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农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0年以来我国CPI持续走高,其中食品价格更是一路飞涨,农产品价格出现了所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产品在“最后一公里”出现了价格上涨最多现象,是现代流通体系尚未对我国传统农业实施服务与改造的结果。工业品流通有现代服务业体系的支撑,所以工业品没有出现产品价格“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要想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关键在于扭转农产品缺乏现代流通体系的不利局面,也到了理论界认真研究现代服务业如何改造中国传统农业问题的时候了。
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着作中认为,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技术。现代服务业能否成为改造传统农业新的生产要素,这是一个极具理论和现实研究意义的课题。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已发展到中级阶段水平,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6.6%,拥有6.2亿城镇人口①,但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未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特别是传统农业比重较高,依然主要依靠以工哺农等非市场化路径来发展农业,严重制约和延缓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笔者曾在《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工促农的产业路径》拙文中,理论上论证了农业现代服务业是以工促农的市场化路径,是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实现产业耦合的产物[1]61,但未从实证角度论证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实际绩效,本文将予以弥补与完善,并从理论上完整地提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这一命题。
二、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重视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应伴随经济学家批判传统发展经济学对农业的偏见,以及追溯到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思想开始。首先,1958年农业经济学家科克伦(Cochrane, Willard. W)提出了“农业踏轮理论”,他是从农业技术引进的角度来认识改造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每个生产者适应农业新技术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技术的跟进和应用心[2]。在20世纪60年代初舒尔茨提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的同时,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梅勒(John. Mdlor)也指出,促进技术进步是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关键[3]。以舒尔茨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虽然论证了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通过引进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等理论,但他们并没有解释如何引进技术及引进何种技术。直到70年代早期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YujiroHayami)和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拉坦(vernon w. ruttan)提出“诱发性技术创新理论”,才解释清楚发达国家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4]。拉坦和速水佑次郎通过研究发现,美国和日本两国走的完全不一样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认为应该为农业发展补充最稀缺的要素技术。换句话说,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决定了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安排,而不是取决于其技术的可能性(林毅夫,1988)。
综合当前国外现有的研究文献资料,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等领域,并把生产业作为高级生产业或现代生产业(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国外文献简称为APS)研究范畴,这一点与国内把服务业区分为传统和现代服务业有较大区别。目前,在浩瀚的外文文献中,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关系研究上。Kenneth A. Reinert(1998)从贸易理论的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生产服务作为直接投入对于农业产生积极影响,并构建了农村地区农产品产出模型[5];采用投入—产出表的相关计算方法,Postner H. Harry(1982)测算出加拿大1967—1977年的生产服务业消耗率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证明了生产业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在逐步增强[6]。(2)现代服务业为农业提供高科技服务研究上。Griliches(1958)研究发现,美国采用了杂交玉米技术后,社会回报率明显比未使用前高[7];Akino,Masakatsu,YujiroHayami(1975)对水稻、家禽育种等品种改良研究后发现,其社会回报率不仅对于发展中国家表现为显着提高,而且在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其社会回报率也相当高[8];David, Hall Toole(2000)研究了这一领域颇有影响的三十余篇文献后得出结论:多数学者研究结论支持公共农业科研投入和私人科研投入呈现为互补关系[9];Bennet(2002)认为科技成果要想真正转化为农业的生产率,需要市场交易来完成[10]。(3)现代服务业为农业提供其他生产服务研究上。Pearce(1990),Oppermann(1995),Swarbrooke(1996)认为现代服务业对传统旅游市场的升级与改造,使得农业旅游成为经营者投资的重要领域[11],ArloBiere(2000)认为,应该单独开设一门农业贸易物流课程,并应在农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内容上进行重点讲授[12]。
在国内文献中,黄佩民、孙振玉(1997)首先提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业这一与“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密切相关的概念。随后学者开始重视研究这一问题。李桐山(2003)认为,与传统农业服务业相比,现代农业服务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服务业,具有与市场机制、高新技术和信息平台相适应等特点,并提出了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3]。刘立仁(2005)认为,建设现代农业不仅应包含大力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内容,而且也应把其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并首次对其进行分类研究[14];韩坚(2006)认为,农业生产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新途径[15];陆云福、温月清(2007)以苏州市为例,刘峻岭(2007)以贵州省为例,分析我国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6]。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在相关概念使用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学者同意使用“农业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另一部分学者赞成使用“现代农业服务业”这一概念,因此,在内涵界定中出现了概念混乱等现象[1]62。本文认为,使用“农业现代服务业”更能体现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总之,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在实践领域已经承担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功能,本文提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这一命题,并试图系统地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
三、理论框架
本文从产业耦合视角出发,从理论上证明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最终的结果是诞生了一个全新的产业类型即农业现代服务业,并寻找了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
被现代服务业服务的生产者,应包含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等所有产业的生产者。因此,根据服务与改造对象的差异,本文将现代服务业依次划分为改造农业的现代服务业、改造工业的现代服务业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现代服务业,它们与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关系及形成机理见图1。所谓工业现代服务业是指现代服务业对传统工业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为工业生产提供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和商务等服务。其服务的核心价值为工业技术改造与升级提供智力、金融和现代商务的服务。
图1 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
从狭义上讲,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传统服务业一般是指餐饮等与吃、穿、住、行相关的为人们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新产物,主要产生于工业比较发达的阶段[17]。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经验,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因此,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动态概念[18]。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服务业会拓展新的领域和增加新的内容,新的现代服务业会不断涌现出来,旧的现代服务业也就逐渐“沦落”为被改造的传统服务业。
农业现代服务业是本文引入的最核心的概念,也是本文试图为学术界和实践中着力引入的新概念。所谓的农业现代服务业,是指从工农业和服务业中分离出来而又经过适度产业耦合的,借助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的新型产业[1]62。本文继续沿用刘立仁对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分类标准,将农业现代服务业分为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现代农产品物流、良种引进服务、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中介服务、现代农业保险、现代农业信息、农业观光旅游等[14]。农业现代服务业最核心的功能是借助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等优势改造传统落后的农业,帮助传统农业走上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使其具有现代化的产业标签。因此,农业现代服务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可能更大,因为发展中国家多数是传统农业大国,急需要现代服务业的引植和服务。当然,现代服务业的孕育离不开发达的工业和科技,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普遍滞后,国民教育程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引入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循序渐进。
(二)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依据
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蜕变的技术需要
服务业发轫于工业,而工业又发轫于农业,所以,从产业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农业中最优秀的要素依次被工业和服务业剥离了,那么,农业成为弱势产业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仅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和技术革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外力即外来的技术和服务,特别是最新的科学技术、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而现代服务业是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的部门[19]。因此,改造传统农业所需的技术不仅可以由现代服务业来提供,而且与现代服务业的本质内涵相匹配,同时也是其拓展发展空间的自身需要。
篇2
经济学是处理资源配置、解决资源稀缺性和需求的学间,而农业经济学也是在解决如何更合理更有效的配置农业资源、要素、取得更大农业产值,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间题。互联网+农业也是在传统农业和农业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的要素和互联网经济的营销演化出的新的农业经济模式。
