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发展的历史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伏发展的历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内容摘要:服务业是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之一,欠发达地区深化对服务业的理解非常重要,避免服务业就是吃喝玩乐的错误认识。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也需要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内容。医疗、教育、物流、金融、旅游、法律、会计等服务业,有的是为自然人服务的,有的是为法人服务的,需要根据各自的特点仔细安排。
关键词:服务业广西北部湾启示
虽然从产业投资上,北部湾重视发展旅游业、物流业和文化产业,但是,对服务业的完整理解依然有利于北部湾在发展现代工业的同时,也同时建立起较为匹配的服务业,从而直接从农业经济步入后工业时代。
服务业的不同分类方法
服务业是北部湾的弱项,对服务业的研究有利于北部湾深化对产业发展的认识。服务业要求最低的“入门口”,与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服务产品输出、GDP等密切相关。服务业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水平有着较强的依赖,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服务业只能在局部地区和局部时段有一定优势,难以作为产业发展,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较低。一定范围内相对密集的人口,相对集中的企业群,相对收入较高的购买力强的人群,这些都是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一国的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产值和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均超过50%以上,该国就被认为进入了服务经济社会。
基层对服务业的认识存在误区,基层提供服务业的能力也存在不足。一般来说,较低级的服务业有:餐饮、按摩、洗浴、卡拉OK、小卖部、集贸市场等。有些地方剩余劳动力都开饭店,结果没有顾客;集贸市场里卖服装的很多,结果服装卖不出去;到处是卖烟的小烟摊,或者小卖部;到处是按摩中心,结果也没有顾客。所以,为了更好地认识服务业,先得理解服务业的分类,看看到底服务业有哪些。
(一)分类方式一: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
传统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可以分为主体行业和一般行业。运输业、邮电业、商业、饮食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等属于前者。家政和传统商业属于后者。新兴服务业主要有:信息服务业、咨询业、广告业、技术服务业、租赁业、旅游业、广播电视业、民间体育业、家教业、新型娱乐业、物业管理业、人才交流业等。其中主体行业有信息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广告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业等。
对于广西北部湾来说,新兴服务业的市场还比较小。新兴服务业在大都市有着较充分的发育。北京的新兴服务业像广告业、都市旅游、艺术品买卖、广播电视、技术服务等十分发达。另外,北京的饮食、金融、商业也十分发达。但是,这些服务业在广西北部湾则发育得十分有限。毕竟,没有发达的第一与第二产业,就没有相对密度较高、收入较高的购买人群。
(二)分类方式二:流通服务、生产者服务、社会服务、个人服务
流通服务。交通、仓储业、通讯业、批发业、零售业(不含饮食业)、广告业以及其它销售服务。流通服务业是最大的服务业,几乎占总就业人口的1/5还多,大约是生产服务业的两倍。
生产服务。银行、信托及其他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工程和建筑服务业、会计和出版业、法律服务。生产者服务业拥有日益增多的专家人才和科技精英,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投入,这个过程推动生产向规模经济和更高的效率发展。所以,生产者服务被认为是新兴经济的关键服务。
社会服务。医疗和保健业、医院、教育、福利和宗教服务、非营利机构、政府、邮政、其他专业化服务和社会服务。社会服务的发展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迅速扩张,政府以及各种非营利性的公共事业单位向社会民众提供着更多更广泛的服务。这表明公共服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维持制度运行而产生的。
个人服务、旅馆和饮食业、修理服务、洗衣服务、理发与美容、娱乐和休闲、其它个人服务。个人服务主要来自最终需求,它们大多是传统服务业,一般具有规模小、分散经营、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投入少、技术含量低等特点。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服务有不断下降、社会服务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按照分类方式二,北京流通服务、生产者服务、社会服务、个人服务等都是发育较为充分的。对广西北部湾来说,交通、仓储等流通服务业在最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生产服务类似金融、保险、会计、出版等行业发育不充分,但是,房地产与工程业发展却较好。社会服务业中,医疗、教育等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北京等大城市差距较大。这些方面还有发展空间。
(三)分类方式三: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方法
商业服务业。专业:包括法律、会计和审计、税收、建筑、工程、城建、医疗等服务。除了专业服务,还有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房地产服务、设备租赁服务、其他的商业服务。其它商业服务包括:广告服务;市场调研与民意测验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与咨询人员有关的服务;技术测验与分析服务;与农业、狩猎、林业有关的服务;人员的安排与补充服务;安全调查;有关的科学技术咨询服务;建筑物清洗服务;照相服务;包装服务;印刷、出版服务;会议服务及其他。
其它十大类:通信服务业、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业、销售服务业、教育服务业、环境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健康与社会服务业、与旅游有关的服务、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业、交通运输服务业。
分类方式三借鉴意义不大。
北部湾服务业发展现状的简单分析
(一)从分类方式二展开的分析
按照分类方式二,流通服务业促进就业,广西北部湾也有一定优势。交通仓储随着港口、“铁公机”等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而批发业则离不开专业批发市场,如粮油、药材、水果、花卉等批发市场,再如钢材、建材、家具、家纺、服装、家电等批发市场。零售业则包括百货商场、超市、小型专业市场等。广西北部湾要重点发展专业批发市场,这些市场有着一定的区域辐射能力,能够吸引区外交易商参与。所谓“大工业、大流通”必须建立专业批发市场。而且,可以大力发展虚拟交易市场,即通过计算机交易平台来辅助交易实现。
按照分类方式二,广西北部湾的生产服务业方面的金融、会计、出版等行业还有发展空间。特别是金融业,直接金融较为落后。这些共识已经达成。首先是生机勃勃的经济受需求刺激,茁壮成长。其次,竞争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企业要寻求更高效的外部服务。当这些需求达到一定规模时,为生产服务的服务市场就会逐渐形成。现在的主要困难是,广西北部湾的园区投资不少是从外部引入的,良好的企业生态并没有形成。广西北部湾的生产服务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按照分类方式二,广西北部湾的社会服务业包含的医疗、教育既是直接为个人服务,也是间接为企业服务的。至于个人服务业则可以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
(二)从企业角度展开的分析
北部湾地区的工业企业往往是“橄榄型”的结构,在企业整个经济活动中,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少,从事制造的人多,从事销售及售后服务的人少。近年来,很多企业在向“哑铃型”结构转变。“新工业化理论”重视服务业生产率提高对整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实际把服务业看作了一种未来的工业。
随着信息社会的逐渐成形,创新型中小企业可以获得一定时段的竞争优势。除了传统垄断性行业,在机械、电子、航空等领域都存在着大量高精尖科技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获得的高额利润是其分工细化的动力。中小企业从组织管理和成本压缩角度,需要大量从外部购买专业服务。如果没有大量中小企业,企业服务的外部市场就没有形成的必要和可能。大企业通常配备齐全,封闭,且不愿意从外部获得服务。
(三)广西北部湾服务业发展方向
大旅游产业。南宁、南海、防城港、钦州的旅游业资源经过整合,能够为国内外提供多样的、个性化的服务。
大文化产业。如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卫生保健等产业都是新兴的朝阳产业。
物流业。港口物流、机场物流等需要与商业结合,与保税区建设结合起来。
