平。如果建筑单位资金条件允许,可以购进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新技能建筑设备,通过科技优势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2.3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

加强环境治理建筑单位应当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建筑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破坏以及其他不良影响,并且积极主动减少废弃物质的排放,加强对环境的治理。一是要减少建筑粉尘对周边空气的污染,改进建筑设备,减少粉尘产生量,提高粉尘处理能力;二是要加强污水和污物的处理能力,尽量在建筑施工区域完成处理工作;三是为了减少噪声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尽量设置隔音板或者为各种机械安装消音设备;四是建筑施工中的光污染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在电气焊的操作过程中要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其产生的刺眼光芒,在施工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围护。

3结语

篇7

建筑工程造价是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所需要花费的资金的总和,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之前企业和施工单位就需要对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需要花费的资金进行一个大体的估算,最后的资金总额要与估算的建筑造价不相上下,建筑工程造价严格来讲,也是属于工程管理的范畴,它是连接工程施工技术和工程经济管理的纽带。因此,建筑造价和施工管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想要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从控制建筑造价方面可以从许多方面去做,首先,要制定建筑工程项目的资金审查制度,根据项目实际支出资金,适当调整计划支出资金方案,避免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出现不必要的浪费;其次,从技术层面控制资金支出,针对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技术施工方案,可以有效减少资金支出;然后,施工材料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需要使用到非常多的施工材料,这种多不仅是指数量多,还是指种类多,每一种施工材料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的价格都各不相同,因此,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需要将施工材料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点、不同厂家的价格做一个统计,选择一个价格最适合、质量最好的季节、地点、厂家进行购买,这样既可以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也能够保证价格最适合。还要设定专门的监督机构,达到建筑造价和施工管理的双赢。

2.施工管理与建筑造价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2.1将经济管理与技术管理有效结合在一起

建筑造价最主要的就是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资金的管理,而施工管理主要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进行管理,因此,想要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就要将经济管理和技术管理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经济管理能够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技术管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增大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经济效益,达到施工管理与建筑造价的双赢,还能够有效的减少在施工中的浪费现象,控制施工的成本,保证建筑工程项目能够按时完成,使得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

2.2建立完整而科学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

想要更好的对建筑造价和施工进程进行管理,就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一方面有利于控制建筑工程造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顺利实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需要将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需要花费的各项资金统计起来,找到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存在的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情况,并加以改正,该造价管理系统还要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资金进行管理,一旦所使用的费用和施工前预期的费用有所出入,就要从各个方面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方法,使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造价更加的合理。

2.3完善工程造价与施工管理互相监督的机制

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监督机制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如果想要施工管理与建筑造价相结合起来,施工管理和建筑造价之间的互相监督机制就更为重要,首先施工单位要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造价充分的了解,并且施工单位需要对企业制定的施工造价进行科学的分析比对,确定建筑造价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施工单位需要将不合理的方面列出来并与企业进行商讨,以便追加资金或者调整施工方案。其次,企业也要监督施工单位的施工情况,建筑造价的统计人员需要对施工单位上报的施工材料的价格、施工器械的费用以及各项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花费的资金进行审核,防止出现谎报误报的情况出现,而且,一旦施工单位没有按期完成施工,或者施工质量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建筑造价的负责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向施工单位追加索赔,保证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利益。

3.结语

篇8

瓦房店市位于辽东半岛中西部,区位优势显著,地域特色鲜明,产业实力雄厚,现已发展成为东北县域的领军城市。近年来,随着全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化及城市文化惠民工程得到大力关注,瓦房店轴都剧院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是集文化活动、演出、艺术培训为一体的综合型城市文化建筑,主要包括剧院、数字影厅、展厅、会议、艺术培训及排练等功能,建筑规模11000平方米。项目位于距瓦房店城中心西南5公里的新商务核心区。基地处于新区的重要位置,北侧为联系新老城区的主要市政道路,西侧正对城市交通环岛,东侧为拟建城市公园用地。该项目旨在通过大型城市公共文化建筑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区域发展、丰富公众文化生活。

2、设计理念

2.1开放性

当代城市文化建筑不应仅是特定文化活动的盛纳空间,更应是一个向城市开放并吸纳公众参与的与当代生活相融合的场所。轴都剧院应该在满足基本使用需求的同时,打破传统的、封闭的空间模式,追求一种与城市空间及周边环境积极对话的崭新的、开放的场所体验,并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公共空间的潜力。通过城市界面、环境景观以及建筑空间的整体性、开放性设计,轴都剧院将实现新塑城市形象、触发公众活动、共享文化资源,进而与城市环境及市民生活完美融合。