1 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被认为低效,但在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传统农业是被认为要素是被充分配置了的,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是资本的不足和现代技术使用的欠缺,以及销售渠道的不通畅和抽成。农业的获利空间和发展被压制了,体现在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和农产品的原料化,与市场的脱节。由于这类原因,农业产品多根据生产者自己的少量信息与主观判断实施自己的生产计划,结果只能取得市场的平均收益,这种局面容易往复循环,风险来临时没有防范能力,再次返贫,影响农业农村发展。
2 互联网农业及现状
互联网推动农产品销售模式升级,农业生产的附加值有效提高,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度改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2)使营销人口变得便利与高效;(3)突出了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品牌形象;(4)优化提升了农村的金融服务水平。
中国目前全国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已超3万家,农产品电商平台已有3000家。2013年底截止,中国农村地区网民数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增长率13.5%。预计2015年底时,我国互联网总人口会突破7亿,比例近500Io,农村市场占260Io。大规模的农村网民数量将为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保障。
二、相关理论依据
1 微观经济学理论依据
蛛网效应的迟滞作用。一般来说,农业在生产形式和生产组织上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低效、松散和落后的。依靠荒地的开垦和增加人力的投人来实现产量的增长,而在市场这端,由于销路的不畅,生产个体的孤立,收购商的强势压价,很难取得高收益,而且由于蛛网效应,价格反馈的迟滞,往往会出现需求和供应的脱节。从互联网+农业很多取得较好收益的产品来看,不仅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线上线下分析消解了蛛网效应,而且新的产品及业态能够满足消费者心理和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价值,即抓住消费者偏好这一因素,使得生产者获得了高出甚至远高于平均收益的溢价。
2 C-D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模型)的变型
篇3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农机推广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159-01
农机推广,是指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改善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最大限度的提高农业生产率、经济效益,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机推广,就是运用农机推广手段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过程普及应应用的过程,农机推广包括试验、鉴定、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农业推广势在必行,结合实际,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开展农机推广,早日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繁荣农村经济,更快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农机推广的重要性
农机推广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机的推广,是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及技术的应用重要手段,是使机械化更快更好的发展,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不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转变生产方式、优化农业发展,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在现代化农业中,有许多方面是靠机械化才能实现的,如,节水灌溉、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深度施肥、高效收益、设施农业等,如果单单靠传统农业的方法来做,是无法达到效果的,而且还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农机推广大大地减轻的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农业发展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缩短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
农机推广大大解放了劳动力,使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我国其他产业的生产当中去,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入。农机推广代表了农村先进的生产力,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是农民生活更加富足的重要条件。农机推广还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的不断深化改革,农民收入增加,缩小了城乡距离,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使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农机推广创造了绿色、节约、规模的农业发展模式,资源消耗少,效率高,污染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虽然有了一些进展,具有初步规模的,但在一些偏远地区,农业技术水平还是落后的,仍在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科技成果没有得到转变和使用。一些基层的宣传不够,农民不能充分的了解机械化的作用。而经费不足、缺乏示范基地、办公条件简陋、设备老化、推广手段落后、知识水低等也是一些地区农机推广不能实施的原因。
有的地区由于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推行不了大规模大范围的机械化作业,土地分散不集中,各家各户实行小农生产,不能集中进行耕种,不能适应当地的需求,导致农机推广不能实行。部分地区经济落后,没有能力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农业机械使用的对象主要是农民,但由于他们普遍的文化素质偏低,致使他们接受新事物的时间较慢,而且小农心理根深蒂固,对新事物、新技术存在怀疑,甚至抵触心理,这极大的妨碍了科学技术的推广,妨碍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另外,由于从事农机推广的人数有限,许多农业机械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技术需求得不到解决,农业推广部门的工资较低,待遇较差,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推广人员的年龄逐渐老化,知识水平逐渐降低,推广工作越来越难,推广的观念和技术也相对滞后,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使农机工作难以开展。
三、农机推广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解决农机推广中的问题,首先,政府要要对农机推广做出支持,积极改善基层工作站的工作条件,建立健全农机推广体系,增加推广经费,培养专业农机推广人才,组织农机人员定期学习进修,提高专业素质,制定相关制度和奖励机制,激发推广人员的活力与积极性。培养技术精,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政府出台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的购买积极性,只有农民有购买欲,农机推广才能进行,农机宣传才能确定方向;其次,要改变推广方向,提高推广效率,推广规模要扩大,下基层,使每家每户都能了解农机推广,扩大服务领域,保证技术指导和售后服务,把农民需要的技术、机械送到家。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争取政府的重视,保证经费充足,另一方面,通过现场示范等让农民了解新技术的效果、作用,吸引农民关注。
建立推广的信息网络,使农民了解到最新的农机动态,技术方面的更新,政策法规,以及适用的农产品,如,利用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渠道使农民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农产品,也可通过各种渠道将农民的意见和需求及时反馈会农机部门,让农机部门与农民互通信息,提高推广效率。
四、结语
农机推广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机的发展,农机的发展,离不开农机科技推广,农机的推广是将传统农业转变到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综合效益提高的重要措施。在农机的推广中,要推广先进的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机械技,要及时更新观念和技术。农机推广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推广人员需要做出长期宣传和技术服务,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线全忠,王振成,刘洪祥.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03).
[2]宋守江.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机推广与电气化.2010(02).
[3]黄和祥,刘守祥.我国农机推广发展过程、影响因素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0(03).
[4] 林芳. 浅谈我国农机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福建农机. 2010(01) .
篇4
农业信息学是用系统分析的原理研究农业经济活动中信息的产生、存储、加工、输出和综合运用。农业信息化是国际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摆脱传统农业生产的经验性、粗放性、局限性和低效率等落后现状,实现农业生产的数字化、定量化、智能化、精确化、高效化和科学化,有重大意义。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已经陆续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在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石河子大学是诞生于新疆兵团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农学是学校传统优势学科。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规模化集约生产条件下,始终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兵团六大精准技术的推广应用、全国节水示范基地的建设等一系列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在新疆兵团大规模应用,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兵团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需求,急需为兵团培养大批具备现代农业生产管理知识和经验的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围绕我校加强基础、拓宽面向、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方针,学校面向农学、植保、园艺等植物生产类专业开设了《农业信息技术》专业选修课程。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农业信息采集、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数据分析、农业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作物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精确农业技术和农业信息网络等技术的技术原理、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因此在石河子大学开设《农业信息技术》,对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能力,满足兵团和国家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模式
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农学、园艺、农业机械工程和信息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少、精、宽、新”的方式阐述绪论、地理信息系统、农业遥感监测、全球定位GPS系统原理和应用、作物模拟模型、农业专家系统以及精确农业技术的应用。课程选用的教材为曹卫星教授主编的《农业信息学》,教学参考书为李军教授主编的《农业信息技术》,授课方式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由于这门课教学章节多,教学内容广泛,知识点众多,相关专业知识更新快,要求教师授课注重基本原理和新技术应用,体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鼓励、启发学生思考与探究,重视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分析、总结,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求知、自我发展的能力。另外,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条件与资源,制作内容丰富、效果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形象展示基本原理,信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的应用,使得课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求知欲。在实验课中,需要结合理论和案例的应用,使学生能够上机实践,会使用硬件仪器进行数据测量及数据下载和分析,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对信息农业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篇5
