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养老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养老的建议

篇1

摘 要 2004年社区养老服务首次被列为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社区各项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都得到了不断地扩大和充实。发展社

>>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建议 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状况与完善路径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建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昆明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评估的借鉴研究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探析 关于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 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探析 推进乌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思考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不足及对策思考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现状及对策思考 探索与思考常州市社区居家养老 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居家养老服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建议 河北省老旧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建议 关于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0] 新加坡国会. 赡养父母法令[EB/OL]. (2009-3-31)[2016-12-15]. http://statutes.agc.gov.sg/aol/search/display/view. w3p;query=Status%3Acurinforce%20Type%3Aact,sl%20Co ntent%3A%22parents%22;rec=0;resUrl=http%3A%2F%2Fst atutes.agc.gov.sg%2Faol%2Fsearch%2Fsummary%2Fresults. w3p%3Bquery%3DStatus%253Acurinforce%2520Type%25 3Aact,sl%2520Content%253A%2522parents%2522;whole= no.

[11] 任福荣. 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践探索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2(28): 1-10.

篇2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老龄化;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D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41-01

中国已经进入高速老龄化阶段。社区养老服务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它可以用较小的成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1]近年来,民政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倡导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据中国广播网报道,针对我国面临着的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民政部表示,到2015年,社区养老服务将基本覆盖我国100%的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形式多样、方便适用、广泛覆盖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2]

一 、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存在的缺陷

(一)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工作范围模糊不清、职能缺漏

由于我国的改革正在进行,社区服务发展在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社区养老服务还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也出现职能缺漏的现象。

1.基层社区组织责权不一致,社区承担了许多本不应该由它承担的职责,使居委会成为政府部门的延伸,致使居委会没有精力和时间为居民办实事。

2.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情况看,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是不够的,对非营利组织的培育不到位、投资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资本所应享有的相关优惠政策不完善等。

(二)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参与形式过于单一

在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社区养老一直处于独挡一面的角色中,谈及社区养老,责任全部由社区承担,而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的不同需求,社区无法做到尽善尽美。除此以外,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人员有限,缺乏一些社会志愿者和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加入到社区养老服务的队伍中,共同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服务。

(三)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上过于简单

很多社区虽为老年人提供了日常简单医疗的社区保健室,但并未满足老年人的的实际养老需求,很多社区缺乏多层次养老服务内容,这就导致老年人对目前社区提供的服务存在不满。相比之下,定期体检、医疗护理、社区老年文化活动、心理咨询、法律援助、临终关怀等专业化服务迫切需要开展。

(四)社区养老服务缺乏专业化的管理

社区管理及服务的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管理及服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服务队伍的素质急需提高,服务人员的低素质降低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致使社区未能充分发挥在养老方面的优势。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也存在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连续性的问题。

二、对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转变在社区工作中的角色,支持而不干涉社区养老服务事业

在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大力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另外,政府还应该帮助基层社区居委会建立独立的社区养老服务部门,将日常政务与社区养老分离,确保社区养老部门有权利和精力投入社区养老服务事业中。

(二)社区吸纳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化

社区应积极引导社会不同形式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义务服务或低偿服务,减轻社区的服务压力的同时为各类的养老机构创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兴办,运作机制完善,政策法规配套,管理规范有序,专业化程度高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与此同时,建立与老年产品企业的合作关系,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让社区在依托外部社会资源的基础下健康长久的发展。将社会上不同模式的老年服务吸纳到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兼收并制”形成最有效率的服务结构,满足各层次老年人各类不同的需求。

(三)加大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建设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项长期有发展的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要从专业院校选用相应专业的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队伍。社区养老服务人员应具备养老服务的相关技术和素质要求。社区工作的岗位培训要坚持系统性和连续性原则,确保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四)建立邻近社区间的互通关系

社区应打破当前社区之间管理上不相通的现状。定期组织专题报告及交流会,社区之间互相借鉴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经验,及时更正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的不足,促进社区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打造优秀的基层社区养老服务。

(五)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化建设

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或将给社区老年服务带来多方面的影响。[3]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社区老年人信息管理库、设立专门的社区老年服务网络平台,使老年人通过使用互联网及时了解各种信息,获取所需服务。如网上购物、接受网上教育、网上预约家政服务、健康检查和体验文化娱乐等服务。

在老龄人口急剧增长的背景下,针对社区养老硬件设施不完备、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品质欠佳、服务政策不完善等问题,社区要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为导向,采取“全方位服务、连续性照顾”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理念,加快建立并形成以家政服务、医疗健康、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营造出“颐养天年”的生活环境和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刘国萍.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财经学院,2013.

[2] 赵乃葳.现阶段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3.

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service system of community endowment in Pingxia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carry out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mmunity endowment service in Pingxiang, and settle and deeply analyze the survey data to find out the present problems of the urban community home endowment and analyze its causes. Combined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dvanced endowment pattern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community endowment service in Pingxiang are put forward, th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home endowment service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 社区养老;问题研究;对策建议

Key words: community endowment;problem investigation;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2-0051-03

0 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 “空巢老人”的现象也日益增加,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尽管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代,但是相应的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设备和服务并未落实到位,而社区养老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空白。本文把社区作为养老服务的一个平台,对萍乡市社区养老服务进行深入研究。在萍乡市四个社区随机抽取20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与深入分析,寻找出城市社区养老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并结合国内外先进养老模式,提出针对萍乡市社区开展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1 萍乡市老年人基本情况及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现状

1.1 社区养老的概念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儿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

1.2 萍乡市老年人养老生活的现状

据统计,萍乡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20.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约2万人。未来15年,萍乡市老年人还将以年均2%的速度持续增长,平均每年净增老年人口0.4万人,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全市现有69所公办福利机构、21所民办福利机构,国有企业联办福利机构2所,共收养服务对象8053人,床位9600张,现有的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1.3 萍乡市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现状

由于萍乡市的社区养老服务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本次调查采访中,许多老人也提到自己身体健康,能够生活自理,现阶段在家里就可以实现养老。而当提到社区养老服务时,老人们对于未来的养老趋势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从调查结果显示,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机构养老(养老院)并不是老年人养老的首选。由图1可看出大部分老年人不考虑住进养老院。其中考虑过住进养老院的人数占总体的17.2%,而没考虑住进养老院的人数占总体的82.8%。

而不选择进入养老院养老的原因是在家比较方便、自由。其中不想离开想的因素占总体的8.1%,不方便和亲友团聚的因素占总体的19.1%,在家方便自由的因素占总体的46.9%,费用太高负担不起的因素占总体的19.1%,其他因素占总体的6.7%,见图2所示。

②希望社区养老服务多样化、人性化。在本次调查中,对于社区养老服务,老年人最想得到的医疗护理服务居多。图3可以看出其中定期的拜访服务占总体的14.2%,洗衣打扫服务占总体的12.3%,送餐代购服务占总体的12.3%,医疗护理服务占总体的30.6%,定期的开展娱乐项目占总体的23.9%,其他服务占总体的6.7%。

