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25 17:5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治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治理制度

篇1

居民防火公约

一、自觉遵守社会消防公德,不人为留下火灾隐患,配合社区消防管理,参加社区消防活动。

二、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气要防止气体泄漏,用后要随手关闭气源阀门。钢瓶、减压阀、橡皮管和灶具连接要牢固,不能用明火查漏(用皂泡)。烧煮东西要有人看管,防止熄火而发生事故,临睡前应检查是否关闭气源。

三、安全使用家用电器,不用劣质的电器产品。电炉电熨斗等电加热器具用后,应及时切断电源,置于安全地方。

四、燃油、燃气助动车(摩托车)停放于安全地方,储油器具、储油点要安全可靠;不乱扔烟蒂,不躺在床上吸烟;家长应教育孩子不玩火。

五、关爱孤寡老人、残疾病人、精神病人、瘫痪病人、低能弱智者、小孩、玩火怪辟者等弱势人员,防止发生意外火灾事故。

六、不占用、堵塞消防通道,不在楼梯、走道等公共部位堆放杂物,保障安全出口和通道畅通。

七、不损坏、挪用、圈占、埋压消火栓、水喷淋、水带、水枪、灭火器、自救逃生器和逃生绳等公共消防设施、设备。

八、制止身边发生的消防违法违规行为,并向居委会或派出所举报;发现火警立即拨打“119”报警。

九、安全燃放烟花爆竹,不购买伪劣烟花爆竹。

十、不在楼道内、步梯间、首层门厅、靠近燃气管线的位置为电动车充电。

社区消防宣传教育制度

一、居委会、物业管理企业要经常向居民家庭、社区单位宣传消防基本常识,并根据季节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教育。

二、社区内要设立消防宣传专栏、灯箱、标语、警句、漫画、横幅、黑板报等消防公益宣传设施,并及时更新内容,使宣传贴近居民、贴近现实。

三、社区消防教育活动室要经常向社区居民群众开放。

四、社区学校应增设消防课,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居民学习消防安全知识。

五、社区发生火灾后,视具体情况组织居民和社区单位参观火灾现场,用活生生的教训,教育居民群众。

六、针对本社区的实际,开展社区消防运动会、消防知识竞赛、消防宣传黑板报展评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消防活动。

七、每年的119消防活动日,要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掀起消防宣传。

八、定期公布消防安全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对辖区内外发生的火灾及时向居民告知,举一反三,吸取教训。

消防安全检查制度

一、社区各级消防组织应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到社区单位、居民家庭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保障社区消防安全。

二、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白天和夜间、重点和一般、突击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的形式,也可针对重大节日、重大活动和火灾多发季节,或针对本地区的薄弱环节开展专项检查。

三、社区内的单位和应认真按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开展消防检查和防火巡查,落实各级防火责任制。

四、物业管理企业要经常开展以安全疏散、消防设施、灭火器具、用火、用电、用气、用油为重点的消防安全检查,劝阻居民不要在楼道、走道上堆物,保障居民楼安全。

五、检查要做到“三不放过”,即:隐患查不清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不彻底整改隐患不放过。

六、检查要做好记录,发现火灾隐患应立即制止,并向有关居民或单位发出“火灾隐患告知书”、“火灾隐患整改建议书”、“责令改正通知书”等有关文书,对一时难以解决或有一定难度的隐患,应及时向公*派出所报告。

火灾隐患整改制度

一、对检查中发现的火灾隐患应及时发出消防检查意见书或建议书,督促有关单位、部门和居民落实整改措施。

二、有关单位、部门和居民接到社区消防组织的整改意见书或建议书后,及时制订整改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落实整改。

三、社区消防组织应对火灾隐患单位进行跟踪督查,并在业务上给以指导。

四、对一时整改不了的火灾隐患,应填写《火灾隐患跟踪报告表》,每月向上一级社区消防组织报告备案。

五、社区消防组织对火灾隐患整改对象的跟踪督查和业务指导应当做好记录,对整改工作中形成的各种资料应予保存。

六、发现影响消防安全的行为,应及时予以制止,并对当事人进行警示教育。

消防工作例会制度

一、社区各级消防组织应定期召开工作例会,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研究解决社区消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部署下一阶段工作。遇重大问题或突发性事件,各级消防组织应立即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和措施。

二、社区消防安全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由成员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定社区消防计划,解决重大消防问题,布置近期消防工作。

三、社区消防工作站每月召开一次例会,落实上级工作指示和要求,总结上月工作,布置本月工作。

四、小区消防工作组每周召开一次例会,汇报上周工作情况,安排下周工作。

五、每半年召开一次社区消防工作会议,向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委员会、社区居民代表、消防志愿者、社区单位等通报社区消防建设情况,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和要求,不断完善社区的消防自我管理体系。

六、每次消防会议都要做好会议记录,遇重大问题可发会议纪要。

弱势群体消防监护制度

一、社区内的孤寡老人、残疾病人、精神病人、瘫痪病人、低能弱智者、小孩、玩火怪辟者等人员,应作为消防安全弱势群体的管理对象,加强重点监护,形成街道(镇)、居委会、家庭、邻居、朋友共同参与的消防监护网络。

二、消防安全弱势人员的家庭、亲属是弱势人员的消防安全直接监护者,应采取各种措施,阻止弱势人员违反消防法规行为,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三、弱势人员的周围邻居、朋友要经常细心留意他们的行为,提醒其要安全用火、用电、用气、用油,不要玩火、不要卧床吸烟,共同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四、街道(镇)、居委会应落实专人,对弱势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定期或不定期上门宣传消防安全知识,并建立消防安全联系卡,经常与监护者、邻居等进行沟通,了解其行为动向,以利于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燃。

五、发现弱势人员有违反消防安全的行为时,应及时制止;当无法阻止时,要立即向公*派出所、居委会等报告。

六、弱势人员家庭的门口可张帖醒目标志,有条件的可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提醒周围居民注意其消防安全行为。

灭火和应急疏散逃生演练制度

一、物业管理企业、社区单位应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内容应包括: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分工、人员疏散路线、灭火措施和疏散措施,做到定人、定位、定职。

二、参加演练的居民群众应了解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熟悉安全出口位置和数量、疏散逃生路线和方向、逃生设施位置、灭火器材摆放位置,并要掌握使用消火栓、消防水带和预防烟气侵害的方法。

三、街道(镇)、公*派出所和居委会等部门要指导、督促物业管理企业、社区单位开展灭火和应急疏散逃生演练。

四、物业管理企业、社区单位要定期组织居民群众进行演练,通过演练不断修改、完善预案。

消防设施、器材维护保养制度

一、物业管理企业要对本管辖范围内或受委托管理的公共消防设施、灭火器材进行维护保养,保障其完好有效。

二、街道(镇)和居委会要督促物业管理企业做好对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的维护保养工作。