2.2地域性

设计应扎根本土,追求地方性和独特性,避免盲目追随时下流行的形式表现。瓦房店境内多低山,呈现辽南丘陵地貌,连绵低矮的山体覆盖了所辖区域约六成的面积,构成了独特的城市地景;瓦房店市矿藏资源丰富,矿种繁多,尤其盛产优质金刚石,被誉为“东方钻石城”。轴都剧院设计试图转译城市地域文化元素:以起伏曲折的天际线“再现”城市远山的示廓;以刚性不规则块状体量“映射”金刚石矿体;以微地形植草坡地景观“还原”地貌地景。

3、设计诠释

设计追求城市空间的整体性与有机性,关注公众行为的场域性与复杂性,体现文化建筑的标志性与地域性。以视觉通廊及行为流线为纽带,有机组织室外广场与室内中庭,形成动态、开放的空间布局。形体生成是基于对基地周边环境的城市设计分析而得出。鉴于基地的城市属性及建筑的形象需求,轴都剧院采用集中式布局,以整体性建筑体量塑造其标志性。同时为避免大型建筑尺度对城市空间及公众心理带来的违和感,建筑师基于开放性设计原则对建筑体量进行了一系列形式操作,使得建筑与城市在空间视觉及空间动线上产生积极而有效地关联与融合。设计中,以基地西侧城市交通环岛为空间节点,向基地引入一条空间轴线将建筑体量一分为二,形成实、虚相间的体量关系:两个实体通过切削及异化变形,分别形成剧院的两大功能组团部分;相间的虚体则形成集散、共享、休闲、展示等多功能一体的联系空间部分,虚体部分亦连接场地里南北两个休闲广场并直指城市空间节点,在空间轴线上形成视觉通廊的同时,功能上也实现了对城市及公众开放的多维可能。

建筑功能依建筑体量分为两个部分:东侧主要为剧院,包括观众厅、舞台以及相应的辅助房间,同时设有部分展示空间以及办公用房;西侧为数字影厅和若干大、中、小会议室。中间部分为开放的共享中庭,可以容纳展览、交流及部分临时活动。艺术培训及排练室安排在地下一层,与大规模公众活动分开。在当今城市文化建筑功能复合化的发展趋势下,相对独立的功能布局可以使各组成部分不受干扰地各自运行,也可在需要时整体运行,并行协作。建筑设置双向公众入口,北侧为功能性建筑入口,西南侧入口在满足功能性使用的同时更多地承担表征建筑形象的需求。建筑形体将场地划分出南、北两个广场,与公众入口分别对应:南广场以微地形植草坡地景观为主,注重公众交流及室外文化活动的场所营造,线性水景设计既界定了广场活动场域又强化了剧院入口的空间引入;北广场以硬质铺地为主,主要供人流、车流集散及举办部分简要室外活动。道具、演员及后勤出入口设置在建筑东侧,避开公众活动流线。场地内沿钻石大街一侧布置带状绿化,南广场布置连续的面状绿化,绿化以抽象展现城市丘陵地貌的微地形植草坡地为主要形式,意欲再现典型性地景,表达景观设计的地域性。起伏的微地形植草坡地景观在视觉上增加了环境的识别感,在体验上增添了场所的趣味性。景观设计中还运用了水艺元素,不同形态的水景设计既丰富了空间的视觉层次,又可调节环境的微气候效应。软、硬质景观元素综合构成了立体化、主题化、人性化的整体空间环境体验。

建筑形体简洁,形态呈现不规则块状组合,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矿产金刚石的形态,表现出鲜明的建筑性格。不规则形体的组合使建筑的天际线在动态视角的观察下,呈现高低起伏的、丰富的变化。建筑体量基本采用石材全包裹,纵向错位拼接的肌理设计增添了建筑的挺拔与力感,石材颜色选择浅黄褐色拼色,具有辽南城市色彩的地域性。建筑表皮还应用了玻璃幕墙及百叶格栅,实现了内、外部空间的交融,公共文化建筑的开放度得以实现,城市表情,特别是城市夜景得到极大的丰富。

4、结语

篇9

我国的建筑能耗现状与趋势

我国建筑总能耗约占社会终端能耗的20.7%.其中,北方城镇建筑采暖和农村生活用煤约为1.6亿吨标煤/年,占我国2004年煤产量的11.4%;建筑用电和其它类型的建筑用能(炊事、照明、家电、生活热水等)折合为电力,总计约为5500亿度/年,占全国社会终端电耗的27%~29%.