③对服务商业化的接受程度有待改善提高。由图4看出老年人对于在家养老原因出钱享受的居多。其中不愿意出去享受此服务占总体的39%,而愿意出钱享受此服务的占总体的61%。

在服务项目本身可接受的价格的调查中显示,老年愿意拿出20%以下的收入来享受这套服务的居多。20%以下的收入来享受这套服务共53人,20%-40%的收入来享受这套服务共30人,40%-60%的收入来享受这套服务共10人,60%以上的收入来享受这套服务共1人,如图5所示。由此可见,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2 萍乡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职责模糊,服务机构不健全,部门间缺乏统筹

萍乡市社区养老服务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政策不完善、监督不到位、规划滞后等一系列的问题,制约着社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社区养老组织体系中各有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配合,机制也不够完善,很难按照社区养老服务的实际需求,制定详细周全的服务计划和提供有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这也成为限制社区养老服务发挥自身效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经济来源不足,设施投入满足不了现有需求

根据国内外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的经验,制约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资金不足。萍乡市作为一个欠发达的中部城市,经济和老年人收入更为落后,资金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同时可供使用的设施已经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求,导致现在还未能够在萍乡市建立很好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及机构。

2.3 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

目前,萍乡市很多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认识不足,甚至有些人对社区养老服务持怀疑态度,对养老服务人员不信任。另外,由于社区的职责机制还不够健全,承担了较多的政府职能,工作人员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到了繁忙的行政工作上,基本上没有太多精力投入到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去,更不会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服务计划。因此,对社区养老服务在各方面的认识不到位现象,正阻碍着萍乡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

2.4 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素质整体偏低

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受薪的服务人员,另一类是不受薪的志愿服务人员。受薪的服务人员因为工资待遇低和社会地位的偏低,导致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存在服务质量差、服务水平低的现象,难以达成解决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问题。同时志愿者数量较少,志愿服务人员只是凭借自身热情投入到这项公益事业当中,对于养老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专门培训却相当缺乏。

3 萍乡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3.1 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规定,明确政府在社区养老中的职责

各级政府应协调与社区的关系,给社区更多的自由选择权与决定权,为社区承担更多的职能,以便让社区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开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重新定位政府职能,使政府由管理都转变为服务者、参与者与促进者,对社区养老服务不是直接提供,而是以组织协调为主,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政策并加以指导监督,为社区养老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保证服务的质量与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着政府在资源整合与获取中的重要作用。

3.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建立社会筹资为主、财政资助为辅、多方出资的资金筹措机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社区老年人服务事业。同时,也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对一些附加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

3.3 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养老文化深深影响着群众对养老方式的选择。因此,在开展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引起社会对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关注。首先,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社会风尚。其次,树立社区养老服务理念。充分利用现有的养老服务设施,尽量无偿开放,实现资源人人共享。最后,通过报纸、杂志、讲座等宣传方式,增加社会各界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人们积极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事业中,为社区养老服务做出一份贡献。

3.4 加速对老年服务业专门人才的培养

培训专业养老服务队伍。养护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社区养老的服务水平。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加强对其职业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同时加快养老服务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并建立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退伍和一套完善的志愿者培养体制。

4 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是挑战也是机遇。顺应社会的要求,整合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创造出最好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是萍乡市社区养老服务提出的理念。相信只要政府支持、社会支持、广大人民支持,大家齐心协力掀起一场新养老运动,打造一个满足老年人基本需求与深层次需求的温情社区,萍乡市人社区养老服务业将实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萍乡市民政局官网.

篇4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养老;养老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6-0116-02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结果,我国60岁(含)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含)以上人口占8.87%,比十年前分别上涨2.93%和1.91%。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越来越难以承担全部的养老责任,而社会化的机构养老受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发展得不够完善,社区养老作为两者的折中方式,在越来越多的地区被采纳,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一、我国城市社区养老的现状

第一,社区养老政策不断出台。随着社区养老日渐受到公众的重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不断出台社区养老相关政策,以支持和鼓励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和完善。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11部委《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中规定社会办福利机构在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与政府办社会福利机构一样享受同等待遇。2011年出台《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22.2亿元用于支持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另外,地方政府也不断出台新的养老政策以支持社区养老发展。2013年底,济南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到2014年,济南要新增养老床位5 300张,新建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机构43处,新建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53处,新建县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2个。2014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社区养老也日益发展。

第二,社区养老内容与形式逐步拓展。近年来,各地区积极探索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符合老年人需求、个性化的多种运营、管理和服务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一些地方针对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如推出定服务人员、定服务对象、定服务时间、定服务地点、定服务项目等新的服务模式。一些地区根据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生活自理的程度,实行多套服务体系可供选择,为其提供不同收费标准的照料服务;为空巢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开展社区日间照料、日托服务,建立托老所;开展集体体育、娱乐服务,培养发展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为老人提供五大类服务,即生活照顾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护理服务、文化娱乐服务、应急服务。苏州市在社区养老方面拓展了很多新型式,值得其他城市借鉴。2013年,苏州市太平街道社区投资350万元建立了“智慧居家养老院”,它是智慧社区运行平台的一部分,利用云媒体网络技术,借助视频的新型方式对社区内老人进行管理。这是苏州首创的“虚拟养老院”的升级版,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包括家庭保洁、洗衣洗被、代购物品、买菜烧饭、上门医疗(送药)等等,几乎包揽老人生活所需的一切服务,空巢、孤寡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社区提供的机构式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服务方式的不断拓展,正在逐步适应和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二、我国城市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

第一,养老观念有待转变。在我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仍然深植于脑海,养老问题对于家庭的依赖性严重,老人对于机构养老有一定的距离感,对于社区养老方式缺乏了解和信任,还未从观念上接受社区养老的方式,有待宣传和普及[1]。

第二,社区养老资金不足且来源不稳定。目前社区养老资金来源主要以政府补助为主,以社会筹资、个人捐赠、适当收费等为辅助方式。虽然近年来政府补助在逐渐增加,但是相对于社区养老需求来说,仍然存在很大缺口,并且政府财政压力越来越大。目前社区还没有很好地启动和利用社会筹资及个人捐赠机制。这种较为单一的筹资渠道和不够稳定的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养老服务的良性运转。

第三,政策法规不健全。由于我国在相关领域政策不足、法规不健全,使得社区养老发展相对缓慢。比如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具体、对于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认可度不高、对于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扶持政策不够完善、没有制定明确且合理的社区养老收费标准等。这些政策法规的缺失,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社区养老服务的筹资难度。此外,为了鼓励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入社区养老服务事业中来,政府应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既可以充实社区养老资金来源,又可以缓解财政压力,然而目前政府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