三、维护管理人员应熟悉简易水喷淋、消火栓、火灾报警、自动灭火系统、灭火器材、逃生设施等消防设施的原理、性能和维护要求。

四、每年对市政水源供水能力进行一次测定;每季度对水喷淋管网上的阀门、喷头和压力表作一次检查,并打开末端放水阀,释放锈水,防止管网腐蚀而影响喷淋头正常工作;每季度对火灾报警设施联动功能进行一次检测和试验;每季度对消防水带、水泵接合器、消防水泵、灭火器材等进行一次维护检查。

五、消防设施发生故障,需停水抢修时,物业管理企业应做好防范措施,并告知居民。

六、每次检查、维护、保养消防设施、器材都要进行记录,并对灭火器材的品种、数量、购置时间、有效期限等登记造册,建立档卡。

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圈占、埋压、拆除、损坏、停用、挪用消防设施或器材。

安全用火、用电、用气、用油制度

一、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气要防止气体泄漏,用后要随手关闭气源阀门。钢瓶、减压阀、橡皮管和灶具连接要牢固,不能用明火查漏(用皂泡)。烧煮东西要有人看管,防止熄火而发生事故,临睡前应检查是否关闭气源。

二、安全使用家用电器,不用劣质的电器产品,不乱接乱拉电线,不超负荷使用。电炉、电熨斗、电吹风等电加热器具用后,应及时切断电源,置于安全地方。

三、燃油、燃气的助动车(摩托车)应停放于安全地带,储油器具、储油地方应安全可靠,并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

四、使用油漆、香蕉水等危险物品时,应开窗通风,落实安全措施,使用多少购买多少,不应超量储存,现场应配备灭火器材。家中尽量不储存汽油、油漆等危险物品。

五、使用香烛时要有看管,防止香烛倒塌引发生事故。

六、家长应教育孩子不玩火。

社区消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一、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云南省消防条例》等有关消防法律法规,组织、领导、协调开展社区消防工作;将社区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制定社区消防工作计划;定期召开社区消防工作会议。

二、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与物业管理企业、社区单位、居委会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并组织进行考核评比。

三、组织开展社区消防宣传教育,开设社区消防宣传阵地,不断提高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四、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认真处理群众消防举报,切实消除火灾隐患。

五、指导、督促社区消防工作站、物业管理企业开展社区消防工作。

六、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完善社区消防档案。

七、组织扑救初期火灾,维持火场秩序,保护火灾现场,配合公*消防部门调查火灾原因、核实火灾损失。

八、积极开展以安装简易水喷淋、逃生设施、疏通楼道、改造灶间和老化电线为主的老式居民住宅楼消防安全综合整治工作。

社区消防工作站工作职责

一、认真贯彻消防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消防工作精神及指示。

二、协调、指导、督促物业管理企业、社区单位开展宣传、检查等消防安全工作。

三、设立灭火点,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和疏散逃生设施,维护消防设施,确保其完好有效。

四、完善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建立防火档案,制定居民防火公约。

五、落实孤寡老人、残疾病人、精神病人、瘫痪病人、低能弱智者、小孩、玩火怪辟者等弱势人员的消防安全监护措施,主动上门宣传消防常识。

六、指导、组织物业管理企业和消防志愿者、居民楼组长等开展消防宣传、检查工作。

七、指导、督促物业管理企业、社区单位开展灭火和疏散逃生演练。

八、认真做好以安装简易水喷淋、逃生设施、疏通楼道、改造灶间和老化电线为主的老式居民住宅楼消防安全综合整治工作。

社区消防工作组工作职责

一、积极开展小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居民群众自觉遵守居民防火公约,重点做好孤寡老人、残疾病人、精神病人、瘫痪病人、低能弱智者、小孩、玩火怪辟者等弱势人员的消防安全工作,主动上门宣传教育,落实消防监护人和监护措施。

二、对居民住宅楼和小区单位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工作,清理公共走道、楼梯上的堆物,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

三、积极做好公共消防设施和灭火点上的消防器材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其完好有效。

四、发动居民群众积极参与消防宣传和灭火逃生演练等群众性消防活动。

五、组织人员扑救初期火灾,维护火场秩序,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火灾调查和善后处理工作。

六、建立由物业管理企业、社区单位和居民代表参加的义务消防队,开展社区消防宣传、扑救初期火灾。

物业管理企业消防安全职责

一、制定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

二、开展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并建立检查记录。

三、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标志。

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和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定期检查、维护管理区域内公用部位的消防设施和器材,保障其完好有效。

五、制定灭火和火灾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居民和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演练。

六、劝阻和制止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

七、落实一名专(兼)职消防安全员,承担消防安全检查、宣传和督促整改火灾隐患的职责,做好义务消防消防队的日常工作。

八、发现火灾及时报警,并组织扑灭初期火灾,协助公*消防部门开展火灾原因调查工作和善后处理工作。

社区消防管理员职责

一、按照国家消防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具体负责辖区内的消防安全工作。

二、组织社区居民、物业管理企业和社区单位从业人员参加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进行灭火逃生演练,提高自防自救能力能力。

三、做好消防教育室、消防宣传栏的日常维护管理和内容的更新工作。

四、组织物业管理企业消防安全员、居民楼组长、社区消防志愿者等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宣传,落实整改措施,并督促跟踪整改。

五、检查物业管理企业、社区单位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情况。

六、经常检查辖区内的各种消防设施和器具是否完好有效,并督促物业管理企业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七、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火灾调查及善后处理工作。

八、负责制定和完善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并建立社区消防工作台帐。

社区消防志愿者工作职责

一、自觉接受消防安全培训,掌握消防基本常识,提高服务社区消防的能力。

二、自觉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发现有违反规定的消防行为时应立即制止,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三、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社区消防志愿者活动”等各项社区消防公益活动,积极协助做好社区消防宣传、检查等工作。

四、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夜间消防巡查、夜间消防值班等工作。

篇2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按照县政府、街道的工作部署要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二)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

(三)对辖区居民安全实行分类管理;认真落实居民安全各项防范措施,掌握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

(四)及时全面地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居民安全工作任务。

二、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工作职责

(一)认真履行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带头学习、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相关的安全生产知识。

(二)指导辖区内小区检查、宣传、教育、培训等各项工作。

(三)负责主持召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和处理走访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四)全面掌握辖区内基本情况

(五)带队开展安全社区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及时牵头组织处理,落实各种有效的安全整改和防范措施。

三、安全生产管理员工作职责

(一)认真学习掌握法律、法规、政策。

(二)全面掌握辖区基本情况,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发现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时,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并实行跟踪督查;发现重大事故隐患或者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时,应及时报告。

(三)负责组织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认真宣传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上级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些重大举措。