1.1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
1.1.1按照地理区位因素分类
(一)资源型县域经济。
资源型县域经济是指县域经济的发展依托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例如丰富的矿产、森林等进行规模型的发展相关产业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有效持续发展。该种发展模式典型分布于我国山西省以煤炭资源为基础而发展的县域经济。
(二)区位优势性县域经济。
区位优势型县域经济是指县域经济的发展依靠地理区位,临近大型甚至特大型城市。在这类城市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积极的承托相关产业,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化现象,最终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此类发展模式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三)区域人文优势型县域经济。
区域人文优势性县域经济是指县域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历史沉淀的基础上,丰富的人文资源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经商的历代传统形成民营经济的发展。此类发展模式最为著名的是温州、宁波一带的民营经济。
1.1.2按发展程度因素分类
(一)发达国家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县域经济是指存在于发达国家的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的县域经济也曾面临拖累整体国家经济的不利局面,通过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改变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率,同时及坚持市场选择、政府主导以及政策法规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了城乡差距,使发达国家的县域经济趋于稳定。
(二)发展中国家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县域经济是指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在发展的一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经济发展分布不均(例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县域经济明显好于中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偏向于资源型经济,同时对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不高和再开发力度不足,导致严重的资源破坏以及环境问题的出现。
1.2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据最新的人口普查表明,现如今中国城乡人口占总人口的49.68%,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相比较之前的人口普查数据,出现了城镇人口比例上升,农村人口比例下降。而在农村人口中更多的是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劳动力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是现如今劳动力广泛积聚于大型城市,县域经济出现劳动力相对短缺的现象,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三大产业比例协调的矛盾。
县域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如何正确的协调三大产业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会决定此类县域经济的发展结果。同时,县域经济的不同分类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三大产业的比例不同。所以如何正确的协调三大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
二、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关系
2.1农村城镇化的概念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村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重新分配的结果,导致的是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镇集聚,是一种渐向的人口流动过程。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较明显的表现为:①人口由农村转移至城镇;②非农产业的集聚化现象日渐突出;③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地区内传统农业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下,生产效率提高,农业大生产化时代到来。
2.2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如何完成资源的再整合以及农村城镇的建设问题都是艰巨的难题。与此同时,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对于整体经济以及局部经济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建设对经济全局的意义。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整体经济状况低于全国总体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又面临发展不均衡的状况。面对种种农村经济的问题,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对于经济全局的作用尤为突出。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一步,在发达国家历史经验上,通过“市场机制、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实现的城乡一体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小现有的城乡差距,同时对于经济的整体长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当中,因地制宜的选择重点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利用市场的决定作用,去发挥潜在资源的内在价值,从而实现农村城镇化。
(二)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微型经济体的意义。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广大的农村居民,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化的生活方式逐渐进入了农村,同时经济水平的提高,生产要素的再组合改变了以往的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状态。农村居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将传统农业特色产品进行整合,实现了大生产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有些农村居民在城镇化过程中利用农村劳动力、地租廉价的优势,进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2.3农村城镇化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2.3.1农村城镇化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涌入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在带来这些城市繁荣的同时,也给这些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城市管理以及交通等诸多问题。久而久之,随着这些特大型城市的成长,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问题,这些剩余劳动力不得不再次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然而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在市场机制的决定作用的发挥下,县域经济亟需大量的劳动力承接由这些特大型城市转移来的相关产业,此时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加速的同时,给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3.2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县域经济产业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涵盖面包括城镇和农村两个主要的方面。在城镇这一块,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城镇面积的扩张,大量的占用农业用地,建设工业园,发展工业,这样的建设确实可以保证经济的发展,但也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农村城镇化建设对于县域经济产业的协调有着巨大的作用。广大的农村地区一直都是依托传统的农业维持基本生计,农业城镇化的建设,市场机制的进驻,可以为传统农业的大生产提供可能,通过各种资源的重新整合,因地制宜的发展相关传统农业,带动经济要素的发展,实现县域经济产业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江西省余干县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
3.1重点产业建设现状
江西省余干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物产丰富,毗邻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是传统的“鱼米之乡”,在传统农业当中,渔业和水稻种植业的比重占据明显优势。所以在农村城镇化建设当中,渔业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对于余干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经过近几年余干县渔业和水稻种植业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同时在发展中又面临着相应的问题。传统农业的突破: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当中,渔业的发展在政府引导下的改变技术的基础上,顺应市场机制,积极向大型城市供应淡水鱼,取得了较大的收获。渔业在“科技入户”的指引下进行“数字养殖”,从鱼的品种、水质的监控、投放鱼苗的时间的选择都进行精确化。乌鱼的池塘养殖面积达到8470亩,黄鳝网箱养殖达到6310箱。同时,乌鱼的死亡率为2.9%,较先前年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水稻种植业方面,余干县也在推进科技种植,运用地理GIS技术对土壤环境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政府加以引导,推动水稻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的问题:作为农村城镇化的重要一环,渔业和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同样存在发展难题。首先,在科技入户上面临技术交流困难的难题,由于网络在农村的覆盖面不足,相关技术的传递上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次之,农村现有人口中,比较易于接收新技术的青壮年由于外出务工,在技术传达度上不甚理想;最后,对于传统农业的相关经费存在短缺现象,致使渔业和水稻种植业者生产积极性不高。
3.2余干县县域经济新兴产业布局现状
余干县在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的同时,对城镇布局进行了规划,在黄金埠镇建立了工业园区,工业园的建设是基于黄金埠发电厂建设发展的工业园区,现如今,已成为涵盖医药、电力、建材、机械、食品、纺织、服装开发等行业的综合园区。综合相关因素不难发现,黄金埠工业园区的建设有以下几点优势:交通便利,运输便利:紧邻济广高速,并有江西省第一条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与之相连,距离南昌昌北机场和景德镇机场仅一小时车程,距离江西省道路交通枢纽城市鹰潭仅30分钟车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抓住大型城市的转型契机,积极承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大型城市纷纷发展高科技密集型产业,纷纷向内地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时机。利用自身劳动力廉价的优势,集中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积极承接服装、电子装配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些举措有利于解决劳动力就业难题的同时,对于发展县域经济的新兴产业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余干县政府在努力推进教育可持续发展,通过“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施“均衡教育工程”保证农村优质教育、实施“教育阳光工程”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上述工程在很大意义上有利于解决人口素质问题,同时,为了保证相关产业的技术专业难题,余干县加大推进“职业教育”,县政府投资500万元,兴建了6000㎡的县职教中心,有力的解决了相关产业的一线工人缺乏的难题。
3.3余干县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问题所在
城镇化布局呈现混乱局面,造成较严重的房屋浪费问题。余干县在农村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设当中,采取的是以工业园的发展为中心,临近县城布局新兴产业,带动城镇化进程,而远离县城的农村地区依托自身资源,促使传统农业市场化转型,推向市场。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临近县城布局新兴产业出现了城北、城西、城东各种工业园兴起,但又未能长效发展的尴尬局面,废旧厂房出现搁置现象,同时工业园附近的环境问题日渐严重。长此以往,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经济资源的再开发不足,三大产业平衡度依旧不足。在余干县的农村城镇化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设当中主要着力于解决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问题,对于第三产业这种高附加值、高回报率的产业的布局出现了明显的漏洞。余干县在城镇化建设初期强调要建设成为“省会城市南昌的后花园”,在完善了相关的基础设施之后,没有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致使现如今三大产业的发展不平衡日趋明显。