第四,社区发展不完善,设施不够健全。社区作为社区养老的依托和载体,其发展的完善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区养老的发展。但在中国,城市社区本身的发展并不完善,其带有的行政色彩不仅削弱了社区的独立性,也限制了除政府外其他主体对于社区养老的参与积极性。一方面为配合上级的要求而建立起来一些社区养老机构,在政策不健全、资金不充足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社区养老机构性质在福利化和经营化之间难以做出抉择;另一方面又因为社区本身服务项目欠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缺乏以及供求不尽对应等原因,使得自身生存举步维艰,在用地紧张的城市地区,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场地不仅比较拥挤,而且其内设施也相对简陋,在通风、日照、消防、格局等方面,大部分都不尽如人意[2]。

三、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养老的建议

1.宣传普及社区养老观念。一方面要在社区居民中进行养老宣传教育,政府要对老年人从家庭养老走向社区养老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社区养老方式的优越性和便捷性。另一方面要增强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只有社区养老服务使得老年人感到满意,老年人才会从心里对社区养老这一养老方式给予肯定和接受。满意的服务体验是最好的宣传,所以要大力宣传已有的成功的社区养老经验,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社区养老的优越性。

2.拓宽社区养老资金筹集渠道。作为社区养老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要增加财政拨款,在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支出比例。在保证财政投入的基础上,鼓励非营利组织的加入,吸引社区周边企业赞助、参与兴办社区养老事业,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社区已有的资源,并妥善合理使用筹集来的资金,提高社区养老资金使用效率,使其最大化地为老年人营造舒适的养老环境和提供便捷周全的养老服务。

3.不断完善健全社区养老相关政策法规。在具体的各项政策制定上,需要进一步强化具有可操作性的要求和规范[3]。尽快规范社团组织注册的相关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资格认定标准;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职责和要求也应做出具体细化且可操作的评估标准;各省市根据实际经济水平等因素确定明确合理的社区养老个人收费标准。应当借助于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申请服务补贴的老人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和经济收入核定、特殊贡献身份审定等,以使政府补贴资金切实用到最需要关爱的老人身上,提高政府福利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4.注重社区养老机构的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政府有关部门要正确判断市场需求的趋势,从宏观上对社会养老机构的发展进行规划、调控和指导,大力扶持发展民办老年福利设施,包括娱乐设施、健身设施、医疗保健设施等。注重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4]。合格的专业化服务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不仅需要具备老年人护理的基础知识,还要具有积极的服务精神和关爱老年人的服务热情,这对于全面推进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至关重要。应有计划地招聘大专院校养老护理专业毕业生到社区养老的服务队伍中,特别是有关老年护理、保健、康复、营养、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不断提高服务队伍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水平。以科学的知识为指导,以健全的基础设施为依托,促进我国社区养老事业的快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琪.新型社区养老问题探析[J].辽宁经济,2011(8):94-96.

[2]王莉莉,杨晓奇,董彭滔.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老龄科学研究,2014(3):29-35.

[3]李敏,王风娥.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现状、问题及建议[J].党史博采(理论),2012(4):33-34.

[4]姜玉.浅析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11):8.

Research on Urban Community Endowment Problem

CHEN Shujun,GAO Yinghua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Fi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Harbin 150028,China)

篇5

论文内容摘要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直辖市,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5%。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农村经济和老龄人的生活全面调查研究,较深入地了解到当前农村养老现状,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从三方面提出了做好重庆农村养老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重庆市是我国幅员最广、人口最多、人均GDP值最低的年轻直辖市,全市面积8.3万多平方公里,辖40个区县(市),但其中国家级贫困区、县11个,市级贫困县(市)6个,占重庆市区、县(市)的42.5%,且绝大部分都集中在三峡库区。全市拥有3144万人口,其中农村人口为2358万,占总人口的75%。据资料显示,重庆的农村林牧渔业总产值在全国排第24位,乡村农民纯收人仅是城镇居民的27 %。重庆市城镇在职人员社会养老保障已基本步人健康发展的轨道,然而农村社会养老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一、重庆农村养老现状

1.家庭养老占主体地位

家庭养老既是一种悠久的传统,也是一个古老的制度。家庭养老长期以来是重庆市农村养老的基本模式,与重庆市农村的传统文化、生产方式、经济水平低下等因素是分不开的。目前重庆市农村普遍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劳动者创造的劳动剩余价值以家庭财富的形式积累了起来,留在了家庭内部。因此,当其年老时,由家庭成员赡养是理所当然的事,特别是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环境闭塞,与外界联系甚少,还保留着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更决定了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

目前重庆市虽然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但是由于农村居民经济收人较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推广困难重重;而且家庭养老除了提供给老人经济生活保障外,更主要的它还能满足老年人精神慰藉方面的需要,更好地丰富了养老的内容。所以,要以社会养老保障替代农村家庭养老的主导地位,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2社区养老一度衰落

农村社区养老包括:对老年人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建立老年人服务体系和对家庭养老的引导与监督。社区对农村的养老保障是建立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上的。人民公社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合一,公社为社区养老提供经济支持;公社解体后,社区养老失去经济支持而一度衰落。而目前重庆市农村经济尚不发达,乡镇企业等集体经济也不够景气.对社区养老的经济支持极其有限。就连人民公社时期留下敬老院也开设得参差不齐,经济条件好的渝北区、南岸区敬老院较多;而秀山、城口等贫困山区一个也没有。因此,近年农村社区养老工作主要是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对家庭养老的引导与监督。但是随着重庆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主城区农村对社区养老的经济支持水平正迅速增长和提高,农村公共福利事业正在不断进步。

3.社会养老困难重重

1992年,重庆市按照国家“八五”计划指示,经国家民政部批准,在沙坪坝、北磅、巴县等地区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但政府重视不够,没有专门政策法规、文件,和专门的管理机构,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试点工作未能推开;1995年再次在沙坪坝和北培两区试点,但缺少政策指导和专人管理,试点工作仍旧收效甚微;1997年按国务院要求,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农村社会保险,尽管宣传力度较大,由于政策思路不对,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也未能推开; 1999年中央下文暂停继续开展,重庆的社会养老至今停滞不前。尽管上级鼓励推行土地换养老保险,但重庆至今仍未行动。

二、重庆农村养老现存问题与分析

1.家庭养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规模日益缩小,一对农村夫妇要供养4个老人,抚养一个小孩。随着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四代家庭的出现,他们还要供养更多的老人,经济负担加重。不少家庭的收入一般是先满足小孩的需求,再满足青年夫妇自身的基本需求,之后才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供养;加之重庆市农村经济本身就比较落后,农民生活消费后所剩无几。因此,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正受到挑战。在生活照料方面,大批农村青年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不仅无法照料家中老人,反而把孩子和家中农活留给老人,老人负担沉重。在精神慰藉方面,由于家庭小型化的演进,子女外出打工,父母与子女间缺乏感情交流,难免孤单寂寞,家庭养老中的精神慰藉难以实现。