(四)定期分析辖区安全形势,按规定及时上报辖区安全事故和抢险救灾情况,并做好辖区各类伤亡事故的统计和上报工作。

篇3

一、社区工作准入的项目

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以及上级部门的要求以外,区各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包括街道工委、办事处),原则上不得在社区内设立对应机构或下达工作任务。区各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的工作进入社区或需要社区协助完成,属于常规性项目,可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实施;属于临时性项目,需要进入社区或需要社区协助完成的,要实行准入审批制度。

二、社区工作准入的审核机构

成立*区社区工作准入审核小组,负责区各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进社区工作的审核。由区民政局、街道办牵头,成员包括区委组织部、区文明办、综治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办公室设在区社区办。街道可参照成立相应审核机构,负责街道工委、办事处进社区工作的审核、审批。

三、社区工作准入的审批程序

(一)申请。由申请单位向区社区工作准入审核小组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填写《*区申请准入社区工作审批表》,注明申请事项内容、进入的时间、下放社区的相应权限和划拨的工作经费等项目。

(二)初审。由区社区工作准入审核小组办公室对其申请的可行性、合理性进行初审。

(三)征求意见。由区社区工作准入审核小组办公室征求半数以上街道和一定数量社区的意见(或实行听证、公示)。

(四)审批。由区社区工作准入审核小组审核,报主管区长和主管书记审批。

四、社区工作准入的实施

经审批准入社区的工作项目,由区社区工作准入审核小组办公室负责通知申请单位,申请单位持审批表与各街道办事处联系,由街道办事处指导社区,严格按照《*区申请准入社区工作审批表》批准项目予以执行。对经审批进社区的工作,社区居委会要在任务主管部门或单位的指导下,积极协助完成。任务主管部门或单位,应按照“费随事转、事随责走、责随权变”的原则实施。

五、社区工作准入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篇4

关键词:公民治理;社区自治组织;公共服务功能

理查德·C ·博克斯在《公民治理: 引领21 世纪的美国社区》一书中提出了公民治理模型,认为社区居民是自己社区的“提供者”,居民自己应该决定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和如何运营这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职业者在社区公共管理生活中的角色应该是提供服务和支持,而不是成为公民的上级,他们应该和公民站在一起,这才能形成一个社区。

一、相关概念涵义

1. 社区与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于1887年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其含义是指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和亲密伙伴关系。自20 世纪80 年代末以来,逐渐受到诸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对于“社区”一次的理解也呈现“百家争鸣”式的发展。笔者比较认同滕尼斯对于社区的定义,“社区是聚居在共同地域内的人所组成的具有共同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公民治理理论。公民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基本主张集中地体现在美国学者理查德·C·博克斯,博盖森等人的系列文献中。他们从不同角度强调,以公民与官僚合作为特征的公民性政府是现代行政的必要途径,公民应积极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扮演主人翁的角色。 公民治理理论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某此缺陷的批判基础之上,在一定意义上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超越。美国学者博克斯在《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一书中明确提出“公民治理”行政模式,对公民治理理论框架进行了较为完善的建构 。

二、公民治理角度的自治组织功能分析——以上海新途社区为例

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带来了人民民主自治精神上较以往有很大的提升,而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主体差异性和职责不清等问题迫切需求理论的指导,而治理理论便在这种需求下在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兴起。其领域涉及社区流动人群、老年人、失能人群 、孕妇、妇女儿童社会服务、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心理健康服务等。通过发展社区内居民成为机构会员,定期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健康检查、心理辅导等培训课程。经过六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地具有影响力的民间基层自治组织。它所体现的显著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1. 更有利于形成一致的集体行动,凸现治理绩效。在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中提到西方社会学家西梅尔的观点,“比起大集团来, 小集团的行动更果断, 而且能有效地运用他们身边的资源,向心组织的小集团一般总能发掘并使用其能量, 而在大集团中, 能量经常是潜在的。” 城市社区自治组织较于政府部门是范围更小的集团,且更易促使社区居民采取一致的集体行动,从而带来更好的治理效果。 经过笔者在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旗下的品牌之一新市民生活馆的调查发现,社区小范围的组织机构比当地居委会等政府派出机构更能够组织社区居民采取果断有效的行动。例如,为促进当地小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新市民生活馆为当地外来人口的“生意人”举办小型的“商业交流会”,探讨各自的“生意经”及个人经历,很好的促进了当地人的人脉交际;定期为社区居民开办就业职能培训,如烹饪技术教学、淘宝店铺经营等技术,来促进社区居民的就业,这些是当地政府所无暇顾及的。2.更有效的实现社区共享资源的自主治理。公共管理中的典型案例“公地悲剧”以及奥尔森提出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形象说明了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公共事务的治理。个人理可能导致集体行为的非理性结果。在此理论下认为社区公共资源的使用者只关注自身得到的利益,而管理者则为了实施有效的管理限制使用者获得自身利益的权利,故二者难以就社区共有资源的治理采取一致有效的集体行动。政府与市场一直以来被视为解决公共事务治理问题的两种途径,相应的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也就成了解决公共事务各种问题的两种方式。然而,无论哪种途径,都无法完全解决资源共享者的自主治理难题。 从这一角度出发,社区作为一个自主治理的单元,由社区自治组织协调社区内居民共同治理来解决公共资源治理的难题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措施。3.有利于社区居民形成共同意识。目前,社区居民普遍缺乏社区意识,对社区公共事务淡漠。这是由城市发展进程中社区的产生和构成方式决定的。我国大多数的城市社区为了方便基层部门的管理,多半由“划片”产生,只是这种方式下产生的社区中居民共同意识淡薄,缺少归属感。 而社区自治组织多半是由居民依照共同喜好自上而下自发组织产生的,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公共活动领域,有助于强化居民的社区意识 。同样,笔者在对上海新途社区设立在上海浦东新区三林镇归泾村的新市民生活馆的调研过程中发现,以新市民生活馆为活动的组织场地,为社区居民组织举办各种免费的就业技能培训、政策宣传,心理辅导讲座和社区内流动儿童英语辅导班等各类团体组织活动,并在每月举办一次社区主题型活动,使社区人心凝聚,社区居民的共同意识得到了强化。

三、 当前社区自治组织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

1. 社区自治组织发展面临的困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各种社区自治组织涌现,虽然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上,政府开始向社区自治组织开放,但起到的作用仍然是“拾遗补缺”,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主要受一下几个因素的制约:(1)地位合法性问题。 国家对社区自治组织实施控制管理,允许有限的结社自由 。但笔者认为,这种自由的空间仍然是有限的,国家的态度决定着社区自治组织发展的前途,此外还要受到法律和行政机制的约束。(2)活动经费筹资困难。笔者在对设立在浦东新区的新市民生活馆调研中发现,维持馆内运营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的赞助、政府的招标项目,而且资金有限,通常需要组织的筹资部门对外联系筹集资金。经费缺乏是社区自治组织发展中相当普遍和严峻问题,大多数的社区自治组织由于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创收能力弱,随时面临关闭的危险。

2.对策建议。社区自治组织的健康发展对我国城市社会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首先,从政府角度来说,社会组织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治理可以减少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负担,还权于社会,让政府集中精力在真正的“大事”上面;其次,从社会组织角度来说,参与到社区治理中与政府形成平等合作共同治理的局面,有利于促进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的发展,同时还有利于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 。对此,笔者认为,促进社区自治组织的健康发展,首先,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相应的社区自治组织政策支持,把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方针落实到实处,使社区自治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其次,在社区自治组织注册登记上予以较低的“门槛”,并在后期发展中通过对社区自治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资金扶持;最后,监督管理上充分发挥外部监管的作用,将其纳入规范有序的管理轨道。

参考文献:

[1] 周玉忠;王宇飞等.城市社区组织培育研究[J].社团管理研究.2008.1.10.