1、北方城镇采暖能耗

我国北方城镇采暖能耗占全国建筑总能耗的36%,为建筑能源消耗的最大组成部分。单位面积采暖平均能耗折合标准煤为20kg/m2·年,为北欧等同纬度条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2~4倍。能耗高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围护结构保温不良。二是供热系统效率不高,各输配环节热量损失严重。三是热源效率不高。由于大量小型燃煤锅炉效率低下,热源目前的平均节能潜力在15%~20%.

2、大型公共建筑能耗

目前我国有5亿m2左右的大型公共建筑。耗电量为70~300kwh/m2·年,为住宅的10~20倍,是建筑能源消耗的高密度领域。调查结果表明,这类建筑能源浪费现象仍较严重,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3、住宅与一般公共建筑的非采暖能耗

我国城镇的住宅总面积约为100亿m2.除采暖外的住宅能耗包括照明、炊事、生活热水、家电、空调等,折合用电量为10~30kwh/m2·年,用电总量约占我国全年供电量的10%.一般公共建筑总面积约55亿m2.用电总量约占我国全年供电量的8%.

目前这两类建筑的能耗水平低于发达国家,这主要是由于建筑提供的服务水平不高。由于我国能源费用相对于居民收入偏高,绝大部分城镇住宅的用电水平较低,生活热水用量远小于发达国家水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宅和一般公共建筑内用户提出了更高的建筑服务水平要求。此外,近年来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一批高档豪华住宅,户均用电水平几倍甚至几十倍于普通住宅,此类高能耗住宅有大幅增长的趋势。对于能耗原本较低的一般办公建筑进行二次装修和加装中央空调系统,盲目提高建筑内部的“豪华性”,也会造成此类建筑能耗的成倍增长。

4、农村生活能耗

我国农村建筑面积约为240亿m2,总耗电约900亿度/年,生活用标准煤0.3亿吨/年。

目前我国农村的煤炭、电力等商品能源消耗量很低。根据调查,目前农村建筑使用初级生物质能源的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并在陆续被燃煤等常规商品能源所替代。如果这类非商品能源完全被常规商品能源所替代,则我国建筑能耗将增加一倍。

5、长江流域采暖需求

我国长江流域以往的建筑设计都没有考虑采暖。目前夏季空调已广泛普及,而建设采暖系统、改善冬季室内热环境的要求也日趋增长。

预计到2020年,长江地区将有50亿m2左右的建筑面积需要采暖。预计每年将新增采暖煤1亿吨标煤左右,接近目前我国北方建筑每年的采暖能耗总和。

我国建筑能耗发展趋势

我国能源供给和经济发展必须考虑新增建筑所需的能源供给问题。按照目前的建筑能耗状况,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比2004年增加2.5亿吨/年标煤和新增耗电5800~6300亿度/年,总计折合电力约1.3万亿度,新增量相当于目前建筑总能耗的1.3倍。

根据发达国家经验,随着城市发展,建筑将超越工业、交通等其它行业而最终居于社会能源消耗的首位,达到33%左右。我国城市化进程如果按照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使人均建筑能耗接近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需要消耗全球目前消耗的能源总量的1/4来满足中国建筑的用能要求。因此,必须探索一条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节能途径,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建筑节能的重要问题

当前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建筑节能。我们认为,要研究建筑节能的突破点,优化配置有限资源,进而推动我国建筑节能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1、走出集中供热分户计量改革的困境

改变供热计量按面积收费的方式,实行“分户计量,按热量收费”的目的一是促进建筑保温,二是鼓励行为节能。但分户计量不易操作。

采用分楼计量可以使计量改革工作走出困境。如果对每座建筑的用热总量进行计量并据其收费,楼内各户按面积分摊,计量工作可大大简化,可操作性强,分户墙传热等各种问题也可迎刃而解。按整座建筑供热量计量收费同样可激励新建建筑采用保温措施和推进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为了减少楼内局部空间过热的问题,可推行“供水温度分楼可调”新技术,采用混水或换热的方式调节每座建筑入口的供水温度,在建筑内实行“大流量、小温差、低水温”供热方式,在室外管网实行“小流量、大温差”的循环方式。可大幅度降低集中供热系统的热损失,从而显著降低北方地区集中供热能耗。