四、县域经济农村城镇化建设经验
4.1农村城镇化建设经验分析
4.1.1江西省婺源县农村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江西省婺源县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兼带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县域经济类型。从历史资料来看,婺源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山区县,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当中,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发潜在经济发展因素——旅游经济,使县域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2012年全年,生产总值增长15%(现价),财政总收入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城镇化率提高2.5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城镇调查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及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而作为婺源县支柱产业的的旅游业更是达到全年接待旅客41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8000万元,综合收入10亿元的成绩。
4.1.2安徽省怀宁县农村城镇布局发展县域经济。
安徽省怀宁县自1998年县城搬迁以来,进行了怀宁县开发区的建设。到2014年上半年,怀宁县实现财政一般预算9.8亿,其中税收收入6.94亿,增长15.8%,规模工业增长值46亿元,增长13.5%,全社会规定投资61.9亿元,增长20%。现如今,怀宁县开发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开发区的建设上进行分期建设,一期规划建设综合园区,二期规划建设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精密电子等专业园区,三期规划建设新型建材、新兴能源等专业园区。在开发区的建设上严格按照“全面建成、企业驻满、拉开框架”的步骤进行,同时交通网络、学校、广场等基础设施完善,逐渐形成农村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的典范。
4.2余干县农村城镇化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篇6
摘要:浙江省诸暨市作为浙江省农业生产大县和强县,浙江省委省政府在诸暨作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计划,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同时,鼓励发展电商农业,“聚土地”这一农业电商项目应运而生。本文总结并分析了诸暨的农业电商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当地农业电商发展的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 :诸暨市; 香榧; 聚土地; 农业电商; 土地流转; 冷链物流; 信誉机制
引言
浙江侬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现在已经跻身平台的身份推进该项目,所以该公司吸引商家入驻该平台,接着承包商首先通过将农民手里的土地的使用权收集起来自己进行负责管理,其中规模较大的承包商可能会去寻求二级承包商,然后由二级承包商负责,最后客户通过公司自主研发网站(jutudi.com)这一平台对土地的使用权进行认购并获得相应的农作物产出、享受规定的附加服务。对于承包土地方面,合作方式多样,如诸暨地区承包土地的合作条件之一是发给农民固定工资雇佣其协助种地,与此同时,农民也享有该承包地剩余未被订购地的免费使用权。
1、诸暨市农业电商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政策上偏重发展特色传统农业经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当地农业电商发展
浙江省诸暨市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香榧种植经济,使其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了一条低污染、低能耗的经济发展新路子。团队此次考察的诸暨市赵家镇的西坑自然村是当地最有名的香榧产地之一,被誉为“中国香榧王”的古香榧树就生长在西坑村的马观音山上。为帮助当地农民致富,促进多功能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诸暨政府改进生产经营机制,为村民送去扩大香榧种植的资金和栽培技术,使香榧的产量和质量逐年提高。
现在西坑村香榧种植的年人均收入可达1.5万元。由此看来,诸暨当地在发展传统特色农业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综合知名度、产品影响力与附加值等方面,不可否认仍有瓶颈存在。
相较于诸暨市近120万人口总量来说,从数量上来说,香榧的所属主是占总人口很少的一部分,而且香榧树作为一种世界稀有的经济树种,具有果用、药用、油用、观赏等众多价值,所以从历史上以来所有权都是世代传承。且古香榧群在绍兴市的辖区诸暨市、嵊州市、柯桥区三区(市)都有分布,且一般生长在海拔200-800米的山地地区,这一客观因素决定了发展当地特色传统农业经济成果的受益者只是一小部分,真正能享受到集观光、旅游、休闲、购物与一体的统特色农业经济的收益群众小,除了香榧种植外的农用耕地的种植利用情况极少得到政府的支持与引导。
1.2 农民对农业电商的专业知识和理解不足
浙江省委省政府在诸暨作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计划,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同时,鼓励发展电商农业,为此,诸暨市政府曾在2011年投入了近千万的财政资金用于开展农民的电商素质和互联网思维的培训工作,培训的农民数达到2万余人。培养他们的农业专业技能以及转移就业等技能,培训对象从蓝领农民到初高中青年农民到退伍军人。
调研中笔者了解到,农民在“聚土地”项目中承担的角色是把闲置土地的使用权承包给从事土地种植管理的当地合作社,进而负责当地合作社分配给他的农作物的种植、农作物的打包运输等基本工作,调研中农民虽然对项目持肯定态度,但是80%的农民并不是很了解项目的来龙去脉,只是知道按要求把地种好,按时交货即可,对产出的去向、运营模式并不关心,甚至出现了因为农民直接装车而导致的货物损坏等问题。公司只是前期派人到田间和农民商议并签署协议,后期没有更多的交流。
1.3 农业电商运营商的信誉机制有待加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生鲜食品绿色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聚土地”项目提出承包土地做地主这一概念意在打消消费者在这方面的疑虑,但客户收到的产成品是否产自自家土地这一问题还没有办法彻底解决。尽管电子商务企业提出未来将会建设相关的溯源系统,但是目前还未提上日程。并且平台化之后,对于平台上的供应商或土地承包商溯源问题将更加得不到控制。
1.4 物流配送瓶颈亟待解决
目前物流的配送是视每个商家的实际情况而言的,但是很难保证生鲜农产品能够在最新鲜的期限内送到消费者手上。尽管侬联电商只是一个平台商,但是依然会引起消费者对这个平台的质疑,进而对“聚土地”平台的忠诚度下降。如此一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平台的发展,进而影响诸暨当地农业电商化的发展。
1.5 农业电商的产业链的附加服务方面不足
浙江侬联电子有限商务公司的目标是打造农业互联网社区,公司的发展预期是会给订购我们土地作物或产品的消费者分发指定的专用社员证,提供规范的凭证入住及旅游,后期会扩展拓宽平台,丰富聚土地的运营模式。但是,聚土地所承诺的附加服务在一些新加入的地区还没得到实行,有的为实地观察旅游的消费者提供的住房还没有联系好,这会让消费者的体验度差。公司宣传的其他旅游项目,例如音乐节、野营等等的实施也不是很普遍。
2、诸暨市发展农业电商建议及展望
2.1 农业电商生产标准化
生产环境标准化。虽然浙江省诸暨从一开始就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目前大多数的土地以及生态环境相对洁净,但是,众多个体农民的不正规的农业种植以及农业生产中的农产品质量保证的附加品的环境污染仍然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生产过程中实现组织化和专业化。
据笔者所在团队调研结果了解,由于“聚土地”项目的土地在种植过程中采用就近策略,即直接找寻离被认购田地距离近的农民种植,确保管理的便捷性。这样便不可避免导致生产规模小,加之农民的电商专业知识不足以及合作社所起的粘度作用的降低,使得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低,难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利益的维护。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由于生产链的分散,难以溯源,随即导致对整个“聚土地”平台的信用度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者建议,侬联电商公司在实施“聚土地”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实现规范化推进工作,引导组建专业的农民合作社是很有必要的。与此同时,由公司选派专业人员对参与到“聚土地”这一项目中种植工作的农民进行专业的培训,积极推行标准化的农业生产。
生产监督完善化。而对于较为分散的农村,未来应健全承包商与公司及农民之间的合作制度,承包商应积极响应视频实时监控、溯源系统等各项设施的建设。
2.2 争取当地政府部门扶持
目前当地农业电商的龙头项目“聚土地”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但是由于规模还不够大,宣传力度并不到位,仍存在许多的局限性,许多农民对农业电商这一新型模式了解度不够,信任力不足,对土地流转的具体过程的了解也不够清晰,对是否加入聚土地项目仍有存疑。另一方面,电商公司与农民的联系也不够紧密,二者联系的中间人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不利于整合资源,共同发展。
对此,应积极与当地诸暨市市政府部门沟通,阐明聚土地项目对有效利用闲置土地、增添农民收入可以发挥难以忽视的巨大作用,争取政府对税务部门做出关于本项目运营过程中的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的指示。以此来降低“聚土地”项目的成本,促进聚土地平台更好更快的建设。另一方面鼓励并协助当地农民建立生产合作社,政府鼓励借助聚土地等农业电商的项目处理解决好农村现有的剩余劳动力。
2.3 引导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程序向正规化方向发展
随着“聚土地”项目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而带来的问题也会逐渐显现出来。由于很多农民对“聚土地”项目的信任度暂且处于“等待检验”的状态,而且由于农民自身对农业电商知识的尚不完备,因此忧虑自身是否真的能从中得到切实的利益,所以很多农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合同和协议时, 签署的合同大多属于一年一签的状态。这一现状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聚土地平台的发展瓶颈。
为了解决土地使用权流转周期短的问题,落实好农民的土地的使用和财产权的问题,稳定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各项联系是使聚土地项目真正的“聚”起来的前提条件。侬联电商公司应积极与聚土地项目的基地所在地的政府沟通,争取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确定土地使用权承包的规范的正规的登记和颁发证书的机构。让参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农民真正吃上一颗“定心丸”。使农民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理解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三权分置,进而通过公平的协商,农民和聚土地项目的各级承包商能够签订长期的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合同,改变目前的一年一签的短期合约签订现状。这一问题的解决必将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模、农业电商化的更好更快的实现、规模化的经营和发展成为可能,最终实现“双赢”,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和浙江侬联电商公司“聚土地”项目的繁荣发展。
2.4 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针对物流公司,承包商可以根据城市的远近来确定适当的运输物流公司,以此来尽可能降低承包商的成本。“聚土地”项目应切实加强资源整合,加快聚土地项目的基地所在城市的自有冷链物流和农产品物流的仓储建设工作。在土地认购用户距离基地近(比如说距基地200公里以内)的情况下可以在基地城市进行自建本地物流,争取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如果基地没有自建物流的条件,农产品的运输可以在基地负责人的指示下不同的距离采取合适的快递,在保证速度的同时最大可能的降低不必要的费用。比如,近距离范围内采取申通等一些普通的快递公司,远距离的采取顺丰快递。如果因为认购用户的距离离本基地的距离过于遥远使得在农产品的预期保鲜期内无法到达,可以推荐距离用户近的基地或者给予劝退建议。
2.5 完善增值服务体系
建议与诸暨当地旅游社合作, 提供一体化、丰富化的旅游项目。开发更多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例如烧烤晚会、音乐节等项目,增加旅游的趣味性,提高客户参与度。另外,为客户推荐或赠送旅游保险,确保客户的人身财产安全。增值服务方面,应多管齐下,以增强客户与公司项目之间的粘性,以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除旅游之外,应增设其他附加值高的服务,例如:加工农副产品、礼盒、采摘等。可以促进农民自主创业,将农村资源有效整合,使得农副产品产业化生产。
3、总结语
诸暨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等优势,“聚土地”项目的引进是诸暨大力发展农业电商、打造自主农产品品牌的极佳契机。该模式将实现了电子商务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有机结合,将网上特色众筹和网下的传统种植相结合,将电商农业和生态旅游有机巧妙的结合。这既是新型农业众筹、农业电子商务化的创新,也是在传统农业在信息时展的广阔前景的体现。一边是经历千年不曾贬值的土地情节,一边是起步仅仅三十年却热得烫手的互联网电子商务,两者相结合碰擦的火花无疑是灿烂而不可估量的。
参考文献:
[1] 陈俊金.聚土地_消费模式的破茧之路[M] 食品工业科技,2015.