篇5

第一条为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以下简称无疫区)的建设、管理,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无疫区,是指达到无规定动物疫病的区域。其建设范围由市(州)人民政府申报,省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

本条例所称规定动物疫病,是指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水泡病、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猪囊虫病,牛结核病、布氏杆菌病、马传染性贫血、马鼻疽、鸡新城疫、禽流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马立克氏病、鸡白痢、鸡白血病、鸡产蛋下降综合症、兔病毒性出血症、鸭瘟。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情况对规定动物疫病名录进行调整。

本条例所称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

本条例所称动物产品,是指动物的生皮、原毛、、胚胎、种蛋以及未经加工的胴体、脂、脏器、血液、头、蹄、绒、骨、角等。

本条例所称动物防疫,包括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三条在无疫区内从事动物饲养、屠宰、运输和动物产品的生产、经营、运输、储藏以及与无疫区建设、管理相关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均须遵守本条例。

免疫区内进出境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规定执行。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无疫区建设、管理工作,其所属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实施无疫区内的动物防疫和动物防疫监督工作。

乡(镇)畜牧兽医站实施无疫区内的动物疫病预防、诊疗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无疫区建设、管理工作。

第五条无疫区的建设管理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规划、依法治理的原则。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动物防疫的科学研究工作,推广先进的动物疫病诊断、防治科学研究成果。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规定动物疫病防疫物资储备制度,将控制规定动物疫病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无疫区建设

第八条省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省无疫区的建设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市(州)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全省无疫区建设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无疫区详细建设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省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九条无疫区建设应当达到下列标准:

(一)规定动物疫病的控制,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控制、稳定控制、扑灭和消灭标准;

(二)产地检疫率、屠宰检疫率、上市动物产品附证率、免疫证明出证率、检(免)疫标识使用率均达到100%;

(三)实施强制免疫的规定动物疫病必须达到规定的免疫注射密度;

(四)具有对规定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的快速反应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配置用于扑灭规定动物疫病的指挥、消毒、无害化处理专用车辆并装置二类警示器具和通讯工具,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五)具有健全的动物疫情测报、信息网络体系、规定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和先进的动物临床及流行病学调查、诊断、试验手段;

(六)具有监督检查无疫区界线,控制动物、动物产品流通环节的检疫管理能力;

(七)具有健全的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具备规定的冷藏设备、设施和专用运输工具。

第十条无疫区内兽医检验机构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规定动物疫病诊断、监测和实验检验能力。

省级兽医检验机构应当具备对规定动物疫病快速诊断、疫情监测、兽药检验、饲料质量监测、动物产品有害物质残留监控能力。

市级兽医检验机构应当具备对规定动物疫病快速诊断、疫情监测能力。

县级兽医检验机构应当具备对规定动物疫病检验论断能力。

第十一条无疫区内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收取动物防疫费的管理,严禁挤占、挪用和超标准收费。

第三章规定动物疫病的预防

第十二条无疫区内的马、骡、驴、牛、羊、鹿、猪、犬、鸡、鸭、鹅等应当实行舍饲圈养或者定点放养。

第十三条无疫区内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实施强制免疫,并建立免疫登记制度。

已实施免疫的动物,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为饲养者出具免疫证明,对猪、牛、羊同时实行免疫标识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省、市(州)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制定本行政区域内无疫区的动物免疫计划、程序和方法,报本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并组织实施。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对计划免疫、强制免疫的效果进行监督和监测。

第十五条种用、乳用动物必须经规定动物疫病检疫,检疫合格的,领取《种用乳用动物健康合格证》;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禁止作种用、乳用动物。

第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动物免疫所需生物制品的管理。

县级以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动物免疫所需生物制品的供应。

具备条件的养殖场自用生物制品按照《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

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销售或者对外提供动物免疫生物制品。

第十七条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当对无疫区内的动物进行疫病监测。

第十八条无疫区内生产、经营、使用的动物饲料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防疫标准,动物源性原料必须经检疫合格后,方可使用。

第四章规定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扑灭

第十九条无疫区内执行动物疫情报告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疫病或者疑似疫病的动物,应当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对及时报告重大动物疫情的单位和个人,当地人民政府或者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给予奖励。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谎报、阻碍他人报告动物疫情。

第二十条省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的授权,公布本行政区域内无疫区的动物疫情。

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或者公开报导动物疫情。

第二十一条无疫区内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在发现并报告动物疫情的同时,必须立即停止经营、使役和放牧活动,并对患有规定动物疫病或者疑似规定动物疫病的动物以及同群易感动物进行隔离观察。

第二十二条省人民政府根据无疫区建设的需要,可以在无疫区边界设立或者临时设立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依法执行监督检查任务。

第二十三条无疫区内发生规定动物疫情时,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必须立即派人到现场,采集病料,调查疫源,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及时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对疫点、疫区封锁命令。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乡(镇)畜牧兽医站必须随时监测疫情。

第二十四条封锁命令的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疫点、疫区采取以下控制、扑灭疫病措施:

(一)在出入疫区的交通道路设立检疫消毒点,对出入的人员、运输工具以及有关物品采取消毒和其他限制性措施;

(二)禁止染疫、疑似染疫和易感的动物、动物产品流出,禁止疫区外的动物、动物产品进入疫区,役用动物限定在疫区内使用;

(三)禁止与疫情有关的动物、动物产品的交易活动;

(四)对易感动物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及相关检疫,对染疫、疑似染疫和病死、死因不明的动物,采取扑杀、销毁或者无害化处理等强制性措施;

(五)对疫点、疫区内的动物饲养或者运载工具、圈舍、场地等进行消毒,对动物粪便以及污染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第二十五条受威胁区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单位采取紧急预防措施。

第二十六条疫区内最后一头(只)染疫动物痊愈或者被扑杀后,经过一个潜伏期以上的监测,未发现染疫动物,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检查合格,由封锁命令的人民政府解除封锁命令,并通报毗邻地区和有关部门。

第二十七条接受计划免疫或者强制免疫仍发病而被扑杀的动物,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动物所有者给予补偿。

第五章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二十八条动物凭检疫证明出售、运输、参加展览、演出和比赛。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或者其派驻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动物检疫员,应当根据免疫登记以及免疫证明进行产地检疫。经检疫合格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证明。