社区服务、物业管理、房地产、饮食服务业等也是很多地方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服务特别是农产品流通和营销很不发达,是目前制约农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和收入实现的薄弱环节,也是具有很大潜力的产业。
(四)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认识服务业的发展
配第―克拉克定理。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比。尽管制造业的劳动力比重在发达国家普遍比发展中国家高,但就个别国家来说情况有很大差异。例如,法国、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最高40%,而美国最高30%以下。这是因为美国的生产率高。交通业的劳动力比重与一个经济的开放程度和运输技术有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程度最密切的是商业和金融业。美国的小企业集中在建筑业中,而日本就集中于商业,日本小企业的40%左右在商业领域。美国还有一个特点是它的专业服务业的就业比重特别大。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中,商业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最大。
发展中国家服务业产出比重的上升,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时主要依靠商业、旅馆和饭店业的推动;当人均收入水平上升到600-1000美元的阶段时,主要靠运输、仓储和邮电业、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的推动;当人均收入进一步上升到2000美元以上的较高水平时,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的推动作用继续增大。上述规律符合中国的事实。当然,由于通货膨胀、汇率等的变化,其数据可能不再精确是2000美元。但其服务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却是共同规律。
结论
运输、通讯、银行、教育、保健和公用事业等服务业是每个国家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上述服务业部门有助于解决“瓶颈”问题,形成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服务业要大量应用新技术,促进多项技术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发展,并指引新技术发展的方向。例如运输和仓储业就直接融合了运输工具、仓储管理和FRID技术、GPS位置定位技术、其它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广西北部湾必须大力提高服务业的科技含量,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服务业也类似于公共品,其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可以大大反作用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
服务业产出的增长主要是金融、保险、房地产、贸易、个人服务、教育、卫生和社会服务等。这些产业的发展要制定十二五规划,通过内引外联等方式来提高服务水平。医疗水平的提高需要引进大量医疗设备和培养一流的医生。贸易方面需要大量东南亚语种的复合型人才、银行的大力支持和有贸易经验的人才。教育方面要增加投入,改革运行机制,引进一流人才。
北部湾地区服务业将对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不容忽视。教育、医疗、娱乐、旅游、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随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而不断上升,反应了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生产者服务业,包括金融、交通、通讯、商业及零售业等,反映的是生产技术的变革。此外,北部湾旅游业的主要游客来自珠三角和东盟,要通过品牌设计、打造与竞争,将品牌扩展到全国各地。
篇2
【关键词】光伏企业 败落的原因 尚德破产
一、尚德破产背景
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德),这个曾被众多后来者顶礼膜拜的企业,却在12年后坠入深渊。 2013年3月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破产法》裁定,对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整。那一刻,其母公司尚德电力便在纽交所停牌。这也致使尚德股价,从高峰时的90美元跌到不足1美元,蒸发掉了99%。这个曾经被誉为“中国光伏楷模”的企业,却在数年的内耗中日渐沦为平庸,最终轰然倒塌。
二、尚德的发展历史
尚德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01~2005年是尚德初创期。2001年1月,在无锡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尚德成立,而后无锡政府又帮助尚德争取了江苏省多个创新项目扶持资金。
(2)2005~2011年是尚德业务快速发展期。2005年,施正荣注册成立100%控投无锡尚德的尚德电力公司,并在纽交所上市,国有股份被强令退出,引入数家海外投资机构。2006~2011年的6年间,尚德电力主营收入从44.9亿元提升至202亿元,股价曾一度超过90美元。
(3)2011年至今是尚德衰败期。自2011年开始,全球光伏产品价格暴跌,行业内企业呈现全面亏损,尚德形势急转直下,加之其在多晶硅价格判断、产品研发、项目投资上的频频决策失误,导致尚德陷入连续亏损。今年3月15日到期的5.41亿美元可转债,最终将无力还债的尚德推向破产重组的境地。
三、光伏产业败落的原因
(一)地方政府的错位。就尚德而言,借助政府的力量取得的银行授信令人难望其项背。截至2012年2月底,尚德拖欠9家债权银行71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一斑。无锡市政府对尚德的“宠溺”在尚德上市前达到顶点,帮助施正荣完成无锡尚德的私有化,从而顺利上市。
(二)企业盲目扩张。以尚德为例,2005年底到2008年,产能从100多兆瓦一路猛增至1000兆瓦。但这些新增产能却令尚德无福消受,并且债台高筑。盲目扩张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恶性价格战。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统计,截至2012年底,多晶硅停产企业数量达到九成。
(三)企业投资连连失败。2010年,多晶硅价格较早年大幅下滑。施正荣砍去薄膜电池业务,再度将生产线转为晶体硅生产线,直接导致尚德电力2010年第二季度净亏达1.74亿美元。在投资顺大实业的项目上,尚德损失达1.5亿美元。
(四)欧美的“双反”。双反使龙头大哥尚德最先倒下。无锡尚德自成立之初,就是一家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公司。2002年第一条生产线投产至2011年的10年中,该公司的光伏组件90%以上出口海外。尚德事件进一步证明,中国光伏行业必须首先立足国内。不仅是尚德,“市场在外”是我国光伏产业存在的最大“软肋”。
四、中国光伏产业发张的对策
(一)政府应从宏观引导企业发展,将政府的手转换成市场的手。企业应正确面对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各类扶持政策和配套资源,处理好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企业不仅要注重提升资源竞争力,还应把打造核心技术竞争力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二)光伏企业要加强自身管理,保持投资理性。光伏企业要不断加强自身管理,增强实力才能保证光伏产业的发展。提高光伏企业自身实力,主要从技术、人才、投资理性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着手,避免盲目投资带来的巨大损失。
(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为了应对欧美国家对中国光伏企业发动的“双反”调查,对于没有最后裁定的诉讼,最适宜的解决方法是协商解决争端。
五、尚德破产对光伏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约束地方政府,防止盲目扶持。地方政府主要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考虑,这很容易导致光伏产业的无序发展。因此,国务院应该考虑出台对各地区选择和发展光伏产业的指导文件,在国家层次上布局各地区的光伏产业。
(二)深刻认识发展光伏产业的本质。发展光伏产业的本质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将发展光伏产业理解为生产光伏电池,这并不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生产光伏电池,又重走加工贸易的老路,这并不符合国家发展光伏产业的初衷。
(三)抑制企业盲目扩张,鼓励企业研发。在光伏产业不具备创新能力的前提下,盲目扩张,尽管短期内具备一定的价格优势,但从长期看,抗击外来风险的能力太弱,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在发展光伏产业时,应该抑制企业的盲目扩张,并鼓励研发。
参考文献:
[1]高连奎.是什么“害死”中国光伏产业?.[OL].中国新闻周刊网 2013,4.
[2]王赵宾.尚德败局.[J];能源 2013,4.
[3]温源,邱玥.新兴产业缘何“未老先衰”?[N].光明日报,2013,3.经济社会新闻.
[4]苏西萌,张娉婷,马家骏.中小企业扩张问题研究以及对应措施[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1.
篇3
纵观四年,海润光伏的原股东通过不断减持获得巨额财富,而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们却只能饱受折磨。看似无限美好的海润光伏实际已经成为亏损无底洞,虽然靠着数字游戏勉强实现盈利,但终究非长久之计。而今,*ST海润又将何去何从?