2.杜区养老方面

重庆农村的集体经济主要依靠乡镇企业,但重庆农村大多分布在边远山区,本来就不发达的乡镇企业已纷纷倒闭或私有化,社区养老经济来源枯竭。各种社区保险与福利也难于开展,就连最基本的敬老院,“五保户”所需经费也难以为继。由于人们对社区的职能缺乏认识,为老年人服务的组织机构(如老年协会等)形同虚设,或根本就没有,社区老人服务体系建设无人问津;社区对家庭养老的引导和监督也无法发挥。

3.杜会养老方面

重庆市当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名不副实。重庆市的城镇社会养老保险金来源是企业出大头(工资总额的20% ),个人出小头(工资总额的8% ),必要时国家给予财政补贴。而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民自我缴纳为主,集体补助极少,国家仅给予政策扶持。建立完全个人帐户的储备积累式“养老保险”,失去了互济性,其实质是几乎等于个人交钱储蓄保险,其结果是有能力缴纳高档保险金的生活富足的农民,生活已有保障,可以不需要这笔保险金;而生活贫困的农民却无钱参保,即使参保也是取最低档,到时每月只能领取十几元至数十元养老金,无法达到基本养老的目的,因此农民缺乏参保积极性。

此外,重庆农村养老保险还存在管理机构设置不统一,基金管理不规范.法制不健全等问题。

三、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目标和对策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极其重要的经济基础,家庭、社区和社会养老都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家庭养老方面,家庭对老年人的瞻仰程度取决于子女的经济支付能力;在社区养老方面农村经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养老的实现程度;在社会养老保险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所有这些都表明:在重庆市农村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无论是对家庭养老、社区养老还是社会养老保险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培养高效运转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农业企业化技术开发体系,在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农业第三产业,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和鼓励劳务输出等措施,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

2.继续坚持、不断完善家庭养老

家庭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能给老人带来精神上的安慰,感情上的满足,具有其他养老模式无可比拟的优势,必须继续坚持,不断完善。为此建议:加强社会引导。首先,对子女的引导。子女是家庭养老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家庭养老实现程度。因此要大力提倡孝文化,通过宣传,运用褒扬和谴责的舆论监督,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子女,强化孝顺父母的意识,使“孝”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其次,对老人的引导。家庭养老不仅是子女的事,老人也有一定的责任,为了更好地体现老人自身责任,必须引导老人在身体健康、心态以及对待生活态度几方面做好准备。同时,也要引导老人爱护子女,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子女料理好家务,共建和谐家庭。

加强自我经济保障。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获取的收人在逐渐减少,而各种消费支出(特别是医疗保健支出)却不断增加,必须自我及早做好养老经济储备,尽量经济独立。

加强法制监督。瞻仰父母是宪法对子女规定的应尽义务,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督促子女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

3.搞好社区养老

搞好社区养老可以部分弥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不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当前可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做好群居老人的集体服务。目前,群居老人主要集中在敬老院等老年福利机构,要搞好群居老人的集体服务,首先应增加老年福利机构的数目,争取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福利机构。为了减轻集体的经济负担,在经济好的地方可将老年福利机构如养老院等产业化,将个人或企业投资引导到这方面来,这样既可提高服务质量,义可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国家的福利基金主要用于兴建经济差的贫困区县农村的福利基础设施。养老院可扩大服务范围,以适当的收费标准接纳一些子女常年在外打工,独自居住的老人,针对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短期人住、看护、治疗等服务。同时还可以利用一些边缘的人力资源(如身体硬朗的老人以及中青少年志愿者)来提供生活慰藉服务,为养老院的老人提供看护,举办文娱慰问等活动。还可以组织接受社会救济的老人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或手工工艺,来增加院里的收人。其次,应通过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为孤寡老人们提供捐赠。同时,可以在城乡敬老院之间开展各种联谊活动,增加城乡老人的交流,丰富老人们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

二是搞好散居老人的社会服务。我国的儒家文化传统使得老人的家庭观念浓厚,居家养老是普遍的选择。搞好居家老人的社会服务是今后社区养老发展的重点,具体工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要搞好社区医疗保健服务。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身体健康状况逐年下降,需要医疗保健服务的愈来愈多。然而,由于地区经济比较落后,许多老人生病后没钱看病倍受病痛折磨。为此,可以通过增加农村社会福利保健服务机构,争取每个地方至少有一个医疗点,以便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其次,要大力发展老年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协会的职能,组织当地老年人开展活动,促使更大范围地实现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生活、娱乐、法制宣传、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完善的服务。其次,积极探索新的老年服务组织形式(如老年婚姻介绍所等),帮助解决老人的生活家庭婚姻等问题,让老人在和谐中安度晚年。

4.大力推进社会养老

我国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而社会养老保险正是这种权利的最好实现形式之一,应予大力发展。重庆市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

一是管好当前的保险基金,增强投保者的信心。重庆自1992年开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起,至1999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农村自我出资搞养老保险为止,共有50余万农民参保,积累保险金达1.0626亿元。几年来,由于管理不善,致使农村社会保险基金部分流失。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及时对现有农村保险基金进行清理、整顿,由市财政或责任主体多方筹建资金,弥补亏空。同时,加强管理,确保这部分资金的保值增值和健康运作,让过去投保者受益,提高农民继续出资参保的信心。

二是建立新型基本养老保险机制。改变现在的个人储蓄式社会保险模式,建立具有真正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办法如下:资金以区县为单位统一筹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筹资比例根据各区、县经济状况选择5:3:2或4:4:2等不同形式。其中,个人出资部分由投保者缴纳,不缴纳者,视为未参加保险,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集体出资部分,可通过税收方式向乡镇企业等单位收取,不足部分由区县财政补贴。国家出资部分主要由重庆市财政负担,同时可通过发行农村社保福利彩票等方式筹集补充。筹集的标准按广覆盖,低标准原则确定。经测算,若现龄20-29岁的农民,三方每月每人合缴13元(国家6.5元,集体3.9元,个人2.6元),投保农民60岁后享受养老金的现值可达100元/月,可维持其基本生活。按此标准计算,市财政每年负担13.2亿,仅占2001年总支出的5.2 %,集体负担更低,三方完全可以承担。

篇6

【关键词】 社区养老;问题;政策建议

“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近年来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简而言之,它指的就是老年人不离开自己原来的家庭,仍然住在家里,养老相关的各项服务则由社区统一承担,并负责管理;与此同时,可以继续得到家人和子女的照顾,享受亲情关爱。

高陵县地处关中平原,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北部辖区。县上为了大力推行“社区养老”模式,将全县88个行政村423个自然村统一划分为32个新型社区,以“社区”作为城镇养老服务的良性载体,为“社区养老”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依托。县政府和县委领导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重点和突破口,决心认真抓好“社区养老”工作,使其在高陵县更好地开展和发挥作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养美德,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一、高陵县推行社区养老的必要性