第二十九条无疫区内对动物实行定点屠宰、集中检疫。

进入屠宰企业(厂、场、点)的待宰动物必须附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猪、牛、羊同时必须有耳标标志。

屠宰企业不得屠宰未经检疫的动物。

第三十条动物产品必须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检疫程序进行同步检疫。对检疫合格的动物产品,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加盖验讫印章或者加封检疫标志后,准予出厂(场、点);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产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记录备查。处理费用由货主承担。

第三十一条无疫区内进入市场进行交易的动物必须附有检疫合格证明,猪、牛、羊同时必须有耳标标志;动物产品必须附有检疫合格证明和验讫标志。

经检疫合格分割包装的肉类及其制品,外包装上应当有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统一制定的检疫合格验讫标志。

市场管理部门应当对进入市场销售的动物、动物产品查证验物,对无检疫证明、验讫标志或者证物不符的,禁止销售,并通知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处理。

第三十二条从无疫区外引进种用动物以及、胚胎、种蛋的,应当在引进前到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并须检疫合格。

从省外引进原种畜、祖代鸡的,应当在引进前到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办理检疫审批手续。

第六章监督和管理

第三十三条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在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可根据需要进入饲养、经营动物或者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场所进行采样、留验、抽验以及查阅、复制、拍摄、摘录与动物防疫活动有关的证明、记录、合同、帐簿、运单、发票以及其他相关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不得隐瞒、拒绝、阻挠。

第三十四条无疫区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贮存、运输、收购、屠宰、加工、销售下列动物、动物产品:

(一)封锁疫区内与所发生动物疫病有关的;

(二)疫区内易感染的;

(三)依法应当检疫而未检疫或者经检疫不合格的;

(四)染疫的;

(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

(六)其他不符合国家有关动物防疫规定的。

第三十五条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可以在无疫区内的铁路、港口、机场派驻机构和人员执行监督检查任务。

经无疫区内的铁路、水路、航空运输动物、动物产品的,托运人必须向承运入出具检疫合格证明,承运人查验检疫证明后,方可办理承运手续。动物、动物产品运达后,承运人应当报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派驻机构查证验物,经确认合格后,方可交付。

经免疫区内公路运输动物、动物产品的,托运人必须取得检疫合格证明,承运人必须凭检疫合格证明承运。检疫证明必须随货同行。

第三十六条无疫区内的宾馆、招待所、饭店、食堂、熟食加工厂(点)、冷库等单位和业户,必须建立动物产品采购、贮藏登记管理制度;不得采购、贮藏和使用未经检疫或者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产品。

第三十七条在无疫区内从事动物、饲养、屠宰、销售和动物产品加工、贮存、销售活动,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

第三十八条无疫区内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必须使用国家或者省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作的动物防疫证、章、标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转让、涂改、伪造动物防疫证、章、标志。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动物检疫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

动物检疫员应当按照检疫程序实施检疫,并对检疫结果负责。

第四十条无疫区内从事动物诊疗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取得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动物诊疗许可证》和《兽医从业资格证》,方可从事动物诊疗活动。

动物诊疗实行兽医病志和处方制度。严禁使用违禁兽药。

第四十一条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无疫区内动物产品的药残监控;动物饲料所用添加剂必须符合动物卫生要求。

第四十二条无疫区内动物防疫监督人员在执行监督任务时,应当着其整齐,佩带规定标志,出示合法证件。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依法代作处理,处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一)对饲养、经营的动物不按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计划和国家有关规定及时进行免疫接种和消毒的;

(二)对动物、动物产品的运载工具、整料、包装物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清洗消毒的;

(三)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动物的产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的。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对动物未实行舍饲圈养或者定点放养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动物作种用、乳用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使用的动物饲料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防疫标准的,由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依照《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屠宰未经检疫动物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停止屠宰,没收未经检疫屠宰的动物产品,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三十四条规定,出售未经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或者经营不符合国家动物防疫规定的动物、动物产品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停止经营,收回已售出的动物、动物产品,没收违法所得和未售出的动物、动物产品;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不执行凭检疫证明运输动物、动物产品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对托运人和承运入分别处以运输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从事动物饲养、经营和动物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活动,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转让、涂改、伪造动物防疫证、章、标志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没收违法所得,收缴证、章、标志,并处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超过五千元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进行诊疗活动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停止诊疗活动,没做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不执行兽医病志和处方制度的,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阻碍、拒绝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挤占、挪用和超标准收取动物防疫费的,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动物检疫员违反本条例规定,对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出具检疫证明、加盖验讫印章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或者撤销动物检疫员资格。

篇6

 

为了加强社区减灾资金管理,规范资金运作,强化监督职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社区减灾防灾建设,本着依法理财的原则,特制定本规定。

一、资金管理和使用

1、社区的减灾经费必须纳入社区统一管理。

2、严格实行账款分开管理原则,社区指定一人为会计,一切现金由会计负责管理,其他人员一律不得管理现金。

3、对上级拨款资金、外来捐赠资金等其他一切减灾资金都要及时足额进账。

4、各项资金的票据,一律使用正规发票,禁止使用商店购买或自制的收款收据。开具的资金发票,应注明被收款单位(个人)名称、收款内容、收款所属时间及开票人,并及时入账。

5、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现金收入,必须及时与出纳结算,在结算时,不得以报销票据抵扣现金,出纳应将当日收入的现金及时解交开户银行,不得坐支。

6、支出在500元以下的用现金支付,超过500元以上的支出,应通过银行转账方式结算。出纳现金实行限额制度,日常零星开支所需备用金限额在1000元以内,超出限额的应及时交存开户银行,确保集体资金安全。

7、出纳人员要建立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账,逐笔登记收付业务,要求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月末应进行现金盘点,同时与银行进行对账,若不一致,应查明原因。

8、 减灾资金一律不准外借。

二、财务监督和公开

社区减灾资金工作要接受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要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在公开栏公布财务收支情况,接受广大居民的监督,并报乡政府备案。

篇7

其实,西方也经历了一个由社区诊所向大医院发展的扭曲历程,只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它们才猛醒。因为国家大量投资兴建的大型医院,并没有创造出奇迹,而是使社会死亡率处于某种“停滞”状态。

在媒体和议员的质询下,流行病学家回答了这个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临床医学时代基本结束了。因为随着和平时代到来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就像工业时代让位于信息时代一样,临床医学时代开始让位于“后医学时代”。

这个新的时代的特点是:卫生革命面对的不再是营养不良、寄生虫病和感染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癌症等慢性疾病成了人们普遍遇到的问题。对待这些疾病,医生们发现,没有有效药物可以治愈疾病,只有有限的药物通过持续服用能够控制疾病的发展;行为改变是预防疾病发生的主要手段。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医学院校开设社区医学课程,美国于1969年成立全科/家庭医学会。欧、美、澳都相继不再新建大型医院和医疗中心,并严格控制医院床位的发展,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从而开始走社区卫生服务的道路。