[2] 蒋婷.保持发展定力增强改革动力[M].浙江经济,2015.
[3] 杨共鸣.会稽山古香榧群传统农业动态保护途径探讨 [M]. 湖南农业科学,2014.
篇7
>> 探索江苏低碳农业新模式 我国低碳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问题研究 建筑电气与低碳节能的创新模式研究 创新模式 提升素质 基于“生态文明”观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创新模式研究 产业集聚视角的农业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特色农业产业市场营销创新模式研究 创新模式,低碳环保洗衣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模式的探讨 协同创新模式提升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质量的研究 生物碳汇类型的特性研究 研究草原碳汇经济的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研究 侗族糯禾种植的传统知识研究 农汇网:开拓农业全产业链新模式 “互联网+”促传统农业启动营销新模式 低碳经济路径下的绿色金融创新模式探讨 低碳知识管理的创新模式及高校馆藏资源利用刍议 新时期农业院校“党建创新+服务三农”新模式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3-11]。 要改变这个比例将涉及到地球生命体系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人类改变不了的客观事实。这两项事实都直接意味着,人类社会对碳汇消费的依赖是无法避免的,而节约碳汇和提高碳汇积累都要受到上述客观因素的限制,因此人类掌控下的调控空间其实十分有限,人为夸大创新的作用无意乎是自欺欺人。
只要我们能以上述认识为基础去认真探讨侗族传统农业碳汇积累的创新模式,那么其内涵理应包括如下3个方面:其一是创新的实质;其二是创新的内容;其三是创新的渠道。
(一)创新的实质
具体到碳汇积累的创新模式而言,其实质在于,需要通过文化再适应的手段,借助于对资源利用方式的优化,使民族生境中的生命物质和生物能的年增长量得到提升,同时又使已经形成的生命物质和生物能能够更长时段延迟降解和消费,以便尽可能地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的含量,相应提高大气中氧气(O2)的含量。换句话说,凭借对这一创新模式实质的认识,必须意识到,对已经具有较高碳汇积累价值的各民族传统农业,要进一步提升其碳汇能力,就只能凭借对资源利用方式的改变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去提高对太阳光能的利用比例,同时降低对生命物质的降解和消费速度,而且上述过程还不能扰乱相关民族文化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这显然是一项至艰至难的任务。要化解这一难题,此前的研究基础很难提供直接的指导作用,更难以提供可以直接借用的经验和理论指导,这更增加了创新的难度。总之,在这里谈创新模式是一项极为严肃的命题,容不得感情用事,更容不得随意夸大创新的空间。
(二)创新的内容
创新并提升特定民族传统农业的碳汇积累模式,理应由2个主要方面构成,同时还需要3个次要方面的配合,才成其为完备的创新模式。
第一个主要方面是指,如何提高传统农业中单位面积内生命物质和生物能的年增长量。对于这个问题,此前已有的研究通常都是剥离开生态环境的系统观和民族文化的整体观,去就单项产品的产量展开讨论。比如,我们要提高每亩水稻的年产量,农学家们几乎脱口而出就会从水利、肥料、良种、病虫害防治等等罗列出各种可资创新的项目。从表象上看,似乎条条在理,只要做好了这一切,似乎水稻的产量可以大幅度增长了。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纳入碳汇积累去加以考量,情况会变得异常复杂。我们仅增加稻米产量不行,因为生产稻米的目的是消费,而不是将它贮藏起来,这样不利于碳汇的提升,反而更应该注意稻秆和稻梗中包含的碳汇。光考虑稻秆和稻梗的增长量还不行,对稻田中其他生物包含的碳汇也应当引起重视。因此,需要看到生态系统的构成极其复杂,能够产出稻米的空间范围极为有限,在这样有限范围内种植稻米的同时,还必然要置换掉其他众多的生物物种。被置换掉的生物物种中,其碳汇积累量大多数比稻田中产出的稻米还要高得多。就这个意义上说,稻米的产出量仅是碳汇积累的有限构成部分而已,要确保总碳汇积累有升不降,决不能光增加稻米的产量,而是要保证稻田中生物物种的多样化并存和食物链的拉长,才能获得较高的生物物质和生物能的积累,同时又能极大的压低生物物质的降解速度,才能促使单位面积总碳汇量的稳定和上升,这才算达到了创新模式的部分目的。明白了这一切后,我们总算可以知道,创新模式的提出,其实隐含着极为艰巨的探索内容。
第二个主要方面在于,如何延缓有机碳化合物的降解,也是提升碳汇积累创新模式的必备内容。如何实现这一创新,同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现代技术当然有众多的备用手段可资借用。众人都知道,把任何有机物冰冻起来,它都不会快速降解,从而可以成为永久性的碳汇贮备。例如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浓缩,在44个大气压下,使之变成液态,经过密封罐装后,无论是埋于地下,还是沉入海底就可以实现超长期贮存,从而提高碳汇贮备。但问题在于,要做到这一步,需要投入的能量以及必然要涉及到的碳汇消费将是一个天文数字,用这样的办法去创新不仅收不到节约碳汇消费的预期目的,反而会扩大碳汇消费。进而还必须注意到,有机物的降解和消费,其实是生态系统运行的常态,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窒息或中断了这些环节的运行将意味着对整个生态系统运行的扭曲,同时也扭曲了相关的民族文化。如果这两样都失去了常态,单纯的碳汇积累还有什么用处。有鉴于此,即令是要延缓有机碳化合物的降解,也绝对不能违反生命和生物的本质,也不应违反相关民族文化运行的常态。从中可以看出,要做到这一步,同样具有极大的难度。
除了上述两个主要方面外,并存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并存文化之间的协调,政策法令的匹配,对上述两个方面都可以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因而也是探讨提升碳汇积累创新模式必须兼顾到的内容。
(三)创新的渠道
实现模式创新,显然是一项时代的产物,立足于当今的社会现实,创新模式至少包括如下内容:一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增长,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文化多样性并存、生物多样性并存价值的认识;二是市场的活跃,法制的健全等相关的派生特征也应当是模式创新的新前提、新基础。立足于上述各项内容,去实现提升碳汇积累模式的创新,其渠道显然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但就其基本渠道而言,却不外乎如下3个方面:传统必须与现代科技接轨;利用与维护必须实现辩证统一;创新与巩固必须高效兼容。经得起上述3个方面检验的渠道,才具有实际意义。在本文中,我们将遵循这一要求去探讨提升侗族传统农业碳汇积累的创新模式。
二、提升侗族传统农业碳汇积累的创新模式
要真正提升侗族传统农业碳汇积累的水平,其实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间既需要现代科技的支持,还需要借鉴其他民族的优良传统,更需要正视当地生态系统和侗族文化对提升传统农业碳汇积累的制约因素,其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
(一)创新的制约因素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他们都认为,侗族的传统农业其单位面积可以形成的碳汇积累已经达到了我国西南低山丘陵类似人为生态系统中的较高水平,要想在这一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去提高其碳汇积累水平,存在着诸多的终极性制约因素。比如,太阳光照是现实条件下根本无法改变的终极限制因素之一,如果要改变现状,增加其光照强度,就意味着要改变农田和森林的现有结构,而这样的改变,不仅会毁损当地侗族的传统农业,而且随着森林面积的缩小,总碳汇积累虽然在稻田中即令有所提高,但实际上反而降低了。这是因为,当地的人工林碳汇积累本身就高于当地的稻田碳汇积累,这样去提高稻田光照,实际上是以大面积人工林的碳汇积累下降,去提高局部的稻田碳汇积累增加。
再如,要提高侗族传统农业中稻鱼鸭的年生长量,另一个终极制约因素是当地稻田水温普遍偏低,要提高稻田水温,在现有条件下同样可以做到,而且操作办法简单得出奇,只需要将稻田的贮水深度降低到5 cm以下,水温也就可以自然上升。但这样一来,遇到干旱时,稻田就有脱水的风险,为了确保稻鱼鸭的正常并存生长,我们就得额外投入能量去给稻田灌水,这将意味着稻田的碳汇积累不是提高了,反而会下降。由此可见,单纯的稻米增产是抵消不了其间的碳汇损失的。为了能更好的说明这一问题,下文将以黄岗侗族为例加以说明。