2015年盈利靠补贴和投资收益
2011年实现净利润40166万元,这就是海润光伏唯一的高光时刻。其后2012年盈利208万元,2013年巨亏20260万元,2014年更是巨亏94760万元。如果没有非经常性损益的粉饰,海润光伏的亏损更加惊人。2011年至2014年海润光伏营业外收支净额高达70312万元, 2011年至2014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6284万元、-39989万元、-23398万元、-98106万元,累计巨亏135209万元。
2015年又到了关键时刻,如果再次亏损,海润光伏就要面临退市。
2015年上半年,中国光伏产业同比增长30%。一是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好转。产品价格稳中有升,企业经营普遍好转,国内前4家多晶硅企业均实现满产,前10家组件企业平均毛利率超15%,进入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名单的29家组件企业平均净利润率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二是产业规模继续稳定增长。上半年全国多晶硅产量7.4万吨,同比增长15.6%,进口量约6万吨;硅片产量45亿片,同比略有增长;电池组件产量19.6GW,同比增长26.4%;硅片、电池、组件等主要光伏产品出口额77亿美元。据初步统计,上半年我国光伏制造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
行业情况大为改观,海润光伏在2015年半年报表示,公司光伏制造板块和光伏发电板块业务均取得了稳定的发展。
然而,海润光伏销售却大幅下滑。2015年1-6月,公司完成组件销售344.69MW,较上年同期减少36.54%;电池片销售117.62MW,较上年同期减少19.60%;实现营业收入18.9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42.93%。这就是公司认为的“稳定发展”吗? 更神奇的是,公司利润反而大幅增加,扭亏为盈。2015年1-9月实现盈利5001万元,并且每个季度都实现盈利,第一季度盈利2371万元、第二季度盈利1206万元、第三季度盈利1424万元,由此看来,海润光伏2015年全年盈利的可能性非常大。这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2015年前三季度,海润光伏营业外收入7255万元(同比增加3353万元),其中政府补助高达7073万元。另外,靠转让项目公司获得投资收益15520万元,同比增加15109万元。
尽管营业外收入及投资收益贡献超过两亿元的利润,但要从巨亏中实现盈利,海润光伏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努力。2015年1-9月其毛利率创新历史新高,达到20.14%,这是公开数据以来的最高值。2011年至2014年毛利率分别为12.08%、9.01%、14.56%、12.24%。2015年前三季度每季度的毛利率分别为12.54%、61.39%、21.60%。毛利率的异常飙升从第二季度开始,奇怪的是第一季度营业收入及营业成本分别为165415万元、144679万元,而第二季度营业收入及营业成本分别只有24282万元、9375万元,这是海润光伏最迷你的第二季度,远远小于其他年度第二季度,2012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及成本分别为147814万元、139079万元;2013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及成本分别为120008万元、114077万元;2014年第二季度营业收入及营业成本分别为206624万元、172412万元。到了201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及营业成本突然暴增分别为174287万元、136634万元。
业绩补偿由公司埋单
公司2011年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时,江苏紫金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等原海润科技20名股东做出了利润补偿承诺。
2011年海润光伏净利润为40165.61万元,未达到承诺值,差额9689.51万元。第一年的业绩补偿还算比较顺利,承诺方履行了承诺。
到了第二年,2012年,承诺方需要补偿金额为50758.20万元,这次补偿的资金竟然来自上市公司。尽管资金紧张、负债累累、业绩惨淡,为了满足承诺方补偿需要,海润光伏抛出每10股派现7.4元的分红方案,派现金额高达7.67亿元,其中有5.75亿元回到了原20名股东手中。
第三年业绩窟窿更大,业绩补偿金额高达73118.08万元。为此,承诺方修改补偿方案。将阳光集团的现金补偿义务变更为由原海润光伏20名股东以股票的方式进行补偿。具体补充方案为公司以资本公积向除原海润光伏20名股东外的公司其他股东定向转增股本实施补偿,每10股定向转增1.6股。
除了第一年业绩补偿真实到位外,另外两年业绩补偿由上市公司“掏腰包”。后两年的业绩补偿金额高达12.39亿元,业绩承诺方一毛不拔地完成补偿义务。
2014年巨亏洗大澡
2013年之后,注入资产相关承诺方压力重重的业绩承诺终于成为历史了。尽管没有业绩承诺的压力,但业绩反而好转,至少2014年1-9月是这样的。2014年1-9月,虽然公司净利润仍亏损4198万元,但比2013年同期亏损22080万元已经是好了太多。
2015年1月,“基于海润光伏未来发展需要,并结合海润光伏2014年实际经营状况,为了积极回报股东,与所有股东分享海润光伏未来发展的经营成果”,“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20股”,公司史上最慷慨的分配方案,让投资者对其2014年业绩及未来充满了无限期待。
1月31日,海润光伏公告称,“预计2014年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8亿元左右”。4月23日,海润光伏公布2014年报,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9.48亿元,当期母公司未分配利润-5173.87万元。
史上最慷慨的分配方案背后竟然是史上最糟糕的业绩。
2014年巨亏很可能是洗大澡。2011年至2013年属于业绩承诺期,还是需要争取利润。但2014年无需业绩补偿,这一年巨亏达到多重效果。一是,毕竟业绩承诺期处于光伏的严寒时期,海润光伏为了减轻大股东业绩补偿压力,很可能进行了业绩调节,2014年释放出来。二是,2013年已经亏损,2014年盈利无望,从光伏行业来看,2015年依然不容乐观。如果2015年再亏损就要退市。因此2014年巨亏非常关键,一亏到位,2015年就可以相对轻松上阵。
既然2014年可以大胆亏损,为何前三季度的业绩反而好转?这与大股东的减持有着密切关系。在分配方案公告前,没有明显利好的海润光伏股价从2015年1月5日的6.91元涨至1月22日的9.37元,涨幅高达35.60%,同期上证指数涨幅只有3.36%。提议慷慨分配方案的前三大股东借机集体减持超过20亿元。2014年12月19日是前三大股东解除限售日期,为了高价减持,海润光伏通过少计大量费用等数字游戏粉饰业绩,使得2014年第一季度大幅减亏,第二季度甚至盈利,第三季度大幅减亏,营造业绩好转甚至有可能咸鱼翻身的假象。分配方案公告的当天,股价涨停,换手率高达24.51%,成交金额高达27.20亿元。
2014年第四季度出现诸多异常,比如营业收入只有11575万元,不到其他季度的十分之一。营业成本26027万元,远远超过营业收入,导致毛利率出现负数为-124.86%,这是首个负毛利率的季度。2014年第四季度管理费用24117万元,占全年比例39.92%。2014年前三季度的减值损失2716万元,而全年高达34231万元。
2014年前三季度业绩好转只不过是数字游戏而已,被海润光伏解释为加大研发支出。但2014年1-6月管理费用研发支出10342万元,而2013年同期为15200万元,2014年上半年的研发支出反而少了。通过调节研发费用,2014年上半年同比可以增加4858万元净利润。
从2012年开始,海润光伏一直在亏损中挣扎,2012年第四季度获得营业外收入43955万元,才实现净利润208万元。2013年一直亏损,2014年第一季度还是亏损,亏损金额5854万元。到了第二季度突然实现盈利532万元。
海润光伏解释2014年第四季度业绩巨亏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因规模扩大而大幅增加,然而从2014年上半年来看,海润光伏的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却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减少。
海润光伏称,“2014年第四季度销售费用增加了约2000万元左右,主要是计提了质保金660万元和运费1340万元。” 这个解释非常有意思,海润光伏第四季度营业收入只有11575万元,却需要计提运费1340万元,真的需要计提如此之多的运费?而2014年上半年收入332383万元,运费才1469万元,为何相差如此之大?同样,2014年上半年的质保金800万元,而第四季需要计提660万元。为了2014年上半年盈利,海润光伏少计大量费用。2014年上半年营收比2013年同期增加61.31%,而销售费用反而下降29.74%,其中运输费用下降36%,而质保金下降39.22%。管理费用下降1.75%,其中研发费用下降31.96%。2014年上半年单单运费、质保金及研发费用三项费用就同比减少了6201万元。靠着玩数字游戏,2014年上半年,海润光伏实现盈利532万元。
海润光伏大股东及管理层精心炮制了“分配门”事件,达到预计目的后,再打着规模扩大等幌子狠狠亏一把。
2014年下半年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39.42%,但各项费用却同比开始暴增,销售费用同比暴增210.11%,其中运费暴增532.23%,质保金暴增115.88%。管理费用暴增61.39%,其中研发费用暴增107.36%。
2014年上半年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分别为1.44%、6.84%,处于历史最低区域。到了下半年却上涨了三四倍,分别为5.14%、23.05%,处于历史最高区域。
2013年下半年的业绩调节非常明显,这一年还处于业绩承诺期,下半年的运费竟然只有383万元,比上半年减少了73.93%;下半年研发费用比上半年减少了41.27%;而下半年营业收入减少18.82%。通过调节业绩,承诺方又可以少付出上亿元补偿。
此外,光伏行业上市公司2014年减值损失几乎是2011年至2014年中最小的,而海润光伏2014年减值损失却是最大的。
2010年至2013年,与同行业相比,海润光伏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及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比例远远低于竞争对手,大大减轻新任大股东的业绩补偿压力。从2014年开始才慢慢与同行业“接轨”。2010年末、2011年末、2012年末、2013年末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分别为45万元、1万元、3982万元、7591万元,计提比例分别为0.24%、0.00%、1.83%、3.60%。同行业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2010年5.01%至6.47%,2011年5.04%至7.92%,2012年13.64%至21.87%,2013年12.26%至96.02%。业绩承诺期一过,海润光伏开始猛提坏账准备,2014年末坏账准备23669万元,计提比例8.39%,向同行靠拢(同行业上市公司2014年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5.24%至13.02%)。
即使在2014年海润光伏资产减值损失开始回归行业平均水平,但减值压力依然巨大。2011年其固定资产原值393598万元,营业收入713169万元,到了2014年,固定资产剧增至837637万元,而营业收入暴降至495841万元。2014年固定资产周转率0.66次/年,远远低于东方日升(300118.SZ)的1.71次/年,协鑫集成(002506.SZ)的0.88次/年。尽管如此,海润光伏盲目投资依然没有放缓,2014年末在建工程金额高达18.27亿元。
顺风光电成贵人
海润光伏2014年巨亏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江西顺风光电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顺风光电”)有着密切关系。
2013年7月,海润光伏公告称,拟与顺风光电签署《项目EPC合作协议》,合同类型为工程承包协议,合同金额约 41.9亿元。
由于武威二期项目并网时间延迟等原因,顺风光电提出扣减总包价格约 1.1 亿元,同时后期得知顺风光电发电(泰安)有限公司(下称“邵武顺风”)、沙河市顺海光电发电有限公司、邵武顺风光电发电有限公司三个项目公司股权拟转至公司名下,这三家项目公司原是海润光伏开发,后转让给顺风光电,但由于顺风光电提出扣减武威二期项目的价格,公司业务层面提出收回这三家公司的股权,顺风光电也表示同意,本着谨慎性原则,故将上半年确认的约6500万元毛利冲回,合计减少约1.75亿元毛利,导致当年四季度出现负毛利。
威武二期项目总投资是多少?竟然被扣减总包价格1.1亿元。1.75亿元的毛利是什么概念?工程施工是2013年海润光伏新增业务,实现毛利1.60亿元,2014年上半年工程施工实现毛利1.68亿元。如此扣减,导致公司业绩迅速下滑。
2015年6月,海润光伏取得三家公司的股份分别为95%、100%、100%,股权取得成本分别为95万元、100万元、100万元。
虽然花费的代价很小,但三家公司能耐不小。2014年上半年,海润光伏的第二大客户正是邵武顺风,该公司贡献收入32230万元,占比9.70%。然而,离奇的是,邵武顺风2015年6月17日(合并日)的总资产账面价值只有4356万元,其中预付款102万元,其他应收款618万元,在建工程3635万元。负债总额4256万元。那么邵武顺风2014年上半年采购的32230万元去哪里了?