目前,高陵县有公建公办养老机构1所,民建民营养老机构3所,社会力量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所。公办养老机构床位274张,集中供养120人;民营养老机构床位共1030张,入住人数260人;社会力量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床位数50张,入住50人。全县各类养老机构的总床位数1354张,达不到“一乡一院”的目标,低于西安市平均水平。

“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新型推广的养老模式,它的优点在于能够增加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使居民为了一个共同事业紧密频繁互动,同时注重激发社区内部每个成员的互助与参与精神。通过教育、宣讲、鼓励、培训等方式,弘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来诚信、友善、互助和尊老敬老的优秀传统美德,促使社区成员之间增强友爱互助意识,尤其在社区内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共识,使“爱老”成为主动共同参与的一种自觉行为,社区整体形成一个尊老敬老的温馨大家庭氛围。

二、高陵县社区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陵县社区养老服务建设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发展较快。但也存在着问题,大致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观念认识不到位

部分政府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机构的服务意识较淡薄,观念更新不到位,对加强社区养老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成为其发展和推广的不利因素。

2、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滞后

高陵县养老服务机构仅以县五保供养中心为主,基本上接纳的是有自理能力、半自理的老年人,从运行情况来看,五保供养中入住的基本都是五保老人,经费来源都是财政拨款和民政局发放的五保户生活补助费。城区的养老服务机构也以五保老人入住为主,自费入住老人为补充,基本能达到“以院养院”。民建民营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普遍存在规模小、设施不全,根本无法满足老人养老服务的基本需求。

3、政策扶持不到位

近年来,高陵县虽然为发展养老服务相继制定出台了一些政策,但都是指导性文件,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4、专业服务人员缺乏且素质不高

现有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大部分来源于原社区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的系统培训和指导,不但服务意识、水平跟不上,且缺乏创新,仅仅单凭自己之前的经验工作,导致养老服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不高。

5、服务项目比较单一且水平不高

对于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如文化生活、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难以满足,当前的服务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层面,且普遍存在服务水平不高的现象。比如生活照料服务不规范、社区医疗服务跟不上、精神文化娱乐活动内容单一等。

三、高陵县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理论学习,增进服务意识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大事,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号召全社会充分认识到社区养老的重要意义所在,不断增进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水平。

2、加强规范管理,明确政府主导责任

建立在政府相关部门统一领导下的沟通协调机制,协调政府基层组织(如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同社区的物业管理进行协同合作,将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工作纳入到政府工作规划中。同社区的物业管理进行协同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联合管理机制,整合社会现有服务资源,通过社会信息整合、服务整合、资金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加强社会资源的系统整合能力,提升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水平和服务质量。

3、增加公共财政投入,改善养老基础设施

继续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各项硬件投入,确保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探索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可根据经济能力,由老年人或其子女承担一部分费用。政府要通过财政投入、信贷支持,给予老龄化产业发展必要的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和鼓励老龄化产业的发展,满足老年人群市场的多种需要,积极引导老年人群合理、健康、绿色消费。

4、打造专业的社区养老服务队伍,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选派专业对口、综合素质高的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工作;要求在岗工作人员精通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参加培训并考取相关证书,达到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日常的学习培训要做到经常化和常规化,不断提高“社区养老”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推行“社区养老”服务,还应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组织的作用。支持多渠道建立各类“社区养老”服务志愿者组织,组织各种形式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加学生志愿者的参与频次,鼓励社区内健康的低龄老年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志愿者可通过多种方式如陪同老人散步、读书读报、做饭等,加强与老年人的沟通,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等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服务。

5、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支持,做到全民参与

社区居民的直接参与,不仅能培育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不断增强其尊老敬老的意识,而且能有效的整合与发挥社区自身的资源能力,使其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

6、满足老年人的深层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服务和精神文化生活服务三个方面,但是,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更多倾向于医疗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服务需求。所以合理布局医院和医疗服务机构,方便老年人就近寻医问药,不定期举办医疗保健健康知识讲座,力求贴近老年人生活实际,使老年人真正能够获得便利且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

针对老年人内心寂寞、渴望交流、寻求关注等心理层面需求,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需要。在社区内广泛开展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传承下来的“孝道”等优秀文化传统,以促进“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由于我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老年人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尤其家庭存在着一种天然的依赖心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群对于家庭和社区的依赖性还将增强。因此,深入开展社区养老服务,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社区养老”服务事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努力。 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是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目标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对策

一、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养老需求

随着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全民社保的不断推进,退休人员对养老的模式也有了新的要求。作为人们空间和心理上的新的组织形式,社区养老自然而然地成为满足人们需求的新载体。

据此,笔者对厦门市某街道7个社区的老人及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的生活状态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的7个社区总人口29918人,社区老年人总数3859人,占社区总人口12.9%。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2927人,其中:50岁以下的占0.4%,51~60岁的占32.5%,61~70岁占44.6%;71~80岁占16.7%;81~90岁占7.7%;91岁以上占0.9%。60岁以上的退休1948人占7个社区60岁以上3859老人中的50.5%。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7个社区老年人口已达总人口的12.9%,根据人口老龄化的标准,7个社区的人口已步入老龄化并且60岁以上的老人有一半是领养老金的退休人员。

在参与本次调查的人中,约有九成老人选择在自己家里养老,与子女们生活在一起。而他们给出的理由多是“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居住和生活环境”、“目前尚能自理”、“家里人能够照顾”等。在此次调查中,赞成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达95%。另外据统计7个社区有68人重病、33人特困、15人孤寡、7人独居共123人占退休人员总数的4.2%,这部分人倾向社会养老。

随着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被纳入了社会化管理。据厦门市近十年的数据统计,退休人员的死亡率是1.59%,新增率6.8%,也就是说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正以每年5.21%的速度增加,可以看出,把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问题解决好就把中国城市一多半的养老问题解决了。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

作为对居家养老的替代,社区居家养老以所在的社区为载体从物资供养、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精神慰籍、法律咨询等方面为老人提供社会化服务。以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政府主要是在专(兼)职工作人员工资,办公装备的购置,无偿、低偿、有偿的补帖等方面进行了资金投入,而服务则是由签订服务协议的服务机构提供。具体如下:

1.以社区为依托构建社区养老平台

调查的7个社区都成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从服务网络、服务队伍、服务制度、服务设施上部署落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建设,已向7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投入了六十多万元;7个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现有专(兼)职管理人员51人,专(兼)职助老服务队伍12支,共有成员133人,各类志愿者(义工)队伍12支,共有成员574人。

2.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

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与33家服务机构签订了服务协议,提供医疗保健、家政保洁、代购代缴、配餐送餐、家具维修、应急救助、精神慰籍、上门理发、衣物缝补、文化教育、日间照料、法律咨询等多种切合老人实际需求的服务项目;为老人建立了档案,明确社区内享受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的标准和服务提供方式,以规范对助老服务的管理;通过“街道——社区——卫生院”进行共建,建立老人健康档案;与辖区内的诊所进行共建,开展定期、不定期的巡珍、义珍、上门送药等活动;各社区还设置了一部老年人应急求助电话,实行值班制度,保证24小时都有人员对社区老人的救助进行帮助。