篇8

    所谓诚信,就是诚实、讲信用。早在古代,我国就十分重视对人们诚信品格的教育,并以此作为评价贤人的道德标准之一。在西方,诚信是伴随着交易活动出现的,目的在于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的高速运转。鉴于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更侧重于对诚信原则的保护,甚至,即便是所有权也“以民法上的……诚实信用原则……限制其自由性”[2].相比较而言,我国法律及法官对诚信原则的保护则显得过于保守,尤其是我国法律理论界对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否定更加助长了“违信者”的气焰。笔者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发现,与诚信原则有关的案件主要集中在这一法律通说的基础上,“违信者”大多也是农村私有房屋等不动产的所有人。

    案例一:杜某与王某系同村村民,二人于2001年经该村村委会及镇政府同意签订了房屋买卖协议。该协议约定,杜某将其位于本村内的房屋四间以五万元的价格卖给王某,由王某办理房屋过户手续。2004年,该村成为国家征地范围,拆迁补偿成为必然的事实。同年,杜某之子、之妻以杜某擅自处分二人共有房屋为由诉至法院,要求确立杜某与王某签订的房屋买卖协议无效。王某对此予以反驳,认为杜某出示的建设用地使用证上登记的就是杜某本人,其在购买房屋时并不知道没有居住该房的杜子为房屋共有人,而杜妻虽未在协议上签字,但房款由杜妻收取,故杜妻不存在不知情的情节。

    “案例二:张某建房时因资金紧缺向王某借款10万元,双方约定,如果张某不能还款,其所建房屋由张某、王某共有。后,张某果真未能还款,二人又协议将房屋的部分转归王某所有。但张某在进行产权登记时仅登记张某个人为房屋所有人。次年,张某擅自将所有的房屋卖给李某,王某得知后诉至法院要求主张张、王之间的房屋买卖协议无效”[3].

    就上面二则案例分析,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原告均是第三者;理由均是出卖方擅自处分其共有房屋;诉讼请求均是主张房屋买卖协议无效;均违反了民事活动的诚信原则。二案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存在拆迁补偿的经济利益问题;后者并无该情节。换言之,前案主张合同无效的目的并不排除原告受到丰厚利益的驱使,以及买卖知情的情节。前案违反诚信原则的人既包括出卖方,也包括原告;而后者违反诚信原则的人可能仅仅是房屋的出卖方。就裁判结果而言,如果法官支持了案例2中原告诉讼请求的话,还有些许的合理之处,但如果对案例1也采取同样的裁判结果,则有违良心和公平。问题恰恰于此,如果杜子确实为房屋的共有人之一,无论其基于何种目的都可能与案例2一样受到一些法官的支持。当然,对于案例1还存在是否是表见的行为,但相同的情节和目的,如果主张合同无效的共有人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兄弟姐妹关系又如何?毫无疑问,表见的适用可能就会有些牵强。英国著名大法官丹宁勋爵在《法律的训诫》中写到:“制定法和法律文件的语言永远不可能是绝对明确的,因此解释他们的时候就有二种可供选择的道路,我总是倾向于能够实现正义的解释”[4].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举此例的目的并非就个案进行讨论,而是要对普遍存在的“悔约”问题进行探讨。事实上,在笔者处理的大量房屋买卖案件中,基于巨大利益驱使而主张协议无效的案件几乎占所有案件的90%以上,尤其以农村房屋的拆迁补偿为首,很多案件与案例1的情节相似。从这些案件的背后完全可以反映出诚信原则在我国的缺失,对此,笔者以为,如果法官以否定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为基础作出协议无效的判决,不仅不利于交易行为的稳定状态,更重要的是将对整个社会诚信制度的确立造成负面影响。这并非危言耸听,事实上,人们经常通过法官的个案裁判知道何种行为该为,何种行为不该为,这也就是法官的价值取向导引社会公众行为的原因。

    也许有人会怀疑,如果法官对否定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进行突破可能会造成不动产所有权人的利益受到威胁,这也就是笔者书写此文的目的,即法官的价值取向问题。笔者个人以为,在目前我国诚信原则普遍缺失的现状下,法官应以确立诚信制度作为审理此类案件的优先考虑因素。如前所述,在法院大量的农村房屋买卖案件中,多以案例1的形式、目的出现,尽管案例2中的所有权人确实很无辜,但毕竟是少数案例,且就长远来看,诚信制度在一个社会的普遍确立更为重要。

    那么,突破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是否有理论基础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否定论的基础。善意取得往往与所有权人的公信力有关,在我国,动产的善意取得之所以被认同是基于动产以交付为所有权的转移,而不动产则以登记作为所有及所有权转移的表示。因此,对于买受人而言,其完全有理由相信动产的占有者即为所有者;而不动产的占有、使用人则可能因不是登记在册者而根本不是其实际所有者。但事实上,不动产登记部门常常存在漏登、误登所有人的情况,如前二起案例均如此,故买受人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册人即为实际所有人,因此,只要买受人审查了相关的登记就不能再确立买卖协议无效。综上,适用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是有理论基础的。

    注释:

    [1]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和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20页。

    [2] 梁彗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 上述案例基本事实参见:王利明主编:《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篇9

关键词:广播电视技术台站;库房管理;物资;设备

前言

广播电视技术台站设备库房管理是指对有形的广播电视技术设备提供存放场所并对其进行科学保管、存取和控制的过程。良好的设备管控制度不仅表现在它是生产运行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而且还是促进有限资源合理利用,科学调配的重要手段。

1库房存放管理规定

(1)物料、设备入库后,需按其类别、性能、特点和用途等分类、分区存放,并配有相应标识。做到“二齐”、“三清”、“四定位”,即:物料、设备摆放整齐,库容干净整齐;材料清、数量清、规格标识清;按区、按排、按架、按柜定位。(2)库存信息要准确详实,物料、设备、器材等的分类账目统计,收发料情况,进出库人员等信息要随时登记,随时更新,数量、文字、表格要仔细核对,确保表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库房存放物资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确认库存的余缺情况,并将库存信息及时上报。(4)严禁无关人员随意进入库房,外来人员进入库房需经主管领导批准,验证身份并认真填写人员出入库房登记后方可进入库房。(5)库房内严禁烟火,配备相关消防设施,保持存放区的温湿度,通风良好,做好防火、防盗、防潮等相关工作。(6)对临时寄存在库房的物资,必要时划出区域,隔离存放,并做好“待处理品”标识。(7)明确划分废品库,对于淘汰和已不能正常运行的陈旧设备或安全生产过程中合理消耗产生的废品在经各部门负责人和台领导签字开据入库单后,进入废品库房分类存放,并严格执行“出入库”和“账面登记”制度,严禁私自移出、变卖、销账。