黄岗侗族居民长期一来,在大部分稻田中只种植深水糯稻,而不种植杂交水稻,其关键就是要解决供水的稳定难题,以确保稻鱼鸭三者在稻田中相生而不相克[1]。如果仅为了增加水稻的产量,采取降低稻田水位去提高水温,那么高秆、耐荫、耐低温的深水糯稻与鱼鸭的协同生长将会被打破,三者相生而不相克的局面将受到严重影响,这将危及当地侗族传统农业遗产存在的价值和正常延续的可能。此外还需要考虑到,一旦稻田水位降低,稻田水温升高之后,稻田土壤中所含的有机腐殖质就会快速降解,从而失去了其永久性碳汇积累价值,这更是单纯的糯稻生物生长量提升绝对抵消不掉的碳汇积累损失。更可怕之处还在于,我国正在成为极度缺水的国度,而黄岗稻田另一个无法替代的生态价值,正在于它能够稳定我国珠江下游水环境的稳定[2]。如果黄岗稻田全部推行低水位种植,那么黄岗稻田的生态公益服务功能也将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由此可见,降低黄岗稻田水位去单纯提高水稻的生长量,会引发4个方面的严重受损,既降低了单位面积的总碳汇积累量,又窒息了当地侗族传统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还会牺牲掉黄岗侗族传统农业所能发挥的生态公益服务价值,更要引发黄岗侗族居民对外部能量输入的依赖。看似一个简单的增产措施,但却会引发复杂的连锁反应,最终使得所获得的增产,不仅对碳汇积累无益,反而有害。因而,提出创新模式,绝对不能做这样的傻事。
提高糯稻产量,还有一个看似简单的手段,那就是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能,借以提高土壤所含的可用肥力。这在当下也是简单易行的措施。但必须同时看到,侗族乡民实施稻田炕冬操作,①①稻田在长期贮水过程中,致使土壤中碳有机化合物会呈现为逐年按等比级数递增的碳汇积累态势,但由于这些碳有机化合物,基本上是处于厌氧环境,难以降解。到了一定的年限后,会导致田块缺肥少粪,就算是继续施加有机肥料,仍不能保持水稻生长所需的营养,无法稳定水稻的产量,因而需要实施炕冬处理。 本身就符合这一操作原理,只不过当地侗族乡民只是到了迫不得已时,才采取这样的操作,因而对碳汇积累构成的损失极为有限。我们在调查中得知,侗族居民一般在25-30年才实施一次炕冬这样的操作。这样一来,当地稻田的永久性碳汇积累,至少可以稳定持续25年以上。有鉴于此,如果要将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作为一种操作手段,去提高碳汇积累,同样是得不偿失之举。有限的水稻增产,反而要大量的去浪费已经取得的永久性碳汇,这同样是一种愚不可及的做法。
凭借上述分析,不得不承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光靠单项技术的采用,光凭借侗族的传统文化,简单地改变已有的生态结构,或者单方面的提高生物生长量,都无法真正提升单位面积的碳汇积累水平,只会引发侗族传统农业运行的受阻,甚至会降低此项优秀农业遗产的生态公益服务价值。
(二)利用“文化要素嫁接法” 提升侗族传统农业的碳汇积累
当前我国学人在探讨生态维护时,明确地提出了“文化要素嫁接”新概念[3]。国外学者同时也提到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新鲜例证。在其他的创新思路难以收到预期成效的背景下,笔者在查阅相关民族志资料时,有幸发现中外众多民族在历史上,甚至在当代都有“架田”种植的成熟经验。所谓“架田”是将各种浮体材料漂浮于静水水域中,并在其上铺设泥土去实施农业耕作。因为这样的农田是架设在水面上,因而通称为“架田”[4]。这一传统技术,其发明初衷是要化解与水争地的生存难题,但如果稍加改进后,完全可以符合现代要求的创新,从而化解上文所分析的各种创新障碍,下文仅以黄岗侗族的传统农业为例,加以详细说明。
如果要将这样的具体做法落实到黄岗侗族的传统农业之中,达到提升碳汇积累的功效,大致包括如下5项技术规程。
其一是运用现代的钢构水泥材料,或者用轻体塑料,将黄岗侗寨的稻田建构在贮水深度更深的固定水域之上。通过调查,我们知道黄岗侗寨的居民在构建稻田时,稻田的田坎采用传统的方法做得不仅厚实,而且都比较高,因而一般的稻田其贮水深度都在50 cm左右。对这样的田坎如果使用现代的钢构水泥材料,可以进一步加固,从而形成比较稳固的水域。在这样的固定水域内,我们同时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固定水域中设置具有承重能力的水泥桩,使之可以在水面以下30 cm范围内搭建成悬空的田畦,再铺设5 cm的土壤后,可以直接栽插黄岗侗族乡民所熟悉的传统糯稻,同时照样放养鱼鸭。换句话说,将形成的深水水域,用人造悬空田畦的方式,将整个水域分成上下两层,上层使之更适合种植水稻,因为它能够解决提高水温,活化土壤,稳定肥料补给三项水稻增长的难题,但却不干扰水资源的储养和永久性碳汇的积累。这是因为底层的水温偏低,隔绝空气的性能更好,而且永远不需要做炕冬处理,从而可以实现在提高生物增长量的同时,还彻底稳定永久性碳汇的持续永恒生效,进而还可以适度地扩大黄岗的稻田种植面积。
其二是可以将生产生活有机废物,直接沉入稻田下方的稳定水体中,使黄岗侗寨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有机废物,几乎全部能转化为永久性碳汇。每年只需有节制的提取腐殖质,满足水稻生长所需要的肥力就够了。由此而增加的有机碳汇积累,通过碳汇交易可以为黄岗侗族乡民提供长期性的经济回报,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我国城镇的碳汇消费,堵塞西方国家为了碳汇对我国的责难。
其三是对水资源可以实现全方面调控。黄岗乡民建构深水稻田的一系列传统技术都围绕水资源的节流、储养而展开,但贮水的深度和时间最终还是得受降雨量波动为转移。建构成这种创新稻田后,水域水位的波动,其灵活性可以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冬天枯水季节可以为江河下游输水,而这样的输水显然会降低永久碳汇积累的水平,这是因为水位下降后,水底的腐殖质降解速度会提高。只要有碳汇交易制度化的保障,向下游供水也就实现了有偿化。这样一来,不仅黄岗乡民的经济利益不会受到损失,而且围绕供水而收到生态公益服务功能却有了更大的保障。等到丰雨季节时,稻田插秧后恢复水稻生产,同时又发挥对江河下游消减防洪压力的生态功用。但不管水位的涨落如何,鱼和鸭反而可以实现终年放养,从而提高了鱼和鸭的年产量。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仅止于如何调控稻鱼鸭的匹配关系而已。
其四是侗族的传统耕作技术可以免受创新稻田的冲击。创新推行之前,黄岗乡民的水稻种植,需要耙田插秧等繁重的劳动操作,还需要设置复杂的稳定稻田水位的各种附属设施,如过水沟、过水田等等。创新后这些操作和装置都会随着水域的水体分层而失去其价值,从而可以实现劳力和技术投入的节约。但总体而言,劳动力投入反而降低了。稻田可以不翻犁,可以以现代科技手段,用污水泵每年从水域底部,抽取富含有机质的少量土壤浇伴在田畦表面就够了。插秧也可用固定的弹性支架,将稻秧成排固定后,直接植入田畦就够了。传统的多品种在同一田块的种植,可以完全不受干扰。水稻的收割也不再需要用摘刀摘取稻禾了,而是可以将整个稻株移出稻田,用铡刀将稻穗铡断,直接打捆就够了,这也减轻了收割的体力劳动。剩下的稻秆在留足饲料后,可以直接塞进田畦下方的水域中,任其转化为永久性碳汇,这既减轻劳动力投入,又提高了永久性碳汇积累。
其五是伴生生物的物种多样性水平也可以得到高效地控制。传统的黄岗侗族稻田,伴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很高,原因全在于,其稻田的贮水深度在弹性波动的背景下,不同类型的伴生生物都可以正常生长,而且可以为黄岗乡民提供多样化的食品供给,其中包括软体类的田螺和河蚌,两栖类的各种蛙,属于鱼类的黄蟮、泥鳅以及属于昆虫类的多种节肢动物,最主要的是虾和蟹,其他的一些水生植物还可以为黄岗乡民提供饲料。创新稻田推广后,由于人工建构的浅水田畦和深水区可以同时并存,从而使得整个水域给生物提供的生存环境更趋于多样化,这就确保了不仅此前的伴生生物可以照常生长繁殖,而且原先难以生存的深水型动植物,在这种创新稻田中还可以稳定生长,更重要的是,极大的延长了鱼和鸭的放养时间,甚至可以将一些以前不适合在稻田中放养的鱼种,如青鱼、草鱼反而可以在创新稻田中大批量并终年饲养,这就从总体上提高了生物多样性水平和碳汇积累水平。
三、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本创新经过耕作体制的改进之后,确实可以实现提高稻田水温与不降低水资源储养能力相兼容,还能做到增加土壤活性,稳定肥力供应与不降低永久性碳汇积累相兼容,更能够做到提高稻田生物总体年生长量与生物多样性水平提升相兼容。这将意味着上文提及的各项创新难点和障碍,在本创新模式中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化解,并能兼顾到对侗族传统农业生产的维护和当地已有生态格局的稳定,基本上实现了创新模式的预期目标。
当前各种创新模式最大的缺陷大多在于,只靠牺牲传统去提高产量,而本创新则是立足于传统去针对性的选择与特定的现代科技结合。以往的创新过分偏重于资源的利用,甚至是靠牺牲环境去求发展,而本创新真正做到了利用与维护高度兼容。更具应用价值的优势在于,像这样的创新式稻田只要做好基础投入后,就可以永续利用,几乎不需要维修性投入,真正做到了创新与保持的辩证统一协调。只要有关政策的匹配与这一创新模式相衔接,看似艰难的碳汇积累水平的提升,通过上述创新模式的提出,确实可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罗康智. 掩藏在大山深处的农艺瑰宝――以侗族传统稻作农艺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2):109.
[2] 罗康隆,杨庭硕. 传统稻作农业在稳定中国南方淡水资源的价值[J].农业考古,2008(1):61.
篇8
(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