顺风光电与海润光伏的关系非常微妙,顺风光电旗下公司承担海润光伏客户的回款义务,并且顺风光电提供担保。
嫡系公司帮大忙
篇4
[关键词]太阳能光伏产业;现状;综述
[DOI]10.13939/ki.zgsc.2016.03.056
随着光伏产业飞速发展,光伏产业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从整体上看,国内关于光伏产业的研究起步较晚,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太阳能光伏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其发展需要识别时间,使得学术研究跟不上实际发展;二是新兴产业许多指标没有纳入统计口径,导致研究数据匮乏。
1 光伏产业现状分析
纵观国内学者的研究,学术界总体上依然看好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未来发展,同时也明确指出了目前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光伏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具体说来,国内学者对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1 发展迈入新阶段
太阳能光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从现实角度看,光伏产业的发展,具有能源结构优化效应、产业经济效应以及节能减排效应,这些效应都可以很好地满足我国低碳经济建设的诉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从战略角度看,抢占新能源高地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趋势,我国也应当顺应大势,居安思危,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2011年,我国光伏产业受欧美国家反倾销战略的影响,遭遇了最强“寒冬”。2013年年底,随着我国光伏产业在欧美市场份额的萎缩,这场“双反之争”也基本落下帷幕。关于我国光伏产业的未来,国内学者大多持乐观态度,认为产业发展已经迈入了新阶段。自2014年以来,我国光伏产业整体状况开始企稳回升,各大光伏上市公司也逐步扭亏为盈。伴随新兴市场对光伏产品需求量的增大以及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众多利好消息昭示着我国光伏产业的春天已经来临。
1.2 国内市场培育滞后
从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历程来看,虽然近几年我国光伏产业年增长率远超世界平均水平,但是我国光伏产品几乎全部用于出口,国内需求市场的培育远远落后于世界光伏需求市场的发展。熊勇清等认为,市场培育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背离了新兴产业培育的基本规律;市场培育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严重背离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国情。“两个背离”是造成我国光伏产业面临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而国内外市场协同培育当是破解这些问题的务实之举。
1.3 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据工信部的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出现了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不过,国内学者在承认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也指出光伏产业的产业过剩不同于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只是由于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的相对的“产能过剩”,而不是绝对的“产能过剩”。王文祥认为,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是由于需求暂时萎缩与产能迅速扩张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光伏产业的产能相对于需求而言出现了显著的阶段性过剩,产业并没有因此进入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中描述的衰退期。
1.4 产业技术创新不足
刘燕认为,国内光伏产业“大而不强”,技术水平不高,科技附加值低,在硅料提纯、生产设备设计开发、光伏组件生产及组装、测试技术等方面差距较为明显,偶有创新也多为工序创新和工艺细节改进。我国光伏产业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以创新为驱动,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光伏产业发展国际经验借鉴
自太阳能光伏概念兴起之时,发达国家就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名副其实的光伏强国。对于这些光伏强国的发展经验,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刘益君分析了各国的发展经验,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1 德国经验
1991年,德国首先提出了“1000光伏屋顶”计划,开创了政府支持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先河。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安装太阳能设备的经验,使住房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需求兼容,并鼓励民众消费太阳能。之后德国主要采用了两种鼓励方法:一是用高价收购居民的太阳能电力汇入总电网;二是通过贷款优先鼓励居民购买太阳能发电设备,并对贷款贴息。
2.2 美国经验
美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以《能源政策法》为法律依据,通过法律上制定光伏产业相关公共政策、税收政策、融资和研发支持政策,采取减免税收、税收抵扣、财政补助、投资科研等手段,推动国内光伏市场发展。
2.3 日本经验
日本由于国土狭小、资源匮乏,很早就开始重视新能源的发展。日本政府在1994―2005年间对住宅建筑用光伏发电系统实行补贴政策,促进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且根据初期设置费用的降低逐步减少补助费用。如今,日本政府又开始大力鼓励光伏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以期用先进技术来提升国家产业竞争力。
3 光伏产业激励政策机制分析
近年来,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鼓励性发展政策得以出台并实施。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推动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这些政策在制定或实行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达不到政策制定的预期效果。
3.1 国家级激励政策存在扭曲现象
肖兴志等在观照他国政策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光伏产业激励政策的历史演进过程,发现我国现有光伏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激励机制存在标准不一的扭曲现象,表现为对光伏产品生产补贴过度而光伏发电补贴不足。激励政策指向不平等,导致了国内光伏发展重生产而轻应用,为此,必须要重构我国光伏发电激励机制,合理确定光伏上网电价,禁止对光伏生产环节实施不当补贴,完善光伏发电环节补贴和光伏发输电及计量的研发激励。
3.2 地方性激励政策存在缺陷
谭琪等分析了我国地方性的光伏产业激励政策体系,发现现行的地方激励政策体系中,存在着结构性、内容性、配套性以及沟通性四个方面的问题。其中,结构性缺陷表现为缺乏完整专项的产业规划;内容性缺陷表现为缺乏目标依据、原则规定、研发战略、政策手段;配套性缺陷表现为大量综合配套政策不够完善;沟通性缺陷表现为各级政府政策体系之间存在一定沟通障碍。
参考文献:
[1]王开科,黄如良,关阳.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0(10):43-47.
[2]肖翠仙.中国光伏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3):117-118.
[3]熊勇清,黄健柏.光伏产业困境摆脱与市场的协同培育[J].改革,2013(12):52-57.
[4]王文祥,史言信.我国光伏产业困境的形成:路径、机理与政策反思[J].当代财经,2014(1):87-97.
[5]刘燕,聂思痕.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15(2):58-61.
[6]刘益君.国内外光伏产业政策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12):221-223.
[7]肖兴志,李少林.光伏发电产业的激励方式、他国观照与机制重构[J].改革,2014(7):75-86.
[8]谭琪,及月如.我国地方新能源产业激励政策创新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11):108-111.