3.取得的社会效果

截至2011年底,厦门全市130个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的无偿服务的对象547人,低偿服务对象567人,有偿服务201人,共对31257人提供各种免费的文体娱乐活动及心里援助法律咨询健康讲座等,享受志愿者服务的老人79770人。此次调查的7个社区主要是对71人进行了无偿、低偿、有偿服务,还提供了一些免费活动和志愿者服务。

三、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不足

调查也显示:社区养老服务还是初步的、粗放的,更多的还是停留给享受无偿、低偿对象发放补贴上。提供的其他服务非常有限,还无法完全通过社区来满足。通过走访和了解,笔者感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社区建设发展滞后

首先,由于我国社区建设起步晚,尽管社区养老服务站已经挂牌,但大多数是工作人员少、经费不足,而且专职管理人员少、兼职人员多、志愿者服务队伍看起来人多,但专业人员少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不仅影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也制约了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在调查中,很多老人也都反映说,“社区居家养老好,但享受到的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太少”。

其次,由于很多社区在规划建设时,开发商出于对利润的过度追求,没有考虑社区管理场所也没有预留活动场所,使得目前在社区里很难找到合适办理社区养老基础设施的场所。再加上社区养老服务站经费紧缺,就目前很难深度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2.养老服务流于机构管理

据调查得知,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精力主要集中在机构管理建设上,忽视了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往往流于机构管理。另外,以社区为平台组织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范围太大,社区成员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建设参与程度低,无法通过加强成员之间的互动来形成大家对社区居家养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篇8

关键词:老龄化; 老年人需求; 对策 

 

我国已于20世纪末进入人口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7%。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二大三高",即:高速;高龄;老人数量大;老年抚养比大;地区差异大。 

我国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了老龄型社会,老龄化成为我国的一个趋势特征,老年人口已经形成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而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特别是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需求,应该成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设计的基本依据。从而有助于我国安全度过人口老龄化高峰,在社会经济发展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口的基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建立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允许的养老保障制度。 

因此,文章针对我国老龄化的发展现状,并结合老年人口养老意愿和需求提出以下几种对策建议: 

第一,应进一步挖掘养老资源,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准备充足的养老金,为两种体制平稳过渡创造条件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存在养老金严重不足并呈逐年扩大趋势的问题,难以切实保障老龄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养老金的不足使现行养老保险体制运行已面临财务危机并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转。那么,进一步挖掘养老资源,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准备充足的养老金就势在必行。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健全财政转移制服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向社会保障支出倾斜;改革养老保险制度,用缴税制代替缴费制;增加税收渠道,弥补资金缺口;以及变现国有资产等方式解决养老金不足的问题,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满足老龄人口的各方面生活需要,弥补资金不足的缺欠 

社会保障包括社区服务保障和资金来源保障两方面,社区服务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支撑和待遇水平的实现手段,也是资金来源保障的重要补充。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社区服务体系既不健全、又严重脱离老龄群体的需要,脱离老年人口的经济承受能力,并且服务设施少、质量差。全面掌握老年群体需要,了解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从实际出发发展老年人口所需要的社区服务业,是现在就需要摆上日程的重要工作。 

第三,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照料为辅的养老制度,努力实现以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 

在目前的条件下,把所有的老年人都赶出家门进入社会福利院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家庭养老的最大挑战,是随着家庭结构的变迁,导致养老人力资源的持续萎缩。开展社区照料养老服务,既可以解决家庭养老的困难,又可以促进再就业,还可以改善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社区照料的服务质量问题,是这一制度成败的关键。应该制定计划,出台社区照料服务条例,规范服务秩序,同时对有志于此的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第四,开发老年消费产业,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 

目前全国有一亿多的老年人,是一个很大的消费群体,但长期以来,老年人需要的商品奇缺,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贫乏,据调查,有90%左右的老人对现在的老年消费品不满意,老年人的消费额占的比例很小,主要原因是消费市场对老年人消费的特点、潜力还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据估算,城市老年人的人均消费额约为6000多元,消费总额就有2700亿元,占城市消费额10%左右。这是低估的不全面数字,如按城镇离退休人员一年的离退休金就达3440亿元(不包括医疗费及其化),按80%消费就是2750亿元,社会上还有不拿退休金的老人和农村老人约有6200多万人,按居民最低消费额2000元计算,就有1240亿元,城乡共计约4000亿元,占居民消费总额只有8.2%,这还是低水平的消费,亟待进一步开发。发达国家老龄产业已成功地走向市场,老年人的公共支出是年轻人的三倍,己成为占第三产业比重很大的产业,相比而言,我国尚处于创建阶段,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是很大的,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消费群体,有关部门应对发展老龄产业高度重视,把它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制订发展老龄产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老龄产业,要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提供专用商品及精神文化用品、保健用品、老年服务业、咨询业及旅游业等,都是大有发展潜力的老年消费产业。预测在十年之后,现在五十多岁的人进入老龄社会以后,他们的收入水平高,老年市场的巨大购买力将会充分显示出来。

 第五,充分利用老年人才,积极推动支持老年人再就业与再学习,实现"老有所为"与"老有所学" 

据调查,我国现有离退休人员中科技人员约有600多万人,占全部科技人才的五分之一,其中70岁以下具有高中级职称、身体健康、有能力继续发挥作用的约有200多万人,随着离退休人员的迅速增长,老年人才的队伍将不断扩大。这是一笔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儿十年知识的积累,有扎实的知识功底,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我国中高级人才缺口很大,有关专家指出,到2010年,我国对人才的需求将达到一亿人,在人才竞争激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老年人才资源,不仅可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也可为老年人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建议对老年人才举办各种招聘会吸纳外,还应根据行业特点,适当对某些行业延长退休年龄或进行返聘等多种办法吸纳老年专业人才。此外,鼓励老年人"老有所学"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素质,从而也有益于家庭和社会。 

篇9

关键词: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查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社区是城市老年人生活和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保留了传统在家养老的形式,利用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向老年人提供就近而又便利的服务,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心理和物质需求,让老年人拥有稳定、良好的生活状态,减轻其子女的日常照料负担,弥补社会养老机构的不足,能较好地解决老年居民的实际问题,顺应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

宁夏于200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虽然比全国晚了10年,却以每年5.0%(全国3.2%)的速度递增。为了深入了解宁夏城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意愿及现状,更好地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笔者实施了此次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设计

笔者于2016年6月至8月在宁夏选取银川市、中卫市和吴忠市的城市社区作为调查点,采用随机抽样和典型社区相结合,不同年龄段相结合及普通群众和公职人员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样本500人,经过近两个月的深入细致的结构化的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88份。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性别结构。被调查者中男性共275人,占56.4%;女性共213人,占43.6%。