李宁,11年咨询行业从业经历,具备丰富项目执行及管理经验,善于解决传统企业转型电子商务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专注于电子商务商业模式设计、战略路径规划、运营规划、运营辅导及培训,对于B2B、区域B2C、O2O、全渠道、微商等商业模式均有深入研究,致力于帮助传统企业向电商领域稳健过渡,快速成长!服务企业包括但不限于中粮我买网、中免集团、越秀集团、中国远洋集团、舜天集团、宏图三胞、天津物产、淘常州、港湾网、九龙港、尚农网等众多国内大型知名企业。
潘晓,资深互联网电商专家,传统行业“互联网”转型导师,6年互联网战略转型咨询经验。专注于传统企业向互联网电商转型的战略规划、组织变革、商业模式、运营规划等,在O2O、B2B、B2C等领域有丰富的实施经验。服务过的企业包括但不限于中远集运、中免集团、越秀集团、大猫电商、尚农网、派格太合、四季沐歌、天津物产、CETC、中国城建院、中节能集团、河南水投、中国电信、浙江联通、陕西联通等。
徐英淇,吉林大学经济学硕士,资深互联网战略管理咨询专家,尤其擅长企业互联网转型过程中的企业战略规划、组织架构重塑、股权激励设计、人力资源体系搭建、企业文化营造等领域,在《管理学刊》《现代商业》《中国经贸》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服务过的企业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远洋、中国烟草、上海金山投控、厦门同安国投、尚农网等。
内容简介
本书从“互联网农业”产生的现实发展、市场需求、政策环境出发,总结出“互联网农业”的产业链发展与创新模式,并*终提出了农业企业打赢“互联网化三大战役——卖货、聚粉、建平台”的实践应用以及各大战役间的协同运作。本书结合案例进行详尽论述,并适时总结核心观点和关键成功要素,对于还处于初创探索期的“互联网农业”,不得不说是*为珍贵的伴手宝典。本书能够为那些亟待寻求转型的农业企业以及业界人士提供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启示。本书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谋划了行之有效的方针策略,为农业电商健康发展指定了清晰明了的通道路径,无论你是农业相关企业的管理者,还是农业相关政府部门的公务人员,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闪光点。
目录
推荐序一互联网:助力三农发展
推荐序二互联网:创新农业产业模式
推荐序三互联网:打造有机农业全产业链
序言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化的三大战役
第一章环境催生“互联网农业”
第一节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2
一、“互联网”大环境分析// 2
二、互联网农业:风口下**变革潜力的蓝海// 8
第二节政策要求与产业需求双轮驱动农业拥抱互联网// 12
一、国家政策大力促进“互联网农业”// 12
二、我国农业落后现状亟待产业升级// 18
三、用户消费转变要求农业互联网化// 21
第三节中国“互联网农业”的现状及问题// 23
一、中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23
二、目前国内“互联网农业”的核心问题// 28
第二章 什么是“互联网农业”
第一节一张图读懂“互联网”// 32
一、什么是“互联网”// 32
二、什么是企业“互联网”// 34
三、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52
第二节“互联网农业”全景// 62
一、互联网农业企业// 62
二、互联网农业产业// 66
三、互联网智慧// 69
第三节“互联网农业”产业链// 73
一、互联网农资农机// 73
二、互联网农业生产// 78
三、互联网农产品流通// 82
第四节“互联网农业”创新模式// 87
一、互联网休闲农业// 87
二、互联网淘宝村// 90
三、互联网农村金融// 92
第三章 如何实现“互联网农业”
第一节“互联网农业”之卖货// 101
一、什么是卖货// 101
二、卖货案例分析// 101
三、卖货关键措施// 129
第二节“互联网农业”之聚粉// 130
一、什么是聚粉// 130
二、聚粉案例// 130
三、聚粉关键措施// 140
第三节“互联网农业”之建平台// 142
一、什么是建平台// 142
二、建平台案例// 142
三、建平台关键措施// 158
第四节国外“互联网农业”创新模式// 161
一、Ocado—技术创新提升用户体验// 161
二、Local Harvest—整合农场资源专注本地化服务// 163
三、Farmigo—打造食品社区C2B模式// 165
四、Peapod—世界上**家食品电商公司// 166“
第四章 互联网农业”挑战与对策
第一节政府层面// 171
一、需要面对的挑战// 171
二、实施举措// 176
第二节企业层面// 183
一、需要面对的挑战// 183
二、实施指南// 187
第五章“互联网农业”趋势与未来
第一节趋势一:生态圈融合趋势// 198
第二节趋势二:智慧农业趋势// 200
第三节结束语// 201
后记// 202
后记:
篇9
商丘作为一个农业大市,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农业发展状况良好,如:惠楼山药、双八草莓、宁陵梨园、夏邑菌菇等。但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不高,虽存在这些知名品牌,但从种植、收购至产品深加工,普遍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管理模式差,导致虽有特色产业但优势不明显、竞争力不强的现状。
以惠楼山药为例,位于虞城县店集乡的惠楼村,惠楼山药的种植区立地土壤条件比较优越,多种元素和养分比较高,物理和化学性质适合山药生长,惠楼山药种植区的土壤结构和通气状况比较良。惠楼山药的种植区立地土壤条件比较优越,多种元素和养分比较高,物理和化学性质适合山药生长,惠楼山药种植区的土壤结构和通气状况比较良好。
由于当地特有的土质,惠楼山药质地细腻、皮薄易剥、口感面甜、黏滑、不麻不涩,健康营养,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山药品种,不仅口感更佳,而且有极高的药用及营养价值,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但与此同时,惠楼山药种植面积很小,其影响其丰产的原因主要是地形崎岖,内涝频繁,山药病害比较严重,受种植面积与山药种植不能连年播种特点的制约,以及当地多为散户种植,缺少龙头企业带领,导致种植面积逐年降低,生产难以达到规模化效益,管理模式落后,山药长成后直接出售,利润率低等问题。
一、推进商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原则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商丘破解三农难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也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商丘市整体综合竞争力,因而,对惠楼山药产品的深加工也关系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以及商丘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进而社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实践课题。
商丘的农业产业化作为一个龙型产业链,其触角伸向的是整个市场,龙尾摆向千家万户。在整个产业化发展的链条中,龙头企业显得尤为重要,惠楼山药深加工产业作为商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不仅是系统的组织者、营运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技术创新主体和市场开拓者,在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和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且最能有效地构建技术、品牌和资本平台。培育和发展惠楼山药深加工是实现商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和空间、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等综合功能。充分发挥惠楼山药产业化在商丘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功能效应,是提高商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推进商丘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长期以来,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就是农业本身效益低,发展中经常面临种种困难,似乎是一个弱质产业。这里提出的农业是指传统的农业,主要是指传统农业,主要利用传统农业理念、生产技术、物质装备和组织形式来进行的。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根本的区别,它建立在现展理念、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资装备和现代组织形式的基础之上的,是富有活力、效益较高、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产业。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产物,始终与现代农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改变商丘市传统农业的落后状况,加快商丘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要依靠龙头企业,可以说龙头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要完善商丘市与创新发展惠楼地区山药深加工的产业化经营,关键要做好以下环节:
从惠楼地区的山药产品深加工产业化对商丘的农业产业化以及现代农业的带动,必须要遵循:要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优势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具有现实需求或长远潜在的市场;要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合理布局。也就是说,要从商丘地区的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突出本地特色,明确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和基本方向,合理配置,发展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从而将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产业化发展,要不断创造推出自己的优质品牌,使得商丘的产业化经营处于不断的进步与持续兴隆之地。
三、结论
篇10
关键词:现代农业;传统农业;农业体制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且成绩显著,虽然这些进步和发展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从总体上来讲,在技术水平、发展速度、规模程度等一些因素上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争强农村发展活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文中探讨了一些存在问题,以供参考。
1 现代农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一些法令的颁布,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及推广,农业发展被高度重视,其成果也是相当可观的,提高农业综合能力,使农业结构不断完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升,从而促进农业产业不断发展。但其总体上还不够成熟,仅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仍然不能与国际上的现在农业相比。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争强农村发展活力,我们必须继续努力,使现代农业有更好的发展。
2 现代农业所出现的问题
2.1 污染问题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资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很多的农业工作者对于用多少的问题并没有准确的把握,经常过量的使用化肥、农药等。除此之外,养殖业也存在污染问题,农业工作者常常不能很好地处理养殖排污。还有一些废弃的农膜,也是污染的重要来源。
2.2 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天敌,据有关报道称,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它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同时我国的研究人员也对其进行了分析后发现,自然灾害不仅阻碍了我国整体的农业生产能力提高,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稳定性,一旦发生,会直接导致我国国民经济的无法正常运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繁多,发生的频率高且涉及范围广,如何建立有效的自然灾害保障体系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
2.3 缺乏人才
现代农业虽然发展的越来越好,但要想长期稳定的发展,需要足够的人才,特别是一些技术和管理人才,但是现如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发展。
2.4 农业投入力度不足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但现阶段,每个地区每年平均累计发展,总会出现资金不足,农业研究成果不高,技术少,资金利用率低这样的问题,这会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的创造力。
3 几点建议
3.1 鼓励更多的社会群体加入现代农业发展的事业中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各方的努力及大力支持,所以,我们必须先要改善其所处的环境。目前,如何推广现代农业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筹集更多的资金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我们应该采用积极鼓励的方法,聚集更多的资金,只要是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好处,任何形式的经济体制我们都要对其进行帮助,坚持唯才是举的原则。除此之外,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经济与现代农业之间的链接,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3.2 实现农业产业化
对农业区域进行合理布局,使其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在以市场需要为方向,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原则下,选择主要产品重点发展,这样可以完善经营体制,使现代农业形成自己的发展轨道并沿着这条轨道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3.3 提高科技水平,进一步发展产品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少不了现代科技的帮助,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当前经济作物在整个种植比例中占据着很大一部分,将我们的特色农业做好,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所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它所产生的价值,如何对其进行加工使其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而现代农业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该问题,通俗点说,现代农业就是对农产品进行加工的过程,对农产品的加工很精细,但目前我国的这种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应该不断地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
4 结语
现代农业的应用范围很广,相比较传统农业而言有了很大的改善,它能够实现农业产业化继而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提高农业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使产品更具有竞争性。然而现代农业并不单单是一种概念,它是一种具体存在的事物,在农业的发展史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我国的现代农业仅仅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不断地完善并建立一整套机制,然后对其进行大力推广和使用,使农业生产更加科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开辟一个很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卢良恕.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新形势与新战略[J].中国农学通报,2011(2).
[2] 路明.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动[J].农村能源,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