篇5
新能源新趋势带来新机遇
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领域中的一大亮点.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二十一世纪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垒球光伏装机容量的大幅增长将拉动垒球市场对光伏设备的需求。据欧洲光伏工业协会EPIA预测,按照2007年全球装机总容量为2.4GW计算,2010年垒球的年装机容量将达到6,9GW,到2020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56GW和281GW。光伏发电量也将由2007年的10TWh增加到2030年的2646TWh,其对全球用电总需求的贡献也由2007年的0.07%增加到2030年的13.79%。业内专家预计,光伏产业市场在今后5年里将保持30%~40%的快速增长比率,其后10年的增长速度也将达到20%~30%。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为人类创造洁净的可再生能源是未来世界能源的一大发展趋势,光伏设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亦将保持较高的需求量。
2002以来全球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迅速,对硅材料的市场需求突飞猛进,从而为我国硅晶俸生产和加工设备制造商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公司逐渐完善了光伏设备的生产技术、人才和设备基础,并依靠自身的发展优势.成长为光伏设备行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实体。
公司硅单晶炉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累计销售量2007年末和2008年束分别达302台和675台。快速增长可略见一斑。其市场保有量的占有率分别为17.36%和18.45%.呈逐年上升态势。位屠行业前茅。2007年公司硅单晶炉的国内销售额为1.70亿元。占当年全国同类产品销售额的21.2%.成为行业龙头之一。
产学研结合下的技术创新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始终将技术研发视为重中之重的业务核心,花大力气下狠功夫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公司采取自主研发创新和合作研发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在硅晶体生长设备和硅晶体加工设备制造方面拥有了多项核心技术。公司已实现批量生产的产品和在研项目的技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截至目前,公司累计承担省、市级科技项目3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7项,正在受理的专利申请10项,拥有专有技术1项。公司先后获得“江苏省民营科技型企业”“江苏省百强民营科技企业”“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等诸多省市级荣誉称号。2007年公司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弹为。江苏省人工晶体设备工程中心”。2008年10月,公司被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财政厅、江苏省国家税务局和江苏省地方税务局联合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据公开资料显示,未来5年,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每年的研发经费投入将不低于当年营业收入的3%。公司还将努力集聚多种形式的研发资源以提高创新效率,除继续加强已开发的“产学研”合作外,还要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海外一流光伏设备生产企业的联合研发合作,走在世界光伏电设备研发的前沿。
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规模扩张和成本优化
篇6
关键词:光伏产业;反倾销;反补贴
一、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
2011年10月美国政府发起对中国产多晶硅光伏电池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以下简称“双反”)调查,就在当年的10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立案,之后不到三周的时间,也就是11月8日美国商务部也宣布立案。消息一出,不光震惊了中国光伏企业,就连美国人也表达了反对意见。先是几十家美国跟光伏有关的企业和组织自发组成CASE,高调反对此次“双反”调查,而后美国太阳能产业协会(SEIA)公开支持中国企业抗辩。
美国时间2012年3月20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反补贴调查的初步裁定结果,不出所料的是,中国光伏产品终被认定接受不正当补贴。虽然有些意外的是临时性反补贴税仅为2.90%至4.73%,但是这仅是正式决定公布前的安慰而已。这就像大坝决堤,开始肯定是小口子,正式决堤了的洪水岂是如此可比?果然2012年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做出了一个令人失望的裁定,其认为涉案的中国企业生产的太阳能光伏产品存在倾销行为,并将对这些产品征收30%以上,最高达250%的反倾销税。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对华太阳能光伏产业“双反”做出终裁,美国方面认为中国光伏太阳能企业“双反”成立,将对中国企业征收高达18.32%至249.96%的反倾销税。同时,征收14.78%到15.97%反补贴税。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新能源行业被征收反倾销税最高的一次。美国利用各种贸易壁垒编织成的大网把“中国制造”扣在网中。当初为了获得廉价的商品、发达国家把高能耗、低效益、密集劳动力的生产线迁往中国,而中国供应着全世界70%以上的电子产品、60%以上的生活用品、50%以上的生产原料等,为此中国得到的却是能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重度污染、经济发展过热和房地产泡沫。
二、美国采取贸易保护的目的
当全球迎来金融危机的时候,发达国家由于缺少了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支持而受创严重。但是长久依赖中国廉价产品的美国本来就在金融危机下手头拮据,美国要想恢复制造业就需要减少向中国进口产品。
首先,美国以各种理由、各种借口将“中国制造”渲染成质量差、不安全、不环保的产品,用新型贸易壁垒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
其次,是回迁工厂,增加美国的就业人口。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估算,如果制造业全部从中国迁回美国,将使美国国内增加80万个就业岗位。
最后,就是提高美国人的国家荣誉感,让美国人学习日本人那样以消费本国产品为荣,形成消费美国货的习惯。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礼服门”就是个例子。当时美国的某些议员大肆宣扬美国代表团的衣服是中国制造的,让美国人蒙羞,只有穿上美国制造的礼服才能真正代表美国、才能发扬美国精神。
以上三点有一个最基本的先决条件,那就是限制中国的商品进入美国,不管是通过传统贸易壁垒进行“双反”,然后科以重税,还是新型贸易壁垒把“中国制造”拒之门外,都是美国政府为了发展制造业、创造就业机会使用的手段,归根结底就是为把美国拉出金融危机的泥潭。
三、美国针对光伏产业的原因
此次针对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虽然只是美国政府众多贸易保护动作之一,但是意义远不是其他产品可比。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造成了美元的大幅贬值,加上国际投机巨头趁机炒作,致使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创出历史最高的147.25美元。虽然之后一路下挫,但是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如何应对能源危机,已成为各国政府的燃眉之急。光伏发电,作为利用太阳能的最佳方式,以后必将成为人类获取能源的核心。一个作为未来能源的核心产业,美国政府当然不会坐视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光伏大国。
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获取能源的手段。当前发达国家的主要发电模式是核能发电,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以水利、火力和风力等利用自然资源发电。这两种发电模式都有先天性的缺点,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终究是要被淘汰的。
核能的缺点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核废料的处理问题。目前,国际上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方式主要有“再处理”和“直接处置”两种选择。“再处理”主要是从核废料中回收可进行再利用的核原料,包括提取可制造核武器的钚等。“直接处置”则是指将高放射性废料进行“地下埋藏”,一般经过冷却、干式储存、最终处置三个阶段。近年经常爆出发达国家为了转移核污染的风险,为了安抚本国民众,把核废料运往他国掩埋的新闻,把核能发电推上了风口浪尖。第二是核电站的安全问题。八十年代,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最少造成4万人死亡或死于核污染造成的癌症,政府疏散35万人,被污染地区2万年内不适于人类居住。日本“3.11”大地震造成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促使多国叫停核电站项目。
水利发电的缺点是会对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造成破坏。通常建设水电站还会面临迁移原住民的艰巨难题。火力发电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而且燃烧的原料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都是不可再生能源。风力是一种清洁能源,被人类利用也有比较长的历史,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潜力巨大。但是风力发电进入壁垒高,制造设备的要求高,需要极为稳定的风力机组能在气象条件恶略的野外工作20年,难度可想而知。
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其最大的优势是永不衰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利用太阳能发电既安全可靠又低成本,是人类最理想的能量来源,只是目前人类科技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还很低,但正是这样才说明光伏发电有着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
2001年以来,全球光伏发电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年均新增发电总量超过50%。国际能源局(IEA)预测,到2013年底全球安装的光伏发电系统至少可发电110TWh,提供给全球0.5%的电力需求。更有些组织预测2030年世界发电总量的10%、2040年世界发电总量的20%均来自太阳能发电,这一比例可能在21世纪末将达到60%。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光伏发电投资,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谁能不心动呢?