(二)年龄结构。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49.4%是18-44岁,36.0%为45-59岁,10.9%为60-74岁,75岁以上占3.7%。

(三)受教育程度。被调查者中64.5%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16.8%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其中不识字、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比分别为3.9%、2.5%和5.5%。

(四)被调查者的家庭结构及子女情况。调查显示,有66.0%的被调查者只有一个孩子,13.4%的有两个孩子,7%的有三个及以上的孩子,13.6%的没有孩子。从居住方式来看,调查对象中只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51.7%,独居老人占11.9%。在对于“距离您家最近的子女居住在哪儿”问题的回答中,住在“本区(市辖区)”的占38.9%,住在“本社区”的占23.0%,住在“本街道”的占6.2%,住在“本市其他区”的占9.7%。也就是说超过六成的老人没有与子女住在一起,但同时,有超过七成的老人与子女生活在同一个城市。

二、宁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

依据恩格尔定律,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个人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增加,不仅有公共产品数量的增加,而且需求层次由低变高,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由注重物质需要转变为更注重精神需要。因此随着老年人收入的增加,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必定会有所增加并呈现一定的转变。

(一)收入来源及经济状况。在被调查对象中,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仅占5.5%,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占6%,1000-3000元的占43.8%,月收入3000-5000元的占44.7%。从收入来源看,94.0%的被调查者只有工资(离/退休金)收入一项,收入来源非常单一。从支出情况来看,在45岁以上被调查对象中,其支出项目中处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基本生活开支、医疗保健费和人情费,且有24.8%的受访者需要补贴儿女及其它家庭成员。详见下图。

与此同时,调查也显示,66.7%的被调查者对自己家的收支情况的评价是“大致够用”,选择“比较困难”的占16.2%,有4.2%的被调查者认为与自己家的基本需要相比,其总收入属于“很困难”的境地。而选择“比较宽裕”和“很宽裕”的两项合计不到13%。详见下图。

收入来源的单一反映出了宁夏城市社区居民在经济供养层面目前主要是以自我养老为主;收支情况则反映出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尤其是企业退休人员和依靠打工维持生计的被调查者。这也在“目前您最担心的问题”的调查中得到了应证,有48.6%的45岁以上的被调查者和34.9%的60岁以下的受访者选择了“收入低”。

(二)被调查对象的健康状况。在45岁以上的调查对象中,生活能完全自理的占83.6%,部分自理的占13.8%,不能自理的占2.6%。其中,高血压、颈/腰椎病和心脏病/冠心病患病率最高,分别占51.5%、36.6%和35.6%。其余依次为胃肠炎、关节炎、糖尿病、骨质疏松、脑血管病(含中风)等疾病。而在对60岁以下年龄人群的调研中,有75.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况。整体而言,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自己身体健康,无病的仅占23.3%。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随着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高龄人口逐渐增加,尽管生活水平普遍改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但仍有80%的老年人患有一种或以上的慢性疾病,估计约有20%的老年人身体机能有缺损,即缺乏日常起居自我照顾能力或日常起居生活活动能力,可能长期需要不同程度的护理和支持,约有5%至10%的老人在长期护理方面需要某种形式的协助。因此,随着失能老人人数的增加,老龄人口所需的日常照料需求增加以外,老年人对于医疗、保健、养生、专业护理、康复训练等方面的需求将十分突出。详见下图。

(三)文化娱乐活动。在45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逛公园/散步、听广播/看电视和读书看报是其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分别为89.7%、76.7%和49.1%。详见下图。

(四)养老理念与愿意。调查显示,在45岁以上人群中选择居家养老(子女养老)方式的占54.8%,愿意接受机构养老(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方式的占27.0%,而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的仅占15.7%,还有2.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选项。而在60岁以下年龄段的被调查者中,选择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其他方式的比例则分别为32.4%、42.2%、22.4%和3.0%。具体见下图。

在60岁以下的调查对象中,关于“您选择此种养老方式的原因”的调查显示,选择“个人喜好”的有41.1%,“子女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的有34.9%,认为社区居家养老可以满足需求的有17.2%。详见下图。

分析其原因,除了传统养老观念的日益转变、家庭小型化、421家庭中独生子女的养老负担较重等以外,可能还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转变的影响。对于45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而言,他们更愿意接受居家养老,这也在“若生活遇到困难或生活不能自理时,您希望得到谁的帮助”问题的回答中得到了应证。选择求助子女和配偶的比例分别为59.1%和54.8%,而选择“社区工作人员”的仅占13.0%。据笔者分析,其原因除了有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外,可能也与45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受传统社会管理体制影响较深,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更紧密,即“单位人”属性更鲜明有关。随着“单位制”的逐步解体,社区建设的推进,社区服务体系的建立,60岁以下年龄段的人群,尤其是45岁以下的人群,其与单位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日益回归社区,成为原子化的“社区人”,这也使得他们对养老方式的思考与选择倾向于更多依赖社会的社会化养老的方式。

(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服务需求是老年人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提供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完善服务体系的根本依据。

1、总需求。截止2015年底,宁夏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3.8万人,占总人口的12.6%,其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6.6万人,占老年人口的8.2%;失能失智老人14.98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8.56%。预计2020年60周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106万人,占当时总人口的15.3%,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0.24万,占当时老年人总数的9.66%。[1]可以说我们是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给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老龄人口公共服务需求数量的增长及需求结构的变化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2、被调查者对各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观需求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健身娱乐需求,占被调查者的68.4%;其余依次为老年兴趣小组(59.7%)、心理咨询(52.2%)、建立医疗健康档案(52.0%)、紧急救助(呼叫器)(50.3%)、医疗保健康复(48.8%)、老年饭桌(48.8%)、生活照料(40.3%)、老年义工小组(39.2%)、精神慰藉(38.2%)、法律服务(35.6%)、日托照料(32.8%)等,这一调查结果与老年人生理性、社会性、物质性、精神性、多样性的需求较为吻合。详见下图。

三、宁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研究

2011年10月,国务院第三次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后,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和《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构建“9073”(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享受社区养老服务,3%的老人享受机构养老)的养老服务模式,到2015年,基本形成制度完善、组织健全、运营良好、服务优良、监管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区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农村20%以上的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各类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2.5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的目标。[2]围绕这一目标,各级政府将养老事业发展纳入民生计划,有力推进了自治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全区共建成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09所,设置床位15024张,每千名老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18.8张;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584个、农村幸福院443个;建设区域性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3所,设立城乡老饭桌52个。在全国率先建成了集为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数字网络系统和“一键式”紧急呼叫服务为一体的智能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3]

(一)对相关政策及服务的了解程度。当被问及“您是否了解目前的居家养老相关政策及服务”,有50.7%的6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听说过,但不太了解”,其次是“略知道一些”,占28.3%,选择“根本不了解”的有20.4%,而仅有0.6%的“很了解”。