2物资、设备入库管理规定

(1)物资和设备采购回来后首先办理入库手续,由采购人员向库房管理人员逐件交接,库房保管员依据货物清单对清单上所列物资名称、数量、品种、规格等仔细核对、清点,经确认准确无误后开据入库单、填写物资、设备入库登记表,双方签字,物资入库。“入库单”一式三联,一联存根留作建账依据,二联上交财务,三联库房保管员留存。(2)各部门收集来的已损坏和已淘汰设备办理入库时,首先要对库房管理员说明设备基本情况,库房管理员要开据入库单、账面登记,对无修复价值的打入废品库,可自修或返厂外修的设备存入库房待处理区,日后(30日内)按程序处理。(3)物资和设备入库后要按照不同的品种、规格、型号、性能、特点、用途等分类存放于相应区域、相应货架,便于日后的领用和清库盘点。精密、易碎及贵重、敏感设备、仪器、仪表等,入库时要轻拿轻放,妥善保管,严禁挤压、碰撞和倒置。(4)库房保管员要严格把关,对于未经台领导或部门负责人批准的采购及入库物资或与采购清单不符、与库房存放要求不符的物资可拒绝验收、入库。验收由采购人员、库房管理员、送货人共同查验核对物资、设备数量、规格型号、产品质量等,如发现货物与清单不符或存在问题时,在做好登记的同时要立即向部门负责人或台领导反映,以便及时查清、解决问题。(5)因特殊原因不能形成入库的物资,库房管理人员要到现场核对验收,并及时补填“入库、出库单”和“物资入库、出库登记表”。

3物资、设备出库管理规定

(1)物资、设备出库必须凭“物资、设备出库领用单”办理,部门领用物资、设备需有部门负责人签字,重要设备的请领需由台领导审批。对无“物资、设备出库领用单”或持未经审批的“领用单”及字据不清或被涂改的,库房管理员一律不予办理。(2)物资、设备出库必须填写“出库单”,此单作为出库记账凭证,单据内容填写务必详实、准确,签字完备后,完成物资、设备的出库提取。“出库单”一式三联,一联存根留作建账依据,二联上交财务,三联库房保管员留存。(3)物资、设备出库过程中,要认真核对、清点,做到数量、规格、型号与实际领发相符,防止多出库,漏出库。(4)任何人不办理相关手续,不得以任何名义从库房内提取物资与设备,不得在货架或货位中随意翻动,库房管理人员有权制止和纠正其行为。(5)物资、设备出库后,库房管理人员要如实填写“物资、设备出库登记表”,及时销账,核实库存,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6)因急需或其他原因不能当时办理审批手续的,库房管理员与设备领用人应认真清点领用设备并在“出库单据”上签字并注明具体原因,先完成领取,事后三日内补办相关手续。(7)物资、设备出库后,库房管理人员应及时盘点库存,当库存量降至或低于订货点时应向相关部门报送库存报表,为再购、再进设备提供准确依据。

4库房管理员岗位职责

(1)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学习仓管业务,不断提高库房管理水平,完善库房管理制度。(2)库房管理员负责库房物资、设备、资料的登记、验收、入库、发料、存放、保管、盘点及日常防护等工作。(3)库房管理人员对库房存放的所有物资要做到清楚无疑义,坚持日清月结,凭单下账,按时上交报表,做到账、物、卡一致。(4)严格执行出入库手续,物料或设备入库时,要核实数量、规格、种类等是否与货单一致,入库后要及时入账,准确登记;物料出库,必须持有出库领用单,库管员按照出库单上标明的物资规格、数量如实发放,如某一设备与领用人(部门)使用不符,应向领用人问明使用原因,如解释不清可拒绝发放,物资出库后应及时登记、销账。(5)库房管理人员每月需对各库房进行盘点,并将库存盘点情况进行上报,为台里相关设备及物料的再购进提供依据。(6)做好库房日常防火、防盗、防潮等工作,保持库房内卫生清洁,摆放整齐,空气流通,防止霉变。(7)库房管理人员要妥善保管好原始凭证,各类登记、账册、记录等要填写整洁、清楚、计算准确,不得随意涂改。

5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感冒 现而知受 体质辨证 外圈维度

普通感冒是相对于流行性感冒而言的,二者在病原体、症状和并发症方面均有不同。普通感冒是一组由多种病原体导致的鼻腔、咽或喉部等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的疾病[1]。相比于流感,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为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2]。中医认为,感冒是由于机体外感六邪气或时邪,经肺卫、皮毛侵袭机体,导致肺失宣肃、卫表失和所引起的疾病[3]。目前,西医治疗普通感冒尚无特效药,主要以缓解临床症状为主,中医药在临床治疗普通感冒方面疗效显著,颇具优势。治疗时通过对临床经验的反复思考和提炼,笔者认为可以主要围绕以下四个维度进行讨论,具体论述如下。

何为外围维度维度一:从“五脏应时”的角度评估季节气候的变化,对个体感冒时的影响及程度。在这个维度上,要充分运用病因辨证,评估季节气候因素对不同个体的影响程度,从而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

维度二:将体质辨证用于当下感冒的病机推断。根据体质学原理,相同感冒病邪侵袭人群,不同体质因素决定了感冒具体形成的病理机制。仔细识别体质,再从病理生理的视角进行体质与病机的关联性辨别比较,具有临床价值。

维度三:“绘制”出感冒在整体中的病理影响以及与既往疾病的病理关系。一旦患上感冒,机体或多或少会受影响,究竟有什么影响以及程度如何,就需要准确地从理论上“摘取”感冒在病理链条中的“形态”,只有这样思考,才能恰如其分地治疗感冒。

维度四:权衡处方用药与其慢性病所服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及饮食宜忌。在比较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制定治疗方案,落实到中药(中成药、汤药)选择上,要全面评估患者平时服用的药物与感冒药物的反应。在饮食的选择上也要考虑,特别是要明确食物和药物的禁忌,必须指导清楚。

病案举隅患者,女,65岁,2018年9月26日就诊。患者1周前淋雨后出现微恶寒,发热轻,面色微白,精神较弱,形体较胖,咽干咽痛,咳嗽痰多,色白,质黏,咳痰不爽,口渴欲饮,纳可,寐可,二便调。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查体咽部红肿,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无异常分泌物,双内踝部可凹性水肿。舌暗红,苔白厚少津,脉浮弦。既往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重度退行性骨关节炎。中医诊断为感冒(温燥证)。治以润燥解表,方用桑杏汤加减。患者服药2剂后痊愈。

按语:秋分前后气温渐降,淋雨后易受寒邪侵袭,寒邪束表,阻遏卫气温煦肌肤,故微恶寒。患者机体感受寒邪不甚,正邪相争不剧烈,故发热轻。患者平素体胖,咳嗽痰多,色白,此次感受燥邪,煎灼体内津液,故痰黏。秋季燥邪当令,故晨起咽干咽痛,咽部红肿,口渴欲饮。舌暗红示脉络不畅,苔白厚示素体湿邪偏盛,少津示燥邪煎灼津液不足。脉浮弦示邪气在表,平素性情急躁和旧病共同导致肝阳偏亢。本次新发疾病可以初步诊断为感冒,温燥证。