光伏发电是太阳能发电的一种形式,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伏特效应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当然这一技术的关键元件就是太阳能电池。
近年国际市场对中低端光伏产品需求旺盛,中国企业抓住机遇飞速发展,到2010年中国已经是光伏电池第一生产大国,产能超过全球产能的50%,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各地方政府看准了光伏产业前景,一窝蜂上马项目,全国各地光谷、太阳谷遍地开花,造成如今产能过剩,本就严重依赖出口的光伏产业又遭“双反”重税,整个行业面临严峻的局面。
作为光伏产能第一大国,中国的产品却面临许多困难和尴尬。首先是没有核心技术,我国生产多晶硅还是老旧的俄罗斯技术,生产成本高、能耗高、技术水平低。又因为技术水平低,入行门槛低,造成产能严重过剩。现在主流的闭式改良西门子方法在我国还没有掌握。其次是产品严重依赖出口,97%以上的出口率让中国光伏企业的产业模式风险极大,严重受制于国际市场,加上产能过剩、生产成本低造成了对国际市场倾销的假象。
四、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采取“双反”政策的后果
其实美国市场只占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量的一成左右,但为什么这次“双反”调查对中国的光伏产业造成的影响如次巨大呢?原来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在一成员方反补贴调查中被认定的补贴措施,可以直接被其他成员在反补贴调查中援引。在国际上一向和美国如影随形的欧洲基本上都会采取和美国近似的制裁措施。而欧洲是世界最主要的光伏市场,就2012年光伏系统装机总量而言,仅仅德国与意大利两国的光伏发电量分别约占其电力需求量的5.6%和5.75%。德国是全球第一大光伏系统(装机总量达7.6GW),而意大利是全球第三大光伏市场(3.3GW)。此外还有众多欧洲国家装机量都是位列世界前列。
2012年9月26日,欧洲行业协会(EU ProSun)向欧盟委员会提出申诉,指控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主要部件受益于不公平的政府补贴。2012年11月8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公告,称已对从中国光伏企业进口的硅片、电池、组件启动反补贴调查。欧盟的初步调查结果将于2013年6月底公布。
五、中国光伏企业应对贸易壁垒的建议
1.提高科技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国内企业应提高科技的发展速度,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水平,研制和掌握核心技术,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的革新换代。目前用作光伏发电的多晶硅电池板发电效率一般都在20%以下,单晶硅效率在25%左右。如何提高单晶硅、多晶硅的发电效率,或者寻找更高效的替代产品是光伏企业今后研发的重中之重。
2.开拓新市场
光伏企业应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包括亚太、东欧、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如今成为了光伏发展的热点。2013年第一季度,新兴市场装机总量超过全球份额的60%,其中亚洲占到了40%,相比欧洲传统市场的萎缩,新兴市场的强势无疑给整个光伏行业打了一针兴奋剂。
3.与美国和欧盟进行友好协商
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帮助国内企业积极应对这次危机。通过外交途径,给予对方压力让美国和欧洲减少甚至取消处罚,帮助中国企业尽量降低“双反”带来的负面影响。如2011年3月美国双反中国产钢制汽车轮毂,马上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商务部的建议做出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5升以上的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实施期限2年,自2011年12月15日起到2013年12月14日止。致使美方在2012年4月裁决中国产品未对美国企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
六、结论
面对此次“双反”调查带来的问题,我国应该积极应对危机,调整光伏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而且我们应该看到其另一方面,把此次事件看做一个机遇,可以有助于我国光伏产业的整合,完成企业间的优胜劣汰,加速产业成长,提高自主科技研发的水平,使我国的光伏产业能够在强劲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光伏太阳能网:.
[2]中国商务部网站:.
篇7
在大多数市场参与者眼里和分析家笔下,光伏产业已经成为当下“盲目扩张”和“产能过剩”的负面典型,国内外皆然。就中国光伏产业而言,连续5年年增长率超过100%,在产品价格暴跌的背景下企业利润锐减乃至大面积亏损,巨额负债更令企业如牛负重。
2010年,光伏产业毛利率还在30%左右,2011年就降到10%以下,而这个行业企业毛利率若是达不到10%就难以实现盈利。到今年上半年,海外上市的中国光伏股中,毛利率低达1%以下者已经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为负数。
从已公布的上半年财报看,66家光伏上市企业净利润降幅普遍超过50%,毛利率均低于10%,10余家光伏上市公司亏损。在重重压力之下,尚德、赛维等龙头企业深陷破产危机。赛维LDK去年亏损6.554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亏损10.8亿元,负债266.76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8%左右。
近期,美欧相继对中国光伏产业发起“双反”,也被国内外相当一部分观察家视为中国光伏产业激进扩张的必然结果。由于中国光伏组件出口依存度极高,2010年之前98%的产品出口欧美市场,2011年这项比例仍然高达90%,美欧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又令其雪上加霜。
就全世界光伏产业而言,在分析了300多家光伏电池板制造商的基础上,可再生能源咨询机构GTM研究(GTM Research)10月16日的报告估计,未来三年全世界光伏产品年均供应量将超出需求3500万千瓦,产能过剩很可能导致180家光伏电池制造商在2015年之前破产或被兼并,亦即60%的企业退出。
传统能源倒逼新能源扩张
倘若从与传统化石能源竞争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不难对光伏产业的“盲目扩张”取得新的认识。
光伏产业与传统化石能源竞争的关键是价格和成本,光伏产业近年来得以实现高速增长,并不是各国、各地政府的扶持,而是新世纪以来这一轮初级产品牛市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价格持续大幅度暴涨。各国、各地政府之所以决策强力支持扶植太阳能等新能源,原因也在于此。
因为太阳能发电迄今成本较高,而且在供应电力稳定性等方面还不能与常规的火力发电相比。如果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保持低价,无情的市场规律将使得光伏产业难以找到足够的需求,而如果需求太小,导致生产规模太小,不足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光伏产业的成本就难以下降,也就更难以打开市场销路,形成恶性循环。正是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价格暴涨,才使得太阳能发电的商业竞争力陡增,藉此赢得了较大市场规模,光伏产业生产得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增强其价格竞争力,形成“市场扩大——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需求进一步扩大”的良性循环。
上述良性循环要想实现,关键就在于高投资和迅速形成生产能力,推动生产成本和价格快速降低,从而抢在化石能源行情大幅度下跌之前建立对化石能源可持续的价格竞争力。
回顾1970—1980年代石油危机前后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命运变迁,就不难理解这一点对光伏产业何其至关重要。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前期,水力、核电、煤炭等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取得长足进展:二战时期苦于油源匮乏,德国开发的煤炭液化技术在战后长期被束之高阁,那时又被从故纸堆里翻出来并一度大放异彩;巴西大规模推行酒精燃料汽车计划;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在第二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下竟然投入巨资在中国开发安太堡煤矿……
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1973—1974年和1979—1980年的两轮油价暴涨,用工业化国家出口的制成品衡量,1974年石油实际价格上涨3倍之多,以至于西方经济学者将欧佩克主导的这两轮大幅度提高油价称为“世界历史上垄断力量的最大胜利”、“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人为大提价”。
然而,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实际油价显著下跌,很多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便长期遭遇冷场,直至新世纪这一轮初级产品牛市才再度咸鱼翻身。
对于光伏产业而言,替代能源的上述历史完全有可能重演。这两年全球初级产品牛市已经终结,包括能源在内的初级产品行情已经显著下跌,美国发起的“页岩气革命”更令石油天然气价格面临持续下行的重压,美国天然气价格比一年前下跌了一半左右,欧美石油巨头盈利因此普遍下滑。
埃克森美孚公司第二季度账面净利润有所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来自出售在日资产等临时性利润,实际净利润减少了;雪佛龙公司整个净利润同比减少7%至72.1亿美元;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第二季度净利润40.63亿美元,同比锐减53%;英国石油公司第二季度亏损13.85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盈利57.18亿美元,是该公司2010年第二季度遭遇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以来,第一次出现季度亏损;即使是石油服务商如哈利伯顿、贝克休斯、威德福等公司,其今年第二季度北美地区经营利润也同比下降了10亿美元左右。
双反有损于行业发展
金融市场参与者们大力炒作的美国第三轮量化宽松预期、中国和欧洲反危机政策、中东动荡等题材固然能够在能源和其它初级产品市场上制造一次次反弹,却并不足以对初级产品供求关系的总体格局产生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包括太阳能在内的新能源价格维持高位,只能使其在传统能源价格下跌时加快被淘汰。
不错,光伏产业上下游价格均大幅度下降,光伏组件产品价格从10年前的6美元/瓦下降到目前的1美元/瓦,太阳能发电成本从1美元/度下降到1元/度,多晶硅进口价格从2008年最高时的接近300美元/公斤下跌到2012年6月的23.6美元/公斤……这样的下跌固然给相当一部分企业带来了困难,但基于上述分析,这样的大幅度跌价又是光伏产业可持续生存所必不可少的。
也正是从与传统化石能源竞争的角度出发,生产成本明显低得多的中国光伏企业具有更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这个产业发展的方向。
根据GTM研究报告的数据,欧洲、美国和日本光伏电池企业制造成本超过80美分/瓦,中国企业成本为58—68美分/瓦。尽管该报告估计未来3年内将有54家中国光伏企业破产或被兼并,但同一份报告估算的全球光伏电池企业破产、被兼并者超过180家,中国企业破产家数占比例在30%以内,明显低于中国光伏产业产能占全球全行业比重,实际上是从侧面认定中国光伏企业在全行业严冬中生存能力更强。