在“据您了解,您所在的社区已提供的养老服务有哪些”的调查中,有44.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都没有”,还有3.0%的“不清楚”,也就是说尽管当前社区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种类较为齐全、内容比较丰富的养老服务,但仍未有效引起近五成的受访者的关注。同时,在60岁以下被调查者中,对社区已提供的上述服务的评价,比较满意的有34.3%,不满意的有38.7%,很不满意的占16.0%。即超过五成的6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对目前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不满意,这也反映出将逐步进入老年行列的居民对未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较高的期望和旺盛的需求。

(二)被调查者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的认知情况。在“您所在的社区是否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的调查中,仅有8.1%的被调查者选择“有”;有63.3%的被调查者选择“没有”,超过六成;同时,选择“不太清楚”的则有28.0%;0.6%为“正在修建”。而根据李治贵、岳秀霞、朱蕾、彭妍晖《关于宁夏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宁夏“目前已建成规范运作、管理有序、服务优良的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445个,其中城镇社区353个,覆盖率达到了79.5%,农村社区和幸福院共200个,覆盖率接近10%”。调研中笔者也发现已建成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中能正常运行且能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照料服务的数量有限。

(三)被调查者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的意见和建议从高到低依次为完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项目服务质量、健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和鼓励更多的社会参与、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护理员专业技能、根据服务水平和质量制定收费标准、建立专用社区居家养老筹资账户和其他。详见下图。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解决养老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以社区为依托构建老龄工作平台,既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也符合我国的文化传统,既减轻了机构养老的压力,又能够适应变化中的社会与老年人的需求,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宁夏目前正处于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关键时期,而且未来十年宁夏将处于人口老龄化的高速增长期,居家养老服务将是未来社会化养老的一个发展趋势。好的社区养老服务,应该能够回应现在的老人和未来的老人的养老需求,既能够照料老人日常生活,保障老人安全与健康,更能丰富老人精神生活。结合调查情况,笔者建议完善宁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必须走政府、社区、家庭相结合的养老保障道路,健全政府、社会、家庭有机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政府、社区、家庭三方共同承担养老责任与义务,整合社会养老资源,建立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充实服务设施,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壮大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不断健全组织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监督评估机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及标准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5NXCZZ02。北方民族大学2016年研究生创新项目“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进海.宁夏社会蓝皮书2014[M].宁夏银川:宁夏人们出版社,2013:111.

篇10

【关键词】社区养老;优势;意义;发展方向

一、我国发展社区养老的先天优势

1.传统的孝文化和邻里互助文化。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以孝文化为基础,“养老敬老”、“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等观念深入人心。在当今社会,尊老爱幼被定格在相当高的地位,并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受儒家影响,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邻里互助文化。这种文化也成为发展社区养老的道德基础。

2.家庭在养老中的重要地位。家庭既是个人生老病死的主要依赖,也是个人生活和精神的主要依托。社会学家先生曾经指出,西方现代社会是“接力”式的养老模式,中国社会是“反哺”式的养老模式。接力式更讲求独立性,而中国的反哺式要求成年的子女要在供养下一代的同时赡养父母,是双向义务。家庭养老既保障了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又能为并不富裕的国家节省福利开支,同时又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因此,家庭养老成为我国养老的最基本形式,也是社区养老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二、我国推广社区养老模式出现的困难

(一)资金来源不足

社区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有五个部分组成:政府的财政拨款和财政补助,福利彩票,社区企业的税后利润和有偿服务的收入,社会的慈善捐助。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而社区养老的大部分资金来源是靠政府的拨款,如果地方政府财政紧张,就会造成社区养老的资金不足。而近几年兴起的福利彩票事业以及社区企业的发展等虽然成为社区养老有力的资金补充,但其收入不可测性强,提供资金的稳定性明显不足。

(二)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问题

1.专业化程度低。《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颁布实施8年来,我国仅有2万多人取得了资格证书,这与我国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存在巨大差距,缺口至少是1000万人。2.社会参与程度低。由于照顾老人的工作又脏有累,收入和社会地位低等原因,无法吸引劳动力的参与。目前很多下岗人员赋闲在家,而大量老人却处于无人照料的状态。3.志愿者服务管理混乱。志愿者作为社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一大补充,存在着管理混乱、组织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三)传统与现代接轨难

家庭养老作为我国养老模式的基本形式,存在了几千年。虽然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化养老大势所趋,但是对那些长期依赖家庭提供全套养老服务的老人,对社区养老还缺乏了解。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弱,即使社区养老不会剥离老人与家庭的联系,长期以来的观念还是很难在短时间内从家庭向社区转移。

三、我国社区养老的发展方向

(一)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1.充分发挥慈善机构的作用。设立相应的社区建设与发展基金,接收企业和个人的捐赠,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到社区建设和发展中来。2.社区养老产业化。社区养老要从行政性经营向市场化经营转变,从事业化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转变,从单纯依靠财政维持到自负盈亏。在加大对养老服务行业的监管,严把行业准入关的同时,鼓励民间积极投资兴办社区的养老服务产业。3.引入保险机制。日本的《介户保险法》规定年满40岁的公民都要交纳看护保险费以解决年老后的看护问题,地方政府充当承保人的角色。其内容包括对投保人进行医疗保健、心理护理、日常护理与帮助等。老年看护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老年人的生活和医疗问题,成为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立法的强制性保证社区养老服务保险费的征收,同时设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确保专款专用,既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也可以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减轻了财政负担。

(二)完善老年服务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机制

1.加强服务人员专业化的培养。重视社会工作人员的专业教育,大力培养从事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性人才。2.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及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低,实行全面统一的资格认证制度是不现实的,因此日本看护员的资格认定分级制度值得我们借鉴。即采取差别化对待,实行梯度的等级标准。3.加强对社区养老志愿者的管理。首先是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即使每个志愿者在服务之前都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其次,建立志愿者服务社区的激励机制。有些试点地区实行的时间储蓄方法即按照“今天服务,明天享受”的原则,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当然需要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使这种激励性措施能够以常规型的方式确定下来。

(三)服务内容多样化和服务体系特色化

老年人护理项目是社区养老的首要问题,应该根据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使服务的内容丰富起来,不仅关注老人的物质需求和身体状况,同时还要重视老年人的精神领域。同时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和身体状况的老人,所需要的服务需求不同。对低龄老人、身体健康的独居老人,除提供其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服务外,可以尽可能的满足他们发挥余热的需求,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让有能力的老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这也是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生活基本能自理但仍需要生活照料的老人,可以尝试采取托老所的形式,在日间老人进入托老所,生活用品和基本服务能够被满足。对高龄老人及病残老人,上门服务是尤其重要的。高龄老人和病残老人一般行动不便,上门提供的专业服务能够更加及时,为老人及其家属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