2、长江流域不宜发展大规模集中供热或热电冷三联供

目前在长江流域建设大型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热电冷三联供项目,无论是以燃煤还是以燃气为动力,都存在很多的能耗不合理问题。长江流域地区冬季短夏季长,而夏季使用发电余热制冷时的制冷效率仅为电制冷效率的20%左右。采用集中供冷要依靠大型循环管网输送冷水,这直接导致循环水泵电耗增加。

长江流域的特点是:冬季短,室外温度多在0℃左右;夏季长,普遍需要空调;梅雨期需要除湿;地表水资源丰富。对于这种气候与自然条件,应该发展各种热泵方式,系统解决采暖和空调需求。

3、科学规划南方地区建筑节能工作

我国南方地区建筑节能重点在于改善围护结构的保温。针对南方的气候条件,应推广各种屋顶遮阳、外墙遮阳、窗户外遮阳等措施,以减少太阳辐射;加强各种自然通风手段,通过自然通风缩短空调运行时间;开发和推广主动或被动式除湿装置,降低室内湿度,适当提高室内空调温度等,都可以产生更大的节能效果。

4、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消耗模式

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建筑容积率低;秸秆、薪柴、粪便等生物质能源丰富,生物质能源的生成物可被充分利用。农村的能源供应方式应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按照循环经济方式,发展沼气、生物质的高温热解制气、太阳能光热和光电应用以及风力发电。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常规商品能源的经济效益和可操作性也远高于城市。

5、发展和推广低能耗大型公共建筑技术

我国大型公共建筑不足城镇建筑总面积的4%,但能耗却占我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20%以上。发展出一套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低能耗大型公共建筑技术,可大大缓解由于目前城市建设中大型公共建筑比例的增长将造成的城市电力供应紧张状况。

篇10

1.1近人尺度原则

近人尺度原则在城市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内涵是建筑物的进出口以及底层部分的尺寸大小能给人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又能方便人们使用。其中,建筑物进出口是用户每天都要使用的部分,进出口设计质量对用户的感官刺激较大。所以在高层建筑设计时要将近人尺度设计理念充分地融入到设计思路中,合理地划分建筑物入口处的柱子、檐口、大门以及墙面的尺度,细化每一部分尺度,使每一部分尺度都能在满足用户对建筑功能性需求的基础上,又能给人们带来感官享受。

1.2细部尺度原则

细部尺度是指高层建筑所采用的施工材料的质感,是更为细腻的建筑尺度划分。在高层建筑设计时应透彻地了解人们对建筑材质的标准要求及喜好程度。一般情况下,我们对事物的评价,都是通过眼观以及手摸的方式去对事物进行进一步的了解,然后从主、客观角度对该项事物做出综合性评价。所以,设计人员应遵循细部尺度原则,采用人们能够接受的喜爱的建筑材质塑造建筑工程作品,给人们带细部尺度主要是指建筑材料的质感,指高层建筑更细分的尺度大小。

2城市建设中高层建筑设计要点

2.1高层建筑采光设计

随着人们节能减排意识的不断提高,发展节能型建筑是当今建筑工程领域发展的总体态势。高层建筑内的照明能耗比较大,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降低人工照明对能源的消耗及利用日光照明是当今建筑工程领域必须要重视的课题。目前,比较先进的日光采集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提高单位面积进光区的日光量,利用太阳光为建筑提供照明需求,可有效降低人工照明对能源消耗。(2)为了能在不增加窗户周围的阳光强度且能使其到达采光更深的工作区域,可以通过阳光发射到屋顶平面来完成。(3)在不改变建筑构造的基础上,如增大建筑窗户的面积或数量来采集更多的太阳光,而能较好地满足建筑内照明需求的同时又不会在强烈的太阳光下给用户带来不适感觉,可通过阳光直射阻挡系统来解决。该系统是利用光线的折射计反射原理为设计依据的。

2.2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是高层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抗震设计质量对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基于地震频发的现实情况,加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工作是现行建筑工程领域必须要关注及重视的问题。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候需要注意以下要点:建筑大厅的四角及建筑外墙位置应设置构造柱,并根据高层建筑要求的具体抗震等级合理确定构造柱数量。建筑框架山墙以及纵向方向的墙体是否设置构造柱用来分担砖墙荷载;在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前设计人员应深入到施工工地进行工程地质勘探,牢固掌握高层建筑施工所在地地质情况及发生地震灾害的频率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在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应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划分的设防等级进行设计不得以经验随意地更改建筑的设防等级,如果提高建筑的设防等级会额外地增加工程成本投入,而降低建筑设防等级则会降低建筑的抗震能力,一旦地震灾害来临将会对建筑及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危害。

2.3高层建筑的消防问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