怂恿本国政府对中国同行发动“双反”、企图维持光伏产品高价的欧美厂商,奉行的是一条不切实际的错误经营思路,只能使光伏产业难以足够迅速地降低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在常规化石能源面前难与争锋。即使不考虑欧美光伏产业获得巨额政府资助的事实,领头投诉中国产业、挑起美欧对华“太阳能战争”的德国太阳能世界公司(Solar World)在2003—2011年间直接获得的政府资助就有1.37亿欧元。
即使不考虑中国已经具备了发动贸易报复和在世贸组织打“规则战”的能力,单从美欧自身得失和想要达到的目的出发,他们发起的这场“太阳能战争”也在多个方面深陷误区,最大误区就是他们发起的这场“太阳能战争”本身就会压缩光伏市场的成长前景,进而损害他们意欲拯救的国内光伏产业。就算是欧美政府“成功”地将中国光伏产品拒之门外,他们的本土光伏企业也经受不起廉价的传统化石能源竞争。
而由于中国国内市场广大,且中国政府必定会在国内消费和开拓出口新市场方面采取措施,以求保住这个产业,这个行业国产品牌价格的大幅度下跌也给国内市场需求上升创造了条件,他们的“双方”也不可能打垮、消灭中国光伏产业这个竞争对手。毕竟,2011年中国占全球实际GDP份额已达14.3%,与整个欧元区相当。目前欧盟光伏市场为20GW,因此中国“十二五”规划制定的22GW—25GW目标并非虚无缥缈无从落实,而是很有可能变为现实。
基于上述分析,中国光伏产业的高速成长本身并非错误,错误的是进入的技术标准等壁垒太低,监管太“温柔”,以至于不具备基础专业知识、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废次料的小厂也得以大量兴起,恶化了整个行业的发展环境,让我们在不可避免优胜劣汰的产业竞争中付出了一部分本可避免的代价。能够推动一个新兴产业在数年之内跃居世界第一、占据全球市场60%以上份额,这是中国发展能力的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企图“赶超”中国之际,这种能力正日益显得可贵。
篇8
文/ 张帆
光伏需求创新高
2014 年一季度,多家光伏公司频频报喜:东方日升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盈利约1000 万元-1200万元,上年同期盈利762.32 万元,同比增长约31.18%-57.41%;东方电热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盈利约约2019.16 万元-2569.84 万元,上年同期盈利1835.60 万元,同比上升10%-40%;新大新材第一季度业绩预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盈利约1800 万元-2300万元,上年同期亏损934.58 万元,实现了扭亏为盈。
研究机构NPD Solarbuzz 最新季度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新增太阳能光伏需求量超过9 吉瓦,比去年同期增长35%。
通常来说,一季度的太阳能光伏需求量最多占全年需求量的20%。例如,2013 年一季度的需求量近7 吉瓦,而全年的需求量则超过37 吉瓦。Solarbuzz 预测称,2014 年接下来的每个季度太阳能光伏行业的需求都将创新高,加上2015 年一季度的12 个月内需求总量预计将首次突破50 吉瓦。
据Solarbuzz 报告预测,2014年太阳能和光伏行业上游产品半导体级多晶硅需求预计将大幅上涨至28 万吨。而一位业内分析师计算,以此需求和全球总供给计算,今年全球多晶硅供给和需求比将达到1.4,即供给比需求多40%,而2013年这一供给需求比为3。
曾坐过山车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再生能源等种种光环之下,特别是在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光伏产业曾经一路狂奔。高峰时期,中国有600多个城市把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在西部地区某些城市,出现了动辄几十平方公里的光伏电站规划用地。
短短数年内,中国先后建立了几十个光伏产业园,不少老牌企业和上市公司亦纷纷转型,宣布进军光伏行业。光伏产业成为各地政府招商的“座上宾”,地方政府纷纷给予无偿土地、资金配额、电价补贴等很多优惠条件。
然而企业和政府都没有料到,在欧美“双反”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下,光伏产业在不到10 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一次潮水般崛起又衰落的完整过程,众多规模庞大的光伏企业身陷债务泥潭。
常州天合公司董事长高纪凡介绍,2012 年全球光伏组件产能达到65 吉瓦的历史最高峰,其中我国就拥有40 吉瓦。与此相对的是,2012 年,全球市场的组件需求量仅为31 吉瓦,2013 年达到约36吉瓦。“今年光伏产品的需求仍有所增长,但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改变。”
信托介入产业整合
近日,爱康科技表示已经与杭州工商信托在清洁能源项目的并购、运营开展合作方面达成意向协议。
在这项并购投资合作中,爱康科技的优势在于光伏电站运营、管理领域的专业经验和项目管控优势,杭州工商信托则提供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工具运用的支持。并购目的是帮助爱康科技实现控制、运营光伏发电项目不低于1 吉瓦,其中2014 年目标控制、运营不低于500 兆瓦。
上海一位信托业高管表示,首先国内包括光伏在内的众多产业,目前确实存在大量整合需求;其次并购业务是信托拓展新业务领域中,资金量需求大且商业模式较为成型的领域。
此前就已有信托公司试水光伏行业并购重组。2013 年6 月份,为了剥离光伏资产业务及延伸权益,盾安环境将持有的内蒙古盾安等四家公司100% 股权及其延伸权益,全部转让给关联的股东方盾安控股集团,中建投信托筹集资金参与其中。
信托公司参与并购项目只是负责筹集资金,并非作为交易的当事方直接购买项目,所以行业风险被降到最低。业内人士预测,随着国务院采取多项措施优化并购重组的政策环境,未来信托介入并购项目会越来越多。
大而不强成瓶颈
业内人士指出,过去几年已有数百家公司出局,但目前中国光伏产业的集中度仍然过低,行业的小、散、乱现象正在抬头。将来产业内的兼并整合将不断发生,产业垂直分工、水平整合、集群发展将是必然趋势。
根据我国与欧盟之间关于光伏产品的价格承诺谈判,2013 年8 月6 日起,我国光伏组件出口欧盟市场设定的价格底线为56 欧分/ 瓦( 约合76 美分/ 瓦),同时中国输欧光伏产品每年总量不得超过7吉瓦, 有效期到2015 年年底。该价格底线按行业性成本下降可适时调整。
然而,设定价格底线后,我国光伏组件在欧盟市场的“低价”优势彻底丧失,产品的品质成为竞争力决定因素。
篇9
关键词: 薄膜太阳能电池 教学探讨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光伏行业发展迅速,尤其长三角一带很多光伏企业[1]。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促使企业对具有光伏专业知识的人才需求量大增[2-4]。但是随着欧美各国对我国光伏行业采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我国光伏行业发展受挫。在这样背景下,光伏企业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在光伏行业中争得一席之地。而薄膜光伏技术由于具有材料消耗少、成本低、发电效率较高的优点,成为光伏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5-6]。因此,具有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知识的人才在光伏行业中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基于此,常熟理工学院光伏科技学院开设了《薄膜太阳能技术》课程,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光伏人才奠定基础。
二、对薄膜太阳能技术课程的探讨
(一)薄膜太阳能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了解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产业现状及发展方向,熟悉常见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类型,通过与传统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对比掌握各种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原理、制备工艺及提高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使学生对薄膜太阳能技术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为今后从事薄膜太阳能电池相关工作打下重要基础。
(二)薄膜太阳能技术课程的基本内容。
薄膜太阳能电池,简单从字面理解即将传统太阳能电池薄膜化。然而在将太阳能电池薄膜化过程中,会有很多诸如如何在很薄情况下保证吸收层对入射光的充分吸收、如何减少不必要的光生载流子传输损失等物理问题,这些问题将对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产生很大影响。需要本课程与《半导体物理》、《固体物理》等课程紧密结合,内容上要做好相互衔接。同时,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还应使学生对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制备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电池工艺的改进有深入了解。因此,本课程应涉及以下几方面教学内容。
1.薄膜太阳能电池及薄膜材料
介绍与传统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相比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特点及适合做薄膜太阳能电池吸收层、发射极的薄膜材料须具备的光、电性能。
2.晶硅薄膜太阳能技术
介绍外延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异质衬底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特点及制备工艺。
3.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介绍微晶硅薄膜制备技术、薄膜的微结构特征、光电性能及电池结构特点。
4.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
介绍非晶硅薄膜的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史、薄膜微结构、非晶硅薄膜单节及叠层太阳能电池结构和设计原则,最后概述目前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业化生产情况。
5.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
介绍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的特点、制备工艺、产业化生产概况及发展方向。
6.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
介绍碲化镉薄膜的光电特性、电池结构、电池制备及处理工艺。
这几部分内容中,第一部分是与薄膜太阳能电池相关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学习后面知识的前提;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的三种太阳能电池主要根据薄膜的衬底类型、加工工艺进行区分,制备的薄膜均属于广义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范畴。需要学生对这几种薄膜太阳能电池进行区分并掌握不同种类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要求;微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是目前最有发展前景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之一,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微晶硅薄膜的能带结构、光电性能及这种电池器件结构的特点及关键制备工艺;非晶硅薄膜是目前产业化生产最成熟的一种薄膜太阳能电池,因此本部分内容与产业化生产最密切,需要学生重点掌握非晶硅薄膜的微结构、光电性能尤其是光致衰减效应、电池结构及制备工艺参数对薄膜性能的影响规律;而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是另一种已成功实现产业化生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目前国内也已经有企业着手发展这种薄膜太阳能电池,需要学生掌握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工艺、异质结结构特点等内容;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是一种比较有潜力的薄膜太阳能电池,在一些特殊领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需要学生了解其电池结构及制备工艺。