从内核圈考虑具体选方用药俞根初根据感受燥邪及兼夹的不同将秋燥致病分为三型:凉燥犯肺、温燥犯肺和秋燥伏暑,凉燥与温燥分别选用香苏葱豉汤和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最有特色的是秋燥伏暑的辨治,根据伏暑的特点,分为挟湿和化火两端。挟湿多缠绵难愈,而且湿与燥的性质相反,润燥有碍湿邪,化湿可致伤阴。挟湿总的病机是湿遏热郁,轻者多为肺燥脾湿,重者为脾湿肾燥。化火进一步伤阴,变证迭起,燥邪与暑邪相合,深入脏腑,轻者多见肺燥肠热,强调了肺与大肠相表里;重者表现为胃燥肝热,这与三焦传变相吻合。俞根初注重燥邪致病的变证,因此,将燥邪的辨证进一步系统化。既不能把温燥当热邪治疗,出现苦寒药伤阳气;也不能把凉燥当寒邪治疗,使用温热药助生火邪。在《温病条辨》中治疗温燥的代表方是桑杏汤。要考虑素体舌苔厚的问题,提示既往湿邪重。肺主宣肃,主输布津液,宣是将津液布散全身脏腑、肌肤;肃则是与脾肾合作,调节全身水液代谢。若肺宣发失职,肺不布津,机体失养可生内燥;若肃降失职,水液输布、运行、排泄障碍而导致津液运行不畅,停聚一处,聚而成痰。肺的生理状态即是燥与湿并存,保持动态平衡。肺燥津伤,可见咳嗽,咳痰不爽,质黏,咽干咽痛。肺虚湿郁,或肺燥不能行水,则水湿内停,可见咳嗽痰多。上述患者在桑杏汤的基础上加生薏苡仁、茯苓、薄荷、车前子。《临证指南医案·燥》中的第一则医案为治疗气分热,所用方剂中,桑叶、豆豉、栀皮轻宣燥热,透邪外出;杏仁、贝母宣肺化痰;沙参、梨皮养阴润肺,清宣燥邪,润肺止咳。薏苡仁、车前子利水渗湿,薄荷祛邪外出。

评估外围圈的四个维度季节气候对疾病的影响:“五脏应时”见于《黄帝内经》“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是指人体五脏的功能与自然界中季节之间存在某些相似的变化规律,其基本理论为“肝应春”“心应夏”“脾应长夏”“肺应秋”“肾应冬”[4]。上述理论与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基本一致,人体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阴阳变化的外在体现是为四季更替,四季的阴阳变化同样影响人体的脏腑功能。《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中指出“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由此可知,五脏及六的变化可视为阴阳转化的外在体现。在机体生理状态下,五脏阴阳变化在四时中是动态平衡的,在病理状态下,疾病的严重程度受四时节气特性和脏腑阴阳的影响,如秋、冬需顺应“敛藏之气”,若肺、肾阴不足(即“敛藏不及”),且受寒邪、燥邪侵袭,往往会加重病情[5]。俞根初所著《重订通俗伤寒论》中指出:“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由此可见,燥邪致病多具有季节性,根据邪气所感时节,从寒化为凉燥,侵袭肺卫,同时兼夹湿邪。燥邪伤人,首犯肺卫,导致肺失宣肃,故可见微恶寒,发热轻;因“燥为干涩不通之疾,”煎灼津液,可见痰黏症状。肺气失宣,津液输布失调,可见咽干咽痛,口渴欲饮。

患者的体质评判与本次感冒的关系:体质是指机体在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获得的基础上,表现的形态结构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性质。个人体质不同,对于疾病的易感性和发病后的临床表现、疾病传变和预后转归均有一定影响和联系。从中医角度分析秋天是燥邪当令,根据邪气不同分为温燥和寒燥,一般以节气寒露为分界线,寒露之前感受燥邪为温燥,寒露之后则为凉燥,温燥似热,凉燥似寒。结合患者的表现,诊断为温燥证较妥当。

辨别新病与旧疾的标本关系:疾病是复杂多变的,治疗时明确标本轻重缓急和治疗的先后顺序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上称之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一般我们认为,“缓则治本”是强调治病必求于求本,而急则治标则是针对病因对症治疗。其实,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中心原则即治病求本,其着眼于“标”,但仍立足于“本”。患者此次主要表现为感冒,此为新病、表证。患者素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此为旧疾、里证。患者患有新病的同时旧病的症状体征略有变化,即可判断新病、表证为标,旧疾、里证为本。表里同病,单纯用解表药则里证无以解,单纯用治里之法则会导致外邪内陷,故需表里同治,标本兼顾。

药物选择上,要思考治疗药物与患者每天常用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感冒是临床常见疾病,大多数人自行购买抗感冒药物治疗。抗感冒药物大多是复方制剂,不同名称的抗感冒药实际上所含主要药物成分大致相同,切忌大量多次服用。有人一味追求快速痊愈,往往不遵医嘱,擅自同时服用多种抗感冒药或加大剂量服用,实际上不但不能提高疗效、缩短病程,还可能增加药物毒性,增强细菌耐药性,增强药物不良反应等。经过思考药物学及一些药物反应的知识,可以基本判断所用药物和患者目前服用的慢性病治疗药物无明确不良反应。同时考虑饮食宜忌:由于中药方剂中使用茯苓,在饮食宜忌方面,嘱咐其不用醋。

通过这个病例,笔者深入思考了在社区卫生从事一线临床工作,治疗普通感冒要思考的内容很丰富。千万不能草率认为“一个感冒,吃点药发点汗得了”,要谨记在临床上发生的教训: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以及1例肺癌患者感冒后,均服用洛索洛芬钠治疗,之后大汗淋漓,诱发低血容量型休克,抗休克治疗后,患者抢救无效死亡,引起了比较严重的医疗纠纷。一般青年、中年早期患者,一般自身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强,且无基础性疾病,注意休息即可缓解,而儿童、老年人则要慎重对待。前者要注意鉴别感冒类证候群是否为秋季腹泻或隐匿性肺炎的前驱症状。后者大多数免疫力较差或自身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一旦感冒,则会诱发或加重自身疾病,故临床诊疗时要进行“系统回顾”分析。

临床无小事,看似简单常见的感冒病,如果能有原则、有法度,则可以短时间内痊愈,给机体带来好的效应。否则可能小病不愈诱发大病,新病难愈加重旧病,甚至死亡。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普通感冒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J].中医杂志,2016(8):716-720.

[2]迟春花.第七讲: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防治的现状[J].中国乡村医药,2017,24(1):22-23.

[3]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69-76.