三、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教学实施建议
通过对以上教学目的及教学内容的分析可知,薄膜太阳能技术是一门与实际结合紧密、实践性较强的工科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强弱直接决定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多方位、多层次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知识上培养其实验操作技能,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教学方法上,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教学,强化课堂小组讨论。
上课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可以在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将理论知识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解具体薄膜太阳能电池制备过程时可以找一些相应视频、图片资料,以直观形式展现具体的制备流程,增进学生对电池制备流程的理解。同时,积极开展讨论式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同学布置一个题目,组内同学通过调研完成该题目并以PPT形式讲解给其他同学,最后教师对各小组结果进行总结,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
(二)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薄膜太阳能技术》是一门与实践结合紧密、着重培养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在薄膜太阳能技术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适当调节验证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可以让从事薄膜太阳能电池相关研究的教师参与实验教学,以科研反哺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此外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实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改进课程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成绩三部分组成。如前所述,《薄膜太阳能技术》是一门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在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基础上,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适当提高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本课程考核以百分制记,其中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各占20%,期末成绩占60%。其中,平时成绩按照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上课出勤等情况综合评定,实验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结语
上好《薄膜太阳能技术》这门课需要教师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适当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关注薄膜太阳能电池行业的发展动态,使本课程教学与行业的发展很好地对接。教学过程中,应理论与实验并重,并着重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光伏行业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永,张渊,刘浩,等.长三角地区高职光伏专业建设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31-32.
[2]杜鹏,张军芳,郑永春.依据企业岗位及人才需求转变光伏技术专业教学内容[J].学周刊,2014,6:27.
[3]林涛,段春艳,卢东亮,等.以“项目驱动法”为核心的光伏应用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教学设计[J].新课程,2013,4:2.
[4]张巧杰,白连平,杨秀媛.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9:131-132.
篇10
【关键词】农村;光伏发电;节能
The Feasibility of 1kW Photovoltaic in Rural Areas
WANG An-chun
(Power Supply Company of Yancheng Yancheng 224002; China)
Abstract: Sunshine time and irradiance in China were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of 1kW photovoltaic in rural areas was discussed by faemers’actual household electricity. Most rural areas especially economically backward mountain have conditions to develpop photovoltaic system. And it effectively solve China's tens of thousands of homes without electricity power.
Keywords: rural areas, photovoltaic, energy saving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剧增,化石能源日趋枯竭,加之与日俱增的化石燃料燃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给地球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如2012年我国人民深受PM2.5的迫害。[1]太阳能作为一种无污染、无限的绿色能源在能源应用中顺应形势得到了快速发展[2],我国目前太能能热水器得到了普及。但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只是刚刚起步,还没有普及。下面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实行大面积光伏发电的可行性。
2、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
据计算,太阳辐射每秒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高达8х1013kW,相当于555万吨标准煤燃烧所产生的能量,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使用太阳能可以多大程度上减少污染、绿色地球。我国2/3以上的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000h以上,[3]而且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农村又正好大多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山区、高原,输送普通电能成本太大,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却很方便。
我国有如此多的太阳能资源,完全具备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条件。太阳能源不如我国的日本提出在2020年达到28GW的光伏发电总量,欧洲光伏协会提出了“setfor2020”规划,规划在2020年让光伏发电做到商业化竞争。[4]我国在西部部分山区实施了光伏发电,但力度还远远不够,完全可以更大范围的推广,要知道太阳能生产的每度电都可以少排放1公斤CO2,这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带来多大的好处啊。
3、经济分析
目前太阳能发展的瓶颈就是初期投资成本大,平均电价与当前的工业电价没法比较,但是将环境污染加进去的话,从长远来看,或许太阳能发电更合算。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农村用电情况,然后探讨建设多大的光伏系统,最后分析一下其成本。
据统计,我国农村居民用电比城市居民少得多,尤其那些只有老人和儿童长久居住而中青年出外打工的地区。不需要使用空调的季节,用电器主要是电饭锅,平均煮一次饭耗电300W,电灯每天耗电约200W,冬天基本上使用电热毯,电热毯功率60~120W,假设一个家庭用2~3个电热毯,每天开3个小时,平均每天耗电700W左右,夏天空调用电很多,平均每天3000W。电视机平均每日消耗800W,农村还广泛使用煤炉、液化气等辅助能源,估算下来非空调季节每天大约用电2000W,而使用空调的季节恰是太能能最丰富的夏天,光伏系统产的电也比其它季节多得多,不过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夏天使用空调的天数也只有一周左右,大多采用电风扇消暑,40W的电风扇使用一整天也不到1度电。如此估算在二类地区一个500W的光伏系统能基本满足不使用空调的单个家庭的需求,如想提高生活品质,大概需要1000W的光伏系统。
太阳能发电初始安装需要高额成本,而高成本主要来自太阳能发电设备与系统的生产制造,目前组件平均造价为3.8~4.3元/Wp,零售价格5.3元/Wp。预计,到2020年光伏组件的价格将下降到1元/Wp以下。[5]如果大量购买(如3000套),则1kW的一整套光伏发电系统售价大概1万元,我国农村家庭数目超过一亿,即使实施100万套太阳能计划也是可行的,任意一个市都可以安装3000套,如果国家再予以补贴30%,每户人家只需7000元即可装备一套1kW的光伏发电系,农民绝对买得起,也能很好的缓解能源紧张。
4、市场需求及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边远地区、山区大约有几万个无电用户,单这些需求就可建立上万个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工程等是近期国内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农村太阳能发展成功的话,可以促进沙漠发电、城市屋顶计划,是未来需求大幅增长的动力。
目前产业政策已成为引导光伏市场转移的源动力,可以说全球各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史表明一条基本的政策路径,初期阶段通过政府补贴、信贷优惠和强行购电政策来引导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真实的市场需求。[6]光伏市场的需求增长取决产业政策的强弱,为了解决能源危机,美化环境,我国政府可以要求企业或居民每年必须使用一定比例的清洁电,那么光伏发电必定可以很好地发展,农村大规模推广光伏发电则更加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